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0:05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1

1.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是服务型行业中的一员,并且随着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课程设置越来越繁琐,这就给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新的挑战。高校内部有许多复杂繁琐的事物,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一处理,通常较为常见的就是招生工作,学籍管理工作,课程安排工作等,这些都是具有常规性和原则性的工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将这些工作重视起来,不为自己的一点私利而违背工作原则,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对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

2.宽让容人的豁达胸怀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扩招,随着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也更难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胸怀,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对小事斤斤计较,懂得求同存异,以学校工作大局为重。其次要善于团结他人,带动他人的积极性。

3.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整个教学环节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人员要严于律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师生做出榜样,同时还要定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解剖,要不断完善自己,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培养自省精神。

二、建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素质

提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需要以知识为支撑,只有具备先进的文化知识,才能以理论作为基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较高知识素质的人来承担,同时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也在逐步变化,高校未来发展需要的是多元型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科目的知识,这里将知识分为以下两类:

1.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的各种知识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管理人员更加高效、快乐的工作。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指导管理人员建立与时俱进的政治素养,也指导着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等。高校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涵,领会基本理论的精神,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随着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管理学生,更要管理具备广博知识的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寻找共同语言,建立一套完善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除此之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要掌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史、大学生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心理学等等,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

能力对于工作的良好开展极为重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清晰的思维、远见卓识的计划能力,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带领广大师生走出困境,这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时展的今天,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1.远见卓识的计划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事务较为繁琐复杂,这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计划能力,将所有工作规划好,按部就班一件件来处理,要有周密的工作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保证工作效率,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2.通融豁达的协调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能慌,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解,将可利用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要将矛盾降到最低,理顺各种关系,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平衡。

3.知人善任的组织能力

所谓的组织能力其实就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要能将所能利用的所有资源做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一切都要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而服务,主要包括教学政策和方针的制定,日常行为准则的约束,对于高校教学事物的处理,在各项岗位上都要合理安排人员,做到敢用人、善用人。

4.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

如今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使高校教学工作按照预定的轨道开展。优秀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性思维的人,只会安于现状,不能激发体内的潜能,永远不能屹立于巅峰。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培养创新思维,在日常工作中多探索、多发现,敢于将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不断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开拓进取,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升高校综合竞争水平。

四、总结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学团队;知识共享;知识创新

教育部于2007年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建设搞笑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及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在“质量工程”的指引下,各高校纷纷开展创建优秀教学团队的活动,2007-2009年,教育部共立项建设部级教学团队705个。现从知识管理视角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进行解析。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

教学团队是若干相关专业教师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组成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共同体。它将参与到某专业或学科教学的教师有效地组织起来,在相互学习、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和专业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它具有如下特征:(1)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某专业或学科的教学水平;(2)分工与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在各自承担不同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协调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专业或学科教学内容的统一;(3)知识技能互补,团队成员各自擅长于专业或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从而实现整体实力的均衡;(4)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要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5)有效地领导,团队带头人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来保证整个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

二、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它把知识视为组织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狭义来说,知识管理指对组织的知识资源与知识资产的管理;从广义来说,知识管理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强调从知识层面全面审视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目前已经渗透进企业、政府等各类组织机构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大学是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重要机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更需要吸取知识管理的思想精髓,在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各种具体制度和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来推动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使命,通过有效地知识共享与创新来生产和传播高质量的知识成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1.将学习型组织作为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以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这种组织实行目标管理、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作为一个整体,学习型组织具有比其他组织更为快速的学习能力、更为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各类机构纷纷创建学习性组织,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党组织等。高校教学团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而组建的,在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知识、能力需求增强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教学、科研工作。学习型组织应成为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大连理工大学电工教学团队强调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团队学习对开阔视野和提升学习的绩效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内高校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团队成员的自我成长,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学习,建立业绩激励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时,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建立“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未来,教学团队将采用更为多样化的措施来提高团队成员的学习成效,使团队整体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实现教学团队整体实力的大幅提升。

2.加强教学团队内及与其他院校相关专业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知识共享可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对于显性知识,可利用知识管理系统、知识挖掘等技术实现共享,对于隐性知识则指能够通过师徒传帮带、研讨会、午餐会等方式实现。通过知识共享,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团队成员的知识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各教学团队均十分重视团队成员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如武汉大学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将每月第三周定期作为各课程小组的教学研讨周,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大连理工大学电工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内容的研讨,交流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高校教学团队可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计划,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前沿、行业发展和现实要求。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国际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各个知名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倡导将本团队取得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与其他高校共享,组织全国和地区性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研讨会,并积极组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报告、推广教学成果,为相关教师提供广泛研讨和交流平台,使团队起到辐射和带头作用。

3.推动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指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产、学、研各方通过各组织节点间知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增强的合作效果,创造出比组织节点自身更高的价值,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的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组织知识协同要合理界定组织内的知识工作,分配知识工作者的岗位,并通过知识奖惩机制的构建和各种知识激励方法的运用来推动组织内员工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在高校教学团队内,科研与教学工作都是典型的知识工作,教学团队首先要识别各位成员所承担的知识工作的范畴与职责,并通过知识绩效评估机制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保证各位成员能够安守本分,完成各自的知识工作。接着要鼓励成员相互了解各自的知识优势与劣势,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以推动团队整体知识工作绩效的提升。如武汉大学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强调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各课程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要协作良好。大连理工大学电工教学团队依据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与特长,分头负责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站建设、教学手段研究、实验项目创新等工作,形成了既分工又合作的局面。

4.培育教学团队内的实践社团

国外学者温格提出了实践社团(Communityofpractice)一词,指出:实践社团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实践社团是若干有共同兴趣、主题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在这个团体内,成员可以自由地共享知识、技能,是组织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校教学团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讲授不同专业课的教师组织,在同一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几大类,如基础理论课程、管理类课程与技术课程等。这些教师可能按照类似的兴趣、课程等组成若干实践社团,通过不定期的、多种多样的交流来分享各自的教学心得、研究成果,使每个教师都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并使实践社团所关注的课程教学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目前各高校教学团队大多以课程为核心组建若干实践社团,如武汉大学图书情报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按照各门核心课程组建了若干实践社团,大连理工大学电工教学团队每门课程均由三人以上承担,组建了小的实践社团。实践社团的建设推动整个教学团队实力的提升。

5.将知识创新贯穿到教学团队建设的全过程中

知识创新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与结果,主要包括科学发现和创造、技术发明和商业价值实现等一系列活动。对于高校教学团队来说,最直接的目标是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改革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优化等方面。教学内容的革新意味着要将新的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体系之中,新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一种新的知识,新的考核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与体系同样是一种新的知识。可见,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识创新,且贯穿到其各个具体环节之中。除了建设目标的明确外,对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来说,如何将知识创新贯穿于团队建设、运作的整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团队领导人需要高瞻远瞩,具有对于未来新的知识动向的敏锐洞察力。团队成员需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对于存在问题的认真分析并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团队制定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规章应将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优化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知识共享、知识协同、实践社团建设等各种实践活动中要强调从每个具体运作环节来保证知识创新的实现。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已成为高校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将知识管理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有效融合能够推动高校教学的发展,实现高校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郭长华.《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分析及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10,(5):3-6.

[2]柯平等.《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66.

[3]刘凤春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5-7、56.

[4]赵倩,武忠.《面向业务流程的知识共享模型研究》.情报杂志.2007,(9):84-86.

[5]陆杉.《论供应链知识协同》.现代管理科学.2008,(9):117-119.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娱乐的社会,一个消费的社会,“娱”在酒店收入比重增加是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而酒店中的“酒水”和“酒吧”承担了“娱”的功能,因此,《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搞好本门课的建设至关重要。

1、《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与要求设置课程教学模块,依据酒吧管理服务流程来构建教学体系,提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扩展知识、开拓视野,为进一步学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目标及设计思路

2.1.课程目标

《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掌握各类酒及软饮料知识,并懂得酒吧服务的各项礼仪、掌握基本的调酒技能,能按照配方调出一定种类的鸡尾酒、懂得酒水领用、消耗记录及保管方面的知识、酒具及服务工具的洗涤消毒方法。(2)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很好地与客人沟通,树立食品饮料安全、环保意识,懂得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2.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酒店管理专业所需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来进行设置的。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以“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流程,将职业素质的养成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体突出以下三点:(1)教学过程中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2+1”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对通过顶岗实习来提高服务能力。(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

3、“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教学建议

3.1.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3.1.1项目教学法在酒水调制与服务课程中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该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既学习到实践技能和操作规范,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与提升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对实践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1]。例如,“新加坡司令”属于典型的长饮类鸡尾酒,具有酒精含量低、口味清爽等特点。那么该项目教学任务的教学则可以描述为:夜场中的年轻女性消费者或是对酒精含量有要求的消费者,调酒师可以主动推荐一杯“新加坡司令”来消除客人的疲劳。将“新加坡司令”的调制作为调酒课的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客人的年龄、服饰、性格等进行酒水销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该项目的参与热情,并能够积极加入到该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活动中,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1.2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3.1.2.1项目开启阶段

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具体作业并与学生商讨项目教学任务与教学设计,同时下达项目任务书。将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收集,鼓励学生到酒吧、酒水批零销售市场及与酒水销售有关的夜场进行参观、学习,与企业一线员工沟通实际工作经历,索取酒水资料,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各小组成员将鸡尾酒调制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汇总整理并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同时为下一个项目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完成前置作业:目前酒吧最流行的鸡尾酒款式,各自的调制技巧,创作理念,特色与风格,成本控制;酒吧里哪种鸡尾酒受消费者所追捧;花式鸡尾酒在广州酒吧行业流行与否;一位品酒师,从哪些元素来鉴赏一款完美的鸡尾酒;一款鸡尾酒的基本结构及创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3.1.2.2项目下达阶段――课前准备

(1)在学校已建的模拟酒吧,进行酒水知识理论集中授课,酒水实操项目可以采用边讲边做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感官认识。

(2)教学场地应尽量创造条件营造酒吧氛围。

(3)相关教学工具、酒水、工装制服准备。

(4)学生对鸡尾酒调制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预习。

(5)以小组为单位,作为项目教学的基本单元,实行小组长负责制。

(6)情境模拟酒吧人员及客人,以小组选人定岗,分岗任职。

3.1.2.3项目的实施阶段――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模拟实体酒水经营工作来开展工作,按照课前已经分好的项目小组,各小组在设定情境中轮流进行具体操作酒水实操项目。

(1)开吧营业前

营业前应进行个人卫生与仪表仪容检查、酒吧卫生及设备检查、原料准备、收银准备等相关工作。

(2)酒吧营业中

在酒吧项目教学练习中可将服务流程分为:迎宾服务、点酒、调酒、送酒、验酒、开瓶与斟酒、结账服务等加以练习;同时具体调酒实操项目可遵循传瓶、示瓶、开瓶、量酒、调酒程序进行操作规范及技巧练习。

(3)酒吧营业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酒吧卫生清理,酒水清点,交接班记录,检查火警隐患,关闭电器开关,锁好门窗等工作内容的练习。

4.项目的反馈阶段

(1)各小组可对营业前、营业过程中、营业后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作品进行互评,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好的经验。

(2)根据项目任务书来检查是否完成所有工作及要求。

(3)将实操过程制作微视频或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展示。

5、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将项目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以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酒水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2)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将酒水服务与管理的工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讲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对酒水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加强对调酒技能的掌握。(3)案例教学法。针对酒水管理的课程内容,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4)现场教学法。进行适度实战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提供教学反馈。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

5.1现场模拟操作知识

现场模拟演练是对酒水理论知识的一种检验,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实际环境中,利用实训场地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按照实际工作的服务程序和标准进行现场演示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调酒岗位工作任务的整体认知,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强化操作技能水平,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2]。

5.2建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是引路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无处不在的、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就必须做到:(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习欲望的情景;(2)根据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3)在运用教学的智慧上下功夫;(4)在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功夫;(5)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4

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做为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开展教师信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二是图书馆学科化馆员队伍的建设,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馆员如何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因此改变服务角色,聘请各专业教师辅助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的迫切需要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最迫切行动之一。

然而,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信息素养教育这一课,而且习惯于陈旧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存在着文献利用率低,教师到馆次数少的现状,这―方面是因为教师不坐班,教完自己那几节课就可以回家,家里有一台自己的电脑,可以随意地查找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免费的娱乐节目或专业信息;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干第二职业,只是应付讲课,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三,年龄大的教师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抵触情绪,还不了解就已拒绝。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高校教师文献信息利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

二、图书馆馆员的胜任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其信息需求具有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当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技术、手段、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后,服务对象会进一步希望图书馆员成为团队成员或研究伙伴,以便形成事业发展合力。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已不能适应服务对象信息需求的新变化。为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然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学科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综合利用自己在图书情报学以及各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而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令人担忧,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图书馆的馆员是老弱病残群体,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图书馆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鱼目混杂。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低、人员不稳定、思想认识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图书馆馆员都是“半路出家”,对图书馆业务不熟悉,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十分陌生。据笔者所知,大部分院校图书馆人员有以下几种:①专业不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②没有教学能力被淘汰的教师;③身体不适或老龄人员;④从其它行业转入图书馆等。这就导致图书馆馆员素质低,因为身体情况不能正常工作,工作进度缓慢、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等。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原队伍不能完成新的时代要求。教师的参与也是形势所迫。

三、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搭桥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搭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是由辅助学科馆员(同教师来充当)学科馆员(培养专业学科馆员)组成。高校教师不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信息供应者,与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内容建设者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也将是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

学院人事部门及教务、图书馆要紧密联系,大力支持人才搭桥模式建设,人事部门要有意的把各专业教师第一时间放在图书馆实践工作,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尽快熟习图书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资源,并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新来教师可以成为系与图书馆的联络者,信息推送者,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熟习图书馆资源,并为自己的专业补充最新资源,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学科知识匮乏是学科馆员深入开展服务的掣肘,因此,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学科馆员必须与院系教师密切合作,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学科资源来开发、丰富图书馆的馆藏。

教学与学科资源相辅相成。院系教师与学科馆员合作建设馆藏过程中,在帮助学科馆员选择和发现学科资源的同时,还能使老师充分了该学科的馆藏情况及特定课程或科研项目所需的现有馆藏及其缺陷。图书馆与教师合作开发学科机构库,不仅可作为本馆的物色资源,同时也为老师的研究成果提供传播途径,有助于学术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搭桥模式的操作具体有两种:一是人事处直接安排新上岗的教师到图书馆,让新教师从学生过度到教师慢慢有个缓冲的过程,教务处适当安排新教师一些专业检索课程,新教师在图书馆工作两年后可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另外是对以前没接触过信息检索的老教师,做为调节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到图书馆岗位,一边自身充电,一边把专业的精髓纳入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去。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5

30多年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断言:“就像19世纪的一项伟大任务是使手工劳动产生出巨大的生产力一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是20世纪的一项伟大工程。”果然,德鲁克一语成谶。今天知识管理作为确实能够带来提高生产力、节省成本、增强竞争优势等客观收益的管理理论已风靡世界,被认为是“21世纪唯一最有价值的公司资产”,同时这一公司资产(或称智力资本)的价值是公司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3~4倍甚至更高。

正如评论家马蒂森·克罗(mattisonCrowe)所说“知识管理的能力将变得日益重要”。那么,何谓“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源于工商企业界的概念,知识管理是公司的一个正式、规范的流程,通过这个流程首先推断公司所拥有的何种信息能够对公司其他人有所裨益,然后设法使公司上下能够方便地获得该信息。尽管实践中不同组织机构采用的模式不同,但通常都包括:创建最佳实践的信息库、在公司客户服务人员和产品制造人员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建立正式的流程以保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能够传授给执行相似任务的同事。

知识管理是一套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其作用在于能帮助组织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效益。知识管理产生效能的原理在于通过促进知识的再使用和知识的创新,引入更高效的工作方式,实现提高效益的目的。其作用方式就是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扩大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而共享需要交流,因此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

二、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形成一种全新的资源,并在一定的平台上,将这种资源通过成员之间的共享被利用到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而有效提高原有知识的价值,再结合反馈形成新的知识,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发挥持续的作用。

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是国家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而启动的一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它由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推动,随后,各省市与之相应,从2007年起陆陆续续启动了由省市教育厅与财政厅共同推动的省市级质量工程建设,比如安徽省2008年以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为标志,启动了省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它具体由示范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教坛新秀、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数字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项目组成。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质量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各部门共同努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能够在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组织,知识是其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教育本身也是一项知识密集型活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许多项目开发建设的宗旨就在于知识的整合与共享,比如示范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示范专业、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数字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品课程等,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情况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方法正好适应了质量工程建设的需要。在有意识地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储存起来以提高高校的总体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同时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目的等方面,知识管理与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目标是一致的。

三、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高校作为全社会知识的发源地,是一个知识资源聚集的场所,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服务社会,就是要求高校将其丰富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且这一目标不是某一个或者两个高校的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使高等院校都能很好地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目前,在高校的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自我保护以及其他方面,甚至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人们(包括单个的教师个体与作为整体的院校)很多时候对自己的知识技能采取保守的态度,拒绝与他人共享,这就形成了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内教师之间信息与知识的孤岛,这种现象尤其存在于同区域、同学科领域内,于是大量优质的知识资源无法因共享获得价值的提升,造成组织效能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这样,如果不能有效借助知识管理,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就可能出现如下现象:

其一,在院校内部,由于缺少共享,个别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学科负责人等科研能手)独占了重要信息或知识,就可能因其“跳槽”,使学校蒙受损失;或者因为保守,使优质资源不能让其他人分享,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或因教师的退休而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知识资源自然消失。

其二,在院校之间,尤其是同省、市内,因为竞争的存在,而相互保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师资、图书、设施、制度等方面进行封闭,形成院校之间实力水平的差距,不利于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从本质上违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

质量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链接信息或知识孤岛,创造新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其成为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这也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所以,高等院校要大胆转变观念,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

四、知识管理在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目前在企业界知识管理应用较广泛,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所以,高校质量工程建设并不能照搬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而应当结合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加以应用。

(一)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应用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教师个人才能、院校内部知识和院校外部知识。

1.教师个人才能

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师,作为非常个性化的活动,教育教学与教师个人情况联系紧密,也就是教师的个人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作用突出。所谓教师个人才能主要是指教师综合素质中那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力与素质。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学习、培训、反思,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很多时候非常宝贵,应该促进其在学校内部交流,以此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是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重心。高校应当建立相关机制,既帮助教师将内隐知识固化外显,实现个体的成长;又通过提供平台,实现教师团队知识经验的交流共享,从而将教师的个人才能融入学校文化而长久地发扬下去,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2.院校内部知识

一个学校的构成包括若干组成成分,如技术、文化、观念等等,高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校内部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知识资源不仅存在于一线教师之间,也存在于教师队伍与学校其他人员之间、教学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

因此,一方面,知识管理可以推动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促使教师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内部管理,学校可以实现各教育要素形成合力,如促进教育队伍所有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知识经验的共享,对出现的教育难题实现最高效的解决。

3.院校外部知识

任何高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和对其他院校的学习借鉴,示范院校建设的目的就是带动更多院校追求高质量。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学校采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些外部资讯来源可以向学校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管理能将有价值的知识直接引入学校,而无需自行研制开发,从而节省人力与物力资源。学校还能在知识的再利用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增进知识资产的价值。

(二)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应用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院校之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实现这一交流的知识管理策略是:编纂和共享。

1.知识编纂

知识编纂就是将分散的个体(包括单个的教师个体与作为整体的院校)拥有的零散知识,加以集中、归纳,变成共享的知识,存入学校资料库。这个过程中大量零散的知识信息,必须经过必要的整理、拣选,选取有价值的、实用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编纂是一个始终动态的工作,需要持续地进行。

2.知识共享

以质量工程中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例,其开发建设的宗旨就在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也就是说某教师或教师团队开发出的省级精品课程通过特定的平台,其影响不再局限于一所院校,而是扩展到全省同类高校,甚至更广泛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应用知识管理的步骤对教师、院校的知识管理应从低层逐步做起。

1.教研室小范围的知识管理

在学校里,每位教师都会归入不同的教研室,对于教研室而言,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这正是教研室这一组织的知识资源所在。这里知识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将每位教师的专属“本领”转化为组织内所有教师都有的知识,实现整个教研室教学质量的提高。

2.全校大范围的知识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大力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突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重视和成果肯定,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魄力。大力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全面、实践技能较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决定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培养质量。

一、知识管理内涵及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成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知识管理在企业界应声而起,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即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分享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工具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类知识,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知识管理即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转化创新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目前高职青年教师培养现状及问题

国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迅速,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视野广阔、探索精神强,可塑性强,并积极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年龄较轻、资历不深,职业理想也不够成熟等,在职业发展和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首先,缺乏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套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重视教师的引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重视岗前培训而忽视在职培训提升。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类似,都有教师岗前培训,以便顺利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但是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普识课程,缺少高职自身特色,因此大多过于形式化,与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此外,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较为缺乏,缺少系统管理和长远规划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不太重视青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缺乏知识分享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激励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发展和专业成长。最后,青年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知识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现在大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到入职工作时有一半已经陈旧过时了。青年教师不应以现有的知识量为足,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或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管理。

三、知识管理视角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其拥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管理有关理论,利用好学校知识这个大仓库,将知识管理融入到青年教师学习、科研和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

(一)转变理念,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积极促进高职青年教师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每一个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自由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用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二)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学校知识管理相关制度

学校是个宝贵的知识大仓库,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机制、知识分享机制、知识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所有知识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并长久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重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中80%的比重是隐性知识,它包括教学、科研经验、诀窍、技能以及心智模式等,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学校不可忽视隐性知识的作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转化、保存甚至升华,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发挥知识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BBS、QQ等等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化。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甚至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2]杨红玲.协同创新视角下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5):87-88.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7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战略;知识;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当今社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者、创新者和应用者的高校要想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点考虑如何对知识的创造者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更好的为高校知识管理战略服务,达到高校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修养。高校教师受教育水平较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同时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广泛的知识面等。

2.具有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的特点。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工作也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个体差异很大。同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表面上的量化容易扭曲其真实的劳动成果。

3.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高校教师的高素质、高起点、高期望决定了在其激励结构中,应该以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他们更渴望看到工作成绩,认为成绩的大小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学校发展有所贡献。

4.追求自主性,富有创新精神。教师是高校里最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倾向于拥有一个灵活的组织和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反对过分约束。

5.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们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性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融为一体,旨在帮助高校建立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的学习能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而且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也就是说,高校知识管理最终需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上。人既是知识生产和使用的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体,还是知识积累和创新的主体。因此,对人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知识管理战略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1.高校知识管理战略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使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管理理念人本化,知识经济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地位战略化,在知识经济下,高校的成功依赖的是核心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能力是依人力资源的价值整合与创造来实现的;管理重心知识化,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才为主导的时代,人才追逐资本的现象将为资本追逐人才的现象取代[1];管理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事管理阶段的手工操作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所取代;管理方式柔性化,在知识管理中,高校教师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为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2.高校知识管理通过影响组织结构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校知识管理中,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逐步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代替。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变化,强调对员工的授权,通过扩大工作内容,提高员工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对人的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专制式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整合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对人员实施民主式管理,通过授权和自我控制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

三、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直接目标就是优化配置高校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终极目标就是实现高校知识创新。

(一)树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者及教师、科研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观念,在知识管理中不仅重视知识,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基于此,高校首先要树立资源观,把对人力的投入看成是一项投资而不是花费,且这种投资能不断产生出更多回报。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高校要把人力资源管理归于学校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围绕战略目标,系统看待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指导整个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局观。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单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高校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必须集各部门的力量对人才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树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观,让全校师生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和被重视,使每个教师自发地形成对高校的忠诚感和责任感,乐于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进行共享,促进知识在各个群体间自由的流通。

(二)建立知识为导向的组织结构

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和高校教师的特点,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扁平化的有机的矩阵网络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管理跨度大,层次比较少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校知识、信息等顺畅地进行交流,避免了知识的流失或信息的失真。由于没有太多的规章制度,更加民主、灵活、宽松、宽容,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院系与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遇到跨学科的科研项目时,可以顺利地组织人员进行攻关,将不同领域内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到特定小组,从而迅捷、有效地制定出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则又回到各自的工作领域,增加了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了知识创新的效率。

(三)以知识为导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和完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人才引进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知识资源库知识储量的高低。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学校的定位出发,以适合的成本引进学校急需的专业人才,引进的人才要符合师德高尚和专业素质一流的双重标准。其次以知识为导向,对在学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或知识储备量高的人才,重成果轻资历,破格引进,同时注意吸收企业界的人才,丰富的实战经验有助于知识之间的碰撞,将企业界的知识融入到学术界,既拓展了人才引进的渠道,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注重引进人才的性格特征和团队精神,引进的人才除了重视其成果外,还要加强对人才性格的测试,一般来说,善用与人沟通、愿意与人分享、具有较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造。因此,高校要在知识管理战略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四)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训与开发机制

对教职工进行培训、能力拓展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素质与创新能力、构建人才战略储备、提升学校竞争能力和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为此,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在于扩大其知识面,注重其知识积累和沉淀,使其能够掌握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让其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加强对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培训,提供实地参观和学习的机会,使学科带头人能够掌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对校院系负责人进行培训,侧重其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水平的培训,使他们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高效、协调发展;对职能支持人员进行培训,以企业为参照物,树立“顾客第一”的理念,提高和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的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全面、周到、及时。这样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就能够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除了把知识管理的绩效作为评价师生员工教学业绩的标准之外,还应将它与考核、晋级、评优、培训进修等奖励制度联系起来,全方位的促进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在激励重点上,学校对教师的激励不是以金钱为主,而是以成就和成长为主,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提供晋升的通道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在激励方式上,高校应强调个人激励、团体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结合,使高校在强调个体利益的同时关注团体利益和组织利益,形成一种互相尊重、适度竞争与和谐发展的氛围;在激励时效上,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工作成果,形成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正效应,规避短期利己行为。

(六)塑造知识驱动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学校内部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该体系同正式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高校知识管理活动是高度的教师主体依赖型活动,教师的信念、动机、态度、能力及教师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高校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必须塑造一种适合教师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知识驱动型校园文化[4]。

参考文献

[1]董红娜.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6.5.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8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培育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79-02

收稿日期:2012-01-10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苏教高[2011]29号)

作者简介:石华(1977-),男,江苏无锡人,实验师,从事电气技术、高校科技管理研究。

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是西方经济强国在国际贸易战争中的最后一道墙,也是最难突破的一道墙。高校是实施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不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而且是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包括下列客体的权利: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广播节目,人类一切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以及商品名称和标志,制止不正当竞争,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由于智力活动而产生成果的一切权利。狭义概念上的知识产权只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标记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而不包括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是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产生的一种新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1)专利权管理:发明创造的立项管理、专利申报的论证管理、专利申请管理、专利文献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实施管理、资助与奖励管理;(2)著作权管理:涵盖科技论文、专著、文艺作品的出版权和使用权;(3)学校无形财产使用权管理:学校的校名、校标、校训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使用时的规范性规章制度;(4)非专利科技成果管理:属于学校战略管理的范畴,涉及成果转让管理、成果价值评估管理、成果推广审批管理等。

二、我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推进

高职教育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培养大批把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提供企业科学发展重要人力资源的重任,高校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起步于2004年。2007年3月学院成立市场部以来,始终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作为科技工作的作战图,始终以“校企合作”作为科技工作的联络图,始终以“服务社会”作为科技工作的己任蓝图,坚持以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突破口。

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产权教育制度和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是实施学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强化广大教职工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教职工“普学”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文件外,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学”《专利法》和《著作权法》,针对科研骨干举办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管理培训班进行“重学”。

1.加强制度建设,培育知识产权意识

制度是风向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创造,这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激发其创造的热情,从而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2007年以来,学校出台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若干规定(修改稿)》、《科研项目管理与结题验收若干规定(修改稿)》、《产学研项目奖励办法(修改稿)》、《开展科技讲座的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奖办法(修改稿)》、《四技项目管理办法(修改稿)》等一系列教科研的文件中,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意识要求,同时文件中跟进了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内化了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

2.制度规则支持,引领自觉法权思维

制度规则引导学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技工作、社会服务等项目,在知识产权平台上按照引证与引用、参考与应用、创新与发明的法权要求运行。在课程、教材、课题的申报、立项、检查、结题与评审环节中严把知识产权关,牢固构筑知识产权的防火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若干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学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知识产权事务的管理,规范了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使用等事务,规范了学校与教师在知识产权共享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3融入校园文化,形成知识产权风尚

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截至2011年底,研究项目“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另有5个项目分获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建有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35个,其中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品牌与特色专业8个、全国机械行业品牌与特色专业3个;拥有13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省精品课程,18部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13部省高校精品教材、6部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1个数控技术部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为87家中小企业完成技术服务项目89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同时为社会、企业培训4万多人次;教师完成近400件专利,其中20件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四技项目的年到账资金近1000万元。

三、结语

我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拓宽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专业辐射力。纵观我校知识产权管理,一是要有重视知识产权的意识,并有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二是要重视研发前期的检索、分析和有效地制定目标,三是要有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关键是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做出切实有效的创造,这样在取得了所有权后,可以将其转化成物化成果。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无疑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点,切实有效地将知识产权管理应用到各行各业以及科研院校乃是及其迫切而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罗青兰,苏春辉,秦彩萍.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J].情报科学,2007,(8):1170.

[2]孙秀丽.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研究[J].前沿,2010,(16):183.

[3]郭志新,马小红.高职知识产权教育缺失及对策[J].职业教育

研究,2009,(6):118.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学习型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先进的理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带来了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和管理思想的重大转变[1]。同时它对教育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主要组织,对于知识管理的探索成为高校的重要改革发展方向。而高校的发展取决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

apCQ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如下定义: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策略,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帮助人们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理论流派大致就可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经济学派和战略学派四大学派。上述四个学派在指导具体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中,其实又并非是完全分离或对立的,而是一种辨证的统一,并且分别有所侧重而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确切地说,它集中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策略体系。它在本质上是对教学运行规律的研究,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根本方式。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状况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掌握知识多寡以及技能水平的高低衡量的主要指标,强调的是知识型的培养模式;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强调学生与社会各行业部门的对口,属于专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慢慢演变成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能力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形成。

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既定的教育改革目标,存在着许多不可协调的内在矛盾。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改革新理念,往往与现行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激烈的冲突,面对各种新理念,执着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往往会继续传统的教育模式,否则,学校的发展将可能面临困境。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最终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在高校管理中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较为滞后,因此寻找适合高校的管理方法,建立适用于高校管理的知识管理的流程,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校各部门创新能力、业务能力以及工作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以及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构建出在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为本,在高校中深入挖掘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组织管理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充分利用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身上,因此高校领导者,应把人当作学校的主体进行研究。充分发掘这些隐性知识。

2.学校环境的改善。学校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硬件主要包括支持学校办学的各项教学、科研、管理设施;软件主要指学校形象、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以及学校的办学、创新、竞争能力,还包括高校培养的人才及科研成果转化注入的市场。

3.机制和体制创新。要合理搭配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实现整体的优化。使这些机制和体制适应学校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

4.知识库的建立。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就要通过研讨会、讲座和交流等进行知识的交换和储存,以便进行知识的创新。形成知识交流和存放的知识库和网络。

5.建立完备的用才、育才、留才机制。人力资源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站在知识管理的角度,首先在用才方面要重视激励作用的发挥,此外在考核中要加入对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方面的指标,另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训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

四、研究展望

1.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重大变革的时期,高等学校必须努力回应它所面临的诸如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所带来挑战、机遇和责任。

2.渐进的适应是变革的普遍形式,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操作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是对传统模式的变革,但绝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模式中的合理因素。

3.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它也改变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方式。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未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固守传统的模式是不可以的,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是不断在主动及被动的发生变化中的,但这显然还是不够的。如何改造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答案,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高校的人才资源的水平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海棠.高校知识管理解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3.

[2]朱雪波.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32).

[3]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抄平,时勘.促进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3).

高校教学管理知识篇10

(一)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是在终身教育提出后出现的,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终身教育提出后,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后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在世界各国传播。随着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学习和理解,终身学习理念接踵而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终身学习理念在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教育人士埃德加•富尔及其志同道合者的合作研究工作之中正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终身学习”正式提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倡导“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1994年,在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是指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终身学习具有四个关键特征:它是有目的的——学习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它有具体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那种含糊的概述,如“开发思维”;这些目标是进行学习的原因(学习动机不是简单地出于厌倦生活);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有目的的自主性学习并贯穿人的一生,是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

(二)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一般来说,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分管科研工作的校(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科研处处长及副处长、科研处其他管理人员、各院系分管科研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及科研秘书,但有一些体育院校并没有设科研秘书,而是由教学秘书或办公室人员兼任。从目前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来源看,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在本校从事专职教学工作,后来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在本校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或教学辅助岗位工作,后调动岗位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三是应届或往届毕业生通过公招考试或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进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四是在其他高校工作,后调入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通过科研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和新技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

2013年10月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越来越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在战略意义上,继续教育对于建设学习型城市有着重要作用。体育院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现代城市全民中的个体,加强继续教育,重视终身学习,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增强个人能力和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知识、技术和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必然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加强继续教育,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推动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是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体育院校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管理质量的提升是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管理质量必须要促进体育院校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人员是体育院校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必然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是更新、补充各种知识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理念与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以科学的管理态度和方法有效地促进体育院校改革,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三)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体育院校科研事业要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目前一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专业知识水平低,而往往体育院校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经常针对教师与科研人员举办各种知识培训与交流,却很少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不利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体育院校应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而科研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管理方面的培训班,或者继续接受高学历层次教育,学习新知识,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体育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型管理人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在职业生涯中站稳脚跟、顺利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生涯发展是终生性的,科研管理人员要想在体育院校保持自身的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继续教育,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与管理,针对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确定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最大程度的激发个人潜能,不断提高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终身学习理念下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

体育院校的重视和努力是做好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原动力。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体育院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影响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转变对科研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组织规划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科研管理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提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研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个人和工作岗位需求选择适当的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学习更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以适应体育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促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

(二)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终身学习文化包括终身学习政策、架构与制度,以及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态度、价值观、行动与习惯。营造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文化氛围是推进体育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保证,能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体育院校各级领导要为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一切场合积极建立、维护和发展终身学习文化氛围,让继续教育变成每个科研管理人员自觉的根本要求,让科研管理人员自觉地探索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从而使继续教育学习成为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高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让科研管理人员了解通信媒体、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场所作为学习空间的作用;为所有科研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和支持,激励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认同在非正式和非正规场合学习的重要性,发展各种学习形式的认可和奖励体系。体育院校应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和保障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与权益,促进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确定继续教育内容

继续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了解科学,要懂得技术,要善于组织管理,要有清醒、敏锐的分析头脑,处事要客观、公正,要熟悉并善于掌握与科研工作有关的国家政策。这就要求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需具备综合素质,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包括政策知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知识素质,包括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三是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沿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面对大量的知识信息时,要善于区分并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岗位职责,同时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确定继续教育内容。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

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是行政管理岗位,平时工作比较繁杂,工作时间固定化,因此,对体育院校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采取多途径、多形式进行,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目的的推荐或选送思想基础好、科研管理工作优秀的人员到相关高校和单位在职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二是骨干科研管理人员进修班。利用寒暑假时间,开设科研管理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相关课程,科研管理人员自己选择时间进修学习。三是短期培训班。举办管理学知识、档案学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知识产权、外语知识等理论知识班,讲授科研管理前沿理论知识和技能,弥补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不足。四是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体育院校可以和其他高校相关院系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将课程到网络平台上,方便科研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学习。五是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体育院校邀请主管部门领导、科研管理专家或某一知识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六是参加学术交流或经验交流会。通过经常性地参加一些科研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或者与其他高校及科研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体育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