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十篇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十篇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49:05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1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

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和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发声的正误,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练习和嗓音保健的有关知识”[2]。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基于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所以培养学生音乐教育能力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教育”这一主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全过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师声乐教学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基础性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和《声乐》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实质和教学目标都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不同的提法,相比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涵盖更为丰富,但并不要求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纵向深入发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方面横向拓展,只要求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直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构成还是从教学要求的深度来说,高师声乐教学都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点。

(二)综合性

基础性特征指的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深度,而综合性是指高师声乐教学的广度。根据《声乐》教学指导纲要,高师声乐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包括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从歌唱器官、发声与共鸣、声区,到歌唱的心理、人声的声部以及声乐作品的体裁这些基本理论;从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起音到稳定喉头、调节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具体歌唱实践;还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表达歌曲内容和意境的二度创作,与伴奏的协作,甚至是自弹自唱的艺术再现能力都成为声乐教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为了保护和延长歌唱周期,高师声乐教学应包括科学用嗓和艺术嗓音保健知识,还要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而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3]的基本理念,高师声乐教学也应该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连贯,突出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加强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既弘扬民族音乐,也要尝试精彩纷呈的世界音乐。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通过高师声乐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4]。同时在高师声乐教学期间,还要求学生“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5],以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6]的基本理念。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一定水平的艺术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辅导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驾驭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要会唱,还要会教,能登上一般的舞台,但更要站好学校的讲台。

(四)创新性

“高等教育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7],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高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同样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而变化,拥有了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同样继承了这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特性。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的音乐技术、元素和形式不断涌现,高师声乐教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研究这些新兴事物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现状分析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其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弘扬民族音乐、推进多元化进程的指导方针,现行的《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以及“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8]等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也指明了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必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9]。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包括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构成即曲目设置来实现。然而,在这一多元化进程的背景之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曲目设置专业化

以多数高师音乐院校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声乐曲选集》和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为例,其选曲均带有高难度、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点,过于追求难度性和技巧性。而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只需要教师去范唱或教会学生演唱一些难度较小的歌曲,所以这样过于专业化的曲目设置常常会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曲目类型单一化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美声或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为主,而且是一些适用于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很少有齐唱、合唱、重唱等其他集体性演唱形式的曲目。”[10]而现实中,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岗位后,在课堂教学中绝不仅仅只接触到独唱这一种歌唱形式,而是合唱、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存。在课堂教学之外,基础音乐教师还参与、组织和指导大量的课外音乐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集体性演唱类型的现实意义可能会大大超过独唱这种单一个体演唱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曲目设置类型单一化现状与丰富多彩的基础音乐课堂极不相符。

(三)曲目设置范围较窄

在对高师常用的声乐教材的曲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其涵盖面较为狭窄,仅仅只包含了美声、民族两大类型的一些曲目。中国作品中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如戏曲、曲艺的涉及少之又少,外国作品中欧洲歌剧和经典艺术歌曲占据主要部分,而琳琅满目的、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地区等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却收录甚少,流行音乐方面更是几近空白。2008年2月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11]。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1段。基础音乐教育这一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范围较窄的现状。这样的现状既不能满足高师声乐课堂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与基础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相接轨。

三、提出曲目设置多元化的思路

(一)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

为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基础性的特点,在曲目设置过程中,要切合实际,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深入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具体情况。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的多元化描述,在教材内容编写建议中,提出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中外作品的比例要适当等具体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素养大多弱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曲目设置难度的降低可以让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二)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需要,借鉴音乐剧中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在设置曲目时,应该打破单一的独唱形式,增加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类型的曲目。这样的改进既可丰富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多种演唱类型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沿用传统教材曲目时,也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曲目,灵活使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中,教师问卷突出了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包括了公开出版的通用教材、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

(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

“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言,它最好是植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中”[12]。高师音乐教学曲目设置还应该充分体现基础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要充分挖掘国内多民族、多形式、多类别的声乐作品,尤其要增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内容,包括各种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使高师声乐教材的内容更广泛、更切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外国作品曲目选择上应该范围更广,充分汲取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交流。音乐剧中优秀经典唱段的纳入更是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四)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声乐教学的进度一般为每学期学生需精唱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这样的进度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远远不够,而且曲目的范围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受学生自身声乐演唱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多元化。例如,中小学音乐课本授课曲目中包括的《斗牛士之歌》选自比才的歌剧《卡门》,是男中、低音的演唱曲目,如果高师学生自身是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接触到这首作品。但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又必须要对这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造成了知识的盲点。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建议设置声乐教学欣赏曲库,把基础音乐教育课本中涉及的声乐作品放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了解。欣赏曲库的建设可以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本配套材料衔接,也可由专人搜集整理,以校园网上传或互联网云盘分享的形式来存储和使用。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反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也呼应了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形势和需求。通过高师声乐教学曲目多元化设置,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曲目设置上的一系列问题,为声乐教学创造基础条件,使得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能够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质,体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教体艺[2004]12号.

〔2〕〔4〕〔5〕〔8〕教育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附件.教体艺厅〔2006〕12号.

〔3〕〔6〕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

〔9〕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0.

〔10〕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人民音乐,2006,(8):60-62.

〔1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J],教体艺厅[2008]2号.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方法

一、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青山区是包头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市区北部,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41.13万,由25个民族构成。本研究以该区7所具有代表意义的小学(包括两所重点小学,三所一般性的小学和两所稍差的小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学校音乐教学各方面进行访谈调查,对学校校长、音乐教师及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访谈、交流。得到以下的调查结论。

1.教学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新课改后,音乐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学科综合理念、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均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拓宽,包括流行音乐也编进教材、走进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贴近学生现实的音乐生活,教学形式丰富使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的机会增加,知识技能淡化使音乐学习的压力变小了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上课的兴趣较之前浓厚了。

2.课程开设基本保证,音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定位失衡。通过调查得知,多数小学能按教育部规定保证每周两节音乐课,一些重点小学每周还开设了音乐兴趣班或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班、舞蹈班等,这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可喜改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科综合,追求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使得音乐教学表面繁荣,内在缺失,忽视音乐本体、音乐含量过低,非音乐的东西充斥和占领着音乐课堂。

3.教育认识出现偏差,教学设施跟不上时展。新课改的成败与实施效率,关键就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似乎要比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来的更为重要,孩子是否能考入一所好学校始终是家长关注的重点。调查中我们得知,虽然多数音乐教师认同音乐新课标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但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条件下,他们认为,新课改中对音乐教学的要求超出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教学设施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全区,不论重点或非重点,没有一所小学在专门的音乐教室配有VCD、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每次音乐课都能投入使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新课标要求

1.坚守音乐本体,关注内涵发展。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是音乐审美,“审美”是重点,“音乐”则是基本,围绕“审美”进行的所有活动不能离开“音乐”这个基础。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所有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都应是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的,形式只是解决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学科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并重,并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来提高对音乐感知的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2.注重教学内容,正确认识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搞一些活动,他们认为:新课标就是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于是将大量的精力花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唱游、律动、舞蹈表演、乐器展示、演讲朗诵、画画填词,整节课热闹非凡,但却不知道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所以任何一节课程都要以音乐为本,重视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在音乐课上使用多媒体教学一直为音乐教师所推崇。但现在有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已将音乐课演化为作品展示会。

3.注重教学过程,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教学。运用幽默的语言引导,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以巩固。如:对比把顿音号比喻成小鸡吃米的动作,“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又短又轻脆”,提示学生要把顿音唱的短促而有力,并让学生模仿小鸡吃米的样子,进一步体会顿音的特点;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让学生边唱边挥动小拳头,通过这些方法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4.注重能力的培养,实现音乐教学目的和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以这三点为基础,才能更好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4

一般认为,认知性的教育范畴主要针对的是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它在认识论上的特点是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从概念中理解现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其在德育、智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性训练主要针对人的某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实施的一种教育。它在教育上的特点,是在认知原理的基础上,以模仿为途径,以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表现能力或操作能力为终极目的。这种教育主要在职业教育和行为能力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音乐教育就其自身规律来看,把教学追求的重点放在对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术的训练上都是不适宜的。这种追求,说明普通音乐教育还没有找到适合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专业音乐教育模式的模仿。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开设该课程绝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未来的公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又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四部分的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教师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能达到教学目标。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传承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音乐知识教学能强化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了解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

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主要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服务,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重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倾向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等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的确是一个难以考测的能力素质,目前,教育界还没有一个认可的评估标准和考测办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就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这样,实施这种能力素质教育就缺乏动力和大环境的配合。另一方面,诸多学校管理者缺乏对小学音乐教育目标和音乐教育特点的科学认识、教学引导,特别是教学评估死搬硬套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种导向作用下,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被弱化了,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被忽视了。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结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下同)是新时期我国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又一新学科,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培养全能型的小学教育精英、从事小学教育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小学教师要具有本科学历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逐渐普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举措。针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国外虽然积累了不少这一领域的教育经验,但不一定适合中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内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大城市为先导,全国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初等教育学院,开始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各教学科研机构开始大规模地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的课题,本文仅就音乐课程的定位、结构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作初步的探讨。

一、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美育,也是素养教育,其作用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社会空气。“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礼乐”思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他的学生,其中乐则是陶冶学生们情操的重要科目;他还主张用音乐教化民众,他同时也是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家。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强调琴、棋、书、画四艺,其中音乐教育排在首位,四艺中棋和画也是一种艺术教育,可见中国古代文人异常强调艺术对人的品格和人性修养的作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如阮籍、籍康、白居易、苏轼等人不光学问做得好,其音乐修养也是相当深厚的。所以人们对他们所坚守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操守就不无奇怪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极力呼吁“敦重乐教、提倡美育”,最早提出了运用美育与实践来达到根本改变中华民族落后面貌,提高国民素质的-种开放和先进的教育方针。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成功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新时期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潮流、新理念接轨。

(二)音乐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不仅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丰富的情感、和谐的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凡经过规范、持续、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要,更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天真未眠的小学生们,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模仿力极强,善恶、是非标准却还没有完全建立。小学生的世界是纯真而又明净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最受影响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而小学教师对他的影响最深,小学教师往往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培养高层次的小学教师就应高素质、高起点、高规格地培养。小学教师首先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情趣的新时期小学教育精英,所以在小学教育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势在必行的。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促成他们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代表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形象。

综上所述,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更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课。

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结构的构想

(一)音乐课在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定位

1 以人为本的非专业化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是音乐院校的学生,音乐教育并非其专业方向,只是其综合教育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喧宾夺主”。笔者曾在本校担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的音乐教学数年,在教学中体会到:在小学教育专业开展音乐教学,困难多、问题多、压力也大,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音乐基础不好,很少接触音乐作品,可他们又很喜欢音乐。最初他们对音乐的需要很是强烈,可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这也是很常见的问题。试想最初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极高,是因为对这门学科好奇新鲜。当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依然达不到要求,这时便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学好音乐也决非易事,于是乎便产生了畏难和消极情绪。心理学认为,艺术属于一种特殊才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才能的,音乐教师要能够理解他们,积极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多鼓励,切忌对其冷嘲热讽。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意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教学要求要合理适宜,注意因材施教,不可生搬硬套,特别是沿袭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

2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性的熏陶,并非像音乐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那样掌握精湛的技能,而是通过音乐课,通过欣赏美好的音乐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并加强艺术的熏陶,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和谐,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服务于社会的根本目的。现在高校里的暴力事件、消极的人生态度都为我们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有一种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3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很多时候问起某人最初喜欢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其回答往往是因为一首歌或者一首作品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样才对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文学作品要多读,音乐作品要多听。只有多听,才会有选择,才会有自己的欣赏习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大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欣赏习惯。针对他们的音乐教育要开放、灵活、尊重个性。本科阶段音乐教学较之于中学阶段音乐教学,除了教师细致的讲解外,更需要的是学生们理性的思索。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本着鼓励、建设性的探讨,启发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音乐进行反思,从而逐渐使他们形成基本的鉴赏力。

4 学而致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把作曲家的作品称一度创作,个体的音乐实践称二度创作,由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实际上是反映音乐认知到音乐实践的跨越。音乐作品本身是冰冷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活泼多变的,它的一切价值都需要人来体现。不同的经历、学识、技术水平其表现音乐的美感就不同,几乎所有的二度创作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实践音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这种创造性能力正是培养全能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贯穿这种原则。

(二)音乐课程的组成部分

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类型应为综合课,不搞专业方向小课,以培养音乐素养为主,不搞纯技能的科目训练,教学中应坚持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最后能使学生完成一些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应包含三个部分,也就是“三基训练法”,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

三、音乐课程体系的实施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采取分阶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每周2课时。在其四年的学制中,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开设音乐课,一年级上下学期主要是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二年级上学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二年级下学期指导他们参加一些音乐活动,巩固两年来音乐教学的成果和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在分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首先应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这包括简单的乐理知识、识谱唱谱知识、欣赏知识。音乐基础知识好比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初级训练了。这个阶段音乐教师必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自身条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当学生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给他们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艺术展示的机会,增强其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我们认为在第四阶段开展音乐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巩固课堂上传授的音乐知识,又可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技能,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统一。所以说音乐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

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师资结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都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音乐课程实施的一些因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学校教学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音乐教师,师资结构要合理,专业分工要明确,队伍要稳定,杜绝“帮工”现象。艺术教学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体化”,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对每个人的要求也就不同,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又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环境须优化,要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活泼生动、丰富有趣。此外还要成立小学教育音乐教研室,教师们要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学校管理机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既要规范教师的教,又要监督学生的学,切不可放任自流,疏于管理。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唱能力音乐课堂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38-01

一、前言

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思想,还可以有效的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针对小学生们好奇性比较强以及模仿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小学教师们可以因材施教,通过对小学生们进行关于视唱方面的训练,来给小学生提供一些音乐专业的基本技巧,并使得小学生们可以初步的了解到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们对于视唱的兴趣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师们应当把培养同学们对于视唱的兴趣放在首位。众所周知,只有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这件事情中来,并且才会努力的做好。作为最为好动的群体,小学生们的注意力问题一向是小学教育的一大难题。在过去的传统小学教育里面,教师们总是喜欢使用恐吓或者体罚的手段,使小学生保持严明的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通过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小学生们是遵照着教师们的规定去做了,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很多学生出现“学够了”现象的根本原因。最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入小学课堂,小学教师们了解到了,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不行的,这样只会扼杀学生们的天性,抹杀小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可以采用在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的方法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并且通过播放音乐来提升同学们的情绪,在这样音乐的氛围之下,小学生们就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愿意去学习说唱。就这样,通过音乐的播放,就能够培养起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每次播放完音乐,小学音乐教师们就能够在学生们保持充分兴趣的同时,教导给学生们一些有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教导小学生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接受去音乐的启迪和熏陶,这样就可以为小学生们的全面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对小学生们进行视唱教学的时候,小学教师们还可以通过对音乐器具的展示,迅速的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李云迪在现场表演钢琴协奏曲的视频,这样李云迪帅气的形象和行云流水一般的旋律,就可以迅速的提升同学们对于视唱的兴趣,让小学生们的视唱能力在兴趣的推动作用下迅速的上升。

三、因材施教,保留小学生的天性

在小学音乐的教导过程中,不应该因为哪一位小学生不具备相应的音乐天赋,就去抹杀他学习音乐的权利,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承认音乐教育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求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音乐教师们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团队的合作,在说唱的过程中,由音乐老师来掌控节奏,让小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在音乐老师们总体掌握旋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小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所带来的天性,让小学生们跟着音乐教师的节奏,唱出自己的风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只需要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并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与教学,尽量的让小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视唱。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放映出一段优美的画面,用来渲染演奏者是所想表现的艺术氛围,让小学生们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周围浓厚的艺术气息的熏陶之下,小学生们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妙,然后,小学生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让小学生们在艺术的氛围内迸发出对音乐的激情,在快乐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陶冶小学生们的情操。

四、结合生活中音乐美,培养小学生的视唱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室们对小学生的视唱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们在平常对小学生们进行视唱能力培训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寓教于乐的作用,也就是在日常的小学生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基础的视唱技能,而不是空洞的教育小学生们去学习书上的视唱的基本概念等理论的东西。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室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着眼于小学生们的音乐的基础知识,把本来晦涩难懂的音乐基本原理蕴含于一个个的多媒体室视频或者音乐游戏之中,这样,不仅仅可以有效地调动起来小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还可以把丰富的音乐知识蕴含于视频和游戏之中,从而起到让小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课堂之上,小学音乐教室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设备播放一些学生们很熟悉的歌曲mV(本文以《最炫民族风》为例),在课堂上,这样熟悉的旋律和美妙的视频画面很快便可以把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通过这样的mV的多次放映,小学生们经过对mV的多次分析,以及在教师们的旁敲侧引下,很快就能够使其发现这样的歌曲就是用几个很简单的旋律,来表达出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这样,小学生们便会产生“我也能够做到”的感觉,从而小学生们对于视唱的恐惧便消失了。然后,小学音乐教室们在合乎适宜的提出“请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同学们就会很踊跃的报名参加,也就达到了视唱教学的要求。

五、总结

众所周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人的一生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名学生能够在小学时期培育起来对视唱能力的兴趣和能力,那么对他将来的音乐造诣将大有益助,即使他将来不从事音乐事业,也将会对他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这将对以后学生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助力,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培育小学生们的视唱能力,并对小学生视唱能力对学生的人生起到的益助做了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海生.多媒体音乐教学系统的运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赵易山.付妮;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7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师资;教学设施;新形势

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艺术教育将纳入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考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据此《意见》到2015年艺术教育或将被当作学校考核和学生中高考录取参评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从艺术教育的课程数量、学生参与程度、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指出了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四项:1、量化各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重点工作。2、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3、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意见》在师资问题上也做出了明确说明,要求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镇(乡)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艺术教师。实行县(区)域内艺术教师交流制度,鼓励艺术教师采取“对口联系”、“下乡巡教”等形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设立教育实习基地。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4、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

要在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加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部的文件中指出了农村的教育现状,针对这一现状,农村音乐教育在这一形式下要积极面对,尽快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一、首先要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二、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就我区而言,有22所学校(中学所,小学所),共有音乐教师18名,其中大来中学、望江联校没有音乐教师,有些学校只配备一名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开满音乐课时,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没有教师的学校也无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音乐对人的一生影响及其重要,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课是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多数农村的学校,音乐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音乐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综合能力差,教师的水平有限,有的学校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甚至只唱流行歌曲,对于音乐知识根本不做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不能完成教育大纲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区的音乐教师只有三分之二达到了学历要求,其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学器乐的,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不能用钢琴或电子琴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说不称职为合格音乐教师,因此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大重视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有些农村学校没有音乐教师更不用提教学设施的完善,我区的长发联校,没有音乐教学用具,教师上课只能清唱,根本不能唱准,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政府、学校、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认为可上可不上,音乐教师待遇差,在评定职称等方面不及主科教师,而且教学设备简陋,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伤害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名存实亡,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音乐课,都被主科老师占用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能使气氛活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8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9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钢琴即兴伴奏表演是一项对于专业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演奏技能,不仅仅要求演奏者有着专业素养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支撑,还需要对于伴奏过程中的乐曲有着非常强的理解能力和即兴创作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师钢琴专业的人才对于即兴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配备进行,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基础的钢琴即兴伴奏的素养培养有着积极作用,例如乐曲的基础弹奏能力,乐曲的听辨能力的培养,乐曲情感理解的培养,和声的培养等。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中小学音乐教材;基础能力;和声;局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与中小学音乐教材实践》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ssyjg2013qn05)。

一、钢琴即兴伴奏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一)钢琴即兴伴奏的定义

钢琴即兴伴奏是钢琴伴奏形式中一种最为快捷、常用和高难度的演奏技能,这项技能之所以困难,是它要求将钢琴键盘和声手法和演奏技能,包括钢琴乐曲创作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使用到实际演奏创作中。现今钢琴即兴伴奏已经成为了国内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成为了师范类钢琴教学专业的基本特征课程。钢琴即兴伴奏不仅仅是高师钢琴教学专业的特征之一,是弹奏学习者的专业必备技能,同时,这门技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

高师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将要弥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专业教育类型的人才,对于本专业的人员来讲,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有着教育方面的影响,即兴伴奏可以更加直接地和有效地进行课堂气氛的调动,一位有着优秀钢琴即兴伴奏演绎能力的音乐人才能够随时随地将音乐课堂的氛围塑造起来并且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即兴的内涵就是生动,它是完全鲜活的,这样的伴奏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基于学生对于一首乐曲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适当地调节乐曲的速度、强度和节奏等,从而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除去在主要的课堂教学内容上的运用,钢琴即兴伴奏还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音乐活动和校园比赛类的活动中,音乐教师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活动类别上要求教师有着较强的音乐即兴伴奏能力,针对于音乐活动中较为不实用的乐谱和歌曲伴奏不够贴切的情况下,也要求音乐教师运用其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协助活动顺利进行。钢琴即兴伴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深入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技能。

二、高师教育中钢琴即兴伴奏者需要具备的素养

音乐是一门有着灵魂和深厚内涵的学科,作为音乐教学的储备型的人才,高师音乐教学的学习者本身就要求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素养。

(一)较强的乐感和音乐鉴赏理解能力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和灵活性的掌握是钢琴演奏的基本,除此之外,还需要演奏者有着较强的乐感和音乐鉴赏理解能力,乐感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值得深究拓展研习的命题,本文将从浅显层面进行初步的探讨。音乐是来自于生活但是远远比生活具象和高雅的艺术形式,要培养钢琴演奏中的乐感,首先要培养的是自我的情感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热爱生活和音乐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乐感的形成就像是语言能力的习得中的语感一样,是一种难以被具体化和科学体统定义学习的能力,只能够在各种类型的乐曲欣赏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养成。

(二)对乐曲二度创作的能力

在乐曲习得之后,需要演奏者在对于乐曲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和在实践中进行情感体悟,从而在基本情感基调不改变的基础上将乐曲表现出来,需要深刻地理解乐曲内涵,有深厚的钢琴演奏的基础能力进行支撑,并且对于音乐乐曲有着强大的听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在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需要有综合的演奏才能和转换模仿的能力,相同类别和风格的音乐类型进行触类旁通的转换运用是很重要的,基本旋律的保持和情感的灵活表达也是需要修持的课程,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需要演奏者有着长时间的积累和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够逐步养成。

三、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即兴伴奏中基础弹奏能力的培养及影响

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特点相比之下来说有着非常强的基础性,乐谱的演奏上较为直白简单。对于钢琴演奏者的基本弹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着较强的实用性,这类别的音乐教材中的课程对于钢琴演奏者的视奏能力的练习培养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钢琴弹奏的学习者在初步进行即兴伴奏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视奏能力,在伴奏过程中需要极为熟悉键盘的格局并且逐步地将目光从对键盘的注视中解放出来,而手指却能够精确地触及要弹奏的琴键,这样长此以往的训练之下,视奏能力就能够逐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材在高师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培养过程中,较为简单的曲谱和娴熟的情感表达对于视奏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有着积极的优势。

另外,正确的读谱的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想要准确地演奏钢琴,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手指的弹奏技巧,同时正确读谱的习惯也是其前提之一,乐谱上的各个音符表述的不仅仅是乐曲的音调或者是音高,同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演奏者需要注意乐曲的走向和和声的选择趋势等,在这方面的训练上,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大海啊故乡》《友谊天长地久》等曲目都是非常优秀的练习对象。

四、中小学音乐教材与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和声和伴奏音型的培养

和声在一首即兴伴奏乐曲中的合理配置与否是此乐曲的伴奏处理的目的。作为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基础,和声的基本程度和表现效果对于整首乐曲的质量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何才能够运用好和声,并且使其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起到积极影响呢?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和弦在于每一个级数上对于本首乐曲和音响效果起着什么样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西方的钢琴曲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种调式,笔者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C大调的歌曲作为分析范例,一级为135,二级为246,三级为357,四级为461,五级为572,六级为613,七级为724,这首乐曲中一级是主和弦,四级是下属和弦,五级是属和弦,以上三个论述的和弦都是大三和,这种和弦给人的感觉是稳定,通常情况下的乐曲都有着从稳定到不稳定,再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钢琴的即兴伴奏隶属于多声部,需要较为坚实的和声基础作为支点,可以说和声是即兴伴奏的灵魂和骨架,和声是否演绎得好直接关系到伴奏的效果和质量。具体的和声的表现手法需要根据不同乐曲的形式来进行拣选,不同的和声表现手法有排列法、连接法、省略音、色彩性、功能性、节奏和表现力等,和声的结构外音和风格是和声中难以有固定的条框展现的内涵,这些都是具有非常灵活特质的技能。

在掌握了相关的和声的技能和知识之后,具体应用到乐曲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伴奏音型。怎样的伴奏音型针对相关的乐曲才是恰当的主要取决于钢琴性能,而伴奏音型非常现实地表现出了乐曲的演奏方法和表现特点,并且直接关系到演奏者钢琴技能的水准,钢琴即兴伴奏中伴奏音型是和声的具体陈述表达的形式,直接关系到伴奏乐曲的质量和水准,故而优秀的伴奏音型的设计师即兴钢琴伴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歌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歌曲分析的能力也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歌曲分析主要表现在对于歌曲的内涵理解,对于歌曲的题材了解和对于歌曲形式,曲风和内容的分析上。歌曲分析确定了歌曲和声和音型分析中的调性是否明确的问题,确定其隶属于终止亦或是半终止,并且对于和弦的结构和和声的效果的分析都是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曲风和歌曲风格能否达到统一的效果,不同类型的乐曲风格必然有着不一样的音型特征和伴奏和声,或者同一首乐曲中不同的乐段中也有着差别的乐曲处理手法,不可能自始至终都是由同一种方式贯穿不变的,针对于乐曲的伴奏需求,对于歌曲进行和声和音型,乐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技能,需要演奏者把相关的基础钢琴演奏技能,和声基础,伴奏音型,歌曲分析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再创作,在表演过程中即兴地编排演绎,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高难度的技能,不仅仅需要对于专业知识有着深厚的素养,并且要有长时间的实践活动的积累,艺术实践的经验又建立在对于乐曲的情感理解的基础上以及对于乐曲情感的表达。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复杂多面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和表现技能,需要有着非常细腻的乐曲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又要有着较强专业技能。

五、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教学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局限性

(一)中小学音乐教材教学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影响

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能,对于学习者的各方面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针对于高师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走向来看,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有着较为针对性的学习效用,两者之间有着互相影响和依托的关系,并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也有着某种层面上的积极作用,相关专业层面上的分析足以证明中小学音乐教材有着较为实用的意义和培养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教学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局限性

以上所表述的是在较为狭隘的情况下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具备的影响进行分析的,若是从更加广义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钢琴演奏的更加深化的内涵和人才培养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事实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和弊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并没有彻底地脱离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体系的僵硬框架,通常将音乐的知识体统和对于音乐教师作为主要活动对象的方式来进行教材的编撰依据参考,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相关的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知识却被忽略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相对于国际同等阶段的音乐教育教学显得较为僵死,呆板和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反而更加偏向于成人化的特点,较为封闭和显得过于理性化。

1很难吸引学生兴趣

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培养难度过于刻板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真正的对于音乐知识的热爱,不太从学生理解和情感倾向的特点上进行考虑,从而使得教材和学生需求脱节;教材的知识容量广而不精,显示出了国内填鸭式知识灌输的劣质传统,不从学生的本阶段的发展水准和音乐情感需求的方面进行考虑,故而可能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扼杀在了对于僵板的乐理知识的死记硬背之中。

2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演绎技能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原本就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演绎技能,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分析上来进行这项技能的培养学习是为了高师专业的学习演奏者更加适应在以后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将会面临的需求,但是针对于现今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来说,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改变教材局限性和不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项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法。

3.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钢琴即兴伴奏的主要特征就是针对于乐曲进行再创造和演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钢琴即兴伴奏是改变教材带来的僵化现状的主要途径之一,更加深入地分析一点,这也是为何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对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如此渴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小学音乐教材还没有得到彻底深化改革之前,钢琴即兴伴奏是将音乐更加鲜活地展现出来的手段之一。

六、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一项专业的音乐高师师范生需要刻苦勤奋学习的专业技能,无论是在就业形势的要求下,还是在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完善方面,都是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和积极效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具有一定的专业参考价值和学习必要性,但是钢琴即兴伴奏是一项非常活泛的能力,是一项具有再创造和需要灵感支撑的能力,并非通过研习当今具有局限性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能够完全进行整体学习的,需要在学习和练习这一项技能的时候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和创新学习,要培养对于乐感的掌握能力和对于乐曲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并且对于音乐的热爱之情是即兴伴奏能力的基本素养之一,就如同写作诗歌一样,钢琴即兴伴奏是一种在原有的生活热情和相关专业知识综合之后进行自我理解升华创作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徐慧林,林棣华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谢哲邦钢琴即兴伴奏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要求篇10

一、新课程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发展等课程观的改变,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等教与学的行为变化和创新,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音乐新课程同样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来重视学生作为未来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要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教师中、公、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要努力使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作为中小学声乐教师应大都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如语文、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培养学生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协教学方式

在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声乐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写哦学音乐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之下,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为高师学生将来走讲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的挂钩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从课程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重点要做到:

(一)要突出声乐技能教学

要以小课(即一对一)为主,小组课(一对多)为辅,即个性化与团体型的互补形式。这是因为上小课这种传授方式,因材施教、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它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声乐,而且也能根据他们每人的声音特点和综合素养,定出一套适合于他们单个人的声乐教学方案。这种传授方式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很好地突出艺术的个性原则,也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明显。这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流传至今的传统教授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不以求其“专”,而求其“全”,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的共性教学原则。如:解决他们在发声技巧、音乐表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授必须掌握与了解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歌唱的基本方法、正确的呼吸方式与气息支持以及喉咙的打开与共鸣训练等。还可利用小组课,进行各种重唱形式的训练,如:二重唱、四重唱、小合唱等。在授课形式上,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兼取众长,普遍参与,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审美能力。

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的理念,是进行交流合作的很好途径。

(二)要重视歌曲的教学

由于歌曲教学课是技能课的延伸和目的,演唱技术是为声乐作品服务的。若较为完整地表达一首声乐作品,除了要使学生有好的歌唱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具有较强的作品分析处理能力。它体现着一种人文思想,是歌者的一个层次问题。在教学中,由于我们常常把过多地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了声音技巧的训练上,加之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因而,淡化了对声乐作品处理分析的这一环节。由此也造成了在实际演唱中学生的发声技术较好,但歌唱表现力不强――不能较好地挖掘声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内涵,不能投入到所演唱的作品中去,过多地注重声音表现,缺乏真切的内在情感表露,不能声情并茂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很普遍的,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设置适量的歌曲教学课是很有必要的。教学内容应从歌曲的时代背景、曲式结构、速度力度、音乐风格、情感语言的表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促使学生在文化修养,音乐修养,生活阅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积累。使高师所培养的声乐教师具有较为综和的音乐表现力,更好地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歌曲教学课在二年级开始设置为好,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安排课时,每月上课一次,这也是对前几次上课中所存在问题的补充与总结。

(三)要加大声乐理论课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