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在职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5:54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1

关键词:课例研究;中职金融教学;教学改进

很多科任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等职业学校《金融基础》课不好教和不好学。原因在于它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是通过从历史到现代的金融变革历程的发展层面来阐述的,专业名词概念多,具体可操作性的内容少。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教学成效就较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热情,这是一直困扰笔者的问题。而课例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1]从课例研究的学习材料和研究成果得知,“课例研究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课程改革,即由学校在内部发起。这种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草根式的课程改革,是课例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课例研究的最佳方式,莫过于亲自尝试”。[2]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首先要对课例研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课例研究的核心概念

根据马晴梅、程可拉、胡庆芳等人的观点[3-4],课例研究有如下概念:(1)课例研究关注的是面向学生的总体素质塑造,而不是某个学科成绩的提高。(2)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授课表现。(3)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4)研究最佳的、现成的课。研究课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去观摩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5)培养教学知能。(6)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论研究课成功与否,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研究课都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特别是换位的思考和合作交流过程的碰撞与相互启迪。(7)培养观察学生的眼睛。在研究课上,教师会在教室里搜寻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信息。当教师在研究课上仔细观察学生的这些信息时,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问题。

(8)教师在课例研究中“走出自我”,通过同事和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的教学。(9)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如何在金融基础课程中运用课例研究改进教学

课例研究选择的课例应是认真思考面向学生的长期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如果学生对专业基础课都毫无兴趣,那对今后专业主干课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在本学期初,笔者借一次校级公开课的契机,对课例研究进行了尝试。笔者选择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无兴趣这一问题作为课例研究的切入点,在制订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要素时,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现有的教材内容作调整、改造。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笔者将“基金组织”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整合,设计了让“学生以投资人的身份投资基金”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模拟的教学环境里,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投资三个基金产品项目的任务。具体做法是:

(一)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方法上是比较欠缺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笔者布置学生课前浏览基金公司的网站,以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向学生提供网上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贴近生活现实为载体进行教学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模拟情境中学习,根据开放式基金投资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导入环节:“如果有1000元钱你就能投资基金”。这个较低的投资门槛使学生感觉到在实际的生活中自己也可能有条件进行基金投资,学生们跃跃欲试地想了解更多的情况。

借此机会,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对风险承受力不同程度的三种基金投资者类型的划分。然后发给各小组一张模拟的基金公司的基金风险测评表,并设定每个小组用虚拟1万元现金进行投资。

这就顺利地进入到第一个教学环节:参与模拟“风险评估”的测试和确定本小组的投资组合。学生们热烈地开展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我选a”“我选D”“为什么”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从未有的活力。其中一个上课从未用心听课的学生也禁不住地提出问题。

因此,以一种学生感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参与的活动为引导,就较容易地诱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因势利导地讲述课程的知识点,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

在课堂中,学生进入“基金投资人”的角色,根据自身资金较少,投资经验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小组选择了稳健型的投资组合。

(三)以任务为主线,多种教法和学法并用进行课堂教学

在风险评估环节后,笔者播放powerpoint课件进行任务的引导,学生们依次进入基金申购环节、基金计算环节、小组汇报环节和工作评价环节。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积极和好学的状态。从课后回收的教学材料上看到,学生基本学会了基金投资的步骤和方法,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例采用的教法是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即在完成基金投资的项目和模拟投资的情境中,教学策略是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学法是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体验学习法。例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笔者编制了岗位分配表,由各小组长进行角色分配。小组的划分由笔者事先按好、中、差生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得到提高。

三、课例研究的研讨

(一)集体的反思

公开课后,我校财经科的全体教师集中讨论和反思。由笔者进行教学设计的主题说明,自评成功之处和不足;其余教师轮流发言,讨论气氛热烈。与过去评课不同的是,大家侧重的是对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行为信息的解读和讨论。如导入环节新颖,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甚至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都代表小组积极发言,说明合作式的小组学习,使学生有了集体归属感;学生们学习很投入,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同时大家也围绕课例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和建议。如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操作步骤书还要更详细周详,对学生的指导会更好;还建议在公开课之前召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开会,预先提示操作规程。总之,从丰富的集体智慧中,课例研究“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考和方法”。[5]

(二)个人的体会

通过实践,笔者对课例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1.课例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

这次课例反映的是《金融基础》教学改进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在中职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只要专业性较强的且操作少的课程,学生都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究竟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问题,还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和困难的问题,这要通过课例研究来探讨。同学的“观点、态度、反应和感受为我们进行专业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6]

2.课例研究要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本课例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体验式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因为教学内容是“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事必躬亲的体验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7]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还在于扩展和整合教材内容。

(三)学生的收获

“我们小组个个都很棒,虽然有争论,最后还是合作完成了

任务。”

“原来我对金融专业很茫然,现在我觉得能赚大钱的人很不简单。以后我要认真学好金融知识。”

“有个别同学不参加讨论。但总的来说,小组讨论还是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该课例中,课前准备让学生有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行动;课堂中,学生体会了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式学习。

课例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改革中,不再是“单枪匹马”,而是教师们共同完成活动。让每一个教师聚焦真实的课堂,参与课例研究,享受课例研究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J].人民教育,2010(21):40.

[2]霍海洪.课例研究在美国:挑战、对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3):31.

[3]马晴梅,程可拉.课例研究中需要明确的核心概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24-26.

[4]胡庆芳.课例研究的作用、特征和必要条件[J].外国教学研究,2006(4):29-31.

[5]安桂清,桑雪洁.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22):47.

[6]王洁.教师的课例研究旨趣与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0):83.

[7]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作者简介: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89-01

引言

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已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在新时期“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金融市场的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创业模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制定了发展规划[1]。如今,“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我国市场经济、金融企业逐渐趋向了“互联网+”转型与改革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越发凸显,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学生以及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成为缓解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毕业生创业也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政府政策与经济的大力支持,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研究意义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是学生创业方向和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也是关键步骤。资料显示,在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的确立,是高职学生成功创业初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高职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高职学生创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选择,换言之,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它不仅符合高职院校学生职能性的教学目标,也有效缓解了我国就业形势[2]。其次,“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发展和个性特长、爱好选择创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高职学生创业,不仅提升了学生自身素养,也使学生在创业学习、交流、选择中培养了创新创业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在基于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得以提出的。“互联网+”的提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各行业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形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此同时,“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金融产i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与新型行业尤其是新媒体行业的叠加发展,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建设前景。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淘宝、微信、京东等。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初步研究

由上述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研究主要是对高职学生的创业模式的研究。由于“互联网+”是现今金融经济发展的全新形态代表,“互联网+金融”较传统的产业发展与革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景的广度与深度宽且深,从而导致在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为学生创业初始所需的创业资金、创业平台、发展方向、人力资源提供了不同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职能性的教学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创业发展更具有发展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对人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可直接应用于社会建设中,便于学生创业资金的获取。但正是由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使得高职学生在创业初始所选择的创业模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发展平台的方向。因此,高职学生在创业初步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以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经济实力、个好、综合能力,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模式,从而为创业的成功打下基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学生创业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知识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知识型创业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利用当今信息通讯技术将互联网与知识有效结合,从而形成的全新企业类型。该类型无需太多资金,但在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高要求。

其次,经济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经济型创业是在基于“互联网+创业”体系下,在互联网上执行经营业务的模式。经济型创业适合具有一定资金支持且善于人际沟通、熟悉网上沟通流程的高职学生。例如,淘宝、微商等企业的兴起。

同时,服务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服务型创业,主要是指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服务行业的有效结合,实现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一种创业模式。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服务类型创业模式,适用于在既定区域范围内工作的高职学生。例如,快递邮件的代取、搬家服务等。学生可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以及资金成本,通过市场分析,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类型,进而实现成功创业。

与此同时,技术型创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技术型创业,主要互联网发展,金融经济转型下以技术为基础实现收益的创业模式。技术型创业,顾名思义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技能,且该技术要能够与互联网或金融行业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沟通与联系。例如,为其他行业与个人建设网站、网址等技术型企业,或是专职为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服务等。

此外,“互联网+金融”背景的培训型创业,则是基于互联网建立的培训服务类型企业的创业模式。培训类型企业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项目类型广泛的行业之一,培训类型企业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培训条件和服务便利。因此,培训类型的创业模式需要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技能,且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英语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等教学能力。

与上述创业模式不同的还有“中间商创业模式”。该模式是在基于互联网技术上,为供应商与消费者进行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创业模式,如房屋中介网、婚恋网等。该类型适用于人脉以及物质资源较强的人群进行创建与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创业的初步成功,已成为高职学生以及相关人员思考的重点。而对新时期背景下创业模型的认知与了解,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初始的选择,为高职学生创业过程的成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智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106-110.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3

(一)国内关于企业信用危机的研究成果

国内目前鲜有对企业信用危机的专门研究,要么是对广义信用危机的研究,要么在对其他相关问题研究时涉及到了一部分企业信用危机的内容,具体如下:陈明森(2005)认为企业信用缺失会造成信用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信用危机爆发,并提出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应该从授信和受信管理两个方面来着手。卫功琦(2009)提出商业银行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其主要表现在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经理人有内在的扩大金融规模的冲动和为了避免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对风险进行掩盖两个方面。宋文昌和童士清(2009)以信贷拥挤为研究对象,提出银行厌恶风险、偏好收益的风险收益观往往会造成信贷拥挤,导致信贷供需不平衡、信贷资源无法合理配置。万良勇(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银行短期信贷规模扩张和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信贷资金过度需求的双重道德风险导致了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结论。[1]杜宽旗等(2013)以社会网络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对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源进行探究,最后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以及商业银行制度设计缺陷是导致长三角钢贸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国内认为需要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的文献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风险意识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分开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仅有:蔡庆丰、朱默涵和尹皎(2009)认为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应加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刘晓霞(2014)对金融专业教学中学生的风险意识培养进行研究,将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风险意识的主要策略之一。对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作“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梁琪(2009)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行业以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连英祺(2011)认为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认为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在专业课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于风险意识教育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覃翠玲(2010)将风险社会和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结合起来,提出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化解风险等方面来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米文通(2010)以期货教学中风险意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风险意识在实际期货交易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从期货的理论授课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学生风险意识的培养方法。崔德华(2011、2012、2013、2014)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滞后的原因、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途径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二、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含义和原因

广义上的企业信用包括银行、资本、商业以及产品信用,这里的企业信用是狭义的,单指银行信用,即银行向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因此企业信用危机就是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生产经营出现危机,这是企业信用危机的一般。然而我们欲揭示的是企业信用危机的特殊,即在经济上行时,为了增加收益,银行信贷资金膨胀、盲目授信,企业对资金需求无限大,“来者不拒”;而经济下行时,为了规避风险,银行信贷萎缩、突然抽贷,企业没有提前做好财务规划,往往通过互保借贷等更危险的方式吸纳更多的资金,最后也难逃资金链断裂的厄运,不得不关停或破产,并造成关联企业纷纷倒闭,甚至拖累整个行业、产业,从而由个体的信用危机扩散成行业、产业、地方乃至全国的金融危机。[4]不难看出,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信贷发放机构从业人员的逐利心态和风险担当意识弱化;二是企业内金融从业人员的机会主义心态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差。这里所指的金融从业人员不仅包括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从事投融资业务的从业人员,如企业内与信贷发放机构打交道的人员。因此归根结底,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和风险意识淡薄是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和金融风险管理漏洞,美国次贷危机和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爆发无不告诫人们应该对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进行反思和重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一般包括两种方式: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高校对学生的教育。高校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塑造期,更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的关键时期,完全寄希望于金融机构的教育是不明智的,所以着重研究和探索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型企业信用危机背景下高校强化学生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是引发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高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行为,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高品质的金融人才。

(一)创新金融职业道德理念

西方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理解是以人为主体,突出人在进行道德选择时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发展和创新,并将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而我国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定义更多地强调其是一种规范,其对人是一种限制和约束,人只有被动地接受应该怎么做,而且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这一点可以从高校以思想道德修养这样的公共课来替代金融职业道德的专业课得到验证。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含有意识形态的色彩,侧重理论和规范的灌输,难以获得学生的好感。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通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面前如何判断、如何选择,从而将金融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

(二)加强金融职业道德与金融专业课的有机结合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是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且先有“德”,后有“才”,但是在高校金融专业的课表中几乎看不到金融职业道德的影子。相比于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和将金融职业道德完全寄希望于思想道德修养,实现金融职业道德与金融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这种中间做法最为得当。如在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保险专业课中的逆向选择理论、金融学中的风险理论、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内幕交易原理等内容中将金融职业道德巧妙渗透其中,以提升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度,使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细致。与此同时,在金融各专业课的卷面考试中,适当增加金融职业道德的分值,并将学生平时的借故旷课、迟到早退、作业抄袭、课堂表现等与职业道德相联系,在平时分中予以体现,引起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学习的重视。

(三)加强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高校应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榜样和楷模作用。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科研方面,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搞学术造假,坚守学术道德。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如派遣教师去金融机构挂职锻炼,将书本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切身感受金融职业道德,充实更新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聘请金融行业专家、一线工作人员来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或来校举行各种类型的讲座、沙龙来“现身说法”,以丰富的实践经历来对金融职业道德提供指导,增强学生对于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

四、新型企业信用危机背景下高校加强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措施

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是新型企业信用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对其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该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培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风险、合理规避风险、正确应对风险,规范从业后的自身行为,提高我国防范、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开设金融风险类课程

高校加强金融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首先应该采取开设类似金融风险管理这种专门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金融风险知识,让学生掌握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具有突发性、客观性、损害性等特征,但也并不表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风险,因为有些风险是可以避免的,如非系统性风险,所以应该敢于面对风险,积极发挥能动性来分散风险,尽量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6]另一方面,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不能只看到收益,看不到风险,想获得高收益就要能承受住高风险。金融专业学生应该要了解其自身对待风险的态度,是风险偏好、风险中立还是风险规避型,以便为自己日常决策做参考,尽量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争取更多收益。

(二)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相对于课堂教学这种显性教育间接传授风险的相关知识,社会实践这种隐形教育方式可以直接让学生体验风险,隐性教育能对显性教育进行补充和延伸,两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利用模拟交易软件进行证券、期货期权的模拟交易,通过盈亏变动情况来感知风险、体验风险,并通过对价格走势的判断来做出买卖决策、合理分配资金、理性投资,让学生学会警惕风险、把握风险、控制风险,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既能巩固所学专业所学,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高校可以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金融机构风险控制部门参观学习,了解风控的基本流程、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具体方法,为学生风险意识教育提供有效平台,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业务环境,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4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公积金制度制度设计

住房公积金制度从1991年在上海建立,迄今为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改善中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已经达到3326亿元,而住房公积金贷款累计发放额只有820亿元,仅占归集额的24.65%,存贷比的巨大差距使得住房公积金未能发挥最初设定的作用。近年来,住房公积金的积累额和发放额都有明显提升。部分地区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主要支持了中低收入职工购买自住住房、改善住房条件。21世纪初住房公积金在东部沿海省市发挥了保障职工购买自住住房的作用。截至2011年10月,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为38984.77亿元,贷款总额为21639.45亿元,职工覆盖率为70.64%。截至2012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到1.33亿人,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04万亿,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达2.68万亿,我国超过8000万家庭通过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很多争议和批评。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1、住房公积金管理问题

住房公积金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住房公积金制度被用于避税、贷款手续繁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管理不善、监督不到位等。有些问题是制度的根本性问题,以前一直被忽视,但如今已经发展到威胁制度生存的地步,急需尽快处理。

2、住房公积金的现实要求

住房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是一种商品,其价格、数量及最终去向主要受市场供求调节,受住房投资巨额性的影响,住房分配与居民收入一般成正比例关系。中高和高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住房购买力。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要住上标准适宜的住房,则要借助金融支持或政府补贴。部分低收入阶层家庭,温饱不能满足,有时租房也较为困难。

3、住房公积金乱象丛生

住房公积金带有福利性、专用性、互和保障性等特殊性质,住房公积金发展二十余年,积累金额巨大,如何保障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成为重中之重。同时住房公积金是一种金融资产,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发挥金融管理机构的责任。而目前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为政府组织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具备金融积累、投资运营的职能,这加大了住房公积金的管理风险。

二、文献综述

住房公积金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城镇居民购房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国民储蓄率,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有利于住房政策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由于在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信贷政策以及住房公积金这种“政策性”住宅金融活动与银行商业性住宅金融活动的关系上考虑不周,使得其社会、经济效益偏离了设计者的初衷,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中外住房制度对比、住房公积金管理问题研究、住房公积金资金安全问题研究、住房公积金立法层次较低等方面,相关研究内容如下。

1、中外住房制度对比研究

国内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研究,有学者从中外住房制度的对比入手进行研究(汪利娜,1999;程世刚、张彦,2003;孙淑芬,2011)。汪利娜(1992)指出美国住宅金融业务主要有四项职能:贷款审议、信贷服务、投资交易和提供保险。中国情况与美国不同,但仍然可以从美国金融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以下启示: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变依赖政府为探寻多种住房金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走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汪利娜(2008)认为就德国模式而言,其对中国的启示在于,发展以需求手段为主体的普遍住房保障制度需要考虑本国的金融体系特征。与德国一样,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因此,我们同样需要依靠而非脱离庞大的银行体系来构造普遍住房保障制度。中国的普遍住房保障制度事实上一直是学习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是城市国家,中国无法建立类似于“公共组屋”的经济适用房制度,需要借鉴更要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变革。

2、住房公积金公平性研究

住房公积金也存在缴费不公平,包括世界银行(2006)所指责的运行和使用中的不公平、存款利率过低、中低收入职工使用机会少,造成“劫贫济富”等问题。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地区群体缴纳公积金额度差异较大。对此,也有学者从社会公平入手进行研究(石宇,2011;杨兵,2010;郑瑞兰,201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在于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的再分配,其分配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公平性,既是该制度所蕴含的潜在价值标准,也是其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然而,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项住房保障政策,在解决城镇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上的公平性一直受到不少争议。丁虹(2006)认为,公积金制度到目前为止至少将四部分人排除在体制外: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大多数个体企业的职工;二是困难企业的职工及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三是“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包括个体经营户);四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兰滨晖(2007)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住房公积金缴纳余额的比较,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发展不平衡,从中得益较多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职工,尤其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丛诚(2008)认为住房公积金要发挥面向所有就业者的普遍性住房保障作用,必须建立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与地方房价平均收入水平相关联的挂钩制度,使住房公积金保持适度的住房购买力水平。住房公积金构成了企业成本,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缴存比例不能无限制提高,住房公积金存在缴费结构优化的问题。

3、住房公积金管理研究

还有学者从住房公积金实务如缴存、提取、贷款、投资、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缪燕燕,2004;祖小青,2011;周雯琚、袁志忠,2012)。汪利娜(2005)指出资金管理的“行政化”为寻租提供了便利。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无人为管理、投资失败买单。配贷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低,长期融资无保障,应当将住房公积金改制为真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以政府信誉承担担保制度的后果。汪利娜(2008)指出各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事实上都在从事金融信贷业务,除了资金来源与银行不同之外,其本质就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对于这些机构,目前不仅没有适当的监管框架,而且经营模式也是效率低下、风险隐患极大的行政模式。从管理体制看,住房公积金实行的是“管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可是,作为名义上的公积金管理决策者,“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委员多为政府官员,致使“管委会决策”变成了政府部门决策、政府官员决策。

4、住房公积金法律支持研究

有学者从住房公积金法律支持入手进行研究(张爱菊等,2011;阎祖美,2012)。张爱菊(2011)从住房权视角分析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极左的思想使得人们认为住房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福利,这导致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缓慢。制度由于使用率低等原因弱化了保障功能。风险防范、运营监管等体制性问题再度弱化了制度保障功能。对于住房公积金的规范,我国只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缺乏法律层次的立法,仅限于低层次的立法导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权威性不高,缺乏刚性制约措施的条例难以受到普遍遵从,从而导致不佳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提高公积金制度的立法层次,重新界定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5、住房公积金与住房保障其他项目关系研究

有学者从住房公积金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的住房保障支持入手进行研究(周雯B、袁志忠,2011;杨刚、谢永健,2012)。周雯B(2014)提出利用公积金余额投资保障房建设,但这一做法的实施面临风险,如信息不对称及承包商风险。公积金被违规套现或是建成保障房未出租或出售给真正需要的群体,同时住房公积金也面临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提出建立保障性住房的变现机制,建立保障房承租人合理退出机制。

6、住房公积金对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

杨刚(2012)以上海住房市场为例,通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解法的实证分析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上海市住房市场的量价都有很大的影响。公积金贷款对销售面积的影响不仅大而且非常迅速,但对价格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且缓慢。

7、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问题研究

住房公积金投资增值收益的性质以及所有权也引起学者们的争论。丛诚(2008)认为增值资金对廉租房资助应从货币补贴转向实物,住房公积金增值部分收购符合廉租房面积质量条件的房屋或者投资建造一定数量的廉租房源,并向买房困难群体进行出租。使用增值收益建造的住房所有权仍然属于住房公积金基金。为了避免住房公积金拉大不同购房群体的购房差异,提出利用增值收益对中低收入职工购房进行首付款补贴或贷款贴息,同时对净存职工进行利息补贴。汪利娜(2008)认为将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是一件合情但不合法的事情。“合情”之处在于,地方政府需要为公积金的缴存、使用行使行政力量,配置公共资源,有事权就应该有相应的财权。“不合法”在于直接使用增值收益名不正、言不顺。从资金来源和属性上考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从根本上来源于住房公积金的孽息收益。

8、住房公积金实证研究

对住房公积金进行实证研究的较少,主要代表是刘洪玉(2011)对住房公积金运行绩效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近年来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盖面较窄、保障水平低等方面进行,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市场和对居民购房等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不够。赖一飞(2011)定量研究了武汉市公积金个贷对住房成交量的影响,但没有全面准确地评价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2010年央行《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指出,很大一部分贷款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因此业界认为贷款对房价过快上涨和泡沫膨胀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刚(2012)以上海住房公积金为代表分析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解法,动态反映公积金对上海住房市场量价的影响。通过分析得知:公积金个贷对销售面积的影响大且敏感,而对房价的影响相对较小且滞后,公积金个贷对房价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范围大致在0.05~0.2之间,即公积金每增减1%,将带动房价增减0.05%~0.2%。

9、住房公积金管理研究

袁巧峰(2012)认为避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信贷操作中出现的法律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住房公积金贷款要办理公证。薛燕(2011)认为住房公积金的运作、管理接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但这些监督基本上都属于事后监督,监督的方式单一,监督力度不够。熊孟秋(2011)认为从1991年上海率先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一是支持住房建设阶段(1991―1998),二是支持住房消费阶段(1999―2002),三是激进型住房消费阶段。并且认为住房公积金促进了住房货币分配,增强了个人购房能力,完善了住房信贷机制,充实了住房建设资金。

10、住房金融制度研究

住房公积金属于住房金融制度的一种形式。国内外也有学者针对住房金融展开研究,以期探讨住房公积金的改革发展方向。国内汪利娜(1999)通过对美国金融体系和二级市场分析及政府作用的发挥,全面揭示了市场化住房金融模式和政府杠杆作用的结合成就了美国住房金融市场的成功。郁文达(2001)在国内最先使用金融结构法和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住房金融的理论书籍,对各国住房金融制度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我国建立有效率的住房金融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车文辉(1999)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以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住房金融机构体系。他同时认为,在住房金融机构体系中,还应设立一个管理机构,类似于金融机构中的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和调控。

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管理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整理,可以了解到住房公积金制度领域的研究重点,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研究”(12JJD

84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保障国际冲突、协调与合作基本法律问题研究”(13BFX1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到201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2013115010202)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周雯琚、袁志忠:拓宽中国住房公积金投资渠道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26(2).

[2]杨巧:公积金制度对住房市场量价关系的研究――基于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市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4).

[3]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给人们的启示[J].财贸经济,1992(6).

[4]李扬、汪利娜、殷剑峰:普遍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和对中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8(1).

[5]丁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缺失与调整[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0).

[6]兰滨晖: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

[7]丛诚:中国住房和公积金制度发展大纲[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汪利娜、殷剑峰:不断加强住房金融体制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6).

[9]汪利娜: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J].城市住宅,2008(5).

[10]张爱菊:存续与废弃: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以住宅权保障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1(11).

[11]周雯琚、袁志忠:拓宽中国住房公积金投资渠道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2(2).

[12]杨刚、吴燕华:公积金制度对上海住房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12(4).

[13]汪利娜:构建住房保障制度的新设想[J].中国房地产市场,2008(4).

[14]刘洪玉:推进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5]赖一飞、龙倩倩、周雅:住房公积金贷款对房地产销售的影响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11(5).

[16]杨刚:公积金制度对上海住房市场量价波动的影响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2).

[17]袁巧峰:加强住房贷款监管确保公积金资金安全运行[J].经济研究2012(6).

[18]薛燕:简析当前住房公积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1(8).

[19]熊孟秋:房改制度下的住房公积金政策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20]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5

赵金厚

个人简历: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1999年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现任消费品研究部总监、农业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首位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03-2009年农林牧渔行业第一名,2010-2012年第三名;2008年、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

许小年

个人简历:西安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1999-2004年任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获奖经历:2003年宏观经济第一名,2004年第二名。

陈亮

个人简历:河海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南京证券,2000年起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现任职于中德证券研究部。

获奖经历:2003-2004年建筑行业第一名;2005年通信行业第二名,2006-2008年通信行业第一名。

陈守红

个人简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曾任职于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基金、巨田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大成国际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3年水电煤行业第一名。

董志强

个人简历: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任职于华夏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机构,现从事私募工作。

获奖经历:2003年计算机行业第一名。

范艳瑾

个人简历: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曾任职于加拿大皇家银行新加坡分行、中金公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3、2004年金融行业第一名,2007年银行业第二名。

干迎

个人简历: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曾任职于金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现就职于纽伯格伯曼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3、2004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

郭海燕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学士,复旦大学硕士。2001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3年批发零售行业第一名,纺织和服装行业第二名;2004年批发零售行业第一名,社会服务业第一名,纺织和服装行业第三名;2005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一名,2006年该行业第二名,2009年该行业第四名;2010年家电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三名;2011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二名。

侯继雄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博士,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现任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

获奖经历:2003年环保行业第一名;2004年石油化工行业第一名;2004年采掘业第一名;2005年石油化工行业第一名。

李晨

个人简历:华东理工大学毕业,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光大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现任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获奖经历:2003年采掘业第一名,石油化工行业第一名,2006年石油化工行业第三名,2008年石油化工行业第五名。

李小勇

个人简历:毕业于浙江大学,曾任职于君安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现从事私募工作。

获奖经历:2003、2004年家电行业第一名。

李勇军

个人简历: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学士、上海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现就职于申银万国证券资产管理部。

获奖经历: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一名,2004年第二名。

孙怀宇

个人简历:武汉大学遗传学学士,mBa。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现任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3年医药生物行业第一名,2004年第二名,2005年第五名。

谭晓雨

个人简历:南开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君安证券研究所,1999年至今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

获奖经历:2003年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一名;2004年社会服务业第二名,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一名;2005、2006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一名,2007、2008年该行业第二名。

王峰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硕士,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轻工造纸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3-2005年造纸印刷行业第一名,2006年第二名,2007-2008年第一名,2009-2010年第三名。

王卫东

个人简历:曾就职于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3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一名,2003年钢铁行业第一名。

王战强

个人简历:武汉大学毕业,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现任职于信达澳银基金。

获奖经历:2003、2004年通信行业第一名。

肖利娟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

获奖经历:2003、2004年电子行业第一名,2005、2006年第三名,2008年计算机行业第四名。

张顺太

个人简历: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基金,现从事私募工作。

获奖经历:2003年债券行业第一名。

张欣

个人简历:江苏大学毕业,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现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并购融资部。

获奖经历:2003年汽车行业第一名,2004年第二名。

张宇

个人简历:天津大学工学士,厦门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君安证券,1999至今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

获奖经历:2003-2005年房地产行业第一名,2006年第二名,2007年第一名。

赵彦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加拿大Concordia大学mBa,曾任职于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3-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

2004

高善文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日本国立政策大学院公共政策硕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1995-2000年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2003-2007年任职于光大证券,2007至今任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获奖经历:2004-2007年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2008、2009年第四名,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四名。

封树标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平安大华基金、广发基金,现任银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

获奖经历:2004年策略研究第一名。

程阳锋

个人简历:硕士,曾就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等机构,现任职于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4年医药生物行业第一名。

康凯

个人简历:华南理工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大鹏证券,2002年至今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

获奖经历:2003年石油化工业第三名;2004-2005年基础化工行业第一名。

罗炜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2001年加入中金公司,现任研究部董事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3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三名,2004年第一名,2006年第三名,2008年钢铁行业第四名。

王晓东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浦东发展银行、国泰君安、联合证券,现任职于海通证券。

获奖经历:2003年债券研究第三名,2004-2006年第一名;2008年宏观经济研究第五名。

徐刚

个人简历:中国人民大学学士,南开大学博士,1998年加入中信证券,现任董事总经理、执行委员会委员。

获奖经历:2004年金融工程第一名,策略研究第四名,2005-2007年第二名;2006年金融工程第一名。

许运凯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博士,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现任职于上投摩根基金。

获奖经历:2004-2005年机械行业第一名。

姚伟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工学硕士,2001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现任职于国泰君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4-2007年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研究第一名,2008年第二名。

于晖

个人简历: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联安基金,现从事私募工作。

获奖经历:2004年汽车行业第一名。

郑东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现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钢铁和新材料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3年钢铁行业第二名;2003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三名;2004、2005年钢铁行业第一名,2006年第三名,2007年第二名,2008、2009年第五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三名。

周明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

获奖经历:2004年有色金属业第一名,采掘业第三名;2005年有色金属业第二名。

2005

胡雅丽

个人简历:武汉大学管理学硕士。2003年进入招商证券研发中心从事家电行业研究,2007年加盟中信证券研究部至今。

获奖经历: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05-2006年家电、休闲品和奢侈品行业第一名,2007-2012年家电行业第一名。

赵雪芹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任职于海通证券,2006年至今担任中信证券商业零售、旅游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新财富白金分析师。2005-2011年社会服务业第一名,2009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五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四名,2012年第三名。

陈李

个人简历:南京大学管理专业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嘉实基金研究副总管/首席策略师;2010年再度加盟瑞银证券,担任首席证券策略分析师,2012年4月起兼任瑞银证券研究部副主管。

获奖经历:2005-2007年策略研究第一名(团队成员),2008年第二名,2011年第三名。

徐妍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硕士,2001年进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现任职于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5-2007年策略研究第一名(团队成员),2008年第二名。

葛新元

个人简历: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博士,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2002-2004年任职于湘财证券,2004-2011年任职于国信证券,现任光大证券另类投资部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5年金融工程第一名,2009年第二名,2010-2011年第一名。

李源

个人简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曾任iDC国际数据公司高级分析员,2000加入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4年家电行业第三名;2005年通信行业第一名,2006年第三名,2008年第二名。

励雅敏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瑞银证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3年批发零售行业第三名,金融行业第三名;2004年批发零售行业第三名,金融行业第二名;2005年银行和金融服务、多种金融服务第一名;2006年银行和金融服务、多种金融服务第三名;2009年银行业第五名。

刘都

个人简历:南京大学学士、清华大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等机构,2006年底加入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

获奖经历:2005、2006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一名。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2年加入申银万国证券至今。

获奖经历:2004年医药生物行业第五名,2005、2006年第一名,2007年第二名,2008-2010年第一名,2011、2012年第二名。

马晓立

个人简历: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联合证券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

获奖经历:2005-2007年航空运输业第一名,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09-2010年第一名。

潘建平

个人简历:同济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博士、律师,先后任职于兴业证券研发中心、中信投资研究(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研究部。

获奖经历:2005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一名,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二名;2006-2008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一名,2006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二名,2007-2010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一名;2009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二名,2010年第三名,2011年第二名。

彭继忠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

获奖经历:2004年计算机行业第二名,2005年电力设备行业第一名,计算机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06年电力设备行业第二名,计算机行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07、2008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一名,2009年第四名。

魏兴耘

个人简历: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国泰君安证券电子元器件行业首席分析师、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3年计算机行业第二名,2004年第三名;2005年电子行业第一名,计算机业第一名;2006年电子业第一名,计算机业第二名;2007年计算机业第三名,电子业第二名;2008年计算机业第二名,电子业第一名;2009年电子业第三名,计算机业第一名;2010年电子业第三名,计算机业第二名;2011年计算机业第四名。

于军

个人简历: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曾任职于中信证券,现任职于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5-2007年公路港口航运业第一名;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业第一名;2009年策略研究第四名,2010年第二名。

张镭

个人简历:南方冶金学院材料系工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现任中国中投证券研究总部副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4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三名,2005年第一名,2006年第二名,2008年第五名。

章飚

个人简历:厦门大学博士,1998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至今。

获奖经历:2005年衍生品研究第一名。

赵雪桂

个人简历:上海财经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光大证券研究所、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现从事私募工作。

获奖经历:2005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一名,2006年第二名,2007年第一名,2008年第二名。

朱卫华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硕士,现任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董事总经理、消费品研究小组组长。

获奖经历:2005-2007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2005年农林牧渔业第三名,2008-2009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二名,2010年第三名,2011年第四名,2012年第五名。

2006

龚浩

个人简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mB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金融学硕士,曾就职于联合证券,现任申银万国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年计算机行业第一名,2007年第二名,2008年第一名,2012年第五名。

胡鸿轲

个人简历:东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曾任职于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5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2007年第二名,2008年第三名。

李世新

个人简历:南京大学硕士,曾任职于联合证券、国信证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5年造纸印刷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2007年第二名。

李追阳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金信研究、国金证券、中信证券,现任上海谦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五矿鑫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6-2009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一名。

刘磊

个人简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学硕士,曾任职于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5年电力设备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2007年第三名;2008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四名,2009年第一名,2010年第二名。

刘旭明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化学学士、经济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2011年至今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基础化工及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2008年基础化工业第一名,2009年第四名,2010年第三名。

提云涛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现任职于平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获奖经历:2004年金融工程第三名;2006年衍生品研究第一名,金融工程第二名;2007年衍生品研究第一名;2008年金融工程第二名,2009、2010年第三名,2011、2012年第二名。

王德勇

个人简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房地产硕士,曾任职于西南证券、中信证券。

获奖经历:2005年房地产行业第三名,2006年第一名。

王野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mBa,曾任职于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研究所,现任职于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

获奖经历:2005-2006年煤炭开采业第一名,2008年第四名。

王智慧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先后任职于大鹏证券、国元证券、浙江龙盛集团、申银万国证券、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5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2007、2008年第三名。

杨戈

个人简历:美国肯特州立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中山大学应用数学硕士,曾任职于中信证券、联合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现任职于华泰证券金融创新部。

获奖经历:2006年金融工程第一名(团队成员),衍生品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07年衍生品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08年金融工程第一名(团队成员);2009年金融工程第一名(团队成员),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三名。

杨青丽

个人简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现任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获奖经历:2003年金融业第二名,2004年第三名;2005年银行和金融服务、多种金融服务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

殷孝东

个人简历: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硕士,2002年进入中信证券至今。

获奖经历:2006年-2010年石油化工业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

郑贤玲

个人简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曾就职于华夏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现任职于鼎晖投资。

获奖经历:2005年机械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一名。

周希增

个人简历: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任职于湘财证券,2004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现任职于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

获奖经历:2005年钢铁行业第四名,2006、2007年第一名,2008、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四名。

2007

陈美风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2004年7月以来就职于海通证券研究所,任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行业三部经理。

获奖经历:2006年计算机行业第三名,2007年第一名,2008年第三名,2009年第二名。

龚云华

个人简历:工学硕士,产业经济学博士,曾任职于国金证券,现任齐鲁证券机构销售交易部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5年煤炭开采行业第二名,2006年第二名,2007年第一名,2008年第二名,2009、2010年第一名。

郭亚凌

个人简历: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曾任职于湘财证券研发中心、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中信证券研究部,现任职于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

获奖经历:2007年机械行业第一名,2008年第二名,2009年第三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五名。

李伟奇

个人简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曾任职于金信证券,2004年加入国金证券,现任国金证券研究所执行总裁。

获奖经历:2005年银行和金融服务、多种金融服务行业第三名;2007年银行业第一名,2008年第二名,2009年第三名。

李鑫

个人简历:东华大学材料学博士,曾任职于联合证券,2007年加入中信证券至今。

获奖经历:2006年纺织和服饰行业第二名,2007年第一名,2008第二名,2009、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三名,2012年第二名。

廖绪发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申银万国证券、国信证券,2010年10月加入高华证券上海办公室,担任执行董事。

获奖经历:2005、2006年社会服务业第二名;2006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二名;2007年通信行业第三名;2007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一名;2008年通信行业第五名(团队成员);2008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三名,2009年第三名。

邵子钦

个人简历:哈尔滨工业大学mBa,Cpa,曾任职于平安证券,现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非银行金融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7年非银行金融业第一名,2008年第四名,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

孙建平

个人简历: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2004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至今。

获奖经历:2006年房地产第二名(团队成员),2007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08-2012年第一名。

吴红光

个人简历: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广发华福证券、联合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等机构。

获奖经历:2007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一名,2008-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四名。

徐小庆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金融学硕士,2002年起任职于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3-2005年债券研究第二名,2006年第三名,2007年第一名;2008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二名,2009-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2008

张良勇

个人简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硕士,2003年加入招商证券至今,现任招商证券执行董事、研发中心联席总经理、电子行业分析师、tmt及中小市值研究组长。

获奖经历:2006年电子行业第二名,2007年第一名,2008-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五名。

张明芳

个人简历: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曾任职于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获奖经历:2006年医药生物行业第三名,2007年第一名,2008年第四名。

哈继铭

个人简历:经济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曾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现任高盛集团中国投资管理部副主席。

获奖经历:2005年宏观经济第二名,2006年第二名,2007年第三名,2008年第一名。

高挺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中金公司,现任瑞银证券财富管理研究部主管兼首席中国投资策略师。

获奖经历:2007年策略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08年第一名。

董亚光

个人简历:港大-复旦mBa,2002年任职于台湾元大京华证券上海代表处,2003年8月进入金信信托管理研究院,2005年8月加入国金证券研究所至今。

获奖经历:2008年机械行业第一名,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三名,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三名。

金宇

个人简历:2003年加入中金公司至今。

获奖经历:2007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三名,2008-2010年第一名,2012年第五名。

李春波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和管理学专业毕业,2001年进入中信证券研究部至今。

获奖经历:2006年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第三名,2007年第二名,2008-2012年第一名。

卢平

个人简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招商证券。

获奖经历:2007年煤炭开采行业第二名,2008年第一名,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四名,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路颖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CFa,2000年加入海通证券研究所,历任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高级分析师、首席分析师、行业部负责人、所长助理、副所长。

获奖经历:2005-2007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第三名,2008-2012年第一名。

毛军华

个人简历:2003年加入中金公司至今。

获奖经历:2007年银行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08年第一名,2009、2010年第二名,2011、2012年第三名。

屈庆

个人简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进入申银万国研究所,从事固定收益研究。

获奖经历:2008年固定收益研究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童驯

个人简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负责食品饮料行业研究。

获奖经历:2008-2012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名。

王薇

个人简历: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金融学硕士,广州暨南大学金融与会计双学士,现任招商证券服饰纺织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8年纺织和服装业第一名,2009-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三名。

吴非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热能工程、金融学双学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国信证券,2006年加盟中信证券研究部至今。

获奖经历:2007年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08、2010年第一名(团队成员),2011、2012年第一名。

张春安

个人简历:博士,曾任于联合证券。

获奖经历:2008年金融工程第一名。

周光

个人简历:2004年加入中金公司。

获奖经历:2008、2009年非银行金融业第一名。

周涛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曾就职于国金证券,现任齐鲁证券研究所所长。

获奖经历:2007年钢铁行业第三名,2008-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

2009

诸建芳

个人简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华盛顿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职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华夏证券研究部,2007年5月加入中信证券,现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6年宏观经济第三名,2007、2008年第二名,2009年第一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袁宜

个人简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2011年加入富国基金任首席经济学家兼基金经理助理、汉盛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获奖经历:2008年宏观经济研究第三名(团队成员);2009、2010年策略研究第一名。

陈刚

个人简历: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力学学士、管理学博士,曾任职于东方证券,现任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获奖经历:2007、2008年电子行业第三名,2009年第一名,2010年第五名。

贺国文

个人简历:经济学硕士,现任国金证券研究所建筑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8年非金属建材行业第二名,2009年第一名,2010年第二名;2010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三名。

刘荣

个人简历: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曾就职于长城证券、大鹏证券研究所,现任招商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董事。

获奖经历:2007年机械行业第二名,2008年第五名,2009、2010年第一名,2011、2012年第二名。

许骏

个人简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英国汇丰银行、招商证券,2007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现任职于中信证券自营部门。

获奖经历:2007年造纸印刷行业第三名,2008年第二名,2009年第一名,2010年第二名。

周励谦

个人简历: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2007年加入光大证券,现任研究所所长助理兼tmt研究团队负责人。

获奖经历:2008年通信行业第三名,2009、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四名。

周小波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工学学士,现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

获奖经历:2007、2008年基础化工行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09年第一名,2010-2012年第二名。

朱琰

个人简历:复旦·香港大学mBa,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金融学博士,曾任职于国信证券研究所,2008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进行金融(银行)业研究。

获奖经历:2006年银行和金融服务、多种金融服务业第二名,2007年银行业第三名,2007年非银行金融业第二名,2008年银行业第五名,2009-2011年银行业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2010

曾旭

个人简历:美国城市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国民航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曾任职于国金证券、中信证券,2011年加入兴业证券研究所,任所长助理、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1、2012年第一名。

韩其成

个人简历: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现任国泰君安证券建材兼工程建筑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8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三名;2009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二名,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三名;2010、2011年非金属类建材行业第一名,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二名,2012年非金属类建材、建筑工程第二名。

黄守宏

个人简历:华中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2007年加盟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至今。

获奖经历:2010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一名,2011年第四名。

毛长青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mBa、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学士,现任中信证券研究部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年农林牧渔行业第二名;2006年食品饮料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07年食品饮料第二名(团队成员);2007年农林牧渔业第二名,2008、2009年第三名,2010、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杨涛

个人简历:东南大学金融系学士,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硕士,2008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从事建筑工程行业研究,现任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0年建筑和工程行业第一名(团队成员),2011年非金属类建材业第二名(团队成员),2011、2012年建筑和工程业第一名。

叶洮

个人简历:浙江大学管理工程学硕士,曾任职于联合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现任华泰证券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获奖经历: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二名,2008年第三名,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三名。

尹沿技

个人简历: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曾任职于长江证券、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2011年至今任职于民生证券研究院。

获奖经历:2009年计算机行业第三名,2010年第一名,2011年第二名(团队成员),2012年第一名。

张力扬

个人简历:毕业于石油大学化学工程、南开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曾任职于长江证券研究所,2007年至今任光大证券研究所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8年基础化工行业第五名,2009年第二名,2010年第一名,2011、2012年第三名。

赵晓光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东方证券,2010年加盟中金公司至今。

获奖经历:2008年电子行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10-2012年第一名。

周海晨

个人简历: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至今在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从事造纸轻工及家电行业研究。

获奖经历:2008年造纸印刷业第三名,2009年第二名,2010-2012年第一名。

2011

张忆东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硕士,曾在外资券商研究部工作,2006年加盟兴业证券研究所至今,任研究所总经理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0年策略研究第四名,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三名。

陈志坚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4年至今任职于长江证券研究所,现任副所长兼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9年通信行业第五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贺平鸽

个人简历:2004至今任职于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获奖经历:2006年医药生物行业第五名,2009年第三名,2010年第四名,2011、2012年第一名。

李聪

个人简历:曾任职于普华永道、长江证券研究所、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现任职于广发证券。

获奖经历:2010年非银行金融业第三名,2011、2012年第一名。

李婕

个人简历:东华大学博士,现任光大证券研究所消费品研究部总经理、纺织服装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年纺织和服饰行业第三名,2007年第三名,2011、2012年第一名。

刘元瑞

个人简历:现任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钢铁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0年钢铁行业第三名,2011年非金属类建材业第三名,2011、2012年钢铁行业第一名。

彭波

个人简历:湖南大学金融学硕士,英国雷丁大学iSmaCentre证券投资学硕士,曾任职于联合证券、金元证券、平安证券,2009年至今任职于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获奖经历:2008、2009年有色金属行业第四名,2010年第二名,2011年第一名,2012年第三名。

皮舜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中信证券。

获奖经历:2011、2012年传播与文化行业第一名。

裘孝锋

个人简历:2011年加入中国银河证券任石化化工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年石油化工行业第三名(团队成员),2007-2010年第二名,2011、2012年第一名。

易欢欢

个人简历:北京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现任国金证券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1年计算机行业第一名,2012年第二名。

詹凌燕

个人简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现任上海彤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研究总监。

获奖经历:2008、2010年煤炭开采行业第三名,2011年第一名。

张帅

个人简历:上海交大热能工程本科、华东师大金融硕士,曾任职于汉唐证券、金信研究,现任职于国金证券。

获奖经历:2008、2010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三名,2011年第一名。

2012

郑方镳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2007年加入兴业证券,任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化工行业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0年基础化工行业第四名,2011、2012年第一名。

李慧勇

个人简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6年宏观经济第五名(团队成员),2008-2011年第三名,2012年第一名。

凌鹏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学历。2006年7月加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策略分析员。

获奖经历:2007、2010年策略研究第一名(团队成员),2012年第一名。

戴春荣

个人简历:北方交通大学毕业,现任中信建投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tmt组组长,行业研究负责人。

获奖经历:2006年通信行业第二名,2010、2011年第三名,2012年第一名。

葛军

个人简历:武汉大学材料学硕士。现任长江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9年有色金属行业第五名,2010年第三名,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李大军

个人简历:清华大学电子系硕士。曾任职于惠普公司,2009年8月加入华创证券。

获奖经历:2011年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罗军

个人简历: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曾任招商基金研究员、平安证券经济数量室主任,现任职于广发证券。

获奖经历:2012年金融工程第一名。

邱冠华

个人简历:南京大学会计学硕士,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获奖经历:2010年银行业第三名,2011年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邱世梁

个人简历:复旦金融硕士、CFa、Cpa。现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9年机械行业第五名,2010年第四名,2011年第三名,2012年第一名。

谢刚

个人简历:农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曾任职于天一证券、国金证券,负责证券投资、行业研究等工作,现任齐鲁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消费品研究总监、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08-2011年农林牧渔行业第二名,2012年第一名。

许娟娟

个人简历: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2007年进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现任餐饮旅游行业负责人。

获奖经历:2010年食品饮料行业第五名,2012年社会服务业第一名。

曾豪

个人简历: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材料学双学士,材料学硕士。2009年加入中信证券研究部,现任非金属类建材行业首席分析师。

获奖经历:2012年非金属类建材第一名。

花絮

哪些高校是最佳分析师摇篮

“英雄”出名门,十年来,复旦大学是培养最多第一名分析师的学校,一共有18位第一名母校是复旦,其次是清华大学,而拥有海外名校留学经历的分析师也不在少数。

专业:经济和理工需并重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6

【摘要】广州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产业类型结构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取得的很大成绩,现在正在向产业高级化方向迈

>>产业结构高级化:传媒业的现实选择城乡统筹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供应链金融的实践与高级化策略广州市批发市场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运行规律探讨科技创新对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山西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FDi对浙江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战略研究浅议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基于碳金融的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广州市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铁岭市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措施选择环城游憩带高级化发展调查研究广州市越秀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益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金融支持问题的调查广州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广州市产业用地指南浅析山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3〕89号).

基金项目: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1年度科研课题:金融支持广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06。

作者简介:郑祖军(1975-),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金融学讲师,投资与理财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金融学;张玲(1980-),女,汉族,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金融学讲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7

刘万

身份证号码

性别

年龄

25岁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婚姻状况

未婚

视力状况

很好

身高(厘米)

177cm

体重(公斤)

60kg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南京市

技术职称

中级经济师高级人力师

最高学历

硕士

现居住地

南昌市(含区市县)

毕业时间

2007

求职状态

目前正在找工作

电话、手机

emaiL

个人主页

地址

南昌市中山路108号

邮编

33000

受教

育及

培训

状况

2009.9至20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务院金融研究所

金融学金融学,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硕士

就学城市: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5号,社科院研究生院

专业描述:

金融工程即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新兴学科。金融市场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在以往传统的股票和债券上发展出了期货、期权等一系列新型投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金融衍生物。而如何对这些金融衍生物进行定价,是投资银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时,由于金融投资工具的复杂化,一些基金管理公司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投资方式难以保持基金的高成长率,他们就需要设计出更加高级的投资组合来获得盈利。因此,他们大量需要那些既通晓金融市场又有数学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稀缺。金融工程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而产生的。金融工程是一门综合了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通常包括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在美国,持有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的人才在市场上炙手可热,基本上全部被各大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所聘用。

2003.9至2007.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经济学专业(国家经济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班”)本科

就学城市: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5号,社科院研究生院

专业描述:

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经济工作能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适应性强的开放型、创新型、综合型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人才。实行以学生导师制、课外理论教学辅导基地、学生科研竞赛、学生科研项目资助、学生假期学术旅行、学生社会实践、本硕博连读选拔(60%以上的升研率)、基地学术讲座等为支点的培养体系,对基地本科生实施全方位教育,重点培养高水平的经济学基础人才。核心课程: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理财、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经济学等。就业方向:毕业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经济学知识,适合在政府、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

任职公司名称:重庆力帆集团。

2007.4至2008.10:

任职生产部副部长兼驻江铃厂营销总监

工作地点:

重庆市转南昌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任职公司名称:Bp英国Bp石油集团。

任职投资总经理战略部(首席经济分析师)

工作地点:

上海、宁波

工作职责和业绩:

任职公司名称:金诚矿业集团。

任职投资总经理兼行政人事总监

工作地点:

南昌

工作职责和业绩:

负责主持投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论证、项目评估;6.在领导授权下开展行政人事管理工作;7.负责投资项目的人员派驻、战略决策、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建议与实施。8.完成董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和HR事务。

求职意向

现从事行业:

矿产/能源/电力/水利

现从事职业:

投资分析

现职位级别:

高级决策层(Ceo、eVp、Gm...)

期望月薪:

15000元以上

目前月薪:

10000-15000元

可到岗时间:

一周以内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欲工作地区:

南昌市(含区市县)

欲从事行业:

矿产/能源/电力/水利、金融/保险业、建筑工程/房地产/建材、科研/院校/培训

欲从事职业:

品牌策划/广告宣传、总经理(Ceo)、投资分析、证券/期货/外汇经纪人、财务经理

技能特长

外语水平

第一外语:英语普通英语六级

第二外语:英语专业英语四级

兴趣爱好

西方经济史研究、写歌、文化艺术、街舞、吉它、口琴、足球、篮球、Hip-Hop、逻辑思维、兵法、BReaKin、金融心理学、营销管理、风险控制、poping、史记、画画、博学多才成功的背后,强强联手合作共赢;一生相随携手奋进;一股力量豪气冲天;一种信念坚强不息。仁、义、理、智、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商人才能把金钱运用得最有效率,所以人们才肯把钱交给商人?”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环顾全球经济脉搏;通过在Ge学习的世界最顶级经济管理经验来终结自身对全球经济的透视。运用自身多年研究的DooSYeR模块来启动全球Y型导向链、通过XCppt浇灌模式推动全球GrossofDomesticproduct逆向转轨;使世界经济逐步转为液化状态。由模块启动金融、银行、国债、外汇、贸易、世界进出口等全球经济Y型导向链。在整个周期的运作中将使各国在最短时期横扫本土所有泡沫产业链。年轻时候赚的是未来,人不要因为社会尖锐和坎坷、磨难,而改变自已。也不要被别人来领引自已,而是让自已来领导大众!淡薄以明志,宁静而至远!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冲动是魔鬼!有时要想着无时!做价值投资,领先出击市场,全面掌控多空。一手抓主升段,一手抓风险控制!

自我简评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8

关键词:双导师制;金融硕士;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09-02

一、金融硕士专业双导师制概念

金融硕士专业是我国目前40种专业硕士中的一种,2010年开始设立,时间较短。目前,金融硕士的培养借鉴其他学科的宝贵经验引入了双导师制。

金融硕士培养中双导师制是指由校内具有丰富经验的,长期从事理论知识研究的专职导师和校外聘用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联合指导,完成对金融硕士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联合教学的制度。

二、金融硕士教育中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校内导师将金融硕士的理论水平引领到一定高度,而金融硕士校外导师有银行、证券公司、金融集团、担保公司等行业背景,凭借其在该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使得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但金融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现实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

(一)校内导师观念陈旧,指导方式落后,实践环节参与不够

校内导师可称为学术导师。金融硕士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然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强调实践性与社会接轨。而仍有部分校内导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采用科研模式指导金融硕士专业研究生,单方面注重学术,以纯学术研究为目的,所讲内容不结合实际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术导师掌控申请项目核心的研究,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不能获得理论知识实质性的进步以及高层次、专门化的应用技能。简单地认为实践环节是校外导师的责任,所以对实践环节参与少,甚至不参与,对专业学位导师的认识片面。

(二)校外导师、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低,影响金融硕士培养的质量

校外导师对金融硕士研究生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重大。现实实践中,由于校外导师都是有银行、证券公司、金融集团、担保公司等行业背景的高管,除了教课、指导学生外,还得利用大部分的时间工作,精力有限,指导学生的数量有限,未形成规模,很多学生得不到校外导师的指导,致使校外导师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很多高校并未对校外导师进行补贴,学校认为校外导师属于聘任的兼职教师,对其没有行政管理权,未给予同专职教师同等的权利,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严重挫伤了校外教师的积极性。很多学校教育计划中如选拔录取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位论文选题和担任授课教师等环节工作都没有让其参与其中,使得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低。校企合作企业不深入,企业关注短期利益,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银行机构实习的金融硕士,往往接触的是简单的业务,涉及不到核心业务,成为企业单位的打杂工,不能真正了解前沿理论和实践,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校内外导师缺乏沟通,责任不明,合作不深入

双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导师的优势培养优秀的金融硕士,通力合作,共同探讨培养金融硕士的最佳培养计划。现实实践中,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几乎不沟通,甚至从未见谋面,无法及时处理一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各自为政,何谈共同探讨金融硕士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制度界定校内外导师的责任、职责,诸如金融硕士的实习鉴定、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的导师责任及侧重点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得相应责任缺位,影响硕士培养质量。校内导师注重科研,认为实践导师只是起“协助式”作用的导师,没有给实践导师科学合理的定位,没有认识到与实践导师实质性合作的重要。

(四)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金融硕士培养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2011年,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倡导高校全职教师与实践部门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共同导师,实行“双师制”。但只是做了概括式指导,在制度、资金上并未给予支持与协助。各级地方政府也基本上停留在意见指导上,在制度、资金等照顾上也没有具体的措施。

金融专业学位设立时间短,各高校对其培养未予以足够重视,尤其金融专业双导师制度的实践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多数的学生没有校外的导师,未参加校外的实践基地,即使确定了导师,也是挂名的较多。学校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促进校内外导师的沟通合作,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未形成统一、可循环的评聘模式调动企业,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不注重对教师的遴选和培训,例如,未对校内外老师的聘任做具体的规定,即使要求了校内教师的职称、的数量、项目研究等,但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操作性不强,遴选教师往往不符合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三、构建金融硕士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

(一)组织校内外导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观念的转变,增进责任意识

培训是增强校内外导师对金融硕士培养的目标、规律、政策的认识,转变陈旧观念,促进教学创新的有效手段。通过培训,转变校内外导师对金融硕士培养认识的不足和误区,有针对性地增强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能力。通过各类适时的多样化、长效化、常态化的培训,促进校内外导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转变校内导师唯学术论的片面观念,侧重校内导师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促进校外导师增强教育责任意识,针对其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特点,培训侧重加强金融硕士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加强金融硕士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的讲解。不断优化导师结构,促进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增强青年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活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沟通,协同创新,通力合作

双导师制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促进金融硕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导师的交流,探讨学生的能力结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双导师制的优点。考虑校外导师并不是专职的教师,工作性质特殊,校内导师需主动与其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提高金融硕士的培养质量。校内外导师可以组建导师团队,共同研讨学术和社会实践生产,促进校内导师提高社会实践的认识。同时,让校内导师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各方面的制订。学校组织相应的研讨会,为校内外导师沟通创造条件;开设校企合作课程,促进校内外导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校内外导师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合力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科研为一体的依托国家需求项目的新型课程,促进金融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创新制度建设,政策支持,促进双导师制的落实

从政府角度,出台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为金融机构和高校联合培养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改善人才培养基地的环境设施,制定金融硕士人才发展培养体系。从学校的角度,一方面,完善管理,建立相应的激励、多维度评价和监督反馈机制,如评定合理的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广泛征集各方建议,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导师聘任制度,构建操作性强、具体的监督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权责,以具体文件的形式细化;搭建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制,要求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共同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一起对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负责;校方和企业应各自对自己的导师行使管理权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金融硕士专业双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引起校企各方以及政府的重视,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制订完善的保障激励措施,促进双导师制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太卫,邱法宗.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6.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probit模型

一、引言

农户的金融需求将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也将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现金支出,进而影响农户生产投资的规模和农户商品需求的规模。新疆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个不同体制的经济主体,其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如何深入了解其金融需求行为及影响因素,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Long(1968)通过建立正规的微观经济模型,对农户借贷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农户的借贷决策是在给定生产机会条件下收益最大化的选择,分析了农户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的借贷选择,认为项目收益率与利息率的对比和农户自身的风险偏好是决定其借贷最主要的两个因素。iqbal(1983)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农户的借贷行为,认为借贷行为将影响农户的消费与投资水平以及第一期的预算约束,进而影响第二期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支付成本(资金利息),而且他认为贷款利率是受借款人地区、收入、借款规模以个人特征内生影响的。其研究结果显示,享受到技术变化好处的地区农户有更大的借贷倾向,而且面临更低的贷款利率,他在分析中采用了印度1970―1971年国家调查数据对理论的结果进行验证。此外,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还有aleem(1990)、Udry(1990)、Zeller(1994)、nagarajan,meyerand和Hushak(1995),他们分别对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北部地区、马达加斯加、印尼苏拉维中部地区的农户借贷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关于中国农户金融行为的研究,学者们在以恰亚诺夫的组织学派、舒尔茨的理性小农学派以及黄宗旨的历史学派为代表的三大学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大致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是分析农户在借贷发生频率、借贷规模、借贷来源、借贷用途,以及借贷利率、期限、借据、抵押担保等方面的特征,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其中突出的有:史清华、温铁军、朱守银等。二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例如何广文、何军,宁满秀、王芳,罗剑朝、熊学萍,阮红新、韩俊,罗丹,程郁等。他们的大致结论是: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收支情况、生产经营特征、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的特征等因素对农户借贷需求在影响大小、方向、显著性上都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户由于各地区经发展水平不同,农户行为偏好的区别以及面临的金融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农户的借贷行为呈现不同的特点。对新疆农户金融需求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罗芳、李平(2009)以新疆兵团职工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在新疆兵团特殊体制金融供给制度下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发现不同的因素对农户正规借贷和非正规借贷影响方大小、方向、显著性均存在差异。向琳、李季刚(2010)在新疆12个地州288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认为文化程度、外出务工、贷款经历等因素显著性地影响农户金融需求。帕尔哈提、魏先华(2012)通过对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户金融需求的调研发现,不同收入层和不同地域的农户金融需求存在差异,农户对金融机构服务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新疆三地州的农村金融供给不均衡。以上研究一方面丰富了理论界相关结论,另一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同时为许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文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疆为例,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农户金融需求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是从不同体制的视角下研究地方农户和新疆兵团农户金融需求差异;二是运用probit模型对不同体制下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储蓄需求、借贷需求、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性描述

本文所分析的数据采用2012年在新疆各地州和新疆兵团团场的农户调研数据。此次调查采用抽样方法共发放250份问卷,最终收回21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84%。新疆各地州共调研15个县,收回有效问卷130份;兵团收回有效问卷80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储蓄情况、借贷情况和农业保险情况等四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统计性描述

本文主要从家庭人口数、男性劳动力人数、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在校学生数、累计外出务工人数、累计外出务工时间、家庭实际种植面积、家庭总收入、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等方面对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

(二)家庭受教育情况

关于家庭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设计了未上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等6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地方和兵团的农户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地方农户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比例分别为32.5%、16.3%、38.5%,兵团职工相比来看,初中、中专、高中比例较大,大专及以上比例较小。

三、地方农户与兵团职工金融需求行为差异分析

下文主要从储蓄行为差异、借贷行为差异、保险行为差异三个方面研究地方和兵团关于金融行为的差异。

(一)农户储蓄行为差异分析

1、金融供给主体选择存在差异

农村信用社在地方农户的市场占有率高,而中国农业银行赢得兵团职工的信任。在样本中,调查农户对金融机构供给主体的选择时,地方农户中32.91%愿意选择信用社,28.69%愿意选择农业银行;兵团职工64.13%愿意选择农业银行,17.39%的职工愿意选择邮储银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中国农业银行兵团分行自建立以来,本着“一团一所”的战略原则,积极为全疆各农牧团场广大职工服务,在兵团职工心中已“根深蒂固”。而农信社则积极为新疆县域以下农户提供服务,在地方县市有较多网点,深受地方农户青睐。

2、储蓄目的差异

新疆农户对闲置资金的处理普遍选择储蓄而非消费。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的储蓄比率分别为64.42%和59.62%。地方农户储蓄大多是为了“用于未来的生活”,而兵团职工多数是为了“子女教育”,其比例分别达到25.53%和24.9%。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兵团与地方实施管理体制不同,兵团职工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具有较强的指令性,职工生活有较少的后顾之忧,储蓄更多是为了子女教育;而地方农户愁于年老时的生活开支,储蓄更多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农户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社会保障,而并非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这一结果与史清华(2003)对山西农村调研结果一致。

(二)农户借贷行为差异分析

1、借贷规模差异

在问及“农户是否需要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时,回答“是”的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分别占比64.24%和50.63%。兵地农户需求资金规模存在差异:地方农户平均资金需求量大于兵团职工资金需求量。

从资金需求金额分布情况来看,地方农户需求资金大部分40001-60000元和80001-100000元两个区间,兵团职工资金需求主要分布在60000元以下(见表3)。可以得出结论:兵团职工借贷资金额度普遍小于地方农户。

2、地方农户贷款可得性和与贷款的满足感均高于兵团职工

地方农户贷款的可得性高于兵团职工。在调查中,在问及‘近三年是否向农信社、邮政银行和商业银行得到过贷款’时,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得到贷款的人数分别为66.88%和45.57%。其中,在回答“贷款是否能够满足其需求”时,地方农户75.49%可以满足,兵团职工57.1%可以满足。

3、兵地农户在民间借贷数量和金额上存在较大差异

非正规金融在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上也做出了较大贡献,在问及农户“本地除银行、信用社、邮政银行以外,民间是否有其他形式有组织有息借贷活动”时,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选择“有”分别为65.25%、31.25%,地方民间借贷市场相对兵团而言比较活跃。地方农户发生民间借贷的的数量多于兵团职工,但是借贷的单笔平均金额、最高金额、最低金额都低于兵团职工(见表4)。

4、兵地农户民间借贷目的存在差异

民间借贷的用途上,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民最多的是分别用于“非农业生产性投资”和“看病就医”。兵团职工属于生存性借贷,地方农户已用于非农业生产性经营。

(三)农业保险行为差异分析

1、兵团职工投保率高且多具有强制性

64.79%的兵团职工购买了农业保险,其中仅有43.55%是自愿购买的,32.12%的地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其中62.89%是自愿购买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兵团基本施行的军事化组织管理,采取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提供农业服务,统一采购农产品的生产模式,农业保险也纳入兵团农业服务范围内,因此兵团职工购买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保险服务满足状况差异

不同体制下的农户,对保险服务过程中的满意状况也不同。地方农户不愿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有:保险保障程度太低、农户获得赔款不易和农户认为农业风险不大,其人数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31.25%、28.41%、26.14%;兵团职工不愿意参保的主要原因有:保费太贵、认为农业风险不大、保险赔款不易,其人数占比分别为:30.43%、28.26%、26.09%。在对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地方农户对保险过程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状况分别是“保障程度”和“赔偿额度太低”;兵团职工对保险过程中最满意和最不满意的状况分别是“缴纳保费方便”和“赔偿额度太低”。

四、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对比研究不同体制下,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运用probit模型对新疆不同体制下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即:“有”和“没有”金融需求的二元决策问题。假设有多个解释变量,可按矩阵形式

Y=Xβ+μ(1)

其中Y的观测值为1或者0的列向量,X为解释变量观测值矩阵,β为待估计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这样,probit模型表示为:

probit(y■=1|x■)=Φ(x■,β)=Φ(β■+β■x■+β■x■+β■x■+…+β■x■)(2)

上式中,Y是一个被解释变量,代表农户是否有金融需求,当Y=1时,表示有需求,当Y=0时,表示没有需求;Ф(・)为标准累计正态分布函数,Ф(Z)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小于Z的概率;X1,X2,X3,...Xn为被解释变量,即待估的n个影响农户金融需求的因素;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n为解释变量系数(王芳、罗剑朝,2012)。

(二)指标的选取

有许多学者在农户金融需求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使用probit模型的不在少数,例如:何军,宁满秀等(2005)、熊学萍,阮红新等(2007)、王芳,罗剑朝(2012)等。文章结合新疆具体情况,参考前人的研究,从调研问卷出发,选取以下解释变量(见表5)。

(三)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probit分析。分别对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数据进行回归,找到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最初选择的23个变量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显著性影响被解释变量,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文章剔除了不显著影响因素,重新估计模型直到所有的变量均显著,结果如下表。

1、储蓄需求对比分析

影响地方农户储蓄需求的因素有家庭16岁以上劳动力、家庭实际种植面积、家庭总收入、存款活期还是定期的选择。具体而言,以上四个影响因素均对地方农户储蓄需求有正影响,可解释为16岁以上劳动力越多,就会使家庭收入越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越高,农户就会更加愿意储蓄。活期存款会使农户储蓄更具有灵活性,这也会导致农户更加愿意储蓄。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系数最大的是存款活期与定期的选择,为1.1395;系数最小的是16岁以上劳动力,为0.3599。

影响兵团职工储蓄的因素是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特征和金融服务便捷程度,主要有家庭周围是否有正规金融网点和达到金融网点所需要的时间。家庭周围是否有正规金融网点对兵团职工具有正影响,即存在正规金融网点,农户才会愿意储蓄。而达到金融网点的时间对农户储蓄具有负影响,这可以解释为,到达金融网点时间越长,农户时间成本越高,则农户储蓄愿意越低。

2、借贷需求对比分析

影响地方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有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家庭总收入、近三年是否得到贷款、农信社是否对您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授信额度。具体而言,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家庭总收入对地方农户借贷需求呈现负影响,这可以解释为劳动力越多,相应的家庭收入越高,农户在没有扩大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自己需求,农户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意愿就会下降。近三年是否得到贷款、农信社是否对您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信用额度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影响,这可以理解为,农户的金融参与意识越强、参与程度越高,与金融机构往来越密切,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大,则农户更加愿意向金融机构借贷。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系数最大的是农信社是否对你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信用额度,为0.7597;系数最小的是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为-0.1783。

影响兵团职工借贷需求的因素有家庭男性人口数、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在校学生数、近三年是否得到过贷款、农信社是否对您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授信额度、农户的借款渠道。家庭男性人口数和16岁以上劳动力人数对兵团职工借贷需求具有负影响,近三年是否得到贷款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影响,这两个因素与地方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方向一致。而家庭在校学生数对兵团职工借贷需求具有正影响,这是因为家庭在校生人数越多,家庭额外开支相应加大,职工借贷需求相应增加。农信社是否对农户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授信额度对兵团职工借贷行为有负影响,即农信社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信的农户家庭借贷意愿较低。这是因为,农信社所愿意授信的家庭,必然是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有偿债能力、信用和声誉较好的农户,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家庭,往往自身能够满足家庭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开支,借贷需求意愿较低。农户并没有在满足生存性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性借贷,以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这与史清华、陈凯(2002)研究结论不同,这是因为受到文化水平限制,兵团职工创业致富意识相对落后,观念陈旧,仍然保持着“满足自身温饱需求即可”的观念。农户的借款渠道对农户借贷需求有负向影响,即兵团职工在借贷时更加愿意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向村镇银行等新兴的金融组织借贷。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农信社是否对您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授信额度,系数为-1.9634;影响力最小的是农户的借款渠道,系数为-0.196。

3、农业保险需求对比分析

影响地方农户农业保险的因素有男性人口数、家庭种植面积、农业保险服务质量(缴纳保费便捷度、获得赔偿速度、保障程度满意度)。以上因素均对地方农户农业保险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家庭男性人口数越多,相应的农户家庭就会种植更多的土地,为了防止风险发生后损失过大,农户会更加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相应的农业保险服务(缴费便捷度、赔偿速度、保障程度)质量越高,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就会更强。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是获得赔偿速度是否够快,其系数为1.3717;影响力最小的是男性人口数,其系数为0.1411。

缴纳保费便捷程度和获得赔偿速度对兵团职工农业保险需求具有正影响这与地方农户情况基本一致。缴纳保费便捷程度系数为1.4051获得赔偿速度系数为0.9085。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地方农户与兵团职工金融需求行为差异明显。①储蓄特征差异:在选择金融服务渠道方面,地方农户偏爱农信社,而兵团职工更愿意选择农业银行;在储蓄目的方面,地方农户侧重今后的生活开支,而兵团职工更多是为了子女教育;②借贷特征差异:在借贷规模方面,地方农户平均资金需求量大于兵团职工资金需求量;在借款可得性和满足感方面,地方农户贷款可得性和与贷款的满足感均高于兵团职工;在民间借贷方面,地方民间借贷市场相对兵团而言比较活跃,地方农户民间借贷笔数多,但是兵团职工民间借款的单笔额度大;在民间借贷的用途方面,地方农户民间借贷主要用于非农业生产性投资,兵团职工主要用于看病就业;④在农业保险方面,兵团职工购买农业保险多数为非自愿。

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显著性、影响方向、系数大小方面均有较大区别。①关于农户储蓄需求,家庭基本特征成为影响地方农户储蓄的主要因素,而金融服务便捷度成为影响兵团职工储蓄的主要因素。②关于农户借贷需求。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借贷需求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同时为“农信社是否对你家进行过信用评级并授予信用额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兵团职工而言,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提供的借贷服务并非“雪中送炭”,而是对兵团职工的“锦上添花”。③关于农户农业保险需求。兵团职工购买保险仅受农业保险服务便捷程度影响,地方农户除受到农业保险服务的便捷程度和保障程度的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家庭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

(二)建议

针对满足地方农户金融需求,加快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建设,进一步扩宽金融服务的渠道;鼓励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利用多种方式发放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实行多形式多抵押、质押办法,扩大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提高贷款满足率。

针对满足兵团职工金融需求,进一步丰富新疆兵团金融机构种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引入更多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便捷度,采取灵活的方式为团场职工服务。增强兵团职工贷款的可得性。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利用兵团特殊的行政体制,加快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信用评级,加强农户的诚信意识和贷款意识,使得农户在没有抵押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贷款。提升农业保险吸引力。从缴费便捷、加快赔偿速度、加大保障程度、降低保险费(成本)等方面入手,根据兵团职工农业生产特性,开发适合团场职工的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Udry.Creditmarketsinnorthernnigeria:CreditasinsuranceinaRuraleconomy,[J]theworldBank

economicReview,1990(3):251-269.

[2]irfanaleem.imperfectinformation,Screening,andtheCostsofinformalLending:aStudyofaRuralCreditmarketin

pakistan[J].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990(3):329-349.

[3]LongmG.whypeasantsfarmersborrow?[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68(50):991-1008.

[4]m.Zeller,1994.DeterminatsofCreditRationing:aStudyofinformalLendersandFormalCreditGroupsinmadagascar[J].

internationalFoodpolicyResearch,1994(12):234-239.

[5]nURYaRtonon,ZeLLeRm,SCHwaRZeS.Creditrationingoffarmhouseholdsandagriculturalpro-duction:empirical

evidenceintheruralareasofcentralSulawesi,indonesia[Z].Conferenceon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for

Development,StuttgartHohenheim,2005(11):11-13.

[6]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42-48。

[7]何军,宁满秀,史清华.农户民间借贷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39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0-24。

[8]史清华,陈凯.欠发达地区农民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山西745户农民家庭的借贷行为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02,(10):29-35。

theanalysisontheDifferencesofRuralHousehods’Financial

DemandsandinfluencingFactors

――BasedontheSurveyofRuralHouseholdsandStaffof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CorpsinXinjiang

manaiyiJianGShihui

(BusinessSchoolofShiheziUniveristy,wujiaquXinjiang831300)

金融学在职研究篇10

关键词:金融数学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30-01

金融数学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金融学自身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是数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产物。金融数学是金融学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由理论阐述向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并重、金融模糊决策向精确化决策发展的结果。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工作者的数学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金融人才的数学水平,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数学》课程。学好这门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能力,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本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金融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金融数学,数学家能够深入经济金融领域,加深对经济运行和国家的经济进步的关心,另一方面使得经济学家可以掌握数学这一工具,更好地对金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指导国家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数学家和经济金融学家可以结合起来共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和方法,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大量掌握高科技、具有高能力的金融人才。因此,大力发展金融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培养大批掌握定量分析技术的金融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金融数学》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扩散速度是所未有的,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在知识时代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不断的学习并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使自己能适应社会。金融数学中应用大量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金融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和一些金融创新的定价问题等。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所用到的数学知识,除基础数学知识外,金融数学大量的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随机分析、随机控制、鞅理论、数学规划、微分对策、非线性分析,泛函分析、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分形几何、非线性分析等现代数学工具。这些知识已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需要自学一些内容。自学能力恰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科研中永远需要的。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绝大多数基本概念可以通过百度等获取,而且每时每刻还有各种信息。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基本都是90后,他们的信息极为灵通,仍然沿用满堂灌的教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需要。通过金融数学课程案例教学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调动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对各种方案的可行性的研讨,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工作环境,从某方面来说团队合作精神往往决定着工作是否成功。个人事业的成功除了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往往还取决于个人人际关系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中学生通常要在小组合作中互相沟通,大家在一起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要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尊重他人,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心平气和地与人交流,合作完成案例方案。这样,在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夯实的基础知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直观的体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高校课程设置中缺少类似科研讨论类和科研基本方法指导类的课程,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客观上拉大了大学生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距离。金融数学课程设计环节,为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创建了一个积极的情境。金融数学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金融数学》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金融数学》课程是应用性课程,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与金融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学别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在金融数学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实际问题,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广泛查阅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模型,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模型估计与分析。这不仅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

4.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大学毕业意味着职业工作的开始,缩短学习者与工作者的距离是每个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果这个过程能在大学期间完成或接近完成,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并意味其职业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在金融数学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带领学生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地进行学习。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了解证券投资交易的程序等。这样集中的实践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相关方面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教学环节培训过的毕业生,综合能力强,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当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的精英,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辅助。不仅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的需求,并且能够让学生有目标地有方向地提前做好准备,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总之,《金融数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金融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让《金融数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礼尚,徐承龙.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2.李晓红,李月秋,堵秀凤等.金融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

3.魏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