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7:33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1

关键词: 企业招聘;胜任特征模型;企业文化;心理契约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理念、胜任特征模型和心理契约是人才招聘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企业招聘要在组织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下进行总体设计,并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招聘流程,以与应聘者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框架解决的是应聘者个体与企业群体之间的适应性。胜任特征模型可以解决应聘者个体和企业岗位之间的系统匹配性,建立心理契约是尝试在企业和应聘者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框架——最基本的招聘理念

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员工在共同完成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和共有价值观,这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和制度约束共同维系了企业的日常运营,高度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具有良好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而与企业价值观相去甚远的员工则很难对其进行组织化。所以,从企业文化视角看,企业应致力于寻找、录用那些认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观吻合的人力资源。

1、企业文化与招聘的交互效应。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事实也证明,所聘人员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底蕴、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比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与企业有着相同理念、相同价值观的员工更容易理解企业使命,更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只有员工接受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才能“上下同欲”。nordstrom公司联合主席Brucenordstrom曾说过:我们可以雇用友善的人,然后教给他们如何卖东西。但是,我们不可能雇用销售人员,然后教他们如何友善对人。招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那些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致的应聘者。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职能之一的人才招聘活动,在由企业招聘人员组织实施时,企业文化烙印会潜在地影响其招聘行为。除此之外,企业文化对招聘的影响还体现为过滤和指导的功能。面对众多应聘者,应用企业文化标准来筛选,可以有效地过滤那些与企业文化不相吻合的求职者,而将认同本企业文化的人纳入选拔范围,以达到留人又留心的目标,实现人力资源招聘的良好效益。在招聘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展示企业文化,帮助应聘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与自己的求职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对比,为其职业取舍提供依据。

招聘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窗口向社会和应聘者传播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企业通过甄选过程对应聘者进行精心考察,把好人力资源的人口关,以保证被雇佣者有能力适应企业的文化,为巩固企业文化打下价值观基础。企业通过招聘途径,广泛吸引人才,可以录用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为发展企业文化引进创新的种子。

2、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理念。企业文化影响和规范着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才在行为上寻求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达到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招聘中应将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作为企业招聘的基本标准。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活动,并不意味着采用另外一套招聘方案,也并不需要另外开发特别的招聘方法,而是要在原有的方案中加上企业文化认同这一约束条件。最主要的是在测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予以识别,要在招聘的各个环节贯彻企业文化的意识。比如情境模拟,就可以选择以本企业实际案例改编成考题,而不是采用一般通用案例。

企业招聘的目的在于补充人力资源,提升队伍素质,提高组织效率。人才招聘的基本原则是人岗匹配,要求在工作分析基础之上建立各个岗位的能力模型。人才招聘最基本的原则是招到合适的人,应聘者的能力水平适合岗位要求就行,并不要求招到的都是能力最强、最优秀的人才。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招聘标准,不再局限于“人岗匹配”,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四个匹配”。合适原则也突破原有定义,扩展为能力适合岗位要求,价值观适合企业文化。具体而言,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招聘甄选标准:一是个体素质与岗位要求匹配;二是行为风格与企业风格匹配;三是个体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匹配;四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成长空间匹配。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的匹配,才能真正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企业选到合适的人,个人进入适当的企业,实现个人、岗位、企业的最佳结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需要企业清晰界定和明确阐释文化内涵。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清晰的文化战略规划,所有基于文化的管理就将无从谈起。招聘过程中,应把企业对员工行为有明确要求的文化特征列为考核点。基于企业文化的招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招聘人员的操作,选好负责招聘的人员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企业招聘人员不仅要贯彻文化策略,制定招聘方案,甄选应聘者,而且还要亲自传递、体现出企业文化,是应聘者第一接触和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具体承载者。招聘者的言行举止是传递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其着装、精神面貌代表着企业的风貌,其态度代表着企业的态度。招聘者给人的感觉应热情、友好、大方,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二、胜任特征模型——最有效的招聘标准

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招聘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重大转变。但无论是对胜任特征概念本身的定义,还是对其内容结构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胜任特征的本源意义也说明其具有鲜明的行业、企业、岗位特性,没有一个万能的模型可以通用。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应用这一方法。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刚性特征;整合;重塑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地调整产品的组合、经营方向以及生产方式。在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正常运转会受到来自外界与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以及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对调整措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企业文化刚性特征的概述

所谓企业文化刚性特征,就是指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不容易被改变的一种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中的惰性,即企业所形成的文化与企业内部结构、业务程序以及发展战略等多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二是刚性特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即企业成员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很难被改变或者模仿;三是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中的抗性,其主要表现是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外部的文化产生抗拒性。而企业文化刚性特征具有三个层次:一是中介文化,其主要表现是生活文化、管理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二是表层文化,其主要表现是物化文化,比如说办公设备、社区环境、工作场所以及建筑设计等;三是深层文化,其主要表现是观念文化,比如说企业宗旨、企业目标、职业道德、价值标准等。

二、针对产生企业文化刚性特征原理的研究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员所接受的一种价值观、信仰或者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很强的群体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其主要的表现是:一是企业文化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文化形式,它是与企业成员的成长、企业与成员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当企业文化形成的时候,会对企业成员的心理机制产生很大的影响,逐渐成为企业成员做出正确价值评判依据;二是企业文化是由不同文化背景与特质的企业成员所创造的,是企业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其中的文化特质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及人造物品等多种形式,而人类的组织活动特性、成员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特性以及时空特性作为企业比较特殊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组成了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三是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再单纯地表示自然存在的形象与力量,同时也表示企业文化存在的意义。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力,它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二次选择与控制。

三、针对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下的整合与重塑的研究

(一)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强化对企业成员的学习与培训

要强化对企业成员的学习与培训,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培训的内容,比如说联系形式、企业内部共享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文化习惯以及文化仪式等;其次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选调各个部门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企业文化学习与培训活动当中来,使其具有很强烈的系统性与目的性,从而有效克服企业文化刚性特征,有助于改善企业文化中的结构与文化知识系统。

(二)措施之二——采取措施实行整体性的重构或者整合的方法

整体性的重构或者整合方式比较适合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即在企业发展初期,选择资质比较优秀的人员作为部门的主观。在他的管理过程中,将先进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贯彻到整个部门的管理当中,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企业文化。这种方式的主要步骤是通过挑选中层管理工作人员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措施之三——采取措施明确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

企业文化中的刚性特征与以下三个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是企业文化中的刚性特征与企业成员的文化层次与工龄结构具有很强的联系;二是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与企业自身的成长具有很强的联系;三是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与企业的组织层次具有很强的联系,呈现出负相关的发展轨迹。

(四)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实施分层次的文化重构方式

分层次的文化重构方式比较适合于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很强的企业,这种层次的文化重构主要针对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比如说,联想集团在合并iBm公司中的pC分公司时,就采取这种方式。在合并的过程中,坚持尊重与妥协的原则,以业务层为主要的前提,以联想集团先进的文化理念为核心进行文化重构,不仅发挥了各自的文化优势,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

结语: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不仅帮助企业成员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与世界观,而且为企业形成软竞争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这种企业文化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体现出一种刚性特征,它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的改革,而且也会排斥企业外部的文化侵蚀。因此,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刚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整合与重塑刚性特征基础上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张敏.企业文化的刚性特征:分析与测度[J].管理世界,2008(06)

[2]DenisonD,RHaalandS,Goelzerp.CorporatecultureandorganizationalanizationalDynamics,2009(33)

[3]pafaelRob,peterZemsky.SocialCapital,CorporateCultureandtnnovativeintensity.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2007(2)

[4]麻兴斌,仉兴泉.企业文化刚性特征下的整合与重塑[J].山东社会科学,2011(06)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3

关键词:企业;建筑企业;企业文化;特殊性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特征、内涵、内容和功能

1.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2.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具有共同的特性,是现代管理理论与文化理论的综合,它具有整体性、内聚性、稳定性、人本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特征。

3.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面,由表及里顺次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层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包括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等企业“硬”文化;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体现在企业员工行为的价值取向、行动目标等方面;制度文化构成企业的“软文化”。

4.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活动、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创新等方面内容。

5.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性和自觉的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协调、约束、辐射和育人等特定的功能。

二、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如同具有意识和生命的机体一样,它的活力不但依靠物质的代谢,也与精神文化活动紧密相连。要把建设企业文化置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先导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企业有其个性特征。

1.建筑企业的文化特点。建筑企业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第一,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推广深入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第二,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工人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2.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层次。第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完成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文化建设要促成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包括:培育每一名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热情;支持每一名员工的创新行为,激励每一名员工自觉自愿地实现企业目标和共同的愿景。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自主管理的境界。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外层为物质文化,中间层为制度文化,内层为精神文化。第四,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企业的特点,按照科学的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进行。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创建和树立优秀的企业精神;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寓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是领导重视、作出榜样;创建和树立优秀企业文化;以多种形式宣传和推行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包括领导牵引法、更新观念法、以人为中心法、优化载体法、稳定结构法、训练培养法、民主驱动法、目标管理法、职责挂钩法、轻重缓急法、机构作用法、优势发挥法等。

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生产人员的特殊性、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生产场地的特殊性三个方面。

近年来,建筑市场竞争一直异常激烈,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为外界树立的企业形象在企业竞争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建筑企业能能把企业文化的精神财富转化成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袁媛,王孟钧.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管理科学.2006(03).

[2]尹华丁.浅议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功能与作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9).

[3]吴建奇,周荣,张顺冬.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建筑.2008(06).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4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激活财务战略影响因素财务特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目前,企业界和理论界对企业生命及生命周期的研究趋于成熟,按照不同划分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已经有二十多种,根植于多学科研究中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企业规模将企业生命周期简化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化期)。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工商注册登记到成长、壮大、衰退直至企业破产清算或解散的整个过程,具体分为初创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化期)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各阶段企业规模明显不一致,财务活动特征以及对财务战略的谋划不一致的过程。

因此,本文在对上述研究进行归纳提炼的基础上,选择以企业规模为划分依据,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见图1)(马明珠,2006)。

周期性因素在企业财务战略中存在的必然性

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结合财务战略主体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在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未来各层次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作的全局性谋划过程。财务战略体现了具有动态性、长远性和适应性。这种动态性表现在:第一,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第二,财务战略从战略角度考虑,在保持其战略长远性的基础上,为适应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命体特征,要求企业自身不断调整财务战略,体现出动态性。

现代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动态、复杂的财务战略环境,这一财务战略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金融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在条件(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核心能力、资源条件、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条件对财务战略的刺激以及财务战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通过对内在条件的分析,主要是使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激活应有的财务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资金保障。这种战略资金保障更多的体现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运用及分配显然不同,即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不同。

因此,周期性因素是影响和决定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激活财务战略必然要考虑的内在条件。企业通过不断调整财务战略来保持与生命周期规律相适应,才能有针对性地激活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

激活企业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的财务特征分析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定量因素与非定量因素等。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里,有些因素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有些因素对企业发展影响相对较小。当激活不同阶段财务战略选择时,应该挑选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根据选定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分别赋予权重,据此作为分析激活企业财务战略不同阶段财务特征的主线。

笔者认为,进行企业生命周期财务战略选择,首先要确定财务战略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战略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融资来源、股利分配、未来成长预期、市盈率和现实收益(凯斯•沃德著,干胜道等译,2003);其次,确定财务战略影响因素在企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固有特征,激活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笔者对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的确定主要从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角度考虑,从而确认企业生命周期中财务战略主要影响因素是: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现金净流量、收益分配、融资来源和可行性投资。

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企业将面临不同的风险和机遇,也体现了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从选定的财务战略影响因素分析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特征。

(一)企业初创期的财务特征分析

在企业初创期,创业者或由于有了一笔资金,或者有了一个市场机会,或者掌握了一项技术,或者只有一种创业的冲动而开始经营(周玉梅,2006)。由于企业刚刚起步,急需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此时,创业者满怀抱负,有活力、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充足,凝聚力强。但此阶段,企业资本实力相对较弱,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品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完善,盈利水平低。企业形象尚未树立,顾客群不稳定,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也不稳定,市场份额不大,外部筹资能力有限。创业者创业初始的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正有待积累,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企业总体价值较低。

在企业初创期,企业投资风险接受程度很低,抗风险能力弱,可行性投资对企业来讲很重要。企业只能用有限的资源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通过资源在某一项业务中的高度集中,去营销某一市场份额,获得核心业务,赢得企业起步和生存。当然,对于企业初创期来讲,初始投资较大,现金流出量远远大于现金流入量,现金流量出现负值。经营风险较高,具体包括:新产品或新项目的大量资金投入而对应的现金流入却几乎没有;甚至新产品能否试制成功,能否被潜在的客户接受,市场能否扩大到一定规模以给予该产品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补偿投入的成本,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立足于该行业等。

初创期,企业尚未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缺乏通畅的融资渠道,资金来源需要靠权益资金,财务风险低。企业只能用高风险经营的特点吸引那些想从事高风险投资并要求获得高报酬的投资者进行权益资本投资。同时,企业尽可能在收益不稳定的情况下,实现税后利润较少作分配,而作留存来充实资本。此阶段的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特征如表1所示。

(二)企业成长期的财务特征分析

在企业经历艰难的起步发展后,开始进入成长期。成长期的企业为了巩固其生存进一步扩大规模,其已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并迅速去营销市场,企业及产品也逐渐在目标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产品的销售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销售利润迅速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增加,使得企业有了进一步扩张的实力。在扩张过程中,企业注意重点发展有前途的产品,在稳步成长的基础上,集中资金在拳头产品上进行扩大投资,即一体化投资。这使得现金流入量扣除现金流出量后的净现金流量减少。此时,要满足一体化投资所需大量资金,企业除尽可能留存大量收益外,还积极向外部融资,充分利用债务资金获取财务杠杆效应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

在成长期,虽然企业相对初创期来讲,有了一定的市场,并且经济增长,但仍然需要积聚大量外部资金投资在拳头产品上,这使得财务风险相对于初创期时扩大,经营风险仍然较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成长期的企业有高速增长的良好预期,融资渠道变宽,外部融资相对容易,但无论从财务风险还是资金成本角度考虑,资本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是此阶段财务战略所关注的重点。成长期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的财务特征如表2所示。

(三)企业成熟期的财务特征分析

第一,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有了资金积聚;第二,企业资源得到优化,结构合理;第三,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且相对稳定;第四,企业获利能力增强,净现金流量增加,采用积极的股利分配政策,收益分配较高;第五,销售收入缓慢增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缓慢增长的稳定市场将持续不断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因此,这一时期是企业的“黄金”时期。企业通过相对多元化经营、不断创新变革等,尽最大可能延长企业能够在这一阶段的停留时间,也因此把延长此阶段企业寿命的财务谋划作为财务战略的主要内容。

成熟期的企业相对拥有较充足的净现金流量,企业尽可能采用多角化投资,乃至跨行业投资。一方面,企业可以避免资源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即降低行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多角化投资可以为企业适当寻找新的投资市场,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正是这种多角化投资使得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在成熟期来讲本来较低,但又有新的市场投资,致使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都有所提升。而且,在成熟期,尽管企业融资渠道通畅,但企业仍不愿意过多地负债,因为负债融资在企业已有充足的净现金流量情况下,只会减少净现金流量。成熟期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特征如表3所示。

(四)企业衰退期的财务特征分析

尽管企业尽可能延长成熟期的时间,但企业会因为逐渐老化进入衰退阶段。进入衰退阶段后,面临着两种可能:一是死亡,退出市场。由于企业可能出现市场萎缩,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完全丧失,企业缺乏创新等,最终资不抵债,导致企业破产清算。二是蜕变,虽然出现市场萎缩,销售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财务危机等,但由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合理的财务战略有效利用资金,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企业起死回生,获得新一轮的利润增长,进入新的成长曲线,开始另一个新的生命周期过程。

在衰退期,企业形象差,再进行融资就比较困难,甚至原有的债权人随时可能要求提前偿付债务,使得企业由于不能融资产生的低财务风险提升,形成较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也因此只能靠留存收益积聚资金。衰退期的企业尽可能收回投资,回笼资金,不能盲目转移投资,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使净现金流量最大化,也为了稳定债权人,适当进行收益分配。因此,在衰退期,财务战略重点是防止资不抵债和缺少净现金流量。衰退期财务战略影响因素特征概括为如表4所示。

参考文献:

1.魏明海.财务战略—着重周期性因素影响的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成兵.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29)

3.胡明凤.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定位研究[J].市场周刊,2007(12)

4.孙建强,许秀梅,高洁.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03(18)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5

关键词:生命特性;遗传特性;企业发展

纵览历史能够看到,如今拥有百年以上历史企业很少,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原本很强大的企业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打击而夭折。因此,企业是经济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决定其成长的遗传特性。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体现出一定的代际传承特性,并遵循特定的生存发展的定律。

一、企业有机生命体特性和遗传特性

具有有机生命体特性的企业才能体现出遗传特性。因此,了解企业所具有的生命体特性是理解企业遗传特性及其生存、成长的前提。

(一)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特征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宾塞通过对比社会组织和生物组织后得到结论,具有发育和成长过程是二者的相同点;法约尔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也认为企业是与有机生物具有类似特性的社会组织,而且将个体的人作为这个生物体中的细胞;我国经济学家蒋一苇也曾经撰文指出:企业是现代经济基本单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能够进行呼吸、吐纳、成长、壮大。因此,如果将企业看做生物个体,他与其周边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密切联系,构成了有机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企业。并且企业在这一系统中的运行状态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积极地、附有有机生命特性的过程。体现出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基本生命单元。而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能够进行各项企业生命活动,即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生命的实质,其水平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强弱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具备生物体结构特性。企业包含不同的工作团队或人员,他们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各自分工配合,犹如人体细胞维持人体生命一般。三是具有遗传特性。遗传特性在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决定企业运行的发展方向。

(二)具有有机生命特性的企业发展和传承

企业所具有的生物体特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于生物的生命繁衍过程。而企业在具备有机生命体特性后,发展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生存作为企业的基础;二是成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三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成长的目标和结果。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成长一般表现在量的增长、质的提高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三个方面。量的增长标志着企业生命的持续性,质的提高标志着企业的生命活力,二者的相互作用标志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即企业的遗传特性。

要了解企业的遗传特性,首先要把握企业成长时期的划分,只有明确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才能够明晰企业遗传特性对企业发展所作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曾提出企业蜕变理论,认为企业与生物一样,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蜕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美国有学者提出,企业蜕变是对企业“生物法人”在头脑、躯干、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精神方面的各项基因,经过解构和组合等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和设计,从而使企业产生蜕变。因此,不论哪一家企业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则企业出现了代际变化:企业生命活动的重大变化;企业高层人士变动;企业间出现重要并购;企业生命活动出现衰退迹象。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不同代际的顺利转换来实现,企业的生命特性也在不同代际之间传承,即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传承。笔者认为,企业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进程中,经过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某些可以在代际传承中得以保留的特质就是该企业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内在因素。而遗传特性中包含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方面。因此,只有在代际传承过程中避免不利因素,扩大有利因素,才能使企业不断健康成长。

二、具有有机生命体特性企业的遗传特性构成

通过对企业生命活动基本要素及其遗传特性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遗传要素的基本特性包括:企业文化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制度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非人力要素四个功能性要素。一方面,四个功能性要素是遗传特性中以可见的方式在企业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四个功能性要素可以与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相结合,在企业中起到综合作用。而功能性要素和基本要素的不同搭配组合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企业特质。

(一)基本构成要素的确定

1.企业文化要素

具有生命特性的企业,其企业文化就如同灵魂一样始终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辐射整个企业组织,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笔者认为,对于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在遗传特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隐性是指在深层次的核心,体现企业文化的本质,包括企业人员的基本信念、企业使命和企业价值观等内容;显性是指在隐性文化基础上的表现形式,包括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企业风俗等。企业遗传特性是组成企业文化的首要构成要素。

2.人力资源要素

人力资源要素是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遗传特性中的首要构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根植于企业,并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笔者认为,人力资源要素包括:企业领导者及其组织成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领导者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家的性格特征、理念、素质等行为方式对企业的遗传特性会产生较大影响。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功能性要素的构成

1.规范性要素

企业规范性要素是在相应的外部环境下,用于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关系的一种契约安排,其包括:法人、财产、组织及管理等一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规章体系。企业规范性要素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制度是指规范企业成员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成员的行为准则,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协调、有效运行;隐性制度是指企业成员共同接收并自觉遵守的企业惯例。制度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科学的、优秀的制度可以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成长发展,反之会对企业成长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2.管理要素

管理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方式,管理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同差异,也决定发展进程及结果的差异。因此,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要素。

3.生产性要素

生产性要素是指企业在进行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具体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技术的产生和革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研发或引进新技术,可以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持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其他类要素

其他类要素是企业除以上三种要素之外的其他决定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他类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合理运用将影响企业生命活力,从而影响企业的成长。

三、企业遗传特性的功能

企业遗传特性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及相互作用,组成不同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从而影响企业整个生命系统的运行。

(一)企业遗传与企业变异

企业的生命活动具有遗传和变异两个基本特征。其中,企业的遗传特征是指企业在代际传承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现象,遗传特征是企业连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企业的变异特征是指企业不同代际之间传承后所表现出的差异现象,即企业的现有特征与前代特征之间的差别。企业变异是促使企业不断进行发展,逐步进行蜕变的重要力量。恩格斯指出:“我们可以把遗传看作正的保存遗传特征的方面,把适应(即变异)看作负的不断破坏遗传特征的方面,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适应是从事创造的、主动的、正的活动,遗传是进行抗拒的、被动的、负的活动。”

因此,企业遗传与企业变异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企业遗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保企业平稳及长远的发展方面;企业的变异使企业原有的生命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达到企业创新蜕变的目的。一方面,没有变异的企业遗传只能是机械的重复复制;另一方面,没有遗传的企业变异就会成为没有积累,失去意义的传承。因此,企业的遗传和变异共同促进了企业的进化。

(二)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表现出的发展活力及形态

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发展活力及其各部门是否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功能输出和整个企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良好运行,这些都由企业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因此,具有生命体特征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强度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力上,其主要由企业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并具有自生性、发散性和特殊性等特性。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外在表现形态是除其所具有的遗传特性外,其他特性及特征的集合。在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遗传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着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的外在形态。一方面,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外在形态由其遗传特性所决定。另一方面,具有生命体特性企业的外在形态受到由各项外部条件所组成的外部环境影响。

四、结论

具有生命体特性的企业是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主行动的社会组织。企业发展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社会财富来实现的。在企业遗传特性的作用下,使企业形成核心能力,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性要素。

参考文献:

1.蒋一苇.企业本位论[C].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2006.

2.弗朗西斯·高哈特,詹姆斯·凯利.企业蜕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顾力刚,韩福荣,徐艳梅.企业寿命剖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6).

4.吴光飙.企业发展的演化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6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信用管理立法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平安法制建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2013年2月20日,“国五条”,即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五项加强市场监管中明确了要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随后,2013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五项加强市场监管和预期管理中也细化了对企业信用管理的要求:“加强房地产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建立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联动共享的信用管理系统,及时记录、公布房地产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存在闲置土地和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要禁止其参加土地竞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券监管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或重大资产重组,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禁止其通过信托计划融资。税务部门要强化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算审核和稽查。住房城乡建设、工商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对房屋中介市场的专项治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本金管理,加大对资产负债情况的监测力度,有效防范风险。”[1]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信用经济,而对企业信用的管理则能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伴随着房价居高不下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控,其中就包括对房地产企业信用的管理,可是依然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收效不大等问题。

其实,早在2002年8月20日建设部就了《关于建立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的通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现在已基本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系统联通、信息共享的建设目标,但仍存在着入网企业少、信用档案内容不全、利用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此外,在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过程中,最重要的不良记录信息是以企业自报为主的,这就相当于给企业信用档案的作用打了折扣。同时,这也体现出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缺乏与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合作,不能在信息共享上实现互联互通。

为了规范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为了实现从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过渡,更加全面地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状况,促进政府信息的依法披露、资源共享,并依法保护房地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相关权利,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推进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

二、问题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立法的现状

目前,我国没有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只有建设部的《关于建立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在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上已经有许多地方性立法实践可予以参考借鉴,因为根据我国国情,实现全面披露全国企业信用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全国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也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业便无法依赖全国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的出台来解决目前房地产业的企业信用问题,反而我们应该率先实现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如此,既能解决房地产业的企业信用管理问题,又能为全国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实践铺路。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实践统计如下表一[2]:

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现状

效力级别

数量

立法部门或省份

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1

《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

部门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

24

深圳市、贵州省、无锡市、吉林市、沈阳市、南宁市、成都市、哈尔滨市、辽宁省、黑龙江省、郑州市、江苏省、太原市、山西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天津市、苏州市、北京市、海南省

(二)国外立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世界各国的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会员制模式。

市场主导型模式又称作美国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由商业性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建设信用数据库和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开展各种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事务。而政府不会直接参与商业化信用机构的经营,只是通过立法对其进行约束。政府主导型模式又称作欧洲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力量来建立公共的信用管理机构,强制性地要求个人和企业提供真实的信用数据信息。会员制模式则主要存在于日本,它依靠行业协会建立信用信息管理中心,该中心为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提供了交换平台,通过内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收集、处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会员制模式的特点表现在,政府引导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交由行业协会进行商业化的运营,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同时兼具了政府管理和行业协会自主经营的特点。[3]

三、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

(一)立法目的的定位

一直以来,我们主要依靠民法的违约赔偿手段和行政的违规处罚手段治理房地产企业失信行为,但是民法作为私法具有个案处理等局限性及其事后救济的失效性,行政手段也具有缺乏公众参与、地方政策保护及受土地财政影响深远等局限性。此时,倡导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既要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还要注意强化被征信对象在征信信息保护方面的实体性权利。

因此,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目的:第一,为了规范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增强企业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建立起房地产企业信用制度;第二,保障征信和信用评估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立法模/!/式的选择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问题研究的现状中所谈到的,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信用立法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会员制模式三种。鉴于我们国家市场化运作不够成熟、行业协会不够自律的国情,大部分地方政府规章在企业信用管理上倾向于政府主导式,大多数地方政府都采用了以政府设立的征信机构和市场化的评估机构为主体的征信机构体系,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先行而后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立法模式,比如在《深圳市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中:

“第三条本市建立以政府设立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和市场化的评估机构为主体的征信机构体系,征集企业信用信息,对社会开展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并由评估机构开展企业信用评估等服务活动。”

同样地,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也可以遵循我们习惯的政府先行而后推动市场化运作的立法模式,由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负责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披露,由市场上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有偿信用评估。

现在我国的征信数据库分别由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各地方人民政府牵头组建,由于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各自为政,多头征信,彼此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机制,导致被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分散、孤立,难以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和充分的评估。建立联合征信数据库,就是将来自不同征信机构、不同部门的所有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通过一次查询即可了解被征信对象最全面的信息状况。联合征信数据库具有信息完整性、经济性、全面性和公正性等优点,应成为我国未来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4]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征信数据库和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的不足之处,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以下的三大步骤:第一步,金融机构、政府行政部门、司法部门、行业协会等向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提供信用信息;第二步,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对获得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多端共享的联合征信数据库;第三步,许可市场上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地产企业信用评级。

其中,第一个步骤又可以分为四个同时进行的方面:其一,研究建立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国土资源、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行政部门联动共享的信用管理系统,这些联合的政府公开信息应当集中在同一个网站上,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可以登录进行信息采集;其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其三,司法部门向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其四,行业协会向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提供在开展服务活动中获得的企业信用信息。

(三)立法应重点考虑的内容

为更好地配合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管理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保护房地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权益,我们认为在立法时应当对征信行为、信息的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考虑。江苏省、深圳市、浙江省和上海市在全国较早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并且分别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为我们进行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试图通过比较分析这四个地区的模式,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立法的框架做出一些总结,见表二[5]:

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基本框架

江苏省模式

深圳市模式

浙江省模式

上海市模式

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第二条定义

第三条适用范围

第四条原则

第二章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

第二章征信机构

第三章信息征集

第二章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

第五条管理部门

第六条备案与公开

第七条年度报告及业务情况调查

第八条信息的采集

第三章企业信用信息的加工和使用

第四章信息披露

第五章信用评估

第三章企业信用信息的分类和

第十条征信产品的制作

第十一条征信产品的效用

第十四条商务活动中征信产品使用的推进

第十五条公共管理中征信产品的使用

第十六条有关政府信息的公开

第四章异议信息的处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涉及异议信息的处理

第四章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的监督

第九条异议信息的处理

第十二条商业秘密的保护

第十三条回避

第十七条行业自律

第十八条投诉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行政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施行日期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除“上海市模式”外其他三种模式其办法规定的框架大都包括总则、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五个部分,其中“上海模式”虽然规定比较分散,但是仍可以按照这五大部分进行归类总结。因此可以看出这五个部分是对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比较好的总结概括。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立法的大致框架可分为上述五大部分。接下来,我们将参考这四个地方的模式并就五大部分做进一步分析,其中重点分析在立法过程中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问题。

1、总则部分和法律责任部分

总则部分是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工作的阐释,主要包括立法目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原则等;法律责任部分则是明确各参与主体义务,要求参与主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能够为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2、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

在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方面,主要是对征信主体、征信范围进行规定。征信主体是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被征信主体分别是政府各行政部门、金融行业、司法机关和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自身。征信范围见表三:

征信范围

基础信息

涉及被征信对象基本情况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数据的基础和前提

业绩信息

良好信用记录,代表被征信对象具有良好信用情况的信息

提示信息

被征信对象涉及相关纠纷或处罚,但最终结论尚未做出的信息,也可称作疑似负面信息

警示信息

即不良信用记录信息,是对被征信对象的负面评价

在上述四个模式中,“深圳模式”在房地产信用信息征集方面的结构较为规范,主要包括对征信主体、征信范围,同时也对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这为我们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立法提供很好的经验模式;而“浙江省模式”则对征信主体和范围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说明,更类似于法律解释条款,可将其作为对条款加强理解的文件,这也为我们的立法准备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3、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

在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使用方面,应该注意信息披露、查询使用和加工使用等方面。通过分析比较,这三个方面是企业信用信息使用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进行立法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三点。

(1)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方面,应该保证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对企业负面信息的公开披露权。为如实反映房地产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要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进行披露,同时企业的负面信息也是评价其信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明确规定,该中心采取统一标准披露各房地产企业的全面信息,实现平等披露房地产企业的信用信息。

其中,《深圳市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对此有一章节的描述,它对信息披露的范围、方式和时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同时它也规定了企业警示信息的披露时限和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这体现了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我们在进行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立法时应该注重这一点。

(2)查询使用

在查询使用方面,由于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管理中心对其所征集的信息是无偿向社会披露的,因此,为保证企业信用信息的正确合理使用,我们建议采取“实名制”,即社会各主体为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必须提供相应个人身份证明或者单位身份证明,并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申请。同时对各种查询使用行为进行一定的分类,保障查询使用工作规范进行。分类大致如下:

第一类是被征信主体的查询使用,这是其行使知情权的具体表现,也是被征信对象继而行使异议权、更正权和修复权的前提,是被征信对象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第二类是与被征信对象存在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查询使用。这里的利害关系应当是存在交易上的利害关系,如具有向被征信对象提供信贷、赊销、租赁、保险、担保等意向,具有对被征信个人进行商账催收等业务意向等。如果该交易主体提供了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材料(如合同、意向性协议等),则可对信息进行查询使用;第三类是基于社会公益利益行使的查询权。这主要包括了行政机关、事业团体以及司法机关基于其管理职能、审判职能的发挥或者基于特定的社会公益目的自主进行的查询使用。如,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验、资质等级评定、行政许可、表彰评优以及政府采购采购等活动中,有权对被征信对象的信用信息进行查询。司法机关基于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的需要进行的查询,以及公用事业单位在与被征信对象的公务活动或业务活动中进行的查询等。

(3)评估使用

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不仅在于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加工使用做好准备。而这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机构对这些信息的加工使用,他们对企业所做出的评估为政府进行市场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深圳市模式”对评估机构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规定,比如:

“第十一条依法成立的评估机构可以从事下列业务:(一)主动或者接受委托开展企业信用征信活动;(二)依据所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为企业提供信用评估服务;(三)提供所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四)为企业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五)其他企业信用评估咨询服务。”

4、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

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必不可少,但是如何监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立法中审慎考虑。在比较分析上文中提到的四个模式都分别就被征信对象以及用户的异议权、知情权和更正权进行了确定,这不仅是对被征信对象和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例如《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的第四章是专门规定了对被征信对象以及用户提出的“异议信息的处理”。同时,社会监督、行政部门内部监督也是对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手段。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分析江苏省、深圳市、浙江省、上海市四个地方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模式,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总结出了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立法的主要框架,即总则、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五个部分。

四、结论

平安法制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房地产领域也只有建设部的《关于建立房地产企业及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本文作者认为,我们应该率先实现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如此既能解决房地产业的企业信用管理问题,又能为全国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实践铺路。在此背景下,为了推进平安法制建设,本文结合房地产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和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地方性立法的实践,提出了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

本文作者分别从立法目的的定位、立法模式的选择和立法应重点考虑的内容这三方面介绍了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通过比较分析江苏省、深圳市、浙江省、上海市四个地方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模式,本文作者总结出了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立法的主要框架——总则、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五个部分,并就每个部分做了简单的分析介绍。

此篇浅论房地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立法的文章,是鄙人的一些拙见,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推进平安法制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炯、张敏莉.《关于我国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美国信用制度借鉴》.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第13卷第一期。

[2]钱慧君.《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浅议》.浙江档案,2010年第七期。

[3]陈鹏飞.《社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研究——基于需要国家干预的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我国信用管理法律框架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64期。

[5]郭志涛、刘耀伍.《房地产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6期。

[6]聂飞舟.《论我国房地产市场监管法的构建》.法治论丛,第24卷第5期,2009年9月。

[7]庞建敏.《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基于企业的案例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周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界定

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如伯格尔曼(Burgelma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实施创新战略的综合性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资源获得与配置、产业与技术发展预测、企业组织结构和创新文化基础、战略管理等等。巴顿(Barton)认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企业的价值观。类似的界定有很多,但这些界定都是静态的,不能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于获得机制。从企业演化角度来看,创新能力是一种动态能力,即持续将知识和创意转换为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流程和体系,从而为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价值增值的能力。这种至少应包含以下十个方面:洞察力和策略、企业资源状况、企业资源组合能力、组织智能、创造力、创意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结构、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具体来说,洞察力和策略可帮助企业率先发现商机;企业资源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企业资源整合能力使企业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重组,以形成独特的技术或产品;组织智能能够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力包括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创意除了要具备想象力外,还需专业知识和技巧;市场营销能力反映的是使客户接受新产品的能力;组织结构的系统性和渗透性有助于不断催生新的创意;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竞争和创新氛围。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特征

一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建设周期短、体制复杂多样、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经营者经验不足但决策机制灵活、创新意愿强烈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等特征。从企业成长角度来看,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分为初创期、成长发展期、成熟期、蜕变期或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创新能力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从风险特征、竞争优势和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分析。

1.初创期

企业在初创期主要是对已选定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调研,整合各种资源,使企业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具体表现为如下特征:

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由于刚进入市场,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其价值并不为消费者所熟悉,因此潜在市场风险较大;同时,产品研发和开拓市场都需要大量资金,但中小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因此企业资金风险也比较大。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中小企业的技术的创新性会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因此,只要市场定位准确,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够很快建立技术优势。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新市场机遇的发现催生了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定位新产品或服务,同时积极拓展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并不断扩大市场,依赖技术优势不断向前发展。

2.成长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利润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打造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小企业容易出现组织危机。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带来对资金的更大需求,因此,资金风险也仍然存在。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这一时期企业形成了主导产品和服务,品牌优势极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受高额利润的驱使,新企业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企业应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以维持企业成长与发展。

3.成熟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扩展,企业利润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将趋于平稳,进入成熟期,表现为如下特征:

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实现了管理的正规化后中小企业进入了有序的运转,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员和机构的也不断增加,企业将不得不应对机构僵化、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的危机。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市场地位的确定和企业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企业规模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成本优势是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在成熟期的产品服务市场几乎饱和,为巩固市场地位,中小企业适时加大创新力度,增加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以获得维持企业竞争优势所需资源。

4.蜕变期或衰退期

企业如果能够在成熟期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开拓创新使企业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它就会进入蜕变期,转变为大型企业,否则它将走入衰退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从企业风险特征来看,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已满足不了消费者更高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即此阶段中小企业将出现技术和市场风险。从企业竞争优势来看,经过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积累,中小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优秀的科研和管理人才,以及其它资源,即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具有资源优势。从企业行为特征来看,面对技术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或改变其发展战略,实行归核化战略,重新定位其产品/服务,并对其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流程进行重构,以避免企业的衰退,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三、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的创新能力演化分析

企业的能力是通过其行为体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特征就是创新能力的表征。因此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分析需要将企业行为与企业成长集合起来进行匹配性分析。而企业行为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再结合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就能够完整揭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能力演化的实质。

1.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

技术创新贯穿于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但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诸多局限,因此,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定位极为重要,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为大中型企业进行配套加工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成长发展期,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逐步站稳脚跟打开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一,不断改进加强现有产品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产品价格性能比,从而创造需求;第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第三,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差异程度,使企业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成熟期,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增强,技术创新要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集中化:第一,技术创新要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二,通过企业技术开发,尝试多元化经营,有效化解企业投资风险。第三,有效整合供应、技术、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使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在蜕变期或衰退期,企业需要有效提升企业形象,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持续增加;技术开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自主走向合作;将创新作为企业核心价值,形成创新性企业文化。

2.产品创新与企业成长

企业产品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己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新产品要作大量的市场调研活动,用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功能。产品进入成熟期属于产出阶段,收获时期,只需要有计划有条不紊地按工艺指导生产。产出越高,企业发展越快,受资金困扰越少。在蜕变期或衰退期,面对技术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应改变其发展战略,重新定位其产品和服务,并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流程进行重构,以避免企业的衰退,重新获得竞争优势。

3.市场创新与企业成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的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如何抢占市场先机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创业初期的,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限制,中小企业的产品优势难以充分体现。所以,企业应该掌握并充分发挥某一方面的资源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进入成长发展期后,中小企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市场份提高企业竞争力。虽然这一时期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有较为明确的定位,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期因素仍然很多,同时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市场风险仍然很大。中小企业需要不断挖掘潜在市场需求,通过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服务和改善营销方式等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成熟期,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利润率在增加到某一点后将逐渐趋于平稳。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已经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利润总额将大幅增加。因此,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已经获得较为稳固的市场地位,市场风险也大幅降低,但由于后期大批竞争者的介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在这一阶段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市场进攻策略,以集中力量占领大量细分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

进入蜕变期或衰退期后,由于企业在社会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新产品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因此,能否为市场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稳定的产品将成为这一时期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营销体系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开拓也将成为这一阶段企业市场创新的关键。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匹配性分析可知,创新能力诸构成要素在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资源和文化因素。一方面要重视外部科研院所、高校及其它企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再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维持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更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就必须同时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能够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及时更新知识,转变经营理念,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秦娟,杨崇其.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探讨[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06).

[2]童星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中国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

[3]沈卫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07(14).

[4]蒋周莉.福建省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问题及对策研究[J].海峡科学,2007(10).

[5]徐中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J].企业活力,2007(l).

[6]潘成云.中小企业类型、生命周期规律、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探讨,2000.7.

[7]]舒辉.论企业创新能力结构体系[J].企业管理,2006(4).

[8]马有才,赵友宝.基于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的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2).

[9]VadimKotelnikov,Radicalinnovationversusincrementalinnova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2000.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家;企业家背景特征;中小企业成长性

一、引言

2010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500万家,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中小企业在工业增加值、税收和创造利润方面的比重分别占到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69.1%、54.3%和66.8%左右。中小企业的成长快,但是死亡率也高,根据有关学者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企业成长是企业随时空的推移,根据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对企业各种成长要素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使其与外部经营环境相互适应,不断优化企业持续经营绩效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家背景特征

中小企业家背景特征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家能力特征,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家背景特征,探讨其对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本研究中的背景特征即指人口背景特征,通常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教育专业、任职经验和任期等易于观察和测量的外显变量。根据心理学、人口学等理论观点,不同背景特征的个体在行为模式、偏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背景特征的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技能、工作风格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三、中小企业家背景特征对企业成长性影响

(1)中小企业家性别与企业成长性。由于女性在生活经验和性格特征方面与男性会存在差别,女性通常具有更高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会更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人际技能,另一方面对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表现得更加细心和谨慎,这些特征有助于她们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2)中小企业家年龄与企业成长性。年龄增长带来的认知能力下降和风险规避趋向会降低企业家发现新问题、把握新机会以及洞察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消极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组织的表现中,使企业学习能力下降,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降低,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以及把握一些重要的发展机会。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家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验积累对企业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其认知能力和创新意识降低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3)中小企业家教育背景与企业成长性。教育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结构,具有金融、会计等财经类教育背景的企业家可能对公司投融资、财务风险控制等方面显得更加敏感,而具有科学工程类教育背景的企业家可能更加擅长公司的业务流程优化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倾向于提高公司的创新资金投入。(4)中小企业家学历水平与企业成长性。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学历与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相关关系,一个人的学历越高他的社会网络规模可能越大,并且高学历的关系主体所属的关系网络中的成员在层次分布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他们能借助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多资源和信息帮助,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有利于企业成长。(5)中小企业家任期与企业成长性。较长的任期给企业领导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有利于他们在同一个组织中积累本组织所需的经营知识和技能,长时间任期也使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市场状况具有更清晰的了解。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试图研究中小企业中的关键掌舵人物──中小企业家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家背景特征决定了企业家能力,从而对企业成长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六大企业家背景特征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这对于我们培育中小企业成长性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永江.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成长论[D].2009(4):2~5

[2]wiersemamF.,BantelKa.topmanagementteamdemographyandcorporatestrategicchange.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J].1992,35(1):91~121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9

1、面状战略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说明: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核心品牌构建的运营载体,可以是单一基地市场,也可以是多个基地市场,关键看企业人力资源与市场财务资源能力;

相互之间品牌属性特征并无明显关联,而是独立性比较强。

运营过程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平面关系,但还是属于白酒范畴的战略经营。这种平面关系有时表现为三角形,有时表现为梯形,有时表现为菱形,有时表现为平行四边形等。根据华闻华通咨询研究,平面图形越简单,面状结构化战略越容易获得市场成功。

2、面状战略主要特点:

点状战略与线状战略还是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的。面状战略与点状战略/线状战略之间关系如何?我们在后面会有参数对比,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点状战略是一种相对来说模式比较单一,操作比较单一的单一核心品牌战略,因此,白酒企业在管理水平不是很高情况下往往都会选择点状战略。而且从现实的案例来看,点状战略还是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也是非常成功的操作手法。可以说,点状战略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

线状战略由于涉及到多元化经营市场主体,在管理难度上明显要比点状战略复杂。但线状战略给企业产生的错觉往往是比较容易获得品牌延伸效果,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成功一线品牌示范作用明显,几乎所有全国白酒企业纷纷推行线状战略。实际情况是,线状战略成功机率并不是很高,特别是母品牌不成熟,或者缺少核心产品品牌企业更难以成功!

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在现实中成功机率更加低。我们在接下来的战略模型分析以及特点中将给大家展示面状战略基本规律,为大家剖析面状战略为什么成功机率很低?

单纯地从成功机率上判断,点状,线状,面状战略之间差别还是非常之大!一般情况下,我们判断一种结构化战略成功的标志是市场表现与管理平台效率,如果一种结构化战略市场业绩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爆发性,管理平台成熟,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就可以判断这种结构化战略在经营面获得巨大成功。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特征:

1)、多核心品牌战略。实施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选择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品牌战略,而不是我们点状战略/线状战略中所谓的延伸性品牌。如汾酒集团就拥有两个核心品牌,汾酒品牌与杏花村品牌,甚至于汾酒集团还拥有一个竹叶青保健酒品牌,这三个品牌不仅在形式上毫无关联,而且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上也是毫不相干;同样道理,舍得酒与沱牌酒执行的也是双核心品牌战略,沱牌侧重于亲情与亲和,所谓“滴滴难舍 沱牌曲酒”。舍得酒定位与传遍就完全不同,“品味智慧人生 人生有舍有得”等等,使得沱牌与舍得完全是两幅不同的白酒面孔。全兴集团推行的也是全兴酒与水井坊酒双核心品牌战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核心品牌是面状战略重要特征;

2)、多核心品牌全部厂家主导型战略。虽然是多个核心战略型品牌,但是在经营战略上,多核心品牌主导经营权依然在厂家手里,这也是面状战略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特征。如果出现多核心品牌其中一部分控制在经销商或者买断商手里,则这种面状战略存在条件也就不存在了。

3)、科学平行化战略。科学,多核心品牌要么是原来的母品牌已经形成非常稳定的消费者认知,在原来基础上延伸不是很现实,需要重新创办核心战略型品牌。如沱牌与全兴当年创建新的核心品牌,就是因为沱牌已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形成了低端品牌的认知,而全兴也面临着严重的品牌老化。全兴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沱牌也需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这两个企业在原有母品牌基础上进行高端产品品牌延伸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沱牌必须要考虑重新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全兴品牌的大众化特征决定了在全兴品牌基础上高端延伸面临非常大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全兴只能重新创建核心品牌---水井坊。两个川酒品牌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舍得与水井坊结果却完全不同,水井坊成功了,而舍得还在艰难爬坡,这两种结果并不是结构化战略上问题,主要是战术性手段出现了很大问题,沱牌与全兴结构化战略选择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根据产品香型特点需要重新导入核心战略型品牌,如汾酒与杏花村就是为了满足不同香型而形成的核心战略型品牌,因此,品牌战略的科学性体现出来了。

平行化特征要求是创建核心战略型品牌必须具备完全独立性。在很长时间里,很少有消费者知道舍得是沱牌的高端品牌,也很少有人知道水井坊是全兴的高端品牌,两者之间平行化特征非常明显。

4)、面状战略仍然会保持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特征。从选择面状发展战略白酒企业来看,目前最大的瓶颈来自于多元化经营主体不是十分明显,无论是全兴,还是沱牌,无论是宋河还是双沟,在选择多核心战略型品牌经营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对自己的品牌战略并不是十分清晰。很多制造商将多品牌化经营转化为升级性品牌经营。比如全兴集团的水井坊,全兴的品牌价值没有被发挥出来,经销商对进入全兴品牌贴牌产品往往并无多大兴趣。但水井坊更多表现为单一的核心产品品牌特征,并没有形成母品牌战略功能,因此进行母品牌性延伸机会并不是很多。最近,水井坊作为企业名称推出了一种超高端品牌----天号陈,采取的依旧是独立品牌策略,多核心品牌的经营多元化成为制约面状战略发挥更大效应最大障碍。相对比较成型的可能是汾酒集团,汾酒在授权汾酒核心品牌的买断经营,杏花村核心品牌买断经营上还是有很大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这其中汾酒集团采取的是香型区分的方式进行面状战略的多元化经营,效果不错!

1、面状战略资源配置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一、老板特征---战略性思考与资本化运营

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考验着老板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战略性思考的能力,这种战略性思考表现为对行业的判断,对市场营销趋势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判断。如全兴集团选择在2001年推出超高端白酒核心品牌水井坊,选择在广东市场上市等都是考验决策者的战略思考的广度与宽度。选择在价格体系上超越五粮液以及茅台不能不说是决策者对白酒高端化趋势的准确把握。随后推出的舍得酒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舍得酒选择相对比较狭小的深圳作为核心市场,也大大地限制了市场拓展的空间;其二就是资本化运营。无论是水井坊,还是舍得,在进入高档核心产品品牌市场上都选择了战略性合作伙伴,水井坊当时选择的广东耀生集团就是一个房地产大颚。随着市场扩展,全兴很聪明地通过资本运营,上市公司方式,将水井坊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收回,并对操盘手姜杰进行“杯酒释兵权”式的安抚,显示了全兴集团高超的资本运作水平与人事布局能力!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二、经理特征---程序化/制度化职业经理

在面状战略白酒企业,经理层属于有一定自主权的操盘手。但面状白酒企业一般并不实行事业部制,因此,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操盘手,而不是事业部制准老板。

管理制度比较完备。由于多核心品牌战略实施,老板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操盘手出现。但操盘手并不具备决定企业方向能力,仅仅是委托方的薪水人,制度化管理非常完整的现代白酒企业管理雏形已经形成,职业经理人主要是经营上把握与实际操盘;有一定授权范围。专业上高度授权与财务上高度受控是面状战略白酒企业职业经理人特征。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三、双轨制管理制度特征

采用面状战略白酒企业一般选择双轨制管理制度,即在原有核心品牌企业推行的依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的法人公司推行的则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双轨制带来了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冲突,如果处理比较恰当,则多战略核心品牌往往可以起到根本性改变企业经营质素,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能力与战略掌控水平。

案例剖析:汾酒在管理制度上的困惑是影响多核心品牌成功运作十分重要原因!

首先,在杏花村品牌上,由于汾酒集团将杏花村定位成流通渠道产品,对渠道控制严谨性要求不是很高,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可以满足核心品牌需要,因此,在杏花村品牌操作上不会有很大利益冲突;

其次,在高端品牌汾酒操作上由于涉及到终端资源的深度掌控,需要管理制度现代化与企业文化的透明化,仍然采用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便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为什么青花瓷汾酒,国藏汾酒以及老白汾在经销商手里活得比较滋润,但在企业手里成活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之资源四、组织结构特点配置

成功实施面状战略白酒企业都采取了独立法人公司运作核心战略性品牌组织架构,这一点与线状战略,点状战略有很大的差异。如全兴集团在推出水井坊酒,成立了专门的成都水井坊酒业有限公司;沱牌酒推出舍得酒成立专门的四川舍得酒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独立法人公司组织架构对于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具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考虑品牌兼容性问题。一般情况下,选择多核心品牌经营白酒企业对原来企业品牌资产继承可能性很小,不仅如此,原来品牌形成的品牌认知还有可能拖累新核心品牌市场导入,选择独立法人公司可以轻松上阵,有效规避原来核心品牌对现有新核心品牌不利影响;

第二,进行营销方式与企业文化重建。由于传统中国白酒企业还是存在一定诟病,特别是传统中国白酒企业观念上很不到位,重新建立法人公司可以有效规避原企业对新核心品牌的不利影响,开辟新的营销模式,培育新的企业文化。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五、市场资源与财务状况配置

市场资源高端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绝大部分白酒企业将引入新核心品牌作为自己企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标志,毕其功于一役,该企业会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新核心品牌中去,表现出点状战略资源聚集的特征。

同时,伴随着核心高端品牌的焦点投入,在原有品牌上,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原有核心战略型品牌的渠道战略往往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六、品牌战略特征配置

面状战略品牌战略结构特征表现为标准化几何图形特征。不仅如此,品牌战略形式与内容上差别也非常之大。我们主要从独立法人公司多核心品牌运作模式与同一企业多核心品牌化运营进行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品牌资源分布情况分析:

第一类,同一公司名称下的多核心品牌运营:河南宋河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与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宋河在广告公司与咨询公司推波助澜下,已经是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多核心品牌白酒企业。目前,宋河着力培养的主要有共赢天下,宋河粮液,鹿邑大曲三个核心战略型品牌,这三个核心品牌无论是产品命名上,还是品牌定位上,抑或是市场定位上都完全独立的。并且,在核心品牌均形成产品系列。这三个品牌也是完全不同的。其中共赢天下---作为宋河酒业超高端核心品牌产品数量上比较少,形成的产品具备点状特征;鹿邑大曲---作为宋河酒业相对低端核心品牌,产品数量上也比较少,构成点状特征;而宋河粮液----作为宋河酒业核心中档品牌,产品数量众多,三个核心品牌构成了菱形面。

宋河粮液是一个十分重要品牌战略规划白酒企业,特别是辅仁药业重组宋河粮液以后,在品牌战略规划上出现了很多好的现象。但从专业角度去看,宋河选择多核心品牌战略无论是市场空间,还是人力资源,无论是财务支持还是专业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们将宋河粮液品牌战略采用构图方式演示如下:

第一,宋河是否需要选择多核心品牌战略进行市场化定位?单纯从品牌战略规划角度看,多核心品牌战略实际上并不符合宋河这样的中型白酒企业,宋河的发展战略选择面状战略,并且是一个菱形的面状战略还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其选择线状战略,推出诸如宋河东京梦华等改变宋河品牌气质的核心产品品牌战略,市场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华闻华通在研究中发现,宋河粮液的母品牌气质明显不支持中高档延伸,就如同洋河大曲,其中高档延伸就面临着品牌气质不支持的情形。如果宋河粮液能够在改变品牌气质上如洋河大曲一样推出洋河蓝色经典,则宋河粮液中高档之路可能要更加顺畅一些!

第二,宋河是否一定需要将多品牌战略放在一个篮子里操作?当然,由于历史原因,鹿邑大曲属于宋河原有低档酒品牌,切割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共赢天下实际上还是可以考虑脱离母品牌进行独立化运营的;

第三,宋河在商业模式是否一定要采取全面的中央集权式经营?如果宋河能够做到在主品牌宋河粮液上策略性授权买断,可能市场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商业模式上陈腐也是宋河面状战略面临挑战主要原因。

杏花村汾酒在多核心品牌的面状战略选择上,要比宋河粮液聪明很多。我们通过构图方式可以发现,杏花村汾酒面状战略图谱近似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如下图)。

山西杏花村汾酒多品牌也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但是相比较而言,汾酒集团要比宋河粮液聪明许多,表现在品牌结构,商业模式选择以及品牌延伸性策略。

在企业名称上,杏花村汾酒比宋河粮液聪明,将两个核心战略型品牌镶嵌在企业名称中,消费者与商家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个选择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白酒企业;

在品牌结构上,杏花村汾酒也比宋河粮液要聪明很多,其高端核心品牌形成了一种比较科学的线状结构化战略体系,如国藏汾酒,青花瓷汾酒,蓝花瓷汾酒等高端延伸性品牌。在杏花村这个核心品牌,该企业也大胆进行了延伸性品牌操作,从而在品牌结构上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平行四边形面状战略。为杏花村品牌在面状战略框架里推行线状战略奠定了基础。宋河的尴尬就在于高端品牌共赢天下无法授权,中档品牌宋河粮液不愿意授权予人,低档产品品牌鹿邑大曲不能授权于人的局面。

在商业模式上,杏花村汾酒也必宋河粮液聪明许多,特别是汾酒在河南市场选择的多元化经营主体,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核心战略型品牌异地市场落地的问题。

当然,汾酒集团这种操作模式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由于杏花村汾酒采取的是同一企业,传统型操作管理,渠道,商业模式成熟性都面临严峻考验。由于中高档白酒与中低档白酒对企业文化要求差别很大,杏花村汾酒目前面临很多经营上挑战。

第二类、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的多品牌面状战略。比较典型的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面状战略代表性企业:全兴集团的成都水井坊酒业有限公司;沱牌集团的四川舍得酒业有限公司。不同法人公司独立经营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状面状结构化战略。客观地说,选择三角形结构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持续性,成功几率都要高很多。我们在案例部分将对独立法人运营公司面状战略进行说明,本处从略。

比较:第一类面状战略与第二类面状战略品牌属性比较

品牌结构上,第一类面状战略是历史形成的,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往往不是十分成功,即使短时间里获得成功,但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会长期困扰这类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品牌结构上往往比较复杂,诸如菱形结构,平行四边形结构,梯形结构等;第二类面状结构化战略白酒企业属于自己主动变革的选择,在商业模式立意上要比传统历史形成多核心品牌面状战略更加成熟。在构建品牌结构上,北京华闻华通咨询建议选择结构比较简单与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掌控起来相对比较简洁明了,规避选择结构比较复杂的菱形,或者更加复杂的结构化图形。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七、营销策略配置

面状结构化战略产品特点表现非常复杂。一般情况下,中高档产品核心品牌往往执行的产品高度差异化策略,但对于中低档核心品牌,则追求细分市场相对差异化以及标准化策略。我们可以通过对洋河大曲与洋河蓝色经典,全兴与水井坊,沱牌与舍得,杏花村与汾酒以及宋河粮液与共赢天下,鹿邑大曲产品创意的得失分析获得这方面的感受。本处略。

面状结构化战略价格区间表现非常宽幅。由于面状战略中既有点状战略,如水井坊酒,舍得酒等品牌就表现出点状战略所有特征,因此价格区间上有很明显的点状战略特征。同时,面状战略中还有很多线状战略特征,如汾酒集团的国藏汾酒,青花瓷汾酒,蓝花瓷汾酒,老白汾酒等又表现出线状战略特征,价格区间就表现出线状战略特征。面状战略价格区间很显然属于宽幅度价格区间。

面状结构化战略渠道模式表现非常复合。我们多次说一个企业一旦选择多核心品牌导向的面状战略,构建的渠道模型表现出复合化特征。能够在一个企业奇妙地做到多样化渠道模型并存,这本身就需要厂家具有非常高的智慧,非常精确的商业模式。

面状战略的促销与传播策略是一项十分科学专业活。面状战略对促销形式与广告传播形式上要求非常严格,我们如果将面状战略成功与失败企业促销与传播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凡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专业思想的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往往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对专业不是十分理解的面状战略白酒企业往往很容易陷入误区。一般情况下,选择面状战略白酒企业我们建议最好能够借力专业媒介机构与专业营销策略机构,对促销传播资源进行科学规划。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资源八、核心商业模式

面状战略白酒企业主要有三种组合的商业模式,三种商业模式各有利弊:

1)、严格的中央集权式商业模式,如宋河粮液。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市场与决定市场利润,但由于过于集权,对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偏弱,不能高效,及时地进行市场开发,不仅如此,中央集权式面状战略对企业管理能力,企业人力资源储备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人力资源跟不上问题就很大。

2)、核心品牌掌控在厂家手里,同时也授权买断商经营,如杏花村汾酒。可以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源,做到为我所用,如杏花村汾酒之所以在河南市场上获得巨大市场成功,最重要原因就是授权模式。但是市场管理上难度加大了,如河南市场出现的管理混乱与假货横行就是由于授权经营导致市场管理难度增加所致。

3)、多法人公司运营商业模式,如全兴水井坊,沱牌舍得酒等。这种经营模式实际上可以做到最大化企业利益,同时也可以做到市场管理的严谨性,因此,未来多核心品牌的面状结构化战略,建议采取多法人结构运营模式,这样更加容易取得成功。

经典案例:面状战略:三角形面状战略之沱牌

经典案例:面状战略:三角形面状战略之全兴

结构化战略之面状战略是目前所有结构化战略比较复杂一种战略。

首先,从品牌结构图谱看,简单图谱容易取得成功。从我们上面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面状战略图像越简单,越容易取得市场成功。三角形面状战略相对于四边形更加容易成功,而四边形面状战略比菱形面状战略更加容易成功。因此,我们在选择品牌结构上一定要谨慎;

其次,选择相对比较独立,或者比较多元化经营主体情况下,面状战略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而传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式经营战略则更加艰难。

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篇10

一、企业战略管理渐进性特征的内涵

战略管理的渐进性是指在企业的整个战略过程中,各种战略活动进行的逐步、适宜、连贯。

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奎因教授在对全球范围内的20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之后,在其著作《企业应付变化的战略》一书中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来讲,战略是点滴凑集,逐步演变的……,真正的战略是在公司内部的一系列决策和一系列外部事件中逐步得到发展,使最高管理班子中的主要成员们有了对行动的新的共同的看法之后,才逐渐形成。”这一论段的实质是,在企业战略的实践活动中,决策层、企业内部要素、外部环境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战略,作为负责战略的决策层,必须重视三个方面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可见,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仓促的战略规划不可能对各种存在时间差异的信息做出反应,确保战略与环境相适宜。决策层作为战略的中心,由于接受信息的滞后性及信息本身的不充分性,同样会使其战略决策表现出不断酝酿、不断修正的过程。所以,企业的战略活动也许不能清晰地划分为上述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为了尽量对战略信息保持灵敏的反应,取得战略的主动权,在战略的规划阶段,要运用管理职能调动企业资源服务于可能的战略目标,也即边规划边实施。综上所述,无论信息客观的自然属性,还是决策层主观的管理行为,都充分说明了战略存在的客观规律性,即渐进性。

由于战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因此,围绕一定的战略目标,决策层要调动一定的企业资源向有利于战略建设的方向配置。但是,如前所述,战略的客观规律性制约企业资源调动的方向与数量,在没有确认明晰、具体的战略目标之前,大量的企业资源不可能一次性地投入到新战略的实施。否则,资源的倾斜必然打破企业系统的有机平衡,挫伤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从资源调度的角度看,战略也体现出渐进性这一特征。

通过对战略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渐进性的实质是,在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间实现平衡和适应。具体地说,企业的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资金实力等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各种要素资源合成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是有限的,对于企业环境中的各种战略机遇,战略决策层必须整合相应的企业资源,才有可能利用战略机遇,最终达到企业资源与战略机遇的最佳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战略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渐进性这一特征,可以说,战略的渐进性特征其外延涵盖了整个战略过程及其各方面。在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决策层的有关战略行为不可逆转地受到这个基本特征的制约,任何脱离企业能力的战略行为和急功近利的重大决策都会阻碍企业的健康成长。

渐进性特征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在制约表现在战略管理渗透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战略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战略管理更加注重在战略实施阶段的控制。从渐进性特征的角度,可以把战略定义为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与企业实际符合的程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总之,信息的利用和决策过程以及企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体现出企业战略管理的渐进性特征。下面论述影响这一特征的有关内容。

二、渐进性特征的制约因素

企业战略的渐进性规定了战略的推进需要经历企业资源的调度利用过程。企业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同时,其本身又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企业战略的渐进过程又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下各种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及其战略体现出逐步、适宜、连贯。具体地说,企业环境内部、外部的四个因素导致战略的渐进性。

其一,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政策、法规制度的改变而使企业受到影响,甚至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事实上,决策层在其战略规划阶段,不可能对许多随机的政治环境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在战略的不断推进中,他们更多地是根据环境的需要不断修改、确认战略方案。企业环境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促使决策者要在动态中把握战略的全过程。

其二,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行为。在行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群体中,单个企业的战略行为会引起其它企业针锋相对的反应。于是,在互有攻防的竞争较量中,战略规划必须对对手可能的战略做出适当的应付策略。这样,战略就呈现出了动态性。在以高速度、快节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条件下,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主要的在于分析、引诱、把握竞争对手的反应和改变需求或竞争规划的能力,以此逐渐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战略群体内部各个企业间相互制约的战略行为,导致企业的战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处于绝对优势的战略成效,即使在远期内,战略效果也只能表现为有限的竞争优势。

其三,有限的企业能力。由于取得预期的战略成效需要调动企业内部的要素支持战略推进,因此,衡量企业各方面要素对于战略实施的优劣利弊显得尤为必要。显然,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又互有差异。在加工制造业,企业的竞争特长可能是规模经济;而对于新兴的高技术企业,它的竞争优势会表现为前瞻性原创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企业可能的战略规划方案来说,新的战略可能会放弃原有的企业竞争能力,同时,企业有限的资源可能不足以支持新战略的实施,这样,为了满足战略方案的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地培育新的竞争能力。总之,特定时期有限的企业能力使得企业的战略表现出渐进性。

其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独特历史、业务流程模式、内部英雄故事、现存的组织—权力结构等构成了企业独立的文化。显然,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在深层次上影响企业战略制订的思维模式,而战略的推进需要适宜的企业文化支持。要想取得预期的战略成效,在战略的酝酿过程中,必须对现存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明确企业文化对于可能的战略方案的阻力和益处,进而在战略与企业文化之间创造出适应性。

三、渐进性战略管理的几点注意事项

渐进性特征的实际意义在于,企业战略管理是在一系列有关渐进性特征限制因素作用下的行为过程。因此,作为战略中心的决策层必须遵循战略的渐进性,找到符合渐进性的战略措施及方法。具体地说,战略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决策层的战略活动包括战略创新,需要经常对企业的现存业务进行评估,对外部信息保持灵敏的反应,进而对企业现在奉行的战略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机会保持清醒的认识。根据渐进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处于管理核心地位的战略管理可以从如下方面采取措施。

其一,构建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体系,是指各种企业资源、管理要素在战略的行为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整体。有效的战略管理体系,一是可以防止战略过程中出现个人主观决策的风险,二是有利于形成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战略管理体系的内部要素包括:信息网络、决策体系、企业流程、组织结构,这四个方面的有机复合,构成企业组织的管理格局。从整体上考察,战略管理体系的管理机制作用于战略的全过程,符合战略内在的渐进性要求,因此,决策层应充分注重战略管理体系的建设,实现对企业战略的科学管理。

其二,保持对战略的脉冲。战略对于日常管理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气氛,这种组织气氛有利于实现决策层对战略有效的控制。于是,在整个战略过程中,需要围绕战略进行有步骤的、持续不断的各种活动,同时使各种战略信息在组织内部适当流动,如召开一系列的战略会议,调整组合企业要素等,最终形成有利于战略活动进行的企业综合能力。为了实现战略对组织系统的脉冲态势,决策层可以从企业局部的某一子系统着手,开展特定的活动,然后再把对子系统的行为拓宽到新的领域,进而调动整个组织的积极性,使得各级员工关注、理解组织的战略活动。

其三,识别战略机会。在动态竞争条件下,战略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能创造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否能对竞争对手的战略冲击作出相应的反击,以免陷于不能自拔的战略泥潭。为此,必须将企业的内部资源状态与外部的机会结合起来考虑,有的信息要求对战略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改,有的信息缩短了战略的推进时间,有的信息可能是由竞争对手制造的干扰源,这就要求决策层既要主动地寻找、分析外部信息,改善组织系统内部的信息网络,又要谨慎地利用信息资源,保证战略信息的准确性、充分性。一个对战略机会把握准确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中抵御对手的冲击,实现企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否则,战略的实施可能带来企业系统的大幅震荡,最终导致清算、破产。

其四,组织控制。企业各级部门的人员对战略核心思想的理解互有差异,他们会有根据地采用不同的行为,而各方面努力成果的组合决定了战略的效果,这样,强调战略的组织控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策层进行组织控制的相关工作包括:在核准战略目标时,需要设置合理的差异范围,致力于战略环境气氛的建设;行使必要的权力,组建“战略军团”;将关键的下级部门纳入决策体系;进行阶段性的战略总结。在战略的组织控制中,尤其重要的一环是建设有利于战略推进的组织结构,结合战略的要求,合理选择各部门的人员,形成推动战略进行的强大组织力量。我国许多企业的战略失败都是由于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之间的脱节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战略实施能力的下降。

[

[1]奎因。企业应付变化的战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2]L·拜亚斯。战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