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7:46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1

关键词: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德育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

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是德育新的生长点,它推动了学生工作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应立足学科发展特色,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动性,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发展为核心,学生工作为载体,促进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的完人;以学生工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为平台,推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一、新时期学生工作的职能与内涵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的培养目标随之而变,相应的,学生工作的内容面临更新、扩展和转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勤工助学、招生宣传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内容相继进入学生工作领域[1]。学生工作向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内容并重转变。促进学生道德、智力、情商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学生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大学生不仅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中越来越重视通用技能培养与训练,探讨和实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养通用技能,承认和张扬学生个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学习、生活的自和选择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用技能不同于专业技能,它是各个领域中都可以运用的能力。英国里丁大学认为最重要的七项通用技能是:商业意识、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字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2]。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指出,新世纪的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所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应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适应的深度和范围体验这些学科,为学生毕业后做细致而广泛的准备,不管他们将来是进入研究生院还是寻找第一份工作[3]。

很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不考虑其所学专业,而是将考核重点放在通用技能的考核上。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用人单位对通用技能的重视程度都并不低于专业技能。可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理念

近年来的人才需求表明一向备受冷落的农业专业人才,尤其是涉农企业和食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走势开始上扬,并正在成为职场新热点。食品企业需要既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又有扎实的农业环境资源、食品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食品经济管理人才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从食品产业体系和食品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视角研究食品产业发展、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强化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坚持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以“产学研结合、校企生互动,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食品经济管理高级人才”为专业教育理念,并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产学融合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来践行这一理念。从2007年第一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至今,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已经有5届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社会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和食品产业生产经营规律,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方式,拓展产学研结合途径,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走出一条“创设专业、发展企业、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的新路[4]。

食品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食品行业的经营管理者,其职业素养和伦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5]。2012年5月我对食品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等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企业仅需要食品经济管理人员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面上的了解。近90%的企业在招聘学生时最看重学习、口头沟通、团队服务疑难排解和说服他人等基本的能力。一般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平均在40%左右,想要达到更高的能力水平,如65%以上,则需要长期的工作积累。因此所有的调查企业愿意选择与高校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如实习基地建设、订单人才培养、决策咨询、人员培训、课题研究等。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能力普遍达不到雇主的要求,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说明大学生在校的时候更多地专注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工作能力,但这恰是工作中很重要的素质。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下工夫就会让学生在求职中更具有优势。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方法

一、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相应的制度在逐步地建立之中,它也要求人们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队伍不稳,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治学不够严谨等,反映了体育教师职业信念的迷失和职业道德的失范,故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强调个体“内省”的传统师德要求与现代规范化的趋势不够和谐,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以善律教”(加强教育道德)滞后于“以真律教”(按教育规律办事)等。上述我国体育师德建设面临的客观形势表明,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要求我们正视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研究解决师德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体育教师师德的建设

师德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的体育教育和教师素质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旧的教学内容,过死的教学方法”等局面,消除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体制的弊端。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体育教师转型。其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同时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体育教师的师德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体育教师的师德、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优良的体育风气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其一是学校层面的努力。学校是教师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自然是师德建设最核心的关注点。其对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以完善反面规制。具体而言,在激励机制方面,需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通过“评选师德先进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示范活动等方式,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启迪和感染周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通过多指标的设定量化师德的评价标准,力争实现对教师行为的价值评价与反馈。在体育教师管理体制下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师德的监督约束系统。此外,学校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考核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派出进修和评选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是社会层面的贡献。教师是伟大的职业,是每个社会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整个社会也应当为教师师德建设贡献力量。全社会应当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借此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媒体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除了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外,师德规范标准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让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师德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将外在规定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认同和内在的自律规律,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师德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道德要时时抓,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践行,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挖掘其师德需要,深化其师德认知,为师德体验和师德体认奠定认知前提。

作者:孙凯乐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

参考文献: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3

迈入“十二五”,教育正处于“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六制六化”的行动策略(即坚持学校德育项目制、德育活动课程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上岗持证制、家庭教育联动制、学生健康公告制,推进学科德育全员化、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学生发展社团化、社会实践常态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团队工作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凝炼德育文化,积极构建德育体系,致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和区域德育的品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主题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构建以加强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开发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落实体艺科“2+1+1项目”为载体,以建设“十有学校”为目标的活动体系。要统筹规划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和按学校班级数成立社团数为基本标准,保障活动场地、器材、时间、课程和指导老师的落实,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积极培育精品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设社团文化节制度,以区级两年一届的“十大精品社团”评选为契机,不断提高我区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规划,妥然解决好精神力系统、执行力系统和形象力系统的关系,有机整合学校文化要素,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优化校风、学风、班风,细化校本礼仪,加快文化环境布置,加强校服、校刊、校歌、师生誓词、学校宣言等个性化设计。同时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览或荣誉陈列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原有的优良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德育目标细化落实。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全国心理健康辅导C级及以上证书和区班主任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区班主任教师持证率达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班级(中队)文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以“温馨班级、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氛围,实现优秀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并建立优秀班集体建设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强德育小班化建设,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实行由2-3名德育导师分担原行政教学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以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健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中坚、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原则上要求一名导师辅导6-8名学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率和持证率,切实发挥好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努力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

(六)加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增强对办好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好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职能,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设。区教育局将通过组织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活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同时,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将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高中学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大课堂,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利用好已有的23家区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级实践基地,注重多方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千百万工程”,主动配合社区建好“假日学校”,并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让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七)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渗透全员化。坚持举办德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评活动,促进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体验尝试体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内化功能。各校要积极抓好《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全员化。通过每年举行的市区级德育优质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主题班会课评比,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环保教育等内容切实落实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研究德育活动系列化开展,注重各类校本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八)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目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完善中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丰富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继续开展区“中小学生身边的榜样”十佳评选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各种形式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制度,树立一批中小学生优秀典型。鼓励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多样化德育评价制度,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九)加强德育干部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团队干部选拔、配备制度,保障团队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职评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组织领导体系,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团队干部职责明确,队伍稳定,能根据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热爱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导和实践能力。要增强德育干部考察、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区交流研究制度,继续实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长述职制度、学校德育结对联谊制度,拓宽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4

[论文关键词]和谐教育师德以德治教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建设是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高校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前提。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能否满足社会持续发展要求的根本。广大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光辉的人格典范,大师的道德人格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使远近学子趋之若鹜,造就了无数卓越的人才,更是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无穷动力。所以,实施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教师道德建设首当其冲。

2.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职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职业比做太阳的光辉,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建设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师德的高尚典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建设不仅要植根于当前,更要放眼于未来,教师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基本要求。

3.高校师德建设是推动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是教育的良心,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甘为人梯、甘于奉献,忠诚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师德建设是实施“以德治教”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既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恪守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高校教师恪尽职守,辛勤耕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无私和崇高的奉献,总体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化导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当前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外部环境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信息化浪潮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妄图不断地“西化”和“分化”我国,这些腐朽思想无孔不入的侵蚀和渗透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思想,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冲击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出现价值取向扭曲和道德失范现象。

2.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对高校师德建设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上因素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行为失范、为人师表欠佳、育人意识淡薄等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时,在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导致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等现象,甚至部分教师党员出现党员主体性不强,党员意识淡薄倾向,工作中难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三、和谐教育视阈下创新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尚的师德是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要教育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尚影响和教育学生。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就指出:“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同时,他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国教育系统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师德建设放在高校的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和谐教育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1.发挥高校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性修养及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教工支部的设置与活动形式,把教工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结合起来,树立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大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培育广大教职工党员的强烈的党员意识和崇高的政治荣誉感,努力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师德建设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师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师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建设促进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以坚定的党性铸造高尚的师魂。

2.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这既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对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的深化,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的基本准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师德建设要求“把道德的超前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发挥它对于社会风尚以至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导向性能”,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高校师德建设,这既是弘扬民族精神、光大传统美德的时代要求,也是切实提升广大教职员工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基本途径。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师德观。教书育人是教师为人师表、塑造健康的学生人格而展示自身人格的根本途径。所谓教育观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坚持“爱生如子,待生如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工作精益求精,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这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育人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努力把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还要求教师用赤诚之心去热爱教育事业,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友善、宽容、耐心,努力为学生服务,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既教书又育人,始终将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在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尊重教师的正当利益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不能一味要求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忽视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既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既要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真正尊重、理解、关心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又要在岗位津贴、课时酬金、住房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其物质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也是促进师德建设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未成年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探索德育精细化管理机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扎实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与帮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工作实效,将2015年的工作主题明确为“德育队伍深化年”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年”。

三、主要工作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各校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注重礼仪教育,强化“道德讲堂”等活动,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年”活动。

3.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各校要注重各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养成十种好习惯,争做小主人”活动,努力把良好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4.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校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扎实开展相关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要精心布置班级文化、楼道文化和寝室文化,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极力打造内涵品位,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6.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各校要高度重视德育阵地建设,要建设好“道德讲堂”,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类德育阵地,切实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提升活动成效。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各校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努力提升班会课成效,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措施,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8.探索德育精细化管理机制。各校要严格遵循德育规律,细化落实德育干部工作职责,重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干部培养,切实提升德育管理成效。要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9.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指导和研究能力。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传承家庭美德,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10.重视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各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确保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咨询室功能作用,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知识,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成效。

11.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各校要组织和开展好全国第12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要结合“中国梦·我的梦”和“三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2.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13.深入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对少年儿童提出的“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要求,结合实际,挖掘资源,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激发引导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14.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定期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5.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转化。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机制,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采取多种措施,落实“一对一”等帮扶模式,以人为本,注重面向全体,实施个性化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重点解决行为习惯偏差、青春心理烦恼等问题,同时要树立特殊群体学生优秀典型,增强特殊群体学生自信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文明学校等创建工作,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以及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三节”(节粮、节水、节电)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6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三、结论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化“两纲”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落实德育常规管理,大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工作目标

1、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适应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着力构建科学、有序、高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着力提升队伍素质。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3、全力提高工作实效。强化“以人为本”思想,突出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德育工作方法,积极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努力将德育内容和要求内化为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确保德育活动学生参与率、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文明学生比例、家校沟通率、家长受教育率都有进一步提升,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零。

4、切实加强德育科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经新方法,不断总结和提升德育工作经验和特色,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人文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五大教育”为重点,优化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重点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小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迎奥运”、“迎世博”等契机,开展奥运、世博知识教育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深刻感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利用法定的传统节日,营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注重仪式渲染,增强文化认同。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加强诚信教育。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以“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务”为经,以“诚信行为、诚信制度、诚信文化”为纬,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制度建设、典型宣传等四个关键环节,把诚信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更有特色,更有成效。

3、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切实开展生命教育。以“学会感恩”为主线开展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力举措,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重视营造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氛围,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4、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继续开展好“十个道德好习惯”教育活动。

(1)加强“行为规范合格班”的创建工作。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着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a、继续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能熟记于心。

b、进一步加强“流动红旗”竞赛的力度,通过评比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c、继续开展“红领巾监督岗”活动,并建立好班级“文明岗”。通过学生的管理对校园卫生、交际礼仪、课间秩序、路队纪律等方面的良性发展起促进作用,促进学生良好文明风尚的形成。

d、利用一切阵地,大力宣传行为规范好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向好学生学习。

(2)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增强育人意识,把课堂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通过思品课、晨会课与班会课等,对学生作分层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3)养成教育融于各种活动中,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

5、加强法制教育。根据学生特点,要抓好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二法二例”的宣传教育,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行为偏常学生的个别教育和转化工作。开展“法在我心中”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把法制教育、禁毒宣传与校园文化、自护自救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等工作结合起来。五年级每学年安排四课时(其它年级每学期安排二课时),其中两课时为课堂教育,两课时为辅导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禁毒知识竞赛。

(二)以“四项建设”为基础,坚持完善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基础必须夯实,才能给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德育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德育队伍、课程、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1、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1)利用政治学习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有关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2)召开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班主任工作例会,研究交流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和自身素质。加强德育工作的调研,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3)定期检查班主任工作,督促班主任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各项工作到位。时机成熟时制定好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提高班主任待遇,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2、提升德育课程质量。认真总结我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新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及实施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1)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2)在提高班会课、晨会课的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明确班会课、晨会课的课堂要求,落实质量跟踪和效果检测措施。定期组织班会课、晨会课的研讨、观摩、评比等活动。

重点加强品德与社会、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层指导意见实践研究。加强学科德育优质课建设,特别要做好以上学科的示范课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新成果。

3、充实校园文化内涵。

进一步优化校园设施,努力营造整齐洁美的校园环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庆祝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向学生全天候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开设校园“绿色网吧”,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吸引学生在校参加网上活动。寒暑假组织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签订“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责任书,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网络。重视对班集体建设工作的检查、考核、展示和激励,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4、加强德育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着力健全育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构建高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有效考评教职工育人的职责、效能情况。继续执行好德育工作制度,制定班级建设目标及具体规划,确立班级建设目标,培养团结、进取、有序的优良班风。

(三)以“三化”为策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抓好德育工作,必须有好的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走特色之路,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德育工作社区化,使德育工作有时代性,有实效性,有鲜明的个性。

1、德育方式和手段现代化。

(1)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管理。

加强学习,按《班主任工作手册》上的具体工作要求,认真完成工作指标。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育人工作理念,借鉴德育工作的新实践和新经验,举办“以爱育爱”故事演讲、德育论文评比,理清育人思路,构建高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有效考评教职工育人的职责、效能情况。创新德育载体,努力实现育人工作新突破。经常总结、及时推广个人德育工作的经验。努力形成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

(2)建立好学校德育网络,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建立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又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德育工作队伍,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2、德育模式和内容特色化。

落实今天行动计划。根据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以行为规范作为切入口,狠抓养成教育。从每天身边的小事抓起,坚持不懈,有始有终,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文明、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

继续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建设“温馨教室”,营造一种氛围,注重为学生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建设“温馨教室”,主要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班班都要争创校级良好班集体,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形成班级特色。

学校将“温馨教室”建设的成绩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挂钩。继续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研究与指导。

3、德育管理社区化。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8

一、重在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

以立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同志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私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为此,高校德育重在建设也应该以立为本,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站在当代潮流中去看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首先是一种传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如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得不到更新与开发,我们德育也就无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位同学曾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乏,历史短,就不值得热爱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对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形象化、感性化的阶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困扰,如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甚多先进生产经验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看也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如当中华民族取得了某些方面的巨大成功时,民族的优越感就发展到了高峰,以为我们民族一切都是美好的;如当我们民族受到挫折时,民族自卑感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以为我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夜郎自大与崇洋就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教育简单化、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二、重在落实,开拓务实的德育新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效。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在落实方面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第一,高校德育要从本本主义中解脱出来,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真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方法。现在多数同志对经济领域里学习国外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与管理经验已有了正确认识,但对德育领域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问题还把握不准,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活动,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同类活动相比较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应该大胆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大德育观,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体系,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运用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好德育建设。德育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许多方面它不能象经济建设工程那样,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搞好德育建设。这几年,高校德育系统中也出现了“五一工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良好校风建设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在高校德育中我们运用工程建设的方法应该确定目标,制订规划、措施,并扎扎实实去落实,并持之以恒,求创实绩。

第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工作在过去一度往往强调我讲你听,长篇累牍地作报告,使教育失去了说服力,从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创新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提高德育的影响力、渗透力、覆盖面。一是现代传播工具已经普及并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校风建设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校风建设的影响、鼓舞和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促使他们接受教育,加强教育工作的凝聚力。总之高校德育要充分运用载体,并使其互相配合,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整体效应。

第四,要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自主式”的德育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观念与独立思考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旧观念与旧方法,采取说理,采取讨论、启发、示范、吸引等疏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自我教育,自主提高。另一方面,自主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必须调动广大教育主体的作用,要广泛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并要求他们将其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书育人。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功能与效果。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理顺德育工作者、马列课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齐抓共管,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所在。

第五,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责任制。高校德育重在落实,必须注重责任感,要把德育工作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德育基层组织与个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我们认为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实施推行。高校德育同样需投入,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制定落实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安心工作与发挥其积极性的政策,也是建立高校德育责任制中的应有之题。

三、培养现代德育人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应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设好一支坚强的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取得卓有成效的实绩,德育理论要完善繁荣,德育方法要创新,整个德育建设有大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和使用人才,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出人才,高校德育才能出成果,出精品,才能有新发现、新创造,可以说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项最基本最要紧的建设。

当前较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队伍不稳,对培养德育人才不够重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根据“狠抓稳定,择优优先培养,合理组建,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在关心培养与扶持上下功夫,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中继续解决好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职称、地位上下功夫,要通过改革,建立一种有利于德育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德育人才迅速成长的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举贤选能,善用人才的现代观念。高校的领导干部要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工作重点之一来抓。切实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德育中优秀精神产品和优秀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德育工作者,应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树立榜样。也可采取“评名家,选一流”的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勇于奋发向上,肩负高校德育工作的使命。高校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德育人才的培养,把优秀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选任做德育工作,广开招贤之路,为德育工作聚拢人才,使德育队伍建设切实得到加强。

四、强化评估,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高校德育评估工作落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主要是,我们应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德育评估标准中解脱出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德育评估标准,以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科学地、严谨求实地评估高校德育工作,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建设。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因此,凡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做好。可以说这是检验高校德育工作的唯一标准。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9

一、重在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

以立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同志指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私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为此,高校德育重在建设也应该以立为本,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站在当代潮流中去看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首先是一种传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如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得不到更新与开发,我们德育也就无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位同学曾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乏,历史短,就不值得热爱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对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形象化、感性化的阶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困扰,如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甚多先进生产经验与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看也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如当中华民族取得了某些方面的巨大成功时,民族的优越感就发展到了高峰,以为我们民族一切都是美好的;如当我们民族受到挫折时,民族自卑感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以为我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夜郎自大与崇洋就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教育简单化、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二、重在落实,开拓务实的德育新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效。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在落实方面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第一,高校德育要从本本主义中解脱出来,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真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方法。现在多数同志对经济领域里学习国外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与管理经验已有了正确认识,但对德育领域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问题还把握不准,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活动,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同类活动相比较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应该大胆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大德育观,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体系,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运用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好德育建设。德育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许多方面它不能象经济建设工程那样,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搞好德育建设。这几年,高校德育系统中也出现了“五一工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良好校风建设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在高校德育中我们运用工程建设的方法应该确定目标,制订规划、措施,并扎扎实实去落实,并持之以恒,求创实绩。

第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工作在过去一度往往强调我讲你听,长篇累牍地作报告,使教育失去了说服力,从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创新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提高德育的影响力、渗透力、覆盖面。一是现代传播工具已经普及并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校风建设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校风建设的影响、鼓舞和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促使他们接受教育,加强教育工作的凝聚力。总之高校德育要充分运用载体,并使其互相配合,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整体效应。

第四,要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自主式”的德育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观念与独立思考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旧观念与旧方法,采取说理,采取讨论、启发、示范、吸引等疏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自我教育,自主提高。另一方面,自主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必须调动广大教育主体的作用,要广泛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并要求他们将其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书育人。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功能与效果。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理顺德育工作者、马列课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齐抓共管,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所在。

第五,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责任制。高校德育重在落实,必须注重责任感,要把德育工作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德育基层组织与个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我们认为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实施推行。高校德育同样需投入,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制定落实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安心工作与发挥其积极性的政策,也是建立高校德育责任制中的应有之题。

三、培养现代德育人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应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设好一支坚强的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取得卓有成效的实绩,德育理论要完善繁荣,德育方法要创新,整个德育建设有大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和使用人才,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出人才,高校德育才能出成果,出精品,才能有新发现、新创造,可以说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项最基本最要紧的建设。

当前较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队伍不稳,对培养德育人才不够重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根据“狠抓稳定,择优优先培养,合理组建,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在关心培养与扶持上下功夫,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中继续解决好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职称、地位上下功夫,要通过改革,建立一种有利于德育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德育人才迅速成长的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举贤选能,善用人才的现代观念。高校的领导干部要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工作重点之一来抓。切实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德育中优秀精神产品和优秀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德育工作者,应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树立榜样。也可采取“评名家,选一流”的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勇于奋发向上,肩负高校德育工作的使命。高校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德育人才的培养,把优秀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选任做德育工作,广开招贤之路,为德育工作聚拢人才,使德育队伍建设切实得到加强。

四、强化评估,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高校德育评估工作落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主要是,我们应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德育评估标准中解脱出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德育评估标准,以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科学地、严谨求实地评估高校德育工作,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建设。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因此,凡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做好。可以说这是检验高校德育工作的唯一标准。

德育一体化建设篇10

一、总体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探索建立一套科学、人文、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抓好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2、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德育实效为根本,创新德育机制,营造德育氛围,拓宽德育渠道,提升教师精神文化,加强专业引领,塑师表,铸师魂,育名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努力营造以养成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外读书活动等特色项目相得益彰的校园环境特色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内涵,推进素质教育,争创市级特色示范学校。

4、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尊重个体差异,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及措施

德育工作

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细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段或年级目标,提升养成教育实效。进一步完善德育激励和评价机制。努力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专业、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品牌工作机制,为学生优雅人格奠定基础。

措施:

1.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多元有效的德育管理网络。

2.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性和生成性为原则,细化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开发校本教材,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关注特殊儿童教育。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抓规范,完善学校的校风建设。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好学生,树立起“勤学习、讲道德、守纪律、高素质”的学生形象。

3.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挖掘、整合德育工作的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整体功能,沟通家校联系,提高德育教育合力。

4.搭设舞台,创设情境,依托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及纪念日活动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启发自觉,激励进步,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

5.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不断丰富、创新少先队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参观游览、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敬老助残、助贫帮困等综合实践和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促使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