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篇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9:22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3-0050-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从最初单纯的政府外事接待部门、单一机构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产业,2011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4.77%,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所出现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效益不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事实上,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政府、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早在1986年国家“七五”社科重点研究课题《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纲要》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旅游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优化结构,才能更大地发挥功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1]。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转型升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战略部署,党的十进一步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结构性问题。因此,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旅游产业结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旅游产业结构领域的重要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现状、研究领域和研究特点,进而提出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

二、旅游产业结构概念与内涵研究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成分及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构成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2]。一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间以及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后者是指以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内部各大行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与比例关系[3]。旅游产业结构也反映了稀缺旅游资源的配置问题,表现为旅游劳务在不同旅游部门之间进行的与一定旅游需求包括潜在旅游需求和实际旅游需求相适应的分配,分配的直接结果形成旅游要素存量在不同部门间的组合,即旅游产业结构[4]。它既包括旅游产业各要素在规模上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各要素之间投入产出的关联关系,分别用以反映旅游产业结构量的内容和质的特点[5]。同时,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6]。在现代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旅游产业结构反映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7],因而旅游产业结构对于区域旅游增长影响重大。根据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要素分析,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旅游产业不仅仅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还与交通、园林绿化、制造业等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旅游产业界限的确定成为一个难题。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广泛性,使旅游产业结构构成要素的确定也呈现出一种不明确性。马波[8]认为在研究旅游产业地位及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时应采用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思考必须从全球、全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背景出发。张涛[9]将旅游产业流行的新旧三大支柱产业说和新旧四大支柱产业说进行比较,分析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杨振之、陈谨[10]将旅游产业结构分为基础要素和提高要素。张立生[11]依照旅游产业结构内在规律将旅游产业划分为基础层次产业、中间层次产业和核心层次产业三个层次,并分析它们彼此间的演进规律,提出旅游产业部门结构演进的三种结构模式理论。马波[12]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点出当下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在旅游产业总要素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导致旅游产业链条拉长,对旅游产业的结构产生影响。尽管众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结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结论,但都认识到旅游产业结构要素的强关联性,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

三、旅游产业结构测度方法与模型

旅游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适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研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方法论及其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多借鉴产业结构论、系统论、运筹学理论等中的方法,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性进行分析。在旅游产业结构测度研究中较常使用的方法有偏离-份额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区位熵、集中度等。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产业结构灰色关联模型

旅游经济系统是一个经济关联性很强的复杂动态系统,其发展不仅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联,且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这就使得界定旅游产业的全部关联因素及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变得较为困难。为有效分析各类因素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者将旅游产业整体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有效测度旅游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一定地域内的旅游产业结构是现在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带有“旅游产业”和“灰色关联分析”词语的旅游学科类文献,可查到有效文献约为1500篇,其中硕博士论文达700篇,可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分析方法。王淼[13]较早将灰色系统理论用于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中,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定量分析江苏省大旅游产业结构状态及发展趋势,并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思路;陈雪琼、任晓春[14]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对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优化建议;苏林宁、谢新丽等[15]运用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判断影响区内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就是结构合理化和发展高级化;廉同辉[16]通过对黄山、九华山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关联度的实证分析,比较二者的差异,提出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性等建议。

(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测度分析

目前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研究较为常见的方法是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一种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该分析方法是将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变动分为区域增长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这三个分量,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较早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的是潘景胜、王淼,评价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现状,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提高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建议对策[17];杨新军、马晓龙[18]等运用SSm分析法分析陕西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并指出SSm法在旅游创汇部门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汪惠萍、章锦河[19]运用该方法对黄山市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康传德[20]对青岛市旅游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诸如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及区域整合、塑造旅游精品工程等发展对策;葛军、刘家明[21]综合运用静态、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提出针对不同相关部门的发展状况,应采取不同的优化调整策略。张明磊[22]、付岗[23]、刘月皓[24]、张晓明[25]、郑平[26]等分别运用SSm分析方法对云南、四川、山东、秦皇岛、西安、广西等地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各地状况,提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应建议。除上述普遍从产业效益角度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分析外,杨勇[27]、李文静[28]尝试从产业角度、结构红利角度结合偏离-份额法分析旅游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变迁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潜力的关系。

(三)旅游产业关联及其波及效应

旅游产业不仅产业内各行业紧密联系,旅游产业与其相关的产业部门也具有较强的关联,可以说旅游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研究旅游产业结构时,为有效分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效应、经济贡献,常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又称“部门联系分析法”或者“产业关联法”,它主要以均衡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量化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定量测度出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闫敏[29]通过比照分析《199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按照旅游研究的需要重新进行了行业划分,得出中国旅游业的直接投入结构和完全投入结构,并论证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阶段旅游业并非“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的观点。戴斌、束菊萍[30]从产业供给和产业关联的视角,结合投入-产出表分析北京市旅游产业结构,指出该地区旅游业的前向关联度与环向关联度较弱,中间需求率偏低的现象。乔玮[31]侧重于从经济效应的基点出发,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关联对上海经济的影响。王丽、石陪基[32]通过对甘肃省旅游业投入结构、产出结构、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等指标的分析,探讨甘肃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卢璐、宋保平等[33]运用投入结构、产业结构、中间需求等指标测度中国旅游产业,定量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前向关联关系和后向关联关系,指出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大于推动作用。张吉林[34]提出为准确衡量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其产业关联度,投入-产出理论的应用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马仪亮[35]从经济学原理内核出发,提出强化各级旅游与统计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推广旅游卫星账号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矩阵,使投入产出数据分析更加合理和客观。根据以往研究可知,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应用于旅游产业关联及波及方面的研究是较为广泛的,得到的相关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然而该方法用于分析旅游产业关联这种复杂现象,有时会由于对投入-产出方法只是单纯在片面、静态理解的基础上的运用而致使出现一些错误,因而投入-产出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解和更加合理、科学地结合旅游产业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和应用。

(四)旅游产业结构综合测度研究

除运用单一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或者一定地域的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之外,部分文献还基于产业经济等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吴铮争[36]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动态研究规律联系起来,采用比较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内部结构、结构效益、结构关联性三个方面分析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和优化现状;黎美洋[37]运用偏离-份额法、效益指数法、差异比较分析法及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指标等相关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进行了测算分析和验证;王松茂、何昭丽等[38]在对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时运用了偏离-份额、灰色系统关联度以及绝对集中度指标等方法;杨琴、王兆峰[39]试图根据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技术创新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作用,探讨湖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崔振兴[40]在产业组织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运用区位熵、系统熵、偏离-份额等方法量化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效果;张佑印、顾静[41]利用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和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四个理论模型,阐明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核心产业之间的变化及差异;廖涛[5]运用发展经济学中分析生产力结构的定量分析法,从理论上提出旅游产业的构成比重、结构变动指数及结构生产力系数的计算方法;此外庄小丽[42]、刘水良[43]、张广海[44]、甘永萍[45]分别在对湖北、张家界、山东、广西的旅游产业结构分析时综合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专业化指数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计量、产业经济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和测评,使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目前用于旅游产业结构定量测评分析的方法除常见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这些基础产业结构分析方法之外,国内学者也试图将效益比较分析法、效益指数分析、区位熵、产业集中度指数、产业结构变化指数、生产力系数等计量方法运用到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中,对国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科学测算和评价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

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应用研究

(一)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实现旅游资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在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达到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产品供求结构的相对均衡,进而实现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46]。随着旅游经济规模扩展带来的资源要素在旅游产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和再配置,从而使得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出现合理化、高级化现象。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促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下,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47]。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优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能合理化,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未能协调发展;二是未能进一步高度化,主要表现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内部未形成完善的体系[48]。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部门高度相关,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困难。事实上,在旅游产业高级化的工程中,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配置”[49]。

我国学者结合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对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陈仙波[50]基于需求与供给理论的运用分析,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旅游产业结构的特征,指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探索其优化模型与优化措施。郭胜[51]、高维忠[52]分别探讨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目标和措施。随着我国各省市纷纷提出旅游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的目标,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的趋势。顾朝林等[5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量化分析江苏省旅游行为特征、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结构,指出江苏省处于产业结构明显转型期,强调产业优化的重要性;李刚[54]对辽宁省的旅游产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宋静[55]针对重庆市旅游产业结构具体情况,评述重庆旅游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优化;任建华[56]在分析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优化建议;马勇[57]、王迪云[58]、吴冬霞[59]、单珍[60]等分别对福建、南岳旅游区、广西、浙江等地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政策进行了阐述。以上学者都是通过分析一定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确定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进而得出该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策及发展路径。

(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政府推动型特征,产业政策仍然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除了区位条件、资源基础、开发环境等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优化的进程。王兆峰、杨卫书[61]从微、中观层面,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视角、系统学的耗散结构角度,构建了旅游企业与产业结构变迁过程的演化模型,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在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方面的作用。麻学锋[62]借鉴价值链和系统论的理论,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与动态演化,建议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应遵循升级轨迹进行系统自适应的调整。王云龙提出旅游产业结构概念模型和运行模型,指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李峰认识到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演化方面的重要动力来源,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生延超在构建多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面临的现实问题,国家政策扶持和措施实施在显著改善旅游市场、投融资等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地区间绝对差异的扩大仍不容忽视。以上学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机制、动态演进等空缺,对于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五、研究述评及展望

近年来旅游产业结构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旅游产业管理与政府决策部门的关注焦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地位提升与深入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亟待提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已迫在眉睫,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凸显。通过梳理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第一,研究内容日益多样,部分领域相对不足。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呈现出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对策研究等成果逐年增多的态势。同时,研究普遍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是旅游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有些不吻合。第二,研究范式较为成熟,研究视角需要拓展。纵观国内研究,绝大多数采用“分析发展现状—提出存在问题—给出优化建议”的研究范式。研究侧重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机制作用、地区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而从旅游产业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明显不足,较少结合旅游产业集聚、城市化发展等视角进行综合探讨。第三,研究热点相对集中,理论体系尚需完善。目前旅游产业结构研究的优化理论和方法测度主要集中在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大多借鉴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较为成熟的公式或基础理论,缺乏结合旅游产业特殊性对这些公式和方法进行的调整和改良,分析手段较单一,比较分析方法的使用较少,缺乏创新实证研究,旅游产业结构量化分析方法与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综合看来,尽管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首先,重视旅游产业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深入探讨旅游产业结构的概念、构成要素、划分等基础理论,在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特性,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评价体系、评价模型与测度方法研究,还应加深对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提升的动力研究,注重将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城市化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其次,重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机理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中,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往往关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产业影响和效益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影响机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指导价值较小,因此,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优化机理将会是今后关注的重要领域。再次,重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需重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环境效益,注重与其他产业的经济关联分析,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等。对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和政府政策正确引导是避免产业结构失衡、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量。区域政府应正确发挥其引导和服务职能,防止盲目干扰旅游产业发展,尽量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使旅游市场机制发挥出调节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巍.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5-6.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37-38.

[3]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8-63.

[4]陈玉英.关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几点认识[J].旅游科学,2000(1):28-30.

[5]廖涛.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定量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17):131-132.

[6]张辉.旅游经济论坛[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5-8.

[7]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4-26.

[8]马波.试论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建立[J].旅游学刊(基础理论与教育专刊),1999(51):24-28.

[9]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18(40):24-29.

[10]杨振之,陈谨.论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30-34.

[11]张立生.旅游业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演进模式[J].经济经纬,2005(2):120-123.

[12]马波.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旅游学刊,2007,22(12):12-17.

[13]王淼.旅游业的产业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1):72-76.

[14]陈雪琼,任晓春.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及其优化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20-26.

[15]苏林宁,谢新丽.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66-68

[16]廉同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以黄山、九华山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11,4(4):66-68.

[17]潘景胜,王淼.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上海大学报,1998(5):37-42

[18]杨新军,马晓龙.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J].人文地理,2005(1):49-52.

[19]汪惠萍,章锦河.黄山市旅游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2-15.

[20]康传德.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3-25

[21]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60-765.

[22]张明磊,孟庆红.云南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下):163-164

[23]付岗,赵爱婷.秦皇岛旅游产业结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7(4):101-105.

[24]刘月皓,孙虎.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的偏离-份额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8,34(3):113-117.

[25]张晓明,刘总理.基于偏离-份额法的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25(1):103-105.

[26]郑平,汪东亮.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产业观察,2011(18):120-121

[27]杨勇.结构变迁效应与旅游业发展潜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3.

[28]李文静,乔小燕.省际旅游业结构变迁中的资本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2012(10):29-31.

[29]闫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双月刊),1999(5):10-15.

[30]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5.

[31]乔玮.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旅游对上海经济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6,26(12):63-66.

[32]王丽,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68-72.

[33]卢璐,宋保平,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产业关联度分析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3-48.

[34]张吉林.旅游业—一个产业化组织的过程[J].财贸经济,1999(2):61-64.

[35]马仪亮.对旅游业几个重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5):852-856.

[36]吴铮争.西安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4:1-5.

[37]黎美洋.四川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1-3.

[38]王松茂,何昭丽,等.新疆国际旅游业集中度及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81-84.

[39]杨琴,王兆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技术创新模型的构建—以湖南为例[J].求索,2009(10):86-71.

[40]崔振兴.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可持续性优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12-32.

[41]张佑印,顾静.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4):155-172.

[42]庄小丽,康传德.湖南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51-54.

[43]刘水亮,田金霞,等.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优化[J].商业研究,2009(3):200-203.

[44]张广海,孙文斐.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措施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3):1-8.

[45]甘永萍.基于偏离-份额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广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79-82.

[46]谢春山.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33(1):37-40.

[47]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1):85-88.

[48]兰楠.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在实际中的约束分析[J].四川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3):15-18.

[49]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10-14.

[50]陈仙波.发展中国家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策略[J].未来与发展,1995(6):27-30.

[51]郭胜.论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目标与措施[J].财贸研究,2003(4):18-20.

[52]高维忠.新时期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途径探讨[J].经济师,2003(4):70-71.

[53]吴泓,顾朝林,马荣华,徐晓勤.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55-761.

[54]李刚,赵静玮.辽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93-99.

[55]宋静.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反思[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1-5.

[56]任建华.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现状评价及优化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2(5):102-105.

[57]马勇,王春雷.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5):103-107.

[58]王迪云.南岳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6):754-759.

[59]吴冬霞.广西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11):64-68.

[60]单珍.浙江省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研究[J].旅游经济,2012(2)160-161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旅游漏损;经济效应;研究评述

在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欧美债务困局难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应对由于出口贸易乏力、内需不足及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旅游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日益集聚于个性化明显和市场优势健全的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区位优势、社会根治性要素的旅游业区域集聚得以加强,使其对经济的市场渗透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旅游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旅游漏损研究作为旅游经济影响的重要方面其研究还有待加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地方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地方经济再发展,而是流向了地方经济体系之外。旅游业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特征,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的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渐凸显。“漏损”已经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当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接待能力时,旅游业的收入漏损将会非常巨大。

一、旅游漏损概念的界定

漏损的概念主要应用于旅游漏损、城市供水官网漏损、金融漏损、碳漏损、信息漏损等,其中,旅游漏损与旅游产业关联被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的旅游经济理论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地区或旅游社团和企业为支撑旅游业发展需要购入外地商品(进口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外汇流失现象。厉新建(2002)认为,旅游漏损一般指目的地为了满足旅游者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消费活动而发生的外汇支出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旅游外汇的流出。余光炜(1999)认为,旅游漏损是指旅游收入在流动扩散过程中流出旅游地区经济的现象,可以分为溢出和漏出两种情形,其表现为从外地输入商品、资本、劳务等。传统的旅游漏损研究基于大的空间尺度,例如刘家明(2000)对海岛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旅游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承认岛屿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外来资本注入而导致的经济漏损、岛屿民俗文化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滨海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KerryGodfrey(2005)将旅游经济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包括进口漏损和出口漏损两方面。然而正如张骁鸣,保继刚(2004)指出,基于区域视角的旅游经济影响研究在才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实际上,由于区域贸易数据的欠缺及统计内容方法的针对性,旅游漏损的外延并没有准确的边界。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综合考虑统计及估算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旅游漏损是地区进口贸易在旅游经济领域的表现,因此,旅游漏损特指旅游进口漏损较为恰当。

二、旅游漏损的相关研究

从内涵上看,旅游业漏损理论及其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Godfrey,Clarke,2005),而其量化研究从收入漏损的角度出发,演变成为一个基于旅游统计指标的数据再加工;从方法上看,自mathieson和wall提出了旅游乘数概念的雏形以来,旅游乘数理论不断发展应用。漏损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nareetaSupradist,2004)及数学建模方法(张骁鸣,保继刚,2004),例如Soteriadesmarios和VarvaressosStellos(2004)强调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具体应用。许多知名的旅游经济学者如B.H.archer、p.murphey、D.tailor等均利用凯思斯的乘数理论研究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提出评价各种旅游乘数的理论模型,测算出当地的旅游收入乘数、旅游就业乘数等,并掘此向目的地政府提供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性建议。peterwalkenhorst等(2010)运用凯恩斯乘数对旅游漏损进行研究。

前人对旅游漏损的研究包括漏损产生的途径和流程、漏损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减少漏损发生的对策研究等。在我国,一般将旅游收入漏损限定为因入境旅游造成的旅游外汇损失,而对国内跨省旅游、跨地区旅游等可能造成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漏损的研究相对缺乏。国内对旅游业漏损的实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量化研究比较少。Soteriadesmarios和VarvaressosStellos(2004)在研究旅游消费过程中指出,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旅游卫星帐户在测算旅游经济效益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可信的结果。我国学者李天元(2000)、王洪滨(1993)、林南枝(2000)、陶汉军(2000)等也对旅游乘数理论进行介绍,定量分析旅游乘数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在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以各种家居调查、旅游支出调查、商业调查等为基础,运用附属账户的方法将旅游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或产业来进行测量,设置了一系列全球定义和标准来以量化旅游对GDp、就业、资本投资、税收等的贡献,以及旅游业在国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其统计结果用于旅游漏损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旅游支出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三大块,即一是旅游对GDp的直接贡献(又称旅游业GDp),二是旅游业GDp之外的旅游GDp(包括旅游间接效益及引致效应部分),三是旅游漏损。运用tSa研究能宏观把握三块的具体份额,分析旅游经济效益结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tSa统计由旅游支出而导致的各特征旅游活动与相关旅游活动中的漏损,忽视旅游业投入产出结构;其二旅游支出及结构等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其三收集数据和开发旅游卫星账户之间存在时间后滞区,统计滞后甚至缺失。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1936)创立投入产出法以来,这种“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反映出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且还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经济技术联系。然而,由于部门分类、编表价格、调查对象、方案设计等存在的缺陷,我国投入产出表在反应经济活动中存在缺陷。

从具体的案例研究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度假区的经济漏损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考察旅游漏损发生的具体环节不难发现,漏损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及建筑材料的进口;消费品,尤其是食品和饮料的进口;外商投资者将获取的利润遣返回本国;海外促销支出;酒店和度假区发展中对外债的分期偿还等。可见,旅游对进口商品的购买能导致经济收益的大量漏损;(食品等商品)进口的模式和程度,度假设施的等级、规模、所有权和区位等因素也会影响旅游漏损量;当地产业(农业、轻工业)的支撑能力、劳动力结构、流动性、素质和来源及其对工资支配方式等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经济漏损。2000年,K.Godfrey和J.Clarke(2000)在《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一书中探讨经济漏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漏损与目的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多样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进口货”从本质上来讲,是用于旅游业发展而本地区不能生产或提供的消费品。因此,目的地经济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旅游的经济漏损也就越低;反之,经济漏损就越高。实际上,他们的研究对产业内贸易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和测算方法。

三、漏损问题的对策研究

旅游漏损既是生产结构又是贸易结构问题,旅游经济具有典型的时空特征,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旅游业的漏损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旅游漏损研究极具开放性。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遏制旅游漏损能有效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本文认为,遏制旅游漏损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可从产品生产结构维度及流通维度进行考虑,其中,产品维度主要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间接相关产业,以旅游收入为切入点,包括:农业产出和加工能力、制造业产出能力,即旅游目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区各种资源的自给能力,通过评估区域内资源水平与旅游项目的耦合程度,调查资源水平,扬长避短,发挥资源水平的比较优势;扩大旅游业依赖产业的自给规模,加强本土旅游产品输出量。流通维度主要强调地区间贸易水平及结构,以旅游支出结构为切入点,其中旅游目的国有关办法、法规、政策,包括有关进口物资的规定、涉及外汇收入与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旅游业给予帮助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筑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对旅游收入的流出产生影响,因此,政策性支持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izaLejarragaa,peterwalkenhorst.onlinkagesandleakages:

measuringthesecondaryeffectsoftourism[J].appliedeconomicsLetters.

2010(17):417~421

[2]Louisdemesnard.Replytooosterhaven’s:thenetmultiplierisanew

keysectorindicator.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J].2007(41):285~296

[3]tyrrellt.J.,JohnstonR.J.theeconomicimpactsoftourism:a

specialissu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6(45):3~7

[4]KerryGodfrey,JackieClarke著,刘家明,刘爱利译.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刘爱利.旅游度假区“孤岛”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8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3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4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在这一阶段,国内主要是集中对旅游经济的定性分析探讨,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足够的准确数据,大都是靠研究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对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这一阶段对该主题的研究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较多的使用定量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实证分析研究旅游经济和绩效的评价,与简单的定性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保继刚、楚义芳(1999)是国内第一个全面分析评价旅游经济这个主题的学者,为该主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他们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国际旅游的创汇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及旅游产出乘数进行了初步的估算。陆林(1996)、潘景胜等(1998)都是通过选取国内的某一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相关数据讨论了旅游经济的相关情况,其中陆林使用了季节差异分析、旅游者消费水平比较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山的旅游经济状况,而潘景胜则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旅游业进行了类别细分,同时运用了专业化指数和结构变化指数研究了上海国际旅游效益问题。李江帆等(2001)认为旅游给予当地的总收入并非总产值,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消耗,将此部分消耗扣除后的增加值之和才是国内生产总值。因而旅游总收入并不等同于国内总产值,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还从第三产业中与旅游密切关联的五个部门中,把其增加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剔除旅游者消费的部分,纳入旅游增加值中,并由此得出了旅游消费的剥离系数这一概念。然后运用该系数估算了19个省市的旅游增加数值,定量分析了旅游对GDp的贡献。之后,又选取了广东省作为实例,计算其旅游业的中间投入比例、分配比例、就业系数、价格波动指标、中间需求率等。

三、提升阶段(2000—现在)

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逐步开始使用较为复杂、更加完善的数学模型,并开始对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其不足,采纳其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段时期的关注点在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绩效。宋子千等(2000)通过对相关行业的重新划分,单独细分出旅游相关行业、基本行业和间接相关行业等,并提出了产业和行业增加值的概念,通过合理构建完备的评价指标来评估旅游业的经济地位,他认为旅游业产值的增加对GDp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并可以运用旅游生产总值来评估某地区旅游发展对GDp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旅游产值的增值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薄湘平和薛晶晶(2001)采用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对中国旅游业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资源并不是影响旅游业绩效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旅游资源赋存对旅游业绩效的贡献度更大。张帆等(2003)以秦皇岛为实例,深入研究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通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和tSa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和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计算当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鲁明勇等(2005)在以旅游基本部门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法,结合tSa,合理构建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展示了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游达明和许斐(2003)采用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旅游利润回收率等指标,提出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薄湘平和杨帆(2006)从产出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市作为区域研究单元,对我国2004年省际旅游业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评价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各区域在旅游经济规模、旅游经营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异较大,从而决定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方向,途径也各不相同。陈海波等(2006)选取了江苏这一实例,研究了该区域接待游客人数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通过构建合理的模型,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各个地级市中游客每递增一万人对旅游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指出苏州、无锡、南京和泰州属于第一类,即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王凤(2007)对我国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公司绩效呈稳定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却包含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理应积极开拓多种提高业绩的路径。陆相林(2007)应用Dea方法中C2R模型,选取相关指标,从效率和规模收益两个方面对山东省17地市旅游发展进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把这17个地市划分4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徐晓娜,翁钢民(2007)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进行聚类,选取7个反映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特征指标,将39个城市聚为6大类,最后分析了6个类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生延超,钟志平(2009)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郭金海,韩雪,罗浩等(2009)通过经济空间差异分析方法eSDa技术,对1997-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发现:①省域总体空间差异缓慢扩大;②至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已形成“三阶梯、两顶峰”的空间发展格局;③省域间明显表现为一种“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④各阶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由于主导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2000~2006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均值仅为0.632,可见在现有技术进步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且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且均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从变异系数来看这种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从上述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来看,总体上相关研究呈现从偏重定性分析到注重定量分析,从研究方法单一到多种方法全面开花的趋势。研究内容也逐渐从相对空泛的宏观研究转变为比较深入的针对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微观机理分析,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与我国区域旅游逐渐兴盛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司之比较[J].地理学报,1996.

[3]潘景胜.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旅游科学,1998.

[4]李江帆,李冠霖,江波.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J].旅游学刊,2001.

[5]宋子千,郑向敏.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J].旅游学刊,2001.

[6]薄湘平,薛晶晶.中国旅游业绩效评价[J].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

.城市,2003.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 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学核心;旅游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8―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旅游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的旅游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马里奥蒂(mariotti)1927年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但至今旅游研究依然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理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吴必虎等学者通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oftourismResearch)在1973―2003年间的《主题词索引》(subjeetindex)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对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的论著,但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学基础理论,在很多问题上,譬如本文正在考察的旅游学科体系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从国内来看,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旅游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旅游学仍非常年轻。受到我国旅游发展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功利性色彩十分浓厚,旨在解决旅游发展中具体问题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而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非常欠缺,至今在旅游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上都尚未形成共识。

总的说来,我国旅游学科框架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六要素说”是较有代表性的,即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活动角度界定的“食、宿、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目前有学者以六要素为核心建立了旅游体系结构,并认为“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笔者认为,以“六要素说”来认识旅游业,带有明显的功能导向或者实践导向的色彩。以旅游者的活动为研究的轴线,优点在于有助于建立旅游者导向的旅游发展观念,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这一观念尤为重要。但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不可避免地将旅游供给方(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排除在分析框架体系之外,使得分析结果不够完整。同时,以“六要素”理论来分析旅游学科框架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如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无法进行分类,使分析结果不够清晰。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是“三体说”,即将旅游学科框架理解为主体、客体和介体(也称媒体)。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学是以这3个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意谢彦君的观点,“把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定义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而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人为的行动,乃至任何生命活动,似乎都离不开行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另外,“三体说”还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硬伤,就是关于旅游介体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介体是指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连接起来的旅游交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是指旅游业。前者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失之片面,须知促使旅游活动发生的绝非仅仅是旅游交通,旅游业不仅通过营销刺激了其产生,也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使得旅游活动能正常的进行;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存在,大众旅游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而后者认为旅游介体就是旅游业,产生了一个逻辑上的混乱,即旅游资源的归属问题。在“三体说”中,旅游资源应该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归为旅游客体,但同时,旅游资源以景点景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得不归于旅游介体之下。总之,“三体说”搭建了一种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从整体上把握旅游学科体系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着缺陷。

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到旅游研究之后,立刻成为学者们研究旅游体系的工具。国外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系统的混沌性和复杂性角度,以及空间结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在国内近年来以吴必虎为代表的系统论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构架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这一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学研究的范畴及其涉及的范围,尤其是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用来描述和解释旅游现象是有力的,但在作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框架时,则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旅游学科体系是否存在一个理论核心。如果不存在理论核心,则旅游系统也与前面所述的“三体说”一样,仅可作为旅游学科框架的一种视角,强调对旅游现象的描述,而前瞻性和指导性则不足。

以上仅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3种观点。旅游研究的框架虽然经过了30年的构建,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或因不够全面,或因非旅游业所特有,或因重描述轻概括而未能形成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体系框架。

二、认识旅游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要认识旅游学科研究体系,需要坚持以下的认识:首先,对理论的探索必须坚持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离开旅游发展的实践空谈理论是没有出路的。对旅游学科研究框架的认识首先来自对旅游发展实践的总结和规律的归纳。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研究旅游现象要放到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它的起源,借以知道了事物的过去,可以明白它的现在,从而推断它的未来”。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按照旅游发生发展的顺序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图1)。可以看出,起初是个体旅游需要的产生,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的内但同时又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实践的特征和学者自身的因素。首先,“从科学研究的过程上看,实践的地方性、时间性和机会性因素都是在实际上发生作用的。”因此,如果想要为旅游学科建立一种大一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体系,是不可能的,实践总是比理论所能抽象和概括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学者自身的因素也导致了目前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战国”现象。因为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在进入不同学者视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原有学术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带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观察和思考旅游现象时都带着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存在完全独立和客观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旅游学科研究的路径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旅游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旅游学混沌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旅游学‘前科学时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的不成熟性;二是指由旅游学‘内在随机性’而产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它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

在当前的认知条件下来讨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既要看到现存现象的合理性,不能脱离当前的大环境来空谈建立一个排他的、绝对正确的学科体系,又要尊重实践和科研之中的多元化,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和包容性。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旅游学科的研究也总是处于某种地方性、阶段性的情境之中,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场合而存在。因此,在对旅游体验说继承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接待方的活动。旅游体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和“六要素”一样都是对旅游者活动的描述;旅游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包括旅游接待地政府、相关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社区和当地居民,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旅游地理等一系列内容,后者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对象,也构成了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舞台。

基于对旅游核心的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需要研究的是旅游活动中的人(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的管理者、居民)、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活动既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

以旅游活动为旅游体系和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对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不应仅仅注意其对接待地区方面的作用,旅游经济说之所以不够全面,正在于此;而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去关注旅游的产生、发展,将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或者仅关注旅游对接待地的环境影响也同样失之偏颇。旅游学科框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要找准对旅游学科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目前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能否融合起来,对这个“初值”的依赖性很大,有时会达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程度。而这个“初值”就应该反映出学术界对旅游所涉及的问题的全面关注。

其次,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深刻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规约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目标。这与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完全吻合,巴特勒(Buder)认为,理想的可持续旅游是要在3个层面上都达到可持续性,即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单指其中的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去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问题,就必须将旅游者、接待地区社区和居民、旅游环境、旅游经济现象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只有旅游活动能将它们统一起来。

四、对旅游学科框架的认识

围绕着旅游活动这一核心,借鉴以上提到的“三体说”、“六要素说”和“系统说”,可以就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上文的讨论中已经明确了旅游活动是旅游所涉及的各种现象和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核心,由此,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为进一步得出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做好准备。

图3表示的是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旅游者方面的旅游活动开始于对信息的需要,之后才是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体验的发生和旅游后的反馈。其中,对信息的需要和信息搜索的结果构成了对旅游的推动力。旅游活动的提供方认为旅游活动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部分,实际上还有旅游市场营销这一部分,由此构成了旅游拉力。旅游推动力和旅游拉力共同组成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方的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和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供给方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在旅游活动进行之后,旅游者会对本次旅游活动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将影响其下一次的旅游动力。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会对旅游接待方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也会作用于下一次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支持保障系统。

图3中,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实际上包括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个部分。旅游环境之中包括旅游资源、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气候等因素;而旅游经济则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

在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由此探索旅游学科体系时,必须认识到旅游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一种转变,即从注重旅游的经济功能转为重视旅游的社会功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双重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社会功能必定会大大加强。正如目前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首先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才是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创造就业等经济动机。学者也注意到,“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事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旅游活动需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有环境功能。由于大众旅游和盲目的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旅游环境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保护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积极主动地促进环境的保护,这不仅是在和谐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必然的课题,也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旅游来促进环境的积极保护,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宗教或考古建筑之所以从濒临毁坏的境地中被保护起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旅游学科体系中环境的这一部分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占到重要的位置。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的社会力量。

根据图3,如果将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都归为旅游活动中的“人”,并用旅游社会学来进行解释,并且将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分为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部分,那么在总结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就可以概括性地归结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经济学3个方面。

如前所述,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人、环境、社会、经济等现象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借助谢彦君的思想,学科的核心是矛盾,那么旅游现象中就充满了这三方面的矛盾,旅游者需要的满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者期望的满足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着旅游研究的始终。同时,这3个方面中的每两项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及其表现、发展、变化,才构成了目前多姿多彩的旅游现象和多学科的旅游研究内容,如果摒弃其中一个而将另外两项列为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则难免失之偏颇。

因此,如图4所示,围绕着旅游现象这一核心,旅游学科体系需要从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3个角度对这些矛盾的发生机制等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旅游学科体系的三足鼎立模型,这3种学科分别借鉴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旅游现象及其规律。在此,笔者将旅游文化学归入旅游社会学之中。

目前旅游研究中出现的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个模型之中,如历史、语言、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可以归于旅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可以划为旅游经济学的范畴之内;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等则可以归人旅游环境学之下。由于3种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如旅游消费者行为从传统上来看属于心理学范畴,但现在地理学家也从旅游流的角度进行研究,故其只能用虚线进行分隔。

在这一模型中,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环境学3门学科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旅游社会学着眼于个体的旅游者体验及作为社会行为的旅游现象,是从旅游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旅游经济学侧重于由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引致产生的经济现象和关系,即旅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这是从旅游接待地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具实用性,对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环境学也从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双方和谐关系的创造,这一角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这一学科体系中,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角度的研究在功能方面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强调旅游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五、结论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6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旅游者行为;前景理论;心理账户

abstract:traditionaltourists’behavioralanalysisisfocusingonqualitativeanalysisandframeanalysisoneveryfactorwithoutdeepanalysisoninfluentialfactorsoftourists’behaviour.takingadvantageofthetheoriesandmethodologiesofbehavioraleconomicsplusprospecttheoryandmentalaccount,thisarticle,layingstressontheanalysisoftourists’variables,analysestourists’behaviourfromtheaspectoftourists’mentalactivities.theanalysisoftourists’behaviourismoredetailedandrealduetowellconsiderationofscenefactorsandexperiencingfactors.

keywords:behavioraleconomics;tourists’behaviors;prospecttheory;mentalaccount

所谓旅游者行为,是在旅游者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是旅游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www.133229.com而旅游者行为贯穿整个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反映了旅游者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的心理过程和特征[1]。因此,要正确分析和预测旅游者行为,必须对旅游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相应的分析。

旅游者行为是由旅游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要受到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分析旅游者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旅游者心理的各种因素及其各自的影响程度。传统分析方法过度强调旅游者的理性,对于一些旅游者行为的解释不准确。这就需要在研究旅游者心理决策过程中更注重情境因素和体验因素,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2]。

一、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一)传统旅游者行为的分析方法

1.国外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外传统的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上的,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研究自然科学和人类行为合理性范式的实证主义的模型。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在旅游者行为研究方面占主流,具有代表性的是:克朗普顿模型,莫提荷模型和伍德塞德模型[2]。这些模型是将旅游者的行为过程进行概括,绘制行为流程图,从而将概念框架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旅游者行为模型。

2.国内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

国内旅游地理学学者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定性分析了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是如何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4]。在研究分析方法上,运用普雷德的旅游者决策矩阵分析了城市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5];利用旅行距离决策模式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6]。

国内旅游经济学学者认为,旅游者行为的基本模式是旅游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式。这一模式是描述旅游者行为在各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旅游者“黑箱”的中介作用过程,产生一定反应行为的全过程,并应用无差异曲线及预算线,建立旅游者效用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和比较旅游者行为[1]。

(二)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方法的缺陷

传统旅游者行为分析模型是进行定性的框架分析,难以论证一些诸如情绪和感觉的作用等重要问题,只能进行影响旅游者行为因素种类和影响方式的分析,不能明确具体因素影响旅游者行为的程度。而且传统分析方法认为影响旅游者作出决策的某些因素是可以替代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需要引入一种更注意情景因素和体验因素的观点,不仅要关注对旅游者心理变量的分析,而且还要注意到旅游者是怎样形成认知、情感判断、意图、实践和游后评价。

二、行为经济学及其行为分析方法介绍

(一)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行为经济学是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借助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它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它有效借助于可控试验、调查等方法以现实为基础来构造理论,在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现实化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行为的非理性,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传统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能够正确描述人类行为的研究框架和经验定律[7]。

(二)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在人们的选择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初始阶段描绘和刻画行动,结果和可能性,随后是评价阶段。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人们会运用各种各样的编辑方式来简化问题,合并事件或结果,并去掉那些共同的部分等等[8]。

2.心理账户

按照经济规则,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替代性。但在心理账户中,金钱却被归于不同的账户类别,不同类的账户不能互相替代[10]。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

心理账户对人们的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心理账户的影响,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在心理上为各种活动划出一个名义界限,虽然界限是名义上的,但界限相互之间的内容通常是不能代替的。如果目前的决策与沉没成本归于同一账户时,人们就会考虑沉没成本[10]。

心理账户提供了一种事前和事后不同方向的分析[10]。因此,在分析行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情境因素。

三、行为分析方法在旅游者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一)应用前景理论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之前,会对这次旅游有一个预期的期望值,在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这个预期的期望值就构成了前景理论中的参照点。由于旅游者收集的资料及其本身的因素影响,每个旅游者最后形成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各自的参照点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旅游者在决策的描绘和刻画阶段中,会分析和比较几个备选的旅游目的地各自的期望效用,然后同旅游者预期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得出具有最大效用值的那个目的地作为最后的旅游选择。例如,两个旅游者,小王和小李,小李喜欢自然风景,因此在香港和九寨沟的选择比较中,九寨沟就是对于小李具有最大效用的选择。而小王喜欢城市景点和购物,则香港对于小王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在旅游结束后,即评价阶段,每个旅游者的真实旅游感受是不同的,将其感受与参照点相比较,可以准确地得出其价值函数是获利还是损失,算出其感受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横向比较。比如,小李和小王都去了香港,因为小李更喜欢自然风光,因此就对这次旅游期望不高,而香港的城市风光给他很好的印象,他玩得很愉快,相对于他的参照点,他赢利了,因此他对这次旅游评价很高。小王却乐于城市景色和喜欢购物,对这次旅游期望很高,由于在旅游过程中安排的购物活动不是太贵就是物品没吸引力,她没买到合适的商品,相对于她的参照点,她亏损了,所以她对这次旅游评价不好。这就充分地解释了不同旅游者的同一次旅游对同一旅游地的不同的旅游感受。

(二)应用心理账户分析旅游者行为

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时,旅游者本人的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为,来自不同心理账户的收入,对其作出旅游决策的影响是不相同的。由于不同的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这将影响旅游者所作的决策。在实际研究中,应考虑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使研究更贴近实际。

心理账户导致了人们在评估收益和损失时,是依据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假设游客小张准备游览一个景点,他花30元钱买了票,没马上进去,而是去买饮料了,等他回来准备进景区时,发现票掉了,他会再买一张票进去吗?此时,小张有很大可能就不会再买一张票了。而假设小张是在到景点门口的时候,发现自己刚刚掉了30元钱,他还会买票吗?此时小张是有很大可能会买票的。这是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买第二张门票的30元钱与第一张票的30元,被记入同一账户,这导致成本变成60元,多数人认为成本超过预算太多变得不可接受。相反,在第二种情况下,现金的损失没有被记入游览账户,而记入另外一个账户,因此,只是导致多数人认为自己穷了一点,而不会感觉到看风景的成本过高。

四、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旅游者行为这一问题中,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充分考虑了旅游者在决策过程中和旅游后评价过程中的体验因素和情境因素,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旅游者的理性趋利性和价值感受性统一于正常个体当中,可以定量的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感受,使得研究细化,有助于解释旅游者行为中的复杂现象,使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由于行为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还不充分,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研究中还有各方面的问题,利用这一分析方法解释旅游者的行为得出的结论还应该再进行检验。行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主观的因素过多,进行重复实验也不好掌握,利用这一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解释力度有欠缺。

总之,借助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是一个促进,为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研究中充分重视旅游者的心理感受。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用其来对旅游者行为的解释必将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学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22.

[2][美]abrahampizam,[以]yoelmansfeld.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m].舒伯阳,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9-84.

[3]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37.

[5]王家骏.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址——旅游决策行为研究[j].西京论苑,1997:49-62.

[6]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2):97-103.

[7]刘继云.经济学中的行为研究[j].财经科学,2006,(3):70-74.

[8]刘瑞霞,邬冬华.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新领域——前景理论[j].运筹与管理,2005,14,(2):14-18.

[9]kahneman,d.experiencedutilityandobjectivehappiness:amoment-basedapproach[m].newyork:cambrigeuniversitypress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7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开题时间

开题地点

开题报告名称

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方式之一。旅游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2018年,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我国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2018年,我国人均出游达3.4次,总数达到44.4亿人次,而2016年的旅游总收入将达4.6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6%。在进入经济全面放缓新常态情形下,旅游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战略型支柱产业。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工作推进愈加深化。并且当前我国已进入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旅游扶贫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曰益显著的作用,以其锐不可当么势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这也就意味着,大力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百姓收入尤为重要。

桐庐位于长三角南翼腹地、浙江省西北部,距长江三角经济中心上海约250公里,距省会城市杭州60公里,是上海和杭州的“后花园”,地理位置优越。除了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桐庐以山水优美、古迹众多著称于世,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改革开放以来,桐庐以风景旅游县对外开放,逐渐成为浙西旅游线上的热点。由于当地政府陆续出台的政策保障,旅游已然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对浙江省桐庐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就显得较为重要。因此,本文的重点就是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进行分析,包含旅游收入的构成、近几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国内各个地区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业的贡献和影响旅游收入的几个因素。

二、研究思路、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文立足实践,结合县域经济相关理论,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从旅游收入出发,研究旅游收入的构成、近几年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国内各个地区对浙江省桐庐县旅游业的贡献和影响旅游收入,各个类型的游客的具体花费,节假日与非节假日旅游收入和人数的关系,以及相关现状的成因。并且基于此,给出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内容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县域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一)县域旅游概念界定

(二)发展县域旅游对当地经济必要性

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一)浙江省桐庐县旅游发展现状

(二)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构成

(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1.旅游人数

2.旅游人均花费

3.居民收入

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的统计分析

9

(一)浙江省桐庐县旅游者的客源分布分析

9

(二)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收入分析

9

四、结论及建议

13

三、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资料法:该种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能够对课题有基本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确定选题,同时还能够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也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笔者通过查阅校图书馆、CnKi数据库以及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了解县域经济、旅游与收入等相关理论,为全篇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二,实证分析法:该种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该种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所以文章通过模型的构建,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文章通过实证得出县域经济旅游收入影响因素;

其三,案例分析法:该种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现象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该法既可被用来为某种假说作论证,又可把得到的研究成果作为进行更广泛研究的基础。在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文章通过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其四,统计分析法。即运用统计数据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与对象有关联的变量,利用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以进行数据研究的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其一,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本篇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其二,图书馆、互联网等可以搜集到较多的资料;

其三,有导师的指导;

其四,自身有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消费经历及调查,可以获得一手资料。

五、进度规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及任务书下达(201X.XX.XX-201X.XX.XX)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X.XX.XX-201X.XX.XX)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中期检查(201X.XX.XX-201X.XX.XX)

第四阶段:论文的评阅及答辩工作(201X.XX.XX-201X.XX.XX)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资料的整理归档(201X.XX.XX-201X.XX.XX)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化.2010

[2]张辉.旅游经济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3]英巧歇尔.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美)罗彼特·m·索洛.增长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5]中国旅游研究院编著.中国旅游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6]王凯.中国县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6

[7]徐虹.旅游经济学[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

[8](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増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9]大卫·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小罗伯特·e·卢卡斯著,罗汉,应洪基译.经济发展讲座[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1]郭瀚文,王京宇,袁丰年.

区块链技术在少数民族县域扶贫攻艰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157-159.

[1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课题组,王建康.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新西部,2019(01):63-64.

[13]强雪梅,李欣正.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

发展,2019(02):67-71.

[14]韩彩霞.

全域旅游视角下县域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60-62.

[15]李泉.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40年:经验与启示[J/oL].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9(01):1-2[2019-03-19].

doi.org/10.13880/j.cnki.cn65-1210/c.20190221.005.

[16]王庆生.

保护传统村落

助推乡村振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5(008).

[17]杨明宇.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2):222.

[18]张彩虹,邓芳,杨遥,尹琳珊.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现代农业科技,2019(02):202-206.

[19]聂伟,陆军.

撤县设区改革与地级市经济增长——整县设区和拆县设区的比较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9(02):95-101.

[20].

敦化:做实高质量发展新路

开创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新局面[J].

吉林农业,2019(04):14-15.

[21]张莅黎,赵果庆,吴雪萍.

中国城镇化的经济增长与收敛双重效应——基于2000与2010年中国1968个县份空间数据检验[J].

中国软科学,2019(01):98-116.

[22]姚进忠.

推动“旅游+”

宜居又宜游——贵州省黎平县打造旅游脱贫新样板[J].

科学种养,2019(02):14-16.

[23]潘东阳,洪名勇.

县域减贫效率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基于贵州省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34(01):101-108.

[24].

浙江生态旅游收入破千亿[J].

浙江省情,2019(02):7.

[25]曾玲玲,胡波,王娜,陈文仪.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分析——以北京和重庆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40-47.

[26]姜安印,刘博,何彩云.

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基于产业视角[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01):91-100.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主持人签字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协作;协作系统构建;协作系统评价;协作系统运行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26-04

区域旅游协作、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联合等虽提法不同,但内涵、外延基本一致。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的约束下,为了完成某些重大的旅游发展计划或为了谋取某种共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区域或区域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济主体及其他相关部门,在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依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的契约体系。区域旅游协作既包括区域内地区与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包括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关于区域旅游协作的研究,王雷亭[1]、邹晓明[2]等就国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性分析;薛莹[3]、郭康[4]、郑耀星[5]、马勇[6]等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张河清、霍生平等[7]从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此外,梁艺桦等[8]从开放与非平衡、涨落与失稳、分叉与选择、渐变与突变、竞争与协同、目标与创新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学的演化与动因分析。本文在借鉴系统学、系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协作从系统构建、系统评价与系统运行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构建

从系统学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协作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更可行的思路。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9]。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并吸取中国古典哲理的精华,去研究经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或者说去研究经济系统过程“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资源”当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就是系统经济学[10]。经济系统是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由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

经济系统=({经济元},{经济元之间的关系})

其中,经济元是指具有一定功能的所有系统水平上的经济实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它可以是参与资源竞争和利用的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

区域旅游协作涉及的因子颇多,而且每个因子之间,因子与环境之间都具有强大的关联性,忽视任何一个因子的发展都可能导致整个旅游协作的失败。也就是说,区域旅游协作的各项因子都是独立的经济元,这些经济元的集合以及经济元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分别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的硬部和软部,而且这个系统将会因为旅游发展的实践功能而变得日益开放和完善。按着上述关于经济系统的定义,可以把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形式化地表示如下:

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区域旅游协作因子},{区域旅游协作因子之间的关系})

其中,区域旅游协作因子主要是指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旅游娱乐,协作信息、协作利益、协作动力,协作目标、协作内容、协作模式,协作机构、协作规划、协作反馈,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协作政策、协作规范、协作人才等,协作因子之间的关系包括旅游协作规划的共同制定、旅游市场的共同开拓、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旅游产品的共同设计、旅游形象的共同策划、旅游商品的共同构思、旅游市场营销的联合运作、旅游协作人才的共同培养、旅游信息平台的共同构建、旅游利益的共同分享等等。

2.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模型

目前,关于区域旅游协作(或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理论流于形式而缺乏可操作性、实践运行因难以深入开展而停滞等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相关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模型。

一个系统的完善与否、合理与否、可行与否,关键是看其构成因子的完善度以及因子间的组合度如何。这些因子的选取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旅游协作的运行过程。从系统构成的中介角度上讲,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应该由协作基础项目、协作中介项目、协作运行项目、协作控制项目、协作影响项目、协作支撑项目等六大项目组成,而每个项目层又由不同的独立因子构成。所以,本文选取了与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直接相关或间接影响的二十三项独立因子作为评价基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评价模型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如图1:

针对评价模型,说明如下:

2.1建立模型的依据是系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旅游学的相关原理,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定量评价来反映实践操作中的一些问题,以便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2.2建立因子体系是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因子体系建立的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区域旅游协作主要受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商品、旅游娱乐,协作信息、协作利益、协作动力,协作目标、协作内容、协作模式,协作机构、协作规划、协作反馈,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技术,协作政策、协作规范、协作人才等因子的影响,因此将区域旅游协作评价因子确定为以上二十三项。这些评价因子的基本内容如表(表1):

2.3每个评价因子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评价中需要给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所赋权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常见的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方法有特尔菲法、构造矩阵法、层次分析法和主观经验判断法。本文采取层次分析与主观经验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各因素的权重以供参考(取整数)(见表2)。

2.4综合图1、表1、表2的相关说明,就可以对区域旅游协作进行系统学意义上的打分了,得分高低反映协作的深入程度或协作系统的完善程度(表3)。通过这种量化评价,区域旅游协作也就有了更科学的实践指导和运行依据了。

在此结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1],以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系统为例加以说明。通过实地考察以及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评价得分基本如下(表4):

该系统的总得分(57分)说明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协作基础层面(21/26)和协作影响层面(8/8)是比较完备的,所以得分较高,但是协作运行层面(10/21)、协作中介层面(7/18)、协作控制层面(4/15)、协作支撑层面(7/12)等却都基本不成形,所以构建三地的红色旅游协作系统(协作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应该努力从这些不足方面加以突破。

3.区域旅游协作系统运行模式

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本身都不是目的,系统的运行才是关键。再完善的系统,没有配套的运行模式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本文结合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内涵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的相关原理,拟建立如下系统运行模式(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对区域旅游协作进行可行性分析(Swot分析)是系统模型运行的第一步,它主要是对区域旅游协作系统中的评价因子做一整体上的探讨;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法规的制定、信息平台的构建、利益机制的形成、协作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协作平台的建设是系统运行的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域旅游协作的目标与任务,并尽量使其量化和标准化,以便为检测系统功能的实现确定参考依据和相关系数;协作策略的制定与选择,包括市场策略(主要是客源市场的开辟和开拓问题)、产品策略(主要是资源的重新整合与旅游产品的重新设计问题)、形象策略(主要是区域旅游协作整体形象的塑造问题)、营销策略(主要是区域旅游协作产品的共同推广与联合促销问题)等内容;协作系统运行的关键步骤是确保协作目标的实现和协作任务的完成,这可以通过评价与反馈系统的控制作用来达到;只有顾客、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和社会大众的综合满意(多赢)才是区域旅游协作系统是否成功运行的最终准则,他们会将各自的意见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评价与反馈系统,然后由评价与反馈系统进一步分析协作的可行性问题,直到整个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完善。

值得指出的是,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的研究远非上面阐述的那么简单,本文只是对其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们的共鸣,以便真正把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研究好、落实好,最终把旅游业做的更大更好。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泛珠三角”旅游协作的博弈分析及湖南的应对策略研究(05B01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03(5):92-96.

[2]邹晓明,熊国保,马杰.区域旅游合作谫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31-234.

[3]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29-34.

[4]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3):61-64.

[5]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29-32.

[6]马勇,董观志.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99-104.

[7]张河清,霍生平.湘西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7-149.

[8]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3):105-108.

[9]常绍舜.系统科学与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6.

[10]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

[11]方世敏,罗茜.打造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战略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35-138.

[作者简介]伍先福(1980-),男,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200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协作、红色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张河清(1969-),男,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区域旅游协作等。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9

[关键词]会展旅游;会展组织者;会展旅游者;会展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85-05

一、引言

会展旅游即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活动。会展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美国、德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会展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达到1:9水平。当前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如果包括相关行业因会展所增加的产值,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奥伯曼(oppermann,1996)指出:会展业目前已经被视为旅游业中最为兴旺的部门之一。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停留时间长、季节影响小、利润丰厚等优点而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

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会展业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与会展业的实践相比,会展旅游的理论研究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旅游研究纪事》(《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和《旅行研究杂志》(《JoumaloftravelResearch》)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会展旅游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会展旅游真正加以重视并进行大量整体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的90年代。有关会展的研究多数来自成熟的miCe目的地,如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等地。国外对会展旅游的研究主要涉及4个方面,即会展经济影响、会展地点选择、会展旅游者决策行为和会展目的地营销组织――会议旅游局。本文从这4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二、会展旅游的经济影响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其经济效益的关注。无论业内人士还是学术专家,都一致认为会展旅游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会展旅游不但有利于举办地的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回头客和口碑效应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凯姆等(Kimetal.,2003)分析了会展旅游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原因:参会人数多;目的地停留时间长;会展旅游者,特别是国际会展旅游者的消费档次高;除了参加会展外,参会者在会前或会后都要在举办地游览观光;会展业的关联性强,一次会展能够影响到很多相关产业。自1992年以来,美国的会展旅游花费以年均9%速度增长。据国际商业信息系统(iBiS)worldindustryReport(2007)预测,到2012年美国会展旅游业的收入将达1306亿美元,提供就业机会85979个。

然而,测量会展业的经济影响是有一定难度的。以前的很多研究都低估了会展业的经济影响。首先,会展业是新兴产业,现有的统计数据无法满足会展业统计的要求。其次,记录会展参与各方,如参会者、主办者、展览商的所有花费是很困难的。再次,会展业的关联性很强,有时难以将会展业与其相关联产业严格区分;最后,会展的种类繁多。既有上千人参与的大型会展,也有几十个人参加的小型会议。这也为会展经济效益的统计与估算带来了困难。布劳恩(Braun,1992)指出会展活动的总体影响要远远大于会展活动本身。会展相关的每一美元花费都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经济影响,并在区域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额外的经济效应。如果加上间接收入,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当是会展本身的两倍甚至于3倍。

意识到原有统计数据和方法的不足,研究人员采取了更为系统的测算方法,如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model)来估算会展旅游的经济影响。投入产出模型是估算地区游客花费的正确方法。该方法是通过销售量、居民收入、就业、税收等经济指标来估算游客在目的地的花费。布劳恩(Braun,1992)是第一位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法测算会展经济影响的学者。他首先将现有的部级和地方级统计资料进行调整,然后利用乘数和产业关联的方法去估算会展业对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经济影响。在这份研究中,会展收入主要来源于参会者、会展举办者和展览商的花费。其中参会者的消费额最高,达到9亿多美元。参会者主要花费在住宿(56%)、饮食(24.7%)、购物(9.1%)、娱乐(5.5%)和地方交通(4.7%)等5个方面。1989年,167万参会者为奥兰多市创造了65000多个就业机会、4.57亿美元的工资收入,22.8亿美元的产值和1亿多美元的税收收入。会展业直接影响到住宿、餐饮、零售、娱乐、会员组织、交通、商务和社会服务、建筑和园林材料供应商、医疗服务、维修服务、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等部门。凯姆等(Kimetal.,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会展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通过计算会展业的产出乘数、就业乘数、收入乘数、税收乘数和进口乘数等,得出以下结果:2001年韩国会展旅游者的总花费约为13.9亿美元,这些花费继而又创造了21.7亿美元的社会产值、13702个就业机会、4.74亿美元的居民收入和1.19亿美元的政府税收。结果表明会展业的确是高产出行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会展地点的选择

会展旅游不但为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提升举办地形象和知名度。地方政府都采用各种方式来支持当地会展旅游的发展。在会展旅游业全球性迅速发展的同时,会展举办地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会展旅游参与者来自三方:会展组织者、会展举办地和会展旅游者。不同于其他旅游活动,会展旅游者通常不参与会展地点的选择,会展组织者在会展选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址的确定对于会展组织者和会展举办地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会展组织者来说,会展地点的确定会影响到会展的出席率,也就决定了会展的成败。就会展目的地而言,了解会展组织者如何选址有助于目的地在会展市场上正确定位,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化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会展。因此有关会展选址的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领域。

内容上,会展选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总结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上,学者们多是从实证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法。前人的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会展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会展设施、目的地可进入性、服务质量、价格水平、目的地形象及吸引物。表1是几个重要的研究结论。格奥和张(GoandZhang,1997)将会址选择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目的地因素和会展设施因素。克劳奇和卢维尔(CrouchandLouviere,2004)建立了会址选择过程的概念模型,提出会址选择过程的5个阶段,包括会展前计划、可选会址分析、会址决策、会展举行和会后评价。

学者们不但找到了影响会址选择的重要因素,而且对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胡和海姆斯卓(HuandHiemstra,1996)认为价格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建议将价格策略作为有效竞争的关键。奥伯曼(opperman,1996)比较了15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认为会展设施、饭店服务质量和饭店客房供给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型会展和小型会展组织者的选址标准具有显著差异。先前的办会经历也会影响下次会展的选址。克劳奇和卢维尔(CrouchandLouviere,2004)利用逻辑选择模型分析了澳大利亚国内会展业的选址影响因素,同样得出价格是首要影响因素的结论。陈(Chen,2006)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台湾国际会展业的影响因素,认为会展设施和目的地基础设施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会展举办地或会议中心来说,仅仅知道影响会展选址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从会展组织者或会展旅游者那里获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据此来了解服务质量的好坏。研究人员利用ipa(importanceandperformanceanalysis)方法获得会展组织者和会展旅游者对具体某个会展目的地或会展中心的感知与评价。

四、会展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了解会展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对会展组织者和举办地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会展旅游者不参与会展地点和会展设施的选择,但他们却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某个会议。是否参会完全是个人自愿行为。事实上,潜在会展旅游者总是有诸多的会议可供参与。在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参加哪一个会议。会议的出席率决定了会展的成败以及举办地获得经济效益的多少,因此,会展组织者和目的地的共同目标就是吸引尽可能多的会展旅游者。然而,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都是会展组织者,只有少数学者真正关注会展旅游者。如何满足会展旅游者的需求是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的主题。

瓦等(Varetal.,1985)认为了解会展旅游者的参会过程有助于会展组织者和目的地营销人员理解会展旅游者决策、预测参会人数、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是影响参会人数的主要因素。因此会展举办方可以通过测评目的地可进入性和吸引力来估计参会人数。奥伯曼和乔恩(oppermannandChon,1997)指出会展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和其他旅游者的决策过程十分相似,都经历了需求识别、信息搜集、可选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估5个阶段。通过建立两个模型,两位学者将影响会展旅游者决策的因素确定为个人因素、会展组织者因素、区位因素和干预因素,建议会展组织者尽可能从会展旅游者的角度选择会展举办地。色沃特等(Severtetal.,2007)利用因子分析法将20个会展旅游者动机因素归纳为为5个方面:活动与机会、关系网络、受教育机会、参会的便利性和产品与交易。指出会展旅游者和会展组织者对目的地的需求具有相似性。

仅了解参会的动机因素是不够的,旅游限制因素比旅游动机因素对旅游者决策过程的影响更大。张等(Zhangetal.,2007)认为金钱成本(交通费、住宿费、注册费和汇率)和时间机会成本(放弃其他会展机会,失去同家人、朋友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是会展旅游者参会的两大限制因素。会展旅游的核心产品是会展活动本身。要想成功地举办会展,会展的主题和目的必须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

五、会展目的地营销组织――会议旅游局

随着各地举办会议的竞争日益激烈,目的地管理者将面临更多的营销挑战。因此,作为目的地首要营销组织的会议旅游局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会议旅游局是目的地的重要组成要素。会议旅游局的首要任务就是促销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往目的地,从而进一步实现其协调旅游相关部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旅游形象的最终目标。

会议旅游局为会展组织者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目的地和产品信息、预订系统、前导服务、熟悉业务旅行(Familiarizationtrips)、参会人员住宿、会展促销、会展中心以及现场注册服务。其中目的地信息和预订系统是会展组织者最常使用的服务。然而,许多会展组织者并不利用会议旅游局的服务,即使有些服务是免费的,这为会议旅游局发挥其营销作用带来了挑战。韦伯(weber,2001)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会议旅游局的功能与服务不了解,误以为会议旅游局对小型会议不感兴趣。资金来源、工作职责、技术发展、信息传递和市场竞争是会议旅游局未来将面临的五大挑战。王和费森梅尔(wangandFesenmaier,2006)指出目的地营销的关键就是与会展组织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目的地实现经济收益、提高声望和减少风险至关重要。

此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是目的地营销的主要趋势。会议旅游局如何进行网络营销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内容。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会议旅游局利用网络可以目的地和产品信息,与潜在旅游者直接沟通,进行市场调查和实现在线交易。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会议旅游局能够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发挥其在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纽带作用。由于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和营销目标的不同,不同的会议旅游局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网站和电子邮件是会议旅游局利用信息技术最常见的方式。王和费森梅尔(wangandFesenmaier,2006)认为美国会议旅游局还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利用网站目的地和产品相关信息。事实上,会议旅游局应该更多地发挥信息技术的高级功能,例如网络广告、在线预订与销售。

六、结语

了解某一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的研究进展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者们明确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回顾在世界3大旅游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发现会展经济影响、会展选址、会展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和会展目的地营销组织――会议旅游局是当前会展旅游研究的四大主要内容。

会展选址是会展旅游研究的热门话题。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影响会展选址的重要因素。由于忽视了对会展组织者的特征分析,众多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事实上,不同规模、性质与影响力的会展组织者的会址选择行为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学者们应当结合会展组织者的特点来研究会展选址的影响因素。此外,会展选址包括对目的地的选择和对会展设施的选择两个方面。多数研究将这两个方面相提并论,无法清楚地解释影响会展组织者决策的因素。所以,会展选址研究应该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篇10

对旅游业与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区大多集中在中部、东部旅游发达城市,但对西部地区研究尚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吐鲁番市为研究区,通过弹性分析,贡献率、拉动率计算等方法,分析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期提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促进吐鲁番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

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干旱区、民族地区着眼,分析吐鲁番这一特殊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在对吐鲁番旅游要素的分析中发现,吐鲁番旅游业开发较早,旅游收入虽然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旅游人次逐渐增加,人均消费也逐年上涨。为推动吐鲁番旅游业以及当地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当地旅游收入与其他城市保持相似的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人次也同步增加,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应注重开发旅游项目,尤其是有特色的夜间活动,让当地一日游逐渐发展成为过夜游;(2)吐鲁番旅游受其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吐鲁番旅游,需要改变当地旅游产业单一、收入过于脆弱的现状,并加大当地安保力度,提高当地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促使更多游客前往;(3)政策的保障相应也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旅游、经济等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

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民族聚居区,且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社会发展备受关注,然而当地旅游资源基a较优,对其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吐鲁番景区主要集中在市区,而作为特殊民族地区,其民族居民大多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受到外来人口的冲击,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且没有足够的地方认同感,在从事旅游过程中没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上吐鲁番地处西北干旱区,受地理环境及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限制,旅游投入不均衡,使得吐鲁番旅游开发虽较早,但是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诸多原因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