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德育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6:50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1

一、生态德育内涵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生态”成为了越来越时髦的词语,生态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和谐,本文也沿用这个概念,提出“生态德育”.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对于德育亦不能外,不过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所谓“生态德育”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出发,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之中,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身边的道德美,引导学生从长远利益,更好地促进自身及系统发展的角度享受班级生活,让学生由内心迸发出一种要爱护班集体,保护班集体的生态保护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生成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文明和思想觉悟均获得长足的发展,并影响其一生.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起点和要求,德育渗透不能只是面向个别学生.因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和教学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不能将视角放在小部分学生的身上,必须面向全体,将德育中包含的各项素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学校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道德与思想上的和谐发展.

二、生态德育有效的前提――责任心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有责任心,这是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前提.

窦桂梅老师说过:“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我们千万不要在他们生命的最初6年磨灭了他们的天资”.窦桂梅老师是一名小学教师,从她的言语和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德育工作者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那么在初中阶段呢?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我们再看看那些孩子们,“天资”似乎在被我们不断地磨灭,我周围有一群优秀班主任,班级成绩和学生的文化礼仪都很好,有时我就思考,为什么这些班主任会那么优秀?德育有什么诀窍么?细细想来这份成绩与他们所具有的责任感、使命感敦促下而产生的不断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面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随时保持高度的敏感,以一颗父母般的爱心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有了责任心,班主任心里就会装着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做到经常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地把在班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主动承担下来.作为一个班主任,越能严格要求自己,越敢承担责任,学生的责任心也就越强.

今年接了个初二,刚开始班级的卫生有些不尽人意.我是苦口婆心,以身示范,可学生对我的举动视而不见.

班队课前,我来到教室,不动声色地捡起地上的铅笔、粉笔、纸屑.上课了,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这节课进行有奖竞答,答对一题加颗星.”学生来了兴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一题,刚才老师进教室后做过什么?”学生一愣.过了一会儿,有一只手举了起来:“老师好像捡起了地上的一支粉笔.”“对,加一颗星.”受到她的启发,另一个学生也举手说:“老师还把我掉在地上的铅笔捡起来了.”“对!也加一颗星.”“你们俩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注意自己或别人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举动吗?”大家开始回想,还小声议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搜寻生活中曾经忽视的点滴,从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闪光点,他们由寻觅变得兴奋.一番回想评议后,护旗手评选了出来,正是本周两个主动捡起楼梯上牛奶袋的同学.孩子们若有所悟,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就能养成良好习惯.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我从中看到了希望.“同学们,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培养起我们的良好习惯吧.”我满怀激情地说道.从那天起,教室的卫生大有改观,学生们也渐渐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三、生态德育有效的催化剂――爱

教育部长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搞不好教育”.在教育学生的道路上,爱与责任心同等重要,教育要用爱心、关怀、理解来激励、鼓舞、教育学生,才会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并改正.教育一个学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老师耐心的等待,以及细心的关爱.相信孩子都是可塑的,哪怕是块坚冰,只要有爱的春风,它最终会融化的.对于家庭特殊的学生,我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尽力弥补他们家庭上的心理偏差.

记得几年前,我接了一个初三,做班主任.开学第一天,班里就有个女生――小红(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穿着稀奇古怪,与班级其他学生对比非常鲜明,而且耳朵上还戴着一枚耳钉,刘海很长,遮住了大半个脸.于是,我找以前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原班主任称其为“女汉子”,和老师顶嘴,不是好对付的主.果然不多久,周末放学的时候,在校门口,我遇到了她竟然和一个职业中学的男孩手拉着手,见到我,朝我瞟了一眼,旁若无人地走过,我问她,“这是谁啊?”她满不在乎地对我说:“我哥!怎么了?”从目光和语气中,我听出了不屑和傲慢,怎么会这样呢?我暗暗告诫自己,应对这样的学生要耐心,不能这么快就被她打败,要尽我的能力去了解她,去感化她.

因为站在“生态教育”的角度进行德育管理,不应该是将我的意愿强加给她,而应该从她的个性和思想实际出发,让她自己意识到要学好,要改变.对于她的管理我做了如下几件实事:

(1)家访找她聊天,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她家去了几次.看到她家里的情况,开始去她还很排斥,后来再去,从开始我和她谈话保持沉默,到后来可以和她聊天了,她也给我介绍家庭情况,心锁打开了.她向我倾诉了她的遭遇:她是妈妈带过来的拖油瓶,所以她的父亲只爱妹妹.父亲给钱也是只给妹妹.而她的妈妈也不怎么喜欢她.再加上她学习基础较差,同学们也不理睬她,所以她感到生活很没意思,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于是就和外边的男孩子混,让其他同学不敢瞧不起她,此时的她已成了泪人.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我也流下了眼泪.我告诉她:不管怎样,这里就是你的避风港,这里就是你的家.只要你来,老师就一定会帮助你.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2)家访找她父母沟通,劝他们负起责任.

(3)班级内部组建助学小组,帮助她补习功课,帮助其燃起学习的信心,重拾希望.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2

关键词:教学案例;德育建设;思想品德课

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想要焕发初中思品课的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发挥初中思品课的育人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重难点选取各种恰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学习和掌握课堂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活泼生动的教学案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尽管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教学案例。但是想要真正把教学案例用好、用巧、用妙、用绝,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又升华课堂教学效果的确是一件难事。究竟怎样才能把案例教学完美地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实现教学案例与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的无缝对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探索。

一、精挑细选教学案例,以正面案例为主导

每天出现在手机、电脑屏幕中的各种网络新闻,各类报刊、书籍中的或真实或虚构的情景故事,发生在我们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学校、社区等的真实事件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鲜活教学案例。是不是只要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沾上边的都可以拿来作为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绝对不是。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负面教学案例的影响和误导,对生活和学习失去热情和信心,甚至产生情绪。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选择更要讲究案例的正面教学效果,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向学生传达社会正能量。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思想品德课,在讲到“酒驾”这一违法行为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酒驾带来的严重危害性,给学生展示了几幅酒驾车祸现场中“血腥”的真实图片,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他们从没有感受过车祸现场的惨烈画面,所以课堂上很多女生都用手捂住了眼

睛、低下头来,甚至有一个女生当场因害怕而尖叫了起来。这节课由于教师过分放大反面教学案例的效果,导致课堂氛围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学生一节课都处在那几幅惨烈画面的阴影中,不能

自拔。

二、明确教学案例的角色,忌喧宾夺主现象

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都会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和重难点进行。教学案例选用的目的是配合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或者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简言之,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辅助和配合的作用,它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案例使用得好,可以使一节课真正锦上添花、如虎添翼;教学案例使用不当,则会让一堂课成为一个空荡的花架子,看似活动丰富、内容生动,实际则是各种教学案例的简单堆砌。最后,整节课成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学生其实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很多从事教学岗位不久的青年思想品德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大量采用各种新闻消息、历史故事、奇闻趣事作为教学案例,其实是在误用案例教学法,忽视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导致教学案例喧宾夺主,成为整堂课最主要的角色,真正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丰富案例教学形式,盘活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生动鲜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能够轻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这个教学案例可以是最新的新闻热点、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丁慧民.师生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反思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很密切,有利于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再加上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新课改的实施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成为近年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虽然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是笔者在平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教师有必要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改真正取得成效。

1.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反思

笔者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并不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其中绝大多数不知道案例教学的定义是什么,甚至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应用举例形式教学阶段。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给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举例是一种比较单纯而直接地提取信息的辅助教学形式,其作用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通过案例开展“研究式”学习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比举例更高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明白案例教学的真实含义,其次还要明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真实性,把真实典型的案例结合教材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2.对案例选择的反思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好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这一点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中很少看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僵化,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不明白,出现了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最终教师被迫舍弃了案例教学,重新走上了传统教学的老路。

还有的教师所选案例针对性不强,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广泛性、真实性、实践性、启发性强的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生活有趣的,没有那么多的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而更多是人物、环境等合理情境牵挂着每一位学生的案例。同时,案例还要符合实际,发人深思,内容不要过长,要简明扼要,以达到使学生合作研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适时适量地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发现选择案例的时候还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选择案例。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与社会现实相近的特点,其教材内容大都来自社会现实,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因此,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那些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案例,从而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案例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合作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把学习的知识置于鲜活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扩展,让学生能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担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重任。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能够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的案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

另外,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将一些案例进行一些简单的修饰,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在调查的基础上精心加工、编写,以达到传承知识和训练思维的育人功能。

3.对案例作用的反思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5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精典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进行一堂“模拟法庭课”。这其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呈现新的案例审判提示和下一步的辩论“机关”,让学生由刚开始的思路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到表达流利、辩论激烈,犹如身临其境般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例的背景原因和结论,掌握此类法律条文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财产继承权,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既要享受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6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德行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既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深层次内涵。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掘国学经典《弟子规》内容,从“八德”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对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八德”嵌入德行培养的重要意义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德行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八德”分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谓德行培养,实则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宗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将《弟子规》中的“八德”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从“八德”入手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亲爱长的孝悌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习惯;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八德”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行,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正视自身不良行为与习惯,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品性。同时,将“八德”嵌入德行培养的课程资源,也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对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行是必然趋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嵌入《弟子规》――“八德”的教学思想

《弟子规》成文的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的教育、科学的发展等方面。那时人们所著的《弟子规》,对现代的人们来说,有一些思想内容是有益的,有一些思想内容则为封建思想的糟粕,初中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不能要求学生完全遵守《弟子规》中所说的内容,而应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思想得到升华。

1.去粗取精的思想

前人所撰写的《弟子规》,提出的言行准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标准的,现代的人或者不适合照《弟子规》中提到的内容执行;或者必须去除《弟子规》中包含的思想糟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古人认为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呢?因为在子女成长的时候,父母给过子女很多关爱,所以,做子女的也应当关爱父母。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当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呢?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提炼《弟子规》中思想精华的时候,可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2.与时俱进的思想

《弟子规》中具有一些封建的思想糟粕,这也不意味着《弟子规》不值得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а生以这些思想糟粕为镜子,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比如,《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是说当父母责备子女的时候,子女不能与父母顶嘴,只能顺承自己的父母。这段话是不符合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我们的意见和父母不一致,父母开始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育学的理念来思考思想品德问题,让学生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中找到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果应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就能让学生把古人的思想和现代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知行合一的思想

《弟子规》中有一些内容直到现代依然值得提倡。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比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讲文明礼仪规范的,直到现代,人们依然认为这套文明礼仪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照这套文明礼仪来做,争取做一个具有思想品德修养的中学生。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嵌入《弟子规》――“八德”的有效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不仅是新课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教育的实质就是育人,这是教育的前提,离开德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当今世界学校德育目标的共同走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注重学生个性的体现,正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强调培养民族精神。但是从我国中学阶段德育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德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德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学生在适应社会时出现各种问题,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种形势,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以“八德”培养学生的德行,就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现状的出路。

1.对应教材,选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实现对学生德行的培养,需要找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目标。就以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可有可无”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参与课堂兴趣欠缺,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偏低。深入发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内容与《弟子规》中的“八德”息息相关。比如,八年级第一章课标内容为“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其中第一课时“爱在屋檐下”和第二课时“我与父母交朋友”就与“八德”中的“孝”密切相关。选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思想,就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孝”的真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的重要目的。

2.探索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情境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不仅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深层次发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征和《弟子规》“八德”本质,在选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实现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教师伴我成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师生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2015年感动中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的事迹,生动的故事使得学生将注意力牢牢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并深入思考。所以,实现德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有效嵌入,还需要积极探索出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从而真正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目标。

3.巧妙导入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不仅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探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德育教学背景下,将《弟子规》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八德”入手,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案例的重要作用,以教学案例说明“八德”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真正对“八德”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八德”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一单元与“八德”中的“礼”理念相同,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选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孔融让梨”,让学生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再读“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分析这个故事,明白“礼”的内涵,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而且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八德”培养学生德行,必须重视教学案例导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八德”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融合,既是两者理念不谋而合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礼仪之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八德”嵌入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对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顶.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知行合一”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81):125.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7

关键词:时事政治;教学研究;素质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整体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初中生素质教育重任和思想教育重任等。需注意的是,因初中生本体思想仍旧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学生思想问题便会日渐凸显,思想品德教育可帮助学生思想观念正确形成,而后也可进行人生价值目标确定。通过时事政治的合理引入,将其作为补充教学材料,以此种方式来完成高效政治课堂创建。

一、必要性分析

1.教育改革需求分析

新课改操作进行前,传统政治教学难以在课堂上有力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有力调动更是无从谈起,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政治知识学习略显枯燥,政治课程教学中缺乏一定的新鲜元素。填鸭式教学法实施环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而适当介入时事政治教学模式则可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时事政治内容被教师运用案例形式加以表达,以此来有效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可在案例教学环节中深度掌握相关政治理论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2.市场运行需求分析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攀升,市场经济发展环节中,经济建设工作被视为重点,大众群体旨在谋取更高经济利益,受到经济诱惑消极影响,思想方面必然会出现偏激。初中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智与思想尚未成熟,此种状态下会受到不良利益诱惑的侵袭,致使拜金主义思想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旨在为初中生创造优良学习环境。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引入时事政治案例内容,通过社会反面事件讲解让学生熟知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性。

3.素质教育需求分析

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与要求,若缺少品德和才能,那么个人全面发展便会遭受严重制约。需知,时事政治是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时事政治案例教学可提升学生本体分辨是非的能力,对时事政治加大关注力度可助力学生思想升华。当前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初中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了解新鲜事件,对社会加以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信息容量,而信息加工功能此时也会得到积极培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时事政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1.时事政治信息环环渗透

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案例,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之后在此基础上深度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在课程讲解完成后,需要学生群体进行时事政治内容讲解,随之要坚持此项操作,长此以往会带来潜移默化的教学成效,并可将时事政治背景内容和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等达成完美融合,将理论要素与实践要素相互联接,从而提升学生自身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

2.时事政治内容教育性彰显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优良习惯,借助电视要素、广播要素和报纸要素以及互联网媒介要素等去进行正确时事政治信息的获取,筛选合适信息去融入课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学习现状等进行崭新时政信息引入,深度贯穿各类教学细节之中,逐步训练学生观察时事能力,激发潜在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也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信息内容的基本关注程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如通过了解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来学习其优良品德,此时学生道德觉悟便会大幅度提升,学生本体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等也会有所提高。

3.时事评论引导

时事政治涉及内容较广,初中生在知识面上存在很大局限

性,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不足,只能简单地了解事件表象与信息,无法深度揣摩事件本质与内涵。对此种情况,应从实际出发,定期开展时事政治评论活动,以师生互动模式为主,将时事政治讨论与时事政治分析付诸于实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本体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时政大事的内涵。《中国自然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介入石油紧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详细观察,并相互进行石油控制内容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度了解社会文明与自然规律,培养学生关注重大时事政治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环节中,教师应适当引入时事政治教学方案,针对教学不足方面予以纠正,通过时事政治信息的引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去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稳步攀升。

参考文献: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法制教育道德素养

初中政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法制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法制教育在政治课堂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正确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从而做到遵纪守法,并学会借助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正当权利。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政治教学中。

一、提升对法制教育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政治课程中,不仅包含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处理、国家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一定的法律知识。作为中学生,法律这一概念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缺乏对法制内容的深刻认识和了解,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首先从思想上提升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例如,在政治教学中为学生普及一些法律常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是否违法行为,以及遇到违法行为应当怎样保护自己和制止违法行为。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法制书籍,或者利用黑板报进行法制知识宣传,营造法制教育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多熟悉一些法律知识,尤其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可以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等,有效预防违法行为。从思想入手,能够为接下来的法制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政治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借助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接受政治知识的同时学习法制知识。借助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来传授法律基本知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于枯燥的政治和法律都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容易走神和注意力涣散,而多媒体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的形式来展现相关知识,将抽象化的法制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章节,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取得,决不能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金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警示教育片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第二,借助多媒体的有效性积极拓展政治教学内容。在初中政治教材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知识都是条文性的,没有具体的来源以及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要想达到更好的法制教学效果,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借助网络上面的资源,如新闻事件、视频案例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制知识。

三、利用案例做好法制教育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采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外界的诱惑没有抵抗力,通过在政治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能够避免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一些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则对这些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和警示作用,减少减少青少年犯罪率,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所以,政治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警示案例,可以采取视频的形式也可以是图片的形式,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强烈的震撼学生的心灵,自觉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热门的新闻事件,如地沟油事件,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并在播放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去思考,那些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从哪些方面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教育学生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益。利用案例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提升了政治教学质量。

四、举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

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进行法制教育。例如课前老师做好政治课程的准备,进行法制主题的定位,学生围绕法制主题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在不知不觉的讨论中,学生学习到法律知识。由于升学压力的一些原因,现在学生的法制教育得不到重视,很多教师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法制观念淡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

例如,政治课堂可以是学生的主体课堂,在一定的法制教育的目标下,学生进行社会法制问题的讨论,教师最后给出总结评价,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我编制一些法制小报,还可以开展辩论赛和演讲活动,针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每个学生都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些法制主体活动的开展,讨论会的设置,法制小报的自我编制,都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习兴趣才能更加浓厚,因为政治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发言权,真正的参与到学习课堂中,自己动手动脑,学习才会更加认真,课堂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升,在政治课堂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受到法制教育。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如提升对法制教育的思想认识,借助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教学,利用案例做好法制教育教学以及举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采取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制教育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促进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喜爱.巧设活动,提高思品课堂实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2]许芳.寓法制教育于思想品德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2)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9

    目前我国职高德育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为了加强课程改革满足当今社会环境下对职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同时也增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加强职高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对职高学校德育建设理论基础研究,小编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职高德育论文题目课程改革体系以供大家参选。

1.论国画艺术手法在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2.职高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研究

3.大众传媒冲击下的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4.探讨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5.对职高德育课程改革研究

6.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高德育模式研究

7.初中,职高德育教育衔接问题初探

8.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9.课改契机下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时效性研究

10.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11.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1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13.从细节做起——基于“鲁班文化”的职高德育管理策略

14.在真实性评价统领下建构职高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15.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16.论学案导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17.增强职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初探

18.浅析如何提高职高德育课的学生学习兴趣

19.职高德育课作业的实效性探析

20.提高职高德育课堂设问有效性初探

21.评《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2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23.创设情境,优化职高德育课堂教学

24.加强职高德育工作努力服务经济建设

25.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职高德育课学法指导

26.职高德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27.科学构建新时期职高德育工作体系

28.职高德育课不妨渗透english教学

29.主题学习在职高德育课的实践及有效性探究

30职高德育课情感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探索

31.职高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浅议

32.职高德育课教改渗透成功学理念的尝试

33.让职高德育课焕发生活魅力

34.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35.浅谈如何做好职高德育课教师

36.职高德育课案例教学探微

37.浅谈职高德育课堂的导入方法

38.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39.谈职高德育课中的“活动单导学”

40.浅谈职高德育课新课导入注意事项

41.网络环境下职高德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

42.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43.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44.职高德育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案例

45.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46.以学生为本激活职高德育课

47.浅谈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激励艺术

48.实施启发式教学,上好职高德育课

49.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

50.浅谈职高德育教学

51.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52.盛开职高德育之花

53.对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4.新时代下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5.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56.职高德育案例

57.职高之德育教育

58.职高德育成功的秘诀

59.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60.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61.激活职高德育课堂

62.职高德育教育论文

63.职高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64.职高德育工作案例个案分析

65.职高德育课堂管控探索

66.渗透职高德育课教学途径.doc

67.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68.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kjq

69.在职高德育课中渗透美育

70.关注职高德育成效共话职高德育创新

71.县职高德育科研课题实验班开展

72.鄞州职高德育工作又添新彩

73.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74.情”与“法”并重,上好职高德育课

75.职高德育论文范文_职高班主任德育论文,职高德育论文

7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78.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与困惑

79.职高德育课程教案

80.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81.(职高德育高三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次月考

82.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83.我市普职高德育工作会议在市职教中心举行

84.职高德育路线图

85.浅谈职业高中德育课的情境教学

86.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如何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渗透德育

88.新形势下实现职高德育管理模式

89.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90.职业高中德育问题研究

91.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2.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93.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

94.78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5.田东中学职高德育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96.职业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9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98.职高德育高三第四次月考及答案.

初中生德育案例篇10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道德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人格的法律与素质教育任务;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的热门论题。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启发。

一、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十课《我的朋友圈》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为基准,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w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你敢竞争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学习与生活中承认竞争的客观性,正确认识竞争,积极加入竞争,清楚竞争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对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生命的样子》、课前小组探究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竞争”对于个人成长的含义,包括自我、集体、社会等各层次的意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竞争力,做到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以寻求发展的。透过各类案例与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逐步获取“竞争”的大致概念和价值,以及五花八门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引导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

要实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目标,教师还应通过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以教学内容与方向为指导的创作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创作提高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打造的创作平台主要为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案创造平台;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情绪调味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借包括真实案例、文学作品、小说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关于“情绪”主题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对其表达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情绪”为题材的思考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忌对其提出过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与规定;完成创作后,在课堂上进行匿名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该创作中关于观点、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建立起多种角度思考个人情绪的习惯,使其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更客观、理性;此外,教师应给予每个作品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从创作上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旨在从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