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热门15篇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热门15篇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热门15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5:26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篇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因为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学途径逐渐多样化,尤其是情境教育法的融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情境+思政”教育模式;理论依据;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i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02―0014―05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政治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人的认知视域逐渐多元化,而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显得格外突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鉴于学术界目前对“情境+思政”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界定共识,因而本文主要对“视域融合”与“情境教育法”两个关键概念加以梳理。

1.视域融合。德国哲学家、当代诠释学大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把“视域融合”作为其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其影响重大的诠释学理论体系。“视域”,又称视界、视野,原意是地平线。伽达默尔认为,“视不仅仅是眼睛在看,眼睛对客体的一种端详与观察,它更是在时间流逝中历史地看,融入过去、现在和未来地看。”[1]“视界是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视域”是非封闭的、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当主体在“视域”中运动时,“视域”会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当下的主体视域可以扩容过去的视域和他人的视域,这样就会产生“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本意是指两条地平线相交融的一种状态。各种变动着的小视域交织在一起,碰撞并融合,便形成一个大视域。小视域往往受到多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局限而有限性与差异性,通过与他人视域的协调、融合,能克服诸多小视域的片面性。这种视域融合是永无止境的,可以使人的视域在“对话――理解”中扩大并趋于无限[2]。

2.情境教育法。所谓情境教育法,说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用以形象为主的、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乃至身体机能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在体验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社会生活场景进行提炼、加工后,作为形象素材影响学生。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心理情境运用于教学的尝试。心理情境相较于传统的具象情境,具有主观性、互动性、渗透性与可控性的特点,更强调个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调节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动机的作用,促进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协调统一[3]。

基于视域融合的“情境+思政”教育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其理论基础,不仅包括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还包括马克思的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原理以及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理论。

1.人与环境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辩证论述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这一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的根本理论依据。一方面,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马克思在当年评析机械唯物主义环境论时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6]。在充分认识学生本身客观情况之后,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建出这样的理想思政教育环境:学生因为喜欢而自愿接受教育,教师因努力有所获,而乐此不疲;另一方面,环境对人具有反作用。一个人生活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向或负向的引导取决于外在环境的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将其不断内化,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实践思想和行为实践。

2.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包括显现的意识与无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和谐、愉快、亲近的互动心理氛围,并创建具有情绪感染力、艺术表现力和理想召唤力的教育环境,同时运用滋润、感染、渗透等一系列间接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以增强学生的无意识,满足其最细节、最本原的需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情境观则认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需要知识个体与环境实现交互[7]。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尝试将“视域融合”“情境教育法”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实现教育主体、对象、内容之间的“对话―理解”,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基于视域融合的高校思政情境教育的开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的空间仍然很大[8]。

1.教师创设的情境单一。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效的情境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二,一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层次。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最难的是教师对学生所处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但是目前高校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在维度上具有单一性与固化性,与学生的视域交叉有限,无法在学生心中构建起个性化的、恰当的心理情境。这种由单一维度的情境教学所产生的外部刺激及其感知,无法与学生过去的经验、体会等内部认知变量相结合,也就无法丰富学生的意义世界,难以达到改变学生思想认知和实践行为的目的。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2篇

摘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在当下体现出紧迫性和重要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任,思政教育会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我国高职思政教育,还需立足大思政视角和工作格局稳步开展。

关键词:大思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高职教育立德树人

相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顺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要求的转变而展开的,也是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高校思政教育则更为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还需要从高职思政教育思想和方法等角度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思政教育中重视职业素养,轻视思政教育

职业素养的培育,一向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因此,即使是在思政教育中,高职教师也是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过分重视对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会出现德不配位等问题,过早地接触到“职业发展天花板”。

不同于以往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高职学生很容易就接触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当言论,并极易受此误导,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会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

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在高职思政教育教学中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采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基于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在当前背景下十分重要且必要。

2.思政教育形式中的“单向输出”模式较难扭转

“单向输出”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在高职思政教育中也不例外。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文化知识类课程缺乏兴趣,相较于能够提升其谋生技能的专业课程,很多学生都认为思政教育课程就是走个形式,在上课期间更是左耳进右耳出。另外,高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和手段都较刻板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念“独白”,学生较少有回应。久而久之,高职思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被消磨殆尽,在课堂上也不会刻意营造教学氛围,“单向输出”更为严重。这样的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目的。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着力突破这一困境,扭转这一局势,落实“双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3.思政教育课堂参与度不高、实践性不强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以往历史的追溯和对当下国际形势的分析,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之间缺乏共鸣,学生更是在思想认知层面认为思政教育内容都是老旧的知识,只要在考前背诵一下就能够通过考试。另一方面,在实践性方面,高职思政教育中缺少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都比较抽象,这也会影响高职思政教育的实际影响力。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增强其教学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1.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深化高职思政教育思想改革

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提升高职院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思政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需要组织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探讨,明确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帮助学生明确思想道路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学生做好榜样。除此之外,提升学生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积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接受思政教育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大思政教育格局,在专业技术学科教育中也要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高职院校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例如,在会计专业课程学习中渗透高职思政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将思政教育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联系起来,变孤立的学习为具体有联系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体会,对于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实效性也是大有裨益的。

2.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思政教育改革

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是提升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例如,教师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获得学生对课堂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教师利用微信群等聊天工具,收集学生对于高职思政教育的反馈意见,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成效,更是体现了高职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一来,也能够改变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单向输出”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能够达成师生共同建设高职思政教育课堂的目的,有助于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略之一。

3.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增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

家社体验式教育是增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有效性的关键。以往的思政教育重点是理论教学,受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真切体会理论内涵,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高职可以协同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立足大思政教育格局,家长要给学生做好榜样,要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以满足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视角的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职思政教育长期以来受制于学校教育观念和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欠佳。基于大思政视角,创新家社体验式教育,重视学生意见表达和反馈,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政素養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旭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0(7):90.

[2]雷丽.新时代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育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9):70-71.

[3]胡娟.浅谈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2):154-155.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3篇

摘要:在构建思想理论政治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当中,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课程当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专业课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就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同时也要把思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信原理课程

高校思政的工作关系着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为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让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政的精神,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要学习渠道,每一科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理论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各科课程都充实的利用好思政教育资源,我们的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改革中是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的,它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讨思政在高校的教学改革路径。我们将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确定通信原理课程的思政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路径将思政教学融入到通信课程教学当中去,⑺颊贯穿于整个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当中。

一、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

1.专业课程思政的总目标

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全方面教书育人的目的。每一个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专业的不同,他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教学培养方案也有所不同。尽管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教学目的,他们教学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将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教学课程融合在一起。[1]办好中国特色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在一起。同时我们要越来越重视传授知识与道德培养的结合,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主流价值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主流价值与专业课的教学贯穿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素养。如此一来,可以扭转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政教育的局面,有效地将思政教育普及给每一个学生,办好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全方位人才。

2.通信原理课程的思政目标

通信原理课程是专业课程当中的分支前沿学科,它反映的是人们在网络时代的数字化生存能力。通信原理课程针对的大部分学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学生,通信原理课程在工科学生当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他是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它其中包含的理论是学生在研究和工作中都需要运用到的。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加工,让学生将其与自身的专业联系在一起,发挥最大的功效,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生存能力。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与课程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政和道德觉悟,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国家振兴的责任,实现通信课程的思政目标。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目的。

二、探求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途径

要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政融合在一起,必须找到适当有效的路径,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同时也将更优秀的思政理念传播给每一个学生。然后把优秀的思政理念和一些优秀的行政理念结合在教学当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更好地将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当中,达到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

1.以传统行政理念作为融入点

为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将传统行政理念融入到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运用优秀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给我国的文化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让他们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能够让学生将思政无形的刻入心中,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2]这也为我国提出的全方位育人培养人才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能够将自身的学习理念和学习目的升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更加具有目的性,将自身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在一起,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思政知识。

2.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

通信原理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的技术课程,通信原理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打下重要的基础。我国在提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更加地注意了学生的专业教学实践和思政的融合,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发现思政给自身思想带来的升华,以及帮助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平等的教学,在平等的教学当中获得知识,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价值引领融入到通信原理课程当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理念,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充分地让学生消化和吸收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发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的影响,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影响。

三、确保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

1.课前问题探究

要通过思政教育的内容将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成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当成学生的课下任务,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收集资料,然后分析和提出问题。能够通过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政素养。将通信原理课程和传统文化以及思政理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专业课程的推动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自己承担的责任,努力地将这门课程学精学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3]同时也回答了我国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2.课堂小组汇报

x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队选取课题,并针对这个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帮助老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让老师能够正确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使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纠正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学生在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汇报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及道德取向,这样老师才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在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老师对学生不了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只能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政教育,不能够很好地实现思政与教学融合的目标。

3.课后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进度,除了课堂上的互动,在课下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后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获得充分的理解和巩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同时也将专业课程学习得更加扎实。课后指导相当于一个课后辅导班,能够帮助学生弥补缺漏,让学生在发现不足之后,能够及时的补充。通信原理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而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并且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果,明白追求真理就要有不退缩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步骤来发现学生对待问题的态度,以及在探索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行为来发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道德。然后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动向,利用思政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再结合与家庭的沟通,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有用有益的知识。同时也能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的课堂体系,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达到全面教书育人的目的。通过思政与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使命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思政教学的改革,将教书和育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专业课程思政的结合,不仅仅让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满意度以及认可。

【参考文献】

[1]杨小凤.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师理科学刊.(2017).print.

[2]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公共伦理学”课程为例.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

[3]刘蓉.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4]陶秋香.浅谈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专科生为例.科技信息.(2013):.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4篇

一、想象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谓想象力,就是人脑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不仅能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能想象出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正是由于具有想象力,人们才能不断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从而成为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和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也指出:“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

人类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和发明创造都萌芽于想象。例如,我国古代哲学典籍《庄子》一书中,许多深刻的哲理是通过想象力丰富的寓言来表达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提出“太阳中心说”前,曾想象“太阳坐在宝座上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把原子设想为一条条头尾相连的环形蛇,并由此提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想象磁一定能产生电,之后通过9年实验,提出了电磁感应原理,并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的雏形。而元素周期表、万有引力、场、基因、多维空间等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也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结晶。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些老师会认为自己教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这样的,怎么会有问题呢?熟不知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见识、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如果我们教师自己不跟进现在学生的思维,不与他们同步或超前,对学生想象力就难以做出正确评价,那么就会和学生格格不入,就难以引导学生想象,肯定阻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除了不断学习进修,还要多看儿童读物、科幻片、动画片等,并且课余时间要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互相交流。

2.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

要熟悉并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到:促进学生想象由无意向有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无序向有序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模糊向清晰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片面向全面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易变向稳定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单向向多向过渡,促进学生想象由顺向向顺逆灵活过渡。

3.培养小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从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力入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到实际中的活动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如何确立观察中心等等,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尽可能详细地说出观察到的情况,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想象得准确。

4.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

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如跟学生讲话时,要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讲课时面带微笑,使孩子们感到亲切;要注意留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时间等等。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想象。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约束,产生一些离奇甚至荒谬的想法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孩子们的思维过程,在对其进行耐心引导与纠正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大胆想象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错误的想法可以纠正,但想象的积极性一旦消失,则无法换回。

5.要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想象的知识基础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儿童的知识范围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扩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的生活化的课程,许多知识来自于孩子的自我实践总结,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思辩能力。比如在《风儿轻轻吹》《清新空气是个宝》等课教学中,不仅要对风、空气等概念要清楚,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发现“风”“空气”到底是什么,并与广泛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想象,使孩子们在抽象中认识这一概念,并懂得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获得了坚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自由想象,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的,总结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纪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则形成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7.对学生的想象及时评价

对想象正确、迅速给予鼓励,对有创见的要大力表扬,对不正确的及时纠正。学生表达想象结果的过程和教师评价过程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良好的手段和时机。在评价学生想象结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多表扬少批评。即使学生想错了,也要先表扬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然后再热情耐心地指出错在哪里,以保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二是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结果。如果把学生创造想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对磁头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不能因循守旧,应因时因人,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方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之达到最佳的效果。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5篇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历程,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为培养人才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育人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如果说,育人是学校的“骨”和“筋”,那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气”和“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虚事实抓

虚功实做,软件硬抓,软硬兼施,才能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把目标、内容、政策和载体由虚变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由软变硬,才能真正做到软任务硬化,软意识强化,软指标量化,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建设

。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

(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宏观含量。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置身于日益丰富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放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考察,社会急剧变革的大环境中分析,世界新科技革命大格局里研究。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循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个中心:

以自我成材为中心,学生中出现了考研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去图书馆人多的现象。但深入分析部分学生的成材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多,主导思想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目标,与“四有”人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两个矛盾:

学生自我期望值高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矛盾,要求改革呼声很高,但一旦改革伤害切身利益,往往表现出不满情绪;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娱乐设施的矛盾,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娱乐手段落后,许多学校周边文化是社会低俗文化(影视厅、歌舞厅),不能满足学生高品位的文化需求。

三个压力:

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完善,求知欲旺盛,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经济压力,由于招生收费并轨,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占5%。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人均收入800元以下的;特困生是指每月伙食支出80元以下的。

家庭经济能力脆弱,难以支撑学生完成学业。就业压力,人才招录和使用上某些不公平竞争,担心自身才能和发展前程会被无规则的选人用人机制断送。

四个转变:

由关心西方思潮(包括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转变到关心中国的国情,从80年代的“西方热”转向90年代的东方文化热;

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转变到比较求真务实;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由一味地追求出国留学,转变到国内寻求用才之地。

五个更多:

大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五个更多。

更多地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成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地采用批判的标准,而不是建设的标准;更多地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的标准;更多地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演变的趋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演变的评价,应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和“四有”新人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种取向并存;

从个体看,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就发展趋势而言,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社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有以下特点:

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青年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

主体性。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群体取向的多样性。青年学生对成材的设计是多视角、多方位的。

(1)以学业为目标;

(2)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

(3)以出国、经商、赚钱为目标;

(4)对人生未来的发展没有正确目标。

时代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

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

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败坏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确立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树立“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二、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学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7篇

题目:

论大学生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摘要:

大学生做好很有必要。大学生只有深刻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认真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才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活就业

在人生的舞台上,为什么有些人的演出能够获得鲜花和掌声,而有些人的演出则索然无味,令人找不到头绪?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演绎自己的经典,突出自己的精彩。而有些人则如任人摆布的棋子,进退不由己?

追求卓越,渴望成功,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不懈追求,更是21世纪人们的热门话题。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迈向何方。职业规划就是个人发展的一盏明灯,让我们清楚自己未来的道路的方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清楚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明白如何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去制定未来发展的道路,他必然更容易实现成功的梦想。

然而,何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一位总裁曾经说过:“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想想看,一个人在工作中只能赚到薪水,其他的一无所获,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因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人生的规划,明确自己在各个地方的位置,明知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要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要站在十字路口迷失了自己。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的我们要找准标尺,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发挥自身的潜能,制定合理的规划,一步步的向心中的高峰攀岩。

我们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人生的理想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希望在这里奠基,美好生活将在这里开始。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很多同学会感到不适应。

大学生活,我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使得有的同学开始茫然,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大好的光阴浪费在网吧或床上。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我,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时间应该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有哪些方面不足需要弥补。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为650万~700万人次,加上2009年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多么可拍的数字!就如此真实的的出现在你我身边,不做好准备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将会无法养活自己。

“与我同行共访校友足迹”考察队调查报告:通过问卷结果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大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毕业时才开始考虑。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我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让我们能够在毕业时拥有更高的起点。

中国的古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因此当代的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所学专业、最大兴趣等因素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不断地努力奋斗。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因而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参加学校活动,被动地应对毕业和就业,甚至在即将毕业时对自己想干啥、能到好工作。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仍然找不到“用武之地”,反过来干啥、会干啥都不清楚。就业时常常是拿着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着撞到好运气找埋怨招聘单位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他们的失败归根到底就是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由此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头脑。”可以说,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我们就能在职场上享受更多的鲜花和掌声;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或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在职场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坎坷和荆棘。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从大一开始就及早谋划,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不仅有利于大学学业的圆满完成,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创造成功的人生。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8篇

摘 要:近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变,其中在对高职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进行看创新与改革。当前,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中,改革的核心是使高职思政内教与外教的融合,使其将思政教学与学校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来说,应该怎样才能推动高职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呢?这须要高职的老师了解当前的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堂存在怎么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措施。因此,本文以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为主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思想教育改革

在新的时期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支持,而大思政的出现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发起了调挑战。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与创新,从而使得高职学生的思政观点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要面临的问题与要完善的相关制度,以保证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思政背景下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对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思政教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使思政教育顺利完成,就需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思政教育。下面我们将以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及人本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要求高职教学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在大思政的背景中,我国的高职思政教学要根据大思政的基本目标来完成。而要想围绕大思政的基本目标就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手段。在高职的思政教学中好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性,这也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完成的目标。高职的教师需要注重提升战略性,把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为指导思想与方向,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思政教学进行创新,确保高职思政教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能适应大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来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进步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社会中,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高职的思政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导向作用。高职的思政老师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基础,将思政教学融入到高职的教学体系中去,以此来提高高职思政教学的课堂质量。希望以后的高职思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重视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

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具有人本性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一定要具备人本性。人本性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保障,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学始终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高职教师在教学时,须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而后在对高职的思政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保证高职的思政教学能够发挥出其价值。在大思政的背景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思政老师是教学的引导人,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进行讲解与分析。

2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的分析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想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高职思政教学改革就需要对高职思政教学理念进心创新。高职的思政教师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为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在创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为学生服务为基础,根据学士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思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教学,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以此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创新高职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融合发展,体现出创新模式在之后的作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在创新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建力与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评价。相信在进行高职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后,会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动机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思政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要对思政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这要求高职的思政老师要积极的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提高对学生的思政情况的分析,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思政的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细化、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每个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对上诉的分析,我们详细了解到,高职思想和政治课程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一定要将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不断的深入,从而有效地处理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困境和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05):192.

[2]_.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131.

[3]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01):103-104.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9篇

多年来,我院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生已经从以往的社会精英逐渐成为广大劳动团体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时代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团体,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劳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尤其值得辅导员老师们研究和探讨。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其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劳动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案例概述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我院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以系志愿者部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年来,通过电子信息系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志愿者部共组织支援者参与志愿服务23次,服务总时长达247小时。在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彩色粉笔支教组织”,参与了支教、环保、敬老等活动,成为我校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其中,以“彩色粉笔组织”为主的支教实践活动尤其具有教育意义。

三、案例分析

1.理论依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掌握和学习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个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方面欠缺具体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因此,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是亟待大学解决的问题。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大学生对劳动、金钱、劳动力、责任、奉献等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劳动的了解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实践机会了解社会个体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所在。因此,为他们创造适当的劳动参与机会,让他们深入到广大劳动者当中,能够逐渐培养起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在大学生中搜集其对于劳动、个人价值、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其征集实践活动的方式、地点等,然后综合分析其心理特点,初步确定活动形式。

(1)结合上述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大学生思想状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利用走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地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4)收集来自于实践地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撰写实践心得,总结活动成果,以确定今后活动目标。

3.活动内容

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希望小学。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找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的艰苦环境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当看到一双双饱含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长期帮扶活动。

开展支教活动,落实帮扶计划。在确定地点之后,我们制定了一套支教方案,并开始着手准备。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里,以“彩色粉笔”爱心支教组织名义先后进行了5次支教活动,分别教授了体育、音乐、美术、社科等课程。同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拉近距离,深切了解了他们对支教活动的内心感受。

筹集活动资金,延续支教活动。为了能够长期对九门口希望小学支教,完成帮扶计划,我们通过在校内外收集废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来筹集我们的活动资金。同时,也会定期在市中心等地进行宣传,呼吁爱心人士捐书。至今,已筹集教育帮扶活动资金元,书籍213本。

广泛宣传,吸引各大媒体关注。在对小学支教期间,得到了秦皇岛市电视台、秦皇岛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庆典活动上,也受邀前去宣读倡议,吸引社会的关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希望小学。

爱心支教,永不停歇。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同时,来自台湾的林珍珠老师捐赠给我们2000元的活动资金,以表示对我们的支持,支教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目标就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把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纳入他们的视野。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道德的需求。只有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才能了解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此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法制规范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劳动不只是获取金钱和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为社会服务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从而逐渐建立了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0篇

摘 要: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是整个学生教学工作开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鉴于此,本文针对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探讨,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构建提供帮助,提高现有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推进,针对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学生培养中,提高学生教学培养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都在研究的一项教学内容。思政课作为学生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够激发学生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课程协同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也能够作为课程引领协同教学培养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所以需要强化思政课程引领下协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实施,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一、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协同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中,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了转变,所以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还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为学生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构成之一,对学生自身学习以及思想的转变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政水平,这样才能让教师逐步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教学质量[1]。首先,通过协同视角下的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分析后得出,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和引导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教学培养中的主要思想,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其次,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指导,能够提高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力,是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性内容之一。因而在强化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必须要将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协同课程发展建设工作完善,以此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弘扬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

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思想传承内容,对于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实施而言,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的传达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培养中,能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最终价值渗透。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就新时期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了现阶段学生教学培养中,对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渗透和培养的意义,并且要求各级院校在开展学生教学工作实施中,应该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实施,将核心价值观教学思想传承工作落实,以此满足学生教学工作实施需求,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学习能力,为新时期学生教育工作转型提供帮助[3]。

(二)传承新时期教学改革思想

教学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中一直在完善的推进的一项内容,对于现有学生教学改革工作事实而言,教学改革是转变现有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所以应该及时的针对教学思想转型作出分析。通过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为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思想和观念传承提供帮助,因而必须要重视起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工作分析,提高现有教学改革思想传承能力,为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所以为了能够展示出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需要针对教学改革思想传承作出科学的改进,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实施提供帮助,展示出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特色。同时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也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引领思想传承学习,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转变提供帮助,激发出学生思政学习热情,无形中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三、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

以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建设是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实施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思政课程引领教学实施效果,需要从学科协同的价值引领着手,就思政课程引领中的价值引领作出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在当前我国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各个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开展也在逐步完善,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价值的引领工作分析,只有细化了学科价值引领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为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首先,按照不同学科引领教学工作培养需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到学生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融合效果。其次,将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融入到学科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现有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二)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

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主要是针对思政课程引领实施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施而言,在现有教学工作改革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需要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引领着手,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工作实施中,就应该注重队伍协同建设,以科学的教学培养工作实施为基础,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改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样才能在后续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学生教学管理质量。首先,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师德师风建设,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着手,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其次,从协同教育建设工作着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学科教学工作实施中,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做好思政课程引领,以此满足学生教学需求。所以在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出科学的指导,从而能够找到思政课程教学引领的方法,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以此满足新时期协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需求。

(三)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

思政课程作为其他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想展示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用,就应该对其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方法和流程梳理,然后及时的将教学示范展示工作完善,提高学生课程引领作用,从而满足学生的课程教学培养工作实施需求。在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针对学生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培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需要就课程学习的示范引領作用突出,也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学习的意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示范课程建设,如以德育思想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提高德育思想渗透能力,从而完善思政课程引领示范作用。

四、结语

对于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思政课程作为其他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思想转化与传承。因而在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需要注重思政课程协同课程引领教学分析,从而保障在相关教学引领实施中,能够提高课程协同教学培养质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后,将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即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和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等三方面,只有完善了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路径构建,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1篇

摘要: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根据自我生活的体验,在人的生存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自我心理倾向。是人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自己的一生,使生命的过程更有意义。在不同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人们以不同的人生态度生活着。大学生应树立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埋头苦干的人生态度,树立诚实谦虚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人生态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直接影响到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有密切关系,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态度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有多个,第一种是奥尔波特对态度的定义。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第二种是克瑞奇对态度的定义。他的定义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第三种是弗里德曼对态度的定义。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

2.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_依从_;第二个阶段是_认同_;第三个阶段是_内化_。所谓依从是指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在一个人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一个人早期生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从这个阶段。所谓认同是指一个人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与心目中榜样的态度相一致。而内化对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每个团体都有规则,明确或者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规则,这就要求团里中的人都应该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人生态度的形成。人生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例如当婴儿出生在一个家庭后,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对他的期望,父母的举止言行,家庭对他的各种影响,对他都会有非常重要作用。这就促使他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形成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己对待各种事物的的看法和态度。心理学家认为,一旦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形成后,便具有了种种特有的内在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使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的预测性和倾向性。如果形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会促使一个人与生活保持和谐。反之,则会阻碍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3.影响人生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人得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一定的社会影响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欲望,二是知识,三是个体经验。

个体的欲望。一个人人生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欲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证明,凡是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对象,都能使人产生满意的态度。相反,对于那些阻碍目标的对象,都会使人产生厌恶的态度。这个过程说明欲望的满足总是与良好的态度相联系。

个体的知识。人生态度中的认知成分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所学的知识接受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对该对象所获得的知识直接影响一个人对某些对象态度的形成。例如,一个人阅读过某种科技著作,了解到原子武器爆破力的杀伤性,就会产生对原子武器的一种态度,这就是说态度的形成是受知识影响的。但是,并不是说态度的形成,单纯受知识的影响。

个体的经验。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也与一个人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例如,重庆人喜欢吃火锅的习惯,就是由于长期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

4.人生态度的功能

人生态度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力,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等等。

人生态度的社会性判断。态度的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一个人的固有和习惯,从而构成了一个人个性的一部分,使人们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持有一种固定的看法。例如,在习惯上,人们往往认为重庆人豪爽而淳朴,上海人计较而精明,这种习惯性看法往往会阻碍一个人去正确辨别个性差异,从而影响正确的社会性判断。

人生态度与忍耐力。忍耐力即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后,对困境的适应能力或容忍力。这种忍耐力往往与一个人对待困难的态度密切相关。例如,一个战士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因而他在战场上对待困难就会具有高度的.忍耐力,即使是枪林弹雨,他都能历尽险阻,顽强奋斗。

人生态度与工作效率。曾经认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越好,工作效率就会越高。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也表明高度的工作满意度可以带来高的生产效率。由此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员工的_满意--不满意_作为生产效率的指标,提出_双因素理论_。但是,后来经过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后发现,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5.人生态度对人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人生态度影响着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效率,影响着一个人对人生课题了解,影响着人的精神状态。拥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会积极参与竞争,正确面对风险与挫折,拥有极强的信心和意志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正确地处理苦乐、得失、生死、善恶。荣辱等人生矛盾,选择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的人生道路,做生活的强者。与此相反,拥有消极态度的人把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使人错误对待人生的矛盾,自以为是,或意志消沉,丧失人生奋斗精神。

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人生责任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努力树立的人生态度。作为大学生,要活得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真正活出个_人样子_来,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也会遇到艰难险阻。在困境面前,有的人会放弃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也笑,你对它哭,它对你也哭。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当你觉得眼前的世界是一片光明,人们都在向你微笑的时候,就能忍耐挫折和压力,并设法战胜它。当你觉得眼前一片阴暗和灰蒙蒙,觉得人人都在与你作对的时候,别人在欢笑,你也会认为是对你的一种嘲笑,你的心情总是忧郁、惆怅,觉得事事不顺心。拥有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克服困难挫折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例如,求实务实的人生态度,以科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矛盾。因此,只要坚持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就会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所制定的目标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邓亚萍个子矮小,尽管乒乓球打的好,却几乎所有教练都认为她不适合参加国家队。但是她到国家队不到半年,就荣获首个世界冠军,从此开始在乒乓球界称霸,到退役时,拿了18个世界冠军,囊括了两届4枚奥运会金牌,唯一一位连续8年世界女乒排名第一。其成功之道在于其三点感悟和人生态度。(1)处世心态一颗心:“决心、恒心、信心、平常心”。(2)人生感悟:实力,这是赢得尊重的唯一法宝!三、行动指南:任何事情从现在做都不晚!

为了打乒乓球,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当年她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英语时,连26个字母混合写也都写不全,到最后却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以及到国家体育组织工作13年,大概30年的时间,从运动员比赛到从事国际体育组织工作,面对每一份新的挑战,她都在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指引下一一解决了!

古今中外一些具有气吞山河气魄和力挽狂澜决心的著名名将帅,及为人类与科学作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师,都有类似特点。曾在重大执教和学习过的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院士如马寅初、李四光、黄汲清、河鲁、柯召等也是如此

消极错误的人生态度阻碍个人自身的健康发展。消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否定人的积极能动性,以个人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消极的人生态度特点是认为人生无意义,对人生和社会悲观失望,得过且过,无所追求,以消极态度对待人生的人常把命运当做借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超越困境,更不会在身处黑暗之时努力去寻找光明。不但如此,消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停留在抱怨现状、缅怀过往、不思进取的恶性循环之中。消极的人生态度,使人无法正确了解人生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规律性,然而人生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生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面对各种矛盾,不能消极地逃避,更不能被动地应对。我们需要正视人生矛盾,如果不能以艰苦探索的勇气去认识人生矛盾,以无所畏惧的胆量去解决人生矛盾,那只会阻碍个人的健康发展。

6.对学生不良人生态度的改变

改变学生的不良人生态度或建立一种新人生态度虽然比较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有的教师采取强制命令,这最多也只能引起暂时表面上的改变,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情绪紧张和抗拒。只有当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对改变态度的要求有所认识,并由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时,真正的态度改变才是可能的。教师可以及时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例如,在遇到新情况时教师预先指出情况的变化,提出改变态度的必要性,学生就有可能自己想方设法改变旧态度,并以新的态度适应新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改变原有的态度。例如,当学生不喜爱某一门学科时,如果教师能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应用这门学科知识的活动,使他逐步理解它的重要性,并设法使之在学习实践中经过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态度就会逐渐改变。教师持续的要求和及时表扬是学生改变旧的不良态度形成新人生态度的前提。因为旧的不良人生态度是比较稳固的,因此要改变它,没有坚持不懈的要求和在有所改变时及时表扬是不行的。依靠集体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其效果往往更好。团结的集体对成员的态度有较大影响。

7.结语

态度决定高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生态度。凡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失败,完全在于他们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别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失败者,往往不从自身的人生态度去寻找失败的原因,总以为他们的境遇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不知道,如何看待人生,全由他们自己的态度决定。他们不懂得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成功的要素掌握在他们手里。一个人成功与否,并不受人的其它因素影响,而受他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制约。总之,大凡成功者,他们始终用最自信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积极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有了积极的态度虽不能保证事事都成功,凡事心想事成。要想成功,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2篇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思考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

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3篇

摘要:当前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已经开展了《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现状不理想,而翻转课堂可以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本文就重点分析了在《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策略

一、前言

《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影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科学知识掌握量,更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守法效果,因而做好该科目教学十分重要,在传统教学课堂下,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应用翻转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它也可以被称之为“颠倒课堂”,通过调整课堂内外学生学习时间,将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学习相关知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会使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在课堂内,教师仅可以将自己作为学生引导者,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会利用课后时间来学习相关知识,而利用课堂时间向教师提出与课后学习知识有关的问题,借助教师教学思想解决自学问题。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目标、更改自身学习节奏以及学习风格等,教师则采用协助与讲授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与知识产生的需求,此时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主体,教师角色、课堂管理模式以及课程教学模式均发生了变革。

三、在《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策略

1.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课前活动

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已经积极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一设备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对《思修与法律》知识更感兴趣,因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课前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教师在讲授《婚姻法》一课前,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动态直观呈现出从古至今我国家庭人员的变化情况,并在播放过程中,渗透出在不同阶段国家所颁布的婚姻法律,促使学生对该节课知识更感兴趣,进而可以主动学习。

2.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本身就是课堂学习主体,因而一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与自主学习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承担自自身教育者的责任,通过使用合理的话语,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思修与法律》的重要作用,并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分析相关知识。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建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分析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占用学生部分时间,为学生举出实际违法犯罪例子,让学生看到违法犯罪者最终结果,促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法律知识以及拥有高水平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可以在翻转课堂中更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结合教学内容,布设课后学习任务

虽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应占据学习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思修与法律》知识,合理布设课后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可以明确自主学习方向,进而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例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完《诉讼法》相关内容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使用翻转课堂时,就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对本节课知识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布设“如何正确运用《诉讼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任务的引导下,更透彻地掌握上述方面知识。

4.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通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了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责任,要想在《思修与法律》教学中更好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收集学生在自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收获更多的思修与法律知识,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与法律意识。

首先,职业技术学校思修与法律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并凭借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在学习该方面知识时,主要会产生的问题,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确不同课程内容学习重点,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效;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到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当前在课堂内主要探讨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已经解决,哪些尚未解决;在做好学生学习问题总结工作后,教师就需要为班级学生进行整体讲解,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更透彻地掌握本节课知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思修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十分有必要,在实际应用时,教师应合理借助多媒体设备,尊重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布设课后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反馈解决学生自学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思修与法律》课程知识,进而让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4篇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随着进行着改变。那么,如今的大学生拥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念呢?

(一)学校的影响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自小以来,就接受着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洗礼。从小就开始学习孔孟之道,之乎者也。但是,在学习过后,能记得的有几人,完全熟应该知其中还以的又有多少?

其实,学习孔孟大多人都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想去了解它。尽管大学生们都自我感觉,自身具有不少传统美德,但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中任然十分缺少互助,团结等基本道德元素,例如:在班级开展活动时,有不少人抱着玩玩的态度,不去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尤其在军训时,没有一种团队的精神,甚至有些人连军训都不去,没有集体荣誉感。也正是因为考虑到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建设,一入校园来,第一件事并不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开展军训,训练他们的毅力,团结,进取,互助的道德观,正确的引领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道德。

(二)社会的影响

当然,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建设与社会时事密不可分。例如:最近热谈的老人摔倒是否该扶的问题。扶起摔倒的老人,就有可能让不少人心中产生顾虑。这源于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

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让大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在道德上明辨是非黑白,崇尚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能够正确的对个人与社会的道德缺失现象与行为进行正确鞭笞。但是,对于自身的道德行为,缺少了理性的认知,在学习生活上缺乏协作精神,凡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在对他人与社会时,过于计较,缺乏奉献精神。

(三)家庭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我倍加肯定,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到他的父母是怎样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的言行,可以让孩子走向成功的岸堤,坏的言行,可以让孩子走向犯罪。“穷人孩子早当家”这也能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状况足以影响他的行为。

由于国家的制度,大多都是多生子女,因而父母对孩子自小就溺爱,从而,溺爱便成了阻碍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因素,父母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也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因此,父母也该对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大学生成长的年代里,由于一直生活在一个安静而又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的环境中,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来感受时代的变革。中国的应试教育,把一名学生能否上大学,能否接受更高程度教育的决定权,交给了没有生命力的高考。因而,对学生来说,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就是高考。应试教育只是片面的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再加上如今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呵护,使得孩子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渐而形成了自大、自负、高傲、狭隘等的错误认识,也缺少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对自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评价与认识。

学校、社会一集家庭的影响只是外因,自身因素的影响才是内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而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

综上,当代大学生应该应该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程度和病变是非的能力。

大一思政论文范文参考第15篇

1.高校学生恋爱现状

恋爱心理自主、随意性强

现今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冲动,较少看重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心理自主性很强,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轻现实,易冲动,从小受传统观念的局限。

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由于大学生恋爱的不成熟,成功率比较低,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失恋是大多数恋爱的必然结果,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对学业造成较大影响。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等情绪会使当事者的心理受到很大伤害,有的甚至形成阴影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2.当代大学生的几种错误恋爱观

恋爱目的不明确,只为体验爱情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校园爱情作为生活的点缀,以此排遣课余生活的寂寞,改变生活的单调。恋爱成为一种感情体验,借此寻求刺激,据我们调查有63%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爱情是以毕业作为爱情终点。这种恋爱观放纵情感,推卸责任,贻害无穷。

主次不清,恋爱影响学习

在对待学业与恋爱的关系上,少数学生认为恋爱会促进学习,较多的学生认为恋爱会阻碍学习,更多的学生认为恋爱后和以前一样。大学生主观愿望是搞好学业,却在日渐深厚的情感中迷失自我,荒废了学业,最终或因挂科,或因爱情波折而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沉沦。

思想过于开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理念

西方开放思想冲击了人们固有观念,含蓄内敛的东方传统被人们逐渐淡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现象”时,认为“坚决反对”的占39%,认为“能接受和无所谓”的占61%。在回答对婚外恋的看法时,有一半的学生表示认同,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认同。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