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依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27:55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1

关键词:企业财务决算工作质量

财务决算工作既是对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和资产运用效益的检查与总结,也是对企业投资决策科学性、内部管理先进性、对社会创造贡献性的检验。当前全球经济错综复杂,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财务决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决算工作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加强组织、创新方式,更好地发挥决算管理的作用以提升企业效益水平。注重利用财务决算结果分析总结企业生产经营成效和资产负债增减变动因素,进一步分析查找需要改进的问题,夯实管理基础,积极推动管理提升,确保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

一、财务决算报表编制流程

(一)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一是贯彻上级对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要求。根据财政部、铁路总公司关于财务决算报表的编制要求,结合广铁集团公司情况,制定本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制文件和填报说明细则。二是召开财务决算布置会议。传达铁路总公司对财务决算工作布置要求,结合年度财务预算安排,提出集团公司编制财务决算报表的目标、任务。三是清理各项目数据工作。全面核对债权债务往来、资产盘点、收入、支出是否真实等。四是完善报表软件系统。细化报表主表个别项目,满足经营管理重点数据分析及编制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等需要,对报表软件测试,修订完善报表格式和审核公式工作。

(二)决算过程的卡控

一是分级组织、逐级审验。要求控股子公司会审所属单位全套财务决算报表,以全级次法人数据接受集团公司决算会审,依据集团公司现场审验反馈结果,加紧纠正报表数据,形成最终上报集团总部数据。二是合并调整、整体复检。集团公司以会计制度、法规为准绳,合并抵销内部关联交易、债权债务等数据,借助计算机审核校验报表数据,人工检查工作量指标合理性,与业务处室核对全集团公司工资薪酬、人数指标是否一致,人工填报客货运输指标工作量。三是审计整改、修改完善。依据内、外部审计意见,纠正决算报表编制差错,校稿整理,完善财务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各指标数据分析,形成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

(三)审批上报、会审整改

一是内部审批上报。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经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逐级审批,形成正式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二是上级审核和修改。参加铁路总公司决算会审工作,依据铁路总公司财务部、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意见,细化、完善各个项目说明,解答各指标数据填报是否合理,修改不合理数据的填报,形成正式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

(四)分析考核、总结经验

一是充分利用财务决算资料,查找企业内部管理漏洞,从而完善制度建设。二是通过开展财务决算数据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盈利结构和现金回报水平,关注重点项目增减情况及行业经营成效,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财务支持。三是加强决算工作总结与质量考核,将所属单位包括决算在内的各项财务工作都纳入考核范围,对各子公司进行考核,宣传好的工作经验,对不合格的单位,采取通报批评、要求限期整改等措施。举一反三,这既可以起到鞭策作用,又可以分析总结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决算工作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决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每次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差错,如报表数据审验表内试算不平、表间勾稽错误、工作量指标漏填错报、内部债权债务挂账不一致、审计问题未及时整改,导致报表编制中耗费人力、时间,合并报表数据合理性不符合实际、逻辑性错误,分析材料不透彻等,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不力、责任心不强

一是未认真学习当期决算文件要求,甚至连本单位报表上报时间都记错,未关注最新会计核算调整、填报说明,而是凭借以往历史经验做法来完成报表编制。二是未查收上级对决算工作的最新要求通知,导致报表会审时,错误较多,影响集团公司汇总进度。三是未完成材料上报,在会审现场匆忙补救,影响集团公司整体报表质量。

(二)经验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分析材料前后矛盾,数据解释不够充分,变动数据应重点分析而未分析。二是过分依赖决算软件效验功能,忽略人工审验,导致一些指标的合理性错得离谱,存在漏填错填。三是决算软件操作不熟练,缺乏各功能联动使用的整体意识,导致会审现场修改报表数据。

(三)硬软件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一是财务软件各个子系统相互穿透抓取数据不准确,各子系统数据各自独立,导致个别账务处理、个别报表编制需要人工填报。二是子系统开发不完善,如未开发内部关联债权债务核对子系统,造成各子公司相互提报往来数据差异较大,事后逐一核对,工作量非常大,造成抵销不充分。三是个别单位无法连接内部网络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为单机版操作,上级无法查询其数据,异地无法登录财务信息系统。

三、提高财务决算工作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一是整理汇编文件。收集预算、资金、会计核算管理及薪酬、社保管理等的制度、办法,整合印刷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手册,以便学习查阅。二是制定文件,明确编制要求。根据财政部和铁路总公司文件要求,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有关问题的文件,明确会计核算变化项目、审计整改、税务问题、报表报送时间等。

(二)加强决算组织

加强决算工作的组织的领导,是提高决算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是提高财务关联数据对账。针对年度决算对账难题,建立预对账制度,提前一个月组织内部债权债务、关联交易的核对,提早了解和解决子企业间存在争议的关联事项。二是搭建沟通平台。借助内部网页、微信,搭建财务问题交流平台,方便对决算工作要求及时传达布置,并进行沟通解答,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培训面要到位。在每年召开全集团公司决算布置会议上,对集团公司决算工作进行部署培训,要覆盖到所有基层单位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决算岗位会计。二是培训内容要活。决算涉及的内容很多,受培训人员情况不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制作课件,既要考虑到刚接触决算工作的新手,也要让从业多年的老决算人员感到学有所用,尽量做到培训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特别是强调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要求以及决算报表的调整变动说明。三是挑选案例、现场答疑。培训既有新内容、新要求,也对往年出现的问题及容易填错的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说明,组织现场答疑,提升培训效果。

(四)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信息化程度高,能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能提高财务决算报表质量。建立一个数据集中、应用集成、业务协同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集成基础应用、会计核算、集团查询、预算管理、物资管理等模块。会计核算应包含分线核算、决算辅助审核、财务处理、固定资产、工资核算、应收应付、会计报表、债权债务管理、关联交易核对等子系统功能,形成基础数据与业务规范的统一,实现集中核算和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五)优化决算报表体系

为满足外部监管和内部决策需要,在财政部、铁路总公司报表基础上,不断研究财务信息需求,规范决算报表体系。一是关注非运输企业收支利各个项目收支情况,将非运输企业利润表中的收入、成本细化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装卸、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具体业务,深入掌握每个非运输企业项目的规模和效益变动情况。二是为满足日常经营管理需要,增设重点项目动态附表,如三公经费实际支出表、教育经费提取使用表。为了优化报表体系。三是满足各方需要,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各科室,对决算报表征集修改意见,对报表进行梳理、优化和调整,剔除不符合现状,通过不断修改完善,确保决算报表体系可以满足各方的信息需要。

(六)加强决算审核,严把决算工作数据质量关

一是做好审核报表前准备工作。明确重点关注科目,统一审核标准和方法,制定审核流程。如重点审核资产负债表数据前后两年数据、客货运输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机车运用工作量指标等。为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审核效率,结合往年报表数据的出错和铁总考核通报情况,增设必要的审核公式。积极与工资薪酬管理处室核对职工薪酬、人数指标,确保财务、业务数据一致。二是组织会审小组人员对接会。明确会审人员职责,制定审核流程及特殊情况下沟通机制,统一审核标准,讲解近年工作审核重点项目。三是严格审核。审核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数据公式效验、纸质报表与审计报告一致性审核、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解释审核等审核。在报表审核期间,针对大家提出的审核公式纠正建议,及时付诸实施。四是把好报送关。随着铁路基建投资增加,高铁线路陆续开通运营,社会越来越重视铁路企业经营效率情况,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所属子公司上报的数据资料要进行认真复查,做到无差错且符合合理性,统一口径数据一致性,所有数字与财务分析报告保持一致,重大差异变化应有解释说明,力求将分析报告写全、写深、写透。

(七)加强决算分析利用,服务企业决策

财务信息结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充分利用财务月报和季度决算的数据,加强数据整理分析,为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服务。一是严把数据关、文字分析关,注重企业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二是对近几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企业信息库,在部门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为开展企业产权登记、经营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

(八)总结经验、落实责任

月、季、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上报完成后,应及时总结本次财务决算编制工作经验,查找差错原因,落实责任,依据决算考评制度,量化评分,综合评比,将评审结果以电报形式逐条反馈给各子公司,以便于改进工作,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切实加强决算编制工作,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高质量的财务决算报表数据是企业经营结果的真实反映,利用财务报表相关数值揭示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运用报表数据,捕捉有价值、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充分的决策依据,同时满足外部社会监管数据披露需要,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编).企业财务报告编制指南(2013版).

[2]罗莎.推进财务信息管理提升数据质量[n].中国会计报,2013-11.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2

关键词: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内容

投融资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融资的运行来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运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而投融资企业中财务管理是整个内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化发展,会计职能也应该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消除传统观念的弊端,使财务会计管理方式更符合当代的经济发展形势。财务会计报表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所以只有详细审核投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才能够保障企业账目的准确性,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在投融资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会计报表在投融资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内容、形式、呈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等方面审核。投融资企业在报表核算上工作的严谨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检查、管理、核算以及控制等工作的质量。同时,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工作中需要对报表进行适当的汇总和合并,而这些工作也要基于科学、准确的财务报表审核,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报表汇总和合并的重复性,提高报表审核工作的效率,为投融资企业报表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供一定的保障。此外,投融资企业的业务经营和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的信誉支持,而投融资企业的科学、准确、透明的财务报表审核工作对企业的信誉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财务报表的审核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在投融资行业中的信誉,而投融资企业只有得到合作方的信任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投融资企业中财务报表的审核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方法和内容分析

(一)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录的审核

1.审核财务会计报表的名称,需要保证报表的名称与明文规定的命名相统一。2.对正式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审核该报表编制单位是否属于专门的编制机构,并要求报表上要有正式的公章证明。3.在报表提交前进行审核,审核报表的提交是否得到编制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同意,如果已经得到同意,需要具有相关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4.对报表相关资料的备份或者运用进行审核,保证报表相关资料的备份齐全,保证报表在运用上符合要求。5.对报表中的会计科目进行审核,在报表审核中需要注意由于特殊原因产生的会计科目,对这些科目的具体项目要进行严格的审核,防止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准确的问题。

(二)合并审核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1.确定财务会计报表是否是汇总的报表。2.对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进行详细的核查和分析,并保证其符合相关规定。3.审查企业资产负债报表,确保该报表中的合并差价和少数股东的权益是否明确列出。4.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利润报表进行审查时,需要确定少数股东的收益是否明确列出。

三、投融资企业中对各财务报表关系间的审核

在投融资企业中各财务报表间都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等科目的对应关系,报表间的勾稽关系也是报表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营业执照和资产负债表间勾稽关系的审核

在投融资企业的营业执照中和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存在企业的注册资本项目和企业的实收资本,这两者间的勾稽关系审核是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重点内容,必须保证二者间相等。

(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净利润与期末未分配利润勾稽关系审核

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净利润与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间的勾稽关系也是财务报表审核中的内容,在对二者进行审核时需要依据公式进行:期末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期初末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应付股利或资本部分。

(三)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利润表的勾稽审查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利润表的勾稽审查同样是财务会计报表中的主要审查内容。该审查项目需要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具体公式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售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内部往来+预付账款-(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80%。(其中待摊费用、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交税费、内部往来以及预付账款等款项都是用期末值-期初值。)上述公式中需要添加大量的数据,所以在审核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根据财务会计报表中的重要性原则,按照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与真实数据间的误差小于20%即可认为勾稽关系相符,如果高于20%就需要针对审核项目和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在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过程中,实际数据与审核结果出现不符的情况,需要提供导致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和具体操作事项。

(四)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获取现金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勾稽关系审核

财务会计表中经营活动获取现金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科目勾稽关系审核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X1×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17%)+X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13%)+(1-X1-X2)×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其他业务利润+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20%营业外收入-当期坏账核销额+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上述公式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以及其他应收款在计算中都是用期初-期末,X1、X2分别表示当期业务销售中的增值税销项税率在按17%和13%计算时业务所占的比例。在公式的计算中同样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所以计算的结果与实际数据间的误差小于20%即可认定为勾稽关系相符。

(五)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与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间的勾稽关系核算

现金流量附表与经营性应收项目中的资产负债表和减少(减:增加)科目中的勾稽关系核算需按照其标准公式进行,公式如下: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期初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期末应收账款、应收据、其他应收据)+(期末预收账款-期初预收账款)。与上述计算相同,计算出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的误差低于20%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为勾稽关系相符;如果在实际审核中发现数据差距过大,需要提供出现差距的原因和具体事项。

(六)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与同资产负债表间勾稽关系审核

现金流量表附表中的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同资产负债表中科目的勾稽关系在审核过程中同样需要依据一定的公式进行: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期末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期初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税费、其他应付款)+(期初预付账款-期末预付账款)。以上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数据间的误差在20%以内即可以认为勾稽关系相符。

四、对财务会计报表中异常情况的审核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比率好转具有突然性或者比率优秀具有极端性等,遇到这种状况,财务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分析,核查报表的真实度,保障企业财务的安全运行。

(一)比率好转具有突然性

财务会计报表中的比率突然性好转的判断,主要依据本行业的标准值区间进行衡量,利用其中的一个指标在本期和上期的标准值差值进行分析,当本期行业标准区间-上期行业标准区间大于2,就可以确定该项指标存在异常。而这种异常现象极容易影响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行。在财务会计报表中的区间相关确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评判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当数据低于极差值时可以划分到区间1的范围内,当处于极差值和较低值之间时可以划分到区域2的范围内,当处于较低值和平均值之间时可以划分为区域3的范围内,当处于平均值和良好值之间时可以划分为区域4的范围内,当处于良好值和优秀值之间时,可以划分为区间5的范围内,当数值超过优秀值需要划分到区间6的范围内。其实际的对比指标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比率等。

(二)比率优秀程度过于极端

比率优秀程度过于极端的判断标准主要通过本行业的相关优秀值来划分和衡量。当投融资企业的一项指标明显优于行业中的优秀值,而且(该指标值/该行业优秀值)-11大于40%时,就可以判断这个指标出现异常。其具体的考察指标包括业务增长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

五、投融资企业对相关工程的核算管理

(一)投融资企业对投融资项目的管理

投融资企业在对投融资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规定有序开展,但是举债资金进行的投资项目例外,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企业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投融资企业的融资计划编写

为了使投融资企业的融资工作顺利进行,投融资企业需要在每年的年末对下一年度的融资方案进行编写,并交予企业财务部门,经过财务部门审核和汇总后,与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确定最终的融资方案。在融资计划管理中要注意对融资的成本进行控制,如果贷款利息+银行收取贷款的费用﹥20%×银行同期的贷款利率,必须要组织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开会研讨进行最终定夺。

(三)投融资企业对工程付款情况的核算

投融资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每个月对投融资工程的付款情况进行汇总核算,然后根据核算的数据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向,并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编制报表报备给相关部门,并对接下来的工程量进行预算,根据预算的结果来计算工程的资金需求量,从而为投融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证。

(四)投融资企业日常公用费用的管理

投融资企业的日常支出费用包括租赁费、水电费等,在管理中需要实行总额控制管理。对于专项的款项支出,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各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控制,每个项目的预算额度支出需要按照批准的用途以及范围进行明确的记录和列表。

六、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投融资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设定、企业投资筹措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在投融资企业管理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保障企业经济利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保障。由此可见,投融资企业的管理中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势。而财务管理中财务会计报表的审核工作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因为财务会计报表的有效审核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制定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云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内容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2014(33).

[2]曹云丽.试析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J].现代商业,2013(06).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3

全球性公司舞弊、财务丑闻的频发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投资者无法区分公司的好坏以做出投资决策,这最终将使资本市场丧失资源配置的能力,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对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监管,以期改善公司治理效果,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实施,该法案通过加大管理当局和审计师的责任来提高披露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2008年7月,财政部等五部委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出具自我评价报告,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管要求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报审计时责任加大,不仅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还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监管要求是否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内部控制审计监管能提高审计独立性吗?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关系

(一)审计目标的变迁民间审计的产生源于社会公众要求确认公司管理者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的社会需求,审计的最初目标就是揭露舞弊和差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增加,公众开始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整个社会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关心逐渐超过对查错揭弊的要求。1936年的《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使“财务报表审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正式形成,审计目标正式确定为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管理人员舞弊案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开始要求外部审计师承担起审查舞弊的职责。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在1987年的报告中建议外部审计师承担披露舞弊性财务报告的责任,并提高揭露欺诈行为的能力。1988年aiCpa第53、第54号审计准则,正式确定了财务报表审计进入查错揭弊和验证财务报表公允性并重的阶段。然而公司舞弊越演越烈,这从根本上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严重挫伤了经济发展。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管理当局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管理当局财务呈报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提供鉴证报告。此后很多国家也颁布了类似的法律规章。监管部门依据程序正义理念从形式上通过要求上市公司额外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强调了审计师查错揭弊的责任。监管部门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为内部控制提供可靠性保证,进而增加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财务报表未来发生错报的可能性。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审计理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始于20世纪,审计界认为欺诈舞弊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予以控制,而防止欺诈舞弊是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事务所通过内部控制测试评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由于公司舞弊的持续发生,会计职业团体也逐渐意识到虽然建立内部控制是管理部门的义务,但审计人员也有必要对内部控制是否完善进行检查评价。财务报表审计模式为制度基础审计时,审计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研究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战略管理思想的发展,报表审计模式由制度基础审计转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不要限定于关注财务报表,而应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识别企业战略制定、经营过程相关的内外部风险,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及审计风险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合理的财务报表判定。该模式下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大致分为三步,首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评估报表总体层次和业务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其次,实施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最后实施实质性测试并形成最终结论。

我国从2001年《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号――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到2002年《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再到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审计有了明确的内容界定与操作思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主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同时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予以关注和描述的鉴证行为。

(三)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异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项。首先,两者发表意见的对象不同。内部控制审计对象是特定基准日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其中侧重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兼顾其他控制。而财务报表审计的是公司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特定时期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的信息。其次,两者的审计依据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的是公认会计原则,要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循了公认会计原则而发表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依据的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证据,以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标准对公司内部控制效果发表意见。第三,两者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准确程度的要求不同。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给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如果对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低则会考虑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这其中涉及审计师风险收益的权衡,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工具其评价的准确性不要求很高。而内部控制审计则不同,审计师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独立审计意见,要测试所有重要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有效性,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对审计意见予以支持,对内部控制评价准确性要求较高的保证水平。

虽然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鉴证对象与鉴证标准不同,但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对外公布的信息质量。另外,对财务报表的风险导向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要求的风险评估在理念和方法上是趋同的,且两者都需要对财务呈报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审计中使用的程序是相互联系的。独立审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时取得的内部控制评价证据来改变财务报表审计中实质性测试的内容,而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某一账户错报也显示了有关这一账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缺陷。

三、内部控制审计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独立性的相关研究最早提出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冲突模式的是Goldman和Barlev(1974),他们从利益冲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审计职业独立性的评价框架,认为审计独立程度取决于审计师和管理当局的力量对比。管理当局的力量源于有权聘用和解雇审计师,决定审计收费,从经济上对审计师施加影响。而审计师的力量取决于服务的性质和对客户的依赖程度,较之非常规服务,常规服务下审计师力量小;对客户越依赖审计师力量越小。最终审计师偏差行为的发生是审计师抵制压力能力、管理层施加压力可能性与审计偏差行为制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nichols和price(1976)运用交易理论分析了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冲突中影响审计师抵制管理当局压力的相关因素。由于审计师对客户的依赖大于客户对审计师的依赖,因此管理当局力量占优。在评价服务性质对审计偏差的影响时,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处理常规业务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惯例或范式,这使得审计师更有对抗管理当局的理由,而管理当局也不愿冒较大风险去违背一种常规的做法。Robertp.magee和mei-Chiuntseng(1990)发现当相关准则给予明确规定,判断空间很小时,审计师更容易说服客户接受其意见。Deangelo(1981)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报告企业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联合概率。其中,发现重大错报是由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报告重大错报是由审计师的独立性决定,而审计质量是两者的联合函数。ann和william等(2004)提出一个审计质量的研究框架。他们认为审计质量分为实际的审计质量(审计师监督力量)和感知的审计质量(审计声誉),其中审计师监督力量决定审计产品对真实经济环境的反映程度,而审计声誉决定信息使用者对审计产品的置信程度。审计师监督力量可以巩固审计声誉,审计声誉反之可以维护审计师监督力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增强审计独立性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报表审计的不同,使得审计师可以更有效地抵制客户的压力,增强其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要测试企业所有重要控制的有效性,并获得证据支持其结论。而内部控制在具体业务层面的设计与实施效果比较明确,这使得客户与审计师谈判的空间减小,审计师可以表达更客观的意见,同时,也使得管理层更有压力去改善内部控制。其次,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审计师对客户有更深刻的理解,包括企业所处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等。这些要求增加了审计师对客户的了解,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师发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给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这种针对性的更有价值的服务会增强客户对审计师的依赖,进而增强审计师的谈判力量。

四、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效果的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行业专门化要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准确而有效率的评估,需要审计师了解该行业竞争环境、生产经营特点、正常经济技术指标、特殊会计规则等行业知识,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强其专业判断能力。对此,行业专门化可以促使事务所有更好的审计证据收集能力和收集效率。此外,行业专门化使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提供差异化产品的能力并产生规模经济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符合成本效益、个性化的审计产品。此外,行业专门化还可以提高审计师发现问题和谈判的能力。

(二)制定内部控制审计技术标准当审计师和客户在审计过程中发生争议时需要进行谈判,谈判结果不仅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还取决于各自的约束机制。审计谈判的外部约束主要来自于法律法规、职业准则规范等。当准则规范判断空间大时,谈判问题就会产生,反之,清晰明确的准则规范能够增强审计人员的谈判力。我国目前仍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给内部控制审计的顺利实施造成很多困难,因此,应抓紧制定权威的内部控制审计技术标准。

(三)赋予审计师更大的权力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因客户不配合而导致无法履行相关的审计程序甚至最终屈服于客户。内部控制内嵌于企业管理之中,对其审计较之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范围更广,难度更大,更需要客户的配合。因此,监管部门应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赋予审计师一定的权力,如审计师有权询问适当的人员、观察公司的运行、检查相关文档记录、重新执行控制,有权向公司索要必要的信息以及相关的解释说明,公司董事会不能以同审计无关或其他原因为由拒绝提供这些信息。只有当审计师能够合理的获取审计所需资料时,才能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发表适当的意见。

(四)增加更换审计师的成本管理当局与审计师的博弈中,对审计师最大的威胁就是提出更换审计人员。《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提出事务所可以进行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的整合审计,这使得审计收费增加,加大了事务所对客户的依赖程度,可能影响到审计师的独立性。这种情况下,对变更审计人员进行披露管制,要求管理当局将事务所变更的性质、理由披露出来,可以增加管理当局更换审计师的交易成本,抑制其向审计人员施压的倾向,降低更换审计师的威胁性。我国目前已要求公司对报表审计的事务所变更进行披露,未来应对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务所变更进行详细的披露监管,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上市公司变更审计人员是否造成独立性的损害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Goldmana.andBarlevB.,theauditor-firmconflictofinterests:itsimplicationsforindependence.theaccountingReview,1974.

[2]nicholsD.R.andK.H.price,theauditor-firmconflict:ananalysisusingconceptsofexchangetheory.theaccountingReview,1976.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4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

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七条国务院设立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第九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十条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

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

第十一条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十三条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审计人员对其在执行职务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

第十五条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审计人员。

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八条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条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对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审计调查结果。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审计机关之间对审计管辖范围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审计机关确定。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将其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本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审计事项,授权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可以直接进行审计,但是应当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审计。

第二十九条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条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一条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规定提供预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财务会计报告,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在金融机构开立账户的情况,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

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不得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不得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必要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封存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对其中在金融机构的有关存款需要予以冻结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通知财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暂停拨付与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暂停使用。

审计机关采取前两款规定的措施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认为被审计单位所执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应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纠正;有关主管部门不予纠正的,审计机关应当提请有权处理的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予以协助。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三十八条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组成审计组,并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持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

被审计单位应当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三十九条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时,应当出示审计人员的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副本。

第四十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被审计对象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审计组应当将被审计对象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规定的程序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并对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一并研究后,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

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审计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二条上级审计机关认为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的,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四条被审计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或者转移、隐匿所持有的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其他处理措施。

第四十六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审计机关、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区别情况采取前条规定的处理措施,并可以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七条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

审计机关依法责令被审计单位上缴应当上缴的款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应当通报有关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扣缴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四十八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第四十九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国家规定,审计机关认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被审计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五十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报复陷害审计人员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审计人员、、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中国人民审计工作的规定,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审计规范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267-02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规范工作的内容

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如股东利益最大化、尽可能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权利等。通过内部控制,达到兴利与防弊,特别是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如果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内部审计不仅仅只是一种保证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咨询活动,并且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

(二)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工作现状

在借鉴西方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同时,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研究与实践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从2006年起,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力求在借鉴SoX法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了《内控基本规范》,这标志着中国版的SoX法案的诞生。由于这一基本规范是原则性的,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指南性文件以使规范更具操作性,2009年,《内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征求意见稿)应运而生。2010年4月26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至此,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完善,为企业评价内部控制工作、注册会计师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我国审计规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10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政策虽然对审计师能够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然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和规范,只是在后附中简单的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一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仅在部分方面对内部控制审计具有指导作用,而未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计划的审核及审计过程中的评价等方面做到明确指导,可想而知,其指导作用也就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正因如此,使得国内多数事务所只能够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意见》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等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将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业务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脱离出来,这一举动打破了传统的一次性业务或面向特定企业的业务,实现了与财务报表审计并列的经常性业务。尤为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背景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存在着问题

1.内部审计报告中缺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报告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共同构成。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制定内部审计报告时,过于重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忽略了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2.内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大都为标准审计意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中主要具有四种参考格式:标准格式、否定意见格式、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格式以及无法表示意见格式。在样本数据中,我国上市公司均采取无保留审计意见格式,究其根本在于上市公司大都不愿意自主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我国当前存在准则并非内部控制审计的恰当执业标准

在查阅的内部控制审计师报告中,事务所主要提及了以下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02年2月15日单独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注协2006年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0年财政部等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08―2010年间为《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本意见所称内部控制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第二十九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复核与评价审核证据,形成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报告。”《指导意见》对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雏形。但《指导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审核”业务在程序、对证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保证水平方面都不及“审计”业务的要求高。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已经从财务报表审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项单独的审计鉴证业务,显然《指导意见》已不适合作为恰当的执业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而制定的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属于鉴证业务的一种特定类别,审计师以此为执业准则,具有原则指导性,但针对性明显不足。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制定的准则。该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拟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控制测试,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显然,该准则定位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是作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辅助部分展开的,而非为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进行的全面指引。显然,该准则也不完全适合于独立的鉴证业务――内部控制审计。

三、我国审计规范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作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aSno.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aSno.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aSno.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平稳而快速的发展。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

1.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针对其现象,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实现注册会计师思想和能力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需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会计师充分的独立性。

2.转变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该树立其正确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在充分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的条件下,确保上市公司能够立足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开展内部审计报告制定工作,从而,全面调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的高效性。

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大大削弱了内部审计报告职能。该环境下,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不容忽视,即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完善需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加大内部审计报告披露力度,推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名称和格式的统一性。

(三)防范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措施

1.研究制定获取第三方信息的程序和规范。制定完善的《审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操作规范》须立足于下述方面:首先,应该统一第三方信息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其次是制定健全的第三方信息操作步骤和标准;再次是明确第三方信息的使用范围;最后是规范第三方信息风险控制措施。

2.运用多种方法对第三方信息予以加工、提炼和验证。第三方信息数据受客观环境、信息来源渠道的影响非常大,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信息来源渠道下,审计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数据有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就需要审计人员采取趋势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等诸多方法加大对第三方信息数据的分析、提炼和验证,从而筛选出最真实、可靠的第三方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采集和应用。

3.构建第三方信息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在众多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关于第三方信息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历史数据,因此,需要审计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和历史经验构建第三方的专家鉴定和数据认证制度。现行研究人员可凭借该制度实现对第三方信息和风险水平的评价、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对应的措施,以此增强第三方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金君昭.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容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7).

[2]吴晓璐,朱丹,陈海燕.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何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再思考――兼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与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比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4).

[4]高克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困境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2,(15).

[5]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识别与认定的技术路线――基于管理层视角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

[6]许杰慧.内部控制审计相关概念探讨[J].商业时代,2012,(14).

[7]谢晓燕,程富.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开展[J].财会月刊,2009,(27).

[8]李明辉,张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若干问题之探讨――兼论我国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制定[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6

关键词:财务预测;基本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审计鉴证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0-0105-06

一、引言

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有关信息。”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历史信息的缺陷,降低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社会交易费用,从而大大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整个证券市场的效率。

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法律界和会计界就对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及监管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期间经历了由禁止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至今美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对预测性财务信息内容的界定;前瞻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的区分标准的确立;“安全港规则”的确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务预测准则和制度。在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先后了《财务预测编制制度指南》、《财务预测揭示与说明――立场声明75―4》、《财务预测检查指南》、《财务预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个文件,并随着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质量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协会又于1985、1986年分别了《财务预测审计准则》、《预测财务报表指南》取代了前四个文件,使预测性财务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客观情况,使市场价格更准确、可靠地反映其本质价值。

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主要是指盈利预测)的规范,从1990年证券市场建立开始至今,期间经历了由强制性广泛披露到自愿性有限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的政策演变过程。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属于前瞻性的预测信息一般采用强制披露方式,而对盈利预测信息则采用自愿披露方式。但不管是强制性披露的前瞻性信息,还是自愿性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都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有关财务预测信息编制、披露的准则制度尚未系统的建立起来,加上财务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披露财务预测信息的风险性。同时,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只能依据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①,而这一准则只涉及盈利预测的审核,其它大量的盈利预测以外的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没有相应的准则作为依据,这更加大了财务预测审计的风险。因此,本文将对财务预测审计鉴证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二、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

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项的反映,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其计划及经营环境,对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所作的最佳估计。财务预测信息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我国现行的证券法规将财务预测信息主要划分为四大类: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二是盈利预测,其内容主要包括盈利预测的本质、提示性规定、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期间、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等部分,核心是盈利预测表的编制;三是业绩预告;四是风险因素。下面分别对这四大类内容进行概括阐述。

1.业务发展目标。目前我国规定披露业务发展目标的规范性文件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1号――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等。根据招股说明书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发行当年及未来两年内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发行人的发展战略,整体经营目标及主要业务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计划;人员扩充计划;技术开发与创新计划;市场开发与营销网络建设计划;再融资和运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与设备更新计划;收购兼并及对外扩充计划等。发行人还应说明拟定上述计划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实施上述计划将面临的主要困难等情况。另外,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的规定,公司还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可见,在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业务发展目标中,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2.年度经营计划。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一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公司董事会应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另外,半年度报告准则还要求披露发行人下半年的经营计划,包括:公司针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所要着重进行的工作以及针对上半年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上述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经营计划中同样涉及大量的财务预测信息。

3.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准则均有专节规定披露管理者讨论与分析,要求对财务报告与其他必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与分析。其中,有关对未来情况的披露及分析就是财务预测性信息。而且各准则也要求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可能导致财务报告难以显示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和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未对报告期产生影响但对未来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等。管理者讨论与分析的内容主要涉及公司财务经营状况、现金流量、重大投融资及资本支出计划、表外事项等重要方面。

4.盈利预测。盈利预测是指在对一般经济条件、经营环境、发行人生产经营条件和财务状况等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按发行人正常的发展速度,本着审慎的原则对会计年度净利润总额、盈利、市盈率等财务事项做出的预计。盈利预测分为公开发行时的盈利预测和年度盈利预测。根据《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的规定,盈利预测报告的内容包括盈利预测基准、盈利预测基本假设、盈利预测表和盈利预测说明四个部分。其中盈利预测基准是公司盈利预测的编制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具有证券相关业务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公司前三年经营业绩;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营销计划;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盈利预测基本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金融与税收政策、市场情况等盈利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出的合理假设。盈利预测报告中应说明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利率、汇率、税率、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等假定条件。盈利预测表是反映预测期间利润来源和构成的预测报表。盈利预测表应按利润表格式编制。盈利预测说明是对预测期间利润形成的原因、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所做出的详细分析。盈利预测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筹建情况、经营方针、经营范围和预测期间的生产、营销和对外投资的安排;公司的主要会计政策,重点说明有关费用的摊提标准;盈利预测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等各项目的预测依据和计算方法;影响盈利预测结果实现的主要问题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5.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公布定期报告前,预先披露公司该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由于预告期与正式报告期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预告的业绩与实际业绩之间可能会产生偏差。因此,业绩预告在本质上也属于预测性信息。业绩预告制度从1998年开始推行,是强制性披露的信息。证监会当时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如果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导致连续3年亏损或当年重大亏损的情况,应当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此后有关业绩预告制度的规定主要由交易所制定。到目前为止,业绩预告制度已从年报扩展到中报和季报,预告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披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预亏公告、业绩预警公告和业绩大幅增长提示性公告。

6.风险因素。证监会要求专节披露风险因素的规定主要在招股说明书、配股说明书、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年报披露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中。这些规范性文件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涉及与发行人相关的所有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发行人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障碍、或有损失。这些因素包括: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募集资金投向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诉讼和仲裁风险、因安全隐患和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可见风险因素中涉及财务预测信息的内容也是强制性披露的。

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测的内容还比较杂乱、分散,且偏重于盈利预测。因此,根据财务预测的本质及其特征,结合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本文认为,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可概括为以下三大内容:一是在业务发展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管理者讨论与分析中涉及财务指标的前瞻性信息,盈利预测,业绩预告和证监会要求在有关报告文件中应专节披露的风险因素。二是对上述事项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和其他相关事项的陈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基本假设是指上市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前提所作的合理假设;会计政策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等;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确定的基准。三是独立第三者出具的对财务预测信息的鉴证报告。

三、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特点

财务预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审计意见。由于财务预测是对未来经济事实的反映,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因此,财务预测审计具有明显的区别于以历史信息为主体的财务报表审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审计的目标不同。传统财务报表是以客观的交易事项为基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判断被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本国的会计准则,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者确定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而财务预测是关于未来的陈述,是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复合信息,但陈述者往往缺乏系统的数据证实其陈述的准确性。评价财务预测的可靠性往往首先是基于对陈述者和预测人员本人的可信度的评价,然后才是从技术方法对预测基础、假设、方法的衡量。预测人员在预测财务信息时,是将过去的趋势延伸到未来,隐含的假设是未来将与过去一样。因此,预测只是预测者基于过去、现在的信息,而对未来形成的一种期望[1]。aiCpa在其《财务报告的目标》中也认为:“在预测中使用区间来代替单一的数字是可行的,区间的上下限将表明预测所隐含的不确定性。一组区间也能提醒报告使用者,他们所面对的数字远不如他们所期望的精确。”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整、系统的财务预测信息编报准则和审计准则,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财务预测审计业务时,无法将审计目标像传统财务报表审计那样定位为:“在所有重大方面合法、公允的反映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只能通过对预测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与方法的审计来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方法不同。在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借助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评价,充分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花费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其审计意见。而财务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判断基础上的,许多外部假设,如国家的政策、方针,利率、汇率等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且许多内部假设,如新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涉及面广。这些都将严重影响财务预测审计方法的系统形成,并为财务预测假设、财务预测编制基础的审计设置了障碍,从而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3.合理保证的程度不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预测信息时既缺乏像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制度,及证监会的信息披露准则那样相对完备的财务预测编制和披露准则(指南)作为判断尺度(目前仅有证监会的《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又缺乏像中注协的财务报表审计准则那样系统的财务预测审核标准作为操作规程(目前仅有中注协的于1997年1月1日起试行的《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加上财务预测审计方法很不成熟,而财务预测信息比财务报表信息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些都决定了对财务预测信息的审计鉴证,其合理保证程度要远低于传统财务报表审计。

4.承担的信息用户的期望值不同。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论改进企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目前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财务预测信息是目前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能公开获得的最重要的关于公司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预测信息在投资者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因而引起投资者的日益关注。在美国成熟的证券市场中,财务预测信息即使与实际结果只有很小的差异,也会引起公司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并招致证券分析师的批评和投资者的民事诉讼。这都缘于投资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具有比历史信息更高的期望值。但如前所述,由于财务预测信息的可靠性低于财务报表信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信息提供的审计鉴证的合理保证程度要低于财务报表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对财务预测信息审计意见的期望值又要高于财务报表信息,这必然大幅度提高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风险和审计风险,这是研究财务预测编制责任和审计责任时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上市公司财务预测审计的基本程序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财务预测审核准则、指南,因此,本文只就财务预测审计中的一些基本程序进行探讨。

1.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被审单位公司法人及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负责人签署的声明书。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前,首先应了解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及影响财务预测信息编制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被审单位的历史背景、行业性质、组织结构与经营特点、产品与服务及其营销计划和市场占有率、影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关联方、重要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其他符合重要性原则的重大事项。其次,要了解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能力和经验,如果不是首次编制,还要查阅历年来财务预测信息的实际执行情况。因为只有被审单位编制财务预测信息的目的是基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且被审单位确信有能力对未来期间的财务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这样的财务预测才可能有决策价值,并能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最后,获得被审单位法人及财务预测负责人联合签署的声明书。声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客户承担财务预测信息的编制责任,并对其真实性负责,承诺财务预测是公司基于对最有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其运营结果的最佳判断;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用的假设是合理的、恰当的,支持假设的所有重要信息是恰当的、可信的,所有与预测有关的重要数据已被充分和恰当的利用,且依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及行业惯例保持一致,与财务报表的编制保持一致。但是,由于预测信息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公司不能保证预测信息全部实现,但公司负有及时更正重大预测信息的义务。

2.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根据我国《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可能对财务预测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⑴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⑵公司章程的变更、注册资本和注册地址的变更;⑶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的购置资产的决定,及公司经营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30%的事项,公司的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⑷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合同的履行情况;⑸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⑹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者遭受超过净资产10%以上的重大损失;⑺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有显著影响;⑻公司减资、合并、分裂,解释及申请破产的规定;⑼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法院依法撤销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⑽公司或持股5%以上股东在报告期内对承诺事项的履行情况。前款未作规定但确属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或投资者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也应视为重大事件。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对上述涉及重大事件的财务预测信息进行审计。

3.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假设条件进行审计。预测假设是公司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特点对预测期间的一般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相关政策法律、市场情况等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所作的合理假设。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预测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以下内容:第一,支撑预测假设的基础资料和信息是否权威、可靠,如外部经济环境方面的假设,应由政府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计划、制度等作为基础;内部经营条件方面的假设,应由董事会、管理层正式批准的文件,如计划、合同、协议、纪要等作为基础。如果预测假设部分来自于专业权威人士的支持,则应审计这些专业人士的相关背景及他们合法的预测数据,如评估报告、鉴定证书等。第二,预测假设是否与行业经常使用的会计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是否与编制财务报表信息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这些假设是否是基于对公司的预测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重要因素而作出的,假设之间是否有内在逻辑上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重点分析比较企业前期的财务数据编制过程中是否采纳了这些假设,如果前期已经采纳且有效,则意味着这些假设经得起查验;也可以比较行业中有相同背景企业的财务预测资料,如果这些假设被相似企业采用,则意味着这些假设具有可比性;如果预测数据中使用了历史数据,则应分析预测数据是否与历史信息具有可比性,即其使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保持一致。第三,支撑预测假设的理论基础是否权威、充分,预测假设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有一个公允的程序作支撑,如收集、计算及统计预测数据的方式应科学合理,确认和量化假设变量的方法应切合实际,等等。第四,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客户是否运用了不合理假设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假设:对预测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假设,而对那些不重要的假设,注册会计师无须一一进行评价,只需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评估其是否会对财务预测产生实质性影响;特别容易受关键因素影响的假设,这些关键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偏离历史趋势的假设,如果没有恰当的支撑理由,这种假设应不予采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假设,这种假设由于背离了预测的相对可确定性要求,也不宜采纳。第五,敏感性分析。财务预测结果对假设变动的敏感性可能不同,有些假设稍有变动即可能对财务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有些则可能相反,即虽有重大变动也不会对财务预测的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为了避免预期结果产生重大的差异,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查那些稍有差异就可能对预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的假设,以及产生差异可能性很高的假设[2]。

4.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计。编制基础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时所确定的基准,主要包括财务预测依据的财务报表信息(主要指历史信息)以及预测期间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核,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预测所依赖的财务报表信息是否符合现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否真实可靠;二是预测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能力、投资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编制前提是否充分可靠,属于源头性信息,且这些信息相互间有没有逻辑矛盾,是否保持内在的一致性;三是分析与评价相关主要业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特别是对财务预测表中各项目的预测值按趋势分析法进行总体合理性复核,分析其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如属非正常波动,应重点寻找导致非正常波动的原因,是否为因假设不合理、编制基础不合理或计算方法不合理所引起的。

5.对财务预测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会计政策和方法是指上市公司编制财务预测信息所采用的基本惯例、基本原则、程序和方法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预测所依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审计预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方法是否与基准期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与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度是否保持一致。但对下列会计政策的采用不应视为会计政策变更:财务预测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方法,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能够提供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财务预测信息[3]。

6.编制财务预测审计报告。财务预测审计报告应包括:编制目的、预测假设、预测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合理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执行结果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警示性语言等。具体地说,首先,应指出财务预测报告是公司基于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情况及运营结果编制的,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风险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对预测结果提供保证,实际运营结果可能会与预测结果存在偏差,有时这些偏差还可能是重大的,提醒投资者要谨慎使用审计报告,规避风险。其次,应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哪些审计项目,重点说明对基本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及重大事项的审计情况。对可能影响审计报告真实性的所有重大事项,即使被审单位作了充分披露,但注册会计师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意见段后面加上说明段,以特别强调这些事项的重要性,引起报告使用者的重点关注。第三,应说明上述这些重要审计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因客户的重要假设、编制基础、会计政策和方法等不符合有关法规、准则、制度的要求,或者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或者因环境限制、管理层限制或个人能力限制无法收集支持重要假设、编制基础和会计政策的信息,而注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限制可能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则注册会计师应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拒绝发表意见。第四,如果审计报告的结论依赖了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如资产评估师等提供的专业报告,则注册会计师应对这些专业报告进行复核性审计,并在审计报告别说明,同时对利用专家工作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如果审计报告涉及对历史信息的采用,也应特别说明,并对利用历史信息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第五,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四种。

注释:

①财政部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仍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预测审核业务,且该准则非常简单,操作性不强,与aiCpa的《财务预测审计准则》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

参考文献:

[1]williama.Sherdern.预测业神话[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参阅我国台湾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第16号公告《财务预测编制要点》.

[3]何亮.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theFinancialauditingidentificationoftheListedCompanies

JianGYao-ming

(JiangxiUniversityofFiancé&economicsnanchang,330013)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在实际工作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所以要充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同时在具体操作中,与财务报表审计紧密结合,资源共享,具体运用如下: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两要素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三大块,相比原准则依据审计风险三要素模型划分的四大块业务流程,增强了实施审计程序的效果。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强调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及评估,指出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非常规交易和判断有关,同时指出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l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指出,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制定总体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我国新的审计准则已经与国际接轨,并引导我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很重要。

二、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要看到风险导向审计报告在经营风险控制和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其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关系到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这两种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审计模式与原有审计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非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新审计模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原有审计模式的淘汰和消亡,而是意味着我们在实施审计时有了更多的审计模式可供选择。在我国现阶段,更多地应该考虑选择以下混合审计模式:一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二是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混合审计模式。前者常常用在上市公司、跨国公司、企业集团中。由于这些公司的资产、资本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经营范围比较广,组织结构庞大、分散,所以这种公司不是靠一个或几个管理者来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企业的一种比较健全的管理理念和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采用混合审计模式可以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后者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比较适用,通常其资产、资本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流程简单,经营范围单一,管理层次很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用制度基础审计就不合适。对大多数民营企业也是如此。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审计模式,都应该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8

一、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常见问题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部设计独立性缺失

审计部门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在单位领导的指挥和部署下开展审计工作,开展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本单位经营和发展服务,促进单位实现经营目标。目前,审计机构在单位中的独立性不强,常常受其他部门利益制约,独立地位被弱化,甚至许多审计机构被设在财务部门之下,这种情况下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很难对客观、公正、规范地开展审计工作,进而加大了审计工作风险,弱化了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不科学

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和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财务报表审计的效率与质量,目前,许多审计机构并未建设完善的审计制度,对相关审计程序与方法也尚未作出严格规定,许多审计人员在开展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主观随意性较强,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细节重视不足,导致审计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部分单位审计机构对财务报表审计方法的创新艺术不足,目前仍采用以传统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加之制度建设滞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审计基础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报表审计失误的发生几率。

(三)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要远远大于注册会计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而企业审计能力相对有限,使得审计工作的质量更加难以达到社会公众的期望值,社会公众与企业审计工作在审计目标上存在的差距往往会使双方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中,只能依靠法律诉讼得以调解。而随着审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朗,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修养、业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财务报表审计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又要具备计算机审计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审计知识基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审计人员尚未完全符合以上要求,对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审计改进对策

要避免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常见问题,提升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遵照审计原则,优化机构设置

遵照审计工作准则及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范围进作出明确的划分,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程序、相关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财务报表审计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依法审计,审计的成果才能具备有法律效力,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审计有坚持履行法定审计程序的前提下,审计监督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免发生审计风险。为了顺利、有效滴地按着审计程序进行工作,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要突出独立性,尊徐独立性的原则,包括内容有审计部门的经费的独立,职权行使的独立,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公平性。只有独立行使职权的基础航下,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具有权威性,保证审计人的受益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优化审计方法,强化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目前,审计工作要全方位地使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利用好内控评价结果,使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都能得到提升。我国企业当前广泛普遍运用的审计方法,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要审查对象的制度该方法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方便性,然而,在企业审计工作内容和范围逐步拓宽的情势下,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也极易发生。为改善这一局面,多维的审计技术倍受青睐风险导向审计也及时出现,该审计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大力度地缓解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复杂风险及压力。与此同时,企业要想科学地考评内部审计质量,还要建立和完善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提升对审计质量的考评控制力度,对审计工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的成果,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参谋作用,这也是控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策略和有效手段。

(三)树立风险意识,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只有树立风险意识,财政真正协助单位或企业做好财务风险的审核与控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提示,从而为企业或单位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客观有效的决策依据。因此,要想提升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就应强化审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审计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丰富其知识储备,提升其风险意识、信息化技能和自主创新意识,促进审计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9

关键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在实质上影响着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持续经营能力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财务报表使用者期望注册会计师提供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预警信息,持续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有效规避诉讼风险的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将根据最新颁布的1324号准则探究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及其信息含量。

一、对“持续经营”准则的解读

《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的关键可以概括为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三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审计责任

新准则明确区分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第五条规定,“根据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是管理层的责任”。第十一条规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并考虑是否存在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有关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

在这里之所以要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依赖于未来发生的情况,外人很难判断和把握,只有管理层最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战略,因此,他们有能力和责任做出相关声明。另外,明确区分责任在面临法律诉讼时对注册会计师更为有利。

2.审计证据

重大疑虑事项是审计判断的重要证据。准则将重大疑虑事项划分为财务、经营和其他三个方面。准则对疑虑事项采用列举的方法能够更明确地提供指导,但也有可能包含不全,并且具有很难理解和把握“度”的问题。准则在事项界定中包括诸多“大额”、“巨大”、“过度”、“巨额”、“重大”的表达,因而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判断难度,降低了准则的可操作性。注册会计师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如何把这些现象量化,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依据是值得思考的。胡继荣、王耀明(2009)把重大疑虑事项转换成定量财务指标,林钟高、章铁生、苏延春(2009)根据经济业务的确定性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把重大疑虑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类,这些方法可供借鉴。

3.审计意见

如果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就不能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根据严厉程度依次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的差别主要在于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新准则规定,在极端情况下,如同时存在多项重大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加重了经济后果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但正如前所述,如何把握“多项”这个度呢?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的公司一般都会同时具备几项标准,比如,亏损巨大的公司同时可能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失去主要市场等。本文认为,可以参考前述胡继荣、王耀明(2009)把重大疑虑事项转换成定量财务指标的方法,把可以用相同或相似财务指标度量的现象划分为一项。如果判断被审计单位将不能持续经营,但财务报表仍然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另外,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应对计划也十分重要,否则会被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影响审计意见。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信息含量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持续经营的判断需要依靠注册会计师大量的专业判断。那么,注册会计师是否按照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程度的高低来出具严厉程度不同的审计意见,从而传递出关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充分且恰当的信息,以及市场能否辨别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从中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呢?这将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1.注册会计师能否发表恰当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权衡各种因素的结果。首先,从执业准则的要求来看,注册会计师需要全面考虑重大疑虑事项和管理层评价及应对计划。但如前所述,由于准则对重大疑虑事项的界定以及依据这些重大疑虑事项出具不同的审计意见等规范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注册会计师的个人主观判断,必然导致持续经营审计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声明和应对计划有效性、可行性的评估也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会是导致发表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关键。其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仅为“考虑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并考虑是否存在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有关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不确定性”,并且对超出管理层评估期间的事项或情况,“除实施审问程序外,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设计其他审计程序,以测试是否存在超出评估期间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评价管理层的陈述,而且对12个月之后的持续经营能力除审问外不负有其他责任。最后,注册会计师也会考虑规避自身的诉讼风险。持续经营存在问题的公司一般都是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审计这样的公司本身具有较大风险,再加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事项的结果依赖于未来发生的情况,而且对投资者和被审计公司具有较大影响。如出现“自我实现”效应,即如果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后,财务或经营陷入困境的公司本来还有希望渡过难关,但因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保留意见,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过度反应,从而使企业很快就面临破产清算的境地。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发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对严厉程度较高的审计意见更是谨慎斟酌,采用保守的态度,不会去承担过多的责任。

综上所述,要求注册会计师发表恰当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一定难度。张晓岚、张文杰、张超、何莉娜(2006)的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以重大疑虑事项为主要判断证据实施的审计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注册会计师利用相同类型的审计证据对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存在差异。直观的延伸表明:不同的注册会计师依据相同的判断证据出具了不同的审计意见;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出具相同审计意见时依据的判断证据不同。林钟高、章铁生、苏延春(2009)的研究表明,随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注册会计师越容易出具严厉程度高的审计意见,而且随着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意见类型时难度逐渐加大,审计职业判断质量逐渐降低。

2.市场能否辨别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不同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可反映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的数量以及财务报告对这些事项披露充分程度的不同,而投资者或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是否能够区别对待这些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又直接关系到该类审计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只有投资者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是否贷款、继续贷款还是收回贷款,是否持有该公司的股票等,反应程度与审计意见的严厉程度一致,才表明市场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黄秋敏、张天西(2009)的研究表明,市场对首次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同时,市场能区别对待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在年度报告公布的较短时间内市场对无法表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市场负面反应显著高于对强调无保留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和保留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负面反应。

如果我们认同上述研究结论,也就是说,市场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然而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很恰当地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这之间就出现了一个差距,即财务报告使用者认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包含了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充分、适当的信息,并对此信息做出充分反应,然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那么,审计意见就有可能误导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使他们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时产生偏误。

三、结论

通过上述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分析,我们的结论是,由于重大疑虑事项界定的不确定性以及依据重大疑虑事项出具审计意见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没有做过多要求,以及注册会计师对规避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使得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很恰当地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而市场又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这就出现了一个差距。那么,如何在未来准则制定的过程中不断弥合这种差距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建议准则考虑从审计责任、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继荣,王耀明.论Cpa不确定性审计意见预测[J].会计研究,2009,(6).

[2]林钟高,章铁生,苏延春.审计职业判断、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及其质量检验[J].税务与经济,2009,(6).

[3]张晓岚,等.“重大疑虑事项”为审计判断证据的差异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7).

[4]黄秋敏,张天西.首次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

财务报表审计依据篇10

关键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比较

党的十五大提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这为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注册会计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几年,曾发生深圳特区会计师事务所因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而被撤销,1993年北京中诚会计师事务所因涉足长城机电公司欺诈案而受到严厉惩处,不仅引起了注册会计师业界的震惊,而且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形象。为保障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为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审计责任的涵义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虽然审计费用应由审计单位支付,但是,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而是依照独立审计准则,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定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进行审查,将其审查结论表达于审计报告。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可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具有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又要对政府负责的双重性。

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计算分析正确,如果进行复核,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不偏不倚,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对其审计结论要负三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要负行政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如果违反了法律、执业标准或其他行政法规,必须承担行政上的法律后果,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营业和撤销、对注册会计师警告、暂停执业和吊销证书。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三十九条中。二是民事责任。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对于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违反合同或民事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是指会计师事务所违反规定,给委托人、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依法赔偿责任,它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三是刑事责任。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由于重大过失、舞弊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违反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会计责任的涵义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

被审计单位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所应负的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二是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四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既不发生疏漏,又不发生以偏盖全的现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马克思关于簿记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论断,会计的工作内容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因此,会计责任可以确定为会计反映责任和会计监督责任。会计反映责任包括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记录,运用专门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及时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会计监督责任包括会计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的内容。会计一般监督责任是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会计再监督责任是指会计主体有接受审计、财政、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及有关规定审查、监督的责任,它是对会计的反映、监督责任的最终评价。因此,只有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的会计责任进行再监督和评判,才能纠正违法行为并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

三、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区别和联系综上所述,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1.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不论被审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的工作都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中,都是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为依据,向有关利益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维护利益各方合法权益。所以,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2.客观基础的同一性。不论被审计单位还是审计单位,都是根据同一个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经济活动履行各自的职能。就是说,两者反映和监督的都是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所以,它们的客观基础是一致的。

四、附带说明的几个问题

1.注册会计师为履行职责,必须以应有的责任感和严肃的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应结合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依法、依规进行审查,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同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是,不能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告合法性、合规性的保证人。比如,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又发现被审计单位有个别重大事项(如某些重要资产处置事项、或有事项等)没有在会计资料上反映,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难以发现,但导致了审计报告信息失真的后果。如果把这种后果全部归过于注册会计师,就不公正了。应该说,负主要责任的应是会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