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建筑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3:15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市场机制;可持续发展;市场理论

一、建筑市场监管法律的概念

1.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易的机构,客观上来说,建筑市场分为广义市场及狭义市场两个部分。狭义上的建筑市场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建筑商品场地。广义上的建筑市场涵盖了建筑生产工作的各种活动,它是不同种经济关系的综合。通过对市场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性,建筑产品具备其专业性及特殊性,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进行了建筑市场的重点监管及干预。所谓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就是以维护建筑市场公共安全为目标,进行建筑市场监管行为法律制度的规范,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及有序发展。建筑市场自身具备其特殊性,在建筑市场的法律化监管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行业的监管制度,它的监管法律化表现在几个方面。建筑市场的监管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建筑市场监管范围及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到建筑产品流通、分配、生产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对象的综合性的调整。

2.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其需要进行法律化调整手段的应用,这些手段涉及到经济领域、行政领域、技术领域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技术性,其从建筑技术专业领域进行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强制性,其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不同参与者利益,为了保证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必须保证建筑市场监管的强制性,受到这种强制性的制约,当事人的决定不会随意更改,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二、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1.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市场会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进行市场活动参与者利润的合理且公平地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法律,缺乏强有力且统一的利益协调机构,导致建筑市场机会主义的产生。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于市场交易各方,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统一性的掌握。建筑产品的技术性非常强,也就容易导致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不能掌握和建筑产品提供者相同的信息,导致建筑产品购买者的产品购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导致其自身购买行为的抑制状况。

2.市场失灵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垄断及不合理的价格,而导致过低的资源配置状况。在建筑市场中,市场失灵主要受到业主优势地位的影响。业主利用市场的供给不足状况,强迫承包方出现垫资施工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建筑市场的健康及稳定发展。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应用,保证强制性规范的实施,从而进行建筑市场生产活动、流动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约束,实现市场供给的合理性、规范性,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3.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强化,可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性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建筑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价值观念难以进行统一性的规划,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开展,可以为其制度规范提供一个统一性的价值观念标准,有利于全体参与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实现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体系不断健全,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市场的有序运作,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运作,必须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性,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运作,实现市场运作环境的规范性及合理性,防患于未然,从而杜绝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布,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工作模式的优化

1.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市场的监管法律化体系尚不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是评价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日益市场化及国际化,建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过程,其出现于现实脱节的状况,我国的很多建筑市场规范制度尚不健全,这影响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导致建筑行业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受到立法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制度虽然不断得到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有些建筑市场活动,比如保险制度、工程融资制度等尚没有完善的规范制度,导致建筑市场的主体责任不清楚,导致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推诿问题。我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些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建筑市场出现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导致一系列的暗箱操作现象。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体系是不健全的,比较流行的价值取向是重准入标准,却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监控。市场主体经过审批程序进入市场后,如果脱离法律的有效性监控,就会导致无监管情况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监理体制,有些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权责,无法针对现实中的建筑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性处理,导致建筑违法行为的猖獗.我国的建筑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在建筑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滞后的现象问题,也就不利于进行建筑市场主体交易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利于进行违规作假行为的控制。我国的建筑行业信用体系依旧处在发展阶段,缺乏强有力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建筑信用体系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系统规划,导致其对接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市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导致行业风险的大大提升。

2.建筑工程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在现阶段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存在超时工作的状况,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责任事故,有些产业工人自身缺乏严格的培训,缺乏必要性的安全防范知识,导致其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都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平稳及健康的发展。为了有效维持建筑市场的环境,保证其有序性、高效性运作,必须实现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及优化,这就需要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筑法体系的健全,不断更新建筑市场的核心法规,明确建筑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自身权利及义务,针对建筑市场中的交易活动行为展开积极调控,实现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有法可依。

3.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保证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不符合行业需求的市场主体排除在外,保证市场壁垒过滤效能的有效发挥,切实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市场退出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及高效性,保证其双向动态性调整,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性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监管资源配给需要与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相协调,在监管过程中,避免由于监管资源缺乏问题而导致的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实现监督深度及广度的兼顾,确保监管公平性的提升,通过对各种手段的应用,保证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有效运作,实现对经费环节、监管强制环节等的明确规定,做好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监管队伍的建立。为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必须确保跨部门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的建立,实现联合监管体系的健全,进行监管部门内部各个工作程序的协调。在监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率,避免由于责任推诿而出现的内部监管资源消耗问题。在建筑市场交易安全的维护过程中,要保证公平竞争机制的健全,确保相关工作步骤的有法可依。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考虑到市场活动的多样性,需要考虑到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进行法律作用的发挥。

四、结语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建筑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健全,进行市场监管信用机制的引进,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切实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作者:武宇鹏单位:乌兰察布市建设工程执法监察大队

参考文献:

[1]黄如宝.建筑经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218.

[2]百度百科.信息不对称[eB/oL].百度百科网.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2

关键词:建筑市场 供大于求 均衡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但是当前建筑市场比较混乱,垫资、压价、不付工程款、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到处可见,施工企业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投标到处打听标底、陪标、围标等。现在影响市场秩序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没有改变。供需严重失衡、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劳动效率低下、国际竞争力不强(方东平等。2003),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建筑业和建筑市场最基础性的矛盾和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一五”时期,受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且必将继续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较高水平,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但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业的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市场各主体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或漏洞,由于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田昆儒、高文,2002)。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建筑市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曾进,2008)。为此国内学者还从机制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建峰、杨海欧(2006)运用博弈论原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现象是由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一次博弈、产权不明晰等原因造成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需要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建筑市场主体的信用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社会信用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罗伟、王孟钧(2008)认为中国建筑市场存在的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问题、交易机制问题、委托问题和信用机制问题。

目前对建筑市场的研究中要集中于建筑市场诚信、招投标管理、建筑节能、风险等问题,而对于供需均衡的问题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将对建筑市场供需出发,探索中国建筑市场的均衡,这对进一步改善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建立一个有序、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能够科学、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建筑市场的需求分析

中国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投资建设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都带动了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其他的一些项目,包括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城市商业中心、住宅建设等,还有卫星城开发、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得中国的建筑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房屋建筑面积为例,我国建筑市场面临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施工房屋面积从1997年的44985.5万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236318.2万平方米,增长了5倍还多;同样,竣工房屋面积从1997年的15819.7万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60606.7万平方米,增长了大约4倍。短短11年间,这样的增速是惊人的,明显的高于GDp的增长。

我国建筑市场的供给

建筑市场的供给方即建筑产品的生产者,就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以房屋施工面积为例,我国建筑市场供给面临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房屋施工面积从1997年的128680.3万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82005.5万平方米,增长了约4倍;同样,竣工房屋面积从1997年的62244.0万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203992.7万平方米,增长了大约3倍。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在1997年到2007年这11年间,供给的增长低于需求的增长;但是从绝对值来看,却是供大于求。因此,自1997年到2007年这11年间。中国建筑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固定资产高投资率。固定资产高投资率的背景,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较好机遇。为了分析和探讨这种失衡,将在下文进行深入的探讨。

建筑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

建筑市场是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和与建筑生产活动有关的机构构成的三维空间,三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活动有关的机构构成的平面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自1997年到2007年这11年间在建筑市场上,供大于求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市场需求主导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生产者缺乏主动权

建筑产品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不是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需求者决定。建筑产品并不以具有实物形态的建筑产品作为交换对象,而是就拟建产品的质量、标准、功能、价格等内容,由需求者和生产者达威交易的条件,从而确立交换关系。因此,建筑市场的交换关系确立在产品生产之前,建筑市场先有需求,后有供给。这就使建筑产品的生产者无法自己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只能被动的去适应需求者的需要,从而在建筑市场上,需求者处于相对主导的地位,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常常会有一个需求者面对几个甚至几十个生产者的局面,建筑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二)建筑市场供给量巨大,进入限制较少

建筑业与非农业部门比较起来,手工操作比重大,技术较易掌握,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的首选职业。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常丰富,为建筑市场上供给能力的无限扩张造成必然趋势。另外,建筑产品的供给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建筑产品的生产地点虽然具有区域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施工单位都可以在当地招募分包单位,组织施工。从而使供给不断增加。而建筑市场的需求投资,却受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制约,这就形成了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势态。

(三)建筑行业的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明显过松,进入门槛较低,在巨大的建筑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建筑企业的数量及从业人数迅速扩大,尤其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异军突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由此造成企业过度进入,行业生产力大量过剩,全行业大面积持续亏损,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大量长期亏损和和难以生存的企业因不能顺利退出而不得不滞留在行业内,造成建筑市场供过于求,由此也引发了大量企业

间的非理性化竞争行为。

(四)产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筑业信用缺失严重

我国许多建筑业企业产权归国家所有,但经营管理权交给经营者。这样的经营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者,因此在交易中缺乏讲信用的主动性,没有动力讲信用,也没有压力守信用,造成建筑业信用缺失。如建设单位在招标中“暗箱操作”,与某个施工单位串通让其中标,根本上就是因为建设项目所用的钱不是建设单位的管理者个人的。

由于这些原因,在建筑市场上,很容易形成供求失衡,供大于求的现象。

建筑市场供需失衡的危害

(一)导致市场竞争不规范

由于供需失衡,很容易产生“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接工程”等现象,这些现象被业内人士称作“架在建筑施工企业脖子上的三把刀”。大批建筑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再生产难以为继。这不仅使有序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还将势必导致企业无利润。无科技、设施方面的再投入,不仅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

(二)导致事故屡有发生

对施工单位而言,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要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能否确保施工任务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领导人的主要精力只能放到任务承揽上,在建筑市场惟恐漏掉每一个招标机会,创造条件频频参与投标;不仅大部分企业领导要抓任务承揽,每个施工单位还要集中人员组织投标。施工单位主要的施工技术管理力量都投入到任务开发和投标工作上,在施工企业本来就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下,现场管理技术力量十分薄弱。施工企业现场人才缺乏,人才培养难,造成现场管理水平下降,频频发生施工安全和质量事故,从而使市场信誉度降低。

(三)导致建筑产品价格背离价值

由于建筑市场本身处于供不应求的不平衡局面,为争取得到工程,投标单位往往盲目压低投标总价求得中标,这样确定的建筑产品价格,很难能符合价值规律。实际上,最终生产出的建筑产品也背离了建设单位的初始意愿,不是结算价格大大超出原中标价格,就是产品(内在)质量水平下降。更不可取的是施工单位承接了超低价中标的工程项目后,不是集中精力搞好现场管理,而是千方百计做好设计、建设和监理等单位的工作,取得理解和支持,办理追加索赔,实现保本甚至盈利的目的。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基本上由一方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不仅背离产品的实际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质量,严重的甚至留下了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控制失衡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从建筑市场环境来看,规范市场的基本制度是有的,行政许可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等,关键的问题就是进一步细化并保证这些制度能够实施。为此要健全一些保证制度如担保、保险、信用制度等,这些制度要健全,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前面那些制度完全靠行政来抓落实是很难做到的。

(二)调整建筑业市场结构

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行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行业的有效竞争。能否实现有效竞争是行业组织优化的标准。适度垄断可以增强大企业实力,保护、促进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动技术进步。因此,形成超越垄断和过度竞争的有效产业组织,可以使一个产业及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与竞争活性的双赢效果。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已经遍及全球六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且主要集中在亚洲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而且和国际市场的地区构成也极不匹配,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断建立和培育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是解决我国建筑市场需求紧张的途径之一,也是我国建筑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接受国际建筑市场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是建筑企业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四)全面整顿市场秩序

开展对监理市场、资质、未批先建、招标投标市场等多项建筑市场整顿工作,对各单位进行年度动态考核,对2005年度考核未通过的企业进行公示,拟取消其入市资格。同时加大了对招标投标市场的建设和监督管理力度,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纳入监管范围,使招投标工作实现了管理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整顿,有效规范了企业责任行为,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公正、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确保了工程质量,有力促进了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通过国家规章制度的规范实施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两方面来缓解建筑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是促进建筑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方东平,李铭恩。方识华,中立银,中国建筑市场的风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 田昆儒,高文建筑市场主体内部控制: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

3 曾进,论我国建筑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J]社会科学家,2008(3)

4 李建峰,杨海欧基于博弈理论对建筑市场信用机理分析及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6(12)

5 罗伟,王孟钧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建筑市场[J]统计与决策,2008(7)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3

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现就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构建起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筑市场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和执业人员)行为诚信标准更符合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建立起有力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做到守法经营,依法活动;综合信用评价的市场化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即,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按照守法经营、诚实守信、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诚信环境,共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二、同步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和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

(一)根据建筑市场监管的需要,目前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政府主导,以守法为基础,根据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记录,对市场主体进行诚信评价。具体标准由建设部制定,内容包括对市场主体违反各类行政法律规定强制义务的行政处罚记录以及其他不良失信行为记录。具体工作思路是:1.制定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内容以建筑市场有关的法律责任为主要依据进行整理、分类,力求简明、科学,便于理解、记录和应用。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可有所侧重,如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招投标弄虚作假、质量安全问题、违反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等。2.进行采集和评价。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依托现有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采集、管理和工作,推进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在建设部统一组织下,开展区域和城市试点,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提供网络查询,披露诚信情况。

(二)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的综合评价是市场主导,以守法、守信(主要指经济信用,包括市场交易信用和合同履行信用)、守德(主要指道德、伦理信用)、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经营、资本、管理、技术等)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有关协会指导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思路是:1.由建设部指导有关协会根据综合实力和相关条件确定若干家社会中介信用机构,并制定从事建筑市场信用综合评价机构准入和清出的管理办法。2.社会中介机构在有关协会指导下,研究制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征信和信用评价,提供和信用信息。3.综合评价中有关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优良和不良行为记录等信息要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记录为基础。

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

(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包括制订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加大管理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组织制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对征信和被征信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信息采集、信息使用、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行业协会的主要工作: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加强对信用征信和评估机构的监督;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并适时修改完善;组织有关交流研讨和业务培训,开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的主要工作:加强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研究,掌握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依法从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咨询、征信和信用评价等业务;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及其与全社会信用体系融合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构建市场化的信用征信和评价机制。

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要努力实现四个统一

根据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形势和要求,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此,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四个统一。

1、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

完善的诚信信息系统是诚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能够确保诚信信息搜集整理及时准确和实现共享。在现有诚信档案系统的基础上,首先要推动南北两大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即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为主构建一个统一的长三角地区诚信信息平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地为主构建一个区域性城市间联合诚信信息平台;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级城市要在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其他区域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待条件成熟时,研究逐步将区域间的诚信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实现全国联网,构建全国性的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并在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上设立诚信信息交流、的窗口,逐步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互认。为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要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建筑市场守法诚信信息平台;要求相关业务监管部门把对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日常处罚决定和不良行为记录及时整理,并按照各自权限通过监管综合信息系统自行上网记录,形成基础性诚信信息,为诚信评价提供信息保障。诚信信息平台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建筑市场和工程现场业务监管体系的联动作用,并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在人员、技术、业务和硬件等方面资源优势,注重提高政府对建筑市场主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诚信得彰、失信必惩的良好市场环境,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2、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

要根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制定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诚信标准。重点评价在建筑市场内从事建筑活动的企业和执业资格人员的诚信行为。要结合日常建设行政监管和执法工作的需要,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应达到的最基本诚信要求。对建筑市场的执业资格人员(注册建造师等各类注册人员),也要开展诚信行为的评价。诚信标准后,各省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诚信标准进行细化,并制定相应的诚信管理办法和失信惩戒办法等。为确保诚信标准的推广和尽快实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行业协会或其他相关机构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将相关信息在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向全社会。

3、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

建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要有法律保障,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诚信法律法规,制定与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内容包括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应用和,对诚信状况的评价,对征信机构的管理,特别是运用失信惩戒机制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主体进行适当的惩罚等。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研究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和完善诚信法规体系的建议和措施,加快建筑市场诚信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4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建筑业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一是回顾总结20*年的建筑业发展工作,二是与大家一起商讨嵊州建筑业振兴和发展大计,共同开创我市建筑业各项工作新局面。

20*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建筑行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建筑行业在资质升级、工程创优、业务总量等方面都实现了较大的提升。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刚才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市建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代表市政府就全市建筑业发展工作“怎么样”和“怎么办”的问题讲两个方面意见。

一、所谓怎么样,就是要正确认识我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对我市建筑业发展现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1.从纵向看,发展很快。近年来,我市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大。从20*年到20*的五年间,总产值从35.1亿元增加到80.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了24%,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二是贡献大。20*年全市51家建筑企业共上缴税收7413万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8.5%左右,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55000人,每年建筑劳务输出达到2万多人,较好地发挥了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从横向比较,差距不小。我市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全省12个建筑之乡和*市其他县市比较,差距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小。从规模上排列,我市仅位于全省12个建筑之乡的第10位。20*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地税收入、从业人员总数在全*的占比分别仅为2.8%、5%、5.5%,特别是建筑业总产值还不及上虞市、*县的一家企业。二是资质相对较低。全*市现有特级资质企业17家,而我市至今没有一家,一级资质、二级资质企业家数在全*的占比也仅为4.3%和8.9%。三是经营结构单一。我市建筑企业经营结构大多以土木建筑施工为主,在水务、消防、通讯等方面涉足不多,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企业只占企业总量的25%左右。

二、所谓怎么办,就是要合力开创我市建筑业发展新局面。

当前,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全面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际,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抢抓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就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我市已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首先,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它覆盖面广,社会性强,贡献大,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柱作用和强势带动作用。第二,我市建筑业已开拓了大市场。近年来,通过积极外拓市场,全市共有驻外分公司和办事处20多个,施工点40余个,省外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80%以上,特别是在上海、西安等城市,嵊州建筑企业已具有了相当大市场份额。第三,我市建筑业已打响了大品牌。近年来,通过积极开展工程创优活动,我市建筑企业共创建了“钱江杯”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和样板工程,嵊州“建筑之乡”的集群品牌已在全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建筑业的现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发展建筑业的认识,共同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凝聚力量,做大做强。

企业是推进建筑业发展的主体,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各建筑企业凝聚力量,全面协作,做大做强,全面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从我市建筑企业的实际看,重点要做好以下在方面工作:

1.拓市场。

建筑业与其他企业不同,生产基地、服务对象和市场主要在外部,可以说,抢占市场是发展建筑业的第一方略。当前,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我市建筑业必须及时分析市场信息,加强市场研究,及时调整战略,研究制定出新的市场开拓战略,努力寻找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一是要巩固规模市场。把建筑业市场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攻占大的市场上来,放在成规模、成气候的市场上来。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扩大现有的如*等传统市场份额,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战果,乘势向周边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二级城市延伸。

二是要抢占新兴市场。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建筑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要抽调精兵强将,到西部、东北等热点市场去抢占滩头阵地,由点到面扩张规模,逐步把专业队伍、劳务队伍带过去,选准市场切入点,先涉足、后立足,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亮点。

三是要开拓境外市场。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非歧视原则的实施,关税壁垒的减少,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互享,企业“准出”、“准入”制度的宽松,为我市建筑业开拓国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要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和国际知名承包商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增强我市建筑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

2.求突破。

按照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我市建筑企业应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求突破:

一是要在规模工程上求突破。规模工程是标志工程、形象工程。做好一个规模工程,就能拓展一方市场、树起一方信誉。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市建筑业的整体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和要素集约,形成企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经营,组团式作战,共同争取规模工程,增强竞争合力。

二是要在产业延伸上求突破。要突出主业,拓展相关产业,在巩固土建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国家投资重点向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转移的趋势,大力拓展水利电力、设备安装、装饰装璜、道路设施、园林绿化、市政路桥、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同时,要利用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之间的联系,积极介入,参与竞争,开辟新的经营空间。

三是要在企业整合上求突破。建筑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也要扶持大企业。要通过对分散的、小规模的、低资质和无等级的建筑企业进行整合,特别是要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内外联合,增资扩股,增加企业资本总量,做大单体规模,扶持发展特级企业资质。同时,统筹兼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使全市的建筑业企业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要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规范内部管理行为,特别是在强调做大做强的形势下,既要用好一级资质,又要明确各挂靠单位的责权利的关系,加强监控,避免投资风险。市内各金融机构要一如既往地为我市建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现银企“双赢”的有效途径。

3.创品牌。

品牌是企业走向市场、拓展市场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是建筑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们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汇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才,推动建筑业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要加快人才培养。组织好人才招聘活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培养和建立高素质的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施工工人队伍,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努力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要增加设备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不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改进工程质量,而且也是企业施工能力、综合实力的象征。各建筑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备,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

三是要增强创牌意识。各企业要真正树立品牌就是企业生命,品牌就是企业效益的思想,继续深入开展创优创牌活动,组织专门力量,成立专门班子,集中精力做好各类优质工程奖的申创工作,力争在争创部级优质工程上取得突破。同时,市建管局要做好“建筑之乡”品牌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打响嵊州“建筑之乡”品牌,为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服务,改善环境。

推进建筑业加快发展,离不开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优化服务,共同营造建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服务要有新观念。当前,社会上对建筑企业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认为建筑企业是高利润企业,政府部门与建筑老板打交道人家总认为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有点谈虎色变。事实上,现在的建筑企业经营规范,是靠实力立足的行业,而且在经营上由于种种原因各种困难比过去多得多,同时,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工业企业是同等的。因此,作为政府,在对建筑企业的观念上要有新转变,也要象对待工业企业那样对待建筑企业,真正贴近建筑企业,服务建筑企业。在此,也希望在座的企业家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诚信、守法经营,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建筑业工作的能力。

二是服务要有新改进。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从维护全市建筑业的整体利益出发,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服务方式,重点在市场开拓、资金投入、职工培训、人才分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安全生产、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建筑企业主动、便捷、优质、高效的指导和服务,在处理纠纷等方面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做到“今天能办的事不要明天做,能主动的事不要摆架子,能变通的事不要设门槛,能教育的事不要用重罚”,实实在在地改进服务措施,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三激励要有新举措。去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专门的奖励扶持措施,激发各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杯创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年,市政府对这一文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重点在企业税收、资质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措施,鼓励建筑企业“回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如在税收方面,规定“对纳税300万元以上的前5名建筑业企业纳税大户,企业当年度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本行业平均增长率20%以上部分给予20%的财政扶持,每家的最高扶持额不超过100万元”,并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税收征收标准和办法,鼓励我市在外建筑企业和外地建筑企业来我市开具外出经营证。当然,政策主要是体现市政府对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希望我市建筑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市建管局要做好有关激励政策的跟踪服务和反馈工作,并加强与兄弟县市的沟通和联系,为市政府做好参谋,适时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建筑市场失信的表现与原因和建筑市场诚信的标准和关系等几方面。论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及其相关性,具有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本文从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建筑市场失信的表现与原因以及建筑市场诚信的标准和关系等几方面,论述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及其相关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建立与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建市[2005]138号)指出,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一个指导思想(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同步推进(同步推进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和社会机构开展的综合信用评价),三方协调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实现四个统一(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其中指导思想是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前提。

在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为了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为了能给建筑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手段,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也即信用体系建设要有体现德治的道德标准和体现法治的规则标准,这是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础。

2建筑市场失信的表现与原因

由于我国建筑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市场理性发展相对欠缺,有相当部分的市场行为承诺与实践不符,使得市场信任感匮乏,主要表现:

2.1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一是政出多门、政策易变、政令不畅,导致政策缺乏公信力;二是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导致工作缺乏科学性;三是政企不分、行业垄断、行业保护、不公平竞争,导致诚信缺乏监管度。政府诚信水平的高低与社会运行成本成反比,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造成社会运行成本的高昂。

2.2一些企业诚信水平较低一是市场交易中的失信现象,包括虚假招投标、阴阳合同、拖欠工程款、非法挂靠和越级承接任务等市场交易中不规范行为;二是定价行为中的失信现象,包括恶性压价竞争、偷工减料、降低建设标准、不履行质量责任和不遵守强制性标准等定价行为中不规范行为;三是企业竞争中的失信现象,包括不顾企业形象、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合同履约率低、纠纷处理难度大和组织协调困难多等企业竞争中不规范行为。企业诚信水平的高低与经济运行成本成反比,一些企业诚信水平较低,造成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

2.3一些个人诚信水平较低一是一些政府官员以权谋私、办事不公、官僚作风等现象严重,导致政府监管的成本高昂;二是一些企业领导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恶性竞争等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的成本高昂;三是一些企业职工诚信意识低、利益要求高、工作责任低等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管理成本高昂。个人诚信水平高低与管理运作成本成反比,一些个人诚信水平较低,造成管理运行成本的高昂。

有资料表明,由于失信行为,我国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每年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l800亿元,累积拖欠的工程资金总额已达6000亿元到l万亿元,这不仅造成市场混乱,更严重的约占国民生产总值l0~20%的巨额低效经营成本,它将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建筑市场失信行为主要原因:

(1)人们缺乏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它包含道德经济与法制经济,缺乏诚信的市场经济,处处是陷阱,无法良眭发展。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诚信意识,导致建筑市场失信行为时有发生。

(2)人们缺乏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标准,人们追逐不当得利,以及追逐不当得利被发现和被惩罚的机会成本小之又小或甚至没有,缺乏市场的诚信标准,市场不规范,无法健康发展。由于缺乏这些方面的诚信标准,导致建筑市场失信行为屡见不止。

3建筑市场诚信的标准与关系

处于转型期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严重限制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加大、效率降低。要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得以维系:一要依靠诚信文化教育的工作,提高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意识及其诚信交易自觉性;二要依靠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建立市场经济下的诚信标准及其失信惩罚制度化。前者具有诚信道德的原动力,后者具有惩戒失信的鞭策力,二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因此,要减少和消除因失信行为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就必须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机制,特别要建立能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诚信标准。

建筑市场诚信的标准包括道德标准和规则标准两大方面:

3.1诚信的道德标准

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能够诚实守信,做到行为规范:在市场交易中要讲诚信,在定价行为上要讲规范,在市场竞争中要讲道德;政府官员要遵守官德,企业领导要遵守商德,企业职工要遵守公德。建立诚信的道德标准,就能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及其诚信交易自觉性,这是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

3.2诚信的规则标准

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诚信原则,必须执行的政策法规:在诚信规则中,有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法律规则等;在规则标准中,有建立诚信信息系统的基础性标准、有建立诚信评价系统的监管性标准、有建立诚信法规体系的保障性标准、有建立诚信奖惩机制的鞭策性标准。建立诚信的规则标准,就能确保市场的诚信交易及其市场秩序规范化,这是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建筑市场诚信的道德标准和规则标准的相关性:诚信的道德标准,是道德准则的诚信;诚信的规则标准,是规则原则的诚信。规则诚信“源”于道德诚信,是道德诚信的规则化;规则诚信“高”于道德诚信,是道德诚信的制度化。道德诚信与规则诚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维系:规则诚信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道德诚信必须有相应的规则诚信作为保障和体现,否则就会成为无果之花。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6

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研讨会今天在青岛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近年来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交流各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为建筑业和工程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取得明显进展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将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通知》([*]81号)的要求,各地不断加大整顿规范力度,积极完善建筑市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大成效。近三年来,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清欠工作总目标,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推动清欠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根据全国建筑企业通过网上上报的数据,截至*年8月底,*年年底前已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已解决1800亿元,其中,政府拖欠已解决98.3%,社会拖欠已解决95.9%。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建立预防新欠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年以来新竣工项目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现象明显减少。

从今年年初开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同治理商业贿赂相结合,以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作为推进建筑市场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促使建筑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二)各项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

1、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已经形成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配套部门规章。*年至*年,建设部已经出台关于建筑市场监管的部门规章22部,强化了工程招标投标、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工程担保、个人执业资格等建筑市场主要环节的立法工作。国家与地方建筑市场法规相互配套,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规范市场奠定法律基础。

2、招标投标监管和有形建筑市场建设为规范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工程招标率和公开招标率大幅度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实行招标投标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1103万平方米,占全部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80.55%。应实行招标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基本上都已实行了招标投标,招标工程实现了控制投资、缩短工期、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是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投标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规制度。*年以来,建设部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数十部招标投标法规、规章和政策,涵盖了从招标公告至合同签订的全过程。*年,建设部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行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建市[*]208号),对影响工程招标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的重点环节进行规范。

三是地方各级招标投标监管机构认真履行法定的职责,依法对招标投标实行监督,维护了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有形建筑市场日趋规范。到目前为止,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含地、州、盟)已有325个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各地有形建筑市场针对工程建设中容易产生腐败的交易环节,实施集中交易,阳光操作,为保障进场工程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行政许可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一是建筑市场的资质管理不断完善。依据《行政许可法》要求,按照统一、规范、简化等原则,建设部抓紧修订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资质管理办法;本着适当调整、平稳过渡的原则,开始了对资质标准分步进行修订;同时规范审批程序,完善工作制度,将过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调整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促进行政资源的整合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建设部*年共受理各类企业资质1.01万件,对16家申报资质弄虚作假及4家伪造涂改证书企业进行通报批评,严格市场监管,取得了较好的行政审批绩效。

二是严格施工许可审批。按照《建筑法》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发放施工许可的条件,严把办证关,不断加强许可证变更、延期以及现场跟踪等管理,目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建设的违法工程逐年减少,施工许可已成为工程建设程序的重要环节。

4、信用体系建设和工程担保制度取得新进展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建设部先后启动了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目前,《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试行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基本标准》已起草完毕,在征求各地意见后将尽快颁布执行,以指导各地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为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担保制度,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建市[*]137号)和《工程担保合同示范文本》。全国已有18个省市出台了推行工程担保制度的规定或配套措施,据各地统计,*年,全国新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实行工程担保的项目共11583个,工程担保制度初步建立。

(三)促进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建筑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建筑生产力发展迅速,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大跨径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等专项技术,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大型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管理创新,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在远程控制、集中决策、项目管理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了工程建设水平迈向新台阶。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规范建筑市场的同时,不断推动着建筑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年,建筑业总产值年度平均增长21.3%,增加值年度平均增长16.2%,占到GDp的7%左右;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到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2%以上。大量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和现实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城乡面貌,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并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

(四)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不断创新

近年来,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为目标,贯彻执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手段,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在规范建筑市场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山东、青岛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市场各方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创建规范的交易平台,建立了劳务分包交易管理制度。重庆、安徽、湖南、云南、甘肃、大连、长春、郑州等省市招标投标监管部门通过备案管理、过程监督、依法查处等手段,加大对招投标活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各地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了对施工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深圳、厦门在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实行工程担保等风险管理制度,积累了较好经验。

辽宁、内蒙、福建、广东、青海等地注重加强中标后续管理,建立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联动机制,不断加大对工程分包和合同履行的监管力度,规范合同主体的履约行为,有效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为建筑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充分认清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用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管职责。

(一)建筑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2%。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监管工作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适应投资不断增长的要求。

二是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等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国内建筑业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大量国外建筑业企业也将进入国内建筑市场。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国内建筑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应对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创新建筑市场监管体制,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已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吸纳农民工超过3000万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就业,切实维护建筑领域从业人员的利益,是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要积极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生态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二)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建筑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一是缺少统一各类工程建设的法律和条例,不适应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的需要;二是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缺乏相关界定和处罚条款,特别是对国有投资工程业主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

2、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二是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三是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

3、建筑市场监管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监管方式亟待转变,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监管手段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不够,难以做到即时采集、信息和实时监控;三是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四是监管力量不足,各地建筑市场监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4、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是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二是一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规模、轻效益,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三、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建筑市场监管工作

在新形势下,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市场监管工作全局,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建筑市场法规体系,创新监管方式,营造依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安全、节能、优质的建筑产品,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一)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当前,建筑市场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信用缺失、弄虚作假。据不完全统计,*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查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工程项目12451个,投资额886.5亿元;查出10322个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均已依法进行处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加强对市场各方主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检查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重点治理在市场经营活动和资质审批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对存在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签订阴阳合同、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以及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伪造业绩的企业和人员,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公开曝光,起到威慑和警示作用,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坚决清出建筑市场,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2、严格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监管。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工程建设规律,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等制度,依法加强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的监管;要严格按照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流程进行施工许可办理,认真核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对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防止新欠工程款;要以严格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为切入点,规范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行为,推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

3、重点加强对中标后违法分包、转包、不履行合同等方面的监管。各地要加强对中标后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违规行为,对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的主体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责任主体依法给予严肃处理。要强化合同管理,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签订“阴阳合同”、任意进行合同变更、不合理增加合同条款、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合同的全面履行,营造诚信经营、忠实履约的市场环境。

4、加强联动配合,提高执法效能和管理水平。各地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资质审批、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合同履约等各监管部门以及有形建筑市场之间的配合协作,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和联动执法。同时,还要加强与司法、监察机关和有关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二)创新监管体制和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必须实行标本兼治,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还要从深层次上分析造成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从法制、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根治的办法。

1、改革和完善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快修改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和招标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定,使建筑市场准入管理成为有力的引导手段。加快修订和完善企业资质规定和资质标准,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培育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为重点,以突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淡化企业资本金和设备为原则,以实施高端放开、低端准入为手段,通过深化资质改革来引导和扶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强化对企业的动态监管,促进企业自觉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

2、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非国有投资项目,要在确保依法建设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转变监管方式,突出业主负责制;加快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信息系统的作用,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3、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各地要加快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标准和信用信息收集、整理、的基本框架,尽快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加大推行工程担保、保险的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合同履行,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4、深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加快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建立责权明确、制约有效、相对集中、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拨付、招标发包、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保修维护等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各地要认真贯彻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政策,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引导,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由勘察、设计、监理等企业组成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业发展施工图纸设计能力,将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

2、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各地要在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落实执业人员责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7

摘要: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市广场的必要性,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8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造型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

1.解析空间

1.1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为地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由自然空间中分离出来,并围合而成。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主角,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味”一样,不单是一个味道或味觉,而是一种具体的感觉。

1.2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城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在城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它是由不同功能、不同面积、不同形态的各种空间,如广场、街道、园林、绿地、居住庭院等相互交织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序列。

2.城市空间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是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5)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3.建筑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3.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3.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4.建议与对策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a.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b.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5.结束语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本文就是针对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之间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9

【关键词】建筑材料;套期保值模型

建筑材料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套期保值模型来实现对期货市场以及现货市场的有效监管,保证市场价值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监管,对于建筑材料市场的套期保值模型的研究是建筑企业近年来进行利益发挥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发挥价值性的主要因素。

一、套期保值的含义

套期保值(Hedging)一般是指把期货的现行市场作为转移资料价格风险的重要场所,使用期货的一般合约实现未来在现货市场中进行商品买卖临时性的代表模型,主要是针对现在买入等待今后售出或者是目前不需要将来需要购进的商品价格进行一定的保险措施,在今后的交易过程中实现价格的合理调控,简单的将就是目前或者是将来买入或者是卖出的商品在数量上与市场的保持一致性,但是在实际交易的方向性上存在相反性的合约,这就就叫做套期保值,因此在目前的建筑企业中对施工的材料进行一定的套期保值能够有效对材料的价格进行风险规避,实现企业的效益保障合约的实施。

二、套期保值模型在建筑材料中的功能

1.价值发现功能

在建筑材料中所实施的套期保值的价值发现功能主要指的是建筑材料的期货市场能够有效的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交易制度,在市场上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以及权威性的目标价格。分析其合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建筑企业的材料期货市场中存在很多的上买家以及卖家,买卖双方都能够在回避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利用套期保值来实现对价格风险给企业或者是商家带来的利益的亏损,因此套期保值不仅仅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建筑企业带来方便准确的信息,同时能够有效的平衡建筑材料的市场发展,这种价值发现性的功能将市场发展的预期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规避;其次这一种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有一定的集中性,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的平等性,用价格的调控实现了市场发展的真实性,将一些建筑材料市场出现了垄断现象进行了有效了控制,保证了整个市场发展的合理、安全性。

2.资源配置功能

在社会的经济学发展的历程来看,一般的建筑材料的市场受到价格的影响十分的严重,这样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建筑材料市场资源的不合理发展,而这种套期保值的期货模型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实际性的问题,在期货市场出现供求差异的时候就会利用价格的套期保值来进行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以及合理的发展,实现了市场发展的合理性,同时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有效的实现社会资源的调整,将浪费的现象进行了合理的监管。

3.价格风险转移功能

建筑材料的套期保值是指在材料的期货市场中实现材料买进、卖出同实际的材料数量上保持一致性,但是在交易的方向性有一定的不同性,因此面对这样的市场发展,对期货的市场与现货的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控,实现建筑材料价格的合理转移,保证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将价值材料的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对于建筑企业的材料管理进行套期保值模型的买入是为了避免在现货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价格变动时候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商家可以利用卖出的套期保值模型减少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买卖纠纷问题,当然位于市场发展的需哟啊对于套期保值模型要进行一定的更新,将制度进行有机的调控,实现对于企业发展的有效保证,减少企业的风险。

三、建筑材料套期保值计算方法

下面以实例,说明材料套期保值计算方法,某月份的阴极铜现货市场上的价格为每吨28000元,铜冶炼商认为这个价格是可以接受的价格—他希望过后的3月份左右的阴极铜也能卖出这个价格。为防止现货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铜冶炼商于某月份就在期货市场上卖出阴极铜期货合约。按其预期产量,实际卖出了100手(每手2吨)以实际月份的半年之后交割的阴极铜期货合约,成交价格为每顿29000元(每手合约58000元)。但这时铜冶炼商发现基差是变化不定的。套期保值将不能保证他能回避未来现货市场价格变化的风险。于是,铜冶炼商立即找阴极铜的现货购买者,经协商,双方约定:3个月之后的任何一天的任何期货市场的营业时间内,阴极铜的现货购买者均可按当时期货市场的价格平掉铜冶炼商的期货合约,期货市场上的盈亏属铜冶炼商;平仓后,阴极铜的现货购买者按期货合约的平仓价(按每顿计)减900元作为现货交易价,从铜冶炼商处购买阴极铜现货。假如7月15日阴极铜9月份期货合约价格为每顿25600元。计算铜冶炼商此次基差交易的结果。

上面所说的铜冶炼商在3个月之后平掉手中100手铜的XX09合约,获得的收益为(58000-51200)*100=680000元(不考虑交易手续费)现货市场上,以24700元价格与现货购买者完成现货交易,假设交易数量200吨,那么与三月份想比收入减少(28000-24700)*200=660000元,实际收入为24700*200=4940000元冶炼商在此次基差套保交易中获得正收益20000元。在完美套期保值下,由于利率波动引起的现货价格波动的损失应正好被期货头寸的盈利冲抵,即债券组合价格变化=每个期货合约价格变化×套期保值比率。由此可得:套期保值比率=债券组合价格变化/每个期货合约价格变化。一是基点价值法;二是运用久期,上述两种计算套期保值比率的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法则。期货合约的久期等于最便宜可交割国债的久期。上述经验法则有着致命的缺陷。当收益率低于转换收益率时,理论期货价格曲线的斜率高于低久期国债(CtD)转换价格的曲线的斜率。那么,赋予该期货合约的DV01(CtD券的DV01)低于其实际的基点价值,则由经验法则产生的套保比率过高。当收益率高于转换收益率时,理论期货价格曲线的斜率小于高久期国债(CtD)转换价格的曲线的斜率。那么,赋予该期货合约的DV01(CtD券的DV01)高于其实际的基点价值,则由经验法则产生的套保比率过低。当收益率通过转换收益率时,经验法则会造成期货DV01产生不连续的跳跃,一个基点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套保比例产生较大的变化。

建材检测有利于各种新型工艺、新型材料与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践,能够方便其快速完成鉴别,对于各类材料与工艺的先进性、可行性、有效性与适用性进行分析探究,对于推动建材行业和建筑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有积极意义。对建材进行检测有助于优化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多个试配方案的尝试有助于施工方选择造价比最为经济的方案,比如在通过检测试验满足设计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灰剂量较小的砼、基层配比;在沥青路面上,选择用油量相对较小的方案,这些尝试措施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十分有用。正是因为有了建材检测这种手段来为建筑质量保驾护航,世界上才会涌现出如此众多的优秀建筑,比如世界上声名显赫的众多高层建筑如台北101大楼、芝加哥席尔斯大楼、吉隆坡双子星大楼、上海金茂大厦、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帝国大厦等的建造,如果在缺乏有效的建材检测手段,这些高楼就无法像如今一样顽强的屹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也意味着建材检测的质量把关对于建筑史上不断涌现的众多成就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四、建筑材料套期保值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交易工具相对单一

从目前建筑材料的套期保值的发展来看,期货市场在交易的过程中商品的品种上想到一比较的单一,主要是在铜、铝、螺纹钢等硬性的建筑材料中,对于建筑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样就不能呢个保证建筑材料市场的全面化发展,因此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上要实现投资商与投资机构之间的合理协调,保证建筑材料的稳定以及合理性发展,我们在问题的针对上要进行合理的协调,实现材料的价值保值,实现建筑企业的效益合理化。

2.监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针对建筑材料的套期保值模型的管理上,还有一定的制度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市场的合理发展,特别是对于投资问题上的风险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制度上只是针对了一些大型的投资进行了监管,对于一些小型的投资没有实现监管,这样就造成了小型监管市场的不稳定,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面对这样的问题,一些小型的投资可以利用大型投资对其进行一定的兼并来实现套期保值的实施,另一方面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市场形成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协调,保证建筑材料发展的合理化,同时实现利益的有效保障。

3.套期保值的保障

材料本身的额性能与质量意味着建筑工程本身质量的基础保障,所以加强建材检测就意味着给建筑功能多上一层保险,提升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充分认识到建材检测的重要性并加以积极贯彻实施是建材行业的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个建筑工程想要确保施工达标,符合建筑要求与目的就必须确保所使用的建材有着严格的性能与质量保证,以这些优质建材为基础应用成熟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从而完成施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确保达到建筑应用需求。比如施工地点的填料、沙石等可以根据检测技术的应用确定其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范与标准,便于就地选材,降低施工成本成本造价;比如土场的选择通过对土样的组成分析能够对其是否符合压实标准以及所选机械提供合理建议,便于选择合适土场和施工器械的合理应用。

五、结束语

建筑材料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于价格市场以及资源市场的监管。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监管,因此在建筑材料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对于合理化监管,保证建筑企业发展的顺利。

参考文献:

[1]蔡炼.房地产建筑商的钢材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10):98-99

[2]冯晓霞.套期保值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4):66-67

现在的建筑市场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5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的建筑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与国际建筑的市场进一步的接轨,建筑市场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承受着更强大的压力。在现有的环境下,如何做到在最大的程度上挖掘外国的潜在市场,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竞争能力,这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我国建筑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建筑行业建设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建筑业矛盾体现在发展的需要和建设的主管管理水平落后

健康发展的建筑业能够给建筑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基础。从现在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存在着一些非良性运行的因素,地方保护、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筑业发展和建筑市场规划的,法制建设好建筑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同时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不规范,合同管理制度和招标投标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行政管理人员的命令以及主管者的意志会干扰建筑业的发展。

(二)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与主管部门的政策放权问题

我国的建筑市场不够成熟,政府实行一定的干预很有必要,可是如果根据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来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就不仅代表着降低、缩小政府部门的干预程度以及范围,还表示对于市场的放权,使得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自治。这样一种状况表现出了矛盾,一方面建设的主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放权,另一方面现在建筑市场的自治能力较弱,两者存在着矛盾。

三、我国建筑管理体制创新

(一)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近年来,随着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实施方法变成了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协商、合作、确立共同、认同的目标。这个机制的本质就是公民和政府共同对公共的生活进行管理,使得公民对公共的管理活动产生最大限度的赞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二)合理配置政府职能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发达国家的改革注重重新设计政府的职能和调整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决策和执行得到相对的分离,从而使得执行和决策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如果想提高建筑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和质量,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自律。管制不应只有许可手段,更多的应采用信誉约束机制,即行业自律,应把资质管理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逐步以资金、技术和信誉的竞争取代资质的竞争。可组建综合执法行政队伍,根据两个权利的“相对分开”原则,监督管理和政策的制定、检验职能和监督管理相对分开,切实的加强执法的力量,做好社会管理和政府执法职能的突出,使得行政和执法体制做到高效、统一。

(三)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同政府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结合在一起,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及重组、规范与优化行政部门流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务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可以转变管理模式,加强管理力度。比如,质量安监司、建设部门市场管理司和信息中心一同在实行全国建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信息系统,从某一个项目的招标和投标、开工许可等建筑业的市场活动主体步入市场到建造中对各部门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质量安全行为到竣工备案以后方可进入到消费市场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向社会公开管理结果,加强社会的服务职能,同时将监查结果列入已建成的数据库中,作为诚信合法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四)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管理和投资方式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资金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的工程项目会越来越偏向选择工程咨询总承包或者设计施工相统一的服务方式,这些是国际大承包商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要争夺的目标。国内建筑业应尽快完成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管理方式,促进其快速发展。

(五)强化市场机制

我国的建设行政主管单位要根据《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各建筑方的责任主体的安全行为和市场行为以及质量行为实施监督管理,在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下,通过优胜劣汰促使企业提升形象,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不断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内部调整工作,逐步调整为进行结构。此外,政府部门应向为企业和单位服务方向努力发展,消除一切可能束缚企业内部调整的相关政策及体制,进而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步伐。

(六)做好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引导

随着建设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特征和类型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复杂,工程的服务方法也变得多种多样。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促使各类业主要求项目管理的良好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很难通过传统管理的手段来实现高效、精确的项目管理,所以建筑业重点发展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只有尽快提高建筑行业自身信息化的水平,才可以更好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

(七)调整扩大建筑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所有的行业对于整个的全球经济来说都是子系统,子系统的发展要和全球化的资源和发展相适应,仅仅看它在国内自身规模以及水平是不行的。衡量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标志就是整个建筑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应该按市场的经济规律,进行大型国企的战略性重组,尤其要扶持和支持一些管理、技术和资本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密集型工程公司,慢慢的将股权多元化。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好金融相关服务的体系,建设和建立双边的合作协商制度,为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提供信息服务,积极的支持建筑企业到海

外发展,到海外去承包工程业务,开拓海外市场。

(八)协调建筑行业发展

制定促进建筑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弱势区域的建筑企业竞争力方针,加快建筑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在政策、市场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减免企业的相关费用,减轻负担,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鼓励弱势的企业创优,提升企业的形象,与优势的建筑企业开展交流,建立合作通道,搭建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九)政府通过对建筑业的体制改革,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来求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可以创新企业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业。这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进程,对投个资方式和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程项目,实现工程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国内建筑业如果想要进军国际化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完善服务业的资质管理方式,创新建筑业的服务模式。

其次是积极引导建筑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发展,建筑业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醒目管理精益求精,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高效和精确,所以建筑业应该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经真理,尽快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再次是支持建筑业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适应全球资源的配置,通过开拓国际市场,让建筑业走出国门,不能只看到企业国内自身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国家应该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对建筑业进行战略重组,对有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工程公司进行扶持,完善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建设多变的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方面,在国际上积极地进行磋商和多边谈判,加强国内参与海外承包监管,从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支持企业发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政府为之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快的今天促进了建筑行业建筑管理体制创新,我国政府和建设行业的主管部门不仅要把市场的监管职能加强,还要引导好市场的发展;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建筑行业的结构调整,强化市场监管的机制,制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大力发展工程的咨询和创新服务,做好信息技术引导,还要做好海外市场的开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做好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创新,让建筑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让柏,庄洁,熊慧萍.浅谈强化和规范建筑市场行政执法工作[J].武汉建设,2009(04).

[2]龚乃范,郑朝晖.浅论建筑行业管理体制的创新[J].中国建设信息,2011(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