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十篇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十篇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5:18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1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1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

辅导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独特的队伍,他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应当适应当今社会高等院校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时刻了解当今社会主流的发展方向。200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与工作的意见》,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有针对的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并且在各大高校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其中从事高等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观的比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室。在体育院校中有各种专业型人才,他们当中有些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从事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拥有很强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知识的广度和储备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进而反映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就会引起部分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进一步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一些带有正能量的知识和信息。高校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偏差或者波动以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在此之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者其它同学的反映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找他们进行沟通和心理健康辅导,就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产生,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是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家长的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的,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和相互之间接纳。师生之间相互抵触的减少有利于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以后开展其他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减轻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进行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二者虽然注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和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必须长久的进行下去。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是必需要进行的,二者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拥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学生自身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后,辅导员应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正确的反应,及时的制定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继续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业。二者同步协调进行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既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3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愈发受到重视,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提高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1)学校为在校大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学生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2)学校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部分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产生心理疾病。(3)学校积极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并且引导他们去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4)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员学生查找案例并对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3.2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能力、知识、性格、兴趣等诸多方面差异,在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想要准确无误的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辅导员为自己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资料档案,方便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3)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辅导员应当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过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发现其中反馈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4)辅导员可以组织小范围的团体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消除学生错误的认识和理念,树立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3学生自身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只有大学生本人最为了解自己,在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前如何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和提高自己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积极的参加各种户外和团体活动,开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发展。(3)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大学生之间讨论个人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同学之间的交流,当学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之后就能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能够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降低自己发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风险。

4结语

辅导员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心理健康辅导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步协调进行,寻找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主要包含学校、辅导员和学生三个方面。帮助体育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保持心理健康,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响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失及对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优势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成长、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及时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

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06年7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应“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可见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学生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渗透于这几个方面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因职务、素质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虽然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不足,但他们更贴近学生,亲和力强。一般来说,学生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特别是辅导员一般比学生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十分了解,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和情感信任作用,为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2.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角度入手,运用心理康复的手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3.辅导员也是学生组织的指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心理素质。

4.高校辅导员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可以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校辅导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处于枢纽的重要地位。辅导员可以从学生、学生干部等多种途径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教师等多种资源,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或治疗,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辅导员要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者,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的类型、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等相关学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而且,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微妙,作为辅导员,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成功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论知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班会、讲座、网站、报刊、板报、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方法,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心理健康自我保健,增强心理卫生意识。从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就要通过看档案,谈话、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掌握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的心理动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及时了解、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远离心理疾病。

3.利用好朋辈辅导。长期以来,朋辈辅导受到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易被朋辈辅导接纳,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又由于朋辈辅导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被辅导者相近,不会对被辅导者产生专业压迫感。青少年时期朋辈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父母与师长。因此,采用朋辈辅导可以提高辅导效果。

4.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许多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诉辅导员,有意掩遮,这大大降低了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教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只要将自己的QQ或邮箱公布给学生,就可与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教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教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渲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一个完全坦露的心灵,正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同时也为辅导员展示心理辅导及思想教育引导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设立“聊天室”,让有经验的辅导员主持,让学生在此互相交流各自适应大学生活、克服心理障碍的经验和体会,相互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展多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高校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然要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心理知识竟猜、趣味心理游戏等。社会实践会帮助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金晓琴.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3).

[2]梁文娟.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职业技术,2008,(4).

[3]裴海艳.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7).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3

一、上海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首先,不同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同。上海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生存和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地区的高校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无论是在新环境适应,还是自我成长、朋辈关系处理,还是职业规划以及感情生活的方面,都面临着相比于其他地方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对上海10所高校的797名在校学生进行的自编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困惑的学生比例占5%,认为自己曾经或现在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惑的学生占14.4%,而认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存在轻微的心理困惑的大学生高达62.5%,而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只占18.1%。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市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鉴于问题的严重性,上海高校纷纷开设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并且要求包括大学辅导员在内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中去。通过抽取上海10所高校的38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者发现超过43.4%的学生认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只能帮助极少数人,而6.6%的学生认为它们在浪费学校资源,而更为严重的是,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有心理困扰时是向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求助的,而超过20%的学生是自己承受和解决。这里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就是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而大学生辅导员被视为与高校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大学教育人员,却很少被看做是心理求助的对象,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大学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生活的关注不够、对于问题发生的盲点的忽略。

二、宿舍:被忽略的心理问题盲点

近年来,大量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场所都是在学生宿舍。首先是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残或自杀的问题。据人民网统计,2009年上海市有20名大学生因自杀或突发疾病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占上海高校安全事故的80%以上,而在网上搜索“上海大学生自杀”,相关的搜索结果就达560万个。而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选择的自杀的地点往往是学生宿舍。其次,大学生宿舍也成为了学生冲突的高发区,经常出现室友之间大打出手、“冷战”不断的情况。而在2013年,上海市某著名高校甚至出现了室友投毒的恶性事件,轰动全国,引起了各界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极大关注。

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宿舍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区绝不属于偶然情况。首先,宿舍是学生每天停留最多时间的地方,是学生学习、娱乐、休息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研究表明,上海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很重要的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以及精神空虚、生活满意度偏低。大学生消极面对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而难以走出宿舍,同时学业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也是一些学生选择在宿舍轻生的原因。其次,在上海各大高校,本科学生一般住在多人间宿舍(4人以上),而硕士研究生多住在二人间,而宿舍内的同学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故在集体生活中难免出现矛盾。

三、解决宿舍心理问题的建议

大学辅导员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故拥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客观有利条件。所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也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义务所在。那么针对以上提出的学生在寝室这个特殊场所中隐藏的或者呈现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一些建议和做法: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完成辅导工作的过程,许多辅导员认为只要完成必要的行政工作即可,而忽视了与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的关系的搭建。这也是许多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之时,不会选择向辅导员倾诉或者求助的原因。所以,高校辅导员一定要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辅导员不但可以主动去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也要主动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甚至于人生的规划。在与学生的更为的密切、亲近的接触中,辅导员就能更家容易了解到存在与个别学生之间的矛盾和一些重要的心理问题细节,就能更好的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和处理问题。同时,学生也会把辅导员当做他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和朋友,一旦他们遇到心理问题,他们很可能会把辅导员当作是有效的倾诉和求助对象。

其次,辅导员也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懂得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还要掌握必须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时代在变化,学生的在学校里遇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无障碍地与众多90后的沟通,才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4

辅导员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级团体

现今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形成因素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家庭方面看,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在物质享受与需求百般迁就而在学习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们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而后者使他们面临压力,这样的家教模式会使青少年无休止的陷入矛盾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中。同时,部分父母面对自身的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又往往使家庭成为宣泄的场所,导致不良的家庭氛围,这又加剧了其子女的心理压力导致失衡。从学校方面看,在呼唤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同时,毋庸置疑,相当部分的学校还以考评教为主。大学生的“能力”都量化在分数上,评优选秀,分数竞争激烈,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自信心缺乏,个性不足,难以发挥内在潜能,常处于担忧、焦虑、挫折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下。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辅导员懂得如何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谅大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心育的原则和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心理学原理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择业危机、消费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主人翁的感觉,容易形成主动的、进取的、积极向上具有凝聚力的班级集体。在大学阶段建立进取向上的班级氛围,对每个在校大学生踏入社会走入职业生涯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平稳状态,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这是因为:个体心理状况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则往往倾向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辅导员在进行道德灌输的同时,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略了对不平衡状态的心理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观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大学生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走神、发呆、沉默、少语甚至抵触。反之,若辅导员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则会易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同时实施才能完成,辅导员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从而进行深入的引导以避免大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顺畅、平和、积极。关键是要形成主动积极的自我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尊心和自信心。辅导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辅导员的工作主要从“态度问题”、“方法问题”两方面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辅导员的优势在于自修课和形势政治课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进行补充的作用。在学科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辅导员对于纠正大学生偏科和偏修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如何纠正大学生上课讲话、走神、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归属心理问题,辅导员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新生入学阶段,根据大学生个体基础帮助新入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一节自习课学什么、如何学;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专业学习特点,帮助其制订计划和目标,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实践的能力。

2.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规范、适应社会、学会有意义的生活。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社交辅导和情绪辅导。在校大学生常出现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弃学等情绪,因高手云集、竞争激烈而互相嫉妒,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便自暴自弃,从而产生自卑而不合群,产生忌恨。大学生个体中的友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辅导员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大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大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法。让他们懂得“生活中的艺术是如何驾驭情绪的艺术”。辅导员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大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大学生调节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优秀的辅导员可以在各班级工作中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还可以利用每周班会将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辅导员将自身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如上所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辅导员往往是警察或保姆,对大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辅导员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与学生产生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通过事情看本质,懂得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引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辅导员师德提高的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的转变,就要求辅导员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思想层面上,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训斥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课程须完善,让其更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每个新辅导员都有系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其次,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理教育要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位教师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学校多渠道的营造心理教育环境。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里健康;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

刚入校的大学生,承载着家长的希望进入校园,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而他们当中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集体生活方式,事事需要自己动手,就会感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从而容易导致一些心理上的烦恼。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满堂灌”,学习具有多样性,主要依靠自学,这就需要学生做好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培养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还是个人才聚集的地方,许多高中时代的佼佼者面对激烈的竞争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同学接触机会的增加,学生们开始涉足爱情这个领域。然而,这恰恰也是对大学生造成困扰的问题。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处理问题出现偏激,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严重时甚至走向极端。

(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当今大学生常常面临交际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熟悉沟通技巧。另外,同学们习惯、爱好、风俗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五)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所关注。大学几年的努力,无非是为自己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近几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人数日渐增多,大学生找工作或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使得许多面临毕业的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了解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后,更要不断学习和思考。在总结日常工作经验的同时,认真向辅导员前辈们学习,在工作方式上不断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源头上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刚入校的大学生单纯而又充满好奇,从中学来到大学,是人生新的一页。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学生档案,熟悉学生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另外,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迈进校园以后逐渐适应大学生的身份,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创建和谐校园氛围

大学几年的经历和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过:“最可怕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习惯,而是养成了某种恶习却不自知。”一个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要说,更要靠做。同时,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要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帮助学生们养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打造“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班级口号。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制定好完整的大学规划。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乐观,就会自然地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三)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而不是等到出现心理问题了再解决问题。辅导员担任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也要主动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适当开展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活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针对人际交往、大学环境适应等容易出现问题的话题,开展主题活动。我个人认为,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的活动效果要比讲座的方式效果好,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长期困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简单的几次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可能会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同学帮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很多,面对心理问题生要冷静分析原因,积极引导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要从两方面思考,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其思想动态,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替学生分析问题,如果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一点,就会忽略其他的事情,所以要全面的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变换角度思考,转移注意力。

同学之间接触最多,同龄人之间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因此要鼓励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互相帮助。这样既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扰,避免一个人“钻牛角尖”的现象。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角色研究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上的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保证。辅导员是高校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随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境况的巨大变化,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机体健康、心理却严重亚健康的特殊群体①。大量事实和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作为一个承受家庭、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较高,其心理问题有鲜明的特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因地域差别(包括高校所在地的地域差异及大学生生源地的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年级差异②有着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是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冲击,二是家庭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三是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的适应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与恋爱和性有关的问题以及求职择业障碍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具有挑战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师资力量基础薄弱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离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心理辅导员,许多心理辅导员是由专职辅导员兼任,他们一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目前全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每所学校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往往只有几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③。可以说,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工作实效。

(二)教育条件缺乏保障

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加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等因素,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心理咨询机构可否对社会实施有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修与职称评定等问题。近些年赖,我国高校一般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中心,为全校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上述机构的运行前景仍然堪忧,存在诸如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公及工作区域狭小、相关资料匾乏、设施的维修保养经费缺乏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陈旧单调

高校目前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心理咨询或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之间没有统一安排,没有就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沟通,教学使用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不高,难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围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关注的是如何排除大学生的各种困扰和缓解压力,而对潜能的开发重视不够。这种传统的“不出问题即可”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时,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及其角色发展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辅导员一开始就是以“政工干部”、“政治辅导员”④的面目出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的职责主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从事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等级人才培养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2006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并确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走向。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因工作性质、职责、任务和原则都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向被视为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选群体。一是时间优势。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政工人员,亦属教师编制⑤,但一般不需要上课,他们的全部工作时间都可以用来与大学生沟通,处理学生工作。二是信息优势。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队伍,直接面对学生,辅导员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业和身心健康,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关系、经济状况、就业方向等重要信息。三是沟通优势。高校辅导员绝大多数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等方面与大学生很接近。四是角色优势。辅导员是联系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枢纽。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一般也是以辅导员为支点开展的。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与转换

(一)角色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决定了这个群体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编制即使达到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其大部分精力仍将被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占据。高校必须有效整合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专门从事心理咨询的社会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开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绿色通道。辅导员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只能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开展心理调查与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点,集中精力搞好所带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勤练内功: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也非常突出。做好这两项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有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意识,还要求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技巧和方法,这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存在的短版。辅导员应着重加强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学习,高校也应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制,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岗培训与进修深造,经常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三)有的放矢: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式过程。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必须及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通过学生干部、心理保健员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生源地、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是贫困生及父母是否离异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⑥。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档案的工作中,笔者将上述因素列为评价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学生、性格有缺陷的学生、有失恋、重病或其它较大变故的学生等,并为他们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在平时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四)构建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状态信息网络

近几年,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龙头,以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为骨干,以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为基础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⑦这一工作机制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后期跟踪等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这一工作机制的成功经验,笔者在所带学生中建立起了大学生心理状态信息网络,即在各班确定一名心理保健员,在各寝室确定一名心理健康信息员。心理健康信息员承担着关注寝室同学心理动态的职责,心理保健员负责收集本班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并定期向辅导员汇报。同时,利用自身系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一般的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进行主动干预,如判断学生需进一步心理咨询则引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五)以人为本:将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到学生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强的职业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借鉴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术,运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疏导方式,既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也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健康发展⑧。辅导员可以借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快速相识、减少孤独感,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采用班级心理辅导的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注释:

①芮东华,赵鹏.《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科技信息》2010年第25期

②从笔者对所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中发现,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疏离和心理抑郁倾向比例要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年级的学生。其中,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突出,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最好

③参见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论文论文,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第19页

④参见朱宁波,史仁民.《试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2期

⑤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

⑥李少英,石福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载《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第9期

⑦韦志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⑧王高洁,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优势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得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社会急速发展使得竞争压力也急速增加,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恐惧。另外,由于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家庭贫困等方面面临冲突和压力,使得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危害自身健康与校园安全的事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8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关键过渡期;大学生,祖国建设的未来,“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大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维护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大学作为一个人从学生到职业人过度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决定着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而大学生走过高考的艰难历程,来到全新的环境,象牙塔里全新的、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各种心理问题也接踵而来。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者,又是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针对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思考。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这一词已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更加包涵心理健康,并且后者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建议》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994年至今,党中央、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八项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持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国家而言,关乎民族希望与未来。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大学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诚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

对学校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曾经的马加爵事件让所有国人痛心的同时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而心理问题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存在安全隐患。

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和管教,全新的学习方式、宽松的生活环境、大量的空余时间,这些都让许多高中时代隐藏和压抑的问题逐渐暴露。因此,能否在这一关键时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直接决定着每一名学生未来的命运。

二、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个人魅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要想开展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一)积极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老师必须取得心理咨询师资质。实践也证明,掌握了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积极组织辅导员集体学习,从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特殊群体的发展规律、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等等方面,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同时,辅导员自身也应积极涉猎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健康的形象,提升人格魅力

目前国内各高校情况不同,有的高校拥有一支稳定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有的则采取本科生毕业直接参与学生工作的方式,辅导员一边工作一边读研。因此,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也对开展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学生年龄相仿的特点,既有消除代沟、提升亲和力的优势,又有学生对辅导员资历质疑的劣势。所以,辅导员必须树立积极健康的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弥补资质尚浅的不足。

与此同时,辅导员的个人魅力也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正如《人民日报》2012年9月18日4版中的《“软”权力更值得追求》一文所述,领导干部要想真正被人民拥护,靠的不是权力,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辅导员亦然,健康的形象、得体的语言、独特的亲和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感染力都能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果。

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与大学生一样,辅导员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兼数种角色。辅导员是服务于学校和学生的工作者、管理者,同时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肩负着来自工作和家庭、兼顾自身发展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重压力,并且工作中随时可能面临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因此,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是辅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想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体育锻炼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加班是经常事。因此,要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状态,身体健康是前提条件。在工作之余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同时也可以保持身心愉悦。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逆境,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排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辅导员也是一样,除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工作中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可能被不良情绪感染。尤其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经历尚浅的老师,许多学生的问题可能辅导

员自己也没有遇到过,有时甚至处理的事件本身连员都无法承受。因此,辅导员必须像劝导学生一样,自己也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遇到问题可以向家人、朋友、同事寻求帮助,或者主动倾诉,以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避免进一步恶化。必要时也可以到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三)保持积极心态

有人曾说过,做好学生工作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而学生工作队伍更是这工程师中的多面手。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除了知识,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引路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能更好的指引学生,辅导员自身就需要是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同时为了提高处理特殊事件的能力,还要懂得必要的生活常识、医学常识甚至是法律常识。因此,难免有个别的老师觉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千头万绪的工作、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没有良好的心态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工作的。所以,辅导员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遇到特殊事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且把工作和生活分别对待,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学会享受生活。

四、掌握科学方法,分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为了更有效率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应建立和健全学生的心理档案。将重点关注的学生归类,总结个案中的共同点,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相互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档案的建立也可以积累经验,把解决问题的体会标注在档案中,以便日后查阅。此外,档案的建立应该一人一档,并且做动态管理,清晰的记录通过实施哪些措施,学生有哪些变化。

(二)分年级培训,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与解决问题相比,预防措施同样重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就是很好的预防措施。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问题,并且问题的出现比较普遍,有共通性。因此,除了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会更有针对性。

大一年级,学生入学可能出现诸多问题,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造成的失落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造成的情绪低落、人际交往问题导致的孤独感以及对未来目标不确定的茫然等等。这些因素若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累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针对大一年级学生,辅导员应该组织团体适应性训练、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破冰,相互熟悉并建立友谊,有了集体归属感做保障,很多新生的不适应现象就能化解。

经验和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状况是四个年级最差的。这一阶段,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处于一种渴求状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且经过一个学年,有的学生出现挂科现象,学业压力变大,而对于爱情和性的好奇和渴望也比大一时期强烈。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出现问题的几率更大一些。

针对大二年级学生,辅导员老师应当适时开展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学院的角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宣传周、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等方式,将死板的说教变成学生愿意参与并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同时针对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可以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帮扶小组结对子等活动。

而大三与大四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来自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缺乏合理规划而导致的茫然和失落感。因此,辅导员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一对一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确定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适时开展文体活动,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比起上课、听讲座,课外文体活动更能吸引学生,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健康活泼的校园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开展趣味篮球赛、卡拉oK大赛、越野赛、集体远足等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也可以开展“智运会”等类的比赛,并且建议小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可以同时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培养学生“寝室小群体、学院大家庭”的观念,增强归属感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9

[关键词]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员;心理健康

随着心理咨询与学校教育结合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模式层出不穷,改变了以往只有专业心理老师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学生只是心理咨询对象的状况。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培训一些有助人意愿、助人潜力的学生成为朋辈辅导员,利用朋辈心理咨询解决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应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朋辈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在同辈及朋友之间进行;因为朋辈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所以朋辈心理咨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学生掌握自助和互助技术。此外开展朋辈心理咨询能弥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不足,是对于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朋辈心理咨询有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通过心理训练,培养更多合格的朋辈辅导员,对提高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校园里自助助人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培训,培训作为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并进行培训前后的对比研究,为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实验依据和可操作性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通过校园网信息和海报招募朋辈辅导员的方式,经过面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中筛选出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的80名大学生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其中女生36名,男生44名,成员年龄19~22岁,平均20.5岁;文科学生46名,理科学生34名。

1.2 研究工具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personalityQuestionaire,epQ)和一个根据利克特量表法自行设计的利克特(Likert)5点自我变化评估表。在培训前后采用这些量表对训练的学生进行前后测(2次测试时间间隔4.5个月),所得数据输入到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研究过程朋辈辅导员培训主要遵循团体小组培训的技术和原理,每周培训1次,每次2小时,共18周,36学时。培训内容具体包括:①朋辈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及理念培训:包括自我意识、朋辈辅导员必备的信念与人格特质、对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等。②心理咨询基本理论培训:包括心理咨询的理念、原则和基本方法,如: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咨询理论。③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包括面谈技术、聆听技术、非言语行为的掌握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及技法的训练、心理个案的记录与转介等。④心理咨询实务操作培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模拟咨询、网上咨询、心理剧等多种形式进行如人际关系与沟通专题、学习专题、压力应对专题、恋爱心理专题、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专题等具体心理咨询实践操作。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朋辈辅导员、SCL-90测试结果比较SCL-90用于反映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培训前后SCL-90各因子均值变化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SCL-90、epQ及自我变化评估表前后测量比较分析从表1中可看出,后测SCL-90各因子分除“其它”因子(睡眠和饮食)外均低于前测各因子分,表明受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全面的改善,其中躯体化、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这些因子差异显著,说明通过一定时间的心理培训后,学生的这些症状得到减轻。心理培训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训练前后学生在n向量均值前后差异显著,内外向e分值前后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经过培训后,学生的性格相比之前变得更为开朗外向,情绪趋稳定,这与SCL-90中相关的强迫、焦虑、人际敏感因子的改善变化是一致的。采用自我变化评估量表来评估学生培训前后在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关心他人等方面的变化。自我变化评估表采用利克特5点计量,假设学生的心理初始状态为0分,要求所有培训学生在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数值为变化程度,数值越大,说明在某项上的变化程度大(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0分)。表3数据表明,受训的朋辈辅导员在总体上对自己的变化持肯定态度,后测的总均分都高于2.5分,经过均值差异性显著t检验发现,除了与人沟通这一项接近显著水平,其它各项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学生总体上打破性格中的自我中心,开始理解和关心他人,与人交往,培训的学生更具有乐群性。朋辈辅导员培训有助于改善学生自我认知、情绪调控能力,学生能逐渐中肯的评价自己,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能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性原则加强策略

一、开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当下高校及管理职能部门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性,却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不予重视。但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高校内部的稳定安全局面的保持,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就显得很重要。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缺乏切实的关怀。

长期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甚至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必然能够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冲突、自动平衡自身的心理失衡,因而对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注意和关怀。加之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一项消耗性的隐性工作,短期内难以见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甚至被放任自流。但实际上,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差,在生活和发展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会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1)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转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扮演角色的增多,而每个角色对辅导员提出的期望要求是不同的,使得辅导员的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加剧,这些冲突往往使得辅导员无所适从,心理时刻处在冲突之中,严重影响着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2)工作压力大。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也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的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安全维稳、就业辅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学生危机处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甚至造成部分高校的各个部门但凡与学生有关的所有事就找辅导员来办。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余,学生的安全责任、提高毕业班的就业率的任务又往往担在辅导员的肩上,部分高校要求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和毕业生就业率的责任状,使得辅导员时刻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松懈,连睡觉都无法安稳,就怕半夜手机响。面对种种工作任务和各种可能影响到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准备着应对各种问题,使得辅导员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3)职业焦虑。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一部分来源于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一部分来源于辅导员工作本身很难提供给从业人员成就感。虽然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但是往往得不到社会及高校的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上,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在学校中地位低,在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只讲奉献不讲待遇,对他们的进修、晋级、职称评定等关系到前途发展的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另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属于育人工作,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看不到效果。高校辅导员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即不被认可重视,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正向的反馈,同时很大一部分的高校辅导员还要忍受自身的专业日渐生疏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煎熬。因此,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焦虑,严重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1.服务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首先应该遵循服务性的原则,是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而不是居高临下来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已经处在一个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角色冲突激烈的位置上,因此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应以不再增加其工作思想负荷不占用其宝贵的业余时间为前提,并在充分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以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其心理冲突、提高心理素质为整体目标,进一步拓宽渠道,探索切实可行的多种途径,服务于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他们强化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各种因为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等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型原则,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适应辅导员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好地塑造个性,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非是针对极少数心理健康已经受到严重损伤的有心理疾病的人员,而是为促进所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的。

3.预防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正确定位在于缓解工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角色冲突,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应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即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维护上,兼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预防性原则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树立与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以防为主,以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到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上,做到早期预防,由被动走向主动,使高校辅导员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心理状态上,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4.主体性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比,生活阅历更为丰富,心理水平更为成熟,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应努力唤醒辅导员关注自身的心理良好发展的自主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原则首先体现在心理健康服务要提醒辅导员关注自身。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导向中,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奉献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这往往使得辅导员不关注自己、忽略自身的各种需求,渐渐损害到心理健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辅导员为主体,在对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着力引导辅导员关注自身,提高自我平衡心理冲突的能力,合理解决各种心理冲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主体性原则还要求在给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避免“智囊化”的倾向,就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为辅导员出谋划策为他们提供各种答案。当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解决所能为辅导员提供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辅导员可能会养成依赖心理,而忽视自身潜力的挖掘,结果事倍功半。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1.深化认识,加强宣传。

目前,学校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对辅导员只用不关心不培养的局面,轻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定心理健康服务对辅导员工作与成长的作用和意义。而辅导员往往也忽略自身的各种问题,对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一定的心理顾虑,即使已经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辅导员也讳疾忌医。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加强宣传,让学校和领导认识、意识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必需的物资和人员的支持。同时,加强宣传让辅导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服务,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这也将直接有助于对学生心理疏导活动的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人员配备有限或资历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场地设施不完备,无法提供给师生满意的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长期的、隐性的工作,其成果显效较慢,或者说难以评估,因此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导致物资和人员配备都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部门的投入,使人员和物资得以完善和提高,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3.构建全方位的高效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是一个多因素、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与配置,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实践中采取定期心理健康测查为参考,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训练为主要形式心理咨询服务为重要补充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建立起宽松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帮助维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1)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和录用环节就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如卡特16pF测试、SCL-90自查量表,尽量避免不适合学生工作的人员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来。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压力大、角色冲突多、成就感低、应激事件多,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心理健康,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测查,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做调整。

(2)有效开展多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心理咨询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应激源有其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如何处理普遍存在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解决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达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个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特质不同、所面对的应激源也是有特异性的,当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起到作用时,那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就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和接受心理咨询对于还能起到对学生的一个示范榜样作用,消除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偏见与误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需要避免心理健康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化,避免对参与人员进行价值批判,也要避免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加强高校辅导员文化活动建设。就如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对员工的文化活动建设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却并不重视对辅导员的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和辅导员集体的归属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种种特长爱好,营造出宽松富有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人际环境,缓解工作的压力,进行精神辅导,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4)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影响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应激源大多数是由辅导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引起的,特别是学生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学生工作边界的无限弥漫而导致的工作负荷大,责任无限化、社会认可度低、待遇差、晋升路途窄等都给辅导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高校要着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降低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感。尤其是要划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清晰明确,改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管理教育服务等一切事宜全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降低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缓解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并认可辅导员的工作,对辅导员多尊重多理解,改善办公环境与条件,提高待遇,建立培养晋升的通道,熔促进辅导员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于一炉。

参考文献:

[1]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10):292-295.

[3]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