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制度和规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2:21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1

2007年的金融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源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产生的泡沫,在对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过度投机一片谴责的同时,也夹杂着人们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质疑。本文通过介绍国外流行的监管方式,即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两大金融监管取向,比较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有必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将两种监管导向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监管水平,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创新。

一、规则导向监管

(一)规则导向监管

规则导向监管是指银行监管机构在监管商业银行运行时,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银行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公司治理等方面必须满足的标准,以及开展业务时必须符合的程序,从而确保银行能够稳健运营的一种监管制度安排。其特点是要求金融系统建立起全面、标准化的法规体系,运用这一体系规范银行的种种经营行为。[1]这种监管取向多适用于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

(二)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体制

美国是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尊重法律、处处依靠法律是美国民族的特点之一,因而其管理制度常被学者称为“规范管理”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延续到银行监管体系中。美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颁布了众多法规和条例,建立了一套以法律框架为基础、多重机构共同履责、量化管理为手段的较为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在银行监管主体方面有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住宅贷款管理总局、美国储蓄管理局、全国信用社管理总局以及州政府。其中,履行主要监管职责的是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政府。四个机构依据法规开展工作,分工明确,履行相应的职能。具体监管职能划分见表1。

在明确的分工下,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仅有银行大法,还有一系列的专项法律,并且不断出台银行条例和专项制度,使得各个监管机构的工作能够有法可依,银行业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经营管理。对银行经营和监管的主要法规见表2。

另外美国监管机构对被监管银行实行内部检查评级制度。[2]主要监管五个方面:(1)资本金是否充足;(2)资产质量如何,贷款和投资活动是否规范;(3)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4)银行获利能力;(5)流动性和贷款期限搭配情况。在每一个方面,检查人员都对银行进行由1―5级的打分,最后综合五个方面的级别打出综合评分,一级稳健,二级较好,三级需要关注,四级要特别认真对待,五级最差接近关闭。评级活动1年至1年半进行一次,评级结果不对外公布但要通知银行董事长,同时要求银行对存在问题的方面予以改正。

(三)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和缺点

1.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1)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检查的依据,监管规则越详细、越具体,越是便于监管者执行这些规则。监管者只需检查银行是否遵循这些规则,就可以发现银行存在的问题。(2)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银行经营提供了标准。银行在从事业务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监管法规就可以放手去做。(3)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运营。全面和细致的监管法规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杜绝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监管者在银行经营过程的早期发现存在的问题。

2.规则导向监管的缺点:[3](1)规则导向监管过于强调法律,对市场敏感性不够。它没有考虑不同银行出现的特殊情况,缺乏弹性,过于僵化。不同的银行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控制风险,而这在缺乏弹性的监管制度下是难以存在的。另外,过于僵化的监管规则也限制了银行的创新动力。(2)过于细致的监管法规会造成规则的泛滥。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则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连监管者也难以完全掌握。(3)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监管取向只重视监管的表面过程,而忽视了监管的实质结果,即监管者会陷于银行是否遵守了规则,而不管是否达到了控制风险的目的。而银行经营管理者可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满足监管形式上的要求,而疏于内部财务健全、经营管理和控制风险。另外,银行认为监管当局有规定的就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风险,没有规定的就不必特别关注而疏于管理。(4)过细的监管规则容易使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紧张,使银行对监管者产生对抗和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监管工作的互动和良性开展。(5)过度的管制虽然看起来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短期稳定和短期“安全”,但牺牲了效率和市场活力,遏制了市场创新和市场机制的成长。

二、原则导向监管

(一)原则导向监管

原则导向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在规范和监督银行经营的过程中,较少地颁布成文的法规和标准,也很少运用量化的指标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监督,对银行的现场检查也比较少,监管工作主要是通过“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开展。这种监管取向的特点是监管机构颁布的法规少,规定的标准少,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监管工作因行而异,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标准。[4]特别应说明的是尽管这种监管方式法律法规较少,硬性标准较少,灵活性较大,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样的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监管取向都不可能缺少特定的法律法规和硬性的标准,只是多与少、强与弱的差别。这种监管取向多适用于公司治理完善、业务水平较高、经营稳定的商业银行。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体制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认为僵硬单一的监管要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不同的银行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标准。在《1987年银行法》中确立了总的原则,以便英格兰银行能够根据商业银行所处的不同环境来考虑、解释和行使其权力。英国金融监管更强调银行的“自我管理”,通过“道义劝说”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由此英国银行监管风格被贴上“非正式管理”的标签,并与美国规则导向监管的法律体系相区别。[5]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九个金融行业进行监管。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涉及监管的法律少之又少,权力划分明显要宽泛许多。在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监督规章中,指导性意见比较多、管理性条款比较少;原则性陈述多、具体指标性要求少。监管过程中,除违规行为,监管人员对银行隐含的风险只提出明确的整改目标,监管指导性意见多是原则性的。在经营业务规定方面则更加体现出英国监管的宽松和灵活。表3用一些监管方面的规定,对英国宽松的监管体制予以说明。

从表3可以看出,英国在银行经营方面的制定规则十分宽松和模糊,没有数量化的标准。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机构的董事、经理在其位置上应当是适合和合适的;一个银行的业务经营至少有两个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的人进行有效管理;银行要以谨慎的方式进行有效管理;银行应以完整和专业技巧来适应其业务的性质和规模。“适合和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什么是“谨慎的方式”,什么又是“完整和专业的技巧”,法规里没有提到。就连流动性缺口、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银行的业务范围,英国的法律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由监管当局和银行协商确定。

(三)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缺点

1.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点:(1)这种监管方式允许监管者考虑到不同银行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法律中的监管尺度,制定特定的监管标准,有利于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行。(2)即使是设计再严密的监管体系,颁布再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免存在漏洞,而对这种监管制度灵活的运用能够填补法规的漏洞。(3)这种监管体系减少了对银行经营时条条框框的限制,赋予了银行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力,有利于银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2.原则导向监管的缺点:[7](1)监管中缺乏成文的法律往往会造成监管不够严格,法规的弹性也会造成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存在一些漏洞,增大了银行的风险。(2)缺乏众多的标准作为依据来判断银行是否发生风险,要求监管者有着极其敏感的洞察力,对监管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3)“道义劝说”的约束力往往会受到质疑,往往不能迅速而彻底地解决问题,在问题严重时有可能延误解决的时机。(4)非量化的管理往往使监督官员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参考数据,结论往往互有参差。(5)这种监管方式强调自律管理的成分很大,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管部门紧密配合。

三、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的结合

(一)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必要性

1.监管成效最大化的要求。严格的监管会导致过多的标准和约束束缚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和市场的效率;而过于宽松的标准则会导致监管流于形式,使银行缺乏危机感,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监管而引发风险。过宽或过严的监管方式都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现在正在改善其监管风格,赋予银行更多的经营自。而反观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我们会发现在原有原则导向监管的基础上,英国监管当局也开始了向规则导向方向的迈进。2003年7月起英国金融服务局推出了aRRoF(advancedRisk-ResponsiveoperatingFramework)风险监管框架,体现出了规则监管的取向。它设置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it评估程序,通过对被监管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持续确认和评估,进而科学地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见表4)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计算公式:priority=impact×probability确定关注程度(见表5)。又如它根据关注程度的大小确定差别化的监管措施,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被监管机构实行过程控制,防止风险的恶化和最终损失的产生。再如它在监管过程引入了七个阶段的标准化监管流程,即准备评估阶段、可能性风险评估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内部确认和调整阶段、发送信函与沟通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新的评估循环阶段,形成分工明确的监管体系。[8]

2.多层次银行体系的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业务水平、资产规模、管理成熟度、发展趋向等都有所不同,用同样的监管方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些成立时间较长、资产规模较大、公司治理良好、业务经营规范、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用原则导向监管,充分发挥监管的激励机制,赋予这些银行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提高银行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而对于那些成立时间较晚、规模较小、公司治理水平一般、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仍应该注重采用规则导向监管,规范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及时发现和抑制银行可能引发风险的活动。在这些银行做大做强之后,再考虑是否改用原则导向监管。

3.降低监管成本的要求。对银行的监管是要花费成本的,主要包括:一是费用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在对金融机构与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的费用。二是损失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和市场的监管,会影响银行的效率,抑制金融创新,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4.客观金融环境和银行良性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好转,涉及商业银行运营的法律体系也日臻完善,而商业银行本身市场化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日益提高,已经具备了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客观条件。一些发展较快的银行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过多的规则和标准对发展与创新的束缚,一些年代久远的法律规定也已经不符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如:《储蓄管理条例》(1992年颁布)、《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年颁布)、《贷款通则》(1996颁布)等法规都是多年前制定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赋予银行在经营方面的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多成为许多银行共同的呼声。

5.发挥银行经营的正向激励机制的要求。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方式有利于发挥监管的激励机制。如监管者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过程中,对于内控良好,或上次现场检查评级很高的银行可以减少对检查的范围和频率,在市场准入方面也可以放宽条件,而对于一家内控薄弱、评级较低的银行就需要加大检查的力度,扩大检查的范围和频率。这样在设计制度时就巧妙地把监管规则和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了,使得银行在经营中自觉地向监管者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

(二)英美监管方式对我国监管方式的启示

在我国的监管工作中,把监管思路逐步转向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更多地采用非现场检查的方式,用非现场检查指导现场检查,应该是监管人员改进监管工作的方向。

1.充分认识改革监管方式的重要性。纵观英美两国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历史,无一不是在原有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吸收对方监管制度的优点,实现监管制度向两者结合的方向发展,也许这正说明了在当代纷繁、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没有哪一种监管制度能够独立承担起完善监管的重任。在以后的监管工作中紧密地结合两种监管方式将是今后长期监管工作的重点。

2.完善监管法规建设,放松法规约束。今后的法律规章应该更多地关注于提高银行运行的效率和竞争力,给予银行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出台法规方面应该多一些指导性要求,少一些约束性细则;多一些原则性导向,少一些非审慎限制。

3.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原则导向监管打基础。我们在看到英国原则导向监管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英国实行的是严格的“授权”制度。而美国相对宽松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它不可能施行以原则导向为主的监管制度。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监管取向的转变,提高监管的效率,必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4]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戴国强.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雷泓.当代美国银行监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4).

[7]俞靖.美英日银行监管体制比较分析[J].新金融,2006(8).

[8]王丹.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2上半月刊.

[9]李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3(12).

ComparisonbetweenRule-basedBankingRegulationandprinciple-basedBankingRegulation

XuJieabstract:thefinancialdisasterhappenedin2007arosepeople’soppugnonthe

supervisorywaysofthesupervisionandregulationdepartmentsofUSa,europeandotherdevelopedcountries.thisessaydiscussesaboutthemainlysupervisory

waysofthesecountries,whicharerule-basedbankingregulationandprinciple-basedbankingregulation.thearticletalksaboutthedifferentcharacteristic,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setwoways.atlast,thearticlesuggeststhatthesupervisorydepartmentsforcommercialbanksofChinashouldadoptthemethodthatcombinesthesetwowaystogethertoimprovethesupervisoryefficiency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2

关键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原则;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31-02

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企业保证资产完整安全、经营活动合法合规、经营管理有效有序和规避经营风险的在内部建立的所有管理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企业各职能部门和财务、会计、审计等各方面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当然,企业在建立和执行内部监督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所遵循的原则

1.适用性原则。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点不同,所以它们所需要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就不尽相同。企业在制定和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时,首先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适应性原则,也就是企业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应该充分契合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从企业真实情况入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保证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制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时要科学合理、适用,能够便捷操作和执行、控制和检查,还要依照具体的实施情况和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保证发挥有效作用。

3.必要性原则。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内部会计监督作为中国经济市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无论何种体制的企业、单位,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和补充,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4.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就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能和法律法规相冲突,其建立和执行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及行业规定进行,不得逾越法律之外,更不可故意进行和法律规定相悖的经济活动,触犯法律法规。

5.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企业建立和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所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保证制度发挥有效作用。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等,保证制度制定的比较合理可行,在所有资源统一协调协作下,能够实现管理目标;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社会、自然环境等大环境,比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行业动态、技术进步、自然环境等,保证企业制度符合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律,促进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6.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是制度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系统地包含和规范该企业的所有会计工作,能够涉及和管理到会计事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从而保证会计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

7.先进性原则。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还要能够便于调整和补充,随时注意经济市场、法规政策和行业情况的变化规律,吸引新的内部会计监督思想和手段,善于抓住良好的机遇,把握形势发展脉搏,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形势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

1.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财会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比较低,他们做不好会计事项内部的监督工作,有些财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有些没有责任心,有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等,他们在会计工作中,由于对财经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透彻,缺乏对会计事项的正确分析和会计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使得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不到保障;有的往往为了明哲保身,对发现的错误也不言明;还有的甚至为了谋取私利勾结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不顾企业和国家利益。

2.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在《会计法》中规定会计机构和人员有纠正和制止违法收支的权利,就算违法行为涉及到企业领导,会计人员也同样有责任上报披露,否则要承担责任。但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会计人员执行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害怕向上反映惹怒领导,不反映又因为失职承担责任,无论怎样做,合法的工作权利和利益都无法保障。

3.现实环境的限制。虽然法律赋予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利,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这种权利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比如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拥有很多资金调配的权利,会计人员也仅仅被看成是被雇佣的员工,只要厂长、经理一声令下,资金的去向都是会计人员无权干涉的,这样虽然限制了开支失控及相应责任追究问题,但是这会使得会计人员失去监管财务开支的权利,也没有了应有的责任感,最后内部会计监督也只能成为空话。

三、加强与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方法

1.注重学习和规范工作。企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要注重内部会计监督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一切资源,比如书籍、报纸、网络等通过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理念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对内部会计监督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自己相关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工作能力,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和顺利展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规范财会工作,严格按照企业相应规章制度的规定开展内部会计监督工作,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合法、规范、高效展开。

2.健全重大经济业务的管理制度。(1)资金监管制度。对企业资金尤其是大额资金采用全程动态监管的方法,利用财务总监和经理相互合作和制约的关系,对重大的经济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和报告才能通过,从而很好地监控可能会出现的财务风险,比如筹资、投资、资金调拨、大额合同签订、大型固定资产购置、产权转让等可能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事项,从而保证企业经营自和财务总监职责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实现。资金收付要以真实业务发生为基础、加强资金的会计系统控制、不得设账外账、严禁设立小金库、严禁资金体外循环、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业务。另外,财务总监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以管理企业资产为中心,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尤其是资金流动进行全过程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全面性、经常性和有效性。(2)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应该严格规定企业资产申领和使用程序、资产清查盘点规章制度和资产记录账簿保管的原则等,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规定资产管理制度应该重点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合理界定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范围。在会计工作的所有细节中渗透对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对其计划、购买、验收、运输、入库、保管、交付使用、投保、运行维护、清查、处置直到完全退出企业的整个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和报废,要在其使用、管理和财务部门间进行明确的责权规定,对其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流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加强赊销管理,并建立起严格的评价考核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员工薪酬及职务晋升、评优、调岗、辞退等的依据,作为提高内部监督的手段。第二,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资金再监督制度。尤其针对涉及较大数额的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的资金要注意事中和事后的再次监督和盘查。财务部门要严格遵守通过审核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资金调拨和支付,并对采购部门的工作进度进行严格的跟踪监督。在采购部门完成采购后,要对其提交的记录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账,严防、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3.注重和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和廉政建设。首先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就要坚持财会人员聘用持证上岗原则,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其次企业要严格设立各项财会人员规整制度和会计法规,并要求所有财会人员严格执行;第三,要采用会计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出现问题有人可查、有责可追;最后要对所有在岗的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包括相应财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内部会计监督意识的灌输,会计工作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培训等,帮助财会人员提高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办事公正清廉。

4.健全会计部门内部稽核和牵制制度。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稽核制度,明确规定:稽核工作的结构形式及各项分工;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等。同时设立内部牵制制度,也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将钱账分开进行管理,应规定: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担任出纳工作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会计资料保管、稽核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记录工作;负责签发支票、登记现金收支情况的会计人员也不能参与银行账的对账等相关工作;涉及到财物和款项收付、结算或者记录中的任一一项工作,都需要两人或以上人员分工操作。比如在物资采购方面,需要采购部门列出采购计划书交由经理和财务部门专人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出纳进行物资采购资金的调动和拨款,再由一位财务人员对资金拨出信息、物资采购信息进行登记和完成归档工作。

5.调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创新工作。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其制度的及时修订完善,才有利于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1)做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和重要事项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制定组织机构控制与管理、业务操作控制与管理、电算化系统维护控制与管理和会计资料管理控制等规章制度,并要求所有会计人员严格执行。还要注重新技术和理念的引进和应用,尤其是会计电算化先进技术和新型系统、软件的推广;(2)注重企业会计风险的“防、堵、查”。做好对企业内部会计事项事前、中、后的控制和监督。对会计部门核算涉及到的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和岗位进行日常和周期检查;利用企业现有审计、稽核、监察等部门,建立一支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由最高领导者直接指挥的审计委员会队伍,监督各个部门的内部控制工作;建立配套的评估和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3)在会计核算中融入强有力的会计监督。企业的会计核算和内部会计监督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在建立严密的会计职责权限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会计控制系统,将会计核算与内部监督、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等业务联系起来,做好对财务收支和重要事项的事后再检查监督,将监督融入到核算全过程中,从而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晋.对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21).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3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青海大学按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的一所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普通本科独立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始终重视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研究和监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教学质监控体系,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学院传承和发扬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依托青大、严格标准、规范办学、加速建设、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严谨治学、夯实基础、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的原则,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确立质量标准,按照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长期的常规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逐步构建了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督导检查为手段、政策激励为导向、制度措施为保障”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科学合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质量监控的目的:(1)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可以掌握学院教学状况,为修正教学质量目标、进行整体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师公平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教师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可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3)学生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活动,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质量监控的任务:(1)进行教学过程监控,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2)进行教学建设监控,引导和控制教学建设的方向,保证在各项建设中贯彻教学改革精神,巩固教学改革成果;(3)反馈监控结果,对教师、课程建设等提供各种帮助信息。

3.质量监控的原则:(1)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上;(2)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明确合理的方法进行;(3)学生评价与督导检查相结合的原则;(4)过程公开与结果保密的原则。

随着学院的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强化日常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

1.形成了常规教学秩序检查监督制度。为了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从2008年起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领导机构,并通过督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分别在开学初期重点检查教学工作准备情况以及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师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数量、批改质量、课后辅导、教学进度的执行与规范情况以及学生课堂纪律,晚自习出勤率等进行重点检查,并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方式了解教风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学生座谈会和教学信息员座谈会以及师生座谈会,在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期末重点检查考试工作。每次检查均由教学管理部具体负责实施,监督内容包括开学教学工作是否安排到位,教师、学生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迟到、早退现象,教学职责履行情况.在考试周,由院领导亲自带领巡考人员深入考场,巡查监考教师是否尽职尽责,考试有无违纪、作弊现象等。

2.对于教师调(停)课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杜绝教师随意停课、调课现象发生,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严格履行教学计划,原则上不允许调课。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课者,必须按规定办理调(停)课手续。这些做法对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

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1.在学院层面。学院先后制定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暂行)、教学督导员的聘任和管理办法(暂行)、关于教学工作检查的规定、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和领导、行政人员听课制度等,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全员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使我院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显。为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在教学管理部层面。强化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健全了教学管理部的工作程序,对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建设、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教学实习、实验教学等的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制度要求。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修订和完善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编入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63个,其中新修订和制定26个。内容涵盖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主要教学管理环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表1所示)

(三)教学考试的组织实施

1.以“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培育优良学风”为基本原则,逐步健全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如“考试管理有关规定”、“课程考试规则”、“考场规则”、“学生违犯考试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不断加大对考试过程的管理,从制度上保证考试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2.加强考试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工作。每学期考试(含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前学院要求各班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教学管理部组织监考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亲自安排部署考试工作,广泛动员,向教师、学生提出有关考试的具体要求;

3.规范试卷审批制度。实施院、(系)部、教研室三级试卷审批制度,对考试课程的考核内容、重难点、类型、评卷、试卷分析及信息反馈等全程分工负责,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结构

近年来,学院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为目的,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学、管理、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性较强、便于操作、效果良好的内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体系设置合理,运行有效。

1.组织系统。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监控系统。由院教学督导组专家、院教学管理部、学生构成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管理部是监控执行的中心,它既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主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部门。教学管理部按照学院监控目标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负责教学评价、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并与教学督查组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工作;学生教学信息员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最关键的组织,为教学质量的监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制度系统。学院坚持和完善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检查制度和监控制度,包括:培养方案定期修订评审制度、课程建设与评价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开展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运行状态数据的收集、各种教学检查情况收集、学生信息员及时收集信息、召开各种形式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掌握教学运行的基本状况。

3.反馈系统。院教学管理部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并由主管院长定期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反馈,同时针对学院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评价、调控、整改的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评价、调控、整改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4.监控重点。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学院特别重视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质量监控方面,在《青海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教师的指导、学生论文撰写、答辩、评分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做到“一生一题”,以保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通过近十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强化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通过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时刻将教学质量的提升放在首要地位,在战略布局上,非常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院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走访、了解教学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强化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各级领导的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考试巡视制度等,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因此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固提高。

2.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教师的培养提高过程,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工作,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扬长避短。对于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得到同行好评和学生认可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对于有些教师学生评教成绩过低、经教学督导检查认定教学效果较差的个别教师,由学院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帮扶工作。实践证明,教学质量监控对促进教师改进教风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学风建设年的深入开展,更加严格了教学环节和质量标准的实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为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起到了推动作用。

3.增强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4

关键词施工监理,组织机构,成效经验

邕江大学新校区项目地处南宁市邕宁区龙岗村,占地1296亩,建筑面积41万多平方米,被称为“同时开工单体多、施工布置困难、建设管理难度大”的区、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至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监理部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职业准则,以“监理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为目标,通过科学、认真、谨慎、勤奋的工作和积极富有成效的监理协调,使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参建各方的目标得到实现。现谈谈几点监理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做法:

一、建立健全的监理组织机构、完善各监理工作控制体系

(一)对合同目标实行双向控制,监理组织采用矩阵组织结构

我广西大通建设监理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做为主体工程监理单位,由于该项目参建单位众多、施工条件复杂、工程建设标准高,工期要求短,为努力实现监理组织结构的“约束、控制、高效、反馈和完善”功能,充分发挥监理机构组织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使监理机构组织与所承担监理项目与任务相适应,监理部采用“直线加矩阵组织结构”模式。设置了公司项目顾问组、项目总监办公室,并随工程进展,设置了8个标段监理组。对合同目标,实行“公司职能机构纵向控制、项目总监办公室领导下的项目监理组横向展开;对现场施工管理实行项目监理组负责、总监办纵向机构监督的双向控制、纵横制约的管理方式。

(二)加强监理机构与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各监理工作控制体系

监理部结合工程施工进展和监理机构管理要求编发了监理部监理机构内部管理规章20多份,有效地规范了监理人员的行为,保证了监理工作的质量。同时监理部根据工程进展和监理工作的要求,及时编发了监理工作规程和各类专业的监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施工过程监理和承建单位合同履约行为。为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监理部以施工规程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等文件为依据,编制了多种用于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格式文件,以努力实现监理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二、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煅炼一支能打硬仗善打恶仗的监理团队

(一)强化培训与学习,提高监理人员业务能力

监理工作质量决定着工程管理质量,而监理人员的素质又是决定监理工作质量的基础。监理部在管理上坚持一手抓思想建设,保证队伍政治上的合格;一手抓业务建设,保证队伍业务上的过硬。

为了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素质、业务能力和监理工作质量,监理部坚持按计划总监办统一组织的每周一课监理技术培训和每月两次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参加公司每季度一次的监理业务学习培训,同时按培训学习与现场监理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原则,加强对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对新进场监理人员进行理论业务考试,通过对法律、法规、合同文件、技术规范、质量检验标准、监理规章文件等的学习和考试,来提高监理人员的基本功,并将考试结果作为监理职级考核的评价内容之一。同时,监理部重视监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监理人员试用期满考核,监理人员职级考核,公司监理处(室)目标评价和监理人员业绩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思想政治、责任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机制

为切实履行监理职责,监理部建立了“竞争、激励、约束、淘汰”机制,依据“能力与授权相一致,权限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依照“量化评价、过程跟踪、中间检查、年终考核”的原则,监理部目标考核每月一次,分二级监理组目标考核、监理人员工作业绩考核两个层次进行。

(三)加强廉洁敬业管理

廉洁敬业是监理作用与能力有效发挥的基本条件,也是工程监理人员的职业准则。监理部把监理人员的廉洁敬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监理人员职业守则和廉洁自律规定》,不准接受施工单位的礼品和礼金的制度。监理部坚持以人为本、防范为主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开展监理人员行为规范、监理人员廉洁自律和勤业敬业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廉洁敬业教育,规范了监理人员的行为,树立了邕江大学新校区工程监理公正、廉洁的群体形象。培养和煅炼了一支善打恶仗能打硬仗的监理团队。

三、加强合同目标控制,推进工程施工的有序进展

(一)实行动态的管理与过程型控制

根据邕江大学新校区工程规模大、工期紧、任务重、条件苦的特点,工程监理中,监理部建立了以“主动控制为主,被动控制为辅,两种手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型的合同目标控制方法。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监理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工程质量为中心,以工期进度为主线,以投资效益为目标”的准则,注重事前控制、过程跟踪、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实行控制型和过程型相结合的目标控制方法。

在监理过程中,以合同文件为依据,以履约情况检查和合同履行认证为手段,加强承包商施工资源投入、保证体系落实,以及文明施工、均衡施工、按章作业、安全作业的检查监督和合同履约认证,对工程承建合同实行动态管理制度。

(二)重视做好工程质量、进度、安全与文明管理

工程质量管理中,对合同工程项目开工申报和过程控制实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工程四级项目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及评定实行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检验批工程三级检验。对人工挖孔桩、爆破工程、高大模板、砼隐蔽工程、预应力梁、网架、幕墙安装等重要项目,检验批工程质量检验在各道施工工序质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对现场施工实行“以检验批为基础、以施工工序为环节、管理点旁站、全过程跟踪”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方法。

在施工质量检验中,实行“承包商自检”和“监理机构平行检测”,以及承包商“全面检测”和监理机构“针对性检测”的“过程双控”制度。对重要工程项目和隐蔽工程施工质量实行“针对性检测”和“阶段性普查”制度。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建立施工进度控制成效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采取量化评价方法定期对施工进度控制成效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和促进工程施工按预定计划进展的对策。同时,随着施工进展,加强对关键线路与工程形象保证、重要施工项目逻辑关系及时差保证、工期计划调整的合理性评价和控制。

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监督中,监理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承包商施工安全保证,监理机构检查监督”双向管理机制,执行“安全监督与施工监督相结合、安全预控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安全监理工程师巡查与现场监理人员检查相结合”(三个相结合)的施工安全监督工作制度。

(三)加强内外关系协调、及时解决各种矛盾

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积极履行好协调职能:协调工程建设各方的矛盾,协调不同标项之间的矛盾,协调工程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合同支付之间的矛盾,协调合同各方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分级(总监办、监理组)、分期(定期、不定期)的例会和专项协调会议制度。还针对工程进展中的问题,定期约见承建单位项目主管领导,分析工程进度形势,研究赶工措施,落实资源投入,加强组织管理,不断推进了工程施工有序进展,促进了工程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施工监督、合同支付控制等合同目标的进展。

(四)加强工程信息管理、努力发挥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

总监办编发了《工程文件处理统计表》,以加强对工程文件处理的检查和监督。总监办依照监理合同文件规定,通过编制《监理周报》、《监理月报》、《安全文明施工联合检查通报》、《专题检查通报》等信息表报和专题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向业主单位报告工程进展,及时向业主单位报告涉及工程工期、工程质量或合同支付等重大变化情况,以利业主及时掌握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工作进展,对监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及时作出决策。

四、监理工作成效

(一)在“区、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中取得新成果

监理部与威宁公司项目办联合开展的“区、市重点工程”劳动竞赛中,结合监理项目的特点,不断创新劳动竞赛的内容和方法,把劳动竞赛和文明施工结合起来,与学习竞赛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监理工作成效,确保了工程建设各阶段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监理部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在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丰富的成果。在公司出版了《大通监理报》多篇,论文内容涵盖了邕江大学新校区项目合同商务与工程信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管理、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管理、施工技术与方法、工程测量与工程地质、准备工程与临建工程、监理机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了监理实施细则、监理作业指导书、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监理人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性文件三十多份。上述成果的发表和在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合同商务与信息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针对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监理部对现场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等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依据合同文件和业主规定,结合工程实际和施工进展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建立邕江大学新校区统一控制性进度计划管理系统、完善承建单位施工计划管理和施工调度系统,建立每周一次进行项目管理人员到位情况、施工质量情况、进度情况、安全文明施工情况及夜间加班施工情况评比制度、强化合同管理和技术决策机制、建立周、月施工综合情况考核与奖罚制度、监理与承建单位不同层次的定期交流制度等合理化建议。上述合理化建议的采纳和执行,对有效地保证工作施工质量、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各单体工程取得市、区及部级奖项目多。共取得市级安全文明工地奖21项,市级优质结构奖18项,区级安全文明工地12项,区级优质工程奖5项,区级优秀项目课题奖1项,国家“3a”奖2项。

结束语:工程监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离不开规范的、有效的监理工作。我们如何能开展针对项目特点的卓有成效的监理工作,还有待更多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一、引言

关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伴随着现代企业而产生的新的概念,这是一种西方“舶来品”,在传入到中国之后,国家层面已经做了多种相关的尝试。就当前的法律制度而言,作为重要的支撑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称基本规范),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现在国有企业的财务控制制度也基本以这个规范的要求来执行。

二、关于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当前情况探析

(一)部分国有企业缺少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的系统性不足

从基本规范中的基本原则看出,其中包括全面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制衡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构建财务内控制度的过程中,对基本规范中的五大原则参考较少,同时有些国有企业也未做深入的调研,以本为本,仅参考基本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而没有结合实际地制定了财务内控制度,犯了本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缺少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的其对流程把控欠缺,其系统性不足。

(二)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力度较弱,监督的弱化带来内控制度的随意性

国有企业的改革大潮使得国有企业在内部监督上有长效提升,特别是一些集团公司在内部审计上有了更为严格的把控。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通常是由其内部审计部门主要进行的,而这种内部监督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正常的经济损失。在当前国企内部,对于财务监督是比较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体现在内部监督的种类比较少和多重性比较弱上。而从外部监督来看,对国有企业财务内控情况进行监督的部门数量比较少,政府性质的力量未能良好使用起来。

(三)忽视了财务岗位人员的内控目标制定和执行考核,相关的激励和考核执行不够

财务人员是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关键点,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财务人员实现财务内控制度的把关不够严格。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每个岗位的财务人员没有将整个企业的财务内控目标分解到每个岗位上,如此,财务人员没有办法将岗位目标与财务内控目标结合到一起,开展内控的效果也不理想。同时对于财务人员缺乏一定的执行考核力度和相关的激励政策,因此财务人员所负责的内控目标执行力不够。

三、学前教育对现代儿童引导性意义分析

(一)重新构建国有企业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进一步深化其制度的系统性

每一个制度的确立都是需要一定的依据和水准的,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基本规范就是国有企业按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财务内控制度的依据,就基本规范制定的法律依据情况来看,其中包含了《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虽然随着基本规范的执行深入,有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也充分利用基本规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构建和修改,他们以基本规范为准,在财务内控制度上下了大功夫,但值得一提的是,所使用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商榷。

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还历历在目。在公司财务危机爆发之前,三九企业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升至107亿,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至70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我们可以看到集团财务管理失控,是造成集团财务巨大风险发生的最为重要因素,其中缺少财务内控制度是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失控的原因。可以说,国有企业在制定合理、科学的财务内控制度时,应在基本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建立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财务内控制度,进一步深化其制度的系统性,强化有效性。

(二)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在做好企业内部监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监督手段

只要内部监督,没有做到位,那么整个国有企业都面临着,财务上的危机和风险。我们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来看,其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企业发展的需要,鼓励发展的需要,提高l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和应对国际形势的需要。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也需要相应的监督方式。通常来说,国有企业这类的财务监督缺乏针对性,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执行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以经营部门为重点,加大对应收的账目的管理,将专项清理与案件查处相结合起来,切实将监管落到实处,提高企业的监督力度,其次,以资金为重点,抓好对重大投资的科学决策,弄清大额资金的流动方向,对银行贷款进行有效监督,最后,落实廉政建设,尤其是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的基础之上,加强主管部门对财务领导的责任[1]。

外部监督部分就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着手,政府部门应更为积极的履行监督职责,更明确国有企业的财务状态,抓好国有资产等方面的监督。

(三)激励和约束、考核与评估方式的进一步深化,从财务人员的点上找突破口

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客体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或资金活动,辐射范围是企业治理中的财务决策、日常管理中的制约措施、价值运筹中的制衡机制,构成要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控制状况、预算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等。[2]作为财务内控中的中心主体,财务人员如果财务内控目标没有达到,那就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甚至使企业“伤筋动骨”。针对此,国有企业应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考核与评估方式与财务人员的岗位配套,将整个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分解到财务人员的岗位上,分解到财务人员每一个工作流程上。同时以激励和考核作为促进工具,鼓励财务人员的正确行为,惩罚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考核财务人员是否能按照要求完成财务内控的目标,以此,以人的力量推动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

四、结语

国有企业的财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这些企业的“病结”,国企的“病”要治,且治好,那么就需要从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着手。不可否认,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抓管理的同时也抓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6

关键词:新常态;外汇管理;规则监管;原则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2-002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2.05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涉外经济领域,我国外汇运行也已呈现一种新常态,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跨境资金流动从持续净流入到趋向基本平衡。2014年以来,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的态势日趋明显,当年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与2007年的历史高点相比回落了近8个百分点。二是人民币汇率由单边升值趋向基本均衡,双向波动成为常态。2015年4月和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次表示,近期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低估。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调整,在人民币汇率连续下跌后,曾有多次反弹。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已经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单边升值趋势,进入双向波动阶段。外汇运行进入新常态,需要对原有的外汇管理模式进行反思,转变管理模式适应新常态。

一直以来,金融监管领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规则导向监管”(rules-basedregulation),另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原则导向监管”(principles-basedregulation)。规则监管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规定金融机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操作性强,但缺乏灵活性[1]。长期以来,我国外汇管理模式就是典型的规则监管,依赖数量庞大的规章制度对银行和涉外经济主体进行监管。随着我国外汇运行步入新常态,外汇收支的规模在扩大、结构在丰富、工具在创新,原有的僵化的规则监管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要求,外汇管理有必要转向更富有弹性的原则监管,通过制定一些高层次的原则性规定来实现监管目标。

二、外汇管理转向原则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一)原则监管是宏观审慎框架下系统性风险管理的要求

事实上,我国外汇管理方式从2009年开始已经逐步由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开始实行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外汇管理简政放权不能是一放了之,要管得住系统性风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宏观审慎框架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2]。宏观审慎强调的是宏观的、系统性的风险,而注重微观业务合规性的规则监管难以从宏观角度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原则监管依靠的是高层次的规则,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更能适应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

(二)原则监管更能适应外汇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变化

随着汇率定价机制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日趋明显,为满足经济主体防范风险和境内外市场套利的需要,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如果继续实施规则监管就要求外汇局不断制定新的细致规章制度,应对改革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结果是数量庞大的规章制度使银行望而生畏,对业务量不大的中小银行尤其如此。截至2014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废止和失效规范性文件700余件,保留有效法规仍然有297件[3]。而原则是一些层次更高的规则,有效性更为长久。如无论如何改革和业务创新,经济主体办理外汇业务都不能背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

(三)原则监管可以有效防止银行的道德风险

详细、具体的规则便于执行,但也可能导致银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满足监管形式上的要求,只注重业务的表面合规性,忽视背后的风险。也正因为表面合规后银行不用承担责任,一些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与企业合谋避开外汇管理规定。即使是设计再严密的监管体系,颁布再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免存在漏洞,这些漏洞往往被银行和企业利用。原则监管更注重结果,将如何实现这些结果留给银行,一旦政策执行出现问题,无论是疏忽还是恶意,银行都将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下,银行不但不敢钻法规的漏洞,而且还会积极主动执行相关法规,其目标和外汇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基本趋同。

(四)原则监管有利于业务创新

外汇管理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而海量细节化的、高度复杂的规则可能会使银行不敢冒政策风险进行业务创新,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原则监管减少了对银行条条框框的限制,在银行保证业务真实性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赋予银行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力,有利于银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三、外汇管理转向原则监管应当注意的问题

原则监管不只是制定几个重要的原则,还应考虑与金融体系现状是否适应、如何让原则落地等因素。

(一)原则监管有效实施的前提是银行业较高自律和内控水平

英国实施原则监管有其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其金融体制是漫长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演进的结果,银行经历了较长的自律发展阶段。金融业监管建立在非正式的“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基础上,基本上是通过银行的自我约束来实现的。多数银行都会自觉地在法律框架下经营,监管者的权利大部分情况下仅是一种威慑,很少使用。有研究表明,原则监管能够有效实施是与一定的金融业基础环境相适应的。银行内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原则监管的实施,若内控水平较差,原则监管的效率也差。原则监管要能在外汇管理中得到有效实施,银行的自律和内部控制水平需要达到一个较高水准。

(二)实施原则监管不能放松监管要求

有观点认为英国原则监管是“轻的监管”(lighttouch)或“软的监管”(softtouch)。原则监管实际上既不轻,也不软,可能比规则监管更有威慑力。原则监管能够有效发挥效力一定程度上是以其处罚威慑力为基础的,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就把银行对原则的严格遵守作为有效监管的根本。2005年6月,花旗银行集团在进行欧洲政府债券交易时的做法颇具争议,违反了行业中一些不成文的规定,被FSa罚款1390万英镑。FSa认为,花旗银行违反基本原则第2、第3条,在业务过程中没有体现投资银行应有的技能、注意和审慎,而且没有对业务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集团在法国也从事了类似交易,但是没有被罚,因为法国当局认为没有违反当时的法律。花旗集团在表示歉疚的同时,也指出公司并没有违反英国的市场规范。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实施原则监管后不但没有放松监管要求,反而应该更加严格,提高监管威慑力,有效堵住规则制定中的疏漏之处,让银行不敢钻空子。

(三)实施原则监管是一个渐进过程

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以英国为例,监管当局并不是放弃规则,在基本原则下面还保留了一些详细的规则。实际上,所谓原则监管是一种“更多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moreprinciples-BasedRegulation),是将原则与规则相结合,并不断地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点[4]。因此,外汇管理中实施原则监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则监管并不是要抛弃所有规章和规则,而是由于目前实施外汇监管所依据的监管规章、规则过于繁杂,增加了操作的难度,需要对现有的规则进行改革,更多地依据注重结果的、高层次的规则和相应的原则实施监管。在一些情况下,仍然需要依靠详细和描述性的程序确保政策得到落实。因此,外汇管理提倡的应是“更多的原则导向监管”,这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弃规则,而是逐渐减少规则的数量,逐渐强调原则的作用。

(四)原则监管应以结果为导向

实施原则监管后,监管者应该更注重结果,而将如何实现这些结果留给被监管机构的高级管理层。目前,外汇管理逐渐开始强调银行要遵循“展业三原则”,即“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和“尽职审查”。“展业三原则”的提出增强了外汇管理的灵活性,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要机械地遵守了某项规则,或者按照法定程序运作业务,即使最后证明经济主体的业务真实性存在问题,也被认为合规守法经营。目前,“展业三原则”还处于探索阶段,真正落地还存在一些困难,外汇局需要对这些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并制定一些辅原则,便于银行执行。原则监管得到有效实施后,只要银行在执行外汇管理政策中出现问题,银行就要被追责。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各商业银行以往注重的是如何从形式上机械地执行外汇局具体、明确的法规,内控制度方面是个薄弱环节。从外汇管理实践来看,也确实如此,部分商业银行在执行外汇管理法规方面内部控制乏力,自律能力还比较差,风险管理能力仍然不是很强。外汇局提出的“展业三原则”属于理念上的原则,不仅每家银行都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读,即使在同一家银行层面,从总行到分行,再到支行,每一级部门的理解都有差异。如果内控制度有效性缺失,“展业三原则”缺乏完备有效的制度作为支撑,直接导致合规性操作流于形式。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注重制定原则,不注重提高银行内控水平,原则监管可能面临失败。因此,外汇局应大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外汇检查的重点。

(二)可以考虑实行分类监管

我国从事外汇业务的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不同层次的银行成立时间、业务水平、资产规模、管理成熟度、发展模式等都有所不同,用同样的监管方式和方法效果不会很理想。我们可以借鉴英国金融监管中的一行一策的做法,对不同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对于公司治理良好、业务经营规范的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考虑采用原则监管,赋予其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而对于那些成立时间较晚、公司治理水平一般、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应以规则监管为主、原则监管为辅,防范风险,对其业务种类和业务创新予以限制。在这些银行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提升后,再逐渐转向监管。

(三)严厉处罚违规的金融机构

对于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执行的银行应予以严厉处罚,产生震慑效果。英国的经验表明,具有高度权威的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道义劝说”的有效性是原则监管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严厉的巨额处罚是保持监管机构权威性的重要手段。在相关处罚方面,外汇管理可以参考国外反洗钱的相关规定。如2014年1月,英国的金融行为监管局对标准银行处以700多万英镑的罚款,实际上监管当局并没有发现其客户有洗钱行为,而只是因为其制定的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且未得到有效执行。

(四)加强外汇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

原则监管意味着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面对的不完全是清晰明确的法规条文,要根据现实情形做出灵活审慎的职业判断,这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分析能力、更专业的知识和更高的判断能力,才能体现监管的权威性。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大自身队伍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外汇市场运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运作等的了解,不断提升监管效果。原则导向强调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持续而充分地沟通,因此,被监管者的人员素质也要相应改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

[1]anitai.anand,Rulesv.principlesasapproachestoFinancialmarketRegulation,HarvardinternationalLawJournal,Vol.49,2008.

[2]周琰.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外汇管理改革新局面[n].金融时报,2015-01-10.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7

关键词:老年人监护;监护人权利;监护监督机制;自我救济

一、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的现状

(一)现行法律制度下老年人的监护制度

通过对前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权利的保护方面,老年人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受到身体健康状况和个人事务的影响,不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民法通则》中的监护对象做了一定的扩展,将包括痴呆者包括在内,但是范围仍然过窄。[1]2012年之前的法律只对精神病人加以人身和财产上的监护,尽管后来将监护对象的范围进行了一定扩大,但是范围仍然有限,2012年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该法第26条根据老年人的意愿的不同作了区分性规定:在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老年人可以通过协商自己确定监护人的人选;老年人没有预先确定监护人,可以依法律为老年人确定监护人,①这表明我国法律赋予了老年人一种是事先确定监护人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意定监护制度。

(二)我国老年人监护制度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通过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践行了“尊重自我决定权”等成年监护理念,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弥补了原来监护制度中的部分不足,但是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一、权责失衡。现代的监护制度完全是为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而创设的,而不是更多的考虑监护人的利益。[2]从我国现行法律仅明确监护人的职责,而对于监护人享有的权利却没有的规定,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仅增加了意定监护制度,对监护人的权利并没有涉及。在没有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除了近亲属可能愿意从事监护事务外,其他的监护人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可能比较困难,监护人相互推诿,不服指定监护必然增多。

第二、监督机制缺失。2012新修订增加的意定监护制度的落实需要有效的监督,因为意定监护在生效时,老年人的意思能力和行为能力已经削弱或丧失,老年人不可能对监护人进行监督。完善监护机制来弥补老年人监护力量薄弱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监护监督虽只是监护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关系到整个监护制度的实现。”[3]老年人作为弱势的一方,其权利极易受到侵害,但是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过程中删除了草案中“监护监督人”的有关规定。现实中充当监护监督机关的居民委员会、村民民委员会以及法院等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和工作,监督职责不能具体落实到位,监督制度几乎形同虚设。同时,由于法律规定过于简单,没有具体的实施程序,对监督机构行使监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监督作用难以正常发挥。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里,如果不建立职责明确、程序清晰的监护监督机制,意定监护制度将无法落实,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将无从谈起。

二、老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扩大了监护人的范围,并不局限于近亲属,为了提高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的积极性,保证监护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必须明确监护人所享有的权利,平衡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可以使监护功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明确监护人的权利

这涉及到监护的性质问题,关于监护的性质国内有两种观点:一是监护权利说;二是监护义务说[4]。《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法律将监护视为一种权利,[5]本人认为“履行权利”的搭配有失妥当,而“履行义务”的表述才是准确的,可见对于监护的性质问题,应当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不能偏废一方。首先,监护人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监护人应当享有必要的权利,在这方面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监护人的权利予以关注,监护人可以享有以下权利:

第一、报酬请求权

对于监护人是否可以从自己的监护行为中取得报酬的问题,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做出了不同的规定。我国当前坚持的是无偿原则,但是该原则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利于调动监护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忽视了人的经济理性,尤其是在监护人范围扩大的情况下,实行无偿原则更不利于监护人积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实行有偿原则,则违背法律保护老年人利益的精神。因此,本人认为可以根据《德国民法典》的规定,实行大多数国家认同的补充原则。补充原则包括以无偿原则为主,有偿为补充和以有偿原则为主,无偿原则为补充两种,我国应该选择第一种,这样既可以考虑到特殊情况下针对特殊监护人可以给予适当的报酬,同时并不违背监护制度设立的初衷。依据不同的条件来确定监护人的报酬,可以考虑监护人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是亲权人担任监护人,或者考虑监护人是不是职业监护人等因素来确定。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监理;现状;施工

国务院第393号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首次明确了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及法律责任,从此安全监理成为监理单位项目监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规定,均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提出了要求,安全监理已逐渐成为监理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工程普遍是施工危险性大、工作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且点多面广,这给安全监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在此,笔者从安全监理的实践经验,谈谈工程建设中应如何开展安全监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1.法律、法规对安全监理的界定

国务院第393号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首次明确了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及法律责任,即 “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实施监督”。用于指导工程监理的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将《建筑法》赋予监理的任务明确规定为质量、造价、进度“三控制”。也就是说,法律及规范对工程监理并未赋予安全监理的任务。

2.安全监理的现状

上述国家法规与部门规章关于安全监理的责任到了地方主管部门被扩大化。突出表现为本该施工单位履行的责任强加给了监理单位,如要求现场监理从事“安全旁站”。这种规定混淆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界限,与《条例》、《意见》相悖,对于监理单位是不公的。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现状的另一表现是,将对施工单位三类人员安全管理上岗资质套用到了监理头上,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经安全培训合格方能上岗。这一要求与建设部《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2007年第158号令)不相符。《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关于监理企业的四类不同等级的资质中,均无安全管理专业之要求。

安全监理的实践早于《条例》时间。笔者最早接触安全监理在2002年。人们当时将安全监理称之为“安全控制”,在质量、投资、进度三控制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控制”,将“三控制”变为“四控制”。在《条例》、《意见》出台之前,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度,出现过头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算是矫枉过正吧。

3.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监理的思考

3.1 安全监理的模糊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如何开展安全监理概念是模糊的。根据上面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编制《安全监理规划》和《安全监理细则》。《安全监理规划》的内容以《建设监理规划》为框架,将施工单位应做的工作全部写入;《安全监理细则》采用JGJ59—2011条文汇编。编制上述两种安全监理文件的动机是应付检查,效果是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主管部门指责监理单位安全监理不到位;现场监理埋怨无所适从,负担过重;施工单位则说监理干预太多;业主说监理力度不够,等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在这一阶段,不仅工程建设参建各方对安全监理的概念是模糊的,甚至地方主管部门也不是很清楚。

3.2 安全监理的探索阶段

《建设部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建市[2006]248号)文的颁布给监理单位指明了方向,回答了安全监理做什么,应当怎么做的问题。特别是由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于2008年9月出版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选修课教材》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监理实务”,对《条例》进行了详尽分析,使我们对安全监理的责任体系、工作内容和方法手段三个方面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安全监理工作内容的一个重点和两个关键。一个重点是抓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两个关键是方案审核和实施监督必须符合强制性条文和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目的是促进施工单位自己管好自己。

经过继续教育培训,对安全监理有了新的认识,从2009年年初开始,我们对原《安全监理规划》及《安全监理细则》进行了升级。

(1)《安全监理方案》的编制

《安全监理方案》本应属《监理规划》的组成部分,只是因容量较大,将其单独成册。内容包括:安全监理工作依据、安全监理工作目标、安全监理范围和内容、安全监理工作程序、安全监理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安全监理工作制度和措施、初步认定的危险性较大工程一览表和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编写计划、需办理验收手续的大型起重机械一览表、安全风险管理和附录等10章。

安全监理的核心是危险性较大工程。因各工地施工条件不可能完全一样,对编制方案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土方开挖工程,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规定,当开挖深度超过3m的基坑即划入危险性较大工程,搭设高度超过5m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搭设高度24m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等,均属危险性较大工程。该文件附件二规定,上述工程超过一定规模后其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经专家评审。对危险性较大工程在初步认定的基础上拟定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编写计划。与模糊阶段相比,自《意见》出台之后,使安全监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自此安全监理方案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宏观监控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2)《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

《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是对《安全监理方案》的细化。两者相比较,前者属宏观管理,后者属微观管理。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工程参建人员对安全监理的认知程度,以湖北某工地为例,对编制内容进行简述。安全监理细则编制分为两大部分,目录为:第一部分通用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包括:第一章落地式外脚手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二章“三宝”、“四口”防护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三章施工用电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四章施工机具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二部分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包括:第一章土方开挖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二章模板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第三章塔吊运行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与模糊阶段相比,重要区别在于引用了强制性标准条文;在两大部分第一章之前的总则中点明引用法律、法规及JGJ59—1999标准条款号;各章再用一个条目引用强制性标准原文,旨在增强细则与强制性条文的符合性。各章采用通用提纲,根据不同分部分项工程赋予相应内容。现将各章提纲转录于下:工程概况;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要求;安全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频率和措施;安全监理人员安排、分工;检查记录表(JGJ59—1999相关表格内容)。

按如上思路编制出的《安全监理方案》与《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编制深度可满足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安全监理的责任、手段和方法。如,检查方法采用如下流程示意图:审查核验巡视检查告知通知停工会议报告监理日记安全监理月报。各节点内容放在《安全监理方案》中,使细则与方案具衔接关系。

经安全监理探索阶段的实践证明,在《条例》与《意见》的指导下,安全监理依据其法规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基本理顺安全监理程序,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3)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

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依据《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及施工单位专项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现场安全监理,即《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办法》中划分的7类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6类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是现场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范围。

首先,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专项施工方案》。内容包括: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等工程概况;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等编制依据。

其次,对《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与《专项施工方案》中载明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现场实体安全监理。如对超过3m的基坑支护、降水工程与土方开挖工程,现场安全监理主要针对基坑支护的材质与支护方法以及土方开挖边坡放坡坡度、坑边荷载等进行重点监控。

再次,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在一般建筑中很少遇到,主要分布在高层建筑中。

4.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监理是建设工程监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安全监理工作义不容辞且刻不容缓。为此,监理单位应该认真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使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程度降低,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9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制度如渠,行为如水。现代企业管理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提高企业制度化管理水平。每次大型体育运动会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胜利闭幕。这些体育运动会除了留给人们无穷的欢乐,也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如促进科技进步、社会文明,激发进取精神,倡导和平与和谐,加强人类沟通等。其中,运动会所建立的各项规则及其执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就值得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二、全面、具体、权威、执行有力的比赛规则是运动会顺利进行的保证

1.运动会制度建设的全面性。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的规章制度。体育比赛是一种竞争。这种竞争活动是在体育运动的规则下进行的。规则是保证运动会各项比赛顺利进行的基础。重大的运动会一般设几十个大项、几百个小项的比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设28个大项302个小项。列入比赛的项目,都有详细可操作的比赛规则、裁判和记分标准以及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则、制度被各国运动员、裁判员和公众所熟知、认可、遵守。因为有全面而系统的各项规则,体育运动才能普及,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奥运会也才能不断续写辉煌。

2.运动会各项比赛规则的具体性、明确性、可操作性。运动会的每个比赛项目都有具体的动作要领(质量标准)和可衡量的指标(数量标准),无论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裁判员都十分熟悉。如,高度指标(跳高)、长度指标(跳远、标枪等)、时间和速度指标(跑步、游泳等)、重量指标(举重)、进球指标(足球等)、准度指标(射击等)、分数指标(排球、乒乓球、跳水等)、动作规范(体操等)、裁判的评分标准等。这些指标是具体的可计量的,方便运动员按规则训练和比赛、裁判员按标准评判。

3.运动会比赛过程的公开性。公开制度和制度的执行过程有利于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体育比赛是在阳光下进行的。每次运动会上,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都是在千人或万人的体育场的观众和亿万电视观众的注目下进行比赛、裁判、评分等。所以,比赛过程、记分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高度的公开性。这种公开性提高了监督的广度、深度,增强了监督力量,极大降低了人为弄虚作假的可能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纠错。

4.运动会制度执行的公平性。公平是运动会的真正灵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运动会上的比赛规则和记分标准对所有运动员都是公平的。遵守体育比赛中的竞争规则就成为运动员、裁判员的最基本的义务。所有参赛者和裁判员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违反这个规则,无论是谁,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必须接受处罚。多次违反、故意违反、严重违反这些规则,通常会被取消其比赛资格或终身禁赛。所以,运动员、裁判员都十分敬畏规则。

正是全面、严格、规范、可操作的各项规则和公开、公正的规则执行才使庞大而复杂的运动会变得非常简单,使每次比赛的结果令人信服,从而保证了人们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比赛,才使运动会成为一个地区、国家或全世界的盛会。

三、借鉴运动会的经验,提高企业制度化管理水平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管理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活动,它涉及人事、财务、技术、市场、信息、安全、生产、销售、物流、质量、分配等多个领域。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与持续经营的时间,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保证。企业管理者应当学习和总结运动会上各项规则的制订及执行所产生的经验,提高企业制度化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制度是防护网,防护网越全面、严密,越有利于堵塞各种漏洞,有利于规范、约束、引导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做正确的事。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度、内部管理制度等。其中内部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生产、财务、销售、科研、质量、安全、采购等。以保证事事有制度可依,人人有制度可循。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中,企业要按照与时俱进的思想,随着企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改和调整制度的具体内容,使企业的制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适应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企业越发展,越需要全面而系统的制度支持。所以,企业发展中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制度,让制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可行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可行性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前提。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必须具有可行性。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合理、具体、明确、为多数人拥护的制度就是具有可行性的制度。科学合理、具体、明确的制度有利于人们依法办事。如岗位管理制度,按岗位性质,具体规定每一岗位的岗位名称、任职条件、工作项目、工作依据、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责任、责任追究及责权利关系等内容,明确各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等,就能形成一整套工作上相互协作、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工作秩序,也能防止工作中的相互推诿等现象。为此,企业要做好制度制订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同时学习、研究国内外相关企业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专业人士、企业员工或专家等参与制度的讨论、协商,再经过企业的法定程序(如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等)通过并颁布。这样,经过“协商-起草-修改-试行-再修改-颁布”的过程,才会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为多数人接受的制度。

3.做好制度执行的各项准备。(1)有效宣传制度。企业必须大力宣传制度。每一项制度出台后,企业都要通过不同方式(内部广播、会议、培训班、墙报、网络等)向广大员工宣传制度的具体内容,讲解制度执行的意义等,让人们熟悉制度、理解制度、接受制度。使人们了解自己的权利义务;了解违反规范的后果。同时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制度培训。通过宣传、思想教育和培训,促进人们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2)领导以身作则,执行制度。古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自身具备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领导带头执行制度是保证制度真正执行到位的关键。企业的各级领导,每个岗位上的管理人员都必须首先带头执行各项制度,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人人自觉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监督制度实施的良好氛围。

4.提高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严格性、公开性、公正性、时效性。(1)严格执行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要坚持“一切按制度办事”。任何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企业要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及员工的行为,管理人员和员工是依据其共同的制度而不是以个人喜好、领导脸色等来完成岗位工作,处理各种事务。在严格执行制度中,要正确处理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以便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2)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制度,严格监督是关键。企业必须把自我监督、群众监督、专业监督和领导监督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使各种监督不流于形式。同时,要对监督者进行监督。(3)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为了实现考核工作的规范性,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坚持考核的全面性、经常性、公正性和具体性。增强考核过程及结果的公开性。把考核结构与相关人的经济收入、工作岗位、职务职称晋升相联系。提高考核优秀者的收入,提升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或降低他们职务、职称等。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只有这样有利于制度的执行。(4)提高制度执行的时效性。古人讲:“赏不逾时,罚不迁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工作中违反制度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未能及时处理,导致长期不严格执法,使错误的行为漫延,使个别人的违规行为成为集体的违规行为,以致造成重大事故。因对执行制度优秀者不能及时肯定或表彰,以致这种好的行为未能及时推广,甚至消失。重视制度执行效果的反馈,重视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制度意识有利于提高制度执行的时效性。

监考制度和规则篇10

一、加强学习。增强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把学习四项监督制度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四项监督制度的监督重点是党组织书记和组织人事部门。为此。列为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专题辅导讲座、典型案例剖析、主题讨论发言、知识问答测试等形式,加深理解和把握。同时,下发学习资料,要求搞好自学。党员干部教育上,开展四项监督制度的专题宣讲,组织上党课、演讲会、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交流党员干部学习体会,使四项监督制度入心入脑。通过学习培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组织人事工作负责人树立三种意识、强化三项要求、掌握三个重点:

1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对如何选好人、用好人的认识更加清醒。慎重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切实负起选好、用好干部的责任。二是规则意识。四项监督制度对选人用人上出了问题,追究谁、谁追究、如何追究,都做了具体的规定。把这些规定真正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真正树立起规则意识,按既定规则行事,确保各项顺序到位。三是民主意识。把群众满意满意意、公认不公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提条件,积极扩大群众参与度,扩大干部工作公开透明度,充分运用干部推荐环节的民主,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

2强化三项要求。一是制度化要求。积极创新干部选任方法。使制度化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具体工作中,匡正用人风气。二是顺序化要求。坚持工委领导、分级负责,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严格要求、违规必究的原则,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和任职等各个环节顺序到位。三是规范化要求。坚持把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狠抓干部提名、民主推荐、考察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关口都能真实体现干部实际情况。

3掌握三个重点。一是做到自觉执行。对照相关规定。约束选人用人权力,绝不能、放松监督、简化流程。二是进行自我检查。自觉接受监督、接受评议。每次干部调整,事后都应进行反思,看是否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回头看”总结并检查一年来的制度贯彻情况。三是开展自我整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揭丑亮短,对个人和单位的问题进行完全查摆,对存在问题不推诿、不回避,对下属违反制度、违规操作不庇护、不手软,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规范不走样、履行顺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二、广泛宣传。确保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外部环境的和谐与积极。

让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熟悉四项监督制度,四项监督制度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制度创新。加强宣传。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监督。通过印发宣传小册子和读本,柳叶湖网站开设学习宣传专栏,单位办公场所和人群集中区域设置广告宣传橱窗,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贯彻征文活动等,大力宣传实施四项监督制度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增强广大领导干部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自觉性;大力宣传四项监督制度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全面理解和掌握精神实质;大力宣传在实施四项监督制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营造四种氛围:一是营造学习氛围,通过宣传。不时提高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能力水平。通过各种载体,采取各种措施,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尤其是相关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以四项监督制度为重点的各项选人用人监督制度。二是营造社会氛围,不时改善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舆论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让全社会充分了解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尊重制度光荣、漠视制度可耻”良好风气,让尊崇制度的理念深入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三是营造贯彻氛围,不时扩大四项监督制度的覆盖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乡、街道、部门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切实完善基层组织的事前演讲、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选人用人监督体系。四是营造监督氛围,不时增强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外在压力。没有监督,制度就成了不带“电”高压线,就谈不上执行力。让干部真正明白,监督制度就是一条“高压线”谁也碰不得,谁碰谁倒霉,谁冒犯谁就必需付出高昂的代价。

三、严格要求。促进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的长效化和科学化。

1认真做好干部任前考察。选人用人机制靠民主。靠群众,而尽量不去靠个别领导干部个人去识别干部。选拔任用乡、街道及机关部门的中层干部,完善提名推荐制度,拓宽干部推荐渠道,有机结合运用干部民主推荐、绩效量化考核、年度工作评议结果,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强化民主考察,延伸干部考察触角,充分听取考察对象工作联系最密切的干部群众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