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0:46

高校在线教学篇1

关键词:mooC;SpoC;在线教育;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01-04

一、mooC与SpoC

mooC是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的缩写,国内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根据发音也将其称作“慕课”。2012年mooC流行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国内高校有些自建mooC平台,有些加入mooC联盟,有些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当初mooC以其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数量,加之各国著名高校以及教育企业争相开发mooC平台企图抢占教育市场先机,这种“mooC风暴[1]”的到来对传统高校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带来了被取而代之的恐慌。但是,随着Udacity、Coursera、edx等领军mooC平台上暴露出来的教学难题,人们开始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反思高校究竟如何开展mooC教学。2013年,随着哈佛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尝试与实验,SpoC模式开始进入各国高校视野。

SpoC是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的缩写,可译为“小规模校内在线课程”,主要指以本校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mooC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开设的在线课程。因为SpoC课程建立在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理念之上,也有学者将其称作CH-SpoC,其中C(Collaboration)代表协作学习、H(Hybrid)代表混合学习[2]。mooC与SpoC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线课程”,都要求在网络上实现所有教学过程,可以说SpoC是为满足学校教学而产生的一个mooC“变种”。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规模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数据量、学习方式、互动答疑、评价认定、作业辅导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可以用表1概括出来。

mooC以其完全免费和开放的理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民主化以及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mooC没有先修条件、缺少互动答疑、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控力和学习力等缺点使得mooC课程并不适合于普通高校教学;而SpoC则具有更多的选修要求和控制措施,课程的学习者也具有相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更加贴近高校教学过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Sp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mooC的教学法缺失这一症结,带来完全不同的在线教育体验”[3]。下面将以SpoC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探究在线课程给高校教学及其师生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希望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SpoC课程建设与实施

SpoC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两大部分,SpoC课程建设过程可以用图1概括,SpoC课程实施过程可以用图2概括表示。单从模式图来看,SpoC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比较清晰,这也正是SpoC更加适合高校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SpoC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要求,正是这些特定的要求“倒逼”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甚至于体制改革。

SpoC课程建设之前需要了解课程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门课程适不适合采用SpoC模式教学,二是某门课程学生是不是期望用SpoC的方式来学习。SpoC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做出整体的教学设计;其次是“分离打散”传统课本上的知识组织结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塑知识单元;再次根据事先预定的知识单元拍摄录制微视频;然后设计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包括知识点测验和最终成绩考核;最后是配备课程教学人员,包括课程主管、主讲教师、课堂教师、助教等,有些课程还需要招募课程测试志愿者。课程建设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我们将其称作“SpoC课程委员会”)审核,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SpoC课程上线后,首先需要学生注册选学(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进行资格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学生才具有线上讨论、互动答疑、以及参加考核和学分认定的权利,没有通过审核的学生只能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而不具有其他任何辅导和帮助,也不能参与期终考核和申请学分认定。学生根据提供的学时与进度建议,自主观看微视频、线上互动讨论、完成单元测试,只有完成上一单元的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知识单元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回答疑难问题、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终考核主要包括线下考试成绩、学习行为分析评价(包括对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讨论、互动的评价等)和课堂上的表现三个方面。期终考核的总评成绩合格后将给予相应课程的学分认定。

三、在线教育对高校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用“广播”的方式传递知识,这种方式在教师是唯一知识来源的年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深受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真切的提高教学质量。SpoC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与翻转课堂的方法,先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知识单元的内容,而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线上没有“消化”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但把学习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主动权和灵活性;也给教师腾出了时间和精力做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无法企及的事情,如疑难解答、人文关怀、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指导等。

2.考评机制的改变

在线课程对高校教学考评机制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的考核。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课程材料”两部分内容。“师资”是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程材料”是指在在线教学平台上组织安排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测验、文本、多媒体素材等内容。对课程资源的考核也主要是对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考核,一是看师资力量,包括课程主管的组织协调、宣传推广能力;主讲教师“教”的水平,是不是遴选出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而不是职称、资历等其他方面的“最优”;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助教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互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等。二是看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微视频的设计和录制、文本和多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安排等是否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要求,能否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其次是对“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冲击,最明显的是教师工作量的核定,SpoC模式下教师不但要完成传统模式下几乎所有的教学工作量,如备课、讲课、辅导、布置作业、设计试卷、阅卷等,并且增加了如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SpoC课程的学习者数量一般定位在500人左右,甚至更多,所以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中不同角色教师的工作量、绩效待遇、评优、晋升、职称评聘等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需要作出调整或重新设计,如果以命令式的任务下达而没有充分调动各类角色教师的积极性,SpoC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再次是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多以行政部门抽查听课、教学材料检查、课程结束后学生网上打分等方式进行,“但现实中网评往往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无法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4]”。SpoC课程要求由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变,“加强对平时作业练习、课中和课后测验、学习日志、论坛参与、演示操作等等的评价,弱化传统的期中测评和期末考试[5]”。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在所有课程过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合格与否的评判。

第四是对“学生”的考核。传统模式下学生成绩以期中、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更适合应用于选拔性、分等级、下结论之类的考核;SpoC模式以教学平台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绩效,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时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解决某学生具体问题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成就感与学习绩效。

3.机构职能的改变

无论是mooC还是SpoC,为适应在线教育的要求,专职教师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助教、技术支持、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教辅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导致高校现有机构职能的调整和改变。尤其是诸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未来教育中心”等之类的“以it技术”冠名的教辅部门的常规业务将大幅拓展,并向服务于“教学”集中。“校园已经发生巨变,现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将被技术所驱动,mooC推倒了大学的围墙,但也意味着it在大学的领导者地位变得至关重要[6]”。高校不能再把教辅人员当做“it技术工人”来对待,应当把这些所谓的教辅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发展列入学校发展战略来考虑,由他们推动甚至于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他们机会和权力协同广大一线教师探索教育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学实践。

4.管理模式的改变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SpoC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冲击。普遍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侵蚀了教书育人的学术权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管理层必须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改变陈腐的官本位思想,“从制度上加快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调整高校内部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的关系[7]”,本着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为广大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之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从长期来看SpoC课程的成本可能较低,但是在课程建设并取得良好效益之前SpoC课程的成本不会低于传统课程的成本,并且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大幅增长,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在线教育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从“权威的教学者”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向“平等的助学者”的角色转变。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成熟、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以往从事教师职业便自动加载的“师道尊严”的光环将会逐渐消退,教师尊严将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给予自身学习的帮助程度的认知和认可,教师只有切实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获得真正的“师道尊严”。

2.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与传统教学相比,SpoC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SpoC教学要求教师完成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时时刻刻都在考量着教师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发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及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SpoC课程弱化了纯粹知识的讲授过程,加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和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是强调“育人”,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

3.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所陈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笼统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是用以描述学校内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师岗位的专业化趋势。这种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和灵活多样且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真实效用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时代,教学技能专业化突出的表现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正如:“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8]”;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要求必然导致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发展,未来高校中教学岗位、教辅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清晰,并且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专业化,各岗位人员都将难以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

五、在线课程对大学生的要求

“mooC促使学生向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转变[9]”。要想在诸如SpoC之类的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学习平台使用技术等;二是掌握信息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处理、探究、吸收知识的能力;三是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系列个人特质,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甚至快速打字能力等等[10]”。而这些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学生因其学习不力而显得浮躁无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若想在线课程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内驱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每一次新兴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高校也为适应这个新事物的发展诉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从oCw(开放课件计划)到oRe(开放教育资源),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再到现在的mooC与SpoC,每一个在线教学新形态的产生都使得高校在寻找相应的应对举措里疲于奔命,并且每一次都没有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高校不能仅仅为了适应每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而采取短视的措施来加以应对,而应当把教育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把握。桑新民教授敏锐的指出“网络课程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习者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营造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网络环境和各种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11]”。高校应当从信息化教学制度的顶层设计入手,健全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育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氛围,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革,使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吴剑平,赵可等著.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2]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4]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69.

[5]翟国.mooC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35-236.

[6][美]DavidLambert.mooC挑战下,大学如何应对?[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7]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78-84.

[8]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

[9]谭佐军,肖湘平.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5,1:74-78.

高校在线教学篇2

关键词:软件设计;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模式;人工智能

1前言

高职院校当今各类教学资源迅猛发展,比过去在内容上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多的丰富和发展。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高职同学进行学习的方法也需要相应进行发展变化和提高,将先进的技术和概念引入进来。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有所区别,高职学生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方法掌握,由此,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各种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需要引入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网络技术,使学生与老师能够不拘泥于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有效地使用网络手段使学生与老师无障碍地沟通与解决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2《软件设计》在线教学方法模型

2.1分析问题

《软件设计》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但是本课程又是在整个软件专业课程中较为难于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它对于学习者的编程水平和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还需要较强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一定的理论理解能力。这三方面的要求对于高职软件专业的初学者来说,任何一点都较难达到理想的程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要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内达到行业要求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样一门艰涩的课程,必须引入一切可以提高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和手段,来尽量提高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早在上世纪已经应用在教学当中来了,但是目前都停留在简单地将教学的各种素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觉学习。比如,将教学视频、ppt、教案、练习题等在网络上简单的罗列和摆放,至于课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学或不学,学习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以及有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并没有很好的关注。因此,这些形式很多时候也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2.2模型建立

目前的网络技术非常发达,网络的带宽已经达到了基本无障碍满足教学的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随时进行无任何阻碍地进行沟通,随时可以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本模型采用B/S的体系结构,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对于硬件要求很低,只要在有网络传播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师生互动,并且该模型也吸收了传统模型的优点,继承了其形式。借助该B/S结构的教学平台,很好地实现了交互式的教学,并且使用的时候具有实用性,只需具备基本的网络浏览知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该平台进行学习,具有方便性和实效性的特征。

2.3教学实例

(1)教师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教学价值的所有资料上传到该教学平台上,以供学生学习。教师自身更可以利用这些慢慢积累的资源进行备课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库,可以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出题等。(2)学生方面。高职同学通过该平台可以学习到该学科的所有知识点和教师列出的所有重点,要点,难点,甚至包括考试的重要内容,更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行学习,促进自己。(3)师生之间。本模型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在线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实时解决难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总之,通过该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几乎不用再参考其他资源,轻松地进行备课,出练习题,考题,以及提高自己。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讨论问题,无法解决时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进行请教,及时清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大地促进和提高。使用该教学平台,通过对2014级、2015级软件专业近80名同学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了教学平台的15级学生比未使用教学平台的14级同学的考试成绩提高了21%左右,期末的及格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愉悦感也有所增加。

3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只有不断吸取新的技术手段,改变旧的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才能更好地使教育也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同时也推动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使教育方法和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创造更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5.

高校在线教学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iCt;在线学习环境;角色定位;能力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2-0042-06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职能问题的探讨很多,具体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尽管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对高校教师行为有明确的表述,但在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即信息和通信技术)支持下如何构建高校教师的能力却没有直接可行的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递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从课堂主导转变为学习顾问,从问题讲解转变为鼓励创造。因此,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师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也会随之变得复杂。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有了全新的变化,因此,目前很多教师培训侧重于细节情况信息处理能力的开发,如认知工具或教育资源的使用等,这与高校教师内在需要的变化不甚适应。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逐步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明确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及职能的分配。

二、研究思路

“能力”一词因语境的不同使语义亦有所区别。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找出最具普遍意义的概念,以帮助我们找出高校教师最关心和最需要的能力要素。同时,也有必要阐述清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个人技能等与行动有关的概念,辩证地讲,当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时,行为能力可被认为是教学策略的保证。从技能的角度考虑,能力是指角色表现力及根据目标提出合适的学习任务。鉴于在线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根据该定义可以理解为,教师只需要知道做什么而毋需弄清怎样做,比如当某一专业领域的教师面临非本专业的内容及情境时,该教师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关于“能力”的第二个观点集中反映在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上。与上述能力表述不同,本定义热衷于能力的社会属性,要求教师在其专业领域中表现自如。

将研究视角放在与能力有关的培训上时,能力就是教师的专业认知结构,这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将很有帮助并且可以通过培训不断加以完善。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复杂的情境,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化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个观点更关注有效的学习行为,如“做中学”、“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这种观点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的本质以及教师培训活动的设计。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发展教师的能力,因此培训必须以发展教师的具体能力为核心,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完成各种角色和任务。如何理解基于发展教师具体能力的培训?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与教师能力密切相关的教师角色,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线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而且有助于我们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总体而言,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从传统教师职能中派生出来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在某些特定的任务领域中必须具备特定的能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基于该研究思路,我们认为,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变化意味着教学组织特别是教师职能上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从这一方面来讲,在线学习环境的特殊性要求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职能,这与教师在该环境下制定的学习任务有关,同时也对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教师和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在对教师职能或潜在职能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努力给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教师能力一个准确的定位。鉴于近几年来关于这一主题研究数目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目标:

一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是通过文献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活动,总结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能力的构建。

三、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定位分析

可操作性定义有助于我们为专业发展的设计制定出一个概念框架,促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和能力的定位上,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理论本质做了初步研究。

(一)国外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简述

本研究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国外的eRiC、iCYt和iSoC三大数据库的检索开始,这些数据库包含了来自科学期刊的主要文章,特别研究了有很高科学声望的杂志,例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欧洲教师教育杂志》、《公开评论季刊》、《远程教育学习》、《美国远程教育杂志》和《英国教育技术》等。在线环境下的学习逐渐成为现代学习培训的主角,从理论的角度厘清教师的职能及能力要求迫在眉睫。通过检索国内数据库,研究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能力和角色的论文很少,也就无法进行对比和总结,这对于本研究的参考价值不高,本文把主要视角放在国外的相关文献上,总结了欧洲高校16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培训任务的设计方案,分析了这些高校教师培训是如何选择培训内容的,同时还分析了这些高校对教师在在线学习环境下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从每个高校教师培训项目中选出2―3个设计项目,这些设计从信息到过程的描述都遵循同一标准。16个专业发展培训活动中有7个为初始培训,9个是后续培训。半数培训内容都通过网络环境展开,剩余的则通过混合学习的形式展开。

在此,我们特别关注这16个培训项目的设置,即这些培训项目都指向哪些高校教师职能和能力,如表1所示。教师能力分类则遵循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在线教师职能的详细分类及与之相对的能力需求同样遵循威廉姆斯的四个分类法,即技能分类、管理分类、组织分类和交流分类。需要指出的是,威廉姆斯分类标准同其他专家分类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认同他所提出高校教师能力的分类系统。通过对这些培训项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项目重点培养或提高高校教师在线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技能,如在线教学设计技能、激发在线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技能、增强在线学习者之间交互的技能、融入在线教学进程的技能等。这些项目还强调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如应用在线资源和工具的能力,设计在线学习材料的能力,如多媒体素材、基于网络的资源、资源检索等。另外,还重视了培训类型的需求(对培训的建议)以及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等。详见表1所示。

与面对面的传统教学相比,在线学习环境是教师职能的延伸或转化,与自然情景相比,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传授,教师将面临网络环境下沟通和交流方式特殊性的挑战。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成功实现教与学角色转化,交际能力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将在教学、社会、管理和技术领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高校教师在在线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iCt在每一个领域中的运用方法。

关于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大多来自于对教师在线教学的观察和分析。威廉姆斯(2003年)定义了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四种角色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iCt在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是交流和互动;二是引导与学习;三是管理和组织;四是技术的使用(覆盖所有领域)。该研究以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力需求为依据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科波拉等人(2002年)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在线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转化,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引起了教师对其在教学环境中自身能力重要性的重视。该研究指出,高校教师认为教师角色从“领域专家”向“学习导师”转变,此理念的变化与师生的互动模式、教学设计的改进,尤其是与教学组织、管理、控制和评价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在线学习环境中的角色认知、情感渗透及教学管理密切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等人发表的研究报告(2004年)设计的高校教师能力量表包括18项指向与教师职能绩效相关的五个方面,即专业基础、规划和准备、教学方法、策略与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本文通过对全球超过1300万的高校教师从业人员样本进行分析,详细描述了每个领域所需能力及其有代表性的98种表现形式。除以上3项外,其他相关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所需教师角色和能力,但都认识到在线环境中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尽量鼓励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及知识的有意义构建。

(二)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分析

总的来说,在线学习环境中高校教师的角色扮演应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和设计;

二是社会交往;

三是教学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各个角色之间并不排斥,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会交叉重叠。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是指规划教学所涉及的任务、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预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相沟通的教学行为等;社会交往包含高校教师干预教学过程,通过营造沟通氛围来激励对话的生成以及知识的构建所需的能力等,因此,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主动的适应者、社会文化的引领者;教学指导角色是指高校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否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及促进深入复杂的以及关键性学习发生的能力。这个角色与教师使用信息和iCt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在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的环境中,技术的使用将变得更加复杂。

上述定义的高校教师在线学习角色,都或多或少需要一系列能力来履行这些角色,但在这个问题上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认识到从教学的组织到过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必须强调的是,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所完成的社交功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功能。特别是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社交功能通常与几个常用角色相关,如调解者、引导者、主持者等,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我们期望能更好地促进和调整在线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的社交功能都是通过角色扮演以促进在线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练、导师、顾问、评估者、研究者、管理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等。而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线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设置有效激励激发学习、交流沟通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等。

四、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需完成的基本培训项目

对于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和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研究进行了质的研究并努力得出结论,希望构建或验证完整意义上的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和能力。我们对欧洲高校教师16个培训项目设定的目标及高校教师对教师培训的期望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活动的目标与教师对培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彼此之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培训受到了技术的严重制约。在线学习环境下阻碍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同该环境下的有效交流以及教学内容相关,如如何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iCt的支持、学习者在线学习期望的交流、学习资源的及时更新等。

在线学习者意识到培训过程中获得有效指导的重要性,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与学习同伴之间的经验交流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同伴之间的支持是远程教学的重要学习手段,因为实践证明,同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有效的。因此,高校教师认为良好的交流是促进在线学习发生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分清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之间的责任也是同样重要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分别按照不同的专业展开,一个高校教师毋需扮演所有的角色,但需要同其他专业教师展开正常的交流。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培训过程中高校教师所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与学习任务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角色之间存在着交叉区域。根据这一原则,在线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师能力的划分取决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属领域,表2给出根据教师专业发展所属领域所设计的相应的培训项目。

高校在线教学篇4

关键词:高校经管教育;在线教学;网络资源共享;主动学习

自21世纪初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在生活、生产领域广泛利用互联网科技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上关于互联网科技的探索和发现也越来越多,高校在线教育在很多方面已经越来越展现出相比于传统高校教育方式的优点。对高校经管学科而言,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对高校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对新型经管类人才的要求,借助新科技、通信技术搭建高校经管课程在线教育已经是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类对知识的需求多元化、学生对学习资源偏好的多样性等因素都预示了高校在线教育光明的发展前景。

1在线教育的内容

在线教育也称远程教育,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科技和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育学习的方式。通过网络为媒介,使教育的两端可以足不出户,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快速传递知识信息、有效进行网络在线互动和交流,达到和传统面对面、线下教育相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在线教育这一概念,是在近十年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教学理念。过去,受制于互联网科技发展的限制,虽然知识信息、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全球网络共享但更深入的交流互动无法通过在线平台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成功让人们对尝试新型的在线教育方式有更多的顾虑和更谨慎的探索。最后,在线教育本身依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因素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在线教育发展现状

在线教育基于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学习网络,使人们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在线教育发展经历过以下几种形式:

(1)知识平台。在发展初期,很多在线教育平台以信息共享、知识付费为主,通过搭建知识平台,提供给网友更多选择学习资源的机会,通过学习资源的整合,节省学习者搜索资源时间的同时也能更高效地筛选优质学习资源。

(2)在线培训。很多跨国企业受限于分公司地理位置不同,在展开企业培训时采用网络在线培训的形式,节省了培训成本及时间。随着在线培训逐渐成熟,衍生出很多在线学习辅导、在线指导课程,更有许多在线辅导培训机构基于在线平台进行培训教育。这类型的在线教育,相比知识分享平台,不仅分享学习资源,更加有现场感,具有直播的感觉,学习者可以现场与授课者进行互动交流,更加有现实感。

(3)在线学习平台。此类平台以提供和搭建学习平台为主,更多服务于学校或者有进行在线学习需求的机构和个人。近年出现了许多基于中小学或者高校的在线学习平台,有些平台甚至向社会开放,成为完全的开放性学习平台。这类平台相比之前的企业在线培训平台,第一,其开放性更强,面向全社会收集资源,给每个人都有听课和授课的权利和机会;其次,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功能性更强,基于课堂教学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具备更多教学辅助功能。在线教育正在逐渐走向教育的主舞台,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开始更追求快捷方便高效的学习方式。而城市交通的拥堵、室外环境的污染例如雾霾、传染性疾病的突发,都给了人们更多在家足不出户接受学习的动机。从“非典肺炎”到H1n1流感再到近期的“新冠肺炎”,此类大规模爆发的传染性疾病,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人们对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创新。

3高校在线教育的发展优势:以经济课程为例

对比传统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具备许多天然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接触到全世界的学习资源,能够让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者和知识分享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还是实时的,可以通过网络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随时随地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交流。对高校而言,在线教育可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高校经济金融类课程授课为例,高校在线教育具备以下几点发展优势:

(1)学习渠道的便捷性和教学可回顾性。经管类课程彼此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经管课程间存在许多共通的理论,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时经常需要运用多门经济课程的知识。通过网络学习,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类教学平台随时进行学习资源的传递,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线选择授课内容,同时可快速切换不同课堂,选择性更丰富。最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在线课堂课程录像回看复习,而老师也可以通过回放复盘自己的教学质量,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2)在线学习的互动性强。经济金融类课程对学生将理论于实践相联系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更多地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对相关理论进行理解。一般传统线下教学,受课堂纪律限制,学生在教室会更加拘谨,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的动力不足。而通过网络沟通,由于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和自由性,学生不仅能与老师交流,学生之间针对某些问题也可以随时在课堂进行中通过语音、文字进行彼此的交流互动,而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上课效果。

(3)在线课程安排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经济大类学科下有许多具体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经济类学生在初期强调经济知识在广不在精,而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满足不了经济类学生的需求。传统的高校教育通常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进行授课,在同一个班级里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多层次教学。而在线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也更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同一学院、同一专业的学生的不同兴趣、研究方向,实现跨专业、跨班教学。例如经管类的专业选修课,即使同意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兴趣方向;而专业必修课,也可以针对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开放不同难度和深度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4)在线学习监督的可操作性。高校老师通过在线教学系统提供的多种线上线下监督功能可以随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而高校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也可以更便捷更透明化,通过网络平台的公开性,可以让学校监督部门随时在线进入教师课堂,了解授课质量及学生的上课情况。

(5)在线资源的共享便捷性。高校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多课程需要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在线教学资源基于平台共享功能,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尤其是经济类课程,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思考、理解其中的经济学理论。除了本校教师的课程,学生也可实时进入其他高校名师的课堂,实时感受其他高校的教学课堂。相比过去共享教学视频,共享教学直播更有教学时效性和课堂互动性。

4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高校的在线教育虽然优点多,但同样存在目前普遍存在的局限:

(1)对学生的在线监督效果有限。虽然高校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比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给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更高,但在线课堂比起线下课堂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更高,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相隔着通讯设备,比起面对面的线下课堂,在线课堂过程中,老师无法实时监督学生的听课专注度也无法时时提醒学生专注于课堂。在教学监督方面,在线教育相比线下师生面对面的课堂纪律监督效果还有差距。

(2)平台功能的相对滞后性和局限性。虽然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平台在不断发展,且针对高校授课已经开发出许多基本功能,但仍然有许多课堂操作无法通过在线平台实现良好效果。比如团队合作项目展示,需要多人在线语音和回答问题,技术上即使能达到要求,但展现出的课堂效果不如现场展示。由于在线课堂的尝试还处于初步阶段,平台许多功能需要在广大师生的实践后提出改进和发展,大多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另外,具体功能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在线教学平台如果没有持续的盈利性会让企业缺乏开发新功能的动力和动机。

(3)过分依赖平台技术支持、不稳定性。由于高校在线教育依托的是互联网平台,需要良好的设备、带宽作为硬件基础,而当高校教学产生的流量较大,许多中小平台无法承载,会造成平台崩溃,可能会影响教学进程,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4)学习资源的分散化。在线教育作为一种网络资源,对学生来说选择性变多,尤其是经济学科的学习资源更是丰富。目前高校在线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大多数高校暂时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资源几种、筛查和分配体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教育资源相对分散,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也大大降低了老师、学生进行教育资源匹配的效率。

5高校经济类课程在线教育的发展建议

(1)在线教学不可避免要面临难以兼顾监督课堂纪律的局面,对此,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和操作熟悉度,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教育,让学生自我监督管理与教师监督相呼应,弥补在线教学时时监督的缺口。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及时互动、抽查来检测学生的专注程度。

(2)高校应该通过多方实践,增加高校专业化的在线教学设计。经济类课程强调课程设计的严密性,一切的创新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的传统教育教学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一套良好的体系。而高校经济类课程在线教育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在校老师和学生多尝试和总结在线教育的优点,创造出适合本校师生的在线学习方式。

(3)经济学科有许多于社会企业相接触的机会,其中的电子商务课程更是与互联网紧密联系,高校应与大企业合作开发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寻求国家政府支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实践两不误,又能解决高校在线课堂中的技术性问题,提升师生的用户体验感,为推广高校经济类课程在线教育铺路。

(4)高校间要强化合作与交流,增加学校间对经济类网络学习资源的筛选和分类,高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并给予更多自主搜集学习资源的指导,在高校网络中建立起一个高校经管联盟在线教育知识库。

高校在线教学篇5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20-02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理论成果,是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以群众路线引领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结合,高校必须坚持在群众路线视阈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合理区分不同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构建分层多级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立体模式。

一、把群众路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不仅需要坚持,而且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践。高校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必须将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融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这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是推动高校稳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2000年开始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如何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是高校自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也为高校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成为加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1]大学生作为高校群众路线教育的主体,高校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必须贴近大学生,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从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归纳理清各方面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就业实际的原则,使广大学生充分感受高校对于学生工作的重视;2.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看到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坚定信念跟党走,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的自信、对党的制度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3.应提升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硬件条件,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环境;4.针对学生中的困难学生群体,如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应强化感恩教育,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困难学生群体,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和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

二、树立“群众路线”思想和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南针地位,多维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和内涵,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应树立“群众路线”思想和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南针地位,培养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多维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除了课堂讲授,召开座谈会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群众路线教育影片,通过学生的自我消化,自我思考,内化我党优秀代表的高尚品格,反省自身,达到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一类群众路线教育影片有很多,如《的四个昼夜》《生死牛玉儒》《杨善洲》《焦裕禄》等。这些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等优良作风。

(一)求真务实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想要成功就业,在工作上有所作为,没有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作风是难以达成的。高校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风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高校就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致力于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尤其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成为学有所长、业有所专的优秀毕业生,提升自我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应该使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脚踏实地,积极干事,同时能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争成为学习新知的先锋、踏实干事的先锋。

高校在线教学篇6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5957-02

1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也日趋激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保障高职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进行分析:

1.1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技能人才”,说得雅一些,就是培养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高级技工或技师等,即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核心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

1.2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需要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的目标上,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上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3)课程体系应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创新能力,同时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特征。

1.3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

2)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就是高技能人才。因此“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双师型”教学队伍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1.4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只有实践,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1)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其设备的配置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实用、通用为原则,为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实践机会;

2)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得到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顶岗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

2高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综合布线的世界,现在随处可见遍布各行各业的综合信息系统,例如居民小区物业、公共交通、银行、商场等部门的监控系统、楼宇安保系统等。这些系统的构建,除需要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科技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动技术发展,也需要大批生产制造技术工人与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维护和营销等,这些行业需求恰好就是高职综合布线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

为满足市场对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应由学校、企业等共同完成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此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教育及结合教育部关于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强调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等有关文件精神,对高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如下探讨:

2.1建设和完善配套的综合布线实训室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标主要是结合计算机网络方向的专业改革,充分考虑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了解布线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掌握国家、行业政策及标准内容;掌握布线工程设计要领与进行工程设计;掌握工程验收与检测等等。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演示实践教学、基本训练实践教学、工程项目实践教学三个层面为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整套实践教学解决方案,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我院引入了西安开元综合布线实训室解决方案,建设和完善了学院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为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课程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图1为学院实训室的部分展示图片。

2.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

2.2.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直接参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中,有效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实践指导水平的有效途径。

2.2.2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派遣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使之得到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培养与技能训练,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更好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经验,增加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教学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教学资源,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合理利用企业提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光盘、课件、实训挂图等等,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同时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

1)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和实训项目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能力培养目标制定、工程项目实施、成绩考核等;

2)定期邀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接近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企业大量的工程实例充实教材,丰富了教材内容,紧贴工程技术,也更接近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总之,我们旨在通过校企合作,提高高职网络综合布线的育人质量,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3倡导、推动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教育部等部委主办的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首次设立了综合布线竞赛项目。这表明综合布线实训课程已成为一种行业标准普及到国内各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中。大赛中获奖选手及学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源泉,从而带动了相关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日趋好转。可以说,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和改革措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就业都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适应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网络工程设计、安装维护、测试监理的专业实践技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先后引进综合布线实训设备,建立适合本校网络技术教学实训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并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综合布线人才。我院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构建了完善的以西安开元网络综合布线为解决方案的综合布线实训室,该公司的产品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定产品,并积极参与各种技能大赛,希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更多的企业需求的优秀综合布线方面的人才。

2.4课程实施策略强调“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授课与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学习领域、工作领域与技能的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探索以“做”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的“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1)在教学策略上,对于理论教学,应突破过去的单向灌输式,积极采用多向的研讨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实践教学,应突破过去的单一解说式、参观体验式,积极采用多种与提高实践能力有关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

2)在教学手段上应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等,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环境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

3)课程改革应满足企业、经济发展、自我学习的需求,根据企业需要、行业标准等进行关键能力定位,根据关键能力制定能力标准,根据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

2.5指导学生参与认证考试

职业资格是社会经济部门或行业根据某一职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可从社会权威认证机构获得对自己技能水平和从业资格的认可,其主要形式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而运用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制度,旨在利用高校资源,引导教育直接与职业活动相结合,直接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引导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自觉的追求”,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参与认证考试,如人力资源劳动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西元的网络综合布线认证工程师等,希望通过参与职业证书的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培养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有一定施工经验的网络综合布线人才,需要学校、企业等共同培养,才能满足社会急需。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

1)加强实训环节,学校应尽量提供设施模拟施工的真实环境,建立完善的综合布线实训室,积极构建完善的实践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从实际操作中检验理论知识;

2)学校应加强、开展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

3)学校应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各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让师生获得一个技能展示和交流学习平台;

4)学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高校在线教学篇7

摘要:为了提高办学效益,使高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尽快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作者提出了高校“四条线”财务管理办法,在高校内部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关键词:高教;“四条线”财务管理;探索

abstract:forthesakeofimprovingbenefitofrunningcollegeanduniversity,promotingthembecomingindependencesystemfacingwholesocietyandsettingupaself-developmentandself-controlrunningmechanismthatsuitforeconomyconstructionandsocietydevelopment,theauthorhasputforwarda“fourlines”financemanagementmethodthatcanbeusedtodividedining,simulatecorporationrunningandintroducemarketcompetitivemechanismincollegeanduniversity

keywords:high-education;“four-lines”financemanagement;research

近几年来,山东省部分高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就高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措施及意义等做一探讨,以增强人们对这一新财务管理方法的认识,促进高校后勤改革。

一、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含义、特征与核算方法

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是将学校所有直属单位按其性质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等四类二级单位,将每一类作为一条主线,对其进行分别管理、分点核算、分别反映办学经济效益的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方法。

(一)基本特征

“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规定了以学校直属二级单位(学校为一级单位)为核算主体,对于学校二级单位所属的所有单位(包括二级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研究所等)不再进行细分,其财务活动一律纳入到主办单位的财务账内;二是明确了按单位划分核算主体;三是强调了分点核算和分别管理。

(二)“四条线”的界定

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四条线的具体范围分别为:

1教学科研线。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和直接辅助教学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四技服务”的单位。教学单位包括各系、部、图书馆、电教中心、外语中心、计算中心和教材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等教学辅助单位。科研单位包括学校直属的研究所。

2后勤服务线。是指在学校内直接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的单位。包括食堂、浴室、校医院、幼儿园、清洁绿化队、车队、供水、供电、供暖、供气、修缮、物资供应以及物业(含房地产)管理等从事后勤服务的单位。

3校办产业线。是指由学校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直属学校领导的科技公司、旅游贸易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等单位。

4管理保障线。是指党政管理以及保障学校稳定与发展的有关部门。包括机关各处、室、委、部、办和高教所等单位。

(三)核算方法

实行“二级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二级及以下单位不再设置独立会计机构,由会计服务中心记账。二级及以下单位是指能够自收自支、以收抵支和组织经费收入以及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实施独立核算的单位。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能够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二是能够单独组织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三是有经费来源,或以其他形式取得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四条线”中,按各条线的要求进行管理、核算。各条线的基本核算方法为:

1教学科研线。以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为核算主体,核定和计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2后勤服务线。以提供的劳务(服务)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计算,按校内价格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用,自负盈亏。

3校办产业线。以生产单位或经营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校办产业应明确产权关系,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按规定向学校上缴有关费用和利润。

4管理保障线。以学校管理部门为核算主体,核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二、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意义

高等院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院校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解决学校内部存在的“大锅饭”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这一方法的特点以及高校的实践来看,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有如下意义:

(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走向市场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二)抓住了资金这一制约

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重要的是靠投入。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办教育。在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坚持量入为出,各花各的钱,各干各的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能够大力促进高校深化内部改革

1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和增加教学设备。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把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剥离出来,把教与非教区别开来,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能促进学校科研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正常经费投入中基本不包括科研经费(纵向科研费是按项目管理),因此,学校科研单位和人员必须“找米下锅”。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后,学校科研单位实行完全的科研成本核算,这必然促使科研单位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含承担教学任务,争取横纵向课题等)、节约开支、精简人员、艰苦创业,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或举办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

3能有效地克服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很多高校除财务处外,基层单位又设财务科室和配备财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削弱了校长这一法人代表本身就有限的权力;二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三是分配不公;四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五是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六是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严重等。

4既增强了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又扩大了系部办学的自。一方面,学校统一管理全校的财会人员,统一办理全校的内部结算和日常核算业务,必然提高财务人员秉公执法的自觉性,站在学校这个角度上理财;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止乱投资、乱收费,使学校集中财力办大事。另一方面,“四条线”财务管理强调权力与责任相统一,要做到谁的钱进谁的账,并由谁在符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这也必然扩大了系部等单位办学的自。

高校在线教学篇8

关键词大学生统一战线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9

abstracttounderstandthecollegestudents'cognitionandeducationofunitedfronttheory,andprovidesuggestionstoimprovetheworkoftheunitedfronteducationincollegesaccordingtothesurveyresults.Usedthequestionnairetoinvestigatethecollegestudents'cognitionandeducationofunitedfronttheoryinGuangdongmedicalUniversity,thedatawereanalyzedusingstatisticalmethod.theresultsreflectedthatthecollegestudents'lackofknowledgeoftheUnitedFront.thereweresomedefectsintheUnitedFronttheoryofknowledgeeducationincollege.therefore,collegesshouldcombinetheirowncharacteristicstostrengthenpublicityandeducationofUnitedFronttheoryknowledge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unitedfront;education;investigation

党的十指出,统一战线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在党的统战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有利于满足高校自身不断的发展需求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高校不仅要落实统战理论的教育工作,而且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党统战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理论,将统战工作切实贯彻于日常教学中。高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师资、学生和教育氛围的优势,统战理论知识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让统战理论知识服务于广大学生,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有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繁荣昌盛。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广东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

1.2方法

随机派发问卷,学生在现场匿名填写调查表(自制调查表),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一二三年级各发放200份,回收问卷共563份,其中一年级193份,二年级181份,三年级189份,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为93.8%。问卷回收后,所得数据录入问卷星调查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563名学生中,男生250名,占44.4%,女生313名,占55.6%;大一学生193名(34.28%),大二181名(32.15%),大三189名(33.57%);来自农村的315名(55.95%),来自城镇的248名(44.05%)。其中,有70.34%曾任或现任学生干部,29.66%从未担任学生干部。17.05%的是中共党员,78.33%是无党派人士。

2.2总体认知和教育现状

根据调查收回的563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只有2.31%的人认为自己对统一战线理论非常了解,64.65%的认表示了解一些y战知识,33.04%得人表示完全不了解;有7.1%的人认为学习统战知识与自己紧密相关,67.14%的人认为有点作用,还有25.75%的人认为完全无作用;有1.24%的人能完全了解统一战线对高校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及要求,39.79%的人能够了解其中一些,但58.97%的人都表示完全不了解;只有13.5%的人知道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际含义,有86.5%的人不知道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实际含义;24.16%的人知道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及基本方针,75.84%的人不知道建国初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及基本方针;有9.95%的人觉得统战理论的提出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制矛盾,也有90.05%的人觉得不矛盾;73.18%的人认为中共党员在统战工作建设中的地位最重要,9.41%的人则认为是其他党派人士最重要,还有17.41%的人认为是无党派人士。下面是各类大学生目前统战理论知识认识和教育现状。

2.2.1城镇与农村户口大学生中统一战线理论认识和教育的现状

受访者中城镇户口的学生为44.05%而农村户口的学生占55.95%。在城镇户口的大学生中自身认为对统战理论了解情况的总体评价有62.9%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统一战线的理论知识,而农村户口66.03%;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城镇和农村对于大学以下时期的学生统一战线的教育水平程度相当。但是两者中非常了解统战理论知识的学生都非常少,仅有2.31%认为其非常了解统战方面的知识,这说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于统战理论知识的教育还是明显不够。

2.2.2曾担任或现任学生干部和从未担任学生干部两者的统战理论教育现状

数据显示曾担任或现任学生干部中对统战理论知识认知有了解一些的人数占67.93%,而从未担任学生干部仅占56.89%;两者相差11.04%,这从侧面说明担任过学生干部接触和了解统战理论知识的机会比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多,而且更容易学到统战方面的知识。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中尚有29.04%表示完全不了解统战理论知识,这可能是其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较短或者是担任学生干部是在小学或者在初中时期,而那时对于学生该方面的教育较少;45.2%担任过学生干部受访者最早接触统战理论教育是在初中时期,这也验证上述的可能是因为担任时期较早而引起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中尚有29.04%表示完全不了解统战理论知识这一现象。而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完全不了解统战理论知识高达42.51%,这进一步说明学生干部群体接触和了解统战知识的机会比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要多。

2.2.3党员和其他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三者的统战理论教育现状

由数据所得中共党派大学生群体相对其他党派和无党派学生对于非常了解统理论知识水平分别高出3.34%、6.16%,差异不算很明显但是中共党派学生相对于无党派的高出6.16%,两者的差异比较显示出中共党派的学生相对于无党派的学生获得统战方面知识的机会比较多。

2.3大学生统战知识学习状况和学习态度

2.3.1大学生统战理论知识学习状况

在调查的563人中,有42.63%的人是在初中开始接触有关的统战知识的,其次是在高中(22.38%),大学(8.17%),小学(5.51%),还有21.31%的人表示从未接触过统战知识;只有3.73%的人会专门去查阅统战理论方面的书籍或者新闻,42.63%的人表示很少专门查阅有关统战知识,还有53.64%的人没有去查阅学习过;2.49%的人会定期学习有关统战的最新知识和政策,40.67%的人很少定期学习,有56.84%的人表示不会定期学习关统战的最新知识和政策;有67.14%的人的统战知识来自思想政治课,其次是新闻传媒(48.13%),影视文学作品(39.43%),讲座(28.6%),其他(22.02%)。纳鲜鍪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较早接触过统战知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去专门学习统战知识,关注统战动态,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统战知识,学习统战知识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不想去学习了解更多有关知识。

2.3.2大学习关于统战知识学习的态度状况

在563个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2.47%的人觉得开展统战相关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27.53%的人觉得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71.58%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增强统战知识的宣传教育,28.42%得人则认为不应该增强宣传教育;有15.99%的人认为大学生学习统战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国家和谐统一,10.66%的人则认为是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8.7%的人认为是有助于自身提高;在选择途径加强统战知识学习方面,62.52%的人支持通过讲座学习了解,55.77%得人认为通过关注新闻动态,50.62%的人认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途径了解,49.38%得人认为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统战知识,只有43.16%的人支持开设课程学习。从各种数据对比可以分析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学习统战知识的态度还是支持的,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学习统战知识更有利于国家而对自身提高无多大帮助。从学习途径来看,学生愿意接受统战知识学习但不大愿意通过课程硬性学习,这可以为加强大学生统战知识宣传教育提供建议,使得高校统战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开展。

3高校统战理论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新时期,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日趋多样化,给高校统战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总体数据看出,大学生对统战知识理论的学习远远不够,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现代大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其他技能方面,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了解。高校应当大力加强宣传和教育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力度,确保统战在校内能如期顺利开展,不断培养综合性的高校人才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3.1有利于高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建设

一方面,统一战线讲究“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在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可以运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工作理念,加强大学生的统战理念学习,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充分享受爱与被爱,使其人格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信仰有自由,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所以,在高校统战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将统一战线的和谐理念融入在教育宣传中,使得大学生更深入了解统战理论,从而促进高校和谐氛围的产生,让大学生心灵与身体更健康地成长。高校开展统一战线相关理论教育不仅符合党的发展要求而且有利于高校的教育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将统一战线理论和高校自身的教育特点相结合,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事业中起到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

3.2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统一战线作为党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而高校是知识分子汇集之地,高校的统战相关理论教育在党的统战工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西方的价值观、“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观、多党制政党制度观等,通过各种途径在大学生中传播。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缺乏政治经验、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免疫力。高校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教育能使广大学生接触和认识到党统战工作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大学生通过学习协商民主、多党合作以及民族宗教自由等方面有关统一战线的知识,以后走上政治道路还是其他的发展道路,都会牢记党的宗旨,这对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等统战理论知识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3.3有利于国家的和谐安定和繁荣昌盛

统战工作本身就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统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宝。在大学生少数民族群体中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的教育,有利于统战工作中民族宗教、和谐阶级、阶层关系等相关工作的发展。我国是多民族、多党制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和港澳台同胞中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其了解和认识到党统一战线的工作宗旨和原t,多党派、多民族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计谋策,有利于国家的和谐安定并且更有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

4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统战理论知识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毕业后将奔赴祖国各领域,他们对党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党的统战思想的认识将直接决定未来党的统一战线的完整性和牢固性。[2]如何把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和蓝图中,成为统战工作在校内能如期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在校园内落实统一战线的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4.1把统一战线理论与高校自身的特色相结合

应充分认识和意识党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各类要求。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不同时期有着相应的要求,高校领导应该时刻关注党统一战线的安排和变动,及时做好党对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安排。在规格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发展要求和规划把统一战线工作落实。应该把党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和宗旨安排到日常教学中,把“立德立志,求真求精”的精神融入党的统战工作中,立志争取把党的统战工作做到最好,将统战理论和自身的发展特点相互融合,为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而奋斗。

4.2提高统战教育工作者素质

统战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走在统一战线思想的最前线。党的统战工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安排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党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的传播教育者应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沿,不断更新充实自身的统战理论知识。[3][4]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在联系学生和学校中起到关键作用,学校大部分的相关工作是通过学生代表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和落实。因此统战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加强学生干部的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并通过建立统一战线理论知识学习小组的方式,有助于加速开展和落实党相关的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教育的普及。

4.3加强高校校园内统战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

现今网络通讯交流软件如微信、微博等盛行,在校的大学生几乎每人都会用到微信、微博、人人网等交流软件,高校的统战理论知识宣传应抓住这一便利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方便快捷的手段加强校内统一战线理论教育宣传力度。并且利用校内宣传栏、横幅、海报等传统宣传方式,在校园内显著突出的地方悬挂有关统战理论教育的横幅和粘贴相关海报,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统战理论知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一宣传为之后的校内统一战线理论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4.4把统一战线落实到具体校园内教育中

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充分利用好网络来开展统战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网络开展统战理论教育的方式也更易被广大学生所接收。网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课程,网络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而且学习的时间和场所不受限制,更具便利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统一战线理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于知识水平层面上,而是应该把它运用到日常实际中把统一战线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让其服务于活动,落实在活动,展现出统一战线强大的实际作用。并且针对不同对象要开展不同教育方式,高校是广大不同学生群体的汇集之地,除大部分汉族学生外还包括部分少数民族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高校开展统战理论知识教育时应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和港澳台的同胞的特色教学。根据其不同的民族背景和港澳台特殊的身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来推进统战思想教育工作的进展。

5小结

高校统一战线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国家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校开展统战工作过程中,要抓住大学生这个关键点,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统战理论知识教育工作,加强统战知识理论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统战知识认知程度,并作为学校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不断开辟新路径,取得新成效,使国家统战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长期统战工作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菲.关于加强大学生统战思想的思考[J].才智,2014(14):337.

[2]邹团.浅议统战理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29-31.

高校在线教学篇9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推迟大中小学(幼儿园)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通知精神,xx市中小学开学时间延期至2月17日之后,具体开学时间另行通知。为积极回应家长关切,主动服务学生需求,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现就做好我市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工作目标

1.切实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渠道,坚决杜绝疫情扩散、传播、蔓延,把疫情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教学”的优势,实现全市中小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3.积极指导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文化学习、身体锻炼两不误。

二、实施原则

(一)协同推进。市和县、校三级联动,行政、教研、技术各部门与学校合力,完成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教学资源筛选,教学内容安排,作业任务设计等。

(二)分段安排。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需求,由学校负责分年级安排线上教育教学工作。

1.高中段学校一校一策,由学校制定线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通过网络直播、录播、点播等形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线上教学。

2.义务教育段一县一案,由各区、县(市)统筹安排。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以区、县(市)为单位,由学校各班老师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互联网、钉钉、微信、QQ等载体安排学习生活,统一安排阅读等学习任务,一班一群。三年级至九年级在区、县(市)统一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采用网络直播、录播、点播等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

(三)全面统筹。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应根据本地本校实际,统筹教学各环节和要素,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教学。

1.

一县一方案。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制定具体方案,为各中小学有序有效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提供全面支持和指导。

2.

一校一策略。各学校在各区、县(市)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与措施,兼顾“同步直播与录课回放”“学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线上授课与在线答疑”“线上授课与线下检测”等问题,确保线上教学高质量实施。

3.

一校一指导。各校应以公开信、教学视频等形式明确线上教学具体安排和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线上教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做好时间管理。

4.

一段一课表。学校各年段都应根据线上教学具体安排编制课程表,确保线上教学的有序组织与实施。

5.

一科一计划。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根据学校生源实际和已有教学进度统筹安排本学科教学计划,统筹制定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的学科教学计划,促成线上与线下教学在内容与进程上的合理对接。要统筹安排任科教师,从“主题(章节)课时分配”“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评价任务”“学习过程设计”“作业与检测”等要素系统设计、制作或选用、编用线上学习方案、课件或视频。

6.

一师一建群。各学科教师要建立在线学习与答疑微信群,开展网上作业的推送、提交、批改与反馈等学习活动,提高在线教学的有效性。

7.

一校一评价。各校在开学后要依据线上教学内容和进程组织开展一次阶段学业质量的诊断与监测,为科学调整和制定后阶段学科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与支持。

(四)分类实施。各区、县(市)和市直学校根据实际,开展网络平台搭建和教学组织。

1.市直学校利用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组织线上教学,还未搭建网络平台的学校由市教育技术中心统一进行指导与搭建。

2.各区、县(市)中小学由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基础和实际,依托自身网络平台或第三方公司所提供的相关平台进行教育教学。

3.市和区、县(市)教育技术中心要做好技术指导、网络技术协同和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学校顺利开展线上教学。

4.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和各区、县(市)教研部门要发挥好学科指导作用,利用网络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指导各地各校线上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备课与授课、学科资源的选择与使用、课后作业布置与反馈评价等工作。

(五)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既要指导文化知识学习,又要指导好学生的居家生活和身体锻炼。要加强防疫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自身防护。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线上指导,培养其劳动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运行保障。各地各校要成立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在线教学联系人,统筹推进在线教学工作。

(二)授课师资保障。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统筹本辖区或本校师资,以学科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承担在线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在线集体备课、在线教学、作业答疑和个性化辅导等工作。

(三)教学资源保障。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省“之江汇”教育广场、国家网络云课堂、中小学辅导网的优质资源以及智学网等平台资源,自主开发一批精品课程资源或嵌入一批企业优质资源供师生使用。

(四)技术服务保障。各级教育技术部门和公司要为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育教学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实时监控平台运行情况,及时解答和解决各类技术问题,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五)运维资金保障。根据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和财政部门对接,保障相应运营维护资金,确保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实施。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做好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是抗击疫情的需要,也是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校要增强政治意识,党员教师、领导干部要冲在前面,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实的作风展现教育人在抵御疫情工作中的担当和作为。

(二)周密细致安排实施。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要严密安排,周到布置,精心组织。教学课表安排、师资调配、技术服务、设备设施、人员培训、系统调试等工作必须责任到人、职责到位。任何学段的线上教育教学组织都应学生通知到位,教师都应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家长群,借助钉钉、微信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本学科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检测等工作。

高校在线教学篇10

关键词:群众路线;实效性;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2

一、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与功能效应

(一)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指保障群众路线在高校得以长期有效贯彻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校长期有效贯彻群众路线的机构格局、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理三大方面。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制度建设”,指制定群众路线的制度机制保障、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包括逐步完善的五大板块――学习与教育机制、工作与管理机制、动力与激励机制、保障与监督机制、考核与问责机制。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科学合理的群众路线制度体系的建立,能降风险、树勤政、促发展,保障群众路线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功能效应。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党建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能辐射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首先,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增强高校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其次,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改善党群关系,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重要前提;再次,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用三个“好”字来形容: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得好、师生员工对活动的评价好、初步取得的效果好。同时也要看到,要把群众路线活动落到实处并深入开展下去,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还必须对群众路线活动本身采取“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态度。总的来说,当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主要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指导模式为主,师生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群众路线活动缺乏适合高校特点的针对性,内容存在避重就轻的情况,对于许多高校师生真正关心的主题(比如学术腐败)极少涉及或蜻蜓点水,使师生对群众路线的实质效应产生质疑。第三,高校的群众路线活动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与新媒介融合意识不足,生动性和创新程度不高,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第四,重形式轻效果,缺乏科学、合理、长期、有效的制度与机制保障,比如教育、激励、监督、考核与反馈机制,使师生对群众路线的持久性信任度不高。

(二)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现实意义。上述问题表明,尽管目前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受到了群众好评,但还没有建立起长期广泛的群众认同。因此,建构长效机制对于切实贯彻高校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的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增强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针对性,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群众路线实际效应的信任度;三是有利于探索新方式和新媒介,增强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吸引力;四是有助于建构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提高群众路线的实效性。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建立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行动方案

基于现实意义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的基本内涵与功能效应,以高校群众路线制度建设的五大板块――学习与教育机制、工作与管理机制、动力与激励机制、保障与监督机制、考核与问责机制――为基本坐标,提出新时期上海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行动方案,包括搭建平台、把握抓手、创造契机、提供条件与强化保障五大方面的举措。

(一)搭建平台:学习与教育机制。“群众认同”是高校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即便认可当前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但普遍认为这样的活动往往“一阵风”,不能深入持久、系统实效地开展下去,甚至有些党员自身也是这样认为。针对这种普遍状况,要转变或深化对高校群众路线的认识,必须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学习和教育机制,既保证对党员的自我批评和教育,也有助于加大推进群众路线工作制度化的力度,为真正的群众认同提供制度前提。具体而言,第一,创新群众路线传播载体,通过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或网站,创办校园网络电视点播台、开设开放性网络课程等方式,与学校网、社区网、国家网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群众路线教育社会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群众路线思想占领网络阵地;第二,将群众路线学习作为各类课程尤其是相关课程内容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课程内容之中;第三,将群众路线学习作为高校科研的重要方向之一,纳入科研内容之中;第四,将群众路线作为品质精神培养的一个渗透性要素,融入师资培养、师生活动、社会教育等环节之中,形成“三严三实”的校园“”。

(二)把握抓手:服务与管理机制。当前,我国高校中行政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高校基本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高校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也基本是以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方式展开,广大师生员工被动接受、从众参与,并没有成为群众活动中的实际主体,导致群众缺乏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必须把握服务与管理机制建设这一抓手,切实制定并落实规范、系统、常态的群众工作管理与服务机制。第一,要在群众路线工作中切实“去行政化”,根据师生员工主体的实际需要,建立“服务型”工作机制。比如建立能突出学校特色的群众路线工作模式,更贴近师生的学习与工作,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第二,要保障党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规范“过程”,尤其是要加强师生党员的日常管理和民主生活制度建设。第三,着眼于群众路线反馈机制的建立完善,循序渐进实现服务与管理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要积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明确主要问题,重点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行政权力官僚化、学术权力行政化、教职工权力边缘化等在“”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创造契机:动力与激励机制。创造各种契机,整合各方面动力,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确保群众路线的长效落实。第一,高校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党员在群众路线上创先争优,把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先进性落实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比如定期开展评比优秀党员、模范标兵等活动。第二,推进典型示范制,尤其要树立那些来自基层和平凡岗位的先进典型,来教育、激励身边更多的普通党员向先进看齐,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性互动机制和氛围。第三,在校园媒体或社会媒体中开展“”等群众路线建设,发挥强势媒体的文化冲击力。

(四)提供条件:制约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高校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取得实效、长效的重要环节。第一,高校必须完善党内群众路线制约与监督方式机制。要切实建立健全高校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第二,理顺校园教师、学生群体的党群关系,不断拓展群众路线反馈的渠道和空间,不断完善群众监督、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形式,建立健全监督制约体系。比如,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特别是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群众路线活动。第三,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与新媒体在群众路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管理制度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校园群众路线建设的各项反馈制度,通过开通网上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校园BBS、校园电台采访、互动网络媒介等反馈平台,褒优贬劣,绝不给不符合群众路线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可乘之机。

(五)强化保障:考核与评价机制

高等学校要把群众路线考核与评价落实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一是把群众路线建设纳入学校预算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考核与评估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注重评价反馈效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二是配备必要的考核人员,履行考核职责,落实考核责任。三是建立师生党员考核评价档案,切实把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优、年终考评定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将践行群众路线实绩考核评价纳入单位党建工作和年度综合目标评价体系。

总之,构建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师生党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高校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学校内涵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和重要任务。只有真正建立高校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这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并以此推进高校以“三严三实”的作风完成其在推进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纪淑云、韩振峰:如何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n].光明日报,2013.08.29。

[2]崔延强、王玉鹏:将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n].光明日报,201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