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1:56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1

在人事制度不断发展变革的新形势下,有些高校依然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有些高校至今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一直沿用过时的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人事管理人员完全凭经验办事,随机性工作较多,给被管理者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使自己对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劳动关系控制乏力,以致工作陷入被动。也有些高校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依法办事的意识,甚至知法犯法,有意钻法律的空子来“维护”学校的利益,突出表现在编制外用工管理方面,有些高校一味地为了减少学校的劳动用工成本,不按规范签定合同、不按时发放劳动报酬、不为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等等,这些现象都导致了编制外用工领域的劳动争议和纠纷频频发生。除此之外,高校教职工人员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高校没有建立预防和协调劳动争议的长效机制、高校工会没有真正发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高校内部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二、构建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发展过程之中,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人事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当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且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1.转变人事管理方式,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逐步将人事管理角色由偏重对教职工进行约束和控制向关心和激励的方式转变,将人事管理的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式的刚性管理向双向互补合作式的柔性管理转变,这是构建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需要。要不断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做到人事工作信息透明化,确保教职工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努力营造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人事管理部门要积极采纳教职工提出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双向沟通使人事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为更多的教职工所理解和支持,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2.修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人事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制定规范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既能有效地保障高校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是避免发生劳动争议和纠纷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将来可能处理劳动争议和纠纷时能够提供的必要依据。人事管理部门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人事劳动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本校实际,修订和完善一系列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并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使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针对编制外用工领域劳动争议和纠纷频发的现象,人事管理部门还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按时给劳动者发放劳动报酬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在确保双方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的同时,也为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调解或仲裁提供依据。3.建立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妥善调解已发生的劳动争议在当前高校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内部在劳动关系方面发生争议已在所难免,可以说劳动争议是依法规范劳动管理之后必然要产生的现象。因此,依法有效的调解劳动争议,避免劳动关系矛盾激化,也是高校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题中应有之义。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建立劳动争议的预警机制。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步入关键阶段,教职工原有的利益格局面临调整,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这就要求高校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中要更加凸显劳动争议预警的前瞻性作用,及时预测劳动关系中不稳定的因素,并保持高度关注,主动介入协调矛盾,争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已发生的劳动争议和纠纷,人事管理部门要会同工会进行妥善解决,尽量做到争议双方通过自主协商来化解矛盾,避免将高校内部劳动争议推向社会,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

(二)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工会法》规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高校工会是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应坚持把“以教职工为本”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工会从活动型、福利型工会向服务型、维权型工会转型,建立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工会应努力发挥在学校和教职工之间所起的纽带作用,经常深入到教职工群众中去,了解广大教职工的呼声和愿望,既引导广大教职工服从学校的管理,又能及时向学校反映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同时,工会要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集体参与中获得荣誉感和归属感。工会还要积极发挥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当教职工与学校之间因法律赋予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纠纷时,工会要及时参与到协调劳动纠纷中来,做到既能够支持教职工的合理诉求,维护教职工的利益,又能够客观地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通过协调矛盾纠纷来稳定高校内部劳动关系的效果。

(三)重视校园文化的培育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高校成员具有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的培育,是构建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独特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能够缓解高校内部各成员间的矛盾,融洽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对高校内部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要重视优良校风的建设和弘扬。校风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会对教职工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增强教职工态度、行为方式和习惯的一致性。其次,高校要重视挖掘和凝练学校发展过程中能够集中体现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以此来熏陶和团结教职工,进而形成广泛认同的群体价值观,利用群体价值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来增强教职工的荣辱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引领教职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职业道德真正发挥出约束和规范教职工行为以及调节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学校对教职工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学校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2

目前,我国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1]。对于二级学院来说,如何建立与校一级相对应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发挥二级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推进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二级学院的有效运行,探索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及文化建设,已成为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向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和特征

当前,通过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来部署重大决策的方式已被高校二级学院普遍采用。高校二级学院的领导体制主要以党政共同负责制为主,既强调个别分工,又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学院各项重大事宜并作出重要决策[2]。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更是实现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所开展的管理实践活动,是目前二级学院较为科学的权力运营机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能够更好地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领导班子活力,是实现高校二级学院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建设的要求

1.在领导体制上向二级学院下放权力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正在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向学院下放权力,实现学院的权责一致。同时,对已扩大自的学院,学校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制约,不断推动二级学院加强科学管理,落实民主决策。

2.在管理体制上要体现党政共同负责制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成为全国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的共同选择[3]。党政共同负责制不仅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而且强调了集体领导和成员分工负责。实行党政共同领导能够保证学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学院的有效实施,与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二级学院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是高校领导管理体制在二级教学单位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基层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

3.在决策机制上要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体现学院集体领导的重要形式,也是二级学院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是党政共同负责制在决策机制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在二级学院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能够实现集体领导,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实现领导班子统领学院全局工作并决定重大事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继续完善党政班子议事规则,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需要。

4.在运行机制上坚持民主管理和监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以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更好地发挥教授治学的决策功能和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这对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寻求既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需要,又遵循大学发展内在规律的二级学院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运行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及文化建设探索

1.坚持党的政治核心原则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院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本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有效依靠、团结和引导教职工自觉地、积极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二级学院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的领导,这是不能动摇的政治立场。党组织同行政人员一起共同决策学院的“三重一大”事项,从制度上保证党政协调融洽,配合默契,党组织主动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有效发挥组织作用。

2.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对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二级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会议议题需经过充分的前期调查研究,参会人员进一步扩大到群众团体组织的负责人,并坚持集体领导,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t,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中,做出决定。对于党政联席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根据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或者提交学院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级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建立二级学院党务公开、院务公开等一系列相关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不断推动二级学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发展进程。

3.引入团队管理理念和机制

按照团队管理的理念建设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能很好地提升集体领导与集中决策的效能,对班子内各成员进行团队成员管理能有效地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设定以建设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为目标,构建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各项业务具体负责人互补的人员结构,明确不同阶段的各项专项工作任务,搭建交流、学习、反馈的各类沟通平台来对学院党政领导团队进行团队管理,来提高党政管理和团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形成团队文化建设机制

高校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包括建立沟通机制和营造人文氛围。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共同决策机制、政治保障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在管理团队中打造团结奋进、高效务实的团队品牌文化。党政班子成员各有分工,互相结对子,相互沟通、相互提醒。班子成员按各自分工独立开展工作,结对子成员之间互相补位,互相搭台,分工不分家。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既相互监督,又相互支持,对外一个声音,共同营造高效、和谐、团结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清升.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研究――基于运行机制与绩效管理视角[J].江苏高教,2016(4):35-37.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3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联合国;经验

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改革的推动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投入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资源的组成,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公共财政改革框架下,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4〕45号印发《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作为财政拨款单位的公办普通高校(以下简称高校),围绕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积极努力改进预算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本文拟从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与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对比基础上,探讨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建议,以实现适应高校发展新阶段的资金需求、协同高校事业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高校的预算管理虽然一直就有,但在当今高校逐步走向自主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教育竞争的大环境下,我国高校始终是依附型预算管理,即依附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而编制执行的预算管理,没有形成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和现实管理所需的自主型预算管理。

李东旭等[1](2009)指出,我国高校应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推行全面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公示制度、“三上三下”制度、滚动预算制度、奖惩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等。

李现宗等[2](2012)指出,高校依附性预算管理模式存在预算管理理念缺乏自主性和管理上的独创性;编制原则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预算管理程序混乱,导致预算管理功能大大降低;没有相应的预算执行机构,预算执行控制乏力等弊端。

冯文轶[3](2016)指出,传统模式下的高校预算管理手工收集数据、层层传递的方式导致预算编制的时间过长,预算编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单一的预算编制模式很难适应各组织的不同需要。利用云会计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打破各组织信息孤立的局面,从而实现部门与总体战略、预算与绩效的统一,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高校的预算模式更加合理。

杨臻黛[4](2016)描述了联合国秘书处(以下简称联合国)预算管理情况。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非营利性机构,联合国所管理的预算,包括常规预算、维和预算、国际刑事法庭预算和基建总规划等,此外还有预算外资金。预算年度方面,维和预算为一年,其他类的预算为两年。预算资金来源方面,除预算外资金来源于成员国及其他组织的捐款外以外,其他预算资金均源自成员国的会费摊缴,这些自愿性捐款形成信托基金。预算规模方面,每年管理的总预算盘子约为150亿美元,管好用好如此盘大资金并支持联合国内部组织机构规范高效运行,在于其拥有一套严密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多年的预算管理经验。这为高校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和提升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预决算管理的议事决策机构专业性不强

当前,规模较大的高校都建立了由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和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a算管理组织架构。其中: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以下统称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三个议事决策机构根据预算管理职责权限的不同负责对预算事项进行审议决策;预算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财务部门,负责拟定预决算政策,审议年度预算及具体分解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调整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考核和预决算结果分析评价等工作;预算执行单位负责编制本部门的业务计划及相应的预算草案,执行经批准下达的预算。可以看出,随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已在高校逐步搭建起来。但是,从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的成员构成情况来看,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专业议事机构,其成员主要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位负责人,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成员由校领导班子组成,这些成员大多数为学校教学科研能力极为突出的院士或者教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许是行政专家,但不一定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难以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与基本预算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不匹配

高校内部制定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都明确了预算是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预算与业务相匹配的预算编制理念已在制度上得以体现。然而,在预算编制实务中这一理念并未贯彻执行。我们知道,我国高校编制两套预算:一套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编制的涵盖学校全部收入和支出的部门预算;一套是按照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业务部门工作计划将学校可统筹使用的资金进行分解编制的由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组成的校内预算,其中公用经费预算是以院/处等业务部门为基本预算单位安排的预算。理论上,公用经费预算应根据校内基本预算单位的工作计划和业务需求编制安排。事实上,高校启动校内预算编制时间为每年的7月,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的编制为每年的12月,工作计划和预算两者的编制时间前后错位,使得高校公用经费的预算资金安排往往难以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有的甚至相互脱节,从而造成高校内部财务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紧缺与浪费并存现象依然普遍。

3.预算执行报告编制主体单一,仍停留在数据的计算分析上,报告信息质量不高

按照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惯例,财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又是报告主体。历年来,预算执行报告编制工作都由财务部门完成,编制主体单一。并且,由于单位内部组织缺乏沟通和校内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财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只能停留在收入预算完成率和支出预算完成率等数据指标的计算上,无法提供预算资金的使用与业务预期成果融合的财务信息,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

4.预算绩效管理重执行进度,忽略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高校纷纷构建了包含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和预算结余占预算收入的比率等指标在内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的预算执行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率与绩效评价挂钩、与预算执行绩效奖励挂钩,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5.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构建了预算管理、账务管理、报表管理等多个模块,形成了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但是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应用不充分不灵活,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中的各模块相互独立,预算管理统计报表不能按照管理需要自动生成,很多指标仍要靠人工查账录入数据计算制表,影响工作效能。二是财务系统与教学、科研、资产、采购、人事等部门管理系统平台不能对接,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无法整合利用,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导致财务信息传递不及时,有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低和管理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基于联合国经验的改进建议

(一)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方面,重组经济事项专业审议机构,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联合国预算管理架构由执行层(业务部门)、管理层(预算部门)和三级审议决策层(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组成。业务部们编制的预算草案要经预算部门一级审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等机构的三级审议,并由联大终极审定。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审议程序上,我国高校与联合国有相似之处,只是联合国设置的行咨委是辅助五委审议的一个联大附属机构,它的委员是由联大选举产生的独立专家,任期三年,以个人身份而非来源国政府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强调其独立性和专业性。

前面提到,我国高校预算管理议事决策机构为财经委员会、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为了体现财经委员会作为高校经济事项审议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预算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建议,重组财经委员会,委员由财务专家和行政专家共同组成。同时建立相关专家库,由教代会从专家库中选举产生审议委员,委员以个人身份而非校内部门代表身份行使职权,并且按照学校的管理机制设定审议委员的人数、专家占比和任期年限。

(二)预算编制管理方面,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

联合国编制的预算年度为两年,预算编制的启动时间早,提前两年启动,有长达24个月的编制时间,比如2017年-2018年的预算编制在2015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其中:7个月为战略规划编制期,17个月为预算编制期。另外,联合国的整个预算编制程序亦非常的严谨,首先,业务部门所提交的战略规划和预算草案都要与预算部门的深入沟通、反复修改形成初稿;其次,联合国的预算审议要经过一级审核三级审议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在审议的阶段,业务部门和预算部门的代表需对申报的预算进行现场答辩,接受审议委员的质询,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并根据审议机构的专业建议对提交的预算进行反复测算和修改。由此可见,联合国预算有编制时间充足、编制内容涵盖战略规划和审议程序严格的特点,这为我国高校改进和完善校内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国高校校内预算编制受限于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编制,一般于每年的7月启动。为了合理配置校内财务资源,使公用经费预算紧贴业务需求,高校应从制度上改进和完善校内预算的编制范围及程序,一是将业务部门工作计划纳入校内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范围,每年的1月启动工作计划的编制;二是加强预算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深入沟通,确保业务部门所提交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相匹配,提供完整的预算草案信息供审议机构决策。

(三)预算执行管理方面,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

联合国预算属于责任预算,业务部门既是预算编制的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报告的主体,有申报预算的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义务并承担责任。在预算周期内,业务部门要作两次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报告内容详实,包含目标实现和战略执行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需详细解释预算执行进程、支出内容、与历史预算的差异、分析各科目预算使用与预算拨付的差异等。此外,管理层亦非常关注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编制审议程序一样,联合国业务部门汇报的执行报告同样要经过预算司、行咨委、五委和联大的层层审议,严格的审议程序无形之中提升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针对前面提到的我国高校预算执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校内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缺位,解决之道是通过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预算执行报告编制机制和完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加强预算控制。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1.制度上规定预算执行遵循“谁申请、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2.设计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预算执行报告审议程序,充分发挥预算主体在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预算执行的积极性,现预算的全过程、互动管理。3.以预算要真实反映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为导向规范报告内容。4.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上侧重产出效率和效果的考核。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联合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业务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这为联合国管好用好上百亿美元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已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需完成的首要任务。高校应把信息化作为内部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对内部管理工作的影响,站在全局的角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财务平台信息与各部门业务管理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预算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旭.高校预算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借鉴与启示[J].财务与金融,2009(3):47-51.

[2]李现宗等.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95.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4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多终端;会议签到

引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高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及应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及专业队伍等各方面逐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大幅提高了高校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管理水平,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的办公自动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师生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依赖。其中,高校会议越来越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会议规模也越来越大,加速凸显了现有传统会议签到模式的不足。目前为止,一般高校会议签到都是纸质签到,导致会议开始前,参会人员都挤在一起在签到表上找自己的名字实现签到,操作不便,会前会场一片混乱,效率不高。会后会议管理员会议签到明细及统计情况无法及时提取、汇总,会议统计情况不够一目了然。建设一个有效、快捷、处理简单、提高会议签到效率、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会议签到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

1研究意义

随着移动应用技术蓬勃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以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技术在学校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即建设学校移动数字校园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何应用移动技术扩展出虚拟化的校园,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方便、灵活、有效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享受校园的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移动数字校园建设所需要涉及的范围。

“微信”的使用已经覆盖的全国近80%的用户,“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企业服务账号,针对企业内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从侧面很好的解决了app在不同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兼容性问题,为了给予高校师生提供更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提出建设“微信门户”。

本文的目标是研究“移动端会议签到”,将传统解决方案业务场景,通过碎片化应用改造会议签到服务、变革管理模式、创新移动工作体验,从而提升校园信息服务技术含量,给教师全新的服务感受。

2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议签到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变迁,经历了从纸质签到到智能签到的变更。现在人们基本抛弃了效率低的纸质签到,都用上了不易代签、效率高、易保存的智能卡签到技术、二维码签到技术、生物识别签到技术。

本文提到的会议签到系统是现有oa自动化办公系统基础上应用扩展和延伸,将依托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以数据中心和各个业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的将会议管理日常功能可使用碎片化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基于查询统计等应用服务。会议签到系统要在高校得到很好的推广和运用,需要实现多终端的考勤签到功能,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接高校校园卡系统。高校校园卡已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的两个方面包括校园卡消费及校园卡身份识别功能。高校师生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张代表自己身份的校园卡。会议签到系统对接学校的校园卡系统实现通过校园卡完成自助签到,签到信息及时入库是必须且需优先考虑的方式。目前为止,支持校园卡签到的设备有很多种,但是考虑到稳定、易用、携带便捷,本文介绍的是工业物联网手持终端。会议签到系统实现校园卡签到,需利用该手持终端设备的nFC识别功能,通过设备提供的相关接口,获取数据,完成校园卡签到功能。

(2)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通过高校企业号通讯录严格的控制人员的信息,仅在通讯录中的人员才可以进行关注使用平台的功能。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通过“微信门户”进行“轻”应用的使用,并可进行多角度的信息统计汇总,更方便的为在校教师提供日常工作方面的服务。

(3)在“微信”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外部人员的会议签到应用。如上所述,本文的会议签到系统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高校内部私有化,对校内师生来说,可以通过内置在会议签到系统里面的“扫码签到”进行签到,而并不需要因为浏览了会议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如:会议详情展示,资料,请假,等一系列功能,而再返回到微信首页扫码。但是,对于校外人员来说,他们就看不到被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于是只能通过微信自带的扫码完成签到。会议签到系统必须区分开扫码的用户是校内还是校外用户。不能混淆了用户。

(4)多终端考勤设备,用户考勤状态及数据的实时联动。对于参会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码签到也可以通过校园卡刷卡签到;对于会议管理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签、手工签等多种方式帮助参会人员完成签到。因此,会议签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考虑到多方式数据的实时同步。

(5)会议签到系统移动端展现通过H5页面的形式展现。为集成在openportal客户端、微信企业号、第三方app等多样的api接口提供技术支撑。

3系统设计

根据浙江某高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该高校会议签到系统建设过程的研究,遵循“统一架构管理、开放与资源共享、智能与精细运营、绿色与节能减排”的原则,凝练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高校的会议签到系统网络拓扑图和功能需求。

3.1网络拓扑图

3.2功能需求

充分考虑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高校现有信息系统和已有数据库情况,以用户为中心、方便易用、给师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校内师生迫切需求为宗旨,同时为管理服务人员提供便捷使用的操作界面,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3.2.1pC管理端

(1)系统登录。与高校信息门户集成,使用单点登录技术,使得用户只需通过输入统一身份认证的账号和密码登录高校信息门户之后,即可登入到会议签到系统管理平台。

(2)会议管理。会议管理分为:会议、会议列表、会议签到信息和会议类型四个子菜单,每个子菜单对应着不同的功能。用户可查看自己创建的所有会议列表,并能对会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移除、投影等操作。查询,可根据会议名称、主题、会议地点进行全字段模糊查询;新增,可跳转至会议页面;修改,可跳转至会议基本信息页面进行修改会议信息;移除,移除该会议;投影,显示大屏幕投影签到页面。

会议:对于不在oa系统中的会议,可编辑会议名称、会议主题、会议开始时间、会议结束时间、会议需到人数、会议举办地址、会议内容等信息。

会议参会人员:会议参会人员可从通讯录导入(集成校内数据中心,获取校内组织架构)。对于校外参会人员,也可先下载模板,然后对模板进行维护,维护好后,导入到参会人员中。可把已选择的参会人员从参会人员列表中删除,删除后可重新添加。可对已选择的参会人员进行授权,分配模块的管理权限,可增加或减少会议的管理模块使用权限。可把参会人员名单维护到通录中,下次可直接通过通讯录进行人员的维护。

会议资料:可添加、修改会议资料及相关附件。

会议日程:可添加、修改会议日程。

增加模块:可选择是否增加问卷调查、投票表决、意见反馈等模块。

会议投影:可查看会议的投影页面。

会议上墙:可进入到签到上墙页面,签到的信息会动态的显示在该页面,页面上的二维码动态刷新,签到的信息会依次显示。

会议统计:可查看会议的签到统计信息,汇总统计报表。

会议签到信息:可查询每个会议的签到明细,可对签到信息进行导出或修改签到状态。

(3)组织机构管理:包含角色设置、机构及用户设置、角色权限设置。

机构及用户设置:集成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同步获取组织机构基本信息。

角色权限设置:可勾选该角色可用模块,达到权限控制。

3.2.2移动端

(1)会议列表。对接学校的企业号平台,关注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验证的高校企业号参会者点击“会议签到”应用,可浏览到待自己参加的所有会议列表,可浏览具体的会议详情信息。

(2)会议详情。点击对应的会议列表,可浏览会议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如会议签到、会议资料、会议请假、会议反馈、我的二维码。此页面的功能模块会根据管理员的配置而进行调整变化。

会议签到:校内参会者点击对应会议详情页的扫码签到,将扫一扫镜头对准会议二维码,然后进行识别,识别通过后即可完成签到。校外参会者可通过微信的扫一扫,直接进行扫描会议二维码,跳转到基本信息填写页面,信息填写完成,校验参会信息成功后,即可完成签到。

我的二维码:弹出我的二维码,找到对应的会议管理员进行扫码签到。

(3)管理员功能。管理员可在移动端进入到手工签到页面,选择或搜索要签到的人员,点击签到即可完成该参会人员的签到。也可通过“扫签”,扫参会者的身份二维码进行签到。

4结束语

“互联网+会议”概念下的会议签到系统建设,不仅实现了会前(会议发起、参会人员邀请通知、现场会议签到)、会中(资料分发、问卷调查、投票表决、会议反馈)以及会后丰富的多维度统计表的会议全周期管理,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建设与应用下,满足教育数据采集要求的多端应用入口。建设移动校园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丽,张巍,刘春瑞.校园一卡通会议签到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6,1:22-24.

[2]徐锋,许彩娥,厉晓华.基于校园卡的无线wi-Fi会议签到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15,4:69-71.

[3]刘翔,胡,韩书.基于二维码的会议签到系统设计[J].电子器件,2014,5:1013-1016.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5

关键词: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学生主体智慧同学议事会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34

教育肩负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神圣使命,现代学校制度下的学校是开放的、民主的,而不是封闭的,是一种能够保障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实行民主管理。

智慧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对事物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才智和智谋的意思。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智慧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实践,是过程和参与。在学校教育中要启迪学生智慧,就要让其参与,参与的关键要素就是民主、平等,否则就只能是扼杀学生智慧;民主对于学生来讲就是平等,就是得到尊重,有事学校、教师多与学生商量,这就是民主,就是启迪智慧。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有效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的活动中去,在沟通协作中寻求共识,启迪学生主体智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使学生能够构建起一种自我组织、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智慧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智慧型学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为实现上述目标,经过反复探索实践,我们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载体:同学议事会。

1同学议事会的运行方式和议题范围

同学议事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文化、校园环境、学生行为习惯、安全卫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有:调查、建议、监督、反馈。议案是同学议事会参与学校管理的集中体现。三年来,学校收到议案近200份,学生通过议案向学校提出各式各样的申诉和要求,学校主要以“朝会通告”、“公示栏公示”、“座谈会”等方式回复。工作的方式为:定期工作,定期召开各级同学议事会会议,实行《班级同学议事会轮值报告》制;不定期工作,问卷调查,如《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建议》、《校园文化节调查问卷》、《学校食堂营养膳食调查表》、《同学案例意识调查问卷》等学校热点问题;培训工作,同学议事会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培训制度,如《同学议事会章程》的培训学习,《议案制作培训》、《议事规则与方法培训》等;同学议事会议案的及时回复。

2同学议事会带来的变化

2.1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参与能力提升,彰显育人模式的成功魅力

2.1.1“三级关注”呈现学生民主意识逐步形成

2.1.1.1关注自己,保障自身权益

以前学生不敢表达自己意见,担心会招致麻烦,或者是不愿表达,感觉表达了但没有用。同学议事会给了学生一个说话的平台,使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主张了。

2.1.1.2关注别人,能换位思考

当出现矛盾时,怎么解决,这就涉及人际交往问题。同学议事会要求关注更多的人,讨论更多的事,这就涉及他人,别人的意见是什么?有无合理性?别人的利益需求是什么?这就需要议事会成员更多地关注别人,通过关注别人来关注自己,通过关注自己来关注别人,这是民主意识形成的基础。

2.1.1.3关注学校、关注社会,有大局意识

同学议事会让每个学生关注学校,学会在一定高度上看待问题,对问题做了解与分析,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具有主体智慧的学生,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2.1.2“四个学会”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2.1.2.1学会了调查、了解

这是同学议事会成员必做的功课,只有在调查了解中才能理解更多的问题,才能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调查了解中,既重视调查的方法与手段,又培养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智慧,一种关注学校的愿望,一个观察社会的眼光。

2.1.2.2学会了合作

一个提案不是一个人能形成的,需要也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就意味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意味着要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意味着某些方面需要妥协,某些方面需要坚持,某些方面需要“斗争”。合作能力是一种较强的社会能力,是智慧的体现和运用。

2.1.2.3学会了“程序”与“规则”

同学议事会寻求的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有效合作,学校、教师不再让学生服从于自己的权威,而是让自己和学生都服从于“规则”与“程序”。同学议事会制度明确规定了学生生成议案的程序,“程序化”思想、规则意识,在学生的一次次操作中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2.1.2.4学会了“策略”

当同学议事会需要决定完成一件工作时,就需要民主决策与执行,而决策和执行是一个集体的能力,如何能形成统一的意见,统一的意见如何执行,这需要智慧和策略。在不断的讨论、交流、斗争、妥协中,学生的“执行力”提升了,在过程中体现出“知、情、意、行”,学生的策略就是在说与做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2.2教师:注重引导,说一有二,凸显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

2.2.1学校管理者:由“教”、“管”转变为“引导”、“商议”

以前学校教育只注重教,而这种教是单向灌输,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学校管理注重“管”,从约束的角度,把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对立为“管人者”和“被管者”,现在:

2.2.1.1学校的管理注重“商议”

沟通交流,互换意见。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变了一切按单向输入多、双向交流少的局面。学校定期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在交流中双方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之桥,让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力,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种民主管理,消除了“管”与“被管”心理上的隔阂,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符合现代意识,在民主管理和参与决策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了智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1.2教育注重交流和引导

这是一种互动和积极的教育,多了人情味,个性化教育畅通了学生诉求渠道,搭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心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作业”问题的积极对策、“发式”上的协商和调整,让学生信任学校,感受到参与与关注的效果。当然在实际的过程中,学校既要做到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原则,又要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听取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百分之百的迎合学生。

2.2.2教师:“说一不二”转变为“说一有二”

同学议事会制度,给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冲击,使教师更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商议事情,共研解决问题办法。

2.2.2.1平等的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至高的权威,说一不二,现在老师却说一有二了,老师的好心未必得到学生的认可。如周二下午社团活动,议案就反映有个别老师有时候布置了很多作业,还有个别老师组织考试,导致学生不能参加活动,引发学生不满。同学议事会慢慢地改变着教师的观念,“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我可是好心呀!”以前,教师随意占自习课,学生“敢怒不敢言”,教学效果也不好。现在,教师和学生商量,有了学生认同,教学效率提高了。

2.2.2.2“体验式学习”课堂的形成,启迪智慧

课堂、作业、教师礼仪等方面的议案使教师改变以往的“强势”,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师关注学生,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体验式学习”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由“老师讲得精彩”转变为“学生精彩地讲”。课堂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特点,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觉得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生教生”要求学生自己学懂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关注小组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师生间课堂上平等地对话和质疑,同学间的交流展示、互助总结,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迁移能力,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智慧,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很好体现。

2.3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模式和育人模式创新

2.3.1构建智慧学校民主管理新制度

2.3.1.1同学议事会是学校管理的制度创新

同学议事会加强了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学校与学生深度交流的平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学校与学生的沟通常态化、制度化,而不是有了问题才沟通。二是要求学生多思考学校的问题,发现的问题越多越好。三是使学生与学校深度交流,更全面认识学生,学校与学生真正融为一体。

2.3.1.2同学议事会具有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同学议事会让学生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调查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议案”,让无序、无理的意见或建议在学生的小团体、大团体中受到批评、被paSS出局,给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生成“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3.1.3同学议事会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

同学议事会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能在被尊重、被重视、被提高地位后,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有主人翁感,热爱自己的学校。二是学生能真实地关注我们的校园,关注我们的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自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3.2体验式德育工作出亮点

同学议事会制度是体验式德育,在体验中让学生意志力更坚强,个性更独立,思维更活跃,社会意识更强大。表现在:

2.3.2.1发现问题是体验式德育

同学议事会要求学生能发现校园和班级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思考,学会看待一些“社会”现象,有助于培养合格公民。

2.3.2.2形成议案是体验式德育

针对问题写议案,完成以前从未做过的、想过的、从未接触到的领域和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议案产生与形成的过程,每一个问题、每一环节都是体验式德育,这种德育是潜移默化的,悄无声息地在活动中生成。

2.3.2.3解决问题是体验式德育

议案需要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提出问题那么简单,如何提出解决方案,是学生民主实践活动成功的最直接表现,这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社会意识,民主实践是一种极大的肯定与促进。

2.3.2.4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体验式德育

同学议事会提出的有些问题是学校解决不了的。学生关注自身、团队、学校、社会,自然会提出许多在学校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正是这种对解决不了问题的沟通与引导,让学生明白从来就没有事事如愿,在解决不了的矛盾中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2.3.3制度创新结硕果

近三年,学校毕业率均为100%,升入省重和国重的毕业生达55%以上,学校荣获“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称号;连续荣获区绩效考核“特殊贡献奖”;2011年荣获成都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012年荣获中共成都市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成为首批成都市“新优质学校”。同学议事会科研课题:2013年荣获成都市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社会影响:初露普遍认同趋势和广泛推广价值

3.1同学议事会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认同

同学议事会让校园的管理深入基层,通过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活跃了校园的气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实现了管理的民主化、大众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得学生、家长欢迎。

3.2同学议事会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省内外专家高度评价同学议事会,认为: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在学校的制度制定和决策中取得了话语权,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让学生从“我必须做到”的被动接受教育向“我愿意做到”的主动参与教育转变;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培养学生“参政议政”自我管理的意识,由被动接受教师管理、学校管理,逐步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进行自我管理,形成自律意识;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公民民主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主体智慧的很好途径,更是智慧教育、创办智慧学校的有益尝试,是初中生民主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创新,有一定推广价值。”

3.3同学议事会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6

关键词:协商民主;大学内部治理;公办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完善治理结构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为教育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改革的着力点和目标。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治理体系,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一是内部治理体系,主要涉及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协商民主与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的契合性以及在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对策。

一、协商民主是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应然要求

1.协商民主与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又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1]可见,协商是治理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治理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治理主体与协商主体具有契合性。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大学理念和目标共同参与处理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制度、方法和活动。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是大学内部治理的主体。我国公办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党委、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工勤服务人员等。作为大学内部治理主体的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思维观念、价值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同,对大学的期望各异,他们在大学内部治理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地位、权利和职责,也必然存在合作与博弈、和谐与冲突,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也可能导致治理的低效。协商民主是实现大学善治的最佳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利益。大学内部治理的协商民主,就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让各利益相关者(治理主体)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通过理性的对话和科学的论证,平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偏好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竞争性观点与解决方案做出反应,不仅对自己的偏好据理力争,而且也理性地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偏好,做出合理的让步,化解各种不和谐声音、利益冲突,广泛凝聚共识,找到各利益相关者意愿、要求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尊重多数,也保护少数,进而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达到善治的目标。

协商民主的程序性契合了大学治理的有序化。协商民主注重程序性,并以决策程序化保障治理的有序化。协商民主的公开性契合了大学治理的公平性,协商民主通过程序与内容的公开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确保治理的公平性。协商民主的参与、决策过程体现着合法性,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法治化契合了大学治理的制度化。

大学内部治理过程与协商民主具有契合性。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管理过程。学校党委、校长在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必须广泛听取行政人员、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工勤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与建议作为决策依据;行政人员在制定决策方案前和执行政策过程中不仅需要与党委、校长充分沟通,而且需要与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工勤服务人员对话与商量,以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工勤服务人员必须主动参与党委、校长、行政人员主导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确保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促进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协商民主把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过程作为价值追求,关心民主的过程和真实内容,强调的是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地参与、表达,在讨论、商量中互相包容与求同存异,在多向互动中增进共识。可见,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与协商民主都是一个多向互动过程,保证了治理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真实反映学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愿望和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和谐因素,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和善治。

2.协商民主是我国大学管理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方式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拥有对所有教育行政事务的决定权,大学的组织特性和运行态势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行政权力在大学的协调、运转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行政权力在大学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管理大学;大学严格按照政府计划发展,办学自被剥夺,大学实际上是政府的附属物,不是法人实体。另一方面,大学根据党政对口管理原则设置校内党政机构,按行政体制实施科层制管理,各种权力高度集中于学校一级或行政职能部门,而院(系)一级只有相对的或名义上的权力,学术权力被抑制,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在这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下,不存在协商的土壤和空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极大地影响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和大学内部的管理。政府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实现政府管理大学方式的变革,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要求“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给高校松了绑。高校要以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自主发展、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实行各利益主体共管共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用好高校办学自。从治理的角度来看,用好办学自,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民主的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聚集一切创造活力治理学校、治理好学校。为此,大学必须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切实将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转移到各利益主体多元共管共治的治理方式上来。可见,从行政主导的管理走向多元共管共治的治理是我国大学管理方式变革的必然。而体现公众参与的协商民主是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多元共管共治的最佳路径,可通过讨论、商谈、听证会、网络平台等方式听取各利益主体的意见,博采众长,找到各利益主体意愿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决策民主化,保证决策科学化,达到共管共治。因此,协商民主必将成为我国公办高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二、协商民主在当下中国大学治理中的状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高等学校管理改革也在不断实施,民主管理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协商民主也随之发展起来。这在政策、法律和实践上都能体现出来。

1.有关高校民主管理的政策、法律的出台,为在高校治理中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依据。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就为行政主导管理模式向民主治理模式的转变播下了种子。之后颁行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都对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予以明确规定,致使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成为高校治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高校民主管理推进过程中,协商民主逐步发展成为民主治理的一种重要形式。1985年颁行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将讨论、询问、充分发表意见作为教职工参与议事的重要方式,在高校治理中播下了协商民主的种子。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这就为高校民主决策、协商咨询提供了政策依据。1995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高等学校领导工作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为高校在最高决策中开展民主协商提供了可能。2002年修订的《中国共产程》首次对集体领导作出阐释:“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201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2014年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再次规定:“党委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履行职责。”以上关于集体领导的顶层设计中都将讨论这一协商民主的基本方式作为高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的决策方式,为高校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为高校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指南。

2.高校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协商民主建设进程,协商民主成为高校内部治理的一种基本方式。

首先,协商已成为高校集体决策的基本方式和必经程序。自1996年第十四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公报提出“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后,高校逐步完善了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三重一大”事项由党委会(常委会)、党政联席办公会、校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2002年以来,高校进一步完善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集体决策制度,将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由“三重一大”扩展到学校其他重大问题。2012年来,各公办高校公布的大学章程都规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根本制度,明确了党委和校长集体决策的范围和程序,使集体协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也提高了集体协商的效率。

其次,协商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法定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等法规都规定教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学校重大事务与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与建议或讨论通过。实践中,公办高校一般都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教代会基本上能定期召开,教代会代表讨论会议报告与文件成为教代会的必经程序和方式。教代会代表平等、理性地讨论,阐述支持自己意见的理由,抛弃各自的偏好,实现了协商共治。教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遇有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般由教代会执行委员会联系有关专门委员会(工作小组)与学校有关机构协商处理。公办高校的大学章程等规章都将教代会的职权和议事规则予以确定固化下来,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协商民主的发展。

第三,协商已成为教授治学的首要方式。教授通过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实现治学,参与学校治理。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高等教育法》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学术委员会的独立地位,各高等学校普遍建立学术委员会,极大地推进了学术委员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等文件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角度确定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力,在高校形成了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共治的基本局面。从各高校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学术委员会制度已成为高校实现教授治学的基本制度安排和主要途径,以会议方式对学术事务进行讨论、审议、评定、咨询和提出意见与建议成为学术委员会工作方式,其核心要义是协商议事,而不是行政决策。有些高校将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下设机构,有些学校将学术委员会与学位委员会并列。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一样,基本工作方式都是协商议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大学的章程将尊重和保障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依照章程独立行使职权纳入学校党委的职权,为学术机构独立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将增强教授们协商议事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第四,协商是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方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从近年来各高校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学生有“知悉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及关涉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依法依规依章“组织和参加学生社团,参加合法的社会活动和文娱体育等活动”等权利,如北京大学章程规定的学生权利包括:“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有“讨论学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改革方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职权;贵州大学章程规定可邀请学生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实践中,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团委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成立、共同商讨开展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事务的协商共治。不少高校在探索通过质询、听证会、咨询会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事项与制度的决策,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范围。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的党政联合会、职能部门间的各种协调会等基本上都是采取商讨的方式议事。一些高校近年来成立的理事会是一个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咨询或者参与审议。理事会的出现,完善了高校协商共治的治理结构,拓宽了高校协商民主的渠道。

3.高校协商民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亟待完善的方面,与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广大师生的协商主体得不到有效保障。公办高校中,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含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委员、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层干部、派和侨联的负责人、学生会与研究生会负责人等有机会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商讨,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师生几乎没有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商讨的机会和渠道。通常,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决定了学校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呈现出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过弱,学生权力式微。(2)学校重大事务的协商缺乏顶层设计。中央反复强调:“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决策之中和决策实施之中”。事实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明确哪些事项必须在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实施当中以何种方式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一些高校还存在领导“拍脑袋”决策现象。(3)与基层群众协商渠道不畅,协商程序不完善。“当下中国大学遇到的问题是说服和协商治理机制发育不足,命令―控制机制与市场交换机制占主导……”[2]不少高校设置了意见箱、电子信箱等收集民意的方式,却疏于管理,形同虚设。校领导调研、征求意见的座谈会多止于二级单位领导或少数知名人士,普通师生很难有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己见。现有的协商方式如党委集体决策、座谈会、咨询会等的程序过于简单,缺乏保障公平、真正让人畅所欲言的程序设计和议事规则,易导致与会人员噤声或顺杆爬,把注意力用在揣摩主要领导的意图上而不是用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之道上。(4)协商民主尚未制度化。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究竟有多少高校出台了专门的关于发展协商民主的文件或制度尚无法得知。但从教育部公布的80多所高校的大学章程来看,尚没有哪所学校把协商民主确定为一种治理制度,除在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规定中出现过“协商”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出现“协商”这个词。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中发展协商民主的对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推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大学的协商民主,拓宽大学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

1.转变观念,树立协商共治的意识和思维,营造协商共治的文化氛围。现代治理和协商民主均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与协商,以公民的主动参与为前提和基础。故此,高校必须从行政化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协商共治的思维转化,树立参与、互动与协商的理念和意识,培育公共精神。首先,管理者要树立协商共治意识。现代治理强调的是治理的民主性以及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民主性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要求尊重每个利益主体的诉求,争取实现最佳利益。要实现大学内部治理的民主性和处理好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协商共治的理念,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找到各利益相关者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多元协商共治。其次,普通教职工和学生要养成参与学校事务的意识与习惯。普通教职工和学生是大学中人数最多的两个治理主体和利益主体,在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下他们少有机会参与学校事务的商讨,也不愿意或不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建言献策,把对学校事务的出谋划策视为领导和管理者的工作。一些政策在决策前的征集意见过程中,他们不直抒己见或应付了事;到形成政策并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往往怨声载道。现代大学治理需要广大师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事务的意识与习惯,大胆表达心声,自觉建言献策,善于参与学校事务的商讨,为科学民主决策和共同治理奉献智慧。第三,培育公共精神,营造协商共治的文化氛围。治理和民主协商的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着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要求各利益主体公平表达,言之有理、有据,相互包容、妥协、尊重、协商、合作,努力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合理均衡。这就需要各利益主体具备公共精神即公共理性。“这种公共理性就是所有公共生活参与者的伦理约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精神原则和公共领域的行为准则与道德风尚,构成协调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文明关系的价值规范……公共精神是现代公共领域的道德准则,是公众为公共利益而行动的气质特性,它能够引导公众自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帮助公众形成理性品质,对政治信任的生成至关重要。”[3]在现代大学里,这种公共精神当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师生参与协商共治学校的价值准则。没有公共精神,协商共治将成为部分人的噱头。

2.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搭建发展协商民主的制度架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是指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大学内部重要事务决策的制度体系,包括大学治理结构、大学治理过程和大学治理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4]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是协商等治理方式发展的依托,是协商民主发展范围、程度等的制度规约。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现有高校的大学章程基本上都确定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明确了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搭建起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治理结构,厘清了党委和校长的职权范围,加强了教授通过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学术权力的制度设计,明确了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架构。但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的学生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仍未厘清,学生会和研究生会被确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没有确立其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亟待完善以确保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商讨的权利。不少高校尚未从管理思维转向治理思维,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多未养成治理意识,更谈不上形成治理文化,难以形成协商环境与协商自觉。因此,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必须加强大学治理文化建设,培植平等、参与、协商、合作的大学治理文化,营造民主协商的文化环境。

3.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营造治理现代化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公平法治环境。协商民主和治理现代化需要一种包括程序与实质两个维度的公平机会,其中,程序平等要求在制度设计上不会给予特定参与者以特别的优势,而是能提供一定的程序以保证人们之间依靠公开的理性争论作为遏制权力的有效利器。高校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上都有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一般都是会前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确定会议的议题、时间、参会人员;会议由负责人主持,议题提出单位做议题的说明,参会人员讨论发表意见,形成决议;会后由秘书撰写会议纪要,领导审定后发会议纪要或决议,进入执行阶段。这些程序过于简单,没有对主要领导发言的顺序、次数与时间做规定,实践上易导致主要领导人发言后,其他人员不是顺杆爬就是噤声,没有了协商的氛围,集体商讨易陷入一言堂。程序正义的不完全或缺失成为公办高校治理的短板,难以约束权力滥用和遏制腐败。从公布的大学章程看,其条款多是围绕学校管理的实体规则展开,有关权力行使的程序则鲜有规范。公平的程序是产生公平的结果的必要条件,是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保障。有些高校在实践中开始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来完善各种议事规则和议事程序,对会前动议、会中发言与辩论及表决和会后纪要的规则和程序予以细化,其核心要义是充分发扬民主、程序正义、高效处事。协商民主是一种程序民主,在公众广泛的公共讨论和协商的过程中,若没有公正和合法的程序,很难找到反映合法利益与合理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也难以达到协商共治的目的。健全公正和合法的议事程序,成为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必然要求。

4.完善多元共治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最重要和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而客观上广大师生却是高校治理的弱者,少有机会参与学校事务的商讨,师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一是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党委、校长的职权,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党委决策前做好调研、征求意见、咨询、听证等工作,做到与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商讨,广纳民意;校长在执行党委决策前和执行过程中需广泛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采取更能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共识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党委决策,获取最大治理效益。党委、校长不能越权,侵蚀学术权力,更不能阻挠、干预民主监督权,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独立的学校治理主体。二是完善不是学校领导干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代会代表的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治理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他们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我国现有教育法规和高校的大学章程都有关于保障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检举、申诉的权利,这是一种传统的公民权利,尚未从法律和制度上确认教职工作为大学治理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权力和权力行使机制。完善教职工治理权力制度和运行机制,关键是确立治理权力的范围和规定行使权力的渠道、方式等,并予以制度化。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权力实现机制,保障和做实大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大学意味着大学生,学生权力构成大学权力的重要一极。”[5]在缴费上学的今天,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对高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服务的内容与质量)、如何提供服务(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服务过程等应当有权发表意见。大学生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学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知识创造与传承、教师的构成与表现、规章制度等的确定与改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利益,大学生对此应当有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故此,高校当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协商的机制,落实大学生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彻底改变学生权力式微的现状,保障大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权利。部分高校在其大学章程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如《北京大学章程》提出以师生为根本、《清华大学章程》提出以学生为本,将对发挥大学生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共治模式、推进协商民主在高校的发展具有建设性价值。四是完善协商治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协商议题确定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协商议题;建立平等表达与尊重少数的制度,让参与者充分表达偏好和利益诉求,尊重少数人意见;建立规范表决、协商意见办理与反馈制度,让协商真正成为凝聚共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32-133.

[2]米.说服与协商:现代大学的治理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2-20(B07).

[3]齐卫平,陈朋.现代国家治理与协商民主的耦合及其共进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7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是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代表高校主体,依法律、法规、校规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可分为民办高校行政法制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即指制定规章、行政管理行为、行政处罚行为。因此,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法治化,就是指制定规章法治化、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这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关键。

1.制定规章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若要达到国外一流院校,如哈佛、剑桥等私立大学的水平,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规章。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参照公办高校,制定了一些行政管理规章,包含教育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等。因各民办高校建立的时间较短,参照标准不同,造成了内部规章冲突、杂乱,与上位法冲突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明确制定程序,规章制定一般要参照上位法,国家、省、部门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经周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提交学院权力部门表决通过。二是明确制定主体,必须是授权的单独组成的制定机构,而非某所属部门或某个个人,必须有专业法律素养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

2.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是指民办高校所属机构,代表民办高校主体依法依规,对特定对象作出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处理或决定的管理行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的核心就是具备法律构成要件。一是实体要件,包括行使管理权的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和意思表示真实,并且这四个要件须同时具备;二是形式要件,必须遵循必要的程序和必备的形式。

3.民办高校行政处罚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处罚是指民办高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高校规章规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对人进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在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着不敢处罚、处罚权不明确等问题。从高校自身来说,敢于依据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对违法相对人进行必要的处罚,这是法律赋予的权限,也是高校进行内部建设,扭转校风学风的最后一道屏障。从法治化角度来说,必须贯彻法治原则:一是法定原则,包括处罚权法定、处罚种类法定、处罚条件和程序法定,以法定规章的形式明确化、公告化;二是数罚从一,无论触犯几种规范,不能以数罪并罚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一角度,并适当量化,不能重复处罚,只能处罚一次、按一个规章标准处罚、定一种处罚方式。此外,必须制定必要的文书形式,包括内容和格式明确化,使相对人明晰化,对不合法的处罚,有权拒绝。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监督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监督是指民办高校自身授权部门对民办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是否依法行政进行监督的活动。具体指民办高校督导、民办高校行政监察。

1.民办高校督导法治化

民办高校督导,类似于公办院校督导,但又有不同。这是对民办教育自身最直接的监督。民办高校要敢于尝试建立一支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含教学督导、行政管理督导的专门机构。这是专门的日常督导机构,主要进行日常规律化督导检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对教学、行政管理(不含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督查。民办高校督导要隶属于民办高校权力机关,是民办高校校长负责下的独立部门,建立民办高校督导,并制定相关的督导规范,可以直接从高校内部加强高校规范化管理,使教育教学、行政管理规范化。

2.民办高校行政监察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监察,主要通过行政监察机关及其人员,对高校教学、行政领域的行政处罚行为进行监督,查处所属部门违法违纪行为,保障高校健康发展。民办高校有必要设立行政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履行监察职能,对监察部门职权范围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敢于提出监察建议。对于民办高校所属部门领导不作为、履行职务有重大过失等行为要坚决予以监察。只有做好民办高校行政监察工作,明确监察权限,使监察行为、程序法治化,才能保障民办高校自身公平。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救济法治化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救济是指民办高校主体依法依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予以恢复和赔偿。包括申诉活动法治化和民办高校行政复议法治化。这是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行为违法的有效补救,也是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的实质意义体现。申诉活动法治化指行政管理相对人申诉。申诉是我国法定的制度。我国宪法及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在此不再赘述。民办高校行政复议法治化,民办高校应设立复议机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处罚相对人请求复议的权利,严格复议机构组成人员,建立健全复议程序,使复议主体、复议程序、复议时间、复议文书、复议内容法定化,特别要遵循《行政复议法》规定,实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圳市红岭教育集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集团的全面改革,探索管、办、评分离,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实现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集团治理新体制,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谐共赢的现代学校制度。为深圳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展探索新路。

红岭教育集团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成立“红岭教育集团理事会”。政府是集团学校举办和保障的主体,政府的行政监管职能和权力逐步交由理事会承担,理事会是集团的决策、指导、审议、评议、督察组织,负责集团学校的重大决策,指导集团学校的改革发展,审议预算、决算,评议校长年度工作,督察集团学校的工作状况。理事会成员由教育专家、政府代表、社会贤达、基层代表等构成。

成立“红岭教育基金会”。以非公募开放式基金形式吸纳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或个人捐资,政府按照1∶1比例配套拨付注资,目前福田区政府已经和万科集团签约,双方共同注资。基金会设立理事会,基金会理事会建立初期,设立5个理事席位,政府代表2席,捐资企业代表2席,学校代表1席。由捐资企业代表出任基金会理事长,政府代表担任监事。基金会理事会负责基金的吸纳、管理和使用,依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相关工作程序、运营原则由《红岭教育基金会章程》《红岭教育基金会管理使用办法》规定。

红岭教育集团逐年增加新学校,原有一校五部继续保持现在的公办学校体制,沿用现在政府主管的人事管理、财政预算、采购支出等政策制度。新开办校部全面推进体制改革,采取公立学校委托管理的方式,由政府委托红岭教育集团理事会承办,政府按照公办学校的投入标准,实行生均经费保障制度。在理事的领导下,集团聘任新开办校部管理干部,自主招聘教职员工,校部经费自主统筹计划,依法接受社会专业机构的审计。

红岭教育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

集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为法定代表人,履行法律、规章及集团学校章程规定的相关职责。校长人选由政府按组织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遴选,集团理事会聘任。校长任期内,理事会每年评议集团学校工作绩效。

集团学校副校长和各校部负责人由集团校长提名,教育局考核同意后由集团理事会聘任。集团部门负责人和各校区部门中层干部通过竞争上岗产生。

集团各校部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审议表决校长年度工作报告,讨论集团学校发展规划、职称聘任条例、岗位设置办法、绩效工资分配等重大事项,教职工享有校政建议权、批评权和督察权。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教师为主体,由教职工推选产生。

集团学校建立并优化校务委员会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集团校长、副校长、各校部负责人及中层部门负责人的权责。

集团学校成立教学委员会,明确教学委员会的教学管理权限和工作流程。委员由集团校长提名和教师民主推荐相结合,经党委讨论,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后产生。赋予教学委员会在教师考核、职称评聘、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决定权。

集团学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评议校政,反映诉求;支持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学校建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量身定制学生成长方案,并引导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

集团学校建立健全家长理事会制度,家长理事参与学校管理。在涉及学生利益等问题上,广泛听取家长意见。

通过集团理事会的决策、指导、审议、评议、督察制度,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校务委员会行政管理制度,教学委员会专业管理制度,学生会的自主管理制度,家长理事会的参与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理事会所代表的教育专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多元权利和集团学校内部的民利、行政权利、学术权利以及家长权利、学生权利的充分、有效参与。其核心是简政放权、分权制衡。

红岭教育集团的评价体系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组织机构;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二者的互动性更强。职业教育是横跨在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之上的教育形态,是中介,是桥梁,是纽带。从本质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兼有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双重属性;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把自然人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职业人),既是学历教育又是技能教育,既传授理论知识又传授应用知识,既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能力又要求具有专业能力;从办学的主体来看,既有学校机构又有非学校机构,是学校教育机构和非学校教育机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联合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萌芽。欧洲16、17世纪的学徒制,是企业和培训学校、教会学校之间的联合,培养现在化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工人,政府或教会制定相关法律,由父母通过签订合同,将孩子交给有一定技术的匠师,或由地方当局分配给匠师分别照管。这种工业化初期学徒制,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各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虚拟化以及产学研的深化,也随着交叉性、综合性等学科专业的柔性发展,还有学分制教学管理等模式的实行,校内、校际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等。职业教育集团化使得各级学校、政府、社会、企业、行业、社会中介组织等主体参与进来,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使得融资多元化,搭建了合理的教育“立交桥”等,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显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职业教育的泛地区化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将集团化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来,可以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可以预见,集团化办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教育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由于集团战略规划的缺失带来的集团发展盲目性、由于集团核心的权威性不强带来的集团组织过于松散、由于产权关系因素带来的集团深层次合作欠缺、由于一体化过程滞后带来的成员之间协调故障等等。在这些问题影响下,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许多集团建立时轰轰烈烈,建立后悄无声息,只有一个形式上的组织框架,而缺乏实质性合作,变成一种“假集团”。

职教集团作为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载体或单元,需要独立的章程、组织形式、组织原则和运行制度,以及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目前合作教育的现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合作教育的经验,构建职教集团的三层组织构架,即决策机构、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

一、决策机构:多方合作组建理事会

职教集团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对理事会领导下所成立的共同体的办学定位、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和指导。

理事会成员可以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等合作组织,理事会人员根据各单位推荐、讨论、协议确定。一般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必要时可设顾问。理事长由政府部门、合作企业或者学校领导担任,其人选的考量重点是人才培养培养与合作的资源最大化,而不应过多地注重人选所代表的群体。副理事长与理事长一般为不同单位。理事均为不带薪的职务。理事长主要负责召集并主持理事会会议,签署理事会文件,行使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副理事长协助理事长开展工作,经过理事长授权可行使理事长职权。

浙江省丽水市职教集团成立之初,通过充分酝酿、讨论,制订了集团章程。章程中明确规定:职教集团是经丽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指导下,由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市内外部分中高等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相关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自愿参加的区域性、非赢利性的非法人产学联合体;集团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实行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市教育局、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发改委、市外经贸局、市旅游局、市劳动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量与技术监督局、丽水开发区管委会、市广播电视总台、市工商联、丽职院等政府部门和院校组成。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丽职院领导、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担任;集团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组成,为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常务理事会由集团牵头单位提出建议名单,并经理事会通过,为集团的执行机构,在理事会领导下进行工作;秘书处为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日常事务的联系工作。

理事会会议原则上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理事长认为必要或半数以上理事联名提议,可召开临时理事会议,理事会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出席方可举行。如要召开理事会会议,应于开会前7日将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材料书面通知各位理事。由职教集团行政负责人负责向理事长提交理事会审议的议题,由理事长批复同意后交理事会审议,各位理事对议案发表独立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事会审议意见。每位理事享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的决议应经半数以上理事同意方为有效。理事会表决通过的决议为理事会的重要文件,是职教集团运行和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执行机构:校企参与组建领导班子

基于校企合作共同利益诉求而成立的职教集团的外在形式或组织名称可以多种多样,如学院(分院)、系、中心、联盟体、基金会等,比较典型的是学院。

职教集团的行政班子是执行机构,其具体功能是开展学院内部日常的教学管理、企业员工培训、科研项目研发和技术推广、协调管理在企业和二级学院中相互兼职的教师等。学校对校企合作成立的二级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负责专业的报批、招生、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考核、校内公共教育资源的提供和生活服务保障;合作企业承担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任务、毕业生就业推荐、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职教集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领导班子由理事会聘任,一般设院长1名、副院长若干名。院长由学校提名,副院长由企业和学校分别提名1―2名,经过理事会议讨论决定、聘任。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丽水职教集团分别与浙江丽威科技有限公司和以香菇为主打产业的庆元县人民政府分别签约健立了丽威it服务学院和食用菌学院,职教集团派出丽职院的教学骨干为企业和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收效显著,受到当地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咨询机构:以企业专家为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职教集团应当有一个咨询性的机构,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所提出的“要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的要求,成立有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教育管理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般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委员若干,并由理事会聘任,聘期三年。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本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校企合作计划的制定或修改,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悄然兴起,当时的高职院校也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也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但大多数成员以高校教育教学专家为主体,学院派色彩浓郁。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意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行业企业背景的专家所在比例大幅提高。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强化了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应关系。教育部逐步成立了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开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和咨询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导高职院校正确定位及推动专业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此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校企利益共同体、专业群)三个层面的管理体系。

从职教集团的特征要求和有效培养的过程来看,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桥梁纽带功能,专职委员会成员对其企业的需求把握到位,人才培养的指向性使专家们更有责任心投身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供给的桥梁和纽带。二是咨询指导功能,专指委为职教集团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大纲(标准)制定、讲师团(兼职教师队伍)成员的筛选、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提供咨询与决策。三是资源整合功能,专指委引导企业捐赠教学仪器和设备,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整合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和学校的资源条件。四是质量监督功能,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输出口,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反馈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评价。五是信息传递功能,及时将行业产业信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企业的需求调整直接“高保真”地传递给学校,是人才培养始终处于前瞻地位,具有生机和活力。

在职教集团研究实践中,由于校企沟通合作的方式、层度的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出现了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人员选择的主导权趋向多样,职教集团专指委成员选择主导权出现多种情况,第一类住导学校,征得合作主体认可;第二类校企共同主导,在“学校+多家企业”情况下,有所有共同体成员协商任课;第三类企业主导,在“学校+多家企业”情况下,专指委成员由企业为主确定。二是成员的单位构成趋向集中,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狭隘,专指委成员更具广泛性,要控制同一企业的人数。但在职教集团中,主要为合作企业培养适用人才,更具个性化特征,专指委成员主体就应当来自成员单位。三是成员的专业和岗位趋向复杂,成员可来自企业的各部门,不再是原来要求的相同专业背景,成员跨专业、跨领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职教集团三层组织架构的有效运行,关键在制度,重点是校企之间、专家和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要避免决策机构和咨询机构成为一种摆设,避免执行机构落实工作空泛无力。

参考文献:

[1]白景富.谈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学校管理合理化建议篇10

一、校长制度管理理念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学校管理中,这个车头并不应仅仅是校长一个人,而是整个学校领导班子。要想在短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校长必须学会“借脑”,“借力”,强化制度完善理念,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理顺管理关系,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整合学校管理团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把校长从义务性劳动解放出来,使学校指挥系统和反馈系统畅通无阻,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除此之外,还要把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做到在管中理,在理中管,有效避免了“家长式”作风,“以罚代管,以奖代管”的现象。凡事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开创制度严谨、人情温馨、人心舒畅的工作局面。为学校的发展下良好的基础。

二、校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对象,单靠制度约束是行不通的,校长在治校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目中有人”。就学生而言,学校制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每个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兴趣,使学生获得自身个性发展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教师而言,学校管理要体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立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效、优质的师资队伍。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做到“人心”上,营造一个被教师理解、关注、接纳和支持的宽松环境。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舞台,为教师能力提高和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校长“为师生服务”理念

要使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校长必须改变自己的办学思想。首先要树立“服务师生”的办学思想,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应该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服务,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树立为师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思想。

其次打造“服务型校长队伍”,要想实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服务型校长队伍”,一是建立学习机制,让校长既能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改革动态,又能增强服务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服务师生的意识,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建立考评机制,考评中既要注重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考核评价,还要考评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三是建立交流机制,在考评结束后,必须对校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以促进办学思想的交流,办学行为的交流,实现办学经验的取长补短,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服务型校长团队。

四、校长要学会与教师沟通的管理理念

沟通是学校管理一缕温暖的阳光,校长加强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更好的解决学校发展与管理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智慧,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校长沟通要坚持真诚和平等,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只有善于与教师沟通的校长才能让教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沟通交流时要认真记录,既尊重了教师,又便于整理分析问题和建议。

其次,沟通要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书面征求意见、全员沟通、会议沟通,沟通还要及时议事反馈。不管是学校采取的任何沟通方式搜集和征求的意见,校长要及时进行归纳、疏理,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召开班子会,对教职工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逐一的研究,将征求来的建议、问题,及时形成书面议事报告反馈给教职工。

总之,有效沟通是学校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是教职工参加学校管理的兴奋剂,也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融合剂。因此可见校长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意义是深远的,能有效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校长的自我管理理念

校长自我管理就是校长个人行为要规范,办事要公正,决策有根据,处理问题有尺度,发生偏差及时纠正,碰到困难迎难而上。首先要自觉履行职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公正谋事的工作作风,发扬民主,讲究领导艺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工作中实事求是,待人宽厚,用一颗包容的心与人合作共事。

总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既是校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树立品牌的需要。因此,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课程的不断改革,只有校长具备了现代管理理念,就能更好地面对这一挑战,进而引领教育的不断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生为本;学校大计,校长为魂!管理理念是校长的灵魂。无数事实证明,校长的理念决定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好的管理理念,会打造一支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注重学生的培育核心素养,办出一所名校。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说:“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作为学校发展的设计者、指挥者,一定要加强学校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能,引领教育科学发展。

一、校长制度管理理念

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学校管理中,这个车头并不应仅仅是校长一个人,而是整个学校领导班子。要想在短时间里完成更多的工作,校长必须学会“借脑”,“借力”,强化制度完善理念,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理顺管理关系,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整合学校管理团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把校长从义务性劳动解放出来,使学校指挥系统和反馈系统畅通无阻,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除此之外,还要把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做到在管中理,在理中管,有效避免了“家长式”作风,“以罚代管,以奖代管”的现象。凡事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开创制度严谨、人情温馨、人心舒畅的工作局面。为学校的发展下良好的基础。

二、校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对象,单靠制度约束是行不通的,校长在治校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目中有人”。就学生而言,学校制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每个学生看成不同的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兴趣,使学生获得自身个性发展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教师而言,学校管理要体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创立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效、优质的师资队伍。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做到“人心”上,营造一个被教师理解、关注、接纳和支持的宽松环境。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舞台,为教师能力提高和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校长“为师生服务”理念

要使学校教育科学的发展,校长必须改变自己的办学思想。首先要树立“服务师生”的办学思想,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总的培养目标,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应该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服务,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树立为师生的健康发展服务的思想。

其次打造“服务型校长队伍”,要想实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服务型校长队伍”,一是建立学习机制,让校长既能了解最新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改革动态,又能增强服务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服务师生的意识,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建立考评机制,考评中既要注重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考核评价,还要考评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三是建立交流机制,在考评结束后,必须对校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以促进办学思想的交流,办学行为的交流,实现办学经验的取长补短,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服务型校长团队。

四、校长要学会与教师沟通的管理理念

沟通是学校管理一缕温暖的阳光,校长加强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更好的解决学校发展与管理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智慧,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校长沟通要坚持真诚和平等,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与信任,只有善于与教师沟通的校长才能让教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沟通交流时要认真记录,既尊重了教师,又便于整理分析问题和建议。

其次,沟通要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书面征求意见、全员沟通、会议沟通,沟通还要及时议事反馈。不管是学校采取的任何沟通方式搜集和征求的意见,校长要及时进行归纳、疏理,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及时召开班子会,对教职工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逐一的研究,将征求来的建议、问题,及时形成书面议事报告反馈给教职工。

总之,有效沟通是学校干群关系的润滑剂,是教职工参加学校管理的兴奋剂,也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融合剂。因此可见校长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意义是深远的,能有效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校长的自我管理理念

校长自我管理就是校长个人行为要规范,办事要公正,决策有根据,处理问题有尺度,发生偏差及时纠正,碰到困难迎难而上。首先要自觉履行职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公正谋事的工作作风,发扬民主,讲究领导艺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工作中实事求是,待人宽厚,用一颗包容的心与人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