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3:41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1

关键词: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初中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曹志祥认为大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工作做在前面,如果初、高中课程涉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我们各部门的压力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大。

国内首位将职业规划指导引入到中学课堂的北京人大附中专职职业规划师、北京前方导航教育公司首席专家吴志兰女士认为:“一种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倘若在初中阶段就引导孩子对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进一步认知和探索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和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解决大学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就会容易很多。

在我国,孩子们一般是在十二、三岁开始上初中,到十四、五岁初中毕业。处于自我独立意识增强心理断乳期的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对职业世界探索需求,引导他们认清自我,培养对待学习和工作的主动意识,掌握搜集整合筛选评估所获得资料的方法,了解社会市场对职业需求变化,对外在环境与工作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初中毕业后马上就业或者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积极的准备,必将成为初中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要务。

目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是被忽略的。很多包括一些教师也认为读出好成绩是头等大事,选择职业是大学毕业之后的事情,过早地涉猎职业的事情耽误孩子学习,在中小学就关注职业方面的教育未免早了点。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法规和系统要求满足中小学生早期职业认知的需求,更不要提及指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的具体标准。近些年一些南方沿海地区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但大多数学校仍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职业成熟度是个人职业发展状况与其职业发展阶段需相互对应,处在探索阶段的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将会包括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方面。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动态的与“心理成熟度”和“个人准备程度”密切相关的概念。职业生涯辅导是建立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特点优势、兴趣、潜能进行探索,积极主动地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未来人生及其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规划更好地安排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研究对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金河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职业成熟度分数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身体健康,有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愿望者;(2)能主动和他人交流、愿意将一些感受同他人分享者;(3)能够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有:(1)性格内向不愿同其他成员分享交流者;(2)不能保证足够时间参与者;(3)不愿意尊从活动安排者。经过面谈筛选初三男女各12名学生参加,将入选学生按班级分层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

2.研究干预阶段

2.1确定团体辅导时间、地点和道具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最后两节课,持续4周共8次辅导活动。地点选在金河学校五楼多媒体教室,后备场地为三楼小会议室。彩笔、学生胸卡、白纸、影音设备等。

2.2优化干预方案

干预人员系研究者本人,对教育学、团体心理学领域有广泛的涉猎,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一定咨询工作经验,能够准确掌握实验伦理原则。干预主题在初步了解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况状和与参加实验的同学们的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确定,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八个主题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活动,自编团体辅导方案——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

2.3干预实施过程

本研究干预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评估期、介绍期、活动期、评价期。评估期:研究者真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参与实验学生的讲述,告之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安排和地点,签订团体知情同意书。介绍期:将团体辅导的性质、活动方式、次数、结束时间告之学生,介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与学生保持顺畅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认可与配合,此期在干预第一周完成。活动期:领导者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气氛,使得团体活动有效运作,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评价期:使用《初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对照组、实验组实验后测;通过与干预前调查数据比较来探讨团体方案对提升职业成熟度的效果,同时为促使活动目标实现,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干预结束后收集成员自我总结,干预结束两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评估探讨团体辅导干预持续效果。

3.研究评价阶段

3.1实验组成员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分析

3.1.1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各个维度的前测值和后测值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处理后独立性、职业世界知识、职业决策态度与处理前有显著差异,职业成熟总分、自信心、职业自我知识、职业决策知识指标与前测相比差异极显著。

3.1.2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试差值比较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以及自信心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效果较为明显。

3.1.3讨论

实验组职业世界知识和职业决策知识和自信心变化值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动性、独立性、稳定性、职业自我知识和成熟度总分的变化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本次团体辅导的重点为接受悦纳自我、增强自信、激发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其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讲授和讨论,成员对自己未来发展产生积极期待,初步制定职业生涯定向;另一方面,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信任温暖的氛围让成员敞开心扉大胆探讨解决问题办法,还有快乐热身运动和情境模仿促使学生全情投入活动中,活动感悟颇多,并能将活动中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之中。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利性和决策态度”两个维度上前后测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原因是功利性和决策态度受现实社会影响长期形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而我们只提供8周团体辅导,想在短时间内仅仅通过团体辅导途径来改变其决策态度和功利性,是非常有难度的。

3.2.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中期评估结果与分析

团体成员对自我的表现都比较满意,遵守团体的契约状况良好。但仍有14.15%的报告未能注意自己对团体指导者的反应,29.67%的成员可能会标定自己和他人,51.78%的成员会询问别人的问题和给予他们忠告。这些表现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分不开,因此会自然地带入团体中。在第五次会面是通过和成员探讨这些行为表现,在后续的活动中有较大改善。

3.3实验组团体辅导活动结束效果评估分析

通过《团体咨询效果评估表》中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成熟度有较大的提高。83.27%成员表示对职业生涯选择更有信心,他们明确了到清晰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80%成员初步形成了暂定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其实初中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等各个方面都还未定型,团体辅导真正能帮助他们的是激发职业生涯意识,拓宽职业世界的视野,培养进行职业生涯抉择的能力,而形成真正的职业选择只是次要的,目前也只是暂时的或者大方面的选择,不可能具体细化,通过团体职业生涯辅导所有成员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发展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更合理的抉择。

3.4实验组追踪性评估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并没一直处在自然学习状态中,在取得对照组后测数据后,为对照组和未参加团体辅导的同学们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指导,所以在团体职业生涯辅导干预研究结束两个月后,只对实验组被试采用问卷调查进行了追踪性评估。将实验组后测数据与追踪数据进行t检验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团体职业生涯辅导产生了长期效果,效果得到了维持。

3.5小结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初中生能否升到上一级学校学习是老师和家长最密切关注的,他们多数认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太早,职业选择和初中生距离还很遥远。职业价值观、职业自信心、职业兴趣等内部因素也是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却是关系到学生职业抉择、未来规划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专业职业指导人员的关注。而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不仅仅只针对初中学生,可应用到不同年级学生,重视学生早期职业观念的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形式,职业生涯辅导再早也不为晚。

真诚和谐的团体氛围有助于成员共同分享和思考,都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的成员们,希望对自我有更深度的了解同时也想借助外界的力量解决自己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使自己更加成熟。

活动形式多样,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职业生涯团体是各种咨询理论综合应用的结果,比如接受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的指导,营造真诚、和谐、信任、不评判的团体氛围;职业生涯团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活泼的热身活动、个人思考、团体分享、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单纯课程讲授所带来的被动和疲乏感,让成员感到新奇,提升和维持成员参与团体的热情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指导效果。

4.提高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策略

4.1自我探索与自我提高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做一些自我探索性的测验,对自己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等有所认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发现和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让学生在一些校内部门团委、阅览室、接待室等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自己组织校园艺术节、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在中学校园内的深入开展。

4.2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初中阶段,以探索和计划为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与任务,促使他们对自我进行了解,以及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和提高职业决策能力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特色发展课程,以班级或者小组为单位组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悦纳自我的意识,增强自信心。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推荐职业生涯方面书籍杂志或者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趋势,了解未来想从事职业的相关技能要求,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环境因素相结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掘地方资源,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职业生涯教育。对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他们自己从事的职业,回答学生关心的职业问题,加深学生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设计意义的认识。学校有必要针对性地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及时提供职业生涯咨询,同时加强抗挫折的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是初中生职业成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学校开展以学生为本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不只是专业职业生涯辅导人员努力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进来,为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做出更大的贡献。

4.3家校合作,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

家长本身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关注一些社会上的职业信息,有机会带着孩子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孩子职业世界的认识范围。学校组织学生进入实际职业场所比如工厂、企业、机关、社区等进行考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各种工作的特质以及工作者角色,试探自己是否喜欢未来想从事的工作中工作者的状态。实践参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和生活,提高对工作世界的认识,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志兰.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1-290.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70.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9.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健全教育体系,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大学生树立思想、确立“三观”,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除了本科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并未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今后应把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体系中,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规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模式,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苗苗,胡维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4):30-31.

[3]杨立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及策略[J].科技促进发展,2009,(10):155.

[4]匡玉清.湖南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史博览,2009,(1):57-58.

[5]解鹏,李健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8(24):56-58.

[6]宁帆.高职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4-105.

[7]李月波.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对策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8]梁润华,杨慧.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1-73.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3

职业教育研究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非常强的社会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科研”侧重宏观,强调理论性;其“教研”侧重微观,强调操作性。现实中影响中职学校教研工作实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职业学校领导层面上,对教研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教研工作不务实,不能为学校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实际效益,有与无均不妨碍学校发展。加之教师参与教研的功利性强,其研究成果局限于为评职晋级而为,成果质量不高,是“为研究而研究”的产物,产生教研“无用论”。同时,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阶段,学校面临招生就业、示范校评估、重点专业建设等系列问题牵扯主要领导大量精力,相比较而言,因教学研究周期长、成效显现不确定性等特点,教研成果效益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使得学校主要领导无暇顾及,产生教研“鸡肋论”。

(二)职业学校教师层面上,对教研的关注呈现不同倾向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与学者的事,与自身距离遥远,能上好课,管好学生就万事大吉,产生教研“神秘论”;加之缺少教研方法与策略方面的必要知识的培训,缺乏自信,面对“研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产生教研“畏惧论”;研究价值取向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对自身的发展有用与无用成为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动因,产生教研“功利论”;认为教学研究就是写论文,做课题,并以论文和课题的级别来判断教师人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把教学研究同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起来,产生教研“论文论”和“课题论”。同时也存在的“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局外”现象。

(三)教研机构指导层面上,对教学研究管理、指导和服务不够

国家层面的研究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诞生于1990年,是中德合作成果之一,其作用发挥达不到德国联邦职教所水平。我国各地区职教研究机构设置情况复杂,有关抽样调查显示:机构设置类型主要有独立设置、附设于教科院、内设于普教教研室等形式,独立设置省均19%、市均8%、县均0.1%,附设形式省均24%、市均1.5%,内设形式省均14%、市均7.3%、县均0.5%;专职教研人员省均3.8人、市均4.8人,相对普通教育“一科对一人”可谓人单势孤,何其寡也。正如1991年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起步晚、认识低、网络不全、专业素质差、工作不规范、教研层次低、信息传播慢、上下联系少”的现状,必然为职业学校教研工作本身的动因不足“雪上加霜”。2011年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期间,设立的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联席会议,有望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中职教研“动力”分析

中职教学研究“因何存在、可以何为、如何去为”可以在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文件中找到依据,可以在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命题中找到理由。首次全国职教科研工作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国家重视程度加强,这对职教战线来说是一件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喜事和大事。用葛道凯司长的话说“:是绝对利好消息,而且是很大的利好消息。”

(一)来自国家顶层设计的推动

从1991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以“服务体系之一”的地位列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采取的有效措施,逐步健全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教材出版、信息交流、师资和干部培训等服务体系,到1996年国家鼓励并组织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再到2005年强调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职业教育研究服务体系的内容进一步得到拓展。到2010年国家要求职业学校应当设立教学研究机构,加强教研和科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教研活动等等,说明国家在顶层的设计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而且政策的推进是连续的,与时俱进的,并以法律形式赋予权利,也说明职业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跨界性。

(二)来自发展环境的驱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必然引起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由政府指令或行政干预式的“官本位”发展方式向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市场配置的“需求导向”发展方式转变。2004年以来,国家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来引导职业学校消解并适应经济转轨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力成为职业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源。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促使其内涵发展必须关心社会的需求,否则无法实现高就业;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促使其内涵发展必须关心学生的需求,否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因此,职业学校内涵发展至少要体现“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双重关怀,在两者之间寻求动态发展的平衡点,维系的力量来自学校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可观测的指标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必不可少,必须重视。

(三)来自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规则是“适者生存”,消极的适应只能使其发展空间逐步萎缩与枯竭。职业学校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实现自身稳步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外显观测的标准是“四高四满意”。一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高,社会满意;二是人民群众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高,家长满意;三是职业学校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结合度高,学校满意;四是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适合度高,学生满意。实现“四高四满意”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它的实现需要正确面对和处理影响“四高四满意”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因素,并作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各种决策。做到科学并正确地决策,需要学校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需要依据研究的结果做出判断,杜绝“拍脑袋”式行政权力滥用和盲目决策为学校发展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参考或运用教师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来说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激励,这种激励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中,以研究为乐,形成积极的学校研究文化氛围,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四)来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程回答教什么和学什么,职业教育课程正在发生变革。因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使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向课程观多元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实践工学化趋势发展,从满足“岗位需要”的课程观转变为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课程观,课程目标更加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课程设置趋于人性化。也正因如此,研究从关注教师自身“如何教”转向“教什么、为何教”;研究从关注学生“如何学”转向“学什么、为何学”;研究从被动选择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到主要选择好教材、开发好校本教材;研究从盲目应对眼前的“就业竞争力”到更加关心职业生涯中的“持续发展后劲”等等,在当前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大环境、大氛围中显得更加迫切和更加重要。需要中职教学研究的及时跟进,否则走不通、行不远,更无法实现“四高四满意”。

三、中职教研“特点”分析

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在学科分类中,职业技术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既然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其教学研究除具有教育的特点外,也有其独特之处,并受职业教育固有属性约束。

(一)中职教学研究具有教育性

职业教育是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教育,教育性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首要特点。杜威(JohnDewey)曾说“职业教育是发展个人特异才能的最佳途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由此,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离不开对教育情境中“人”的关怀,关注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以研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求人人有才,但求人人成材”为旨归。在“为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这点上与普通教育没有区别。

(二)中职教学研究具有现代性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研究手段上,要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方法,以求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在教科研管理上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以求吸引和激励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研究;在研究价值取向上,要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以研究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为价值取向,以求“四高四满意”的实现。

(三)中职教学研究具有社会性

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主张,离社会无教育,职业学校的生命在于社会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绕不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增进社会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招生对象的成人化趋势,使得其教学研究面向全社会;职业学校“设什么科、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企业界”,使得其研究面向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做合一、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使得其研究面向开放性的课堂,最终指向社会中的职业生活。

(四)中职教学研究具有终身性

终生教育理念使得职业教育更加关注“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及生活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更加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更加关注当前的“就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后劲”关系研究,是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乐业者敬业”为目标,实现就业者有尊严地工作、体面地工作、幸福地工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背后关注的是人生的幸福,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理应以关怀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为旨归。

(五)中职教学研究具有效益性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有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企业向市场提品有积极影响,对企业技术革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能够增加企业生存和发展机会,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学生个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自信心,在专业领域获得进步,参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积极性高,获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并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大小程度,需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面向后金融危机时代,关注学生个体融入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中职教学研究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教育研究最突出的特征,以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特定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特定职业的适应或发展需要而实施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研究做出“回答”和“解释”的研究领域宽广、视野开阔。因此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要对教育教学实践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厚重的人文关怀,在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方法运用、途径选择等方面敢于创新,对已有的结论敢于怀疑和批判,“唯实唯是不唯书,为国为民不为已”,加强战线内同仁的合作,出真知灼见和成果精品。由此,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应定位在“三个服务”与“三个结合”:坚持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繁荣职业教育科学理论服务;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科研与完善学校管理结合,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艺术,促进教师自觉参与课程与教学改革,沟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现实问题。

四、中职教研“路径”分析

“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中职教学研究价值取向应是“为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改造学校教育实践、解决面临问题是其旨归。

(一)以师为本,加强校本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实践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学研究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中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为,教而不研则浅,师本研究是专业方向的研究,实践是其重要品性,自我专业发展是直接目的。国际上的共识是“如果作为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者的教师能亲自参加研究,他们将从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益处,不仅能提高他们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以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忽视。

(二)以师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无论教师专业发展的补短取向、成长取向、变革取向、问题解决取向还是理智取向、反思取向、生态取向,加强师本研究都是其专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变革。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以研究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为主攻方向,改革自身教育实践,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大力倡导“教师即行动研究者”,以自身专业化发展为动力,以自我更新为研究价值取向,达到中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三)以师为本,积极推进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其旨趣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循复的过程;“对行动的研究”,其旨趣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在行动中研究”,其旨趣是教师置身教育情境的学习的一种途径。推进“为改变行动”而研究,可有效克服“研而不教”;推进“对行动”进行研究,可以克服“教而不研”。从课程、教学角度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设置添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均可视为课程有效实施的外部条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人”。因此,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立足“为了教学、关于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改进教学行为。

(四)以师为本,建立有效教学研究机制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5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部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6

论文摘要:从狭义上看,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就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抽象和综合,使之成为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近年来,有关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也涌现出一些独创性的见解,这是令人可喜的一面。但是,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这些成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还只是零碎的看法。本文在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可能进路,以期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视角。

广义的学科建设是指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使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对若干个重点学科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本条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建设,形成优势和特色。具体地讲,学科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学术方向、学术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狭义的学科建设则是指明确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边界,确立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构建它的基本理论、范畴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从狭义的角度上看,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就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研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进行抽象和综合,使之成为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拥有一些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出版物和期刊;成立了不少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同时授予了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等。但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目前我们对职业教育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在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面还非常薄弱。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现状来探讨和分析未来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可能进路,以期能进一步推动和完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

一、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现状

职业教育研究既包括针对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包括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学而专门进行的理论探讨(为了更好地区别这两者,本文采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狭义的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相对应)。刘诗能在《围绕四个意识:对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省思》中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问题意识朦胧,缺少独立、自由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二是学理意识萎缩,缺少对于职业教育原理与法制的深人研究;三是方法意识淡漠,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四是创新意识干瘪,缺乏理论创新且很难给政府决策与职教实践提供指导。回顾近五年来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所进行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争议;对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讨论;对职业教育学学科身份的争论;对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参见余婉娜《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综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但是,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这些成果也存在着不足。它们或者是在原来的理论框架内增添了一些新内容,或者就原来理论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但能够对整个学科产生推动作用的突破性成果并不多。一门学科的发展,关键是要看是否有新事实的发现、新理论的形成或新方法的产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虽以学科的形式出现,称之为“职业教育学”,但其学科地位在学科同行中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无法确立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无法使自己与其他相近的学科区分开来。纵观近几年来有关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覆盖面不广,很多甚至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二是部分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者盲目追赶研究潮流的倾向,不能很好地立足于本国、本学科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者的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学科意识相对薄弱,缺少有突破性的创新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学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既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无法像哲学等其他成熟的社会科学那样拥有自己严密的学科逻辑体系。因而其学科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宏观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包括教育学等一级学科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面临着学科危机,“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表现出的危机有所差异,但学科危机是伴随学科制度化发展的一种普通现象”。职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学科建设研究或多或少必将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理论构建等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随着跨学科交叉越来越显著,各社会学科之间的研究边界趋于模糊,很多社会学科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独特的学科立场并非易事。从微观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学本身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职业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正如徐国庆所说的,目前很多所谓的“职业教育理论”其实并非理论,缺乏深度与逻辑是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的一大弊病。相信每一个职业教育研究者都和我一样热切地想知道,我们应采用什么思路或方式来进行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以摆脱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面我们将对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可能进路进行分析。

二、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进路探索

(一)以借鉴为前提通过借鉴丰富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

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借鉴引用国外的多,本土原创的少,同时“对其它学科研究成果过分依赖”。的确,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原始教育,但作为学科的职业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却离不开西方的模子。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也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特别在课程的研究上,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及日本的产学结合等。同时,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有关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也很大程度上是直接借鉴了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普通教育学和整个教育科学的理论成果可以为职业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借鉴研究容易显示出一种倾向,即倾向于往高处借鉴一门声誉更高的学科”。鉴于借鉴的局限是借入学科容易囿于借出学科本身的局限性,职业教育学在教育学等一级学科的烛照下,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系统、话语体系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并非易事。此外,很多学者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引进”和“借鉴”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但笔者认为鉴于目前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所以很有必要吸收和借鉴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在职业教育研究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没有国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就没有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建立;没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为职业教育学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成果也没有今天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应该说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学要完善和成熟仍必须要以借鉴研究为前提,这是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进路之一。

问题的关键不是借鉴的好坏,而是要把握好借鉴的“度”,多大程度的借鉴才算合适,如何借鉴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借鉴研究中需要仔细掂量的问题。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研究者们有理论原创意识,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建设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既要处理好传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现代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关系,又要关注职业教育外来理论与本土理论的关系,还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与继发性研究的关系,同时还要有批评性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在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理性审视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突破现有的思维方式、研究范式、方法体系等的束缚,尝试从新的视角来进行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

(二)以问题为中心围绕学科建设问题展开创新性研究

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能脱离问题而存在,必须走“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途径。职业教育学的问题包括两类,即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这两者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甚至有时是很难区分的。所谓学科应当建立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汇点上,主要还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热切关注和研究来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的建构。对于学科建设而言,理论研究是根本的,但只有建立在经验问题基础上的理论研究才有价值。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研究者要进入行为者的意识,才能了解什么对他们是有意义的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交叉、日益融合,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可以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而形成问题研究的专业性视角,即学科研究视角。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必须要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这样才能有利于明确自己的研究视域,避免研究的盲目和泛化。我们不能抹杀开放的多学科研究对发现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问题所产生的效果——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学科内部规律的独特性,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专门研究学者必须要懂得从众多的视角中选择最适合的视角,即职业教育学学科视角。只有站在专业的学科视角来选择问题,才能使职业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以实际需要为动力,但学科问题的学术性与现实问题的有用性是无法完全统一的。学术的东西不一定能产生直接的实际效用,有用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学术价值。比如,探讨职业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无多大作用的,这也有一定的根源。更多的时候,这种纯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要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获得学术领域的认可或是一种学科建设的价值。目前要建立职业教育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不太可能的,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关键是需要研究者有一种问题意识。职业教育学的不成熟恰恰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现在很多问题还在酝酿之中,没有形成定论,这给研究者以很大发挥的空间,是一个职业教育研究创新和突破的辉煌时期。一门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人提出问题,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提出问题。正因为现有理论框架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疑问,所以对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发展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且可行。找到研究的突破口,提出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研究的进路。

(三)树立职业教育学学科意识展开学科对话

事实上,今天很多成熟的学科最初都是借助于其他学科的话语而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一个涉及范围非常广阔的领域,职业教育学也必定要与其他各学科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研究者要跳出有限的视阈,展开学科对话,从不同视角来看待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的各种问题,使职业教育学健康、健全的发展。关于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这一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站在其他学科的立场来建设职业教育学科,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职业教育学当成一个研究领域,一个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涉足的领域。他们以职业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作为依据来说明问题,比如职业教育心理学即是心理学在职业教育学上的应用,同理,职业教育管理学也是管理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科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群会越来越庞大,研究成果也必将越来越丰富,至此,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就会水到渠成,地位牢固了。另一种观点主张要站在职业教育学的立场去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职业教育学的独立地位作为学科发展的本源。他们认为必须把职业教育学当成主体脉络,是根基和树干,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慢慢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职业教育学的立场逐步涉足到其他领域而产生相应的分支,这样职业教育学之树才能常青,枝繁叶茂。尽管前者受到很多非议,认为这将使职业教育变成一个研究领域而非学科,但这却是一个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尴尬就必须树立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意识,同时在借鉴和转换其他学科知识时,要懂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对于职业教育学来说并非都是确定不移的,它们能否为职业教育学做贡献,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实践的验证。学科的交叉能力是衡量学科内在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在进行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时要注意其学科的发散性和收敛性,正如库恩所说:“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事实表明,在保持职业教育学学科身份独立的前提下,及时与其他学科展开对话,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职业教育学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是明智之举。

学科发展的规律要求职业教育学必须要打破固有的学科结构和体系,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正是由于职业教育学是一门“后发外生型”的学科,再加上职业教育学本身就是典型的涉及多学科的一门“融合学科”,所以很容易吸引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来进行研究。这些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在探讨、研究职业教育时往往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几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有逐步多元化的趋势,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步。但如果过分强调多元化而忽视了共性的东西,就会使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在貌似繁荣的理论霓虹灯下逐步迷失自我。职业教育学的跨学科视角研究必将给职业教育研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同时也要提防职业教育学被其他学科“异化”、“同化”甚至“边缘化”,在多元理论格局并存的基础上,保持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7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整合网络技术构建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语文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语文教学工作是难以开展的,或不能够很好地开展。近来有研究表明,高职教育中不和谐师生关系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研究历来是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高职院校发展的今天,新型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越来越显得重要,国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显得日益广泛,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源于此,笔者尝试设计了“高职语文教学与网络影视技术整合在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课题,并从下面多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改革重组之后教育教学的需要。由于生源的不甚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道德修养欠缺,心理问题严重,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就是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够积极,迷恋上网、早恋;教师普遍反映高职职业学生的课难上,与学生的冲突经常发生,甚至根本没法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显得十分紧张,难以去教育和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无从谈起。我们必须要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来提高作为基础课的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普及、越密切。基于网络的语文课程正在我国兴起,并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这为此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现代信息和网络与媒体技——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film(微电影)等新型技术手段来进行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研究主要是从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入手,通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探讨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定位,以研究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解决目前高职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被动局面,最终促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高职语文教学与现代网络媒体与影视技术整合,尤其是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film(微电影)等技术的使用,显示了本项课题研究技术使用的独特性和超前性,这也体现了本项课题研究的鲜明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为主,基于教师、基于学生和基于课堂,将和新型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日常语文教学相结合,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业务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与改善学生的认知观念、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相结合,把研究变为常态研究,做到使日常问题课题化、教学过程研究化、研究结果成果化。具体研究的操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㈠、课题立项阶段(时间略)主要工作有:

1、酝酿研究方向,学习文献,确立研究课题;

2、选择确定实验教师,确立实验班级;申请课题立项;

3、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组织实验校、实验班级开题;

4、组织调研,对学校学生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进行全面而又科学的调查与分析,积累实验初始数据,形成调研报告。

㈡、课题研究阶段(时间略)主要工作有:

1、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实施课题方案;

2、展开课堂实证,收集典型课例;

3、建立实验档案,做好实验管理工作;

4、收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评价实验效益,接受中期评估。

㈢、课题结题阶段(时间略)

1、进一步深入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2、撰写《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

3、全面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继续收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

4、结题验收、成果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采取适宜的研究方法,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主要)等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问卷或考查卷或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学生口头提问,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关系的现状以及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渴望态度,并有效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自选子课题,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

(3)实验法:课题小组成员对课题分别展开研究,尝试运用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film(微电影)等技术来促进教学;组织课题小组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及时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六、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与网络影视技术整合在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特别是通过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film(微电影)等技术的使用,使得高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愈来愈融洽,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最终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处于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中,都将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1)师生之间建立语文教与学的QQ群,使其成为经常流研讨的学习方式。

(2)尝试建立博客和威客教育平台,特别是对威客在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提问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问题的回答者,语文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让微电影技术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的新引擎。

通过上述现代网络和影视技术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增强教师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性,并通过积极有效实验的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者、合作者和实践者,他们在语文教学中积极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方法,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6)01-002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既是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途径,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既能为职业院校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体现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准确定位与整体规划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整合科研力量,确定科研工作层次、目标和任务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责任,还承担着科学研究与及社会服务的职能,科学研究工作既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科学定位,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①。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1.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高等职业院校所积累的办学经验还不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问题虽有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形成共识。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在宏观层面上,必须要结合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用研究成果来规划和指导高职教育。如: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配套支持问题,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在中观层面上,如:地方高职院校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用足用活国家利好政策创新性地建设与发展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等;在微观层面上,如: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专业特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产教融合,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实践、去研究。

2.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

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建设有合格的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高职院校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既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又要具备运用新知识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职业领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必须开展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目标。

3.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科学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根据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融教学与实践于一体,解决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发挥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现实指导作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同时,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把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依据生产经营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与课程内容,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哺教学,发挥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作用,既提高了教师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实践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二、学院科研工作发展策略

1.立足基础,重构科研工作新格局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面向地方中小企业,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实用技术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如应用技术研究所、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中心等,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实用新型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院的科研工作也要实现转型,即:由过去单纯追求科研数量向追求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转变,凸显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低层次科研项目逐步向中、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转变,提高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科技含金量;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确保各类研究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到位,服务到位。重构科研工作新格局,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取向、科研定位,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及科研资源价值使用最大化,达到科研兴校的目标。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发展探析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高职教育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跨越,科研工作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1、科研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呼唤科研工作。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2、科研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一个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载体。没有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就没有知名度,就缺乏竞争力。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充分重视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社会形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产品咨询、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服务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3、科研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在专业设置中方面,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研工作是提高师资队伍的基本途径

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传统学科的知识需要更新,新兴学科的技术需要学习。教师要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联系实际,就必须跟踪学科发展动向、掌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科研工作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提升专业精神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以应用技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为主,其中人才培养规律研究,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中心。

1、研究高职教育规律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从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入手,研究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规律,以研究成果指导高职教育。要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包括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如何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如何构建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等,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研究高职教学规律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要有认真的态度、满腔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奉献的精神外,教师还应该大力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就是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把自己所执教的学科领域内科技发展的新内容传授给学生;就是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研究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优化教师结构为重点,着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计划,积极进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建设一支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科研能力、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研究应用技术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的开

发、生产技术的服务等。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应用技术科研时,从立项开始就要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尽量做到技术推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鉴于高职院校教职工教学、管理、服务任务繁重的事实,要克服没有必要、没有能力、没有精力、没有动力搞科研的诟病,立足工作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工作。高职教育科研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研促教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教学必须依靠科研工作的支持,把新技术不断丰富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研活动也为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训练的条件和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2、因地制宜的原则

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选择一定的社会服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因地制宜开展科研工作;要针对地方行业和企业生产需求,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课题;要选择适当的企业作为技术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中寻找科研课题;可围绕区域经济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3、量力而行的原则

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职院校在短期内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客观分析自身的科研能力,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积极稳妥地展开。就科技创新服务而言,科研工作的重点主要应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工作对象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工作内容应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4、团队攻关的原则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而应用技术强调团队协作与攻关,仅靠单兵作战是完全不能胜任的,特别是校企合作方面特别需要有团队合作。在进行技术服务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时,应将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协同科研攻关。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

5、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必须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要尽可能地为科研工作提供保证,为科研人员能够释放最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要调整职称政策和人事管理规定,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承担重大课题、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各类科研成果,都要给予承认和鼓励。

四、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管理

科研工作必须依赖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科研工作管理是高职院校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健全科研机构

高职院校应当设置相对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科研工作管理,认真抓好课题项目的组织,制订科学严密的科研制度,层层落实科研任务;要为科研工作构建开发的高效的科技信息平台、物质保障平台和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平台,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健全有效的科研运行机制,包括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科研保障机制、科研评估机制、科研激励机制等。

2、完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评价,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员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研工作真正做到规范有序地进行,形成一种人人爱科研,个个搞科研的浓厚的学术氛围。

3、加强科研培训

教师是科研工作的生力军,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科研工作专题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要求。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培训环节上,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骨干老师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规范课题管理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科研课题管理,树立规范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科研管理能力。要实行科研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对科研项目要进行定期检查,要实行科研项目调整机制、科研项目管理通报和档案机制。课题管理要重视材料的系统搜集与整理,实行一题一档。

5、加大经费投入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尽快摆脱这种困境,保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应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比重;要加强科研经费的专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要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多种科研课题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

>

6、发挥骨干作用

开展科研活动,不仅需要人人参与,而且需要科研带头人的示范作用。要选择学历高、职称高、成果多、基础好、组织能力强、有奉献精神、对外联系广泛的教师作为科研带头人,组建科研梯队,形成专兼结合的科研团队,推动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7、注重推广应用

科研成果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要及时推广应用,发挥社会效益。经鉴定为优秀的科研成果,要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研社会价值的体现,只有将科研成果应用在教学活动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8、落实奖励政策

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科研活动,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按照科研活动进展和完成情况,根据成果大小给予适当奖励,以激励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应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起来,以精神奖励为主。

综上所述,只要坚持“以科研上水平,以科研促教改,以科研带队伍,以科研强实力”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效益、科研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定能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张森张霞.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7)

[2]郭琳胡幸鸣.略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4)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篇10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

看到诸如“学术”、“科研”之类的概念,人们会联想到那些学者与教授云集的高等学府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一般很难与高职教育挂上钩。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并着力推进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由于之前长期处在以专科、中职为主流的大环境的原因,高职科研的发展不被重视,社会上甚至有“高职无科研”的误解。然而在社会急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今天,高职教师的教研水平亟待提高,高职科研的深入发展迫在眉睫。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讨论此话题,可谓是抛砖引玉,愿与各兄弟院校同仁共同切磋。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科学研究有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而言它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过程。

感性的艺术思维,注重主观的创作实践,科研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注重理论建树,表面上二者截然不同,但目前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概念边界越来越被忽略。跨界、交叉、相融、复合的认知逐步形成多元化、现实性的趋同。尤其是在设计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这类发展中的朝阳领域,科研不仅会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变革,而且可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新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处于着力发展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正式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一种教育类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担当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不可推卸一份责任。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份子,高职教育的科研目的在于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提高职业教师科研能力,积累高职教育研究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机制要素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机制同时也是一个运行平台,其中的零部件就是平台中的各个环节,是其基本资源要素,它们均有着各自的运行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机能作用。科研运行机制就是指平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制约关系,是平台内的机构与个人开展科研活动、实施科研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准则。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中包括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成果、科研硬件条件、科研基本程序几个要素。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体

科研主体就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它是科研实践与应用的必备人力资源。团队以身份和工作职能进行分类,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梯队健全,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链,从而有利于运行和科研目标的实现。

(1)高职教师:

教师是科研团队的主流,承担整个科研活动的主干任务。一般由专业院、系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科研骨干。

(2)高职学生:

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科研团队的助理,承担科研任务的辅助工作,如搜集整理资料、充当设计实验的体验者等。

(3)行业、企业人员:

合作单位的管理者或设计人员是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承担部分科研中实践与论证任务。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对象

科研对象是指科研实践活动中科研的内容,主导着科研的方向以及科研类型的界定和科研性质的区分。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类型侧重于应用与开发。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研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几种类型。基础研究一般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①应用研究,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应用,目的在于为已有艺术设计理论成果开辟具体而广泛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选题立项要坚持实用原则,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要经过中试或工程实验来验证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或方法的突破。应用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创新点的课题项目很难称为科学研究,也将失去其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如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精华,继承发扬并不断创新,设计创意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旅游纪念品“北京礼物”等,不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产生新的价值,并将带来旅游品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拉动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之路。

②开发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如设计创立iphone优质品牌,不仅为信息消费群体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了引领市场的积极作用,极大促进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文化产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性质区分为教学科研与学术科研。

①教学科研:基于工作过程,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下双轨交互并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创立低年级宽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化教学,实施高年级项目教学,探索“厚基础+工作室”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借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开展研讨和论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科研就在于这类的应用研究,它是在欧美先进职教理论和经验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再实践、再创新的应用研究。

②学术科研:科研的内涵一般包含整理继承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它对于高职学术研究的应用与开发更有针对性。

工艺美术技术与艺术创造活动,美术设计课程进行的表现技法、设计方法的口传面授,这些都只是艺术设计实践而不是科学研究。基础性的科研是在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把现象和经验条理化,并找出规律性的内容从而上升到理论,这也不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所关注的,而只有将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使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再以实践应用总结为一种观念,成为理论支撑,即学术性的应用研究。这是高职艺术设计领域所倡导的科研。

3.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影响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成果是用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通常成果来源于项目、专利等,成果的种类一般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一般以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作为成果形成的依据;科研成果转化则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转化成成品、样品、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可见本文后面对科研运行机制的阐述。

既然上述提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与开发的研究,那么研究成果除了包括以上一般性的科研成果外,更多的是经过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的物态化的项目成果,包括视、听、动态、静态等作品形式的成果;还有艺术规律、设计风格等学术观点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果,形式有项目研究报告书、策划创意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论文只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形式中的一种,而绝不能代表科研成果的全部。高职的科研成果更多的应该是直接应用于民众生活、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品、意识观念等,高职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项目,如果被认定为成果的也应包含在内。

4.高职艺术设计科研硬件条件

环境与设备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必需的硬件条件,科研团队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职学院现有的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及相关的机械设备等,也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相关资源,根据其科研目标或实际应用开发的目的,从事教学科研、学术科研。

5.高职艺术设计科研基本程序

科研一般可分为需求调研、选题、立项、资料采集、设计研究、分析整理、结果验证等几个阶段。现在一般都按项目管理运作。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系统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1.“政校企行”四方联动

政府作用在主导,学校目的在育人,企业与行业参与在共赢,四方融合在机制,借助“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融合联动机制,助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运行。总结以往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在联动运行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赵鹏教授认为:融合有程度问题,深度融合是一个过程;有层次问题,高端融合是重要选择;有标准问题,最佳融合是目标尺度;有机制问题,制度融合是有效保障;有权益问题,发展融合必须是互惠、共享、双赢;有责任问题,战略融合关乎办学定位、定向、定势。

由于“四方”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融合联动中还存在目的、利益问题。政府要依法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学校是以育人为根本。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行业协会作为载体,在于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用资源。要实现“政校企行”实质性的融合,需要找到一个让“四方”趋同的目的,即利益多赢的结合点,如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作为共同科研的目标,建立“联盟”组织,在合作机制上探索改革和创新,让“联动”增值、升值,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研究课题。

2.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

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承担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项目,以“学”为根本,以“研”作动力,以“产”化成果,以“销”拓市场,创立“学、研、产、销一体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模式。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作业优化为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建立品牌推广渠道,分析、评估市场反馈信息,调整产品策划、市场份额,搜集整理商品典型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下,学、研、产、销一体化运作,实现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科研机构称作“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既可挂靠校办“三产”企业,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也可单独申请注册。

3.相关的制度建设

科研活动的开展,制度是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主要在以下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办法。随着工作的开展,这些制度、办法也要结合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如有关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设置的管理制度、科研人员的聘任与解聘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项目绩效评价与考核的制度、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办法、合作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办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