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3:17

量化策略研究篇1

[关键词]量化投资;综述;发展;交易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2.201

1量化投资综述

在经历1998年俄罗斯债券危机、高科技股泡沫的破裂c2008年席卷全美的次贷危机之后,Robertson关闭了经营多年的tigerFund,meriwether掌管的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濒临破产,Soros旗下的QuantumFund资产缩水,与此同时Simons管理的以“量化投资”为主要理念的medallion却凭借自1989年成立以来35%的年平均收益率被誉为最成功的对冲基金。自20世纪末金融领域逐渐显露与数学、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相互融合的趋势,量化投资成为这一综合性领域紧密结合的代表产物。

1.1概念

量化投资是指以股票价格、日成交量、日成交额等大量投资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数量化方式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与公式,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写高效程序,研究分析金融产品未来收益与风险,判断各种行情走势发生概率,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实现投资交易。相较于传统的技术分析和以公司经营状况为基础的基本面分析,量化投资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市场分析,所得决策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可以在秒级时间快速完成多个金融产品组合交易,意味着更多交易机会带来更好概率显著性获得更高收益;而纯程序做出的决策可以避免交易者心理因素对决策不理性影响。

1.2内容和方法

量化投资是主要内容包括需要考虑到投资市场、产品、分配在内等总体投资方向的量化策略,究竟是主动预测还是事件驱动式的交易策略,需要根据行业选择进而策略组合构建的资产配置,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交易执行,可在投资组合亏损时自动止损平仓的风险管理这几个涵盖二级市场投资交易的全过程内容。

具体来看可以拆分为可运用公司估值法、资金法和趋势法,根据既定的大量数据指标组合判断某产品是否值得投资的量化选股;属于量化投资核心且较难的,需要建立一定误差内的模型预测未来二级市场的量化择时;对于恢复市场价格、增强流动性、抑制投机起到重要作用,利用股指期货对应股票现货价差实现交易获利的股指期货套利行为;利用商品价格波动到价差的回归性这部分价格回归区间,扭曲价差稳定收益的商品期货套利,但要运用科学数统模型分析才能有效预测把握最佳套利时机;可利用历史有价证券价格数据分析,得出的价格规律进行统计套利;同时买卖某一相关期权的,价格不同或到期日期不同的看涨或看跌两种相反合约,在到期日通过对冲获利的期权套利;完全依据预设指标由程序发出指令决定交易的时间、价格、方向和数量的算法交易;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市场配置以及对这类混合资产进行实施管理。[1]

2量化投资发展

2.1国外量化投资兴起

1973年的石油危机带给美国证券市场的崩盘,带给传统证券经理人对其投资方法与思路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起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种类的丰富与交易体量上升。国外监管放松促进了算法交易、高频交易等发展,允许股票多地交易,一系列监管方面改变迎合了量化投资交易的飞速发展。量化投资的技术要求远超于传统投资,拥有交易技术在量化交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外交易已进入微秒级时代;高频交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却需要修正管控稳定市场等显著特点。

2.2国内量化投资表现

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新一轮的追求,科学系统化管理手段在金融领域受重视程度提升,国内越来越完善的金融工具与体系的发展是市场需求本土化的突出表现;2013年开始证监会与相关机构不断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断放松对券商资管行业监督,量化投资借监管改革东风驶入“快车道”。量化投资在国际上良好的业绩和国内相对低廉的管理费用在市场中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但总体表现仍有待观察,我国量化投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产品间经营业绩差距较大、二八分化现象存在,且大多数产品很难收获高收益。

3量化投资交易策略

3.1交易策略

量化投资的交易策略包罗丰富,有利用分析工具判断走势确定方向,通过金融产品的高抛低收获益的量化择时策略,也是收益率极高的投资交易策略,其中较为著名的趋势跟踪策略以极高的收益率最多被投资人使用;有利用统计学思路和方法在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上结合基本面数据估计变量的分布概率指导交易的统计套利策略;有通过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时间加权平均价格、盯住盘口策略、执行落差策略和下单路径优选策略等下单方法,将大额交易拆分减少对市场的价格冲击降低交易成本。

每当某只股票向上或者向下突破了重要压力位后的下一波趋势到来很大概率会伴随更大行情,寻找到这段趋势并跟随在其突破时相应操作获利就是趋势跟踪策略的基本步骤;这一策略由其方法理念简单存在广泛应用,经典的海龟交易法则即是顺应市场变化捕捉市场趋势交易获利;而其盈利能力大小主要由选择交易频率、确定目标历史数据、确定指标触发阀值和严格止损风控这四方面决定。[2]

市场中的产品处于某些特定情形下,部分内幕交易者会发出异常信息干扰交易市场;理论上的噪声交易是指交易者在缺乏正确信息的情况下密集进行的交易行为,因其并不是理性决策的交易故称之为噪声;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市场噪声交易指数的分析并监测变化,提前抓住价格回归价值信息实现获利。

还有统计套利中拥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协整套利,通过对几对相关性最好的交易产品间长期均衡关系分析,在每队价差较大时、建仓价差回归时平仓实现盈利;多因素回归策略中投资交易的多种选择因素间相关性影响收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定义的影响因素,选股建立投资组合,凭借搭建模型简化投资组合分析实现程序化决策。

3.2策略组合

相对于单一策略在量化投资中的运用,从交易商品与策略类别、数量、时间周期等多维度建立的量化投资策略组合进行交易,具有把握机会、稳定收益、分散风险等优势;降低对具体某一策略依赖程度,多维度挖掘投资产品的各项指标,降低单一策略交易风险。

3.3策略评价

对于量化投资策略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度量指标完成。根据以投资策略在交易中扣除成本和亏损后净获利金额的净利润,代表交易期间投资盈亏状况通过百分比表现的净值比例,变现交易频繁程度及手续费情况包含盈利和亏损的交易次数,将投资收益率按照时长折算为年度计量单位的年化收益率等体现交易收益情况的度量指标;以选定周期内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收益率回撤幅度最大值,反映单位收益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程度的夏普指数,用以度量投资产品相对总体市场波动性的β系数等体现风险承受能力的度量指标共同描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业绩评估,综合考虑投资业绩变现,包括资金收益的来源和其他要素对收益变化影响背后的原因,运用绩效评估和管理能力评估模型检验手段,对资产结果做一个全面的评价。

4总结与展望

量化投资对于现今国内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既是传统投资交易形式发展至今顺应市场需求与科技进步的创新与衍生却也只是悠远传承中的一例注脚会被更理解人性的投资策略逐渐取代。本文对于量化投资的研究尚浅,既是探索量化投资策略与应用,也是希望了解金融行业投资交易领域交易策略的演变,并保持学术先进性跟紧行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量化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量化管理

人力资本是企业劳动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的集合,是生产劳动的源泉。近年来,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步及到工作分析量化方法,定额定员标准的确定,工作时间标准的制定,工资等级的制定,福利待遇的确定等等。本文立足实际,探讨了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实现管理量化。

人力资源度量化要求每项工作都能抓住最核心的指标,并设计可操性强、准确率高的数学分析模型,通过客观的数学分析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下面对如何开展企业人力资源定量研究加以说明。

一、加强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的量化管理

员工对工作时间的利用状况不仅关系到其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影响着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成本,因此加强对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的管理不容忽视,具体实施措施如下:一是做好员工工作时间的核算,以准确掌握员工工作时间资源的总量;二是制定工作时间平衡表,依据该表保证员工的工作时间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以工作时间为单位,确定一定工作时间内所能够创造的效益,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除此之外,为确保员工能够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更需要企业明确各员工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员工奖励或惩处。

二、加强员工数量、素质和构成状况的量化管理

首先,加强对员工数量的量化管理。即企业应保证人员正常流动,人员流动率是指员工流入量、流出量与平均劳动力资源总量之间的比率。经济学家指出,人员流动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不断更新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一定量的人员流动率,从而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后勤保障;其次,加强对员工素质的量化管理。即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应结合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对其合理配置,同时,加大对各级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增强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最后,加强对员工构成状况的量化管理。即员工数量规模取决于企业生产规模和劳动技术装备程度。对于生产规模大、劳动技术装备精良的企业而言,其所需的员工多,而且其员工大都为技术型人才;对于生产规模小,劳动技术装备落后的企业而言,其所需的员工少,而且其员工大都为劳动型人员。

三、加强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

通过对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既能够起到加强劳动者管理的作用,又能够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质量,对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贡献。现阶段,我国各企业常用对工资总额的动态研究、对平均工资动态研究和工资效益分析等方法实现对员工薪酬的量化管理。

1.对工资总额的动态研究。即计算收入与报酬的总量,工资总额的变动与工资水平的变化、员工人数规模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应立足于工资水平的变化和员工人数规模的变化之上分析工资总额的变动,以全面挖掘引起工资总额变动的原因。

2.对平均工资动态研究。平均工资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其是反映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现正相关性,即随着平均工资的增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越高,从而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反之亦然。

3.工资效益分析。工资效益即为投入工资成本后所取得的价值,工资效益取决于工资水平,即随着员工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将激励着员工更加积极工作,以此使得工资效益显著增加。现阶段,国内企业常用计算工资效益指标和工资效益指标变动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工作效益分析。

四、企业并购业务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策略

1.实施裁员培训策略。并购后企业给予被辞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给予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由并购后企业组织对其人员进行就业技术培训,使其能够获得基础生活保障,以此,充分体现出并购后企业人性化管理,从而,有助于增强被辞人员和核心人员的忠诚度与归属感。

2.自愿辞职策略。并购企业一旦对裁员措施不当,将给并购后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并购企业需实施自愿辞职策略,劝说人员能够主动申请退休,并给予退休金,此做法不仅能够维护并购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且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辞员工对并购后企业实施打击报复的风险。

3.减薪策略。并购企业可适当降低绩效差员工的工资及其福利报酬,以此,一方面是降低了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并购企业的人性化理念,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使其全心全意为并购后企业服务。

五、企业人力培训量化管理

1.开发课程、组织培训与考核的量化管理。企业以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为依据进行分析,并组织了全体的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提升、企业战略达成的角度进行了各项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要求的讨论,提出了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管理技能、管理概论等管理素质多项能力项目,并且利用企业的网上大学的理论学习、案例研讨、集体讨论与外出考察参观等各种方式,进行不断的组织学习交流和管理培训,同时布置改善管理项目与管理付诸实践,进行管理改进计划的立项与监督跟进,以此评价各级管理人员的进行参与管理培训之后达到的提升效果,若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人员将被从管理岗位上淘汰。

2.增加业绩中对管理量化表现的衡量。业绩管理是企业通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式对员工及组织业绩进行管理的活动。业绩管理是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关键,同时,通过业绩管理,实现员工业绩的改善和组织业绩的提升,最终实现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业绩包括两个方面即员工业绩和组织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业绩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对员工业绩的管理完成对组织业绩管理的过程,通过员工业绩管理实现组织的业绩目标。员工业绩和组织业绩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结果是一样的。正因如此,员工业绩对组织业绩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良好的员工业绩是良好的组织业绩的保证,反之,员工业绩差,组织业绩也不会好。

业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实践,与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

业绩管理的手段是考评,业绩管理的核心是激励,业绩管理的目标是改善。

业绩管理系统包括三个系统的建立:即绩效考评系统、员工激励系统和业绩发展系统。

考评系统从管理程序上,可分为四个部分:业绩计划、过程控制、绩效考评、业绩改进。

绩效计划:确立业绩目标,设立考评标准,为保证业绩目标的完成明确应提供和可提供的资源。

过程控制:管理的重点是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同时监督并记录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

绩效考评:是通过对员工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员工现有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确认成绩,找出差距,并对绩效考评结果加以运用的过程。

业绩发展:重点包括激励系统和绩效改善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根据绩效考评结果进行绩效工资的兑现,通过薪酬设计与绩效表现的挂钩,真正建立绩效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个人及组织效能的提高,最终实现组织业绩的提升。

另一方面,针对绩效考评结果中需要改善与提高的部分,通过绩效面谈,主管和员工对绩效结果达成一致意见,并一起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落实实施,从而改善员工及组织效能,进而确保组织绩效提升和组织战略目标实现。

业绩管理的最终效果是: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

六、结论

近年来,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工作分析量化方法,定额定员标准的确定,工作时间标准的制定,工资等级的制定,福利待遇的确定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称为人事部门),对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钟情,特别是绩效考核方面的量化管理,其效果和运用的异化,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程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总之,人力资本管理策略是企业管理全体员工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它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或经营战略一样,对企业同等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量化问题,只有做到客观公正、便于操作,才能作为管理基础去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及其战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

[2]谢延浩孙剑平申瑜:薪酬特征的个人―组织匹配与薪酬满意关系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朱正磊张霞:浅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岗位轮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

[4]林丽肖莹吴东: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6).

量化策略研究篇3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巨大背景下,人们也逐渐加大了对会计信息的依赖,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信息是促使信息使用者做出投资或者是融资等经济决策,以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并对企业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文化作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要积极的对其进行一定的提升,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得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综述

1.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的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以认为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时会计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领域和会计领域的一种交集。会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已经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等;而狭义的会计文化则是指在实践中形成的和会计有一定关系的,意识形态和相关的规则制度等。会计文化具有凝聚性、动态性以及层次性等其他社会特征,并且能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还能够提高会计质量。会计文化是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以及会计制度文化组成的,其中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部分[1]。

2.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一种有助于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信息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目的性以及社会性等其他特征,它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而使用会计信息的人也相对较为广泛,例如投资者、企业内部管理者或者是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人员等。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反映出会计信息在形成过程中,符合一定的会计准则要求,并且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程度的信息,其实也就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个标准。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文化是具有一定关系的,会计物质文化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而信息使用者逐渐提高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就促使会计物质文化得到改进与发展,在人类进一步提高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促进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当然优秀的会计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质量,还能够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2]。

三、提升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可以知晓,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是有着一定关系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决策都需要依靠相关的经济信息,当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那么建立优秀的会计文化,也就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经济活动得以正确开展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可以站在会计文化的角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一,构建优秀的会计文化,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会计文化需要注重制度和技术等因素,还应该重视信息并考虑我国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既能够为本民族文化所融合,又能够指导会计实践的文化。各企业应该积极的构建出优秀的会计文化,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积极发展会计物质文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就应该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那么首先是应该积极的实现会计信息化,这需要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加大对其重视,并结合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规划。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永远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而国家也应该加大对高等院校中会计信息化的教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第三,加强企业的会计制度文化。会计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必须要严格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那么企业就应该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并落实到实处,促使会计行为的法制化。还应该加大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比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或者是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案例来讲解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并且积极的遵循相关制度。

第四,优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度的讲求人际关系,这就导致人际关系更加的错综复杂,也就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所以企业应该积极的优化会计行为文化,重视会计人员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会计行为激励制度,让会计人员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企业还应该积极的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行为文化理念,也就是企业应该充分的尊重关心会计人员,让会计人员拥有平等而健康的思想,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此外还应该积极强化会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企业应该积极的强化会计道德制度,并且加强会计法制观的培育,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的精神信仰,还应该定期在企业宣传一些正面的精神文化,鼓励会计人员真实的反映出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情况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计文化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而会计信息质量也反作用于会计文化,因此提高会计文化也就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量化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习题课;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学生背诵的质量,为教师的教育水准,和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永恒的话题。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失去了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通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质量水平,不仅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本身的成功或失败,而且还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习题练习,而且要对所有的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成效,都要非常关注,并继续探讨如何找到最好的战略,以保障高效的教学效果,下面的文章分析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实践练习,以及探索的对象和如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问题。

1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分析

1.1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存在随意性

教学目标和教学的起点是相通的,而且还要将背诵教学进行下去,在有效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公式的背诵方法。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练习目标不明确,因为教学需要,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活化。需要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学会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将已经掌握了通过课程教学水平的学生,列入重点指导团队。大多数教师用不恰当的行为,不能明确表达所要传递的化学反应。是因为他们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经常使用繁琐的知识复习,要在上课之前,明白应该使用哪种方法,应该对哪种方法进行重新审视。不能讲到哪算哪,这是一个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目标的歧义,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对于重点内容讲解不突出,困难的知识问题说不明白。分析其原因是,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前备课的重要子性,在化学课前没有做好教学设计,不明白的课程标准,和要求背诵的知识和状态的作用,因此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

1.2习题内容选择存在盲目性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化学研究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细心,理解不够深入,课程教材掌握不到位,导致练习题的选择有盲目的现象。在新编教科书中,目前支持高级真正的教学辅导资料并不多,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大部分材料,虽然包装外观引人入胜,但却都内容存在着严重的知识不足,最明显的缺点是充斥着过时的概念老化,而且是与文本不匹配,或所介入的知识太难,对教学新课程的要求在知识范围之外。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所补充的基础信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教师没有认真努力地学习化学课程标准,而且很少去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且也忽略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忽视了对于学生关注和学生的思考差异。当选择练习题时,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于新知识的讲授过于贪婪,没有进行梯度有序的练习设计,而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使真正的适用性。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没有仔细筛选练习题目,对于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思考不到位,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机械的训练,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也抹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这一课内容,没有得到实践锻炼,对于不能涉及的基础知识,他们学会提前解决一些练习题,结果是教师难教,学生学习困难,双基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更不能很好的改善学习的恶性循环。

2高中化学习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2.1要有目的的选择练习

做补充练习,为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实际教学效果,并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在学生知识体系脆弱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所以选择的练习,也是一个摆在教师面前很大的压力,你要选择一些典型习题和内容作为一个练习方法,记得要克服贪婪和避免对应试教育的误解。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题海战术,往往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累了,这会导致不良的学习成果。

2.2设问方式的设计

通过提问的形式来练习题目。必须基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来表示学习的意图立意和内容,这反映了对其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你问的问题,以反映学生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的摘要描述,掌握必须解决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于知识所涵盖的及其涉及的内容。通过聪明的提问的方式,树立创新的,灵活的,课程目标。并应避免使用生硬的问题,应该是接近真实的生活,和人的思维角度的意识的问题,这需要对于学术问题的钻研,以及采取考虑亲和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此外,命题的内容应该符合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做到语言简洁,准确和易于理解,以防止学生对于问题产生歧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傅兴春.论高考中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与培养[J].化学教育,2009,(8)

量化策略研究篇5

1.1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

当下的市场氛围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形成全面深刻认识,很多情况下,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者驱使,无视产品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创新。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标准,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管理来对产品质量进行管控,使得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的具体要求。最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做到先于用户的需要进行创造性生产,以此来刺激用户的需求,这种方式的生产才能够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仅如此,受到体制上的限制,质量检查部门也很难对质量起到管理和控制的作用,很多生产厂家对于质量问题习惯性无视,即使出现质量问题,也不能够做到有效的责任追究,依靠检验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这种现状充分证明了对于生产加工,我国还普遍性缺乏现代化的管理。

1.2质量管理无法有效执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质量管理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能够通过管理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还有程序化和制度化,从而使得产品质量能够有所提高,并在优化生产的基础上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能够得到精简,并最终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益能够长久稳定的增长。尽管针对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从整体上来讲还能够发挥出一定程度的功效,但是受到人员素质以及管理系统连接不够严密的影响,使得相关的管理标准不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折扣,再加上很多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对产品质量做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工作人员都应该强化对于质量管理的业务熟练,使得质量管理中的各项标准都能够被充分把握,并具体落实的执行管理的过程中。但是,由于管理动力不足,即使相关管理系统十分的科学和完善,由于难以高效运转,同样难以对质量管理发挥作用。

1.3质量信息无法及时准确传递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机械生产业在我国产业模块中占据比例最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机械生产的整体水准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标志,并同时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综合性经济实力,但是在这中间信息化同时作为衡量工业生产整体水平高低的标志性指标。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普及,并开始广泛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机械生产也就是其中之一。随着这一技术被应用的更加深入,机械生产中的很多环节都已经被信息技术垄断,并呈现出进一步扩展的势头,信息技术不仅被应用于生产环节中,同时还渗透在了设计以及制造的环节,已经深入到机械化生产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握最前沿的相关信息才能够对整个机械生产产生最高效的管理。但是由于很多生产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限制,很多方面的思想观念还不能够与时俱进,这就很难使得生产实现全面信息化,从而对生产管理的进步造成阻碍,使得生产难以得到层次上的提升。

2生产管理的策略

2.1转变管理观念

对生产现场进行有效管理已经作为一项促进生产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生产管理的综合水平。通过对现场管理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发现很多方面的问题,并且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初步性的判断。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死在了盲目扩张的道路上,不能够意识到管理进步的重要意义,很难意识到企业发展真正危机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针对管理观念进行革新,使得企业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系统化管理,使得相关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2.2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件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针对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通过相关的基础建设,来有力推动机械生产的信息化,这样一来,技术将更加先进,生产也将更加高效。不仅如此,还将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基础性建设。

3结语

量化策略研究篇6

关键词:初三化学学习策略策略训练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具体研究过程

2.1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实验结果

3.1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4]韩勇.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

量化策略研究篇7

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起步,既包括对汉语总体学习策略的宏观研究,也包括对汉语某项学习技能进行细致分析的微观研究,如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汉语阅读学习策略、汉语写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其中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但成果十分丰富,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二、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在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中,mcGinnis(1995)当属第一人,他对一批汉语初学者的汉字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汉字学习方法相当多样化,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性的重复认读,自行编造与字形有关的故事,并不非常重视利用意符和声符的策略。Shen(2005)对95名汉语学习各阶段的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习者最常用的策略是正字法策略;2.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她把“汉字学习”等同于“汉语词汇学习”,这可能会造成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定位偏差。

三、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较之国外,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全面,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汉字教学研究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如王碧霞、李宁(1994)等人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来探讨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为了更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学习者常会采用各种记忆策略,特别是大量运用联想的策略,他们记忆汉字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形象联想(由字联想实物)、结构联想(截取组装汉字的相似部分)和母语联想(用母语字母代替汉字的某些部件)三种。

之后展开的集中讨论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江新、赵果(2001)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138名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和因素分析检验,构建了一个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此外,他们还分析了这些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发现字形策略、音义策略、笔画策略和复习策略是留学生使用最多的策略,应用策略次之,归纳策略最少使用。在此基础上,赵果、江新(2002)又分析了汉字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应用策略对汉字学习大有帮助,而字形策略则不利于汉字书写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但此项研究的结果仅限于初级阶段的非常容易习得的汉字,因此汉字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实证性研究。

柳燕梅、江新(2003)通过对21名欧美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字词的学习记忆上,总体而言,回忆默写法比之重复默写法更有效;但在字形方面,回忆默写法更为有效。这一研究成果是在汉字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的实证性突破。

马明艳(2007)以一名汉语程度为零起点的尼日利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分别考察了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该生汉字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虽然这只是针对一个非汉字圈留学生的个案研究,尚缺乏普遍意义,但共性规律的获得是以个性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对特殊个体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以上研究都是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的调查研究,是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是从“学”的角度来看的。从“教”的角度来看,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把那些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涉及到关于“学习策略培训”的“介入性研究”(吴勇毅,2001)。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关于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

柳燕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对以欧美学生为主的汉字初学者进行了策略训练实验。结果显示,策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减轻汉字记忆的负担,从而验证了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与有效性。这项研究成果足以引起教师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重视,但这只是一项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还需要有汉字水平成绩支持的重复实验来进行策略训练有效性的检验。

柳燕梅(2009)还进行了自然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发现策略训练会提高学生汉字学习部件策略的使用频率,分散训练方式的效果略优于集中训练。这些研究成果启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没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进行策略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训练,这充分证明了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蕊(2009)支持“学习策略应该分阶段”的观点,设想针对不同阶段学习者习得汉字的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必定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在此设想下,她对留学生进行了关于“声旁系联”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想。虽然这项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它发现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潜在价值为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关于汉字教学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力量。

除以上核心期刊外,近五年来,不少硕士论文也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媛(2012)《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部件策略使用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实验性训练研究。作者在对中山大学开设的语文分进班长期、大规模实施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基础上,对“语文分进”实验组和“语文并进”对照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语文分进”教学模式下的非汉字圈学习者更多地应用部件策略来学习汉字。

四、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日益成熟并趋于多样化。不再是谈经验或总结式的泛泛之谈,而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践研究;近几年来更是出现了运用实验性方法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这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尝试与突破。

从研究的角度看,宏观研究占绝对比例,微观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成功学习者的汉字策略研究、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等仍然较少。此外,现有汉字学习策略研究,大部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忽略了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对汉字学习策略影响的因素分析。

量化策略研究篇8

关键词:衔接阶段英语学习学习策略

一、引言

外语学习策略目前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美国语言学家Rubin于1975年提出善学语言者的七种学习策略,开始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随后o’malley&Chamot1990年出版了《二语习得的学习策略》,oxford也提出了后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和采用的二语学习策略分类体系。Cohen探讨了二语学习策略中的方法论。在我国,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1984年。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证研究。其中,以文秋芳和王立非的研究比较全面。在这个“学习策略关键期”的理论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大学衔接阶段英语学习策略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1)中—大学衔接阶段,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变化规律如何?2)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受试从石家庄学院2011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来自3个不同专业的100名大学新生,排除12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最后的有效样本为88份。他们至少都有六年的学习经历。

(三)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问卷设计参照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教授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量表。问卷包括六大学习策略的50个项目,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受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在五级里克特量表上对每个项目做出选择。访谈题目为:你认为在中—大学衔接阶段学习策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四)研究步骤:2011年9月新生入学初期和第二个学期分别对受试者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所有问卷一次性完成,并当场收回。然后选取9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前后两次数据,描述被试使用学习策略的变化规律,通过访谈讨论导致上述学习策略变化的原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每个策略的平均值用来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该值越大使用频率越高,比较两次问卷数据,得到以下结果:

在中—大学衔接阶段,英语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总体使用频率由3.04上升到3.15。在六类策略中,除记忆策略和认知策略外,其他四类均有上升。这表明,进入大学阶段后,学习者比高中时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辅助和指导自己的学习。

普遍观点认为中国学生擅长记忆和背诵,更钟情于记忆策略,然而此次调查中发现记忆策略不但在使用频率上不高,而且又从2.97降到2.88。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大学学习信息量大,单纯依靠记忆和背诵难以应付,因此,学习者转而更多地使用其他策略来代替;二、大学学习环境宽松,学生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背诵这样的苦差事上;三、学习者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不会用各种方法帮助记忆。

认知策略从3.13降到2.93,反映出中学和大学学习模式的不同。大学阶段教学班容量大,学生得不到足够重视,课前较少像中学时预习功课;中—大学衔接阶段,学习者正处于从中学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课堂效率比较低;很多学生都无法保持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母语策略。

受试十分擅长运用补偿策略,使用频率由3.41上升到3.58,由于大学阶段眼界、思维更加开阔,英语学习者能够更好的运用猜测、近义词等方法补偿阅读英语文章时遇到的生词,会话中,他们也能够更多的运用眼神、手势等形式加以替代。

受试者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从2.87到3.04,稍有上升,但变化不明显。大部分受试者在这个衔接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也没有自主安排学习和复习所学内容。他们对于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缺乏目标,没有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

研究显示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从3.03到3.48,上升明显,说明学生日渐成熟,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好。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大学英语学习气氛更加宽松,学习者比以前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课堂气氛也比中学阶段轻松、愉悦,他们能够更好地使用情感策略来调整学习。

从2.85至2.96,受试者对社交策略的使用上升。这表明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再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的优秀,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应用和社会交往上。学生不再注重做题,开始更多了解英美文化,他们对外国文化的学习需求明显增加。

访谈中发现,在中—大学衔接阶段,学习者在学习策略上的变化与学习环境、学习模式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访谈中,7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的英语学习环境比较轻松,没有太大压力,但他们有些迷茫,找不到学习英语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89%的受访者认为,英语学习模式的变化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在以大班授课为主、每周与老师见面次数较少的情况下,他们感觉缺少监督和自制能力,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有22%受访者在课前预习并且课后复习所学内容。此外,大学英语课时量少,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包罗万象,67%的受访者表示,课堂效率不高,他们很难完全吸收课上所学内容,对有些内容只是一知半解。

量化策略研究篇9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成功语言学习研究视角

1.引言

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Rubin,1975;Stern,1975),至今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二语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成果不断(Cohen,2011;macaro,2010;oxford,2011),而CarolGriffiths于2013年出版的《成功语言学习中的策略因素》则是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又一最新力作。

2.主要内容

《成功语言学习中的策略因素》除简短引言之外,全书共分五章。在引言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语言学习经历为例来说明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主体性作用,进而引出本书主题即语言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作者还简单介绍了本书的章节安排、写作目的、写作对象以及写作特色。

第一章“概念视角”。Griffiths在本章中试图厘清学习策略研究所涉及一些基本问题如术语问题、策略定义、策略有效性、理论支撑和策略分类,为下面章节展开做好铺垫。尽管目前学界指对策略的定义存在分歧,作者尝试给出了一个较为中立的定义,涵盖了学习策略的六个基本特征。Griffiths认为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环境、策略使用方法和学习者个人因素,而学习策略的理论支撑来源多样如图式理论、复杂体系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以及活动理论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理论优化整合以便更好地指导策略研究。作者指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但是这些分类并不完美如有些项目存在跨类情况,而问卷调查则一直是是策略研究的主要工具,但是它有自身的局限性,应辅以访谈等其它手段。

第二章“定量视角”。本章首先列出了定量视角下策略研究需要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然后通过文献回顾一一做答。作者发现策略使用数量和频率跟成功语言学习密切相关即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策略使用频率和数量都高,而且较多地使用核心策略和附加策略。Griffiths指出一些学习者个人因素如国籍和动机跟策略选择、学习者水平相关,而其它一些个人因素如性别和年龄则与策略使用关系不大。虽然针对策略选择与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目标关系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显示进行目标语阅读、提高模糊容忍度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等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作者还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策略使用有增有减,但是策略使用增加的学习者取得进步更快。最后,Griffiths建议用“龙卷风效应”解释策略使用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加大对这一复杂动态体系的研究。

第三章“定性视角”。定量研究固然能够反映学习者策略使用概貌和总体趋势,但同时也抹杀了学习者策略使用上的个体差异。Griffiths(2003)选取了26名具有代表性的被试,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作者在本章中报告了10名被试的访谈结果,这些结果证实了定量研究结论即水平较高的学习者不仅频繁、大量使用语言学习策略,而且还对某些类型的学习策略有所偏好。访谈数据分析亦说明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学习策略的推广应慎之又慎。

第四章“教学视角”。作者首先分析了学习策略在语言教学理论框架中的地位,指出策略本身是可学、可教的。紧接着,Griffiths详细介绍了策略教学三种主要模式:学术语言学习认知法(CaLLa)、学会学习(LearningtoLearn)和基于策略的教学(SBi)。虽然三种模式聚焦和实施方法各异,但都意在提高学习者的策略使用意识和使用能力。Griffiths指出有效的策略教学应该包括四方面:(1)提升学生使用现有策略的意识;(2)通过显性策略教学提高学生策略迁移能力;(3)将策略植入内容学习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提供学生足够练习机会并使之程序化。作者认为策略教学还需使学生不同策略的不同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策略的协同作用,并提出“龙卷风效应”这一假设来解释策略发展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在分析了影响学习者策略选择个人因素、情境因素和目标因素之后,作者指出教师应该尊重并支持学习者的策略选择。

第五章“总揽”。本章从策略概念、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教学启示四个方面对前四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此外,作者还做了简短结论,即将近40年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显示学习策略是成功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简评

综观全书,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该书作为二语研究领域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最新专著,旨在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了解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一般认为,Rubin(1975)发表在teSoLQuarterly上的《“善学语言者”能教给我们什么?》一文标志着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始。自此之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经过将近四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日益完善,而且基于策略研究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应用于教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困扰二语研究者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学界对策略这一术语的使用存在争议、对策略定义和策略分类等问题争论不休。Griffiths在书中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对该领域研究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概述,以期读者对当前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深刻和理性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该书注重理论创新,意在推动策略研究发展。macaro(2010)指出多年以来策略实证研究始终无法确定策略使用与学习者成绩提高之间因果关系。作者也承认这是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即到底是策略使用导致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带来了策略的频繁使用。针对这一问题,Griffiths提出“龙卷风效应”(tornadoeffect)这一构念,而这一构念是建立在策略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像龙卷风一样呈螺旋式上升的。具体来说,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自信的提高,学习者将会频繁使用越来越多的学习策略,而策略的频繁使用又会成为推动学习者语言学习水平提高的强劲动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非线性的效应不易调查,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体系。作者认为这就需要创新研究方法,以便为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带来突破,而早在2010年,macaro就策略研究需要创新研究方法以便获取更多的实证数据和更好地指导策略教学实践。

第三,该书尝试从新的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在策略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如oxford(2011)将策略分为元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文化互动策略而Cohen(2011)则将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使用策略。然一些学者对于这些分类存在异议,如Stern(1992)指出由于分类标准各异,各种版本的策略分类存在很大的任意性。Griffiths也提到自己在研究过程也遇到这一问题的困扰,因此在参考已有问卷设计自己的问卷时则放弃了对策略的分类,但是她在自己研究结果基础上根据策略使用者的水平将策略分为基础策略、核心策略和附加策略。这一分类方法虽然也不完美,但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而且对策略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四,该书读者友好,编排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首先,该书章节安排层次清楚,读者友善:每一小节后面都通过方框形式对该节所讲内容加以总结,而每章后面亦有小结,这都有利于读者把握主要内容。其次,作者在每章最后都列出不同视角下策略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选题方便。再次,Griffiths在本书最后的附录部分列出了自己设计的语言技能发展策略问卷、英语学习策略问卷(学生版和教师版)和学习策略访谈指南,为读者进行学习策略相关调查、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总之,该书语言清晰流畅,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对从事二语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teSoL研究的学者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然而,本书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一:作者指出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必须创新研究方法。笔者非常认同Griffiths的这一观点。然而对于如何扭转策略研究中过度依赖问卷调查的这一倾向,作者认为半结构化访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其它研究方法只字不提。笔者认为这似乎不妥,因为除了访谈之外,有声思维法、观察法、学习日志/日记、眼动追踪技术等都可以用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而且各具独特优势。其二:作者在论述策略有效性研究时,指出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各异,因此目前在这方面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笔者认为Griffiths本可以应用元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整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策略研究中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元分析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相应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将同类但样本大小不等,结论不尽一致的实证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整合,进而揭示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有助于证明或某一研究主题的假设。

参考文献

Cohen,a.D.2011.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2ndedn)[m].Harlow:Longman.

Griffiths,C.2003.Languagelearningstrategyuseandproficiency:therelationshipbetweenpatternsofreportedlanguagelearningstrategy(LLS)usebyspeakersofotherlanguages(SoL)andproficiencywithimplicationsfortheteaching/learningsituation[D].auckland:Universityofauckland.

macaro,e.2010.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ategicbehaviorandlanguagelearningsuccess[a].ine.macaro(ed.).ContinuumCompanion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London:Continuum,268-299.

oxford,R.2011.teachingandLearning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m].Harlow:pearsonLongman.

量化策略研究篇10

ChineseCulturalBackground

摘要:关于“向上影响”的研究日渐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向上影响”策略的使用及其效果不仅与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关,也关乎个体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提出组织内成员“向上影响”策略的六因子结构,并分析六类策略使用的频率特征。

abstract:Researchontheupwardinfluencehasbecomeanimportantpartofenterprisemanagement.theuseandeffectsofupwardinfluencearerelatedtothesuperior-subordinaterelationshipaswellastheachievementofindividualandorganizationalgoals.throughthemethodoffactoranalysis,combinedwithChina'sculturalbackground,thispaperputsforwardthesixfactorsstructureofupwardinfluencetacticsinorganizationandanalyzesthefrequencycharacteristicsoftheuseofthesixkindsofinfluencetactics.

关键词:向上影响;影响策略;使用频率

Keywords:upwardinfluence;influencetactics;usefrequency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01-03

0引言

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影响是指说服他人认可自己的想法,遵从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态度、行为发生改变[1],影响的实施者称为影响者,影响对象称为目标者。

在具有等级层次的组织中,尤以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上下级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组织任务。随着组织层级越发扁平化,上级与下属的互动越来越频繁,下属有更多机会和能力去影响上级,下属对上级成功的影响,使其将智慧和能力贡献给组织,有利于组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组织运作的有效性,同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减少员工离职率。同时,下属只有通过影响上级,使上级接纳自己的建议,才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

Kipnis开发出具有六大策略的poiS-m量表,将六项向上影响归纳为三类:强硬策略(Hardstrategy)、温和策略(Softstrategy)和理性策略(Rationalitystrategy)[2]。后来,Shilit和Locke采用总结文献的方法,将过去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向上影响策略总结为九大类,其中大部分为Kipnis研究中的策略,除此之外还包括诉求法规(adherencetoRules)和操纵(manipulation)两个新策略,使poiS-m量表更加完善[3]。1990年,Schreisheim和Hinklin针对poiS-m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删除因子载荷较低的项目后发展出6因子18个项目的poiS-m简版量表,该量表较原先的poiS-m量表具有更高信度和效度,自此以后,poiS-m量表和poiS-m简版量表成为向上影响领域内被广泛接受的影响策略分类[4]。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从西方文化得来,不能进行跨文化应用,尤其不适用于东方文化[5]。由此,Ralston对中国香港、法国等国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出一套包含五维38个项目的向上影响策略问卷(StrategiesofUpwardinfluence,SUi)[6]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中国文化背景下针对向上影响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台湾学者李秀珠分别对台湾地区三个非营利组织中的员工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向上影响策略,随后将其归纳为19项[7]。在大陆地区的研究中,黄波在广州20多家企业中采用个别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形成中国企业中向上影响策略的四因素结构,四因素分别为关系、沟通、遵从、工作表现[8]。李秀珠和黄波的研究都是在特定组织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没有很好的普适性,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员工采用的向上影响策略结构及其维度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对向上影响策略产生何种影响。

1向上影响策略问卷与实施

1.1问卷的设计

通过对已有的影响策略及向上影响策略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归纳,参考已成型且经研究证实效果较好的问卷,分析其中影响策略的维度和题目,并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重关系、重人情等特点,重点根据Fu编制的量表[9]、孙海法编制的量表[10]和Ralston编制的SUi量表,选取其中32个题项形成本文中向上影响策略结构的测量问卷。该《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调查问卷》以客观陈述要求被试对其上级使用的向上影响的各种具体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评价,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其中“1”代表从未使用,“5”代表频繁使用。

1.2问卷的施测

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遵循以下原则:①由于本文试图找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的共同类型,考虑到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中的严格层级结构和官僚气氛较不利于“向上影响”的传递,因此样本主要针对各类盈利型组织来获取。②针对向上影响策略结构的调查,调查问卷以线下、线上两种方式发放,受访对象是组织中的员工,他们是向上影响策略的使用者。线下共发放调查问卷239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问卷回收率为89.55%;另线上收回有效问卷89份;合计样本数为303。

2数据与分析结果

从303份样本中得到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希望将原始的数据通过降维的做法,抽取出能够解释员工个体在向上影响过程中所采用策略方式与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而形成向上影响策略体系构成的认识。论文首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Kmo检验值为0.885,表明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论文选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并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方法进行因子旋转,以便形成对于因子的解释。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初步得出向上影响策略体系主要是由六因子构成的六维度结构模型,总方差解释率为72.522%(统计结果见表1、表2)。

3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结构分析

3.1策略结构的六维度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分类归纳出组织内成员采用的向上影响方式。把握组织中的向上影响策略类型是非常必要的,组织的管理者可依此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程序,组织成员则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影响策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根据表2的结果,本研究归纳出六类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向上影响策略:

因子(一)解释的方差为29.614%,主要包括原6个题项,内容主要是坚持己见、散布负面信息、暗示更高一级的支持、对上级谈条件等,可称之为“施压与谈条件”因子。这些策略采取负面手段给上级施压,上级如果不答应下属的请求,就会遭受负面影响、利益受损或是将损害上下级关系。

因子(二)解释的方差为13.445%,主要包括原7个题项,内容主要是以组织利益为重、友好请求、协商、提高工作表现等,可称之为“提升工作表现与组织绩效”因子。下属采用这些策略能够使上级感受到被尊重,以组织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和谐的沟通,从而提高向上影响的成功率。

因子(三)解释的方差为12.160%,主要包括原6个题项,与接近上级和增进私人关系有关,内容主要是送礼物、非正式接近上级、获得上级的熟人的支持等,可称之为“非正式关系维护”因子。这一策略中下属试图和上级建立除工作关系以外的私人关系,加强与上级之间的情感或利益联系,从而使上级同意自己的想法。

因子(四)解释的方差为5.885%,主要包括原8个题项,与赞美与维护上级有关,可称之为“赞美与维护”因子。下属采用这些策略试图表现自己对上级的支持和忠诚,从而使上司信任自己,通过改善上下级关系来获得上级对自己想法的认同。

因子(五)解释的方差为5.773%,主要包括原4个题项,主要反映依靠正式规章制度对上级施加压力,可以称之为“正式制度的压力”因子。下属采用这些策略试图通过制度的压力,迫使上级采纳建议,因方法较为直接而较少顾及上下级关系品质,这样的策略主要用于工作任务请求。

因子(六)解释的方差为5.645%,主要包括原1个题项,反映正式而温和的反馈方式,内容主要是提交书面申请和解释原因、理性说服,可以称之为“正式的建议请求”因子。下属采用这些策略试图使上级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对提议的充分思考。

3.2各类策略使用频率

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对样本在六大类策略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表3所示结果。

分数最高的策略是提升工作表现与组织绩效的策略(3.516),其次依次是非正式关系维护策略(3.294),赞美与维护策略(3.063),正式的建议请求策略(2.614)和与正式制度的压力(2.134),分数最低的策略是与施压与谈条件策略(1.918)。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成员最常使用的策略主要还是较为温和型理性说服、证明自己的策略,最少采用施压和谈条件的方式来影响上级。

4讨论

4.1负面策略的使用

在本文得出的六大类向上影响策略中,有两类是负面策略,它们分别是对上级施压及谈条件和依赖正式制度施压,由表3可知,这两类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当下属使用这两种策略时,会不断做上级不喜欢的事情来刺激上级,直到上级同意下属的要求为止,这是冒犯上级的行为,采用这些策略可能会使上级就范,然而会损害上下级关系品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影响他人的方式强调照顾他人的感受,避免使人尴尬,而这些策略与中国人传统的重关系、重情义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使用频率最低。同时,上级的同意可能是出于被胁迫而不是真正认可该下属的想法,因此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上级会表现出不积极的作为。

4.2上下级关系

通过分析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的结构,可以看出建立和维护上下级关系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成员较常用的策略,包括赞美与维护、促进建立非正式关系两类。在中国文化下,“关系”可定义为一种非正式、私人的特殊连带。下属通过赞美与维护上级这样一种间接的影响方式,试图使上级对该下属产生认同,认为下属理解自己,拉近双方距离,最终目的同样是建立和增进同上级的私人关系,从而以情感连带影响上级的决策。

5总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设计、施测及问卷结构因子分析的过程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内向上影响策略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六因子结构,基本概括了组织内常用的策略类型,并且反映出组织内成员使用向上影响策略的特征,组织中的管理者可以依此对组织成员发挥个人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培训和引导,同时,组织成员可参照本文归纳的向上影响策略有选择地进行实施。后续研究者可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境因素下,各向上影响策略的使用频率差别,为策略实施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Zimbardo,p.G.,Leippe,m.R.影响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Kipnis,D.,Schmidt,S.m.UpwardinfluenceStyles:Relationshipwithperformanceevaluation[J],SalaryandStres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8,33(4):528-542.

[3]Schilit,w.K.,Locke,e.a.aStudyofUpwardinfluencein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2,27(2):304-316.

[4]Schriesheim,C.a.,Hinkin,t.R.influencetacticsusedbysubordinates:atheoreticalandempiricalanalysisandrefinementoftheKipnis,Schmidt,andwilkinsonsubscale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0,75(3):246-257.

[5]Ralston,D.a.,Gustafson,D.J.,mainiero,L.,andUmstot,D.Strategiesofupwardinfluence:across-nationalcomparisonofHongKongandamericanmanagers[J].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1993,10(2):157-175.

[6]Ralston,D.a.,terpstra,R.H.DifferencesinmanagerialValues:aStudyofU.S.,HongKongandpRCmanager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3,24(2):249-275.

[7]李秀珠,迟娴儒.组织中上行影响策略之研究:西方及中国式上行影响模式之比较[J].新闻学研究,2004,80:89-126.

[8]黄波.企业中下属对上司的影响策略及策略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