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8:36

德育教育方式篇1

我班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个专题活动来实现的,这个活动就是我们每天早读课前10分钟进行的“德育10分钟”活动。开展这个活动最初是因为我自己在读一些文章时很受教育,有所感悟。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于是拿到班里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纷纷要求坚持下去,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德育10分钟”。在“德育10分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摸索了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教师主讲。主要是班主任老师选择一些短小的,有启发性、教育性和知识性,或者具体、感人、生动的文章作为教材来讲读。学生主要是听、记、议。如:我们学习过传统文化中蒙学教育的一些内容;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教育动态等就采用了这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选材非常重要,其次要讲的有深度、有意思使学生听后有收获,最好使这些素材与班中的一些现象对上号,有针对性,效果会更好。

第二种形式是围绕德育主题,教师主讲,学生参与讨论,谈自己的观点、认识等。如:我们在高一进行“尊重”这个德育主题时主要采用了这一形式,因为对于尊重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不够深刻,教师不讲,他的认识程度不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文章,先了解尊重的内涵,介绍了“尊重”的五个层面的内容,以及开展这一主题的意义,通过几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请每个同学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个主题同学平时接触多,感受也多,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懂得了尊重的相互性,懂得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懂得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从尊重别人开始,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讲,同学参与讨论。如我们高二的德育主题“学会负责”,主要采取了这种形式“。学会负责”这个德育主题是我们继“三谈情商”和“学会尊重”之后进行的,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比较熟悉,关键是在这个领域再有新突破,达到一个新高度。所以,放手让同学来搞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把这个主题交给了值周班长,值周班长的热情比我想象的还高,广泛收集素材,还买了有关的德育教材。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第四种形式、是值周班长主持,全体同学参与的小型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等。如我们高二进行的德育主题“个人与集体”就采取了这一形式。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演讲比赛,每个同学的参与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其中还不乏讲的深刻、感人的,这样教育性和感染性就更强了。当然随着“德育10分钟”活动的发展,它的形式也不会拘泥于此。渗透式教育特点是通过环境育人,通过生活育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它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德育教育方式篇2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只有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由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德育教育方式篇3

【关键词】德育课体验教学运用注意事项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指向诸如高考在内的选拔评价式的教学成果,而是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职业素养养成、发展服务的引导式的教学目的。因此,要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当前“只有管教,没有教养”的传统模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所谓的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有效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启动学生情智去感知、参与、体验、领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内化过程,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知识论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扬弃与超越,是寻求一种新的“视界融合”。它更加突出道德教育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不仅注重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诱导和激发,以及情感和认知的涵容互摄,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道德觉悟能力和道德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应然”价值。

二、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在实践运用上要突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启发、引导体验。

(一)在教学内容上凸显“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启发感悟体验

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它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内容,但不应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讲述“职业能力的形成”时,笔者结合很多学生只看到成功人士成功的结果,很少了解其奋斗过程的实际,教学中,先让学生谈他们所熟知的比尔·盖茨、成龙、李嘉诚,然后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编辑的视频资料《成功的背后》,把德育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了解盖茨、成龙、李嘉诚在奋斗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历程的真实情境。学生在那逼真的情境中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对情境进行体验,受到心灵震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盖茨、成龙、李嘉诚成功的原因何在?我们烹饪和导游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哪些?你是否具备?有何差距?如何提高?学生在讨论中思想碰撞,理性感悟,认识到只有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重平时积累,才会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事业成功,从而自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就在教学情境中水到渠成。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笔者一般采取引导学生“读书、看报”的方式实现。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有目的地为学生选择有关阅读资料、书籍和指定每周的看报、点评时事活动等,大家接触的信息差不多,头脑里总会有些共同的东西,这样使彼此间的距离拉近。而把学生自发形成的意识情感与课堂上由教师创设的情景氛围内外结合,有效地达到共鸣体验,从而理解领悟德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凸显体验特点上,笔者还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存在的问题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生活实际,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人情境中“亲心”体验。这样使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让他们感到德育课亲切、实际、可信、可行和适用,从而喜欢学、主动学。

(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验式教学模式除了从教学内容上创设内容和情境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外,还注重从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直观感受、角色模拟、动手操作、师生角色置换、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尽可能把德育课中抽象的知识还原成事实,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操作、论证、讨论、合作,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感受到感情与思想的萌生、形成和交流的过程,感受到引人人胜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健全人格,共同发展。

三、结语

中国有句谚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人生经历而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所以,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尝试是广大德育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是贯彻有效教育的一个切实可行的突破口,更是时代的呼唤。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它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帮助,更符合教育的本意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篇4

   (一)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着重从正面灌输,而不能听其自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调的说教。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首先,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以一心为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市场经济常识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改革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新的道德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立独立性,其表现之一是它们滞后性。原有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旧道德观念,在其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改变之后,还将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剥削制度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产生着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僵化意识、封闭意识、依赖意识、懒汉意识、人治意识等陈旧的道德观念,必须予以变革。这样才能克服在道德观念上的滞后性,清除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大力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表现是它的超前性。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毛泽东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因而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深刻指出,无论当时的新民主主义,还是尔后的社会主义,都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当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充满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他在建国后所树立的先进典型: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都是我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光辉榜样。在这些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

   (4)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再一个表现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它同先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团结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是我们革命事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正是靠着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使我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一化三改”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者爱幼精神,“言必信,行为果”的言行一致精神,“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择善而从”的自我批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多层次进行道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出发,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决不能搞“一刀切”,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1)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先从党内抓起,从干部抓起,才能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通过端正党风、政风进而改善社会风气。

   (2)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要着重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还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引导他们抵制那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对广大群众,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必要而又切实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4)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作官当老爷,那种作威作福,以权谋私的行为是干部中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其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那种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抬高市价、缺斤缺两,以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蒙骗顾客的行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要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三)多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毛泽东曾为我们对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以鼓舞和教育新的一代继续奋进。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

   (3)道德建设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

德育教育方式篇5

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方式。学校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道德教育方式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子系统,是这一有机整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基本特点,分析其利弊得失,对于21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共性分析

中外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存在着共性。这共性既存在于中国与外国的学校之间,也存在于外国的不同国家之间;既存在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在道德教育方式上,之所以存在着共性,乃是因为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是围绕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广泛开展活动的,而且这些活动要取得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人类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也日益趋同。它有可能超越国界,超越不同的社会性质,为整个人类所拥有,为各国所选择、所利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仍是大多数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外各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领导与课程设置有3种情况:1.政府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课程,规定课时,编制科书、参考书等,如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国、日本、新加坡等;2.政府实行部分干预,拟定道德教育目标,规定一定的课时,但不规定科书及操作方法,如英国等;3.政府实行政策干预,在政策上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理论上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上让学校自由实施,如美国等。尽管各国的做法不一,对道德教育课程理解有异,甚至有些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道德教育课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各国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各自不同的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仍是中外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就高校来说,“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担负着向学生系统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美国的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和“法制课”。“公民教育课”提出要培养必要的道德品性,它包括下列内容:自律;守信;诚实;实践最佳自我;利己而不损人;勇于承认错误;具有良好运动员的风格,懂得取胜并非至高无上;谦恭礼貌;待人如待己;懂得个人行为往往会影响他人或社会;在逆境中能正确调控自我;努力做好任何本职工作;尊重一切人的财产权利;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不良习惯;没有过早的性体验,遵循家庭生活准则。英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是《起始线》(小学)和《生命线》(中学)。法国规定在小学各年级分别设1课时的道德·公民课,初中各年级单独开设1个课时的公民课,高中仍是必修课,与历史、地理合课实施,每周4个课时。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是《道德时间》,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的《公民与道德课程标准》规定: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由个人伸展到社会和国家。韩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为《道德课》和《伦理课》,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自主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有道德的人。从以上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各国学校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把它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而且,中外各国在进行道德教育类课程教学时,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及行为训练,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2.各国学校都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各国学校为了弥补课堂道德教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此来拓宽道德教育的时空,进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主要有:1.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达到“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遍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许多国家通过广泛开设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包括文学、哲学、美术、音乐、宗教和伦理学等,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判断能力和选择的自觉性。法国学校的公民教育除了通过专设的公民科实施外,还融合在历史、地理、经济等社会科中进行。日本中小学的国语科很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则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新加坡语文教材反映了华族的节日、礼仪、风俗、家族观念、奋斗历史、音乐、戏曲、神话等,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华族文化,吸收蕴含在课文中的孝亲、守时、礼让、睦邻、公德心等价值观念。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是各国学校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2.通过校园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说来,各国学校,尤其是高校,学术活动是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和普遍开展的,主持学术活动的有学生、教授、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政府官员等。学术活动不仅从专业学习上补充课堂教学,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气氛的活跃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并影响了学生的人生、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状况及其变化与发展。除学术活动外,还有一系列的活动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如美国学校有一项让学生参与“自立校规”活动,学生不但受到法纪思想的熏陶,而且还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另外体育活动、宿舍管理等也都与品德教育结合进行。在英国,牛津大学以其导师制、学院制和师生讨论、学生俱乐部、体育活动、节日仪式等构成了奇特的传统习俗,培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富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精神与人格全面发展的学者、科学家。新加坡的中小学生每天早晨必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活动,高唱国歌,朗诵誓言。中国高校也非常重视校园活动,已形成了各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它包括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的科研学术活动,生动活泼的校园民主生活,以及创建文明宿舍、美化校园环境,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和精神文化氛围等。3.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各国社会服务活动名称不一,如中国称青年志愿者活动、学习雷锋活动等,美国称社区服务活动,欧洲有些国家称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各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广泛和普遍的。例如日本小学中广泛开展的志愿活动就很有特色。它以个人的自觉主动为前提,以集体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地域性社会公益为主要内容,包括废旧书刊等资源的回收;社会慈善事业的捐款;为老人、残疾人带路;栽花、植树、保护益鸟、道路安全与防火灾宣传等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说,志愿服务寓教育于行动之中,是一种很实际的、很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中逐渐体会到它对自己的帮助。这种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影响的活动,其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4.其他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际锻炼、调查、旅游等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例如美国中小学的“走向法庭”的现场训练中,老师带领学生旁听当地法院的审判活动,然后根据所学的公民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给被告定罪等。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了解社会实际,开阔视野,增长才智,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标准,从而确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稳定价值观。

3.各国都重视通过家庭、社会团体、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教育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就是说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繁多,小说、电影、录相、电视、体育、音乐、青年组织、宗教团体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而学校并不可能成为断绝这些影响的独立的教学机构。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道德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各国学校都在寻求形成“教育合力”,以求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国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在美国,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每学期召开2次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在联合各界教育力量方面,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广泛建立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组织。这种组织创建于战后初期,现已遍布全国。参加pta成员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士,他们视教育好后代为己任,以能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为精神满足,无偿自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尤其在捐赠资助教育基金、细心周到地教育后人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是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光耀在谈到家庭教育时指出:“这是一个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相结合,把家庭单位连成一体的伦理关系和结合力的问题。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具有抚育下一代、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下自力更生,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注:转引自《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也非常强调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促使德育的最优化。就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注:《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这就是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是全校、全社会各个部门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只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少数德育工作者去做。第二,注重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薰染作用,是各国道德教育的普遍做法。例如,在美国各地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服务良好、深入浅出的教育场所和教育阵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公园等比比皆是,从联邦到州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肯花本钱。光纽约市就拥有大大小小公园1500座,博士馆150座,画廊400间,百老汇剧院38家。这些场所集中反映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学生进行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日本,公民馆是社会教育利用最充分的设施,它的主要教育内容是针对日本个人主义风气进行教育和疏导,以培养正确个性观。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馆以及厚生省主管的公共职业训练所、农业改善中心、保健所、福利中心等,均属于社会教育机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给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广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访问的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教育。第三,各国都注意利用传播媒介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在西欧和美国,除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了报纸。在美国,每年有上千所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法国还在巴黎举行了“校刊”国际研讨会。不仅如此,像美国政府每年肯花几十甚至几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业上,为的是向国内外青少年传播其价值观、文化观、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的观念。在中国,也非常重视舆论的导向作用。强调指出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是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还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宣传道德教育的内容,宣传好人好事,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影响。可见,几乎各国都强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所有的人员、场所、时机都用来宣传本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些都是自觉的、互相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异性分析

道德教育方式的选择深刻地影响着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的落实。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由于中外道德教育方式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而且呈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趋势,这就给异性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仅选择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认识上的差异作一简要的分析。

1.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2种途径来进行:1.设置道德教育课;2.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道德教育课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是把修身、公民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编成教材,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但如何在课堂上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做法有所差异。一般说来,课堂讲授的方式大致有2种:1.灌输训练式,即适用于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期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问题讨论式,即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专题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和讨论,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成熟程度。两种教学方式相比较,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校侧重于前者,而西方发达国家侧重于后者。美国价值分析法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各种道德问题,作出道德判断,并在判断过程中明确道德价值标准。涉及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时,则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公民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方面,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尝试。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因为,随着西方社会各方面发展以及人们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反思,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传统课程的教条化、不合理性和无效性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受到人们的批评与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70年代以来得到较大发展的较有影响的实践伦理学。这类课程是因解决西方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与专业活动领域的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而产生的。这些问题给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选择带来困惑,开始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出现在学校杂志、报纸专栏中,后来逐步出现在学校的课程表中。据统计,70年代后期,仅在美国的高校中就有这类课程近千种,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也程度不同地开设了类似的课程。而在中国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中,绝大多数还是使学生接受具有既定的、公认的道德价值和信仰,而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探讨伦理道德问题,提高道德思维判断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区组织进行,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中国与西方各国学校纷纷改革教师单方面在课堂上进行道德知识传授现象,将道德教育与特定的情景结合起来,形成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如利用法定的节假日、活动周等开展各种庆祝、节目表演、演讲,组织一定规模的便民服务,以此进行道德教育。然而,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道德教育时,中国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中,重形式,不重效果,甚至用“工作量”来代替“效果量”,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如何使各种活动落到实处,富有成效?如何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知最终落到行为习惯上,彻底克服知行脱节现象?等等,仍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

2.关于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式教育。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通过何种方式有效地实施?是采取直接的或有形的方式,还是倚重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中国和西方各国学校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不太一致的,也体现着中西在教育思想上的差异。所谓直接或者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者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西方国家更加注重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许多老师都感到难以通过直接灌输式有效地进行各种道德准则教育,尤其是公民准则教育。因为,他们认为直接灌输式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以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和教师更倾心于“渗透”为特色的间接教育方式。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寓道德教育于大众传播及社会环境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亦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显然,这种方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而且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道德教育效果也往往因此而大获改善。然而,美国不重视系统的学习,使学校道德教育处在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中。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和方案。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中学的一个调查表明:几乎有一半的中学没有道德的系统课程和计划,80%的中学没有供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关资料。这极大地影响和削弱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和效果,也是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实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上则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灌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分化为外在的行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常常出现教育上对其“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甚至引起逆反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强调这种教育方式,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可能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他们步出校门,踏入社会,遇到问题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应关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革,以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为目标,使道德教育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化过渡到多样化,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学习世界各国学校道德教育某些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若干启示和借鉴

在学校,常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感叹和困惑。这固然与原有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体系所依存的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关,但与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跟不上形势或方式不当也有很大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必将要求对原有学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变革,使之适应新的社会体制,更富有实际成效。我们进行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方式的成功经验,为新世纪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开拓某些有价值的思路。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比较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改革中予以重视的:

1.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道德教育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道德教育方式方法,既要灵活多样,又不能主观随意。一般地说,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表扬批评等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后仍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片面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出或实践的方式方法,如认知层次、价值观及行为层次应统筹兼顾;以道德认知的启发来代替道德教条的灌输,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是协助者而非管理者等,值得我们借鉴。

2.开辟多种道德教育渠道,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三者应加强联系,相互适应,形成联动,达到过程的优化。在这一点,要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社区教育的基本经验,因为社区教育将在我国道德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要注重隐性的德育课程建设,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教育效果。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中,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此话虽有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气氛至少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端正学习态度,谨慎审视人生。由于隐性课程建设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人们事先不曾预料到的好效果,因而自60~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道德教育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民主管理的结构和气氛,而要求学校和教师本身成为道德价值的传播者,使教师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意识转化成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易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不易产生抵抗心理,具有自然、轻松的特点。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尚人格,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

1.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2.史耀芳:《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述评》,《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期。

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4.王冬桦:《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5.罗元:《国外学校德育的趋势与特征》,《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德育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德育方式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关新旸.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高教论坛,2012(05).

德育教育方式篇7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现状;创新

    众所周知,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此,我深感赞同。在我看来,作为教师,他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一名专业化的教学人员。而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向都把道德教育工作看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所谓:“立德才能立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是纵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他们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商讨。

    记得有位女生曾在k12教育论坛中写下了她的困惑,当她是学校、班级的乖乖女时,她经常被同学欺负;而她变的横了、拽了,之前欺负她的那些同学反倒对她好了、敬畏她了。对此,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想,这是我们一贯倡导并施行的道德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正如铁皮鼓(网络名)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只是一味地对学生灌输道德教育,否则这会是对学生的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的现状,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观念、方法及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道德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条灌输式

    所谓教条灌输式就是让学生把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的道德训诫记下来、背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学生守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其中有很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之类的道德训诫,但我们的学生中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二、检查评比式

    所谓检查评比式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奖惩措施来落实道德训诫和道德要求,从而“管”出道德来。例如,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在搞文明班级的评比,通过文明班级评比的机会来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我觉得这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三、树立榜样式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校及老师把这句话看作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在平时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特别喜欢抓典型,树立榜样,大力表彰道德模范。例如,曾有这样的相关报道,某学生在学校拾到数百元人民币后把钱交给了班主任,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借此大力宣扬,在学生中进行道德煽情。但似乎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是有部分学生“深受启发”,为了能获得学校和老师的奖励,把自己的钱交给班主任或学校,谎称是自己拾到的。

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痛心,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道德教育的方式,要不断创新,从而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变得更加理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道德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拥有绝对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去学,从而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尊重学生的尊严、观点和意见,对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有没有创造潜能,他们愿不愿意去创造,这与教师信任学生以及是否给学生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为他们提供舒展灵性的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这样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中,他们就更有自信,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想像。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

    我认为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新时期要想将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方法的选定就应在立足于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的同时,要有超前意识,体现出前瞻性。

    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应该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手段与模式的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我们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注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栏、橱窗、报告会进课堂等载体,采取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动画、漫画、第二课堂、专题调研、社会调查、主题旅游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宣传,由此对青少年思想产生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教育力是不可低估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通过隐蔽课程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间接渗透性和隐蔽性途径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纪念馆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评价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学校只注重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我认为,学校在评价方面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单一凭分数来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同时缩短评议时间,把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从而可以全面评价和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及时地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

    目前,道德教育的资源仍旧是课本中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和组织学生观看的几部电影,还没有充分挖掘贴近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信息资源。为了不断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结合青少年的共有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栏、橱窗、报告会以及先进典型性课堂等资源,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总之,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应积极探寻新形势下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提高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大力拓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努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斌武.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 .上海教育科研,2005(7) .

德育教育方式篇8

一、寓德育于特色文化之中---学会感恩

把广东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炼文化、学感恩。

充分发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乡土性.可开发性、人文性等特点文化,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故事知多少》、《感恩从小事做起》等主题活动,到马坝狮子岩了解历史文化,运用网络收集资料,收集广东名人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中国铁路工程之父詹天佑、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资料,并了解他们的丰功伟绩,参加韶关市《孙中山在韶关》征文活动等。让学生记住:革命先烈、历史伟人、现代名人的厚望、重托与鼎力相助,为我们打下江山、争得荣誉、创下辉煌业绩。因此,开展《学会感恩》主题系列实践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让学生把感恩之情说出来,把感恩之事做到位,让感恩之举去感动更多的人,人际与社会就更和谐。

其次,挖掘学生身边的德育课程资源,调用家乡的各种德育要素,激活学校、家庭、社区德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了解韶钢的生产流程,参与社区绿化美化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如社区拉丁舞、书画、摄影文化艺术协会等活动,这些和谐之音也会让学生倍加关注。在校园、社区开展亲子读书实践活动、体育竞技比赛等大型教育活动。都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既是对学生思想向上的极好激励,也是和谐德育的体现。“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在今天应是一个值得大力倡导的德育教育的新理念。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成长。

在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里,开展《少先队与夕阳红相约九九》、《孝亲敬老》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老干科、敬老院看离退休的爷爷奶奶,策划怎样给爷爷奶奶们过好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粽叶包裹祝福,爱心传递亲情――端午敬老”活动,为老人洗脚、梳头、剪指甲等关爱教育,与老人进行文化活动交流,字画交流、健康活动交流、协会交流活动、孝亲敬老故事讲演比赛等传统活动,使一批批学生受到了尊老、敬老的熏陶和教育。既是传统特色文化教育,也是感恩长辈和谐创新德育的途径之一。真正炼出“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健康向上的品格。

二、寓德育于劳动实践之中---学会体验

人的素质是生活的积累和反映,记录和实践的沉积,因此把地方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方法。让学生学会实践,锻炼体魄,在地方乡土文化与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收集、品尝、挑选、实践、辨别、比较,知道名闻遐迩的马坝白马牌油粘米,是中国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种之一,韶关仁化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与众不同;在《我爱祖国我爱家乡》活动中,让学生亲手泡一杯家乡茶给老师、父母,并介绍茶的味道与品种;知道有近500年历史的乐昌马蹄、南华李、三华李,学会比较、点评;知道有60多年种植历史的仁化丹霞沙田柚,剥给父母吃,并说出优于其他种类的特点;知道韶关南雄市最著名特产有白果、腊鸭、香菇和珠玑巷姓氏文化;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如到野生灵芝栽种基地、生产环境、茶叶种植基地、参加采茶、采蘑菇、剥竹笋等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基本概况,亲近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地方文化唤起学生对祖国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热爱。让劳动实践锻炼了学生健康的品质和体魄。

三、寓德育于关爱之中---学会关爱

把关爱教育与贫困山区小朋友手拉手相结合。让学生炼品格,学会关爱。在关爱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模式提高德育发展。组织学生走进贫困山区小学,开展《阳光少年手拉手》、《百万图书进乡村》主题体验活动,目标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组织学生与贫困山区新丰回笼镇小学、南雄百罗村小学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读书、一起上课、一起活动、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交换学习用品、共进午餐,把自己的物品分给贫困山区小朋友,用零花钱为贫困山区小朋友买新校服、学习用品及大米、面粉、白糖、面包、水果,感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一起写成长日记、榜样激励、心里沟通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作为,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关爱教育和坚定信念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从而转化学生内心的信念,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使德育教育更富有感染性。

四、寓德育于人文素养中---学会艺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因素创新模式提高德育发展研究。例如:“古诗乐韵与阳光健康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是指应用诗情画意的教育方式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把《经典浸润人生雅言传承文明》、《古诗乐韵满校园》主题活动与千人竖笛、古诗乐韵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有诗朗诵会、诗歌大赛、诗配画比赛、古诗乐韵与歌舞相结合,名家古诗歌讲座、儿童新学堂诗手抄报比赛、新学堂诗歌教学展示等活动,营造校园中浓浓的诗情画意教育氛围。把德育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教育目的。以校园人文环境的陶冶、才艺熏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内容。

还通过评选校园十佳小诗人、校园诗歌奖评选等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同时营造浓厚的德育古诗、德育教育的环境氛围,如宣传画上墙、建少先队塑像、儿童古诗长廊、开辟德育古诗乐韵与读书、阅读、校园文化实践展览室、建立古诗广播站等,让校园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爱学校,爱同学,爱家乡”的意识。

五、寓德育于榜样中---学先锋榜样

榜样教育与争做好少年相结合。把榜样精神与自我教育实践和常规行为训练作为提高德育创新的内容。目标是在于培养学生优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炼意志,开展《榜样在我心中》、《红领巾跟党走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主题系列活动,进行心灵沟通,请劳模、优秀少先队员做事迹报告,把劳模精神、榜样精神与争做好少年相结合,找出差距,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榜样力量的鼓舞下,开展英语角、我是金话筒、阅读小名星、体育小名星、信息小名星、艺术小明星、制作小名星,开展“群星璀璨明星争辉”评价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学生对自己家乡及所居住的社区特别亲近,更有深入了解周围优秀人物的强烈愿望。

六、寓德育于数学素养中---学会创造思维

什么是数学素养?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数学素养看成是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把数学素养界定为“经过数学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活动和个人决策所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包括理解数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形成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当中。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将数学素质概括为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四个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对数学的信心、正确认识理解的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思想、理解精神,这是数学能给人留下的最永久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家到科学家的联系与主要作用,数学与音乐、文学、建筑、艺术、哲学、几何图形的构造美、推理论证的严谨美、卫星与数学的重要性、航天飞船与数学的秘密、甚至航母与数学的秘密,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学会创造性思维,成为未来的建筑师、航母设计师,让中国崛起在世界东方实现中国梦,开展“我是小小数学家”、“我是未来科学家”、“我是卫星创造者”、“我是未来航母设计师”等主题活动,特别是“X+Y=?设想”主题活动,前提条件是“X”是思维,“Y”是创造,得出来的可能是数学家,也可能是设计师,激发学生学好数学,参加数学简算比赛、数学魔方思维、速算比赛,让学生懂得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真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要培养学生有梦想,就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德育教育方式篇9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本学期初,我们德育科组教师协同广州市“中职德育课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按照广州市教研室中职德育教研组撰拟的调查项目,对我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问卷“你对德育课感兴趣吗”中发现,有51%学生“不感兴趣”或“没有太大感觉”。当中的原因是:60%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太抽象,上课内容枯燥”;44%学生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此外对“你对德育课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项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发现:90%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丰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67%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的,有兴趣参与的活动”;41%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或特长”。调查及数据告诉我们,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选择,对教学形式改革与活用。

一、改变教学内容

(一)繁杂的内容简单化。

这是指把繁复零碎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第六课第七课的内容整合为一个系统,先让学生认知近期目标、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的概念,学生再通过课堂预设的“沙石游戏”来理解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把这一系统内容分成几个课时几个知识点讲授,学生感觉繁琐和乏味,就会渐渐失去耐心。通过适当整合内容,把比较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则更容易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知识,活用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当中。

(二)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具体的易于学生理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或事物表达和阐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比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中职生对于“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是很抽象的,笔者则引用“水——冰——气”三种物态的变化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量变和质变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了。然后让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引用“滴水成金”、“聚沙成塔”等等的典故来阐释概念,这说明课堂已达成了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做到活学活用。

(三)陈旧的内容时代化。

这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着日新月异的时展,与时俱进,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资讯新动态紧密结合。比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感受道德之美》时,笔者增加了几个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思考然后畅谈感受,如“小悦悦事件”“最美老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等。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单元时,笔者增补现行新颁布的法条和行政规章条例,学生通过学习能及时更新法律常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更好防止青少年犯罪行为。

(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这是指把单调乏味的知识点通过各种课堂活动灵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积极性。比如:在讲《职业生涯规划》第十课第三框题“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时,笔者开展了一场模拟招聘会,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说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求职的方法,而不是把“求职方法”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再如:在讲《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时,笔者创设各种办公环境,让学生参演,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从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能够真正掌握职场礼仪。

二、改变教学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

新课程改革方案告诉我们,教师拿着课本干巴巴地讲解和做成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的快乐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比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入门介绍课上,利用由网友改编《同桌的你》制作的FLaSH动漫《酒醉的你》来导入本学期课程的中心内容“道德”与“法律”。在幽默的歌词和有趣的动画的配合下,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是和我们中职学生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这门课。在讲完第八课《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时,笔者播放了电影《秋菊打官司》,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和电影里鲜明的人物特征,让学生理解到在司法过程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看视频、听歌曲、看电影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乐”中得到积极的感悟。

(二)让严肃的课堂变成轻松的故事会。

中职德育课程中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故事、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故事、案例就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不浓,假如灵活地把课堂变成生活故事会,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培养乐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便能更好地理解哲学原理。例如,在讲“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原理时,笔者把“愚人吃盐”和“笨人吃饼”这两个经典的故事给学生描述了一番,让学生分析“愚人”和“笨人”的行为,从而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为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可自由讲述故事。学生对讲故事感兴趣,一个接一个地讲,又能紧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实践证明,运用有趣的哲学故事总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地说教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倡导德育课采用活动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法是指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查、谈、演、仿、作、画、辩等)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方法。它能让每位学生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去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理解“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结合知识点排演小品。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幽默和欢乐的活动中,学生能够针对小品准确指出案例所属的违法行为,并大谈感受。可见,用活动形式教学,学生乐于参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是很高的。

(四)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问题性,“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要使学生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巧妙地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答案。教师不单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单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发展》这门课中就业观和择业观这一知识点时,就设置了问题“你认为毕业时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为什么”,学生积极讨论,激烈辩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综合考虑是否先就业还是先择业。

(五)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体验性。体验是指有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也强调体验式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是德育课程的重要体验途径。书本能够给学生的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事情如果学生不去尝试永远不能真正了解。如: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中,除了课内开展有效性实践体验外,还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出社会、了解各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撰写调查报告;仔细观察周围同学的行为习惯,认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模拟招聘会的现场,认识就业的竞争压力,充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这种课外体验活动中,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解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德育教育方式篇10

 

关键词: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价值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