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6:57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1

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道德规范,已经沁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日常生活中规范或者是约束我们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因此,今天我们在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时候,传统的道德文化则是不可能绕过去的一道门槛,认识和总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特征则是相当必要的。

一、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个体对集体服从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在个人与群体之间,更加倾向于群体,更加关注群体的利益,而对个体的利益有所忽视。更多的强调个体对家庭、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强调利益的服从,强调对集体利益的关注。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要服从宗族,宗族要服从国家,小的要服从大的,私的要服从公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这个家庭的家长,也是这个家庭的权威,既是儿子的纲,也是妻子的纲。妻儿要顺从家长的意志,在一个宗族中,代表一个家庭利益的家长则要顺从代表宗族利益的宗族族长的意志,在一个国家中同样的,要顺从君主。君主是最高利益的体现者,代表者,臣民最大的美德就是服从,顺从。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为了实现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维护血缘关系以及在这种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族权制度和政权制度,不可避免的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并提出人“仁”的根本是“忠孝”。由此从亲情之间的“孝悌”继而推广到社会实践中的“忠君”倡导和提倡“忠孝”对私以为“孝”,对公以为“忠”。以“忠孝”为主导,积极履行个人对集体的各种道德义务。

二、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身的德行素养

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人性善与人性恶之争,但是不管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塑造一个君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传统道德中才有了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向内用力的特征。

孟子是“人性善”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四种善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将这四种善心称为“四端”。并且认为这“四端”是形成“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源。因此他指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这就从个人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孟子认为,塑造理想的人格、培育高尚的品质,最主要的就是要保持自身所拥有的善端,并且要不断的培育和完善,使其能够完全的、充分的成长和发展起来。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孟子特别强调“反求诸己”,即多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多反省自己,从而不断地加强个人自身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性。

荀子则恰恰与孟子相反,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人的本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造人本身所固有的“恶”性,通过一系列的外在行为,来削减或者叫隐藏自身的“恶”,并且把这称之为“化性起伪”。人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受所处的客观外在环境的影响,塑造理想人格,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也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积累过程,一方面是不断的积善,即进行持续不断的道德践行;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的社会环境,生活习俗,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的积累。道德践行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不断的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后一个方面的积累的过程,既是客观世界对主体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主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从了解、认识、知道到认可、接纳、内化的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是道德理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由此而言,无论是荀子的“性恶论”,还是孟子的“性善论”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并且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对立面,但是却都一致的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这种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向内用力的特质,一方面是对个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的肯定。这不但给予了人们追求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动力,而且也坚定了人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信心。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在个人修养的道路上特别的重视“克己复礼”,特别的强调“慎独”的作用。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身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从而达到律人、律己的境界。

三、重视生活现况,强调与社会的结合性

中国传统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多数都是身兼数职,既是思想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们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的改良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活动之中。其理论研究多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出发,由小及大,从个人到集体,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旧有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但是新的社会制度却未建立。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汉初的“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还是以后的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从社会生活的现况出发,关注并解决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

导致中国的传统道德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劳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稳定也就决定了农业生产是否稳定,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否则又影响了社会是否稳定。因此在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家庭是基础,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之上。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必然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为己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传统道德在教化人,强调个人修为的时候也与社会理想以及个人的追求构建结合在一起。同时,传统观念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四、重视中庸之道,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2

一、明壮心:梳理壮族传统文化特征,为壮族文化“正名”

壮汉族群自秦汉以来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共融共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壮族以其开放的胸襟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吐故纳新,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由于壮汉互动和融合日益密切的现实,许多汉族学者和官员及相关人士,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壮民族缺乏本民族的鲜明特征,“壮族没有特点”成为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壮学研究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应,澄清模糊的认识,阐明壮族文化的特征。事实上,壮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虽然不断地经历着重组与再生,但是其深层文化精髓仍根深蒂固地在壮族人民的血液里流淌。只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接触、交流与融合中,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被不同程度的遮蔽了。在党中央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壮族学者义不容辞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梳理壮族文化的悠久历史渊源,明确壮族文化本质特征,认识壮族文化的更新机制,如此方可更为有效地宣传和弘扬壮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增强壮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实现壮民族的振兴与社会文化的繁荣,通过重新审视壮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挖民族文化精髓,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民族意识,“激发民众的创造潜能,切实地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味,实现心智的澄澈与统合”。①

为了让本民族人民对本族群的精神活动、精神生活、信念系统、思维结构、人格塑造、价值取向、情感体验、心灵境界、文化精神、民族意志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也为了改变外界由于对壮族文化渊源和文化特征的知之甚少而造成的“误解”,一批壮学研究者身负重任为壮族文化“正名”。覃德清教授以其多年对壮族的系统研究,从精神和心智层面全面论述壮族文化,梳理出了鲜明的壮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基于水稻培育和种植基础上形成的“那”文化和“弄”文化,是壮族文化衍生的根基,是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封闭性特征的基础,是壮族“坚忍聪灵,宽和明达”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性格形成的物质条件;基于诗性思维外化成果而创作的以《布洛陀》、《嘹歌》和刘三姐民歌为代表的歌咏文化传统,是壮民族诗性思维与诗性智慧的体现和代表,反映了壮族人民独特的思维结构、情感体验、信念系统和价值取向;基于原生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祖先崇拜、信仰和布洛陀人文始祖等信仰,体现了壮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世界观;基于高超智能水平和工艺技术而制作的崖壁画和铜鼓等,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另外,与汉族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构成了壮族多重的文化认同,与汉族共同搭建了壮汉文化互助共赢的运作机制,体现了壮汉文明共生模式的人类文明史价值,更加彰显了壮族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征。总之,“壮族传统文化特征”这一部分对壮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演进等做了详细的论述,使得壮民族的历史文化非常立体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覃德清教授在绪论中指出的“壮族传统文化特征部分明确壮族现代文明重组以及演化发展的地域区间、生态环境背景、族群文化渊源,从纵横交织的网络体系中,确认壮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强化历史的纵深度,将壮族精神文明建设置于深厚的历史与族群文化格局中,给予多方位的审视,避免就事论事地对壮族精神文明作平面式的简单分析。”②

二、立壮志:乘精神文明建设之风,推进壮族文化建设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的后半部分“壮族现代文化建构”探究壮民族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表达了作者对壮族文化发展的见解与关切之情。

覃德清教授认为,文明社会的现代建设,不是单纯的模仿文明的外表,而重在民众的心智结构的统合。壮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首先,最主要的是唤醒麻木的民族意识,找回失去的民族记忆。其中,校园可以作为民族文化展演的有效空间,因此,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力举措,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同时,覃德清教授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三语”教学,即从壮汉到壮汉英并重的壮族教育改革设想,并指出“唯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场境中,壮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方有机会得到彰显……壮族人只有深入汉文化圈和英语语境,才更为真切的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进而充分理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紧迫感。”③要实现壮族文化的现代建构,就要唤醒壮族民众的族群记忆,找回民族认同的文化根源,培植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迎接21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大潮流的挑战。

在壮族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和谐”理念是壮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覃德清教授对壮民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提升和人格塑造的论述中,阐发了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内涵,提出了“和乐美境”的营建策略。在壮族地区实现“和谐之境”、“富乐之境”、“美化之境”的构想是后现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的融合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安详,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完美结合,最终上升到高层次的审美愉悦。“和乐美境”的构想和覃德清教授在《关于开展岭南民族研究的构想》中提到的的“五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五安”包括安居、安业、安家、安身与安心,这是个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理想境界。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是覃德清教授关注的学术视角,本书字里行间亦体现出了覃教授的这种学术旨趣。

壮族聚居区处于西部文化和东部文化、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多层文化重叠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人文资源,因此,在生态文明与壮族小康社会建设中,作者认为不能盲目地模仿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道路,走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应更多的关注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将会让壮族人民付出沉重的代价。此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村落的建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新村落的选址、现代化建筑的搭建只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不能只为了单纯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更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好时机。小康社会既要物质的富足,又要精神的充实,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民族文化之根,否则,在人们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挥之不去的将是精神生活的空虚。

壮族现代文化建构是中华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下,壮族人民应明确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寻找壮族现代文明重构的正确方向,以繁荣壮族文化建设。

三、兴壮学:借鉴文化人类学学理,充实壮学研究理念

《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注意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强调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对壮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人文重建问题进行探究,用指导变迁的理论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文化人类学的参照意见。同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在很多跨学科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的传播与应用也因时代、地方、领域的不同而得到新的阐发。

壮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叶,是以研究壮族社会群体为对象的学术研究体系。壮学的历史使命一是增进壮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壮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推动壮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壮学丛书》大致由壮学典籍资料和研究专著两个系列组成,《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是壮族传统文化研究和壮族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党中央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覃德清教授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融入壮学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着实是将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壮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始终贯穿该书的始末。该书的调查研究工作自1988年开始,最早是以文献法和观察法为主,从文献资料中提出了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族诗性思维特征的关系,为成书提供了阶段性的成果;第二阶段作者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采用了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主要以族群文化为主,强调以民心调适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旨归;在深入调查的第三阶段,作者走访了广西的主要壮族聚居区,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加深了壮族诸族群卓越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的体验和理解,提出了“天人和谐、文明共生”的初步构想,积累了各典型村落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情况,为全书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田野资料,充分体现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实证精神,使该书避免了纯粹的理论分析与阐述。

由于56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不尽一致,因此也决定着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和弘扬,也要有所淘汰和摒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品位。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现和成就应在其他少数民族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而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其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构的有效进行,对高效推进广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至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覃德清教授的《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及时出版,从学者的角度阐释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为壮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壮族文化的现代建构,提出了理论思考和丰富的现实例证,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明重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吴秋燕,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研究生)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超越特征经验性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童心说美学思想以“童心”概念为核心,其内涵包括:人心的本然状态、思想情感表现的真诚无伪和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以此为基础,童心说美学思想强调私心、真情和自由、激烈的情感力度,重视主体意识和情感内容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肯定了小说这种新文体在美学上的地位,在美学理论内涵和文艺实践现实两方面体现出了童心说的超越性特征。而这种超越性特征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文化根源都是什么,它们拥有什么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本质特征显示出来的美学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全面研究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对童心说美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的真正了解。

一童心说:一种经验性的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显示出来的超越性特征,体现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童心说从“童心”概念出发,重视个体私心、私欲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真情的真实展现,并以私心、主体和真情为前提,提倡在文艺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激烈的情感。这在“童心”内涵的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条以“童心”概念为起点的不断演进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童心说美学理论,构成了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以及晚明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而这种超越性,作为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种整体性质,它的特征与文化根源将是我们在本节要进行探讨的内容。

1.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特征:回归原初状态

从超越方式上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伦理的关系中,选择了以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高度甚至畸形发展的群体和伦理因素的颠覆和超越。具体表现就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首先,李贽提倡的“童心”,在他看来是一种最初之心,也就是儿童之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焚书》卷三《童心说》)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的状态。如前所述,李贽深受道家“初心”思想的影响,《老子》中有“圣人皆孩之”的说法(《老子·四十九章》),李贽吸收并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最初之心的价值同圣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统一起来,在他看来,在认识方面处于原初的真实状态的儿童之心比社会伦理教育熏染下形成的成人之心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认知上的纯净的真实只是儿童之心“真”的含义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它的“私心”意味。受到庄子反对“异化”的思想影响,李贽重视儿童那种自然天性和欲望情感的价值。儿童拥有最原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其生理欲望是天然存在、可以不受道德伦理约束的,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一个儿童最大的自然就是“穿衣吃饭”,这就是他们的“人伦物理”(《焚书》卷一《答邓石阳》),除此之外,再没有成人心中所谓的“人伦物理”。儿童之心的“真”的这一层含义使童心说尊重人的天性自然和欲望情感的合理性,而反对伦理矫饰。针对当时集体审美意识中极端强化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群体一极,以“闻见道理”沾染最初之心,以社会的伦理教化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望的状况,李贽找到了“童心”概念,把它作为整个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起点,以儿童之心那种最初的、本原性的“真”,去对抗强大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突出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其次,李贽的提倡的“童心”,强调“真情”的含义,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时,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伦理礼法对审美情感的压制。“真情”是童心说核心概念“童心”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也是在“真心”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而来的。李贽重视情感真实的审美价值,认为:“盖声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来源是表现天性自然的情感,而不是可以凭借伦理礼法“牵合矫强而致”的,所以应该“以自然之为美”(《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传统美学注重伦理礼法影响在人心中形成了后天的理智状态,而李贽重视的却是原初状态的先天感性情感的价值。针对当时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以伦理原则压制人的感性情感的极端状态,他试图以强调恢复人“真情”这种原初的感性情感来突破当时以理学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礼法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感性情感反抗童心说对于前代和当时的美学思想的超越,二者都是以回归原初状态来实现超越的,这就是童心说美学思想选择的超越方式。李贽重视的儿童之心和感情情感,不只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归,他也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即近代性质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就具体表现在童心说超越性的近代色彩中。然而,就其超越方式的整体性质来和思维方式来说,仍然属于一种回归原初状态的超越方式。

2.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特征的本质:经验性超越

童心说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情感反抗伦理的压迫,这种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是李贽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个人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结果。李贽的“童心”概念的内涵受到了儒家(心学)、道家和禅宗思想以及前代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然而,这一概念毕竟是李贽以自身的思想架构为基础,并由他第一次提出的,明代中叶以后独特的社会现实背景赋予了李贽关注现实和世俗生活的特点。李贽的思想具有异端色彩,一方面与他狂傲孤高的个性和圣人情结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世俗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感性价值的结果。如前所述,李贽一生思想丰富博杂,晚年甚至剃发,生活在佛寺之中,然而其本人却一直以儒者自居,秉承着儒家关注现实的人生态度。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他也敢于跳出传统礼法的限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使得他有可能从现实的感性生活之中吸收新的营养,建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童心说》中对于文体演变的看法就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发展,注重新的文艺现象的思想态度。“童心”概念的现实基础是晚明社会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新的时代力量出现的市民阶层的感性生活。对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情感欲望的合理性的认同,是李贽推崇“童心”,把“童心”作为其美学理论起点的前提。重视和关注现实生活感性特征,决定了“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直观的观照方式之上的,无论是儿童之心还是感性情感,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性层面,对于它们独特价值的发现,是通过直观感悟的方式实现的。直观感悟不同于理性判断,它不经过逻辑的分析、推理,而是凭借对现实经验的直观把握和概括总结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判别、证伪,而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它的合理价值。直观感悟的关照方式的结果就是在最终得到经验论性质的结论。童心说美学思想采用的回归原点的感悟直观式超越方式,决定了“童心”概念及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的经验性性质。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来反抗当时的美学现实对于人的审美主体价值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扭曲和伤害,实现了对于前代和当时其他美学思想的超越。

3.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文化根源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性特征,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特征的文化根源,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传统基础上的经验论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协调关系”成为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历史基础。[1]然而这种观念在天人关系上却因“天”的概念的多意性而显示出了模糊的面貌。这种整体的模糊性特点,在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成熟之后被保留了下来,在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有机整体宇宙图式之后,更是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影响。汉初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要求,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阴阳家的五行理论,建立起了他的天人宇宙图式,“从而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2]这种具有系统性的五行图式,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的确立,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对他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与人们的抽象思维方式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早熟的系统论性质,一方面使得它显示出了功能与结构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长期“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使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考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其结果是“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论水平。”[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一种感性直观的认识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把握,这决定了它的认识结果的经验性思辨特征。就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李贽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总结阶段,以儒家为主、兼具道家和禅宗的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是李贽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李贽美学思想的经验性思辨特征。童心说试图以“童心”概念来反抗伦理教化对审美主体的异化和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扭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通过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超越,这种超越方式所凭借的直观感悟观照方式,让童心说显示出了经验性特征。这种特征的中国文化气质,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相似理论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马斯洛作为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因其需要层次说和“自我实现”理论而被人们了解,他在讨论“自我实现”问题时提出的“第二次天真”理论,是一种具有美学性质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二级过程和原初过程的综合,前者处理的是意识到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后者则只出现在精神病患者和儿童身上,负责处理无意识、前意识的问题,文艺创作既有成人的理性因素又有儿童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体现了“健康的儿童性”的“第二次天真”状态使文艺创作的主体心境“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4]“第二次天真”理论与李贽的童心说都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都试图通过它来解决审美主体的异化和文艺作品审美本质的扭曲问题,以实现超越。然而,“第二次天真”理论与童心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提倡儿童心理状态的审美价值是为了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对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认识更加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第二次天真”理论在处理文艺创作中非理性的儿童心理状态和理性的成人心理状态的关系时,并不没有偏废现象,它在反对原有的只重视理性现实意识的做法的同时,也要求人们要看到儿童代表的非理性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一种批判之后的补充和否定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了理性上升的超越特征。相比之下,童心说理论对当时审美现状的批判则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的,没能经过理论分析找出它的弊端所在,进而寻找一种更加符合审美活动本质规律的新的概念和理论去实现对文艺现实和前代美学思想的超越。这与当时的时代仍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新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仍然不够成熟、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的审美因素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思想传统及其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使人们满足于原始系统论的天人和谐,“模糊”成为了“中国文化理论特色”[5],培养出了中国文化的经验性思辨特征。李贽在《童心说》中对于童心说美学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童心”概念的涵义和“童心”对文艺创作的价值方面,对于“童心”概念现实和逻辑基础并没有涉及,这显示了童心说理论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同时,童心说把向感性现实层面回归,将感性的儿童之心和情感作为对抗极端强调成人之心和伦理因素的文艺创作现实与美学思想的武器,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经验性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影响,使得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

二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局限性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使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独特的文化根源既赋予了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很大合理性,也使它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合理性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以“童心”概念为理论起点,重视私心和情感在文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超越宗法伦理对人心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异化,它的理论建构是基于直观感悟的观照方式之上的,其超越性具有经验性特征,而这种经验性超越方式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普遍的经验论思辨水平有关。童心说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下带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特征的美学理论,它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因素,也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的体现。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及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学能够在二元对立世界之先,在更为始源的状态下思考美的本质问题。”[6]李贽以直观感悟方式把握的“童心”概念,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更为始源的状态”的。对于儿童之心的原初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重视,造成了童心说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美学本体的独特面貌,使它思考了审美活动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内容上更加切近了审美活动那种融合了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和思维等审美感受心理形式的复杂面貌和本质规律,显示出了“简单”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作为这种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五行宇宙图式,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思想理论呈现出模糊的面貌特征。“模糊性就是不能用公式定义表达出来,不能给予形式化,不能让人明确地检验其对错。”[7]这种理论和思维上的模糊面貌,主要体现为轻工具、重心灵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宇宙图式的系统性和超前性使中国人较早地认识到了工具的局限所在,而没有走向重工具的技术之路,因而也就避免了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的局限。同时,与轻工具相适应的就是重心灵,即“强调经验、体验和直觉,对外物仰观俯察,用整个心身体验,指导悟出最精微处”。[8]不依赖具体工具的中国人选择了用整体的心灵去把握天人合一的世界的奥秘,试图使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次上与宇宙万物相通。这与那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合而产生审美愉悦的状态是相通的。童心说就是以直观感悟式的整体心灵和情感,去挽救审美主体心理的异化状态和解决文艺创作的非审美化问题的,它的经验性超越性质的直观感悟和整体心灵的把握方式,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观照,强调以整体心灵去把握复杂的宇宙万物,以有限的审美体验去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在这种注重心灵的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下,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把文艺创作的价值简单地降低为传统的伦理教化功能。“童心”概念,体现出了李贽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把握能力,使童心说比起强调文艺创作的伦理价值的前代美学思想,乃至强调明晰的同时代西方美学思想,都更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虽然选择了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童心说却因为它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而在美学思想领域显示出了一种“简单”的深刻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合理性。

2.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局限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造就了童心说美学思想直观感悟式的认识方式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使它选择以归原初归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当时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拨和超越。这也造成了这种美学思想在经验性超越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它在超越了前代及当时其他美学思想,启发了当时和后世的审美实践的同时,也缺少了一种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超越态度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它由文化根源及其思维特点决定的历史性晚出和理论性“浅薄”上。首先是它的历史性晚出。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坊市制度解体,商人地位开始上升,市民阶层出现,他们倾向于提出自己的精神文化要求。然而,至明代中叶李贽提出“童心”概念,开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群体转向个人、从伦理转向情感,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这种新动向才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童心说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胜利,然而却是一种迟到的胜利。用于指导和引领文艺创作的美学理论的晚出,限制了新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美学中的发展,也就限制了中国美学本身的发展。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历史性晚出,正是其文化根源造就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结果。农业生产、宗法血缘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思想理论的模糊面貌。模糊的理论思想不重视认识明晰的意义和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会把事物从整体系统中孤立出来加以考察,避免了形而上思维方式无法把握整体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们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及其思维模式的长久遵从,无从反抗,只能在这一思想传统之下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做“表层的超越”[9],由此引起的对文化发展中的新因素的不敏感,或不能对这种新因素的意义进行及时、合理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思想理论在诞生时间上的滞后性。美学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的童心的“人欲”涵义的历史性晚出,就是受到了这种模糊理论面貌限制的结果。其次,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造成了它在理论性方面的“浅薄”。李贽所处的时代,市民文艺繁荣发展,然而这种现实并没有受到士人阶层的重视,他们仍坚持以封建正统的诗学理论规范当时的文艺创作,甚至在面对文艺创作萎靡衰颓的状况时,主张以复古的方式实现超越。李贽的童心说同他们相比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却也没能最终摆脱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的影响。“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李贽对于现实生活进行的直观感悟基础上的,直观感悟的把握方式一方面使童心说更加适应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征,帮助它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实现了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超越;另一方面,童心说美学思想也因为这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性思维特征原则的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经验论思辨水平的限制。这种局限,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美学史中的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清晰、具体。“现象学是代表二十世纪西方哲流的三大主要哲学流派之一”[10],它的巨大影响波及到了美学领域,对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来弥合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割裂,现象学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现象学美学和童心说美学思想都重视事物的感性现实,试图通过对事物原初状态的把握来获得的最终的真实,实现对事物审美本质的把握。然而现象学美学又与童心说美学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中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高度发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是对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割裂整体、遮蔽真相的局限的反思和反抗,目的在于克服它们的缺陷,达到真正的“真实”。现象学重视的感性现象,强调的原初状态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更高的感性的否定式上升的结果。而童心说则是回归到感性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和人的原初心理状态,以童心对抗成人之心,以感性对抗理性,以对混沌一体的整体的直观把握来现实对审美本质被遮蔽的问题的“超越”。缺少理性反思往往会削弱反抗的力量,缺少明确的新美学要素的理论建构也常常显示出不够明晰和深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童心说美学思想,因模糊的思维惯性而形成了历史性的“晚出”,因缺少理性反思和新要素建构而显示出了理论性的“浅薄”,这些共同造成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超越性方面的局限。

三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意义

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内涵和超越性特征进行特殊性考察,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认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美学史研究和观照当前文艺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具有美学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美学史意义: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特征,有助于通过它来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这也是研究童心说超越性特征的美学史意义所在。在独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与文化根源,以及这三者影响下的李贽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拥有独特而复杂的超越性特征,在晚明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都拥有独特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中国文化熏染痕迹和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使人们对于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理解,具备了重要的美学史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美学史的本质特征,进而更好地处理民族美学和世界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经验性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具体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以及二者共同造成的天人合一宇宙图式和思想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它更加倾向于关注人的生命本体、心灵和内在超越,不同于西方美学“出于理论体系的需要而非生命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11],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美学呈现出了注重人的整体心灵内在超越的面貌。中国美学思想没有像西方美学思想那样拥有严格的概念、范畴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了一条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的关注天人关系中人的心灵的内在超越之路,试图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实现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获得无限永恒的愉悦的心灵体验。因为重视心灵的美学倾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整体模糊的理论思维特色,中国美学思想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复杂性的把握,比起西方美学更加全面深刻,它在动态的系统中,以整体的直观感悟和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的方式获得的认识,更加符合人类心灵的复杂和深邃的特点,切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启发我们在认识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关系问题时,不能一味地以西方的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逻辑范式来强制规范中国美学思想,将它们作为判断中国美学思想价值的标准,而是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既认识到它基于自身文化特性而体现出的系统性、超前性和合理性,也看到它的模糊性、经验性和局限性,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2.现实意义:观照和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观照和指导当代的审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童心说美学思想对于文学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心理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时,采取一种重视审美意识的原初状态、更符合文学艺术本质和独立自足性的审美态度。当前的中国,大众文化崛起,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这些文艺创作在内容方面体现出了现实化和娱乐化的特征。这与“童心”概念诞生的晚明时代市民阶层地位上升,表现市民阶层情感欲望和文化要求的市民文艺蓬勃发展,更加贴近现实的小说和戏曲创作繁荣的状况具有相似性。在这一前提下,关于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遭遇的娱乐化的市场原则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或许可以从童心说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到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的方式来实现对文艺创作审美本质的回归,与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它带来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对个人情感欲望的尊重,以及对文体创新的肯定,都符合市民文艺发展的要求,自李贽开始并影响到金圣叹的小说点评就是证明。童心说对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提示我们在处理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的市场原则与审美本质的矛盾问题时,将注意力返回到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学艺术的本体上来,重视文学艺术的现实性,以坚持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本质为前提,兼顾娱乐性和市场原则,而不能为迎合或者采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其次,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的认识,也提醒我们重视创作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理性反思的作用,从创作源头上赋予文学艺术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提高它们的审美价值。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所造成的理论模糊性和经验论思辨水平。这种文化特征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既使在今天的文艺实践中,也常常能见到它的影响痕迹,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的文学艺术作品缺少理性反思和自我超越意识的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审美创作主体重视自身思想的丰富、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由此可见,全面、理性地认识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源,挖掘它们的合理内核,反思它们的局限,用以观照和启发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正是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2][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02、137、161页

[4]马斯洛著.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6][11]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m].巴蜀书社.2003年.第27、30页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包装设计;运用

引言

中国的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性,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生活联系广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风”的盛行,传统图案乃至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呈现逐渐复兴的趋势。传统图案具有观念性极强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性,其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性,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而包装设计对传统图案的运用,开辟了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新途径,为中国的现代包装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在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的各种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具有民族形式的现代化设计。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分类及其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也称“古典纹样”,是世代相传的图案造型,印证着每个时代的鲜明历史特征。中国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创作群体,经过世代传承流传下来,它具有自己的创作机制,拥有成熟而多样的民族地域风格,它的艺术语言具有丰富独特的表现力,它是许多民间艺术形式的平面造型基础,它与吉祥、审美艺术殊途同归,它的独特魅力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1.1中国传统图案的分类

中国传统图案既是艺术智慧的结晶,又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工艺材料和制作技术相互结合的体现。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每一个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图案艺术风格和特点,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中国传统图案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为了方便地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图案,人们依据各种标准,将其划分出不同的类别体系,其中较为普遍的分类标准有:依据中国传统图案的应用载体,可将其分为彩陶图案、青铜器图案、漆器图案、印染织绣图案、建筑装饰图案(如石刻、砖印及木结构上的彩画等)、家具装饰图案、瓷器图案等。依据中国传统图案的题材可分为人物类、祥禽瑞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器物组合类等。

1.2中国传统图案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象征、寓意、符号和谐音四种:

第一,象征。象征是以事物的形态、色彩或生态习性为特征,取其相近或相似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并传递情感,如用莲花表示纯洁,用鸳鸯表示爱情,用梅花表示高洁、坚强、谦逊等。再如,松树由于其四季常青的生长规律运用到中国传统图案中便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松树与鹤相结合又有“松鹤延年”之意,因此成为了对高寿者的赞词,将这些象征吉祥的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既能实现产品信息的传播,又传递了中国传统图案的语义信息。

第二,寓意。寓意是借物托意。在中国传统图案中,龙风吉祥图案占有较大比例。龙自古以来是人们心目中尊贵和力量的象征,为历代皇室所用,在民间亦被看做神圣、吉祥之物,并以其英勇、尊贵、威武的特征存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中,现已成为品牌包装的符号。风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受到人类的崇拜,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象征美好与和平。故传统吉祥图案纹饰常由太阳、凤鸟、梧桐等构成,寓意祥瑞、光明、吉庆。以龙、风为标志的符号与吉祥物更是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寓意的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被广泛运用,以物传意,简洁明了。

第三,符号。符号是一种感性语言,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整合,是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形式化表达。在吉祥观念中,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是统一的。集体意识是一种传承久远的集体心智,它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历史地向客体渗透,使那些与人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客观对象逐步固定化为观念的替代物,成为特定的符号。例如《万代长春》图中,葫芦与长春花组成“万代长春”图案,愿人们世世代代永葆青春。

第四,谐音。谐音是借助汉字的同音或近音来表示一定的含义。如“喜上眉梢”,取喜鹊之“喜”音,取“眉”与“梅”之近音;“鸡立于石上”,“石”谐音“室”,“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三阳开泰”,“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开泰,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至。在包装设计中,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产品的意义、传达产品的功能,能使消费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产品的属性。

二、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价值

2.1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文化性

好的包装设计应与其本土的文化气息相联系,从包装上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一个时代的特征或是一个民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包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当今商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现代包装应保持清醒头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方式出现在商品包装中,并使人们不断地去关注它、了解它。

将现代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完美结合能够更好的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加强现代包装的本土文化性。首先,中国传统图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有着渊源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有着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早期它是人性本质的自然流露和观照。其次,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和阶级地位的形成,受到儒、道、释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图案也逐渐蒙上了世俗的色彩,中国传统图案观念及其象征意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多地被赋予了传统道德、封建人伦的思想,增强了驱邪祈福、讽世劝诫的社会文化功能。最后,在创作主题上,更多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直觉与自信、意念与臆断相结合的认识经验。中国传统图案感召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其文化精神是人类本性情感、意志在特定情形下冲突的集中体现的产物。由此可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案能够充分的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性。

西凤酒是我国名酒之一,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是民间传说中产凤凰的地方,唐朝以后称西府风翔,酒便因此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坡任职风翔签书判官时,在今风翔东湖喜雨亭“举酒于亭上”,畅饮柳林美酒(即西风酒),酒后留下了惊世名篇《喜雨亭记》,并用“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盛赞柳林酒。

为了充分表现西凤滔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其包装设计上常利用风鸟纹作为主体图案、边框或图标。例如,“十年窖凤酒”的酒瓶设计,以凤凰为主体造型,采用白色陶瓷为主要材料,凤冠用金色装饰,凸显凤鸟雍容华贵的姿态。又如一品西风酒包装,以清新淡雅的白蓝两色为主调,仿佛古代的青花瓷器,飞舞的凤鸟纹布满整个包装盒,预示生活和谐、幸福美满,再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2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精神性

中国传统图案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隽永的艺术性,成为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中国传统图案多以诗意化的形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传统儒学艺术思维,重视艺术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和谐统一。它通过对艺术的本质进行美学思考,从而赋予艺术不可分离的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其艺术思维方式在传统图案的寓意和表现手法方面被有效地运用。儒学经典《论语・子罕》写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的耐寒比喻圣贤义士的高洁品质,揭示士穷见节义、乱世识忠臣的道理。传统图案中,“岁寒三友”松、竹、梅;而“君子之交”“同心之言”则是对自然的物象即君子兰、同心花感受、引申、比拟的人格化。泸州老窖国窖原浆酒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从竹子的特殊内涵出发,把内包装容器设计成竹节形,瓶身雕有浮雕的竹形,绘制成青花彩绘效果,外包装盒上则借用巨幅长卷竹韵图作装饰,把竹的神韵与气节创造性地运用在包装作品中,准确、洗炼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洁、坚韧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泸州老窖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2.3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象征性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本身所显现的性质、形态特征、色彩或生态习性,进而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含义,从而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影响下,人们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中国传统图案都蕴含着较深刻的象征性。例如将蝙蝠与“寿”字组合,构成“五福捧寿”的吉祥图案造型,组合后的图案同时具有了“祈福、延寿”的双重含义,吉祥的象征性更加丰富和多样。又如“石榴多子”以石榴特殊的自然形态,象征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图案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包装设计中。

例如剑南春酒厂出品的东方红酒,就采用唐代团龙纹样,放置在酒瓶正中心位置,象征一种庄重、霸气,有效地传递了品牌的文化寓意“龙腾盛世”,唤起消费者的认同。传统花卉纹样同样因吉祥的象征意义而广泛运用在酒类包装中。牡丹在中国素有花王之称,唐开元年间,有咏牡丹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自此便有了国色天香之称。四川郎酒集团的核心品牌红花郎酒作为重新定位、树立形象的郎酒品牌,选择了唐代的牡丹花纹,枝繁叶茂的牡丹纹样最好地诠释了“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品牌文化,象征吉祥、富贵和美好。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现代的包装设计已成为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包装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消费者也越来越重视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满足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因此现代包装设计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商品的诉求功能上,与此同时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未来的包装设计要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其设计应做到:形象创意,彰显个性;绿色环保,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掘深厚的本土文化,突出其地域特色;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古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造型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产品的特点,融入现代气息,使包装设计在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感的同时又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时代的需求。首先运用传统图案时要巧用其“意”,借用其“内涵”,再加以引申,使设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情趣。对传统图案的发掘利用,了解其意蕴是很有必要的。每一种图案都有特定的观念,而且几种图形的组合也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背后蕴涵着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在运用传统图案设计包装时,需要对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化态势有着一定程度的分析、理解与把握,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复归。所以,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对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精神特征及象征意义的理解与分析。这样在形式造型层面的运用上才能轻松自如。如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中的鼻烟壶礼品包装,礼品外盒以寓意吉祥的“祥云”作为主要图形,内盒的“如意”图案则有“世界和平,事事如意”之意,并通过以白龙纹绸缎装裱的小册子,把中国申办世博会的决心传达给与会代表。其次要学会创新。要创新,就要认真研究传统,站在实践论的角度去研究,联系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李可染先生在论述中国画创作时提出“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入传统,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传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代包装设计,设计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变化,与时俱进。例如五粮液金玉满堂系列酒类包装的设计以传统的中国红为主色调,再与象征富贵与权利的金色相结合,充分体现出产品的吉祥寓意和尊贵气质。大胆创新,结合传统的荷花、鲤鱼等传统吉祥图案为其造型基本要素,荷花造型清清雅雅,朴素自然,毫不张扬,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高雅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鲤鱼线条流畅,活灵活现,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安逸、清幽之感,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分体现华夏子孙质朴、纯洁、诚实、善良的美好品格和情趣。在以往的设计中,有人认为只要把外国的东西搬过来,就是好设计,或者将一些传统图案生拉硬扯过来,就认为是民族的、传统的。这样很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其精髓的东西,当然,在实际产品包装设计中更应该立足在传统吉祥图案图形与寓意的基础上,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将其精髓有机地糅合到包装设计中,这样既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能充分表达企业文化理念和营销个性。

结 语

古老的艺术是民族的财富,中国传统图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只有在深入地领悟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求、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及表现形式、充分结合外来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点,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表达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设计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1]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66.

[2]杭间斯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41

[3]过山,谭曼玲包装设计[m].合肥:舍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4]曾景祥,肖禾.包装设计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李雅敏中国传统文化图案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

[6]万桂香解析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8.(4)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

[1] [2] 

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6

论文摘要:中国具有独特的韵味,拓展创作的自由空间,本文强度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传统文化;功能表现;结合特征;文化演变

地域传统文化根植于国家历史文化土壤中,是历史演变的印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是必然会存在的重要元素,它的应用与否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品质。因此我们说,园林景观本身对地域传统文化都是具有继承与发扬作用的。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关系阐述

园林景观设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反言之,地域传统文化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组的文化理论依据,所以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明显的优势互补关系。但如果单纯以地域传统文化及园林景观设计对比来看,地域传统文化就是基本,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基于基本之上的可视化立体表现,它有意无意地概括了地域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是一种相互的集中体现关系。如果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是来源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如果没有地域性做基础,园林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其深刻内涵和表现意义,变得毫无审美与文化价值可言。当然,也并非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单纯继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发扬,以创新变革的视角去改变它,然后发扬它,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变化,形成更深刻的文化记忆。对中国人而言,其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讲求“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博大精深”,因此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以人文思想为基础意向载体的哲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它融入了更多儒道、释道和道教精神,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境界所在。对园林而言,这种精神方面的抽象寄托完全以园林设计建筑中的实像内容表现出来,促成最终虚实结合的中国式园林美景,所以园林景观不但是对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寄托,也传达了中国人所向往的意境与精神,中国人应该珍惜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窥探

现如今是信息互联时代,媒体传播体系发达,高速的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也无形中缩小了各地之间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削弱了园林景观对于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实际上,地域特点表现并非可以追求某一种结果,它只是客观存在于某些符号体系代码排列中。换言之,它的设计符号应该与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合拍,实现地域精神与地域特点的有效体现,最终体现地域中人的文化取向,促成园林景观整体体验的完整形成。在我国深圳,万科第五园就是目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比较出色的一例,它的设计整体不但融入了东方传统文化雕刻,还融入了西方罗马柱艺术设计。人们能够看到第五园在园林设计系统中吸收了大量的徽派及晋派建筑元素,这种设计基本抛弃了传统的复古手法,而是采用批判式的全方位继承与创新,将传统元素非常自然地嫁接到现代中西方景观设计体系中,迎合了现代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营造了颇有艺术情调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广泛好评[1]。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表现分析

(一)理表现分析

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它以礼为根基。长期以来,人们地域形成了固化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习惯,这也是对地域文化综合表现的有效丰富。因此可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融入了更多感性与理性因素的,它与地域传统文化所依附的历史、自然及风俗因素都有作用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及地域主体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功能表现应该以理性与感性作为出发点与回归点。

(二)感表现分析

景观园林设计集中展现地域传统文化,而这种传统文化特色之中是蕴含着民族情感融合机制的,它代表了地方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劳动创造与历史沉淀,让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景观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在人类发展中的过程,也能看到人类的传承轨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并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这种民风民俗之美的充分体现就是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是和谐之美,它注重形式也更注重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突破界限,希望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园林景观的整体营造布局过程中,每一处设计都能体现它与自然之间的浑然天成,也讲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合理布局。根据每个地区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园林景观设计还会体现出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能够隐性体现地域人民的精神寄托与信仰崇拜,这种感性的地域精神文化融入造就了人造景观的自然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鬼斧神工”。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辩证观,其空间的营造不仅仅代表静止的画面,也代表一种感性的审美节奏韵律。设计师通常通过移步异景来展现动静结合的空间串联层次感,这种虚实相生、若隐若现的感性意境只有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才有体现[2]。

三、地域传统文化在绿博园景观设计中的生动延伸

(一)绿博园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概述

绿博园景观在当地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文化表现特征,它将当地传统文化诸如皮影、刺绣、窗花等都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再配合自然元素融合设计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让欣赏者看到它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如果从哲学视角来分析,绿博园景观在地域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方面作用明显,它的直观表现元素与隐性深层元素都体现了一种形而上学思维。首先说表现元素,它就包括对本地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民俗民风的生动体现,可以看到在园林的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色标志性事物,比如社火、马勺等,这些都是绿博园景观所在地域所独有的文化元素;在深层元素表现方面,它则主要体现了当地人淳朴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等重要价值观念。例如三秦文化中人们简约率直的性格都体现在了绿博园景观的设计灵感当中,展现了一种文化元素基于视觉效果融合的强大冲击力。从整体来看,绿博园景观在设计方面时刻不忘对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入,一方面希望展现“天人合一”的感性设计理念,一方面也希望迎合现代社会发展,体现迎合人居环境的美化理性观感。总结来说,从初步设计来看,绿博园景观就是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感性、自然与人文的有效融合,它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真正代表了当地地域传统文化,成为了地域景观设计的巅峰之作。

(二)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特征分析

景观的设计塑造永远无法离开地域的特征,无论是文化特征还是自然特征。绿博园景观在设计中不但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也展现出显性与隐性两面性。首先说显性特征,绿博园景观的显性地域特征体现在景观的造型形式表现上,它的设计让人们直接感知它的外在形象,比如自然中地理因素的表现、水文地质因素的表现、动物植被因素的表现,等等。绿博园景观在显性地域特征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再现”二字,它从生物学的角度表现了一种生命机体从损坏到脱离躯体最后重新再生的过程,这也充分强调了绿博园景观中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当然这种景观再生也不仅仅体现在景观实体上,它也是在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的完整性,因此从绿博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来看,它遵循一种改旧换新的景观模式,它的设计与改造也基本迎合了现代人审美的现实需求。其次是隐性特征,绿博园设计巧妙地将皮影、社火、马勺、刺绣等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深度萃取,将它们最为经典的造型最终经过改造,基于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材质就形成了新的自然景观,并辅以植物造景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季节性把握。观赏者可能不会直观发现这些被改造景观的真正文化内涵,但通过景观中文字的讲解,他们就能明白这些景观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绿色植被的季节性变化来暗示人类文明社会及文化社会的自然演变规律、发展规律,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人类审美方式的时代变革趋势。

(三)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文化演变特征分析

绿博园景观设计在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演变形式上分为两种:首先是对精神层面的深度演变,因为景观艺术设计的主题是“生境、画境与意境”,它们代表对地域文化深度不同层次的有效划分,例如它的表层山水就代表了一种自然意境,深层林木代表了一种禅宗意境,而园林周围建筑则体现了一种境外意境,它展现的是现代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这种复合式设计就说明了绿博园景观设计非常注重文化意境与整体园林建筑特性的完美融合,它将景观立体表现作为最基本介质,体现了一种景观意境的心物融合特质,代表了一种地域民族文化心态在长期历史文化熏陶中所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现。它的表现形式演变独特,民族文化背景也相对独立,绿博园景观设计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文化演变过程,将景观设计、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三者融为一体,以时空作为媒介,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及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在变化中逐渐独善其身,成为地方标志性建筑[3]。

四、结语

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也充分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由于地域差异、人们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的不同,这种地域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地方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融入了这一独特元素,真实反映了地方民族特色,将其传承发扬,这是人类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与向往。

参考文献:

[1]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温水镇二期园林景观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71-79.

[2]尹晓堃,薛瑨.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4,(16):107.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文本挖掘;文本特征表示;特征提取;模式识别

文本挖掘主要完成从大量的文档中发现隐含知识和模式的任务,一般处理的对象都是海量、异构、分布的文档。传统数据挖掘所处理的数据是结构化存储于数据库当中,而文档都是半结构或无结构的。所以,文本挖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文本,使之包含足够的信息反映文本的特征。目前的网络信息中80%是以文本的形式存放,web文本挖掘是web内容挖掘的重要内容。

文本的表示与特征提取是文本挖掘领域中的基本问题。目前通常采用向量空间模型生成文本向量来表示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但直接通过分词与词频统计得到的高维度文本向量作为文本表示,不仅给文本理解等后续任务,比如:文本分类、聚类等,带来巨大的计算开销,且精确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研究有效的文本特征选择与压缩方法来进行降维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有p文本表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表示模型方法与特征选择算法方面。用于表示文本的基本单位通常称为文本的特征或特征项。在中文文本中,采用字、词或短语作为表示文本的特征项。目前大多数中文文本分类系统都采用词作为特征项。(但考虑到文本挖掘的不同具体任务,有时也会将字或者短语作为特征项。)如果把所有的词都作为特征项,那么其特征向量的维数将非常高,要高性能地完成文本分类、聚类等文本理解任务将非常困难。特征提取与压缩主要是为了保持文本核心信息表达的同时,尽量降低特征向量的维度,从而提高文本处理的效率。

特征提取主要有如下四种思路:一是用映射或变换的方法把原始特征变换为较少的新特征;二是从原始特征中选取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三是根据专家知识选取最有影响的特征;四是用统计方法找出最具分类信息的特征,这种方法适合于文本分类任务。下面将从文本特征评估方法、文本特征选择方法、以及基于领域语义理解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等方面,对文本表示与特征提取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然后再展望未来文本特征表示与提取技术可能的研究热点。

1主流基于统计的文本特征评估方法

1.1词频(tF:termFrequency)、文档频度(DF:DocumentFrequency)与tFiDF

(1)词频(tF:termFrequency):即一个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将词频小于某一阈值的词删除,从而降低特征空间的维数,完成特征选择。该方法是基于出现频率小的词对文本表达的贡献也小这一假设。但有时在信息检索方面,频率小的词可能含有更多信息。因此,不宜简单地根据词频来选择特征词。

(2)文档频度(DF:DocumentFrequency):即统计在整个数据集中有多少个文档包含该词。在训练文本集中对每个特征词计算其文档频度,并且根据预设阈值去除那些文档频度超高或超低的特征词。文档频度的计算复杂度较低,适用于任何语料,常用于语特征降维。

考虑到文档频度超高或超低的特征词分别代表了“代表性弱”或“区分度低”这两种极端情况,故而需要删除。DF的缺陷是有些稀有词可能在某一类文本中并不稀有,即可能包含着重要的类别信息,如果舍弃将可能影响分类精度。

(3)tFiDF:它是由Salton在1988年提出的。其中iDF称为反文档频率,用于计算该词区分文档的能力。tF*iDF的基本假设是在一个文本中出现很多次的单词,在另一个同类文本中出现次数也会很多,反之亦然;同时考虑单词含有的类别区分能力,即:认为一个单词出现的文档频率越小,其类别区分能力越大。

tFiDF算法用于特征词权值估计就是为了突出重要单词,抑制次要单词。但iDF的假设认为文本频数小的单词就越重要,文本频数大的单词就越无用,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单词的重要程度和特征词的分布情况,使其无法很好地完成对权值调整的功能,导致tFiDF算法法的精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tFiDF算法中没有体现出单词的位置信息对其重要性的影响,对于web文档而言,权重的计算方法应该体现出HtmL的结构特征。特征词在不同的标记符中对文章内容的反映程度不同,其权重的计算方法也应不同。因此如何对于在网页不同位置的特征词分别赋予不同的系数,然后乘以特征词的词频,以提高文本表示的效果,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1.2统计词与类别信息相关度的文本特征评估方法

互信息:互信息用于衡量某个词和某个类别之间的统计独立关系。

互信息作为计算语言学模型常用分析方法,原是信息论中的概念,用于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即两个随机变量统计相关性测度。它被用于特征提取是基于如下假设:在某个特定类别出现频率高,但在其它类别出现频率比较低的词条与该类的互信息比较大。考虑到无需对特征词和类别之间关系的性质作任何假设,非常适合于文本分类的特征和类别匹配工作。

特征词和类别的互信息体现了特征词与类别的相关程度,被广泛用于建立词关联统计模型。它与期望交叉熵不同,它没有考虑特征词出现的频率,使得互信息评估函数更倾向于选择稀有词而非有效高频词作为文本的最佳特征。以互信息作为提取特征值的评估方法时,最终会选取互信息最大的若干特征词构成文本向量。互信息计算的时间复杂度平均值等同于信息增益,它不足之处在于权重受词条边缘概率影响较大。当训练语料库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特征空间中必然会存在大量的出现文档频率很低(比如低于3次)的词条,而较低的文档频率必然导致它们只属于少数类别。但是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这些抽取出来的特征词往往为生僻词,很少一部分带有较强的类别信息,多数词携带少量的类别信息,甚至是噪音词。

二次信息熵:将二次熵函数取代互信息中的Shannon熵,形成基于二次熵的互信息评估函数。它克服了互信息的随机性。作为信息的整体测度,比互信息最大化的计算复杂度要小,可提高分类任务征选取的效率。

期望交叉熵:也称KL距离。反映的是文本某一类的概率分布与在某特征词的条件下该类的概率分布之间距离,特征词w的交叉熵越大,对文本类的分布影响也越大。它与信息增益不同,它没有考虑单词未发生的情况,只计算出现在文本中的特征项。如果特征项和类别强相关,即:p(Ci|w)就大,而p(Ci)又很小,则说明该特征词对分类的影响大。交叉熵的特征选择效果都要优于信息增益。

信息增益方法:用于度量已知一个特征词在某类别的文本中是否出现对该类别预测的影响程度。信息增益是一种基于熵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估某特征词为整个分类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即:不考虑任何特征词的熵与考虑该特征后的熵的差值。根据训练数据,计算出各个特征词的信息增益,删除信息增益很小的,其余的按照信息增益从大到小排序。某个特征项的信息增益值越大,对分类也越重要。

信息增益最大的问题是:它只能考察特征词对整个分类系统的贡献,而不能具体到某个类别上,这就使得它只适合用来做所谓“全局”的特征选择(指所有的类都使用相同的特征集合),而无法做“本地”的特征选择(每个类别有自己的特征集合,因为有的词,对这个类别很有区分度,对另一个类别则无足轻重)。

其它的文本特征评估方法:比如卡方统计量方法、文本证据权、优势率等,这些方法也都是用于评估特征词与文本类别的相关性。其中,在卡方统计和互信息的不同在于,卡方统计其评估权重只对在同类文本中的词是可比的,另外,它对低频词评估实用性不高。

2主流的文本特征选择方法

2.1n-Gram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文本内容按字节流进行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分段,形成长度为n的字节片段序列。每个字节片段称为一个n-Gram单元,对全部n-Gram单元的出现频度进行统计,并按照事先设定的阈值进行过滤,形成关键n-Gram列表,作为该文本的特征向量空间。由于n-Gram算法可避免中文分词错误的影响,适用于中文文本处理。中文文本处理大多采用双字节进行分解,即:bigram。但是bigram切分方法在处理20%左右的中文多字~时,会产生语义和语序方面的偏差。而对于专业领域文本数据,多字词常常是文本的核心特征,处理错误将导致负面影响。于是有研究者提出改进的基于n-Gram文本特征提取算法,即:在进行bigram切分时,不仅统计bigram的出现频度,还统计某个bigram与其前邻bigram的共现情况。当共现频率大于预设阈值时,将其合并成为多字特征词。该算法,较好地弥补n-Gram算法在处理多字词方面的缺陷。

2.2主成分分析算法

该算法通过搜索最能代表原数据的正交向量,建立一个替换的、较小的特征集合,将原数据投影到这个较小的集合。主成分分析(pCa)按其处理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数据方法和矩阵方法。矩阵方法中,所有数据通过计算方差-协方差结构在矩阵中表示出来,矩阵的实现目标是确定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它们和原始数据的主要成分相对应。考虑到矩阵方法的计算复杂度随着数据维度n的增加,以n的二次方增长,有研究者提出了使用Hebbian学习规则的pCa神经网络方法。

2.3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

(1)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是一种通用型的优化搜索方法,它利用结构化的随机信息交换技术组合群体中各个结构中最好的生存因素,复制出最佳代码串,并使之一代一代地进化,最终获得满意的优化结果。如果将文本看作是由若干个特征词构成的多维空间,那么将文本特征提取问题就转化为了文本空间的寻优过程。有研究者已经将遗传算法应用于这个寻优过程中。首先对文本空间进行编码,以文本向量构成染色体,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不断搜索问题域空间,使其不断得到进化,逐步得到文本的最优特征向量。

基于协同演化的遗传算法使用其它的个体来评价某一特定个体。个体优劣的标准是由在同一生存竞争环境中的其它个体决定。这种协同演化的思想与处理同类文本的特征提取问题相吻合。同一类别文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各自所代表的那组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同类之间的相互评价和竞争。因此,每个文本的特征向量(个体)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不仅受到其母体(文本)的评价和制约,而且还受到其它同类个体的指导。基于协同演化的遗传算法不仅能反映其母体的特征,还能反映其它同类文本的共性,从而有效地解决同一类别的多个文本的集体特征向量的提取问题,获得反映整个文本集合最佳特征向量。

(2)模拟退火算法:将特征选取看作组合优化的问题,因而可以使用解决优化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特征选取的问题。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inganneal,Sa)就是其中一种方法。将模拟退火算法运用到特征选取中,理论上可以找到全局最优解,但在初始温度的选取和邻域的选取时,需要找到有效的策略来综合考虑解的性能和算法的速度。

3词向量(wordembedding)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中一般用到的词向量是用词向量(wordembedding)或分布式表达方法(DistributedRepresentation)所表示的一种低维实数向量。维度以50维和100维比较常见。这种向量的表示不是唯一的。词向量的提出,为的是将相关或者相似的词,在距离上更接近。向量的距离可以用最传统的欧氏距离来衡量,也可以用cos夹角来衡量。比如:用这种方式表示的向量,“麦克”和“话筒”的距离会远远小于“麦克”和“天气”。可能理想情况下“麦克”和“话筒”的表示应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由于有人会把英文名“迈克”也写成“麦克”,导致“麦克”一词带上了一些人名的语义,因此不会和“话筒”完全一致。该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的文本特征向量用于文本挖掘任务时可能出现的维数灾难问题,因而被很多研究者广泛地用于各类文本挖掘的任务当中。

4基于领域语义理解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

4.1基于语境框架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

有研究者发现,单单依靠统计无法完成语义分析。没有考虑句子的语义以及句子间的关系的情况下,无法提取准确的文本特征向量来表达文本语义。因此,研究者提出将语义分析与统计算法相结合的语境框架算法,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语境框架看作是一个三维的语义描述框架,即:把文本内容抽象为领域(静态范畴)、情景(动态描述)、背景(褒贬、参照等)三个模块。在语境框架的基础上,从语义分析入手,实现了四元组表示的领域提取算法、以领域句类为核心的情景提取算法、以对象语义立场网络图为基础的褒贬判断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处理语言中的褒贬倾向、同义、多义等现象,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提取能力。

4.2基于本体论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

有研究者提出了应用本体论(ontology)模型,有效地解决特定领域知识的描述问题。比如:针对数字图像领域的文本特征提取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文本结构树,给出特征权值的计算公式。算法充分考虑特征词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利用特征词统领长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进行特征词权值的计算和文本特征的提取。

4.3基于Z义网络的概念特征提取方法

文本挖掘,特别是中文文本挖掘,处理的对象主要有字、词、短语等特征项。但字、词、短语更多体现的是文档的词汇信息,而非语义信息,因而无法准确表达文档的内容。目前的大多数关于文本特征提取的研究方法只注重考虑特征发生的概率和所处的位置,缺乏语义方面的分析。向量空间模型(VSm)最基本的假设是各个分量相互正交,但事实上,作为分量的特征词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无法满足模型的假设。基于概念的特征提取方法是在VSm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部分语义分析,利用英文的wordnet或中文的知网等语义网络获取词汇的语义信息,将语义相同的词汇映射到同一概念,进行概念聚类。用概念作为文档向量的特征项,这样就能够比一般词汇更加准确地表达文档内容,减少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同义现象,从而有效降低文档向量的维数,减少文档处理计算量,提高特征提取的精度和效率。

5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近年来文本特征提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几年中,将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1)文本特征提取及文本挖掘在专业领域,比如:金融领域、军事领域等的应用研究。(2)新的文本特征表示模型,比如考虑使用层次结构的向量对文本进行建模,关键词向量能快速定位用户的兴趣领域,而扩展词向量能准确反映用户在该领域上的兴趣偏好。结合领域知识,采用概念词、同义词或本体来代替具体的关键词成为特征词,体现语义层面的需求和分析。(3)改进分词算法。比如针对特征提取的需要,应用深度学习算法框架,建构高性能的分词系统。(4)改进特征评价函数。比如考虑将表达文本结构的特征提取与表达文本语义的特征提取进行交叉解码,即对特征词的权重从表达文本结构与文本语义两个层面进行评价。

责编/魏晓文

参考文献

[1]BengioY,SchwenkH,SenécalJ,etal.neuralprobabilisticLanguagemodels[J].JournalofmachineLearningResearch,2003,3(6):1137-1155.

[2]SaltonG,BuckleyC.Buckley,C.:term-weightingapproachesinautomatictextRetrieval.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24(5),513-523[J].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1988,24(5):513-523.

[3]刘健,张维明.基于互信息的文本特征选择方法研究与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10):135-137.

[4]成卫青,唐旋.一种基于改进互信息和信息熵的文本特征选择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5):63-68.

[5]CavnarwB,trenkleJm.n-Gram-BasedtextCategorization[C]//inproceedingsofSDaiR-94,3rdannualSymposiumonDocumentanalysisandinformationRetrieval.LasVegas,US.1994:161--175.

[6]陈素芬,曾雪强.中心修正增量主成分分析及其在文本分类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6,30(1):108-114..

[7]郝占刚,王正欧.基于潜在语义索引和遗传算法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J].情报科学,2006,24(1):104-107.

[8]晋耀红,苗传江.一个基于语境框架的文本特征提取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4):582-586.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9

摘要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借鉴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体育文化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的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探讨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征。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将使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面和科学的进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朝着规范化、社会化、民族化、世界化的方向前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及其传承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本民族原创或虽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引入,但已经历了明显的文化改造、已与本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并流传已久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与精神健康为目的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意识、客观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其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积淀形式,除了具有人类社会文化一般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民族文化特质,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运动特征、民族文化风格与历史文化特征。相对与现代体育来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是指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特殊性与象征性,也体现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方式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性[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既不同于现代体育,更不是一种世界性的通行的体育运动形式。由于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个民族中,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相互熏陶,时时侵润着、影响着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其中的民族性就反映了创造这类体育运动形式的民族的群体性格。许多民族的体育运动形式,在经过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发展传承过程中,也会不断融进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革、演化,但它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民族烙印和印迹。

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所出现的体育项目,从其活动形式和活动规则上,都因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特点的影响,而形成了在技术上和动作上的不同风格。如回族的踏脚、藏族的赛牦牛、白族的霸王鞭、彝族的跳火绳、朝鲜族的跳板、傣族的孔雀拳等都是其它民族所没有的。就是同一体育项目,其运动形态与规则制度在各个民族之中也是不同的。例如:蒙古族式摔跤“搏克”,彝族式摔跤“格”,藏族式摔跤“北嘎”,回族式摔跤“绊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比赛,但比赛方式或规则差异很大,风格亦迥然不同。他们的摔跤比赛都反映了本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个性与民族风格。

(二)传统性特征

传统性是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时间上传衍的连接性,是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来的,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到今年的发展现状,应该说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沿袭、继承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优化了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无论其活动规则、形式、方式还是活动功效,都是人们长期积累、总结下来的实践经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不仅只传承着各个体育项目的形态、方式、方法、技能、技战术、技巧,而且还传承着民族体育历史背景、起源、演进的神话传说故事,传承着民族体育活动中的民族习俗民族精神、思维方式、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然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会经过种种变革,或扬弃或丰富,但它始终保留着本民族习俗文化的活动特征,以强大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传承、发展至今天。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九届,而且一届比一届更兴盛、隆重,参赛的项目与人数也逐渐增多,举办规模、科技含量、运动水平也不断壮大提高,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发展注入了更新、更强、更高的生命活力。

(三)地域性特征

地域性,是指某民族长期在特定地域内,受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影响,产生不同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生产方式、文化心理的地域特征,并会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而又具有各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心理对该民族有很大的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

各民族的体育项目的形成及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俗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地域的影响。由于各个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所生活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江南地区经常开展的龙舟,朝鲜族开展的秋千,藏族开展的赛牦牛,草原地区开展的赛马等,显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保留着不同环境、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的烙印,并伴随着当地民族风情演变沿袭至今。例如:北方草原地区的赛马、射箭、摔跤,南方水乡的龙舟、划船、独竹漂等项目。北方地势平缓开阔,季节明显,湿度较干,太阳光照较强,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宽阔的活动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崇尚武力、豪爽奔放的性格,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投掷、搏斗、举重等等;南方多丘陵山地,且山环水绕,气候温和,人们的性格也趋于平和细腻,富于思考,长于心智、技巧活动类的项目,如游泳、弈棋等。除南北方的地域差异外,还存在着山地与水乡,平原与高原等更为细致的差异。也正因为这些差异,即使是同一种运动项目,也因其产生的地域、民族不同,所包含的内涵、技艺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

(四)健身性特征

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一样,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在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并促使人的体力和体内运动能量物质的消耗、恢复、超量恢复、周而复始的循环,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在各民族中,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成各具特色的锻炼手段。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如侗族的抢花炮、傈僳族的射弩、回族的木球、藏族的押加、白族的霸王鞭、哈尼族的秋千、朝鲜族的跳板等,都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功效,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能得到体力的锻炼和精神的调节。

(五)娱乐性特征

娱乐性,是通过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活动方式出现。与西方体育相比,民族运动会的运动项目更偏重娱乐性和随意性。它着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消遣、休闲和游戏的活动形式出现。娱乐是人类在基本的生存和生产活动之外所获取快乐的非功利性活动,包括生理上获得,更主要是指心里上得到愉悦[3]。娱乐最早并不是为了娱乐别人而出现的,而跟多的是为了发泄自我内心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在欢娱心情达到高潮时才会表演起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像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的龙舟、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娱乐成分较高的项目,它能使人们在激烈的竞争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需要,享受取得胜利的喜悦,不仅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展示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求促进了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对各民族的关系交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前期培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QSp09。

参考文献:

[1]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2]饶远,刘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论[m].人民出版社.2009.7.

[3]钟敬文.论娱乐[J].浙江学刊.1999(5):92-95.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图像特征细化;海量数据挖掘;图像数据挖掘;图像噪声过滤

中图分类号:tn911.73?34;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6)24?0113?03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massdataminingsystembasedon

imagefeaturerefinement

LinLing1,XURan2

(1.Fujianinstituteofeducation,Fuzhou350025,China;2.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traditionalimagedataminingalgorithmbasedonimagecontenthaslowclassificationefficiencyofthemassimagefeatures,andhighinfluenceontheimagedataminingaccuracyaffectedbythesamplequantity.therefore,amassdataminingsystembasedonimagefeaturerefinementisproposed,inwhichtheman?machineinterfaceendowsthesystemwiththehighinteractivity.theimagesearchenginecanintelligentlycollectthevaluableimagedataandfeaturesinmassinternetimagedata.theimagepreprocessingmoduleisusedtotransformtheimageformat,completetheimagefilteringofnoisefactors,andrefinetheacquiredimagefeatures.thedataminingmoduleisusedtomodeltheCmQLstatementsaccordingtothecollectedimagefeaturerefinementresults,andminethevaluableimagedataintheimagedatabase.theimagedataminingprocessperformedwiththedataminingquerylanguageCmQLisgiveninthesystemimplementationsection.theexperimentalresultsshowthatthesystemhashighprecisionratioandrecallratio.

Keywords:imagefeaturerefinement;massdatamining;imagedatamining;imagenoisefiltering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增强,不同行业对图像应用的不断增加,导致监视相机、医疗影像系统、卫星遥感系统等图像采集部件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而这些部件采用图像挖掘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自主分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图像数据的需要也逐渐增加[1?3]。

传统基于图像内容的图像数据挖掘算法,对海量图像特征的分类效率低,对图像数据的挖掘准确率受样本数量影响较高。因此,寻求有效的海量图像数据挖掘算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4?6]。

1海量数据挖掘系统设计与实现

1.1系统总体结构

基于图像特征细化的图像检索,通过数据库保存图像数据,并且对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进行细化,进而完成图像数据的挖掘。塑造基于图像特征细化的海量图像数据挖掘系统,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包括人机界面、图像检索引擎、图像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挖掘模块、数据库系统和知识库系统。

1.2人机界面设计

仅靠数据挖掘系统自身挖掘图像数据,容易形成大量用户不关心的模式。因此,需要用户通过交互方式,参与到具体的数据挖掘。设计的人机界面结构如图2所示。

检索模块用于完成图像的检索,用户采用浏览器给出图像特征,进而产生对应的图像检索申请。智能是一个动态的检索接口,若用户未在当前的数据库中检索到有价值图像数据,则智能存储用户申请,采用图像获取系统自主在网络中进行检索,并且将检索结果反馈给用户。

1.3图像搜索引擎设计

图像搜索引擎的结构见图3,其可在网上采集图像,并对图像进行相似性运算,执行用户图像数据检索需求。

1.4数据挖掘模块设计

数据挖掘模块是系统的关键,系统通过模块化方法,将图像数据挖掘部分的不同功能设计成规范的组件,并且依据相应的组装规则和约束条件,塑造成完整的图像数据挖掘模块,其结构如图4所示。

2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验证本文设计的基于图像特征细化的海量数据挖掘系统的性能。实验采用图像检索引擎,分别输入bird,bike,car,flower,plane关键词,并将待检索图像中的前50幅图像存储到机器硬盘内,并且分别设对应的图像库。

实验1采用bird图像库,并采集颜色特征和形状特征,采用基于图像内容的挖掘系统和本文挖掘系统对图像进行分类挖掘。具体的挖掘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基于图像内容的挖掘系统,本文挖掘系统的查准率和查全率都较高,说明通过采集图像颜色特征,并利用本文挖掘方法可提高海量图像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文系统进行挖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都高于传统系统,说明通过采集图像形状特征,采用本文提出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进行挖掘,具有较高的查全率、查准率。

实验2针对bird图像库、bike图像库、car图像库、flower图像库,从中采集形状特征,并进行细化,分别采用基于图像内容的挖掘系统和本文挖掘系统对图像数据进行挖掘,具体的挖掘结果分别如表3、表4所示。

实验3采用4个实验图像库,并从中采集形状特征,再分别采用基于图像内容的挖掘系统和本文挖掘系统,对实验图像库进行挖掘。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基于图像内容系统进行形状特征采集图像库的挖掘结果

对比分析表5和表6可以看出,采用本文挖掘系统进行挖掘,能够大幅度提高查准率。相对于基于图像内容的挖掘系统,本文挖掘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地挖掘到正确图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结论

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图像特征细化的海量数据挖掘系统,其中的人机界面能够赋予系统较高的交互性。图像搜索引擎能够智能地从互联网海量的图像数据中,采集有价值的图像数据和特征。图像预处理模块对图像格式进行变换,完成图像噪声因素的过滤等操作,并对采集图像特征进行细化。数据挖掘模块依据采集的图像特征细化结果塑造CmQL语句,从图像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图像数据。系统实现部分给出了数据挖掘查询语言CmQL进行图像数据挖掘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具有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表6本文挖掘系统进行形状特征采集图像库的挖掘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红斌,陈扬,高雅,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预警技术在一体化输电设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4,30(1):55?58.

[2]李正,康立源,范骁辉.中药制药过程数据集成、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5):2989?2992.

[3]苏晓青,黄翔,王俊.蒸发式冷凝冷水机组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6,30(1):37?42.

[4]李德仁,张良培,夏桂松.遥感大数据自动分析与数据挖掘[J].测绘学报,2014,43(12):1211?1216.

[5]吴嘉瑞,唐仕欢,郭位先,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6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