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德育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5:58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假如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经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服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熟悉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假如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治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反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治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2

关键词:品德教育;适当教育;关爱学生

首先,开展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长对学生进行适当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好坏与家教有关,不是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吗”?所以我们家长应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来了解孩子发展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己对孩子品德发展的洞察力,建立和孩子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创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子女,培养子女优秀的品质,让子女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就是我们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教师自身应进行品德修养,做好学生的楷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品位,来影响教育学生。诚然,教师一定要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有了进步就要及时鼓励表扬。因为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好孩子是夸出来;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同时我们的学校应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品德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挖掘本学科中品德教育题材,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渗透品德教育,这样才会达到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3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

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

4结语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4

1.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产生的道德困惑和遭遇的道德困境也会越来越多,帮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和家庭本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德育的光环往往被忽视,道德教育明显滞后于现实需求。公益广告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承载形式,它通过生活化的情节把画面、音乐、语言等要素相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道德情境,有助于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力,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

2.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年龄段,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理应成为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带有封闭性,由于时空的限制,使得青少年获取的道德信息有限,加之学校多为理论灌输式教育,他们缺乏亲身情感体验,教育效果自然很难达到最佳。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突破了单一、封闭的传统模式,它携媒体之力,教育形式公开,传播范围广泛,具有其他德育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公益广告的内容选择了温和亲善的表达方式,契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的信赖,通过知情意行不同层面的积极影响,为青少年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使青少年自觉接受公益广告所蕴含的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付诸实践。

3.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不乏不良信息,它们通过不断刺激青少年的神经使其价值观念随之发生流变。青少年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深刻,极易诱使其思想和行为走向反面,为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高风险时期,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之外,净化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公益广告的出现和增多有助于社会德育环境逐步得到优化,通过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有益的社会环境,帮助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二、从青少年德育视角审视目前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1“.公益广告主”缺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公益广告没有固定的广告主,相比商业广告而言,“公益广告在思想和艺术性上的要求更高,创意要更加精妙,因此可能制作成本更高,没有固定的广告主,自然制作资金落实不了”[3]。公益广告的投资回报较慢,其传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企业在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作为媒体,如果大量刊播公益广告自然会减少商业广告的播出量,这将直接减少媒体的收入,因此,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也不太愿意刊播公益广告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一来,公益广告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2.题材不够丰富,忽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

目前的公益广告几乎都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或背景,很少对农村生活加以关注,尤其缺少对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进行关注。公益广告的一些制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城市青少年受众群体代表了全体青少年受众群体,完全忽略农村青少年受众群体的特殊性。有一些制作人员受到商业广告的影响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商品的消费群体主要在城市,农村的消费能力有限,因此他们认为广告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城市,殊不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的宗旨完全不同,公益广告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中国十三亿多人口,大部分人还在农村生活,农村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公益广告的性质决定了它更应该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杜绝任何形式的城乡偏见。

3.播出时间有限,传播力度不够

2002年,多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各媒体刊播公益广告不得少于全年广告刊播量的3%。我国3%的公益广告比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是明显偏低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功能。尽管我国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媒体刊播公益广告的任务和责任,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是有很多媒体尤其是地方媒体故意将3%的比例压缩,他们重视功利目的,强调经济价值,延长商业广告的刊播时间或扩大商业广告的刊播版面以增加收益,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度不够已经严重影响其德育价值的实现。

4.刊播平台不均衡,有效互动尚未形成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刊播广告的平台也日渐丰富,公益广告热衷的刊播平台是电视和报纸,2013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2%。电视公益广告在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而言,青少年热衷的网络和手机等刊播平台却没有真正地把公益广告发展起来,刊播数量有限,甚至有些平台至今和公益广告都无缘相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降低了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力。此外,我国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缺少有实质意义的互动,一些学校虽然开展和公益广告相关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影响力较小。

三、提升公益广告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有效路径

1.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

很多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公益广告运营模式,如美国采用社会主导性模式、韩国采用媒体主导型模式、日本采用企业主导型模式,这些国家的公益广告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管理机构,社会教育效果良好,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实际,为完善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机制,首先,政府应当成为公益广告的监管者。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公益广告立法,明确公益广告的主体和职责、约束各方行为;完善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和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或赞助公益广告的积极性;对公益广告的质量和水准实施严格监管,对刊播时间和数量实行严格监督。其次,明确企业是公益广告的广告主。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企业应该有服务社会的理念,是社会大众持续的消费行为推动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做到饮水思源,积极投资公益广告,支持我国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和人民。再次,明确媒体是公益广告的者。媒体要主动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刊播公益广告,展示出崇高的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最后,明确广告公司是公益广告的经营者。广告公司必须用心去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让公益广告能在顷刻间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继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选题紧扣青少年需求,均衡关注城乡青少年

公益广告的受众应该是面向全民,不同年龄的人群喜好不一,关注的热点各有不同,因此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确定其相应的主题,“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4]。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欲提高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德育效果,选题必须紧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既要科学分析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又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关注焦点,科学确定公益广告的选题。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国情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青少年多,公益广告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不能把眼光狭隘地禁锢在城市,更不能用惯性的思维把城市青少年的德育现状等同于农村青少年的德育现状,既要考虑城乡有别,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唯有如此,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3.找准适合青少年的传播形式,搭建媒体联播平台

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而言,公益广告的表达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呆板的标语式、口号式宣传,尽可能地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剧情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载体来表现。在传播时间上,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例,青少年接触的时间主要在晚间和周末,因此,在这些时间段可以适当增加公益广告的播出频次,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结合每个节日特定的主题和内涵,刊播有针对性的公益广告,这更易引发青少年产生共鸣。在传播途径上,调查发现,青少年接触电视公益广告的机会最多,同时,互联网、户外媒体、手机、报刊等载体也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公益广告的新渠道,尤其是网络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网络公益广告具有“交互性、时空广泛性、传播质效性和低成本性”[5]等特征,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手机网民数量也将快速提升。因此,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充分利用新途径传播公益广告,搭建媒体联播平台,以最大的媒体覆盖率,最有效的传播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公益理念和道德风尚。

4.增加体验式环节,实现青少年与公益广告的有效互动

青少年是德育的重点对象,自然也应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可以适当增加体验式教育环节,让青少年有机会参与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过程,这不仅可以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可以定期面向青少年开展公益广告创意设计比赛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激发青少年参与公益广告的热情。广告公司应主动提高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和制作质量,要敢于打破传统制作模式,善于创新,设计制作具有一定冲击力的直观画面,让青少年在看到画面的瞬间能产生切身体会,自愿接受公益广告中传递出的道德信息。以亚马逊森林保护网络公益广告为例,该广告创意独特,内容直观,人们亲手用鼠标拖动画面上的滚动条,就能看到森林燃烧的场景,燃烧的震撼力直击人的心灵,瞬间使受众意识到保护森林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广告公司还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集独特创意和优秀作品,合理吸纳青少年的妙计良策,让青少年变被动的受众成主动的参与者。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5

关键词:道德建设;教师;青少年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和教师形象不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形象。比如一些教师把青少年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不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做一视同仁。对优生有优待,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这会给处于青少年带来非常大的心理阴影;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倡更新教育观念时,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已经成为老师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师德建设,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源泉

青少年是道德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负责,而不能只看个人眼前的利益和荣誉。教书育人要真正重视于青少年的成长,目光不能短浅,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大处着眼。教师对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单单停留在应试上,就很容易忽视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把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考虑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加强师德的建设,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只凭“理智”去履行了应尽的义务,那么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勉强。师德的影响力就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对“善”不能很好地学习,对“恶”也没有恨的心理。所以,注意环境的创设是陶冶教师的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中主要就是教师道德情感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思想进行讨论和批评,强调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还应当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要从正面积极自我客服,从而对青少年树立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道德意志。

三、注重教师的行为训练,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所谓道德习惯,是指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的持续的道德行为。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对于教师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规范行为、调节行为和评价行为是极为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把自觉的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良好的行动,并经过日积月累而成为高尚的道德习惯。只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提上来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行为训练。训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四、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注重师德的建设,对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一名人民教师,绝对不仅仅只传播专业知识,更要在做人方面,道德方面都为青少年做出模范和表率。教书育人需要端正心态,心中充满爱,才可以更好的影响青少年。工作中,教师要严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和管理青少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服众,才能使青少年信服。作为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能够较好青少年的同时,更能是青少年信服。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夸夸其谈来给青少年上课。而应该是有丰厚的知识,运用教学的艺术传达给青少年。教师教育的观念、知识内容、教学方式只有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搞教育不能盲目的跟风走,搞形式主义,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是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完全一致。素质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师德教育的工作。只有有了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才能有良好的教风,有了良好的教风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戚万学,主编.道德教育新视野[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肖川,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于光远,陈保平,著.教师素养新论[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6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措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古语云,欲齐家,先修身。可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坚持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培养其成为有抱负、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一、新时期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多元化价值观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

改革开发以来,西方思想对我国社会道德观及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速了各类价值观的传播,对青少年的“三观”影响巨大。目前,社会文化发生了极大改变,新的信息元素不断涌入,使得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认识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对于同一事物,人们更倾向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评判,评判认识多元化,甚至出现完全不同的观点。这种对于事物道德评判的不一致,表明社会道德的多元化已经形成,这必然会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从现实来看,青少年的价值观已然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怀疑及否定上,也体现在对于善恶界线的混淆不明,这使得青少年对于考试作弊、盗版、婚外情等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不道德问题出现了认识分歧,增加了道德教育的难度。如何引导青少年走出道德认识的误区,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是现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增加了道德教育的难度

随着年龄的增加,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日趋成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此阶段是青少年由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其生活独立性不高,自我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这类青少年热衷于追求自我个性,喜欢标新立异,逆反心理较强,难服管教,非常反感家长及教师对自我生活的干预,特别排斥说教性的道德教化。对于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难以进行道德教育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创新教育方法,转变教育策略,强化教育耐心,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当成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常抓常新。

(三)社会道德标准的差异化不利于青少年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媒体道德教育,其中,家庭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最为长久和深远;学校道德教育主要由教师来承担,以向学生传播传统道德规范及主流价值观为主;而媒体道德教育主要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包括网络、书籍、影视、广播、报刊等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这三类道德教育所执行的道德标准并不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致使道德标准差异化,影响青少年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从而不利于其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学校教育学生尊老爱幼,而社会上却出现了老人跌倒“不敢扶”的情况,一些父母也教育青少年要少“惹事”;父母教育孩子要谨慎男女交往,而媒体却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非一致的道德标准和观念都增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难度。

(四)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蓬勃发展起来。互联网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一方面,其方便了青少年获取新闻信息,查阅学习资料,进行人际沟通,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中也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如过多的负面新闻、攻击性谩骂行为、网络恶作剧、暴力影片、色情信息,等等,这些不良信息对于“三观”还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影响很大,易使之缺失信仰,出现道德困惑,形成不良道德认知,这些都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

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基础道德教育

应加强青少年的基础道德教育,使传统道德认识深入人心,促进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联合起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礼貌谦逊、诚实守信等基础道德教育,利用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些道德认识的理解,并循序渐进地开展下去,以使道德教育由基本道德教育逐步进入到较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由具体的道德教育进入到较抽象的道德教化,由个体道德向群体道德乃至社会道德层层推进,在做好基础道德教育的同时,逐渐形成道德教育体系并落到实处。

(二)加强道德的实践教育

传统的道德说教只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之一,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还可通过道德实践教育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有效认知。因而,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还应使道德认识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并落实于道德实践。在具体的道德实践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做好实践指导工作,以修正青少年的不良言行,使其及时认知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例如,可指导青少年多为家长分担家务劳动,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尊重师长,帮助同学,加入志愿者团队,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能于点滴间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强化其道德认识,提升道德素养。

(三)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果

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及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之关系。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及家庭之各自优势,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以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父母不仅应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还应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孩子形成道德影响,完成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工作;而学校则应在加强青少年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其德智体美劳之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综合素养。如此,家校之间形成合力,组成德育的无痕之链,能够有效避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脱节,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

(四)净化社会的道德环境

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我们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净化社会道德环境,遏制具有负面效应的环境因素。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可通过舆论手段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宣传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舆论氛围,帮助青少年提升道德认识。此外,学校及家庭也应发挥自身作用,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

三、结语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合作,以形成德育之合理,促进道德教育的高效开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文化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完颜华.家校联动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7).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互联网的魅力所吸引,它迅速地影响着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怎样的道德素质,在网络中就会表现出怎样的道德品质。

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围绕网络领域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教育手段、方法对主体进行的旨在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陶冶其网络道德情操,培养其网络道德品质和信息伦理素养,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而展开的道德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着现代德育的思想、目标和内容展开,它与学校德育有密切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

网络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因此也应具备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并且它也是由教育的基本要素组成的。但是,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教育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网络道德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网络道德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认知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网络道德教育打破了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开辟了道德教育新的研究领域。根据其特点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网络道德教育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乐趣。对在校的青少年而言,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明确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进行学习的责任意识。必须教育青少年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构建网络时代的学习观。其次,帮助青少年明确网络学习的目的。最后,青少年学习观的树立,还必须把培养诸如全球意识、地球村观念、未来意识等信息观念纳入青少年信息伦理视野。

2.引导健康的网络交往方式

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青少年宣泄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网上交往是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第二个内容。就网络道德教育而言,只有帮助青少年把握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层次,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到最合适的状态,才能尽可能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同时,网络道德教育还应该强化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这种自我表现保护意识。

3.调适与维护网络心理健康

互联网的应用使青少年在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使传统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法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提升其作为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网络行为。

4.建立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

针对青少年网上活动的特点,网络道德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启迪自觉的同时,增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这方面的实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网络生活也日益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受到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而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增强是非观念、抵制不良行为,成为一个健康合格的人。

2.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强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上网大多是用在聊天、交友、游戏等娱乐方面上,而网络环境是虚拟的,长期在此虚拟的环境中发展下去就淡化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

3.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是非判断模糊、法制意识薄弱的人生发展阶段,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忠,刘立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150-151.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8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深入,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遭遇了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涤荡,而沉浮于其中的青少年群体受到的影响极为深刻,其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凸显“时代话语”特征。在这过程中,学术界围绕新世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

新世纪来,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这个问题,学术界是众说纷纭。概括地说,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研究主要有“爬坡说”、“滑坡说”和“中间说”三种不同观念。学术界认同“爬坡说”观点的人数较多,他们主张青少主流思想道德较好,同时承认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相对于“爬坡说”,认同“滑坡说”的学者人数相对少,他们同样认同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整体上较好,但不否认青少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持“中间说”的学者较少,他们认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喜忧参半。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爬坡说”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学者们主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虽然承认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许多不足,但坚持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状况较好。

有学者认为较多的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清楚地辨别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一方面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积累知识,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归纳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四大特征:“对知识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其强烈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追逐时尚生活;追求人格健全,企盼道德回归。”[1]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滑坡说”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又组织了一次大型调查,在对“您认为在当前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限选两项)”问题的回答中,有48.3%的青年选择“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列第一位;有30.8%的青年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日趋严重”,列第二位,并由此得出我国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冷漠和异化,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致使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交往半径短、家居生活封闭性强的特点[2]。有的学者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世界青少年道德问题,如犯罪率上升、毒品泛滥、性混乱、家庭暴力等,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道德下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对金钱的追求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要,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吸毒贩毒猖獗、冷漠心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衰落。犯罪是道德沦丧的表现,目前已查获的作案成员尤其是严重犯罪的作案成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半数以上,而犯罪率的上升则无疑表明道德水平的下降。有的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对青少年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影响较大,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不仅表现为“不思进取、沉迷虚幻、自私狂妄”,还表现在丧失自强不息精神和诚信缺失[3]。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中间说”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这个问题,有学者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没有呈绝对的上升趋势,也没有显示绝对的下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持乐观的态度。

有学者指出,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呈向上发展的趋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吻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与和谐社会建构不符的问题。如,个人的价值取向居于社会的价值之上,重视个人利益取得忽视了社会利益,损害社会利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没有把对道德的理论理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许多不良之风明知道是不正常的,但是无法消除面对这样不良风气的矛盾心理。有学者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做了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但也有部分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产;在社会工作中,青少年具有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热情,但在奋斗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对父母的赡养、履行做子女的义务,但是有部分人在履行自我的责任中只注重自我的感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面前就显得无力。

二、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学者们围绕这几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的活跃,侵蚀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某些领域滋生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染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4]。有的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方法方式出现问题,学校的道德教育趋于理论化、形式化。因此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只知道一些空洞知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把这种理论落到实处,造成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认知不够全面、深刻;对于社会丑陋的现象只能流于口头上的斥责,而无法抵抗这样的丑陋现象[5]。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偏激失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格教育现实作用的无力、道德教育凸显的功利性、文化教育的失重、审美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偏离了社会主流;网络技术发展的利弊、使诚信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使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于困境。

三、加强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素质教育首位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校要自觉地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强化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目标。一是健全教育内容。加强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教育。二是改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注重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智与德的统一。三是抓好师德建设。学校一定要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影响青少年学生。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应担任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要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关爱;还要与孩子共同欣赏积极健康的作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思想道德素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其监督,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德育基地;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净化各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取缔各种不文明的文化场所。

四、简要述评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目前关于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特点、原因和对策方面。其研究大多延续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传统套路,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9

论文摘要:把网络道德教育融入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系统之中是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本文从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网络时代带给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变化、当前青少年网络德育工作的对策和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计算机犯罪等问题也衍生开来,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青少年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尽快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现状

由于网上世界的虚拟性,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犯罪的滋生。在网络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

二是黄色信息的传播。信息内容一般来说带有地域性,而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是全球性的,色情信息在有些国家是合法的,这就使得一些黄色信息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无障碍地传播开来。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侮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人互联网。

三是西方文化的侵略。因特网信息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一些国家还通过因特网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反映在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上,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下载、复制文件轻而易举。一些开发商任意复制他人的源码,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这种侵犯知识产权的恶劣行径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极易错误地引导法律意识淡泊的青少年走上任意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道路。二是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未经授权闯入网络的黑客,从开始的恶作剧到有意识的犯罪,为青少年树立了错误的偶像,使一些青少年错误地把能够闯人加密的网络当作自己计算机技术高低的试金石,甚至把侵犯网络安全作为自己计算机技术的练习方式。三是个人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个人隐私权受到信息技术系统采集、检索、处理和重组等信息能力大大增强的挑战,“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艳照门”这类反例所引发的意料之外的轰动效应,对于好奇心强烈、盼望走捷径迅速出名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四是信息产品开发商对社会的责任感问题。有的开发商把渲染暴力和色情等垃圾信息编入程序,造成这类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针对目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甚至政府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并积极采取了相应措施。分析目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难发现,还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信息和网络是罪魁祸首。二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只为应景而为。三是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单向教育。

二、网络时代带给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少新的变化:

1.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增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功能和生活方式。在现实世界中,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而作的自我选择,是人们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径。信息时代的道德选择与传统道德选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更具有主体性,这是由网络时代信息的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和互通性等特点决定的。青少年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在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下,我们习惯于希望青少年具有或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但在网络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浏览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寻找符合他们所需的榜样和偶像来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2.道德表现的内隐性增大。人具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因此,人的道德意识活动并不一定表现于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阅读探讨、人际交往等道德表现的外显形式更多地隐藏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使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观念等基本情况不易为人掌握。

3.道德行为的管理难度加大。网络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交流,但同时也使恶意的不良信息更易流传。如果青少年通过网络技术,在网上实施诸如传播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窃用他人的信息以及访问不良网站等违法行为或者其他的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将很难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网络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对青少年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缺少控制的依据,也增大了管理难度。

4.道德个性的发展趋向日益虚拟。网络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青少年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能在课堂以外接受到更多的的知识和教育。但同时也会对青少年的个性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信息海洋的无边无际衬托出个人的渺小,使个人会产生无助、无奈,甚至产生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青少年因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获得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影响其正常的现实社会交往和社会化进程,进而只愿意在网络上虚拟完美的人生,消极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5.道德教育的网络资源不足。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量存在巨大差距。当前网络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基础语言也是英语,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所隐含的往往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相比之下,中文信息量目前还不到1%,中国传统和现代的道德教育资源在网络上所占比例极其有限。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就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教育效果肯定不理想。网络时代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新变化,更为道德教育增添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要积极推进德育创新。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根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应该致力于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以创新为标志的网络时代,网络德育要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应大有可为。网络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青少年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网络德育不仅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而且是青少年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尊重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当代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上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不容易接受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指令。但他们会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如果不能理解青少年这种“个性化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而是一厢情愿地强迫、急功近利的灌输,只会造成德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三是要追求德育的自然化和情景化。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千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也就是说,网络德育要潜移默化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昭示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的痕迹,这种创设情景和氛围以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主动实现德育的目的。

四是要努力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互动化和民主化。德育工作者应放下“为师”的架子,在网络德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和研究。网络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和民主地进行德育工作的良好手段。网络上的论坛与聊天室的匿名性,淡化了受教育的色彩,化解了抵触情绪,使德育工作者更易为人接受。因此,只要德育工作的内容正确、形式生动、易于理解,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是要注重网络德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网络德育工作要体现时代特色,摸清青少年的思想症结,对症下药。单纯说教的德育工作已不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当代青少年关注的不仅是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更多的是希望德育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解答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德育工作者只有深人到青少年的生活中去言传身教,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威力所在,才能由被动适应要求变为主动接受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新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构造新的教育模式。

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各方教育力量,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绿色网络空间。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大力普友网络知识,强化网络应用能力,多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活动,倡导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发扬网络道德,才能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本着“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把握导向”原则,以日常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性,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疏导,学会在网络世界中趋利避害,争作网络文明的先锋。

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是网络道德建设的技术保证。净化网络信息,必须对网络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管理,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难题。网络信息的控制通过对信息的过滤、选择来净化信息,从技术上保证青少年免受网络上非法内容的侵害,为网络道德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青少年德育教育篇10

abstract:withthepopularityanddevelopmentofthenetwork,themoralsqualityactualityofhobbledehoyisworrying.therearevariousproblemsexistseriously,suchasthehobbledehoybecomesaddictedtosurfontheinternetalltheday;therearesomanyteen-agersabandonedthemselvestothecomputergames;therearestillsomeyoungpeopleoftenbrowsetheunhealthyweb;andtherearealsosomanyyoungpeopledosomeillegalthingsthroughinternet.asisknownthattheseproblemsareexistbecauseofthesocietyandsystemissues,soweshouldgrasptheadvantageousandthedisadvantageousconditionsduringoureducation,wealsoshoulddeepenthemoraleducationorganizationalreform,innovatethemethodofeducation;allthemembersofthesocietyshouldcooperateswitheachothertohelpthehobbledehoyimprovestheirnetworkmoralsquality.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措施

Keywords:hobbledehoy,network,moraleducation,actuality,measure

作者简介:马绪文,男,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波,男,1985年生,四川内江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市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1-02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原因

网络以其自由、自主、平等、隐蔽的特点,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会,青少年在其中肆意驰骋,率性而为,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和道德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一,上网成风,聊天成瘾。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网民2.98亿人,其中有近八成是青少年,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已接触网络,并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把上网当作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休闲方式。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不在少数。以至时下青少年见面互相问候竟以“今天,你上网了吗”代替,其对网络的热情可见一斑。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把它作为交流、学习的工具,本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都热衷于聊天和电脑游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查阅有关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

第二,留恋黄站,网络婚恋。青少年的生理普遍达到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影响,正常的性教育滞后,人们谈“性”色变,性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这更激起了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另外,近几年,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网络婚恋愈演愈烈,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问题,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三,网络流氓,黑客偶现。如前所述,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不守道德规范,恶语伤人,进行人身攻击,公开他人隐私,无用或虚假信息,乱发垃圾邮件等,被称为网络流氓。另外,某些青少年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却不用于正途,而是充当网络黑客。

第四,迷恋网游,不能自拔。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2.8%,比2007年增长了3.5个百分点①。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并且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退学或心理障碍乃至治安案件的青少年不计其数。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场面制作宏大,画面唯美动人,角色选择丰富,个性随意展现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在网络中表现出的这些道德问题,其原因与他们自身的特点有关,也有外部的因素使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好奇争胜,寻求刺激。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对新事物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喜欢挑战自我,特立独行,寻求自我实现。

第二,缓解压力,寄托感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承担着巨大的学业、事业压力,并且常常又不能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压力逐渐郁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网络以其间接、虚拟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人们直接面对的是电脑,通过一连串电子符号进行沟通,说者不知听者是谁,听者也不知说者在哪,这就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不受约束。

第三,自律不足,他律滞后。青少年还处于道德品质的发展成熟期,道德意识不够明晰,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道德行为不够稳定,仅仅依靠自律还不能保证其行为的规范性。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就处于自律在一定意义上软弱无力,而他律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人性中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之举,甚至违法犯罪。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网络行为又有这么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并不只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青少年也不是只生活在网络中,他们必须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由于现实社会他律的存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常常与在虚拟网络中的判若两人。

其次,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青少年的充分参与无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具有网络道德问题的青少年多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影响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幸。

再次,这是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难解难分。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和建设者。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网络道德教育既与传统道德教育有联系,又与之有较大区别。这是由于网络和青少年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造成的,并进而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自由、隐蔽、平等的特点,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高效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流方式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气息,因而其德育对象难以明确划定,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有所不同,德育方式也需要与网络的特点相适应。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扩大德育受众面,及时更新德育信息,探索新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德育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不仅不能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还会失去网络这块现代社会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其次,青少年具有纯真、正直、善良、好奇、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有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辨别判断能力弱,意志不坚定,道德品质不成熟不稳定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起青少年较高的道德品质,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成为倡导和践行网络道德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网络道德教育没有搞好,会使占网民多数的青少年道德素养放任自流,造成网络上道德思想繁芜庞杂,青少年道德品质良莠不齐,最终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最后,网络社会中一方面有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和违法犯罪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网民坚持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较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传统的社会舆论对网络道德行为也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并且涉世不深青少年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受“污染”较轻,这也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第一,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德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并与之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要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就必须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而且,网络道德并不是独立于社会道德体系之外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也是基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接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尤其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主动出击,以网络促德育。网络在现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也无法阻止其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作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使青少年更了解网络,更能合理利用网络,形成科学的网络本质观;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网络实践,如建立网页,创建网站等,使之远离网络恶习,共同维护网络的纯洁;建立德育网站,力求形式活泼,贴近青少年心理和实际,占领网上德育阵地。

第三,社会多方协作,构建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应统筹政府、学校、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教育、工商、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学校要发挥青少年网络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改革德育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建设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家庭要发挥在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家长要学习网络知识,要严格控制子女的上网时间,注意其上网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子女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四,建立健全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监控。依靠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严格监控,研制更高水平的网络屏蔽、过滤系统,加强网络他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警察队伍,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从法律上规定网络运营的条件,对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日常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责任,并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到恰当的时候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律文件,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青少年上网营造有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潘建红.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观点.[J].精神文明导刊,2008,(11):49

[4]络成瘾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71/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