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5:35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1

推进科研特色兴校亟需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在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江西财经大学明确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口号。如何培育和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如何真正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与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江西财经大学的科研工作在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有重大影响和明显特色的学术创新团队。多年来,在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校的多数教研人员比较习惯于在研究中单兵作战,合作研究与团队协作意识不是很强。近年来,虽然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但从总体上看,随着课题的完成和结题,通过课题组形成的团队也就随即自动解散了。这种团队合作多数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其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形成有稳定和长期研究方向以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的学术团队。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学术研究创新平台,学校一部分教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还不够突出,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应用创新价值的成果还不多。

目前,学校已经拥有经、管、文、理、法、工、农、哲学、历史、教育、艺术等十一大学科,不同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跨学科、综合性的课题越来越多。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求科研工作必须注重依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作战。特别是要产出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成果和有明显特色的研究成果,需要努力建立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瞄准具有发展前景和可预期产生重要学术成果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跟踪和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研究领域与方向,造就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培育一支在相关研究领域能取得具有创新价值学术成果的优秀学术队伍,开拓科研特色兴校的新途径。

依照四点要求,建立优秀学术创新团队

建立一支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努力符合以下要求:

首先,从研究层次上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有一个瞄准国内或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准的研究目标。同时又必须注意,研究目标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学校的校情,是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急需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能对学校的发展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与杠杆效应的学科或领域。

其次,从研究人员看,学术创新团队必须聚集一批学术水平高,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核心研究成员。人才是学术团队成败的关键,学术团队要具有活力,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必须聚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思维和创新的冲动,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很强的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的人才。团队成员既要有共同的研究兴趣,但又要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缘背景,特别要注意吸收有相关知识背景和相关研究积累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成员参加,这种人员结构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再次,学术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宽广、开放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平台。学术创新团队应该接纳来自海内外的学术精英和学术大师的学术指导和学术交流。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我们的学术团队,可带来最新的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先进的研究课题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创新团队的研究起点,增强创新能力。

最后,学术创新团队,其核心与灵魂在于“创新”。因此,组建学术团队,从研究方向的选择到团队工作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个核心,从研究课题的总体构思到研究技术路线的具体设计都要体现“创新”这个灵魂。只有创新,才可能形成特色;只有具备特色,才有竞争力。

构建和完善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体系

建立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自2003年开始陆续建立的6个省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平台。在努力建设好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和大力推进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根据2004年制订的《江西财经大学关于推进科学研究繁荣与创新的行动计划》,到2010年,学校拟组建6~8个有较大影响的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学校又提出每个学院都要建立学院一级的学术创新团队。这样,学校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实际上是分为省级、校级和学院三个层面进行,从而形成省、校、院三级架构的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学校希望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能培养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拔尖人才,同时通过学术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探求一条通过“课题―团队―基地―学科”路径推动学科发展和繁荣学术研究的新模式。

学校创新团队建设初见成效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启动,对于聚集学术人才,打造学术特色,特别是对激励和调动年轻学术骨干的科研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大胆创新和集体攻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省级学术创新团队看,团队在凝炼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以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竞争与规制研究中心”为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颇有特色的学术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成果丰硕,特色较为明显,在全国同行中已具有一定影响。该中心在2006年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从校级学术创新团队看,成绩也十分明显。比如信息学院的“图像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聚集了6名博士、博士后,且聘请了新加坡国立资讯研究院专家作为特聘研究员。该团队通过集体探讨,确立了团队的研究计划,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组织了三次正式的学术研讨会议,平时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学术问题。团队核心成员已在国内外专业权威刊物多篇。2006年,创新团队成员申报的《基于运动补偿时域滤波的多小波精细可分级视频编码研究》和《非常态下远红外人脸识别中鲁棒生物特征提取研究》两个项目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除了上述专项的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以外,学校的非实体研究所,课题(项目)组等都是建设创新团队的一种有效和重要的载体。比如:学校的东方文化管理研究所、制度经济学研究所、社会经济史研究所等都有效地聚集了一批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究力量,正逐渐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加强院级学术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学院打造科研特色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2

关键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评价

一、高校创新团队的现状

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为数不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互补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既分工又协作,具有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的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创新研究群体。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试行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以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200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争创标志性重大成果。2006年,国务院全文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这些政策举措一方面表明有关主管部门对优秀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在高校中掀起了构建创新团队的热潮。以北京市为例,2005―2007年实施的“人才强教计划”和2009-2011年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均包含了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013-2015年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团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则包含了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

高校创新团队是高校为适应时展而在科研队伍管理中推行的一种人才组织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团队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创新团队自身建设与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与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不完善

对于创新团队建设,各高校一般首先是对创新团队进行遴选和认定,然后对经认定的团队提供经费资助,而当创新团队成立后,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团队支持体系,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团队管理中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带头人被琐碎事务缠身,将精力更多地用在团队之外,以便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赢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和资源,而在团队的内部管理上,往往重视不足,从而使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现有团队大多属于单一学科创新团队,团队成员知识、技能同质现象较为严重,成员层次性不清,相互间激烈竞争,缺乏合作互助精神,结果导致研究力量分散,团队精神难以形成。

(二)创新团队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年度考核、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评价方式,但创新团队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简单量化的问题,未能发挥对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评价成本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评价往往重视对有形成果的评价,如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等,而考核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师问题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团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团队建设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等这些考评要达到的真正的目的反而被忽略了。创新团队评价尚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团队文化是团队有效运行和团队工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高校创新团队的成员缺乏主动协作意识与动机,在组织中不能主动参与和交流,他们一般只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里单兵作战进行学术研究,忽视了更大环境中的知识与智慧的支持。也正是由于教师缺乏团队协作的思想基础,不少高校现有的团队表面上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少,导致原创性和重大学术成果稀缺。团队内部难以形成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这样无疑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而离开了团队文化的支撑,团队也势必不能高效运行。

三、创新团队建设与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创新团队运行机制

首先,应建立健全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在明确团队目标的基础上,对团队规模、专业结构、组成人员条件以及内部管理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给予团队带头人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人员引进权、考核权和分配权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使团队以一种相对独立的方式运作;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参与权和发言权,使之在适当的位置上参与决策过程,从而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应完善创新团队外部管理机制。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科研人才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团队活动有章可循;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的整合,积极尝试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打破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资源壁垒,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健全创新团队评价体系

定期对高校创新团队进行评估,既可使优秀的创新团队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促进其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又能促使一般的创新团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及时采取改进措施。首先,细化绩效评价指标,正确处理定量与定性评价的关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并在实践中对评价体系进行科学性、有效性检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其次,重视科研成果质量的考核,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少,更要注重科研成果的级别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能为学校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再次,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将合作和团队精神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创新团队文化建设

团队文化定位主要体现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表现为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协作共享的团队空间、学习型组织理念、团队个人的目标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团队成长的人文环境是其得以生存并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重视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团队带头人应为人正派、真挚坦诚、富有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关心成员发展,善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避免狭隘或偏私。其次,营造学术平等、宽松开放的文化氛围,强调团队成员在学术地位上的平等性,尊重每一个团队成员,加强团队内广泛的民主与自由讨论,鼓励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再次,树立协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提倡团队精神,反对个人至上。[2]

[参考文献]

陆萍,曾卫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6-88.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3

【关键词】绩效考核研发团队团队管理

一、绪论

研发团队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脊梁,研发团队的管理也是工程机械企业提升技术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研发团队的绩效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研发战略的实施进程。因而,加强研发团队的管理日渐成为国内工程机械企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显然,研发团队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对集团总部研发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可以为相关下属公司的研发团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对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其它企业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研发团队案例分析

(一)基本慨况

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拥有实力十分雄厚的科研实力,总部研究院下设多个新产品科研机构,共有接近200人的高级研发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专家达到20余人。

研究院的下属机构有五个研究部门、两个管理部门。各个研究所都以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本案例所指的研发团队主要指集团总部研究院的研发项目团队及研发人员。

(二)研发团队人力资源概况

总部研究院现有研发人员总数161人。在年龄结构上,多集中于30-50岁,且年龄阶段分布比较均匀,人才梯队搭建较为完整。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到了全部研发人员中的71.1%,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中,己经处于领先的水平。

但是总部研究院近年来离职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及相应薪酬系统在同行业不具较高的竞争力,同行业其他公司里有所需要的经验较长、阅历较广的研发人员不愿入职,而新招聘进入研发人员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如何应对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快速的变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留住企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三)研发团队绩效考核现状

目前,并没有设立针对研发团队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研发团队的业绩考核,仅集中在单个研发项目完成情况的评审和统计上,对某个周期内团队工作能力、团队沟通协作、技术创新等团队成长和建设方面并没有设立具体的考核目标。

(四)研发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研发团队的特点以及随着市场需要而不断强化的项目团队的工作方式,因而绩效考核操作性不强,同时缺乏针对性,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发团队管理及考核体系设计不合理

从研究院目前所实施的绩效考核制度来看,主要是针对研发人员个人进行考核,忽略了研发团队考核的重要性。而要实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就一定要通过对研发团队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形成统一集中的研发团队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仅仅是针对研发团队成员的分散式考核。

2.企业与研发团队之间沟通渠道不畅

研发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应该在被考核者和考核者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从而在企业和研发人员之间达成关于责任和目标的共同的认识,进而形成承诺。但是过半的研发人员认为在考核前、考核中和考核后的沟通都不够,大多数人则表示几乎没有供一线研发人员进行有效反馈的渠道。

3.研发团队缺乏整体绩效目标的构建,团队归属感不强

在现行的研发团队管理和绩效考核中,忽视了构建研发团队整体绩效目标的重要性。在研发团队的管理中,没有意识到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导致团队归属感不强,吸引力不够。从而,也加剧了研发团队人员流失的现象,对研发团队的管理和研发团队绩效提高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研发团队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针对在研发团队管理制度和体系构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这也是保障企业成功运营,提高企业研发团队绩效水平,实现企业研发团队组织目标,进而促进整个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与研发团队之间的交流

良好的团队沟通是团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企业与团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加强信任关系。团队目标的制定及达成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这是其基础和前提。同时,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也能增进团队成员对企业组织和发展目标的了解,从而促使团队成员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企业、研发团队与研发人员的多赢。

(三)建立团队共同绩效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企业团队管理中,建立共同的绩效目标对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科学合理的团队目标,不仅能够团结员工队伍,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团队潜力,激励团队成员超越困难,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针对近些年来员工离职率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企业应加快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步伐,通过建立研发团队整体绩效目标,提高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留住研发人才,提高研发团队整体绩效,并以此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4

高职院校廉政文化是具有高技能培养机制和职业教育行业特色的文化新形态。目前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研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而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组成、科研内容、研究过程等的选择都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科研团队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应加强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以此营造高职院校的崇廉耻贪的科研文化氛围。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廉政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SJa630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对廉政进行有效传播和建设的重要依托形式就是建立一个廉洁的文化氛围,高校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实践不断催生出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这些都对廉政文化提出了建设新要求。多数人认为,高校内部廉政问题涉及最多的是招生、采购、后勤和学校基础建设,教育系统对高校内部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教育系统内部机制得到强有力的管理,而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部门管理日趋完善,学校在研究课题上进一步深化,其数量和质量的双提高,使上级加大对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的投入。高职院校涉及到的科研机构在团队组织构架、团队建设和科研人员梯队组成越来越复杂,上级对科研经费下拨机制、运用机制变得越来越不透明,科研成果展现形式变得复杂,各个经费处理过程不断饱受涉嫌贪腐的争议,高校的科学进步以及其今后的发展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在科研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加强监督,在其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廉政文化建设。

1.科研团队组成架构要符合廉政文化建设要求

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少不了教育系统这个民族未来的根基,而科学研究却是高职院校建设科研团队的重中之重,科研团队的组成架构要符合廉政文化建设需求。但如今,学术研究上还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第一,部分科研团队以学术研究为名,没有真正搞研究,存在着在国家大力倡导学术研究的情况下钻学术的空子,谋取私利;第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还不够重视学术研究,对于一项课题,一味追求上级对科研项目的拨款到账,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学术研究对社会发展、学校科技成果和专业领域贡献的重要性,而没有实质性的活动成果。第三,学术研究相关机制没有得到全面的管理,对于学生、教职工的激励还有待开发,没有真正做到激发其科研积极性,让团队发展空间受到阻碍。将项目攻关作为首要目的来进行建设廉政科研文化的思考。首先教职工和学生的学术思想应该是纯粹的,以一个科研项目或相关课题为依托是科研团队首要任务,但是科研项目的选择需要攻关的完整体系作为科研的系统支撑,要进行相应的研究步骤对此进行协调。少部分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团队在进行项目实施时没有正确的思想对其进行相关指导,其结果往往是攻关过程杂乱无序,更不用说社会价值了,其科研团队的组成上缺乏一套有效完善的制度,不能做到组织有效机制、营造廉政文化环境、打造得力队伍的目的。建设科研团队廉政文化要使梯队组成合理化。要对构架科研组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各个年龄层成员要进行合理分配。组建合理的人员分配,其学术研究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样研究成果必定会更加多元化;构建合理的职称架构梯队,首先要从职称的角度调动各层人才为项目共同把关,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职称不同则人才就更加多元化,在各个领域的学术造诣上指引项目前行,最终得到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少部分高职科研团队利用职称的便利影响项目的有序进行,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育局组织机构颁发条款机制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建设科研廉政团队文化的工作之一;专业学术水平不达标的团队和人员进行虚假学术成果时,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击,建设项目责任制,做好科研督查工作,并且建立经费追回制度,促进科研团队的廉政文化建设。

2.科研团队成员的廉政文化建设意识

建设校园廉政文化首先要对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的道德品质、科研态度、严谨教学、工作作风和处事方式进行严厉的规范,杜绝发生的现象。

(1)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应成正比,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多数教师拥有很高的职业技术水平,而科研项目和课题攻关的不同,使其中的成员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和技术专长,而廉政文化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心用心做实事,高职院校的学术才具有水平和价值,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影响着科研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经费开支,科研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高效性和严谨性,从社会应用价值和高职院校学术研究价值中着手,提升廉政文化意识。

(2)制定相应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效能。

虽然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对项目的实施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协同合作的团队,科研项目的进行就十分艰难。要想使得项目实施顺畅并在进行过程中少走弯路,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团队合作机制来对其进行巩固,使团队中每个成员踏实工作、协同进步、合作攻关,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3.研究项目的选取体现廉政文化

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项目进行攻关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社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领域,或者是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因此,科研人员就必须要做到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研究,严格遵守教育系统的廉政文化体系的建设要求。

(1)选取课题和项目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价值和社会应用。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的职业技术人才,所以研究团队的研究内容应偏重于企业的生产和实践,课题的选择角度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较大的领域,研究团队应该更多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但这些内容涉及的资金问题较多,如:校企间资金管理,学生实习待遇问题等。因为这些合作,科研团队便会出现科研人员走穴、科研人员私下收受贿赂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科研团队在进行课题项目选择时,既要实现社会应用价值,更要严格律己,提升自身职业道德。

(2)课题项目要加强专业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研究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其主要是围绕职业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研项目研究要针对专业开展,项目选择也有要求,其在专业领域内要有前瞻性实用性。

4.结束语

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本着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科学发展、廉洁和反腐倡廉的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时需要对开展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项目进行大力支持,做到科研经费使用科学化、科研过程透明化和课题攻关规范化的研究,倡导建设廉政文化活动,更好地高职院校师德、师资和科研能力,使整体高等教育体系能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龙芳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为成,黄永利.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廉政文化建设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2):35-37.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团队;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为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JGw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如何加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为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并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改变松散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一般是:每个教师承担1~2门课程,都是独立地自由授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种分散的格局没有条件也谈不上去思索、去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最多是考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可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将从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起来,建设一批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教学团队。

2、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的质量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源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获得经验与反思而获得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教学团队建设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有利于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4、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构建教学团队,其成员结构合理、素质技能互补、协同奋斗,有利于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教学团队一方面关注专业兴趣,探讨教学和学术问题,同时对彼此间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和人品行为比较熟悉,这为彼此协同默契,合作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是思维敏捷、自由程度较高的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形成一种拥有和谐宽松、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共享的氛围,形成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和谐环境,将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形成团队特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有特色的团队才能有水平,有特色的团队才有生命力,在培养团队的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提升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化资源整合的原则。教学团队通过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整合,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满足学科综合化需求,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同时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2、形成教学梯队的原则。认真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教学团队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上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3、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立足知识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尊重学术自主的原则。教学团队是由一群掌握着高深学术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作群体,教师在团队中要学术资源共享,学校要赋予教学团队学术自,实现教学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

三、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选拔与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2、加强团队队伍建设。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梯队差别,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3、提出团队目标和培育团队精神。提出作为团队成员共同愿景的团队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的“顶层设计”。要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把提高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是其成功的基础。

4、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要保证教学团队的学术自及团队负责人在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学校管理层不应对教学团队指手画脚,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学校要制定教学团队指导意见,明确建队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同时建立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制度,规范引导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三是要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项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为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的系统工程。因此,对教学团队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和规范教学团队的运行,保持教学团队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评估和考核无非是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教学科研奖励、教学科研奖励津贴。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政策来说,在这几项评估和考核上往往都只认第一责任人,无视其他合作者即使是骨干力量的贡献。这种评价体系非但不鼓励教师间的合作,而且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例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自2006年被确定为校级教学团队以来,该团队成员锐意进取,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管理科学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教学团队。

1、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设置。教学团队是一支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注重素质、能力和教育理念,能够勇挑重担的团队。目前,该团队共有24名教师,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搭配合理,优势明显,发展态势好。一是学历层次高。目前教学团队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8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3人。并且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优秀社科专家4人;二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团队中有教授6人,占总数的25%;副教授8人,占总数的33%;讲师8人,占总数的33%,其中还有助教2人;三是年龄结构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体现了老、中、青结合,有在高校从教30多年的专家、教授,有从教年限短、年龄只有27岁的新生力量,其中45岁(含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8人,占教师总数的82%,呈现出明显的年龄跨度和接续性,有利于继承与开拓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理念,实现在教学和科研中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和特色;四是知识结构相称。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有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等,分别从事区域经济、系统工程、企业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化设计、商务设计、生产运作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并且均多年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多数教师有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部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的经验,教学和科研成果多;五是学缘结构理想。教学团队成员中,既有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教师,也有从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并且,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因此,该教学团队始终充满活力,朝气蓬勃。(表1)

2、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教学团队建设将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落实教师培养制度、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三是注重师德建设、优化教学素养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四是团队建设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选派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利用学术专长和教学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一是突出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H”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按照“基础巩固、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思路重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团队的实际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完善教师结构。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近三年来重点培养和引进了2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了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初步建成一支教师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三是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选送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咨询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的培训和考试,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四是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教学素养;五是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教材基金和教改立项制度,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承担本专业教材建设与教改项目。

4、加强学术交流与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每年派遣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与美国肯塔基州卫斯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近3年来,先后选送了3位教师分赴辽宁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选送一名教师赴美国肯塔州卫斯理学院访学。加强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培养团队人才优势。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贾焕军.地方高校创建教学团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6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3702

1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高校学科资源的优化,增强学科的渗透性和交叉性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科研工作规模小,科研力量分散,整合困难等问题,并且,各高校之间,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甚至于各教研室之间和科研人员之间,信息资源相互封锁,无法共享,使得进行多学科的研究难上加难。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将拥有不同学术背景、学科优势的高层次的人才整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为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舞台,使得建设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成为可能。在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高校科研团队可以打破原本明确的学科界限和封闭局面,对现有的学科资源进行优化。也可以通过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吸入,突破本学科的界限,找到新的研究点。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也有利于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全新的合作、运行、共享和交流机制建立,并通过建立良好的评估体系和积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产生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科研成果,构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

1.2有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高校学术实力

高校科研团队拥有合理的研究分工、共同的研究目的、适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压力,有利于团队内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合作和工作协调,有利于多学科资源的共享,优化资金、技术、设备等的配置,使得科研人员集中精力,高效工作,达到新的创新高度成为可能。科研团队可以比个体更快的获得信息,想到个体所不能想到的问题,做到个体没办法完成的事情,产生个体所不能产生的良好的创新绩效,即1+1>2的效应。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远超过了个体的总和。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和人才,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高校的学术实力。

1.3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促进科研队伍的建设

科研的关键是人才,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给人才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质的资源与设备,对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到各个高校科研机构国内外人才的加入。同时,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可以知人善任,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使得年轻的科研人才在进入科研团队以后,可以直接得到科研专家的帮助与指导,从而迅速的成长,成为科研团队的储备人才。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中,科研团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又可以学习其它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团队协作,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稳定科研团队的人才队伍。

2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团队内部协作的缺失,难以达到整体效应

为科研项目而建立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以前较少有过协作,成员之间比较陌生,沟通机会较少,而高校职称的评选和科研成果又紧密相关,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团队成员更倾向于做自己的基金项目,大多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所谓的科研团队里。更多的是小试牛刀之后的成果,因为担心研究技术的泄漏,高校科研人员多在晋升完职称之后就束之高阁,不了了之。再加上高校内已经形成的院系建制,以及学科的分类,导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保护主义盛行,多学科的资源难以共享,无法达到内部的合作。

另外,科研团队内部的目标的不一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科研团队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成员松散,甚至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等现象盛行。这样的科研团队是没办法做到高绩效的,无法凸显整个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

2.2科研团队构成单一,难以融合多学科

高校科研团队由于受到高校历史传统的限制,多在学院或者教研室内部设立,这样的人才配置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科学研究跨专业、多领域的研究要求。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引进,更多地倾向于本学校本专业的人才。这样的团队构成无法融合不同的学科优势,造成团队内部知识重合,方法陈旧,思想僵化,不能做到创新思维。

当前在高校中“导师+学生”的科研团队模式更为普遍,这种科研团队的构成虽然成员之间比较熟悉,沟通便利,关系密切。但由于成员之间的知识构成十分相近,不易产生新的研究点。有时候也会产生,学生因为导师的权威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不利于团队研究的创新。

2.3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现行的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主要是以科研项目下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的,并不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高校在争取科研项目的立项方面比较积极和重视,但是对项目的实施等却不够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现行的科研评级体系,注重数量,不重质量,只要数量上达到了要求,科研经费方面就没什么问题了。由此而带来的科研团队和高校教师都只追求项目的数量,的数量,而忽视掉论文的质量,导致高校很多老师旧话新说,将以前的研究成果拿来充数,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这样的评价体系,也使得高校科研团队更多的关注的是那些短平快的项目,团队成员只顾,而不真正的进行相关的研究。

目前对科研团队的成果的评价,更多是将成就都归于团队的第一负责人,而忽视对团队其他人的工作的肯定,这样造成团队内部关系的不和谐,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产生团队绩效。

3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3.1增强科研团队的团队意识

在科研团队中,团队协作是科研团队顺利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科研团队由不同的学科背景的成员构成,为了共同的科研目的,在团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就要求团队成员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指团队成员要认识到自己存在于一个团队整体中,个人目标要与团队目标一致,在团队内部努力构造一个和谐、包容的氛围。团队意识对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团队,具有包容精神,在强调团队整体的同时也鼓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对于团队成员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都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团队成员遇到的困难,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科研团队才能不断的提出新思维,产生新成果。

3.2积极促进团队构成的多元化

同一脉系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思维方式相近,研究内容相似,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难以形成新的思想。为了适应当今科学研究的需要,科研团队组建时应尽量考虑人才的学科背景,吸引具有不同专业知识、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才的加入。比如成员的组成方面不局限于本学院,可以适当将范围扩大至整个高校甚至其他高校。积极吸引非本校、非本专业的教师或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加入,促进学科的交融,形成不同学术派别、学术风格、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这样的科研团队更加具有活力,具有生机,具有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完善现有的“导师+学生”的模式,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对错,导师都应加以鼓励。在学生的选择上,也应实现多元化,鼓励本校本专业学生“走出去”,外校外专业学生“走进来”。这也是引进人才的一种方法,促进科研团队构成的多学科,促进学科交叉。

3.3建立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从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转变为既重质量又重数量,强调两者的平衡;重过程也重结果。科研成果应不再单一地是对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的肯定,而应分类分角色地进行评价。对于项目负责人,更多的考查其组织协调能力、前瞻性视野;而对于理论研究者,则应注重对其专业知识,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在科研工作进行中,既要看到科研成员的物质努力,如,申请专利等;也要看到成员在协调团队成员关系,促进和谐的团队工作环境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姜颖南,伍玉林.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549.

[2]潘泳,何丽娜.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106108.

[3]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5):3639.

[4]吴美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机制建设[J].生产力研究,2010,(7):10110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7

【关键词】“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效果

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

财务会计是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笔者发表了“‘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的“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级财务会计》为核心,涵盖其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学》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三门会计学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形成背景

教学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教学团队的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教学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背景如下:

(一)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各项政策的积极鼓励

目前,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学校和学院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教学需求催生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形成一支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功底,强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结构性、责任性等原则组建教学团队

1.自愿性。相关老师自愿组成该教学团队;2.自然性。团队成员为近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3.结构性。团员年龄、职称、教学经历、学历等布局合理;4.责任性。团队成员责任心强,能够积极承担相关职责,团结互助,协同发展。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讲,其建设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专业内容、团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以及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培育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导航。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水平。

(三)课程群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分担团队教学任务、优选教材与辅导资料、补充教材、加强教案建设、完善教学大纲与试题库,规范试卷批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四)增强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通过学术交流、将教改成果影响、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兄弟院校;积极为兄弟学校、本地区学校培养相关任课教师。

四、“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2.借助平台渗透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论坛、讲座等平台,快捷地传播会计法规,普及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前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培育科研素养等。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研究会计相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生科研立项等。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优化团队专业结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加强教师会计新准则的学习,提升、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选送教师参加会计准则的培训;购买相关会计准则学习资料,以教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准则。(2)进修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会计名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以文赴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会计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长,提升专业素养。

2.选派教师深造,培育成果,加强梯队建设。为提高团队学历层次和改进学员结构,可选送教师到名校深造,攻读学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梯队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积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职称晋升,优化团队职称结构。

3.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带头人统筹负责,梯队成员各司其职,师生加强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运作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方法;增强团队与学生的交流,包括师生课堂上的课程交流、课外的专业见解及生活交流、调查问卷式的学习需求询问交流等。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力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才。

研究内容可具体分为:(1)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凭证、账簿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实物教学,并在会计实验室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征文式、专题报告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级会计学》和《中极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建立“双轨三线”式的实验模式;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模拟模式;增补实验资料、改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改革。巩固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5.丰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方面。《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应教学团队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改的需要。(2)实验和实习教材方面。结合团队教改的思路,撰写和修订实验教程、修订与完善实纲。(3)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国内外会计名校和知名会计组织的专业网站;开展会计专题、前沿问题讲座以及创建会计协会网页等。

6.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1)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动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前沿领域课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由于《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使会计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和感悟会计,提高学习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由于教学团队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原则,预期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团队的预期影响辐射主要表现在:

1.师德影响。团队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等,可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会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团队、其他教师,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

2.发表教改论文。结合团队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总结经验,撰写并,传播团队教改的成果及相关理念,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

3.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积极撰写教改论文,以文赴会,参加财会等相关的教育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本团队的教改成果与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与会专家及其学校的教学改革。

4.授课教师培训。团队在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将面向校外,培训本课程群的授课教师。

五、结束语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是工作的开始,各项工作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月玲,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J].科技教育研究,2007(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8

关键词:心理契约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建设

一、引言

发展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仅是做好事务型常规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难题和瓶颈在于如何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如何解决好制约团队发展的因素,如何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基里斯首次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在出版的著名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他认为:在任何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1]。除了正式的、常规性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同样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契约。因此,心理契约既是隐含的、非正式的,又是知觉性的、个体化的,它往往不同于经济性契约。

近年来,对于心理契约的含义,人们普遍有了进一步认识,随着结合不同领域的发展理念,其应用在不断扩大,而不再像以往更多的仅仅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契约双方相互所能达到的期望值促使心理契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中,成员个体间能够相互融合,彼此信任,形成特殊的心理契约即“团队契约”,那么其潜在的创造价值必将有利于团队的发展[2]。

二、科研能力对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影响

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群体不同,在工作形式、工作内容抑或是所涉及的其他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学活动之中,还包含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众多方面。辅导员教师作为其中的骨干力量和高校教师队伍及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培养自身科研能力,运用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实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辅导员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能够第一时间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便于运用客观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而能够懂得将具体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应用到新的实践中,因而辅导员所进行的科研工作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职研究人员和德育授课教师的科研工作[3]。提炼个人能力、培养科研素养、制订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此基础上提升自我,贯彻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

与时俱进,由于工作性质的优势,接触的学生不断变换,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便于积累经验,通过总结规律,整合资源,利用科学的理论,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

第一,结合学科背景,联系工作实际,加强自身问题意识。

辅导员要从经验性、实践性向学习性、研究性转变,学会不断积累与提炼知识点,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撰写日记、分析与研究个例,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会议记录等过程中分析工作方式,总结有效经验和规律,融会贯通,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在面对大众教育对象的研究中,结合自身已有学科知识背景的优势,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总结比较分析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与新问题,通过分层次、分阶段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第二,学科平台的构建与学科意识的养成,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

按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学校应为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搭建平台,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发挥作用,如建立激励制度、实行资金资助、开展培训指导等,利用大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学校的资源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

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是新时期辅导员建设的一大挑战。融合科学研究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感染力和实效性[4]。

第一,融入科研意识,有效配置资源。

建立一支研究能力强、流动性小的辅导员发展队伍,对工作环境主动适应、积极改造,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碰到的问题。立足实践教学,在开展品牌工作和特色立项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加强彼此间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形成团队特有的学习、研讨、实践模式,提高整体科学的研究性意识。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院际及校际间交流;积极申请课题立项,注重积累和深入挖掘发展中问题的实质性所在,凝练成文形成工作案例,完成高水平论文。多渠道、多载体、多层次地提升团队学术水平,学术修养。

第二,重视科研软氛围,推动激励机制。

科研能力是基础也是关键,以此为主线,在团队成员间,逐步营造双方相互期望和认同的和谐关系或环境,在此大背景下,建立有效的激励维度,重视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从心理层次鼓舞,调动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增强辅导员教师自觉开展工作的意识,最大化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第三,运用实践平台,辅助培养科研能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实践平台,通过学生职业目标教育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型人才[5],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提供平台和入脚点。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线上升的学生数量,直接带来更严峻的就业问题。在当前的辅导员工作中,就业俨然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实践平台,不仅能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6],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择业目标规划。

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的发展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营造氛围,以成员需求为指向,以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辅助平台,结合自身特点,依托形成的“团队契约”,更全面、更科学和更系统地加强辅导员发展团队的建设。

三、如何从“心理契约”角度下建设辅导员专业团队

(一)立足团队建设,引入“心理契约”科学理论。

1.创建双赢的期望互助管理模式。

随着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发展建设的进程中,要阶段性地引入心理契约理论的管理理念,提高成员的有效意识,团队在制定整体发展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教师的实际需要,鼓励并重视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尽可能协调教师的成长发展轨迹伴随团队整体的发展,使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满足队伍建设的需要,从而建立团队和成员个体间双方共赢的互助管理模式。

2.构建团队成员间良好的信任关系。

辅导员的期望一方面来源于其个人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其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成员的个体发展,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形成“团队契约”,无形中让个体需求与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

然而,一个团队能否发展长远,不单单要有必要的硬性规定,也要建立成员彼此间良好的信任关系,从全局出发,利用契约非正式的承诺关系,协调个人需求与整体发展规划,避免发展目标的冲突,在根源上,消除不必要的误解[7]。

(二)构建绩效机制,维持“心理契约”动态平衡。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团队的成长来说,具有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个体发展,使其得到正比于付出的回报,而且可以促进其自我反思、反省与团队间存在的正式的、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及其需要履约的义务,消除个体隐含的不公平感与期望偏差[8]。评定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不单单看工作成果多少,还应该涵盖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公平、合理的评价结果促使成员更认同团队契约,也更有利于团队发展。

同时,从期望角度出发,考虑团队的建设需求,找到该团队发展动力的根源,了解团队自身的特殊性,根据该群体的期望值实施激励,使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彼此配合落实,尽量既满足该群体期望又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契约”和谐内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契约理论就随社会需求、人文理念的发展而发展。不同过去,现如今,在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中,越来越需要对工作协调性、公平性、能力和技术的挑战,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提高重视[9]。与此同时反映出,一直保守追求的工作安全感、稳定性、工作绩效等因素在心理契约发展中所占比重必然会逐渐下降。

从动态的角度看,辅导员专业团队的建设,需不断发展心理契约机制内涵,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维持辅导员团队之间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有效实现对团队发展的激励策略。

(四)结合实际现状,构建自身“团队契约”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彼此双方双向交互的关系,双方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制约,会随着彼此期望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在团队发展建设中,从心理契约理论为切入点入手,在新视角新前提下,总结凝练研究重点并加以实际运用,贯彻科学的目标,创建适合团队自身发展的“契约”。

立足团队实际发展情况现状,从内部成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在实践过程中,应抓住适用于团队自身发展的“心理契约”本质,构建发展平台,形成契约意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自己的“团队契约”,进而最大化最长远提升辅导员发展团队建设。

四、结论与建议

心理契约是一种期望和承诺,在辅导员专业发展团队中,在提高科研能力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契约动态平衡,能有效配置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关键作用,更利于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宏颖.浅谈如何从心理契约的阶段角度对高校教师进行激励[J].百家论坛.

[2]张澜,王姝.心理契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陈金华.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Valueengineering,2011.

[4]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5]朱玉华,李永山.安徽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53-156.

[6]邱日梅.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5):43-44.

[7]尉迟文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策略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9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措施;团队群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主席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学无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无疑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但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支撑人才培养的条件相对还比较薄弱,人才培养制度还有待改革完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师资队伍建设,贯彻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并重的方针,以保持适度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机制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为动力,以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培养为突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瞄准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1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表现出工程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师资管理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包括:开展高端人才战略研究,采取引进和培养并重的策略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的人才聘任机制,采取灵活措施,实施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团队建设,使传统强势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利于优秀团队的形成,使那些必须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得到有竞争力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支撑;加强配套队伍建设力度,特别是科研和教学辅助队伍建设,这是发挥高端人才优势的前提,目的是使优质师资能把精力真正用到教学科研上去;开拓资源渠道,改善吸引人才的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也包括软的制度资源和学术环境资源的建设。

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理论,有其特殊性,应以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的强有力条件还不足;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存在生师比高,“大师”缺,高水平师资规模不足;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国内外大型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还不能实际满足社会大需求;计算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经验不足,缺乏部级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创新团队还有待优化与整合,创新培养意识还有待加强提高。

(1)师资建设制度不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不合理,吸引人才条件不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仍不够完善,还需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切合计算机学科发展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使师资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生态环境。

国内外大学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分析借鉴。比如,黄明东研究了北美地区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状况,包括职称晋升、培训、奖惩、工资待遇及教学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北美高校采取相对评估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晋升教师,没有指标限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学术道德奖惩制度;建立教职工退休金,保证教师安心乐业;淡化校内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机会。

美、日两国高校教学人员人事管理中均为终身制与任期制并存,这两种教师人事管理的制度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业,“选择性”是终身制与任期制的最佳结合点,即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美、日两国高校教学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录用前审查极为严格,两国教师任用基本都要经过公开招聘、严格审查、任命三个阶段,两国对高校教授录用前都采取了极为严格的全面审查,竞争激烈,注意应聘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素质水平;美、日两国高校均采取了“教授治校”的政策,两国高校教授均在课程要求、学生管理、教师人事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都是教学人员人事管理的真正决定者,是最基本的意向决定管理者。韩国、日本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对经历的问题、现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均采取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地位、及时修改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

(2)生师比高,“大师”缺,高水平师资规模不足。保持教师队伍的适度规模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存在生师比高,高水平师资队伍规模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匮乏。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人才外引内培工程等措施,做到引进急需的,用好现有的,留住优秀的,培养后继的。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合理,表现在高层次人才匮乏、科研水平相对不足、学术梯队不够科学、项目实践与企业锻炼不足等等,必须不断研究师资队伍的动态演变,通过提高学位层次、优化年龄结构、改善学缘结构等措施,切实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教学与科研能够适应社会化应用需求。

(4)团队建设力度不足,创新意识与能力还有待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国家、省都在大力抓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的建设,以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但高校计算机学科团队建设力度还不足,表现在师资力量未能充分聚合,存在各自为阵现象,跨学科师资合作与交流力度不强等等。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各自为阵的现象已成为高校的困惑。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学科上的分类,造成思想上的界限性,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利于新的学科的形成和综合优势的发挥。二是“指挥棒”问题,申请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成果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评定职称需要“第一作者”、“学术带头人”、“课题主要负责人”等等作为条件,导致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普遍形成了“导师+学生”模式的“学术团队”。三是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诸如课题经费如何分配,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如何分配,成果获奖后的奖金如何分配等问题,也易造成走“单干”之路。

高校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团队建设,汇聚优秀师资力量,科学有效进行团队师资的优化与整合,构建计算机大学科创新团队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

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思路:制定与完善有利于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及有效措施;强化师资队伍管理,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计算机学科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创造良性竞争与激励的学术生态环境,营造学科创新氛围;探索师资队伍优化与整合,创建多学科会聚与多方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群,打造一流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

2.1深化师资管理体系改革

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是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学科特色,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或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系的改革。

(1)加强师资建设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投入

高校须成立计算机学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规范人才引进工作程序,负责人才引进计划的制订、拟引进人才的甄选等工作,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筛选和人才引进政策及经费支持等工作,确保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出台了《计算机学院选留和引进人才条件》、《计算机学院引进人才经费配套及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规章制度,在保证新引进教师有关待遇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的前提下,学院对人才引进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例如,学院对引进的两院院士每年配套给予50万的岗位津贴;对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特聘教授、国外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国内引进的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人员配套给予额度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此外,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创建优良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2)研究师资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

高校须充分分析研究自身的师资队伍动态演变特性,加大力度完善与创新计算机学科师资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培养年轻学术骨干等措施,不断创新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保证师资队伍作为群体的最优组合。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力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研究与改革,探索尝试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改革措施主要有: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主体,将教师职务聘任与人才引进结合起来,聘用最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建立教授参与学术议事和咨询机制;推行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对连续5年年度工作考核达到合格及其以上、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的教师,有计划地上报学校,安排1个学期的学术休假,便于其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等活动,学术假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教学任务,当年教学工作量减半,享受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劳酬不低于当年平均水平;支持所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带薪全脱产学习,在1~2年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建立教师在职做博士后管理办法、教师兼职管理制度等;建立教师流动和淘汰机制,对不适应学院建设要求的教师、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合格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强化师德建设考核评估、监督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3)健全师资建设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北美地区高校采用的相对评价选优思想,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职称评审及职级评审、教师招聘等采用相对评价的选优方式,而不是目前的绝对评价法,改革创新现行的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以聘期为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制定并落实《武汉大学人员聘用合同补充条款》,要求新聘教师在聘用合同第三年内必须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聘期中期考核合格方能继续合同;按照《计算机学院本科学生评价教学活动实施细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评教结果后3名的教师当年考评不能评优,并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处于后3名的,离岗培训;落实《计算机学院关于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若干规定》,教师的科研考核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岗位津贴、年终劳酬以及各项奖励挂钩;实施《计算机学院教师岗位工作量计算办法》,设定教师教学、科研基本工作量标准,实行教学、科研统一记分并允许教学、科研分值打通使用,鼓励并允许教师以教学、科研业绩工作完成工作总量,学院以工作量总分值为依据进行年终考核,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2.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师资优化的目标从宏观上可以概括为总量适度、结构合理、质量可靠、效率可观。总量适度重点在量,即完成既定任务所需要的师资总量。结构合理是指多项能够量化的群体指标达到合理的水平,其目的是保证群体的优质高效。师资队伍的结构指标一般包括学科、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师资队伍的配置必须及时捕捉学科发展方向的需要,并通过改革政策加以引导。职称结构主要反映高校师资的总体水平,与高校的定位有关。作为研究型大学,除了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外,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保持较高的高级职称比例,特别是教授比例。年龄结构主要反映师资的持续发展潜力,要使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和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而年龄结构是保持这种稳定的基本指标。学历和学缘结构主要反映师资整体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当是高学历的具有多学缘经历的人群。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师生比约为1:17,教师规模偏小。在学历结构上,具有博士学位的约占教师总数的71%。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35~45岁的、4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1%、33%、26%。在学缘结构上,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历阶段均为外校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9%。在职称结构上,教师正高、副高、中级结构比例为2:4:4,副高职称教师比例偏高。学院紧跟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不断探索计算机学科教育改革,适应it行业发展需求,以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大力引进与培养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学位层次,45岁以下教师士比例达到95%;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改善学缘结构,增加教师队伍中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人员的比例,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

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方案中就优化师资结构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一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积极向海内外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实现每个博士点都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一流学科中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研究方向需求争取每年能够引进需求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三是努力改善本学科研究生学缘结构和生源质量,吸引校外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源到学校就读研究生或攻读博士后,并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质量,做好师资储备。四是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聘请专业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专业人士、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做客座或兼职教授,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兼职教师队伍。

2.3创新团队群建设

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团队群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是教学与科研上水平、上台阶、有特色的强有力的保障。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新兴、应用、工程、服务等特点,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就必须探索按学科研究方向与课程教学分类组建若干优质团队集成构建计算机大学科创新团队群,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性改革。团队群不是多学科研究方向或课程类的松散组合,而是集成各团队的优势或强势,形成跨学科跨课程的有机整体。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有明确的团队理念、团队原则、科学的合作与评价方式。

短平快的小课题小成果不需要学术团队;职称评定指标和要求,遏制团队的形成;频繁的评估和检查,不允许有很多精力去考虑组建学术团队,这种学术环境显然不利于团队的构建。如何构造创新团队,营造学术生态环境,使团队群能真正成为有机的整体,值得研究与探索。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建设及团队构建可考虑如下几点:一是整合优化计算机大学科师资力量,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打破学科之间壁垒,优化重组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大学科;二是改革团队评估和考核机制,应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性,制定相关评估和考核机制;三是给学者有施展的空间,激励学科带头人组建创新团队,带领年青学术骨干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努力创造出显著性大成果;四是集合团队群的优势力量,规划重点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实现多点交叉融合,以点带面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计算机大学科特点及自身特色,创新研究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建设,围绕创新型计算机大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学院实施“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创新研究团队―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服务团队―学生科研团队”的多级管理模式,组建计算机软件研究团队、weB数据管理团队、信息安全研究团队、计算机网络研究团队、计算机应用研究团队、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团队、多媒体技术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按研究方向点或研究项目由若干小组构成。每个团队由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组组长、学术骨干教师、年青教师、团队配套辅助教师、在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客座专家顾问、企业技术高级工程师兼职人员等组成。学院在计算机大学科团队群创新建设中采取的规划措施主要有:

(1)引进院士级顶尖学科带头人,占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高点。采取“重点扶持,积极引举”的方针,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三期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重点学科建设等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力争引进院士级的顶尖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学术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应当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并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2)实施学院、研究所、团队群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改革内部管理体系,按照《计算机学院院属研究所管理办法》要求,建立研究所,每个研究所按研究方向组建创新研究团队,从纵向上形成实质性的以科研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和科研梯队,每个教师可依照自身研究方向归属一个研究所与创新研究团队,实行研究所所长负责制,团队负责人作为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团队主要成员成为研究所学术骨干。同时从横向上成立相应的课群组,每个课群组涵盖以前的若干相近课程组,由课群组组长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课群的教学工作。

(3)加大对团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打造“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学术带头人队伍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关键。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既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加强对校内优秀人才的培养。一是依托研究所,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扶持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在研究所建设过程中注意加强对青年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的培养。二是继续实施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人才派出计划,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流计算机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并保证合作研究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从而提高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三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以研究和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严格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激励各个环节工作,提高骨干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团队骨干力量。一是重视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顺利完成学业,实现45岁以下教师士比例达到95%的目标。二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培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工程实践培训、讲课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各类课题研究工作,加强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共建与联合培养,并利用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采用项目申报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及科研单位锻炼。四是增强教师的国际竞争能力,鼓励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讲学,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五是扩大青年教师的影响力,积极向校内外青年组织机构、科技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推荐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委员或评审工作。

3建议与总结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遵循“三个满足,三个结合”的原则,三个满足即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需要,三个结合即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激励与制约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依托科学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群,全面实现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之,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创新将任重道远,根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波,戴长亮,孙赵君.完善机制保障优化师资配置―北京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1):2-3,17.

[2]黄明东.北美地区高校教师发展状况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6):63-69.

[3]封喜桃.对美日高校教学人员人事制度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8.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篇10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2014年7月10日国务院6部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科研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在世界水平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投入,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

1.1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来自科研的压力与动力,科研意识十分薄弱,大部分教师完成必须的上课任务之后,很少做科研。此外,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追求短期利益,会做一些阶段性成果,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为主,成果得到转化的较少,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而且对科研方面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没有可持续性。

1.2科研能力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进师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实践人才和应届毕业生,这虽然大大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但企业人才大多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多于理论基础,在科研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届毕业生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但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

1.3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充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或满足现状,或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在研究方面较少将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有效结合。在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大多因循守旧,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且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进行的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

1.4科研团队松散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政策,设立了学校科研项目基金,组建了一些研究中心,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老师进行的项目都是临时搭建团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没有明确的科研计划,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员的匹配并不合理,很多项目研究基本上都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研究,这些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能为从事长期研究发挥作用。

2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做了一系列努力,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教师继续教育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措施,这对高实践能力低理论知识的企业人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过多的强调在职学习,反而弱化了这些学习培训对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但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问题。

2.2教师下企业锻炼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了努力,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下企业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实现合作双赢。但是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大部分企业都把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当做机密,高职教师在下企业的时候很难接触到这些机密,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培养,下企业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

2.3加强对科研的管理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向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创新平台,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并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借此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规整科研团队,从申报、立项到结题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而成,原有教师科研水平薄弱,新进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也非常少。

3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等三方面着手。

3.1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掘团队人员的合作潜力。对此,我们有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应的团队。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类,这类团队主要整合学校资源,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解决区域类基础问题,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第二类是技术研发类,这类团队主要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关系。(2)协调好团队建设中的人员匹配问题。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负责人很关键,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能力,也要品德高尚、处事公正,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其次,团队成员的组成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匹配,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专业科研团队。

3.2科研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并指出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研创新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1)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高职院校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教师愿意创新、愿意转化。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这“三链”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从教师本身来说,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巩固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水平,掌握研究动态,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研讨会议等学术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各种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项目,通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3.3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提高其科研动力,进而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制定合理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将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审、晋升等有效结合起来,并加大科研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对科研业绩进行分级奖励,尤其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重奖。(2)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积极鼓励教师争取部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对于各级各类课题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激励教师积极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研究。(3)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起来,要使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有个人的科研激励措施,也要有团队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也能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既看到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科研团队松散等不足,又要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出发,认真做好学校科研团队的整体规划,坚持学院科研创新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2]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7):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