高中化学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2:19

高中化学技巧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学生;技巧

高中化学之中蕴含很多生活常识,化学也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之中运用较多的科目,所以化学对于同学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十分有用。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同学们能够懂得化学知识,原理等,生活也就会更加安全和舒适。比如说化学会为同学们解释现实生活之中为什么加油站不能打手机,或者为大家介绍石油的成分,这都是同学们日后的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已经在高中化学的讲台上面耕耘了多个年头了。在这个讲台上面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汗水,同样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对于每年的高中化学知识竞赛,为了让我的学生们能够获得好成绩,我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技巧上面,我会经常总结,合理的规划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在竞赛之中获胜,而在多次的反思总结之后,我总结出了一套化学的学习技巧。希望对于正在学习化学或是将要学习化学的同学们有些帮助。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奠定化学基础

同学们在进入高中之中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化学的学习非常的杂乱,可以说是毫无规律可言。而且需要同学们记忆的东西也特别多,所以同学们对于化学的记忆还是有些恐惧和头痛。其实这并不奇怪,同学们从小到大就开始接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这些科目要记的知识和内容实际上比高中化学的知识多很多。因为高中的课程非常的紧迫,学习时间非常的少,所以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间也相对的比较少,觉得化学的知识很多,记忆起来十分困难。

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杂。对于同学们来说,高中化学的知识量和难度系数突然增大了,所以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总是感觉自己分身乏术,根本学不过来这么多的知识。其实同学们大可以不必紧张,着急的。同学们在升入高中之后学习成绩多少都会有些波动,但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同学们的成绩一定会只升不降的,同学们要懂得取舍,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抓住效率,平时的时候也要注重化学知识点的积累,奠定化学学习的基础,这样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另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我在授课的时候也会加重学习方法的讲解,对于记忆化学知识,我也做过一些总结。

1.物理性质的记忆

所谓的物理性质就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是固体,还是液体,什么味道等等,在记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应该要理解记忆,而且最好是能够根据实物去记忆,同学们在看到这种东西的时候,分析它的物理性质,然后进行总结就很容易的将性质记住,比如说硫酸。同学们在看到硫酸的时候,会知道它是无色油状液体,一瓶硫酸在那里不会挥发,将浓硫酸和水互溶就会发现,分不出水和硫酸,所以可以推测硫酸是易溶于水的,另外摸摸装硫酸的杯子会感受到热量的放出,所以硫酸溶解的时候会放热,因此同学们就可以抓住重点总结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无气味,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2.化学性质的记忆

一般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对热稳定性等。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同学们最好能够亲自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之中进行归纳总结,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在研究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也要根据元素周期表之中的元素特性进行总结和归纳。记忆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从元素周期表开始,元素周期表就是化学学习之中的百科全书,如果同学们能够将元素周期表背熟,弄会,就一定能够获得好成绩。元素周期表的记忆也是需要有技巧性的。在学习某一个物质的时候,可以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的性质。

比如说在研究氧气的性质的时候。首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氧元素,氧元素是在第二周期第Ⅵa族,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可以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化学之中常用的氧化剂。另外氧气可以助燃,但是自己不能够燃烧。如果氧气遇到火就会燃烧的话,地球的每一个地方就会无时无刻都在爆炸了。结合生活可以知道,水中只溶解了少量的氧气,所以可以得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弱。化学性质的分析是需要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通过实验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对于同学们化学兴趣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记忆,同学们需要做到足够的理解。而且将原理和实际相结合,将原理进行解剖,做到理解记忆,这样在考试之中,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还可以推出原理或是概念,做到永久记忆。

二、时刻都在思考,抱着怀疑的思想去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而化学作为一个理科,更需要同学们能够具有严谨的思想,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断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是学习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学们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而且凡事多问为什么的话,也有利于同学们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学习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之中,更需要同学们具有这样的精神。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验之中总结出真理。而且一直以来世界都流传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做化学实验的步骤可分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原理或是反应原理,现象解释,误差分析等。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能够尊重科学现象,严谨的执行每一个步骤,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可能因为手轻轻的抖了一下,结果导致实验的失败,需要从头再来。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并且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而且最终要能够掌握实验原理,每一个实验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的理论依据就是实验原理。而且同学们通过实验所一定要掌握的也就是实验原理。

三、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联

高中化学技巧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氧化物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在进行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捉不住技巧,所以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和质量的弱化。为了充分的节省时间,实现化学学习的效率提升,积极的探讨学习规律以及技巧,可以大大简化学习的困难程度,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迅速提升。在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中,重视规律和技巧的探讨,更是实现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的关键。

一、重视分类总结,简化学习难度

重视分类总结,进而使得学习难度降低,这是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的重要技巧。分类总结:主要是对非金属单质的特征以及氧化物进行分析和总结。非金属单质是一个统一的大分类,在这个分类中,通过特征的总结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小类,而这些小类之间要么是在反应条件方面具有共同特征,要么就是在反应物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所以通过这样的小类划分,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统一非金属单质学习的学习方法。举个例子,假如化学学习中的非金属单质有12种,那么按照以往的学习方法,需要对这12种单质的学习进行分别总结,但是通过反应条件的划分之后,可以按照加热、催化剂以及接触反应划分为三类,这样学习方法就明显的简化,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也就有了适量的缩减。而且这种分类划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开展由此及彼的推导学习,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帮助巨大。

二、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

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也是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在化学学习中,反应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有些物质的反应只需要接触就可以,而有些物质需要高温,还有些物质不仅需要高温,还需要催化剂,所以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化学的学习。在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的学习中,对反应条件进行详细的分类,然后按照反应条件对单质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掌握,这样可以再次强化学习的效果。以加热条件为例,在化学非金属单质的反映中,有些单质需要加热,那么通过对这些单质的深层化学结构进行了解,可以发现其与其他单质的不同,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化学单质的深入理解更加清晰,化学学习的效果也有了提升。

三、重视实验的总结

重视实验的总结也是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另一个突出技巧。就化学学习而言,实验学习更加的直接,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的集中,所以在化学实验当中,做好观察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实验的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实验条件的准备。比如化学仪器、化学试剂、催化剂等等。总结这些条件准备可以更好的分析实验的特点。第二是进行反应过程的总结,通过反应过程的总结,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实验与实验的不同,这样,学生们对于实验的清晰划分效果会得到提升。第三就是进行实验反应物的分析和总结。从反应物方面,对于实验也可以进行分类。简而言之就是重视实验的总结,可以使得整个化学的学习更加的具体。将实验现象和教材描述进行对比,使得实验更佳的具体、形象,学生的学习全面性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讨学习规律和技巧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作为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分类到反应条件再到化学实验进行学习技巧的总结,可以帮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化学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技巧,进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久华,张银屏.基于化学观念的化学1模块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56-62.

[2]蒋小钢,张贤金.高中化学作业多样性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07:65-67.

[3]韩雅娟,陈焰香,林珩.思维导图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应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118-122.

高中化学技巧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42-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课本上很多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很多次实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化学实验题已经成为高考热门题型。我们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掌握好化学实验题的一些解题技巧。

一、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类型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而且其分值占有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考察学生化学实验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一般考的内容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考察某个单一的知识点,例如某些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某个步骤的作用等,这类实验题型,只要我们熟悉实验内容,掌握好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够答出来的。综合化学实验题对很多学生来说,答题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好答题技巧,会相当吃力,而且就目前高考化学的实验题来分析,考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在平时实验中都接触过的东西,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学实验考的不仅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一个实验题,里面涉及的内容往往会有:实验的基础操作还有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反应原理,某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有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计算,一般这类题目总的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如果没有掌握好理论知识,面对这类题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特点

高考题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绝不会出现学生见过的原题,当然,还是会出现相似题型的题目,但是学生也应该知道,高中三年的学习,每门科目做过的题目,见过的题目数不胜数,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将这些题型、课本上的知识点通通吃透的。化学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学的科目,加上化学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实验题中如果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其难度不低。

三、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保证化学实验题的正确率,首先当然需要我们熟悉掌握课本上有关实验的实验步骤、原理、目的,以及实验的相关要求和一些注意事项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解答化学实验题的基石,此外,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很多物质都有其相似点,学生要学会自主思考,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提问,并得以解决,不能将问题越积越多。我们只有充分了掌握了那些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在做试卷的过程中遇到化学实验题的时候才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了思路之后,还需要注意解题方法,高中化学实验题一般都是考综合题,看到题目后,要认真的审题,分析考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在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后,结合自己的解题习惯,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平时考试中总结出的一些错题,总结经验,此外,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化学实验题在解题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化学反应中,一些产物的状态,沉淀需要沉淀符号(),气体需要气体符号(),实验过程中的条件也是需要在反应式中标明的,很多同学对考试内容非常熟悉,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这些小细节,所以造成失分的后果。

四、高中化学实验题例题解析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解析:题中制取氨气,此题目总共四问,通过读题,发现前两问与题中所给的图没有直接关系,就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这问直接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来的,实验室一般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直接制取氨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2nH3+CaCl2+2H2o”。第二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所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采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来进行干燥。第三问,要引发水上喷只要改变上部烧瓶中的气压就行,当滴管内的水进入烧瓶内时,氨气大量溶于水,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瓶中,所以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而第四问只需要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五、结语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虽然有的题目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学生掌握好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在解题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总结解题技巧,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实验综合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俊廷.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技巧[J].神州,2013(08)

高中化学技巧篇4

一、守恒法

1.电子守恒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即电子守恒。依据这一原理可以巧解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例1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mol/L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m+B.m2+C.m3+D.mo+2

解析:根据电子得失守恒。锌0.003mol,可失电子0.006mol,若m化合价由+5变为X,

则(5-x)×0.02×0.1=0.006,可得x=2。答案为B。

2.元素质量守恒法。元素质量守恒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种类与质量保持不变的原理进行推理、推断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取1g该样品投入25mL2mol/L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mol/L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a.1gB.3.725gC.0.797gD.2.836g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答案为B。

3.电荷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是依据溶液中或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来列式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3将KCl和KBr混合物13.4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g,则原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2:1B.1:2:3C.1:3:2D.2:3:1

解析: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电荷守恒可知:n(K+)=n(Cl-)+n(Br-),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式的只有答案a。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4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

a.4.6gB.4.1gC.6.9gD.9.2g

解析: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答案为C。

三、等量代换法

等量代换法就是将物质变化时相互关联的等量关系用相关量代替,从而简化计算过程。解题时如能发现等量关系并运用得当,将会收到奇妙的解题效果。

例5已知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6%B.22%C.32%D.64%

解析:三种物质中钠元素与硫元素的个数比均为2:1,所以质量比为46:32,可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答案为B。

四、推测估算法

有些计算型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要计算,但只要认真审题,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测心算,得到正确答案。

例6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葑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a.3B.4C.5D.6

高中化学技巧篇5

一、高中化学的解题思路

(一)逻辑思维

为了提升化学解题水平,逻辑思维的运用是解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有效思维和方法。应用逻辑思维需要对化学知识题目进行有效掌握,排除一些无关内容,保证能够将已知内容与未知内容通过理论与实际总结出结论,促进论证与推理的正确性。

例如:学习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热能》,在对一道习题进行选择期间,分析以下存在的正确说法。

1.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一定的吸热反应;

2.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能发生反应;

3.反应物与生成物形成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与吸热;

4.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会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基于上述的分析,在对该问题解题期间,一定要掌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这两项知识,并将第4个知识排除掉。

在该分析中,可以发现,当出现“一定”、“只有”等全部否认或肯定等词汇后,就要注意到,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举例论证,以保证答案的确定性。

比如:煤的燃烧属于放热反应,当发生反应时,需要对其加热,所以,可以看出,只有加热才能生成放热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通过严谨的说法与逻辑性思维,可以发现,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放热与吸热现象的说法是正确的。

(二)开放性思维因为高中化学习题具有变化快、信息多以及迁移灵活等特点

所以,利用开放性的思维解题不仅能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能促进解题过程的简单性。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课程期间,naCl、naBr的mg混合物溶解到水后,将配以500ml溶液,并通入足量的Cl2和混合物后,形成充分反应,最后,经过蒸发、干燥得到结晶体,且这种结晶体的质量不断减少。针对该题的分析,一般会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获取,该解题思想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需要利用开放性思维对钠离子的浓度进行分析,不需要计算,就能得出其他两种结果。

二、高中化学的解题技巧

高中化学在解题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化学概率、化学规律以及化学原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形成的关系都较为复杂、统一,良好的解题技巧能够使我们根据题目的分析,找出其含有的知识点,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形成有效的化学知识体系,还能得出正确的知识结构。

通过化学实验培育环保意识:

(探究no2被水充分吸收的条件的导入):

硝酸是一种用途极广的重要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医药、炸药、染料、塑料、涂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工业上用氨氧化法制硝酸,主要化学反应有: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为了充分利用原料和保护环境,你认为如何才能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硝酸呢?

案例分析:

由3no2+H2o===2Hno3+no可知,只有2/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硝酸而有1/3的二氧化氮转化为一氧化氮。因此,设计实验中将氧气通入充满二氧化氮且倒立于盛水的水槽的?管中,可使生成的一氧化氮再次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再次被水吸收。经过多次通入氧气,二氧化氮几乎可全部转化为硝酸,其总反应为4no2+o2+2H2o===4Hno3。事实上,硝酸工业常在吸收反应进行过程中不断补充一些空气,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地转化为硝酸,既可充分利用原料,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由设计实验到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氮的氧化物性质的理解,而且把所学知识与工业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解决了实际问题,其成就感油然而生。

估算法估算法是不利用具体的计算,依靠猜测、推理来获取答案,根据化学习题中存在的大量计算,要对其合理估算,保证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计算的时间。例如:有规律情况下,强酸溶液、强碱溶液在每稀释10倍情况下,随着pH值的增加和减小,其规律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但该计算方法在使用期间,由于数值比较大,其计算手段比较复杂,所以,利用该方法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估算法的使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无法对所有的化学知识有效应用,在计算量较小的习题期间,为了促进答案的准确性,可以将范围缩小,并实现具体的计算过程,这样才能促进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化学解题方法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如:商余法、极限法等等。并且,在利用这些方法期间,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并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促进化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还能提升解题的效率和解题思路,激发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高中化学技巧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技巧

高中化学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做到和学生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知识能够更加顺利地传递。而目前在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化学教师加以改进。下面先讲一讲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中尚存的问题。

一、高中化学课堂提问过程尚存的问题分析

1.教师提问频率太高

现在的教师摆脱了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开始注重和学生间的互动教学,通过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而一些教师进行课堂问题提问时,只注重了问题提问的数量,却忽略了问题提问的质量。讲解的内容减少,学生回答水平有限,导致师生间出现交流障碍。

2.出现了盲目提问

一些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盲目,例如“是不是”“对不对呢”这种问题的提问不能真正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体现不出学生的课堂主置。还有的教师虽然提出了课堂问题,但不关注对问题的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深入评价、深入讲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二、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方法及技巧分析

1.课堂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

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即兴提问的问题,问题的质量不会很高,学生回答会遇到障碍,课堂讲课质量也不会提高。为此,需要化学教师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对课堂问题进行关键设问,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智力水平、灵活多变的课堂问题。教师进行的问题设计,要把学生实际生活和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充满回答问题的兴趣,可以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在课下时间积极主动地钻研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教材,要能够设计出有层次、有节奏、能够前后相互衔接的课堂有效性问题,让学生的知识层数能够步步深入,加深对化学教材的理解。例如,化学教师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课程讲解时,写在黑板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指出哪些是还原剂,哪些是还原产物,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氧化产物。而教师不能问学生:“这是还原剂,对不对?”这样的提问不够具体,不能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目前一些教师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一条条描述,而这种简单的机械式回忆,不能激发出学生对化学课堂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然后设计问题。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盐类水解这节内容时,让小苏打溶液和硫酸铝溶液混合产生能够灭火的泡沫。学生想了解“泡沫的形成”,希望教师进行解释,这时化学教师可以提问:硫酸铝属于什么类型的盐,小苏打属于什么类型的盐,两者混合后可以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就会根据教师设计问题的思路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得出问题的最终结果。这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求知欲,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一来,化学课堂里的难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都会一一突破,取得很高的效果。

3.对学生回答积极反馈

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回答后,还需要教师积极做出回答的评价分析,对自己设计的课堂题目进行正确的解析,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有的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会回答得比较完善,教师这时不应省略掉对问题的重新讲解这一环节,而是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怎样,都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化学教师对问题的讲解最具有权威性,那些没有参与到问题回答里的学生们会格外关注教师的解析,如此一来,所有学生都会产生特别深刻的印象,更加利于自己的学习。比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关于二氧化硫物理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课堂问题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学生会回答得很全面,化学教师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高中化学课堂进行有效性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这种方法也在化学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能够达到深层次、多角度的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阳.教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4).

[2]江丽.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9(10).

[3]肖清华.反思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高中化学技巧篇7

1.树立教材范例观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2.课堂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又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和谐相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充分接受教师的观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学到的知识也能铭记于心。

此外教师应增强语言表现力,讲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配以手势、眼神、肢体语言动作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我给同学们朗诵了美国作家卡逊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选段,"一个漂亮而布满生气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闻名,当侯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带有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的小鸟、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忽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能看几只战栗的小鸟,也已不能翱翔。道路的两旁只有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生命,因为水里已经没有鱼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原野、森林、沼泽都一片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通过这一段的朗读,唤醒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学习相关地环境保护知识。这样创设情景,一节课同学们地精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一心想学到相关知识去防止此类悲剧地发生或者怎样拯救那些发生悲剧的地方。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3.2在科学探究体验中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知识探索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探究性问题以及主题相关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假设、探索、验证、归纳、解释以及讨论活动,解决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技巧篇8

一、学困生形成的主观因素

1、思想品质因素:科学研究和无数事实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导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包括思想品质。中下生并非都是智力差,有一部分中下生智力并不亚于优等生智力,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想品质,影响了聪明才智的发挥,而优等生的智力也并非都好,甚至有的优等生智力低于中下生的一般水平,他们的学习成绩之所以突出,是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的,浓厚的兴趣,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即用良好的思想品质弥补了自己智力上的不足。而部分中下生思想素质差,缺乏自强自立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没有长远的理想目标,不能形成正确的动机,对学习不负责,对作业马虎了事,有时认识上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怕苦怕累怕麻烦,缺乏兴趣,不爱学,不愿学。

2、学习方法:中下生数学学习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不会阅读高中数学课本内容,总以为阅读课本就是看结论,呆读硬背,不仅没有读懂读透而且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抽象概括水平,超出了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导致容易的题目也成了难题。这种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弱势,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

(2)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抓不住重点,导致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差,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说不清,道不明。部分学生又因知识缺漏较多,往往听到一半就听不懂或似懂非懂,有的因此走神,瞌睡打盹;有的干脆不听,做小动作。

(3)不懂不问,一知半解。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某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学习方法又不恰当,对一些数学题的解法似懂非懂,而造成思维的断层。而这些疑难问题又不及时向教师、同学请教,结果疑团一个接一个,日积月累,问题成堆,造成恶性循环。

(4)作业怕难怕烦,一抄了事。下课后不看书就做作业,遇到容易的题目,草草完成,万事大吉,遇到较复一点问题,就怕烦,抄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或干脆不做、不交,作业或试卷做错了,既不查问为什么错了,及时加以纠正,又不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评分析搞清错误原因,以致一错再错。

二、学困生形成的客观因素

1智力因素:高中数学内容较初中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的要求较高,部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差,思维缺乏灵活性、观察力低,分析问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常常把现象当本质,往往只抓住几个明显条件而忽视隐含条件,从而导致错误。平时学习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数学公式,靠“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知识“消化不良”,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先天智力的缺陷。

2环境因素:在学校,由于受升学率影响,教师工作忙碌,中下生较易受到同学和教师的语言、动作、态度,以及其它的声、光、色的影响,从而转移了注意,上课不认真听、开小差,受到教师的冷落、批评;在家里存在家长期望过高,中下生精神压力大,而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举动,,产生厌学或弃学。

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出现了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数学学困生逐年有相应增加的现象。

三、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1、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意志和毅力,帮助中下生排除自卑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正确的动机,创设成功机遇。

2.加强情感教育,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学困生自我防范心理较强,对批评比较敏感,受委屈易认为人家有意与其过不去,产生逆反心里。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要热爱学生、以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关的民主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切身感到老师对他们是热情的、信任的和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是多么简单,也要鼓励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切不可泼冷水,讽刺挖苦。在实行分层次教学中,对中下生作业批改多打“√”,少打“×”,在错处划红杠,画圈圈,批记号,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并要求其立即订正,对问题出现较多的作业尽量面批,当着学生的面找出问题及时辅导,帮助其订正,每次作业批改时,附加评语,特别注意鼓励性评语。总之,每当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的时候,笔者都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使之发扬光大。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努力学好数学。

高中化学技巧篇9

1、生活实践导入法。实践导入,就是教师可动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熟悉的化学现象和常识,联系本节教学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但选用的例子要具有普遍性,被多数学生所熟悉,忌用生僻事例。在讲到有机化学“酯”一节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在酒的商标中,常见到有Xo,VSop等符号,有谁知道它代表什么意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七嘴八舌地讲Xo即代表贮存了50年的酒,而VSop即代表贮存了30年的酒。接着提问,为什么酒越陈越好呢?这样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都急切地等待老师揭开谜底,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所讲内容。

2、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先做钠与水(加有酚酞)的反应,学生对能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声音,钠逐渐消失,水变为红色)感到很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强烈希望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3、插图导入法。新编高中化学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课题均配有与该材料密切联系的插图。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头图是绚丽的烟花,烟花与金属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把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上来。

4、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导入。在化学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低碳经济、能源危机、环境问题、新材料、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例如在讲到烯烃一节时,教师以2010年7月28日上午南京栖霞区南京塑料四厂发生爆炸为例,介绍爆炸后对人类的危害,引起学生关注。从而自然引出乙烯丙烯这些易燃物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5、故事导入法。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高一新生在第一次参观实验室前,我是这样导入的:“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同学们顿时安静下来。“150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柏采利乌斯在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溶液,放入口中品尝,看到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柏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而后把食指放入口中,他根本没有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所以请大家吸取别人的教训。好了,让我们到实验室参观一下吧!”

高中化学技巧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跳转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中国文化深厚土壤里重要的一部分。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中国古典舞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戏曲、舞蹈、武术、书法等文化的多种元素,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芭蕾的科学训练法。经无数艺术先辈的提炼、整理、加工、创造,以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它逐步发展成熟,成为具有强烈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舞种体系。近几十年来,中国古典舞日新月异,创作层出不穷,让人叹为观止。

在一段精彩的中国古典舞中,技术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能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强烈的感情,更能渲染舞台的气氛以达到整个舞蹈的高潮。例如在独舞《扇舞丹青》中,著名舞者王亚彬以轻盈的跳跃、闪转腾挪的动势、柔美的舞姿控制,营造出了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舞台效应,塑造出扇与人完美结合的舞蹈形象。又如在男子舞《秦王点兵》中,四位舞者以多次空中的腾跃、急速的旋转、倒地的翻滚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展现出中华英魂的勇士气概和千年古韵的威武之躯。

所谓技术技巧,是指一种特有的肢体运动。这种动作注重专业性,难度高,舞台观赏性和效果性极强,它通过肌肉的柔韧度,旋转的速度及数量,跳跃的高度等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内容,以促进舞蹈表演的成熟和完善。中国古典舞创始人之一唐满城先生曾提出:技术不等于就是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必然包含着技术。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是在拧倾、俯仰、交叉、弯曲、扭转等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态下完成的舞蹈运动,它包括旋转、翻身、跳跃、翻腾、地面动作等,其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动作的数量、难度以及动作在形态上、感觉上的流畅协调的完美所体现。

其实,中国古典舞自身就是一个要求高难度肢体技巧的表演艺术。就如在剧目《扇舞丹青》中一样,技术技巧往往可以创造一个超现实的感觉―――肢体运动中理想的完美感。完美的完成高难度技术技巧呈现出了人类利用空间和克服地心引力的智慧和能力。而正是这一特性,把舞蹈同美术、雕塑等及其他艺术所区别开来。当一个舞蹈需要展现情感的高潮时,采用高难度、光彩夺目的技术技巧是舞者最终能打动观众的关键。此时此刻,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就扮演着“画龙点睛”中的“睛”这个角色。从某种程度讲,掌握高超的技术技巧会增强一名舞者的表演手段和驾驭舞蹈艺术的能力,所以,完成技术技巧的能力极大程度的影响着他或她这名舞者舞台表演的最终质量。

中国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主要体现在“跳、转、翻”三个方面。“寸劲”是中国古典舞中一个重要特点,因而在完成跳跃技巧时,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以“发力在根,用力在梢”的发力方式突出弹跳的爆发力。同时,在跳跃过程中应呈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拧、倾、翻、闪、展、腾、挪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舞中的旋转技巧与芭蕾大有不同,摒弃了芭蕾体态中的“直立”,中国古典舞的旋转遵循自身的民族审美观,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仰、俯和旁提的形态,以形成中国古典舞最具审美特色的“三圆”中的立圆。

自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举行以来,中国古典舞中“跳、转、翻”技术技巧的难度就不断的提高。今天中国古典舞舞台上的技术技巧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技巧大有不同。其一,技术技巧的难度性不断加强。不难看出,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技巧已在舞台上日益失去其风采。一个极具可能的原因是,当一个舞者在做技术技巧的准备动作时,很多观众凭借曾经观看的经验,已经能准确、清楚的预知舞者将会做什么技巧,这在无形中使得此技巧失去了曾有的那种意想不到的精彩。于是,所谓的绝妙的技术技巧从质到量都有了新的标准。例如,曾经搬紫金冠就能迎来的掌声,在今天只会在搬紫金冠转时才再次响起;而一次3~4圈的四位掖腿舞姿转早已被7~8圈,甚至更多所代替。与此同时,复合型技术技巧被更多的尝试和采用。例如:芭蕾中传统技巧fouettes和中国古典舞传统技巧吸腿翻身的完美结合。又如跳转、串翻身和跪转的完美结合。单一的四位掖腿转、圈串翻身、空翻等曾单独出现就能引来不断喝彩的传统技术技巧已逐渐成为课堂上训练的步骤,而在搬上舞台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时,往往以加大难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巧所结合而呈现。

除了复合型技术技巧的难度增大,“舞蹈化”是现今完成技术技巧的另一个新要求。换言之,技术技巧不能离开舞蹈本身的审美特性。唐满城教授曾在《舞蹈技巧要走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现今很多专业训练一味的追求技术技巧数量上的高、精、尖,把技术技巧当作一种技能,却忽视了其本身的功能―――艺术表演的一部分。唐满城教授认为,对脱离了舞蹈艺术感的技术技巧的极度追求,在无形中使得专业舞蹈越来越“杂技化”、“体操化”。对中国古典舞而言,这意味着舞蹈艺术性的倒退。无论是编导,或是演员,在编排一个技术技巧,或是完成舞蹈中某个技术技巧时,应仔细思考片刻,在此舞段中出现的这一转、翻、跳,是为了表达情感,渲染氛围,或是营造高潮,而不应滥用。例如在表现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时,是需要一个往往用以表现女性英姿的摆腿跳接前空翻,还是仅一组看似柔弱的简单舞姿?而是否每一个男性舞蹈中都必须出现“云门大卷”或“旋子三百六”?技术技巧的应该存在于栩栩如生的舞段中,帮助舞者感情的进一步宣泄,而不应以一个接一个为展现舞者技巧能力为目标的形式孤立出现。

近年来的优秀古典舞剧目中,王亚彬的《扇舞丹青》、武魏峰的《风吟》、刘震的《轻.青》、唐诗逸的《乡愁无边》等都在复合型技术技巧和艺术性的揉合上,给人耳目一新。这些优秀舞者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技术技巧质量上的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司空见惯的“跳、转、翻”和舞蹈本身完美的融在一体,一切技术技巧外在的痕迹都被化为无形之形。同时,通过对舞姿动作和技术技巧之间不同节奏、速度、力度、幅度的完美揉合,展示出灵巧、明快、抒情、流畅等不同性质,从而扩大了舞蹈本体不仅在肢体上的极限,更激发了情感的张力,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在这些舞蹈中,观众看到的是舞者漫不经心、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流露出的高难技艺,而不是一个个刻意准备好的、呆板的杂技动作。此刻,技术技巧真正变成了舞蹈韵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杂技”。

参考文献: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魏云.论中国古典舞教学组合的特性及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