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8:10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1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2

本教学研究项目是通过搭建B/S结构模型平台,在研究如何经济、高效地制作三维村镇模型的方法与步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浙江省村镇规划信息化水平。

1.1本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浙江省典型村镇三维仿真规划信息化平台模型,实现美丽乡村仿真场景漫游及规划信息化管理。着重研究在教学研究项目过程中采用的各种纹理建模方面的优化方案,包括纹理建模过程和烘焙过程的优化,以及开发软件平台自身提供的一些优化方案和优化技术。

1.2教学研究项目通过本地或者远程管理界面,对三维村镇规划

信息化平台场景中的个体信息进行交互,做到规划信息数据实时更新。

2.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开发流程

2.1三维场景模型的构建

浙江省美丽乡村三维虚拟现实教学研究项目组织与实施及开发流程的研究。教学研究项目首先是对单个美丽乡村模型场景的创建,通过B/S浏览方式进行整合。(1)教学研究项目的需求分析及相关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课程组成员调查走访,合作单位直接提供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再结合卫星地图,综合创建地形地貌。大量的建设贴图通过单反相机进行实地拍摄。(2)CaD总平面图的处理。通过测绘部门或者乡村相关职能部门获取的乡村CaD总图信息量大,对模型创建来说需要精简,然后导入3dsmaX软件进行场景模型的创建。(3)优化创建的模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简三维模型面数等信息,确保在平台运行时的流畅。(4)村镇场景模型的烘焙。在目前虚拟现实场景中,通常都是由建筑模型在贴图、灯光等一系列步骤后进行烘焙(在Unity最新的5.0系统中,可实现实时光影,不一定需要烘焙步骤)输出到相关平台,这样能获得的视觉效果更佳。(5)在3DSmaX环境中直接导出并合并场景至相关虚拟仿真平台,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部分静态模型的导出与全部静态模型导出,根据不同需求选择进行。

2.2系统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的设计,包括虚拟现实引擎和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在应用中如何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的研究。(1)创建相机及相机动画,在无人交互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相机对美丽乡村进行飞行鸟瞰等预设。(2)虚拟现实场景碰撞属性的设置,默认可以直接把场景中的所有物体设置为碰撞体,减少工作量,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系统运算量大,执行效率较低,影响最终的运行速度。所以一般都是人为设置一个较简单的物体,设置碰撞后,进行隐藏操作。(3)创建特效与周围环境。教学研究项目可根据需求,设置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对表现水景效果、蝴蝶飞舞等特效的制作,动态效果通过3dsmaX进行动作设定,导入到虚拟现实引擎进行后期处理。(4)村镇地图的导航制作。导航图的制作关键是要在3dsmaX平台中进行坐标的定位,确定坐标参数后,在虚拟现实平台中进行相关的参数设定。(5)美丽乡村数据库的创建。平台可以支持的数据库丰富,包括aCCeSS、oracle、SQLServer、mySQL等,虚拟对象与数据库的关联操作和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实现是平台实现交互的坚实基础。(6)交互功能的实现。平台支持的交互功能众多,可能鼠标事件、距离、键盘等触发调用相应的响应事件,大量的交互功能还涉及到数据库的数据读写,这在本教学研究项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平台支持生成eXe可执行文件脱离平台环境单独运行,也可以到互联网络中进行网页浏览交互,本教学研究项目最终是通过生成单个的网络版本,通过weB树形目录,把浙江省的各个村镇的三维虚拟仿真系统合成到大平台中。今后的研究中考虑使用跨平台支持效果更好的Uni-ty3D引擎。

2.3平台特点与特色

本平台采用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图像软件结合虚拟现实平成,脚本引擎功能强大,压缩率高,真实感强,沉浸感好,可嵌入音频、flash、视频、图片、网页。(1)平台仿真度高,区别于能流畅实现村镇的三维漫游功能,部分村镇信息查询等功能,满足决策者对美丽乡村规划功能的要求。(2)可以实时把画面用“虚拟相机”进行拍摄出图,能直观、精确、更大范围地展现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提高规划审批决策科学性。(3)该系统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开放接口,扩展到经济、卫生、交通、应急、消防等领域。

3.教学研究项目平台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浙江省村镇共有1500多个,教学研究项目建成后,为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信息化水平提升做出明显成效,也为浙江省乡村建筑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研究成果专注于虚拟现实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领域中研发和推广,目标是国内领先的村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方案。教学研究项目能满足不同数字规划管理领域,不同层次决策者对数字仿真的需求。

4.平台的保障力量

4.1人员保障

教学研究项目分别由高校、企业与政府职能机构等三部分技术力量组成:教学研究项目主持单位高职院校在教学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采集村镇基础数据,利用研究小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调查数据、采集可视化资料及到乡村管理部门查询资料,也为教学研究项目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本科院校为本教学研究项目提供理论支撑,在校的虚拟现实方面的硕士研究生,也参与到教学研究项目中,为教学研究项目提供了技术保障。

4.2资料保障

规划设计院作为合作企业单位,负责提供浙江省典型美丽乡村规划图纸。企业内部有较多的规划专家,可以对教学研究项目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研究中的浙江省溪口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就由他们提供,为该教学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4.3政策保障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委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对教学研究项目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所在的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在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中还负责对村镇管理者规划信息化方面进行指导。每年都会对浙江省村镇优秀规划方案进行汇编、获奖教学研究项目的收集整理,具有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源,对建设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便于教学研究项目具体实施过路中的运行与推广。

5.结束语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3

近年来,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弘扬“清醒、沉实、大气、卓越”的广电精神,秉持“求发展、谋利益”的理念,积极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巩固“村村通”建设成果,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县广播电视覆盖水平的快速提高。到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完成2800公里,形成干线光缆“o”型覆盖。11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全都实现了村村通。行政区域内通市、通邻、通乡镇的干线光缆产权自主率为100%,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站全省排头。

重点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无线发射台改造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但一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仍把广播电视作为文化生活的主体。为使这部分群众能更好地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今年上半年,局里投入20余万元对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装修和技术设备改造。提高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能力,保证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效果,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的光缆覆盖。

县广播电视局自1994年开始有线电视建设,到20__年已全部实现“村村通”,从20__年开始我局在巩固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光缆覆盖力度。全县共有326个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目前,已通光缆322个,达到99%以上。上级要求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要有线覆盖,并非光缆覆盖。光缆覆盖与有线覆盖的最大区别在于光缆覆盖用户少、距离远、投资多、施工难度大。没有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很大。那些居住在边远地区的群众,虽然只有几户、十几户,却能远隔县城几十里、上百里,看到与县城一样的有线电视节目,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和谐社会的温暖。现在其他四个没通光缆的自然村,踏查规划已经结束,正着手施工。到年底除了一个村因历史遗留的合同纠纷外,其他三个村可全部实现光缆有线电视村村通。

三、加快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建设步伐。

县广播电视局始终对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为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步伐,推进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从20__年开始,加大对乡镇标准化广播电视站的建设力度,共投资120余万元,已建成功能齐全,办公条件一流的标准化广播电视站4个,正在建设的2个,其他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也将陆续建设。从而形成了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有效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四、推进数字电视建设。

数字电视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国家要在2015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取消现有的模拟信号。这项工程在县城推进,我们认为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一是投资巨大,二是群众很难接受,三是经营回报率太低。今年,我局已开展了数字电视建设的前期论证、考察、实施工作。基本思路是借用市里的节目前端平台,建立自己的用户管理平台,探索机顶盒的普及方式和收费标准等。

下步工作打算: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4

摘要:文章从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出发,对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林甸县花园乡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区域实践推广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95-03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1.1存取自由度高

从根本上讲,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就是与数字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和文献资料进行资源对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今的数字图书馆已经开放了多种登录渠道,可以同步支持会员在多种登录渠道中进行多种方式的自由阅读。由于技术的进步,每一名会员的阅读记录都可以被缓存留档,方便会员自由读取。

1.2城市覆盖率高

据统计,由2009年开始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覆盖全国40所省级图书馆、479所市级图书馆,服务辐射2,900所县级图书馆,实名用户超过655万人,用户分布在内地、港澳和部分海外地区,各服务系统年均点击总量超过12亿次。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网络技术环境基础上,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网络环境比较稳定的城市区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较好的地区。

1.3资源共享度高

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是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带动和影响下开始的。在相关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地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构建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②组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③搭建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一库一网三平台”的工作方案。

1.4用户满意度高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所需要占用的社会资源并不大,但是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帮助却是非常巨大的。正因如此,在数字图书馆的投建过程中,各地数字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对于建设完成的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比较高。如: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建成之后就实现了以ip范围为限制,向全省读者免费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图书馆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异地借阅、随身携带和随时随地的阅读,有效解决了数字图书馆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无法覆盖的问题,对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乡镇和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基层一线,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基础薄,常规的宣传教育手段收效不大。在乡镇和社区全面铺设数字图书馆的成本不高,维护难度不大,能够为乡镇和社区的基层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具体说,在乡镇和社区建设开通与城市区域的数字图书馆对接的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2.1扎实的技术支持

在乡镇和社区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同样是承担着公共图书资源共享、居民文化教育等艰巨任务的虚拟公共设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工作,主要是在乡镇和社区进行高速稳定的网络铺设工作和在适当的场所进行公共服务器的运行维护。这些工作和数字图书馆在城市区域的建设工作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相关的运营企业能够定期参与维护,就能够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可行性。

2.2旺盛的客户需求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城镇和社区居民了解社会文化、融入全新发展的社会文化的内心需求非常强烈。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可以让他们在现有的生活节奏下,在不增加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和生活习惯,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文化学习和活动,有效地迎合了乡镇和社区人们的学习需求。

2.3适宜的服务环境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不同,这就决定了在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中,为会员提供的服务方式也不同。对于乡镇和社区的居民来说,只要学会了利用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在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料搜索和查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会员来说,学习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方式的过程,也是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2.4强大的政策支持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文化综合服务水平,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重大文化发展建设策略。在相关策略的带动下,我国现已建成一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40个县级支中心、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各级文化服务机构的建立,快速有效地建立起一个系统覆盖全国、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六级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这种服务网络的建立,为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乡镇地区人口的社会文化普及和教育工作,而这项工作的主要诉求和乡镇及社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根本诉求是一致的。鼓励性的政府指导政策的出台,为乡镇和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

3乡镇和社区对接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探索

林甸县花园乡在前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实现了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移。应当说,花园乡的前期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必须要建立在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的基础上。所以,花园乡也积极地进行了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3.1林甸县花园乡的发展建设情况

花园乡是林甸县的下辖乡镇,全乡共有11个行政村和78个自然屯。全乡面积67.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28.5万亩,草原面积有30万亩;全乡共有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76人。因劳动力产业结构比较传统,为了更好地促进花园乡的发展,当地政府把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工作作为主要工作。目前,全乡共有劳动人口1.7万人,占总人口的54.8%。其中从事奶牛养殖业的劳动人口有5,200人;从事绿色、特色种植业的劳动人口有800人;从事商业、餐饮、服装、建筑、运输、贩运等行业的劳动人口有3,400人。从目前林甸县劳动力行业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劳动力都在从事着比较基础的劳动工作。这些工作传统、简单,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有限,但事实上,随着社会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参与各项社会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还是农畜养殖,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效益。如:我国奶牛养殖业就已经实现了奶牛喂养管理的机械化以及牛奶制品加工生产的自动化,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已经依靠科技进步进入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林甸县花园乡,参与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能够参与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作的劳动力数量非常有限,这说明林甸县的劳动力的总体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

郭敏:数字图书馆资源在乡镇和社区的延伸服务研究与探索3.2林甸县花园乡的实践状况

在发展过程中,花园乡政府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趋势与自身的建设发展工作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与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工作结合起来,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为切入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工作探索:①按照土地区域的功能用途,将全乡土地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分别划定居民生活活动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农工项目开展较好的农业区、种植业项目发展较好的种植区和草原区等多个主题区域模块。②以有线网络线路铺设全面覆盖居住区,无线网wiFi信号基本覆盖农业区、种植区,手机信号全面覆盖草原区为目标,实现网络信号和手机通信信号在全乡高密度覆盖。③投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服务器,将服务器设置在乡政府、学校以及农机站等场所,以农业主题为主要范围,建设一个与大庆市的城市数字图书馆系统全时空对接的数字图书馆。④组建教育小队,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数字指导生活”的专题教育活动,每周三活动一次,在乡政府以及各村村委免费开设数字图书馆使用方法的主题教育公开课,为广大劳动者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推广教育工作。

3.3花园乡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首先,关注社会文化建设,促进数字图书馆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投建,将会对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花园乡的数字图书馆投建实践过程中,当地政府就注意到数字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环境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投建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对图书馆所在地的城市功能板块进行合理划分,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地方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将数字图书馆对各地方文化发展的积极效用放大。其次,只有夯实技术基础,才能取得积极投建效果。数字图书馆的投建,离不开基本的技术支持。由于花园乡的有线网络铺设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只能在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完成。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大力推动无线网络覆盖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花园乡居民的实际需要,有效地解决了花园乡网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让馆内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再次,多服务器同时运行,保证客户的使用效果。由于花园乡政府在投建数字图书馆之前,就对全乡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设立多台同时运行的数据服务器的做法,既增强了数字图书馆运行平台的稳定性,又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感受,为数字图书馆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质的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专职教育团队的存在,保证了图书馆的推广效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只有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将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来。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花园乡的实践活动,充分考虑了数字图书馆投建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重点照顾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的使用需求,充分结合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落实。从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上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乡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艳慧.浅析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233-234.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功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problemtoRaiseFunctionofRuralRadioandtelevision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

ZHanGQing-mei

(DepartmentofRadioandtVmanagementoftonghuaCounty,tonghua134100,China)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6

关键词:乡镇图书馆现状发展

一、目前乡镇图书馆当前出现的窘境

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对乡镇图书馆的冲击。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采集信息的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乡镇图书馆传统的图书、期刊杂志等信息储存方式已经明显暴露出查阅、使用效率低下的弱点,使得乡镇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很多用户迅速地流失,一些乡镇图书馆出现门可罗雀,借阅人数寥寥无几的窘境。

二是图书资源流失制约着乡镇图书馆业务可持续发展。乡镇图书馆是文化站所属的一个消费型的公益性集体,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由于乡镇政府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对图书经费投入也有所减弱。没有足够的经费,馆舍扩建、网络设备、电子阅览设备购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采购、储存必然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电脑操作技术不精,对读者服务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用户资源快速萎缩。

三是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冲击着乡镇图书馆门庭冷落。随着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增多,对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力,特别是经营性的书屋迅猛增加,这些书屋既售书又租书,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读者,使得兴旺多年的乡镇图书馆大受冲击以至门庭冷落。

二、新形势下推进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图书馆、文化站要有责任意识。即强化辅导意识,加强对乡镇、村落图书馆(室)的辅导、指导力度。这是推进乡镇、村落图书馆(室),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操作层面问题。从县(市、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工作职能来看,组织、辅导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建设乡镇、村落图书馆(室)是职能赋予的重要内容,图书馆、文化站理应责无旁贷承担起这一责任。一要尽快从名缰利锁中解放出来,确立辅导培训是图书馆、文化站生命线的理念。辅导培训是馆、站干部的工作职责,离开辅导培训就离开了工作职责,就失去了图书馆、文化站特殊的社会存在价值和关键因素。二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明确巩固和发展乡镇、村落图书馆(室)是每一个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职能要求,也是工作重点和着力点。如鄞州区图书馆从加强辅导培训工作着手,每年举办2-3期乡镇、村落、社区图书管理员培训班,并开展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竞赛,提高图书管理员文化素质。由此同时,还举行“读书节”活动,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室)借阅或参加活动、写读书心得等。借名人效应掀起全民读书热潮,不但巩固提高了乡镇、村落图书馆(室),而且对挖掘和传播地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辅导培训、开展各类活动,使全区乡镇、村落、社区图书馆(室)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巩固和发展了乡镇、村落图书馆(室)。

通过以上几个不同层面的努力可以完整地构成建设乡镇图书馆的长效机制。如果没有法规层面是约束,图书馆建设就会变成一阵风,如果没有管理层面,图书馆建设就会变成一盘沙,而如果没有操作层面,图书馆建设则无从着落。总之,长效机制是乡镇图书馆长足发展的基石,有了长效机制,建立的乡镇图书馆才能得以持久有序推进,才能得以巩固提高,才能得以长足发展。

三、创办多样化的图书馆形式

1.创办学习型图书馆

创办学习型乡镇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乡镇图书馆是社会公益性集体,它的存在对于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都很有意义。要把乡镇图书馆变成吸引人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变成人们快速有效地吸收知识的场所,就必须首先把图书馆的管理员队伍打造成一支学习型的队伍,使他(她)们能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从基础知识层面来说,图书管理员就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刻苦钻研图书馆业务,为搞好图书馆的服务积蓄力量。从提高图书馆业务的科技含量来说,需要图书管理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的领域不断开辟,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应用,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满足图书馆新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

2.创办个性化图书馆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7

[关键词]数字村镇 概念 要素 策略

[分类号]tp3G25

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建设已经延伸到了村镇基层。“数字村镇”作为一个整体被广泛使用,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行动在基层的切实落实,弥补县乡与农户之间存在的严重断层,即所谓的信息“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1 数字村镇的概念和建设内容

数字村镇依托3s技术,采用统一的信息规范与标准,将村镇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要素数字化,实现村镇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和高度集成共享,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村镇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应用系统,向村镇基层单位和村民提供村镇管理、农业生产、公共事业、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或专门化信息服务。数字村镇建设的框架体系见图1。

数字村镇的目标为借助于“三网合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将农村原有的互联网、程控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并建成村镇信息服务平台:①实现党务、村务管理数字化,突破农村基层干部原有的工作方式,将政策文件送到农户家里。在数字村镇信息网络平台的内网中设立党建工作、社会经济与人文数据库,将数字信息平台设置为党务、村务管理平台,村委干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化办公,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党务、村务。通过网络来传达文件、发放通知,进行村务与政务的公开,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也使群众自觉地加入到村委管理之中。②实现农村党员教育信息化,突破农村现阶段教育培训的原有模式,把干部和技术人员“请”到农户家中。在外网中建立农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系统,在千万家村民家中设置网络终端。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接受技术培训。③实现信息网络化,突破传播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的原有途径,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把市场办到农民家里。数字村镇网络,一方面,可以对外本地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农户可收看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科技、市场等信息,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地市场行情。另外,围绕农村政策、科技信息、卫生保健、法律服务、文明新风等方面在外网开设公共事业服务系统。普及法律、宣传卫生保健、医疗保险知识等。并利用文娱资源库,传播健康积极的影视书籍。

我国数字村镇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起步较晚,起点低,命题的破解有赖于重点的剖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软硬兼施方显成效。

2 村镇数字化建设的要素

数字村镇的建设一旦落实到执行层面,就是动态运行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应有先后轻重之分。一味地单独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因过于极端而无法实现数字村镇的整体效果。相对于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作用来说,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的培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节将围绕表1来剖析数字村镇建设的要素:

2.1硬性指标先行

2.1.1基础设施:从铺路到通车2008年1月7日信息产业部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村村“通”宽带为数字村镇建设铺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村村通宽带只是村镇数字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用宽带就好比“通车”。“铺路”仅仅是开始,“有路无车”如何实现“通车”?从通宽带到用宽带,面临的是网络终端设备缺乏的难题。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000多元,占一名普通农民一年收入的72%,让农民自费买电脑显然不现实。正如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村镇数字化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弱点,保证和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谁牵头出资、融资渠道、出资的可持续性等现实问题。

2.1.2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车有优质货载有车无货。路仍然无法发挥作用。针对村镇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搭载的货物,其数量基本上能保障车有货载。众多网络体系已经建立,覆盖了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但存在着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信息开放性与共享程度低,许多网站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内容只有注册用户才能浏览。

另外,村镇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内容泛泛,一家有家家有;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交叉重复多,特色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的信息少;直观反映的信息多,有分析、协助村镇管理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同时,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自用数据库多,公用共享库少,尚不能实现联网检索。这既增加了农民查询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

2.2 技术支持

2.2.1

技术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村镇数字化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又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从一开始就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的矛盾:①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对村镇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②信息体系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尤其是数据库建设中技术指标设计不统一,致使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结构不相同,结果就造成了数据之间不能互访,在客观上形成了众多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包括“三网”在内的网络汇聚及融合、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都受到了影响。

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数字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技术开发缺乏统―标准的理由。没有标准化,就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村镇数字化的―个显著特点就是跨

学科、跨领域,体现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上,也出现了村镇数字化建设参与部门分别制订相同类型标准的情况。因此,数字村镇技术标准化工作需要统一步调,保证技术标准制订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和协调。

2.2.2 创新成果有限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有关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力求实用、适用、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术的重大应用需求旺盛,然而在技术方法、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方面缺乏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或集成创新性成果。示范村镇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技术为公益事业服务,同样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印度。我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而是找出技术创新的难点,并竭力克服。

要提高村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更要考虑政策导向问题。现在我国的村镇数字化项目缺乏一个中长期的构思,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倘若想从村镇数字化中获得什么,目标如何设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措施,需要哪些技术支撑,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其政策体系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总体目标含糊不清的情况下,热衷于不厌其烦地逐一审批项目,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导致技术研发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效益性也大打折扣。

2.3 人员

2.3.1 人才队伍:短缺薄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现有村镇数字化建设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而且信息人才分布也不均,越是基层和应用推广,信息人才短缺问题就越突出。信息服务系统的确能够培训一大批信息人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信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整体水平可想而知。随着村镇数字化进入成果应用阶段,基层信息人员独立解决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等问题的能力将经受考验;村镇数字化不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且要留住这些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条件和平台,实非等闲之事。这是困扰村镇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

2.3.2

农民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协同培养 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乡村为7.3年,乡村粗文盲率为9.48%。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信息素质不能适应建设数字化村镇的需要。大多数农民对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82%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还需要公益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村镇政府引导。培养农民信息意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村镇数字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引导改善示范村镇的农民信息意识,同时也要从崭新的角度来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

我国农村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遍及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有些也已建立,甚至专门为农产品信息流通而设计的网站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但是能够长期使用信息终端设备、效果较好的占总数的37%。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了数字化的作用,希望通过数字化去改变目前的生存和经营模式,但是苦于使用能力有限,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识”培训也到了同步并举的时期。

培养农民的信息素质,有赖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调查研究发现,真正面向农民,针对农民需求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组织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县、乡两级政府主办的信息服务组织,没有牢固树立起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服务方式和内容不能够适应农民的需要;农村个体信息服务组织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互助形式的信息服务组织比较少;农村集体公共信息服务薄弱。

2.4 资金保障

村镇数字化需要考虑投入产出,解决成本的承担和收益的分配问题。对于这种投资巨大的部级工程,资金源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大课题。我国村镇数字化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无可厚非。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大、范围广,财力相对薄弱,而村镇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长期投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村镇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数字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降低建设成本。总之,村镇数字化建设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推不动的,只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对村镇数字化财政投入的巨大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资金如何分配?宏观上看,区域分配“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村镇数字化成效显著的地区借助已有优势获取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村镇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村镇数字化工作难以开展;具体建设中,资金分配也不合理,重硬件购买,轻软件、忽视培训环节和咨询服务。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与示范村镇在资金分配比例上的矛盾。

总之,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村镇数字化提供资金保障,并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资金的分配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须从长计议。

2.5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数字村镇建设的重点因素很多,笔者利用作业相关图法(作业相关图法是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活动关系密切程度布置其相互位置。本文只考虑a、e、i三种密切关系),展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表2与图2所示:

列出各因素关系密切程度分类表(只考虑a)见图3。

从图3也可以看出各项要素都有赖于要素7――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府推进村镇数字化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村镇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瓶颈,症结在于村镇数字化的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缺乏规划,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

村镇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为了避免一哄而上,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必须制订村镇数字化专项规划,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以达到规范村镇数字化建设发展的目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尤其是各县、乡、村也要结合实际,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当地的村镇数字化建设,坚持用规划统领村镇数字化建设。

主管部门要从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安排、运营管理方式、监督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地方要根据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恰当而又具体的村镇数字化建设方案,具体指导并监督本地区的村镇数字化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要由多部门参加,充分掌握各方的应用需求,同时为数据资料采集与规范及技术标准化奠定基础。在规划上确保各部门单位之间统筹协调、互补兼顾和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最终建成完整统一、实际、实用、

实效、低成本的村镇数字化平台。

3 数字村镇的建设策略

数字村镇建设的内容复杂多变,影响因素颇多,随着实践的深入,该系统的内外因素就会发生许多改变。因此,对于数字村镇的建设,不可能提出某种一次性完成的、完整无缺的方案和计划,而只能在一定策略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进行探索。笔者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数字村镇建设策略,如图4所示:

首先,明确数字村镇的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分析村镇当前所处的状态,以两者的差距为建设方向。制定纲领性规划,并为实施建设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这对以后的实践工作是重要的;同时,其在往后的发展中又是可以修改和补充的。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1145”,即一个本,一个中心,四句话,五位一体: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规划,多方参与,资源整合,权责分明;努力实现村镇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协同。目前的村镇数字化是由上至下主动推动的工程,未真正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数字化技术可以传递村镇所急需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应将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针对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建设,确保村民从数字村镇建设中直接收益。在明确权责的情况下,统筹资源整合,借助多方力量,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数字村镇”是一个战略目标,有其发展的过程,对村镇建设、村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将逐渐显现。评价总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对数字村镇建设的效果评价尺度是多维的:基础设施、经济、民主管理、文化、社会生态和生活质量等;方式是多样的:事前和事后,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字村镇评价标准的量化是可行的,量化指标能够防止“务虚”,引导建设者的“务实性”操作。

对于一个系统工程,似乎是不能绝对地谈论其哪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只能说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入,侧重点将会有所转移,但在目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政府的主导和规划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

[2]国努院新闻办公室.陈锡文: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3]张学海.数字化乡村.英语文摘,2004(9):29―3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解丽敏,赵娜,吉林省村镇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17―18

[6]蒋子,霍春玲,张振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2):149―150

[7]安世垒。钟珍.基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资问题的博弈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24(4):79―81

[8]光,城市管理:数字化和个性化.并放导报,2008(1):51一54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8

一、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什么?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内容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1.产业兴旺是基石

发展现代农业属于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是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与管理创新,提升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以及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新型职业农民、适度经营规模、作业外包服务与绿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给农民创造更多就业与增收机会。

2.生态宜居是保证

生态宜居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其内容包括了村容整洁,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以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纠正单纯以人工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错误做法,等等。它提倡保留乡土气息、保存乡村风貌、保护乡村生态系统、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让乡村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3.乡风文明是灵魂

乡风文明建设既包含推动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又包含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传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优良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还包含充分参考国内国外乡村文明的优秀成果,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

4.治理有效是核心

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因此,应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当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实践,建设平安乡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性利益,保证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5.生活富裕是目标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9

【关键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积;覆盖质量

为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加强党的方针政策的推广与传播力度,建立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在我国的县级以上的地区基本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科技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还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加强广播电视覆盖工作,这是时展的需要,政策宣传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1.某县无线覆盖情况

某县的地形是属于相对狭长的地区,东西宽约45km,南北狭长90km,全县面积l987km2。县政府和县广播电视台座落在县域的最北端。在县政府西100m处建110m高的县广播电视发射自立塔一座,收转、自办、发射县广播电视节目(DS-7)。按广播电视覆盖理论公式计算:100m高、300w的电视发射机难以覆盖30km外的区域。看电视、听广播成为本县南部农村广大群众面临的一大难点。因此本着人口密集、交通、供电、覆盖和县南北狭长的地理环境,在县城南40km处的某镇建成一座乡镇差转台(DS-19),转播县广播电视台节目,承担了该县南部5个乡镇约50万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县台广播电视的转播任务。

使用的工程天线是八木振子天线。根据基本半渡振子型四单元八木振子天线增益系数为5.3,接受范围约25km;五单元八木振子天线增益系数为7.8,接受范围约40km;六单元八木天线输入阻抗为50-75欧姆,宜使用同轴电缆,增益系数较大约10.4,适用超过40km的范围;七单元八木天线增益约13,适于边远地区(50~60km)接收。差转台使用了六单元八木振子天线,架高在发射塔塔体约30m高处,通过解调器解调出音视频供差转机转播,接收场强达到69dB。满足转播要求,保证了备用信号源的指标。

2.有线电视网发展情况

该县的有线网络公司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其是在原有线广播台的基础上发展建设的。在最初采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电视节目信号接收时,仅仅只针对县城区域内进行了网络覆盖,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由原有较低的技术水平,逐渐发展为光纤数字信号接收。但在该县的乡镇中,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没有得到快速的应用和推广。直到近年来,广播电视技术水平有了飞速的发展,该县各个乡镇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广播电视收视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地农村的有线电视技术。截止到目前为止,该县已经有11个乡镇发展了20个片区网,有线电视信号的传输模式都是为模拟传输。

为了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乡镇有线电视的收视质量,该县网络公司对乡镇的片区网进行了整合和完善,但整合进度缓慢,大多数片区网仍处于独立状态,节目源较为分散,且无法正常转播本地县台节目,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较低。

3.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加强措施

为了加强农村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传播水平和质量,必须要对主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也就是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进行加强,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有线与无线共同作用,增大网络覆盖面积,建立完善的农村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服务体系。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和覆盖质量。

3.1在城镇和有线网络已通达的地区,以有线广播电视为主要覆盖方式,暂未联网的各小片网通过无线接收方式收转县广播电视台节目;在较为偏远的农村乡镇,采用无线地面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机站延伸方式进行覆盖,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

3.2加快推进各乡镇小片网连网,形成全县各乡镇、村小片网网络贯通;进行节日源资源整合,县广播电视台提供节目信号源,通过有线网络传输,把信号送到各小片网前端,后由各小片网进行节目传输转播。

3.3推进联网为长期、有效、较稳定方案,可以永久性地解决节目的收转问题,收转效果好,覆盖理想。但在整合中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问题,如片区网资产转换收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比较难以处理。在全县网络未完全贯通之前,临时采取了两种覆盖方式,加强县台节目的网内传输和无线覆盖。

首先,加强乡镇无线转播台站的转播力度,各小片网加强对县台节目和转播县台的乡镇差转台信号的无线接收(有条件的争取有线接收),以保证节目入网转播。具体做法是:由各小片网通过五单元、六单元或七单元八木振子天线直接接收县台节目或转播县台的乡镇差转台的信号进行收转,总的指导思想是县域中北部6个乡镇收转县台信号,中南部5个乡镇收转县台的乡镇差转信号,县台提供八木天线技术参数和技术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部分片区网接收信号源的问题。经过安装调试,各乡镇片区网通过八木振子天线接收的电视信号场强均在65dB以上,满足转播条件。

其次,把县台节目接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行的无线微波数字电视系统(即mmDS),由各小片网利用mmDS接收县广播电视台节目,解调送人各自网络进行传输转播,以实现县台节目全县片区网覆盖。

mmDS微波数字电视是DVB数字电视节目传输系统,使用QpSK调制方式的标准Ca系统,图像效果达到DVD品质,系统可平滑升级,接收门限低,安装简单,为系统全面数字化奠定基础。开通的微波数字电视传输业务,覆盖半径约70km,传送30套数字电视节目。

mmDS通过光纤实现mmDS平台和县台节目信号互传,县网络公司通过光纤收传县台信号并上传到mmDS平台,与其他29套节目一起对全市行政区域进行微波传送。各片区网通过mmDS接收天线接收未加密的县台信号,信号质量得到保障,完全满足转播的技术条件,从而解决片天网收转县台节目的难题。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篇10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