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5:51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1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课程乐理知识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是美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学生课堂上的一门必备课程,初中音乐课程是音乐审美的基础,音乐课程应该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情,而不能将其变成刻板的,教条式的乐理知识的传授,我们应该针对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需求以及审美习惯,因势利导,给学生带来最生动,最有益的音乐教育。

一、乐理教学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有些观点认为,音乐课程偏重唱歌技巧的训练,重视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从而忽视乐理知识的传授,殊不知在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欣赏音乐,才能更深层次的领悟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但是简单的刻板的乐理教学,而是运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实践表明,情境教学的效果要比普通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点的记忆较为深刻。将所授知识点隐藏于情境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乐理知识和技能,为了配合课标的要求,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进行教学,明确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乐理知识。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老师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较少,此种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学习兴致下降,达不到课程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参与程度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音乐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所收集的音乐,学生能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分享给同学们,会让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去吸纳音乐知识,学习质量也就上来了。

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创造美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本质,除了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具备的“认识”功能以外,还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审美价值,而显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一面。音乐像绘画,舞蹈等具有审美价值的学科一样,美育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的情感和喜爱,使音乐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音乐天赋和智慧。音乐能让学生产生对美好情感和感觉的追求,让学生在听、唱、感觉、联想、想象中得到愉悦身心的感受,主动去探究,去感受,去理解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并在自己感受美和想象美的基础上创造性表现音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升华自己对美好的深层感悟。在音乐教育中,老师最适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每个个体的主观感受都会有所差别,所以,充分发现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系统,去感知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理解美,创造美,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四、让“流行乐”走进音乐课堂

现在社会形成的音乐环境是“流行乐”环境,学生处在“流行乐”音乐环境中,并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接触到音乐,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绝大多数都是流行乐,因此,对于理解力还不够强,喜欢追逐潮流的初中生来说,古典音乐太过深奥,不能理解音乐所表现的艺术美,而民族音乐相对于他们而言又不够时尚。流行乐即显得时尚,又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旋律易记,朗朗上口,深受这个年纪的学生的欢迎,如果课堂上没有流行元素的加入,就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本来的美育课程变得没有价值。但是如果一味的按学生的喜好去进行课堂教育,流行乐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与审美教育背道而驰,初中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那些不好的音乐会对学生形成不良影响。因此,音乐老师应该将流行元素渗透到所教课程中,挑选一些优秀的流行乐,将其与所要传授的音乐知识相结合,即得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又得到学生的好评,使音乐教育和学生喜好得到双赢的局面。

例如京剧教学,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但对于欣赏能力还处于基础水平的初中生来说,会显得枯燥,如果老师只按课本对京剧的起源以及历史发展,京剧名家,经典曲目来对学生进行介绍的话,不但不会让学生喜欢上京剧,还可能会让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产生逆反心理。流行乐中又不少音乐也融入了京剧的元素,老师可以将这些乐曲拿来让学生欣赏,比如流行乐中的优秀歌手陶的《苏三说》,陶是在学生中很受欢迎的歌手,歌曲的人气和质量都很高,让学生结合《苏三说》来了解我国的国粹,是比较受初中生欢迎的途径,并将课本上的知识点通过对苏三说京剧元素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课程知识。

五、总结

在初中生的音乐课程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课堂传播模式,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并健全音乐教育系统,缩小老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的现实的音乐课程教育中,从而将初中生的美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2

从前有研究对武汉市四所高校(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及课程设置情况调查分析来看,我国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培养计划不断完善;办学形式多样;各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得到不断提高;教学设备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办学成果,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某些方面达到了“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标准要求。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举措为人才培养做了有力的保证:

1、总体上有较为完善的培养计划。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培养计划围绕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主干学科、专业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构成、教学进程计划等八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完整,且各环节具有相对统一性,都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展开。在课程体系和主干学科等方面都能看到“师范性”的特点。这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是确保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

2、课程的开设顺序基本上采用从基础到专业过渡的课程设置。力求体现的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的特点。从基础到专业的课程设置顺序符合学生知识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课程设置的结构使学生形成“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现厚基础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重专业轻基础”的弊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全面素质能力的要求相吻合。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上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对应。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可由六个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能与之对应设有相应的课程如:中外名曲欣赏、声乐、器乐、歌曲写作、舞蹈、民族音乐等课程。当然,这只能从形式上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具体是否与基础音乐教育达到最佳接轨还应对具体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如:世界多元音乐等新课程内容的开设,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帮助。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反映出来的对音乐师资知识面上的新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多元文化”。当然,这种创新的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在技能课的教学形式上多数学校采取个别课、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形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得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表演型人才”培养有了更为突出的区别。

5、重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合唱指挥”这一课程的学习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都占有相当的课时比例(江汉大学为192学时,华中师范大学为142学时,湖北教育学院为108学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最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这一学科知识的掌握为学生今后担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是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

6、办学体制的形式灵活。如江汉大学不再采取一味的四年制学制,规定基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本科为三至六年,对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学分的学分,允许提前毕业。以上几点说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从宏观调控上还是从微观的课程内容、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上都体现出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接轨之处。现阶段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办学形式、体制、学制(如弹性学制的试行)、及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成果都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教育是一个双重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它无论在高等师范学校还是在音乐艺术学校,都要求培养出既有专业音乐技能又有教学能力的人。从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学校没有在必修课上明显体现基础教育理论的课程外,其他学校对这方面课程都不同程度有所体现。四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基本能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一项较为突出的专业技能;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能掌握一门外语,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西方音乐历史知识有所掌握,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外作曲家与作品。整体办学能体现师范性,强调多能性、重视基础。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反映出来的对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能力上的要求标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二、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与新课标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距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与新课标对音乐师资的知识要求标准相比较,主要还存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多元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此外,对各类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也还需加强。这些知识与能力的相对缺乏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陪养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覆盖面窄及课程结构不合理(门类多、缺乏综合性)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未能体现新课标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知识面的拓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力度不够:(1)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文化等,这类课程在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没有体现出音乐与其它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这种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对已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材与教学法,从四所学校的必修课调查来看,只三所学校有所体现。除武汉音乐学院这类课程都开有两到三个学期,其它学校都只开课一学期。这类课程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方向性指导,是每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应该作为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必修课来重视。(3)感受与鉴赏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内容面上没有得到拓展。只注重对欧洲音乐的介绍,很少有对非洲音乐、拉丁美洲等其他民族音乐的介绍。实际上这些民族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音乐文化精华。鉴赏课内容都没得到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使得培养的人才在知识面上与基础教育所要求的“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距。(4)音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类课程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歌曲写作、即兴伴奏这类课程在有的学校有所体现,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没有开设即兴伴奏课。二是教学实践的课时安排不够。教育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学以至用的重要体现,有的学校只在第三学年开设一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在上岗前初步掌握基本教育技能的需求。

2、课程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多、内容难缺乏整合性、综合性特点。音乐教育专业是属于音乐与教育交叉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所谓的“综合性”,并不是单纯多学科课程并列或量的增加,而是各学科知识系统为适应跨学科学习而做的综合精简以及学科之间有机结合产生新课程的质的变化。另外从我国基础教育对音乐课程内容的调整来看,也是体现学科综合、简化教学内容、从技能传递到文化传播的理念。这就要求这种理念也应该贯穿到高师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尤其像专业基础课还是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课程设置思路。自1987年“音乐教育专业”这一名称正式确立以来,国家对该专业的主要课程规定为: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法、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钢琴、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指挥法、教育学、心理学、美育概论、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经过了20年的发展,在这20年的发展中基础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从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具体参见文中表1-4)与1987年国家对该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对比,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课程还是在按原来的模式在开课。其实,某些有着密切学科联系的课程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两者间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可以考虑将两者进行整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创造意识,同时也能改变课程门类繁多的现状、体现学科教学的新观念。但从音乐教育专业始建至今,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就没有发生过改变。这反映出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力度没有体现出与基础教育改革接轨,不能紧跟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步伐。

三、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滞后,而导致的人才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学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经在整个教育环境中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某些学科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性思维,许多教育者不关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不重视理论研究,对教育理论缺乏应有的认识。年复一年的技能传递,二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内容,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即使某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应该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但一方面由于没有在所有教育者中形成共识,多数是有认识没行动。相关部门也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材各方面资料等一系列的准备。种种原因的影响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滞后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

高师音乐教育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所学的学习内容并不能与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很好衔接。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不够。目前高师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仅有的一门课程“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学法”(有的学校为称“音乐教学论”),因学时短,一般为一至两个学期,学生只能了解音乐教育理论、教案的设计等一般通识性的教学知识,对学科的新发展动向、基础教育的全新教学内容知之甚少。另外,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缺乏应有的关注,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多年未变。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发现,花大量时间学习并掌握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并不实用。因而,高师音乐教育要做到使学生真正能达到学以致用,还需学生和教师共同了解基础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

3、处在试用期的“新课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4

关键词:音乐艺术;高师音乐教育;后现代转向;知识转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世界文化频繁交流并亟需对话的时代。自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教育模式以及文化思想传遍全球,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与教育传统的中国,在近现代就已经比较成功的引进了西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我国音乐教育与文化深受其影响。至今仍未形成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文化历史传统的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在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知识转型之后,以西方传统哲学为基础、突出技术工具理性的现代音乐教育模式也正处于一种转换与交替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对知识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批判,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应该如何从根深蒂固的开发课程转向音乐的理解课程范式,这是我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性的挑战。

一、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知识与教育一直有着长远的历史渊源,并成为每个时代的主题。所谓知识型“是一个时期所有知识生产、辩护、传播与应用的标准”,“是那个时期所有知识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识问题、范畴、性质、结构、制度与信念的整体”。石中英先生在他的《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对人类的知识型的转变、更迭做了详尽的描述:即古代知识转型与第一次知识转型、现代知识型与第二次知识转型以及第三次知识转型与后现代知识型等三次历史时期。知识类型的转变反映与影响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是课程观念变化与改革。

现代(科学)知识是将“认识者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观察、实验或推理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代科学知识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从三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勾画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形象。其中,“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由此,在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将知识看成是价值中立、文化无涉与非意识形态的。“从近百年中国音乐教育(包括专业音乐与公共音乐教育)来看,其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认识水平大都局限于技术控制或工艺层面或技巧层面上。”诸如其他与音乐相关的哲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文化课程在当今国内的大多音乐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忽略。这种“技术理性”的极端化会使课程开发过程沦为单一的技术操作程序,课程工作者会蜕变为“课程技师”。“这种利弊关系清楚地体现在当今的音乐课程之中,即体现在高师音乐的主干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和专业(如钢琴、声乐及器乐表演及作曲等技能)等课程中。”传统的音乐课程教育范式虽然对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一直难以摆脱“技术理性”的束缚。也如管建华先生所言:“中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以音乐技术学习来划分具体专业的,如每个学生都是以声乐或器乐或作曲为主的技术学习来定位其主科的。”目前现代音乐教育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反映与体现了在20世纪“西方中心主义”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影响。“20世纪中国学习西方音乐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倾向,企图从西方文化有机体身上割裂下音乐的技法,去实现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第一’的梦想。”

音乐课程的状况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及文化上的反映,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影响下的中国音乐课程和知识体系下教育、培养的中国学生,其音乐的观念自然被格式化,他们用“高级”、“科学”与“落后”、“不科学”等标准来看待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在他们眼中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于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中至今仍处于一种“民族附加”的模式,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与立足于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随着人类社会变迁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转型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同

现代音乐教育开始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当今时代正处于人类社会从现代知识至后现代知识的转型时期,这将影响并推动着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领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改革。

二、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解读

2006年教育部制定并试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教育部在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从战略高度上制定的新时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纲要性文件。“方案”与“纲要”从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全面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与环节,对我国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规范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培养目标与教育观念。“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指导方案”培养目标下的高师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音乐教师,这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将为音乐教师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高师音乐学课程指导方案将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等组成。其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为: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其中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课程内容为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声乐、钢琴(含歌曲伴奏)、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又分为限选课与任选课两类,限选课分为三组,每组须选修一门,如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合奏与指挥/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等;任选课(约648学时,36学分)包括专业任选课、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另外,还须根据地方资源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主要是指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3.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有: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论文写作及答辩)。

三、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转向

基于上文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指导方案,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现代知识的“普遍性”、“中立性”、“客观性”将被消除与解构,从而转向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境域性”、“价值性”、“文化性”理解。“知识并非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知识是对人们所选择的认识对象特征及其联系的一种猜测、假设或一种暂时的认识策略。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充分的。”知识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所有的概念、符号与范畴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在“知识/实践、知识/权利、知识/性别、知识/利益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没有价值中立和文化无涉的知识,也没有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改革必然要从课程设置的建构开始,人类的文化知识从现代科学知识类型到后现代的知识类型的转变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中已经有所体现和影响,比如管建华先生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一书就是站在当代学术理论的前沿,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现代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反思,是中国后现代音乐教育理论领域的一部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改革也正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向后现代音乐教育的模式转型,现代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其课程体系面临着危机与挑战。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信息产业时代,随着新的全球性的

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也应该开始以全球性的思维框架的视野来看待当今中国的高师音乐教育。

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关于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的过程中所涉列的现代教育改革层面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教育的目的、课程知识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育学或教育理论的研究等四个方面。由此泛化而引申到当代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教育改革不乏也从其上所述的四个方面而考虑,无疑对当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与变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模式。

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从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那么教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批判性地学习和接受,即在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尊重音乐文化的“本土性”和“地方性”以及“多样性”,树立多元的音乐教育文化观念。

2.高师音乐课程知识的选择。高师音乐教育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型,不排除以往对学生音乐技能与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提倡技术与文化并重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科学(音乐技能与技术理论)课程,学习与掌握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同时开发本土传统音乐课程的建设,并加强人文课程,提高高师学生社会人文文化的意识和水平,为培养新的知识类型观念的音乐教师打好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组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重新设计和组织课程知识的学习以完成新的课程目标。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当前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变化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新的价值和意义,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积累性的学习理念。

如何在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必要的音乐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这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正是在这种对所谓“客观的”、“普遍的”、“中立的”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同样,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原来教育教学模式怀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基本任务或基本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

4.高师音乐教育学与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学实践的过程是在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行的,因此,关于高师的音乐教育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在当前知识转型的语境下也面临着转型的一个过程和危机。后现代知识型要求下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必须放弃客观主义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认识路线,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研究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立场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必须敏锐地把握新的社会文化需要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必须以一种理性的对话的态度来处理自己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包括教育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教育观点,彼此之间开展真诚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必须对来自国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进行价值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正确地理解它们的所谓‘世界意义’”。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是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存亡的大事,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文化知识学习的指向及我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速度与水平;同时也会因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因此,在当前人类社会文化转型的语境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的观念、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模式,如何培养时代适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等诸多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音乐教育的改革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一统式的教育改革将抹杀及抑制音乐教育的地方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将需要更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并作以深入的探究。

(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

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5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原有《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声乐、器乐、音乐欣赏及其它音乐活动的基础,掌握好乐理、视唱练耳知识对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增强音乐理解力都会提供有效的帮助。《乐理》是音乐基本理论课程,它主要学习有关声乐的性质、记谱法、调式调性、和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视唱练耳》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建立音高、调式、和声概念的基本技能课程。2010年我校正式升格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进一步符合教育部课改的要求,更应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改革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现状

根据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已将原本独立的《乐理》《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视听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合并这两门课程是高专学校音乐教学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加强学生基本音乐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记忆能力和音乐的感受力。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学生大多是零基础的并且都已十六七岁了,想要练成固定音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又是必须面临解决的现实问题。怎样来有效解决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深思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乐理》《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音程、和弦等乐理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视唱练耳》方面的困难,利用计算的方法加以实施突破。进而更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视谱、听音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调式和声印象和调式和声意识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三、《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探索与研究

1.务实性与科学性

广泛地调查研究了解《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课堂的现状,结合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当今幼儿园对幼教人员的需要。让《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更适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为提高高专学前专业大学生音乐素质服务。

2.建立适合学前专业的课程实施标准

本课程传授有关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更好的学习、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进入音乐殿堂的大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与音乐素质有重要作用。

四、《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实施目标

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原则,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道、领会、应用、综合、评价。按照目标的要求分层提出和涉及问题,让学生透彻地分析和理解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来对乐曲的分析处理情况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念和自我评价体系,一门学科不仅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任何概念、问题、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知的形式来理解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去组织他的知识,帮助他在需要发现的特别情景中有所发现。

我校《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1.通过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地认读五线谱及简谱。2.经过听觉训练,掌握基本的听辨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知识。3.通过视唱准确表达各种音乐术语及乐句的划分等。4.了解与音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历史与文化知识。5.运用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进行单声部视唱,从而为学生毕业后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来安排的,从《记谱法》《节奏与节拍》《音程和和弦》《调式和调性》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视唱练耳教学以音程练习、节奏练习等基础知识进行训练。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大大提高,让学生持续地主动参与思考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以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具、辅助教学,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教程》李重光,湖南文艺出版社.

[2]《教学实验论》赵鹤龄,张武升,人民教育出版社.

[3]《基本乐理教程》张志文,辽宁教育出版社.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6

【关键词】基本乐理;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性

在音乐教学中,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与其它课程,诸如音乐欣赏、歌唱、器乐、视唱练耳等教学是相互渗透的,其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音乐学科与别的学科相同,也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就是这门学科的基本乐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只是纯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只是枯燥地、被动地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

一、基本乐理知识实践性概述

音乐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又应用到实践之中,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为直观的一个体现。具体而言,基本乐理知识的实践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知识来源

乐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音乐作为而孤立存在,它是与音乐作品密切联系的,是对音乐艺术中规律的总结,因此不能仅仅将乐理作为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对于节拍节奏的理解,3/4拍绝对不是数学教学中的四分之三,而是音乐旋律中的强弱规律,它既包含音的长短,也包含音的强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再比如在管弦乐四季歌中分为四段主题,乐曲采取了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入听辨音强弱的游戏,让学生会肢体语言对听到的音的强弱变化进行表达,如果是强音就将身体舒展的强烈,是弱音就将身体蜷缩的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理解节拍和节奏,就必须要将其融入到相应的音乐作品中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会不同的音乐节奏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体验,而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

(二)回归实践

乐理知识的学习最终必须要回到音乐实践中去,只有将乐理知识融入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习者才能真正体会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意义所在,才能让自己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对音乐作品和实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进行乐音的四种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强弱关系、不同的乐器演奏让学生体会同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一些。

二、基本乐理教学要做到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实践包括对音乐的认识、音乐表演与创作等几类活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之中,音乐实践主要有声乐、器乐的学习,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理解等。在这些音乐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中恰恰可以表现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性原则。

(一)指导音乐认识实践活动的学习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乐理中的基础知识会对这些音乐的风格把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音符”,是构成音乐的一个要素。它是音乐作品音乐形象和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歌曲的节奏赋予曲调鲜明的性格,蕴藏着丰富的表现力,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如《大海啊,故乡》,这首优美而深情的歌曲,采用了强弱拍不对称的3/4拍,颇似海浪涌动时骤起慢落的波浪感,并使用了一个主导节奏型贯穿全曲,运用切分、附点等手法使音乐具有海的性格和内涵。在演唱时就要把握歌曲的这一个节奏特点,充分地运用其表现力,唱出“大海就是我故乡”的主题思想。演唱者要对歌曲的节奏认真领会,把握情绪脉搏的节奏律动,从而在演唱中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节奏的推动力和表现力,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将节奏通过具体的乐曲表现出来,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有非常有帮助的。

(二)进行音乐创作实践的意义

为使学生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习的基本乐理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音乐词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应用乐理,就必须通过音乐创作进行实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调式感、试唱能力,音乐语汇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让他们再重复性的进行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因此进行创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他们音乐学习的境界。

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的学习则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创作的大门。音乐教学,特别是创作教学,对于学生发散能力的培养、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直觉的创造力。

(三)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教师,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够自觉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来感受音乐。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那么他对音乐的感受就更加充分,从而更加助于他们继续在音乐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进而表现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使,既不能脱离了音乐实践与感受,单纯、枯燥地去讲解各种理论知识,同时也不能再音乐的实践过程中只让学生实践,而忽视多各种音乐现象、乐理知识的分析、比较以及概括。我们要做的,是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的课堂会始终生动活泼并且充满情趣,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更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基本乐理知识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最为基本的音乐方面的理论基础课程,在音乐学习中是第一门向学生全面传授音乐知识的课程。扎实学好这门课程,将会为学习者进行其它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提高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基本乐理的学习不能简单、枯燥的讲解,要将其放在活动中学、放在歌曲中学、放在游戏中学,放在欣赏中学,这就是基本乐理知识的实践性。这样的学习,学生不感到枯燥,完全是在一种兴趣盎然的过程中接受这些乐理基本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参考文献:

[1]张亚利:基本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J].大舞台,2011(02)

[2]许澄:浅谈基本乐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3]罗丽娜:基本乐理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西安音乐学院,2011(07)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7

臂如,一个身体素质较弱的人,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对身体的基本素质训练、定向训练之后,才有可能承受竞技专业的专项训练。同理,幼教音乐专业的弹、唱、跳、编创、教法与实践等专项技能,必须以音乐感受(听辨乐音、节奏、旋律、和声、对位、配器)与经验(基础练习、作品听赏等积淀)为基础,对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理解一定的技术内涵,才能够顺利地吸收、转化、运用音乐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分为两个程度级别:基础差的从“课程1”开始,直至学完“课程2”;基础较好的可以从“课程2”开始;基础较强的可以免修(经过考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专业入门培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优化音乐专业课程

根据音乐幼教内容与要求、学生音乐专业能力的培养标准,对音乐专业相关理论、技术课程,进行最短教学时间与最高教学质量的组合———优化音乐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的理念是:专、宽、拓。

(1)专业性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在音乐范畴中,与幼教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包括了音乐创作、音乐表现、音乐文化等音乐专业领域。臂如,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和声与对位、曲式与配器、音乐史与音乐风格,等等。这些专业理论、技术的正确运用,才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幼儿的培养。

(2)幼儿音乐教师的多项技能培养幼教过程中,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与技术运用能力,具备两方面技能:教学组织与专业演示技能、教学引导与反馈矫正技能。一方面,音乐教学组织过程应表现音乐的美,引起幼儿对教师、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教师的示范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现音乐的情感与风格,能够准确表现与表述音乐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引导与反馈矫正是使幼儿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教师必须正确地引导幼儿根据专业性发展要求的启蒙、基础,对幼儿的表现予以矫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幼儿音乐教育虽然是启蒙教育、内容简单,但不可以非专业、引导幼儿朝着错误方向发展的误导。

(3)培养知识、技能的拓展能力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才有助于教、学的同步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音乐表现与音乐教学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一方面,必须掌握音乐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规律,具有理解因社会发展而促进音乐表现方式、风格的演变,使幼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创造能力决定了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培养。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语言、数学具有不同的特性:非语义、跳跃、随心、随性、闪念,等等。这正是人类创造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3.培养能力的教学策略

从提高音乐素质基础的“专业入门培训”开始,至实施优化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应坚持:由浅入深、全面地进行音乐专业技术训练。在各项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贯穿专业性、基础性、综合性的原则。具体应包括四个方面:

(1)音乐听觉基础训练音乐听觉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不能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视唱练耳课程,应该将音乐材料由浅入深、结合实际地组织。臂如,选用幼儿歌曲旋律、钢琴曲、管弦乐作品,把专业基础与弹、唱、音乐鉴赏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2)音乐思维基础训练在听觉与音乐表现技能(弹、唱)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活动。教学中,应该细致地开展反馈、矫正、评价,直至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习惯对音乐的思考、对自己或他人音乐表现(弹、唱)的评价与矫正。

(3)音乐表现能力训练音乐表现的技术与审美,决定了音乐表现的程度高低。在训练中,不因为学生是非音乐专业而降低技术要求。在钢琴、声乐教学中,应按音乐专业要求逐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技术,同时要注意评价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技术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8

音乐审美音乐理论课审美意识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学已经成为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美妙、高雅的音乐来感染人们的心灵,从而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这样不仅能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还能提高人们对音乐作品的认知能力。

一、传统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缺陷

目前,我们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乐理、音乐作品的创作、练耳、音乐欣,赏等。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和理论知识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音乐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是包括了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当前,教师在音乐理论课程中,都是采用罐输式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不过,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们也逐渐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为此,我们还要在日常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的加强人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学生有着更多的实践来对音乐进行艺术美感进行感受。

在长期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本质,这不仅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制约了音乐的发展。因此,我们当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放在音乐教学的第一位,从而通过不断的艺术分析考核,来加强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培养,使得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让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进而使其教师在音乐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

二、培养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音乐理论课程具有理论知识课程教学的特点,但是它确实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音乐美感进行培养,并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背景和审美价值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使得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得以充分的体现。为此,我们在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音乐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在日常音乐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对音乐的艺术美感进行理解,致使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得以增强。可见,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方面来进行分析,音乐历史主要包括了音乐作品的历史及其审美体验历史这两个方面。其中,在不同的音乐作品历史当中,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对学生音乐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使得学生在日常音乐学习当中,对自身的音乐艺术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将音乐教学的知识性和技能性内容的有机结合,还实现了现代化音乐教学的创新性,使得现代化音乐艺术的特点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音乐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不过,从我国当前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方法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就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当前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进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理论教学的课程改革。

三、改革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由于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繁多,因此导致人们在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其内容十分的复杂。于是,为了让人们对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有着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就以和声课为例,来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

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与此类似,乐理、视唱练耳、歌曲创作、曲式音乐史、音乐欣赏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基础教育能力,能够更充分地完成音乐美育的工作,因此,都需要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艺术性本质,重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比如,乐理课的教学改革,应当像和声课一样,把书本上的谱例转变成实际音响,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各种常用符号和术语的音乐效果。此外,还可以选用学生熟悉的音乐名作片段作为辅助例证,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音乐符号、表情术语、记谱法知识等内容的音乐表现意义,从而更准确、更牢固地掌握乐理知识。这样,通过把广泛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响的感染力紧密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爱乐之心,调动他们参与对音乐艺术、音乐历史进行讨论、分析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的音乐熏陶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艺术理解和良好的艺术素质。

音乐的艺术内涵体现在对音乐美的创造、表现以及相应的感知、认识之上,音乐教育因此也就成为必须贯穿着审美意识的艺术教育形式。高师音乐教育院系的音乐理论课,属于音乐艺术类课程的重要一环。无疑,音乐审美意识也是这一类课程的核心成分,是这些音乐课程的艺术属性得以体现的基本前提。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水平的提高,还对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9

一、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占据很重要的比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没有进行过相关音乐专业知识学习,相关音乐专业基础薄弱,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处于空白阶段,需要从零学起,学生对音乐方面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也有所欠缺。乐理知识本就晦涩难懂,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水平下降,使得学前专业学生降低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理知识晦涩难懂

乐理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接触到的都是晦涩难懂的音乐专业术语。由于学生在学习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开始接触乐理知识时感到困难。例如:五线谱、音符、调式等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乐理知识显得更加抽象难懂,学生对于乐理知识的记忆方法仅限于死记硬背,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乐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乐理课教师精通音乐专业知识和音乐技能,但是乐理学科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知识。乐理学科教师无法掌握学前教学规律,无法掌握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乐理课教师通常运用教授音乐专业学生的方法来教授学龄前儿童,无法将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童真、趣味应用到乐理课堂教学中,使乐理教学与学前教育相脱节,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龄前儿童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部分没有进行过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培训,但有些学生参加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难。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知识培训的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吃力,这一部分学生在对乐理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上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在乐理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过程中,由于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

二、提高学前教育乐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更新理念,注重乐理课堂教学

虽然,教学模式已经从注重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注重素质教育,但是从现有的教学模式来看,音乐教学整体上依然没有得到重视,想要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引起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重视,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对音乐的演奏和演唱技巧的培养,还要注重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乐理知识是音乐演奏和演唱技巧的基础支持,乐理课的知识直接影响其他音乐学科的学习。在乐理课上缺失的乐理知识需要其他音乐教师进行弥补,乐理知识是一个需要不断理解的过程,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渗透乐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乐理知识,将乐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乐理知识的重视体现在全体教师的重视上,首先,要得到教授乐理教师的重视,其次,其他音乐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授音乐知识时,渗透乐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乐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是一个双向吸收的过程,教师除了做好乐理知?R的教学准备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的变化反思自己,根据教学的变化改善教学方法。想要提升乐理课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根据教情与学情的变化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学生在教学中应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学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学生的思想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篇10

1.1缺乏高职音乐教学理念

在高职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不够重视音乐教学、教学理念不正确的现象,阻碍着高职音乐教学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对音乐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完善的音乐教学计划和音乐教学方案,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学教师团队,也缺乏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指导。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往往重技能轻人文,因此,安排音乐课程比较少,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无法满足,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高职教学的发展。

1.2硬件设施的缺乏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强大的硬件设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支撑。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相当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硬件设备,乐器、琴房、音乐教室等短缺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开设。

2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

2.1明确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方向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的问题。根据对高职音乐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并结合对以上我国现有的较为普遍的音乐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我们得出,为了使高职音乐教育类专业学生从根本上解决综合能力素质提高这一现实的问题,最科学和有效的途径就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有效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各项知识并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从一开始的专业基础学习就将各专业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使专业的理论到实践环环紧扣,并最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落实到实践当中来,我们即需要考虑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怎样进行课程的整合。在实践中,哪些课程我们可以加以整合和学习运用呢?通过在高职艺术院校的多年教学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可以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及钢琴即兴伴奏四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与声乐、钢琴两门核心课程加以整合,形成一门音乐综合素质能力课程。做到资源整合,将学科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其取得1+1大于2的效果。

2.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落实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是高职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综合素质能力课程从根本上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性与延续性,同时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众所周知,乐理作为音乐专业学习最为基础的基石,一切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学习都要建立在首先学好乐理这门课程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设计的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以掌握乐理知识为主,在此基础上扩展了解声乐歌唱的基础理论即视唱练耳的基础理论部分和钢琴即兴伴奏的相关理论知识,这就涉及到和声、曲式等理论知识。而实践技能教学部分则要求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能非常有表现力的进行自弹自唱表演,熟练掌握声乐的发声方法及钢琴即兴伴奏的基本技能,同时增强对音高、音准、节奏、旋律线条等方面的感受力等。

2.2.1音乐综合素质能力课程基础理论部分。课程结构以乐理为基础,主要讲解音、记谱法、节奏节拍、乐谱中的记号、音程、和弦、调式及调号等基本知识。然后建立在乐理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和声知识:大小三和弦及四部和声、正三和弦功能体系、三和弦的连接、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终止四六和弦、三和弦与六和弦及六和弦之间的连接、属七和弦的转位及解决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节奏、节拍和调式、调性等继续让学生能逐步掌握相应的视唱练耳知?R:基本音程、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的构唱及听辨,2/4/、3/4、4/4/、3/8、6/8拍的节奏打击和听辨以及简单的练习曲视唱,大小调式(主要是三个升号及三个降号调)及民族调式的听辨及视唱等。再进一步延伸,当掌握一定的乐理和声基础知识后我们的课程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基本的钢琴即兴配奏的学习,将所学的对于旋律与和声进行规律的知识运用到歌曲的弹奏中来。同时,将视唱练耳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与声乐演唱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能自弹自唱的培养目标,为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2.2.2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技能部分。演唱实践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在舞台上的歌唱活动和其他一些表演与台词练习,来逐渐掌握演唱的相关综合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在实际舞台(或讲台)上的音乐感受力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表现力等综合音乐素质。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如何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曲演唱,歌唱时嗓音稳定,有较好的心理状态,音准、节奏正确。演奏部分则侧重让学生在基础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各类别音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从乐理、和声到曲式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钢琴伴奏的水平一方面要受到学生钢琴技巧的制约,这就要求学生钢琴演奏的理论水平、创造性、综合应用能力要比较强,随着钢琴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伴奏水平就会水涨船高。同时,在钢琴技巧比较高而钢琴伴奏水平却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说明学生的伴奏水平受到理论知识水平、创造性、综合理论应用能力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更为系统的全面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努力刻苦的磨练,才能提高自身的钢琴伴奏水平。反过来讲,当学生通过钢琴即兴伴奏对自身的综合理论素质得以更好的检验和提高,又能对钢琴演奏的技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