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6:22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1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美术;道德认识;美德教育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近年来,笔者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进行了探索,感悟良多。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可以结合小学美术科目的相关特点及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教师授课与示范,在对富有独特涵义的画题时,既要引导小学生进行练习,又应该让小学生回答美术教师所提出的课堂问题,并且还应该让小学生讨论与平时的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照。譬如:在讲述“贺卡”这一课的时候,组织常规性的美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小学生一起讨论:自己会什么时候给谁送贺卡?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其中你受到了哪方面传统美德的教育呢?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便能很快地激发出来,他们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来回答:“我会在教师节的时候给教师送贺卡,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在送制作贺卡的时候我会想起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辛苦,会想起妈妈养育我的不容易,让我更懂得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教师的栽培之恩与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该方法的训练之后,在所有有涵义的画题的慢慢影响下,小学生无论是在道德认识上,还是在道德情操上以及意志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突出渗透点,找到美术知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结合点

倘若要想促使小学生在传统美德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师就必须先树立起思想品德的教育之理念,将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美术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譬如:在对“诱人的瓜果”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该课文的主题与内容,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食物的现象联系起来,比如问同学,这诱人的瓜果是如何来的呢?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来做呢?一些小学生就作答得非常好,其中有一孩子说到,这诱人的瓜果全部是由可爱的劳动者们用辛勤劳动换回来的,所以作为小学生应该要热爱可爱的劳动者,也应该热爱劳动。如此便让小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美术的学习,应先让小学生知道美术的内容是在歌颂谁?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

三、穿插好人好事的绘画作品,树立榜样,深入进行美德教育

在引导小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一定要突出其中的重点,应该有重点地对小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美术作品往往都是图情并茂,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把内容搁浅,要注意从艺术的特色着手,深层次地引导小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教育图片和画片,将美术学科的思想教育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促使小学生终身获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小学生认为大家应该尊敬、热爱我国伟大的英雄豪杰,通过借助对英雄画片的欣赏,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应珍惜英雄们用自己流血与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在笔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笔者会借助优良时机,将英雄斗争的画以及好人好事的画在课堂上展示给小学生看,让他们着眼于远处先烈,学习先烈保家卫国及热爱祖国的精神;引导他们从近处着手,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

四、在美术课教学中将美德教育与家庭表现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极其关键,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应着眼于家庭。结合一些小学生在学校里表现优秀,在家里表现相对较差的情况,笔者借助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好时机,对小学生实施在校与在家应该同样表现优秀的教育。譬如,在对“家务事”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先向小学生提出问题:“请你们叙述下你们在家里都干过哪些家务活,并且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此外再与大家一起分享下你在家里面的具体表现。”部分小学生便回答得非常直率,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比较好,部分学生讲自己在家里的表现较差些,如此一来,无形当中便能够让那些在家里表现不是很好的同学心生愧疚之心,促使其向在家里表现优秀的小学生学习,从而提升美术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土壤很肥沃。只有让小学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让小学美术德育之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张国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11).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2

(一)德育目标的失衡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理想化和政治化倾向。如德育目标要求过高,超过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又如德育目标伴随着政治风潮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目标必然使人感到无法遵循而难以实现,甚至产生某些不良后果。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措施。

(二)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德育内容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贴上政治运动的标签,不断变幻,处在极不确定的动态之中。正如有的同志所说:学校德育当做“救火车”使用,德育工作者成为“消防队员”。追求德育近期效果的短视行为必然使学校德育出现走过场的倾向,收不到实效。

(三)德育过程简单化

主要表现:(1)以管代导。高压式管理的德育无法真正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2)主客体颠倒;(3)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具有功利性倾向,漠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

(四)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和其他各育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存在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小学德育的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市场经济给青少年道德发展带来的碰撞和冲击,集中表现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等方面。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完美的正统教育,但是社会上却不乏阴暗面,存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社会上却存在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这些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走向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借鉴世界各国德育工作的指向,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学校德育工作将出现以下新的走向。

(一)德育观念的现代化

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地位,置于战略的高度;二是素质德育观;三是科学德育观;四是全员德育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本身要努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德育体系的规范化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时展和德育建设的必然要求,德育体系规范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立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二是建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体系;三是建立系统的德育内容体系;四是建立配套的德育运行体系;五是建立严明的德育管理体系;六是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三)德育目标的素质化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全面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出现德育目标素质化的趋势。这种趋势首先表现在增强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全面的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目标的前瞻性决定了德育目标的前瞻性。还表现在更重视德育目标的内化,重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使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这是中小学完善德育目标的重要趋势。

(四)德育内容的基础化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基础化表现为德育内容整体性与层次性统一。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内容,这些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之中。但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又必须突出德育要求的层次性。首先必须要求适度,适度的要求是增强可接受性、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必须把握基本内容。

(五)德育过程的综合化

德育过程是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重要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重视道德认识,而又把这种认识理解为对道德知识的把握甚至记忆的片面观点,造成德育过程的扭曲。所以,德育过程的综合化趋势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强活力。目前,德育过程出现了这样一种综合化趋势:在加强与改进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同时,同样重视加强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在强调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同样强调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视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水平。这种综合化的趋势更表现为在德育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偏废。

(六)德育管理的网络化和科学化

网络化的趋势表现在:重视统筹规划,重视优化环境,重视基地建设。学校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又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或者影响学校德育,这就要求对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规划要突破校园范围,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而要真正调动社会力量推动学校德育,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德育进行宏观决策,纳入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之中。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3

随着我国社会教学工作不断推进,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挑战。在该教育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德育教学有效性开展工作,是学校重任。社会关注道德,道德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有重要影响,而道德的培育,需从孩子幼年开始,当小学德育工作落实到位,能提升我国道德水准,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不良的道德因素融入到社会中,对小学道德教学开展有阻碍。主要表现为不良的媒体因素,随着网络、电视剧媒体快速发展,负面的思潮扩散,扭曲的道德进行蔓延。小学生没有健全的三观,很容易受到影响。校园的德育教学不容忽视。而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家长忙碌于生计,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小学生缺失家长的德育教育。

2.很多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教学重点放置在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层面,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教育程度较低。

这主要是很多小学学校没有科学的教育机制,对德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德育教学顺利开展。

3.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缺乏教学基地。

很多小学德育教学,除了小学教学机构自身存在问题之外,专业的德育教学基地比较缺乏,影响了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专业的德育教学基地指的是博物馆、文化活动馆以及少年宫等。文化部门认识到问题所在,但是受到经济建设影响,教育经济的匮乏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之关键。

三、小学德育教学策略

人们研究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延续,在社会存在中去查找答案。而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应该基于现实生活过程为基础开展。人依附道德存在,最有意义的体现是个人拥有属于自我的道德生活,道德体现在他的道德生活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思政的科学,该学科对思想品德的形成、演化以及影响作出深刻研究。科学的形成涉及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主要受到外界社会道德氛围和自我主观的道德意识相互作用影响,当主体受到外界影响时,会通过自我意识实现调节。

(一)做好德育机构建设

小学德育工作开展,面对德育结构不健全问题,教育机构管理者应该积极配合地区实际,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健全的德育机构体系,在实际工作开展进程中,必须构建出德育工作体系。有德育工作小组,负责德育工作开展。针对学校存在的德育缺陷,采取联合合作方式一同应对。该联合方式主要是指在相邻的小学校园里,借助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开展,相互利用德育资源,发挥资源使用效率。

(二)严格管理,用心管理

教师经常在班级里告知学生纪律的重要性,不能放任学生,帮助后进生转化工作。对生病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实践发现,当教师这样做时,学生容易认可教师,愿意将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当师生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师生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给德育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德育工作开展,是整个教育之灵魂。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一线教师更需明白,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最优发展。因此,需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遵守教育规律,认真教育每一位学生,为构建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主任工作开展对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有重要影响,班主任创设出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陶冶学生学习情操,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可想而知,班主任教学地位有多重要。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同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最多的人,班主任的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有重要作用,它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折射出班主任的影子,并深深的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进行学生规范教学时,需注意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素质。在实践教育中,能切实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目的。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才能。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中肯定学生,认可学生。

四、结束语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教学工作

道德教育是一项历时长久、不断更新的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抓起,注重学生的内外兼修,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弘扬社会道德风尚贡献一分力量。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工程,不是简单的外在约束,明令禁止地能做或者不能做,而是要让学生从道德的高度认识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只有将道德理念内塑于心,才能将善意举动外化于行。以德教书,就是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德育为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的立足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有更长足的发展。以善育人就是将善行广泛传播,用积极的行动感染人、带动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尽力的人。

一、现在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尚有偏差

现在的德育工作有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小学生虽然具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但是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往往不能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因而教学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教师对这一课程也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教之,他们更注重的是其他主要学科成绩的高低,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部分教师自身道德规范疏于践行,缺乏以身作则的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素养,认为道

德建设与己无关,这导致道德变成了教师口中理论性的道德,教师自身不尊老爱幼、不节约环保等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在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多来自效仿学习,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道德的养成。

德育工作往往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阶段,道德教育出现了各种问题和道德偏差,书本中的善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纸空谈。我们不能将道德教育简单地书本化、理论化,知识灌输一样的教育是难以在生活中起到实际效益的。如,一个在环保倡议书上签字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随意践踏草坪、乱丢杂物;一个在课堂上对雷锋精神侃侃而谈的学生,私下却连帮自己父母做家务的实践也没有……这些现象说明,德育工作与善行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仍是小学教学关注的重心。

二、将德育教育善行教育开展,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1.将德育教学开展计入教师考核标准,以师德影响学生品德

教育教学中需要紧抓德育工作,以德为本善为先,教师以德育为教书根本,用德育传授真知,将善念存于心间,用善行丰富生活。将道德教育纳入教师能力考核,是对教师以身作则,全面教学的有力监督。作为教师,要有耐心有爱心,同时有恒心,对自身道德层次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身正为范”,从生活细微处做起,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养成。

2.注重德育教学活动的不断丰富开展,用实践塑造学生品德

小学教育教学的开展,要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注重思想品德课上的教学方式,不能以本为纲,搞本本主义,而是以德育为主,将善行常驻,运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学生道德教育。如,运用广播、合唱等形式歌唱爱国精神;举办拔河、广播体操等集体活动,培养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开展植树活动和手工展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科技头脑。有益的活动项目,对小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将善行的举动充实生活,将自身的发展不断贡献到社会中去。

3.实施奖励表彰的机制记录善举善行,借先进提升学生品德

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因而德育教学中不应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围追堵截”,这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榜样的作用和激励的措施在目前看来还是立竿见影的。良举善行不可能每天发生,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以高尚品德标榜,但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善行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的眼睛,不因微不足道而懒于表彰,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表现应当及时予以鼓励或表彰,这样不仅使受表扬者信心倍增,

也能以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公德,督促每一个学生自求上进,自我约束,达到优秀道德素质的培养。

真正的品德教育和善行教育是实现教学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用在教育领域,要求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学生自觉增加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沿着教师的“善”的行为前进,自我约束,不断进步。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品德、多善行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带动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小到校园,大到整个社会,需要用良好的品德塑造人,用善意的言行感染人,在思想的层面约束人,从生活细微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服务于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赫清.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之中[J].价值工程,2012(01).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保证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当下的小学教育工作,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我们就简单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师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们在带领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们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工作和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5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执行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6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这一教学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98~99.

[2]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6

一、制定计划

完整的德育计划是前提。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进行。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方向和总的趋势。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2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小学德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针对德育的固有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以及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效果。我校设置红领巾监督岗。让学生自我管理,并纳入班级流动红旗考评。充分发挥板报、橱窗、校园网站、宣传标语等媒介,大力宣传各类先进人物和事迹,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健康成长。如我校每年把三月定为文明礼貌月,一周一个重点对学生进行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做文明事、做文明学生的强化训,活动结束后,评出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进行表彰。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全校学生人人懂文明,个个有礼貌,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组织实施

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过程,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步骤。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管理网络和统一的指挥系统。学校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的,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组织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调校内各组织、各职能机构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关系。宏观指挥并指导德育工作的进行。监督检查各方面的工作,做好德育质量的评定以及总结等工作。

2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把德育寓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寓于课外和校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不应仅仅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家庭、社会、集体等也是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力量和媒介。我校特别重视家长学校工作,每期按时给家长上课、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在家及校外的表现情况,针对实际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更不可忽视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由此,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德育体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系统,时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着学生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由懂得小道理到懂得大道理,由不知道怎么做、不应怎么做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

三、质量检控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德育管理的中继过程,也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衡量工作及成果的尺度,没有它,就失去了参照度,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制定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德育目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优秀学生标准》及学校制订的《白玉县盖玉乡小学文明礼貌常规》等。另外,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生年龄特征也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德育的质量标准可采用阶段性指标和综合指标来衡量。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标准化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的实际。此外,为了便于检查评定,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系列化、层次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加强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测量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检查可分为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全面检查与专题检查等。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资源、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德育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影响学校德育质量多种偶然因素与系统因素施加干预,而使德育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德育的质量检查是德育控制的基本依据。

3德育质量的评定。它是对小学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作出评价,并以德育质量为依据来衡量德育目标达成度的一项工作。科学的评定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与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学生的发展。要防止片面地以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多少和活动的热闹程度等表面现象来评定德育质量的倾向。

四、总结创新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7

关键词:中职教学德育教学多元评价

课题: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说、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ZD0100;主持人:刘德云研究成果。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地评价学生,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促进和激励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达到育人、化人之功效。本文立足于笔者学校近几年的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出了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引导功能。

一、传统德育课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学生成绩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考查)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相比一张试卷下定论的评价方式要科学了许多,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下。

1.知行严重脱节

对于学生某门德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往往以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的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再现能力,使得德育智育化,而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良好行为习惯、社会实践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却很少去评价,使得中职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知”与“行”脱节现象较严重。

2.评价主体单一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由德育教师单一评价学生,没有形成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道德权威,评价封闭、不够全面客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虽然在学生德育成绩中加入了平时成绩,但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平时成绩时,往往以学生出勤、完成作业情况为依据,再加上对学生的一些主观印象。这种评价方式较笼统,针对性也不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个阶段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不能及时地发挥评价在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中的激励引导功能。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我们构建了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德育课表现(30分)、考试成绩(40分)、日常行为表现(30分)和个人申报加分项(10分)四大部分,总分为110分。其实质是把教学和评价看成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德育知识建构、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努力做到让学生知行合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该多元评价体系的有如下特点。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学生个人共同参与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表现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既看学生德育学科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情况。

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终结性评价、自我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评价更加合情合理。

四是评价功能多元化。做到对学生“过去”起到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到激励引导作用。

三、多元评价体系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上,我们的中职学生并不差,他们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创造力,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但长期以来,他们是一群受着批评长大的孩子,自信心严重不足。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构建了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成绩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时,我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角度看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点,抓住他们点滴的闪光点及时点评,这样就能激发中职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见表1。

1.德育课表现评价(30分)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小学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德育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并谈论了开展德育渗透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顺利开展[1]。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小学,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小学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远并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小学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小学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4]。

结论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2]刘立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心得[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365.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9

【关键词】德育教育;学校教育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始终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国家兴盛的奠基性工程。系列重要讲话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反映了新时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曾强调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一、我国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它依次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各国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遵循因龄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学校必须选择适合每个年龄段特点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中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视,将其看作是人成才的关键,而常常低估甚至是轻视小学教育。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教育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各自面临着不同年龄认知能力的教育对象,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任务,看似各个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价值不同,然而它们却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

在小学教育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小学教育奠基性地位缺乏全面深刻认识的表现。小学教育的奠基作用,既表现在它是后续智力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表现在它是整个人生全面发展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奠定了思想品质、个性品质、身体素质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基础,才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生活和发展打下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党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切实把立德树人摆在学校教育首位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小学教育为什么特别强调德育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特别强调德育教育,一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目的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使受教育者既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真实本领,也具有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觉悟。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我国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起着定向作用。二是由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阶段。在一些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初始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效果。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我国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组织器官、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逐年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小学的德育教育也要根据学生这种身心变化特点采取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概括起来,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并以形象思维占优势。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感性教育为主,教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二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奠基阶段,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以正面教育为主,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三是小学德育教育要注意随着学生逐年的成长,在内容和方式上渐进加深和理性化。四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位,德育工作要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渗透在各门课程和各种活动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

参考文献:

[1]《南方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一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2]《南方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一版:

小学生德育表现篇10

为了进一步考察、分析和探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特点、动向及教育对策,笔者于1993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先后选取了山东省某市分布于市区、山区、矿区较有代表性的五所小学、五所中学的4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封闭式,每道题目均有几种答案供学生选择,要求每题必答并独立完成;为了使学生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地表述真实想法,提供可靠信息,问卷采用了无记名式,并在“指导语”中申明:本调查只作群体研究,不作个人分析,不把结果反馈给校方或家长。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在调查对象方面,中学阶段主要选取高中二年级学生,计199人;小学阶段主要选取五年级学生,计225人(详见表1)。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理想、助人、自立、自制、同情心、自信心、政治观、英雄观、集体观、价值观、学习观、劳动观、职业观、荣辱观、恋爱观、审美观、法制观等方面设计了63套题目及313个选择答案。限于篇幅,本文只从中挑选了13个典型问题,运用统计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进行了量化处理与比较分析。

表1[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基本结构

(附图{图})

骨干学生包括班组干部、团队干部、小学少先队员、高中共青团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比较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总体平均水平,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求学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上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思品总体水平明显高于高中生总体水平(详见表2)。

表2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总体平均水平分析

(附图{图})

上述状况的形成,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较多的正面教育,思想单纯,上进心强,受社会腐朽思想影响较小;而高中生思想相对复杂,接触社会较多,加之部分学校只忙于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正面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学生本人也全力以赴于将来的升学考试,不愿参加甚至不愿过问学习之外的其它活动。很显然,高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比小学要艰巨得多,也重要得多。

此外,由表3可见,在爱国思想、时政态度、自信心、英雄观方面,小学生与高中生差异不大。差异比较显著的,一是“对惩治腐败的态度”,高中生明显比小学生认识深刻、反应强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这说明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批判性、正义感、责任心显著增强,开始用评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切盼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干部清正廉洁;二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该项小学生明显比高中生态度积极、行动自觉、坚持经常助人为乐。表明高中生的关心他人、互助合作观念尚须加强。而差异非常显著的,小学生平均分高于高中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依次是:(1)对谈恋爱的态度,即中学生不得谈恋爱的观念;(2)对劳动的态度,即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3)对怪异装扮的态度,即不穿奇装异服、衣着整洁大方的审美观念;(4)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即遵守考纪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荣辱观念;(5)参加班组活动,即集体主义观念;(6)为病人、灾区募捐,即扶弱、济困的同情心、爱心。而高中生平均分高于小学生平均分的典型问题则依次是:(1)有困难自已克服,即知难而进的自立自强精神;(2)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即对党中央“反腐倡廉”这一举措的认识与评价(详见表3)。

表3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平均水平分析

(附图{图})

*p<0.05差异显著**p<0.01差异非常显著

(二)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由表4可见,小学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对雷锋和赖宁的态度、报效祖国的志向、为病人或灾区募捐、关心国家大事、参加班级活动。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由高至低依次是: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对惩治腐败的态度、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对劳动的态度、对谈恋爱的态度。三是得分率在0.5层级的,如“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认为令人讨厌须严格禁止或从重处罚(选项1、2)约占69.6%,而说不清、无所谓或认为纯粹是个人爱好、不应禁止(选项3、4、5)的占30.4%。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他们崇尚奇装异服,而是因为小学生审美观尚未成熟,对“怪异装扮”的内涵缺乏准确的理解,还需在审美教育方面着力培养。四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如“有困难自己克服”,这是一个小学生得分率最低、认识最模糊、最需要的加强培养、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方面。

表4小学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n=225)

(附图{图})

注:选项1、2、3、4、5分别代表学生在各个思想品德典型问题上所持的五种不同态度的倾向性选择:非常积极、积极、一般(无所谓、说不清)、消极、非常消极。下同。

2.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自身差异比较

由表5可见,高中生自身(内部)对思品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呈多样化态势,大体可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得分率在0.8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对惩治腐败的态度”和“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过去曾有人断言,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学生政治观念将愈益淡薄,参与意识渐趋“冷漠”甚至患上“政治冷血症”。调查结果并非如此。目前高中生仍很关心我国的政治生活,只不过关注的方式已由过去的“空谈政治”转向了对政治现实的务实关注,并愿将英雄模范人物奉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而积极进取、改过迁善。二是得分率在0.7层级的,集中体现在“关心国家大事”和“志在报效祖国”上。这说明高中生已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前途命运甚为关心,并渴望将来学有所获、报效祖国。三是得分率在0.6层级的,主要体现在“为病人、灾区募捐”、“自信能取得好成绩”和“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上。说明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同情心、自信心和羞耻心。特别是在考试方面,认为作弊可耻并应从重处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考风考纪、学业成绩方面保持了比较理性的态度,对有悖公平竞争的作弊现象十分反感。但也有个别同学认识模糊、动机不纯、考风不正,对此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得分率在0.4层级的,主要有“为别人多做些事情”和“参加班级活动”。可见,高中生为了应试升学,已不愿再象小学生那样乐此不疲地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再为帮助他人而花费时间。对此,尚需加强助人为乐和集体观念教育。五是得分率在0.3层级的,主要是“有困难自己克服”和“对劳动的态度”。可见,高中生知难而进、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热爱劳动、参加劳动的意识还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对劳动持无所谓的消极态度(选项3、4、5)的人数竟占41.7%,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六是得分率在0.2层级的,主要是“对谈恋爱的态度”和“对怪异装扮的态度。”这是高中生得分率最低、在认识与态度上最具多样化特点的两个方面,选项很不集中且呈消极态势,体现了高中生在“恋爱观”与“审美观”上的迷惘和困惑。这一方面与其生理成熟、思想活跃、好奇心盛、模仿力强、喜欢随大流赶时髦有关,一方面也与他们在扩大开放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受到一些黄色书刊的腐蚀、诱惑、污染有很大关系。因此,学校、社会、家庭在这方面应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表5高中生思想品德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n=199)

(附图{图})

3.小学生与高中生典型问题得分率分析及其彼此差异比较

由表4、表5排序可见,中、小学生对十三个典型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既有相同、相近之处,又有相异、相反之点,有的甚至差异非常显著。为明晰起见,谨将中小学生思品典型问题得分率比较图示如下。

(附图{图})

(三)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及其差异比较

1.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调查表明,文化、技术水平较高的家庭子女,其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上进心较强、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较浓。就小学生思想品德13个典型问题的总平均分来看,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高居首位,工人家庭的学生位居第二,干部家庭的学生居于第三,农民家庭的学生名落第四。对此,我们分析,知识分子较为重视子女的早期思想品德教育和成才意识培养;工人虽本身文化水平较低,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冀子女成为“文化人”的心情甚为迫切,因而对孩子在德才方面要求严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忙于工作事务和个人发展,无暇顾及或疏于子女教育,加之“官风”影响,使子女优越感甚浓,上进心不强;而农村地区比较闭塞、单纯,对经济腐败等问题感触不深,因而得分较低,以致影响了总体分。但在个别典型问题上,这种排列又有所变化。如“关心国家大事”一项的平均分就变为:农民子女居于首位;知识分子子女居于第二;干部子女居于第三;工人子女居于第四。在“对雷锋、赖宁的态度”上,农民子女又排在第一位。可见,学生总体水平与具体问题之间也会因不同的家庭背景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具体问题上一定要作出具体分析(详见表6)。

表6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n=225)

(附图{图})

2.高中生思想品德善的家庭背景分析与比较

同小学生一样,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高中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背景的显著差异,则会带来影响的显著差异。例如,在“对劳动的态度”方面,工农子女由于受家庭的影响,要比干部子女强;但在为“病人、灾区募捐”方面,由于工农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等方面原因,比干部子女要差(详见表7)。

表7高中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家庭背景分析(n=199)

(附图{图})

三、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通过本次就13个典型问题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平均水平、得分率、家庭影响几个方面的调查、分析与比较,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也是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日趋向多元、多向、多变方面发展,再加上有的学校重智、轻德、忽体、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致少数学生偏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轨道。因此调查后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事关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和深化。德育工作者务必下大功夫认真研究当前的社会状况、学生特点和德育对策,使学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启发和思考。

(一)在德育内容上,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传统的民族,如仁爱、孝悌、忠恕、克己、尊亲、敬长、利国、谦逊、勤敏、廉洁、公正、守信、和乐、助人、好学、俭朴等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列宁所说的那些“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教育”[①],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

公民教育,是指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的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教育。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德育内容中的公民教育对实现中小学生个体社会化、把不谙世事的孩子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积极进取的社会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工作“切入点”不是单从很抽象的理论原则或响亮的口号入手,而是从最基本、最切身的作为国家公民所必需的常识入手,从教人如何做“好孩子”、“好学生”开始。

(二)在德育方法上,应重视对中小学生的说服教育和集体教育。德育方法是指达成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各种影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对此,我们曾列出六种德育方法供中小学生选择。结果详见表8。

表8中小学生对德育方法的选择

(附图{图})

由表9可见,中小学生德育方法应以说服教育和集体教育为主。首先,说服教育注重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它比那种声色俱厉的训斥和严惩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较为重视自我价值、自我评判和自我发展,对成人的依附感减弱。因此,教育者应在尊重与理解他们的基础上,以平等、商讨的方式,促其加强自我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完善道德品质。其次,集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活动教育学生。学生集体包括学校、班级、团队及校内外各种学生组织。它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言:“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②]

表9中小学生对德育途径的选择

(附图{图})

在奖惩方面,由表8排序可见,高中生把“从重处罚”排在第三位、“奖励为主”排在第五位;而小学生则把“奖励为主”排在第三位、“从重处罚”排在第六位。可见,高中生比较赞同“说服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德育方法,主张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对违纪者严肃处理;而小学生则希望教师以赞扬、表彰、奖赏的形式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对那种粗暴的训斥、处分、体罚或变相体罚方法十分反感,因而将“从重处罚”列为最差的德育方法。遗憾的是,个别教师目前仍把处罚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作为“教育”学生的“尚方宝剑”而屡试不止,这与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格格不入的,是学校教育应该坚决禁止的。

(三)在德育途径上,要注意对中小学生区别对待,使之渠道畅通、全面推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由表9排序可见,小学生把教师、班主任视为最重要的德育指导者,列居首位。这是因为小学生接触社会少、依赖性大、模仿力强,教师、班主任是他们心目中知识的化身、处世的楷模,享有崇高威望。因此,班主任应创造性地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队会、报告会、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义务劳动、观看影剧、阅读书刊等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并用自己率先垂范的身教影响学生。任课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以自己堪为人师的政治态度、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工作作风等影响学生。

然而,高中生则把“同学交往”列居德育途径的首位。这是因为高中生对教师已失去了小学阶段那种圣洁般的崇拜,班主任也不再象小学阶段那样实施“包班制”,而且教师众多,班主任有时并非主课教师。加之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发育阶段,具有一种闭锁心理,不愿再轻意吐露内心的“小秘密”,尤其对成年人,开始具有防范心理,言谈举止常带有掩饰、隐蔽、婉曲、内倾的特点,因而往往把同伴间的彼此真诚、坦白、亲密、互助作为友谊的宗旨,重视同伴群体关系,富有较强的小团体意识。遇到问题时,愿向同年龄、同性别、同乡或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伙伴”倾吐而不肯向父母、教师透露,因而同学交往或曰“友伴群”关系成了影响高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友伴群”作用的生动写照。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引导和指导高中生稳妥交友、谨慎择群。

还应指出,由表9可见,中小学生都把“观察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小学生将其列居第二位,高中生将其列居第三位。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其主要形式是模仿和认同。模仿是指学生对伟人、英雄、模范、标兵及身边的好人好事等榜样行为的仿效,而认同是学生把观察到的榜样行为进行内化的过程,即把榜样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可见,中小学生观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外化与内化、他律与自律、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此外,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结果,中小学生在下列三条德育途径的选择上排序完全一致:家长,第四位;思想政治课,第五位;团队组织,第六位。现据调查情况分别作一探究。

其一,关于家长问题。家庭是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职业特点、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作风、工作态度、睦邻关系、行为习惯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个性品质。由于血缘与经济关系,其教育和影响具有早期、具体、长效、深刻的特点,而且不仅直接影响其子女本人,还会通过学生影响整个班级的思想品德风貌和德育工作效力。因此,要切实搞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密切配合。

其二,关于思想政治课问题。该课在小学为“思想品德课”,在高中为“政治课”。按理说,这门课应该成为德育的重要途径甚或主要途径。但本次调查中中小学生均将其将排在了第五位,普遍对该课程兴趣不浓、评价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德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或错位,而且德育内容松散、死板、变化性大、教条性强、逻辑性差;另一方面是部分任课教师讲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时代观念欠缺,使学生难以体会德育课程对人生追求的导航作用,未能满足学生心态复杂化、多元化倾向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认同的减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上商业文化、经济大潮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冲击,也使学生与严肃行教的教师拉开了一段距离。特别是有的高中,只把政治课视为高考的“捞分课”,平时不是很好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性政治教育,只是在高考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猜题押题。这就丢掉了这门课的主旨和灵魂。我们说,德育即心育。思想政治课应针对学生的真实心态,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实、活地进行德育渗透。

其三,关于团队组织问题。本来,共青团之于高中生,少先队之于小学生,应该是个很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自我教育群团组织,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但中小学生却将其排在了德育途径的最末一位,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学校只顾抓教学质量、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团队组织的教育功能和组织建设;二是团队组织名不副实、纪律松懈,活动不正常,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可信赖、可依赖的群众组织;三是团队干部素质不高、能力较差,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团队活动。这也是一个值得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的问题。

(四)在德育环境上,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或称物质环境;软环境,是指学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有着某种决定性的教育意义。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