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十篇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十篇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2:12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1

关键词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各学段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根本要求。通过充分论证与研制,2016年9月教育部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综合表现为6大核心素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指向,也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动力。

1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

1.1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相关学段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理解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思维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对学生的综合体现,即核心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核心素养的指向更明确,更具有终身性、动态性、关键性和情景性。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提炼出生物学科中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见表1。

1.2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综合性、发展性和有用性。这也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

(1)综合性: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我发展三大领域构成,每个领域各包括两个核心指标(表2)。每项核心指标都不是单独培养,具有综合性,应整体设计与实施。高中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是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知识的综合载体,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也具有综合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教学中,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相关素养;学习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意识。

(2)发展性:

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动态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它需要在特定情景和需要中生成与发展。例如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学与进化》的教学,从遵循人类认识基因之路而展开,展现了一百多年来生物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有利于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与现象。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生物核心素养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既需要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生物学方法与技能的积累与提高,以及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升华。这是一个长期培养与渗透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征。

(3)终身性:

核心素养要求为学生终身需要而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体现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公民未来生产生活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是什么,生命活动如何进行,生命为什么这样,了解生物共通概念,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形成进化观、生态观等基本观点。此外,生物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还应具有实用性,诸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科技信息素养、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要强调的是,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素养,已经不是语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概念,而是一种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使公民在未来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受益。

2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1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

当今世界,国民的核心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国民的核心素养就已经被世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步成为国际组织和东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课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本轮课程改革的深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素养将指导和引领教学改革实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尽管国家层面上,核心素养已经被列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但具体内容及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具有动态发展性,这就要求生物教育工作者持续深入研究,达到对高中生物改革的导向性。

2.2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行为的源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评价者,其具有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高中生物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担,他们的核心素养理念和专业水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关键。虽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已经出来,具体内容还在进一步研究,但是生物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应该先行。高中生物教师应更早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理念和意义,利用它来武装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因此,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2.3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遵循高中生物的学科逻辑,按照高中生物课程的独特认知过程,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载体,教师只有融合高中生物学科逻辑思维,才能有效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教师要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应注意:(1)情景化。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关键。高中生物教学中,灌输和死记硬背是不能建立学科逻辑思维的,而应在现实的生物学问题的情景中,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科思维的重要途径。(2)综合性。培养学科逻辑思维,不是仅仅通过一两次训练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应在科学实验、探究性活动、概念教学等环节中经常性训练。学科逻辑思维的培养,既可以通过练习检测来提升,也可以在教学中给以显性化体现。(3)系统化。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教师既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技能,也可以训练其学科逻辑思维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应用逻辑思维技能,也可以设计证据不足、逻辑不清的错误例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评价观点、分析证据和辨析逻辑。

2.4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包括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自我发展领域由问题解决、创新与自我管理三部分组成。独立自主的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素养的重要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研究的良好习惯,掌握高中生物问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高中生对生物问题的探究意识和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探究教学是在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彼此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慧的碰撞与交流,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重要途径。探究性教学既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本质,也是体现理科属性的重要途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

2.5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也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生物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情景和社会实际,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的教学情景。

2.6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

本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三维课程目标。依据《意见》的改革精神,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由于具有动态性、情景性、内隐性和终身性,因此对其评价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师有必要对核心素养的转化进行可观察的外显化评价。可以通过态度问卷调查,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量工具、制定相关的测量标准,开展可以观察的外显化评价。例如,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领域中的社会责任、公民道德素养的内容。对学生个人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如果仅仅通过几道试题,很难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素养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态度,通过学生具体行动和生活行为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程度,以及加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u价维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客观外显化评价。

3结语

《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下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关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高中生物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研究,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注重学科逻辑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进一步加强探究式教学,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更好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与生活中收益。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2]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3]谭永平.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7):62-64.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2

一、核心素养培养从美术体验入手

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在美术学习体验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美术学习及美术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体验式教学更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教师引导小学生参与美术课堂活动,感受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趣味性的课堂引导,让其在体验中审美,在审美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色彩大家庭》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红、橙、黄、绿、蓝、紫、褐、黑、白、灰等色彩,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大自然中的色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趣味涂色练习。让学生自由创作,真正参与到趣味涂色中,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学习与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色彩识别及美术分析能力,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二、核心素养培养要坚持游戏导入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的游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趣味性的美术游戏,让学生进入到良好的艺术情境之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情境的刺激,学习的主动,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正式授课前,组织美术课程相关的游戏,通过讲解趣味性的故事,消除学生陌生知识学习的紧张感。

在趣味性的美术游戏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例如,在学习《纸袋玩偶》时,教师可以讲解森林玩偶的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制作不同的纸袋玩偶,扮演不同的玩偶角色,形成玩偶游戏,在美术学习与手工制作中实现其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也提升其表演能力,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

三、核心素养培养侧重审美习惯的养成

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想深入彻底,就必须引导小学生养成自觉审美的好习惯。教师应走出一味地营造环境,忽视课堂内容讲解的认识误区,在轻松的环境中,在高效的环境中,做好美术课堂教学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是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感受能力,更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强化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做好小学生良好审美习惯的培养。在学习《民间面塑》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面塑实物作品,让学生观察面塑中的审美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作品具有审美性。小学生有的说是陶瓷艺术品有审美性,有的说剪纸艺术,有的说中国山水画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美术作品中所应蕴含的思想,一步步更深层次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通过多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习惯。

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联系现实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生活的启迪。因此,美术教学要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与生活的关联,返璞归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启迪。只有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美术素养,实现核心素养的转化,并产生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小学美术教学关注与生活的关联,以生活的关照为切入点做好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最真实的想法。认识彩泥的特性,了解泥塑的常用表现方法。例如,在学习《花式点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时父髦值阈幕蛘吲纳愕阈恼掌?,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点心店去观看,让学生观看点心师傅的制作过程,试着用彩泥制作不同的花式点心,提高学生造型、设计与色彩搭配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美术教学与生活的关联,要求必须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到自然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和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和艺术的多姿多彩,自由发挥创造助力核心素养的养成。

五、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发挥多媒体优势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好专业知识的讲解,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美术教学。而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以理论为主,带有很大的抽象与枯燥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教师应该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加强美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音视频结合,图文并茂地讲解知识,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相关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技能的有效把握。例如,在组织《动物身上的斑点》这部分教学时,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动物视频,认识不同动物身上的斑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斑点的艺术运用,呈现来自于动物斑点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意识到各种斑点的形状、大小变化及组合关系,了解斑点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运用。尝试运用动物身上的斑点来装饰生活中的物品,在抽象到具体的展示中实现学生知识的把握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渗透爱国教育

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当属爱国思想,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价值导向,从长远看,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做好爱国教育的渗透,引导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提升核心素养。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入手,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悟到我国艺术成就的辉煌璀璨。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可以从传统的剪纸艺术入手,教师向学生介绍剪纸的文化历史,讲解其历史艺术价值,让学生在好奇与自豪的情感驱动下去探寻传统艺术的魅力,去揭秘更多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轻轻松松实现了小学生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4

一、核心素养相关概述

1.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区别于一般素养,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终身发展中需具备的能力的一种描述,强调学生在做到自主发展、创新实践与合作参与的基础上,兼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情操。若以价值取向为依据,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价值观上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若以指标选取为依据,核心素养既包括学科基础内容、终身发展素养,也能将当前社会发展动态展现出来。将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相关联,核心素养对学科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引领作用,可使学科育人价值凸显出来,将教学升华到教育层面。同时,核心素养融入教育领域中,要求以学科作为载体,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只有保证学科教学之筏发挥其承载作用,才可快速到达核心素养彼岸。另外,核心素养具体落实到教育领域中,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观念转型工作,确保教学中能够将学科教学转化为学科教育,并认识核心素养的本质,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如何做好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对当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较大的挑战。

2.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发展特征与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现行教育工作中学生需具备的素养集中表现为:第一,社会责任。指学生在对个人与自然、社会、集体、他人关系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征,如合作担当、生态意识、法治信仰、诚信友善等。第二,国家认同。该素养强调学生能够理解、认同与遵从民族文化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等,包括文化自信、政治认同以及国家意识等。第三,国际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认知多元文化、国际动态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中,包含较多相关的国际动态内容,学生可在学习中理解、尊重差异。第四,人文底蕴。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在人文领域方面的技能与知识上不断强化,树立一定的人文情怀。第五,实践创新。现代教育活动中,除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相应的要求外,更需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不断强化,能够做到批判质疑、用于解决问题等。除此之外,核心素养内容中,也集中表现在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习能力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应成为学生接受教育中需掌握的能力素养。

二、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问题表现

1.知识讲授内容比重过大。

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有相应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并保证在知识讲授中能够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表现出来。然而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重点仍集中在知识点掌握、考试分数等层面,整个教学活动完全采取记忆与训练方式,学生品德认知难以形成。甚至部分教师在教育观念中,将作业多、押题准作为荣耀,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无从谈及提升思想教育质量。教师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意识,完全背离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将教学转化到教育层面的要求。

2.品德教育深度缺失。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包含较多的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教师仅需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便可使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培养。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倾向于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理论的讲解,忽视与学生成长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理论层面的道德规范很难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同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多表现在“讲大道理”层面,即使穿插较多社会小常识,也多是文不对题,很难保证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进一步升华。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不断成熟的阶段,此时学生若表现出个人情绪无法宣泄,将难以从学习、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对学生终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现行思想品德教育深度缺失问题,成为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因素。

3.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内容缺失。

核心素养培养中,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思想品德教育转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为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很少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认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能满足学生“考高分”的要求。以实践创新素养中强调的热爱劳动、问题解决等为例,一般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都能够“长篇大论”。但这些道德规范尽管被学生深刻记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这些规范的学生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忽视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内容的缺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极多不利影响。综合来看,无论品德教育深度问题,还是实践内容缺失问题,其原因都在于现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且教学方法不合理,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路径

1.树立核心素养培养的正确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核心素养培养的正确理念,这是解决以往教学中弊病的关键。教师需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本质并非以应付考试为主,而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将教学目标界定在“教育”层面,而非为教学而教学。同时,在核心素养培养观念方面,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非单纯局限在知识学习、课堂表现等方面,应着眼于学生终身教育,真正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才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

2.注重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二者有效结合,是解决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知识讲授比重过大问题的关键。首先,需从教学内容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挖掘。以“法律保护公民隐私”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公民隐私权等内容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隐私、尊重法律,并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自觉维权行为,这样学生在社会责任素养方面将会得到培养。其次,应注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品德教育,如教学“认识自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等知识时,可直接渗透具体的生活实例,这样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善。

思想品德教学中,可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若教师能够有效运用这些方法,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改善教学效果起到突出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考虑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直接将生动的案例带入课堂活动中,如关于当前国际社会相关时事热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国家政治制度给予更多的认同,“国家认同”素养得以形成。同时,在分析国际动态与多元文化中,做到尊重不同民族差异,“国际理解”素养可在该过程中形成。另外,在教学活动中,也可考虑引入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以及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事实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局限在课堂知识讲授层面,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引入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实践创新素养上得到培养。以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内容为例,便可采取公益活动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劳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由此得以实现。需注意的是,由于思想品德教学学时有限,教学中过多引入实践活动很可能导致难以完成教学计划,此时便可考虑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形式将相应的案例展示出来,也可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4.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教学;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6006201

目前,大多数政治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大,这样不仅学生学习成绩不见提高,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的负面情绪、负能量在悄悄地累积。他们情感中的空白、空虚、冷漠、无望就像定时炸弹,给学校、社会带来巨大隐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频发学生拿刀砍人、投毒杀人、跳楼自杀等现象。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文将从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方面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感教学法与核心素养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内在情感出发,通过多样的情感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内化知识、掌握能力、升华情感,最终使学生形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人们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的情境所必需的能力和道德,主要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方面,情感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身就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其所提倡的理念与情感教学法蕴含的理念不谋而合,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二、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方法

1.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法就是教师通过一些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根据成绩给学生贴标签,应全面看待和评价学生。学生是越鼓励越优秀的,不管怎样,教师都应以鼓励表扬的语言为主。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敢作答时,教师应该鼓励:“不要紧张,放轻松,再想想,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说:“太棒了,大家掌声送给他!”语言激励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等核心素养,这对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有重大意义。

2.心理需求法

心理需求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主动学习,就要让学生对政治有需求感。从教材内容本身入手,借助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将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对高考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讲解为什么发展过程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后导出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这种心理需求法可以紧扣学生心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向上的个人修养和注重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便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3.故事体验法

故事体验法是指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编排、表演故事等形式,使学生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政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故事体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将内心情感投入情境故事,这样知识点的学习便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权益时,可以将书上的个人权益知识编排成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课堂上讲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关键词去编排故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知识点,而且在编排故事、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

4.音乐、图画熏陶法

音乐、图画熏陶法是指教师借助适当的音乐、图画从听觉、视觉方面调动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的一种教学法。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联化归;课堂实践;提升理念

随着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启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了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目前,在经历了众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讨论后,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界定了以下六个要素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1].笔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体,六个要素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互相关联、互为促进的,在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中,应强化它们的关联意识,在诸要素的解题运用上实现整合化归.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对而言更为内核的要素,在解题中有着统领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思考及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就数学核心素养生成谈点粗浅看法.

一、强化关联意识实现整合化归

中学生数学能力的体现集中反映在能否成功解题上,而这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取决于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和方法的熟练运用,更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思维上的整合、化归与迁移能力.同时,学生个体的态度、信念、意志等在成功解题上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认识到解题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上,就很有必要调整观念,尤其是教师要有明确的素养培育意识,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真正将“讲授为中心”转变为“自主探究为中心”,将“知识为本”转变为良好知识载体下的“核心素养为本”.强化关联意识,引导化归整合.相当一段时期以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笔者开展了课堂教学实践,现摘录一节课堂实践案例求教于同人.

(一)课堂实践案例

教师:转化为图形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化归为研究相切时的情形.很好,可以看出你的数学运算能力也很强.

教师:以上同学们用这么多方法,就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吗?

学生8:老师,从条件中,我观察出不就是f(x)=x吗?这只是看出来的,不严密.

教师:f(x)=x,是偶然的吗?大家回顾一下何时f(x)=x?在什么知识点上?

学生9接答:可以化归为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f-1(f(f(x)))=f-1(x),f(x)=f-1(x),单调函数的原函数与反函数图象不重合且有交点,只须讨论x=f(x)y=x的解)

学生10插话:老师,我可以证明.

记f(x)=t,则f(t)=x,若t>x,则由f(x)=单调递增,

f(t)>f(x),x>t,矛盾.

若t

t=x,

f(f(x)))=x?圳f(x)=x,=x有解,得a≤.

教师:很好,你的逻辑推理很棒,不过运算中还是要先考虑定义域哟.

(二)案例中核心素养培养生成的解读

核心素养的生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编写、课堂改革、学业评价改进等,这其中根本的还是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真正观念改变.案例中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起到组织引领作用,尤其是在整合化归、核心素养诸要素的互相关联上给予必要引导,比如学生2更多地体现逻辑推理思维,学生3、4、5、6更多侧重于观察与数学运算,学生7更多的是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学生8、9将具体问题抽象为一般问题,学生10则更多是逻辑推理论证.其实,笔者课前对此题的各核心素养要点已有研究,特别是在互相关联上已了然于心,但真正课堂中,学生讨论出现的一些方法还是出于事先的预料,由此笔者认为构建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师有意识地在各要素上加以引领,如此将是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成的.

二、突出统领要素提升理性思维

核心素养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交织,但在不同的解题中所起作用却各有侧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逻辑推理思维在六要素间明显处于内核位置,在解题中具有统领地位,张奠宙先生在《数学教育学导论》中也指出:数学素养“就是数学思维能力,亦即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其核心则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常提的一个观点是解题“要想得通,做得对”,“想得通”体现的更多是逻辑思维能力,“做得对”体现更多的是数学运算能力,无疑“想得通”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很多时候它的作用是其他能力要素无可替代的.事实上高考压轴题很多时候考查的主要就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加强这一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在平时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注入更大的力度.

此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放大后转化成等比数列求和,或者是放大后使其可拆项求和,若以后者思考,应设法将n2-2n-1缩小后分解因式,于是自然想到放缩:n2-2n-1>n2-2n-3=(n-3)(n+1).

回顾本例,几乎每一步都是逻辑推理,从思路的分析,遇阻时的调整,也无一不是理性思维的体现.笔者认为,提升核心素养,应加强思维训练,突出逻辑推理核心,这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增强课堂自觉践行课标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阵地在课堂,认识到素养的生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几节课的作秀,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应把素养意识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并切实践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尤其在课堂上应大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重视“双基”的落实,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即将启动的新一轮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自觉,即是否能自觉践行课标理念.在以前教学实践中,有一个课令人印象深刻: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新课,若按老方法,讲定义,讲判定,然后巩固练习,也无可厚非,但笔者在设计了学生的动手实验与思维实验后,让学生首先探究讨论线面垂直定义的合理性,结果讨论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当l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时,在α内必存在直线与l不垂直,说明l与α内的局部直线都不垂直,则l更不可能与α整体垂直,所以只有当l与α内的所有直线都垂直时,才能称l垂直于α.学生将“局部”与“整体”认识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是笔者课前未曾预料到的.一切都在教师课堂一念间,这一念其实也就是自觉践行课标理念.

数学核心素养诸要素是互相关联、互为促进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诸要素进行整合、化归,突出逻辑推理思维的统领地位,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应自觉践行课标理念,着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成,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7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受到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包括了知识、技能、品质和态度等,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目标定位都需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本文从探讨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基于小学数学课程下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4-01

针对小学生全面深化教育课程的改革,数学这门学科也面临重大改革。而数学教育一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起点,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培育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好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思维有很大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时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素质教育得到普及推广,成效也比较显著。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面向教育体系以外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任何学科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也要获得精神情感、思想方式和价值观的提升,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育教学的目标。

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等,也能形成笛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经验,这对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发展是必需的,数学的核心素养也体现出了现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育的理念要求。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为核心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和思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其数学本身蕴含的思想,也能关注其蕴含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数学学习内容的真正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文化中的数学,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所以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虽然人们对构成数学素养的要素说法不一,但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三大要素:数学思想、数学人文、数学意识。

1.数学思想,它是数学的本质,涵盖了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而它的关注点主要是会学、理性、智慧,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提高学习数学的技能,会学数学。

2.数学人文,它是数学的动力,指的是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和好奇,对数学背后文化的追求,学会数学交流。具体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直面数学难题,懂得去欣赏数学的一些结构、理解数学的简洁,喜欢进行数学阅读。

3.数学意识,它是数学的基点,包含数学运算、符号意识等。主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解释生活。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高度的学习热情,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2.要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认真听。而这样的模式只会让学生“死学”,他们并不会融会贯通,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所以老师在平时传授知识时,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也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并且要不断培养他们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他们由“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方向发展。老师要从只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步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方向转变。

3.教师要想实施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发展,要将教学重心逐步从“教”向“学”转移。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核心素养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也是能够解决各种数学实际问题的高级能力。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不能仅仅通过老师直接讲授知识来培养,而是要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来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真实的问题情境需要将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在课下要多留意社会生活中和数学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课上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只有利用真实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很好地去解决它。其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去关注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关注结果,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平时老师要多多询问学生是否理解这个问题,要不断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并且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个别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利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调控好每个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4.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要重视学生听完之后接受的程度和感受。老师可以先将知识的主旨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遇到难题或挑战时,他自己就会寻求一些有力的证据和方法来为自己解决难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让他们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另外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可以通过多种展现方式让学生亲身接触到具体数学内容背后的一些故事,让学生体味到数学知识也不是那么乏味。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对深化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作用。数学课堂不仅要发现作为数学工具的价值,更应该看到其文化价值,从日常工作做起,使小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做到真正的培育小学生的人格品性,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徐国明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8

1“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核心素养”培育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补充、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作用。它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纽带。通过这一纽带,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着现实必然性和客观必要性。

(1)现实必然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战略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当前社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的是“就业”还是“失业”。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以此为契机,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深化创业实践路径的探索,从而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现实必然性。

(2)客?^必要性

“双创”的内涵可简单的描述为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2]。工科类院校的学生主修自然科学,受思维模式的影响,相较于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特别是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处于弱势。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弥补这一短板,还能进一步激发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素质不但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体现,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客观发展趋势。因此,“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客观必要性。

2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工科类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主要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进行应用,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与否。而在知识――成果――市场应用这一转化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然,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经济转型的需求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大企业都在努力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蜕变。在此过程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工科类院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可直接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2)工科类大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需求

在人类社会不断趋于“科技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不断更迭换代的当下,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工科大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不是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具体环境时发挥的合力。从本质上说,“双创”教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直观体现。拥有更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工科类大学生才能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最终突破自我、脱颖而出。

3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工科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其基本的特点,如:有创新兴趣但持久度不够、有灵感但创新技能缺乏、有研究成果但缺乏创业理念等。因此我们要把握其特点,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

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需要采用分阶段、分年级的分段式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可致力于的“核心素养”中的三个层面: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文化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孵化必须以坚实的文化素养为基石,其核心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始终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终身学习。此外,工科类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工科类大学生对各种先进的前沿理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理解力。尤其对于当前发展比较快的计算机通信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高知识性体现得尤为明显。[3]工科类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质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76-02

新课程标准对现阶段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载体,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道德价值的重要手段,优化有关教学题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说明。

一、高中政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所指出的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人才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聚焦于“既重知识,也重能力,更重价值观培养”的理念上。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下面就这几个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1.政治认同的培育。首先对政治认同的培育,是指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支持和拥护我国的基本治国方针,比如要反对,全力实现我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并认同基本政治观念。在实际教学指导中对学生政治观念进行引导,防止学生因认识不足导致整体核心素养的欠缺。

2.理性精神的培育。第二,理性精神的培育,高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能力,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让学生太过感情与义气用事,从实际角度思考问题,针对问题找准解决办法。

3.法治意识的培育。在当下社会,人人都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同时,需注意完善和加强学生法治意识,尽量列举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更加具体,增进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也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4.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最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还包括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学生要具备一个良好公民的特性,还需在公共参与场所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是各行各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高中生作为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国家栋梁,养成良好的公共参与素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里,要善于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通过课堂创设情境以及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优质的效果,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让学生体验生活,完善学生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为了使所学知识内容得到加强,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适应并习惯这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认识,从而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效果。下面总结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在高中学生核心素质培育的实践性教学策略中,教师首先要能够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也能加强知识内容的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论阐述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后其感受也将更强烈和深刻。比如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一章节,教师在讲解政府的权利时,可引导学生一起扮演当事的农民、政府官员、以及普通群众,就有关土地使用的纠纷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结合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还可通过情境再现或是互换角色扮演,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得更加形象具体,利用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走入生活,调查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贴近日常生活,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事先做好调查研究,整理出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以及与课本理论最为接近的内容,进而进行深入讨论与探究。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对当下高中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现象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或是直接访问的方式,总结出高中生的消费观念,进而分析出其中的问题,对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6页)

3.体验职业,志愿服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利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志愿服务,提高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高中政治学科中《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去体验劳动岗位,让学生通过这种经历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从看似简单的工作中考察他们细心、耐心。

4.巩固学习,加强训练。最后,为了保障学习效果,教师要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将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至一起,对学生仍然存在疑惑的知识点加强理解。比如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习《文化教育》这一章节,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就有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融合等多个方面,教师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联合在一起加以讲解,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构建。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性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师需对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还有公共参与素养进行培养。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飞.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提升能力――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复习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广西卷)[C].2013年

[2]陈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福建卷)[C].2013年

[3]秦祖栋.浅谈传统美德在经济常识教学中的渗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R编(下)[C].2007年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篇10

1.1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引领

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因此,从核心素养表现这个层面上讲,“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但从核心素养获得角度看,它主要是从各学科的学习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离不开各学科这个基础。我国现阶段中学课程学科群主要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生、音体美等学科群,尽管分别承担着诸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情感体验、科学实验等不同的任务,但都必须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获得为目标和引领。各学科素养目标都必须围绕核心素养来设定,生物学科素养目标的设定也不能例外。

1.2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由生物课程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和课程本身的价值性所决定的。由于生命科学被世界各国确立为21世纪前沿科学,各国都在推进生物工程技g的发展,发展生物基础教育。为了适应这一科学与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中,把高中生物课程确立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为目标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

在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架构中,科学素养处于主要的、基础的乃至中心地位。科学素养包括具有理解自然界所需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愿意并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描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与人交流;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具备尊重事实、理性质疑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是以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殖、发育、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调控、遗传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基本任务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决定了生物的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共同的交集就是科学素养。

如果按照上述科学素养的内涵界定来看,高中生物课程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价值:①有利于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相作用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形成生命是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定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统一体以及生命无贵贱之分、敬畏和珍惜生命等生命观。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以及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和规律,审视、论证生物学社会问题。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能力。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实验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通过探究与交流,形成团队合作精神。④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生物资源,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等。因此,就生物课程的价值性而言,其学科素养在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而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

2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2.1把夯实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作为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前提

由于核心素养是指“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使一些人产生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需要具体学科,更不需要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强调一般的精神培育就可以了的误解。从本质上来说,人的核心素养是各学科素养的精神的集合,而各学科的精神是以其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离开了知识的积淀和知识体系的支撑,任何的学科素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总有根”,学科素养的源和根就是其知识体系。因此,要牢固树立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的观念,教师要高度重视生物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解读和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基本做法是:①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帮助其建立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及迁移应用。②以模型建构的方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减数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减数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减数分裂核心概念。③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核心概念,全面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

2.2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大分支,生物教学除了要体现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之外,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还应把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放在核心和突出的地位。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这种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渗透于人们的意识深层,以形成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生物科学发展史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生物现象的,针对这些现象是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不仅如此,与物理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相比,生物学与当代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关系更为密切,如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健康的问题,又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等生物技术运用。这就决定了生物学科素养培育必须朝着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的方向,从人类整体甚至宇宙的角度思考自然、思考世界,以形成强烈的人文情怀。所以,教师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摆在生物学科素养培育的核心与突出的位置来对待和处理。

2.3把适度的翻转课堂运用作为提升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拥有,为翻转课堂运用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翻转课堂的核心和要义就是通过重新调整教学流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通过短小精悍视频,向学生讲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并依据提供的阅读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知识状况和存在的共同疑惑,展开适当讨论和深入引导。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这看似只是表面上的学习流程的改变,但实际上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路径,培养了自主学习的好品格。

2.4建立多元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是生物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这一要求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也适用于生物学科教学。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成效的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学习成效,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客体上,既要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也有要对学习团队的评价;在评价的权重上,还要根据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合理地设置所占比例,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多元学习成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我科学素养的衡量标准的把握,有利于推进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育学生对人对已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