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重要任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7:37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1

关键词:品德能力高职学生德育工作

品德能力属于能力,但它又不同于文化知识结构中的能力。它特指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判断道德是非、控制道德行为的能力,包括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基本内容。社会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观察、分析、批判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是指审视、辨别、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指正确评价、控制、激励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这些品德能力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在德育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得以提高的。作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进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现实需求

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臆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客观依据的认识还停留在品德能力的重要作用这一层面上,没有从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现实需要去审视和探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针对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中种种片面性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那种只重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德育教育中又要克服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教师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2.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利益格局的产生、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过去传统的社会文化逐渐受到不同形态文化的影响,甚至取而代之,从而带来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道德价值世界中,以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悄然而至,一些旧的道德价值观沉渣泛起;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纷然驳杂,多种道德价值观相互碰撞冲击。这给每一个道德主体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给了选择的自由。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面对复杂的道德生活,要在“歧路”丛生的道德迷宫中获得清醒的认识,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就必须有道德能力做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引导、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3.解决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现象复杂性和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不同的国家制度、社会形态、文化习惯、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另一方面,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社会德育环境还没有全面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力量薄弱,管得了校内而管不了校外,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泥沙浊流防不胜防,显得无能为力。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单纯的思想灌输转变为“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以学生的独立、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传授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意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道德观念,才能积极认同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实现个性的社会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4.适应终身德育的内在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德育工作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使学生乐于践行,养成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与单纯传授知识相比,艰巨得多,困难得多,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两次教育所能奏效的。往往今天解决了问题,明天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又会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因此,德育工作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地实现思想品德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德育工作的这种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的道德践行,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把学生逐步转化为能动地自觉地按照先进的社会道德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路径选择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加强品德能力培养是他们获得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在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加强学生品德能力建设。

1.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改革现行的两课教学阵地。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灌输偏多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觉悟提升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上多做努力。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在其教学上有所突破。

2.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基点只能来自于人的存在本身。因为价值的本源就在于人本身。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因此,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在品德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他们道德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履行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使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采取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平等民主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管理和德育实践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辨析能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实现整体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影响,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既是高职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高职学生从中培养自身品德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机会。高职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发展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5.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德育”的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人的生活的多元化,多样性并存使得社会、生活充满斑斓的色彩。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时,必须使品德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中学会价值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生活化德育”,学生自己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性德育”。要改变传统的品德能力培养和教育形式,不能简单地采取“说教”,要探索丰富多样的“活动性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做好品德能力培养工作。因此,在开展“活动性德育”时,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品德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应该能够促使品德教育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作为客体向受教育者的主观形态及主体思想品德方面转变。这种活动应依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够促进和加速个体的品德能力发展。

7.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建设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品德能力的重要“师表”。因此,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中,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工作态度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经师”,更重要的应该是“人师”,教师的职责在于逐渐将高尚的品德传授给学生。教师的完善人格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品德能力提升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必须发展人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作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德育活动,只有以此为指导,才能实现品德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完成自身的社会历史使命。所以说,加强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内容,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试论大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蔡志良.论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3]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4]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刘裕权.论活动的教育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2

关键词:西方主要国家责任教育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公民的道德责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么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应如何实施责任教育呢?笔者有意检索了一下西方主要国家的具体做法,拿来一下,对我们有不少启发。

一、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重视责任教育

1、责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国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学校德育,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创造新生活的品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的落实,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并有21条德育准则,其中主要有12条,即:自立、值得信赖、勇敢、自信、成为真正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权利、正直、勇于承认错误、信守类行业道德、谦恭有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创造性。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性。

英国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但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德育目标上也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并开始重视学校德育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教育内容是莱斯特中心负责筛选的"四个核心"和"六个关系",即:强调对别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和有信用。处理好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非人类的关系和与上帝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是行为主体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得更详细,对于1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和环境的责任心。"[2]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法国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使每个青年具有头脑,从而使他能够独立地重申社会协约,或他认为在需要时能够修改这种协约。"[3]法兰西学院全体教授在向总统提交的正式报告中建议学校不能回避义不容辞的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责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植学生在自然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批判能力"。[4]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着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要求进行责任教育。《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5]《学校教育法》中还进一步规定:"大学作为学术中心在教授广博知识的同时应以教授和精深专门的科学、并发展才智、道德及能力为目的。"[6]

2、为实施责任教育西方主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创造了一些适合责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论。西方主要国家中,美国在德育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丰富。从19世纪末开始,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7]德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与生具有的"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8]的倾向,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自己的活动不可避免地朝着这个方向进行"。[9]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战后美国社会增多,特别是60年代的、反战,青年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因此,形成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等,强调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的承担道德责任建立起了联系。使美国成为世界学校德育的发祥地。

其次,创造了一系列适合责任的具体。受美国学校德育教育的,世界主要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责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义与德目主义或称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是当代世界学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组织、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联系,立体化的。当然,最近,美国高校德育也产生了由全面主义向兼有德目主义的方向趋势。

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义和课程主义。它借鉴了法国和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鉴了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成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网络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在具体方法上,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而然的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来达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各国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隐蔽课程也叫潜在课程(HiddenCurriculum)它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是学生本位(中心)课程(the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的变体之一。隐蔽德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是所有隐蔽课程的主要构成因素。柯尔柏格认为,德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无论如何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隐蔽课程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桥梁。

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品格教育,特别注重教授价值观。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把"尊重(Respect)和责任(Responsibility)"视为普遍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必须教授的3R课程(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2R课程,它们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都有客观的重要价值。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瑞恩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学生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应该参加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r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种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鼓励道德反省、教育学生关心课外世界等,这些都是培养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有其必然性

1、责任及其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康德把道德责任称为伦理义务,并从人性与人类的目的出发,区分为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伦认为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责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0]意志自由是人的"类特性",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在上是自觉的,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所以,一个人只有在他拥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11]一句话,自由意味着责任。在这里,自由与权利、责任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12]

2、责任是人的本质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3]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这表明,人的化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创造并推进健全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

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那么,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否定责任也就意味着否定了选择,否定了权利和义务,或者从本质上说,这就意味着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价值。[14]

责任的本质性特点决定了责任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责任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负责和不断创新的激情。责任感是一个人意识到并下决心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时的心理反映,反复的反映便构成意志,对人的行为产生持续的推动力。责任感既是道德主体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是道德主体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的具体表现。当道德责任升华为道德主体的责任感时,社会的道德就会成为道德主体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体的行动欲望,即道德实践的要求与选择。道德需要和选择又会促使道德主体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并萌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所在,它同时也是人们强调道德责任教育的依据所在。

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校正权利和自由。责任与义务是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重视道德责任,实际上是重视塑造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运行秩序。马志尼认为责任能遏制扭曲的权利、膨胀的物欲的泛滥,实现人类真正的幸福。道德责任既能为社会与人类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进化与社会化程度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3、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向人类提出的要求

历来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标确立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铁肩担道义",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信仰,更是他们崇高使命感的人生实践。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高社会。我们对现代技术系统的结果,"即大规模发生的事情难以考察,强大的事情难以管理,复杂的事情难以理解。"因此,"出现了把道德责任视为困难的倾向"。[15]因为高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甚至可以推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依赖等副面的后果。为了消除这些,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认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核心是建立人民对全球发展的责任感,也即人们在思考和采取行动前,要以世界的发展为前提,而这种责任要从青年抓起。所以,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就确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9年该组织将"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呼吁一种道德关怀与道德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对高校德育责任的启示

1、中西方高校责任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各有长短。西方主要国家学校德育基础是建立在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与其自由的基础相适应,又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制度,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经济社会的自由。在这里实际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自由与法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以及选择与责任的统一。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则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向学生传输自由与法律、权利与义务、选择与责任的统一性。这种道德教育有两个好处,一是学生不仅是在明确自身权利,特别是明白自己对道德具有选择权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自己明确要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的条件下来接受教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二是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主流社会价值以及社会规则的要求相一致,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其不利的一面在于,价值观和德育的选择,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个人主义容易导致享乐主义,道德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位,社会层出不穷,代沟问题日益加深。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在青年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学校德育不同,我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在学校具体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灌输和自省为主要,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中国德育的目标体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有着儒家深刻的大一统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力。这种教育的好处:一是具有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二是相对于现实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终极关怀思考,具有了世界性的道德价值。但是也应看到,过分强调传统,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随机应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人的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财富的追求成为整个社会最大诉求的条件下,我们在构建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还没有寻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平衡点。

中西方学校德育责任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该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差异是同各自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联系的。,大家都比较公认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民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凭此便认为西方国家学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国好,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我们认为,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优势和文化背景优势是产生这种错觉的主要原因。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主要精力不在集中于谋生,精神生活成为他们的重要追求。西方的传统人文背景、民众的高文化素质以及发达的宗教体系,为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这就为西方主要国家实行全面主义(日本是全面主义和德目主义)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从而显示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中国,谋生还是人民群众的主要追求,民众的普遍文化水平不仅相对较低,而且还有较大差异。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还不可能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此,尽管我们学校德育付出了劳动,社会的还是给予了较多的抵消。

2、中国高校开展责任教育的对策

首先,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转变。道德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那么,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9亿是农民。在改革开发以来,原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质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村个人私有制。2001年度,全国共有城乡劳动力中,只有十分之一多的劳动力真正在从事集体经济。其他大部分劳动力在从事私营、中外合资、独资或其他经济单位的工作。

因此,我们的尽管还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占主导地位,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已不再属于集体,而是在肢解了的原来的共同体,使得人们成为在市场经济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群体的消亡之中,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这是一种的必然。"[16]个人在成长之中,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在这样一个,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17]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实施责任创造了条件。为此,学校德育的思路和做法应当同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否则,要么我们是在做无用功,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德育还在用原有的、教育者本人都不认同的道德教条来对学生灌输;要么是在误人子弟,因为我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其次,高校德育要同社会协调。道德教育说到底是道德实践教育,尽管中国学校德育以德目主义为主,却不妨碍学以致用。解决这一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同社会道德协调,即走学校德育的全面主义道路。要走好这条路,一方面,学校自身要认清社会现实,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就是既要在教育实践上适应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标和道德水平处于社会道德水平的相对高度,使学校德育教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一致。引导学生选择接受水平较高的并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道德,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对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来说,道德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道德实践教育。不论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这些包括道德认知规律、道德需要规律、道德实践规律以及道德教学规律等,在这方面,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学校德育责任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想特别强调的是,要争取改变道德教育的"高大全"形象,即在道德教育中,认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越高越好,道德层次的水平越高越好,道德教育的越全越好。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德育的地位,的确立道德教育的层次,悉心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来实施学校德育。反对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两种倾向,一是无所事事或无能为力的观点,二是过高地估计学校德育的作用。

[1][2]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3页,286页,232页,

[3]教育学文集·法国教育改革.第2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6]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1页,62页

[7][8][9]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06页,105页,9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2-153页

[11]马志尼著,吕志士译:《论人的责任》,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7页

[1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157页

[14]雍自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1998.1

[15]高兰·斯考特原载《高校理论战线》1998.7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3

关键词:道德教育;复杂化;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发展趋势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以往的道德教育更加复杂化,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更加复杂化。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所承担的任务、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要比现在更加复杂,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一个复杂化发展趋势。

2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化

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越发展,社会环境就会越复杂。现在的社会环境要比过去的社会环境复杂得多,而未来社会环境要比现在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未来的社会人与人的联系会更加密切,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在交流中,促进了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融合和进步,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矛盾、冲突和碰撞。这些矛盾、冲突和碰撞将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会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这些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碰撞冲击下,社会环境必然是复杂多变的。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会是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众多的矛盾、冲突和碰撞交织的状态,这必然体现为一种高度复杂的状态。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必然复杂化。

3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承担的任务复杂化

我国的高校向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因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但是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将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其所担负的任务会多样化,需要其解决的问题也会增加,所以其所承担的任务会复杂化。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仅担负着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而且还要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的任务,以及担负着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抵御不良社会思潮侵蚀的任务。所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承担的任务的难度也会加大,也就是说未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不会越来越轻松,而会越来越艰难,原因就在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任务越来越复杂化。

4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未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复杂化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展开的。目前高校大学生是个十分复杂化的群体,比如,思想理念复杂化,个性复杂化,行为方式复杂化等等。未来社会的大学生是一个比现在更为复杂的群体,为未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大学生的来源范围可能更加广泛,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市的,有来自发达地区的,有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有的来自是独生子女家庭,有的是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少数民族,有的来自外国,更有甚者可能是已婚的人士进大学读书等等。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可能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思想理念各式各样、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会变得很复杂,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未来大学生会受到更多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思想理念会出现更为复杂的特点。同时,未来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对于未来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现象,有些新情况和新现象具有确定性,我们根据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是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的。但是有些新情况和新现象不具有确定性,不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是很难定位和把握的,这就给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有了一定深入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对我国德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2]张耀灿.关于道德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5).

[3]吴华.“教育全球化”与中国教育发展的全球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98).

[4]朱振玉.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发展趋势[J].求实,2005(9).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4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中职学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和全面健康成长的内涵;立两德,树三风,言传身教;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爱学习的美德等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路径。

[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教育;全面健康;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6?0034?03

2013年9月9日,总书记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慰问信,信中对教师提出殷殷期望:希望全国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我国中职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中职学校的学生刚好处在青少年,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因此,中职学校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传承、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理论传承

“立德”为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立德树人”四个字合用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也是我国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对中职学校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是指(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引申到教育领域指树立德行,培养人才,其内涵为弘扬优良道德行为营造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培育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

(三)精神实质

以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公开宣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他们的德行教化广大党员干部。立德树人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全民担当、从我做起、以德育人是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学校立德树学子;家长立德树儿女;政府立德树国民;领导立德树下属;党员立德树群众。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用他们高尚的德行为我们做了立德树人的示范,同时,也为我们阐述了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

二、中职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一)由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所决定

中职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很少。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学生是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没出息,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年纪太小又不放心,于是送到中职学校等长大成人再参加工作。这些学生正是最需要社会和学校关心爱护、悉心教导的青少年。

中职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力之一,承担着培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它的存在,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率。初中毕业没进入高中的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们定义为不良少年的人,如果放任自流不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有一部分人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这部分青少年学生是非常需要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因此,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性。

(二)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多数是一线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平凡而不可或缺,他们是民众的主体,其品行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民风,因此,职业道德等美德的培养极为重要,这一点决定了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由社会大环境需要所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随之而来,中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很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误入歧途,所以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四)由国家的发展需要所决定

国家的未来需要勤劳、勇敢、爱国上进的下一代,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是懒散、自私、道德缺失的人,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立德树人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需要中职学校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五)立德树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社会的需求

以往很多职业学校一味地抓技能培训和专业教学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导致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够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他们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的员工。因此,立德树人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学校的任务也是社会的需求。

三、中职立德树人的途径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很多学者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论述居多,中职学校此类文章比较少见。下面就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

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是中职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工作。立德树人,本质在于育人[4]。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立德学理论、良好师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树崇高校风、高尚教风、良好学风创设立德环境和氛围。培养全面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立两德(德学、师德)

德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工具,师德是载体。中职学校立德树人必须树立德学理论和培育良好师德。

1.立德学

立德学就是立德学理论传播美德思想。佛教以佛法普度众生,基督教有圣经,共产党人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八荣八耻等理论工具。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也应当有理论工具,部分中职学校把《弟子规》作为育人工具,效果良好。刘幸福在课堂教学中弘扬德商理论,并将该理论编入教材《商务谈判》,创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德商理论由刘幸福首次提出,是比诚信经营高一个境界的经商理论,该理论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和经商的本分,弘扬厚德载物、友善、仁义的经商思想,试图使经营者从诚信经营层次提升到仁义经商的高度。这一理论比较适合教育经济专业的学生,同时,该理论的普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立师德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师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5]。中职学校应当认真学习领悟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树立良好师德。

(三)树三风(校风、学风、教风)《孔子家语?六本》有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影响极大,中职学校应当努力营造美德环境,以环境树人,通过树“三风”活动,用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凝聚“芝兰之香”。把校园建成“芝兰之室”,让校园充满“浓厚的香气”感召千万学子。

(四)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必须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应当齐头并进。只言传不身教和只身教不言传都是片面的,只言传学生感觉你光说不练,他们会想老师都没去做凭什么让我们做呢?只身教不言传有时也收不到育人的效果。例如:广西某职校推行弯腰行动,号召教师职工每天弯腰捡垃圾,不过,并没有在学生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按学校规定每个班级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由学生每天清扫,但有些准备打扫卫生责任区的学生,看到教师在那里捡垃圾,就扭头回了教室,他们觉得老师在那里做清洁自己不用去做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爱学习是一种美德,能使人知书达理提高素养。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路径之一。

人们主观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很多人认为学习很辛苦,实质上学习是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手段和途径,是一件快乐的事。人天生有求知欲,例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几乎见什么学什么,那时候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

中职学校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重回“童年的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进而喜欢学习,养成爱学习的美德,这样就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顺应国内外形势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课题之一,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认真学习领悟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左传[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1085.

[2]管子[m].李山泽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4]金更兴.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J].新西部(理论版),2013(7):108-109.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5

关键词:县域;责任教育;模式;研究

一、确立“三统一”培养目标

增强社会责任感有赖于责任教育的实施,责任教育的目标为: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做负责任的小公民,为培养中华民族复兴的高素质公民奠定基础,并要求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放弃个人的利益,把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集体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都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在校学生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统一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目标上来,要统一到当地公民道德的建设目标上来,要统一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上来。

二、贯通“三融合”建设领域

在校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为:热爱生命、自理、自力、自尊、自强、自爱、自护、自信、自律、严谨、诚信、惜时、学会学习、乐观向上、学会做人、尊重人格、学会生存与发展;爱老师、爱同学、爱幼小、尊敬师长、关心同学、敬老爱幼、帮助他人、平等尊重、善待他人、乐于助人、学会合作、谦虚谨慎、和善待人、扶弱助困;爱父母、热爱家庭、关心家庭;。以上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校学生的责任教育要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融会贯通,要和公民道德建设融会贯通,要同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融会贯通。

三、建立“三落实”责任机制

学生责任教育的责任机理要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都强调指出,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因此,在学生公民责任教育中,一要落实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群众团体齐抓共管、分工合作的领导责任;二要落实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三要组织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担当社会责任。建立“三落实”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

四、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学生中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使全县未成年人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一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奠定学生公民教育的良好基础。二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教育为起点,以父母为负责人时刻教育引导自己未成年子女自觉地增强责任感,让学生在家庭责任体验中成长。三是以社区(村)教育为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就自我,形成社会化、开放式齐抓共管的未成年人公民责任教育的工作格局。

五、打造“三服务”公共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提出,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完善面向未成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因此,要开展“三结合”文化服务,一是做好文化产品供给、阵地建设服务;二是做好文化基地建设和开放使用服务;三是做好校内资源与校外场馆的衔接服务。

六、实施“三层级”评价体系

一是对学生责任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感进行总体评价;二是对学生责任教育责任机构进行责任目标管理评价;三是对学生责任教育对象的个体责任、责任心及责任感进行成长评价。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考察等形式,对学生责任教育的效果进行满意率的评议和感受。根据有关部门在学生责任教育工作中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方面的评估,以学生的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程度为内容进行评价。

“县域责任教育实践模式”如以上所述,要放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有设计、有指导、有读本、有成果、有评价、有推广”的“六有原则”进行县域责任教育模式的创建,力求达到“突出区域资源,形成特色品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6

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的小组,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二、组建以班主任、少先队、思品课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下开展工作。学校的全体教师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三、德育处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落实、督导和评估,组织好升国旗、时事教育等德育工作日常性工作,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四、协助校长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制度,贯彻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五、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好学生校内外德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培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六、加强德育科学研究,经常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必要的参观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申报德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德育教研活动,以科研为先导,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主动性。

七、积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动态(常换常新)的德育园地和有感召力的提醒语(名人名言等)。负责校报校刊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八、指导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参与听课评课,督促学科教学网德育目标的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有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校园气氛。

九、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工作,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参与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特别要加强学生家长、居委会、派出所、媒体等方面的联系,形成学校为中心,周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社区教育网络。

十、认真贯彻奖惩规定,负责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文明班级。

十一、班主任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符合班级实际的规章制度。

十二、班主任要认真培养班干部,形成强有力的班级领导核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十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十四、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接待日。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适时召开家长会,认真接待家长来访,加强育人的针对性。

十六、班主任要配合德育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学生德育考核;组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学生干部,积极争创文明班级。

十七、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要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根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德育渗透教育。

十八、思想品德课教师,担任着教学德育工作主渠道的重任,要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性地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信度和效度。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7

>>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医学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探析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探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机制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乃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困境之三维度解析孙清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研究述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精准德育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思政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措施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现代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3-05-02]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6]贾凤姿.思政教育重在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3-25(16).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8

摘要:班级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基层组织,班主任是良好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班主任,需要思考班务工作德育育人的重要性,必须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上寻找比较理想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班务工作;德育育人;策略思考

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除去学科课程教学外,都兼任班主任工作,也多担任低、中年级的班主任。平时,也多感到现在的孩子不是特别守规矩,行为习惯不太好,班级活动更不能理想地_展。究其原因,还是班务工作的不得法所致。所以平时在班务工作的德育育人上做了相关的思考和实践。

一、德育育人的班务工作需联系学科课程

我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余热,身先士卒地引领不少教师开展主题大教育活动的研究和实践。何谓主题大教育?就是以德育为主导,利用学科课程中与德育主题的相似块,对学生进行教育。主题大教育,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语文学科课程为龙头。笔者所担任的课程就是语文课程,有利于更为科学和理想地在主题大教育活动中实施德育育人的班务工作。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文本去挖掘德育育人的资源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教学《最后的姿势》,经过思考,引导学生挖掘出谭千秋老师勇于担当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每个人都应当切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勇于担当的角度,进行思考。在比较具体的联系中,学生的思考还是比较到位的。例如,班级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那我们每一个班集体成员就应当去做出这样的思考: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是自己感觉上的可有可无。学生也因此在相关的活动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去积极参与着。不管在怎样的活动中,也不管在活动中充当怎样的角色,人人都是那样的积极行动着。学校召开趣味运动会,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运动技能欠佳而袖手旁观,而是发挥自己的相关优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达成进行趣味运动的目的。

二、德育育人的班务工作需利用主题活动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怎样的问题就去进行怎样的德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既无德育活动的乐趣,也当然不可能获取德育的实效。所以,德育育人要想真正获取一定的效果,需要班务工作与相关主题活动的完美结合。应当说,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也没有少开展主题性的活动,重阳节敬老活动、感恩节的感恩活动等,为什么就不能获取活动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是欠考虑主题活动的延伸性问题。因此,平时笔者比较多地去思考的是德育育人的班务工作需利用主题活动的相关问题,活动前,让学生进行相关主题活动资料的搜集;活动中,让学生去主动参与;活动后,让学生进行行为的拓展延伸。如让学生开展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一开学就着手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搜集,搜集敬老的民族传统,搜集敬老的古诗文选,搜集自己父母敬老的实例,在搜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围绕敬老主题出板报。重阳节前后,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近身边的孤寡老人,践行比较具体的敬老活动。开展活动后,让学生进行相关感想的畅谈,力求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谈及今后的相关打算。通过如此的系列活动,敬老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变成学生的乐意行为,同时也比较理想地变成学生的正常行为。

三、德育育人的班务工作需多于学生实践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9

一、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二、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十分重要。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2.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会、班委会和团支部,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及时树立模范典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德育教育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把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三个层次很好地将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应全力抓好。

四、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构建职业道德平台,树立职业道德规范

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师德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教师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因此,技工院校要在以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并以此作为起点,让教师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对象,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德育的重要任务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权利;义务;教育

[作者简介]谢松岭,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谢红岭,呼伦贝尔学院学工处副处长,法学硕士,内蒙古海拉尔010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87―03

一、问题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的基本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社会责任,这是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的主流是好的,面对自身的基本权益,权利意识都很强。调查资料显示,70.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学生在校意外伤害的赔偿责任;58.8%的大学生认为校方不可因学生在校期间有严重不道德行为而对学生给予开除学籍或勒令学生退学的处分;78.3%的大学生认为学生有在校方所安排的宿舍和校外出租房之间的自由选择权。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在权利义务观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存在着明显的“缺位”或“越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大学生权利“觉醒”,具有明显的自利倾向。在权利觉醒的时代,就大学生来说,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违犯校规而随便予以开除;大学生有自由选择是否住校的权利,学校不能以方便集中管理为由禁止学生到校外租房;大学生有达到婚龄选择自由结婚的权利,学校不能以结婚妨碍他人和影响学业为由禁止在校学生结婚等等。合理的利益诉求、正常的主张是权利的应有之义,是大学生正当权利的回归。但是,面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诉求”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一些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弹性,对现有法定权益扩大化,或者是“法无规定即为允许”。有些大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调低自己的道德甚至法律底线,提出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非分”要求和不合理的利益主张,哪怕自己的行为与现有法律和社会必须的合理的基本道德底线相抵触,危及社会公共利益,违反公序良俗。

2.大学生义务“休眠”,应有的义务观没有树立。目前一些大学生在权利“越位”的同时,又存在义务和责任的“缺位”。不少大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义务观,头脑中缺乏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意识,认为享受权利是理所当然,负责任是社会和学校的事,尽个人义务是傻瓜,甚至认为校纪校规妨碍了个人自由和权利。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的在校生意外伤害案件纠纷,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诉端。一些大学生不仅认为父母应该承担其读书期间的费用,而且拿父母的钱高消费一点不心疼,没有形成应有的自立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偏差带来的社会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不仅学生对自己的约束放松,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法律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高校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日益增加,正常的办学秩序容易受到影响,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责任意识和社会协调能力欠缺,也难以及时适应法治社会和责任社会的需要。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亟待探索研究。

二、问题的复杂性

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存在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社会调控机制转轨导致的利益规制机制失范和我们的教育存在瑕疵。所以,目前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问题趋于复杂化。

1.教育的环境发生变化。我国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过渡的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依附观念、平均观念、螺丝钉观念正在让位于自主观念、竞争观念、自我设计观念等,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一元走向多元,各种价值观交错并存。另外,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原有的法律也在调整,如原来不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更不能擅自结婚,现在允许了;原来学校可因学生在校期间有严重不道德行为而对学生作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处理,现在则不行了,等等。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经济效益意识、法制意识,但又导致一些学生重知识的应用性、重实惠、重权利,而轻道德修养、轻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不仅受到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法律的“约束”。如一些大学生不讲道德或不尽责任和义务被批评或受处分,动不动就以诉诸“法律”相威胁。而一些老师为“明哲保身”,对学生不道德、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课堂之外,或八小时之外,更不爱管“闲事”,大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姿态。

2.教育的内容受到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特别是实行大学生自费上学和自主择业,以及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不断“人性化”,赋予了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所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意识、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法制教育中民主和权利问题较感兴趣,而对纪律和责任义务问题却不够重视。如一些老师在强调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及按规定缴纳学费等责任义务性的问题时,一些学生以消极的方式,如不听或议论甚至提出“质疑”等对待。一些老师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口味”,在法制教育中也主要是谈民主和权利问题,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纪律和责任义务的内容。大学生权利义务观教育内容失衡。

3.教育的方式面临挑战。随着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及相关法律的调整,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传统的重外部灌输、轻自我教育的教书育人及重规范、轻引导的管理育人方法不太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欠佳、作用不明显。如目前一些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强调概念、原理、规范的灌输及注重考试分数等方法感到郁闷;为了应付教育,一些大学生只是争取做理论上的“巨人”或考试成绩的合格者。所以,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及大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将权利义务教育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并与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灵活多样、更加有效的方法,将是加强大学生权利义务观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问题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青年群体,加强大学生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应以理论说服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为主。

1.依托法律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权益和责任意识。现在我国高校都开设有法律课,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开设公共法律基础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权利义务观教育的主渠道。由于我国几

千年传统的“息讼”、“贱讼”乃至“无讼”的观念影响,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仍然不够,在法律课教学中应强化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教育学生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为权利而斗争。同时,也要强化学生个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履行遵守法律、法规、学校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社会公德及尊敬他人、努力学习、缴纳学费等义务,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观念,还应教育大学生勇于承担维护法律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责任,承担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