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十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6:1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

一、短时作业的特点

“快”即短时、及时。命制的作业要简练,及时巩固教学内容,增强理解的效果,提高记忆容量,减少遗忘率。

“准”即作业的命制要有很强的针对性,直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点和常考点,让学生经过巩固练习,熟练掌握要点知识。

“狠”即作业的命制质量要高,题目要精选,材料的引用要紧跟时世,更要贴合学生实际,注重典型性、时政性和趣味性,在短时间内“狠狠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其全情投入。

“灵”即注重作业内容的层次性、形式的灵活性。短时作业设计更应体现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题而做,作业中也应有目的地穿插些心理过渡性练习和增强心理灵活性的练习,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关键要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眼球,直指要害;使之动心,全程投入;分散学习,逐个击破;短时完成,事半功倍。这正是学生在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学习中,最想达到的目的,也正是短时作业最适合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优异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短时作业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功能突出。

二、短时作业的突出功能

1.及时巩固功能

如在九年级第六课《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讲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权力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这三个重要并极易混淆的概念时,课堂短时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诵读:反复诵读这三个概念,并标识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代表大会”、“最高权力”。

填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多选题: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议程包括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B.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中央国家机关受全国人大监督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教学热情的“醒脑”功能

每门学科课堂教学都有枯燥乏味的时候,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是学生心中较屈指可数的“闷科”之一,因此,在课堂上需要适时醒脑。短时作业的设计相对基础简单,在学生昏昏欲睡之时通过完成概念诵读唤醒其身,通过选择题题肢纠错唤醒其神,通过时政评论120秒,促进其互动参与。这样思想品德短时作业不仅是传统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教学热情的“醒脑”良方。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及时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状况,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疏漏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的每一项作业都应该成为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倾听学生心声,促进师生互动的催化剂。

3.零存整取,分散学习,集中收益功能

根据现行的课程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每周两个课时,而语数英每周6个课时,物理每周3个课时,化学每周4个课时,思想品德课是最少的。在作业布置上,作为基础学科语数英至少保证每天一练,而学生也愿意致力于语数英的学习。而思想品德的作业是他们最不愿意做的,选择题还好,若是问答题动辄上百字,有时还会因审题失误而全题报废,吃力不讨好。在复习阶段还会出现练习卷,通常是在周末布置,周一回来检查,空置率相当高。因此,教师必须在作业的布置上下功夫了。短时作业是最好的选择。假设本周的作业内容有3~4道问答题,完成知识结构图、选择题、填空题、朗读、背诵题若干,我们可以将作业内容呈现在一张a4练习卷上,然后安排学生每天完成一道问答题,搭配少量选择、填空题、朗读背诵题,这样每次作业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且难易搭配,学生有成就感,不知不觉三天后全卷完成,既夯实基础又提升问答题答题能力,全面完成识记、理解、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三维目标。把每周的作业卷收集到文件袋中,这样一来,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亲和度和熟悉度、作业完成的有效度逐渐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更系统化,有利于巩固复习,并弥补了由于课时不足导致作业训练的不足。这就是短时作业“分散投资,集中收益”功能。

三、短时作业的设计

诵读、背诵作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教师应该教学生学会善于总结规律,学会巧记,而不是死记硬背。课堂上可以布置同学之间相互复述政治、法律等专用语、基本常识等,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这在复习课上的效果尤为突出,比如复习九年级第八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背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内容、地位、任务、有效形式等重要的常考的内容等,然后通过填空、选择、完成知识结构图等形式检验成果。

反思、分享、交流型作业。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生成发展的过程。反思、分享型的短时作业更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思与课堂收获作业中及时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状况,更能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喜好,与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例如,在八年级第八课《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中,笔者利用《达芬奇家具“洋品牌”造假事件》一例贯穿全文知识点的教学,在讲授完消费者如何维权的知识点后,可以设计一道分享题:达芬奇家具“洋品牌”造假事件对你今后的消费行为有何启示?完成并交流

(1)

(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2

关键词:道德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是党中央在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使青少年充分认识建设公民道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体系,是当前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工作,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如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呢?

教学案例:今年9月20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六周年暨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集中展示《纲要》颁布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决定在“公民道德宣传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道德楷模,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奏出了美妙的乐章,这次评出的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都在默默讲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是永不过时的。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继续去发扬光大。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我们在政治课上组织全班同学观看了《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从土豆网下载的视频材料)。很快,同学们就被其中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都在用心体会。看完了之后,布置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许多同学都被这些楷模平凡的事迹和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对照他们,再看看自己,纷纷表示要争做学生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那是一个个令我们钦佩和感动的名字。钦佩,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同凡响,他们是道德标杆;感动,则因为我们受到了震撼和感化,这正是这些道德偶像的积极效应。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离不开方法的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说理引导法、熏陶感染法、实践锻炼法、比较鉴别法、心理咨询法、自我教育法等。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方法,就难以收到积极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免费论文参考网。

思想政治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积极探索有效形式,课后也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设教育情境,进行情感熏陶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快速地收集和调动与教育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和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免费论文参考网。如案例中关于“道德的力量”的相关视频材料就是来源于土豆网。教师从土豆网上下载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播放,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创设教育情境,通过文字、音乐、影视等艺术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

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自由性,使不同地位、身份、年龄的人上网参与讨论、参与对话,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交流中缩短心理距离,减弱抵触情绪,教育者所讲的道理就容易被接受。每个学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学生可以自由地在BBS上留言、发帖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占领这一制高点,势在必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加强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依据网络规律的特点,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强化网络伦理,创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建设专业队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加强校园短信文化建设,实现单向式教育向互动式交流的转变

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学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接受心理,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既可以充分表白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无意中受到了教育,又都在无意中教育了别人。所以,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十分注重学生各类意见的反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向管理的旧模式,采用双向互动的引导服务模式。而校园短信文化的出现,使得这种双向沟通交流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使得师生互动交流在广度、深度、密度上能得以更大的推进,学生的需求和意见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馈,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能得以凸显,“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得到更具体、更扎实的贯彻落实。

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合力协作。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家长非常希望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渴望知情,希望交流”的心情是迫切的。但在当前,我校由于高职住校学生很多,教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缺乏,信息的传递不仅有限而且还不及时。可以说,顺畅的家校沟通已成为信息时代新型家校互动教育的新要求。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系统的构建,就能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借助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全方位的技术手段,构建新型家校交流平台,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全面、更具实效。

3、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校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但由于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易于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对问题的认识会产生错误和偏差。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它必然要影响教育的实现,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能够在不同影响面前判断是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智慧,观察分析客观事物,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要唤醒、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不断改善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诚然,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

愿我们的道德更高尚,愿我们的精神更充盈,愿我们的人格更完善。如此,我们教书育人的足迹一定会熠熠生辉,我们教育改革的行路一定会流光溢彩。

愿我,愿你,愿他,愿更多的人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起与道德模范同行,共同朝着道德模范的境界虔诚地朝圣。

参考文献

1、2007年央视专题片《道德的力量》的颁奖词http://www.yuwen789.com/article/200709/article_10533.html

2、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3

abstract:thisarticleismainlybasedonstudents"domesticdemand"perspective"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teachingstatus,multiplechannelstounderstandstudents'"domesticdemand","innovateteachingcontentandteachingmethodsof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andlegal"course,inordertoachievebetterteachingresults.

关键词:学生“内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反思

keyword:Student“domesticdemand”thoughtmoralstrainingandlegalbaseteachingresonsideration

作者简介:龙银(1979.8―)女汉族湖南湘潭人讲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内需”,指内部的需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被动接受,真正的学习就无法发生。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指出:当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实在于“摁着牛头吃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品质的重任。但从目前来看,在基础课上仍然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着没劲;先入为主地抗拒,认同度不高;学生逃课、睡觉、玩手机的首选科目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反映出了教与学的冲突,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供需矛盾。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我们应该对基础课进行教学上的反思与改革,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内需”,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体现基础课应有的实效性。

一、了解学生“内需”的必要性

1.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2.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在对世界、社会和人、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关注和思考上,更有热情,更有广度和深度,需要丰富而多元的信息和知识来满足,活跃的思维也需要交流、探讨等方式来发挥。

3.大学生正处在最困惑的时期。当今大学生均为90后,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一代人,价值取向多元,所接收的信息量大却良莠不齐,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很多观念模糊。而且,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刚离开父母的保护,在学校中需要独立解决发生在身边的种种事情,因而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辨析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美丑、是非观念,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

二、学生“内需”的主要内容

作为渴望独立、渴望成人、渴望成才的大学生们,对基础课内容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到广博的知识。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强的时候,对世界充满了新鲜与好奇,而且正处在对人生问题困惑的阶段,需要更丰富的知识来解开心中的疑惑。

2.学会如何思考。大学生处在刚成年的阶段,但心理尚未成年,他们很希望象大人样的思考与处理问题。不仅希望教师告诉他们怎么做,还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关注自我的长远发展。大学生的人生刚刚开始,都怀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社会、家庭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们关注的是在学校如何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进入社会后如何发展自我。因此,在基础课中更想学到观察世界、社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了解学生“内需”的主要途径

需求是学习的动力源,每个学生的需求并不一样,作为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内需”。

1.采用讨论、案例分析、提问――回答等多种师生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地将他们心中的想法、困惑、思考讲出来。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有的放矢地讲授教学内容。

2.采用多途径收集问题的方式。如同学们把自己思考的问题以匿名方式写成纸条投入小纸箱,然后自愿上台任意抽取一个问题发表看法,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也可以通过课后与老师聊QQ、发邮件、发短信等方式。利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化工具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中讨论、讲述。

在了解了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将基础课上成学生想听、愿意听、爱听的优质课程。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要“能”讲。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基础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很大,如理想、爱国、人生、道德等等,在短短的两节课时中讲好并不容易,学生的需求也是各有侧重。因此,教师本身就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一个个专题来研究,进行多方位思考。在讲授过程中,结合90后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旁征博引,突出知识性、思想性、时代性。

2.教师要“会”讲。基础课看似枯燥,教师需要有幽默风趣的表达、运用时尚的词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4

理的。

我们反观历史,可以看到,这种伦理政治有其长处也有短处。从长处看,首先,它提倡“民本”思想。《尚书》中的两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守”,可说是这种思想的起源。后来《管子》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把“民本”思想归纳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思想浸透于古代的哲学、政治和文学著作中。在古代哲人看来,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真正体现了“民本”,就意味着他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道德与行事是联系在一起的。其思维方式是这样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越高,他越是明白事理,他立身处世也就越能顺从民意,并且能够为黎民百姓办实事好事。同样,一个人为百姓办的好事越多,说明他的道德修养越高。这也是古代士大夫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今天看来,伦理政治将道德与行动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好传统。当然,古代所谓“民本”,并不是真正以黎民百姓为本,那时的历史条件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在以君主和社稷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讲民本。封建社会在皇权至上的状况下才讲顺民心、顺民意,这无疑带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其次是忧患意识。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在他看来,道德君子将忧患留在生时,安乐存于死时;人在逆境中艰苦磨炼才能增加才干,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子发现了“物极必反”的规则,要人们注意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易・系辞上》有这样的话:“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在安定中不要忘记危殆,在兴旺时不要忘记失败。努力消除危殆和失败的因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行事,以民心为心,为民谋幸福,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这些都是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关于忧患意识,最典型也是最动人的话,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在他那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中的精粹

思想。

再就是“和而不同”的观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在大一统中包容多样性,从多样性中去寻求统一性。“和”,即是多样内容的统一;“同”,是单纯的一致。“和而不同”是在统一中包含多样的内容,而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简单一致。“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下、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同”就正相反,如果琴瑟的声调都是一个样,怎么会有动听的声音呢?孔子说过这样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他认为,君子以“和”为准则,但不盲从附和,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小人则反是。“和而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个人来说,应多方面吸取知识。对于执政者来说,避免独断专行,广泛听取意见,处事公正。这也是中国伦理政治中值得肯定的思想。

最后,“身正令行”。中国伦理政治很重视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言行合一,不能双重人格,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里的意思是:执政者自身端正,才能治好国家;如果己身不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孔子这些话,说出了一个客观真理:治理国家的人,应着重从自身找原因;事情的成或败,往往不在外部而在于自身。

以上四方面似可认为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古代的伦理政治也有糟粕,最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等级制。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其等级是以政治权力为标志的。这就是说,谁的官位大,谁的身份地位就高。而作为国家主宰的皇帝和皇权则是这个权力的核心。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便制定了各种礼制。古代的礼制从主要方面看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这种礼制终于发展成为封建主义官僚政治。在这种状况下,道德伦理对于统治者的约束作用便显得微乎其微了。这说明只靠伦理道德来调节政治,那是很不够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5

关键词: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原因;宪法意识培养途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强调指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提出在全社会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公民宪法意识是公民对宪法现象的心理活动,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对宪法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综合反映,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宪法地位和功能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基本权利义务和行使状况的感受。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大学生遵守宪法、捍卫宪法、信仰宪法,提高宪法意识是法治意识的核心。因此,提高大学生宪法意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了解,分析原因,立足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索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

对宪法基本知识的认知是宪法意识的直接反映。笔者对某本科公立大学9个本科班29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宪法意识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问题一,知不知道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只有20%学生回答知道,是12月4日。问题二,现行宪法是哪一年颁布实施的?只有35%的学生正确回答,是1982年。问题三,宪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7%的学生回答基本正确,38%的学生能回答出一半内容。问题四,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回答五花八门,大多数学生只认识到受教育权利和义务、服兵役是义务,其他权利、义务知之甚少。问题五,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法定年龄?回答18周岁的有63%,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总之,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宪法意识现状的原因

1.大学之前普遍没有受过宪法知识教育宪法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据课堂互动了解,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关注与升学考试不相关的知识。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学校的法制宣传流于形式,不被学生真正关注,学生接触法律知识机会少,接受宪法系统知识的机会微乎其微。2.产生宪法意识的环境不充分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经济、思想和文化条件是形成宪法意识必不可少的土壤。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商品经济经过几个世纪较充分的发展逐渐催生民主、平等、人权等宪法意识,到现在在“民主、平等、天赋人权、法治”等思想影响下,西方社会普遍形成有限政府、代议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等宪法观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仍处于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在摸索中发展,短短几十年催生了一定的法治意识,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依宪治国的土壤。3.传统文化制约宪法意识的形成我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以“三纲”“男尊女卑”等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许多精神与思想极不相容,如尚明君治国的人治思想、重义务轻权利的义务本位观念、迷信权威等,这些思想意识造成我国人民缺乏民主习惯,法制观念淡薄,制约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能培养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意识,成为我国公民基本宪法意识形成的绊脚石。

三、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般情况下,高校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迈进大学校门,充满憧憬与希望,这时候对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的培养时机成熟,能收到良好效果。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1.改变传统的讲述式授课模式宪法理论知识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内容比较枯燥,如果采取讲述的方法,短短几节课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案例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播放美国总统竞选的相关报道,引出宪法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教师还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寻找众所周知的热点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加深所学知识的深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2.走出课堂开展宪法实践活动每年12月4日的“国家宪法日”刚好是大学生学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宪法内容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区进行宪法宣传。学生走出去宣传之前要先熟知相关知识,在宣传互动过程中了解实际案例,消化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寻找招聘启事中不符合宪法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如就业平等权。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权利,遇到人大代表选举年,严格按程序组织学生参加选举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创造机会让学生到法院旁听或者到监狱参观。3.学校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法治环境学校要营造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环境。第一,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有序而民主地选举班干部、进行评优活动,放手让学生体会民主管理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建立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遏制违反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侵犯学生合法利益的行为。如有侵害学生合法利益的行为发生,秉着公开、公正、合法的原则处理,使学生免受二次伤害。第三,涉及学生利益的大事应采取听证制度,如学校食堂饭菜涨价、住宿费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反思;变革

中图分类号:Cao-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145—02

上网冲浪已经成为大学生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他们宣泄情绪、寄托情感的最好场所,大学校园已经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滞后于网络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性是长期困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顽疾,其关键在于方法滞后,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反思

高职院校现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将“人灌”变成了“网灌”,重教育的单向传授,轻双向交流沟通,方式过于说教化,方法过时、灌输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使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低效的困境。

1 教育者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丧失。他们延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的思维定式,漠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采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机械;重传递、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育方法单一,注重空洞说教,较少开展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引导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有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些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主动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观念,脱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由于缺乏有力、有效的方法引导,运用的方法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互动与交往,导致大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教化的逆反心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 忽视了受教育者自律性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精神的缺失。在高职院校,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习惯、道德选择、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网上与网下的两个空间里的道德行为极易出现错位,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社会责任感失衡,人格扭曲和异化,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有的造谣中伤、恶搞戏说,有的做黑客,满足个人畸形的成就感和刺激欲。这常常给他们带来精神的空虚、思想的混乱、价值的偏移、责任的淡化,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和精神归宿的失落,最终失去真实的自我与基本的人性。

二、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我们应科学理性地对待网络,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趋利避害、为我所用。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力”和“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我们要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面对网络,不断探寻对高职院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革。

1 变强制灌输为双向互动。在现代信息网络礼会,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超前、易于接受新生的事物和信息,传统的权威和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与抵触。我们要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单向灌输,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单向、经验式的做法,从被动接受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与互动。网络的交互性还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他们热衷于互动性强的BBS、博客等网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提供了一个让他们平等交互的平台。平等关系增强了教育者的亲和力,使受教育者的心态更加接近于“本我”,更容易取得教育的理想效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网络的交往实践中体现“人”的价值关怀,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的声音,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允许各抒己见,允许激烈争论。

2 变显性教育为显性、隐性教育相结合。我们要发挥红色网站的引导作用,使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提高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想得到更多大学生的“光顾”和“捧场”,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目的隐蔽、教育方式新颖、教育方法有趣,因而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隐性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悄然地隐藏起来,寓教育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无意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如甘甜的雨露滋润人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3 变被动“教”为主动“学”。现实中的道德规范在虚拟的空间里时常会失去效用,网络道德的建设更多地需要依靠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在网络中,大学生他们善于张扬个性、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但自身有时难以把握方向、固守良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思想的启迪者、价值的引导者。在方法上注重引导,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种双方互动、教学相长、平等民主的氛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内在教育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最终上升为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努力促进大学生们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积极改造思想,坚决远离一切黄色、庸俗、反动、虚假的信息,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网恋等的诱惑。

4 变“堵”为“堵、疏”相联动。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时间还较短,目前对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的隐私、对网吧的监控和查处的力度、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等方面还十分薄弱,我们应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随着舆论导向与负面信息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对网络所采取的“防、堵、控、管”的方法所起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对网站的不良信息的封杀,不是根本和完全有效的办法,仅靠防、堵、封是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网络上的错误、片面、极端、骂人的帖子或信息,不能采取简单的删除或封杀,不能一味地“堵”,而应采取“导”的策略,参照“大禹治水”的启示,进行合理的疏导,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堵塞要讲究策略与方法,不能简单地采取否定、封杀、批判,我们要强化对网络的合理监控,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好思想沟通与心理疏导,要广开言路、因势利导、造势引导,用积极、健康、正确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学生比较、辨别各种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腐蚀与诱惑。同时引导要有理有据,要注意把握好自由与控制的平衡点,保持必要的张力,既防止控制过度,又防止网络失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7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必要性

新媒体是依托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大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由于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化、即时性,信息来源隐蔽性、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特性,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广泛运用。各种文化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新媒体环境下碰撞、竞争、传播。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显性的“说教”方式往往让大学生兴趣降低,有时候甚至存在反感的情绪,而利用新媒体为媒介的教育方式在很多时候往往可以规避“说教”教育的“目的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抢占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就显得非常必要。

1、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互补性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思政课程的课堂显性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性地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既有利于大学生构建系统的政治、道德、法制等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又可以通过正面宣传和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这种教育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传播呈现多元化、快捷化、即时化发展,参与主体平等性凸现,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说教”方式的“单一性”就凸现出来。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具有一定隐蔽性和渗透性,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隐性”教育恰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不足。而由于新媒体的自主性和“无屏障性”,青年大学生接触的信息良莠不分,复杂多变,处于价值观和是非标准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也需要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辨别分析能力。

2、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人的思想道德形成来看,既是自身对社会适应性的需求,也是对外界信息的整合与内化的过程,只有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教育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教育途径才能被人认识、接受,内化为人的主观意愿并指导人的日常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受到各种观念、文化的影响,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要求愈发迫切。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往往界定了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要求式”的教育,一方面对思想道德的内容进行抽象化、“理想化”的理论灌输,一方面又要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被高尚”。不平等的地位和教育目的的“明确性”致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与“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新媒体特殊的传播方式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中,较容易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这既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信任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传统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中学生的抵触情绪。利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彼此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以学生感兴趣的隐性教育方式,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长期性、持续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影响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不能由认知直接转化为行为的,期间不仅要经历知、情、信、意、行五个阶段的内化过程,还要受到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就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中产生、发展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物质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也会受其影响,呈现长期性、复杂性的特性。而校园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相对短暂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也是相对短暂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新媒体为媒介,把社会环境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法律等实践活动,逐渐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人的行为、意识中,完善学生的道德自律,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发展。而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隐性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为隐蔽,学生往往在新媒体环境下,“无意识”获得某种预期外的思想道德观念,这种方式获得的思想道德观念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促使学生在实际践行中遵守。即使学生已经脱离思想政治显性教育阶段,也会在与社会环境的内在转化过程中,遵守“既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而新媒体的“无处不在”又恰恰能保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长期性、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只有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有意识的利用各种多媒体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也只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更加生动、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大学生把社会、国家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我”的道德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

[3]黄松柏.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4]张宇.试论隐形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J].神州,2012(2).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8

【关键词】道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党风廉政建设

从党的成立一直到建国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经历了从“道德人”的逻辑假设到“经济人”的道德假设的历史逻辑基点转变,党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党风廉政建设多是遵循着“道德人”假设的逻辑展开,强调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忽视制度化反贪腐手段的利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也有党内纪律制度机制的制定出台,但是总体而言反贪腐主要依靠思想教育和政治运动;而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则开始沿着“经济人”假设展开,在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客观手段约束党员干部。

一、以“道德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时期

“道德人”的概念提出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对人性中利他行为的一种理论解释,是性善论的一种解释,认为单个人能够承担对组织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实现道德自律。道德人假设其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性和利他性动物;第二,人的行为是基于道德和法律展开;第三,追求团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偏重于思想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反腐败模式主要从党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道德人”为逻辑假设主导的反腐模式一直处于优先地位。由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党成立之后面临的严酷的斗争局面以及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十分重视自身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就是沿着“道德人”假设的逻辑展开,党的领导人将党风建设看成党的生命线,要求党员改造自己和加强修养锻炼[1],党风建设也多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将“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看做是“那是一种激烈的,不与资本家商量的方法”。党风建设主要依托于领导人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运动。应该注意的是,党在这个时期也建立了一些反腐败的纪律或者法律,但是大部分只是确立了反腐的原则和要求,没有建立完整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制度加以保障,最后建立的纪律和法律成为思想教育一部分,没有落实到实处,法律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这种“道德人”逻辑假设在当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当时党风建设发挥了其重大的历史作用。第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与划清界限,对于腐败有着“天然的免疫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法宝。在当时各种思想混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对党员进行党风教育意义重大,所以党一直重视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社会处于均质化状态,社会结构简单,思想教育手段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第三,党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工人和农民,其革命性比较坚定,保持了较好的廉洁自律。第四,党面临的严酷的政治斗争环境,使得“加入共产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生命危险,使得许多投机分子不来参加共产党”[2],大大阻碍了党内腐败分子的滋生。第五,党的结构扁平化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对每个党员干部进行监督,使得党员干部十分重视廉洁自律。第六,对于腐败的严厉打击使得腐败党员干部受过惩处之后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找到出路,所以对于腐败威慑作用明显。第七,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廉洁自律的典范,也给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党倚重于思想建设和群众运动进行党风建设的现实实际来看,虽然贪腐党员干部时有查处,但是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而言处于较好的状态,为党夺取全国政权和成为执政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实现党的历史地位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跨越。所以,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方式推动党风建设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我们在看到这种逻辑假设的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需要看到这种“道德人”逻辑假设的弊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是经济成就成为党执政的重要合法性基础,而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使得以“道德人”逻辑假设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党风建设越来越不能适应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侵蚀着经济成就带来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第一,“道德人”的逻辑假设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作为前提,虽然改革开放以前社会同质化的资源短缺状态反而能够激发党员干部奋斗节俭的理想信念,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财富失衡加剧,反而使得部分党员干部产生理想信念的动摇。第二,“道德人”假设忽视了人的自利性,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虽然一直重视廉政建设,但是忽视了每个党员干部都与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产生联系,势必会产生利益的纠葛。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过度倚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泛化,使之缺少教育针对性。第四,群众运动式的反腐手段虽有一定作用,但是造成了普通群众对于政治活动的过分热情,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生产。第五,党风教育和群众运动相应造成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短期化,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约束机制。第六,这种逻辑假设下的党风教育容易形成历史惰性,造成制度建设的弱势状态,不利于党风廉政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总之,以“道德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已经对于新阶段党政干部腐败的问题应对乏力,需要重新审视这种逻辑假设下的党风建设举措的时代合理性和适用性,这就需要建立以“经济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新思路。

二、以“经济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时期

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经济人也被称作理性人是以完全追求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主体,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这种经济人理论和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的X理论有相似之处,但是强调有限理性的经济人,而与中国传统性恶论对人性的否定有很大不同。经济人假设有三个重要涵义:首先,经济人理论强调人的行为的自利性;其次,强调人在追逐自身最大化利益的理,讲求成本、收益和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党依据新的时代形势和总结过去执政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核心党风廉政的新举措,完善反腐败立法,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关于惩治贪污、的补充规定》、《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禁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等法律法规,标志着党风廉政建设思路和逻辑的历史转变。

这种新思路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原先以道德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不能应对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逻辑假设相对原先的逻辑假设有以下优势:第一,“经济人”逻辑假设要求依靠客观手段,尤其是加强制度化手段加强党风建设,有利于建立长期有效的党风建设机制,制度化方式肯定贪腐的巨大代价有助抑制腐败高发态势。第二,“经济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思路有效应对了拜金主义对于党员干部信念的侵蚀带来的腐败问题。第三,这种逻辑假设弥补了单纯思想廉政教育约束力较小的缺失。第四,这种新思路可以为党节约执政精力,也就变相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这种逻辑假设使得党依然能够把握党风和反腐建设的主动权,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自己的力量促进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建设。

以“经济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的新思路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两个转变:第一,反腐由结果控制到过程控制的转变。原先的反腐思路多是展开教育与自我教育,贪腐发生查处以后作为新的党风教学内容,反腐落脚于结果控制,而腐败往往是逐步发展起来侵蚀党员干部的意志,单靠用惩治手段从严治党,虽然可以起到必不可少的示范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和政府的反腐防变问题,可能会产生“不教而诛”的印象,而经济人假设的新思路则注重过程控制,防微杜渐,以制度化的方式控制监督党员干部使用公共权力,维持反腐的高压常态机制。第二,实现由偏重党员干部主观自律向偏重客观约束的转变。原先反腐廉政思路强调党员干部自律意识,至于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干部党员能够吸收多少全依赖于其自身修养,而且群众反腐的作用日益缩小的情况下,这种依靠党员干部主观自律的党风建设对于新阶段的反腐形势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经济人”的逻辑假设推崇制度化和法律化手段,强调以客观制度作为反腐的硬约束,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思想建设。

而且以“经济人”为逻辑假设的党风建设新思路也实现了党风建设举措的四个结合:第一,实现教育自律与制度约束的结合。这种党风建设思路不是强调一点,不顾其余,而是要将党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结合制度化手段,实现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持久。第二,实现专项治理与常态反腐相结合。党风建设实现阶段性反腐与长期反腐相结合,因为腐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特点的“顽疾”。第三,实现自我治理与社会多元监督的结合。党风建设需要实现党要管党,同时借助社会群众的力量,以制度化方式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动力,借助新闻媒体舆论共同滋生的土壤,而且党也要学习借鉴其他执政党党风建设经验。第四,实现反腐倡廉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腐败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现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要根除腐败必须要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财富的共有共享,打破权力和金钱的链条,消除社会阶层权利差异,实现“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高新民,十一届三中全前若干反腐倡廉运动的逻辑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1999(5):25.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张契尼,潘琪昌编.当代西欧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5]俞可平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刘涛.中国崛起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燕继荣编.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马德普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9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道德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一、当前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制约性

1.学校缺乏德育工作方面的考核制度,认为体育课只需要锻炼身体就行,完全没有意识到体育课具备德育培养功能。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任务未能很好的落实。

2.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置过于空洞和泛化,教育目标过于抽象,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

3.道德教育教学形式过于简单,即以教师为主体,实行“满堂灌”。在体育课上同样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存在“我讲你听”的单一道德灌输模式,“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互不相干”。

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通过梳理有关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几个方面,即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及意志品质。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使其符合时展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项目众多,每个项目的参与方式千差万别,参与者本身也必须遵从不同的规则,体育教学也就成了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

3.团队精神是指团队为完成某既定目标而需要实现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就是团队精神的价值,也是集体项目的价值所在。

4.责任就是指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以及承担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在传授体育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亦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的概念并非一次两次就能形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反复的磨练才能建立。

5.意志是人本身能够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能动关系的反映。在体育教育学习中,当老师提出明确的目标,可激发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增强意志,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体育教学中不同项目的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1.田径又称为“运动之母”,各部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不同的。快速跑(短跑)可以培养珍惜和节约时间的观念和习惯。耐力跑(中长跑)培养坚强的意志,预见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锻炼中不断克服“极点”,以及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跳跃(跳远、三级跳、跳高、撑杆跳高等)与投掷(铁饼、标枪、铅球等)可以培养勇敢、冷静、果断、自信、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球类运动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足球被称为“天下第一运动”足可以说明其的受欢迎程度,其可以提高交往与合作能力,重视比赛、尊重对手的意志品质。篮球对培养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作风、团队精神具有重要价值(nBa的很多明星是中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其中很多也有励志作用)。排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w会尊重对手(中国女排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乒乓球、羽毛球可以培养沉着机智、冷静分析的品质。球类项目集体性强、竞争性强,比赛要求高度配合,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简短篇10

学校的德育是整洁的教室和清洁的校园环境,环境“塑造”人,好的环境打造的是胸有大志,善于拼搏,追求卓越的人;

学校的德育是早晨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

学校的德育是教师得体的衣着,温暖的眼神,知心的话语;

学校的德育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别看孩子不知晓领导们是怎么掌控一所学校的,但是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和谐与否,会尽收眼底,因此,学校德育是一种和谐的气息;

一个好的班风是德育,一场好的联欢会是德育,一个运动会是德育,一个参观是德育,一个好的老师是德育,一个好的班主任是德育,一个好的主任是德育,一个好的校长更是一个德育,而且是一个大德育......

德育不虚无缥缈,德育无处不在,德育工作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亚于教学工作。

二、有效德育需要抓好三个关键

1、“信”。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信好学”中的信,指的是“信仰”、“信念、”“信心”之意。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治病、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它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德育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难解决的德育问题,而德育问题往往又是无解的,因此,我们要先树立信心去做德育工作,这样才会有了坚持我们面对问题的信念,学会去艺术的化解无解问题。

第一,要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人无信不立”,良好的信用是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没有信用或信用不好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将会被社会淘汰。

第二,要强调诚信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其中有一点就是诚信,社会讲诚信,首先是个人要讲诚信,所以,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才有诚信,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2、“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德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德育是死亡的德育;不能培养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

当德育工作者要做到热爱学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使学生体会理解、接受这种爱。

李镇西:“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有爱,才有投入,才有奉献;爱要爱的真诚、具体、深远、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不是好班主任;教师的爱是人间最博大、最深厚、最纯洁、最无私的爱。

丰子恺先生在回忆录里写了他的恩师李叔同的一段往事:上音乐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下面看闲书,另一个学生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极其严肃的人,他当场看到了却不出声。下课后,李先生请那两位学生留下来,用很缓和的声音对他们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作,刚要申辩,只见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两个学生顿时满脸通红。

每个学生都有权享受关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优生”身上优点固然多,“学困生”身上也有闪光的地方。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是班主任不偏袒、不主观臆断的最好表现。

“爱胜过一切说教”,语言是师生交流的主渠道。若我们恰当地使用富含爱意的语言与学生谈话,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学生有了进步时,可以鼓励他:“有这么大的进步,真了不起,要继续努力哟!”学生表现很出色时,可以夸奖他:“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如学生失败了,可以告诉他:“别灰心,还有下一次!”学生受到委屈时,可以信任地说:“老师相信你……”也许这一些简单的话语,在不经意间就让你困扰的德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角”。

角,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物。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