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9:04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1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2

心理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中间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等,全世界统计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1。大学生群体更是高发人群。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未及时干预发展为严重心理疾病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的案例。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医疗和教育界应不断探索对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本研究旨在从健身操这一大学生感兴趣、易喜欢、易普及的运动项目中,探讨其对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

资料与方法

在南阳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中随机整群抽样,用Cmi、SCL-90、SaS等量表进行评定2,并和学生进行面谈,筛查出符合亚健康状态,并且不良心理状态持续两周以上600人,以自愿原则将600人中的590人定为研究对象,并再次随机分为实验组305人和对照组285人。实验组进行健身操训练,每周5次,每次45分钟,总时程24周,训练结束后仍采用Cmi、SCL-90、SaS进行测评。

结果

干预组在干预后医学指数有明显改变,且经过访谈主观上也感到明显好转。见表1~3。

讨论

目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上依赖性大,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易形成依赖、懦弱等不良个性,对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大学生长时间读书写字、在电脑前阅读学习,低头弯腰较多,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限,会出现头晕脑胀症状,也会使认知功能下降。再加上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又普遍存在自我内心高期待与社会低评价之间的矛盾3,使其对他人的信任,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又正是情感易出现问题期。紧张、焦虑、内心矛盾等等一些心理亚健康症状会伴随而来。健身操是一种有氧操,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正是充满活力的年龄阶段,乐于接受这类动感十足的体育活动。多进行有氧健身操活动,使全身关节活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脑部循环血量增加,头晕等症状会得到改善。由于规律锻炼,睡眠效率也会增加,焦虑紧张的心态自然会得到改善。学习健身操的过程又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展示的机会,改善了封闭的心态,改善了孤僻等症状,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同时该项运动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从而消除学生的懒惰心态,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力,也增强意志和抗挫败能力4。

本次只对健身操这一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而其他诸多的方法如休闲体育、团体训练等未做比较和探讨,是本次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马海鹰,雷呈祥.亚健康的定义、分类及其鉴别.预防医学杂志,2012,12(2).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好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身上存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大意。事实上,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已经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如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走极端,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自杀;青少年性成熟早,缺乏正确性意识、性观念;厌学、逃学,直接影响学业;诱发偷窃、流氓等违法犯罪行为,最终沦为青少年犯罪分子。

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保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转变观念,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端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者们应当切实的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的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科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其自我意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与社会知识和道德规范体系不完全一致的规律,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性,这些都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更加的复杂化和精细化。

因此,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以讲授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为主,尽量避免知识的过分专业化和由此产生的消极和不良的后果。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教育,使他们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认识。

三、发挥同龄共振效应,教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基于当前时展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现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教师影响+家长影响

四、通过行为训练,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

一方面要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或观赏体验存在于大自然、文化艺术、社会中美的因素和事务;确立奋斗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去实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矫正自身存在的行为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自助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闭锁心理;通过合作训练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克服脆弱心理。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由该机构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处理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多种量表,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历程、心理健康咨询调查等情况进行测试记录。同时,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由学校心理教师组成小组进行研究,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马上就要走向社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其未来能够担当大任的保证,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恰恰是使每个学生获得生动、健康、全面、快乐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卫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王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海教育,2005年,Z2期。

[3]赵红李桂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的发展趋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10期。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4

【关键字】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情绪容易波动,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确定位,调整心态,充满自信,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硕士生差于博士生,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侧重于女生,侧重于硕士生,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弄清症结所在,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凌朝辉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6;19(3):264-266

【3】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638-1642

【5】唐峥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753-754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80611055

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大学生成长发育的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人的身心发育规律,对青春期的各种变化能正确认识,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与自我调适。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目前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课程化、个别化、医学化、形式化和德育化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心病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开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为了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针对不同年级、性别、年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次,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辅助活动,比如开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利用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同时,要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各高校要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环境,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成才”,更要关注学生“精神成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整合教学、管理、医院、后勤服务等部门力量,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机制。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使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竞争意识、解决困难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特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挥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中心心理咨询门诊、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老师培训等职能,将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作用,并以研究会为交流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交流,推进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设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测评、心理干预等方面需专业的仪器和软件来支持,各高校应该重视专业的软件设施以便开展心理测评,为科学合理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的分析数据。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该抽出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的购置,用以弥补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设施方面的不足。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档案系统。目前,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软件主要有档案系统、测量系统、互动交流系统、科研系统、管理及心理预警系统等。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学生出发,购置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以项目委托研究的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全省的人文社科项目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学研究项目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资助,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鼓励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教育厅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对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

省教育厅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组织编写师资培训使用的正式教材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组织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高等学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并明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辅导或咨询工作。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或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和体系,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和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

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少量、精干,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中统筹解决,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机构的高等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队伍管理序列。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加强教师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所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工作应规范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此外,还要重视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

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当前,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传旭,姚本先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6

【关键词】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高职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文化课成绩、就业方向以及社会期待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区别,因此高职生历来被视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诸多研究结果也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2]。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其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我院大一学生适应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心理教育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ο

调查对象为山东某职业学院2015级新生5171人。有效被试4809人,其中单招生889人,统招生3920人;男生1793人,女生3016人;会计系1515人、经管系903人、机电系495人、食品系390人、建筑系467人、信息系674人、外语系365人。平均年龄在17~21岁。

(二)工具

该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按1~5分为5级评分。

(三)数据处理

采取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一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SCL-90评分标准,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即表示被试在该因子上表现为阳性症状。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的均分都在2分以内,表明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单个因子分超过3分表示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中度心理问题,共检出192人,占总人数的4%。排在前四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见表1)。

(二)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三)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单招生的检出人数为51人,占单招生总数的5.7%;统招生的检出人数为141人,占统招生总数的3.6%。从检出率看,单招生高于统招生,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生,二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三)系别差异

大一学生SCL-90各因子在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三、讨论

(一)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SCL-90测评检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共有192人,占总人数的4%。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说明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水平。这一结果与张丁香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从检出情况看,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排在第一位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常模的样本主要是本科生[3],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的大一学生已处于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度过适应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减少,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活跃期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人际环境和关系质量,因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成为最突出的心理困扰。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各问题时,大一学生受经验限制,缺乏处理方法,情绪波动大,易呈两极分化趋势,因此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统招生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高于单招生,可能是参加高考的压力,统招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比单招生要大[2],同时对自身人际关系质量的要求也比单招生高。单招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诸因子的得分略高于统招生,说明单招生在处理问题时比统招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谢德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可能是因为谢德光等人的研究并未做年级的区分,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但笔者认为我院从学生一入校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对单招生与统招生并没有做区别对待,同时积极开展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因此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男生分数均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这一结论符合辛自强等人的研究结论[4]。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除了女生因生理特征产生特有的细腻、羞涩、依赖等心理素质的影响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就业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这种性别差异导致了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较为明显[5],有研究者指出整个社会也似乎比以往更加强化了男性的支配地位[6]。

(三)不同系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不同系别的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各系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方法、专业等各方面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影响作用。

四、建议

首先,对男女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深入了解各系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提升系部管理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这对培养具有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德光.高职单招生与统招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2):44-47.

[2]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5):735-737.

[3]仲稳山.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03):251-253,256.

[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7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16-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将决定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程度。与普通高校生相比,高职生在生源和教育环境上都有所不同,这注定两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开展工作时必须区别对待两个群体,不能将普通高校生的研究结果照搬套用到高职生上。以往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大多处于思辨性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实证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着眼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和验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从西安两所高职院校抽取300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66份,其中男生100名,女生166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共90个项,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反映突出心理问题的因子。采用1至5的5级评分,分值越高,说明症状与严重。

(三)实施与数据处理

采用集体施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要求组织实施,要求被试就“现在”或者“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感受进行作答。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学生共计46人(其中以强迫症状20人次、敌对19人次、人际关系敏感14人次三个因子尤为突出),即心理问题症状达到中度以上的个体占总人数的17.3%。但总量表分大于等于160分的则有95人,即需要进一步筛选阳性的个体数约占被试群体的35.7%。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

为进一步考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对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进行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1.性别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性别的差异性检验,发现男女生在强迫症(t=-2.04,p=0.04)、焦虑(t=-2.14,p=0.03)、恐怖(t=-2.77,p=0.01)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三个因子的均分女生均高于男生。虽然其他因子和总分的差异不显著,但都存在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2.生源地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生源地的差异性检验,发现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各因子和总分的差异均不显著,但存在农村生源得分高于城镇生源得分的倾向。

3.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对量表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性检验,发现独生子女与否在恐怖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的倾向(t=-2.00,p=0.05),且除了敌对因之外,非独生子女得分都要高于独生子女。

三、讨论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可知,大部分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正常水平,但心理问题症状达到中度以上水平的占到17.3%,而且仍约有18.4%个体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需要自身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来进一步调试。其中以强迫症状、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三个因子最为突出,与吴松等(2011)的研究结果相似。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由高职生自身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所决定。个体心理处于从青春期的“疾风怒涛”向“相对稳定”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波动,且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两极性,即投入又旁观、既亲密又冷淡等等;其次,高考失利。高职生进入大学时或多或少带有因高考“失利”所产生的“自卑”、“挫折”等消极情绪;再者,理想和现实巨大差异导致的心理落差,即失望感。残酷的现实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就业环境等)击碎了大学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无疑也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1.性别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SCL-90各因子得分中,女生在强迫症、焦虑、恐怖三个因子上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其他因子和总分差异虽然不显著,但都存在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的倾向,这即说明高职生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特殊的心理特征有关,如依赖、细腻等,比较敏感,易内省,易产生心理矛盾。此外,还有可能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关,高职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强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女生的困难和压力。

2.生源地的差异性比较

研究发现,虽然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但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得分有高于城镇生源的倾向,说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城镇生源大学生。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地缘差异,如受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影响,较之城镇生源,农村生源知识结构有限且狭窄,因此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压力也比较大;二是生活压力不同,较之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大学生除了解决学习问题外,可能还需要考虑生活费、学费等生活压力问题。

3.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比较

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在恐怖因子得分有显著高于独生子与的倾向,且除敌对因之外,非独生子女得分有高于独生子女的倾向,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有关,张小远等(2007)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具有高稳定性、高兴奋性、高恃强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更有利于维护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此外,这种差异可能与两者的成长条件和父母培养方式不同有关。如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要优于非独生子女,优越感更强,而较为民主的教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得到支持,利于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受性别、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的影响。具体而言: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但仍存在一定比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城镇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好于农村生源大学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有好于非独生子女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方拴锋,经承学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7,27(4):482-48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98-400.

[3]骆文炎.高职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8,174(10):110-112.

[4]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4):928-930.

[5]吴松,秦素粉.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5):224-229.

[6]许士群,刘志强.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32:92-95.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问题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92%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20余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种,分别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论”;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不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结论高低差异很大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最低的4%,最高达64%,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更多,代表性的如16%-25%、20%、25%、30%-40%等。这种差异不但会引起广大民众频生困惑,也令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棘手。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大多数心理健康的调查还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虽然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消极的意义多,没有从积极方面来考虑。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不是很完备。

3.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4.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以问题为导向,但这里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个别学生有可能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而首先要理解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图1所示),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我们应另辟蹊径,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在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统帅各科教学活动的总纲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5.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寝室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1999-6-3.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2005-1-12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2007,(3):80-82.

[4]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5]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6]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7]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8]樊富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9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相互促进

中图分类号:G44

1心理健康

1.1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可理解为:无心理疾病(没有心理障碍),无心理或行为异常情形;并具有积极心理状态,即指人们能经常保持和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努力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发展状态。

1.2“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客观的标准,很容易测定。但心理状况如何,其标准就难以测定。许多心理现象往往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般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分析,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表现大致为:

1.学习上刻苦、自觉、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关心集体、愿与同学交流。

3.热爱劳动,能帮助父母从事简单生产劳动。

4.遵守社会公德,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5.富有同情心,自觉帮助他人。

2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特征表现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升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造成了一定的不健康心理。其特征大致表现为:

2.1骄傲自负型心理

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2.2自卑孤僻型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神庭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2.3贪图享受型心理

现在的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家长过分宠爱,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吃苦,生活上讲究吃穿,追求高消费,抗挫能力差。

2.4过分依赖型心理

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往往不能接受寄宿制生活,需要家长陪读。

2.5任性自私型心理

当前有很大部分学生有这种不健康心理,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常常顶撞父母,在学校自然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3中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3.1个体的原因

初中生处理发育高峰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开始成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得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但是青少年身体成熟速度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性,同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都存着差异。

随着学生生理变化,“成人感”出现,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感”,总想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师长在他们心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存在着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比较冲动不能克制自己,在兴趣和愿望上常有随意性、多变性,在感情上较封闭,不愿对别人敞开心扉。

3.2外界的原因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心理学家认为,环境条件有利与否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等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幸福美满且教育方法得当的家庭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良好作用,反之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其次,在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如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一味抓成绩,或者教师的不当言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在社会的环境里,许多社会变化必然会影响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

4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4.1心理健康促进学习作用

4.1.1学习成绩与学习适应能力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差异十分显著,适应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自然在学业成绩上会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好。

4.1.2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会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对每一件事感兴趣,在别人的启示和指导下,他会努力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自信、乐观、积极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态下接受教育,就会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反之,效果很难想象。

4.1.3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教育专家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决定于智力因素,而决定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自信心、意志力、兴趣、态度、情感等。所为心理素质好坏,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与否,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经常缺乏自信,自信心的强弱就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学生成绩好坏与心理健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篇10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婚恋对其的影响,并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方法:制定研究生一般情况及婚恋状况调查表,并运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院180名在读博士、硕士生进行匿名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1、我院98%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从焦虑/抑郁程度来看,博士生高于硕士生,女生高于男生。2、单身女生的焦虑和抑郁分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在婚恋方面感受到的压力明显大于已婚和有稳定恋爱关系的女生。结论: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良好,稳定的婚恋关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婚恋调查与分析医学研究生

abstractsobject:tofindoutthementalhealthstatusandtheinfluenceofloveandmarriageofthegraduateanddoctoralstudentsstudiedinourhospital.methods:weestablishedthequestionnairewhichcontainedthequestionsaboutthegeneralconditionsandtheloveandmarriagesituationsofthe180studentsinourhospital.theepQ,SaSandSDSquestionnaireswereusedtotellthestudents’mentalhealthstatusinanonymousways.Results:1、98%ofthestudentsinourhospitalwerehealthyinmental.Doctoralandfemalestudentsseemedtohavemorepsychologicalpressurethanthegraduateandmalestudents.2、singlefemalestudentsgothigherscoresonSaSandSDSquestionnaires,theyfeltmorepressureonthemarriagethanthosewhowerealreadymarriedorinstablelove.Conclusion:thestudentsstudiedinourhospitalgenerallyhavegoodmentalhealth.Stablerelationshipofloveandmarriageishelpfultomentalhealth.

Keywordsloveandmarriage

investigationandanalysismedicalstudents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经济和学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他们对婚恋的态度和婚恋对他们造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其他同龄人不同。本文通过对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了解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压力大小及来源,尤其是婚恋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困惑所在,指导研究生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七年制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共180名[1]。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设计了“研究生一般情况及婚恋状况调查表”,并结合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研究生进行匿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士组男生19人(已婚12人)、女生18人(已婚10人),硕士组(包括三年制硕士和七年制研究生)男生62人(已婚8人)、女生81人(已婚7人)。

二、结果

(一)医学研究生婚恋情况和心理状况调查

1、我院研究生婚恋状况和读研前后的经济变化情况见表1。

表1我院研究生婚恋状况情况表

男生

女生

已婚

20

(25%)

17

(18%)

稳定恋爱

23

(28%)

41

(41%)

单身

38

(47%)

41

(41%)

我们将婚恋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已婚阶段、未婚但恋爱已进入稳定阶段和单身阶段,其中单身阶段包括从未有过恋爱体验、曾经恋爱目前单身和正处在异性接触阶段尚未形成稳定恋爱关系等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男女生婚恋情况稳定者(包括已婚和稳定恋爱)分别占53%和59%,单身者分别占47%和41%,其中女生中稳定婚恋和不稳定婚恋的比例差别显著性较男生大,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30岁之间,传统意义上,对于女生来说,是谈婚论嫁的主要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男性研究生由于还未完成学业,出于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会像女生那样将婚恋看成生活的主要部分。

转贴于2、我院研究生心理状况评估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我院研究生个性特征分型比例情况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黏液质

已婚男

10(50%)

4(20%)

2(10%)

4(20%)

已婚女

9(47%)

2(11%)

3(16%)

5(26%)

未婚男

31(51%)

9(15%)

6(10%)

15(24%)

未婚女

38(46%)

19(23%)

10(12%)

15(19%)

表3焦虑和抑郁自评平均得分

SaS平均得分

SDS平均得分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已婚男

35

28

36

27

已婚女

36

26

40

28

未婚男

33

26

33

25

未婚女

38

29

42

30

通过艾森克人格量表的测定,可以判断调查者属于何种个性特征(气质)。对于同时要求精细技术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医生行业来说,气质为外向稳定性的多血质和内向稳定性的黏液质的人群是比较适合的[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院研究生的个性特征以多血质为主,平均占到49%,这与婚恋状况、性别都没有关系。其次为黏液质和胆汁质,分别约占20%和19%,抑郁质最少,约占12%。

SaS和SDS自评量表的焦虑/抑郁评定的分界值均为50分,50分以上可以诊断有焦虑/抑郁倾向。由表3可知,我院研究生平均焦虑程度属于正常,硕士多数在25-30分之间,博士多数在30-36分之间。其中SaS和SDS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未婚的女博士,她们的平均年龄大于女硕士,而焦虑和抑郁的程度高于同届的未婚男博士,也高于同届的未婚女硕士。此外,在被调查的男生中,已婚男生的SaS和SDS评分要高于未婚男生。

我院研究生选择舒缓心理压力的方式主要有:找恋人倾诉、户外运动、旅游、健身、心理咨询等。其中,最主要的舒缓方式是找恋人倾诉,占了44%。有很多学生提出,通过倾诉可以很好的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困惑能够通过商量和沟通得到解决,即使解决不了,倾诉之后也会有很好的放松感,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努力。而相反,很多单身研究生则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倾听者是造成他们不安或不愉快情绪积压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向父母求援,同时周围的同学或朋友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发现国外比较热门的心理咨询在我院研究生中开展得不多,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向咨询师咨询自己的心理困惑。

三、讨论

(一)不同婚恋状况、性别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程度不同。调查发现,我院研究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多数学生焦虑和抑郁程度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在180名调查者中,我们发现有5名学生存在抑郁倾向,其中的3名学生同时存在焦虑倾向。这5名都为未婚女生,3名硕士,2名博士。调查还发现,女生平均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男生,博士生平均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硕士生。

从性别角度来说,女生一般较男生来说更为敏感、脆弱、容易焦虑和抑郁。但结合婚恋状况分析发现,已婚男研究生和未婚女研究生的焦虑/抑郁程度略高于未婚男研究生和已婚女研究生。

结合调查表中经济情况和家庭情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在家庭婚姻关系中承担了更多的经济方面的责任和压力,而对于多数已婚的男性研究生来说,经济收入低于配偶的事实加上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其平均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未婚的男研究生。

而婚姻对于女研究生来说一方面在经济上有了抗风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来缓解压力,这些都使得她们和未婚女研究生相比焦虑/抑郁程度要小很多。

(二)婚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我们知道,高校研究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于是否能顺利毕业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上述两点外,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了婚恋情况对于研究生所造成的正负面影响。结果发现,单身的女研究生焦虑/抑郁的程度最高,尤其是女博士。未婚女硕士生的平均年龄为26岁,未婚女博士生的平均年龄为29岁。在这个年龄对于多数女性来说是恋爱结婚成立家庭的时间段。可是对于恋爱关系尚未确定的医学女研究生而言,婚恋确确实实地成为了自己和家人共同担忧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学历的提高,女研究生对择偶的要求大多具有双重性,既有实质性的物质要求,又向往精神上的互相契合和理解[3]。多数女研究生的择偶标准都同时包括了学历、外貌、职业、收入、健康情况、父母家庭状况等。但是由于男女生理条件的不同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已经错过了择偶的最佳年龄,加上多年来在相对枯燥和忙碌的医疗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相对封闭和沉闷,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对外界新生事物的感受力和热情度已远不如其他职业的年轻女孩。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她们恋爱的困难。加上家庭和社会舆论无形中产生的各种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男生身上,只是由于同龄男生在这个阶段还处在择偶的优势期,因此,相对于女生而言,矛盾没有凸显出来。但调查显示,很多单身男研究生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对婚恋的缺乏信心。由于交际范围狭窄,心理定位较高,使得找到自己的理想对象成为了一大难题。即使找到了这样的人选,由于经济方面的制约,使得很多人对爱情望而却步。因此,他们不得不拼命学习,寄望今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再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

(三)建议。本调查显示,我院研究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其焦虑/抑郁程度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个性特征适合从事医疗行业。但不同性别、学位类别以及婚恋状况下的研究生们仍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关心研究生们的婚恋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业和婚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事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