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7:20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1

论文摘要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校本教材作为与之配套的教学材料,也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本教材的开发。

1校本教材的含义

校本教材指由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材,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教材,是以学校为主体,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教材,以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讲义、活页材料等)、电子文本等方式呈现。

2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校本教材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教材。但是随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推动,以“章节体”形式编写的传统教材内容与新课程体系缺乏配套,因此高职校本教材应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开发与编写,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的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突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理论结构,重点突出高职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高职校本教材是指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及相关行业特色,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研究,并和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和研究的适合该校专业教学的教学材料。高职校本教材体现出明显的本校专业特色,有效弥补国家及地方统编教材的不足,同时在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校方与企业用人单位进行紧密联系,培养出大批企业所急需的技术人才,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由此可见高职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页制作》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编写思路:首先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技术专家组成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其次通过行业专家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反馈捕捉市场信息,同时开展市场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最后进行教材的开发。

网页制作课程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通过结合行业最新动态,精心设计5个实践项目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将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是满足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学习其他任务的基础,难度较低,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能力;提高任务是满足完成当前行业中本专业岗位各项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学生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群的各项工作,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内容;拓展任务对现有专业知识的拓宽、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工作岗位能力的新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是学生选修的内容。该教材在编写时打破传统格局,更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将任务分解,可以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同时也体现高职校本教材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4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目前尚处在开发的初期,要使教材反映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紧跟企业先进技术,同时体现本校的特色,校企合作是关键。开发者只有与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充分合作,以本地区企业生产为依托,任务来源于企业,才能开发出真正体现工作过程的教材,才能扎实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材开发分析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21-22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2

摘要: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英语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文着重探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包括任务的定义以及任务型教学的优缺点,分析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高等院校;任务型英语教学;应用

艺术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且水平参差不齐,特别近些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更多的英语学习困难,水平较低的学困生进入艺术学院。如何针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这是各大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任务型教学的倡导者willis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语言教学的逻辑发展,它与交际语言教学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用语言做事”(doingthingswiththelanguage),即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语言的习得,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一、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界定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willis强调语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交流任务的过程,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意义为中心,尽可能使这些课堂的语言教学活动真实化和社会化。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形式”的教学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nunan,Skehan和willis分别提出了3种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模式:Skehan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即意义是首要的;学习者不只是重复他人的话;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nunan在他的《交际任务和语言大纲》一文中归纳和总结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

(2)将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供关注语言和学习过程本身机会;

(4)增加学习者个人经历,为课堂学习提供重要的素材;

(5)设法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联系起来;willis的模式因为其可操作性强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willis的模式[3]中,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以下3个阶段(如表1):

表1willis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3个阶段

阶段项目

任务前(pre–task)引入主题,介绍任务

任务环(task–cycle)任务(task)

计划(planning)

报告(reporting)

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分析(analysis)

操练(practice)

任务前阶段(pre-task),即任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任务环阶段(task-cycle),是指学生以个人、双人对话(pairwork)或小组(groupwork)的形式讨论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后向班级汇报和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协调各组学生的分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的建议。

语言焦点阶段(post-task),主要由分析(analy-sis)和操练(practice)两部分组成。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层次不一。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学学生的特殊群体,其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英语基础非常差。

(二)教学要求低,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自身都更加偏重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培养,对文化基础课都较为忽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普遍偏低,有的高校的录取分数只要求英语达到50分英语就可以,这样的现象更加剧了艺术生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三)英语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我国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英语教学实践中照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因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远远不能适应具体情况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许多研究者和专家表示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有很多优越性,它的特点满足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的结合。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任务型教学法在这种情形下便能突现它的效果。教师通过设置与专业知识挂钩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业务知识,更使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及建议。

1.学生水平不足以完成任务。首先,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增加任务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相当重要。其次,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要适中。根据艺术生生源差别大,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任务的设计应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和知识的循序渐进,前后衔接。

2.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语言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难题并给予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四、结论

任务型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外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艺术类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特殊专业人才,教师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任务型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教学方相结合,使艺术类高校的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和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nunanD.CommunicativetasksandtheLanguageCurriculum[m].teSLQuarterly,1991.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的“三差”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等软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到要求,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上网聊天、冲浪,甚至出现旷课的严重现象,这部分学生主要感觉题型过于简单,不愿听认真听课,但到模拟真题操作时,又不注意细节,容易丢分。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缺乏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着不同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难以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上机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多媒体演示仍然占据了较多课堂实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实践操作,只是一味地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简单无趣。

根据笔者多年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特征,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导向,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断努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始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征,课程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3.1明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的一线,参与技术生产、销售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能力;二是具备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使用能力;三是具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美化和排版各种文档的能力;四是具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五是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幻灯片制作、宣传海报制作的能力;六是具备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是具备组建企业网站、制作企业宣传网页的能力。本文以此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2任务驱动,实现一体化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完成工作中企业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本文利用企业虚拟办公环境,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排版驱动任务,最终形成了3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个综合工作任务,综合工作任务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整合,以此实施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切身体验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

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和特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引导、学训一体”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工作任务,明确完成任务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相应的情景案例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再由学生完成任务和提交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开展“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个人的引导地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活动,以工作锻炼促进学习,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人综合职业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思想,提高个人竞岗就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范潇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2012,08:32-33+68.

[2]张福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3,12:147+150.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132-133.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111-113.

[5]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2-64.

[6]李光辉,刘伟,邱鹏瑞,赵雄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89-92.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4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基层组织 湖南农业大学 改革

教学基层组织是高等学校管理框架中最基础的组成单元。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情况与学校整体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抓好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向创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历程中,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

1.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基层组织改革的必要性。当前形势下,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基层组织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是多方面的,并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是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已逐步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调整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高校通过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不但能促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而且可以促进自身办学走向更高的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期,广大高校在国家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推行学院目标管理制、干部岗位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和岗位津贴制等。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高校深入全面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高等教育从重视数量扩张转变为高度重视质量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与时俱进地对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任何一所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必然改革。

1.2 是教学基层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改变之后,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我国高校教学基层组织也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校没有教研室这一教学组织,基本上是沿用欧美国家的学院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基本上都采用了前苏联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设立了教研室这一级组织。当前,虽然我国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相比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但是其基本上还是沿用原来的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研室在组织教学、师资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科发展由原来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转变趋势的出现,高等学校的功能有了极大的拓展,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教学基层组织已经不能有效地统筹组织相应的功能活动。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

1.3 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应用为中心,以科学研究和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其实质主要是培养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处在中等层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基层组织科学合理的构建与运行,对其研究出高水平利研成果和培养出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改革以教研室为特征的教学基层组织模式,创新适应时展要求的教学基层组织模式,使之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发挥山更大的作用,已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功能属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一种必然要求。

2.以教研室为特征的教学组织模式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课程设置的教研室。显然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问题。培养有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学科综合化程度的日渐提高,新兴、交叉学科的涌现,以及弹性学分制的实施,其设置的以教研室为特征的教学组织模式,面对新的任务和趋势已显得力不从心。一是不利于课程的增、减,不利于课程内容的吐故纳新,不利于学生跨学院选修课和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影响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二是不利于教师开展跨专业、学院的科技项目研究,从而制约了教师知识结构的拓宽、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教学与科研统一问题。从理论上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教学就不会有活力,教学质量也不会高;科研没有教学作目的,就是一种没有教育性的研究,就失去了高校科研的本质特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对承担了学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研室来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研室没有时间和精力承担科研。同时,长期从事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适应科研的要求。加之,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科研任务,专门成立了承担科研工作的教研室(研究所),这就进一步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离。这种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体制,既不利于教学研究型大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又不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也不利于教研室自身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3 专业与学科发展问题。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研室为特征的教学组织,是按照一门或几门性质相近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这种类型的教研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专业和学科的调整已不只是局限于原有专业的自我完善,不是简单的淘汰旧课程或增加新课程,而是几个相关的专业或若干相近的课程重新优化组合。因此,传统的教研室已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2.4 高水平师资培养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教研室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造成了教研室组织松散、资源分散、经费不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教研活动开展不经常,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时有时无,教学观摩、相互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因此,它既不利于对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又不利于高校优秀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形成。另一方面,沿袭

传统按照课程设置的教研室,在新兴交叉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缺乏学科综合的学术氛围和背景,致使其不利于教师拓宽思维和学术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从而不利于高水平、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3.湖南农业大学改革后教学基层组织的主要特点。在经过近一年多时问的调研、多次讨论修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有关规定,结合原有《湖南农业大学教研室工作暂行条例》的实施情况,湖南农业大学按照依法行政、便捷管理、重心下移、学科专业并举、责权统一的目标原则,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教学基层组织的新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体现了以下主要特点。

3.1 创新设置体制,严格设置条件。实行“校、院、系”为主体的三级教学管理与运行模式,以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程群设置第三级教学基层组织。第三级教学基层组织指二级学院下设的系、教学部和实践(含实验、实习)教学中心,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因承担公共课程教学任务所设置的教研室。同时,允许二级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课程小组等第四级教学基层组织。并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包括兼职和双肩挑人员)的业务关系均应归属到相应且惟一的教学基层组织,服从所属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业务安排和组织管理。

教学基层组织设置的条件:具有符合条件的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人选;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或教学辅助人员,一般不少于5人,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不少于2人;具有本科专业或公兆(基础)课程群:具有明确、稳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具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硬件条件。

3.2 强化教授治学,突出学术地位。为了合理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体现教学基层组织的学术地位,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过多的介入,克服、官本位思想和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为此,成立了学校和学院两级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彰显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知识管理制度和学术民主制度。

由于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的职权涉及到学术评价权、组织管理权和资产支配权等。因此,其负责人就不但要具备较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具备组织、理财能力,能团结带领一批人,形成团队,并且有能力保障学术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规定担任教学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必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负责人由教学基层组织教师民主推举,经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初审后报学校审批,由二级学院院长聘任。

3.3 责任权力对等,管理重心下移。学校的职能定位于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发展趋势,规范管理程序,做好服务评估;对学术事务的管理以及局部的行政事务管理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或基层组织,使二级学院成为管理实体,基层组织成为学术实体。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责权统一的原则。一方面,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履行如下的职责:在二级学院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教学基层组织业务工作:负责制定教学基层组织发展规划、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做好教学基层组织年度工作总结;组织教师完成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与评价、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负责对本教学基层组织教师的任职情况进行考核,提出人员聘用、考核及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和岗位聘任意见,并对考核不称职的教师提出工作调整意见。另一方面,负责人事有如下的权力:行使教学基层组织的学术评价权、组织管理权和资产支配权;行使学校下拨和二级学院划拨给教学基层组织的年度运行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权;根据年度工作考核结果,享有学校为负责人提供的年度教学工作量补贴。以及二级学院参照学校标准,按不低于1:1的比例给予负责人岗位津贴。

3.4 政策大力倾斜,保障运行条件。为了保障改革后教学基层组织的运行条件,一方面,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在确保每个教学基层组织有充裕的办公场所的基础上,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套办公桌椅,并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台办公电脑。按照各教学单位在职在岗的教师人数(专任教师人数、兼课教师人数、实验实习教师人数、教辅人数)乘以一定的标准,下拨教学基层组织年度运行经费给各教学基层组织。并要求各教学单位要从自筹经费中按1:1配套支持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对于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包括主任与副主任或秘书),学校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一定工作量的补助和岗位津贴。

这样的规定,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学基层组织教研活动经费和负责人岗位津贴补助由二级学院领导说了算的局面。一方面为教学基层组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促进了基层组织教研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调动了基层组织负责人及其成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5

第一条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成人高等学校的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成人高等学校,是指以在职在业者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教育学院(含成人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及独立设置的业余大学、函授学院。

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的设置和管理,另按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成人高等学校的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审批。

第四条成人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在职、在业而又达不到岗位要求的高等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教育;对中等以上层次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对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第五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办学条件的可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处理好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同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各类成人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讲求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六条凡通过现有成人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增设专业、联合办学、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或夜大学教育及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等途径,能够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另行增设成人高等学校。

第七条正式建立的成人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师资、设备等条件,在其服务地区或行业所辖县或县级以上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设立校外直属教学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学班”)。

校外教学班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岗位培训。

第八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按照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其中设在地、市一级的教育学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学校所在地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办学形式、教学、制订长远规划和年度专科或本科招生计划等方面,应当接受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第九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应根据成人工作、学习的需要和办学条件的可能,确定办学形式。

成人高等学校各类培训的办学形式为业余、半脱产、脱产三种。

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成人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之间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办学。

第二章设置标准

第十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文化水平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还应当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室)、专业的负责人。

第十一条成人高等学校在正式建校招生时,须按下列规定配备与学校的任务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一)成人高等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2/3。其中专科或本科专业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专业专任教师的1/3。

(二)本科专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必修专业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或兼任教师一人。

(三)专科专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分别配备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或兼任教师一人。

(四)岗位培训或者继续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师来源应有切实的保证。除由专任教师任课外,应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五)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任职资格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及兼任教师总数的5%。

成人高等学校的级别和教职工的编制标准,根据学校不同类别,按其它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成人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服务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学校建成时,专业数应当在三个以上。

第十三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的计划规模,包括专科或本科、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等各类在校学生数,总计应达到800人以上。

第十四条成人高等学校在正式建校招生时,须具有与学校规模和任务相适应的专用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教学实习基地,保证教学、生活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所需校舍的占地面积和教学、生活用房设施的定额标准,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参照国家关于新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用地面积的定额办理。

成人高等学校的校舍可分期建设,但其可供使用的校舍面积,应当保证各年度招生的需要。

第十五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学生人均经常费开支标准及使用办法,应区别不同培训目标的规格、要求和办学形式,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学校名称

第十六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应根据其办学任务、领导体制、行业类别和所在地方等,确定名实相符的、规范的学校名称。

第四章审批验收

第十七条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办理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在每年第三季度以前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年度审批时间办理。

第十八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举办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

第十九条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实行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制度及论证责任制。

设置成人高等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邀请教育、计划、人才预测、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

论证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学科类别、专业设置、规模、领导体制,以及专科或本科、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招生的地区、行业;

(二)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布局;

(三)拟建学校的师资、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的来源;

(四)参加论证的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职务,论证参加人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参加论证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在论证报告上盖章或签字。

第二十条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成人高等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筹建成人高等学校的申请书,并附交论证报告、本规定所附的《筹建成人高等学校申请表》及其他有关保证性文件。

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筹建成人高等学校,还应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第二十一条成人高等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筹建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年,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成人高等学校在筹建期间,经学校的主管部门同意,可开展适量的岗位培训。

第二十二条经批准筹建的成人高等学校,凡具备本规定第二章设置标准规定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正式建校招生的申请书,并附交筹建情况报告、本规定所附的《正式建立成人高等学校申请表》及其他有关保证性文件。

第二十三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接到筹建成人高等学校申请书,或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后,应组织论证审查,并做出是否准予筹建或正式建校招生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正式建立的成人高等学校,专科专业的设置,须按隶属关系,由学校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本科专业的设置,由学校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正式建立的成人高等学校年度专科或本科招生计划,须纳入国家本年度招生计划;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招生的审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按第七条规定,校外教学班的设置,须按所属学校的隶属关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成人高等学校设立校外教学班,须符合下列三项条件:

(一)服务地区或行业的在职、在业人员岗位培训需求量大,学校本部校舍容纳困难,确有必要设立校外教学班的;

(二)已培养有一届以上专科(本科)合格毕业生;

(三)具有必要的师资、教学设备及管理人员,能够承担校外培训任务。

第二十六条为保证新建成人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实行考核验收制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对新建成人高等学校的第一届专科(本科)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

新建成人高等学校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质量考核,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检查处理

第二十七条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一)不按本规定擅自筹建或建立成人高等学校的;

(二)在筹建期间擅自招收专科(本科)学生的;

(三)超过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的筹建期限,仍未具备正式建校招生条件的;

(四)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五年内,生源缺乏或达不到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的;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6

一、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是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当前新课程教材改革,通过学校改革和科学实验,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我区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二、“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的基本要求与任务

“素质教育实验校”是指努力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能在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实验,有较成熟的成果与经验,学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水平较高,并能对其他学校起示范辐射作用的学校。

为了使“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建设更符合教育的实际,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层次学校的发展,“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分“单项实验校”和“综合实验校”两个层级。其基本要求与任务是:

(一)“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基本要求与任务

1、学校依法办学,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规范;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自主与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2、学校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思考,有切实可行的创建“区素质教育实验校”三年发展规划,达到上海市中小学“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指标纲要中的“学校办学基础性指标”,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单项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课题研究或实验项目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解决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在实验过程中形成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

3、学校重视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党政班子能团结协作、有进取精神,教师敬岗爱业、为人师表,奋发向上成为校园风尚,学校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较健全的机制,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较高。

4、学校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和研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改革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减负增效方面有成效。

(二)“素质教育综合实验校”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1、达到“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基本要求,完成“素质教育单项实验校”的各项任务。

2、主动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管理经验和教育成果,不断提高和扩大学校特色的品牌效应和办学声誉。

3、用科研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承担的科研课题或实验项目能统领学校的整体工作。

4、校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有一批素质优良、区内知名的骨干教师。

5、根据需要承担区内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实训指导任务以及其他带教和培训工作。

6、学校成为我区对外交流的窗口,并承担相关任务。

三、“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与管理

(一)建立“素质教育实验校”的申报、评估和退出等制度。

凡申报参与“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的学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合法的办学资格,校舍、场地、设施等硬件设备能基本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2、严格遵守国家、本市有关教育政策法规。

3、办学有一定的积淀,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经验和成果。

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申报,在创建过程中不愿继续创建的学校可以申请退出。

“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评估,按“学校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实施终结性评估”三阶段进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二)学校在创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法办学,遵守各项教育法规、法令和政策,如有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发生,将延迟评估(最少6个月)甚至取消“素质教育实验校”创建资格。

(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价机制,并积极配合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随访、评估等。

四、保障和奖励

(一)成立“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名单另外发文)。

(二)对参与创建的学校给予支持。对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的规划制定和承担的课题或实验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创建规划中涉及到的硬件建设部分,经专家论证和教育局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纳入局建设计划;教育局将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创建工作与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考核和校长任期制考核相挂钩。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合;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20-04

课程整合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综合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结果。当“课程整合”在中小学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时候,高等院校却显得蹒跚踯躅,犹抱琵琶。有的高校牢守“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普通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应用性和基层性方面,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此种情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更需要在内容、形式及资源上整合,一定要紧扣职业教育的这些特征进行专业及课程设计,实际上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比普通高校还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需要高职院校在花精力进行招生和推荐就业的同时,对课程整合投入更多。

一、高职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为回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其中在课程设计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亦称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课程整合的出现是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必然,也是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职课程整合的立论基础与课程综合化萌芽之初的立论基础有所不同,与基础教学或者本科教育的课程整合也不同,它的内涵更为复杂和丰富。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角度看,高职课程整合的立论基础可以归结为四方面:系统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以及教育学基础。目前较为成熟的高职课程整合理论正是吸收了这四方面的合理性因素才得以建立的。

(一)系统整体论的哲学思想

从系统整体论的角度看,客观世界的系统整体性是高职课程整合的客观依据。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不得不将科学按照具体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局部加以研究,以便各个击破,一步步扩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在系统整体论的驱动下,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普遍背景和主要驱动力,任何学科、学说若不打破孤立的封闭式藩篱就可能丧失生机,急速衰朽。高职课程整合正是体现着系统整体论的思想,反映了现时代科学认识论综合性的特征,从改变狭窄封闭的专业与课程入手,试图恢复学科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但它并没有将课程综合绝对化,否认分科课程和教学的重要性,而是全面、科学地遵循科学认识论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统一的特征,辩证地处理了课程分化与综合的关系。从这方面来说,高职课程整合是系统整体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化,系统整体论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核心技能课程理论

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定位?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曾提出:“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今天看来,这些话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职教育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最完美的基础应是“就业导向”的教育,为此,除了传授职业工作技巧外,高职教育还应向学生传授职业世界中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

核心技能课程理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论,是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深入思考的结果。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方案,一个系统,一种手段,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核心技能课程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核心技能课程系统不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而是面向一个专门领域或行业,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核心技能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模块,它与其他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核心技能课程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和训练课程等;整个课程系统具有专业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整个课程系统突出技能训练,系统所属项目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整合的构建思路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素质教育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要完成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的整合至关重要。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整合应包括以下两方面的构建思路:

(一)课程体系模块――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构建

“任务驱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设计任务,其任务也就是教学目的。但这教学目的不是简单地提出应该如何,而是以任务实例的方式展现出来。高职教育是对从事某些职业前的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应以就业为导向来体现鲜明的职业特征。因此,高职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目标鲜明地针对职业岗位来进行构建。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整合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步骤如图1所示:

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兴农宏商”为宗旨,构建了“基于农产品营销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依托行业、立足三农、面向区域、兴农宏商”为基础,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与南宁市供销社等行业单位、广西特产网等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实体运营企业及艾迪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合作,同时紧密加强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联系,针对专业所对应的电子商务职业岗位需求,以企业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商务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等主干课程为核心的“基于农产品营销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通过论证获得了认可,该专业也被评为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专业。

(二)以“任务”为驱动完成模块课程的教学

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程整合模式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即任务的构建)过程、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即是“任务”的完成过程。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组合,保证任务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中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为主要结构的四阶段论,通过两个方面及四个步骤进行项目任务的教学。

1.理论教学结合具体任务

理论教学结合具体任务,使学生明了所学知识为解决何种任务服务、对培养何种能力有效,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与各级供销社等行业单位、广西特产网等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企业及艾迪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结合专业职业核心技能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摒弃传统教学与当前人才需求不适应之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带有企业化性质的项目实践教学,体现了任务驱动的课程整合理念。

2.实践教学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沿着单项演练―模拟仿真―综合训练的思路安排

单项演练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按照任务项目流程,沿着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完成一个个单独的项目任务,形成单项职业能力。如图2:

模拟仿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模拟仿真是学生在完成主干课程的学习和具有一定的单项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以环境模拟、仿真任务项目的形式在校内安排若干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实习实训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各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形成综合能力。

综合训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初步熟悉任务项目操作规范,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实际参与完整的任务项目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运作能力。这一阶段,学生要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接受实践任务项目的真正锻炼。在本阶段的实践中,他们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和实践,完成企业员工应当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把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业绩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素养、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又是学生职业趋向逐渐明晰、就业岗位基本确定的关键时期,学生在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就业。

以上几个环节,紧紧围绕项目任务来形成对应的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按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规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与实践尚缺乏专业的理论性指导。因此,本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课程整合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注意课程开发及决策主体的多样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整合均存在课程决策主体单一的问题,制约了课程体系的合理整合。

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0年又颁布了《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据调查,超过59%的公办学校校长和67%的民办学校校长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由就业市场岗位需求来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较少能够吸纳一线的企业专家参与。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职课程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到课程的各项开发的所有决策都由学校来决定,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由教研室专业教师负责开发。由于受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力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不能准确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或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要求,尤其是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由专业教师制订,等于教师自己订计划,自己来执行。这样,就会出现“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并未按实际需要去设计课程,而是因师资、设备等实际的资源去设置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由于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人设课及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课程计划的不充分和不适宜,以致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计划执行,改动频繁且随意性强,失去了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很难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课程组织形式

由于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集中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开展,对原来的交叉式课程组织形式有较大的改变,致使任课老师无法适应集中式的项目指导活动。“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全面推广仍然有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1.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形成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2.对目前使用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3.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必须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和前厂后店等多种办学模式。

“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学生必须自己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这种模式将大大增加学生进行具体操作的机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够参与进来,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和前厂后店等多种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教学实习能够为企业生产服务,为企业生产成品或半成品,这将可以适当解决学校办学经费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服务,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着力组建一支能有效指导教学及实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主要是从本科院校引进,但很多特色的专业包括一些短线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自身的局限性或其他非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从本科毕业生中引进,只能由本校的毕业生留校任教,从而导致这些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而留校任教的毕业生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学历不达标;二是学缘结构上的近繁殖,容易产生专业交流上的障碍,不符合专业学科的建设和长远发展要求。目前,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及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低等将成为高职院校师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势必会产生至少两种后果:一是专业设置难以很快地适应和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强的特色,这将不利于高职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因此,在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课程整合方案的实施中,组建一支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及实践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对方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莉,靳瑞勇,张思亮.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5(12):21-23.

[2]侯海云,李兴保.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新解[J].中国现代教育设备,2007(2).

[3]朱美松.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J].科技信息,2007(8).

[4]祁舒慧,徐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4).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8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化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就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教育部新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先提出要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再一次把农村教育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能请您谈谈这样做的理由吗?  答:农村教育面广量大,中小学在校生多达1.6亿。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离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  问:《行动计划》在加强农村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我们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期实现西部“两基”攻坚、中部“巩固提高”、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做的工作如下:一是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贯彻落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确保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四是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五是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六是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七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问: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扫除600万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二是到2007年,西部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有条件的省(区、市)通过国家的“两基”评估验收。截至2002年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个团场,到2007年绝大部分要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极少数特别困难的县也要达到国家“普六”标准。  完成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扶持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加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明确各级政府在“两基”攻坚中的责任等。中央主要是对“两基”攻坚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必须对本地“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切实负起责任。各攻坚县要结合中央、省级“两基”攻坚目标,制定出县域内分年度、分项目的具体发展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问:《行动计划》对于中部和东部的农村教育作何考虑?  答:除了“实现西部两基攻坚”外,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中部巩固提高成果、东部‘双高普九’”的目标,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要以加强农村初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要加大控制初中辍学的力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要加快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2010年全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将建立起“双高普九”的任务目标责任制,将有关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县,以县级(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要在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优质学校的数量、扩大优质学校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和生均校舍面积,全面消除危房,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要建设符合国家建设和卫生标准的学生宿舍、食堂和学校公共卫生设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使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藏书量及生均占有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体育、美育设施达到国家或省级规定标准。  问:在加强农村教育过程中,农村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将会凸显。这方面我们有何考虑?  答: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充分重视。首先,这次振兴行动计划包括了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提出要加强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任教师要全部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基础上,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大部分要达到专科、本科学历,其中一部分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使所有在职教师能够定期接受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制度,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本报记者符德新)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宁夏:奋力攻坚势在必得  “两基”攻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成为宁夏人民最熟悉的词之一。  从黄河两岸到六盘山下,10年间宁夏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近600万回汉人民,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两基”攻坚持久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1998年年底,在占总人口55.4%的北部川区13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秋,在“贫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目标。如今,漫步在酣战“两基”硝烟未散的宁夏山川大地,人们所见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大多是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在宁夏“两基”攻坚的“三部曲”中,前两部已经完成,眼下宁夏再次向南部山区“普九”攻坚发起最后冲刺。  盐池在宁夏山区九县(区)中今年将率先完成“普九”任务,日前记者来到该县大水坑镇中心小学,看到“普九”的春风已吹到了这所远离县城的学校。校长张云兴奋地告诉记者,自治区副主席刘仲、教育厅厅长蔡国英几天前刚来过学校,当听说学校有2000人规模,办学质量也不错时,领导们非常高兴,鼓励他们要借“普九”之机,使学校的基础建设、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张校长充满信心地说,“普九”的政府行为一到位,师生们的心里就踏实多了。今年,学校教师办公楼和学生饭厅的建设及校园美化的硬件建设都有望得到解决,到了秋天当你们再来时会发现学校变得更美。  日前,记者从宁夏“两基”攻坚指挥机构——自治区教育督导室了解到在2003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全面提速,到2007年在宁南山区实现“普九”目标。决心下定,自治区及时召开了宁南山区“普九”攻坚大会,自治区政府与各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完成“普九”任务的时间表。  实施宁南山区“普九”攻坚,重点和难点在于民族教育。为此,自治区在投入近3亿元深入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回民中学重点工程,打造回族教育优质骨干学校体系的同时,又决定实施回族教育“五个一”工程,即:乡村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一个都不能少,乡村和学校巩固学生一个都不能流失,在每个回族人口超过50%的乡镇各建设一所示范性初中和小学,自治区一个直属机关单位帮扶一所初中,干部职工广泛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以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为如期实现“普九”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相信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宁夏一定会在全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两基”这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宏愿!(本报记者陈晓东)  河北:多措并举巩固“普九”成果  河北省在全部实现“普九”目标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后,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开始转入全面巩固提高阶段。  从2000年起,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了全省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后,把“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列为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考查目标,并要求市、县、乡建立目标责任制,省政府为此下发了《关于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复查工作的通知》。2001年起河北省对各县(市、区)进行每三年一轮的“普九”复查,到去年年底,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进行了普九后的第一轮复查。“普九”复查制度促进了各地大力提高“普九”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积极性,使“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普九”水平大大提高。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接受“普九”复查的县(市、区)用于“普九”巩固提高的总投入达到54.7亿元,共新建、扩建校舍335.2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343.8万平方米。  为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河北省大力调整学校布局。据统计,3年来,小学由46465所减为28433所,校均规模由175人提高到237人,初中由4191所减为3908所,校均规模由982人提高到1109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明显加快,大部分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迅速提高。据统计,小学专任教师中具备专科学历的由2000年的22.22%提高到目前的41.2%,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由8.92%提高到13.6%,与此同时,学校的管理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稳步提高。  河北省还对“普九”巩固提高做出了中长期规划,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存危房的改造,初步建起具有本省特色的远程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建立起“研训一体化”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到2010年,全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河北省已开始全面推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标准化要求实现均衡发展,努力转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山区、边远地区和坝上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本报记者杨占苍)  福建:“双高普九”潮涌八闽  日前从闽南晋江市传来喜讯:通过为期4天的严格评估,晋江市顺利通过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成为该省第7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县级市。  实施“双高普九”是福建省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大举措。2002年初,福建省教育厅根据全省“两基”工作不断发展的实际,及时作出了实施“双高普九”工程的部署,决定从2003年起启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评估验收工作,并规划“十五”期间分批对经济基础较好或“两基”工作较巩固的34个县(市、区)进行“双高普九”的评估验收。验收工作分三年完成:2003年安排7个县(市、区),2004年安排10个县(市、区),2005年安排17个县(市、区)。  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福建省教育厅及时制定了“双高普九”评估标准和验收办法,把评估标准分为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6个项目,并逐项进行了细化,从28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省里还对验收程序进行了严格规定,在县(市、区)自评的基础上,经设区市核查,基本具备验收条件的,再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验收。经验收达标的,由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称号。但“双高普九”的荣誉称号并非终身制,获得称号后,如有明显退步,先予以警示,整改期限之内仍未改变面貌的,将取消荣誉称号。  厦门市开元区是全国“两基”工作的先进地区,在实施“双高普九”工程中,全区喊出了“做福建省‘双高普九’的排头兵”的响亮口号,区委、区政府明确把“双高普九”工程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区里一举投入3670万元建设区电教中心,完成区教育主干网和区教育中心的建设;投入4800万元进行校舍扩建和改造。接受验收前,又筹集240万元完善区属小学劳技室、语音室、体育器材设备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双高普九”水平。  泉州市鲤城区当年“两基”验收时小学校舍面积仅4.9万平方米。在“双高普九”工作中,区委、区政府优先保证“普九”的投入,并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多渠道筹措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全面抓好乡镇中小学“十配套”建设,使全区中小学校舍面积迅速增加到11万多平方米,新添中小学电脑2430台。同时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推进课改,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把育人放在首位,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3%,辍学率0.98%。  在涌动的“双高普九”热潮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区辖街道都积极行动起来,把支持教育、实现“双高普九”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力协作,积极主动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如财政部门及时追补不足的教育经费;城建部门为学校基建大开绿灯;人事部门优先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公安部门积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在校园设特别保护区,设立综治副校长;关工委、妇联与社区主动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多、拆迁户多、空挂户多是2003年7个首批接受“双高普九”验收县的共同特征,为了解3岁至24岁人口文化情况,各区所辖街道(乡镇)克服人员流动性大、人难找、证难取等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普及程度和扫盲工作的动态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政发[20*]51号),现结合我区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确立农村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明确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

2、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到20*年,要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目标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建立与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校舍安全、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政府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建立健全扶持农村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3、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

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加快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消除现有危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到20*年,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降低到3%以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水平;以扫除妇女文盲为重点,将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

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到20*年,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基本配齐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基本实现“校校通”,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实施援助农村教育工程。全面开展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工作,重点扶持贫困、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教育资源,建立一批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规划,开展灵活多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发展智力型、技术型、管理型劳动力转移服务。

二、进一步划分和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4、区政府对本区农村义务教育负主要责任。其职责为抓好本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区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开支,设立农村教育专项经费,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将农村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法定增长;合理安排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负责制定本区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市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安排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加强对乡镇办事处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5、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切实担负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乡镇长负责制,乡(镇、办事处)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承担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确保“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做好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承担校舍安全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区教育局管理本辖区中小学,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6、村级组织参与、协助并支持本村及联村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7、区政府在化解乡村债务时,必须统筹化解农村中小学承担的“两基”达标和改造办学条件的债务。区、乡两级政府将确保任何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8、撤销乡(镇、办事处)教办室,设立乡镇办事处中心学校,由区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办事处)监督和指导;乡(镇、办事处)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由中心学校校长负责。河东、向阳两个办事处的中心学校设在小学,其他乡镇办事处中心学校设在初中,分别管理辖区内其他学校。中心学校设立办公室,负责所辖学校教育业务管理及日常事务。

三、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9、把农村税费改革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结合起来,对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教育经费,区政府将在改革后的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优先安排,确保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步增加。地方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接受监督和检查。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0、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省津补贴发放的规定,区政府实行区长负责制,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按时足额发放。以区为单位,结合实际,逐步统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区直学校教师工资和津贴发放标准。

11、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区政府将按规定比例安排危房改造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校舍每年定期勘察、鉴定工作制度。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行区级管理,统一规划立项、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的管理模式,本着“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切实改造每一间危房。区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立专项资金,年初纳入政府预算,资金进入危房改造专户。鼓励农民群众捐资助学或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12、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全区农村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农村小学每生每年15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05元。从20*年起,区财政在预算内要保证小学每生每年10元、初中每生每年15元差额补贴。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财政能力,逐年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13、加大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力度,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和倡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捐资助学。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向农村义务教育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14、加强中小学杂费收支管理。中小学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补贴、招待等。建立中小学校财务审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审计一批中小学校,对问题突出、反映强烈的学校重点审计。农村中小学上收到区管理后,中心学校作为区级基层预算单位,其财务管理纳入区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设立区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在区财政核算中心统一领导下,统一管理人员和经费,统一核算制度,确保教育经费集中核算工作的规范、高效、便捷。中心学校作为财务会计主体,负责所属学校和教学点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工作,对单位财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完全责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督,切实做到中小学杂费“校收、区管、校用”。

四、加快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5、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区政府把中小学人员编制核定到学校,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建立年度编制报告制度和定期调整制度,区教育局应当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生源变化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严禁超编进人、超限额增设机构、超职数配备干部和超比例配备非教学人员。擅自离岗的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一律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建立正常有序的教师补充机制,对因缺编造成教师短缺的,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聘。

16、依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教师聘任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要积极稳妥做好落聘教职工的转岗、分流工作。

17、区教育局要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评聘、调动分配、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负责教师需求计划的制定,落实《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

18、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使农村教师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职、擅自离岗的人员,坚决清除。近三年,创建10所区级师德师风示范学校(其中中学4所、小学6所)。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树立一批师德标兵。

19、设立区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承担本区教育系统的人才流动、转岗培训、政策信息咨询、人事档案等工作。制定有关政策,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由超编的学校向缺编的学校流动、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建立正常有序的师资流动制度,逐步形成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新机制。

20、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区教育局统一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担任中学、城镇小学或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要具有教师资格,同时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和5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校长初任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50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45周岁。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选拔任用校长的主要方式。保障教职工对校长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要明确校长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加强任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失职、渎职者,按有关规定及时予以解聘或撤职。

21、加强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主,积极推进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脱产进修,必须经过区教育局批准,并签订相关协议。坚持农村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制度。

五、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22、进一步提高“两基”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两基”、“双线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加大控制学生辍学工作力度,以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为重点,开展争创“无流生乡”和“无青壮年文盲乡”活动。近三年内争创省级教育强镇1个,市级教育强镇1-2个,市级优秀社区1-2个,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目标,开展争创“教育强镇”活动,巩固“两基”成果。

23、统筹规划边远地区学校的布局,防止因布局调整而导致学生辍学。结合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近三年内,将现有的218所小学调整到200所左右,将现有的41所中学调整为39所。在布局调整中,充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并加强管理。在条件具备、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农村、边远地区寄宿制学校,探索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24、加强农村示范学校建设。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示范初中和示范小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村中小学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近三年内再创建2所市级农村示范初中,2-3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1所市级农村示范高中,3-4所市级一类农村示范幼儿园。

25、积极稳步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在师资、设备、投入等方面向农村高中倾斜,努力缩小城乡高中办学水平的差距,提高农村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逐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

26、重视和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负责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乡镇办事处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20*年每乡镇要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集镇和居民集中的地方举办社区幼儿园,使幼儿入园(班)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70%左右。

27、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重点引导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根据管理权限及业务范围,将民办学校纳入与公办学校统一管理的轨道。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28、重视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教育质量的监测。按照国家有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督监测标准和制度。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力度,中心学校对所属中小学每学期监测一次,区教育局对全区学校每学年监测一次。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逐步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富有实效性的监测方法。要把质量监测和指导学校教学与管理紧密结合,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9、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广泛开展以爱国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重要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化德育模式。强化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有生态、伦理意识,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0、深化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建立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切实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以现有的课改实验基地为基础,近三年内在各直属学校、中心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机制、以校为本的教科研机制、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新课改需要的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新课程评价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要加快现代远程网络建设,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为主,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经费的支持,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多渠道筹集经费,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预定目标,将优质教育资源及时传送到农村中小学。

32、加强农村中小学仪器设备、图书装备和教育教学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区政府将重视和加大教育装备的基础性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合格的实验室、图书馆和音体美劳技教育设施。配备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各类电教软件资源,并加强管理和指导,切实提高实验仪器和图书的使用效益。

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33、办好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及其专业和基地建设,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及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大力培养实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开展新增劳动力培训。建立和完善以区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吸引外来资金举办职业教育机构。

农村职业学校要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十四中综合高中班和口孜职高、三职高的综合效能,突出职教办学特色,强化质量和服务意识,培养农业生产技术骨干,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农民发展“网上农业”和“订单农业”服务。

34、农村普通中学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积极推进“绿色证书”教育。把现有农村初级职业中学,纳入普通中学管理轨道,统一校名、统一管理,实行初中后分流。鼓励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具备条件的农村普通初中创办中等职业学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可一校挂两牌(兼成人学校),日校办夜校,开展扫盲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成为乡村开展文化、科技、农民和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的基地。

35、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区、乡政府将把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

36、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区、乡政府要根据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等资源,多渠道解决好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问题。鼓励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调出的土地、校舍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用地。区教育局要充分利用直属农场的现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等办法,努力办好*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根据教学需求,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免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和技术帮助。各类示范场所、科技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应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提供方便。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增加的收益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学生生活。

37、进一步完善“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工作机制。区、乡政府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农科教职能部门要充分依靠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统筹制定农村人才培训规划,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七、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

38、切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区直机关对挂钩帮扶乡镇办事处每年应有教育援助项目。完善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市、区示范学校、城镇学校要对口支援一所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逐步由物资扶贫向物资扶贫与智力扶贫兼顾的方向转变,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

城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公办中小学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公共教育资源,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和高中择校费(计划外费、借读费)等预算外收入可按20%的比例由区财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

39、实行贫困学生助学金制度,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区财政将设立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款不少于30万元,并逐步加大投入,用于减免困难学生杂费和补贴寄宿生生活费,重点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儿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特别是女童等就学。广泛开展社会助学活动,动员社会各级各类组织、公民个人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捐资助学。

40、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方案,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双向交流制度,每年的交流比例不低于学校教师数的5%。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要落实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对农村乡镇以下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津贴等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应首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

41、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发挥民办学校的作用,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新建或扩建一批中小学,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专项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给予补助,督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42、加强城乡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区直职业学校要与农村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活动。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43、发挥城市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和服务的力度。加快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建立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将城市优质教育传播到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卫星教育接收系统,大力开展远程教育,提高现有设备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鼓励各中小学自主开发教育教学资源。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44、区政府将把发展农村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教育部门要切实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部门要切实把农村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给予支持。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税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的征收管理,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确保依法征收到位。出版和发行部门要加强教材辅用书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物价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价格政策核定中小学教材价格。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织实施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志愿者计划。文化、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人事、编制、农业、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工作,努力形成政府统筹、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村教育工作机制。

45、营造和优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及时研究与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增强服务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严禁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拉赞助。

46、认真落实中小学校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并落实校舍安全检查与防范措施,明确区长为校舍安全第一责任人,乡镇长(办事处主任)为校舍安全直接责任人。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和学校治安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对学校饮食卫生的监督管理和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交通、卫生、消防等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7、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查工作。重点督查“以区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目标的落实。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复查考核及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活动。我区将自20*年下半年起,进行中小学办学水平第二轮评估,准备至20*年上半年将第二轮评估结束。具体安排是:20*-2005年,对直管6所中学(不含高中部)、3所小学、乡镇10所中学、13所小学、1所民办学校进行评估,同时对二类学校进行指导。2005-2006年,对乡镇14所中学、20所小学、2所民办学校进行评估,同时对上年评估学校进行抽查,对三类学校进行指导。2006-20*年,对剩余的三类学校进行评估。使全区中小学校评估率达70-80%,对达不到三类标准的学校,用两年时间整改,使其达标。建立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监督保障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篇10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高校教务;管理创新

在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至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教务的成功管理有利于彰显学校教书育人功能、使师生达到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总是以强制性命令式进行僵硬的行政管理,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健全有序的管理流程,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创造性,也不能为学生的优秀成长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坚持人本管理理念,有利于解决上述的问题,以及使高校教务管理树立创新战略。

1、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说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形成创新意识,勇于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教务管理部门的发展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策略

2.1坚持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现创新管理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了实现“全面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将最新教务信息快速传达至教师,并且自动了解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的情况等。在教学环节中,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准备。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将通知工作做到位,全面做好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维持教学的良好秩序。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比如健全《课程教学工作流程》《专业教学指导》《教学活动指南》等。教师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从政治素养、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创新教学能力等更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务工作的管理发展水平。

2.2从重命令向重激励转变

激励机制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所以建立激励机制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构建一个开放、竞争、协作的管理体制,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国家教育事的健康发展。

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并重,但激励方式中最基本的手段是经济利益激励,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应当充分、科学地运用物质激励途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实行定期聘任,择优上岗;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师资培养培训经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设,用这些措施去激励师资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从管理学的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工作的满足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高校整体的师资队伍中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全过程规划中每位教师的成长阶段,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性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例如,青年教师需求在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和事业发展的前景,学校可在福利政策上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优惠条件,尽力满足他们在生活的需求;对于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前景,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对外交流,进行学术研究,适当增加他们学业进修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动机。

2.3从“重规制”向“重合作”转变

在教务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融合人本管理理念,改造之前的“重规制”的片面管理体制,转化为“合作式”的教务管理体制。我们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多劳多得。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要不断探索完善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形成优秀人才既能吸引进来、又能留得住的人才吸纳机制。不讲究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形成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主要标准的人才任用机制。最重要的就是监督制约体制的完善。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可行性强操作的办公室管理方案。我们遵循人本理论,形成学校的纪委、审计等部门的专业监督与师生员工的个体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从服务师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合作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结束语:

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意义在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使高校教务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同时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人才队伍中,维护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建构和谐团结的组织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努力实行科学化人本化管理。从学校管理改革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高等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努力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效率,优化教务服务,强化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群.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6(11):119-122.

[2]姚臻.建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理念[J].林区教学,2010,12(11):128-129.

[3]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教务管理理念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6(12):205-206.

[4]蒋果君.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初探[J].高教论坛,2012,07(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