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3:26

初中物理概念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篇2

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这“三基”中最重要的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才能理解基本方法。初中物理概念涉及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范围,其概念为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主要通过语词说明来定义,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新课程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上,为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作好铺垫。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上初中物理概念课的。

一、创设情景,建立概念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立物理概念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

1.联系生活,设疑激趣,建立概念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样建立的物理概念学生易于接纳。

例如,在学习“重力”时,用“为什么水往低处流”和“为什么我们跳起后总要落回地面”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建立重力概念。在学习“惯性”时,用“当汽车突然加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后倾倒”和“而当汽车突然减速时,车上的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的问题来建立惯性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有学好新概念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2.演示实验,直观创境,建立概念

做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建立概念,可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了感性认识,为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教师先演示实验:准备好相同质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滴入两滴墨水,让学生观察两杯水的现象来建立分子扩散现象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创设了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这样能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入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二、独辟蹊径,理解概念

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的物理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才容易记牢,才能灵活运用。下面介绍四种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类比法

初中生对一些抽象物理概念难以理解,如果采用类比法,把抽象的概念和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

例如,像“电流”、“电压”、“声波”这些概念难以理解,而且还看不见,但通过教材中“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声波”与“水波”相类比,化无形于有形,使这些抽象概念在感知上得到认识。像“分子动能”与“物体动能”,“分子势能”与“物体势能”,“内能”与“机械能”相类比,化微观于宏观,这样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概念模型法

有些物理概念通过引入模型将物理概念实际化,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光线”时,把图形画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理解概念——光线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很显然,学生对照图形容易明白: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方法既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又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它们,使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3.概念公式法

古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有的学生背吟十遍还不一定能理解,但把概念变成公式后,效果就不同了。

例如,建立起速度概念后,先通过文字表达其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然后用公式表示:v=st。如果学生去背诵和理解这些文字的物理概念,学生很难理解,但通过变成公式后,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速度中包含了哪些物理量,使学生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转贴于

4.概念实验法

许多物理概念都比较抽象,若用传统教学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由于缺乏真实体验,学生一般难以真正理解。但通过实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概念的理解就容易了。

例如,在讲“比热容”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不同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能力一般不同;同种物质在相同状态下,其吸热和放热的能力相同”这一特点。学生通过对实验“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加热来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的探究活动去构建物理概念,继而认识和理解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比热容概念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与物理学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掌握。

三、发散思维,深化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概念,在教学中可采用“概念求同”和“概念求异”的方法去扩大其内涵和外延。

1.概念求同

在物理学中,同一个物理量有不同的定义,同一定义有不同的名称。通过“求同”的方法去深化概念,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个物理量。

例如,在讲“重力”时,建立起概念(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重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果物体在月球表面是否受到重力?,那么概念又是如何定义呢?”经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初步认识到:月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月球吸引而受到的力,也叫重力。所以,学生可以自己判断:重力并不是只指地球的吸引力,其概念得到了深刻认识。

2.概念求异

初中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意思把握不准。

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其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理解成: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此时,教师要解释清楚“容易”与“能”,“不容易”与“不能”的区别,学生从而认识到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四、整合应用,巩固概念

物理概念以关键词为其核心内容,上完物理概念后,为解决一节课的难点问题,教师可编辑各种形式的练习题来巩固。

例如,可准备填空题——缺少关键词,选择判断题——缺少或改变关键词;还可准备短文阅读题——寻找涉及物理概念的语句,图片观察题——反映物理概念的现象,实验探究题——对物理概念的综合应用等。

物理概念大多都是以生活为源头,从各种观念中形成的,为了巩固曾建立的概念,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物理概念篇3

一、展直观,抓本质,建立概念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的内容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等进行直观教学,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物理要领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要领都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要领时,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例如讲“导体的电阻”时,首先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留意观察: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强度决定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并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电压U与电流i之比是一个恒量,其次,换另一个导体做实验,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另一个导体电压U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何一导体,电压U与电流强度i的比值是一个恒量,用R来表示,这个恒量就表征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R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在进行直观教学,将甲、乙两种导体并联,加上电压U时,通过甲、乙两种导体的电流强度分别是i甲和i乙,我们发现,当R甲>R乙时,i甲<i乙,这说明R这个恒量可以用来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公式R=U/i量度。这时必须进一步揭示本质:导体的电阻不是决定于电压与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来决定。在温度不变时,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流与电压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概念的本质。

通过直观形象教学,抓住现象本质,物理概念就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

二、分层次,抓要点掌握概念

概念教学,要注意对概念逐字逐名加以推敲分析,善于剖析每一个概念的层次要求,多层次的启发学生来理解掌握,如电磁感应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几个层次来分析理解: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b、在磁场中;c、做切割磁力线运动;d、导体中产生电流。其中a、b、c为条件,d为结果。如果我们在教学时,通过如此化分层次,抓住各个要点,不但了解这个概念如何表达的,而且了解了描述要领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概念。

三、找联系,抓类比,深化概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如果只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忽视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那么就会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混淆不清,因此采用找联系,抓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区别异同,防止概念模糊,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如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电流和其它具有能的物体一样,电流通过导体时可以做功,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电功率和其它功率的物理意义相同,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大小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电功和电功率都表示电流做的功,但它们又有区别,电功是电流在一定时间内做的功,而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它们的大小有异同点。从“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联系,使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真正理解概念。

四、揭本质,抓阶段,完善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彻,所以讲概念要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不能超之过急。例如:“力”的概念,初中只讲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我们在讲力的概念时就要依据教材,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逐步加深,如果试图在初中就过早地要求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就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会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只有分层次,揭示本质,抓阶段,才会不断深化概念,对概念的理解才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五、巧设疑,抓练习,巩固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篇4

一、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学习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1.展示物理情境。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学习“大气压强”的概念,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让易拉罐快速冷却,学生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

2.生活经验再现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与自己前概念和认知结构相矛盾的体验和相应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物理情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利用许多典型、生动且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来创设物理环境,这种通过运用生活事例来创设的物理环境,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同化新概念。例如,对物体的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通过人乘车由于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受,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

3.利用科学史、故事创设情境。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趣的同时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并且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也是满足其学习概念的另一种补偿方式。对于物理概念只有了解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如讲“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笔者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说起,该观点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停止运动”,而且此观点统治了科学界2000多年,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予以纠正,他认为物体停止运动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若接触面光滑,不受阻力,物体将会一直运动下去。并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过程,用推理的方法引出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这样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物理概念发展史讲解物理概念,既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又有故事趣味性,自然会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引导思维加工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所以,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从具体事物、事例或从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则尽管老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教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

例如,在对电阻这个概念教学时,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这就要从演示实验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且当导体不变时,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即U/i是一个恒量;换一个导体做同样的实验,学生又会发现U/i仍是一个恒量,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个恒量。由实验可知:对任一导体,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比值为一恒量,用R表示,这个恒量就是导体的一种物理特性。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发现,导体两端加同样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同,也就是说电流通过两导体的难易程度不同,即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U/i的值越大,电流就越难通过。于是得到结论: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即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初中物理概念篇5

关键词:物理;课程;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物理的每一章都要引入新概念,章内的其他知识内容(如,定律、公式、单位等)一般都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常常是以全章的基础出现,同时又贯穿全章的始终(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等),因而概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章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物理概念独特的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使概念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一、努力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某一概念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对应的物理现象出现,所引入的每个概念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也就是说,每个概念都有各自的作用。比如,“速度”概念涉及的是机械运动现象,其作用是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引入概念的物理氛围,即使学生认识并熟悉与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即所引入概念应起的作用,使概念的出现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感觉。切忌不顾物理事实引入概念,强迫学生接受。同时也不宜用概念的“定义”代替其“作用”,即只讲定义,不提作用,或将二者混为一谈。引入概念的正确程序应为:“(概念涉及的)现象(概念的)作用(概念的)定义”。

二、努力使学生清楚概念的定义

引入概念是为了建立概念,而建立概念的关键在于理解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多个方面,如,引入过程、运用过程等,但更多地应体现在对概念本身定义的理解之中。概念的作用不同于定义,定义是根据“作用”以严密的文字形式或数学形式对概念的含义作出的规定说明。概念定义中简洁严密的语言结构及概念套用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加引导由学生自己死记硬背,势必给学生造成含混不清、似懂非懂的感觉。

学生和概念之间有一张半透明的“纸”,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撕掉这张“纸”。具体做法是:(1)突破关键性的字、词,使学生理解定义的文字含义。(2)联系实例使概念定义具体化、通俗化。(3)比较概念的作用和定义,找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使学生把对概念“作用”的认识升华迁移到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之中。如,密度的定义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讲解时首先突破“单位体积”“物质”和“某种……这种”这些关键词和词组,在此基础上举例:“1m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故水的密度值是1×103”,举例时注意强调实例中的“1m3”“水”和定义中“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对应关系。在完成了文字含义的理解任务后,再强化对物理含义的全面理解,即贯通“定义”和“作用”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我们在定义中之所以要限定“单位体积”,是源于我们引入密度概念的作用是为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大小,而完成这一比较的前提是物质的体积要相同,否则,比较是无意义的。这里可以联系讨论:“铁比棉花重的说法正确吗?”这类实际问题。因而理解概念定义的程序应为:

理解定义的文字含义(突破关键字词和使定义通俗化)理解定义的物理含义(贯通概念的“作用”与其“定义”的联系)。

三、增强概念的直观透明度,克服抽象因素给学生理解概念造成的困难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远离学生所能观察到的客观环境,甚至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的抽象概念,如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电磁学中的“磁场”概念,热学中的分子运动等。它们的出现无疑增大了学习难度。如何突破这些难点是进行有关章节教学的关键。尊重事实,用与抽象概念相关的实验和实例来显现和讲解这类概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小车滑板实验中充分运用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尽管在自然界中找不到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但假设定律的条件成立,则定律的结论一定成立。这里,试验和推理是研究物理知识的一种手段,但必须使学生明白推理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总之,运用逻辑推理和事实论证以及类比等方法是解决“抽象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

四、强化概念教学的其他做法

1.加强对表述概念词语自身文字含义的挖掘并联系到物理意义上,如,“密度”一词是否可先解释为“物质结构的紧密程度”,然后再联系铁、铝密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2.7吨铝和7.9吨铁在通常状况下占据着同样的空间体积(1立方米),也就是说明了铁这种物质的内部结构比铝要紧密一些。

2.加强概念之间的比较,找出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区分、理解和掌握。如,“重力”和“质量”、“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串联”和“并联”等。

3.利用练习和提问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习物理概念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抓住这一辩证关系加以充分利用,往往能使学生把单纯概念教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搞清楚。

4.注意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发展。基于初中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教材在引入建立物理概念时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没有过分注重概念定义的专业要求。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也应该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工程,而要抓好概念教学,就要从相关的物理现象和概念定义的语言意义入手,最终突出其物理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灵活加以运用。

初中物理概念篇6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特点

1.感性特点

概念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有效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所以概念给人们的感觉是抽象的。但是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离开了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有效积累,人们也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建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是感性的。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科学还比较陌生,甚至还有点畏惧。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趣味的物理实验,观察独特的物理现象,不断地丰富感性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高效建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愿望,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合理地认识并把握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笔者认为以下3个方面应予以重点关注。

(1)观察和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会给学习者带来许多生活经验以外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科学地建构概念积累宝贵素材,所以强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国着名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很早就提出过“瓶瓶罐罐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思想,虽然现在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了,也许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瓶瓶罐罐了,但是这种思想决不能丢。而在当前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忽视、轻视、甚至漠视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原本属于学生实验的,改成了演示实验的,原本是演示实验,变成了“口头”实验,原本是“做”的实验变成了“写”的实验,全然不顾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用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替代了学生经验,用自己空泛的说教简单地替代了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物理课失去了“物理味”,这也就难怪学生为什么听了许多遍,却依然会概念不清。

(2)媒体与软件

考虑到某些物理对象和实验对条件、成本、可看性、可重复性等的具体要求,物理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图片、动画、音视频和仿真实验室(如国内的仿真物理实验室、美国的鳄鱼夹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教学。例如在探究“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时,不妨调用一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模拟动画(如图1所示);再如在讨论“声音的三要素”时,可以调用一下示波器仿真软件,对各种声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下页图2所示);又如在进行有关“电路”方面的习题教学时,不妨运用仿真物理电学实验室加以动态演示……科学、合理地应用媒体和软件可以有效增强物理教学的感性特点,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科学建构。

(3)问题与情境

众所周知,物理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其现实根源的。合理地设置物理问题与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思维。例如在讨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特点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站立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冰冻的湖面上,如何才能顺利地返回岸边?(参考答案:脱去鞋子向前扔出去,你会沿相反的方向退回岸边)我们在教学中,每每会激发出许多学生的奇思妙想。当然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键是要注意如何积极、及时地加以运用,努力避免机械地就事论事,了然无趣的概念教学。

2.渐进性特点

美国当代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着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的扉页上,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反映学生原有知识状况重要性的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先验经验”,这些先验经验是概念教学的起点,它们也常被称作“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零散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有的是学习物理前形成的,有的是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甄别、矫正、完善和巩固、强化,逐步地趋近于科学的物理概念。

前概念中有许多积极的元素,值得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加以发现和利用。例如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水流、水压的认识,逐步建立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将小车在不同路面的分界线上发生偏转的原因类比光的折射原因……

前概念中也不乏错误的元素,值得教师予以关注和警惕。例如许多学生常认为“白雾”是水蒸气、物体远离平面镜成像变小、没有力就不运动……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头脑中与科学认识相异的这些前概念,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很容易会退回到原有的水平,以至于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连连出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简单地求全责备,要更多地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不足,要让他们知道科学家在探索物理世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干扰,例如他们曾把对宏观现象的理解简单地映射到微观领域,以至于对光本性的认识、黑体辐射的认识出现过错误。

科学的概念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前概念发展到科学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例如对力的认识,从起初的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逐步发展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再到F=ma,F=Δp/Δt……,人们对力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因此,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概念形成的渐进性,不可急于求成,一下子拔得太高、太快。

3.严谨性特点

许多初中物理概念虽谈不上严密,但都很严谨。例如在力臂和功的概念表述上,学生稍不留神就会犯错。这一严谨性特点同样地体现在对许多物理规律的表述上。如对于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应该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可以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如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说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不可以说成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练习和及时的诊断反馈。

4.系统性特点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与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认知结构。可见,任何概念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概念与概念的联系就形成了命题,而命题是知识意义的最小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教学还应该体现系统性特点。为了更好地呈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和能力上的意义建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D.novak)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这一图示化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如下页图3所示的是笔者学生绘制的一张关于初中物理“内能”这一主题的概念图。它以图示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了与内能这一主概念相关的各级子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使原本孤立的概念联成了一个整体,从抽象到具体层层展开,简洁而明快,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加以立体化的拓展和完善。

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同时,概念图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增强了信息的回忆和识别,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从而加速了学习者思维的发生。为此,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尝试着基于概念图的物理概念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积极地引入并运用概念图建立、梳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突出概念教学的系统性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概念教学过于孤立化、线性化的倾向,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概念图已被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国家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值得我们广大师生积极地实践、探索和推广。

二、关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初中物理概念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对此,物理概念教学仍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1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1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1.2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2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策略

2.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它是概念质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样的。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它是概念量的方面,它说明概念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2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2.3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层次性。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各特征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例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2.4物理概念的巩固。概念和规律呈现以后,就必须及时加以运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根据每个概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①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概念的?与其它概念有何联系?②初步的直接运用阶段,如: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概念和物理规律对物理性质进行判断等,这一内容一般在新授课时进行,以对新学知识作初步巩固。③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易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④利用其它知识为本概念、规律提供条件,运用本概念为其它知识、规律供条件。

初中物理概念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讨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本元素,因此,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亦处于核心位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复杂过程。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物理学科结构的核心。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的一个完整体系,物理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规律。那么我们该怎么教学呢?

一、在讲解物理基本概念的时候我们应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规律

例如我们在复习物态变化的时候,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升华?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同学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容易记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讲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忽略了概念和规律的如何形成的过程。经过笔者对初中物理的多年教学摸索,我发现要想让学生彻底的掌握,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从课本上或者老师这里背上概念和规律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尽量理解其形成的规律。例如我们在教学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例子、学生平时看到的一些现象等,让学生获得具体的直观认识,这就为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在同学们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科学抽象的理解(刚开始比较难),把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关键。观察相同的物理现象,不一样的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例如我在讲解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只要知道三点就可以了:第一点施力物体是地球;第二点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第三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高中所讲到的重力其实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地球吸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不一定是指向地心的。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析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出概念和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正是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具体如下:①直接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并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判断物理性质;②充分利用其他的物理知识,为概念和规律的提出做好铺垫,同时也要以相关概念和规律为基础,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每次考试以后我们会经常发现这道题目我们已经在课堂做过很多次了,可是为什么学生还是做错了呢。我们在平时习题教学的过程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老师讲题目、学生做题目来巩固。通过大量的习题讲练来学习物理知识,而忽略了书本基本概念和定义的把握,忽略了知识背后的隐藏价值,结果同学们头脑中有的只是一些抽象的字母、公式和内容。我们在制定习题的时候要有特色和针对性,尽量制定的比较全面、便于学生理解。物理习题有的本身就来自于日常生活,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来的比较抽象,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将它还原,即原始的物理问题。物理习题我们有的时候需要通过具体的分析来获得答案,这样来判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题目的难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物理的知识不管在深度上,还是在方法上,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我们把难的题目直接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可能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可能让学生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制定物理习题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普通班和重点点,难度梯次上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尽量让学生能够体会解出问题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分成几步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我在遇到有关“超市手推车”习题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超市感受一下“手推车中的物理”:①手推车可以任意的改变方向吗?为什么?②手推车为什么在水平地面上推起来比较轻松,而在电梯上推不动呢?为什么?③如果我们在手推车里面放了很多东西,手推车在电梯上会滑下来吗?让学生通过这些思考,在生活中得到体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困生都得到了答案,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在讲解的时候,这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意识,养成了乐于探索和思考的科学习惯。

四、合理应用练习和评价

初中物理概念篇9

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的薄弱.有些简单的问答题,其分析物理过程,通常不得要领.如:问为什么汽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倾倒?直接答惯性或者说是惯性作用.为什么用久了的灯泡会变暗?回答问题时也仅仅说:灯丝的电阻变大了.在杠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作出力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对物理概念了解的肤浅.对物理概念的本质和外延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加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概念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物理教学中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

目前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物理教学中,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或者提高教学的进度,往往压缩学生理解概念的时间和空间,将可以利用来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甚至规律理解的时间,用来讲解大量的例题或者做大量的习题.好的物理教师教学的质量为什么会高?他们不多用时间,没有大量的物理作业,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中教学效率非常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真正地理解了,通过概念掌握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规律和物理思维的方法.当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压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盲目多做练习或者提高教学的进度.前面的物理概念、原理、定律、规律还没有能够理解,就做练习,就学习下面的物理知识,这样教学的效果能够好吗?物理教学中强化物理概念教学,通过概念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和帮助学生对物理原理,定律,规律的认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应该是教师物理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点.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物理概念的形成产生负迁移.物理概念来源于对物理现象的感觉,知觉和观念,但是概念不是直觉,而是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联系.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就已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当中,对于自然界有许多正确或者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如对于力、电流、功、浮力、热量、力臂都有可能由于生活的经验的负面影响而使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二是把外部的,非本质的物理属性作为依据来理解物理概念,没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如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三是学习物理概念时,将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本身联系起来.如将惯性和惯性定律混为一谈.认为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等等.四是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情况下通过其数学计算公式理解概念,如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导体的电阻,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密度等等.五是相似的概念引起学生对物体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如响度与音调,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如将玻璃看成是晶体,石墨认为是绝缘体等等都是诸如此类的实例.上述的现象,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物理概念教学的要求.①通过物理概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大气压,力,电流.②明确物理概念的意义.如密度、压强、电阻.③初中物理中能通过物理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通过汽化、液化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④通过概念教学,使学生领略物理学的方法.如通过声音的产生知道放大法,通过平面镜成像知道等效法.通过密度和比热容概念的学习知识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概念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探讨

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切不可只进行文字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来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密度”这一概念。

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v=s/t,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ρ=m/v、p=F/S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F=a,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三、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与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由问题讨论引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做好形成概念的演示实验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