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2:49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1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特点严密性趣味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从广义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如《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来说也分两种:一种是平实简明,一种是生动活泼。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性、严密性。而表达方式常常表现为生动性、趣味性(尤其是文艺性说明文)。我们教学说明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懂文章内涵。那我们老师不妨从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和生动、有趣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探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因为这关系到说明内容是否真实与科学,也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怎样。只有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才能让人明事懂理。所以,要读懂一般性说明文,就必须学会赏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对于说明文来说,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用词、造句贴切精当,达到非如此表达不可的程度。下面从五个层面来探讨:

(一)动词、名词、数词等的使用

《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教师解读或指导学生阅读时,需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名词非常简练、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二)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准确使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大约、大多、最、一般、比较、几乎、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程度、限制等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大自然的语言》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句,中考的试题经常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中“许多”、“只”、“就”语言的准确性。“许多”说明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遣词造句准确,下笔严密。

(三)词、句次序的严密

词、句的次序先后安排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有出现这样的中考试题:“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可以删去吗?前后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好多考生对文本解读不深入,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原意。“形式优美”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而“结构坚固”是对桥的理性认识,即从感性到理性。用“不但……而且……”来表明二者的递进关系,意义表述准确、严密,合乎逻辑。

(四)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呼应

遣词造句要注意一段内或段落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表述的意思既周密又突出。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有时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清楚,让读者明白易懂,常常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2

【关键词】公文语言特点研究方法

掌握公文的语言特点,是写好公文的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公文语言特点就成为一些学者和公文实际写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并发表了许多探讨文章,对公文语言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尝试用不同方法表述公文语言特点。

从本人查阅到的研究文章看,表述公文语言特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是直接表述法。对于公文语言特点,或是用二字词组来概括,如准确、鲜明、生动等;或是用三字词组来概括,如庄重性、模式性、传承性等;或是用四字词组来概括,如简洁明确、固定规范、贴切得体等;或是用并列词组来概括,如简洁与重复、鲜明与委婉、平实与生动、严谨与实用等。

二是分别表述法。就是分几个方面分别表述公文语言特点。比如,分别从语体、风格、修辞三个方面进行表述,认为在语体方面具有严密、简洁、准确等特点,在风格方面具有平实、简约、得体、规范等特点,在修辞方面具有某些特点。

三是辩证表述法。有的研究文章从辩证法角度概括公文语言特点,认为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语言并存共同的特点,或是具有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统一、现实性和统一性相统一、权威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等特点。

表达公文语言特点用到的词组大致有:鲜明、准确、精确、明确,明晰、明快、贴切,简洁、简明、简要、简约,严谨、严肃、严密、规范,稳定、庄重、得体、权威,平正、平实、朴实、质扑,精炼、简炼、通俗、实用,生动、灵活、活用、变化等。

多种表述方法和众多表述词组,说明在公文语言特点上还未形成共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探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公文语言特点,首先应该找到一种科学方法。从一些论述公文语言特点文章的思维方式看,存在模式化的问题,即先给出一个词组,接着举例说明,并不论及“什么是公文语言特点”这个命题。这种在尚未明确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就下判断结论的思维方式,如同在没有搞明白如何判定方位的情况下争论哪是东方一样,其所下结论的正确性可想而知。研究公文语言特点应该打破这种固定思维模式,代之以科学的分析方法。一是要明确什么是公文语言特点这个概念,这是研究当中基本的逻辑起点;二是要通过对比分析,弄清公文语言有哪些特点,这是一种科学的正确方法。本文谨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公文内涵与公文外延

分析公文语言特点必须以公文语言为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明确什么是公文,确定研究的具体范围,把公文与非公文区别开来。这是在分析公文语言特点时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探讨公文语言特点过程中,事实上存在泛化公文的现象,即分析公文语言特点的资料部分来自于公文之外的文体,而不是全部来自于公文,在这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我们所说的公文语言,是指中国的公文语言,而非世界各国通用的公文语言。有的文章在论述公文语言特点时,引用外国公文资料作为例证。这种超越“国界”、“语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但却无助于探讨中国公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研究的公文语言,是指当代公文语言,而非中华民国时期、更非清朝以前公文的语言。本文不反对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讨公文的传承性,但毕竟中国各个朝代的公文差异性颇大,如果将公文语言研究范围扩大到中国各个朝代的公文,那将使研究变得十分复杂。这种超越现实的研究,对现实公文写作没有实际意义。

有的认为,公文就是公务活动中使用的文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文语言研究。这就涉及什么是公文以及公文处延有多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公文语言研究就会无的放矢,难有收获。对于什么是公文,相关部门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规定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中国人民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规定是:“军队各级机关在处理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这说明,公文具有三个要件:法定(或特定)效力,规范格式(或体式),法定机关制发。对于公文的外延,党政军系统也作了明确规定,就是公文的具体种类。综合这三大系统的公文,共有公报、决议、决定、指示、条例、规定、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批复、会议纪要、函、意见、命令(令)、公告、通告、布告等十八种。除此之外,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司法、外交、军事等系统使用的不具通用性质的专用文书也属于公文范畴,因为这些文书毫无疑问具有法定(或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或格式)这两个特点。

在探讨公文语言特点过程中,既不能超越“国界”、“语界”和现实,也不能超越公文范畴。有些探讨公文语言特点的文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论述的是公文语言特点,而所举例证却来自诸如演讲稿、答谢词、宣传稿、市场调查、报告文学、新闻通讯等非公文文体,其概括出的公文语言特点自然不太准确。作为公务活动参考资料的情况简报、工作研究之类的材料,既无法定效力,也不具备规范体式或格式,还不按公文程序进行处理,都不宜作为分析公文语言特点的资料来源。

二、公文语言与公文构成要素及文风

分析公文语言特点必须以公文的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这就需要将语言构成要素搞清楚,以便把公文语言与公文的内容、结构、格式以及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写作作风等非语言要素区别开来。这是在分析公文语言特点时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前述一些研究文章表述的公文语言特点,实际上涉及到公文的内容、结构、格式、外表特征和写作过程的意图表达、逻辑思维、写作作风等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公文语言范畴,因此表述的公文语言特点并不准确。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构成要素。分析公文语言特点,应该分别从这些语言要素着手。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在语音方面公文并无特别之处。公文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如果只是分析公文的某个语言要素,或是笼统地不加区别地概括公文语言特点,都难以达到准确表述的目的。

公文语言为表达公文内容服务。在研究公文语言特点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公文的语言与内容的界限。比如,几乎所有论述公文语言特点的文章都认为公文语言具有准确或准确性的特点,可是并没有意识到内容方面的准确和语言方面的准确(实际上为恰当选用词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将情况的准确、数据的准确、意图的准确、引用的准确等内容方面的准确都归结为语言的准确或准确性,或是将鲜明、明确、严谨、严密等内容和逻辑方面的特点视为语言方面的特点,都有失偏颇。对此不细加考究,难免影响研究当中判断的正确性。

公文具有规范性,一些文章因此认为公文语言也具有规范或规范性的特点,这实际上混淆了公文语言与公文的形成、体式、格式之间的界限。规范即标准,就是制定出一个样式,以其为范例。对于规范,只有遵守的义务,没有随便变动的权利。公文的规范性体现在行文规则、文种适用、要素标注、字号字体、纸张排版、印刷装订等方面,这些是有关公文形成过程中程序、体式、格式方面的规定,而非公文语言方面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并无任何机关制定出公文语言方面的标准,而只有格式方面的标准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所以公文语言并不存在规范性问题。当然,汉语是规范语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作了规范,但汉语的规范性与公文语言的规范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认为公文语言的规范性就是指汉语的规范性,或是指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那么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对于这种情况,与其说公文语言具有规范性特点,不如说公文写作中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而这不仅是公文写作中的问题,也是所有写作中的问题。

与语言相关的还有文风问题。曾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文风是思想作风在文章中的体现,依附于语言而存在,具体表现为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曾经批评过的八股文,就是某些人的文风体现,这种文风的特点是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在公文写作中也存在文风问题,有的习惯于大话、套话、空话,有的习惯于长篇大论和下笔千言、拐弯抹角,有的习惯于使用时髦词语和空洞口号,有的习惯于追求词汇上的华丽和对称工整的句式,以至于“以文害义”。这些都是文风不正的表现,而非语言方面的问题。分析公文语言特点应该将语言与文风有效区别开来,而不能混淆两者之间的界限。比如,平正、平实、朴实、明快、简约、简洁等,都是文风的外在表现形式,将其视为公文语言特点就有些牵强。

此外,还需要将公文语言与公文外表特征区别开来。不同的文体,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小说给人一种大篇幅、慢节奏、细描写、情节曲折的印象,科技论文给人一种引经据典、专用术语、公式推导、深奥难懂的印象,曲艺小品等又给人一种调侃轻松、诙谐有趣、生动活泼的印象,这些都是这些文体内在构成要素共同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形成的外表特征,而非其语言所单独具有的特点。公文给人以严谨、严肃、严密、质朴、庄重、权威等印象,同样不等于公文语言就具有这些特点。在研究公文语言特点时,对此不细加辨析,就会影响对公文语言特点的准确把握。

三、分析公文语言的参照对象

分析公文语言特点需要明确什么是特点,这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与众不同即特点。现代汉语词典将特点解释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或特出之处。公文语言特点应该是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或特出之处。

特点应该具有排他性、共同性,公文语言特点也不例外。公文语言的排他性,就是公文语言所独有而其他文体语言不具有的特殊之处。公文语言的共同性,就是所有公文共同具有的语言现象,如果只是部分公文具有,则不能认定为公文语言的特点。公文语言特点集排他性与共同性于一体。用公文语言的排他性和共同性来分析前述一些文章概括出来的公文语言特点,就会发现其中的多数并不具有排他性。比如,非公文文体的语言并非不要求精炼、简炼、通俗、生动和具有艺术性,也并非只有公文语言才具有传承性、现实性、科学性。所以,用这些词组来表述公文语言特点并不恰当。

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都是在与其他文体的比较中而显现出来的。比如,文学作品的形象化、凝炼含蓄、新鲜多样和富有音乐性等特点,广告语言的夸饰性、劝说性、承诺性等特点,都是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而概括出来的。因此,研究公文语言特点,也需要采取对比分析的办法,选择一个参照对象。毫无疑问,研究公文语言特点的参照对象是非公文语言。在论述公文语言特点时,不进行这种对比分析,难免出现张冠李戴、盲目套用、以偏概全、以大定小等逻辑性错误。

公文语言特点与公文写作要求有所不同。公文写作要求一般包括公文自身构成要素方面的要求和公文写作过程方面的要求。党政军系统对公文写作提出的要求主要有:观点明确(或者鲜明),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或层次清楚),表述准确、用语准确、用词准确、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简短,开门见山、直述不曲、重点突出,文风端正等。很显然,这些要求包括内容上的、结构上的、篇幅上的、逻辑上的、文风上的和语言上的,并非语言上的专门要求,是不能当成公文语言特点来看待的。公文语言特点是指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要求具有排他性。适用所有文体写作的语言方面的要求,不能视为公文语言特点。

许多文章都认为公文语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特点,并且引用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的话为证:“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个论证过程本身就存在逻辑错误。一是“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并不是专指语言所独有。文章和文件都由内容、结构、语言、体式等要素构成,整体上所具有的性质不等于其语言就具有这些性质。二是“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并非文件所特有,不具排他性。三是文章和文件的性质并非文章和文件的语言特点,性质与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所讲的是写作的普遍要求,准确性、鲜明性更多是指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比如情况要准确、判断要准确、数据要准确和观点要鲜明、明确等),生动性才是语言方面的要求。因此,以此证明公文语言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特点,理由很不充分。

综上所述,分析公文语言特点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应该在准确确定公文外延的前提下,以公文语言为研究对象,将公文的语言要素与非语言要素区别开来,在与非公文语言的对比中,分别从各个语言构成要素方面把握其特殊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概括出公文语言特点。在这方面,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公文写作者下更多更细的功夫。

参考文献:

[1]杨桐,浅谈公文语言的特点,秘书工作,2008.2.

[2]吕子静.浅谈公文语言的特点与要求.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张传忠.浅谈公文语言的语体色彩.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月.

[4]贾树江、刘菁.论公文语言表达中的得体性原则.秘书,2003.6.

[5]王忠良.公文特点的重新审视.长白学刊,2007.5.

[6]徐建、生华.关于运用公文语言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几点思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4月(下旬)第07卷第12期.

[7]庄丽榕.公文语言与文学语言比较.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卷第4期.

[8]廖文.公文语言特点探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2月第13卷第6期.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3

关键词:语用学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语言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是20世纪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文学作品受到了读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于海明威的文学作品,目前更多的是针对其“冰山原则”、“硬汉形象”和“战争死亡主题”进行研究,也有少量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特点的研究,但侧重点一直放在了小说语言的隐喻、修辞和措辞上,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小说语言研究的则比较少。本文将在社会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对作者高超的文学创作艺术进行赏析。

一、有关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总体概述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莱斯曾经提出对语言研究的合作原则,即语言的数量原则、语言的质量原则、语言的关系原则和语言的关联原则。语言中的合作语言是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交谈的双方都应该遵守。语言的使用还具有很大的个人特点,不同性别所选择使用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性别差异和词汇差异,从侧面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语言的使用还应该遵循礼貌原则,其中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二、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特点的总体概述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由海明威于1938年完成,小说主要围绕着才华横溢的作家哈利展开:哈利为了体验一种与城市的安逸、懒散和颓废不同的生活,决定和妻子海伦一块去非洲狩猎,希望可以在原始的大自然中找回在都市中迷失的自我和创作的灵感。不幸的是,哈利的左腿感染了坏疽,加上汽车抛锚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哈利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终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哈利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最后在绝望中死去。

对于这部小说,已经有很多人从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海明威的冰山写作原则,小说的叙事手法和文体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整体上讲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主要是由小说的故事背景,弥留之际哈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的对话构成,作者用了众多的人物语言对话来进行形象地塑造,这些对话的篇幅占了整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在对男女主人公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作者使用了大约159段的对话,其中只有4段是男主人公和仆人之间的对话,剩余的全部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这些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男女主人公使用的语言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以此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甚至是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社会语用学视角下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特点的赏析

语言学家认为男女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经常避免使用一些情感表达强烈的句式,倾向于使用表示不确定的词语。男女语言特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和语用的策略上,其中语用的策略主要包括语言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词汇层面上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的赏析

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相比较,显示出更多的含糊不定,优柔寡断的特点,所以在句子表达中更多会使用可能、也许、大概、应该和表示礼貌的“请”等,而男性则很少使用这样的词语,因为男性感觉这样的词语有损他们的自信心和果断性,这些词语在小说中海伦的语言中有明显的体现,如下:

(1)海伦:“请告诉我应该为您做点什么?是一些我可以做到的事情。”

哈利:“你可以把这条腿卸了,那样我会怀疑它可能不会再听使唤……”

海伦:“请不要那样说。我可以读书给您听吗?”

哈利:“读什么啊?”

上面节选的四句对话只是男女主人公一次对话中的一小部分。在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女主人公海伦就使用了“应该”和“请不要”的情态动词,还使用了多次“请”,而男主人公哈利的话语中却使用了一个表示一级肯定的情态动词“可以”,这就说明了女主人公海伦说话的时候非常委婉,而男主人公的语气就显得比较果断和强硬。在海伦的话语中使用的多个情态动词则说明了他对自己丈夫的关爱和体贴,而哈利这样的说话方式则是在他临死之时,对自己人生未尽之事和创作没有完成的懊恼心理的一种真实反映。

(二)语用视角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的赏析

男女社交语言的差异不仅在词汇上有着差异,更多的在语用策略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会发现对于他人的问题,我们都不会采用直接的方式进行回答,而是使用一种比较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从而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因此也就有了会话含义。下面我们就在语言的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指导下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语言进行赏析。

首先是语言的合作原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语言的数量原则、语言的质量原则、语言的关系原则和语言的关联原则。从合作原则来看,女性的遵循情况明显要好于男性,如下:

(2)海伦:“您现在是否可以吃饭了?”他看了下她身后整理桌子的仆人和正在吃饭的孩子。

哈利:“我想要写作。”

海伦:“您应该喝点汤,这样您的身子才会好得快一点。”

哈利:“今晚我就要死了!我还需要身子好点干嘛?有什么用啊!”

从上面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哈利被问到是否可以吃饭的时候,哈利并没有进行正面的回答是吃或者是不吃,而是告诉海伦他想写作。当海伦建议哈利应该喝点汤进行滋补的时候,哈利仍旧没有回答喝汤还是不喝汤,而是说他今晚要死去了。如果按照语言会话的合作原则,哈利不但没有遵循其中的关系原则,对海伦各种建议的拒绝也违背了其中的关联原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语言的强势特点。

其次我们从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来对人物的对话进行分析,两性的语言特点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女性的语言要比男性的语言显得更有礼貌,女性语言的表达相对来说会更加间接和委婉,这也就显得女性更加有礼貌,而男性的语言则要逊色得多,这一点在男主人公哈利的语言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主要用礼貌原则下的赞扬原则和赞同原则对两个人的对话进行分析,如下:

(3)哈利:“我们过去在巴黎的时候住在哪?”现在在非洲的时候问坐在他椅子旁边的这个女人。

海伦:“在钟楼。你知道的!”

哈利:“我怎么会知道啊?”

海伦:“那是我们过去经常待的地方啊!”

哈利:“不,并不经常!”

(4)哈利:“你知道有一样东西我从没有丢失过,那就是我的好奇心!”他对她说道。

海伦:“你已经失去了一切!你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

哈利:“上帝啊,看看这女人知道多少啊?那是什么?是你的直觉吗?”

上面我们所节选的两段对话就将男女之间在礼貌上的差异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3)的对话中,当海伦回答在钟楼这个地方的时候,认为哈利也是非常熟悉这个地方的;但哈利并没有同意海伦的说法,并且说:“我怎么会知道啊?”然后海伦解释那是他们过去经常生活的地方,可哈利却回答并不是很经常。从这样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哈利是知道海伦说的那个地方的,只是故意不同意海伦的答案,有意在违背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在(4)的对话中,哈利一再违背赞扬的原则和谦逊的原则,而海伦还试图遵守。在第一句话中,哈利对海伦讲到:“你知道有一样东西我从没有丢失过,那就是我的好奇心!”从表面上看哈利遵循了谦逊的原则,实际上却是哈利在对自己一生进行回忆后内心充满了遗憾和悔恨的真实写照;而海伦却赞扬他是这一辈子自己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在第二句中,哈利讥讽海伦:“上帝啊,看看这女人知道多少啊?”暗含的意思就是男人才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这些话语体现了男性的自以为是和傲慢,同时也是对谦逊原则和赞扬原则的违背,而女性则是很好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主要写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哈利在自己的人生弥留之际对于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特别是写作――遗憾和悔恨的心理,所以在和女主人公海伦进行对话的时候表现出不愿意合作和不礼貌的特点。虽然海伦也是一位新女性,但她理解和关心自己的丈夫,在语言对话的时候更多表现出礼貌和合作的特点,以及对丈夫的赞扬。

四、结语

我们利用社会语用学视角下言语交际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不同性别语言特点的理论对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男女主人公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男女不同性别的语言运用的新观点也为我们对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海明威高超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周玲.净化与救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吕文斌,王守义.美国文学选读(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3]陈红.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叙事视角和文体风格[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4

语言和文化的含义和关系

语言和文化如此相近以至于有时候人们把他们混为一谈。对于我们而言,语言是主要的信号体系之一,通过它,人们可以理解周围世界的含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解释和表达文化的工具。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大体上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尽管也有一些是以非语言形式表达的,比如食品、艺术、宗教、音乐和舞蹈。

然而,语言和认知紧密相连的现象,并不意味着著名语言相对论Sapier-worf假说强烈的想象是正确的。假说认为,由于语言影响思维,遇到有个人语言不同于其他人的语言时,他们必须把不同类型的思想归纳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人说不同的语言,从根本上有不同类型的认知,就像Scovel说的一样,对于这个假说的强烈想象力的支持是很少的。

现代语言学和人类学正向着普遍性和人类享有大量共性的概念上延伸。由于Sapier-worf的假说来源于一个传统哲学学说,这个学说的行为性多于认知性、描述性多于衍生性,因此就很容易理解当今语言学家对语言相对论感到不适应的原因了。与假说相比,它更强调了每种语言的独特性,一个更相近的理解就是普遍主义者的立场,包括普遍语法的概念。

研究语言而不研究本土的语言文化,脱离文化研究语言就等于退化成研究形式和词汇了。简言之,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十分枯燥无味,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那些出于各种目的而学习语言的人,文化的讲述就是把他们的生活引入到语言学习中的过程。

对于几乎所有的外语学习者而言,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会增强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通常学生了解得越多他们就越想了解,了解那些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风俗――这就为恰当使用语言以及与当地人有效的沟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语言环境。总而言之,了解文化在建立世界和平和经济合作上是一个迫切的需求。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对于缓解世界利益冲突是重要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作为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着文化,并且代代相传,就是说,语言以文化的方式传承,而且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文化教学的内容

1.地点

学习者需要有对目标语言物理定位的感觉,就移民而言,显而易见,他们必须要知道所谓地点就是他们所占有并要居住的地方,但是他们仍然要对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定位。如果我们为外语学习者设计一个大纲,那么就必须选择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主要的目标地区,可以按先后考虑的顺序列出一些涉及到的地区。

在选择目标地区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描述当地人对他们的环境的评价。比如说加拿大是最适合居住的距离美国最近的国家,“北上迁移”正如一个居住在多伦多的人所说的一样,他建议不仅要去北方旅行,而且还要去那些通常人们只是去度假而已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北上迁移”唤起了当地人头脑中的联想:完全脱离它,轻轻松松的度假。“北上迁移”也就成为乡村别墅的代名词,或者可以理解为去乡村居住,也就是说,在人口稀少的北方有度假的设施,生活居住在南方和工业化都市的人们,常常会有一个比城市里公寓更纯朴而且属于自己的更接近自然的村舍或隐居住所。因此加拿大的学者必须要理解当地人所说的“村庄”“去乡村”或“北上迁移”都有一个具体的含义,这个含义不一定要同伦敦或悉尼人的概念相同。这就是加拿大心理地理学的一部份,也是想使自己熟悉社会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必须知道的,为了获得当地人的地理知识,不排除更多的主观方法,但是就语言学习而言,这种对于物理环境有情感气息的观点,经常和主观的研究路径或地图同样重要。

2.个人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文化教学中,我们已经强调过注意力应该主要集中在人上,他们如何生活,他们有怎样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因此第二个话题的领域可能从各个方面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与当地人、一个家庭或一小组朋友的私人接触都有助于建立语言生存的现实条件。通过个人交流、拜访或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学习者就能熟悉当地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频繁接触中,通过观察和询问学习就能够适应该地区的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能逐渐探索当时盛行的思想、价值观、期望、敌对、恐惧以及个人关心的问题等。当然,我们不能用个人或小组的特点去概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点。但是,逐渐了解个人特点,能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突破口,从而去进一步了解文化的某个方面。

3.人类与社会

应该引导学习者去识别那些能够反映社会、职业、经济、年龄差异和地域特征的重要群组。如果我们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会理所当然地理解人们对于他们和社会不同群组的关系,或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看法,他们与宗教的联系是多是少、还是没有联系;他们社区是否存在着社会、种族或者地域的偏见;人们彼此之间是和平友好还是恐惧敌对甚至猜疑;他们对邻居感兴趣还是与周围的人互不联系。

4.历史

学习者要把握机会去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少数民族历史,应该知道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象征、最显著的趋势、最重大的事件和主要的历史人物以及转折事件,这一切都可以在学校的历史和政治课上学到,但最重要的是要以当地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的历史见解、价值观、政治常识、嗜好及对立观,都能为解读历史文化及语言学习情境中的移情作用奠定基础。

5.社会机构

包括政府体制――中央、地区、地方――教育体系、社会福利、经济制度、军队和警察、地区制度、政党以及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出版社。学习这些应该熟悉他们达到一种与当地人根据自身经历应该得到的常识相当的水平,我们还在寻找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能把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言语群体中普通成员的观念和见解以及根据法律行政经济体制所制定的准确和纪实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6.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其他成就

学习者应该有获得和欣赏艺术家、音乐家、作家以及他们作品的能力,有了解其他重要人物和成就的能力,达到与该语言群体成员同等的水平,并且能传承一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这不会妨碍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但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要把语言群体中广泛接受的知识和价值提供给语言学习者,除此之外,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能对文学、艺术、戏剧或电影有特殊的兴趣,这对于学习特定的文化前景有特别的重要性和鼓舞性。

语言项目中外国文化教学的方案

在当代中国外语学习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最大的需求就是英语,其次是日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运用这些语言,中国可以进行科技文化和对外贸易交流。这样,外语教学中,就会有人提出运用外国方式取代中国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因此我们要以广泛的理解去注意外国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发展。

1.明确文化学习

常规的目标文化教学方法是把文化教学融入到外语教学项目中去,受人类学研究的影响,教学范围已经有研究外国文学、历史、地理扩展到研究外国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方法是最基本的焦点。

明确文化教学有很多益处,关键的几点是:

(1)时效性。所有的外国语言都有一定的时限,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用于学习母语及其文化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新的文化是不现实的。外国文化环境通常是学习者触及不到的,因此对于一种新文化,他们很少有足够明显的信息可以通过“假说”的形成和检测阶段(mcleod,1980)。把外国文化加入到语言学习中的方法,与经过长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相比,更省时有效。

(2)有效性和流行性。明确的文化学习能解决学习者由于不熟悉新文化而产生的混淆,除此之外,如果明确了外国文化的内容,就能在任何时候自学了。直到目前,包含一些背景知识及其他文化的参考资料的附加材料还有没有失去有效性和流行性,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语言教学中的参考资料已经出版了。

(3)基础性和框架性。明确的文化学习为发展外国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以及多种模式为今后发展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了一个框架,以此让老师能帮助学习者探索更多外国文化知识,如果起初没有明确的外国文化内容,这种探索也是不可能的。Loewetal.(1981)强烈认为:文化应该是第二语言课程的中心,他们认为:(a)对于准确交流而言,明确一个单词的文化语境知识是很有必要的。(b)对于与说该语言的当地人积极地相互影响的能力而言,学习目标语言文化的知识是必要的。(c)当学生对目标语言文化深入理解的能力得到扩展和运用时,这种技能和知识就已经获得了。

2.交际语言的教学

教授目标语言的变通方法源于语言教学中的沟通方法,目的是通过聚焦语言运用以达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统一,由于社会语言学家的成就,这种方法被包含社会文化元素的著名思想沟通能力原则所支持着。用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目标文化就会传授得含蓄而不够明确,这种教学范围集中在文化的社会方面或者某个具体领域中,比如说科学。

(1)教授外国文化的特点

实质上,教授外国文化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教授文化的隐晦性,无论是否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待问题,我们觉得文化成分被处理得很含蓄,而不是作为语言项目中一个独立的成分那样被描述得很明确。而且在外语教学课堂中采用沟通的方法,语言教师在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隐晦的传授了新文化。和第一个特点相关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教学中文化和语言的一体化,教授文化中附加的尝试就是不要求关于组织额外课程元素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教授外国文化没有给出特别的或明确的地点。语言教学的全过程要兼顾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自然的统一集中体现在沟通中语言的运用上。

(2)优势

含蓄或综合的教授语言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聚焦语言教学中的沟通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使文化和语言教学自然结合,换句话说在明确文化学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联系不是人为的,从语言形式是如何传递文化内容和文化怎样影响语言内容的意义上看,语言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二是正如我们从前所指出的,毫无疑问所有关于外国文化的知识都能被明确描述或阐述为语言课堂中明确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而学习的比例似乎填补了如何教授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空缺,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中必需的知识,沟通的方法通过身临其境的运用语言,给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外国文化中隐晦知识的机会。三是沟通语言教学,倡导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中对语言学习者的自主性和沟通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目前,由于外语文化备受关注,学习者必须知道文化的哪些方面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明确个人沟通需求,为限定文化教学范围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参考,以至于教授文化这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被设置成一项现实性的语言课程。

(3)问题

毫无疑问,关于隐晦的文化教学趋势仍然有一些不堪一击和值得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理论上的矛盾,并且出现在教学实践中。一是文化的概念,似乎狭隘的定义为沟通语言教学。沟通能力的概念包含着一个社会文化成分,它可以是沟通中社会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合理化,然而在语言教学中社会文化因素很容易被曲解,换句话说文化对于狭义的小文化是有限的,有一种文化概念缩小的危险,甚至有为文化恰当性的担忧,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二是除了这个范畴还有对文化本质的看法仍然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是由可以追溯到Saussure的语言言语能力和行为的区别而引起的。这里能力就是知识,行为被排除出能力之外,对于语言教育者仍有一个问题:文化是知识还是行为?聚焦沟通能力的比例似乎吸引了我们对理论原则或尝试的注意力,而实践中我们实际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上、名义上、行为上。最近研究表明,文化确实影响了语言行为(Brislin,1993)。

尽管整体性的特征与对语言文化的不可分离性的理解是一致的,但是如何有目的的综合文化和语言教学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语言和文化自然的结合,文化教学就可能被放置一边自行处理,这样可能导致缺少具体的文化教学成果的假设。

与明确的文化教学相比,沟通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处理确实是一个新的方向。尽管它有局限性,但是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国外语教育者必须理解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沟通语言教学的适用性的思想,并且可以谨慎的、批判的、有创造性的运用它们,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种原则学习,强调了为了懂得相互的意思既要理解目标文化又要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以跨文化沟通研究为基础的方法似乎包含既简明又隐晦的教授目标文化的特征。

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跨文化沟通研究证明了语言课堂中对文化影响行为的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广义的“大文化”没有被遗忘,而且仍然和从前一样重要。强调语境与文章联系以及平衡说与写的练习,促使了语言教师重新估计文学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意义。外语学习者必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从最普通的到最特殊的,他们最终会在外国语言和文化中发现自己的新生,文学文章能为他们提供特殊的例子和机会。

(1)显著特征

这种明显的趋势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跨文化沟通的全新模式,外语教育利用了教授外国文化现存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既有明确文化学习又有沟通语言教学。

这种发展趋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跨文化中不说英语的人与英国本土人有效的沟通并且帮助后者避免误解前者,人们作出了巨大努力去帮助外国学生学习他们所在国的文化。

(2)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引起的争议

既然英语被广泛的用作一种国际语言或一种国内语言,它就有两个其他语言可能没有的特征:一是它与说英语和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有联系。二是它有几种变体或者社会方言。由于这两个特点,英语必须是文化中间的工具。可以被任何文化所承载。所以英语可以同任何文化一起被教授,语言项目中所教授的文化不必是相对的文化,或者换句话说一个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本质上是与英语有关的,我们可以教授学习者自己国家的文化或者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下面是支持用学习者自己的文化教授英语的实践的主要论述:

①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必要的手段,然而在许多不说英语的国家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仅有一小部分英语学习者希望与英国本土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求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严格的表达一种文化,那英语教学就很难达到使学习者认识到英语是一种沟通工具的基本目标了。

②由于英语作为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的窗口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暗含在说英语的世界文化规范和价值中,有时在那些不说英语的发展中国家中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不只是在中国。但是还有许多其他不说英语的国家都意识到了使他们本族文化被淹没的危险,因此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中为了保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强加了一些限制。

③此外,从个人角度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为那些对英美文化不感兴趣或者甚至不喜欢英语的人所需要,在任何国家中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人为了变成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而去学习英语,为了达到用英语而不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去表达思想的目的。

(3)文化教学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①在英语作为外语的项目中语言教育者被赋予了更大的弹性去选择教学内容,因此他们不必在严格的坚持教授所谓“标准英语”,对于应该教授的那些相对文化,他们有自由作出严格的决定,比如说英国文化。

②由于学习者要学的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一种新文化,这样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就能避免或减小,由于运用英语不是把一个人变成一个不同的人,而且一个人对于家族传统的道德和贡献是根本不容改变的,因此这样就可以很安心的教英语了。

③既然在英语作为外语教育中本族语被赋予了优先权,语言被用来表达学习者个人的环境和个人经验的现实性,那么英语作为沟通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空洞的语言形式来教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当然同时这个建议也提出了几个问题:

a.是否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完全否定了英语和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和明确联系呢?换句话说,当英语被用于跨文化交际中时,那些英语的本原文化特征或迹象是否自动变得中立了呢?

b.一种语言不总是与一种文化相联系这是正确的,英语也代表着许多种文化,但是在哪个程度上英语维持着它与盎格鲁美国文化的本原联系,在哪个程度上它能传递一种新的文化。

c.如果学习者是以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盎格鲁美国文化去教授英语,那么这些英语学习者如何去明白英国本土人或者那些把英语作为外语去学习并且自身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底蕴的英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反映了文化教学中的问题,根据跨文化沟通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多种学科综合的方法使重新检验文化教学作为知识或者行为的角色成为可能,如何跨文化的运用语言的思想似乎对于中国外语教育者大有用途,但是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沟通的环境和条件是完全不同的。

据调查,西方国家现存的外语文化的教学方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方法建议了同一种处理文化教学上的不同方案,引起这些分歧的原因在于它如何定义文化的角度: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学、历史或地理科学或者技术或者其他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是广义的大文化还是狭义的小文化,文化是否是一种知识或者行为。这种差异的第二个基本原因是:人们理解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性的方法,因此,就是如何处理目标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联系的问题。

结论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团体、个人、地区以及民族的特征,包括艺术、信仰、价值、传统及风俗等。人类用来表达情感彼此沟通的语言也包含在这个广泛的概念中,语言和文化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在不知道文化背景的条件下学习语言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的沟通日渐频繁,为了使双方能更好的理解彼此,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变得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Brislin,R.Understandingculture’sinfluenceonBehaviour.orlando,Fla.:HarourtBrace.1993.

[2]Cook,V.J.“whatShouldLanguageteachingBeabout?”eLtJournal.Vol.37,no.3:229-341983.

[3]Davies,a.“CommunicativeCompetenceasLanguageUse.”appliedLinguistics.Vol.10,no.2:157-701989.

[4]H.H.Stern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1996.

[5]Herskovits,m.manandhisworksnewYork:knopf1948.

[6]Kramsch,C.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

[7]Kramsch,C.“Socializationandliteracyinaforeignlanguage:Learningthroughinteraction”.theoryintopractice26/4.Columbus:theohioStateUniversity1987.

[8]D.L.andLinder,C.(ed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Conferenceonprofessionalpriorities.newYork:aCtFLmaterialsCentre,Hastings-on-Hudson.198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5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曾写到:“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变”……表明他已注意到汉语语法同富于形态变化的拉丁语的一些差异。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王力认为汉语语法有两大主要特点:“1、词序固定;2、虚词的应用。”他同时还明确提出,汉语语法结构有“意合”特点。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认为:“汉语语法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邵敬敏认为:“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胡裕树在其主编《现代汉语》列举两大特点:一是“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二是“单双音节对语句结构的影响值得重视。”

黄伯荣、廖序东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列出了一个根本特点、四个派生特点。邢福义把现代汉语与印欧语、其他汉藏语等三个方向去比较,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陆俭明、沈阳在其合著的《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中列举了五个方面,明确表明“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这一意合语法特点。

从以上各家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汉语语法的主要(或根本)特点,学术界有分歧,但在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后,在“现代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序(词序)和虚词(包括量词)在语法结构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

二、汉民族心理文化背景因素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影响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成果,在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成果时必然会带上该民族深层次的心理文化烙印,这种深层次的心理文化烙印体现在语言上,便形成了这种语言的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一部分,汉语语法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汉民族的心理文化的熏陶。

历史上,汉民族作为一个长期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长久以来生活在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中原地带,缺乏严酷的外部自然及社会环境,这就为造就汉民族“温和、务实、简约、谦逊”的民族性格奠定了物质基础,且汉民族格外重视血缘纽带,遵守伦理道德。“这种性格协同汉语重意合的特征造成了汉语语法结构在意达条件下的大量简省。汉语的词类免去了繁杂的形态变化,汉语中词的功能、词语的搭配、句法成分的位置,也因此而变得非常的灵活和自由。”[1]

另外,汉民族格外信奉“中庸之道”、讲究“变通之法”的为人处世原则、个体价值观念体系,也对汉语语法的特点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文化上更是坚定地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汉民族的人们在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士人阶层长期引领下,在潜移默化中绝对信奉“中庸之道”、讲究“变通之法”的为人处世原则、个体价值观念体系,信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凡事留有后退、斡旋的余地,讲究“中不偏庸不易”的中庸之道。同样,这种思维习惯也会全面地反映在语言符号系统中,使得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即使是批评)尽量含蓄、婉转,保留一层“窗户纸”,不把话说透,而留给听话者自己去揣摩、领悟。同时,汉民族又是一个极其讲究“圆润、变通”的民族,任何落到纸上的制度、规范对相当一部分掌握社会绝对资源优势的汉民族人们来说都是“一纸空文”,“人治永远胜于法治”。这种个人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体系反映到汉民族语言符号系统中,就不得不让说出的话“模糊、含蓄、减省”,给“人治”留有充分斡旋、变通的空间,显示出汉语语法的灵活性。

三、汉语口语、书面语体差别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影响

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汉语构词中又存在“子”、“老”、“阿”、“初”等作为构词词缀与词根构词的方式;在构形方面,汉语中同样存在可以加在表人名词后面的“们”,表示复数意义……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并不是完全没有形态变化,而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曾举例说“说汉语的词序特别重要,似乎暗示印欧语里词序不那么重要。实际情况恐怕不是这样。拿英语来说,词在句子里的位置相当稳定,倒是汉语的词序显得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当然不能说汉语的词序一定比英语灵活,可是我们也不能说汉语的词序一定比英语不灵活”[2]例如:

我不吃羊肉~羊肉我(可)不吃~我羊肉不吃(吃牛肉);

并着重说明汉语语法的“意合法”――“汉语句子里的虚词到时常常可以‘省略’,特别是在口语里。”例:

买不起别买。(要是买不起就别买);

除了朱德熙先生所举的例子,还有其他学者在其著作中经常援引一些类似近现代的经典小说、戏剧中的“书面”言语(包括近代很多戏剧、小说中的半文言半白话式)来佐证,但这些其实都是剧中(或小说中)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口语”。赵元任就曾在其《汉语口语语法》绪论一章中,明确提出“汉语口语的来源”包括“有意代表现代口语的文字材料。这些是现代戏剧和小说里的对话,如曹禺和老舍的作品。我也引用了我的翻译作品(《阿丽丝漫游奇境记》,《最后五分钟》等。”[3]

当然,朱德熙先生说的也很明确,这些似乎是离经叛道的特例大都出现在“口语”中,也就是说这些不符合规则的特殊情况大都是交际的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下说出的特点的话语,交际双方不会觉得这些不顾及语序和虚词的话语如何不妥,也不会产生任何歧义或交际障碍,因为交际双方都处在特定的语境中。换句话说,在特定的语境中,一切书面语的规则似乎都可以忽略,交际双方凭借共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外部自然环境、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也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推而广之,不但在汉语口语中,语序和虚词对于表达语法意义有时会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在以英语口语为代表的印欧语口语中同样存在,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符合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

因此,我们讲与印欧语系语言比较,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序(词序)和虚词(包括量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主要是指在规范的书面语体的前提下得出这个结论,而不应包括大量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汉语口语语体。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富于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相比,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其(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规范的书面语)主要语法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序、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数段”,但在汉语口语中,口语语法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这是跟汉民族长久以来所秉承的信奉“中庸之道”、讲究“变通之法”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一脉相承的,是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而不应将汉语书面语语法、口语语法特点混为一谈。

注释:

[1]见黄永红、岳立静的《汉语语法特点与汉民族文化关系的几点思考》,民俗研究,1996(3).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6

关键词:语体,风格,特点,交叉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一、语体

(一)语体和语言风格

从字面意思来看语体就是语言的体式,语体的形成原因一般上说来就是由于不同的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形成许多在运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段上具有不同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这种根据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而形成的各具特点的语言表达体系。那什么是语言风格呢,先说说什么事风格。风格一般是指由作者、艺术家或是表演者等由于个人经历、艺术素养等地不同,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他所特有的一种格调。那么语言风格就显而易见了,就是一个作家在语言的使用上特有的艺术特色和格调。

那么从定义上看,语体和语言风格是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的,但是从本质上看,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者认为“语体和语言风格的内涵外延相等,其区别是‘语言风格’是用以指上层风格的概念,是个人、语体、时代、表现风格等各类语言风格的种概念。而‘语体’就是指语言风格中的功能风格类型,是前一者的属概念。”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两个概念有很大的相机之处,但本质上,两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是不能等同而论的。

(二)语体和文体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其实,从语言以及文学的发展来看,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过程。语言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逐渐的形成了不同的类别,这个也就是文体的产生了。

语体不等于文体,它与文体既有联系又不是一回事,不能完全等同。语体是适合某一交际领域和交际内容的语言表达体系,其分类依据是运用的语言材料及其表现手段等;文体是文章的体裁,有时也特指文学的体裁,其分类依据是文章内容、结构与表现手法等。但因为二者之间有种种联系,某些语体正好与某些文体相对应。例如文艺语体下分韵文体与散文体,韵文体中又分为格律体、自由体、说唱体,这是语体的分类,是从语言运用的特点体系着眼的;文学体裁根据其结构形式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诗歌中又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或分为抒情诗、叙事诗等,这是文体的分类,是从结构、情节、形象、表现手法等着眼的。文体中格律诗、自由诗的分类与语言表达特点有关,与语体中韵文体内部的格律体、自由体恰好对应;而抒情诗、叙事诗的分类标准主要是与其内容和表现手法有关,因而没有相对应的分语体。

二、语体学与其他学科

(一)语体学与修辞学

修辞指的就是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骆小所先生说“修辞就对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同意手段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选择的差异性,也就有了修辞学研究的意义。通过不同的修辞方式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所以总体来说,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话语声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风格选择的运用,从打的方面来看,也可以包括文章结构安排的选择等等。

从上面你这段话中我们就很容易看出,修辞学在很多研究内容上,同语体学是有交叉性的。我们在对待一个预提问题时,同样要考虑到一个语体的民族性、时代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语体问题时,同样要看到一个文章,或是莫一排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共时特点,具体的来说,就是他们语言风格的运用,修辞的语用,词汇的运用等等,这样,我们在想说明语体学的情况下,同样的需要考虑修辞学问题。

(二)语体学和语法

首先,两个定义上来看,语法学是对语言组词成句的规律的总结的研究的一门学科。而语体学学是对语体特征具有规律总结的一门学科。因此,从定义上来看,语法是对语言的基本使用规律的总结,是对语言的基本结构,基本成分的总结性研究,对语言的正确使用,语言的学习有很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语体学而言,语言的使用是基础,语言的优化使用才是语体研究主体。对于怎么样是同样的语言,做出最好的表达效果,达到最好交际目的等等,才是语体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语法学研究主要是语言的基本规律,国内对语法范畴作过深入研究的高名凯先生认为,语法的研究范围属于语法意义学的范围,是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归类,而语法范畴所含有的语法意义必须有语法形式作为它的物质外壳或物质标志。

(三)语体与风格

在语言学中,风格指的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这里的语言风格是广义的,包括语言风格和言语风格,既包括民族语言体系内部的各种特点,也包括民族语言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特点,即运用语言时呈现出的格调和气氛。广义的语言风格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又可以有流派风格(或称风格流派)、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个人的风格。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因此这个综合的风格系统中包含有一些子系统,如语言的功能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表现风格、个人风格等。

三、语体的学科特点

(一)语体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我们在看待语体学这个学科时,在进行研究时,是不能单独看待这个学科的。首先,语体的形成是历时过程。也就是说,语体是在语言地不断发展与分化中,逐渐形成的。假如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交流也很少,在生产劳动或是打渔、捕猎对语言需求也很小,所以对于语体的分化就不会产生。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业,不同行业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就逐渐的产生的语言地分化,进而就逐渐的形成了某一种语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语体的形成就是社会分工,是在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地特有产物,是交际领域不断分化的结果。从这里来看,我们就应当知道,我们在研究语体时,不仅要看到语言地共时现象,更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待语体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时,不仅仅要看共时语言学,也需要我们了解历时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才能把握语体的产生与发展,才能从纵向理解语体学的变化发展的历史规律。

(二)语体学科内部具有交叉性

1.语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渗透

各类语体对其他语体要素都具有排斥性,以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稳固性。但随着交际领域的日益扩大,交际内容的日益繁复,要想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各语体又得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吸收一些其他语体的要素,以完善自己的语体系统,丰富自己的表现力,这就形成了语体的渗透。

2.语体交叉渗透的方式

语体间互相交叉渗透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加合式渗透

为帮助甲类语体更好地完成交际表达任务,在甲类语体中加入乙类语体的体素,乙类语体的体素渗入之后,甲类语体的基本特征保持不变,这种形式的体素渗透称为加合式渗透。以加合式方式进行渗透的体素可以是个体形式的,也可以是板块形式的。

个体形式即某个词语、某种句式或某类辞格等。个体形式的加合式渗透,如在文艺语体中运用某一科技术语,在事务语体中加入一个感情真挚的呼告等等。板块形式指一个完整的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自然语言或非自然语言片断,是一种体素的组合。板块形式的加合式渗透,如在文艺语体中嵌入一段完整的法律公文、一幅逼真的科技图表、一张清楚的财务账单等等。这类加合而入的体素,个体的容易辨认,板块的更是色彩鲜明,完全可以独立出来。

加合式渗透是在保持甲语体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乙语体的体素。来自乙语体的体素经过功能改造,被包含兼容于甲语体之中,既适合甲语体的表达,又保留着乙语体的语体特征。渗入的体素以一种有别于甲语体的鲜明特点,在甲语体内产生一种语体色彩的鲜明对照或极度不协调,在对照和不协调中求得诸如幽默诙谐、精确简练、生动形象之类的修辞效果,从而更好地为甲语体的交际目的和表现内容服务。例如:“他明白自己上当了,杯子里的溶液不但未使他心绪宁静,倒叫人像中了魔一样神经错乱了。他忽然想起初中学过的一个化学名词,叫乙醇中毒。”(中杰英《在地震的废墟上》)在描写科学家生活时不直言“酒”与“醉”,而代之以“溶液”和“乙醇中毒”的术语,其鲜明的科技语体色彩,在文艺语体中既切合人物身份,又使语言颇具情趣。

以加合式渗入的体素是个体还是板块形式,在接受渗透的各语体中有不同情况。一般说来,政论语体、事务语体等只接受个体形式的体素渗透,文艺语体就整体而言两种形式都可接受。进而言之,其分语体韵文体通常只接受个体形式的渗入,散言体则对个体和板块的体素渗入都可以接受。

(2)融合式渗透

两种语体的体素整体性地相互渗透,形成一种体系性的相互融合,使两种语体浑然交融为一体,这种形式的融合称为融合式渗透。

融合式渗透并用两种语体的体素,渗透力是双向作用的,其结果是甲中有乙,乙中有甲,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是不同的语体形式。这时它既是甲,又是乙,另一方面却又不是甲,也不是乙,而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体式丙。丙兼用甲乙两种语体的体素,产生出一种新的语体色彩,这种色彩兼有甲乙的特点又有别于甲和乙。

融合式渗透往往产生发展出新的语体或分语体,如文艺性科学语体就是由科学语体与文艺语体的体素渗透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混合语体,又可分为文艺性自然科学体和文艺性社会科学体。与文艺性自然科学体相对应的体裁就是科学文艺与科普作品;文艺性社会科学体则对应有文艺性评论、哲王单小说、哲王单散文、哲理诗等等。

(3)框架借用式渗透

除了加合式和融合式渗透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体素渗透形式,就是借用乙语体的框架格式来完成甲语体的交际任务,通俗地说,就是用乙瓶来装甲酒,如利用韵文格式写作的布告、公约,用公文形式写作的小说、杂文等等。从体素的整体性渗透来看它近于融合式渗透,但它无意于产生一种非甲非乙的融合体系,而是重在利用乙语体框架格式的鲜明语体色彩来映衬甲语体的内容,以求得特殊的修辞效果,这种从差异中见效果的方式又使得它近于加合式的渗透。因此这种渗透方式可称之为特殊的框架借用式渗透。如陈亭初的微型小说《提升报告》,叙述主人公李力四次被拟提升,终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小说的形式是典型的公文,全篇由四个提升报告及批复构成。李国文的小说《非绝密档案》在语体框架上则由16件档案组成。

融合式渗透可能产生新的混合语体,框架借用式渗透却只是临时借用某种语体的框架来表述本应由另一种语体表述的内容,以营造特殊的修辞效果,一般不会形成新的语体。

(三)语体具有记叙性

语体本身的性质及其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语体(语体风格)学的记述性。无论是发生学的角度,还是特定现实语境条件下形成的语体,都具有其客观存在性。语体的发生学研究指明,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活很简单,并不出现社会交际领域的分化,也就不存在语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交际功能日渐多样和复杂化,于是发生了社会交际领域的分化,这为语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社会基础;历史地看,语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交际功能多样化而来的社会交际领域分化的产物。

事实上,除了社会交际领域分化这一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外,语体的形成、存在、发展,还必须具备诸多相关因素和条件,而这些相关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就基本的而言,特定的交际领域以及相应的交际目的、内容、任务等功能性因素都与语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是语体形成的功能性制约因素,因为正是由于这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控制和导引,才使得不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系列和特有的语体格调,并与特定的交际领域、被表达内容形成适应关系,语体也才得以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这些因素在语体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特定的类型化语境”,而对语体的形成起制导作用;所以在这意义上又可以说,任何语体都是在“特定的类型化语境”制约下形成的。完整地说来,语体是适应由社会交际复杂化而形成的社会交际功能、交际领域分化而历史地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特定的类型化语境对语言材料、表达手段选择运用进行制导的结果,是特定类型化语境的对应性产物。故无论是与语体形成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相关的功能性因素和条件,还是作为语体物质体现的发生功能分化的语言材料、表达手段,抑或语体,都是由长期的运用而历史地形成的客观存在的言语现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7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引 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接地气的作家,因为他的小说作品总是能够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喜怒哀乐与五味生活。由于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使得他十分酷爱民间艺术与民间文学,并始终坚持为农民写作,因此他所创作的作品更加具有大众文学与群众基础,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尤其是其小说的语言,具有独树一帜的诸多特点,研究将从赵树理小说语言的作用,即运用恰当得体、彰显人物性格,到小说的主要语言特色,主要包括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朴实无华、简洁明了;活泼明快、顺口顺耳到具体形象、新颖别致等等,全方面多角度的进行阐述,以便为广大研究学者以及读者朋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赵树理小说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充分彰显人物性格

充满个性与特点的语言是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赵树理的小说语言便很好的起到了这种作用,他十分善于用语言来深度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世界,且语言的使用精准恰当,十分得体,即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彰显了人物的性格。[1]例如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人物语言便十分具有特点,当小二黑被兴旺一伙人带走后,他回到家取出三个制钱占了一卦,占了之后面如土色的说道:“了不得呀!了不得!丑土的父母动出午火的官鬼,火旺于夏,恐怕有些危险了。唉,人家把他选成青年队长,我就说过不叫他当,小杂种硬要充人物头!人家说要按军法处理,要不当队长哪里犯得了军法?”这段话活脱脱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深受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所毒害的人物的愚昧、迷信与迂腐和可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语言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重要性。

二、赵树理小说语言所体现的主要特色

2.1 形象生动、诙谐幽默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具有诸多特点,常常让人读过不忘,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写情,都有血有肉、十分饱满,不仅贴近生活而且使人感到身临其境,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幽默风趣更是赵树理小说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其惯用的幽默方式主要包括:异常的语言,也就是在有的时候反常与格格不入会让人发笑,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发急道:“千万请区长恩典恩典,命相不对,这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中的“恩典恩典”就足以因反常而让人发笑;绰号与谐音,在赵树理的小说中,给不同的人物起绰号,是幽默讽刺所常用的手段,例如“二诸葛、三仙姑、小飞蛾、小腿疼、吃不饱、常有理、铁算盘、老驴、一只虎、杂毛狼”等等,而谐音也是令其语言幽默的手段之一,因为赵树理喜欢唱戏,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小曲、快板、曲艺等内容,例如在《李有才板话》中有一段快板是讽刺刘广聚的:“刘广聚,假大头,一心要当人物头;抱粗腿、借势头,拜认恒元干老头。大小事,强出头,说起话来歪着头,从西头,到东头,放不下广聚这颗头。”

赵树理的小说还善于使用比喻、夸张、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通过各种诙谐幽默的修辞语言来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2]例如“福贵这个人,在村里比狗屎还臭!”(《福贵》);“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了,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不是镶边,顶门上的头发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上去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小二黑结婚》);“(李家详)眼一挤嘴一张,好象母猪打哼哼”(《李有才板话》)等等。

2.2 朴实无华、简洁明了

赵树理小说语言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为现代文学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命。他的文学语言,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没有丝毫的粉饰、做作和卖弄,句句出自肺腑,渗透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他对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的描写特别简练、精当,有时即便是极短的一句话也能见其功力,含义深刻而隽永。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质朴自然,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选用方面。他在词汇、语法以至语气方面都是口语化的。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运用,主要是针对农村读者的欣赏习惯、兴趣和爱好,即便是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的语言运用,也都是以农民看得懂听得懂为原则。他的创作是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单就表达时间的词语,都是以农历节令等表示的。[3]像“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二伏过后”、“从晌午睡到太阳落”等用法,都是农民所熟悉和欢迎的。再就文章的开头来看,也没有虚设的文字,一落笔就要触到所要表达的中心,三言两语就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2.3 活泼明快、顺口顺耳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特色就是顺口顺耳,活泼明快。他的小说作品,大部分是给农村中识字人读的,并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特别注意声律的和谐,节奏的匀称,贴近口语又不拖沓。所以其小说语言很少有地区的局限性,各地的人都可以阅读,而且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有节奏感。赵树理小说语言的节奏感强,活泼明快地通过叠字壮声渲染气氛来表现。赵树理有时也常用词组和句子的反复来增强声音的节奏,达到节奏明快,活泼的效应。[4]赵树理在作品中还故意运用语言上的同音手段,句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对节奏感也是很重视的,随处都可以使人感受到优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也正因此而吸引了更多读者。

三、结论

作为一名成长在劳动人民中间的真实质朴的作家,用赵树理自己的话说,毕生最大的梦想并不奢望登上“文坛”。只想爬上“文摊”,他用手中的纸笔执着的描述着真实的乡村生活,他和劳动人民有至深至切的关系,他生活在农民中,工作在农民中,而且善于向农民学习,以自己的执着实现了他的大众化、民族化的主张,写出了一部部大众化、民族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朴素自然、精确简练、饶有风趣的小说语言,尤为大家所喜爱。关于其相关作品语言的特色,还有很多,也会因为每位读者的欣赏水平不同而收获不同的感受,因此,也许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各位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中青.回忆作家赵树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5.

[2]赵树理.赵树理漫谈小说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2.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8

所谓演讲写作语言,是指既适于演讲稿书面的写作,又适于演讲时口头表达的语言。它是为演讲稿这个特别的文体和口头传播这种方式的规定和制约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演讲写作语言是演讲稿写作的工具,所以学习演讲稿写作必须了解和掌握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一、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

1.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写作时,文体一定其语言趋向也就定了,因为一定的文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体进行写作,而语体的形成反过来推动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对应。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读书杂谈》:从总体框架上看是篇论文,它有论点、论据、论证及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所用的语言体裁上看,它既有说明、议论又有记叙、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但这些通通被纳入了叙述的格调之中,故不难看出,它不是一般的论文,而是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

2.演讲写作语言有“声音感”和“动作感”。声音感即当看作为演讲稿的文字符号时,仿佛感到它在耳边发出声音。遣词用字是造成有声感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来自演讲写作语言特殊性,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演讲稿是为了说而写的,而写是说的记录。凡说、讲必然有声音高低、抑扬顿挫,把“说”记录下来,就是把口头语言声音感记录下来,那声音感必然体现在书面语言里,给人以有声感。

动作感,一是演讲写作语言本身就包括动作,当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时候,随着声音的出现自然会有一定的动作与声音联在一起表示某种意向。二是当人们看着书面语言的时候,随着声音的出现,脑海里会浮现出与演讲者同步的神态动作。所以说演讲语言的声音和动作是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

3.演讲写作语言是文学化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也是演讲写作语言的基础,但其口语化不是一般的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即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首先去掉它的易逝性。进而可以反复推敲、加工提炼,去掉那些罗嗦、不准确、不通顺的部分,使之成为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的联系紧密、内涵丰富的适于口头表达的语言,即文学化的口语。

二、演讲写作语言的运用

运用演讲写作语言,首先与一般写作语言的运用是相同的;其次它是用于演讲稿写作的,所以它受演讲稿特点的制约。

1.演讲写作语言的“双向”选定。双向指演讲写作语言运动的方向:围绕演讲稿的主旨纵向发展和围绕演讲的目的横向联系。

写作语言运动的纵向发展是所有文章都不例外的,因为文章(包括演讲稿)都有主题或主旨,写作中的语言运用都必须围绕主题、主旨。但一方面初稿、二稿中的语言未必真正围绕、表现和突出主题;另一方面,草稿既然是笔者围绕主题所为,那被选用的语言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环境体系,或明或暗,似隐似现地体现着主题。再从这个主题出发,在已经形成的语言环境体系里调动语言,使语言产生运动,使每个字、词、句紧密围绕主题,随着主题的逐渐明晰,语言则向纵深发展。

写作语言运动的横向联系,即与演讲的时间、空间环境的联系(为其他文章写作语言所少见),其中主要是与听众的思想、心理和情绪沟通。为此而选定的语言虽与主题较远,而从演讲目的出发,都是不可少的。这部分语言有浅、深两个层次。浅层次的一听就觉得出来,如“同学们”、“主席先生”、“同志们,主席没有告诉我能占用多少时间”等等。深层次的就不明显了,如《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开始的一段话(略)。可见,浅层次的与主题无关,与目的有关;而深层次的不仅从目的出发,而且与主旨也相关联。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9

一、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特点及魅力

鲁迅小说中的众多议论性的话语及修辞不仅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话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而且还很有效地凸显了鲁迅小说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特别是杂文式的文体特征。如下面的议论性话语:

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的。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到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这些议论性的话语,虽然采用的修辞手段各不相同,句式的构造中西合璧、古今并存且曲折多变,词语的使用也丰富多彩,意味多种多样而悠远深长,言内之意显豁,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但其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杂文的话语表述方式,具有杂文语体修辞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语体修辞具有什么特点呢?有学者从鲁迅杂文语言的使用方面认为:鲁迅先生杂文中的语言则不但做到了准确、鲜明、生动,而且还非常简练隽永,充满着机智与幽默。这种观点不仅在之前研究鲁迅杂文语体修辞方面归纳得较为全面,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种观点还不能让人满意,与语体修辞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就是没有更自觉地关注鲁迅杂文这种特殊文体的语体特点以及这种语体特点杂的规定性。有的学者虽然也涉及了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但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仅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展开,如鲁迅更加注重选词用字,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或但词庄用,或古词新用,或外词中用。这一切词语的转用、借用,实质上,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意味的夸张,有时溶入反语、挪榆、热讽的句式结构中,有时又跟舒徐的白描或峻急的抒情句式相结合,大大强化了喜剧语言的讽刺性。这些概括虽然精彩,但也有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语用(词语使用)的分析往往只注意了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却没有自觉的语境意识,也没有从词语所处的语境入手揭示鲁迅杂文词语使用的艺术匠心与思想匠心;另一方面是没有更多地从话语修辞的层面来论述鲁迅杂文的语体修辞的特点,尽管提及了鲁迅杂文话语的某些句式特点,却也仅仅点到即止,未能展开。较为得体地从话语修辞的角度剔析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的特点的人物是徐憋庸,他在《鲁迅的杂文》一文中,曾很中肯地总结出了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的两个方面的特点,这就是造句灵活与修辞特别。关于鲁迅杂文修辞的这两方面的特点,徐憋庸如此论述:造句的灵活。这是古文的影响和外国文的影响融合的结果。用文言句而使人不觉其陈腐,用欧化句而使人不觉其生硬,新鲜而圆熟,并且音调流畅,可以朗读,所以特别有味,但跟口语相差很远。

以此来观照上面所引用的鲁迅小说中议论性的话语的修辞,的确可以找到很多与鲁迅杂文的话语修辞相同的内容。如鲁迅杂文特别善于利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上文中的议论性话语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子曰诗云等,同样,在这里鲁迅也使用了然而的句式,也进行了铺张与扬厉,如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种铺张还直接表达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批判中国固有文明的思想,并在这种铺张与扬厉中使用了鲁迅在后来的杂文中画龙点睛一样使用的一个词语乏。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无论是从表达思想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修辞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鲁迅杂文的特点与神采。

二、鲁迅小说议论性话语的语用修辞的杂文性

与鲁迅杂文语体修辞相一致,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的修辞也是如此。上文所举的三段议论性话语中,仅从词语的使用(语用修辞)来看就很杂,虽然,这些词语主要以日常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为主,如,只有自己在上,每个词语都是纯粹的口语词语冠于全球、乏等则是较为典型的书面语的词语,但也同时使用了文治武万、精神文明等经常在政论文或公文中使用的词语。

当然,这些词语在话语中的功能变异,并不是随意的,它们的变异与鲁迅杂文中词语功能的变异一样,都受制于鲁迅思想表达的需要与艺术构造的目的。语言学家们在谈作家运用语言的变异时曾经指出:作家笔下的变异,是他们在运用语言时,出于表达的需要,故意并且在一定限度上突破语音、词汇、语法等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它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艺术手段。鲁迅小说中这些议论性话语中的词语功能的变异,也正因为这些词语在话语中出于表达的需要的功能变异,取得了良好的思想表达的效果与艺术构造的效果。

三、鲁迅小说议论性话语的句式构造及修辞手段的杂文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篇10

一、说明文特点概述

(一)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

说明文体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即着眼于解说和传播某种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而不是像议论文体着眼于通过论证或争辩以确立论点(浓缩的知识),也不是像记叙文着眼于表情达意。

说明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在介绍、解说、传播知识时必须科学,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不允许任何的主观随意性。通过准确的定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

说明文体的第三个特点是说明性,即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说明的语言比起记叙的个别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普遍性;比起议论的抽象性来说,它注意的是具体性;比起记叙的可感性和议论的逻辑性来说,它注意的是明白性。说明是普遍意义上具体而明白无误地介绍、解说某种客观事物的语言形式。说明性还体现了说明文体的目的,即通过如实的解说,让人明事相懂物理,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不是像议论文通过逻辑论证,晓人以理,导人以行,也不像记叙文通过形象刻画,动人以情,示人以范。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写作目的来看,可以分为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

(1)阐释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化、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

(2)述说性说明文

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说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以及叙事性作品的内容提要等均属于这一类。

(3)实用性说明文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实际应用的说明文,如工农业产品说明书、影剧演出说明书等。

2.从表达方法来分,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

阐释性说明文、述说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都是一般性说明文,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平实笔调解说事物。

(2)文艺性说明文

知识小品等都是文艺性说明文,其共同特点是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二、说明文学法指导

(一)一般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特点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要言不烦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学会阅读一般性说明文还要掌握以下阅读技巧:

1.学会抓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用等,有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既有显露的,又有内在的。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概括出宇宙特征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的。

2.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先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过程。

(5)以说明的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以上几种说明顺序是掌握说明文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重要方法。

3.学会辨析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2)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转贴于(3)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4)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讲到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来临时,就举“北京—南京”物候现象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来说明。

(5)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6)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幅“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4.学会分析一般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简明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礅”;“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①唆、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文艺性说明文学法指导

1.文艺性说明文除了像一般性说明文那样要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以外,还要学会辨析下列文艺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1)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就是用打比方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介绍石拱桥的形态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拟人说明

拟人说明就是运用拟人去说明事物的方法。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它的一生……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直到……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3)描述说明

描述说明就是通过对事物形象和状态的描述,对人们的愿望和心情的描述,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神奇的万能“服务员”——谈电子计算机“终端设备》:“比方说,现在你想看某部电影,你就通过安装在家里或办公室的‘终端’设备,向电台计算中心提出要求,计算机便立即自动从‘库’里提取所需影片,自动播放,以满足你的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不光可以欣赏所喜爱的电影艺术,同时也可以知道想要知道的世界新闻。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4)对话式说明

对话式说明是两个交谈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说明事物。其形式比较活泼、风趣,内容往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一般用于科技知识说明以及某些热点问题的说明。如《混作·间作和套作》,通过小陈和技术员的对话,介绍了混作、间作和套作三种农作物种植的知识,了解了它们的区别和功能。

(5)讲故事式说明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事物。如《影子的故事》,通过奇妙的无影灯和月亮的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工程师怎样利用影子、影子和我们的生活、影子帮助了历史学家等五则故事,从古代和现代、天文学和历史学、生产和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影子的利用。故事新奇有趣,说明的知识很容易接受。

2.学会分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语言的生动性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如《中国石拱桥》:“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段用生动的语言将石拱桥的石刻狮子写得形象逼真。

三、千字说明文阅读指导(括号中的内容为阅读指导提示)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用比喻说明的方法说明风变化无常的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有趣。以上总说风的特点。)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用设问引出分说内容。)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等。

(以上说明风形成的三个原因,其中使用数字说明方法重点说明空气流动产生风,其他略写。)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以上段落具体说明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和对比说明的方法,语言准确、简洁。)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以上一段说明风的危害,使用了举例说明和数字说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