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4:55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1

关键词:比较文化;词义;联想意义;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3-0165-01

一、词义内涵的“联想意义”

语言,特别是词汇一直是人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传播人类智慧的有效工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千百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形成了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词义和语义体系。陈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词汇可以体现社会活动的深刻烙印,更能传达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要素,文化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对词汇的解释也必然能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

邓炎昌和刘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提出了“词汇的隐含或附加意义”这一概念,而杰夫里・利奇(GeoffreyLeech)在他的著作《语义学》中,把词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他把其中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概括为“联想意义”。也就是说,他把词的意义大体上划分为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在谈到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之间的区别时,他指出,理性意义是言语集团成员所共有的语言,即“共同体系”的一部分,联想意义则不那么稳定,可以因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

下面看一下利奇的“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杰夫里・利奇认为,词汇的涵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例如,汉语的“狗”,在英语中有其对应词“dog”,但各自的内涵意义不是完全对应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把狗当作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为他们很欣赏狗具有的那种对主人忠诚的品质。如,“evedoghashisday.”(凡人都有得意的时候),"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这些古老的谚语足以表达西方人赋予狗身上的内涵意义。然而,中国人会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等,因为中国人把狗当作肮脏和卑鄙的典范。

如果一般语言所表达的是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那么,这就是利奇所说的社会意义。以“money”为例,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来说,金钱就是一切。因此,money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如:“Hewasbornwithasilveraspooninhismouth.”(他出身于富有的家庭);“Heisassoundasadollar.”(他十分健康)等等。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金钱”的社会意义一般是与消极、堕落的品质相联系的。因此,出现了“纸醉金迷”、“金尽情绝”、“金钱乃万恶之源”等谚语。

情感意义旨在表明语言如何反映讲话人的个人情感,包括他对听者和他所谈事物的态度。讲话者可以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loveyou.”我爱你)或者通过表达感情的词(“iagreewithyou.”我同意你的观点)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态度。讲话者也可以通过联想意义来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这时候,情感意义是一种内含的、潜在的意义。由于联想意义一般来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具有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词汇的情感意义不尽相同,因而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时的误传或误解。

反映意义是通过与同一词语的另一意义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不同于词汇的字面意义但又与之相联系的引伸意义。“花”它不仅用来指称植物当中最美丽的部分,也可以用来指任何一种事物中最好或最完美的部分。在英语中有这样的说法:“thefloweroftheflock”(鸡群之鹤),甚至,在婚礼上,走在新娘前执花或撒花的女孩叫做“flowergirl”(女花童)。在汉语中,“花”也给予人们美好、愉快的联想。如,“花好月圆”、“花团锦簇”等。但是,“花”在汉语当中有时也会给人们一种不愉快、不忠实、厌恶、趣味低等的联想。如,“花言巧语”、“花花公子”等。

通过经常与另一个词语同时出现的联想来传递的意义叫做词语的搭配意义。搭配意义必须与别的意义搭配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在汉语中,“意思”是指语言、文字的意义、意图和思想内容等。英语中也有其对应词“meaning”,但是下面几句话中的“意思”的意义与“meaning”的意义却是貌合神离的:(1)这是一点小意思;(2)你真不够意思;(3)只不过是意思意思;(4)这真没意思。这些句子都是汉语中出现率很高的话语,“meaning”是没有这些意义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对“意思”这么多不同的搭配意义会感到茫然,不知所云。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色彩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这一切语义都作为该民族集体的思想成果而巩固在语言单位之中,因此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语言单位的涵义。

二、“联想意义”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从联想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英汉词语对于事物的概括不尽一致,包孕的语义内涵不同,影响着它们的对应关系。这一现象也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方法得到较为满意的说明。词语的意义可以分解为语义成分,即构成词的语义的基本单位,是表示范畴意义和区别性特征的要素。英汉对应词各自所含的语义成分,在数量和性质上往往不尽相同,因而造成意义对应的偏差。

从语域方面来看,词语的语域涉及词语的使用和使用者。有关语域的信息有利于理解词语运用的适切性,是词语意义的一个主要因素。语域有书面与口头、正式与非正式、礼貌与粗俗之分,也有英与美、男女老少、俚语、交际意图变化之别。同是表示“警察”这一指称意义,lawofficer带有客气的口气,cop多含贬义,policeman则为中性词语,一律标以“警察”就不够贴切。

由于英汉语在意义上存在着非完全对应关系,词的理据(motivation)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变得模糊。词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的理据可能丧失或者变得模糊,在现代英语中,有些词变成无理据或者难以找出理据。那么,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的理据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模糊。词语的文化烙印是普遍的,这种烙印深浅不一,因而对应词的选择要有分寸。

三、注意掌握目的语文化背景

世界上的语言形式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各个民族在认识、思想及世界观上的不同。这样,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在概念上就出现了文化和所指意义的不对应,不重叠,交叉甚至冲突的情况。这时,跨文化就可能出现困难。因此,在跨文化中,必须特别注意反映民族文化的词语(culture-boundwords)。

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文化冲突,就必须弄清词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词义内涵。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预测和解释外民族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尽可能减少误传或误解。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输入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使用者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反过来,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又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带有感彩的形象生动的联想,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58.

[2]杰夫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214.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2

摘要:我国古代“礼乐”制度对我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高度的社会稳定性必然导致文化传统的持续性,这种文化现象以特殊的文化背景作为依托,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保持这样古老的传统,不但在研究音乐史的形态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它透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临清李家鼓吹乐班实现了将两省音乐文化及三地人员相互融合与交流,并由此说明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鼓吹乐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不乏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功能及社会性功能。

关键词:鼓吹乐文化内涵功能

一、鼓吹乐的文化内涵

鼓吹乐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民俗性,传统离不开民俗活动。民俗与人们紧密结合,传统民俗以婚丧礼仪作为背景,也为人民的喜怒哀乐找到了依托。

临清鼓吹乐婚礼所用曲目,一般都是明快热烈的乐曲,艺人称这类乐曲为喜事曲,喜事曲除了在风格方面要与婚礼相吻合外,在具体曲目选择方面并无严格规定,大凡传统曲牌、戏曲唱段、民歌小调、时尚小曲,只要符合风格,均可入乐。有些喜事曲可用在丧礼中,但那些专用于丧礼的庄重肃穆的乐曲,却是婚礼中必须禁忌的。婚丧礼仪是鼓吹音乐的主要载体,它一方面为民间音乐的发展构筑了舞台,另一方面也使得民间器乐曲有了较大的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的发展动力。音乐文化的载体发生变更,音乐文化本身却在继续。文化得到了传播和继续,而音乐的风格变化了。假如这种仪式音乐受到人为性强制而改变原有用途,那么这种音乐将会逐渐消亡,而且,这种仪式也会终结。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它的传统悠久,说明它具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内涵,因而能被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加以模仿和应用。在现在的山东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礼仪习俗。当某家在办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亲朋好友来一起参加,而且也会借此机会让好久不见的亲戚、朋友聚会一次。有钱的人家也会借此机会展示一下家里的经济实力,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提供热闹、喜庆的场合,让大家都高兴一下。表演者也将吹奏乐曲的快乐转为自己的快乐并影响到听众。

音乐是以声音形式展示人类情感的符号,鼓吹音乐在这里被当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讯号,也作为了一种语言。音乐作为语言是典型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所具有不同与其它艺术的特殊本质。音乐文化中所体现的各类功能和现象都承认音乐在文化中是有一定特殊作用存在的。

二、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民俗中,音乐占有很大的社会功用,这就使音乐具有了社会功能性。很多民俗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地方的变化,但是音乐确实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音乐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它就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不管是在祭祀、典礼、仪式等多种场合需要,也使得这些祭祀、典礼、仪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音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音乐与礼俗共存。这在当下的中国乡村式一种客观的存在,临清张伴屯鼓吹乐也不例外,只要在乡村以家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礼俗、乐俗共生的现象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礼俗与乐共生的现象是和社会结构成为互生的状态。可以说,鼓吹是仪式得以表现的“外壳”;仪式是鼓吹赖以生存的“依托”,而两者共同的社会根基,便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和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张伴屯的鼓吹音乐的实用性功能更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张伴屯鼓吹仪式音乐的角度从音乐声音、音乐行为扩展到音乐观念以后,我们所能找到的答案就是,所谓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只要仪式行为者的观念中认为音乐对仪式有效,那么,这样的音乐观念就会引导音乐行为发生,同时会影响行为者自己对音乐行为结果(音乐声音)的感受。那么,音乐对仪式的有效性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稳固为一种观念和感受的定势。社会形态所提供的环境对音乐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演奏的场所变了,演奏者变了,他的文化含义也就发生了变化。

文化和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因为,它们是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完整组合。古老的文明需要继承的时候,人们就要求他不断发展和更新。历史就是一变再变的,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发展的,音乐的发展与变更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鼓吹乐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定的现实,它在历史中形成,又在现实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它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正式因为它反映了时代,也特别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现在,在广大的农村,许多符合现行社会制度和政策准绳的民俗活动还在继续进行,还有一些新的民俗活动正在形成和发展,民间鼓吹乐乃大有用武之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鼓吹乐

我们在研究民间鼓吹乐的传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应清楚的看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鼓吹乐,既有继承性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鼓吹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从来不是死亡的遗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鼓吹乐为例,现如今在鼓吹乐班吹拉弹唱的人们大部分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特别是像张伴屯鼓吹家族中的人都认为这是一门手艺活,只要我吹得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表演的态度,对平民百姓来说,这不仅是他们掌握的一门手艺更是吃饭的饭碗。所以说,只要是社会中不断的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们就会世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的同时已有不少人已不喜欢这种传统的鼓吹、吹打的礼仪方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鼓吹乐,在民间传承与变化中发展与演进。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自然要受其影响;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孙,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必然要受其影响。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中,特别强调文化的空间保护。把民间文化看作是一种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繁衍和生长了不同的民间文化之树和民间文化果实。如果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文化也就会凋零、失落或者畸形。即使一个民族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它的文化空间照样可以部分延续。就传统音乐而言,不变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一些新的东西不断的被吸收。通过抢救、保护以及科学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共生的另一种“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3。

[3]黄翔鹏:《逝者如斯夫――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文艺研究》,1989.4.

[4]聂希智:《民间器乐曲牌〈开门〉结构初探》,内部参考资料。

[5]袁静芳:《鲁西南鼓吹乐初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1980.3。

[6]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中国音乐》,2003.3。

[7]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5。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3

关键词:泰汉动物熟语象征意义人文内涵

一、泰汉动物熟语的象征意义比较

(一)泰语熟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泰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优良传统。从一些泰国熟语中可以看出,泰国的确是一个“象国”,大象尤其是珍贵的白象在泰国被奉为神圣的动物,而且法律规定在各地发现的白象都归国王所有。白象一向被尊崇为泰国皇室的象征。

大象在泰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高,可以说大象文化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中都离不开大象的形象,因此,大象作为泰国人吉祥,神圣的象征,也会出现在泰语熟语中。如:(拿荷叶来盖死去的大象):纸包不住火

泰国熟语中出现较多的动物按比例排列顺序为:

虎(10.56%)狗(9.03%)鱼(8.61%)象(7.50%)牛(7.08%)鸡(6.81%)鸟(6.39%)乌鸦(4.31%)猪(4.03%)……

以上这些数字,大致可以反映出泰国人民传统生活中都注重的动物,并在熟语中赋予这些动物以象征意义。其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泰国人对虎的敬畏、对鱼的喜爱、对牛的尊重和对鸡的重视。泰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认为它是“忠臣”,但是在泰国人印象中又常常是被贬低的动物。因此泰国熟语中关于“狗”的联想常常带有讽刺、厌恶的意味。如:(狗心):邪恶的人

(二)汉语熟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传说中国人饲养动物的历史已六千年以上。不管是在狩猎时代还是在转入农耕以后,中国人与动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人对动物深厚的情感,包括喜欢、厌恶等各种感情,也都会体现在汉语熟语中。

动物有关的汉语熟语数量庞大,有些动物形象及象征意义是汉语中独有的。作者从搜集的总共5430条汉语熟语中,可以看出这么一种规律。中国人依照心中的动物象征意义为标准,大体上把动物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中国人所喜爱、尊重的动物,这些动物不管是虚构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一律都赋予了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另一种是他们所厌恶、鄙视的动物,这些动物就被中国古代人赋予了邪恶的象征意义。第三种是具有双重象征意义的动物。就是说,同一种动物,既在褒义熟语中出现,同时也存在于含贬义的熟语中。

1.汉语熟语中的吉祥动物。在中国人心目中,龙、凤、鹤、虎、龟、马、鱼、喜鹊等动物都是吉祥动物,由这些动物构成的熟语绝大部分是含褒义的熟语。比如龙。龙是中国人6000年以前就创造出来的一种神话动物。古时候,中国先民把龙这种既使人尊敬,又使人畏惧的动物作为自己族群的标志,他们希望得到龙的保护和帮助,希望龙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于是龙由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慢慢发展为他们的吉祥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龙被中国皇帝霸占,成了皇帝权力的象征,但是龙的漫长历史和它本身包含的民族文化含义,几乎没有动摇它作为中华民族吉祥物的历史地位。龙是中国人吉祥、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在泰国,许多寺庙都有雕刻的中国龙的形象,可见,龙的影响之大)。反映在汉语中,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由龙构成的熟语,如龙飞凤舞等。

2.汉语熟语中的不吉祥动物。作者搜集的5430条熟语中共包含98种动物,其中狼、狐狸、蛇、乌鸦、苍蝇、黄鼠狼等动物可以算不吉祥动物。从由它们组成词的熟语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这些动物的厌恶和憎恨。

3.汉语熟语中具有双重象征义的动物。作者发现,在汉语熟语中,纯吉祥动物和纯不吉祥动物并不多,只用于褒义熟语的纯吉祥动物只有凤凰、鹤、麒麟等几种动物,而仅用于贬义的不吉祥动物,也只有狼、狐、蛇、乌鸦、苍蝇等几种。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吉祥和不吉祥的双重象征义。

在这些具有双重象征义的动物中,作者特意把“狗”这一动物拿出来重点谈谈。狗在中国和在泰国的命运一样,差不多都是在熟语里受冤枉的。在西方人眼里,狗是宠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语言中有关狗的词语含褒义的多,含贬义的少。但在中国人(也包括泰国人)的眼里,狗具有双重的象征义,但可惜的是,含褒义的熟语少(只有“犬马之报”“义犬救主”“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几个),而多数为含贬义的熟语。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三)泰汉动物象征意义异同的原因浅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泰汉熟语中的动物象征义同大于异。就是说相似的象征义多于有差异的象征义,泰汉人对牛、羊、虎、鱼等最常见动物在文化上的认知和在熟语中的意义基本是相似的,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泰汉文化都属于亚洲文化,地域的接近,加强了两国文化的交流。据说,泰国的泰人来自中国的南部,大约于公元十一世纪移居到泰国。中国傣族人南迁必然带去中国文化,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和语言中的熟语文化。

2.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信仰也曾非常兴旺,共同的宗教影响导致文化观念的相似。

3.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对泰国多元化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泰汉人的文化进一步交融。

泰汉动物象征义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泰语熟语以贬为主,汉语熟语有褒有贬,这大概是由于泰语熟语的构成内容不像汉语那样复杂。或者说,泰语熟语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惯用语及部分谚语。作者认为,两种熟语的构成上并不对称,所以增加了两种熟语在动物象征义上的差异。至于其他方面的差异,则是因为地理、气候、动物种群的功能等不同造成的。泰国人喜欢、尊崇大象,就如中国人喜欢龙、凤、鹤、麟一样。“象国”泰国跟“龙”的中国的吉祥动物相异,是很容易理解的。

二、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比较

(一)泰语动物熟语中的人文内涵

作者共收集了与53种动物有关的720条泰语熟语。从这些熟语中可以看出泰国人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可以看出泰国人的人文传统和社会道德,也可以看出泰国人的经验与智慧,以及泰国社会的人情世态和社会习俗。

1.泰语动物熟语中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泰国过去称为暹罗,是东南亚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在现在6500万人口中,除了多数为泰族以外还生活着高棉人、老挝人、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在这个人种多元化的社会里,泰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处世哲学和大众信条,这些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大众共同遵守的道德也常常体现在泰语的动物熟语中。

2.泰语动物熟语中的民族智慧和人生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泰语熟语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谚语。。这些脍炙人口的谚语,一代一代地广泛流传到今天。泰语中的动物熟语就是以泰人熟知的动物作喻体,诉说表达着这个优秀民族超凡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

3.泰语动物熟语中的社会众生相和人生百态。泰语动物熟语中常利用动物的外观形状,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比喻社会上不同人的举止行为,刻画出不同的社会众生相。

(二)汉语动物熟语中的人文内涵

1.汉语动物成语中的中国古代社会风情与众生相。从作者搜集到的831条汉语动物成语中,可以了解到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了解到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衣、食、行、战争与灾难、婚姻与爱情等诸方面的习惯与风俗,可以读出中国古代人的喜怒哀乐。这831条以动物为喻体的汉语成语,组成了一部很有意思的中国古代风情画卷。

一些汉语动物成语是描写和形容中国古代人的各种心态,神态和举止之态的,作者从搜集到的800多条动物成语中经过粗略地整理归纳,根据成语中中国古代人物的各种形象,不同品格与各种为人处事。

2.汉语动物谚语中的中国社会风情和中国古代的智慧和经验。如果说,汉语成语是以四字格的古典风格传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那么,汉语谚语则是用像诗句一般的修辞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直至今天还存在的社会风情画面。汉语谚语虽然像诗句一样生动,但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事业观和人生交际观。

许多汉语谚语一直流传到今天,是因为这些谚语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人生智慧和人生的总结。所以这些谚语是非常有价值的。由于汉语谚语特殊的构造形式,它们在大众之间广泛流传,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和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生百科。

作者搜集整理的与此66种动物有关系的1760条汉语谚语,大多数都闪烁着的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很有价值的谚语必定会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人生座右铭,一代一代流传下去。但作者发现,有极少数谚语似乎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时代变了、中国变了,这不合时宜的少数谚语的含义不应再作为中国人人生的信条。

3.汉语动物惯用语中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病。惯用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汉语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高频词语。惯用语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于比喻意义。它的出现和流行常常是与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和产生分不开的。

(三)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比较

1.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的相似或相近。从前文表述中可以看出,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基本上是相似或相近的。两种动物熟语都深深地包含着泰中两个国家人民的大众信条和人生哲学,都突出地反映出泰汉两个民族的闪光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都逼真地展示了两种社会中的众生相和人生百态。这种相似或相近源于人类的共性,同时也是因为泰汉文化都属于亚洲文化,文化的相似,国家地理位置的相近,加上大量华人移居泰国后带去的中华文化,都导致了两种语言中动物熟语人文内涵的相似或相近。

2.泰汉动物熟语人文内涵的差异。泰汉动物熟语的人文内涵基本上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长度不同,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物产也不同,再加上社会习俗,的差异,必定导致两种熟语在文化内涵方面的差异。

①泰汉动物熟语的总量不同。汉语熟语是一个庞大的词汇群,根据作者的统计,这四种形成的动物熟语共有5430条。而泰语熟语只相当于汉语熟语中的谚语或惯用语,所以作者所搜集到的泰语动物熟语只有720条。种类、数量的差别悬殊,自然会造内涵含量的不等。

②表达方式的差异。泰汉动物熟语常常在表达同一内容和同一含义时,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法。中国人的性格有内敛和迂回的特点,许多时刻不太愿意痛快直爽地表达,而是采取高雅或委婉的表达方法。比如,中国人说“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也可以形容写字此太快而字迹潦草难认,这就显得很高雅,也很好听。“信笔涂鸦”也是这个意思但让觉得很文雅,不刺激人。而泰国人在形容一个人写字又快又潦草时,就说你写字“像鸡扒一样”“乱得像蚊子混战一样”。这种熟语的表达方法非常直接、非常形象。这可能与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尤其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中国人喜欢用含蓄高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汉语熟语相对要书面化,经典化。而泰国人朴实、情、外向,他们的熟语大多来源日常生活和直接的人生体验,所以显得粗扩,显得更加生动,更加口语化。

3.泰汉人对动物态度的差异。作者在搜集泰汉动物熟语过程中,还发现泰汉两个民族都有热爱动物,珍视动物的共同美德。他们与动物相互依存,动物是两国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同伴。泰国人对“象”“鱼”的感情很深,中国人则对牛、马、羊、猪等家畜格外珍惜。

泰汉人对动物的态度基本上是一样,但仍然有一点差异。比如,在汉语动物熟语中“杀、抓、死、打”等动词用得比泰语熟语多,就是说,中国人喜欢吃的动物要比泰国人多得多,一般泰国人只吃猪肉、鸡肉,而中国人饭桌上则是飞禽走兽都有,连龙、凤都想吃。比如烹龙炮凤、麟肝凤髓、“要吃龙肉,亲自下海”等。

作者简介: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4

关键词:参政党;文化建设;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5-0020-06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在十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参政党文化伴随着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不仅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参政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派、无党派人士的“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文化。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参政党文化具有鲜明的政党文化特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张梅颖曾指出:“参政党文化是参政党理论的根基。加强参政党的文化理论建设,有利于参政党成员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定位”。

根据我国参政党的性质和政党文化的内涵,“参政党文化”主要是指各派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风雨同舟的进程中所形成的本党派的政党文化,即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集中反映参政党成员整体的信仰追求、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以及对参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认知、情感、态度和各派的组织特色、制度规范、行为作风等要素的具有参政党特色的文化。参政党文化不仅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沟通感情、增进融和等功能,而且还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从文化的特性来看,参政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超越参政党成员个体而存在,成为参政党行为的基本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性,能够逐步引导参政党成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和价值取向上取得一致,并对参政党产生持久、稳定的影响。

二、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学习型参政党的建设

中共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工作目标。众所周知,学习是知识输入的重要方式,是个人或组织形成应对各种局面能力的构成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制胜法宝,也是一个政党在政治舞台上永葆青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不竭源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基本特征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各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中共提出要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三型”执政党的党建工作新思路以后,各派随即积极响应,并结合自身建设的现状和实际,以及新形势对参政党提出的新期盼,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这是新时期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参政党整体素质、巩固参政党地位、体现参政党进步性和广泛性、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客观需要。面对目前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参政党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要求,建立相关学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供相关物质保障,制定落实激励机制,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参政党成员对学习紧迫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有重视和善于学习,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建设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型参政党,才能确保各派在政治舞台上的参政党地位,才能适应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二)有助于提升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履职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派一直坚定履行“为执政党助力、为国家尽责、为人民服务”[3]的政治承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重要职能,并将其作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半个多世纪以来,参政党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继承同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秀传统,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在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上与执政党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赢得了执政党的高度评价和社会民众的交口称赞,提升了参政党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当前,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加快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尽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执政党当前重要而极为紧迫的任务,也是参政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整合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力度,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质量,创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方式,扩大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影响,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力举措,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应有坚强的领导、稳定的环境、发达的经济,也应该有颇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创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反压迫、争独立、求解放、维和平的历史长河中。到了当代,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相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从意识形态领域的视阈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加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观点。据此,各派在2012年的相继换届中,均在修改后的党(盟、会)章程中,增加或充实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中国农工在修改后的《章程》中,明确规定将“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才智”[4]作为该党的八项任务之一。这是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参政党建设的适时之举和睿智之策。

三、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派的文化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科学化的一个子系统工程。构建参政党文化体系,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党派的建设问题,是新时期各派强化自身发展、建设学习型参政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促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在全媒体时代,参政党必须认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众声喧哗中鼎力使执政党的声音最响亮;二是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助力让政府提供的信息最可信;三是如何在众目睽睽中努力树立参政党的良好形象。通过构建参政党文化来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失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创新工作内容、提升参政党形象的新思路。

(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个国家国民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和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心理等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升包括各派成员在内的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具体说来,各派在加强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中,首先要在思想上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参政党要积极引导全体成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新的实践。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参政党广大成员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为中国特色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思潮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包容中谋共识,在共识中求发展,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再次,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参政党“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成员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5],使参政党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为全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从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大力开展参政党历史教育,弘扬参政党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国的各派大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反帝、爱国和追求民主的执着愿望。虽然它们在民主革命时期有时表现出软弱性和动摇性的一面,但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最终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共同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创建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执政党确认为是“参与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6]的参政党。历史已经证明,我国各派在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包括贯穿于各派成长、发展、壮大历程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科学、民主、求实的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团结合作、共同奋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传统以及“自觉、自主、自为”的自我教育传统等。

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各派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组织规模有了较大发展,一些成员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目前,新一代代表人物已经成为各派领导班子的主体,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期望值比较高,有强烈的民主意识、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但与老一辈派成员相比,他们缺乏在复杂环境中的磨炼,缺少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验,对“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因此,大力开展历史传统教育,弘扬参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应是参政党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政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音乐、报纸、刊物、网络等文化载体和借助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阵地,组织广大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和各派的历史和章程,充分认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和巨大优越性;继承和发扬各派老一辈领导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继承和发扬参政党积极开展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和挚友;继承和发扬各派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和追求民主、科学、进步的执着精神,在参政党文化建设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华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态度、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5]。它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儿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源泉。

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为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决不停止”。这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要胸怀若谷,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因此,“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7]。卢秀华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重视人的精神生活、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8]。文化的传承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使人民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以达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目的。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生活之中,成为我国包括参政党成员在内的各民族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当前,我国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据优势的压力,又面临着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挑战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和侵扰。作为中华儿女,各派成员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拥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参政党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我国参政党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作用明显。成员主要由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其中不乏有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各派在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巩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捍卫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念。他们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的繁荣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如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建国大业》、《肝胆相照》、《民主之澜》、《铁血丹心邓演达》等一批反映派与中共亲密合作、共创伟业的影视剧和其它艺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展示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成果,更宣传了参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参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他们传承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有力地促进了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筑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在推进参政党文化建设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中坚力量,也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人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加强参政党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基层文化人才生活在基层,最了解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各级政府的赞许和期盼,最清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最能够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执政党的大政方针。两支队伍的紧密结合,就能有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为构建内涵丰富的参政党文化谱写出绚丽多彩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1-11-19(1).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3]徐京跃.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光明日报,2013-02-08(1).

[4]中国农工章程[Z].中国农工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12-09.

[5]刘保民,徐丹,宫利娟.参政党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15-18.

[6]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1990-02-08.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5

作者:王燕红单位:北京通州潞河医院

员工认同、广泛参与形成了全员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不是少数几位领导的事,需要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调查显示,70%以上的员工认为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很重要。此次调研过程中,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座谈会上大家积极踊跃发言,老职工纷纷将自己所了解的潞河精神、感人事迹与年轻职工分享。大家一致认为,潞河医院建院132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在代代潞河人之间自觉地传递着,时至今日,仍然能从潞河医院员工身上看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深刻印记。受老主任、老护士敬业、爱院精神的影响,今天人们仍然能看到,医护人员在休息时来医院看望病人的身影,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病房的优质服务也充分体现了无私奉献的潞河精神。展望未来,大家对潞河医院的发展远景充满了信心。座谈会上,医护人员说,“潞河医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工作人员,大家要荣辱与共。”导向清晰、目标明确,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指明方向调查显示,潞河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目标,90%以上的职工知道或理解。近80%的员工认为医院有清晰的目标,给员工以振奋和激励;员工了解为了医院的成功,自己应该做什么。潞河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共同的事业,大家的潞河”80%员工认同。员工普遍认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得到普遍落实。80%以上的员工认同引导和激励医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医院的服务理念、行为准则和员工行为准则,认为医院鼓励员工创新、并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奖励。清晰定位、明确需求,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找到发展点员工普遍认为,医院要发展,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需求;要促进医院发展,个人需要提高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及忠诚度;医院需要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内部管理水平,突出特色科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等。员工认为,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会通过组织各项活动,提升了员工的敬业精神,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精神状态良好,在职业礼仪上,能着装统一规范,强调医务礼仪。追求成就,员工队伍是医院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医院文化最终要由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调查显示,70%员工在潞河医院工作有自豪感,价值感、成就感。工作中,员工经常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在为医院做有用的工作,80%以上的员工自信自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可见,医院已经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员工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医护人员工作处于超负荷,有提高个人尊严与成就感的心理诉求调查显示,近90%的员工每周工作均在40小时以上,17.4%工作在50小时以上;潞河医院是通州区内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重病人多,工作压力大,医护人员的年假100%休不完,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员工经常或频繁地感到疲惫,58.2%下班的时候感觉精疲力竭。46.3%的员工早晨起来想到不得不面对一天的工作时,经常或频繁地感觉非常累。46%的员工认为整体工作确实压力很大。但工作受人尊重的程度并不高。

目前,三分之一员工认为工作得不到尊重。一半的员工表示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前三项分别是,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得不到尊重。对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70%以上的员工表示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员工个人的工作目标,一是增加收入,二是实现个人价值,三是提高个人素质,四是为社会做贡献。医院文化建设中,职工是主体,而工会作为医院的重要组织之一,由于其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条件,决定它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参与调研,发挥了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工会是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由于工会与广大职工有着深厚的情感积淀,工会组织的问卷、座谈会等大家积极参加,说实话,吐真情,倾听职工心声,把握广大职工的价值取向,了解职工的需求与感受,为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工会搭建了医院与员工的沟通互动的桥梁,形成了心理契约。有专家学者认为,医院与员工的关系靠两种契约来维持,一种是劳动契约,即根据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利益关系,另一种是心理契约,即员工自觉地认同医院的愿景和价值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所以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员工的参与,要让每一个员工感受医院文化的价值所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员工对医院文化的理解、员工对医院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是什么,是医院管理者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而调查研究是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掌握重要资料的重要一步。本次调研,工会发放的问卷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涵盖了全院的所有职能部门,大家一致认同工会开展的调研活动,让他们有倾诉心声的机会。2.以核心价值观渗透为活动主导,提升医院文化的影响力医院文化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文化讲究积淀,应当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才能实现用“医院文化”感召人;用“医院精神”感染人;用“医院品牌”凝聚人;用“医院形象”吸引人的目标,才能使广大医务人员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医院无形资产。工会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始终坚持将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活动中,如开展的医院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突出“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弘扬“奉献”的优良传统,推崇“一切为了病人”的文化理念。此外,为了进一步挖掘宣传医院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建立院史展览厅、经典手术文化长廊,以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资料展示医院132年的奋斗史,让广大医护人员了解潞河医院的历史,了解潞河文化,以激发广大员工敬畏历史的心情。同时,树立主动服务精神,培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服务意识。在员工中开展“我做了什么工作,我能为病人提供什么”的反思活动,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3.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增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企业文化是思想行为的沉淀,需要长期培育。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组织者强有力的推动,需要构建的载体,而活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载体,工会通过组织活动将医院的精神渗透到职工的言行中。多年来,潞河医院工会经过不断努力,开展了丰富的文体活动,如《红五月歌咏比赛》,尽管医护人员工作很忙,大家还是放弃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团结、奉献、创新、爱院”的院训精神。

工会还建立了文体协会并充分挖掘各个分会特点,依托分会,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把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把文化娱乐融化于医院文化建设之中,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医院文化氛围,让职工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中理解、接受、认同医院理念,在文体活动中养成高度自觉、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培育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文化的普及和渗透。以人文关怀、劳动竞赛为手段,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三个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是医院的管理目标,工会将医院的管理目标分解,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员工的行为向目标靠拢,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鉴于员工普遍感到压力高,渴望更多人文关怀的需求,一是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放松性娱乐活动、技能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表达党委、工会等对职工的关心。二是倡导乐观向上、真诚团结、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培养职工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宣传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召开民主恳谈会、设立意见箱,广开渠道听取群众意见,使职工怨气有地方疏泄。三是关心职工生活,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使职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创造条件鼓励职工交朋友,真诚待人。如肿瘤科的医护人员面对重症病人,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工会特别为并他们安排心理疏导,加强沟通,减小负面情绪的影响。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引导员工的行为向医院倡导的方面发展。一是每年有计划地组织“院兴我荣,院衰我耻,我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医院发展我受益”等大讨论活动,激发每一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精神。如通过评选“爱心大使”、“最美的微笑”等活动,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二是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有一位医生说,“曾设想全院职工共同植一片杏林,对医院有巨大贡献的专家可在林中得到一方题名,曾设想当我退休时能有一个刻着院徽和自己编号的纪念章,闲暇时到医院的杏树林走一走、看一看该有多好!三十年、五十年、时间长了就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以职工的需求出发,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会作为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与职工有密切的联系,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医院有2000多人,平时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虽然是同事,但是互相不认识,通过工会组织的活动,大家彼此熟悉,增加了情感,有利于工作中的相互配合。工会应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医院发展、满足员工需求为出发点。一是医院以开展文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特色科室建设,为打造潞河品牌奠定基础。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消除“过客心理”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三是通过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四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物质报酬,使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医院发展定位水平一致。五要通过组织的认可、同事的支持、个人的晋升、社会的表扬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6

关键词:动物词汇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对比

一、引言

语言中,词义是指词素、单词及词组的意义。概念和内涵是我们研究词义的两个重要方面。概念意义指的是词汇所指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的概括反映,即词汇的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而内涵意义则指超出纯概念意义的那部分意义,即词汇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情感意义、暗示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内涵意义显示出人们对于词汇所指内容的情感和态度。

在各种语言中,动物词汇都极其丰富,是人类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借用动物词汇来表达某些想法、抒发自己的情绪。

二、英汉动物词汇

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有相似、不同和空缺三种情况,下面将进行举例分析。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似。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有一部分相对应的动物词汇除了在指称意义上,其内涵也相同或者相似。

在中国文化中,猪有“懒”、“馋”、“贪”、“笨”、“胖”等特点。汉语中与猪有关的表达有“懒得像头猪”、“肥猪”、“笨猪”等。在英语中,“pig”常指懒惰、肮脏、贪婪的人,也指肥胖、举止粗俗的人。英语中不少含有pig的短语都含有明显这种贬义的联想意义。如:makeapigofoneself(大吃大喝,狼吞虎咽);apiginapoke(没有仔细看货就买下的东西或瞎买的东西)等。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猪”和“pig”的内涵意义也是相似的。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1)狗和dog的概念意义都表示家养的、可以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是在汉英文化中,内涵意义却相差很大。在汉语中,狗是受鄙视、厌恶的对象,含有强烈的贬义,与“狗”有关的词语也都大都带有贬义。例如:“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走狗”等。

然而,在英语中“dog”往往含有褒义,通常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与dog搭配的谚语有:asfaithfulasadog(非常忠诚);luckydog(幸运儿)等。

由此可以看出,“狗”和dog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

(2)鱼和fish的概念意义相同,汉语里的“鱼”从谐音上,与“余”同音,因此中国有“年年有余”的吉祥用语,过年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鱼这道菜。同时,鱼同“富裕”的“裕”同音,也可表示“富裕”,鱼能表示财富。

英语中的fish所比喻的一部分带有贬义,如poorfish是“倒霉的人”;coolfish为“之徒”。这些与汉语中鱼的内涵意义有很大出入。

(3)在英语中,owl是一种代表智慧的鸟,很多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如:aswiseasanowl用来形容某人很聪明。然而,中文里却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因为猫头鹰常在夜间活动,它的叫声甚为凄厉。于是,人们便把猫头鹰的叫声与死亡、倒霉等联系到一起。猫头鹰在中国是厄运的象征,猫头鹰和owl的内涵意义相差很大。

3.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空缺。

(1)鲤鱼和carp。“鲤”与“利”发音相同,中国人用鲤鱼来象征生意中有收益或赢利。汉语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比喻古代科举中举或交了好运。而英语的“carp”则没有相应的文化意义,只代表一种普通的鱼。

(2)turkey与火鸡。在英语国家中,turkey作为感恩节最重要的食物,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英语中有与turkey相关的习语:talkturkey(打开天窗说亮话),coldturkey(突然停止)等。而在中国,火鸡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

三、简析动物词汇文化间内涵意义差异的原因

1.动物本身的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猪的特征是脏而丑陋,这在两种文化中没有差异,故其在两种文化中内涵意义大致相同。狗在中国多被看作是人们看家护院的工具,然而其在英语国家多被视为宠物和人类的忠实的伙伴而非仅仅为了防盗。故在英语文化中许多与“狗”相关的运用中都体现了英语民族对狗这种动物的喜爱,在中国则不同。这些异同都是与它们在不同文化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不开。

2.历史渊源和民间故事。

内涵意义空缺皆因在该词汇在某一个文化中有特殊的渊源,而在另一文化中没有。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在感恩节吃火鸡,而在中国则没有复活节,更不必说复活节的特殊食物了。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兆,而在英语国家的童话中,猫头鹰却被认为是严肃聪明的,比喻主持公道的人。

这些历史渊源或者说是民间故事,导致了动物词汇所指的同一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内涵意义有很大差异。

3.语言本身的差异。

汉字形和音分开,鱼与“余”及“裕”同音,因此产生丰富的联想意义。“鲤”与“利”同音,故用来象征生意中的收益或赢利,而对应的英语词汇却没有类似意义的同音词,故相同动物对应词汇的内涵意义有所不同。

四、结语

由于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语言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中英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动物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词的象征意义都超出了该动物词的指称意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动物词汇时,我们应深入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把握对应词汇在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内涵差异,避免产生文化冲突,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苹.汉英动物文化的社会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2005.

[3]梁国杰,危鸣辉.常见汉英动物词汇意象对比[J].教学园地,2008.

[4]廖光荣.汉英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7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不等值

每一种语言都与使用它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点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不同民族语言词语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状况是一种普遍现象。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语言主要使用者所属的民族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难以等值对应的词汇,其文化内涵往往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有必要加强对英汉语词语化内涵不等值现象的区分,从而减少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误用。

一、英汉词语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分析

在比较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虽然都有表达某一事物的词语,但其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这便是词语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现象。英汉词语文化内涵的不等值现象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几方面。

(一)概念意义上的不等值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即词汇的指称意义。它是抽象的,往往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同文化中词的概念意义大多是相同的。如:汉语中的白色同英语中的white在指称“颜色”这一事物时,其概念意义是相同的。再如:汉语的“手”英语称作“hand”都指人体的同一部分,其概念意义没有差别。但在英汉语言中也存在着一些在概念意义上不等值的词汇。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对应的概念是husbandandwife。但有人把“爱人”和“lover”理解为等同概念,而“lover”在英语中则是指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二)内涵意义上的不等值

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比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义;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再如,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西方人对“dog”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宠物来养,认为dog是人忠实的朋友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如helpadogoverastill(助人度过难关),aluckydog(幸运儿),anolddog(老手),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邓炎昌、刘润清,2003)。很显然,这些说法都反映了西方人爱狗的文化心理。可在汉文化中,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常还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

(三)搭配意义上的不等值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搭配中有不同的词义。例如:英语intense一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时,意义不同。intensedisgust(深恶痛绝)、intensework(紧张的工作)、intensecold(严寒)、intensesun(烈日)。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因此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主观地套用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tea”,英语中的“black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tea”。再如,在我国大人小孩子过生日穿“生日新衣服”是天经地义,而在美国英语中“birthdaysuit”则是“”的委婉语(高一虹,2000)。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干涉的自由式恋爱,而英语中的“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

二、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英语和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不能简单的根据字面含义猜测其意义。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准确的掌握词汇,减少对词语的误用。

(一)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英汉词汇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的互译上。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由于忽略了英汉词汇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往往导致了很多死译、硬译现象,严重影响了翻译质量和对外宣传和交流(曾剑平,2002)。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翻译技能的训练外,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对英汉词语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的意识和敏感性,并对学生经常犯下的此类错误进行归纳和总结,给予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翻译技能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可以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二)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汉词汇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对英语阅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相关内容的误解上。由于对词汇所包含的特定的文化内涵缺乏正确的深层认识,而解读的时候只按其表面意思和对应的中国的情况来加以理解,因此解读失误难于避免,有时词汇的本意与被解之义甚至差之千里。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词汇背景知识的介绍,提高英语阅读的准确性。

(三)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汉词汇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现象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主要体现表达的习惯性差异上。由于英汉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两者的表达方式和描述的角度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英文写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国式英语的表达。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语法正确性外,教师还要教授学生英汉在表达方式上的一些习惯性差异,并告知学生,在一些特有的文体和写作情景中,英语常用的一些习惯性表达方式或专门词汇。这对提高学生英文表达的准确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曾剑平.翻译技巧与研究[m].北京:航空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8

关键词:文化内涵动物词汇不对等翻译策略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语言既反映一种特定的文化,又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各种文化特征都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们的印迹。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1)指称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连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2)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彩。(3)文化意义(cultural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什么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呢?邓炎昌和李润清在《语言与文化》中说:“词的内涵不同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笔者认为,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除字面意义之外的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因素的隐含意义,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词所产生的联想,即联想意义,是词语的内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统称。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英汉部分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进行分析,展示中西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2.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不对等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这种现象在语言中极为普遍,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2.1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几前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画龙点睛、龙飞凤舞、藏龙卧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great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2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bullinachinashop鲁莽闯祸的人;likeabullatagate狂怒凶悍;throwthebull胡言乱语。John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Bull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buffalosb.指哄骗某人。

2.3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无儿无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狗曲”;得病时可请兽医,还可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比如,可以住在装有空调的“高级狗宾馆”里。但在我们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的短语和句子了。比如,“Loveme,lovemydog.”指爱屋及乌,“alucky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doghasits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agooddogdeservesagood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alamedogovera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等。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因而在中国,狗的地位比起英语国家的同类来说要低得多。在多数情况下,中国人认为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狼心狗肺、鼠窃狗偷、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有趣的是,中国人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猫的喜好情感恰好与狗相反。中国人喜欢猫,是因为它活泼可爱,可与主人作伴消遣,而且猫还抓老鼠,颇具实用价值。因与“耄”同义,猫在中国文化中还是长寿的象征。可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眼中,同样乖巧也能捕鼠的猫,却是整天不务正业,到处乱窜,只知道惹事生非的家伙,以下的习语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眼中的这一形象。“noroomtoswingacat.”(形容地方狭窄),“Likeacatonhotbricks.”(形容像热锅上的蚂蚁),“thecatshutsitseyeswhenstealingcream.”(指掩耳盗铃),“thecatoutofthebags.”(指泄露秘密)。尤其是黑猫,更让西方人深恶痛绝,惟恐避之不及。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如Sheisacat.(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2.4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不对等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因而文化内涵不对等。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owl常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因此,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救。成语aswiseasanowl(象鹰一样智慧)即是一例。如果说某人owlish往往是形容他聪明、严肃。如patrickpeeredowlishlyatusthroughhisglasses.(帕特里克透过他的眼镜严肃而机智地审视着我们)。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owl在英语中的形象完全不同。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常盘旋于坟场,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迷信的中国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民间传说猫头鹰落在谁家树上,或谁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他家就会有人要死。这么一来,人们便把它的叫声与死亡、倒霉及厄运等联系在一起,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谁碰上它谁就倒霉。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抖抖翅,大小有点事”;“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的说法。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人见人怕。

蝙蝠bat是哺乳动物,食蚊、蛾等昆虫。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提到蝙蝠,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吸血蝙蝠)。传说vampire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让人恐惧和厌恶。英语成语中的一些表达法也表明了对于bat的坏的联想,例如asblindasabat(象蝙蝠一样瞎);crazyasabat(象蝙蝠一样疯狂)等。然而蝙蝠在汉民族中,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因而被视为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构成“蝠鹿”(发音“福禄”),代表富贵荣华,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同一个动物词汇具有不同文化内涵,这正好说明并反映了英汉两种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个性。

3.英汉文化内涵不对等动物词汇的翻译策略

翻译问题不单是个语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着重大的关系,并受它们的制约。mary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运动”。我国著名学者王佐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时曾指出:“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文化内涵词是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的折射。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转换与两种文化的交流,在不少情况下很难完全复制这种斑斓的色彩。然而作为两种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又必须设法进行这种复制,因而复制过程中某种程度的失真就不可避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样,对文化内涵词在特定场合的情形作一番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文化内涵词作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这两种意义并非总是平分秋色,而是因其所处的特定上下文不同,某种意义总是作者意欲表达的主要意义。那么翻译文化内涵词由其所处的上下文而决定的主要意义,便是译者翻译该词的主要目的。

某一动物词汇在源语和译语文化中概念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对等,采用意译法就成了译者较好的选择。因为译者此时的目的仍是移译文化意义,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

“望子成龙”这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就不能直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dragon,因为如前所述,龙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这句话会令西方人不可思议。意译法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舍弃相对次要的概念意义才能保证主要意义――文化意义的准确传递。因此,该成语通常有以下几种译文:

(1)tolongtoseeone’ssonwinsuccessinlifeorintheworld;

(2)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

(3)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age.

如上所述,英语dog和汉语的狗在概念意义上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应该意译。“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这句当年中国人愤怒的呼喊,译成英语后,其中“走狗”一词被直译为runningdogs(跑着的狗)。西方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过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做了许多坏事,这一点中国人反对,我们也很理解。可为什么要把它与跑动着的狗联系起来?跑动着的狗是多么可爱、多么生动!西方人的理解让我们中国人啼笑皆非。其实“走狗”一词的真正对应的英语应是lackey,flunky,stooge,servile,follower等。

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更要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95-402,418-426.

[4]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廖光荣.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文,2000,(5).

[6]李悦.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翻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9

【关键词】植物词汇;汉英:语言

一、英汉植物词汇的比较:

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包括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造成了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千差万别,社会文化赋予了词语的各种联想义、象征义、隐喻义和一些特殊意义。我们将分情况讨论英汉植物词的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意义:

1、相同的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英汉两国人民在自然环境和认知结构上有着相似性,因此中英人民从植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植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如oak(橡树),在汉语中,橡树用来形容坚强、勇敢不屈的男性,我国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将自己的爱人比喻成橡树。在英语中也是如此:Great oaks from littleacorns grow.(合抱之树,生于毫末。);Little stroke fell great oaks.(轻击倾大树)。Laureltree(桂树):中英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桂树和“胜利、荣誉”联想在一起,如:gain one’s laurels比赛夺冠;rest on one’s laurels安于成就,不思进取。

西方国家把olive branch看作“和平与友好”的象征。如英语习语:holdout the olive branch即“建议讲和”。橄榄枝也是以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高奖赏,这个几乎世界人民都知道,它象征“和平、友好”,所以“和平鸽”嘴里总是噙着橄榄枝。

2、相同的指示意义,文化内涵不同:词的含义随着文化环境的发展而改变,由于使用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同一植物词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拿红豆(redbean)来说,同一种物品,相同的指示意义但是其在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却大相径庭。中国人将红豆也称作“相思豆”,汉语中有着许多和红豆相关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人们把红豆视为爱情的象征物。然而Red bean在英语中使人想起了《圣经》中essau因为一碗红豆汤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于是英语习语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some red-bean stew的是指“为了微小的利益出卖原则”。所以,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用“红豆”来象征爱情了。再如,柳树(willow)在两种语言中都包含“忧伤”的联想。

3、不同的指示意义,文化内涵相同:有时英汉民族会用不同的植物词汇来表示同一的思想内涵。“雨后春笋”和“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中,“笋”、“mushroom”都是指迅速成长起来的新事物。另一个例子是在成语“瘦如豆芽”和“as skinny as a beanpole”中,“豆芽”和“bean pole”都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身体单薄的程度。

二、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对于第一种情况,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都相同的植物词汇,可以采用保留形象的直译法。如laurelwreath-桂冠;peachy cheeks-桃腮,面若桃花。这种情况直接翻译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英语的文化特征,传递出原文的风格。

2、归化法:含有隐喻意义的植物词汇一般都有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两层意义,但隐喻含义一般只有源语言者才能迅速地从字面意义获得。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根据深层次地理解来进行,不同的喻体其文化内涵意义相同。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雨后春笋;potatoes and roses-粗茶淡饭。

3、释义法:为了能尽量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我们在翻译植物词汇时有时会把原形象进行移植,再阐释其内涵意义。并非所有的语言文化现象都能在目标语中准确地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我们需要对其重新进行阐释。外语读者如果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对植物形象产生相关联想。这就需要译者做出补充解释。例如:the proof of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空谈不如实践;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一改行不聚财。

4、意译法:当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形象而解释又嫌啰嗦时,我们大可以舍弃源语言中的隐喻进行意译,直接意译出隐喻意义。如:harass the cherries-骚扰新兵;He ispractically off his onion about her.-他对她简直是神魂颠倒。

文化内涵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概念涵义定义表述变迁

中图分类号:B813文献标识码:a

“概念”一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经常通过语言运用概念表述和传递思想,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所交往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是可以被对方所理解的语言,而作为被表述和传递思想的概念也需要建立在双方对这个概念的涵义在知悉范围上相吻合,也就是交往双方所知悉的概念的外延具有全同关系。只有这样,交往双方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言语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解或误解的情况。但现实世界不是这种理想状态的情况,即便是同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也经常会有不解或误解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就将探讨是什么情况造成了这种问题。

在普通逻辑中,对于一个普遍概念来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们都不会认为它的意义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即认为在被文字定义赋予以意义之后就不会经常发生改变。但对概念的外延起影响作用的是概念的内涵,增加或减少概念的内涵势必会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赋予概念新的涵义,或者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涵义,虽然在语言的层面上某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事实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已经和之前已有所不同了。

也许可以说概念在作为人们传达思想的媒介时其内涵其实是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相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描述内容的涵义的不变。但由于至今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对这种变化过程加以掌控,因此,我们该如何判别一个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变化呢?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还要引入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起决定作用的具体事务到底是概念的定义所描述内容的意味呢?还是在人们日常表述中所涉及概念的涵义呢?(为了便于论述起见,下文将二者分别称为“概念的定义内容”和“所表述概念的涵义”)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事例,“妇女”一词是一个概念,“妇女”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官方辞典中被描述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即在中国年满18周岁的女人都可称之为妇女。在步入21世纪前,“妇女”这个概念曾经在人们思想的交流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中国每年的3月8日作为年满18周岁的女性的节日,就是以“妇女节”命名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需要描述成年女子的时候已经逐渐舍弃了“妇女”这个称谓,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习惯使用“妇女”这个名词来表述“成年女子”这个概念了。比如,在当下各种对于范冰冰的描述中,从来没有在报道的描述中使用“妇女”一词。但实际上,“范冰冰”这个专有名词所指代对象的属性确实符合“妇女”这个概念的内涵,因此“范冰冰”这个专有名词所指代的对象也必然属于“妇女”这一概念的外延,所以可以得出“范冰冰是妇女”这一命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人们现在对于“妇女”这一概念“所表述概念的涵义”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在需要表达“成年女子”这一涵义的时候渐渐放弃了“妇女”这个称谓,也就是说“妇女”这个概念的涵义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已经偏离了“概念定义的内容”。我们不能强加判断“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所表述概念的涵义”这两种方式中哪一个是正确的,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是不能用正确与错误对他们进行区分的。这是因为无论是“概念定义的内容”还是“所表述概念的涵义”都是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只是一个被人们以文字的定义加以描述,另一个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一个是人们从前对于这个概念内涵的认识,另一个是人们现在对于这个概念内涵的认识。如果只有“概念定义的内容”而没有“所表述概念的涵义”,那么也就是说没有人领会这一概念的涵义,因此概念确实了人们的思维做载体其自身的存在将失去意义;而如果只有“所表述概念的涵义”而没有“概念定义的内容”,那么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被定义阐述过的概念,概念的涵义将会浑沌。因此,“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所表述概念的涵义”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决定着概念的涵义。

“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所表述概念的涵义”总是存在着些许偏差,这是概念的内涵在相对变化着的体现,而这种偏差的幅度则体现了概念涵义的变化程度。比如曾经“奇葩”这个概念的涵义是非常美丽且出众的花朵,这既是“概念定义的内容”。而“所表述概念的涵义”在这一层涵义的基础上,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涵义,现在人们一般用“奇葩”这个概念泛指超出人们想象或理解的莫名其妙的事物。这个概念的新的涵义既是二者存在的偏差,新老涵义的相差幅度则体现了这个概念涵义的变化程度。之所以以“奇葩”这一概念举例,是因为其“概念定义的内容”与“所表述概念的涵义”之间存在的偏差幅度如此之大,深刻体现出了概念涵义的变迁。

因此,在认识与实践中对于概念涵义的变化程度,我们应尽量使“概念定义的内容”贴近于“所表述概念的涵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甚至损失与代价。

(作者: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逻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