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堂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2:26

德育学堂总结篇1

中职德育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我们中职的德育课堂上,有些德育教师在不断探索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时,却将这种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轻视、忽略,甚至可以讲是曲解了。在德育课堂的提问中陷入种种误区,让课堂提问变得无效,其结果只能导致德育课的无效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预设过多

由于职业学校在德育学科上师资力量的薄弱,出现了一部分德育课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形,基于所学专业的差异性或自身能力有限,这部分教师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造成尴尬局面,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只允许学生遵循自己制订的教学设计步骤来探究问题,生成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样过多的预设,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均不高。

2.提问过于肤浅、随意

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很多德育教师上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只围绕教材展开,问题的答案很多都可以从书本里直接找到,不需要学生思考。还有一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时总以“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来提问,使学生成了“应声虫”。

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在课堂上,有问必有答。然而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上课能配合老师的基本都是优秀的学生,很多德育教师在设计问题或者备课时,早已将问题出发点设定在了这些好学生的水平线上。所以在上课中,无论题目难易,总是倾向于让这部分学生来回答。长此以往,导致其他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不感兴趣,上课不积极。

4.提问缺乏评价

有的教师总是抱怨:平时很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问题的质量也很高,但为什么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关键就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做出评价,或虽有评价,但过于简单,便很快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怎样,教师都无从知晓。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学习指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也就理所当然了。

中职德育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上述现象,已经严重违背了德育课课改理念的精神。那么,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陡与缓、深与浅、直与曲的结合,其目的是能正确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精彩灵动,引人入胜。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就中职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谈点浅见。

1.形式上

(1)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中职德育课教材的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因年龄、阅历不同而有高低之别。所以,在不同的教学时机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教师的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即在不同的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主动地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如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在问题的关键点上加以“点化”,进行有效追问,用语言的燧石去敲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境界。

教师的提问难度要适度。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我们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知识储备,不同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如问题偏难,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解决不了,会望而生畏;如问题太易,又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让学生能“跳起来,摘得到”,德育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恰当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

(2)课堂提问要灵活,忌过多过频。

在进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课堂环境是多变的。我们德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已经进行了课堂教学预设,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却沉默不语。这时,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地调整课堂提问的预设。提问的灵活转变,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特别是教师的适度点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当然,德育课堂的有效提问在注重灵活性的同时,还应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多过频,即“满堂问”。“满堂问”表面上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但实际上却是滥问,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我们的学生会在这些不胜其多的“连珠炮”式的提问下,压得喘不过气,失去思考余地,这同样不利于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要力求做到少而精,真正使提问成为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向导。

(3)课堂提问要巧出“情感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要进行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外,更要有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这在我们中职的德育课中,尤为重要。德育教师用优美的教学语调进行课堂提问,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一根注入情感的“指挥棒”。它从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德育课堂师生情感交融提供了良好氛围。

恰到好处的非言语行为则更能在德育课堂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如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面带微笑,走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感觉到师生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德育教师更可以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等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非语言动作,我觉得在我们中职学生的德育课上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中职学生相对于同龄的高中生来讲,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但他们对情感的敏感度却相当高,所以,德育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旦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教与学配合默契的最佳效果。

2.内容上

(1)课堂提问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提问的针对性是德育课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为此,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备课中应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把握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轻重不分、漫无边际,也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做到切中肯綮,有的放矢。所以,注重针对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来提问应是德育课堂有效提问的首选途径。

(2)课堂提问切入点要好,角度要新。

在德育课教学中,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都会有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希望老师能经常带点新东西来上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直来直去地问,平平淡淡,老调重弹,而要善于找出我们学生的兴趣与教材的契合点,仔细琢磨角度,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别出心裁的求新意识,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会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3)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化难为易。

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德育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应该想到与此关联的其它问题或问题的其它方面,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坡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通过这样的层层提问,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理顺了学生的认识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从书本上找答案,也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得出的结论便顺理成章,学生的领悟也水到渠成。

(4)课堂提问要结合学生专业,渗透德育理念。

在中职德育新课改后,把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放在了教学评价突出位置,尤其要求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观念方面的变化。同时,我们中职学生的德育课又区别于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因为它更强调要结合职校学生的所学专业。建立在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德育课,是时展和素质教育向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所以,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既重教学知识的灌输,又重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做到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3.结果上

(1)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并重。

为了避免德育课堂提问对象过于集中,要求德育教师在提问时应兼顾到各成绩段、不同性别、不同座位的学生,甚至还有些不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样,每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并做出认真准备。同时,在确定由学生单独回答时,我们德育教师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特征。比如对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可以留给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则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否则,若教师只盯着班级中为数不多的优秀生,那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不良心理定势,即经常答问的会有准备,经常没有机会的学生则会自动放弃思维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普遍发展。

(2)课堂提问要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并重。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更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因为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回应,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准确、真诚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品味到被老师“激励与赏识”的喜悦和成功,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课堂提问要激疑与促思并重。

课堂提问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标准答案,掌握一定的知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期待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德育课中亦是如此。所以,我们德育教师应善于设置“出谋策划型”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启发学生,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无疑会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张扬,更会成为我们德育课“有效提问”教学风格的一个亮点。

(4)课堂提问要提问和质疑并重。

德育学堂总结篇2

【关键词】学科与专业渗透熏陶教育教师率先垂范学生互评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各种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利益标准激烈冲突,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品德面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面对当前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德育教师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对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实践,分别探索了“学科与专业渗透”、“环境熏陶教育”、“教师率先垂范”、“学生互评”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科与专业渗透”为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专业内容实施德育课堂教学,创设与专业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旅游专业的德育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计算机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课前、课间、下课前的预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电子电工专业的德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商务英语学科的德育课堂,可以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和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德育和各专业融合的教学中,创设出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环境熏陶教育”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全部教学时间用在课堂教学上,环境熏陶教育则是尽量花时间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职业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加强校园和教室的环境熏陶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和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一个幽默、健康的环境,自然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和知识才能的增长。所以校园和教室环境的布置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教育意义。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一是最初的启蒙在家庭;二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在家庭;三是最初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家庭,四是家庭教育具有综合性;五是家庭教育具有终生性。为此,要给予青少年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教育,家庭就必须将相关的责任承担起来,并对他们实施科学引导。学校教育中鞭长莫及的领域主要是生活实践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恰恰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从小养成孝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庭做家务等好习惯均应在家庭中实现。要让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并且在学校、社会不仅能很好的生存,而且能幸福地生存,家庭教育一直坚持扩张性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教育和我们德育课引导不谋而合,更加能为我们德育课堂奠定良好基础。德育课堂要让青少年在正确导向引导下尽可能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德育课堂的范畴不仅仅是要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培养青少年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为实现“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的目标而设置的教育过程。

三、“教师率先垂范”的教学策略

做法一:把握师生角色定位,把课堂还给每一个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学生能够懂得就不要再讲,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要再作多余的分析,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比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围绕某一议题辩论,小记者活动,时事评论员等等。

做法二: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对课堂要精心准备、精心组织教学。《投资理财》一课教学中,利用主题案例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创设了主人公小戴,围绕小戴的投资理财经历展开课堂探索,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德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做法三:努力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投入课堂氛围。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投入进去,动脑筋思考,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四、以“学生互评”为主的教学策略

对于现行的德育课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尤其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和互评。其次是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再次是评价形式多元化。在原有的纸笔开卷测试的基础上,引进一些质性评价的形式,如课堂行为评定、家庭生活评定等等。最后是评价功能多元化。评价做到对“过去”起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起激励作用,对“教师”起促进作用。

德育学堂总结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现代审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67-0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政策指导和推动下,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可喜的发展,不管是从招生数量还是教学质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更多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内涵发展。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在可喜发展的同时,由于其以职业为本位,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与德育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审视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现状,是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考察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瓶颈,主要存在德育目标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现实不符、德育方法滞后陈旧、德育评价单一倾向等,解读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现代根源主要有理念上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加大德育难度;环境上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德育成效等原因,基于此,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找寻,即理念上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制度上完善相应制度、确保有效德育实施;载体上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

一、问题考察: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现代瓶颈

中等职业教育在以职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专业教育与德育出现“两条腿”不平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德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德育内容与现实不符、德育方法的滞后陈旧、德育评价的单一倾向等问题。

1.德育目标的定位不清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指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效。德育目标从层次上可分为最高德育目标与阶段性德育目标。最高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终极追求,是德育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所要实现的结果。阶段性德育目标则是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所要实现的结果与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相对于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有其特殊性,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德育目标在阶段上也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职业能力、职业情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要加强。然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存在目标泛化,或是最高德育目标与阶段性德育目标混淆的现象,从而使德育目标出现定位不清与成效不理想等瓶颈。

2.德育内容的衔接不当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德育目标在操作实现上的具体体现。由于德育目标的定位不清,德育目标存在目标泛化,或是最高德育目标与阶段性德育目标混淆的现象,使得德育内容上总体呈现“空”、“高”、“全”等现象,而与现实的行为衔接不当。在教育上往往强调理想等最高目标,而是具体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职业能力、职业情操、职业操守等方面着力不足,从而使学生存在“理论是理论的,操作是操作的”两张皮现象,进而出现德育成效不理想的状况,也反过来对德育内容的信任度与内化力也有所削弱。

3.德育方法的滞后陈旧

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德育方法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然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在德育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德育方式显然呈现滞后陈旧的特点。德育方法既在形式上停留于说教形式上,德育手段也较为落后,不能根据现实的生动事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也不能通过拓宽第二课堂,以德育的理论外化于实践,使德育停留于理论的空喊层面,德育方法的滞后陈旧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瓶颈之一。

4.德育评价的单一倾向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的效果和价值所作出的评价和判定。德育评价仍然停留在写操行评定或考试分数的层面,呈现单一倾向。既有评价主体的单一,评价方法的单一,也存在评价形式的单一与评价过程的单一。

二、原因解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现代根源

解读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现代根源主要有理念上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加大德育难度;环境上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德育成效等原因。

1.理念上: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放在技能教育上,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进而德育工作存在德育经费不足,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理论功底有限,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实效。在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的理念上德育评价也往往是简单化或形式化处理,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撰写评语或简单给个分数即完成教学评价,而未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相结合,也未将平时表现与理论内化相结合,也未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而仅仅将德育工作停留于应付层面,理念层面的重视不足则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现代根源之一。

2.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加大德育难度

教育对象是教育成效的重要影响因子,近年来随着高校与高职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存在总体素质下降的现象,由过去中职学校招收的是大学落榜的高中生和重点高中落榜的初中生的生源素质,转变为招收的是普高落榜的初中生,而且学校为了经济运转和生存,还要招收比录取分数线低许多的低分生等,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也加大了德育难度。学生在入校之初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对学习本身存在一定的叛逆,德育工作在教学形式、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缺失也加强了其对德育的反感与抵触,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3.环境上: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德育成效

利益多元化给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因素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追求利润、强调物质利益的特点影响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趋向。二是社会不良思潮、不正之风向学校渗透侵蚀。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渗透到校园中来,给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带来了不良影响。三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冲击。开放的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获得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的同时,也看到了有害的内容。

三、对策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现代找寻

解读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的现代根源主要有理念上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生源上总体素质下降、加大德育难度;环境上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德育成效等原因,提出理念上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制度上完善相应制度、确保有效德育实施;载体上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等对策。

1.理念上: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即一方面要确立最高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并处理好最高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突出具体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职业能力、职业情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将最高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使德育目标不仅停留于宏观层面,也体现于具体的操作层面,将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要。另一方面要确定正确的德育理念,即清晰界定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没有德育,一切教育都失去了指引与灵魂,要准确定位其重要性,并能在相应的师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进。

2.制度上:完善相应制度、确保有效德育实施

通过规章制度和纪律条令的宣传、学习、贯彻、督查等活动,使全体学校人树立法纪观念,自觉约束和端正个体行为,以形成正规合理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达到德育的目的。如《学生手册》编辑了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学籍规定、学习纪律、宿舍纪律与卫生管理、学习奖励、思想政治品德评定、违纪处罚等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既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的规范意识,也对部分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对班级管理,学校有《班级目标管理量化管理考核制度》、《班主任管理规范》、《教师全员值班制度》等等,使德育和管理工作真正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3.载体上: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德育教学的最重要与最直接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最重要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演讲法等,让同学能够融入其中,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形式上除课堂式的师生对话教学,还可以引入现代媒体设备的视频教学、录像教学等,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强调理想式的宏大教育,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讲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与困惑的问题,从德育的角度以解答,使其真正感受德育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将其内化与外化。诚然,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也是德育工作提升成效的可尝试途径,包括与学生的实习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等相结合也是可尝试的提升方式。简言之,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困境,从理念上理清德育目标、树立正确德育理念;制度上完善相应制度、确保有效德育实施;载体上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中职德育效果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现代找寻。

参考文献:

[1]檀传宝.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小鲁.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德育学堂总结篇4

诸多研究表明,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和谐度与教育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呈正相关,师生互动直接影响信息的传输、接受和内化程度。就课堂管理而言,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往往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课堂,效果很好;而在紧张、消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充满专制和压制,学生的对抗情绪严重,课堂管理效果很差。不同的师生互动的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态度、神情、言语、行为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若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必会有所改善。

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讲课策略,以及教师的态度及行为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米德的“镜中我”理论,说明他人对个体的观念和评价直接影响着个体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说,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显性或隐性的评价也将左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通过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改正不良品行,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那么,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观因素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个性特征都将影响到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一直把自己当成知识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递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其次,教师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也对教学活动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以及亲和力能给学生带来亲密感,若对学生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将有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从学生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较为注重知识的习得,泯灭了好动、喜新奇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参与意识不强,极大地忽略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只是埋头记笔记,很少注重老师的提问,更不可能积极地反思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某种惰性,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个人来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不好,思维也很难清晰起来。在藏族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理解了,也想明白了,但自己回答时却不能用正确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甚至根本形成不了句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语言没有掌握好,运用能力差,词汇匮乏、句式单调,不能形成流畅、正确的思维。思路不清晰,分析理解能力就差,这也会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所用的教学方法与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的程度。职业学院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他们青春年少,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人生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见解而又偏执、极不成熟,渴望交流而又不善表达。他们厌倦传统的授课方式,但对课堂活动却很有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德育课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满堂灌”为“讨论式”,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为采取多样化与现代化的课堂形式。

采取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生动活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从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使学生从个人所知,渐次进入其所不知,通过一问一答,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道了学生所不知晓的原因何在。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故事,以自己的声音讲话,因而认可自己的道德观点和体验。要采用师生对话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更多的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效引入多媒体、网络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德育课的现代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视材料于一身,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将最新、最佳的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中,做成高质量具有多种感官参与的教学幻灯片。德育教师也可事先布置学生就将要讲到的内容进行资料准备,为课堂上师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可能,使德育课堂的信息量远远超出德育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职业学校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班主任的责任

德育学堂总结篇5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案例教学方法;形式;效率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一直都没有受到很多关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才能改变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呢?这都是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剖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现状,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现今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有《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哲学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按照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学教育大纲来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时是要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下,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观念去学习基本的德育教学课堂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中职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

(二)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模式,仍旧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所教授的课堂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使得课堂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学习兴趣。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本就是一门重视理解、实践课程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教授知识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能达到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目标。

(三)对中职德育教学的误解

一些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觉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今后找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教授,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并没有将这些课堂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

(一)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的机会,最终导致教师在课堂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低下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现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牢固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该要学会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任务的分配,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任务,创造性完成教师所要求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教学任务进行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最终掌握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中职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贯彻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中职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考核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然后划出考试的重点,学生课下复习知识点,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阅卷中评知识点,最终决定学生德育课程的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德育课程成绩评定应该是要以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的结合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教师需要使学生进行开卷跟闭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教学中具体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讲解等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作用。

(三)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

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使学生和教师进行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以基本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假设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组中进行积极的讨论分析,最后进行问题的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锻炼思考,最终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探讨的习惯。案例教学的教学办法,使得学生与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的分析案例,有效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好解决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还有教师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的讨论,会使得教师的思维得到一些启发,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有效进行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真正的实现了中职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因为其特殊的声音、画面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多媒体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中职德育教学课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范围等等,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完全融入德育课程学习之中。对德育课程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在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进行的改革,善于运用新兴的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实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职业道德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邹芬.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的探索[J].学园,2014,(9):173-174.

德育学堂总结篇6

新课改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数学要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堡垒作用,在提升数学实用性、提高学生数学人文涵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探索。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不会仅仅停留在数学技巧和数学运算的传统教学模式上。

一、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教材并加大教材挖掘力度

高中数学教材不仅仅是一门习题和讲义,在习题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和延伸部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仔细挖掘的力度,将数学教材作为一种知识、能力、德育的综合性材料。

(一)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

在高中数学的教材中,碰到新公式的时候,往往在课本的下方或者课本最后都会链接上发现这套数学公式的数学家的故事和简单经历。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将数学家的故事连同相关公式一起讲解出来。当然,课本上的简介比较简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后材料的整理与收集、延伸工作。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解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和事迹来激烈学生,鼓励他们不断摸索,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运用现实材料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中数学中,材料题的运算比较多。这类题型往往只是运用材料的躯壳,实际上只运用材料中的数学内容。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容易忽略材料。在新课改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尤其是现实材料。一些现实材料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脉络,也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教师应该通过材料来提高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精神文明等发展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鼓励他们积极成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通过数学规律来讲解辩证唯物主义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高中数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内容。比如等差数列,通过寻找特殊规律来实现规律的一般化处理。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数学规律来向学生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并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德育环节的搭配,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德育因素。

(一)创设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德育教育的课堂情境来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开展数学教学前,可以通过与所讲的公式紧密结合的时事国情,特别是我国在科研创造、科技发明等方面的重大成就。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新成就,来提升自己对该公式的重视。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通过学习小组来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比如开设学习小组或者课堂讨论小组。在讲解到某个数学规律时,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学习小组,既能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互助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适时鼓励

课堂上,教师的适时鼓励和鼓舞,既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客观点评渗透德育教育。当然,这种适时鼓励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在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比如有学生总结出了很好的数学记忆方法,教师在鼓励的时候,可以将鼓励的内容从认真学习上升到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索的层面上。

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不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而是要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适时适度开展德育教育。还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他们的角度出来,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教育。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渗透,还容易引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抵触与反感。

德育学堂总结篇7

一、健全学校督导机构,完善课堂评估制度

健全学校督导机构,完善课堂评估制度是职业中专学校实施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的重要保障。承德市农广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的一校多制的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了落实国家教育法有关规定,科学公正开展教学督导评估工作,于2009年2月16日正式健全了教育督导机构,聘请了知名度较高且经验较丰富的副处级专职督学,专门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安排教务处处长协助专职督学一起侧重开展课堂教学督导评估工作。先后制订和出台了,《职业中专学校文化和专业理论课教学督导评估标准》、《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实训课教学评估标准》、《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标兵评比和表彰办法》,从组织、人员和制度上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和评估制度的实施。特别是教学评估制度的制定,打破了一般性的常规教学督导评估办法。紧密联系职教教师和学生实际进行督导。突出了对教书育人的评价、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评价、对课堂教学时效性的评价、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实行百分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督导评估,并将“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的教学要求写进了课堂听课评估标准。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激励,要实行讲练结合避免满堂灌,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学困生。要让学生当堂消化所学重点知识,逐步使98%的学生达到及格以上水平,使20%以上学生达到80分以上的优秀水平。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有符合规定的教案,有文图并茂的课件,有必要的演示教具,有导语和课堂小结,进一步形成和突出了职教督导评估特色。每月由相关督导人员对全体授课教师分别进行两次听课评估,每次听课评估后都要面对面的向教师交换意见。学校领导每月专门听取一次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督学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集中督导点评,并将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存档备案,与教师评先、评优和年终考核挂钩,从而有力地督促和激励了全体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结合教学实际督导,突出职教评估特色

1 紧密结合德育教育督导,突出教书育人评估特色。一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缺理想少抱负、法律意识淡薄和行为规范较差的特点,加强对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进行督导评估。要求教师将德育目标写入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正面教育,提倡教师用校内校外德育先进人物事迹作为样板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二是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数属于普通教育中的后进生。没有自信心,缺少争先创优和成功感的实际情况,提倡教师多给他们一些阳光,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多以激励教育为主。三是建议学校和各班级开展德育、学习、体育、美誉、劳动、创新和希望之星(后进变先进)标兵评比活动。由各班级每月评选一次,张榜公布,全校每学期评选一次,颁发奖状,让更多的学生都有争先创优的成功感,用学生中的现实典型引导和教育学生进步。

2 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督导,突出面向全体评估特色。鉴于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和没养成课后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情况,积极提倡和推广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练习时相互切磋研究、相互帮助纠正的练习方法,力争做到让全体学生当堂学习当堂消化。为此,学校多次在集中进行听课评估点评时反复向教师强调:“如果教学脱离了现有学生实际,或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或有很多学生都因听不懂而睡觉,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再多再深奥,也很难博得教学对象的满意,也很难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好课”的道理。从2009年10月开始,坚持每月推荐出1~3名教学评估优秀教师为大家做示范公开课,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着重推广了面向全体学生、精讲多练、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成效的经验作法,均已收到较好效果。如25岁的大学毕业生苏静老师教龄虽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她在《填写发票》示范公开课中,紧紧围绕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学重点,科学安排了精讲多练,处处坚持以表为纲,并通过加分和鼓掌等办法激励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出色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达到了及格以上水平,并有一半学生达到完全正确的优秀水平,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当堂教学当堂消化的目标,得到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督导,突出实践技能评估特色。多学习和多掌握实践技术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共同心愿,也是帮助学生就业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主攻方向。因而,学校的督导工作一直强化以实践教学为主,不断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学督导评估。一是在督导建议下改革了学生毕业考试权重比例,学生考核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考核总成绩=“记笔记和平时作业成绩(含实训报告)(15%)+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成绩(15%)+期末文化理论考试成绩(30%)+期末专业技能考试成绩(40%)”。另外,对于在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突出或学习中有创新的学生,可以经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推荐,在已得总分外另加10分,从教学考核的源头上保障和体现出了以实践教学为主。二是积极建议教师开展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实践技能考核为目标,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每学期开展各科学生技能竞赛。并由学校制定政策鼓励相关学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力争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为技术过硬的准生产能手。三是积极提倡教师在认真研究和实践“做中教,做中学”及“教、学、做一条龙”的职教教学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模拟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争先创优。变枯燥的被动记忆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现已有英日语、制图、物流、营销策划等学科试行了模拟教学,并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学校第二课堂竞赛奖励,有的学生已通过了全国物流师考核。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 紧密结合个性发展督导,突出因材施教评估特色。任何学校的学生都会有好、中、差的个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所以承德市农广校要求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将教学基准点定位到“面向学困生,兼顾优等生的因材施教”上来,采取“低起点,慢跑步,精讲多练,注重消化,兼顾提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名学生都能成功。一是面向所有学生确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降低学困生考核的及格门槛。二是通过教师个别辅导、组织互帮互学小组,对后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帮学,并参照农村复式教学的方法,利用听明白学生做练习时,再由教师给没听明白的学生补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最大力量做到让全体学生一个都不掉队。三是在选择教学内容上难易适度,既要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了,又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譬如有的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学习英语口语感到困难,督导人员就与英语教师商量,先从最基础的英文字母和单词音标教起,并通过第二课堂适当强化学生英语对话训练,以达面向每名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

5 紧密结合教师特点督导,突出以导为主评估特色。根据青年教师居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均需进一步提高的实际情况,学校一是加大了“教书育人、以表为纲、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和当堂教学当堂消化”各项目标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估权重分值,进一步引起青年教师的重视:二是在全校实施精品课(含精品教案、精品课件)和精品学科打造工程。从2010年3月份开始实施,每人每年至少打造出10节精品课程(含精品课件和精品教案),计划大约用3年时间将各学科1/3以上的课程都打造成精品课程,并分别制定出抽查课和精品课评估标准。每月由督导人员随机抽查评估每位教师一次普通课的基础上,还须由每名教师自荐出一节配有精品教案和精品课件的精品课程进行督导评估。目前全校已有200人次参加了精品课评估,计评出了180节80分以上的优质精品课程。其中有9名教师的精品课程已被市教育局职成教研室推荐为省级优质课参评对象,占全市推荐总人数的45%。

三、坚持督与导相结合。教学督导评估初见成效

在教育教学督导过程中,承德市农广校一直坚持督与导相结合,并以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为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1 课堂教学程序逐步趋于规范化。全校教师虽然多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但经过努力,教学程序都已趋于正规化。其中写教案已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普遍重视,教案书写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特色:教学环节都比较完整,每节课都有导语、有教学过程、有课堂小结;多数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比较突出,选材比较实用,教学过程已逐步规范化和条理化,有多人在学校说课和教学大比武中获奖。

德育学堂总结篇8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主体;教师素质;教学效率;实践;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想就自己的几点认识浅谈点滴体会。

初中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2.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品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德育学堂总结篇9

论文关键词: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每个人与课堂关系就很密切,而每个课堂是由若干教师和几十名具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生组成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来说,它肩负着实现课堂管理目标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引导、整合众多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课堂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仅仅是管理技术或是管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包含着伦理价值;课堂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更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价值,其间时刻发生着具有伦理道德的对话和冲突情境。正是在充满伦理性意义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育人”价值更加得以凸显,教师的道德导向作用更加得以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具有伦理意义。

一、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

对于教师课堂伦理管理的历史考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伦理管理思想主要有:

1.课堂学生的组成上

针对当时“学在官府”的癖习,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胆实践之。孔子的课堂上学生组成是五花八门,不分贵贱和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而且对于以前名声不好的人,他也可以吸收。

2.教师的德育观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我国最早专心致力于教师职业的代表人物,师德精神依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他的师德的第一个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他形象地把乐道敬业说称之为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待学生真诚无私,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在传授知识上“吾无所隐尔,吾不行不与二三子者”。师德的第二个要求是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的精神,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在学习《易》;同时认为教师“诲人不倦”是仁的表现。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身正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够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其以身作则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开始反思教育被日益赋予的工具理性和教育主体论、学生能动论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管理理念,课堂管理开始进入伦理管理时代。

二、课堂伦理管理的意义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可能发生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着手进行解决,远非人们想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挑战,这就是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课堂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堂管理不可能只是刚性的、效率最大化的,课堂管理应该是道德的、伦理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管理”。引介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不可能仅仅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课堂管理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富含伦理价值。

2.伦理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不仅仅是遵守成人而形成的游戏规则,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对处理某些课堂管理事件更有效,更合乎动态变化课堂的需求。伦理管理可以进行全域性覆盖,它的力量可以伸张到课堂管理的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促使单纯的技术管理充满伦理性、教育性。道德管理将谋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合点,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升管理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伦理道德可以帮助解决课堂管理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和道德困境。总之,课堂管理伦理将顺应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变化,变管制规训为主转向服务课堂主体为主,凸显教育的价值性和生动性,师生在新的管理理念下获得教育的重生。

3.我国课堂管理伦理缺位现状

审思我国课堂管理现状,教师和学生均没有体会到本应属于充满生命意义的课堂的幸福感,人性内心深处的伦理性诉求处于一种极度缺乏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空间内人性关怀的缺位,有时导致学生选择极度对抗的方式,结果师生均处于痛苦和困惑的状态。在现实的课堂生态中,快慢分班导致的信心压抑,教育贿赂导致的人性扭曲,分数至上导致的竞争压力等促使课堂生态日益恶劣。总体上,我国课堂管理伦理出现的缺位,体现在对公正的侵害、对尊严的践踏、对生命意义的漠视上等。

4.课堂伦理管理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盛行的工具理性、主体异化现象被人们逐渐反思。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意义、追求内心幸福的场所,伦理管理将指明课堂发展的方向,促使教师课堂管理同时追求效率和人性关怀;伦理管理将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因为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学说指出,物质层面的追求是最基本的诉求,而内心幸福感是人性发挥潜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完美体验,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感从深层次上体现出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伦理的追寻将使教师和学生获得终极的幸福关怀,具有“内圣而外王”的社会与主体双重价值。

三、课堂伦理管理的内容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的内容,有的学者从宏观维度研究了伦理管理内容,还有学者从微观的维度研究了具体的伦理内容,但是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对课堂管理论研究还远不成熟,目前依旧处于片段化、零碎化的阶段。下面将简要总结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转贴于

1.课堂制度管理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老师借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指向制度的设置合乎道德性、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将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度化,形成制度规范。如同《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郅老师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包含两个方面: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应合乎德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它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如尼布尔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为“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出选择”。所以,对现有的课堂制度进行案列剖析可以发现管理制度本身的是否合乎正当性,将对未来课堂管理的效度和价值引导具有深刻的意义。

2.课堂管理理念的伦理

在我国,关于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伦理的研究文献发表得比较多,这些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而课堂伦理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课堂,所以,需要研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伦理理念和行为,伦理精神和道德的渗透也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

在郅庭瑾老师所写的《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书中,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首要构成要素是管理思想和理念,而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确立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的大环境中完成的,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往往受到其所处更大道德生态的影响。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生态,打破教育道德生态孤岛的惯性思维,运用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于构建健康公正的课堂管理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有学者从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内在教育伦理角度指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基点;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关键;情理相融的课程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核心;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保障。

以上提供了一条提高课堂管理伦理的思路,对于形成课堂伦理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管理伦理标准的提高,不仅仅要求道德个体,更需要道德社会的系统重建,为道德个体的价值认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课堂管理者道德水平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建设和培养,形成育人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鼓励育人者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自觉地辨别真善美丑,通过教育系统的道德坚持去达到社会道德结构化的改善,教育主体性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3.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

如果说前面论述是内隐性的,内隐在教师内心里秉持的一种理念的话,课堂管理方式的论往往就表现为外在的、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伦理。

在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一些原则,如“热情、公平、因材施教”“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宽严有度”“引导启发”。也有学者就伦理道德和课堂管理方式的关系做了探讨,并且解释了当前教师课堂管理忽视伦理道德的表现,对课堂管理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教育管理伦理学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健全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机制、制定教育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有些学者指出,构建道德的课堂,除了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规章制度合乎道德等因素,还要求教师将道德意识融入常规课堂管理过程,经常用道德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是否合乎道德。从中可以判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积极性的场所;让日益僵化的课堂变成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中有意义的动态课堂。

4.课堂课程内容的伦理

在《道德的课堂:问题与思考》一文中,郅庭瑾老师提出一个案例: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结果在沪港两地学生反应是大相径庭。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被泛化的文以载道,能带来的只能是道德的沦丧和虚无。“在很多时候,文以载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所谓的道不过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渗透道德价值理念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以后的课程内容中,改变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学生互动、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将间接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

还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教师应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度挖掘课程的伦理价值。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材为基准点,按照学科演进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阅读、情境描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之变成沟通校内外的伦理渗透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老师还提出运用“金庸效应”,其核心思想就是借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能深深拴住人的眼球的写法。另外在传授课程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三化”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即:学科性知识生活化、高深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幽默风趣化等策略。

总结前面学者的建议可以看到,在教师课堂课程伦理管理中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课程的伦理价值。让学生陶醉与教学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或许就是胡东芳老师倡导的“金庸效应”的魅力所在,也是道德课堂的真谛所在。

四、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德育学堂总结篇10

体育课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检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针对小学体育教材类别多(10大类)、内容繁(近百项)的特点。我们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涉及的目的、任务、要求、动作技术要领、思想品德教育等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划分为五个教学目标。即: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大目标:全面锻炼身体,学习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中目标:完成各年级体育教学要求。小目标:落实各年级各类教材要求。具体目标:逐步掌握1―6年级跑、跳、投、韵律、舞蹈、武术、体操、攀爬、球类、游戏等项技术要领,并形成一定技能,学好教材中的体育卫生知识。制订五个目标,便于教师总览小学体育教材全貌,明确教学目标,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时教学计划。

二、改革课堂结构。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现行体育课堂结构通常由四个阶段三项教材内容组成:开始部分(第一阶段)―集队,问好(常规);准备部分(第二阶段)―徒手操(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第三阶段)―主教材(讲解、示范、练习);结束部分(第四阶段)―徒手操(放松活动)。上述课堂结构是50年代引入的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一结构机械呆板,各阶段联系松散,教学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为此,我们对体育课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讲行改革,形成由多步骤多项教材内容组成的课堂教学结构:第一步骤一集队、问好(常规);第二步骤一游戏、韵律活动、舞蹈、模仿操、徒手操……(准备活动,任选其一);第三步骤―辅助教材、身体素质练习、游戏……(辅助教材必选,其余任选);第四步骤一主教材。(1)多种练习手段;(2)完整练习(必授):第五步骤一模仿操、韵律活动、游戏、徒手操……(放松括动,任选其一);第六步骤一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往后延伸。由此可见,改革后的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各步骤联系紧凑,教学内容厚实,综合性强,有利于学生科学、严谨、全面地锻炼身体。例如,“快速跑”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这样安排:第一步骤一集队、问好(常规);第二步骤一模仿操(准备活动);第三步骤一游戏“看谁投得准”;第四步骤一主教材“快速跑”;第五步骤一游戏“炸毁敌碉堡”;第六步骤一舞蹈“娃哈哈”(放松活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落实“三基”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有选择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加强“三基”教学,其核心就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材,通过多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安排,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正确掌握规范的体育动作要领(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教学内容:蹲踞式跳远。教学重点:单脚踏跳,准确有力。练习层次安排:(1)原地单脚向上眺,双脚落垫。(2)上一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3)上三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4)助跑5-7步单脚踏跳,双脚落垫。(5)蹲踞式跳远完整练习(助跑、单脚踏跳、腾空、双脚落垫)。上述有梯度的五个练习层次,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加强了“三基”教学,又有利于达到课时教学目标。另外。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体育游戏。做法是先对主教材进行讲解、示范、练习,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游戏中进一步复习巩固。

四、有机渗透德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既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要突出学科特点。围绕这一课题,我们对渗透的方法、途径、步骤、形式、原则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探索,总结出体育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五项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九种方法(发红旗、奖红花、戴金牌、赠奖杯、列队赞美、鼓掌祝贺、课中夸奖、课尾表扬、加油欢呼);六条途径(教师表彰、学生演示、队列练习、游戏比赛、教师评讲、课末小结);三个步骤(课始提出品德行为要求、课中表扬鼓励、课尾总结称赞);三种形式(有声无形、有形无声、有声有形);四点原则(一致性、渗透性、实效性、适度性)。这样,就扎实有效地加强了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