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方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0:41

高校教育方针篇1

一、教师面、线、点结合教学法

所谓“面”的教学法,亦称宏观知识传授法,就是从总体上把“三生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概述。所谓“线”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教材是紧紧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条主线展开的,并且“三位一体”,一脉相承,总之,“面”和“线”的教学,是让学生有个感性层面上的认知。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的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法宝。第一节课千万不能平铺直叙,不能没有吸引力或强大的磁场,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对“三生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到勾心效应。笔者在“面”和“线”的教学中,对学生说:我们任课教师对“三生教育”课程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觉呢?请听我们借鉴名人或自创的《“三生教育”宣言》:邓老师的心声是:“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史老师的感触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罗老师的表白是:“春风化细雨,‘三生’入我心。”蒋老师的壮语是:“笑谈人生三百年,春夏秋冬话人间。”闵老师的歌声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代应比前代强。”郭老师的情怀是:“生命诚可贵,生存傲风霜,生活有希望!”说到底,就是要在教师对课程有“一见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程有“相见恨晚”的情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了解其本质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虽然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但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超越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而“点”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三生教育”有理性认识,即对“三生”的内涵和逻辑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要给学生讲清楚,“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主动征求意见或建议教学法

从教师主讲的角度看,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若要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或最大化,必须把主体和客体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并实现有机统一。这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克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主动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笔者在“三生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上实名或匿名(个人主动发言)征求教学意见和课堂下书面实名或匿名征求教学意见,学生踊跃参与,心声较多,如“请老师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重点讲解大学生的生命责任、经济贫困生如何克服自卑和如何与经济富裕生相处、如何学会理财、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创业、如何谈恋爱和如何对待失恋、如何增强生活能力等;老师在课堂中要多点微笑;老师不要总是自己讲,让我们也上讲台说说心理的郁闷,畅谈心中的快乐;父母离婚,我该怎么办;适当安排点讨论和实践活动好不好;放点影片看看行不行等等。”笔者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采用了“按需”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最需要的心理需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讲授及实践体验教学法

(一)学生讲授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针对性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弱化老师的主体地位,即有时要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的客体。课堂中让学生上讲台去讲、去说,老师和台下的学生去听,就是主客体角色转换的具体表现,这种“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极力张扬学生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3]课堂上学生讲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有利于老师洞察学生通过外在的表露,凸现其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其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是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指定讲课内容,走“校本化”教学之路,如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安排了“大学生如何珍爱生命,远离,预防艾滋病”、“大学生顶岗实习应该注意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大学生如何防控甲型H1n1”等讲授内容。其二是结合大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感兴趣、有见解的讲课内容,走“生本化”教学之路。为了保证方向性和效果,这两种方法应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认真备课,最后师生商定教案,届时讲课。学生讲课结束后,让学生本人自评和其他学生登台评价,客观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其三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

(二)学生实践体验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中,我们利用学院内部的实践环境和学院外部的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实践体验教学空间。利用“五月校园文化月”活动阵地,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如主持人大赛、卡拉oK大赛、技能比赛等,增强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组织学生到监狱、看守所、女子监狱、戒毒所参观,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白自由的宝贵和深远意义。四、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不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共性问题,若组织和回答的好,可以使课堂生龙活虎,妙趣横生,效果优良。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涉及到不能在公众场合言谈的学生个性问题(包括隐私)。例如,有一名男生系多次违纪的“问题生”,因影响班级荣誉,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斥责,但屡教不改。在刚性管理(制度管理)几乎失去效用的背景下,笔者没有绝望,在宽容也是爱的思想支配下,捕捉情感管理的时机。有一次,该生患重感冒没钱看病且一天水米未进找到我家里,我立即掏出50元钱给该生(后该生还给了我),用红糖加生姜煮鸡蛋让该生吃下,并告诉他一些预防感冒的基本知识。随后抓住良机,心平气和、语重心长的教育他,并鼓励他努力改正错误。在“深情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下,该生动情的流下了眼泪,随后以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成了一名好学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课堂下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由于是个性问题,老师一定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尤其涉及到学生的隐私问题,如“性”问题,内在的生理缺陷问题等,必须保守秘密,甚至是绝秘。

五、师生背靠背交流教学法

(一)师生书信往来交流教学法

笔者以为,此教学法属传统教育技术的范畴,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它因有些“麻烦”而往往被教师忽视。此法虽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但适用于“三生教育”这样的思想教育课程教学。它能培养师生之间的亲情感,解决一些学生难于启齿的思想问题。例如,我院有一名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偏僻山村的男生李某,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这么一段话:“郭老师,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爹妈在无奈之下,决定不让我继续上学,我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我这几天很苦恼,情绪很低沉,我该怎么办?”面对这棘手的问题,笔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巨大的精神鼓励,同时优先考虑分割学院给予的特困生补助金8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笔者亲自写信给他的父母亲,告诉他们,学校领导一贯重视贫困生问题,绝不会让一个确实经济贫困的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告诉他们的子女在校的优秀表现,阐明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对子女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家庭的重要性。在诚心的感召下,该生父母终于改变了决定,回信告诉我让孩子继续上学。考虑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也为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笔者给学生书信一封,把善待人生的最真实心境用书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4]。他在回信中写道:“老师克服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勇气,像春雨,撒在我疲惫的心坎上,摧我奋发向上。”

(二)师生网络及手机短信交流教学法

高校教育方针篇2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三、结语

高校教育方针篇3

一、学校关于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简要概述

二、你校是否定期开展宣传和学习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及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相关内容?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显著呈现?如何让老师、学生明白党的教育方针并牢记于心?(请具体阐述)

三、你校是怎样开展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指示精神”工作的?(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四、学校是如何开展或引导老师做“四有三者好老师”的?(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五、你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是如何落实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六、针对“五育(德、智、体、美、劳)”你校是如何落实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请具体详细论述)

七、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你校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如何借助思政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全体师生心中的?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请具体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

八、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来确定学校教育目标、任务及办学方向,你校是如何落实的?(请具体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

九、你校是如何用党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的?(请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和经验)

高校教育方针篇4

学以致用,是党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按需施教,是党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党校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领导能力,助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教学的生命。但对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个科学理解的问题,不能简单化。

(一)党校教学针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最根本的是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学员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提高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能力。着力抓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着力提高干部的行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党校教学针对性的基本要求。

其次,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而言的。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裁定者。教学的目的是要他们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启发、有影响、有触动。一节课讲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让学员接受和理解。不能开口千言,离题万里。

再次,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培训需求而言的。教学是满足培训需求的活动,必须针对需求、适应需求和满足需求。但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需求”。干部教育特别是党校教育所针对的培训需求包括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三个方面。“组织需求”,主要指党和国家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岗位需求’’,主要指学员履行岗位职责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指学员个人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需求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需求对教学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就党校教学来说,基本的着眼点应该是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应该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照顾和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二)党校教学实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学员的“德”即党性的增强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在事。今天,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务艰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引导,党校不仅是首当之冲,更是责无旁贷,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校教学区别其他成人教学的一个识别点。通过党校教学,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路人,是党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应尽职责。

二是体现在学员的“才”上:一方面是理论水平的提高。党校教育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学员领导能力的提升。党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需要培养训练的能力很多,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应对媒体能力、演讲能力等,但党校教学应着重培养训练的是从事领导工作所必备的基本领导能力。总之,党性的增强,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能力的提升和最终都要落脚到工作的推动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上。

二、增强基层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路

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要求我们党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思路,做到“四个重视"。

(一)重视继续教育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党校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是关键。一是建立党校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并建立和健全从上而下的教育培训网络,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和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作为上级党校要定期召开理论备课会、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理论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二是建立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对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有条件的党校,还要派教师出国培训,或到高等院校接受培训。

(二)重视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外部客观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更在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实践和锻炼。因此,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锻炼。首先要创造条件坚持基层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党校教师的调研基地。以调研课题为载体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以科研论文为手段深化教师的理论功底,以课堂传授为渠道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重视教学方式创新

1、推进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它是以探讨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相长的统一过程。也是真正实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共进步的愿景。实施时要抓好三个关键:一是案例教学,二是问题教学,三是互动教学。为次,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育方针篇5

【摘要】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本科教育针灸学

【abstract】thecourseofacupuncturetherapystudybyforeignstudentsatmedicalcollegeinChina,thepurposeisprogresstocompeteforrecruitingforeignstudents.Forthesepeople,basicsoftCmis108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includefundamentaltheoryoftCmanddiagnosticsoftCm;acupunctureis200hoursintheorylearningandtrainingtoo,includechannels,acupoint,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cupuncturetreatmentofdiseases;ontheotherhand,theyneedmorethan200hourspracticeinclinicorhospital.asdoallofthese,theycantakeanexaminationinacupuncturebytheworldFederationofacupuncture-moxibustionSocietieswhentheyleaveChina.

【Keywords】westernmedicalcollegeForeignstudentsUndergraduatecourse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witt教授做了“theFutureofinternational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Research”和“theDevelopmentofintegrativemedicinein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H.St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totreatmentofalzheimer’sDiseaseoverlapsBetweenwesternBiomolecular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ohmastede的“thecurrentsitu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in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的“trainingstandardsinaGtCmassociated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nccam.nih.gov.

[4]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高校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校安全;安全管理

一、强化民办高校安全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安全教育事项,依据对象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类。

第一,强化教师安全教育。根据教师在民办高校担任岗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管理类、普通类和特殊类,不同的岗位应接受不同内容的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类教师应就民办高校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常见重大事故的防范以及应急救援、民办高校事故的处理操作以及典型事故案例等相关内容展开培训;普通类教师应就民办高校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法律规定、紧急避险逃生知识技能、教育教学常见事故防范处置以及典型事故案例等相关内容展开培训;特殊类教师应就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需要以及相关规定展开专业性内容的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培训过程中,应坚持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尤其要对新进教师展开相关内容的培训。

第二,强化学生安全教育。针对学生强化安全教育,要综合考虑民办高校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在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可接受的教育形式开展培训,如课外活动、观看碟片、实战演习等,通过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在开展安全教育实战演习时,尤其要注意结合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就应急逃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进行演习演练,如防地震、防踩踏、防火灾等。在民办高校安全演习演练,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对演练方案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预案、检查和总结,注重教师在逃生避险中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民办高校安全教育要全面覆盖教师和孩子,确保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培育民办高校安全文化

培育民办高校安全文化,从民办高校安全理念文化、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和民办高校安全制度文化三方面考虑:

第一,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理念文化。理念是灵魂,民办高校安全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安全工作在民办高校的地位和安全工作作用的发挥程度,让全体教师和学生接受安全理念,在民办高校构建安全理念文化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安全工作的质量。各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情,构建具有自有特色的安全理念文化,如平安校园的思想。

第二,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物质是基础,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是民办高校安全思想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设施设备、民办高校安全物质保障以及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氛围三方面。通过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物质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理念,构造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氛围。

第三,构建民办高校安全制度文化。制度决定水平,一个民办高校安全管理水平如何受民办高校安全制度的根本影响,因此要科学设计民办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做到责任到人,有效控制风险点,科学可行的操作,同时还要做到严格执行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考核相关责任人,做到严格奖惩。

三、完善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构建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的制度化机制。重点强化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六方面:首先要明确领导责任,针对民办高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设领导小组,安排具体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分工,依据具体排查工作安排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其次要强化民办高校安全隐患的防范,针对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开展自查活动,构建安全隐患事项账目,全面狠抓民办高校安全隐患工作,定期收缴危险品,及时上报各项工作进展;其次,强化民办高校重点区域消防安全隐患工作,针对餐厅、公寓、教学楼等人群聚集地开展消防隐患排查,保障排查工作全面细致;其次,强化民办高校食品卫生安全隐患工作,针对餐厅等地开展卫生排查工作,加强民办高校食品卫生管理,针对食品采购环节坚持采购索证制度,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餐厅工作区域,坚持食品留样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其次,强化民办高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针对教师、孩子以及社会人员之间的矛盾纠纷展开全面防范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具有不良行为的人员,防止矛盾纠纷形成现实危害;最后,强化民办高校安全督办责任,针对安全要进行全面、重点督查,同时还要展开安全暗访工作,严肃处理整改不落实和消极应付行为。

第二,严格执行民办高校门房管理。为了提高民办高校门房管理水平就需要严格执行门房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从三方面做起:首先,提高安保力量,确保每所民办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安保部门以及专职的安保工作人员。安保工作人员要具备严格的工作职责以及任职条件,针对不同的民办高校规模还需要配备不同数量的安保人员;其次,严格执行出入登记制度。针对外来车辆,需要确实进校的要办理登记手续,确认后方可入校,同时要确保进校后的规范驾驶;针对外来人员,需要核实身份后方可进入学校;最后,严格执行民办高校请假制度。

四、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的核心就是设立安全责任制和执行安全责任制。设立民办高校安全责任制就是要明确所有工作人员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明确责任是执行落实的前提条件。因此,要结合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制定包括所有工作人员在内的安全责任制,明确全员、全面的责任;执行民办高校安全责任制就是要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全部参与落实执行民办高校安全,执行落实是实现民办高校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安全管理工作执行第一负责人的管理制度和关键岗位双责制,并要求所有工作人员签订安全责任协议,由民办高校领导负全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构建全面全环节的责任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切实解决推诿扯皮现象,做到安全管理全覆盖,建立安全值日制度,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责任、定奖惩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做到民办高校人人讲安全,人人做安全,从根本上落实民办高校安全工作。

构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防范重大事故和恶性事故的根本保障,是高效安全管理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徐守辉.基于RFiD的校园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2(23)

[3]姚玲.学校安全制度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

王蒲光,烟台南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高校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红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效益实现的前提。效益的优化就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实现产出与投入的更大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算不清、道不明,造成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效益低下。红色资源由于自身特点及对大学生的特殊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实现效益优化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红色资源内涵特殊的、鲜明的阶级意识,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前提

首先,红色资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天然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阶级属性是完全一致的。同志指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制定和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发展先进思想,克服落后思想”。[1]p86红色资源本身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因此,利用红色资源的政治信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具有一致性。其次,红色资源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信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一致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2]p86也即是说一个阶级为了维护或实现其阶级的统治,肯定会对本阶级成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向他们灌输符合本阶级利益与要求的意识形态,以凝聚人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主战场,体现了对无产阶级信念的主导性,利用时机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具有战略意义。红色资源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把它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指引这些受教育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有力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这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前提。

二、红色资源素材鲜活、针对性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共有2000多万,“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内容、方式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等方面要不断创新。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等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第一,目标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理论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文化,还有革命历史遗迹和文物。这些都折射出革命先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红色资源对象的针对性。大学生精力充沛、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对革命事迹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对革命英雄怀有崇敬之情。红色资源富含感人的革命事迹,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借助这种吸引力和感染力把被动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是很有帮助的。第三,内容的针对性。在当今大学校园里,以个人利益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都严重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红色资源中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四,时代的针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俗、功利的心理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传统的教育内容,又要兼备时代特征的素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红色资源价值永恒,又具有时代特征,它包括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也包括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包括抗击灾难的九八抗洪精神、抗“SaRS”病毒精神。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的利益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与具体时代的结合,迎合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要求,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优化具有特殊价值。

三、红色资源便于开发,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体验结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毋庸置疑,现在很多高校都是采取集体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侧重于应试考核,很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红色资源价值永恒,便于开发,教育方式多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提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形式,又称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应用,且主客体借此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3]p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包括理论学习、谈话、精神文明创建等,也可以借助文化载体,比如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给人以鼓舞和启迪。红色资源在这方面有其优势。一方面,红色资源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另一方面,红色资源便于利用,反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视、音乐、美术作品很多,可以直接利用。如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都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都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实践体验,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资源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如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前进行入伍教育,在南湖船边进行入党宣誓,在黄洋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等。这样可以使教育的内涵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升华,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得到熏陶,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再次,红色资源内容的多样性、方式的灵活性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红色影视、红色旅游、红色歌曲、红色网络、红色标语都是大家熟悉的红色资源传播的重要方式,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大学生接受到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四、红色资源相对投入少,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优化的保障

红色资源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同样也需要投入。但是,不管是数量上还是投入的分配上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比都占优势,是实现其效益优化的保障。首先,相对投入少。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注红色资源,每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会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高校有选择地对红色资源素材进行整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高校另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另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对全社会开放,对学生实行票价打折或免费,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优化提供了可能。其次,投入的方向明确。红色资源非常丰富,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200个,省市县各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遍布各地。各高校可以就地取材,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有选择地对某一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和科研投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提高教育效益。再次,高校可以侧重于智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可分为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教育效益的实现需要巨大的物质投入,更需要智力的支持。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把理论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增加智力投入,实现二者共同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4]p192因此,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相对低投入等特点,把红色资源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产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②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③纪包成.继承和弘扬吴玉章教育思想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J].中国高校教育研究,2007,(1).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李康平.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高校理论战线,2007,(6).

高校教育方针篇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品德高尚的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智能优异,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当前,学生物质条件“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独生子女得到过多的溺爱,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都在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更新德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德育的新框架,改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形成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探索出适合现代学生特点的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在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有益探索

1、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系统、校刊、两课、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校晨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制定了《班级管理评估条例》,使班级管理与评先树优联系起来。我们注意发挥好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的作用。在平时的管理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表扬、鼓励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班风、班容评比、书画、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能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辨、自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成立学生行为检查小组,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更好的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我们始终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宣传文明礼仪常识,让学生懂得“习惯就是素质”、“好习惯成就未来”的道理,使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蔚然成风。学期初,学校把学生的仪容仪表整治作为突破口,努力把各项规定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学校关注贫困、品困、学困学生的发展,关爱智障学生,注重问题学生的培养与转化。我们在班级开展了“繁星闪烁评优活动”。由于传统的评三好、优干名额有限,有些学生从小也没有获得过奖状。他们在这些评优活动中获得了奖状,心情极为激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进取心。

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益成为学校的主流,单亲子女、隔代教育在学生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很多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因没得到恰当的教育,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中心,报复心强或懦弱,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所以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增加了心理辅导老师,承担及时发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任务,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敢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交往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形成良好的人格。

二、在探索中,我们对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了新的认识

1、提高德育认识,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证

陶行知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德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对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应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显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学校要指导各科教师把“育人”看得比“教书”更重要,将“育人”渗透于“教书”全过程,提倡“人人是德育导师”的学校氛围,做到育人教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知行统一中逐渐形成。相反,如果一所学校,一名教师只重“教书”,而忘“育人”,那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就不会得到根本保证。

2、抓好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在德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采用组织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校内经验交流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常规与提高并重,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养。

3、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并且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所以,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注意引导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达到携手育人的目的。

学校在学生品德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科学规划,坚持不懈地把品德培养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学校要在制定各类计划时把德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特别是各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更要将德育作为重要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

社会是家庭、学校的延伸,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的正能量,建设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

4、规章制度建设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高校教育方针篇9

多专业才能当校长

多专业才能当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无疑引起人们的这一疑问。

从公布的《专业标准》上看,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这些被绘制成一个巨大的表格,公布在教育部网站上。6项专业职责分别为: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明确了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从前期我们的调研看,这些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说。

据他介绍,6项专业职责背后有着深刻的导向,“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

专业校长要关注现实问题

《专业标准》按照党的十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校长专业化提出了5个基本理念,分别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与此同时,《专业标准》还特别地基于当下义务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对校长着重提出一些专业要求。

例如针对教育公平,对校长的第1条专业要求就是,“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从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针对德育工作,强调校长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确保共青团、少先队等活动开展的条件和时间。

针对学生减负,要求校长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针对教育质量,要求校长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

针对师资师德,要求校长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建立健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落实每位教师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要求。

针对教育乱收费,要求校长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针对校园安全,要求校长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熟悉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针对管理,要求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专业标准如何实施?

《专业标准》在教育界内征求意见时得到了肯定,如上海市教委相关人士认为:“该标准填补了空白,定位正确,指标设计完整合理,将对未来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这一标准既体现对校长的普遍要求,同时能引领广大中小学校长向教育家的目标迈进”。河南教育厅工作人员认为:“校长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基本规范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校长标准是全面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适合自治区的实际。”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部内司局和有关专家对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修改意见300多条,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这些意见进行了分析和汇总,对校长专业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目前的校长专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

标准得到肯定,但今后如何实施呢?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校长专业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正、副校长。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在具体实施时,该标准从三个方面得以执行:第一个方面是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校长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第二方面是从培训的角度,专业标准将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第三个方面则从自律和自我发展角度,为校长提出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光明日报王庆环/文)

链接

六项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水平

根据教育部网站24日公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我国将通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等六个方面的指标,测量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化水准。这一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标准明确,校长的专业职责涵盖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六方面,其中除了一些基本原则外,有一些提法引人注目,如: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建立优教优酬的激励制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高校教育方针篇10

关键词: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35-01

一、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的组成状况

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主要存在五种情况:第一种,存在残疾,主要包括各种天生肢体残疾的人群、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人群以及类风湿或者关节异常的人群;第二种,患有疾病,影响学生进行正常体育锻炼的疾病主要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哮喘、骨折、关节损害,以及气胸方面的疾病;第三种,病后的恢复期,处在这一阶段中的学生所能接受的体育锻炼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必须根据自身具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体育活动;第四种,体弱,如学生由于自身体重偏大而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锻炼。

2.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的课程开设状况

我国专家学者很早就有对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开设特殊课程的相关研究,随着与之有关的各个纲要的颁布,也标志着我国对高校内健康弱势群体开设特殊课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调查显示,随着时间的发展,开设康复保健课程的高校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很多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专门为健康弱势群体开设了有利于他们康复的相关课程。

3.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的课程设置相关制约因素

在一些国家,为了加快对于健康弱势群体教育的发展,颁布了能够使健康弱势群体适应学校内体育课程的相关法律规程。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保障弱势健康群体教育发展的相关法律规程,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处于健康弱势群体的学生的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调查显示,即使一些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是普遍课程体系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脱离实际,很难满足健康弱势群体学生的需要。不仅如此,很多学校都没有针对特殊课程的相关教材与教学设施,这也就使得很多高校设置的特殊课程缺少丰富的内容以及合理的教学方式,甚至都没有一个较为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想使我国高校内健康弱势群体能够进行良好的体育锻炼,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对策

1.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高校能够将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作为本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有利于健康弱势群体增强自身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以提高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由于在我国此类课程出现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而且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保障,所以我国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所设置的体育教育还不够科学,形势也不十分乐观,存在学校领导对此类课程不重视、课程内容不严谨、没有可以依据以及保障的相关法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2.解决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想要解决我国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健康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能够为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使这些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能够平等地与正常人一同参加体育教育。不仅如此,各高校还需要树立起对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观念,加强对健康弱势群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资质量以及完善教学设施,以达到提高健康弱势群体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树立信心的目的。其次,还需要丰富健康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健康弱势群体的自身实际情况,使他们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通过这些措施与手段,我国高校针对健康弱势群体所进行的专门的体育教育必将达到一定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三、结语

总之,虽然我国如今各高校对健康弱势群体进行体育教育的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但是我坚信只要尽快完善和发展此类教育体系,我们也一样可以构建出完整的特殊体育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庆礼.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