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与化学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3:19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46-01

初中化学教学自实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来,实施效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但怎样处理好既要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重要基础知识的教学,有待探讨。笔者就有关化学用语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1本课题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从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来看,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时间较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从学习书写化学式开始就渐渐拉开差距,较大一部分同学因为对化学式的书写深感困难而开始放弃化学。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采用分散教学的原则,应该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作为化学用语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但对于从教时间不长的教师来讲,如何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更是值得探讨,原因是他们从学生到当教师,这期间初中化学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要求均作了多次调整。因此,笔者主要就如何处理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作一分析说明,供同行参考。

2如何把握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要求

(1)简介化合价的概念。对于化合价概念的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的概念,因此教科书不下定义,而是以通过观察比较几种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初步知道在化合物中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指出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为了能让学生对化合价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教学时也可以这样解释,简言之,“化合价就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其体现方式就是原子间在相互化合时原子的数目关系是一定的。只有满足这种数目关系,才能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稳定的物质,也才能使化合的各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这样描述化合价,既可以使学生对化合价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也为后面学习化合价时,为什么对元素的化合价以“规定”的方式交给学生,使学生接受这个“规定”比较自然一些。

(2)把抽象的化合价概念转化为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由于教科书不给化合价直接定义,更不提及化合价的实质,而用“规定”二字直接给出H、o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即规定H为+1价,o为-2价。在我们“规定H为+1价,o为-2价”这句话提出后,应该想到学生对这样规定是有疑问的,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规定呢?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遇到阴、阳离子,如何确定阴、阳离子的化合价,因此,在这里要有一个恰当的教学过渡,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的化合价:①元素的原子结构;②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的数目;③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的性质;④原子在化学反应时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电荷数目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将这些问题给学生作-个初步交待,也为我们对元素的化合价作“规定”找到了依据。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笫三单元课题2在学习离子时,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单说明,使学生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初步意义,这样不会增加学习难度。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方式,以氯原子和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实质,简要说明化合价的意义(见表1)。

教师在讲清以上变化关系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很容易得到以下初步结论:①元素的化合价有正价、负价之分;②阳离子显正价,阴离子显负价;③元素的化合价价数与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目相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对元素化合价的意义也就有所理解了,再往下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3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化合价知识

学生对化合价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熟练程度,对以后的化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初步知道元素化合价的意义后,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对一些典型实例的分析,掌握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并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正确理解“为零规则”。根据初中学生的现状以及今后学习的实际需要,也不必要求学生将教科书(表4-2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全部记住,特别是对于一些变价较多的元素,否则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熟练应用化合价知识,关键注意两点:一是要求熟记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二是对“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真正理解,可以这样说,对“为零规则”不能真正理解,就过不了化学式的书写关。

(2)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在这部分知识讲完之后,应及时训练、检测,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希望在短时间内达成老师的愿望。随着以后学习逐渐深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运用也就会逐渐熟练,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落到实处,过好了化学式的书写关,要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2

一、序

自那次法律改革以降,整整一个世纪的光阴已然逝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人正怀着无限热情呼唤着民法典的诞生。

回顾中国历史,最初的法律移植乃出于民族强大的希冀。这一移植西法的过程至今已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由西而来的近代法律,起初出于被迫,今天在现代化的引诱下变为自愿。在全球现代化甚嚣尘上的今天,无论我们给出什么样的理由来解释中国人对民法典的想象与渴望,其本质处仍然没有逃离现代化编织的普遍主义的功利罗网。无论如何,我们是已经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了,中国人需要一部民法典,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的私法建设,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合同法已经出台,物权法初稿也已拟定,民法的法典化似已露出一线曙光。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要成就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有赖于我们透彻领悟民法典的价值意义和形式意义,有赖于我们对民法的原则、概念、结构体系及相应理论的把握,有赖于繁荣而成熟的学理背景。只有当我们对上述诸问题有了深彻的理解与把握,一部富于生命力的民法典才成为可能。尽管近二十年的学术努力使我们对概念法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可是,我仍然认为我们尚未摸透概念法学的深奥学理,其精神更未被我们充分理解。

笔者躬逢民法法典化之盛事,在这里想以旁观者的心情对法典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二试探性的想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二、中国人何以需要民法典

李静冰和姚新华先生在《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的译后序里深情地写道:“民法典是民法法系传统的结晶……民法法系的形成过程,也是法律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的结果使传统民法具备两种理性品格:一谓形式理性;二谓价值理性,即对人的终极关怀”。[1]在这里,我无意对二位译者寄予民法如此高渺的希望作出评价,只想说民法作为塑造人的此岸生活的根本法,如果说它有价值理性的话,那这一价值理性体现在,民法肯认人的现世欲望,并提供满足工具(纵使它在一定度上希望人于追求物质功利的同时,获得道德上的提升),从而给个体创造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民法的形式理性则提升了民法应付社会生活的能力。西方的民法实践经验已告诉了我们,民法的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使民法获得了经久的生命力,或许今天的中国人完全可以从中深切地领悟出民法典对我们的深远意义来,我们需要民法典的价值基础也就在这里。故而,关于中国人何以需要民法典,作者便从它所具有的价值理性和形式理性展开讨论。

(一)民法典的价值理性

1.市民社会之成就——民法典的社会理想

我妻荣认为:“如果从严密的逻辑学角度讲,既然法律应该规范社会生活,那么就必须要预先确定通过这种规范所要实现的理想。而法律所要实现的理想,如果没有一个预先确定的人类生活的最高理念,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法律中的理想探究,其实就是法律生活的趋势、目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究”。[2]故而制定中国的民法典,对于我们而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需要民法典,民法典对我们有何意义以及中国人对民法典到底寄予或应该寄予一种什么样的期望?

回首世界各国民法实践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陆法民法典的成就均有着各自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负载着不同的理想和目标。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浸淫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下:经由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早已弥漫法国社会,民法的法典化旨在践行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法理想,希冀以私的所有权、契约自由和自己责任为核心完成一个大写的“人”字。起草委员会主席包塔利斯这样说道:“我们发展了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原则”。[3]法国民法典,与它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相适应,致力于树立这样一种原则,所有人对所有权的行使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限制,不受其他人所有权的限制,甚至也不受国家的限制。[4]“依法缔结的契约,在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契约在当事人之间有相当于法律效力的观念赋予了当事人的意思以至上的效力,将契约效力提升至法律的地位,从而使主体感受到了作人的力量。而过错责任原则使个人行动自由便成为可能。无论是私的所有权、契约自由,还是过错责任,都可以在古老的自然法那里找到依据,[5]可见,法国民法典的诞生完全出于法兰西民族对自然法理念的向往与渴望,以实践一个民族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

然而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则是另外一番情形。1814年德国自然法学派的代表蒂保特在反击拿破仑侵略的解放战争的鼓舞下,提出整个德国应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萨维尼的反对减弱了法典编纂的势头,同时也由于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愿望过分强烈,编纂一部统一的民法典的理想被淹没在政治统一的渴望里,德国未能及时实现私法的法典一元化。第二帝国的缔造终于使德意志人有条件去实现统一法典的梦想了。同时,由于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缔造需要强有力的集中的国家权力,因此在德意志历史上,绝对主义一直出于社会生活的中心,民主、自由的近代化国家便成了遥远的梦想。故而1896年德国民法典诞生于德国国家主义支配社会生活的时代,是各种因素较量的结果,目标在于巩固民族统一的成就和实现一个私的自治的社会理想。

大陆法系其他各国当初均抱持着各自的理想加入了该法系,是主动参照法国法和德国法的结果,希望将自己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背景中。

而自清末以降,中国放弃自己独特的古老的规范体系而移植西法完全是出于被迫,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极不情愿地被纳入世界历史的轨道中去的,故而我们可以每每发现这一移植过程的沉重与无奈。在全球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已变得自觉自愿。然而,21世纪的中国人到底应该对民法寄托一种什么样的希望呢?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3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现状研究

 

成本会计是高职财经院校的主修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科目的理论知识和核算方法;掌握企业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领会成本会计的运算和解析方法,为深层次的学习与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首先,准确领悟工作中生产过程中的内容和所涉及的问题,寻找可以应用的成本计算相关公式,必须拥有成本核算的能力和水平,拥有可以展开与成本会计相关公式有关的计算,熟练又准确的完成相关工作。其二,准确掌握成本会计课程的相关知识,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寻找自身不足,及时改正,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面对困难,及时改正错误并且总结经验教训,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水平,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所以本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成本会计的精髓,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这样只是徒有其表,只有结合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成本会计知识,所以课程的难度系数较高。

 

通过多年教学发现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以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不能清晰掌握,不利于核算的目标和核算方法学习。

 

本课程需要学习者全面掌握对研究对象的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是否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和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掌握和操作。作为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只有真正将理论理解透彻并且可以在实际过程中正确运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成本核算过程中包含许多的计算公式,学生掌握的准确性差。

 

例如,原材料的成本在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分配,整个后续工程中所需要的生产和运行费用的分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费用分配方式和计算公式,但是在这些计算公式中我们既可以找到他们的相似点也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这些细小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学习者无法准确掌握。所以学习者一定要掌握这些计算公式各自的特点,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三,成本核算的方法,未能找到多种方法共同点结合掌握。

 

不同成本核算方法存在各自的特点,目前教学中只是分割讲解各个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过程中单一方法的运用学生很容易掌握,但结合具体环境下的相关信息,选择哪种方法、怎样运用,学生会出现思维混乱。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基本知识的综合比较掌握是合理运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首要问题,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找到这些方法的共同之处和可以应用的不同领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加完美的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以上对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想从成本会计课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提出成本会计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策略和方法,设计成本会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现成本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关于成本会计一体化教学的考核指标的确立

 

(一)考核指标的基本目标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育成果的关键步骤,是验证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目前通常采取的考评、平日的工作和考试,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的方式是片面的单一的,并不能够全面的考核教学成果。一体化的考评的过程重视实施的实用性,重视职位能力的培育,重视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归纳能力的提升,关注日常的多方面考核。一是注重考核学习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水平;教师能否依据学科的特色和方向,全面点评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能否周到、完美的解决问题。二是用全面且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否用发展的眼光去引导学习者的方向,使学习者可以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快速的寻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同时完善整个过程。

 

(二)成本会计考核评判方式

 

考核方法与授课方式息息相关,绝大部分院校对成本会计的考核一般采纳期末考试将分数当作学科最后的结果,忽略了学习者日常学习的情况和表现。但是,一些平常读书认真的学习者在期末测试时考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提醒我们仅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者领会知识的真实状况。究其原因,考试内容是教师自己决定,测试的形式也是由任课老师拟定,测试内容客观性较弱,达不到全面检验学习者知识的掌握情况,会给考评结果造成误差,不能够精确的测试学习者所掌握的情况和学习者的真实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改善关于成本会计检验成果的方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不仅只有闭卷考试这一种形式,还可以实行问答考试和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习者的掌握情况,从整体考察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水平,能否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成果评估上,最终的成绩应包含随堂成绩和期末测试结果,力求全面公正的评判一个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三、成本会计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标准。将经济学等科目观点作为基本建设企业社会职责成本会计考核系统,将科学性与成本会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观察是否真正掌握了理论知识,是否真的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作为评价体系过程的关键。

 

2.客观性要求。全面讨论目前一段时间与中国企业社会职责有关的会计相关信息泄露的问题,正确的反映出企业生产赢利工程的现实状况,攻克多种多样的非客观元素的影响。寻找出一种能够全面具体解决各自突发状况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3.可测性守则。建立企业社会职责会计点评系统时,尽量采取可测量的目标和利于稳定获得的信息,用来增加会计点评系统在现实工作中操作和运用的可操控性。

 

4.实用性要求。选取指标时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偏离中心,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走进社会真枪实干积累经验,拒绝纸上谈兵,遵守实用性的要求才会真正的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5.全局性法则。企业的会计评价体系必须要系统而又全面的依据社会的要求来拟定,要准确符合社会的各项要求,制定的标准应由小到大由内到外全面而有详细的将各项要求包含在内,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不能忽视,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又能将不易察觉的细节做到完美,是否能顺利且完美的完成一项工作,是对于一个成功企业能否承担其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这也是能否承担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

 

6.比较性原理。采用的要求必须按照国际通用的信息规则来制定成本会计的标准和规范,不能脱离现实,要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与国际相接轨,按照国际性标准的要求站在同一个平台上面进行比较,并且可以在同一平台上与竞争对手在同一要求和规则下进行比较,同时可以从对方身上寻找到自身还需要改进的东西,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实力,所以只有遵循比较性的原则,才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

 

7.独立性原则。制定各项要求和规则时,需相互包容,应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不能与其他性质相重合或相互包含,防止产生重复效应,不同的规则有不同的要求,规则之间相互独立不能重复,从而全面并且充分的完成事物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8.时效性原则。在计算目标成绩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现有的数据资料,从而可以更加准确的反应目前的真实情况。只有根据现有数据得出的结果才能准确反映现实情况,得到准确的数据。只有遵循时效性的原则,才能够避免造成舍近求远所带来的时间浪费,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而又真实的数据方案。

 

(二)评价体系的结合

 

1.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结合运用。通过教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形性评价是依据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把测试结果第一时间传达到学习者,让学习者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进行及时的学习和改正,这不仅是改正和学习的过程,更是形成认知的全过程。但是应该将评价标准和最终的教育目标放在同一平台上保持一致。总而言之,应该是总结性点评与形成性点评综合在一起,两者相结合的运用,这种做法既可以与教学的总目标紧密连接而且可以有效地调节教学的各阶段,使教学过程趋向合理。

 

2.创建全新的自我评价系统。如果将教师和学习者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面,将会打击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创建全新的自我评价系统会让学习者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来,因为一个学习者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将会直接体现这所高校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情况。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举办和自我评价有关的活动,既可以全面调动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在整个自我反思的活动中形成积极改正错误的良好习惯,从而得到积极的自我反馈,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获得升华,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是能够及时的加以改正,扭转了只能从外界找到自身不足才能获得信息的局面,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积极加以改正并且提高自我价值,这样的做法既能使反馈的方法变得具有多种渠道,又能够使评价成为一种多元化具有更高发展前景的活动。

 

3.操作个体内在差异性点评形式。将点评目标自身发展的变化作为存在物,把点评目标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进行对比,又或者可以把点评目标的各个方面及侧面进行全面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入手,可以观察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掌握工作技术方面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又或是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积极的态度,将现有状态与过去进行比较,观察是否有突出的变化和进步。并且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高于他们的实际水平给予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领会更多与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在行动上给予支持,成为强而有力的后盾。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单一的进行,而是将内容多元化使其丰富而又全面,在评价方法上也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过程的分析,结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评价过程中要详细而又全面具体的进行,这样的做法才会有效的提高整个评价的效果。评价的标准必须公平而又全面,因为这是面对全体学生制定的,评价体系必须全面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个体性和人文关怀等特点,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4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科学。在生化教学中,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实验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直观、明了、生动的教学过程,实验课的学习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和主要途径[1]。

生化实验虽然在生化课程的整体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高等中医院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法与其他学校相比,以至于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实验技能缺失,实验能力薄弱,在相关专业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

为了实现我校“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全面启动实施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校领导多次在全校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增加实验教学投入,扩大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在此契机下,我们在近年来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课程加大了资金和人员的投入,改善了实验条件,并逐步理顺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同时也对实验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改革。

一、改革教学流程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讲解―学生操作―书写报告―教师评分。此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完成,但是学生少有独立思考和探究,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对许多问题常常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为此我们尝试分步教改:

1.重视预习,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从而在进实验室前就对实验心中有数。

2.实验开始指导教师先重点讲解,强调师生互相提问,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其与理论课的关系,实验的临床意义和科研意义,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及其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要领,预期的实验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培养其主动性,实验素质显著提高。

3.实验过程中,增加教师阶段性的集中指导环节,比如在糖原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进行四次集中指导:第一次在匀浆过滤完毕时,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组滤液的色泽和透明度;第二次在离心完毕时,指导学生对比不同实验组的沉淀量;第三次碘液呈色时,指导学生比较并分析颜色差异;第四次班氏试剂反应结束后,指导学生比较各组样品颜色的深浅及沉淀量。在集中指导时,将实验现象中涉及的实验原理联系实际反复强调,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及时得到正确的感官认识,还能将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4.把多媒体教学结合到实验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习效果。在此之前,学生对许多实验技术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如,在讲四大基本技术之层析技术时,我们告诉学生常用的层析有: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但只能让学生操作简便的纸层析。现在,我们在实验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视听技术,为学生们适时选择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交互式课件、虚拟实验软件,学生们不仅可以理解层析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和分光光度技术等,还熟悉了不少受条件限制难以亲自接触的经典实验,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更可以充实课堂。在生化实验课上,有些实验过程有一定的等待时间,像水浴加热、离心、电泳、层析、静置等等。这些“等待”耗时长,有的甚至需要四五十分钟,这样就会造成实验课程中的空白。加入了多媒体视频教学后,这些时间就被教学内容充实了,学生们不再感到操作冗长、时间难熬,而是被生动有趣的教学片所吸引,既兴趣盎然又受益匪浅,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重视实验完成时的总结分析。要求实验组汇总实验结果,通过与照片或幻灯片形式展示的正确现象、结论进行对比,判断正误,评价实验结果。针对异常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不仅可以避免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还可以对实验报告中实验分析的书写进行必要的前期指导。

6.实验报告档案化。在学期结束时,实验室将各班级的实验报告汇总,按实验班级、实验项目编订成册,并甄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报告作为范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观摩学习。

二、探索评价体系

生化实验课的成绩占整个生物化学课程总评的20%。以往这部分成绩主要是看实验报告,一般是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就高。但是多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这种指标单一的评价体系存在弊端,即仅凭借一份实验报告,任课教师根本不能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操作,甚至就连其实验数据结果是否真实可靠,实验报告是否本人独立完成,教师也无法评价。因此会出现评价偏差,降低评分的科学性,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为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对学生实验课的评价进行探索,尝试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1.确定评价要素。学生实验课程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实验报告,而是要全面考察其实验态度、操作方法、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将实验评价要素定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出勤;②预习提问、预习报告;③实验操作;④实验分析;⑤实验报告;⑥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遵守和安全意识。

2.建立评价标准。根据生化实验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设计了五级评价标准,满分为10分,具体如下:

(1)10分:①全勤,不迟到、不早退;②课前预习全面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规范娴熟,对实验各阶段的现象观察仔细,及时主动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主动联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且分析深入细致、准确无误;⑤实验报告记录完整,表达清晰,数据精准,数据处理正确,图标制作规范,分析讨论合理;⑥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安全意识很强。

(2)8分:①遵守请假制度,不迟到、不早退;②课前预习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规范,能注意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能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联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比较清晰、数据处理正确、图标制作规范、分析讨论比较准确;⑥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安全意识较强。

(3)6分:①迟到、早退1次;②课前预习比较认真;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比较规范,能注意观察实验各阶段的现象,在教师指导下能纠偏、纠错;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进行解释和解决;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基本清晰、数据处理基本正确、图标制作基本规范、分析讨论基本准确;⑥遵守实验室规则,服从管理,有安全意识。

(4)4分:①迟到、早退2次;②有课前预习;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基本规范,不能持续观察实验过程中各阶段的现象,在教师帮助下能纠正一些错误;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帮助下给予一些解释和解决;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有不清晰处(2处以上)、数据处理有错误、图标制作不规范、有分析讨论但欠合理;⑥基本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基本服从管理,安全意识淡薄。

(5)2分:①迟到、早退3次以上;②课前不预习;③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不规范,不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出现异常现象时无动于衷;④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知所措;⑤实验报告文字表达无条理、数据处理不正确、图标制作不规范、无分析讨论;⑥不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服从管理,无安全意识。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形职业素养;培育模式;量化评价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首先,随着高职院校关注度不断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教育资源投入与师资队伍力量与逐渐增长的学生数量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应的考试机制与系统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难度,甚至导致高职院校培育模式无法充分贯彻和落实。其次,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兴起和办学时间不足,缺乏相应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规划性,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计划与现实生活出现差距,导致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随着就业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和调整,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当前的培育模式没有综合考虑到就业市场各方面的要求,导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理念下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度发挥不够,无法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改革和创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市场职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发展时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质量,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与相应的职业素养不匹配,甚至某些职业选择方面欠缺部分专业素质,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专业技能好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意识、道德素质与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学生缺乏诚实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淡薄,高职院校整体的评价体系内容没有综合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各个层面,没有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纳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体系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来说,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知识,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全面素养,导致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重点性内容,没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造成了冲击,他们不愿意甚至拒绝参加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学校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加强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自我教育和认识缺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学生人才,这样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K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加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切实积极改变和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力争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坚持务实本质内容,全方位、深层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了解,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中,在积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其技能传授与培训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从而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出发,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教育培训方案。其次,切实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大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要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素养培养对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会就业基层培育出高技能的双向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全面积极的服务宗旨,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道路。最后,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尊重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思想选择,以思想内化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了解,从积极了解企业文化出发,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充分体会到就业社会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二)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本方式,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发,引入一系列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强课堂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学生毕业之际加入“就业指导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加强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职业定位,促使每位同学在入校后就积极了解和关注未来就业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好专业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目标,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制订未来就业计划,为未来就业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步骤,力争促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和内容不断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阵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而以培育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切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态度,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与就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整体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特性,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良好的互动促进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从职业素养培育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评价,不断营造公平和自由的职业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加大职业性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促进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奠定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机制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估与考核,也必须将过程教学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反馈机制,极大程度改善和加强考核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结论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导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高职院校职业实践活动课程,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量化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苏锦霞,龚声武.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2,(02).

[3]方波.摭谈高职素质教育之核心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2).

■编辑/于金苗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培育模式与高职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首先,随着高职院校关注度不断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教育资源投入与师资队伍力量与逐渐增长的学生数量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应的考试机制与系统也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意识弱化,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的难度,甚至导致高职院校培育模式无法充分贯彻和落实。其次,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兴起和办学时间不足,缺乏相应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导致高职院校在探索、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规划性,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计划与现实生活出现差距,导致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随着就业人才市场不断发展和调整,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当前的培育模式没有综合考虑到就业市场各方面的要求,导致培育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场经济理念下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度发挥不够,无法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改革和创新模式,也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市场职位空缺的结构性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发展时限短,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缺乏科w性与系统性,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需求不相适应。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质量,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与相应的职业素养不匹配,甚至某些职业选择方面欠缺部分专业素质,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育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态,比如专业技能好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意识、道德素质与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部分学生缺乏诚实守信的基本做人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责任意识淡薄,高职院校整体的评价体系内容没有综合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各个层面,没有将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纳入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体系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来说,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知识,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全面素养,导致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重点性内容,没有积极开展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造成了冲击,他们不愿意甚至拒绝参加大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学校教育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无法加强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合作,导致学生自我教育和认识缺乏,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如果想要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学生人才,这样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加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与量化评价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

立足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切实积极改变和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力争为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坚持务实本质内容,全方位、深层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了解,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出发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整体教学模式中,在积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其技能传授与培训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从而以良好的职业态度出发,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一套专业的教育培训方案。其次,切实立足于市场需求,加大高职院校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合作,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要建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素养培养对象、培育方式和培育手段,立足于社会就业基层培育出高技能的双向应用型人才,从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全面积极的服务宗旨,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为高职院校探索出一条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道路。最后,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尊重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思想选择,以思想内化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实践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了解,从积极了解企业文化出发,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充分体会到就业社会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二)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本方式,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发,引入一系列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切实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力量投入。

一方面,加强课堂职业素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职学生毕业之际加入“就业指导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加强对自身未来就业的职业定位,促使每位同学在入校后就积极了解和关注未来就i内容,从而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好专业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目标,合理定位自身的方向上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制订未来就业计划,为未来就业和生活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具体实施步骤,力争促进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和内容不断向系列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阵地,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从而以培育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切实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必须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引导高职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态度,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与就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整体性考核。

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特性,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良好的互动促进高职院校与学生之间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不再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从职业素养培育出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同评价,不断营造公平和自由的职业环境,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加大职业性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促进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为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奠定发展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另一方面,考核机制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估与考核,也必须将过程教学和培育按一定比例表现,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反馈机制,极大程度改善和加强考核机制,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结论

总而言之,必须加强高职院校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引导高职院校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职业素养培育模式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高职院校职业实践活动课程,更新培育观念,创新培育模式,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和量化评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6

1中学化学教与学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教与学的评价问题近二十年来受到国内化学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开展了许多的研究,使其理论与实践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完全恢复正常,以及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建立,人们对于教与学的评价的需求,开始转为对考试和测验的依赖,追求考试和测验的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美国的标准化考试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传入我国后,对国内化学教与学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开始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客观性试题和标准化测验为基本方法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进入90年代,课程和教学目标重视和提倡培养能力,教与学的评价开始关注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在纸笔测验和考试内容上体现对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评价,中考题和高考题的出题方式和导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认识到用纸笔测验考查实验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开发使用了实验技能操作考查的评价形式,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考查评价指标,全国都在高考会考中加入了专项的实验操作考试,部分地区的中考也附加了实验操作考查,采用现场的活动评价方式,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评价方法改革的一大进步。

但是,如同科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样,化学教与学的评价也受到现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式、中考和高考制度以及升学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因此,化学教与学的评价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总体上说主要是评价观念陈旧落后、评价功能过分偏狭、评价手段过分单一等。这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反映在,将评价仅只作为对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的工具;过分强调评价的竞争刺激作用;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将考试和测验全部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评价过于追求客观、标准、量化,已经严重的要素化和细节化;将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与中考甚至高考完全对应起来等等方面。

总之,化学教学评价正在经历着从知识取向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基于考试和测验的评价向基于多样化的评估手段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非常艰难和缓慢,还远未完成。

2国外教与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国际科学教育教学及其评价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发展特点以及评价的方法改革等方面。

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中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大约4个时期: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时期和判断与建构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评价理念、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伴随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当前,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一场体现上述特点的所谓“评定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portfolioassess-ments)、“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Socraticseminars)、“表现展示评定”(performanceexhibitions)等等,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该评定体系的主题词“performanceassessment”,正体现了它与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之不同------后者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作为全部学校教育的重心和焦点,从而造就了测验的诸多病端;而前者则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评价观,代表了课程评价领域的发展方向[1]。

从世界范围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来看,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评价方面。下面是一些国家在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评价观念与策略。

?科学课程的评价是一个系统,也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它涉含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合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期望等等。它包括短时或长时间的进行计划和做出决定以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包括准备、评估、评价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决策。这4种环节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都存在。

?科学课程的评价需要根据科学素养的要求和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对知识与理解、科学探究、交流、联系与应用等科学素养的重要维度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整体评价,要根据理科课程所计划的体现科学素养要求的具体学习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关注学与教的过程的有效性。它包括:教师是否关注学生所具有的个人认识和先有经验?学生是否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是否采用了综合的互动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合作?是否对自己负责?学习的经历和活动是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评价任务是否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了什么、是如何学习的?

?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切性和针对性。评价中必须适合与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的文化背景范围;学生的个人概念、心理和语言的发展情况;学生的特殊需要;学生使用科学的语言和表征形式的自信心和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科学课程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更加丰富。整个的评价计划应该能够反映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不同的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也许会有展示他们能力的特定方式。通过多种评估工具的平衡使用,教师会更好地判断他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就。理想的评价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相互结合。综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教与学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2]:

(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3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7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8

所有的人,特别是第一线的教师都强烈呼吁:传统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将会阻碍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那么,化学教与学评价的现状是什么,存在哪些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国外教与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初中化学新课程对教与学的评价有哪些新的导向和要求?应该使用和发展什么样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1中学化学教与学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教与学的评价问题近二十年来受到国内化学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此开展了许多的研究,使其理论与实践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完全恢复正常,以及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建立,人们对于教与学的评价的需求,开始转为对考试和测验的依赖,追求考试和测验的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美国的标准化考试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传入我国后,对国内化学教与学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开始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客观性试题和标准化测验为基本方法的化学教学评价体系。进入90年代,课程和教学目标重视和提倡培养能力,教与学的评价开始关注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在纸笔测验和考试内容上体现对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评价,中考题和高考题的出题方式和导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认识到用纸笔测验考查实验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开发使用了实验技能操作考查的评价形式,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考查评价指标,全国都在高考会考中加入了专项的实验操作考试,部分地区的中考也附加了实验操作考查,采用现场的活动评价方式,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评价方法改革的一大进步。

90年代后期,科学教育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理科课程开始重视学科间的综合。这些反映到评价上的变化是考试题目的内容强调要更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用社会生活实际包装双基内容,同时出现了跨学科的综合考试内容和题目形式。

但是,如同科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样,化学教与学的评价也受到现行的教育观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方式、中考和高考制度以及升学压力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因此,化学教与学的评价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总体上说主要是评价观念陈旧落后、评价功能过分偏狭、评价手段过分单一等。这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反映在,将评价仅只作为对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的工具;过分强调评价的竞争刺激作用;将评价等同于考试和测验;将考试和测验全部集中在对知识学习水平的评价上;评价过于追求客观、标准、量化,已经严重的要素化和细节化;将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与中考甚至高考完全对应起来等等方面。

总之,化学教学评价正在经历着从知识取向双基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基于考试和测验的评价向基于多样化的评估手段的转变。但是这个转变过程非常艰难和缓慢,还远未完成。

2国外教与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国际科学教育教学及其评价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发展特点以及评价的方法改革等方面。

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中评价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大约4个时期: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时期和判断与建构时期。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评价理念、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伴随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当前,西方世界正在形成一场体现上述特点的所谓“评定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评定方式,如“档案袋评定”(portfolioassess-ments)、“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Socraticseminars)、“表现展示评定”(performanceexhibitions)等等,形成了一种“表现评定体系”。该评定体系的主题词“performanceassessment”,正体现了它与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之不同------后者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作为全部学校教育的重心和焦点,从而造就了测验的诸多病端;而前者则重新回归于学生在教育中、在课程教学中的完整而真实的表现,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评价观,代表了课程评价领域的发展方向[1]。

从世界范围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来看,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评价方面。下面是一些国家在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评价观念与策略。

·科学课程的评价是一个系统,也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它涉含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的适合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的期望等等。它包括短时或长时间的进行计划和做出决定以及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包括准备、评估、评价和反馈的循环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决策。这4种环节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都存在。

·科学课程的评价需要根据科学素养的要求和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对知识与理解、科学探究、交流、联系与应用等科学素养的重要维度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的整体评价,要根据理科课程所计划的体现科学素养要求的具体学习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关注学与教的过程的有效性。它包括:教师是否关注学生所具有的个人认识和先有经验?学生是否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教师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科学教学是否采用了综合的互动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合作?是否对自己负责?学习的经历和活动是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评价任务是否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了什么、是如何学习的?

·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对所有学生的适切性和针对性。评价中必须适合与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的文化背景范围;学生的个人概念、心理和语言的发展情况;学生的特殊需要;学生使用科学的语言和表征形式的自信心和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

·科学课程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更加丰富。整个的评价计划应该能够反映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不同的方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也许会有展示他们能力的特定方式。通过多种评估工具的平衡使用,教师会更好地判断他的学生所取得的学业成就。理想的评价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相互结合。综观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教与学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鲜明特点[2]:

(1)以质性评定统整、取代量化评定;

(2)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4)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3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评价的基本功能是诊断与甄别、促进与发展、调整与管理,但核心的是依据并服务于标准和目标,评价与目标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要对初中化学教与学评价进行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新的化学课程的目标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事物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合理使用化学品的重要性;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何对上述各方面的课程目标进行评估,如何对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进行有效的评估?是化学学科学习评价必须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人们首先应该明确初中化学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3.1初中化学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点和策略

初中化学新的课程目标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将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且,即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的发展,而不再纠缠对概念名词术语和具体细节性事实的记忆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评价。这些恰恰是现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和弊病,这样就对新的化学课程评价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它既包括评价在价值取向、目的标准、功能任务上的重要转变也包括评价手段和方式上的发展变化。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

.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的整体性评价;

.由静态结果性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的认识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

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主要的矛盾和关系:

(1)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评价的关系。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评价有密切关系,但不是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其实是发展性评价与升学评价的关系。从现在开始,从实验区开始,改革平时的教与学的评价是更重要的,是优先要做好的。

(2)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的关系。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不是可改可不改,而是无论遇到多大的现实阻力和困难,都必须改变。

(3)教师与新的评价体系的关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化学教与学评价的设计并认真实施,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内容之一。每一位教师自己就是评价的研究者、改革者和实践者。

(4)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关系。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既“等”又不“等”的关系。二者既应该融合统一,又不能相互替代。

(5)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二者是既“等”又不“等”的关系。不是每项标准都要评价,更不是都要用认知的纸笔测验来评价。不能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的学的应该比考的多。

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好对学生学业成就发展的评价工作,必须具有综合设计的意识,要全面考虑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评价的内容和目标、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评价工具、评价的时间间隔、评价的组织实施、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分析及反馈方式等各方面。

初中化学新课程渴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和新的评价理念呼唤新型的评价策略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新课程要求利用以学习成长档案为主的自我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与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倡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2)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传统的纸笔测验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果进行评价。但对学生在探究能力、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则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来做出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方式加以记录,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学生恰当的反馈予以激励和促进。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既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的评价方法。它是用来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结果和产品的质量的体系。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令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3)纸笔测验仍然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必须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做出积极的改进。考核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初中化学新课程所强调的认知评价的重点与以往相比有许多变化(如表1所示)。

纸笔测验要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能力。

3.2初中化学新课程对于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和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教师教学评价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重点、内容和标准的制定必须有利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样才可能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应为: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反思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另外还应该有2个基准:一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和全面发展为基准;二是以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为基准。

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重点和内容包括: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拥有怎样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否愿意并善于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自我?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尽管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反而是更高了。例如,教师的语言、讲解功底如何?教师的板书、书写技能高低?教师能否清楚流畅和重点突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是否善于发现、概括别人的观点?教师的演示和实验技能如何?

教师课堂教学的高级教学策略水平:是否善于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发和组织讨论?是否善于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是否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控制和减少课堂中的无关行为?是否善于引导学生或驱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处理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得出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推论?是否善于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及时、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恰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是否能够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和策略揭示和了解学生的先有认识和观点?是否能够运用有力的事件事实、问题情景、实验证据、模型推理等方法策略使学生的现有认识和观点发生积极的转变和发展?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更注重上述各方面,而不是教师是否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和收获多少、发展和变化有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说了多少、做了多少。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活动时是否积极和有序?课堂上所研究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还是由教师提出的?是否鼓励学生自己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学生有无针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设?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相关?教学是否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来帮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除此之外,还应该评价教师为了课堂教学做了哪些准备?为了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做了哪些努力?为学生做了哪些辅导和服务?选择制作了多少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资源与课时和学生的关系的?

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必须多元化和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学活动的类型多样化的需要。其中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采用现场听课、录像观摩、教案和教师工作档案评定等方法;评价主体应有教师自评、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和学生家长评价。

参考文献

[1][2][4]钟启泉,崔允或,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3~3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michaelHibbard,performanceassessmentintheScienceClassroom,mcGraw-Hill,1998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9

一、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意义

1.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和逻辑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不?嗟乃伎己屠砺垩芯恐刑岣吣芰ΑL乇鹗窃谛驴纬汤砟畹挠跋煜拢?高中化学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就使化学教学评价的作用越发重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化学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解题能力。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帮助。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化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吸引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2.提高教学效率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不仅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还能够促使教师科学地审视化学课堂的教学得失,帮助化学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序化和针对性,最终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首先,教学评价活动有助于教师放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化学教师会围绕教学目标选择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其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化学课堂学习活动,教师不会轻易地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批评学生,应以有效、委婉的方式提示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三,提升实验化学教学的导向性功能,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二、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结果评价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没能通过评价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化学问题。首先,过于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不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指导性评价。其次,过于注重定性评价,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思考问题方式、学习方法方面的量化评价。第三,评价话语不能有效引发学生反思,对学生起到的教育作用较少,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评价作用的发挥。

2.评价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评价的积极作用,课堂评价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首先,学生没有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有情感性的话语,学生经常把课堂评价等同于批评,扭曲了评价的性质。其次,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引导作用,没有起到以情促学、以情动人的效果,没有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评价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学生会对教师单调的评价话语形成固定的理解模式,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化学知识,制约了评价作用的发挥。

三、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1.围绕课堂进行评价的原则

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主要在化学课堂上进行,教师只有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才有助于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学生遇到的化学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因此,教学评价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首先,教师应就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其次,教师应就课堂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得与失,促进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2.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不是被动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指责,而是要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着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方面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着力在实验、实践和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注重在评价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把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化学教学上来。

3.注重发挥情感的评价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发自内心,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话语中感受到师生的交流。首先,评价要真诚自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其次,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理论知识、习题练习等课程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三,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促进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化学知识。

四、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策略

1.注重全面系统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系统性和科学性极强的教学步骤,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及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有效评价的目的。其次,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启发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记录,以便课后总结和改进教学。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金属的化学性质,着重利用金属镁和铁来总结一般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概括金属的一般性质,同时就金属的性质提出思考题,再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做实验验证。

2.依据具体情境进行有效评价

高中课堂教学应当围绕高中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必要的评价。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评价中要留给学生拓展的空间,用评价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化学知识。第三,及时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评价,有效发挥评价的纠错能力。例如,在高一必修的摩尔定律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评价,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生在利用摩尔定律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运算方法、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评价,然后给出不同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解题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摩尔定律,提高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式

化学式与化学价篇10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教学mpie教学模式评价指标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49-02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共同组织建设的世界大学城和职教新干线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全面启动。在这场空前的空间教学革命推动下,动漫技法类课程由于其专业特点,在数字化信息化的课程教学中脱颖而出,但大部分动漫课程教学空间多是对教学资料的重整和加工,在课程使用和推广的组织管理上,都缺少一个兼具系统性、规划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缺少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后没有相应的反馈调整机制。本研究利用数字化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和参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mpie教学模式,结合mpie教学模式提出适合于课堂与网络数字化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1mpie教学模式的特征

1.1mpie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界定

mpie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制作作为检验学习过程的标准,根据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因材施教,然后再进行职业能力评估。通过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使项目设计将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启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对设计与制作的项目进行及时反馈和总结,使其学习行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特征。该教学模式突出了由监控策略(monitoring)、项目方式(project)、交互式自主学习方法(interactive)、评价体系(evaluation)四个部分构建的课堂与网络融合的教学模式,简称为mpie教学模式。

1.2mpie教学模式下课程项目的多元性

在mpie教学模式中,教学典型项目设计案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力评估项目案例。在教学前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学生的基础绘制能力、多形式图形思维表现能力、自学能力进行评估。第二类是模拟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技能比赛题库或已经投入使用的案例作为项目对象进行实践,其教学目的为强化学生基础绘制能力。第三类是实际项目。以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实践,其教学目的为了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协作能力。项目实践是为了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体验与领悟,项目也是围绕着课程标准而设计执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实际项目工期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与企业协调完成的时间,并在项目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测评结果优化技能结构,使专业技术能力高的学生去完成具有较高难度的项目设计与制作。但此教学过程要避免学生“工具化人格”,就要在网络视频资源上放置不同的项目案例课程资源,并拓宽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视频课程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案例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可以随时温习和提前越级学习。

1.3mpie教学模式下课堂与网络的互动性

在2011年以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多是依托教学网站以审查指标来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课程网站建设完成之后教学资源鲜有更新,在教学互动上很难有所体现。在教学视频上,网络公开课30~40分钟的讲座式教学,互动设计几乎为零,使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进行主动思考。2011年以后,我国陆续引进Blackboard、moodle等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便捷终端随时登录,多终端的支持让学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不同地方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并进行讨论和传播共享。mpie教学模式将原有课程的知识点,根据网络学习特征打散并重新分割,每一段知识点内容都提供阅读材料的链接,将重点知识配以5~10分钟的项目实践讲解上传至QQ、微博、微信等学习社圈,学生可优先学习视频或者反复观看来预习或巩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立相应的学习情境,并根据视频资料让学生建立起影像与某些动作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与专业技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的双向交互。[1]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会太主动提出问题或阐述观点,mpie教学模式以不同终端成立主题学习圈,教师了解学生课下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设计与进度,学生也可以相互学习,分享和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教学平台可以加强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互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mpie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学生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绩效、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技能认可度、企业人才指标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了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项目、反馈意见等。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并为教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

2.1数字化教学资源评价

数字教学资源包括视频、文本、图片、语言等。教师从教学活动中由主导者逐步向数字化资源的引导者转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而数字资源的设计是否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设计,是否根据项目实景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讨论,是否按照学生收集数据的习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否通过课程学习进度表来引导学生,是否掌握作业完成方式、时间限制和迟交作业的处理,都是评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所在,评价内容能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提供启发和指导建议。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项目示范,还是在课外基于新媒体平台设置共享的教学资源,都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让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系统,在课堂和课外项目资源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反映课程知识点的典型性、实用性、先进性的案例,并及时进行实时动态的调控和评价。

2.2教学模式绩效评价

教学模式绩效评价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对自己是否达到或超额完成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其次是学生对教学组织的满意程度和效能进行反馈评价。在艺术类课程中,学习目标往往是不同类型项目对应的能力等级。例如,《原画技法》项目中,动作技法的掌握往往要依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绘画水平,项目类型的选择往往是学生创作欲望的表象。通过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平台项目协作,促进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和结合,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自主性深入学习。通过及时反馈对教学进行立体化多方位调控,形成学生评价和专家、行业骨干、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成效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动态调整教学模式。

2.3学生学习行为评价

学生学习行为评价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360度扩展,针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自我监控4个方面学习行为特征分析评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之间常常相互转化,两者的表现方式往往体现在课堂的有效学习和课外对数字化资源的关注与应用,如对课程学习资源的点击数、不同内容区访问、参与模块讨论等行为,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和目标达到能力的提升。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于自我是否能够胜任学习任务的知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自信,勇于面对困难的任务,是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2]。自我监控是利用课堂与互动平台加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监控,以微信、微博等形式加强不同主题学习圈的互动。努力提升课堂与课外新媒体平台问题的讨论价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提高课堂与课外多媒体平台师生互动的质量,鼓励学生从各自不同角度阐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与认识。

2.4学生技能认可度评价

学生技能认可度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客观的技能评价,形成学生自评、项目成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人才指标评价、技能认证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根据每种评价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最后得出客观的评价。学生自评、项目成员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都来源于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考查,因为艺术类课程评价形式多是基于项目设计与制作,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答、简答型的主观题类型较少,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核,而考试一般在课程结束时,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所以可对学生以阶段性项目考查的方式,每星期都提交相关知识点的项目制作,对学生匹配的相应知识点及时分析,客观获取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5企业人才指标评价

企业人才评价指标是针对艺术动漫类人才技能岗位要求设定,有些岗位需要相互合作完成,有些岗位需要拥有多项专业技能,如果仅就某单一专业技能进行评价有失公允。院校进行高层次动漫人才培养时,就要将动漫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放在首位,引进项目入校等方式均以企业的人才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技能认证评价是根据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动画绘制员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包括中级动画绘制员、高级动画绘制员、动画绘制师、高级动画绘制师四个级别,考试内容包括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在技能考核上取得省级、部级的专业竞赛,或取得动画绘制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可免修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1~3门,从而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企业人才指标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其成为学以致用的企业型人才。

总之,从实践维度,依托动画技法类精品课程建设对mpie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以项目为核心,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项目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相结合,评价结果公开,通过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避免了学生的工具化人格;通过学校原创与企业合作项目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独立创作精神。希望这种基于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所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培养具有创意动漫人才和企业型人才的目的。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2.

[2]Schunk,D.H,pajares,F.thedevelopmentofacademicself-dfficacy[m].SanDiego:academic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