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十篇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38:43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1

内容提要:

今年的春节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推迟开学时间,虽然延期开学,但为了不影响我们的教学进程,学校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课程。我们音乐组也开展了网上音乐课堂,为此录制了《飞越彩虹》这节课。

教案《飞越彩虹》来自于优质课评比中的优秀教案,虽然有了现成的教案,但是显示课堂和网络课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实际情况又进行了修改。由于线上课堂时间的限制及《飞越彩虹》是一首聆听乐曲,在教学设计上更要重视如何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网络教学、音乐欣赏、学生的注意力、反思。

今年的春节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推迟开学时间,虽然延期开学,但为了不影响我们的教学进程,学校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课程。我们音乐组也开展了网上音乐课堂。

学校安排的网络授课方式是以年级为单位,和之前堂课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不同。一节课面向五年级的全体学生,避免了因重复上课而新授课的激情被削弱的情况,录制的学习视频也不再是一次性,学生可以反复学习,既能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通过反馈,同学们基本都能掌握每节课所教授的内容。同时,教授的内容不仅仅学生可以观看,开放性的面向大众,扩大了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对教育者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也因此次疫情的原因,从窗明几净的教室搬到了网络幕后,以从未尝试过的网络教学模式,开启了网络主播的生涯。起初听到需要以录播的方式进行授课之时,其实心里都是没有底气的。因为对网课的不熟悉,导致自己对网络授课没有信心、担心孩子们可能不喜欢、焦虑授课的效果差强人意等。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师,此次网络授课内容和形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从起初授课主题的是否要延续国家课程,到为顺应当下时事,积极开展正能量的视频为学习主题。通过线下录播以及线上授课两种方式同步线上教学,前期通过大量软件的集合录制完整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在线观看。

由于音乐课比较特殊,需要听赏、需要观看、更需要钢琴的辅助,而这种新形势对音乐课的正常教学有很大难度。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情况在欣赏课《飞越彩虹》的教学设计上,我分为了5个步骤。

第一步,以与课题紧密结合的背景故事作为本课的开始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第二步,以音乐律动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并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2、老师带来了几组动作。

第三步,观看课题相关影片,通过预留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四步,分乐段欣赏并总结。《飞跃彩虹》共出现5段歌词,为了能让学生对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上有直观的感受和学习,课件设计上以彩虹作为背景,歌谱后呈现旋律线并进行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能跟琴声视唱旋律和演唱歌词,从而更好的体验每个乐段所带来的不同情绪。最后通过课件呈现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歌曲的结构。

第五步,拓展环节。播放英国达人秀6岁小女孩康妮演唱歌曲《飞越彩虹》童声演唱视频,感受童声音色的纯净、悠扬,写下自己的梦想,放入属于自己的心愿瓶中。激发学生为梦想而奋斗的决心和飞越梦想彩虹的信心。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轻松、愉悦,这就要求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网络课堂中怎样呈现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跟随着音乐有节奏的动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动感魅力,这也是所有孩子们都喜爱音乐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对声势的讲解,带领学生们学习音乐律动,能够边唱边为自己歌唱伴奏,不仅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及音感节奏感。

2、舞蹈也是律动的一种有优美表现形式,它的价值亟待释放,不仅锻炼孩子们的气质形体,而且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也是益处多多。以基本的舞蹈形体训练配以动感的流行音乐,带孩子们领略关于艺术美的感受。

3、寻找打击乐器。歌曲创编活动环节,打击乐器训练,在家没有打击乐器,怎么办呢?家长想办法参与到教学中,拍桌子,拍凳子,敲杯子,击盘子,击碗,拍手等。让家长和孩子们充分的从音乐课中得到熏陶和快乐。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2

关键词:音乐史中小学高校联系

自21世纪初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以来,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基地,高校音乐教育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音乐史是历史学与音乐学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音乐史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中国音乐发展的线索,阐明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必要的音乐历史知识。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中小学阶段,音乐史也是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以中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表格数据统计法,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编排情况,提出了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接轨的教学思路。文章分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中小学音乐教材如何实现与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概述

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它具有教育科学的一般属性。表1总结了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编排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中,内容主要设计声乐演唱、声乐欣赏及器乐作品。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

表1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

二、中小学音乐史教育与高校音乐史教育的对接

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编排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情怀在不断加深,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史的教育应该跟上学生学龄变化情况逐步融入到教学中。音乐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相应地要有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

从目前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要按照教育科学一般规律那样,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技能的提高上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原则。其次,在音乐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符合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独特之处。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史教育是本科必修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具体到教学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的强迫性?”等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音乐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教材编排上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音乐史教育,让学生对艺术、对历史、对音乐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

三、结语

分析表明,高校音乐史教育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和理论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更加注重音乐声乐及教材,这往往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本身的意义和情怀。总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结合区域、教学、学生情况等循序渐进的在教材编排中注入音乐史的阅读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底蕴,一方面与高校音乐教育接轨,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音乐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四川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导教师:姜霞。

参考文献:

[1]杜永寿.中小学音乐教材论[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Harleyma.Spaceandspatializationincontemporarymusic:Historyandanalysis,ideasandimplementations[D].mcGillUniversity,1994.

[3]CorneliusS,natvigm.teachingmusicappreciation:aCulturalapproach[J].JournalofmusicHistorypedagogy,2013,(01).

[4].浅析中国音乐史教学[J].大众文艺,2013,(11).

[5]段永慧,柴广育.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6]吴海萱.初探湘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3

关键词:人文内涵情感要素知识技能

音乐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备课,我们在具体设计音乐教学过程之前必须仔细地分析、研究教材,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挖掘、整合教材内涵,为设计合理可行的音乐教学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如何去分析挖掘、整合教材内涵是摆在每一个音乐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很多,有苏教版、人教版、华师大版等等。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材更加强调人文内涵、情感要素与知识技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米”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一道视觉、听觉的大餐。我们分析音乐教材要从人文内涵、情感要素与知识技能入手,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指南设计教学过程。

音乐即生活,生活即文化,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翻开音乐新教材、新课标,随处可见音乐的人文色彩。“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等。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因此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由音乐到音乐文化只多了两个字,实际上是理念的巨大飞跃。新教材、新课标强调以人文为主线,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人之本、还音乐之本、还音乐文化之本、还音乐教学之本。我们从教材中看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中所选曲目《高山流水》《大海啊,故乡》《哦,林中那间小屋》体现了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环境保护这些人文内容。《亚非拉掠影》则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人文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的音乐风格。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这些人文因素考虑进去,设计出理想的教学方案。

传统的音乐课过度强调知识、技能教学。很多学生学了很长时间仍然不能够识谱,音乐课枯燥无味,强迫学生担任不能胜任的工作,而忽视了音乐的情感要素,造成学生的反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情感不仅是音乐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我们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处理中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根据具体的声乐、器乐作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只有体验、感受到了,才能算是真正听懂了。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我国小学音乐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见解,对喜欢的、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童年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情感带有短促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随意性较强,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音乐兴趣还不稳定。加之有些学生存在功利思想,对音乐学习重视不够,在欣赏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会觉得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

2.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表现为理性的塑造者,还没有真正由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强调传授书本知识、重视技能训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唱、学生跟唱。在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所特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二、小学音乐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以听为主,创设情境,强调情感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中心点是“听”,而围绕“听”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则是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时泛听、精听和细听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分享自身的感受。同时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创设以情育人的课堂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积极地感受音乐的特点和情绪,体验和把握音乐的基本内涵。

2.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时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3.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练、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4.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创造能力。如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故事、诗歌等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也可以结合音乐进行律动创造表演,随音乐拍手、跺脚、捻指,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误舞蹈动作。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等实践活动中去。

总之,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多媒体;教学;艺术魅力

多媒体教学就是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由于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一般都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实现听、赏一体化,弥补了传统音乐教学中许多缺陷,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

1.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优化了课堂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小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场景的创设,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音乐意境转换成看得到的画面,这样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音乐意境当中,增强了学生对课堂音乐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音乐教学,还能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以及灵动的旋律中,突破自身学习上的难点,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的功能就是将图像、音乐、文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身体上感官去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找到自身在课堂上学习的难点,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还增强了音乐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减少了教师很多课堂展示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由充足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扩大了音乐教学的课堂容量,使教学的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2.多媒体情境创设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将抽象的音乐转变成灵动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画面中的情节,聆听动画中优美的旋律,很快就能融入音乐意境当中,这样学习音乐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3.多媒体音乐课堂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其课堂教学效果很是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教学,使得小学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色彩单一,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讲授,主要通过板书以及口述进行;而利用多媒体,实现了课堂的画面感,多媒体技术将音乐课堂上的知识通过画面进行展示,学生通过赏析画面学习到的知识要更加的牢固。

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将声音变得更加灵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赏析部分,都是教师展示或者通过录音机进行播放,这种方式下,音乐音质得不到保证,赏析也就大打折扣;利用多媒体教学,音乐音质清晰,学生更能够利用听觉感官去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三,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节约了教师很多的时间,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往课堂上,教师不单单需要进行口头讲授,还学要板书,课堂短短的40分钟很紧;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上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学生可以将音乐学习中的困惑向老师提出来,教师进行详细的解答。

4.强化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强化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制作出形象的动画画面,供学生直接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感观去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进行多媒体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画面中的场景。

灵动的画面,加上动听的音乐旋律,让小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音乐知识,不仅仅完成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还实现了强化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5.启发想象空间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音乐的赏析部分占到整个教材的三分之一,对于音乐赏析,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听录音,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听录音,这样一个单调的教学模式,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促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就不能加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这个不足,实现了启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想象空间。

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将课堂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形象的转变成灵动的画面、音乐、文字等的综合体,通过对这些画面以及音乐的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想象,加强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再通过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更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

6.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不足

当然,应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这样不可避免的就占用了教师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研究时间;(2)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也会对新老教学方式交替阶段造成一定的影响。

面对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弊端,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不能顾此失彼,只有做到首尾兼顾,才能将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7.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是目前各个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了许多传统音乐教学中的缺陷,实现了学生对音乐理解的抽象向形象的转变。此外,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青.浅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J].音乐论坛.2012,32(21):1011-1013

[2]张春宇.浅谈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3(2):24-25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93-01

音乐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利用音乐形象创设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功能。

一、音乐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音乐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通过对人脑功能的研究,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个半球的秘密: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则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活动。音乐情境教学正是充分利用右脑的功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感知、直觉、灵性。

1.音乐情境教学符合美育的根本特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人的情感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它总是在一定的情景和场合中产生的。一个人在欢乐的情境中容易产生快乐感,在悲哀的气氛中就会产生悲哀感。音乐情境教学正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来发挥美育功能的。

2.音乐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具有一定的感知强度,这种“诉诸感觉的东西”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感动,使他们逐步进入情境,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情境的体验,形成审美体验。

二、音乐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操作

(一)融入情境,理解音乐形象美

1.分析音乐形象,使学生融入情境。当学生对乐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后,笔者因势利导地对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欣赏,理解音乐形象。如在欣赏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的《狮子》时,笔者问学生:“听了这首曲子你们感觉到了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很沉重啊。”笔者又问:“狮子是形体大还是形体小的动物?它是温驯还是凶猛?森林里,哪种动物最凶猛?”学生在笔者的启发提问中边听音乐边融入情境。接着,笔者介绍一连串低音半音阶上行(代表狮吼声),主旋律:

表现了狮子迈开沉重有力的步伐在行走。通过抓住了音型、主旋律特点来分析这首曲子的音乐形象,学生很快就融入了情境,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刻。

2.情感诱导,使学生融入情境。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动作、体态、表情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讲解《狮子》这首曲子的旋律时,笔者边用浑厚的声音唱主旋律,边模仿狮子威严的神态,合着音乐节奏走一走,使学生很快理解了这首曲子的音乐形象。

(二)表现情境,创造音乐美

审美实践说明,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都需要联想和想象活动的介入。它能把人的主观愿望、情感、理想和自然形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反映事物的美。表现情境,创造音乐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歌唱表现法。学生运用学到的音乐技能,进行合理想象,再去演唱歌曲,能将对音乐的理解升华为“二度创作”。例如《我是小鼓手》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出示一段鼓的声音乐段:

然后教师启发学生:现在,神气的小鼓手从远处走来了,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唱?(生交流:从弱到强,慢慢增强)师再启发:小鼓手越来越近了,我们该怎么唱?(生:声音越来越强)师最后问:小鼓手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该怎么唱?(生:很强)教师让学生跟着钢琴再唱一遍,从弱开始慢慢变强。由于教师的语言极富启发性,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唱出了小鼓手的快乐和自豪感,成功地进行了二度创作。

2.形体表现法。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后,会用身体律动和舞蹈来表现音乐情绪。如学生欣赏了《狮子》的主旋律和低音半音阶的特殊效果后,很自然地融入了情境中,情不自禁地表演起狮子那威猛的神态动作。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7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任务;旋律基础;自然音体系;变化音体系;功能和声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1-04

笔者在四川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川音)作曲系担任附中作曲专业主科教学已有多年,已累计连续带过8个班次的附中主科作曲专业学生。在这里,笔者谈谈在附初中阶段作曲专业主科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初一学生适用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一年级时期,学生还在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面对川音附中作曲专业的教学,他们必须经历从小学教育的模仿式、带领式学习转变为艺术中专教育的跟随式、自主式学习的过程。附中作曲专业的主科教学是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以跟随式、自主式学习来配合。可是,学生的年纪尚小,必须得经过一定的训练过程才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附初中一年级阶段应该以“引导学生适应‘跟随式、自主式’学习方式”为主要目标。

在对“跟随式、自主式”两种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方面,附中初一年级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跟随式”学习方式。原因很简单:学生年龄尚小,其知识、阅历与脑力尚不足以独立判断需要学习的内容,不足以独立进行有效的知识内容分析,不具备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自主式”不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跟随式”学习锻炼,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式”教学为主。为了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引导,教师必须得一步步地、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出来。引导得顺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较快,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引导的不顺利,一切则反之。因此,这一阶段里,教师具体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做多年的教学实践努力才能运用自如。

二、初一年级的教学

依据现有的教学大纲,附中初一年级的教学要求是进行“自然音体系”的旋律基础写作。

在初一年级时期,一般作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与音乐体会、艺术阅历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在教学中,第一项任务就是设法增长学生的音乐体会、艺术阅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音乐素质。首先,要求学生每天花一定的时间练钢琴,这是增加音乐素质、增长音乐体会、艺术阅历的很好的途径。其次,光靠这个途径是远远不够,为了更全面地让学生增长音乐体会,我对他们进行歌曲视唱训练,因为歌曲的咬字、气息、发声、语气等训练过程能让学生直接地体会音乐的内容、情绪、方式等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通常,我布置学生每周课后练习视唱近10首中国民歌或世界优秀艺术歌曲,让学生在视唱的过程中加强对旋律的直接认识和熏陶。在这一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视唱,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民族音乐文化滋养的缺憾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民族音乐旋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艺术认识,增加音乐体会、增长艺术阅历,同时也开阔艺术眼界。在视唱的时候,同时要求学生将民歌的语气、音调、风格都唱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仅反复范唱,还向学生推荐一些民歌表演音响资料,让他们在课后去熟悉。由于各地民歌的风格不一样,因此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不同风格的旋律及各地语气音调有了相对深入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对于学习“自然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会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第二项任务,按照现有大纲的规定,对“自然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进行教学。这里的自然音体系旋律概念,包含声乐旋律与器乐旋律两部分。依据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在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里,我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声乐旋律部分的简单歌曲旋律写作练习。这些练习包括:简单的民歌旋律模仿创作练习、儿童歌曲旋律创作练习、青少年歌曲旋律创作练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民歌、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进行音乐内容分析,掌握这些歌曲的旋律法、歌词、情绪、语气、音调风格、节奏、速度、曲式结构等各方面特点,然后让学生试着用同样的思路自己分析另外的歌曲。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们渐渐地能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引领,初步拥有了相对独立地进行分析简单歌曲的音乐内容的能力。接下来,在拥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后,我提供给他们简单的新歌词,并要求他们依据分析中得到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为新歌词谱曲。由于有了前期充分的歌曲分析与视唱过程,这时候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就渐渐地释放出来。最后,学生们通过主科课堂上的改题教学过程,一般都能够逐渐掌握简单自然音体系旋律写作的基本技巧,较好地按规定完成课后作业。显然,在这一教学过程里,带领学生进行歌曲视唱、歌曲分析教学活动是极其必要的。当然,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视唱与歌曲分析的时候,学生们也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教师正确、合理的音乐审美意识的系统熏陶,得到音乐分析思路、方法的引领,然后在这一系列的熏陶与引领下得到音乐理解和音乐体会的启发。

在初一年级的第二学期,除了继续进行简单歌曲视唱、分析、写作教学外,开始进行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分析与写作教学,这是初一年级教学的第三项任务。这部分教学任务,与歌曲教学间插搭配进行,约占该学期一半左右的教学时数。

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带领学生分析简单的器乐旋律。我将收集到的儿童钢琴曲、钢琴小品、器乐小品的乐谱与音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欣赏,让他们建立起对器乐旋律简单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结合运用歌曲分析的经验,对器乐旋律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重视对器乐旋律法、音调风格、情绪、乐汇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接下来,依据学生对分析归纳得来的内容的理解,顺势学习难度适宜的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等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作品。当学生经历了这些过程后,再让其进入简单的器乐旋律写作练习,学生们接受起来就觉得较为容易了。然后,在分析现成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模仿写作为主,布置学生完成单乐段结构的旋律写作练习。这样的练习隔周进行一次,同时在主科课堂上进行“一对一”改题交流。最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训练学生进行不同样式的动机化器乐旋律的写作练习,尤其是动机音型的控制变化使用过程。经过这样的分析、写作训练过程,学生们一般都能在第二学期结束时,掌握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形成对简单的自然音体系器乐旋律的正确的基本认识。

三、初二年级的教学

在附初中二年级时期,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变化音体系”旋律基础写作。

要让学生掌握变化音体系的旋律运用,就必须让学生弄懂调式及调式变音的基础理论。于是,初二阶段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基础乐理理论中关于音程、音阶、和弦、调式的相关内容。这里的“引导”是指教学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先布置学生自习指定书籍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运用谱例分析的办法来检验学生自习的结果,最后把学生不懂的地方作具体的指导与讲解。当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与旋律写作内容相配合的。

初二阶段的第二项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变化音旋律写作。这部分的教学过程,首先仍是带领学生分析较简单的变化音体系旋律谱例和音响。待到学生对变化音体系旋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入模仿写作阶段。最后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改题交流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变化音体系旋律写作基本技巧和正确的认识。在第一学期里,根据学生得具体学习情况,主要进行“变化音体系”的简单声乐旋律的创作练习。

上述两项教学任务的执行时段有所不同:第一项任务是关于基础乐理知识的,它与二项任务同时开始,但主要的教学过程只持续数周;而第二项任务则贯穿整个初二阶段,其内容也分为声乐变化音旋律与器乐变化音旋律两个部分。针对第二项任务内容的两个部分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则不再区分为两个时段,可以根据适时的备课、谱例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融合或间插在一块儿进行。当然,“变化音体系”的旋律写作是以“自然音体系”的旋律写作为基础进行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教学内容日渐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最初体现在作业质量的差距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能够按要求及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的稳步提高较为明显;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的次数较少,而且提高作业质量的过程也明显慢得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实包括自主生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等等,并受到他们个人知识面、性格、阅历、心理的直接影响。作为教师,在这时期应该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掌握一些相关作曲技术理论技巧。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地做各类旋律的创作练习,学生不得不面对分析和应用中涉及到旋律伴奏与和声知识。要想写好旋律,就必须带入伴奏思维;要有合理的伴奏思维,就离不开功能和声知识……数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初二阶段让学生开始学习一定程度的功能和声知识是绝对必要的。让他们学习功能和声,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拥有了一种重要的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初二的第一学期里,在完成了对乐理的音阶、音程、和弦、调式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适时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功能和声知识的正规学习。功能和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音体系内的和声写作运用能力与对简单小型声乐与器乐作品的和声运用进行分析的能力。作为初二时期的第三项教学任务,对功能和声内容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教学形式包括:教材讲解、习题改题、和声应用谱例分析等。与第一项任务一样,执行功能和声教学任务,是与执行“变化音旋律写作”任务同时进行的。由于和声教学内容较为繁复,所以这一教学过程应持续到整个初二阶段的结束。

初二年级的第二学期,主要的教学任务是相对复杂的“变化音体系”简单器乐旋律写作,这是初二阶段的第四项教学任务。这里的“相对复杂”概念是为了区别于第一学期的“简单声乐旋律”概念。随着学生的和声知识的增长,先前在旋律写作过程中的单线条思维逐渐变化成一定程度的多声部思维,音乐作品的立体化多层次音响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渐渐扎下根来。既然是“多声部”思维,那么旋律线条就会受其他声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就必须尝试学习“立体的”、“全面的”考虑多声部合奏的组合音响效果。这样的变化比起单纯的“简单声乐旋律”写作练习当然“复杂得多”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觉完成作业的难度明显增加了,他们将体会到既考验脑力、又考验体力的学习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要作带有简单多声部思维的器乐旋律分析、模仿写作、创作练习,这样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综合知识。

四、初三年级的教学

在附初中三年级时期,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写作“器乐旋律写作”。这个要求,其实就是要学生将初一初二所学习的各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完成一些的器乐小品写作练习,系统掌握简单器乐旋律、器乐小品的写作技巧。

这里的第一项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器乐小品的写作练习。我通常要求学生将若干首风格相关或乐思关系较密切的器乐小品主题编为一组,以小品组曲的整体思路来考虑,如何对每一首主题进行不同思路的创作发挥。这样做的好处是训练学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创作思路。在课堂改题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练习写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的主题音调,并在和声运用上尽量追求具有民族气质的音响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领略创作要求,我筛选了不少欧洲风格的、中国风格的钢琴小品,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中国风格、民族气质”的内容实质。接下去让学生筛选出他们自己创作的、比较满意的若干个主题,将这些主题发展创作成为若干器乐小品,最后将这些小品进行合理编排,构成完整的小品组曲。在这一过程中,我最重视对小品主题的选择与创作,因为它们的形象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品最终的音乐形象、音响印象,继而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

第二项任务是继续进行功能和声的教学。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进行适量的变化音体系的功能和声教学,并以分析和声谱例为主,做和声习题为辅。然后在器乐曲与声乐曲的写作练习中,尝试着更多样地运用这些和声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8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课程实践注意事项

音乐游戏的本质在于音乐本身,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音乐要素,通过音乐游戏,学生可以有效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情节,激发驱动力和想象创造力。音乐游戏是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最终是以达到音乐教学目的为落脚点的。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教师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机械地接受和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并没有将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无法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建立。采用音乐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快速掌握音乐理论,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程中应用音乐游戏的措施

1.以物创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音乐。

小学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音乐教师应该针对音乐的独特性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快速融入音乐教学当中。在小学音乐中融入音乐游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转变成音乐游戏,例如,哆、来、咪、发、唆这几个音符,教师可以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水杯,用筷子敲击发出这几个音符,并且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最后教师可以打乱杯子顺序,随机敲击其中一个杯子,让学生判断,发出的声音属于哪一个音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快速掌握音符的学习,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托新制新,用现代化设备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与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比较,音乐游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维。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主观表达,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音乐游戏教学的出发点。例如,现代教学硬件设备齐全,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将理论的音乐知识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可以直观地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并且音乐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游戏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寓教于乐,塑景以情。

音乐教师应该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创设有效的音乐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游戏的同时,感受音乐的主旨含义和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扮演蜗牛和黄鹂这两个角色,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情境表演,深刻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教育意义,并且在游戏实践过程中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

二、在小学音乐课程中运用音乐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对音乐本质进行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理解,才能深入音乐的各个要素,感受音乐的意义和魅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学会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对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音乐教师一定要合理应用音乐游戏,否则不但不会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使得音乐课堂秩序混乱。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音乐游戏只是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教师应该明确音乐实践和游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能过度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游戏教学,要把握适度原则。保证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不能将其视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防止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第二,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实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进程,凸显音乐知识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性,切忌出现音乐游戏占据音乐课堂主体地位的局面。

第三,在音乐游戏实施之前,教师一定要制定游戏的规则和游戏实施具体计划,保证学生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呈现出有序性和有目的性的状态。

第四,教师在制订音乐游戏计划方案的时候,必须事先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知识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符合其认知能力水平的音乐游戏。尤其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知识的认知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制订游戏的计划,保证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达到音乐家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中总结出:音乐游戏和普通游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音乐游戏是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始终占据游戏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游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尤其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是小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最佳方式,在音乐游戏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辅助地位,对学生的游戏实践进行指导和监督,保证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是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以达到音乐教学目的为落脚点的。通过音乐游戏,学生可以有效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和想象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创设有效的音乐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游戏的同时,感受音乐的主旨含义和音乐的魅力,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晓茹.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神州旬刊,2015(12).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开展

前言

在如今的小学教育阶段,普遍开展音乐课程,备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而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则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艺术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对欣赏课提高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欣赏课教学质量。

一、以音乐为主体,生动讲解音乐素材

考虑到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比较浅显,无法对较为深刻的音乐教学做出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要求音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做好课前备课工作,将音乐作为载体,采取更为丰富、生动的手段,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引导性和组织性作用,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以此强化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说,在《太阳出来喜洋洋》此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播放此音乐的视频动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联想一些太阳出来时的种种场景,自身发生过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等等。在教师的逐渐引导下,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此首歌曲时,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对《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曲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感受到歌曲所表达出的热烈、充满活力的气氛。

二、引导学生在音乐赏析课程中使用身体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推进,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此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可以说,音乐教学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开展音乐赏析课程,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而音乐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身体语言,起到决定性影响。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在完成音乐基础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自由进行想象,深深体会到每一个音符的跳跃,感受到音乐所表述出的情感。音乐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行为,了解学生对于音乐赏析的程度,以此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调节,最终获取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视听器材的直观作用

当今时期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改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只能使用教材和钢琴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视频、动画、图片等等方式,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观看到五颜六色的动画,聆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深深体会到音乐学习的趣味性,认识到音乐的美妙和乐趣。可以说,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对音乐欣赏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学更加具有生动性、活泼性,使静态的音乐教学变得动态化。比如说,在《春光好》、《小雨沙沙沙》等歌曲中,均是对春天进行了描述,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春天有关联的视频、图片等内容,以此增加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并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气之情。此外,利用多媒体播放种种音乐画面,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的接受知识,同时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融洽。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对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重视程度,做到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出此种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作用,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

四、鼓励学生自主欣赏

在小学音乐欣p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小学生不知道如何欣赏音乐的状况,无法找寻准确的切入点。由此可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项内容采取针对性措施,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欣赏音乐作品的本身,对音乐的各种基础要求做到综合考虑,同时明确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节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音乐本身做到深刻的感受和感知,才能够真正与音乐产生共鸣,体会到音乐作品的美妙和魅力。当学生了解到音乐的魅力之后,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以此进一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潜在价值。在学生自主欣赏之后,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充分释放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华。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赏析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体会到音乐的奇妙和魅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俊.论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北方音乐,2016,36(9):123-123

小学音乐教学学情分析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回顾高职音乐教育发展历史,在2004年之前,高职院校对此基本不重视,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据调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仅开设《音乐鉴赏》(有的院校课程名称为《音乐欣赏》或《名曲赏析》或《中外音乐欣赏》)理论选修课,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众包括高职教育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技术技能,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音乐修养可有可无;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全国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相当缺乏,音乐教师也不太愿意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也舍不得把编制用在招聘音乐教师上。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转折点,2005年可谓高职音乐教育的转折点。2005年举行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节),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两件大事对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后,高职院校才逐渐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但因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里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课范围,而且基本上是选修课,所以即使各院校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选个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了事,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把它当作被动应对教育部门的要求而已。正是由于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所以,对其中最基础的课程建设,自然就无暇顾及。

一、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的载体,音乐课程同专业课一样,同样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也应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而不应当只是以某一两门课程应付了事。那么,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呢?笔者认为,高职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可以由主干性课程与辅课程组成。主干课程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辅课程为任意性选修。

在主干性课程方面,笔者认为,可以设立《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三门课程,它们作为理论和实践并举的B类课程。《大学音乐》着眼于宽度、厚度,《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则着眼于深度与浓度。辅课程包括纯理论的a类和实践的C类两种,a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电影音乐赏析》《音乐基础知识》《流行音乐赏析》《民间音乐》《民族舞蹈鉴赏》《芭蕾舞蹈鉴赏》等;B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二胡演奏》《吉他演奏》《电钢琴演奏》《合唱表演》《舞蹈表演》《古筝演奏》《小提琴演奏》《笛子演奏》《大提琴演奏》《铜管乐器演奏》《木管乐器演奏》《电脑音乐制作》等。

以上这种分法是依据音乐学科与普通高职院校的总体特点来进行的一种划分。高职院校(专业艺术类院校除外)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科为主;二是文科为主;三是综合性。但无论是工科、文科还是综合性的学院,都应将主干课程列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课程,而辅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列入任意性选修课程(具体的必要性和操作思路将在后文论述)。如此,既能保证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随着电子信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琴、电钢琴、电脑音乐、音乐营销也会是当今乃至未来相当重要的产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将音乐与电子或计算机或工商等专业结合设置新的专业。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解析

主干性课程应在整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主干地位在课时、课程学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上以及教学理念上均要体现,同时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上要保证,并且鼓励音乐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在众多的音乐课程中,为何要将《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开展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大学音乐》课程解析

上文曾提及,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那么基于音乐教育承载着上述诸多功能和体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大学音乐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名称上就必须坚决摈弃《音乐鉴赏》等不足于体现音乐教育专业性、重要性的笼统名称。与现在大学一般都开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一样,设置《大学音乐》课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音乐》课程具体内容可由以下专题组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合唱作品”“歌剧与音乐剧”“流行音乐”“钢琴艺术”“小提琴音乐”“二胡艺术”“西方交响音乐”“中国交响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文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多元音乐文化”等。《大学音乐》授课与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带着任务进课堂,效果比较好,而且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拓视野,积累比较全面丰富的音乐素养。

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主要注重音乐基础,主要教授乐理、视唱练耳、唱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以音乐知识传授、简单的音乐技能和初步的审美教育为主要目标。《大学音乐》不是简单地补续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它是基于建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基于音乐对人生价值影响力的探讨,对传统音乐进行理性分析与感性诠释,渗透当代高端音乐前沿知识、理论思想,研究世界文化现象和国际最新音乐文化动态,当然也包括对当下流行音乐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推荐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大学音乐》应传递终身学习音乐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使大学生们主动接触高雅音乐,培养音乐文化意识和高雅的音乐修养。要而言之,《大学音乐》区别于中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在于它更强调自身的文化性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交响音乐赏析》课程解析

交响音乐作品是器乐艺术作品的最高艺术形式,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严谨、织体语言丰富、音响丰满独特,表现题材广泛深刻的艺术魅力。[1]143交响音乐水平与合唱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水平和国民音乐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如果喜欢交响音乐,其内心就不容易庸俗,其情趣格调就会高雅。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呼吁并要求普通高校要给大学生补交响音乐这门课。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指导方案》将其列入艺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交响音乐赏析》》列入公共教学的主干选修课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国内近30年来出版的关于《交响音乐赏析》的书籍与欣赏教材普遍存在这么一些特点:一是专业性太强;二是内容繁琐;三是教材编写死板;四是脱离广大学生的审美实际。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教学上的困难与尴尬,因此,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与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本门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这门课程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演唱、演奏方式入手,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这门课程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的现实,而不能把课程目标定高。可以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定位为:(1)认识交响音乐是音乐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形式,交响音乐最擅长表现严肃、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题材,最擅长表现音乐形象与发展中的对比、冲突与戏剧性效果等;(2)接触一部分中国当代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专业团体经常保留演出的曲目等;(3)关注中国的六大交响乐团与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从而认识国内外交响音乐作曲大师和指挥家,也关注交响音乐发展动态;(4)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的作品风格与历史贡献;(5)能初步分析评论某部交响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等;(6)交响乐队的排列(即座次图式),交响乐队的组成;(7)交响音乐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交响音乐体裁等;(8)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9)奏鸣曲式的结构图式。如果一学期下来,能让学生从不了解中国交响音乐,不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到了解一些中国交响音乐和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并对交响音乐产生兴趣与好感,则这门课程的目就达成了。第三,以讲座的形式,以不同的交响音乐体裁,以中外作品融合的序列,穿插适当的交响音乐欣赏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在交响曲欣赏中认识不同的音乐流派。

(三)《合唱艺术》课程解析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存在合唱水平不高的问题。许多高校都有依托团委组建艺术团或是合唱团进行合唱训练,其中校级合唱团平时训练也较少,也没有常规训练,只在全国每三年一届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提前3―6个月之间准备排练比赛,但这种排练是急功近利的,属短期艺术强化训练。一般就挑选两首曲目进行合唱训练,通常队员是在各院系大一新生中进行挑选,由于三年才一届,就势必有两届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合唱。此外,高校每年也举行校内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一般由各院系自行组队参加,这样的活动更是短期的活动,一般就排练几周时间,与中小学的音乐周活动类似,演唱水平不高。严格说来,只能算是齐唱比赛,最多也就两个声部,走形式而已。水平高一些的多声部一般只能接触两首曲子,水平低一些的合唱排练唱的是单声部为主的齐唱,无法排练艺术性较高的合唱作品。所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将《合唱艺术》课程设为公共音乐主干课程是弥补高职学生合唱水平不高的有效办法。

具体到课程的教学方面,笔者认为作为艺术类选修课,一般是30个学时、1.5个学分,上课时间基本上安排在下午3、4两节和晚自修这两个时间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设计。笔者每次课都尽可能安排三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即合唱的基础知识、合唱作品的欣赏、教学评价等。每次课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建议与作品的赏析相结合,大致的知识点如下[2]2-4:

这门课程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即课前布置课题,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答疑、分析、点评、总结,通过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是实现高职育人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建立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纳入国家高职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的建设问题,文章尽可能涉及论述了课程价值、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相信通过认真贯彻深入开展音乐自主学习理念,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并随着现代高职整体自主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