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8:59:31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1

关键词:产学合作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一专多能

一、引言

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不仅是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一个“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技能教学实际,探索一条“面向企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使“产学合作”深入技能教学课程开发层面。

二、“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特征

1.“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首先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企业则是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与新材料的重要基地。学生的技能发展只有做到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甚至做到超前,才能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2.“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注重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企业产品的综合性,决定对技能多样性的需求,因此“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更强调技能的“一专多能”。

三、“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有效途径―企业项目开发

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触,是培养“面向企业”的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开发企业项目明显的优势是: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校教学提供新颖、较高水平、切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教学项目,而且可以减少刀具、材料的浪费,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1.企业项目的选择。

选择产品的开发阶段作为学校教学项目。企业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不断的创造过程。一个产品从开发试制,再到批量生产,技术含量最高的阶段在产品的开发试制阶段。这个阶段对产品加工工艺安排,软、硬件的操作技能都提出较高要求,是教师与学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技能上得到最大提升的阶段。然而,一旦到了批量生产,特别是在现在数控机床应用广泛的情况下,技能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企业项目开发要十分注重项目的技术含量,并不是选择企业项目就代表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企业项目,对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职业能力作用极其有限。所以在选择企业项目时关键还是要体现项目技术的先进性。

根据机械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单件小批量的企业项目。如模具专业学生参与企业比较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数控专业学生参与一些质量要求高、工艺复杂、批量小的如航空类零件的试制加工等。这些单件小批量的企业项目不仅技术含量较高,而且具有个性化生产的特点,是企业项目开发的较好选择。

2.企业项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

企业项目开发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设计或加工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产品。其评价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企业。企业除了要把产品质量、交货期、技术含量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以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经济价值,产品经济价值越高项目开发的评价就越高。

四、以企业项目开发促进校本项目开发融入专业教学

企业项目开发,由于技术上有一个不断探索过程,开发时间受到企业限制,项目内容和数量也由企业决定,不可控因素较多。事实上,企业项目开发仅仅适合一部分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如何让企业项目开发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以适应教学进度和不同技能水平学生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企业项目开发的基础之上,把企业项目开发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校本项目,实施校本项目开发。

校本项目开发具有企业项目特征,却更容易导入专业课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校本项目。同样可以达到企业项目的教学效果。

企业项目开发和校本项目开发,如何融入教学之中,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即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框架。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学期项目,第二学年专业课程+学期项目,第三年安排一个学期的专向课程+学期项目,一个学期的企业实习+毕业项目。尽管如此,企业项目开发一般也仅仅安排在部分优秀学生的毕业项目中,大量的还是以校本项目为主。

企业项目引领校本项目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和校本项目开发齐头并进。其关键是项目能否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实施企业项目开发的成功范例,无论是企业项目还是校本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不仅能符合企业的较高要求,而且能做到超前于企业,值得国内职业院校借鉴和学习。

目前在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在技师研修阶段融入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的技师培养模式,同时可以在平时实训课程中融入校本项目开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五、“一专多能”的学生队伍培养

由于企业项目开发对于学生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只有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精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技能学生队伍,企业项目开发才能较好开展。学生除了要完成日常专业学习任务之外,还需要在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多下工夫。

1.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技能向纵深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各级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成为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宝贵平台。技能大赛不仅紧贴国内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且近年来国家组织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更是跨越国界,与国际技能水平相接轨,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技能大赛的竞争和选拔机制对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技能潜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向更高层次,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开展技能大赛训练,不仅能够培养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学生扎实的技能功底能对学校的企业项目开发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2.开展技能选修课促进学生技能向广度发展

企业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技能要求。有能力实施企业项目开发的学生,一要有技能的深度,二要有技能的广度。在精于一个工种的情况下,能够熟悉其他相关工种。

目前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围绕单一工种组织教学的情况下,适当淡化工种界限,开设一定数量的技能选修课,让学生熟悉相关工种技能,以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有效解决企业项目中的技术难题。

六、企业背景、钻研技能、合作共赢教师专业要素

无论是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还是“一专多能”的学生培养,其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要有企业工作背景。

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学生,教师要“来自于企业”。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毕业于学术型大学,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历。虽然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但也仅仅加强了单项操作技能,教师仍然缺乏整体的相关工作经验。因此拥有一支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成为“面向企业”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师要成为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根据企业项目的特点,教师要做到尽可能够独立完成。教师的能力不仅有利教学,而且与企业的洽谈联系同样尽显优势。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教师首先要“一专多能”。

3.教师要具有超前意识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能力。

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与企业接轨,又怎样超越于企业,关键是教师的技术水平要适应和超越企业。因此教师要不断钻研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设备,从而不断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4.教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所谓“隔行如隔山”,再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技术上“面面俱到”,在面对企业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合作,发挥自身长处,企业项目开发就容易成功。把企业项目开发、校本项目开发融入专业教学,更需要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合作共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七、结语

“面向企业”的职业技能培养途径,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岗位工作特点实施教学;以企业项目开发为载体,密切结合企业生产;以企业项目开发带动校本项目开发融入学校专业课教学,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升;是一条提高技能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胤穆.nYpKeySuceessFactors[R].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2014.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和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有所成就,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以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实践主体进行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无论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都始终把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尤其是“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做事”更为重要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推广,提高学生素质、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共识。各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工作的首位。职业素养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各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职业素养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指高职毕业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从事某项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期望值很高,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是学生走向职场的“通行证”,是学生成功和学校发展的基础。

3.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士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融入职业环境,同时其职业能力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提升,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好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发展成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三个方面,职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集中训练就可达到目的,提升起来立竿见影、显而易见;而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行却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改变,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注重对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行的培养,要培养出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表现

1.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欠缺

高职学生尽管具有聪明、独立、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等优点,但由于本身基础知识、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就制约了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限制了学习动力的延展,导致高职学生缺乏长远人生目标和规划,学习动机短视,功利行为占上风,将学习目标片面定位为学得一技之长、谋得工作出路,把学习的实质狭隘化,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和信心,把学习的成功片面理解为考试的高分数。由于高职学生这种学习目标定位不准、学习认识片面化,必然导致高职学生学习能力难以提高,刻苦钻研精神欠缺,创新能力薄弱,职业素养缺失。

2.职业道德观念淡化

由于受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公德意识和羞耻心缺失等毛病,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全面,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懂得比做得多”。缺少自我管理和塑造自我的能力,思想认识模糊,自我感觉太好,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较差,诚信精神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表现为在工作中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质量意识不强、工作中失误率较高、跳槽离职率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等。这就必然会导致在较长的时间内,制约高职学生就业成长成才,制约其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职业意识、职业态度淡薄

目前高职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会表现出自私、个性强、目中无人、骄横等独身子女共有的不良习气,导致高职学生主体意识薄弱,职业意识不强,职业态度不端正,尤其是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淡薄。他们认为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知识、考试成绩好就自然能找到好的工作,有美好的未来,对自己职业生涯缺少合理的规划,对未来自身发展认识不到位,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职业品行缺乏深刻的理解。容易出现高职学生毕业后不能迅速进入职业角色,不能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工作积极性不高,喜欢推卸责任,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欠缺。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高职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系统地进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正确的职业态度。使高职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两课”教学和“德育课”教学作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革“两课”、“德育课”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我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现场、举办讲座,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义务献血、募捐、做义工、辩论、演讲、征文等活动,进行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劳动光荣、艰苦奋斗、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团结合作、开拓进取、坚强意志等观念,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加强职业指导,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从高职学生进校开始,就要目标明确、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全程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理念。我院从新生入学伊始,首先对学生进行的就是专业认识教育,由资深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及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认识,让学生明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正确进行自我定位;通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按照不同的年级,成体系地加强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定位、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学生明确人生各阶段的任务,清楚地知道将来的发展及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分阶段制定计划,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努力塑造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每年我院都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以大赛为平台,进一步让健康合理的职业动机及对职业意义的正确认识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脚踏实地地工作,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才能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3.注重专业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专业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有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具体的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导入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一个个学习任务,高职学生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职业人”,学生学习类似于工作,在课堂学习职业活动中向学生灌输职业思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职业意识,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中,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开发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训场等同于企业生产车间,上课即为上班,同学就是同事;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与现实职业实际操作相同的体验;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直至顶岗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企业文化,了解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体验真实职业,学习岗位技能和操作规程,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协作,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无形中养成敬业、团结、诚实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4.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基地,办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办文化,各高职院校要打造具有自已特色、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各类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引领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品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我院无论从校园景点、宣传标语还是各类标识标牌以及实训场地的布置,都按照行业企业文化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企文化之间的交融、浸染;在学生实训实习中,引进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操作过程,实训场地最大化地模拟企业生产现场,把行业企业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理解;积极开展拓展训练、技能比武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职业招聘面试模拟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活动,将企业文化精髓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教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5.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在环境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内学习到校外社会实践全程、全方位的培养。各高职院校要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完整人格,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我院每年暑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百问百查”、“青春光明行”、“三下乡”、“四传”等特色显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围绕电力企业中心工作开展的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团中央的肯定和表扬。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社会实践是形成能力的核心,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认识职业、熟悉职业、体验职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善于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增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思路开阔、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监督、指导作用,才能有效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我院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直以来不余遗力: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从教师职务聘任、教师培养、工作规范、工作评价、教学管理、教研科研、奖励惩处等各方面都制订了详实可行的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多渠道多途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强化和培训,激发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专业教师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注重引导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班主任、辅导员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为平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全面指导学生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四、结语

充分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客观科学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表现,找到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社会、企业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建良.职业素养培养在高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

[2]蒋龙余.航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8).

[3]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李琼.职业教育与人的职业发展[J].职教论坛,2007,(11).

[5]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6]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7]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l).

[8]邓金娥.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9]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10]欧阳建友,王钊.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研究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我们的高职教师要寻求专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研究所在学校的特点,研究学校的专业设置、就业方向,并主动把教学与之相结合,而不能停留在单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高职教师结合所在院校的办学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高个人的专业发展。

1通过在职教育、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专业知识和素质

1.1在职教育

近年兴起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在职培训方式。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自从学院定位为高职高专教育后,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次全员在职培训,让教师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以此来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

1.2主动融入企业,提升专业能力

1.2.1到相关企业调研

我们的高职教师绝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从企业中或行业中来的较少,如果我们的高职教师不了解专业的特色、行业的特点,就不可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不懂专业、按照统一的体例和难度进行教学必定造成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的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1.2.2到企业中顶岗实践

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实践将教师安排到行业中顶岗学习,以便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使教师的专业得以拓展、提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努力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机电系所有教师基本上都有到相关企业学习和顶岗实践的经历,这些教师在工作环境中迅速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目前,学院机电系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结合校本特色改革教育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2.1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院校财经学院的教师团队密切结合本校特色和行业岗位需求,全程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课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知识》等课程。这些校内开发的教材,不仅被应用于日常教学,还成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教材。

2.2主讲企业培训课程

为学院所依托的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我们的高职教师为企业员工授课,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继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2.3利用专业优势,参与企业科研

高职教师要结合教学进行校本特色的课题研究,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搞科研,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教师不仅可以发挥自身所学的专业优势与学院其它系部科研方向相结,还可以通过在探索本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研究领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样教师就能找到所学专业与学校职业特色相结合的切入点。

3高职教师教学过程中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高职院校领导的支持

为提升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领导要对教师的专业学习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领导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开发并不断增值的资源,通过对教师发展的规划与管理,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2明确教师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特色专业,为此,教师应根据所在院校相关专业,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和自身兴趣来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并积极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3.3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教师要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完成自我反思。当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身职业需要的时候,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觉醒,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成长动力,滋生“充电”自觉性,从而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3.4以考促学,丰富职业成长经历

教师还应当积极参加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高水平的能力考试,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理财师、高级电子商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师、物流师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通过这些考试。教师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应试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

4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职能、素质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重新学习、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高职教师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立足本职工作,搞好校本研究,把课题建设、科研工作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尽快地形成学习、工作、研究三者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方铮炀,女,副高,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庆原,石令明,左妮红.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探析叨[J].教育与职业,2006(23).

[2]于波.论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高专外语教师的准备和发展[J].考试周刊,2008(41).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新途径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应该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伴随着知识经济的降临而萌发的创业教育,正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并且已经延伸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为了适应新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创业能力应包括: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概括地说,就是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业教育倡导一种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的观念,其理念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

一、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创新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它不仅仅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一些新知识、新方法,而是强调把这些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目前的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观念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就存在着"重仕轻商"的观念。据全程参与中国入世谈判的刘光溪博士介绍,中国大陆平均185-250人中才有1人开办公司。毕业生逐步走向就业市场,因而需要尽快调整观念来适应新的形势。二是受教育资源的制约,创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不全面、不系统,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创业实践。虽然在毕业时自主创业的学生终究只是少数,但是对所有的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作好准备,却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学生创业的大环境尚未成熟。全社会应该为创业学生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将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之中。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入手,大力宣传创业明星、本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等。以"榜样激励、典型引路"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开创一片事业,使学生牢固树立"创业光荣"的观念,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社会的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在全校实施"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它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树立教育文化新理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探索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必要的条件为保障,创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创业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素质、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高职院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实行"模块"教学。高职院校要把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分别作为两个必修的模块,并把重点由"指导"、"教育"转移到"服务"上,对一次就业不成功的学生进行二次推荐乃至终身服务,也可以根据实际岗位需要重修某项专业。另外在选修课上,加大选修课的范围,使课程设置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

3、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创业不仅仅指个人开公司,还包括岗位立业,即在某一岗位上按照岗位要求,结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创业活动。可以请创业有成的知名人士或者有成就的毕业生讲述他们成功的创业模式和经验,激励学生进行创业,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入学要创新,创新为创业"的观念。

4、建立校外创业基地。高职院校如果实行校企结合,联合办学,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企业和公司联手,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条件,确保学生的创业实习和实践,以实践促创业,以服务促创业。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公司进行网络工程的实践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以为公司提供服务。

5、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创业是艰难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允许学生创业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耐挫能力,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立业、创业中具有竞争力,这是十分必要的。

6、实行弹性学制,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实行弹性学制的一个主要手段。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实行学分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学校在实行学分制后,可以灵活掌握学生情况,加大选课的自由度,增加奖励学分等。学生只要修满必需的学分后,就可以毕业。如果有的学生在就学后,由于某种原因,需要离校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也是可行的。

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创业教育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机械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新课标的要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上升的重要途径,因此,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重视,在此前提下,对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系统化

机械专业教学非常复杂,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例如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其中,课程的设置就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侧重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人基础、心理特点等多个方面,使机械专业的课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把课程设置的任务交给比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或者专家负责,比起普通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更加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哪些方面遇到问题,从而使教学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在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且对课程加以完善,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一个长久性任务,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机械教学中,课程设置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化之后,能够使学校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是机械化专业整体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机械化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实践中,达到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机械操作过程中,在操作中反复练习,提高动手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建立综合实验体系,这就要求学校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重建,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在实践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占据重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机械操作的整个过程,尤其注意技术测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在提高学生对机械的了解程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进行针对性教学

任何专业教学与学习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岗位中,也就是促进就业,机械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学校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如何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与学习方向。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认识并且制定学习目标之后,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意义,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最高点。机械专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综合性很高的专业,其下还包括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差异,对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科基础,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各种不同方式,例如与学生交流思想、职业调查等,保证学生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在此之后,学校就要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做到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已经不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枯燥地讲述课本知识,对学生而言再没有任何吸引力,甚至毫无乐趣的授课方式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种情况下,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非常必要。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相关材料,将机械的运作过程或者内部结构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使学生对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有较为直观的了解,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总的来说,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想要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顾玲.关于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的分析[J].科技风,2012(11).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定位;图书馆发展方向;思考

1专业图书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版图书的可行性分析

1.1专业出版社的需求表现

1)如何才能对专业图书的市场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不同专业图书的销售前景作出科学的预测。

2)如何才能出版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急需的专业图书,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销售量,为出版社赢得最大经济效益。

3)如何把已出版的大量专业图书尽快销售出去,实现资金的快速流动,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1.2高职院校图书馆需求表现

1)怎样才能购买到即便宜又实用的专业图书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

2)如何利用有限的购书资金购买到大量的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专业图书来满足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求。

3)如何把自己对当地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要信息转化成财富。

4)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情况,重点弄清与本校专业有紧密联系并且急需的专业图书,为本校购置专业图书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2专业出版社与高职院校联合出书必要性分析

2.1专业出版社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实现对基础产业知识及科技资源的渗透,促进基础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升级换代,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从实际的生产来看,我国基础产业的技术构成很不合理,在整体技术结构中,先进技术占有的比例严重不足,在技术结构中1/3~2/3的为传统技术,甚至有地方2/3以上的技术为传统技术,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安全保证,而且劳动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给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与现行的政治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机制不科学等因素有关外,与技术结构的低下、老化有着直接关系。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变传统技术为高新技术,促使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2.2高职院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地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其建设、发展的目标。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不难发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也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这样,地方高职院校将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2.3高职院校应发挥的作用

为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联合出书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当地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当地技术人员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具体可通过派专人下企业现场调查,利用对技术工人培训等机会,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为专业出版社出版专业图书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可根据专业出版社的委托,牵头组织学院及企业有经验、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和教师一起编写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图书,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

(2)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可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不同读者群体采用不同方法(如对学生的低价租赁、对当地企业职工的代售)能实现图书有效阅读,实现专业出社、高职院校的双赢。

3联合出书的具体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法

3.1专业出版社需要作的工作

1)专业出版社根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技术发展,对技术人员实际技术知识和技能需要的调查统计结果来决定出那些专业书籍,并根据当地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产业升级调查的结果,来组织编写专业图书的内容,根据从业人员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出版图书的数量。

2)专业出版社根据不同地区企业性质的不同,把不同的图书运送给不同地区的高职院和其销售网络。

3)专业出版社应建立好自己的新书浏览网站,并及时将出版新书的有关信息在网站上,作好新专业书销售的网上宣传工作。

4)根据不同地区读者对不同专业图书的需求,利用全国销售网络,追求用最低的成本,用短的时间将图书送到读者手中,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3.2高职院校需要作的工作

1)通过高职院校对当地企业生产发展对知识和技能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对当地企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信息的统计,为专业出版社组织编写图书的内容提供可靠的信息,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版销售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

2)对高职院校的读者,可采取抵押借阅和代售的方法为本校读者提供服务,在抵押借阅时可按借阅时间的长短低价收取必要的使用费,对于企业的职工,主要利用代售或高价租借的方法。每年专业出版社与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一次结算,高职图书馆可把代售专业图书额的提成和租借图书的收入充当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购书款,以弥补购书款的不足。

3)建立图书馆新书展示网站,给当地企业职工对专业图书的需求提供有效服务,为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技术基础。

4结语

总之,只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和专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己任,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图书馆事业更新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

【参考文献】

[1]田桂兰.建设高校节约型图书馆全面提高办馆效益[C]//中国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0.

[2]潘演生,主编.图书馆管理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05.

[3]蔡学军,孙宏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计算机[J].2006(10).

[4]江雪云.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03).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7

关键词:县市科委;职能履行;组织途径

中图分类号:D0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5-0078-04

北京市昌平区等县市科委,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履行其职能的组织途径,卓有成效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从而根本性地改变了许多基层科委“无指标、无经费、无下属单位、无实际工作”的“四无状态”,成为地方政府落实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观的不可或缺的参谋部。

昌平等县市科委履行职能组织途径的探索

1.履行参谋助手职能的组织途径

参谋助手职能,是指针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智力等资源,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昌平科委成立了政府顾问团和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作为其履行这一职能的基本组织途径。

昌平区政府顾问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政府顾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政府顾问的组织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委。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顾问开展主题活动,为涉及昌平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决策咨询,并对区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重大政策等政府交办的规范性文件给予咨询或提出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顾问协商后,也可向有关顾问开展咨询活动。部分政府顾问还承担了昌平区一些重要的软科学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

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是由科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是执行科委决策的下属事业单位,其前身是作为科委内设机构的软科学研究室。该中心的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区政府顾问的组织管理两项。其职能定位是:通过组织研究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组织研究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建设一流首都城市发展新区服务。

政府顾问团和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的成立,为昌平科委履行其参谋助手职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软科学研究和政府顾问工作,充分发挥了昌平所在首都地区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为昌平区的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昌平科委也因此逐步成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参谋部”和“咨询部”。

2.履行综合管理协调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的综合管理协调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各部门推动科技进步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昌平科委为履行这一职能,除了通过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来研究制定本区的科技政策、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外,还在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科技工作方面做了探索。

政府的许多职能部门都涉及科技工作,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专业职能部门,如农、林、牧、、工业等部门,更以推广新科技成果为工作的重心。因此,科委需要与这些职能部门就各自开展的科技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做到互相配合,协同开展工作,避免工作重复或存在盲区。但是,科委一无钱,二无权,如何才能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呢?昌平科委创造性地成立了科技委员制度。主要做法是,由区政府相关委办局的主管领导、驻昌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担任科技委员,区科委主任担任科技委员主任,组成科技委员会。科委定期组织科技委员开展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以协调全区各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工作。

虽然由于成立时间短,科技委员会只是搭建起了组织框架,各项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通过科技委员制度,昌平科委将科技管理的概念由“小科技”扩展到了“大科技”,也为其落实综合管理协调职能,服务于其他职能部门,加强全区政府各部门科技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提供了组织依托。

3.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途径。

公共服务职能是县市科委的一项基本职能,昌平科委为此作了如下有益探索。

成立驻昌平高校、科研院所联席会议。该联席会于2000年由科委牵头成立,其成员单位有驻昌平的1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区政府的13个部门。联席会议定期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推介交流,组织召开驻区高校科研成果交流大会等活动。为充分发挥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以及驻昌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是昌平科委落实公共科技服务职能的一个有效的组织途径。

成立科技指导员队伍。科技指导员是昌平区基层科技管理的一支特色队伍,其成员全部来自于最基层的农村和社区。他们面向农村和社区多样化的科技需求,以强大的科技资源为后盾,扮演着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和连接市场的“推销员”等多种角色,承担着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等多重职能。具体工作是及时反馈农民和居民的切实需求、生产难题,使政府明确自己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同时,通过科委组织的培训和实地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获得农村与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信息、新技术,然后向农村和社区传播。通过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昌平科委解决了原来在基层“没有腿”而感到履行职能力不从心的难题。活跃在农村和社区基层中的科技指导员,成为了联结科技资源与基层需求的重要纽带,也使科委服务于基层的职能得以实现。

成立两个事业单位组织。一是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心。该中心的工作重点是以“集成资源、服务企业”为宗旨,整合利用区内外的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政策、信息咨询;建立科技交流与成果转化促进平台,开展项目推介、科技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活动;帮助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或技术协会,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其主要工作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宣传、咨询、培训;专利申报程序咨询与服务;调解专利纠纷,查处专利违法行为。

4.其他县市科委的探索

这些年来,各地科委对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都有一些大胆探索,有些被实践证明卓有成效。福建省南平市根据农村科技力量不足、原有科技推广体系失效、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的局面,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市场导向和利益机制,鼓励大批科技人员下农村,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企业,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陕西省宝鸡市依托西北农业大学等,创建了“专家大院”的新模式,探索“聘一位专家,办一所培训学校,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的科技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了包括多种种植养殖专业的30多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促进了一批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地方科技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海南琼海市的“农业科技服务110”,建立以通讯网络为主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类似的农业科技110服务,在浙江、山东等许多地方都在开展。

关于县市科委职能履行的组织途径的思考

1.科委与相关的组织途径之间的关系: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

如前所述,县市科委的基本职能,是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系统的科技服务与支撑,因此,公共服务职能,是县市科委的一项核心职能。而且,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前面分析过的参谋助手、综合管理协调、组织科技示范三种职能,本质上也是科委针对不同对象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参谋助手作用,是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咨询建议,实际上是科委以地方党委政府为服务对象的一种服务职能;综合管理协调作用,就是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共同做好当地的科技工作,这实际上是科委对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一种服务;组织科技示范职能,是指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做好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示范,以及围绕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试点示范工作,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这无疑也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一种服务。

在这里,科委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它不一定是直接生产者。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与生产职能存在着区别。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政府的责任是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即政府要为公共服务承担必要的责任,而公共物品的生产,既可以由政府自己承担,也可以交由企业或各类非政府组织来承担,在后一种情况下,政府担当公共物品生产的组织者、协调者与监管者。就科委自身的编制与人员构成,既不可能直接生产基层所需的科技公共服务(因为他们自身未必是技术专家),也不可能直接产生地方党委和政府所需的咨询建议(因为科委自身并不是智囊组织)。因此,要想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科委必须寻找或组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例如,昌平政府顾问团,就是涉及昌平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等重大社会问题咨询建议的生产者。顾问团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是针对昌平区委区政府的需求而进行分析论证、最终提供咨询建议的公共服务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昌平科委是一个组织者,它首先定期向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征询需要咨询的项目或内容,然后就党委和政府负责人交办的事项组织政府顾问团开展主题活动,最后将顾问团的咨询建议提供给区委区政府领导。在农业专家大院这种组织形式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同样,政府只是起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生产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专家,政府只是提供了一种把专家、企业、协会、农户紧密联结起来并高效运作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2.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科委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本质上不过是科技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引进、整合和利用途径。这种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从昌平等地科委的探索实践来看,除了县市科委自身之外,其履行职能的组织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是作为科委直属单位的事业单位。如昌平科委成立的社会发展研究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及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心等。这些单位是政府组建的履行科委向社会(包括政府领导)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他们不具有行政权力,但要完成科委职能所涉及的具体业务;他们的业务运作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他们的资金补偿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也有一部分来自业务收入。因此,有些国家称他们为公立公益行政机构或政府公益部门。

其次,是科委成立的专门承担某种作用的一定人员组成的联合体。这些联合体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但人员也可以经常更新和流动。这些联合体根据其成员的性质又可分为三种:一是个人的联合,例如昌平的政府顾问团,科技指导员队伍等。二是组织之间的联合,例如驻昌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席会议,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等。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合,例如昌平区科技委员会等。

再次,是一种包括科技服务生产者和接受者,以及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机制在内的科技服务模式。如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陕西宝鸡市的农业专家大院等。这种科技服务模式以某种机制为纽带,将专家、技术、企业、农户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它虽然不具备完整的实体组织形式,但它是科委履行其职能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也将其称为是科委履行职能的一种组织途径。

完善科委职能履行组织途径的建议

在对昌平等地科委的探索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探索履行职能的多种组织形式,形成组织网络

科委履行职能的过程,本质上不过是引进、整合和利用科技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从新公共管理视角看,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的分离特性,为科委寻找实现其职能的组织途径开辟了广阔空间,尤其在“国家与社会的许多组织已形成绵密互动、相互依赖的政策网络,政府治理日渐依赖于层级控制体系之外参与者的联合资源与相互协作”的现代社会,县市科委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学习、借鉴或嫁接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履行科技服务职能的组织途径。

科委的各项职能,包括参谋助手职能、综合管理协调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以及组织科技示范职能等,是一个有机整体。科委履行职能的各种组织途径应该相互关联,密切配合。它们之间只有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分立的组织),才能通过“1+1>2”的系统整合机制在成本相对低廉的基础上产生出巨大效能。

2.探讨并逐步规范化每一组织途径的运行机制

要切实落实科委的职能,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作为依托,而且要有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组织途径解决的是“由谁做”的问题,而运行机制则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科委的职能履行,是“硬的”结构性整合(管理体制与组织途径)通过“软的”运行机制展现、各种运行机制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例如“农业专家大院”,其实就是一个包括专家、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等要素在内的组织系统,专家大院功能实现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而且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键性关联安排,即运行机制。正是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沾、外联内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维持着专家大院的有效运转。而科技特派员制度,也是通过科农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工作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对特派员的“四保、四优”的保障机制等机制协同发挥作用,才取得成功。

因此,县市科委要积极探讨履行其职能的每一组织途径的运行机制,并使之逐渐规范化。运行机制主要有三类:基本职能实现机制、保障机制、发展机制。其中,基本职能实现机制是基础性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业务完成的程序、标准和方式方法等。防范出问题,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并尽快消除不良后果,属于保障机制的范畴,如政务公开、监督、责任追究。引入新的理念、理论、方法,学习借鉴外部经验教训,探索和创新管理与服务方式方法,这些能够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属于发展机制的范畴。各种各类运行机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通过全面的运行机制设计将各种各类运行机制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有助于各种组织途径充分发挥作用,各类运行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健全,而且能够使管理体制与组织途径的某些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8

abstract:thetradeunionisthemassgroupofspontaneousorganizationwiththeworkersundertheleadershipofCommunistparty,sowemustdothetaskwellwhichthepartyandgovernmenthandover,positivelydevoteourownstrength.thetradeunionshouldfollowth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learntoanswerthechangesintheworkenvironment,payattentiontotheproblemsthatthepartyandthesocialconcernedabout,attachmoreimportancetotheproblemswhichthemassesandtradeunionfaced,seriouslydiscussandtakethepractice,studyandsolvetheproblemsappearedintheworkoftradeunion.thispapercarriedonthediscussionandresearchonthecurrentstatusandthenewtaskofthetradeuniondevelopment.

关键词:工会;经济发展;职工

Keywords:tradeunion;economicdevelopment;workers

中图分类号:D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312-02

0引言

我国的工会是共产党带领下工人自发组织的群众团体,搞好工会建设工作是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要为此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学着应对工作中环境的变化,重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上关注的问题,关心职工群众和企业工会所面对的难题,认真地进行实践探讨,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深入探索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我国国家主席于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实现这场深刻变革的主力军,要积极为实现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贡献力量。”我们各阶层的工会组织一定要深刻研究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该怎样表现出我们工人阶级作为主力军的意义。根据笔者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要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调整产业结构,需建设一批有优秀品质、素质水平高、勇于创新的人才,而且还要更多的职工积极参与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了响应各阶层工会组织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的号召,学习并贯彻职工素质的新要求和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新途径新办法。现在社会正在倡导的以“创双优”活动为主题的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工程及以提高职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创争”活动,都是培养职工队伍素质的主要途径,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这两种途径表现的共同点、特性及规律;深入探讨社会、企业、职工的需要和优化资源配置;研究激发、保持职工学习主动性的办法及手段,达成教育、培训、实习、切磋、上岗、晋升的有效程序,把工作做到最好。

2深入探索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

当下处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后期阶段,仍有风险存在,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出现会不利于劳动关系的确立,还有在经济刚开始起步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的矛盾,即劳动关系由保岗位不流失、保企业不倒闭、保工资不拖欠变成提高劳动岗位稳定性、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提高劳动保护水平,这些关系彰显了现在劳动关系任务的发展方向。

一是深入探索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推动企业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企业工会积极协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督促行政落实劳动合同条款,履行好劳动合同,关爱职工、尊重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二是深入探索新时期如何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下大力气深化“共同约定行动”,推进集体合同制度,把扩大覆盖面与提高协商时效性结合起来,注重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尤其要探索如何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共决制度,积极探索如何参与劳动标准制定和管理工作,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劳动定额、工价等符合实际。要研究提高工资协商“要约行动”比例的办法和途径,促进一线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努力营造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让广大职工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的双赢和谐的工作局面。

三是深入研究如何做好维稳工作。多了解职工群众的内心想法及职工队伍发展的变化特征,给职工进行良好的政治教育、沟通,及时对职工维护合法权益的要求进行反馈,改善劳动关系矛盾的预警机制,调和工作机制,启迪职工正确认识社会利益关系的结构,用合乎常理法度的方法提出利益诉求,帮助党和政府合理解决职工。

四是进一步探索维权帮扶中心发挥作用的途径。密切关注困难职工群体的组成,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加强职工的心理疏导工作,特别是对年轻职工、女职工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

五是进一步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队伍,大力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文化水平,调动激发职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3深入探索新形势下职工队伍构成的新变化

现在经济结构、就业方式及分配方法都朝着多元化发展,职工队伍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一线人员、技术员、办公室人员、劳务工等组成。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自己的利益追求也不同。但作为工人阶级的整体,他们的根本利益目标还是相同的。所以要一致团结,强大队伍,使党的阶级基础更为牢固,壮大党的群众队伍是工会的主要任务。面对新的挑战,工会组织要重新认识职工结构,认真研究不同职业职工的特征及发展规律,了解职工群众的生活、工作、经济基础的不同情况和利益诉求。只要认真解决好不同职工的利益诉求,才能提高工会的办事效益。针对产业一线职工,探讨该怎样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和文化素质水平,重点保护他们的经济收益权、自身发展权;针对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低的职工群体,要重视怎样捍卫他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和尊严;针对文化程度高、收入好,职业突出的职工群体,需要研究怎样提高他们关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水平及解决问题的方案;针对劳务工群体,需要探索怎样落实解决他们在工资收入、安全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维护其合法权利。另外,还要认真探索怎样促进职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改善职工在工作、生活方面互帮互助的道德体制,做好党和职工群众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充分利用好工会作为沟通桥梁的意义。

4积极探索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新途径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得到飞速发展,提高了工会的地位、作用及身份。根据这一社会背景,工会及企业职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促使工会组织工作、规章制度、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但仍需要我们看清发展方向,政府各级党委对组织的要求、社会对工会的定位和职工对工会的期望,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壮大工会建设,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为我国的工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小组办公室编.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读本[m].2010年11月出版.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9

摘要:中职学校生涯探索体验馆建设提升的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规划、实现生涯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自身阶段生涯、学业、生活发展的认知能力及做事的科学思维方法、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职业生涯体验,设计重点应放在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对生涯探索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大胆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创造。

关键词:中职学校生涯探索体验馆设计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0%学生因对自我了解不足,对未来的职业缺乏思考和向往,而欠缺自主学习动机;有70.5%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自我、全面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发现自身潜能,在选择职业时,就可以减少试错的成本,客观、清晰、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是人生历程的主体,职业生涯发展是终身发展的核心。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探索是学生提高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职业生活过渡的基本途径。建设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的根本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佳的职业选择,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职业规划与职业愿景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职业发展”是中职学校建设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的指导思想。构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体验,探索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效模式和途径,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的特色与设计思路

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作为学校传统知识学习和职业指导的良好补充,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体验式的职业生涯学习

根据“完整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应包括四大步骤”,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的四个过程是:切身体验—体验项目、观察与反馈取得—体验项目+他人及系统评价、反思与升华—自我评价+单次报告指导、再实践—后续活动。

2.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

配合职能理论倡导,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在学习形式上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培养。在课堂学习环节上重视最后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使课堂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主体意识更加明显。透过生动活泼且与个人切身相关的活动,激发对职业生涯的关切,产生和探索职业生涯的意愿,进而有效地学习相关的能力并培养合格的职业生涯态度。

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教师的调控、监管及使用软件跟踪记录,全面分析并形成科学反馈是关键。

3.让学校学习与社会、未来相融合

职业生涯探索体验有效填补了学校纯知识学习的空白。通过带有前瞻性的职业任务导向及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与领导能力,塑造完美的与社会融合的人格,增加对未来的了解,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探索充满期待,有利于实现学业、择业与事业的有效融合。

三、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建设的内容

在职业生涯探索体验馆,学生可以通过体验中的表现及感受,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职业性格、分析自己职业能力;通过自评、他评、系统测评、动态数据对比四种评价方式验证自己的兴趣、能力;根据评价结果,识别自己潜在优势,以及自己未来职业优胜方向。

基于职业生涯课程目标,充实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为两大模块:

核心模块——生涯规划指导。

支持模块——学业发展、生活发展指导。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更贴近学生,更有效。

通过社校联动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企业,真实地体验职业生活。

四、小结

职业生涯探索体验为学生的职业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拓展和交流平台,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个正确的探索世界的方式,收获了一个对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感悟了探索与创新的乐趣,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涂廷保.高职“2+1”模式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7(10).

[2]张济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定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3]龚建林.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职业探索的途径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回顾;前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14-04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又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是国内外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尚需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本体解读: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历史回眸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是国家颁布的文件中关于校企合作的雏形和初步定义。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随着发展的深入和不断探索,关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也不同。易元祥从办学主体的角度来界定校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1]有论者从合作的内容来阐述,认为校企合作泛指学校与社会企业从科研到人才供求等多方面的合作。[2]这些界定指出了办学主体与部分合作内容,但是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和手段,具有不明确性。

目前对校企合作普遍公认的一种界定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3]该界定是从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角度来阐述,体现了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二)校企合作的特点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有其特点和优势。校企合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都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生产经验,学校教学人员与企业员工也是融合的。[4]特点之二是具体性。姚文俊指出了校企合作内在的具体要求,如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设置实用性的专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等。[5]特点之三是多样性。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不同类型的,合作的方式也是多途径的。李海燕就是从实施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学校来看校企合作的特征,从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来看校企合作的多样性。[6]陈德清从校企合作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紧密型、融合型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等五个方面来看校企合作的多样性。[7]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具有的融合性、具体性、多样性,让其对高职院校、企业、师资培养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杨春英、李恒就是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校企合作的意义的。认为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长足改善。[8]

2.校企合作是激活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培养成本,同时获得宣传效应,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徐建从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和让企业通过学校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降低人力培训和招聘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来阐述其意义。[9]

3.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助推力。

校企合作是建设教师队伍及专业教学团队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孙卫平、李蕾认为校企合作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既有利于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步伐,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10]

4.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是增强职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拓宽职校生的就业前景。陈启强认为,校企合作从微观上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通过实习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11]

5.校企合作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是把我国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能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率更好地为国家建设作贡献。[12]李海燕还提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且是改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重要措施的观点。[13]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确实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展现了学校与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上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四)校企合作的具体办学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提升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其运行需要通过具体的、适合的办学途径来完成。如今,“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企业实习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几种途径。另有几种已经出现但尚未广泛实施的办学途径,有研究者按功能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双向联合体合作、多向联合体合作、中介协调型合作。[14]赵龙阳谈到了“2+1”“学工交替”、全方位合作教育、“实训—科研—就业”、双定生(指招生即能就业,完全“以销定产”)、校企双向介入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15]姜云桥研究了合作办学、政府主导等方式。[16]他们都详细地论述了每种办学途径的含义和具体的实施过程。

从上述已有的研究以及实践中,我们知道这些具体的途径对实现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已有的研究对于实施途径的分析大多是方向上的原则性引导,对于具体操作的细化研究却很少有研究者关注。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互惠互利,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

1.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条件不协调,对社会需求不适应。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很落后,简单技工性的专业开设过多,像环保、传媒等新兴专业较少涉及。高山认为,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时,就存在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及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17]朱新华、宿金勇认为办学条件尤其是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8]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实施校企合作,企业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资源,短期还看不到成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企业就很少愿意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再加上对自身在培养高职人才中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彭利萍认为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实施不深入,并将其归因于学校与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深层次合作,而企业因为只是提供实习场地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负主要责任。[19]

3.国家扶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法律保障不健全。

国务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没有建立像北美CBe模式那种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靳润奇等认为政府执行相关政策时的不到位,导致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失真,这是在政策方面影响校企合作发展的很大问题。[20]

(六)实施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首先,从校企合作的办学主体——学校来着手。针对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方法等,让企业也直接参与到学校招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样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需要。李跃就认为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制。具体而言,要始终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合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1]

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企业来落实。要让企业认识到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将目光放在长远上,校企合作实施得好坏最终还是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者主张要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合作,校企股份合作等,还可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契约式”的合作关系,探索“订单”合作、资金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等多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22]

最后,从校企合作的保障主体——政府来监督。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要履行好职责,从立法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营造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并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调节和引导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如实施参与方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优惠等。还要建立配套机制保障,包括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等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当然,除了政府、学校和企业这三个责任主体之外,还应该把社会力量、国外经验的借鉴也纳入研究的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模式创新。

二、拓展延伸: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发展畅想

已有研究多从宏观入手,尚缺针对性的微观深入探讨。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针对现实,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今后尤要重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首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必须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领域,使之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虽然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献,但是研究领域仍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于合作方式方面,而关于组织的结构、运作管理模式及制度方面的体系化研究尚有空间,因此以后的研究重点要多关注于实际操作运用方面,实践才能出真知。

其次,因地制宜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要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和区域发展的具体办学途径,健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办出特色和质量。正如研究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坚持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23]

再次,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寻求启示是改进我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要多与国外成功的研究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如北美地区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其学校和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以及实施的内容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这说明研究的重点要从注重内涵发展来着手。

最后,政府的监督保障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未来的研究要更关注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还要跟踪研究政府投入改进效果。只有这样把握住关键,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积极成果,还要立足于本国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及在现实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使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地位充分发挥,使其特色及应用性、现实性得以展现。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职业教育振兴才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陈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对策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田执.浅谈校企联合办学[J].职业与教育,2009(6).

[4][10]孙卫平,李蕾.基于校企合作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5]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6][13]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7]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8]杨春英,李恒.校企联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9]徐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

[11]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2][14]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研究,2002(4).

[15]赵龙阳.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姜云桥.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

[17]高山.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的误区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18]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9]彭利萍.协作、互助、共赢——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12(11).

[20]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1]李跃.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