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十篇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十篇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0:0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9-03

自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1978年,我国毛入学率仅有1.55%,1988年达到3.7%,1999年升至10.5%,到2002年首次达到15%,到2013年升为34.5%。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作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志。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模迅猛扩大,但如何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因而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简便易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

依据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质量的解释是:“对教学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既是一个包括教学、学习及管理质量的综合化概念,又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过程质量形成物,它贯穿并体现于教学活动过程和培养人才两个方面,是教学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随着和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高等学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几乎和所有的社会成员及团体相关。由于各社会成员及团体价值取向和需求的多元化,造成了教学质量观念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质量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要站在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培养高素质人才。各种不同的教学质量观并不适合每个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1999年版的《辞海》将科学定义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国《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将科学定义为“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其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因而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至关重要。在高等学校教学的全局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念,视教学质量为生命,不断更新质量观念,用新的人才观念指导教学工作,制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并提高教学质量。

(二)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观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专家费根堡姆提出,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综合运用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既管生产质量,又管产品质量;二是管理范围全面化,包括从生产到今后服务的全过程;三是企业全体人员参加;四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也有四个:一是由单一的目标管理转向既注重目标管理又注重过程管理;二是由无序管理变为有序管理;三是由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四是由非标准化管理变为标准化管理。tQm是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门科学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行各业都对质量工作给予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相似的性质,因而对高等学校亦可引入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观念,遵循高等学校的内外部规律,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在高等学校超常规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把重要教育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证并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稳定、有效的整体,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在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规模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稳定协调与发展的关系。

(二)意义

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能力、确保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教学是高等学校所有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其实现其崇高使命的根本途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没有了教学质量,就没有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会自动生成,高等学校要获得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每所高等学校都要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规程、校院领导听课制度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能够有力地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巩固和延长学校的生命线。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学校竞争能力的

有力支柱。随着改革开放和高校的扩招,拥有高质量教学的学校往往会取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与市场资源,而拥有低质量教学的学校则面临着被迫退出教育市场的危机。各高等学校如何应对这种挑战,教学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非自动生成,它受到人力、物力、财力、时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体系与机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竞争力的目标。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投入的

切实保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使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使质量始终成为高等学校发展核心,防止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和由此造成的教学质量滑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由各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就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范畴而言,包括的主要因素有师资状况、生源质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等,而这些因素都十分活跃,处于环境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因而必须对这些因素实行监控、及时检测,以便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一套完整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量化考核,可以调动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教师重视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促进教学管理部门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实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既可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也可促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三、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方略。其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并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简便易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合理设置教学质量保障机构,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出各类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一)设置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

为保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高效开展,需要合理设置质量保障机构(见图1)。在主管校长直接领导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对教学督导督查组、院系质量管理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管理委员会进行指导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督查组由教务处负责协调管理,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管理委员会通过学工处负责组织学生会处理日常事务;院系质量管理组可由各院系的教研室设立教学督查员、教师信息员,每个班级设立学生信息员。从而建立一套由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三级负责管理,以专家、教师、学生为基础,校领导宏观调控的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层层分工,逐级负责。

图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图

(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八个系统构成,即:1.教学决策系统,由校党委会和校长行政组成,为最高系统,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进行方针、目标、总体规划的决策;2.教学指挥系统,由校长、教学院长、教务处处长、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组成,根据校党委会和校长的决策对管理者、宣传教育系统、教学条件保证系统等进行指挥;3.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由教务处质量评价办公室、督导督查专家、教师信息员、学生信息员组成,对一系列教学活动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得到有用的信息;4.教学条件保证系统,由人事处、财务处、总务处、设备处、图书馆、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组成,根据教学指挥系统的指令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5.教学评价与诊断系统,由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成,对得到的信息进行评价、诊断;6.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组成,将得到的教学信息进行反馈;7.宣传教育系统,由校党委宣传部负责,从思想的高度进行宣传教育;8.仲裁系统,由专家委员会、教代会、工会、党群组成,根据教学反馈的信息对学校的教学任务与培养目标、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进行仲裁(见图2)。

(三)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课程(授课质量、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考试、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质量标准,同时为保证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学校对各环节可采取授课质量评价、考试质量评价、教师评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重点建设课程评价等方式进行有效地保障。

高等学校教学应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逐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七个管理系统构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

(四)坚持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周期性教学评价机制相结合,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须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检查和管理,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坚持日常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周期性教学评价机制相结合,制定督导和督查制度,领导和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三段式的教学检查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观摩教学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一系列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与院系教学工作学年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评价、考试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等周期性教学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有效监控和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宁超,陈魁奎.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J].文教资料,2011,(31).

[2]俞浩,姚文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

建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探究,

2010,(3).

[3]杨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2

Zounongji;YangLiang

(①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镇江212003;②江苏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镇江212003)

(①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②DepartmentofDevelopmentandplan,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加强质量意识、实施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鉴tQm理论,江苏科技大学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实践,提出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控、质量持续改善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abstract:withpopularizationofhighereducation,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qualitysense,implementqualitycontrolandimproveteachinglevelforuniversitiessustainabledevelopment.LearningfromtQmtheory,thepaperconsideredtheworkpractice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ualityassurancesystembuildingandproposedthatteachingqualityassurancesystemconstructionbasedonfullparticipation,processmonitoring,qualitycontinuousimprovementisalong-termmechanismto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Keywords:tQm;teachingquality;assurance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18-02

0引言

但前由于本科生扩招,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办学资源紧张的现象,师资队伍、硬件设备投入、后勤服务与保障体系、学校软环境建设等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招生数量。不少高校在一味追求扩张的同时,对于巩固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的高低[1]。如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在教学管理领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的热潮,并逐渐形成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Qualitymanagementofteach,tQmt)。按照tQmt的观点,教学质量的形成与产品质量的形成类似,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或环节),其中多种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些环节构成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本文试图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为参照,从教学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教学质量反馈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运用案例研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1tQm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契合度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自1961年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提出之后,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质量管理理念相比较,tQm把过去以事后检验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来达到不断改进产品质量[2]。教学管理理论的演进与质量管理发展的轨迹非常相似,tQm理论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领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质量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要求的一致性我国近年来不断提出的现代教学管理要求在教学质量观、教学管理要素等方面与tQm有着颇为一致之处,如表1所示。现代教学管理是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断改进的教育。结合tQm相关理论,不难发现,高校教学管理强烈关注:①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在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③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意服务。④坚持不断改进,不断纠正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使教学不断取得更好效果。这些要求与tQm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全员参与”等要素是一致的。

1.2我国学校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践我国教育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推行iSo9000标准的热潮。推行iSo9000标准给学校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是“以人为本”,尽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二是学校功能由被动保障转换为主动服务;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四是教职工更加关注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和期望。有些学校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学校还通过了国内或国外相关认证。具体做法有:①强调“消费至上”。学校把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当成“消费者”,而把学校的教职工看成内部的“消费者”,把学校教育视为一种服务,强调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②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工作等进行全面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③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把学校各级人员,全体教职工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④监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管理,重视持续改进。

2tQm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应用

2.1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第一、从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定义、功能和要素构成来看,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至少包括:①控制要素体系:保障与监控什么,即保障与监控的对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学、管)。②统计、测量评价体系:保障与监控的手段,即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评价。③组织体系:谁来保障与监控。④保障体系:如何使保障与监控工作顺利的环节。第二、从工作环节来看,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至少包括六个环节:①依据确定的目标。②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注意区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各主要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③统计与测量(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④评价。⑤反馈。⑥调控。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与监控的根本目的是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只有通过评估或评价才能做出判断,所以评估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中确实处于一种特殊重要的地位[3]。

2.2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戴明环是教学质量改进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学校教学的各个方向、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学校在具体应用戴明环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收集数据,了解现状。为了正确识别改进的机会,需要客观地收集相关数据,描述学校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第二、确定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活动的确定是质量改进成功的关键;第三、调查研究,查找原因。调查原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改进过程性质的过程;第四、确定因果关系。只有确认了质量问题的真正原因,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这些原因;第五、拟订和实施改进方案。综合性改进措施涉及到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多种活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六、检查效果,确认改进成果。学校在实施效果检查时要认真开展数据的采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且要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对比;第七、巩固改进成果。质量改进结果确认后,需保持和巩固下来,否则将功亏一篑;第八、持续改进。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且已经巩固,则应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

3案例分析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结合tQm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原则,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校教学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实行全面系统控制,并以教学质量控制为重点建立起来的科学、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由教学指挥系统、检查评估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质量控制系统构成,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过程中的机构及其职能

3.1.1学校行政部门在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中的职能教学评估部门,其职能为:①负责面向学生(含在校生、毕业生)的教学质量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提供反馈意见(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汇总,表2、3);②负责部门理评估信息及评估结果;教务部门职能为:根据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学生管理部门职能为:①参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并向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反馈有关情况;②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向教学评估部门及教务部门及时通报情况;人事部门职能为:负责对评为不称职的教师的进行再培训及调整;教学院(部)职能为:对本单位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与建设措施,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标。

3.1.2专门机构在教学质量反馈与持续改进中的职能教学评估领导小组职能为: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督导部门职能为:①参加教学评估部门组织的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②参加教学评估部门组织的各项调研活动,对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综合结构与运行

3.2.1控制运行体系该体系包括校级和院(部)级两个层次。院(部)级保障体系是基础,院(部)要按要求认真开展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估;校级保障体系负责对全校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估,同时对院(部)级的控制、评估结果进行确认。

3.2.2控制运行程序各院(部)根据教学评估部门的安排,对本院(部)的教学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首先由院(部)按照学校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标准进行自评,并写出自评报告。校评估专家组对院(部)自评情况进行复评,并给出评定等级和评语。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①信息反馈。教学评估部门要把学校对院(部)教学工作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院(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教学评估部门要接待教师、学生及有关人员的访问和咨询,听取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②整改与建设。校评估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会议,对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教务部门根据评估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并负责组织落实。各教学单位及有关部门根据教务部门下达的整改和建设任务,认真落实,并把整改和建设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务部门和教学评估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和教务部门要对各院(部)和有关部门的整改和建设情况进行复评或验收。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综合结构与运行程序,如图1。

参考文献:

[1]洪茹燕.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179-181.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研究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现状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演进从宏观层面看,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微观层面看则是伴随着高校本身、受教育者的个适性需求的发展而发展的。质量的意识、文化和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怎样根据本国的国情和高校的现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怎样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来建立适合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研和完善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关键内容就是高校的自治、质量与有限的资源。高校需要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其中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能够对自身的质量负起主要责任,并接受外部必要的问责与辅助。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看,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拓展高校办学自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进程中,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应该是一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作用于高校的努力所向。

我国学者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时,选择的国别以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于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发展、现状、运作机制等情况的介绍。总之,比较各项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和标准、新的发展趋势等。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将国外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几种类型的模式,目前最常见的分类如: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民间主导型模式和官民结合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

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实践价值

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模式,是以一定的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以简洁的方式提出结构化的主要工作内容。由于教育质量与"体系"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边研究、边保障"的状态。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现代企业界全面管理及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对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模式进行探究。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施加作用,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它具有教学监测、评价和反馈等功能,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监控与调控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实事求是地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运作情况,受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就学校自身评价看,应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把每一个培养环节规范化,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力求使其质量得到保证。

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提升方法

教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工作过程各个方面的运转情况。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有效的监控,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状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进一步规范的要求,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目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真实地掌握教学工作情况,有效地为学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教学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决策信息和依据;第二,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引导教职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第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全面了解和掌握教与学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力的解决措施;第四,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对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要体现质量保障对"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要求,有效的评价、诊断与反馈是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前提措施,否则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只能停留于概念。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关于评价、诊断与反馈工作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评价的多元化(涉及参与主体、评价方法/形式、信息源、观测视角等等);其二,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与规范性;其三,评价结果的运用要体现对教师教学的实质促进作用,而不是一味地与物质奖惩挂钩。对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专家要提供建议或与教师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诸如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供条件保障,积极推动教师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教师自身在质量保障中的主动意识和有效能力会是持续改进和质量持续提高最为理想的因素。

质量保障区别于监督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评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诊断,进行有效的反馈,保证切实的改进。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绝大多数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诊断和反馈服务,中间媒介通常以评价报告和改进方案,最终通过问题的改进作用于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事实上,以上所述的借助反馈信息进行改进的过程己经涉及到了调控功能,除此之外,调控功能还体现在教学质量保障的承担信息管理与研究职能的部门,通过分类或综合的教学质量信息处理与分析,可以为相关的责任主体、决策机构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这些主体或机构则可借此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相关支持资源进行调控。

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我们认为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仍任重而道远,仅提供如下意见仅供参考。

1、提高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

向全体教师宣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一线教师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整个评估考核更科学、合理、全面、准确。同时,促进教师开展自评,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开展观摩教学,正确运用榜样的力量

对于在本专业领域内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师,教学督导团、学院领导应及时推荐到学校教务处,或者在学院范围内,或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其他教师对其观摩学习,这种榜样的力量将促进教师改正自身教学中的毛病,弥补不足,形成教与学、教与教之间的良性循环。

3、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学生给任课教师涂卡打分中出现的不严肃、不认真等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这是给他们学习自、参与教学的重要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将起到促进作用,这对他们学习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使其真正理解他们手中的权利将对教师评职晋级和改进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4、运用多种评估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监控体系

在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我们应适应调整指标体系,对多种类型的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模式和评估指标体系,诸如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座谈等形式,同时,在各个专业内部征求教师意见,对不同专业设立不同指标体系,增加本专业内部的可比性。建立起在统一框架中的灵活多样的监控体系,使监控更具针对性,考核结果就会合理、公正、准确,这也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

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估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各个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应对此及早进行分析,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将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来,这样,考核结果对评价教师和改进教学的作用会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监控的透明度,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大对教学质量监控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将考核结果在院系内部公开,杜绝每学期的评估结果空存箱底,教师甚至于不知道结果的现象发生。同时督促排名较后的教师,通过听课学习、座谈研讨、征求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科学完善的监控体系、公正合理的考核结果、实事求是的总结分析教学经验和成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随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这样,不仅使教学管理有更全面的规章可循,而且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还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庆仁.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0).

[2]张丙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3]牛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4]胡彩梅,谭旭红,吴莹辉.本科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5]马洪儒.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4).

[6]周玲.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3).

[7]仇念海.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4

>>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多元化构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问题和对策关于高职院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高职院校“应电”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探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研究学生参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监控指标的构建与应用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浅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公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高职示范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杨李色,陈静维,宋君烈.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pLC实验课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06(6)).

[3]刘明照.高校院系专业结构调整与认证及教学质量保障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界定教学质量,梳理与甄别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以及分析和诊断教学质量输入、过程、输出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认为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发展的核心,而建立反馈控制机制是促进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保障,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

一、引言

伴随着高等学校近十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以在校学生数考察,无论是总量,还是校均学生数均得到迅速扩大,以数量扩张所带来的同龄人入学率为标志,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国民在分享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毛入学率上升而获取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学理上讲,只要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质量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毫无例外。原因在于,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学者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受教育者的需求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对教育质量的基本需求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存在而存在的,是永恒的范畴,是受教育者的权利(无论教育服务是免费提供,还是购买),她与高等教育规模缺乏必然联系。但从教育质量的供给考察,尽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教育供给者的共识,但由于教育质量是软性指标,不易衡量;加之质量的保持与提高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运作,任何松懈和疏漏都会致使质量缺失,在教育供给方总体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从近些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由投入所形成的生均基础条件,以及教师、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所代表的能力考察,均未发现下降,且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下,教育供给水平显现提升态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也并不会导致质量必然下降。

基于上述认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质量下降问题的担忧则表现为,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需求与教育供给方由于管理问题所产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供给方。化解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质量隐患的正确路径是消除“必然性”理念,适应时代变化,强化管理,从发展的角度建立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为受教育者提供合格的教育产品。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中心,本文试图在界定教学质量和甄别质量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基本框架,以求教于同行。

二、对教学质量的认识

1、教学质量的两种观点

什么是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她却是一个极为模糊,常引起争论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1]不过,学者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予以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定义:[2]

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

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不能用同一的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

2、对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早在1998年,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就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3]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的高等教育是以少数社会英才为教育对象,是建立在严格的选拔基础上,探究高深学问的教育,因此,精英教育遵循的是一种高度统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

工业革命以后,高深知识向应用领域发展,在高深学问和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大量的中间知识,人们开始关注与解决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高深学问从探究向应用领域拓展。与精英教育所不同的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它是生产领域的专门知识迅速发展后,以培养掌握这些知识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及其质量观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在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中形成了质量。[4]

显然,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教育质量观不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强调个性化的质量观并存。我们既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能用大众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反,高等学校应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确定相应的质量观。

总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教育质量观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际需要,必须构建适应大众化要求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分析

1、教学质量保障理论

(1)教学产出理论。教学产出理论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它认为,教学质量体现在最终的教学产出上,因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教育终极产品或服务自身的优劣,而无需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它只关注适合教育的人,按照教育者的标准来控制教学质量,只关注哪些学生会合格,而不是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合格,这一理论意味着“好的产出就是高质量”。因此,它把所有的高等学校放在同一标准上来衡量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

(2)“附加值”理论。“附加值”理论是在对教学产出理论批评与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际上是教学产出理论的变异。它认为,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学校“输入”“输出”两方面的因素,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查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但不少证据表明,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附加值”方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质量与学校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朝着积极方向变化的能力有关。“附加值”理论正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学生、学校在一个教育周期内所得的“附加值”,即价值的增值部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度。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教育教学结果,而非教育教学过程。

(3)“输入—过程—输出”理论。该理论是在“附加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该理论认为,“附加值”理论虽然考虑到了学生入学水平与学校输入条件的差异,但它过分关注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而忽视了产生教育教学结果的“教育过程”,从关注合适教育的人到开始关注适合人的教育。因此,教育界引入工商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模式。tQm理论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所有学校员工对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教程、全方位的管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质量保障时要把输入、过程、输出质量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评判,认为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产生结果,通过监控过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及时纠正并不断改进。因此要求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上,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4)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是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因此,学生发展理论流派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是绝对的: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认为高等教育必须应首先尊重“人性”,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客户”——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理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2、教学质量要素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就学生发展理论而言,诊断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有输入诊断、过程诊断、输出诊断。

(1)输入诊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察:

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投入。大学生入学时知识和经验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教师教学的投入。教师的教学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保障性投入。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领导精力的投入,管理者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投入等。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学的投入,包含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所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要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从而才能保障学生的发展。

(2)过程诊断。包括:

专业设置。专业具有职业性和学科性的双重特点,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及特色。

课程设置。因专业具有不确定,是学分和课程的集合;而课程具有相对确定性,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和重要单元,故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应体现高等教育活动由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过渡的特征,以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求。

(3)输出诊断。主要是衡量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等个性发展的程度。即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独立性与自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洞察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

总之,以学生发展理论而言,高校的教育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高校的管理者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发展。

四、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框架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认证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它是由学校作出质量的承诺,自我确定能被认可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持续努力,达到与超过预期标准,以获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持。认证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质量鉴定等活动的基础上而出现的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深化和系统化,它是指一种在高等教育内在体制性因素的支持下,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广泛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保证高等学校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即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发展性教育评价为手段,以经常性诊断和改进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反馈控制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1、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理念[5]

我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基于学生发展理论首先提出。这种理论流派认为,尽管人们对教学质量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标准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是说,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及其态度);在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时,学生的发展应处于核心地位。其在认知、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收益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它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基础,以学校的发展为保障的对象,根据变动着的社会需要来调整学校的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持续地关心学校发展的过程,不断完善学校的发展机制,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相信:“最好”是一时的标志,“更好”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不试图保障哪个学校做得最好,而是要追求保障学校做得更好。它通过需求分析、问题诊断、对策建议及改进行为,促使学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一天比一天好”。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追求是“让我们做得更好”;其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学校做到更好,促进学校的不断完善;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从注重质量承诺到注重质量提升。

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强调:学校的发展既要靠外部(政府和社会)支持,更要靠自身努力。因而它认定,只有依靠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保障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外部力量对高等学校的支持也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你不能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回报,或者你的回报要明显低于其他高等学校,政府没有理由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你身上。因此,自身努力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学校自身需求,它才能真正成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动力。

2、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组成系统

鉴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以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她通常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决策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诊断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以及辅助支持系统等。

(1)决策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各院教学院长及部份资深教授、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确定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这种目标注重学校未来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制定有关教学活动的政策性措施,指挥和协调学校关于教育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质量保障的经验和得失。在构成决策系统的实践中,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子系统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因素,不要有所遗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保证和监控;二是要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2)信息收集系统。应由学校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牵头,由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这个系统的任务是收集高等教育质量信息,获得各方面对教育质量的信息反馈,为质量决策提供依据。如制定听课制度,组织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各种渠道听取师生对教育质量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了解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等。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个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

(3)评价诊断系统。通常是在校长领导下建立的,由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评价专业人员、学校责任心强的资深教师组成。实际上是一个专家系统。他们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处理,对教学的质量状态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向校长和教学主管部门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议。

(4)信息反馈系统。通常由学校职能部门与信息管理专职人员构成。这一系统的任务是把专家处理分析后的教学质量方信息,通过两个路径分别反馈给决策部门,即校、院(系)领导层、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广大学生、政府及社会公众,以便及时改进,接受大众监督。及时反馈是一切质量决策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5)辅助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由学校党群组织的负责人及学校其它部门人员组成。一方面是开展质量宣传,创建质量文化,动员群众参与质量保障活动;另一方面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12

[2]王承绪,徐辉.发展战略:经费、教学科研、质量——中英高等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74

[3]《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宜言》第11条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6

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突出因素

首先,双语教学的概念易被错误定位。《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bilingualinstruction)定义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不同于纯语言学习,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学科学习来带动外语学习,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教育部则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然而在现实中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授课内容与方式上存有盲目性。不少双语课堂基本都是用中文讲授国外原版教材里的内容。

其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双语教学中教师是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一位合格的双语教师应该兼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外语教育素质,同时还要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国际动态和发展趋势。而具备这类专业素质的教师却是少之又少,从而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尽管不少任课教师可以正确地认识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其个人素质却限制了他们成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200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提出高校要鼓励留学回国人员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然而有留学经历的优秀硕士、博士在个人素质上虽然可以达到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标准,但这股教学力量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甚小,无法满足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巨大需求。

再次,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英语课程几乎贯穿了中国学生的各个教育阶段,但以往的英语学习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通常在综合运用英语方面,尤其是听、说方面能力欠缺。而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外语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达到开拓视野、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最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的择定缺少指导性标准。双语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用何种教材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但对于教材的选定缺乏指导性的标准供高校参考。一本合格的双语教材要能做到兼顾专业知识的信息量、时效性以及适中的语言难度以便于学生理解。但如今的现状是双语教材选用杂乱,合适的教材稀缺。目前双语教材基本分为四类:国外原版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其中不少双语教师都偏爱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语言规范,涵盖的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新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和交流习惯。

构建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由于上述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双语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更需要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推进才能保证其顺利并有效地开展下去。

首先,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对拟开设的双语课程建立准入制度。唯有通过专家组评估的双语课程才能正式开设。而在前期的评估阶段,学校需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师资力量、教材选定以及学生能力进行层层把关,为之后课程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此外,高校还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估标准来规范双语教学,使其有章可循。而在教学实施阶段,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与下属的各个院系要对双语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综合考评并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其次,在师资方面,高校要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多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双语师资。由于合格的双语教学人才严重匮乏,仅仅依靠归国的留学人员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除了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以外,高校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加强内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

再次,在学生能力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稳妥地推动双语教学的受众面,同时确保学生双语学习的有效性。双语教学的管理部门可以要求下属院系遴选出专业知识和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班并对他们开设双语课程,之后根据学生对双语课程和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估对双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作出相应的调整,为后期接收更多学生学习双语课程作好准备。

最后,在教材方面,高校的双语教学管理部门要组织专家为双语教材的择定把关,并根据本校生源素质和实际教学情况来协助教师选择内容与语言难度都适宜的教材。在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教师和专家对外文原版教材和学术资料进行整合,自行编写内容具有前沿性与易教性的双语教材。

结语

双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推进高校双语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种种局限,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对双语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长期研究,促进双语教学有效、顺利地开展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少君,乔磊,潘惠霞,王雯.陕西高校双语教学评估体系设计[J].理论导刊,2010,(2).

[2]董敏,毕盛.双语教学质量保障系统mL_tQa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7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2];“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转贴于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8

普通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高校能够有效地保持教学质量和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所实行的一种保障措施。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学质量也发生了跨越式的转变,提升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办让人民群众放心的教学已成为了时代的热点话题,这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自身保持健康成长的内在定理。教学质量处于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改善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持整个学校运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因此,对于普通高校追求内部教学质量提升,已成为高校永恒不变的真理。

2辽宁省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

我们要根据我们国家自己现有的国情,建立适合自己国家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上的竞争和争夺实际上就是人才上的竞争和争夺,各国的人才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就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并且获得了空前的进步,高校的学生数量以及学校自身的基础建设上和规模上都发生了显著性的转变,同时高等教育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学生之间的交换、学术上的交流等都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国际化高等教学开了一个好头。但近年来,由于许多高校之间的合并,学校数量的减少,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这样的社会教育背景下,自然而然普通高校将会增加自己的招生数量,使大多数普通高校学校笼罩在“扩招热”之中。历史经验证明,普通高校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必然面临着质量上的矛盾,并且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未来新型人才也会有新要求,这使普通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面临着新标准和新目标。因此,当前需要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此在应对这种高校教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不使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滑坡,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

我国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传统的教育以及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本身有着自己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由多个要素集合而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构成要素主要有:老师、学生、学校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校园环境、毕业生质量、学习氛围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

(2)针对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就是为了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高质量人才,以此来追求稳定的高质量教学体系,实现国家、社会和学生本身三赢的效果。

(3)适应性。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普通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要紧随时代的步伐[1],不断调整体系结构,以此来适应新的环境,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同时,每所高校的历史积淀以及发展的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特点选择适合本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评价性。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是由众多方面组成的,包括学生培养计划、教师授课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生源质量、学校制度规章以及教材质量等。进而要评判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采用辅助的评价措施。

3国外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经验借鉴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发达国家当中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他们也是世界上最早重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国家,他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完善,形成自己特有的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风格。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开展,一是对课程的审核,二是对现有课程的检查指导,三是对整体教学进行评价等,高校内部还实行了加强老师和学生们主体意识,自发性的构建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重视学校学习氛围和质量氛围的建设,以及邀请学校以外的专家、企业对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评价等措施。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4辽宁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保障的滞后性和封闭性

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按照原始的过程进行,主要包括: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流出三个阶段,高校在自我认识和思想上过于守旧,实施上停留在经验层面,不重视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后的发展情况,然而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的表现,正是检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由于高校培养学生方式的理念过时和检验质量缺乏开放性,让高校有机可乘,使得高校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不用负直接责任,进而高校也不会主动改善内部教学质量,见图1。

(2)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外在,轻内涵”

在评价一个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时,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校的建设,如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一些相关的器材等,却没有看见因滞后的教育理念、封闭性的想法、教师文化不达标所引起的教学质量的滑坡,对于教学质量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给予过多地关注。并且也没有因为过硬的“外在”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教学“内在”质量的提高,见图2。

(3)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和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的普通高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市属高校、省属高校以及国家直接管辖的高校,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的供给,所以他们更加重视政府对其的质量评价,进而缺乏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多学校都难以保证内部教学质量。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教学质量监督科、教学评价和教师质量评定等相关部门。

(4)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理念薄弱

由于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体系几乎都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建立并实施的,高校本身对于内部教学质量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意识,许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而进行相应的整理,并没有在观念实现真正的转变和承担起教学质量的责任。由于辽宁省现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学生较多,高校并不担心招不到学生,所以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观念比较薄弱。

5完善辽宁普通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质量保障观念,构建良好校园教学氛围

高校要想具有高水平内部教学质量,那么就需要增强在校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人翁精神,进而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和学生在高校中对于建设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占有重要地位,我们需要关注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单位对学校的反馈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对于学校的课程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培养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质量保障的自觉性。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一些激励的措施和手段,来增强质量保障观念,只有当全校人员都参与到质量保障的工作中,才能提升整个校园的教学质量氛围。

(2)注重高校“全程中”内部教学质量保障

全过程内部教学质量主要是指学生的流入、教学和学生流出的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学生入学这一关,也就是生源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全面的测评,因为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其次,教学过程是全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控制好教学质量管理。最后,学生流出过程这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一种检验,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就业状况、社会服务以及学校声誉等。

(3)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各个高校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建立不同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量体裁衣,并且具有针对性。高校在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时,思维一定要有灵活性,采取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的作用。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3-02

当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规范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促使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建立起来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一直沿袭的是中专模式。由于两者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过程监控偏重于理论教学

一些高职院校在升格后,没有及时对教学及管理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监控中往往仍然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监控较少。

1.2教学质量评价仍然完全采取内部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内部评价,评价过程中较少或根本没有采取社会评价、行业评价和企业评价。

1.3教学质量监控与高职教育脱节

不少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范围仅限于对学校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学生考核的监控等。而对基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监控。

1.4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整改

许多高职院校在作了大量的监控和信息采集工作后,发现了问题,但缺乏解决的方法,或者措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跟踪进行检查。因而,使得一些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2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遵循高职教学规律,注重产学结合,强化社会参与,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应建立以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为主、内外部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1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构和监控队伍。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由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的监控机构。该机构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权威性,并保持言路畅通,监控工作应得到各系部和广大师生的支持。

组建系部两级质量监控队伍。各系部均应组建由系主任负责的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并制定详尽的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计划执行的监控、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实训实习的监控、日常教学秩序的监控以及考试考核的监控,从而形成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

成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员队伍。为保证教学质量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地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员队伍,制定相关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义务。让学生参与学院管理及教学监控的建设,发现和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

2.2完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理实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应包含理论与实训教学两个部分,充分体现高职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质量管理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监控,主要应由健全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教学法规体系组成。管理体系一般由教务处、系教学办公室、教研室组成;评价体系由院系两级组成,校级评价体系可由教务处负责行使责任;学校应负责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应由学院组织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等,对实训实习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构建闭环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为了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进行跟踪、反馈,高职院校必须构建教学质量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务处为核心的校内教学活动信息反馈系统,即学生——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闭环信息跟踪、反馈系统;二是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校外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即学院——行业、企业——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环系统。具体操作可由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招生办、就业处等部门协同完成。

构建校企结合的教学质量督导系统。为了加强对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教风学风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和反馈,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的建设。教学质量督导应坚持校企合作,其人员应由富有教学管理经验,有威信,高素质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在发挥教学督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对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系统。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由教学副院长、教学指导委员会,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教务处,高教室)以及临时组织的监考和巡考队伍等为主体的教学质量实施保障系统,推进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协调学院各部门的关系,总结学校各项管理经验,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校内教学检查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教师评学、学生评教、院(系)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等。学校应组织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形成制度化。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院、学生、行业企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高职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

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分析和处理系统。许多院校对信息的收集可能很全面,但往往缺乏对收集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处理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特别是信息处理后的反馈要有针对性。同时应有专人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的解决落实。

3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实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由单视角向多视角的转变,才能促进教学工作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梅.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大众科技,2005(3).

[2]王彬.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推进,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保障、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关注的问题。2007年教育部召开“质量工程”会议以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一、发展初期

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把许多综合性大学分解成单科性大学。但是“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对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之结合”。[1]这个时期的调整造成了“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给培养的学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2]对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造成了影响。

1961年《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提出:“当前文化教育工作必须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等院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到第一位”,“必须切实保证教学时间,劳动时间应有所控制”。学校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贯彻八字方针上,整顿和稳定学校工作。同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试行后,高等教育的局面有所好转,但是“”开始后,高等院校的一些正常教学工作被达乱,教学质量受到破坏性影响。

二、探索改进阶段

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加快。1978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进行高等学校专业调查和调整工作的通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方面出现的问题,寻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这是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10项措施,并决定从次年起设立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1990年,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践工作开始向规范化迈进。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家教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学工作地位,促进教学升温的政策措施,如表彰先进教务处,狠抓以严格考风为重点的学风建设,实施计算机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高等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优秀教学工作评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等。[3]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指出:“要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的提高”,“把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到新的水平”。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开始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质量意识。”

三、改革发展阶段

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扩招在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同时,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开始不断凸显,引起了国家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01年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就加强和规范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要求;2004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常识;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健全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向科学化和制度化迈进。

2007年1月下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重申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建设内容,突出强调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促进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建设资金与组织管理;同年2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评估,加大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7月下发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质量工程”各项措施。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重申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提出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此外,国家全面推进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建“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启动万本新教材建设计划,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改进教学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滋等.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