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十篇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十篇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8:15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学生创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8-001

音乐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研究其开设的必要性及如何开设具有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选修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而从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仍不分对象、不分内容,采取由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我选择的余地不是很大,难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选择性较强的音乐选修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学习效果。

二是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时代要求。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创造能力是学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当前音乐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音乐选修课,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课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选修课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动力,为不同发展类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发展空间,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可促进学生全面、有特长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体系的内在要求。音乐学科必修课程重点是关注学生基本的学科素质,只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忽略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创造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拓展了音乐知识的领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陛发展提供了助力。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知识发展的能力与特长,完善了初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使选修课的开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开设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尽管有极少部分学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大多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内容体系支撑,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效果不容乐观;而且大多数是以器乐、合唱、音乐鉴赏等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启发,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最终目的,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一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指导实践,每个学校、每个年级在开展音乐选修课之前,必须通过大量的调研,收集相关理论材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成果,系统地研究音乐选修课在培养初中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校、本班级学生的特点,确立初中音乐选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二要大力开展实践探索,寻求一套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初中音乐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验班级开展一系列的音乐选修课,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详尽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明确音乐选修课中培养初中生创造能力实践过程中必修把握的关键问题,初步建立了初中音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三要重点提升教师素质,培养音乐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课标明确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知识的创造者”、“平等首席”,这是对教师地位的全新诠释。教师是影响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在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高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了选修课程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音乐选修课必须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需“可选”

初中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一般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甚至条件好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为开展音乐选秀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正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选修课的选择上,指向性更强。因此,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索音乐的艺术魅力。

二是课程内容需丰富

音乐选修课的教与学的实践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内集中统一的教学活动,又可是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课堂;既可是内容多样的音乐欣赏,又可是种类齐全的乐器制作;课堂中,既包含了教师的设问、范唱或演奏、媒体展示等,也包含了学生的问题回答,演唱或演奏的学习、鉴赏感受的表述表达、师生间或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行为等等。这些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的音乐选修课,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在选修课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乐曲,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创意伴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78

在初中阶段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习惯于向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课程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压抑,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不仅难以感受到音乐教学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和深厚情感,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学习压力,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之下,如何转变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音乐课程教学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音乐课程教学之中,改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使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建立相关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音方滩闹中,单纯的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教材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

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局限在教材的狭小教学框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定的强制性和压迫感,而不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练习,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将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重点,全部放在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挖掘上,使学生忽视了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音乐元素和音乐曲目,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影响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视野。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的在音乐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元素,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音乐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历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向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曲目,例如学生熟悉的电影插曲、民族传统曲目等。使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中,放松心情融入到音乐课程学习中去,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学习的同时,对各种音乐类型和经典性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感悟。切实开阔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视野,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曲目的品味和鉴赏能力,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将音乐课程的教学设定为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对于音乐曲目的讲授上,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曲目,便是完成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关注音乐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知识性,而忽视了音乐课程所具有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和演唱的音乐曲目,仅仅停留在听和唱的学习上,而没有深入到音乐曲目之中,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等,进行全面的赏析和挖掘。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以一种全面、科学的视角,对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加强对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纵向挖掘和延伸。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曲目进行深入的感知和体会,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音乐曲目进行演唱和赏析,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音乐鉴赏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范围之内,对音乐曲目进行赏析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赏析结论。同时可以在全班展开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对于音乐曲目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不同赏析意见和感受的碰撞和激发之下,对音乐曲目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水平。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23-01

农村初中音乐教育主要指在农村初中校园里,音乐教师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和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通过音乐课教学、音乐活动组织、音乐鉴赏分析、音乐案例教学、音乐技能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挖掘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发展和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陶冶和提升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

目前,农村中学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匮乏,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教学严重脱节,音乐课存在未开设或开设不足的情况,且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活动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普遍偏低,校园音乐氛围的营造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水平。

一、农村初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开设不充分。部分农村初中因各种原因,音乐课总是开设不足,如部分偏远山区的初中只象征性地开设唱歌课,而且教授唱歌的教师大多数都是数学、英语等科目教师兼任,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即使较为发达一点的地区,农村初中音乐课仍然不受重视,大多数学校都只开设了唱歌、舞蹈、音乐鉴赏课、电子钢琴、竖笛等音乐课程,并没有形成科学而严谨的音乐课程体系结构。

(二)教学手段显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均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守旧的问题。一些教师仅仅按照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开展教学,收到的效果非常不好。还有一些音乐教师出于应付或者自身素质不高,致使其教学方法、观念守旧,没有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太薄弱。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不发达、配套设施不健全、发展空间较小,对优秀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青年音乐教师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是因为待遇比较低,二是农村的落后条件以及相关部门对农村教育不够重视,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被投到了所谓重点地区、重点学校,对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和校际流动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导和扶持,从而使农村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音乐课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农村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

(一)开齐开足音乐课程,建构活力充沛的音乐课堂。一是转变课程建设的思想和维度,从“以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转变新课程建设的角色与功能,从新课程建设的受惠者、追随者转变为实施者、建设者。三是转变多元音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想法,从“以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多元音乐课堂教学为主”。

(二)优化提升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第一,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第二,以情促学,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音乐的成功和喜悦。第三,以法助学,创新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音乐讲解教学、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技能教学、音乐活动实践教学,强化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第四,以评督学,为音乐课程有效教学提供切实保障。

(三)完善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初中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补充和优化,才能跟上当前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是编制上予以倾斜照顾,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以事业编制及较高收入工资标准及教师补助津贴标准,吸引优秀音乐人才到农村任教。二是来源上多元多样,利用多种资源完善教师队伍。从本校有音乐特长的教师队伍中,或牡钡孛窦湟帐跫摇⒁衾旨抑校以及从音乐院校毕业生和非音乐院校毕业但是精通音乐教学的学生中选聘音乐教师。三是体制上予以公平对待,将音乐课及音乐教师地位重视起来。四是在培训培优上强化能力提升,拓宽农村初中音乐教师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五是在师资配置上共建共享,实现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推进优秀音乐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有序流动,推进县域内音乐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常态化,进而达到解决择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达着.21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李曼.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梁爽.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咨询旬刊,2011(35):92-93.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告诉我们“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无疑是对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的一场“革命”。因此,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建立新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从多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学。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可以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就会产生生动有趣的效果,能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达到音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渠道对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主题就有非常优秀、非常动听、百听不厌的好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初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

三、采取新手段来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

在贯彻《新课标》过程中,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

1.淡化音乐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界限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音乐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心中的音乐。

2.实现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新转变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同时,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等。

四、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5

一是教师对教材使用的随意性很大,不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如刚开学有些老师的教学是从中间单元或最后单元教起,二是一些课堂45分钟教学松散、很不紧凑,涉及教材的数量少、内容单一,给学生有效信息太少往往一个单元用两个左右课时就能上完的内容要上四五节课,如上海一年级教材“美丽的亚细亚”这个单元是一个整体,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又人为地分为“东亚”、“南亚”像讲地理似的割裂了整个亚洲音乐风格对比学习鉴赏的编写初衷,导致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浪费。三是部分教师对各单元作品表达的不同音乐情感的启发和挖掘不够,在音乐感知和感受教学上,扣不紧教材内容,对学生基本的训练强化不够。再就是梳理不出相应的音乐知识、常识以及音乐文化拓展的范围,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四是部分教师忽略了课本自身的作用,整节课很难看到要求学生翻开书的举动,更未从课本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音乐问题和思考问题,教材编排的实践与创造部分的内容未在课堂上得到落实,教材没有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一些课堂上教材形同虚设。以上问题都使得当前部分初中音乐教学难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综合起来,有音乐等科目长期缺乏必要监控手段,学生学业成绩由科任老师一人说了算,造成教师思想上对课堂的重视不够,音乐课上好上坏一个样,缺乏质量意识二是教师不熟悉新教材,特别是教师对以前未接触过的新歌曲、新乐曲没有吃透,驾驭不住教材的要点,教学中重点不突出,没有处理难点三是新教材当中的音乐知识是隐藏在作品当中,要靠教师自己梳理,假如备课马虎的话,一般教师难以把握住相应的“双基”。再一方面就是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不透,课堂上片面追求“热闹”和“浅显问题的讨论”,忽略了音乐课是以音乐为本的有限的与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课,教师在有效时间内随意添加了与音乐内容无关和活动太多,严重削弱了音乐特有的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特征和特点,课堂实效性差,以致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不足。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1.教师要树立教材意识,因为初中是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教师还要再进一步提高对音乐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作用的认识。对照课标对教材进行钻研,要搞清楚每册教材“是什么”,“有什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出各单元的音乐审美因主线,比如同一单元中不同的作品表现的情绪是否相同’不同情绪作品之间所运用的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表现要素具体是什么?又如各个单元突出的是怎样的人文主题?这些人文主题下的音乐是怎样对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起作用的?教师怎样通过必要的听、唱、奏、忆、思、辨、编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大量地熟悉教材音乐主题、片段,从而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感知、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7最终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促进想象、联想、记忆、注意等能力,从而达到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目的。

2.教师要克服以个人对音乐的喜好来安排内容,不随意增加和删减教材内容,把好教材关。要牢固树立优化教学过程,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的意识,从而使初中音乐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要重视每次的教材培训,明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更要对每一个单元的各个部分单元教学目标一一分解,初步梳理出正确的、有价值且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的二级教学目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者中,主要包括音乐欣赏、歌曲演唱、舞蹈以及音乐优秀等内容,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审美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接下来本文将从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案设计、重视情感体验、音乐教学生活化、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等角度出发,对初中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一、积极转变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在初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初中音乐课堂的主人,自己则主要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这和合作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和表达权,对学生的音乐情绪进行更好的引导和控制,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在合作、自主、探究的音乐课堂氛围下,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带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升华自身的情感和能力。此外,要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打破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影响,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避免音乐课时被挤压或压缩等情况的发生。

二、创新教学方案的制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初中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感受力和创造力,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以及创新的能力,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据此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音乐技能,不断巩固自身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例如,在欣赏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一曲目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宣讲彝族民众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征,让学生先了解彝族民众的好客心理和周边生活环境,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这一歌曲时,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彝族同胞的好客情怀,激发了初中生热爱民族同胞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尊重音乐教材内容和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音乐教师应当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要增强音乐教学的艺术性,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开展《欢乐颂》这一课时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对这一交响曲带来的心灵震撼,教师应当先对贝多芬创作这首音乐的背景进行介绍,像学生传达《欢乐颂》在维也纳初次演出时的空前盛况以及这首音乐的风格、旋律和欣赏要点,先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充分的调动,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的准备,然后教师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曲子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感知力,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

四、让初中音乐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音乐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这样可能有效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情趣。例如,在《给未来一片绿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室内的座次形式改变成“圆形”的座位形式,教室的中间就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表演的舞台。在学生学完新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新歌词,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自己制作乐器进行演奏,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音乐无处不在的真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五、实现音乐教学评价的积极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随意,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甚至存在很多教师的主观因素,这都不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的保护与培养,甚至会抹杀学生在音乐创作与探索中的个性与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开展综合性的评价,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下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增强学习音乐的动力。此外,音乐教师在开展初中生的音乐教学评价时,不仅要考核学生的音乐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还要考核学生的音乐特长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丰富音乐教学评价的主体,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在初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音乐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对音乐教学给予更高的重视,认真、细致地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将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紫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邹芸,李育斌.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7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资源和基本方式,音乐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也得以不断向前推动。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得与失的总结,以及对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新思潮的消化与吸收,都在这次改革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迹。多年来,音乐教育在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掌握适当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音乐课在学校课程安排中的地位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另外,自2006年起,近三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中有两届在亚洲国家举行,其中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届世界音乐教育者的交流盛会。以此为代表的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所产生出的新成果,逐渐在影响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焦点,集中在研制课程标准、开发新教材以及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其中,教材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和组织学生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材改革也因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中小学教材实验工作的展开,以教材为对象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课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对于教材的定义,有多种解释。《教材论》一书的作者曾天山先生将中外不同的教材概念总结为十六种,这十六种定义均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的。其中有教育学工具书中的定义,有中外教育家的解释、也有西方课程理论不同流派的界定,等等。从目前最新的研究资料来看,教材的定义大致可以从以下四种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一)词条类定义: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的解释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材的定义是:“根据一定学科的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以及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磁带等)。教科书、讲义和讲授提纲是教材整体中的主体部分”。

(二)课程理论定义:1、“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规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是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按照这一说法,教材就是课程的内容。2、教材是“以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为基本成分而分门别类组成的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规范化、程序化、具体化的育人媒体。”3、“教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讲义、挂图和图册、实验手册、教学录音带、教学录像带、教学电影等。教材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学生使用最多的是教科书,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谈到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三)著作权定义:“教材仅指课本,……与教材有关的,是教材系列作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其一,从媒介的角度来看,除了以印刷出版物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尚有以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软件等形式存在的课本。其二,指以印刷出版物的形式存在的课本之外与课本有关的印刷出版物,比如教参、教学手册、练习册、单元测验、复习资料、图表、习题集等”。

(四)教学论定义: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概念界定上较为宽泛,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表现形式方面所包含的范围也有较大差异,但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教学材料、“育人媒体”。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尝试着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下定义。中小学音乐教材是为了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将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序列化、规范化、具体化编排的教学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包括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教学材料,有形的如教科书、教学录音带、录像带、讲义、歌篇、参考书、教师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无形的如师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技能方面的经验等。狭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仅指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包括纸质及其他媒介形式的学生用课本)。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狭义概念。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哲学上将事物固有的特性称为属性,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各种属性都要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得到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认识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属性。

(一)人文科学属性

人文科学“是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的科学,其主体是文、史、哲三大学科,还包括美学、艺术学、语言学、伦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分支学科。音乐隶属于人文科学中的艺术学范畴。人文科学的特性——如民族性、时代性、文化传承性、阶级性等——在音乐中都有所体现。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中小学音乐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这一点与同属人文科学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以及艺术(舞蹈、戏剧、美术等)等学科教材相同。因此,中小学音乐教材具有较强的人文学科的属性。

(二)教育科学属性

教育科学基本属性在任何学科教育中都有体现。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材料,中小学音乐教材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美育的主要教学材料之一,它在编制过程中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三)音乐课程载体属性

从性质上看,音乐教材首先是音乐课程的形式和载体。音乐课程中的学科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在音乐教材中都有所关联,教材集中展示音乐课程的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材与之相适应,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也相应地产生与之配套的音乐教材。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各国的音乐教材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例如,我国香港地区有的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音乐知识被当作课文来编写,其他音乐教材资源如歌曲、器乐曲等都是知识的“副产品”。日本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十分注重器乐教学,从一年级学简单的节奏性乐器(如响板、三角铁、铃鼓等打击乐器),到三年级加强旋律性乐器(如竖笛、口风琴等)的教学,再到五六年级的合奏训练,器乐教学的系统性非常突出。

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也会由于其教育观念上的不同而要求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载体,音乐教材也必然会有阶段性的差异。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20世纪初期我国在引进现代教育体制之初,音乐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反映的是富国强兵的爱国主题,这与当时的历史状况、教育思想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左”的思想观念影响,针对当时所谓的教材“三脱离”现象(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教育主管部门做出了“在全日制的中小学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指示,在当时编写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贴近政治、反映生产实际的歌曲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一本1958年出版的初中音乐课本的目录管窥一下当时的情形。

不难看出,这时期教材选择的歌曲全部都与生产劳动实践有关。作为课程载体,教材如实地反映了那一时期“左”的课程观念和要求。

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姚思源教授在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作了题为《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的发言,呼吁“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并提出“必须精选艺术品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教材”。

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提出了十条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音乐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的教材所呈现的面貌又有着新的时代特点。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上》的选材及编排为:

第一单元百卉含英

唱歌

茉莉花

音乐欣赏

茉莉花

好花红

牡丹之歌

玫瑰三愿

绒花

梅花三弄

配乐朗诵

二月兰

音乐活动

对花

第二单元梨园撷英

唱歌

唱脸谱

音乐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

越剧《梁山伯与祝

英台》选段

豫剧《花木兰》选段黄梅戏《天仙配》选

段打虎上山

音乐活动

第三单元管弦和鸣

认识乐器

音乐欣赏查尔达什舞曲

梦幻曲

西西里舞曲

那波里舞曲

单簧管波尔卡

音乐故事舍赫拉查达

音乐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

对号入座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4)——茂密的森林

唱歌

森林之歌

音乐欣赏

大森林的早晨

小设计

音乐欣赏

山林之歌

山林

北方森林

音乐活动

第五单元环球之旅(4)——大洋洲采风

唱歌

剪羊毛

音乐欣赏理发师

哈卡·马努马努

拉卡拉卡

学吹竖笛

第六单元夏日泛舟

唱歌

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欣赏太阳岛上六月——《船歌》仲夏夜之梦

雷鸣电闪波尔卡

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学吹竖笛夏日泛舟海上

音乐夏令营

(四)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属性

教材都有独立的学科知识属性,音乐教材也承载着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已有的各种形式的教材来看,由于音乐课程观的不同,对音乐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有着不同的做法。在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中,往往强调的是学生在歌唱方面的发展,并不总是把学科知识作为关注的对象,特殊情况下,有一些教材甚至也不把歌唱技能的训练做系统化处理,歌曲的选择只是从题材内容上加以简单分类和排序,这样自然也无暇顾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现代意义上相对成熟的教材大都不忽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以及教学上的可操作性,音乐知识体系也因此成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了它,就可以正确而顺利地从事相关的音乐活动;有了它,就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规律;有了它,也才能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知识体系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常见的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史学知识、音乐文学知识、音乐体裁与结构知识、音乐表演知识、音乐创作知识、音乐风格与流派知识等等。由于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中小学阶段音乐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因此学科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需要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加以选择、编排、展现。在普通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体系的要求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它有着自己的对象、目的和要求。教材的音乐知识体系属性要求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体系在转化为具体教学材料之前需要经过“瘦身”,而教学时数、教学目标以及所选择的具体音乐作品是音乐知识体系“瘦身”的条件和通道。

(五)音乐符号系统属性

音乐教材是由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组织起来的。音乐教材中通常提供了师生教学活动必要的歌曲、器乐曲等乐谱材料,这些谱面材料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或图片,是一种特殊的记录音符的符号系统。乐谱作为符号系统,也不同于美术中的画面,它用来记录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快慢以及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视觉上的可观赏性仅仅是它的表层特征,更重要还在于它具有音乐上的暗示作用。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这种对声音的暗示与关联是音乐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在教材的音乐符号系统属性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谱式问题。

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采用两种谱式:简谱、五线谱。两种谱式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汪培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说过:“简谱比较大众化,容易推行。五线谱是比较完善的记谱法,也是提高音乐水平所必须的”。两种谱式同时也都具有不便之处。简谱直观上看不出音高变化,遇到较宽音域时,代表音符的阿拉伯数字上下加点过多容易导致视觉上的混乱。另外,记录多声部音乐有一定限度,例如记录带钢琴伴奏的歌曲谱时就不如五线谱醒目。五线谱知识系统相对繁琐,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简谱和五线谱都有一定的使用面和适用面。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针对使用何种记谱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论中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力主弃用简谱。1940年《修正初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曲谱必须完全用五线谱,绝对不许用简谱。”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多次呼吁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推广五线谱,认为“现在全世界都用五线谱,唯独我们用简谱,这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也是有严重障碍的。”第二种意见是力主弃用五线谱,全部改用简谱。这种观点在1950年之后逐步抬头,近年来时有反覆。有人片面地提出依据中国的国情,中小学音乐教育只能教简谱,认为“从普及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使用简谱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三种是两种谱式混用,但在以谁为主上情况较为复杂。例如1982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规定:“小学以学习简谱为主,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学习五线谱。”1988年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学习五线谱和简谱。凡有条件的学校应教学生学习五线谱,条件不足的也可学简谱,但要努力创造条件学习五线谱”。

2000年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的较为中性,均认为各地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用。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关于谱式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从教学规范性上看,应当提倡以学习五线谱为主,这是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学习、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途径。另外,由于许多音乐出版物以简谱形式刊行,也应当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集中安排简谱知识介绍,并安排一定量的读谱练习以及学习提示,以便让学生能够结合已学知识,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了解和掌握简谱知识,并能够进一步学习以简谱记谱的音乐作品。

(六)音乐教学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与一般图书的不同点在于它独特的目的性。音乐教材具有传播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作用。它常常被视为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正如前苏联教育专家祖耶夫所说的那样,“一方面,教科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源泉,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另一方面,教科书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上一节中所引用的对教材的教学论定义也道出了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既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也大体制约着教师怎么教;既规定了学生学什么也大体制约着学生怎么学。”

对新的课程标准音乐教材加以考察可以发现,许多教材都在内容编写上加入了教学方法一项。这些方法有的采用科达依、奥尔夫等系统化教学法理论的理念加以具体化,有的是某个单项教学内容的操作提示。例如在人教版、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经常见到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音点或乐谱片断“画旋律线”、“画图形谱”等练习,实际上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旋律线条以及蕴涵其中的音符高低、节奏疏密、情绪起伏等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再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世纪的新一代》歌曲教唱环节,设计了随标记在乐谱中的拍手、三角铁等小图标作节奏伴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休止时值,作节奏填空;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乐曲结构,因为拍手和三角铁的图标分别代表歌曲的两个段落;第三,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节奏变化与段落划分之间的关联,由此产生乐曲分析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几册中的段落划分做好理论上的铺垫。由此可见,教材不仅具有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属性,还同时具有提示教学方法的工具属性。

音乐教材的教学工具属性还体现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编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教学顺序。例如,西方音乐基础理论在教材中的一般编排顺序是:从认识音符与休止符开始,再到认识谱号、变音记号、调号,再认识调式、音阶、调的各种关系,认识节奏、节拍,了解横向的旋律与纵向的音程、和弦,了解速度、力度、表情等各种记号,了解和声的一般常识,了解乐句、乐段以及曲式结构的一般常识……等等。这样的编排对师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本身不仅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学工具。

(七)音乐实践活动属性

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音乐学科的突出特点在于课堂实践操作层面上具有相对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与手段。音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都要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教材中应当配合教学内容安排一定量的活动用以巩固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也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活动使得学生在交往、合作意识上、在审美体验的积累上获得足够的练习机会。

(八)音乐民族风格属性

民族性是人文学科共有的特点之一,音乐学科也不例外。民族风格属性也是中小学音乐教材的重要一环。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性特点往往通过作品的选择、主题的编排、背景知识的介绍、教科书的设计等方式加以展现。

(九)音乐多元文化属性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多元文化属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从课程观念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二是从音乐教材内容安排的角度来认识。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音乐的教育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学习文化的多元化、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音乐已然成为学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部分。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往往一味地关注传授音乐知识,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重视音乐课程,加大投入,同时老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推陈出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方法不科学

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音乐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能够唱会某一首歌,却往往忽视对于学生审美情操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对美的认识、对音乐美感的认识。同时课堂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仅仅以学生学会唱一首歌、欣赏一首歌,学会基本的音乐知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课堂上不注重与学生互动,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不高,音乐素养不高。新课改要求老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观点中,初中教学主要以数理化为主要部分,音乐等课程作为学生紧张学习的一种放松,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也是以其他主要课程为主,音乐等课程作为一种辅助课程开展。学校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将优势的资源都放在基础学科上,各种评价标准、检测要求都是围绕基础学科来开展,导致老师和学生对音乐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当下,学校为了提高所谓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声誉,一味地加大考试科目的投入,对音乐等非主流学科听之任之。学校的非正确态度使得音乐的教学停留在很基础的层面,畸形发展。

3.学生及家长对音乐教学认识不够

初中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致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较强的审美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将学习和考试作为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考上重点高中是唯一的奋斗目标。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音乐课只是作为一种放松的课程。学生及家长对音乐课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是导致音乐教育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过于重视流行音乐而忽视古典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文化的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到校园,流行音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对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很大吸引力。伴随网络的盛行,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更多,也更加方便,同时大多数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展现出的爱情观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使得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时过分偏重于流行音乐,而忽视了古典音乐的教学。古典音乐具有独特风格,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固然以其通俗易懂的优势易于让学生接受,但是古典音乐对于美的诠释对于引导初学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流行与古典并重,注意音乐的多元化。

5.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

在初中的不同阶段的学生思维会越来越成熟,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不同。不同层次的初中生对于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随着学生思维的成熟,理性判断不断增强,许多学生对于音乐的喜欢程度逐渐降低。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学生对于音乐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而老师却没有关注不同学生对于音乐态度的变化,只是机械地进行教学,没有积极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堂上老师一味讲授知识,而学生却丝毫没有兴趣,尽管老师努力教学却达不到教学目标,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二、初中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改革策略

1.学校应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

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平台,应该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不应该仅仅注重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校应该加大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引进科学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人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学习氛围。

2.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识

应试教育束缚学生的发展,初中是学生兴趣开始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不应该给予学生过分的压力。面对考试的压力,家长和学生普遍将文化课的学习作为检验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家长的认知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考试的压力,许多学生将音乐课的学习作为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休憩,对于音乐课没有足够的认识,敷衍了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逐渐转变,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音乐知识的教学,而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作为今后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转变家长和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学生和家长的认识得到提升,学生才会重视音乐课的学习。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意识的薄弱,导致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不强。音乐的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还应该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由于先天的不足,多数学校在音乐的教学上方法简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舞蹈、现场演唱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4.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并举,展现音乐的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的风格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变化。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和鲜明的个性受到广大青少年的追捧,流行音乐与时代紧密相关,抒发现代的爱情观、价值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古典音乐更加注重的是对于美的理解,善于营造美的氛围,能够让人在嘈杂的世界中回归最初的宁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具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现代流行音乐的教学而忽视古典音乐的教学,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现代流行音乐的个性和热情,又能感受到古典音乐的美感。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大量涌入,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背离主流文化的音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不同风格音乐的同时坚决抵制低俗音乐。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有辨别优秀与低俗音乐的能力。优秀的音乐所展现出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加强优秀音乐的教学,使学生接受主流的价值取向。

5.音乐教学应该注意层次性、民族性、区域性

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接触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结合不同民族音乐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欣赏,也可以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展示当地的特色音乐,让大家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音乐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同时轻松的教学环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虽然不是主流音乐,但却是音乐发展史上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民族音乐引入到教学中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程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从注重基础音乐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现代的音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从教学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改变,通过导学案等科学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引入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不同形式的音乐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增加课堂师生的互动、讨论、实践等教学形式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当今音乐教学所显现出来的问题,不仅有学校的因素,还有社会和学生的问题,必须要从各个方面来加以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晓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学研究,2015.

[2]徐静.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

[3]郑玉梅.简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5.

[4]刘庆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音乐教育,2012.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9

一、音乐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育教学的方向、观念等都有所改变,因此,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对新课程改革标准、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方向、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都要全面掌握和有效改变,实现初中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比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爱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传统教学课本中的素材兴趣不高,那么,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和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半功倍。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

1.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重,多注意学生,对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中华传统优秀音乐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音乐课程教学,要全面展开,不仅让学生树立音乐审美观念,还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4.利用音乐课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因子,提高学生学习兴致,调节自身学习情绪,有助于其他课程顺利进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都是“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那么自然而然会喜欢这位老师教授的这门学科,喜欢这门课及这门课的教师,自然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教师呢?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善于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美,在教学过程中用和蔼的态度、细微的动作、亲切的眼神、热情的赞扬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磨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信心。教师要利用精湛的教学手法和丰富的知识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浓郁的兴趣。

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夸赞、希望被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音乐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是容易满足的,一点鼓励便足以让学生有更大进步。比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游戏、小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施展活力,在游戏和比赛中胜利的一方,教师可以进行表扬和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在音乐课堂上给予学生鼓励,还应在课外活动中,适当给予表扬。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教学过程,不断发挥传统工具不具有的特点,给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便利,使课堂变得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对于音乐来说,它毕竟是一门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的语言,我们在体会音乐的时候,无法直观地展示更生动立体的形象,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以大为改观,多媒体使用可以使抽象的音乐变得更生动和具体,这样对课堂结构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同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学生要学习的音乐设计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其他条件,并不能保证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这些东西,然而,多媒体计算机有着储存容量大、浏览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更便捷地找到需要的教学资源,这样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节省时间便于其他部分教学,对教学质量提升有着相当大的作用的。扩大音乐教学课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富有生机,是传统教学工具不具有的,同时音乐是一门与风土人文相关的科目,多媒体教学可以比教材更完整地呈现出这种关系,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及理解都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所以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多媒体使用问题。

四、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10

基于初中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整合及学科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特别是在学科考试方式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把传统单一的唱歌考试变成孩子们特别喜欢、自主参与的班级音乐分享会,这一变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将筹办班级音乐分享会为主要形式的初中音乐课程考试方法变革的做法择其要点与同行分享,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班级音乐分享会的筹备

首先把班级音乐分享会的音乐课程考试形式以及具体要求以倡议书的形式在考试前的一个月告知全体学生,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然后呈报教导处备案。学生利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进行班级音乐分享会节目的准备,在学生的自主准备期间,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预约对学生的准备活动给予及时指导、帮助。

二、班级音乐分享会的形式

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个人表演或与同班同学合作(允许跨小组,跨班级,跨年级找伙伴)的歌曲独唱、合唱,歌舞表演、音乐剧、器乐独奏、齐奏等等。

评分参考要求:内容健康(体现艺术学科价值观)、形象时尚(阳光,向上)、有独创性(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性(想象丰富)。

三、班级音乐分享会的展示

方案制订由文娱委员牵头,各组学生代表参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四、班级音乐分享会的评价

1.音乐分享会中个人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学科成绩评价中占60%,课余自我创作等占40%。

2.评委构成:共10人。分别由学生代表5人,家长代表2至3人,音乐老师、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2至3人组成,音乐教师为组长。

3.计分办法:评委自由裁量,以10分制量分,表演者的实际得分是10名评委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总和的平均分(余数按4舍5入的原则计算)。

五、班级音乐分享会的反思

1.只有具有民主性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和自信的学生。音乐考试方式的变革从教师提出后初步想法,经过同学们民主讨论,形成基本共识,到得到学校批准的过程,是一个教学民主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经受民主决策的浸润,能够初步学会重大事情民主决策的意义,也能够切身感受到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和形成重大决定后的成功感,从而增加参与民主的自信。在音乐表演方案制订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初步学会合作,学会责任分担,感知音乐活动的组织过程。通过才艺准备感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的道理。通过上台表演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以及艺术评价的初步概念和能力,还能够初步体验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价值。

2.只有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民主的、全员参与的音乐学科考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由课堂重知识传授走向让学生参与感悟;由书本走向生活,让音乐真正为孩子成年后提升生命品质服务;由课内向课外无限延伸,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終变成终身爱好(如我校大堂有一台供孩子自由演奏的钢琴,会弹琴的孩子在准备才艺时把不会弹琴的孩子带过去一起玩,居然有本来不会弹琴的孩子对钢琴产生浓厚兴趣,了解初步知识后硬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琴了)。因为这个准备过程会让孩子随时关注身边及社会现象并加以改造内化为自己所需的东西(如我们每节课前有一个环节叫作想唱就唱,想演就演这就是孩子们看完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后和老师商量搬进课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