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6:34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策略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与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还承担着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任务,以完善学生人格、塑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因此,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全方位、有个性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有六个可供选择的教学模板:音乐鉴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具备音乐的鉴赏能力呢?如何才能改革传统高中音乐鉴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呢?

一、采用情感式的教学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情感的抒发是音乐最擅长的,它能拨动听者的心弦。在实际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音乐的鉴赏,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逐步了解人生、探讨世界,使得他们能有更坚强的心灵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情感考研。比如,在引导学生鉴赏《春节序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从这部管弦乐曲的热闹明快、具有民族风格的旋律中体验早欢度春节时那种载歌载舞、喜气洋洋的热闹欢快的情绪。在《春节序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踩着音乐模仿秧歌的舞步,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既锻炼了音乐的节奏感,又发展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大家交流,再把编创的动作连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学生会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口中仍哼着《春节序曲》的主旋律。这种上课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鉴赏音乐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内容,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生动化等特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积累和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由于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内容多,涉及广,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偏向性地选择部分音乐。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关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的图式。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趣味化,条理化凌乱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知识的生动、鲜活、形象、趣味等特点,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激发起来,调动其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生对京剧不是很感兴趣,在进行京剧音乐欣赏时,为了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了一些脸谱和其他剧目的彩色照片,找到京剧唱段的视频录像,和京剧有关的知识,做成相关知识链接,声形并茂,形象生动,一目了然,由于京剧剧目和语文、历史联系紧密,我还会让学生自己介绍事先了解的故事梗概,增加趣味性。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主动学唱几句京剧的劲头也有增无减。

三、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今天,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成为了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实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梦幻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可以让会弹钢琴的学生为大家演奏,和CD碟放的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点评,由于演奏者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情感上会表现出百倍的热情和关注,也会更细心的体味音乐,找出学生演奏的乐曲与大师演奏的作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能够更深刻的体会音乐内涵。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高雅音乐离自己很近,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课上有时会邀请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为大提琴独奏《梦幻曲》配舞,高雅的芭蕾很适合表现乐曲的意境,舞蹈的韵律随着音乐的节奏展开,乐与舞的融合更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又或者是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还用画笔描绘了自己的梦幻世界。有文采的学生写了音乐随笔,表达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特长都有了充分的发挥,而且由于其师亲身参与到这个鉴赏的活动,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温故而知新,巩固音乐教学的收获

通过平日的学习,学生在音乐鉴赏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散落、不成系统的。为了让学生牢记在音乐鉴赏课上所获得的知识,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将知识点系统化。比如利用音乐作品中出现的数字,做一个数字游戏,把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回忆起来,同时总结每一部作品的特点,教师自制课件,学生想到哪部作品,就播放主题片断,以加深印象。如合唱《阳关三叠》、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第一新疆舞曲》、室内乐《鳟鱼钢琴弦乐五重奏》、管弦乐《1812年序曲》等。这些作品中都出现了数字,利用出现数字这点相似性,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所学的知识也不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教学时,还应增加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形成对音乐作品音乐表现和音乐创作的评价与感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鉴赏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逐渐走向了多样化,音乐鉴赏模块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最直接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音乐鉴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照。高中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3.

[2]李剑萍,魏巍.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7).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4.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2

音乐是初中学生接受学校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初中生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气息,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初中生的音乐教学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发育的黄金阶段,学习音乐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智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质量差的现象,对于学生的美育方面的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对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一、有效的音乐教学课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合格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也是进行教育学习的目标,音乐是培养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音乐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起到对学生音乐素养,美学欣赏以及陶冶情操方面进行训练。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标对于音乐教学也有着相应的一些要求。笔者结合新课标对音乐教学课堂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梳理。

1.结合实际生活。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艺术文化的瑰宝,但是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学应该充分的结合生活才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热爱音乐,进而可以有助于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在实际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生活体验入手,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法使得学生将生活与音乐相结合,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可以积极的探索、思考音乐。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可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在这个过程中配上应景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爱上音乐。

2.感受音乐。音乐不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该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带着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样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意识,这将会极大的有助于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时配上画面和文字,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

3.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是艺术,但是也有着一定的规则,只有掌握了音乐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掌握音乐,欣赏音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形成正确的声乐观念,审美观念以及基本的音乐技巧等。

二、影响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原因

探究音乐教学有效性,分析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必不可少。音乐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音乐课堂教学。下面笔者对这些影响因素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1.学生层面的原因。和所有的教学课堂一样,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也是评价教学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学生的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都影响着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基础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后续学习音乐的重要条件,扎实的基础有利于音乐教学,反之则是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仔细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导以及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加强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2.教师层面的原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率直接与老师有关。从教师层面进行分析,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观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这不仅仅涉及到音乐的本质,教学目的,也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看法。教学观念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老师的教学活动会以老师的教学观为指导。另外一个教师层面的原因是教师的音乐素质。老师首先是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音乐知识,然后能够通过恰当的表现手法将其外化传授给学生。要想做好这一点还必须考虑到老师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有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最后就是老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教学技巧是教学中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老师的职业道德。能够在教学岗位上乐于奉献,不仅仅会使得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还能够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建议

要想使得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效率,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已经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提出一定的看法。

1.教学准备方面的策略。教学准备是基础。只有牢固的基础才能够为后续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老师有着扎实的音乐素养,熟练的掌握各种音乐技巧,满足教学要求。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应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使得教学有依有据。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3

关键词:初级中学音乐教学有效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与科技实力日新月异。在物质充盈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很多人将满足的精神需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此,体育比赛、音乐欣赏等等被国人重视。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时下教育的主题。初中教学也顺应时下教育发展需要,改变单纯注重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做法,将音体美的教育置于新的高度。但在现实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音乐教师教学态度并不端正,备课并不充分,为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好地进行初中音乐教学,笔者在这里谈一谈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的地位,以教师的教为主,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表现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几首有代表性的歌曲,采用的教学方法便是以唱为主的语言法,很多学校连录音机都不配备,只能依靠音乐教师的嗓子进行授课,长此以往使很多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为更好地进行初中音乐教学,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满足教学需要应抽出部分语音室以及多媒体教室,辅助音乐教学,以增进学生音乐学习与欣赏的兴趣,满足初中音乐教学的需要。

2.教学理念落后

现实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存在误区,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甚至有部分教师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公开课的讲授时采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紧贴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则恢复原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唱得口干舌燥,整节课都在学习与练习新歌曲,但学生根本不领情,在教学过程中收效较低。

二、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1.改善教师素质,引进优秀音乐人才

师资队伍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由于中学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与高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以及优秀的音乐素养,才能对音乐这门课程进行有效讲授。为此,学校应对音乐专业人才进行引进,切实改善当前初中音乐学习氛围。其次,就学校原有的音乐教师而言,应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提升其音乐专业素养。在师资队伍的构建过程中,专业性的音乐人才能够起到对原有音乐教师的引领作用,进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投身于音乐学习,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的基础便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音乐教师亲和力较好,对于激发初中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因此,在现实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师生关系的培养,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资,以赢得学生对音乐教师的喜爱,让音乐教学在非常融洽的氛围内进行,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

3.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扮演着音乐知识的拥有者、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者、学生评价的打分者等众多教学角色。在这些教学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自己高高在上,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无形中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满足新课标的需要,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便需要音乐教师转变角色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辅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不再扮演以前音乐知识权威的角色,而是学生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方法选择的辅助者。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发展能力均具有一定作用。在现实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为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音乐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为有效进行音乐学习,还可以采取改善教师素质,引进优秀音乐人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等策略。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方法;相关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以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引起学生探究音乐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必须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上,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新颖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由此产生退避的心理;而问题太容易,又会让学生产生轻视甚至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由潜在水平向新水平的转化。此外,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提问方式,少一点判断性的问题,多涉及角度新颖的问题,以达到激起学生求知欲并使其不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

比如,当在课堂中欣赏一首曲目时,可以让会乐器的同学发挥自己的所长,通过采用不同的乐器表现这一曲目,来让同学对乐器间的区别以及表演的优缺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这一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切身的体验,从而更加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来。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音乐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境

音乐本身就源于生活,所以在情境的设置上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努力做到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效率。如今,音乐传播媒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广泛的传播,然而有些音乐教师却不允许流行歌曲进入课堂甚至禁唱。实际上,流行音乐是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果一味禁止,会抹杀掉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应该投其所好,创设一些与优秀的流行音乐元素相关的情境,在课堂上对流行音乐投之以极大的热情,去粗取精,使其为音乐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英.音乐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改进策略.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1).

[2]王新月.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沙棘:教育纵横,2010(4).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5

1.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6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的是让幼儿对音乐进行倾听,从而对音乐产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以及再创造的一种活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就曾说过,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欣赏教育,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引导人们欣赏音乐及其魅力。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欣赏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给教学质量及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能恰当x择音乐欣赏作品

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未能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具体来说,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欣赏能力均不高,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节奏欢快且简单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有关春天景象的音乐时,教师可选择广为人知的儿歌《嘀哩嘀哩》,其内容简单,节奏欢快,且朗朗上口,尤为适合幼儿音乐教学。但有的教师却选取了由奥地利音乐家海顿所创作的《春天来临》,尽管这种歌同样反映的是春天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色,但对于幼儿而言,其存在非常高的欣赏难度,无法对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起到积极的培养作用。

2.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出现了偏离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促进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实现审美情趣的获得,为幼儿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不够重视,将音乐教育目标的重点放在了单一的模仿以及技能获得等上面,忽视了幼儿自身的欣赏与感受,从而使得音乐教育结构出现缺陷。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欣赏活动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幼儿过多的指导与控制。在此种模式下,幼儿缺乏自我表现与创造的机会,只能围着老师展开行动。此外,有的教师则完全任凭幼儿自由发挥,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梳理,同样无法获得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

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1.对音乐欣赏作品进行合理选择

为确保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幼儿园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合理选择音乐作品,以期给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具体来说,教师应从幼儿年龄、兴趣爱好以及欣赏能力等因素出发,对音乐作品的可接纳性、可感性等进行充分考虑,包括是否具备适宜的长度、方整的结构、鲜明的形式特点以及充分的可参与性等,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目标。

2.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音乐欣赏属于艺术活动的一种,其主要将声音作为媒介,因此,音乐欣赏的基础便是听。欣赏活动的开展效果与幼儿倾听的能力及态度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比如耐心倾听老师播放的歌曲,不与其他小伙伴交头接耳;在同伴讲述自己的看法时,同样用心倾听,去认真感受音乐。在幼儿听完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目的便是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从而对音乐进行理解,并将其表现出来,而充分感受音乐则为表现音乐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搭建起相应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感受音乐,并逐渐建立对音乐的感知,最后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音乐呈现出来。其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1)将音乐作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为让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更深切的感受,教师可将作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从作品需要出发,对幼儿原有的经验进行丰富,从而给予幼儿更为形象、具体的感受。例如,在欣赏《螃蟹上山》这首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幼儿针对螃蟹的动作及生活习性展开讨论,并鼓励他们模仿螃蟹的动作等。由于事先进行了经验铺垫,这就帮助幼儿突出了学习的重点,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了音乐的倾听、分辨以及理解上,让幼儿感受哪些节段体现了螃蟹的动作与习性,做到有的放矢,有效防止了幼儿因学习难点过多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采取多种形式。音乐欣赏活动虽然属于听觉艺术的一种,但幼儿更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因此,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应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欣赏能力以及音乐特点等展开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幼儿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在音乐作品与幼儿经验之间构建良好的学习支架,加强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其一,采取图谱的形式。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形式便是图谱。我们可将抽象的音乐以图谱的形式,直观展现给幼儿看,达到音画沟通的目的。其中,图谱具有简洁、形象及直观等特点,并且其变化趋势与乐曲的结构相匹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加强其对音乐特点的理解与感受。例如,在欣赏《赶花会》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在音乐引子处将鸭子睡觉、起床以及整理等动作标出来;在a段,将合拍的鸭子走动动作标出;在B段,将每一乐句做的花开动作标出,并在乐句最后一个音符上面做一个花朵造型。通过借助图谱,可帮助幼儿对音乐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

其二,采取故事的形式。教师可以音乐的特点为依据,选择幼儿所熟知的故事,或是自己编造一个,将故事情节与音乐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幼儿感受音乐。在选择故事时,应注意角色与音乐的节奏相对应,故事的情节应当与音乐特点相呼应。例如,在对《狮王进行曲》进行欣赏时,教师可从音乐作品的特点出发,编一个关于狮王巡视的故事,引导幼儿对各种动物列队欢迎狮王的画面进行想象,并让幼儿进行简单模仿。以故事的形式给予幼儿启发,可让他们快速分辨出音乐节奏的变化。

其三,采取表演的形式。音乐欣赏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听觉活动,教师还应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其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这首作品时,教师可借助剁陷、煮饺子、放水等一系列的肢体的动作帮助幼儿有效理解流畅、欢快乐段的交替变化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还可指导幼儿进行举一反三,赋予音乐节段相应的情节。除了动作表演以外,教师还可采取歌唱表演、打击乐表演等形式,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有利途径。为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在获得快乐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欣赏能力的提升,教师就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胡翠娥.微探幼儿园音乐欣赏多维教学策略[J].科技资讯,2013,12(03):193.

[2]陈莹.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游戏化之策略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9(10):261,263.

[3]陈志英.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2,8(02):65.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7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含义

自上个世纪以来,有关人的认知研究经历了三种不同范型,分别是:以动物行为为参照的行为主义研究范型;以计算机为人脑认知研制研究成果的信息加工范型;基于人脑认知研究成果的情境认知范型。与行为主义关于学习是反应的加强以及信息加工型关于学习是知识的获得的观点不同,情境认知隐喻学习是知识的建构,“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近年来该理论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与推广。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情境可分三类:真实情境、想象情境和暗含情境,因此,它可以是虚拟的、真实的;也可以是基于学校与课堂的功能性、社会的自然性及日常生活中的。

认知学徒制(Cognitiveapprenticeship)是情境认知理论的一种新型的典范教学模式。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CollinsBrown和newman(1989)首先提出,是指“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学徒制”概念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学习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适应的本质。与传统学徒制过多关注体力技能与加工过程不同,认知学徒制注重认知与元认知技能的经验学习;与传统的学校说教式教学不同,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因此它“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专家实践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二)构成要素

目前学界对于认知学徒制的主要构成要素问题,仍广泛采用Collins等人的研究观点,即包含“内容、方法、序列、社会性”四个构件,亦可分出若干子要素。

认知学徒制模式将学习的内容分为学科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认知学徒制结合了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以及学校教育的理念目标,是对两者的优势互补,它的教学目的围绕“帮助学生获得运用、管理和发现知识的认知与元认知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加以整合”,据此,研究者设计了六种教学方法:1、建模是教师完成一个任务,学生观察并构建完成任务所必需相关过程的概念模式;2、训练是观察学生的任务执行过程,提供必要的援助并布置相应的新任务;3、脚手架的搭建与拆除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某任务时提供支持以及适时“淡出”该支持;4、清晰表达是指让学生对所习得的知识、推理、问题解决等更清晰化;5、反思是学生在清晰化基础上,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以比较对该问题的内部认知模式,并在具体技术的操作或重演中增强反思:6、探究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列六种方法各有侧重,建模、教练和脚手架是认知学徒制的核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整套认知与元认知技能。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学徒制要求教师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所有原来隐性的内部认知过程都要显性化,让原来隐蔽的过程公开,以便于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复演和实践,最终获得认知与元认知,成为“中心人物”。“社会性”是认知学徒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学校说教式教学中所忽略的因素。它体现在学习环境中,即在认知学徒制中,教学场所不像学校教室课堂,而是教师实际工作场所,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社会性”又可从情境学习、实践文化、内部动机、开发性的合作和竞争五方面来考虑。

认知学徒制在学校教育中的研究从早期关注“实习场”的创设,强调模拟教师的学习,即现场教师对学习者进行辅导和给出认知行为的模型,到通过一些与学徒方式相类似的活动和社会互动与交往,使学习者适应真实场景的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知行合一”的模式过程,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合理性的存在,还给教育的实践领域带来巨大影响。

二、认知学徒制原理在音乐技能学习中的体现

追述我国音乐技能传播传承历史可以发现,“学徒制”其实并不陌生。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形式。通常,师徒有共同的利益(获得最大演出效率),教和学都是工作(表演)需要,而非是某个证书的获得。为提高效率,让徒弟能迅速加入工作(表演),教学经常是在实际工作环境(舞台)上进行,教的内容讲究全局到局部、简易到复杂,学习的重点是亲自动手操作而非“纸上谈兵”,最后徒弟“出师”,技能得以延续,如此循环……音乐技能本是人类智能表征的一种,古今中外,音乐都是作为健全人才培养的一个途径而存现于学校教育中。回顾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常见的有口传心授式、灌输讲解式、示范模仿式等,省时省力,但通常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仅没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反而让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厌恶之情。如此背景下,基于情境认知的认知学徒制模式将是音乐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专业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良好参照。

(一)音乐技能是人类进步的智能表征

明确“音乐技能是人类智能表征之一”是探索认知学徒制原理的前提。只有将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智能,学习或接受这种智能的途径它才有意义。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其《智能结构》(Framesofmjnd,1983)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将音乐、节奏作为人类智能的一种。提出:智力是“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这个定义表明智力不是某种可见可测量的具体东西,而是人类心理潜能,是可以被激活的。并认为“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价值观,文化中可以获得的机会,以及个体通过自己、家庭和老师等人所作出的不同选择”,虽调了智力的后天因素。指出“在我看来,音乐智力与语言智力在结构上几乎是平行的,把一个(通常是语言)叫做智力,而把另一个(通常是音乐)叫做天赋,这既不科学也不符合逻辑。”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人类就需要有目的的学习去巩固、发展这一智能,作为完善人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狭义的音乐技能,是指音乐表演,主要包括演奏或演唱的能力:广义的音乐技能,则包括与音乐有关的所有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音响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技能是人类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音乐技能学习是一种“师徒制”,主要由师傅口传心授,教导学生掌握技能的要点和行为,往往徒弟知“然”却不甚知“所以然”,促成的可以是一个表演人才,却难成蕴涵丰富的理论知识且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艺术家”。其实,音乐技能学习的内容是多样丰富的。

认知学徒制认为学习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科大多是概念性知识,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育教学的重点;策略性知识可分为启发式策略、控制策略和学习策略,是在实际学习过程掌握的如何做的知识,它不像概念性知识那样唾手可得。如何应用概念知识与事实知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是认知学徒制所侧重的。音乐技能学习的内容既有学科领域知识,如音乐术语、音长、音强、音高等,也包括丰富的策略性知识,如演唱的气息、弹琴的技术处理等。成功的音乐技能学习首先应该在学习内容上得到校正,将学科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操作过程中,使学习者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外化,并掌握策略性知识逐步转化内醒。

(三)音乐技能是“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

许多学乐器演奏的人都相信,一首钢琴曲不反复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是不可能真正弹好的。当然,不一定练的多就一定能弹好,练的少就一定弹不好。但这也显示了传统音乐技能学习一致贯彻的方法――“熟能生巧”,就要多教多练多巩固。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一首乐曲是否合乎要求的完整表达。至于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教师指导的方法似乎很少去在意。成功的音乐技能学习应该是发挥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促成他们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样,学习方法就显得异常重要。

以钢琴教学为例,传统的这种“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虽也粗略体现了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法,但也仅是“粗略”而已。例如,一开始,教师示范,给学生布置弹奏任务,此过程通常是很简略的“建模”,虽然也使学生了解将要完成的任务,但由于教师所作的示范具有“隐蔽”性,因此他们对完成该任务所必需的相关过程的概念模式仍不清晰,势必影响之后的学习。

(四)音乐技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步骤

在以往的音乐技能学习中,教学步骤通常是视学生个体情况而循序渐进的,技能从易到难、速度由慢到快、表情由简入繁……这对于坚实基础的掌握未尝不是个好方法,但对于高效学习的实现并非有利。从认知学徒制的观点看,学习的序列首先是复杂性的递增,这与从易到难的过程有区别。从易到难的过程通常会对技能以及相应的任务进行排序,而复杂性的递增不仅需要学生学习一整套技能,还要掌握操控这些技能的内在认知,因此,它很可能在任务复杂递增时所需的技能是跳跃式的。多样性递增在以往音乐技能学习中也有不少体现,但认知学徒制的启示是不仅要注重技能的多样性递增,还要关注解决策略的多样递增。至于全局先于局部技能的序列学习,在音乐技能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首歌曲、一段音乐的完整演唱、演奏,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局部技能的学习中,不仅影响学习进程,还影响完整的表演发挥。

三、认知学徒制在音乐技能学习中的方法论意义

认知学徒制在音乐技能学习中的方法论意义,是基于对传统学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反思中进行的。反思传统学校说教式教学,我们发现,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之间,即通常所说的学“什么”(“what”)和“怎样”做(“how”)之间是断裂的。这种“知行分离”的教学,通常视知识为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与生俱来”又“自给自足”,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脱离实际性。教师灌输这些知识给学生,学生也认真苦学,不放过任一灌输的机会。这种抽象的、脱离实际的概念迁移,其依附的学习方式、活动内容必然也是单一、枯燥且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利于专业人才的知识构建与才能培养。传统学校说教式教学对音乐教育影响颇深,从这一意义上说,认知学徒制不仅对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音乐技能教学中也有同样的价值。

(一)协作性的社会互动对单一的个人学习

如今的学科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求能在真实世界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往音乐技能学习方式以个人学习为主,个人学习单一、封闭且解决问题难以周全、缺乏合作意识。认知学徒制要求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协作解决问题。学习环境情境化,通常设置一些不同情境让学习者遭遇学科重要知识,学习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一种“实践的共同体中”,协作中所体现的社会交互性是学习者由新手、初学者逐步发展为熟手、专家的关键,为以后适应真实工作环境作铺垫。

(二)真实的学习环境对简易的学习活动

认知学徒制所提倡的学习环境,具有能够再现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世界的特征,即技术、社会等方面。与以往音乐技能学习活动只是简单知识的理解、练习、巩固不同,认知学徒制注重学习环境的真实性,通常该学习环境既是为完成学习的一个任务,也是现实中真实工作的一个要求,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将音乐“课堂”放到一场音乐会、演唱会或具体的演出排练中去。

(三)“脚手架”对“一把手”

在认知学徒制中,教师或专家在学习中只是担任“脚手架”作用,其中包括“搭建脚手架”和“拆除脚手架”,即在学生完成某项任务过程中提供支持、建议、帮助或暗示等,随着学生能力增强,教师还应将控制权与还给学生,逐步减少支持。这对传统说教式教学教师“一言堂”、“一把手”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后者忽视学生的主导能动作用。通过教师的“脚手架”式的帮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大大提高。

(四)突出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阐释与反思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8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误区;对策

虽然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误区,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未来的发展。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误区进行阐述。

一、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过于重视音乐表演,忽略音乐表现

由于幼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所以是否能够有效地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一直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只对其最后所学的成果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对其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是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幼儿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其是否能够完成一次音乐表演,而忽略掉了幼儿的音乐表现。这种重表演轻表现的音乐教育活动,给幼儿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也违背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初衷。

2.过于重视学科教育,忽略方式整合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一直都是学科教育。虽然现在我国提倡实行素质教育,但依然存在上述现象,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更是缺乏课程与教育方法的整合。音乐教育在传统观念看来只是学习唱歌技巧和知识的过程,并根据内容将其与其他学科分隔开。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整体教育活动是根据音乐本身的规律和逻辑进行的,容易将幼儿的音乐教学过于成人化。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十分单一,内容也难以掌握,从而使幼儿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过度重视音乐训练,忽略音乐体验

在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误将对幼儿在音乐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当作对幼儿音乐素质培养的现象。这违背了幼儿的学习规律。较多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过于重视幼儿对音乐技巧的掌握。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为幼儿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幼儿的特点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在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过程中,仅仅是看其学会了几首歌曲的演唱决定其是否接受音乐教育。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相应的解决对策

1.重视幼儿学习音乐的体验

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在对幼儿园教学目标上清晰地表明:要重视幼儿学习音乐的体验,而不是对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激发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这种角度出发,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幼儿跟青少年不同,其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其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表现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幼儿表现能力的形成

幼儿园传统的音乐教育都是重视音乐表现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是重视音乐的表演能力。事实上,音乐的表演和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音乐的表演是低层次简单的模仿和音乐技巧的训练;音乐的表现则是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和欣赏,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两者表面上看似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体,但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音乐的表现要以音乐的技能和技巧作为基础,音乐的技能也需要良好的音乐表现作为其内容,只有正确处理好“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形成幼儿应该具有的良好音乐表现力。

3.重视幼儿音乐主题式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教师主要采取主题式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很多能力不够的教师在使用此方法进行教学时通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如错误教学理念的应用等。主题式音乐教学是对多种学科进行渗透和整合的过程,是为了综合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幼儿对音乐良好的感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音乐的欣赏,而不是将各学科的内容拼凑在一起去学习。因此,教师在采取主题式教学法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有效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

总之,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将幼儿的学习体验放在教育的首要目标,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媛媛.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2(3):44.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9

关键词:联合教研;教研主题;教研策略;课程改革

联合教研模式的研究是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联合本区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以新课改精神为理论依据通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研讨实践活动形成的有核心价值及对教育教学启到促进作用的实践经验探索。在通过对小学音乐、美术学科这两门艺术课程的联合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在不淡化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寻找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为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力、鉴赏力与表达、创造力,通过两门学科教师间的互动影响到师生间乃至生生间的互动,对形成良好情操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联合教研模式已成为有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主要形式。

一、联合教研模式形成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由于全区各所学校的规模差异,对于音乐、美术这类总课时量不大的学科,师资情况存在差异。在校内开展能够形成理论及实践成果的教研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及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形成了以全区教研为核心,以相邻学校组成片区的教研为载体的形式,定期开展学进度、进行教材分析和听评课活动。教研活动更多的是解决教师如何利用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地确立了两门学科需要共同探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形成教学研究的规范化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生成起到促进作用。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角度来看,一味地强调“分科”,并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忽略了综合性特点是不科学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就小学生的学龄特点出发,活泼好动、思维跳跃是天性特征,利用音乐与美术学科特点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启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联合教研模式是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综合性的体现,通过教研的实践尝试及丰富的课堂教学成果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研策略

联合教研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寻找音乐、美术学科的共通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分科的教学方式。同时关注促进不仅包含微观的纵向综合(自身学科体系中的),也重视宏观的横向综合(跨学科领域的)。针对跨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我们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开展实践教研,即学科内挖掘实践教学课例与两门学科共同挖掘教学课例的方法策略。两门学科的教师定期组织核心实践教学课,通过实打实的研讨、备课、磨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课重点展示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性与相互促进实现“美育”的共同目的。每节课前由核心研究人员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并进行深度讨论。授课教师设想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联合教学的核心教学思想,然后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并进行两轮试教,中心教研组成员充分参与讨论修改;正式上课后,每位教师评课,对照自己的设想参悟教学理念。这样联合教研共同备课模式不仅提高了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与两门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多元化的艺术熏陶,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与个性的发展。

二、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音乐与美术从学科属性都为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两者紧密相连,有机融合,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针对跨学科的教研模式探究意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递、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各种艺术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在联合教研模式发展阶段更要深入学科内部知识结构建构起丰富的联系,促进教师视觉、听觉、触觉、言语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同时以利于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教研模式从而改变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艺术背景下来教学,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2.教研策略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根据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将小学音乐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领域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区内音乐与美术教师以学科共通性的有效开发与整合为主题,突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特色,优化艺术课程结构,以临近学校形成片区形成联合教研共同体,使每一位音乐与美术教师都能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实实在在地投入到开展区音乐、美术联合教研的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模式,做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兴趣发挥为动力,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广泛渗透音乐、美术的艺术特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综合能力,提高其审美能力。

三、联合教研模式创生阶段的教研主题与策略

1.教研主题

在联合教研模式研究不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通过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寻求并利用学科间的共通点,音乐、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保留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寻求两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契合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使得音乐、美术学科发挥互通性与延续性,达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2.教研策略

在模式创生阶段,我们关注音乐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为了有机整合我们进一步拓展教研模式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教研环境。利用学期里相通的课程如三年级音乐学科的《四季童趣》与美术学科的《四季歌》,区级实践课的观摩整合了音乐与美术学科共通的知识点,比如四季的颜色与给人的感受通过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的音乐进行表达,同时也将四季的变化直观的用音频影像进行展现,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受四季。同时随时配合实践课开展综合性的学生课后调研活动,及时地掌握与收集学生对艺术课程联合教学的感想、感受与收获。同时进行有效地意见整合与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反馈模式,以此来搭建共生智慧的教研平台,努力帮助实践音、美学科联合教研模式创设广度、深度与可实施性。

在新课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联合教研模式的研究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编.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篇10

多感官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多种的感官线索,综合影像、声音、触感和动作等感官记忆,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时开启听、做、看等感觉器官,让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因这些不同的感官刺激而彼此相互加强。多感官教学是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学方式。

1.视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供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实例、图像、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可以增进学习效果。视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影像教学内容(如:海报挂图或教材呈现等)。因此,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法找出可行教学做法来促进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如:学习环境的布置、戏剧性的肢体动作的表演、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图片、故事的展示等。同时,针对视觉学习敏锐的学习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真实情境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2.听觉教学策略

听力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之一,古希腊人认为如果要想学习得更多更深,就必须大声朗读及进行对话交流。听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声音相关教学內容(如:英语音乐播放、英语发音练习、语音语调变化等)。音乐是通往大脑中记忆系统中的高速公路(林丽宽译,1999)。教师应在设计英语教学活动时,尽量提供多样的听觉学习途径,如:可以让学习者大朗读英语单词、对话或是电脑屏幕上的英语材料或通过听英文歌曲、英文电影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互相进行英语的对话或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內容分段录音,互相聆听来增加听课文的次数,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3.触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活动转换为主动学习活动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通过刺激触觉感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触觉教学策略为教师所提供之肢体及活动相关教学內容,引导学生做一些伸展活动,即将学习过程通过身体操作方式进行(如:模仿、展演、学习游戏、主题讨论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话题讨论、角色扮演或开展生动的学习活动;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户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休闲中学习知识等等。

4.多感官教学策略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兴趣,应用包括情境对话、剧本、歌曲或视听教材,学习者可以通过自然的途径来学习英语(陈月妙,1996)。同时,轻松、和谐及有助于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造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利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消除压力、强化学习动机和潜能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学步骤为:1)通过游戏或戏剧方式复习。2)情境式呈现。3)以音乐配合来巩固学习的内容。4)以模仿、学习游戏、角色扮演来训练和应用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多感官教学策略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利用和灵活处理现有的英语教材来促进多感官教学的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英语学习,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