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3:43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1

关键词:中小唱歌教学;目标;人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71-03

中国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是最古老的音乐教育的发端,也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基础音乐经历“由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又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再形成音乐教育教学的进程”——曹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小学歌唱

教学目标的开端时期(一)“乐歌”西化思想与个人修为的传统观念

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校的兴起,宣扬与传播西方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西式音乐课的音乐教育已开始萌芽。清末政府在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关于学科程度与编制中历史性的第一次提出:“唱歌音乐课,并把古诗歌列入功课,指出诗歌的有益风与涵养,可通于外国唱歌作乐、和性亡劳之用”[1](p2)。尽管这时所谓唱歌音乐课并不是今天实质意义的唱歌与唱歌教学,但这是对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汲取,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音乐教育理念的有机碰撞与融合,同时是近代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与目标理念的萌芽,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方向。

(二)学堂乐歌与“乐教功能”的教学“要旨”

“学堂乐歌”泛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其旋律选用欧美、日本歌曲,民族小调、民歌,师生共同创编出反映时代风貌、符合进步思想要求的歌词,学堂乐歌的学校的音乐教育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民国开年的1912年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两个纲要,《小学校令》第三章第十一条把“乐歌”列为可有可无科目。但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责中规定教学要旨:演唱平易、活泼、优美的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1](p8),将具体的音乐教学转向主体的人对“美感”与“德性”体会的教学目标统领下,这虽然只是当时人文精神的点滴,但对于基础教育必将有汇集江河之势的影响。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更将人的主动接受美和“融和乐群”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纳入“教学目的”中。1929—1932年是唱歌教学教授法蓬勃发展期,提出了对个人“音乐兴趣、涵养天性、团结有爱、勇敢进取精神”教学目标下的音乐课音乐教育。还包括中外歌曲的声乐欣赏、童谣、儿童歌剧的表演,各类歌曲的音乐诠释与歌唱方法研究诸多的唱歌教学内容。这标志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教授法初步形成。1936年实施《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延续32年唱歌教学的目标基础上,创新提出低年级唱游课教学,完全以儿童的心理、兴趣为主,边说、边唱、边跳、边表演、边游戏,显示了音乐灵活多变的培养手段,更强调了音乐元素综合与多元的审美理念,更好地完成“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判断,更进一步拓展音乐教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作用。1941年的《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提出了“完成乐教的功能”教学目标[2],把顺从儿童的天性与培养音乐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听、唱、表演的能力与互动联系起来;把歌曲的情感与激发进取精神的修养调动起来,开启了独立、表现、交流、审美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新中国成立后唱歌教学

与特色教育目标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教育,首先面对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者的革命新一代提出了充满政治色彩的素质培养新理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困难重重的国家经济建设,还有即将开始的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之战,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建设需求,反映出音乐教育模式突显其深受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影响的特征。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首先是目标的提出,不仅延续之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还有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与培养为人民服务、国际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素质的目标。尤其是政治目标下体系与教学之中。一是要求歌词歌颂领袖、革命英雄等政治化的内容;二是歌曲选用苏联等革命儿童歌曲,表现风格活泼愉快、勇敢雄壮。可见特色目标下唱歌教学对人的由思想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整体教育思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是音乐教育的改革之年,当年中国经受最严峻的历史考验,中苏关系分歧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反而更加强了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小学唱歌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变化就是第一次直接称谓“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可见唱歌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唱歌教学目的中改革性表明:小学唱歌课不仅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小学五年级教学方法、大纲、具体的歌曲目录共143首(包括必唱歌曲37首)、参考欣赏曲目69首;中学两年共歌曲67首(可自选)、欣赏69首歌曲,更多涉及唱歌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极其足轻重的地位。但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经历了“”的十年浩劫,文化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的深受其害。当时国内没有正常的教学,全部投身于人为的群众运动与社会宣传,音乐教育是老少全员的唱语录歌、颂歌,人的培养趋于标准化、模式化。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从受欧美国、日本到受苏联音乐教育影响,再到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改革开放期唱歌教学与素质

教育目标开启1978年“十年”宣告结束,从1956年到1979年时隔23年后诞生的1979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79年到1982年大纲在教学目的任务:强调音乐美育教育的作用;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把音乐修养拓展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与的高度;特别是民族民歌与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大纲中明确指出唱歌是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唱歌的技巧训练应贯彻唱歌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这点在教师教学时有过度停留对唱歌知识、技能学习的偏颇认识。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是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乃至基础音乐教育的转折点,其中对大纲性质的诠释与之前的目的任务相同,而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探讨通过音乐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艺术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目标开启特别之处,由1982年唱歌是主要教学内容提法,改变在这次大纲的使用突出说明中“充分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第一次历史对古老唱歌教学有单一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倾向做反思,纠正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教学的忽略与偏颇认识的现象,拉开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4年后,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延展以前的教学目的,但把审美的情趣、情操,延伸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把五热爱的社会主义教育融进音乐学科的特点,表明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另外就是对小学的1—2年级、3—5年级、6年级三个学段的划分,即新课标中的分段目标理论。并把活动列为课程,针对当时应试教育对音乐课的冲击,提出提高音乐活动质量的问题。21世纪之初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特点之一注重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兴趣、体验审美来发展个性。突出启发智慧的音乐学科特点教学。

四、2001年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目标的完善时期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开始,目标理论的改革首先是背景基础,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对目标的片面理解;二是强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较有特点;新课标的目标理论基础是人与音乐的教育,只有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才能实现“育人”的基本目标;新课目标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兴趣培养目标,创造性音乐价值,学科综合教学原则”[1](p172),这说明新课改目标的确定,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的形成。这种转换不仅显现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们对音乐素质教育一个世纪的概括和总结。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小学生唱歌的声音发展,获得学科特点的歌唱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恰恰是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和研究问题之一。唱歌教学的音乐表现与技能要求,绝不是只停留在了解演唱几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能背唱下来的能力上缺少情感体验不协调的手舞足蹈,而应该是深入到歌唱学科特点知识、技能掌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提倡美好唱歌声音学习的关注,理解唱歌声音的科学认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唱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唱歌学习的个性化探究意义,帮助他们“审美”并快乐地歌唱。从而行之有效地去实现唱歌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唱歌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与有效途径的新路。

中国小学音乐教育对人素质的培养与建设从未停止过,从唱歌教学的称谓由“乐歌”到“唱歌”再到“演唱”的每次改变,都渗透着音乐教育目标与思想的深刻变革。新中国成立前(1909—1948年)由近现代学校“乐歌课”中“发舒志气、涵养性情”的音乐教育思想,到民国时期提出“陶冶德性”、“发展儿童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的感情,教育的分量重、技能轻。”[2]音乐教学主要目标,初露音乐素质教育目标的端倪。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唱歌教学大纲》更直视唱歌教学的音乐教育作用,确立了唱歌教学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要求,实现为工农兵和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宗旨。到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时展人们对教育渴求的回归,重视音乐课并把唱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目标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教育思想。到了1988年迎来音乐素质教的转折时期,《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重申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反思唱歌教学,把唱歌单一的教授法转向多维的教学法,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层面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直至2000年唱歌教学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1](p172),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实质性实践音乐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2001年演唱教学以“培养以审美为中心,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p3)为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补充与完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标志着中国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与推进。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2

1.打好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习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要求声音自然圆润、连贯流畅、声区统一,吐字清晰,能较完整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意境。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范唱能力及艺术表现力,并能运用这些所掌握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去指导幼儿正确、规范和科学的发声与歌唱。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是演唱幼儿歌曲的前提。

2.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生必须了解幼儿歌唱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掌握幼儿歌唱的训练方法,用科学规范、轻松愉悦的教学方法达到启迪、开发幼儿智力。幼儿唱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声带短而薄,娇嫩而脆弱,呼吸量小而浅。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选择幼儿歌曲,并符合幼儿歌唱的音域要求。三至六岁幼儿的歌唱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有时在五度、六度,如歌曲《我是》为五度音域,歌曲《打电话》为八度音域等;幼儿歌唱的音量一般是在p(弱)、mp(中弱)和mf(中强)。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歌曲教学要发声科学,演唱规范,声音亲切,不追求大音量,切记大喊大叫,教会幼儿用自然的声音进行歌唱。

3.提高对幼儿歌曲的分析能力。要想把幼儿歌曲教好或唱好,必须对幼儿歌曲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和对幼儿歌曲进行艺术表现上地处理。一是明确作品的主题和教育意义,使幼儿在音乐艺术美地感受中体验快乐、接受教育;二是掌握作品的情绪类型和艺术特点,如有的音乐雄壮有力,有的是欢快活泼,有的是安静亲切,有的是悠扬婉转等;三是要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词曲特点、体裁形式、曲式结构以及演唱形式等艺术表现上的特点等。通过对幼儿歌曲分析能力的提高,把学到的音乐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4.幼儿歌曲教学与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相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声乐、器乐、舞蹈等的综合体。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教唱儿歌,还要在歌唱中带领幼儿边歌边舞、边唱边做音乐游戏。在幼儿歌曲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编,即用讲故事、做游戏、演唱、舞蹈、演奏等形式来表达歌曲的内容。例如指导幼儿学唱《两只小象》时,可以用手扮演“两只小象”随着音乐边唱边玩手指游戏,模仿小象的行走姿态以及模仿小象鼻子的晃动和互勾,表示握手友好等。这样,以声乐为主线,把韵律活动或音乐游戏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孩子们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带来地快乐,既能突出教学主题,又能吸引幼儿地注意,而且还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对幼儿歌曲伴奏技能地掌握和运用

1.掌握选配和弦的技巧。幼儿歌曲配上和弦伴奏后,音响效果由单声部变为多声部,听觉效果则由平面感变为立体感。于是,音乐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为幼儿歌曲选配和弦的方法:(1)为幼儿歌曲伴奏选配和弦前一定要分析和明确歌曲旋律的调式调性、结构、节奏、节拍等;(2)要根据歌曲旋律音选配和弦;(3)处理好和弦音与和弦外音;(4)安排和弦的连接;(5)处理好和声功能地进行;(6)处理好歌曲的终止式等。

2.掌握常用的伴奏音型。伴奏音型,亦称伴奏织体,是即兴编配时和声进行的具体形式。幼儿歌曲的伴奏音型通常分为三大类:(1)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我是》;(2)半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儿歌《摇啊摇》;(3)分解式和弦伴奏音型。如朝鲜童谣《小白船》;有的幼儿歌曲采用综合式伴奏音型,既两种以上的伴奏音型。另外,常见的幼儿舞蹈性歌曲包括:踢踏舞、弦子舞(藏族),新疆舞、蒙古舞、腰鼓舞、秧歌舞(汉族)和圆舞曲都有相对固定的伴奏音型。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歌曲的音乐风格、基本情感、节奏特点和幼儿演唱水平,选择恰当的伴奏音型,以更好地塑造幼儿歌曲的音乐形象,曾强教学效果。

3.掌握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幼儿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伴奏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歌曲整体地形象塑造。(1)前奏,在歌曲中又称引子,起着预示歌曲情绪及提示歌曲的音高、节奏和速度,引导歌唱者进入歌曲所特定的意境之中,做好充分的歌唱准备作用。一般有三种方法:①用伴奏音型作前奏。以提示歌曲的演唱情绪,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用了两小节主和弦的伴奏音型来作为歌曲的前奏,提示与强调了歌曲欢快跳跃的动感形象;②以歌曲的最后乐句作前奏。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如《数鸭子》就是将最后一个乐句高八度作为歌曲的前奏。形象鲜明,衔接自然;③以歌曲具有代表性的乐句提炼而成或按歌曲基本情绪从新创作而成作为前奏。(2)间奏,又称过门,是歌曲中乐段间或乐句间的连接部分,起到承上启下、补充乐意的作用。编配间奏常用的方法是重复歌曲前面乐句的一部分,重复时可用扩充、压缩等手法进行处理。(3)尾奏,又称尾声,是对歌曲的补充和完善,起着加强歌曲结束感的作用。编配尾奏的方法常采用歌曲前奏的内容或重复结束句作尾奏,也可用音阶、琶音、和弦和歌曲所用的节奏型或按歌曲基本情绪创作的新音调作为尾奏等。

4.掌握歌曲配弹的步骤。为一首儿歌配上伴奏,能烘托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为歌曲配弹的基本步骤有如下几点:(1)分析歌曲的内容。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和表现要求,决定伴奏的基本情绪。(2)分析歌曲的体裁。幼儿歌曲的体裁丰富多样,如有进行曲、抒情歌曲、舞蹈歌曲等,据此决定伴奏的特点及织体样式。(3)分析歌曲的调式、调性。明确幼儿歌曲是大调式、小调式?还是民族调式?(4)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是几段体?乐句、乐段如何划分?(5)和弦的选择和伴奏织体的设计。一首短小的幼儿歌曲,有时只需一种伴奏音型,有时需要多种伴奏音型结合来表现。(6)安排好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7)识别歌曲的调号,并在建盘上找到所在位置。同时,教师还有一定的移调技术。这样,一首即兴配奏的幼儿歌曲才算在头脑中编配完毕。紧接着将它们在琴上弹奏、修改和完善。

三、强化对幼儿歌曲自弹自唱的综合实践

1.重视弹唱结合的综合性训练。幼儿歌曲自弹自唱是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术,在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被广泛应用。自弹自唱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技术、歌曲伴奏的和声编配技能和声乐演唱技巧,这是幼儿歌曲弹唱的前提条件。幼儿歌曲弹唱结合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示范曲。附左手伴奏及伴奏音型,标有和弦级数,起到示范作用。(2)配弹曲。配弹曲只标有和弦级数。使学生对和弦连接、和声进行、伴奏音型能够熟练掌握。(3)自配曲。只给出歌曲旋律,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伴奏知识对歌曲进行编配,起到对该内容及知识点进一步熟练和深化的作用。示范曲、配弹曲和自配曲都要附有歌词,在弹奏过程中必须始终与歌唱相结合,既一边弹一边唱。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歌唱、音乐理论知识与钢琴弹奏的综合性训练。

2.重视自弹自唱的协调性训练。协调是指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融合、相互弥补而最终达到统一和共识的过程。歌曲自弹自唱的关键是训练学生歌唱与钢琴即兴伴奏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注重钢琴伴奏技术的训练,而忽略了两者的同步配合。所以,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学生只弹不唱时比较流畅或者只唱不弹时也比较流畅,但在弹唱结合时就会顾此失彼、手忙口乱,缺乏完整性。这就要求在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中做到“四到”,既眼到、心到(脑到)、手到、口到。练习中可分两步走:既先唱熟后弹熟,然后弹唱结合,或者先弹熟后唱熟,然后弹唱结合。在自弹的练习过程中也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编配(即分析幼儿歌曲内容、体裁、结构、调式、标出和弦级数、和弦连接、和声进行、音型选择等);第二步是弹奏和修改。另外,还可以进行我弹你唱或我唱他弹的方式进行配合练习,学习临场状况地应变和处理,共同提高自弹自唱的协调性。因此,只有把歌唱与钢琴伴奏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着琴声与歌声之间的默契,自弹自唱的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重视自弹自唱音量的均衡性训练。自弹自唱的练习过程既要注意弹唱的协调性,又要注意伴奏与歌唱之间音量的均衡性。自弹自唱既要注意手上的“弹”,又要顾及嘴上的“唱”,同时还要注意“弹”与“唱”在音量上的均衡。很多学生在自弹自唱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弹”的音量很大,而“唱”的音量很小。要想解决好弹唱的均衡性问题,首先要分清弹唱的“主”和“辅”的关系。如果把弹唱比作红花与绿叶,则“唱”是红花,始终是关注焦点、展示的主体。而“弹”如同绿叶,在它的映衬下红花才能更加耀眼、炫目。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弹”与“唱”的分工和地位,在弹唱配合中要以“唱”为主,弹为“辅”;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合理控制弹唱的力度。钢琴为歌唱伴奏时达到默契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两手之间的配合,更在于琴声与歌声之间的密切配合,对力度的合理控制是歌唱与伴奏之间均衡的表现。这就需要自弹自唱时既要听自己的弹奏,更要聆听演唱时的声音。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3

关键词:歌唱气质歌唱语言音乐演绎艺术审美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查阅字典,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www.133229.com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们已具备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地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中更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地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中,众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却没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选手王丽达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她以对声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充沛的感情表达,淋漓尽致的现场发挥,以异常感人的整体形象打动了评委,感染了观众,最后获得银奖的佳绩,也使全国观众认识了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个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极好歌唱气质的歌唱者会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辉,并能触及人们的灵魂、品德、性情,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这是成为歌唱家、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彭丽媛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彭丽媛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声部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适合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绎、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歌唱气质歌唱语言音乐演绎艺术审美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查阅字典,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们已具备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地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中更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地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中,众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却没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选手王丽达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她以对声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充沛的感情表达,淋漓尽致的现场发挥,以异常感人的整体形象打动了评委,感染了观众,最后获得银奖的佳绩,也使全国观众认识了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个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极好歌唱气质的歌唱者会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辉,并能触及人们的灵魂、品德、性情,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这是成为歌唱家、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声部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适合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绎、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5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艺术教学的沃土。围绕人文主体的艺术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红线,培养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本册教材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多角度、多手段、多层面的艺术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课的丰富内涵。从艺术于生活的关联出发,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各单元的主题,发展它们的综合艺术能力。

二、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希望的田野》

1、学唱《我们的田野》,指导学生配合呼吸,唱好弱起拍节奏,富有感情地演唱。

2、学唱《种子之歌》,学习八六拍的节拍强弱规律,体会和表现八六拍得旋律特点。

3、学唱《山娃娃的音乐会》,练习歌唱和“间奏”的准确衔接,这也是内心听觉的锻炼和稳定拍感的把握。

4、欣赏丹麦歌曲《丰收之歌》,了解国外表现丰收快乐的歌舞音乐风格。

第二单元《祖国,您好》

1、学唱《七子之歌》体会歌词含义,富有情感地歌唱。

2、学唱《祖国有多美》,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准确唱好七声音调歌曲。

第三单元《欢腾的大西北》

1、欣赏〈花儿与少年〉、学唱主旋律,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音乐的不同情绪表现。

2、引导学生分组自己学习视唱乐谱,要求是唱得准确并能表现出情绪特点。

3、学唱宁夏民歌〈歌唱宁夏川〉,感受民族风格。配合歌曲表演。

4、学唱回族民歌〈满山遍野好庄稼〉,感受民族风格。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旋律和节拍特点(八三拍,两句式结构),排排这首歌曲包含了哪些音级,为学习调式做准备。

5、学唱宁夏民歌〈数花〉,感受歌曲的说唱风格,启发学生用竹板、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设计固定节奏型配合演唱。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属于哪种五声调式。

6、学唱陕北民歌〈领唱秧歌〉,引导学生准确唱好切分节奏,配合歌曲扭秧歌、打腰鼓。

第四单元《大自然的小卫士》

1、学唱山东民歌〈花蛤蟆〉,分析歌曲的形象表现特征。

2、结合歌曲学习“五声音阶调式”,并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歌曲进行调式分析。这是在大量感性基础上的知识概念的学习方式。

3、学唱四川民歌〈数蛤蟆〉,继续巩固学习五声音阶调式。

4、学唱〈啄木鸟〉,引导学生唱好短促、有力的硬吐音,引导学生相互倾听、配合,常昊二声部合唱。

第五单元《翠竹声声》

1、学唱〈竹乡娃娃爱竹林〉,体会歌曲的内容和意境。结合歌曲,认识降半音记号,唱好带有降记号的变化音级。

2、欣赏歌曲〈小背篓〉,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认识升半音记号,感知变化音级对丰富音调的作用。

3、学唱〈紫竹调〉,唱谱学唱歌曲,并分析歌曲属于哪种五声调式。

4、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和识别教材中所呈现的各种竹乐器,写出它们的名称。

5、引导学生聆听录音中的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它们在音色上的特点。

6、欣赏、感受笛子、箫和芦笙三种乐器吹奏的不同音色和风格的乐曲,体验不同音乐表现。

7、学唱〈黎族人民爱歌舞〉,和着音乐学跳竹竿舞。

8、学唱苗族民歌〈芦笙舞〉,配合表演。

第六单元《照片里的故事》

1、学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讨论歌曲的情绪表现。

2、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重复的音乐创作手法在哪些方面具体表现。学习音乐创作方法,锻炼结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七单元《军旗飘飘》

1、学唱〈红星歌〉,讨论、分析进行曲体裁的具体表现,学生还知道哪些进行曲风格的歌曲、乐曲。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体裁和风格,提高感受、分析能力。

2、学唱〈军队和老百姓〉,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变化重复手法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学习音乐创作方法。

3、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重复”的方法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表现,逐渐学习带有共性的艺术构成法则。

4、学唱〈小号手之歌〉,启发学生精神饱满地唱出歌曲的精神风貌,注意唱好附点节奏、休止拍、强音记号等,才能唱出歌曲的表现。结合歌曲分析属于哪种体裁。

第八单元《三个和尚》

1、学唱〈三个和尚〉,进行表演唱。要求唱好领唱与齐唱的衔接部分,这是对学生内心听觉、稳定拍感、学习相互倾听配合的很好锻炼。

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

1、结合欣赏歌曲〈春雨??鞯叵隆敌郎臀夤谥械幕婊?创喝缦摺担?寤嵋饩常?惺芡?恢魈獾牟煌?帐醣泶铩?BR>

2、欣赏笛子曲〈姑苏行〉,结合欣赏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绘画,学生交流感受,描述音乐与绘画的联系和想象。

3、听讲和收集莫扎特的童年故事。

4、学唱莫扎特〈摇篮曲〉,唱好八六节拍歌曲。

5、欣赏歌曲〈渴望春天〉体会八六节拍的形象特点。

6、引导学生查找还有哪些作曲家创作过〈摇篮曲〉的体裁作品

7、学唱〈黄河大合唱〉选曲〈保卫黄河〉,了解冼星海创作的故事。

8、学唱、表演〈河边对口唱〉。

三、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所学唱歌方法,增加歌唱的表现能力。

巩固所学演奏技能,提高演奏熟练程度,增加演奏表现力。

难点:

巩固所学音乐欣赏常识,注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歌唱教学;挖掘游戏因素;分析歌词

我爱音乐,小朋友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每次歌唱教学中,大多数的幼儿非常投入,边唱边表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但歌唱教学的组织如果一成不变,给幼儿留有的空间就显得狭小。通过学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我开始探索组织歌唱教学的新的策略。

一、挖掘歌曲本身的游戏因素,唤起歌唱兴趣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都可以伴随着歌曲边玩边唱,如果在这类新歌教学中,添加各种游戏的快乐因素,使歌唱教学带有游戏性质,就能变被动的“要我唱”为主动的“我要唱”;如果将歌唱教学与游戏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淡化教育的痕迹,就能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歌唱教学活动。

二、分析歌词,结合多种途径,让歌词记忆变得富有情趣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字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生动鲜明,是音乐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读歌词,采用讲故事、猜谜语、编儿歌等多种形式进行歌词教学。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入想象的空间,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歌曲《小小雨点》形象性较强,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小鱼轻洒大地、万物充满生机的画面。在引导幼儿学唱这首歌曲时,我采用了边唱边画图的方式,在范唱的同时,用粉笔在黑板上按每个乐句的节奏画简笔画,三段唱完,黑板上自上而下依次出现与歌词相应的画面。我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记忆歌词内容顺序,幼儿用眼看图示,用耳听旋律,用脑记歌词,用歌声、动作创造性地表达小雨对花、鱼、苗的关爱,以及花、鱼、苗对小雨的渴盼之情。在图示的帮助下,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激活了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感悟力,他们对歌曲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激发创造的欲望,让幼儿在变化中唱歌、玩歌

幼儿喜欢变化的事物。对一首歌曲熟悉和掌握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本身的特点,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在创造和变化中唱歌、玩歌,感受歌唱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1.改变歌词,激发想象

有的歌曲本身给幼儿提供了一些可以创编的空间,我就让幼儿为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喜好展开联想,改变原有歌词,让他们编出属于自己的歌。这样,唱着自己创编的歌,幼儿会倍感骄傲。这样,既能提高幼儿歌唱的兴趣,又有助于幼儿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当然,针对年龄不同的幼儿,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幼儿充满稚气而大胆的想象中渗透着创作的灵感,这种歌唱教学活动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也使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改变唱歌的形式,激发歌唱的兴趣

在幼儿熟悉歌曲后,引导幼儿改变原有歌曲的特点(如歌曲的唱词、速度、力度、音色等),让幼儿采用喜欢的方式进行生动、富有情趣的歌唱活动,增强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体验愉快情绪的同时也获得能力的发展。

如,大班的幼儿大多都认识简单的汉字,在学会唱《大雨和小雨》后,可以结合“认识汉字”活动,做“唱汉字”的游戏。第一次当我拿着汉字卡片“大”字,边唱边有节奏地左右摆动时,小朋友的眼睛突然一亮,好像在问:“怎么可以用一个字来唱歌呀?”还没有等我唱完一遍,他们就开始模仿了。“真好玩!我还想唱‘小’字呢!”就连平时不大乐意参与唱歌活动的小朋友也一个劲地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

3.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幼儿,激发歌唱的情感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的充分程度,与教师自身情绪情感的流露成正比。教师的情绪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起幼儿歌唱的热情。

在歌唱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说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孔雀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可以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总之,要使歌唱教学真正地生动起来,成为幼儿永远不衰的至爱,关键在于教师。我们要以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尝试和探索不同的教学形式,为幼儿发展创设一个个平台。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7

关键词:白马民歌;学前音乐教育;影响

一直以来,在青藏高原的东沿、四川盆地的北部、川甘交界的丛山深处,有着一支古老且与众不同的民族。过去的数百年间,这个民族被汉族称为番或西番,直到1951年被划入藏族而称白马藏人。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与其它民族的交往渐频,白马人逐渐成为了国内学术界和国外部份文化学者的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白马人文化受到着外部的侵袭,白马民歌作为白马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遭受着濒危的困境。白马人音乐在学前音乐教学的应用,对于白马文化和白马人聚居地的学前教育有着双重影响。在白马人聚居地实行学前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其教育内容成为了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中间环节,同时也对白马人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白马民歌特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白马社区或者说白马人聚居地并没有丰富的乐器更没有外面方面相当于汉语音乐的概念。在白马人文化体系之中,与音乐相关的最高概念是托格(tok),才概念大致与汉语歌曲类似,但涵盖范围与歌曲相比更加狭窄,并且从文献以及前往绵阳平武地区的实地田野调查之中,综合概述为白马人对民歌价值的选择与判断更趋向于争取生存机会的功利性,在审美和娱乐方面相对较多。

1.1、民歌分类

在对白马民歌进行分类时,拟采取依照白马人聚居地的原生性分类体系进行划分。采用上述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歌的原生性分类体系往往是与民歌的民俗功能值观密楔合的,故将白马民歌大致可以分为:酒歌、圆圆舞歌、劳动歌、宗教歌、山歌、叙事歌和尚无法具体归类歌曲这七大类。

酒歌,是白马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白马民歌多诞生于在拥炉聚饮场合所之中,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下,酒歌数量庞大且丰富繁杂。此类歌曲,按照主要功能可分三个子类:敬酒歌、盘歌和答谢歌。各子类的功能,虽然都表现出了功力特点,但是在子功能上却不尽相同。

圆圆舞歌,即是白马人跳圆圆舞时所唱的歌。圆圆舞属踏歌类,源起为农事结束后的谢礼庆贺仪式,兼具求偶功能的社交仪式,基本与宗教巫术无关。舞蹈者以寨为单位,在寨外平坝上男女携手向内,以筹火为圆心构成环形舞队,沿反时针方向转动并顿足踢腿,且舞且歌,无化妆和伴奏。

劳动歌、山歌和宗教歌与其他民族之中民歌诞生的渊源和成长方式大致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白马人聚居地多为高海拔地区,在此区域之中从事的劳动,以农耕为主,畜牧、狩猎为辅,兼营多种副业(林木、养蜂、采集等)。故,相比于单一的经济形式不同,白马人的劳动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使得劳动歌体系丰富。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及男女,且担负着男女情爱交往的社会功能。宗教歌多用于祭祀、丧葬、打猎之中,其中由于生产力低下,白马人的生活之中多打猎,在打猎进入山林之中需唱歌呼唤山神和猎神保佑自己的平安。

叙事歌,其在白马人文化之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主要是由于歌唱在白马人的长篇传奇故事讲述中占有显着位置。例如说,在《情人歌》,即白马爱情故事之中篇目《新娘鸟》`中继散文叙说之后的插唱部分,在整个爱情故事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歌曲之外,在白马民歌之中还包含护林防火歌等分类属性不确切的歌曲,将其确定为了不确定具体归类的歌曲。

1.2、白马民歌音乐特点

白马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之中的一部分,但是却存在着自己的音乐特点。这些音乐特点最终使得白马民歌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歌,成为了中国民族民歌的又一个亮点和特色。首先在白马民歌中,乐音的最显着特征是带腔性。所谓的带腔性指多数乐音都表现为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份的音过程,同时某些音腔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被夸张和规范化。

其次白马民歌的音阶富有多样性。从音数角度分析,白马民歌的音数从二声音阶到七声音阶均有出现。根据对歌曲分析,可以发现在所有歌类之中分布最广的便是微音阶,其次是羽音阶,而分布面最窄的是三声宫音阶。变格形式不多见,仅有的变格形式(iadomi和d。mi,01la),其分布格局仅限于盘歌之中。然后在白马民歌中存在少量支声体多声部歌曲,这些歌曲基本上为宫调式的舞歌和劳动歌。由于白马民歌中的多深部民歌在音程关系上多以三度为基础,并没有大二度。最后,从曲体结构入手,白马民歌的曲体结构以短小的曲调吟唱多段歌词。从曲调上分析,主要可以由几个乐节构成,但更多的是由乐句或复乐句构成,此类曲体可称单曲体。另在酒歌、盘歌、舞歌中,有将数支单曲联缀演唱的情况,此类曲体可称套曲体。

2、白马民歌在学前音乐歌唱教学的具体方法

白马民歌在学前音乐音乐之中有着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方面。现以歌唱活动为例,初探歌唱教学的具体方法:

2.1、教学方法入手

首先可以选择白马民歌歌词入手。白马民歌不同于其他民歌歌曲,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之下诞生的白马民歌,多数歌词丰富,内容多元,且民族语言特性显着。所以这样的民歌更加需要从歌词入手,带领幼儿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来学习旋律和歌曲就能够帮助幼儿较快、较容易地进入白马民歌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词曲结合上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对于个别白马民歌内容简单的歌曲,在一段旋律有几段韵脚整齐、内容相近歌词的影响下,往往只需要让幼儿熟悉第一段歌词,再进一步让幼儿体会歌词旋律和民歌节奏之间的关系,随后再完成第二段、第三段歌词的教学,这样更加能够让幼儿快速、容易地学会歌曲,甚至是达到自学自唱的效果。

其次可以从民歌节奏切入。考虑到白马民歌有些歌曲节奏鲜明、内容紧凑,在词曲结合之后,往往容易朗朗上口。所以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能够让幼儿熟悉掌握白马民歌的节奏,在此情况之下,节奏导入的方式更加适合教学。在教学中让幼儿首先熟练掌握白马民歌节奏,再按节奏学习歌词,最后加上旋律,进而学会完整地演唱白马民歌。

最后可以采用以旋律为先导的方式。旋律朴素、流畅的白马民歌歌曲,往往词曲结合自然、易于上口,可以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先教旋律,由旋律再到歌词,顺其自然地学习、掌握歌曲。

2.2、多样化教唱方法

多样化的教唱方法主要有分句教唱、整体教唱和。其中分句教唱作为典型的传统教唱民歌的方法,此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逐句分解教唱,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幼儿领会民歌的乐句结构,同时帮助幼儿掌握呼吸、换气,也可以协助幼儿注意力集中地观察、倾听和模仿。需要注意的是,分句教唱往往要将整首民歌分解,将会造成歌曲的整体性受影响,思想感情无法顺畅表达。同时学唱时一句句地跟唱,往往较难激发幼儿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通常而言,由完全小节开始,乐句结构划分清楚的较长民歌更加适合分句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主要与分句教唱法相区别,既是指由教师带有表情且完整地重复演唱歌曲,幼儿从头至尾、一遍遍地反复跟唱。这样的教唱方法优点在于能够保全白马民歌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但是考虑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结构短小、内容紧凑且形象集中,并且音乐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的白马民歌,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

最后,能够采用视谱演唱对于白马民歌的幼儿园教唱方法来说无疑是最高级,其优点在于让幼儿完全主动地去学唱歌曲,同时使演唱更加准确、细腻、富于个性。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方法要求幼儿能够认谱和认字。

故,在幼儿园运用这种方法教唱白马民歌必须需要认真考虑,要采用幼儿愿意接受且形象化的游戏的方式进行,组织歌唱活动之中也最好一次只集中教一首歌,严格杜绝不讲效果、不讲质量的连续教授。一首白马民歌学会之后,需经常复习,巩固教学效果,使幼儿能够在自己反复不断的演唱中,一遍一遍地深化对白马歌曲情绪情感的体验,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歌唱兴趣。

此外,教唱活动中教师伴奏应多样灵活。如在初教新歌时,可以让幼儿首先集中注意力模仿教师的演唱,不需伴奏。或不加和声进行单旋律伴奏,旨在提高幼儿音准能力。最后在幼儿能够准确、熟练地演唱基础上,采用钢琴、手风琴等乐器来为幼儿伴奏。

对于幼儿园教唱活动来说,最关键的是如何让更多幼儿获得参与歌唱活动的机会,而不是单纯地教授幼儿歌唱技巧。同时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演唱活动之中,也是鼓励幼儿愉快歌唱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深厚的声乐专业训练基础是其次的,首先是具备敏锐的音乐听觉,唯有如此才能够自然、准确、令人愉快、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之中可以参考上述基本方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要灵活地针对一首白马民歌根据各个教学班中的幼儿实际情况,深入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内容等特点。同时综合幼儿在语言、节奏、音准、智力、性格等方面的情况,兼顾考虑自身专长和特点,选择一种或者是综合使用几种教学方法。

诚然,白马民歌在学前音乐教育之中的推广存在困难和障碍,在传统学前音乐教学环境之中,这些阻碍是客观因素。因为在白马音乐的学前教育之中我们要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音乐教育,2000.

[2]马达.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构想[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1-5.

[3]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19-02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歌唱人才,最主要的是造就高素质、合格的幼儿教师。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怎样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过硬、专业素养较强的幼儿教育人才,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培养目标。而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最核心的课程,它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培养目标,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更科学合理、时效规范。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现状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普通高中,由于招生政策的放宽,考生没有经过专业面试或考试,因此存在学生音乐基础起点不同,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在笔者调查的上下两届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许多学生没见过钢琴,有的学生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是不识谱,唱歌跑调的大有人在,音乐基础知识、欣赏、演唱等都处于“零起点”。有的学生虽然喜欢唱,但是嗓音条件却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音乐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由于受师资、教学资源等硬件条件制约,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授课,多名学生一起发声,同时训练一首歌,教师一方面要忙于钢琴伴奏,一方面要倾听学生的演唱,这样很难全面地照顾到每一个人,因此就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在学习状态下的个体差异,也就做不到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的嗓音生理结构先天不同,久而久之,个别理解能力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表现突出、学有所成、自信心得到提高,而部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状态,心理有所怠慢,甚至产生厌学的倾向,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注重每个人的不同发展,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适合每名学生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例如可以采用独唱、合唱、小组表演、重唱等多种方法进行声乐教学。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三)声乐教材现状

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相关的教学用书也陆续出版,从宏观上看,突出高职特色的音乐教材少之又少,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更是极其匮乏,许多声乐教师仍是借鉴延续本科专业院校或中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材,教师自选歌曲,专业性强,歌曲难度大,缺乏系统性,如:歌曲音域较宽,旋律复杂多变,缺少幼儿歌曲等等,这些问题难免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要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素质、认知能力、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等一系列因素,要降低歌曲的技巧难度,选择国内外优秀的、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作品为声乐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要多选用一些中外各类题材的优秀幼儿歌曲,同时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时代特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对策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动力,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准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就不能保证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因此在每学期初,作为声乐教师要根据培养方案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及计划,这个目标既包括教师本人的学期目标、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的学期目标,还有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制订的学生阶段性目标。然后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通过完成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学期目标。同时还要制订一个整体教学计划,每一课的计划要周密,教学环节要突出重点,一环扣一环,教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订中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即制定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分类进行,因人而异,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制定。三要突出灵活性原则,即教师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会反复考虑,但是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变化,因此教师要灵活掌握,做到适时调整。四要突出师范性特点,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声乐演唱方法、声乐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声乐教学能力,特别是幼儿歌曲的音乐教学能力。五是系统性原则,即在目标和计划的制订中不仅要考虑到声乐基础知识、演唱能力等全方面培养,还要在进度上安排合理,不能受课时和学时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材生搬硬套,做到教材精练,触类旁通。

(二)创新声乐课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改革传统的模仿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并进的方法以“大课”、“中课”、“小课”等几种形式交叉进行授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大课教学

大课教学中教师向全体班级同学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教学法、儿童合唱、儿童嗓音保护等内容。以合唱教学为例,除传统的齐唱外,可以让学生演唱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儿童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儿童歌曲《娃哈哈》时,我先给学生看一段热烈欢快的娃哈哈舞蹈,学生们看到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儿童载歌载舞,马上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为了避免单调的教唱,我提议大家可以分成几组,进行混声合唱,请几个同学当指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演唱,体会专业合唱团的创作过程。这种大课教学虽然面对的学生较多,但是依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同时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中课教学

中课即小组教学,全班以小组的形式练习,一名教师教授几个学生,以提高声乐技能为主。通过大课中的理论讲解对声乐技巧进一步详细指导,教学内容以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对唱、轮唱、重唱训练。在小组中,学生间起到“镜子”的作用。因为人数少,时间相对多一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议、取长补短。小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心理素质、舞台经验等有着独特之处。学生通过观摩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声音、歌曲的不同声部、不同处理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小课教学

所谓的小课就是个别教学,个别课就是“一对一”单独指导,是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从声音类型、音色特点、音域范围、换声点位置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教学。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要使学生的声乐技巧得以完善,这是大课很好的补充。

(三)声乐课程的整合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它包括声乐发声方法、视唱练耳、乐理知识、钢琴弹奏、声乐作品赏析、儿童歌曲等内容。由于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实用性、综合素质能力是她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法宝。因此,学前专业的声乐课,应当改变“声乐课就是仅仅学习唱歌的课程”的陈旧观念,将一些发声方法、歌曲欣赏、儿童唱歌教学法、嗓音保护的基本内容等学科知识都纳入声乐课中。

教学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歌唱的专业性,适当降低技巧上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从声乐、钢琴、视唱、欣赏等课程中提炼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具有较好的视唱、范唱能力,并能正确处理一般的歌曲,而不是在强调声音的位置、音域的宽窄、声音高度上下功夫。同时加强与幼儿教育实际紧密相连,整合成包括声乐技能训练、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视唱、儿童歌曲演唱等内容的综合课程,使学生对声乐歌曲的演唱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唱歌的意愿。第一年以视唱、声乐、鉴赏学习为主线,后两年主要对儿歌演唱、儿童合唱、自弹自唱进行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应以学习幼儿歌曲为主线。多学习不同民族、地域、风格各异、不同题材的幼儿歌曲,让学生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为学生以后所从事的音乐教学活动积累更多的音乐素材。幼儿歌曲还要涉及歌曲弹唱,这是一门集演唱、演奏、表演等内容为一身的综合性艺术门类。歌曲弹唱最能体现音乐教学的示范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牢牢掌握这项技能,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一首好的幼儿歌曲,不仅能打开幼儿的心扉,启迪智慧,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还能影响他们的道德情操,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幼儿园的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幼儿的嗓音处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幼儿教师应懂得幼儿嗓音科学保健及基本的歌唱发声方法,教幼儿学会用自然的声音唱歌,让他们掌握简单的技能技巧,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感受到歌曲中的艺术美,使唱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交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培养其歌唱的审美意识,还要教会他们选择歌唱的方法、手段、内容的能力;选择幼儿歌曲教材的能力;为歌曲适度的定调、控制唱歌音量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声乐综合课中所涉及的从事幼儿歌唱教学需要的知识能力。

三、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使声乐课堂学习的知识最终还是用于实践,因此,应加大学生实习或实践的力度,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歌手大赛、声乐比赛等,组织学生排练大合唱、小合唱、重唱、独唱参加校园艺术节、联欢会等。还可以在班级内、系部内定期举办声乐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种形式不仅能发现她们的优缺点,从而使声乐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她们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要经常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如:幼儿园、少年宫、艺术馆等从事声乐教学的部门,这样更有利于实践活动贴近现实,促进声乐的学习。

总而言之,作为重点课程的声乐教学,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懈努力,大胆改革,大胆创新,才能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从而进入较高境界,提高声乐课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9

【关键词】自然;喊唱;方法;美

不知曾见何时,在电视、广播中听到清新、自然的童声演唱,不禁会被那轻柔的声音所感动,犹如炎炎夏日里吹来的一阵凉风,是那样的让人心旷神怡。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在近几年来的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我们会听到一种“原声态”的演唱形式,自然、愉悦、陶冶情操。然而在今天我们还会听到许多孩子一味的追求音量大,而乎视了情感、音准。不仅达不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反而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稚嫩的嗓音。那么如何让幼儿正确的演唱,尽而达到表现美、创造美呢?在幼儿歌唱教学中我总结了几个有效的方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范唱是教学的入门点

幼儿还没有能力视唱,听唱便成了幼儿学唱歌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1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教师在范唱时就要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出发,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像幼儿一样怀着极大的热情,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贴近幼儿,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离开琴,走近幼儿,和幼儿面对面地唱歌,把唱歌的技巧、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亲切的态度充分地表现出来,以感染幼儿,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例如中班的歌曲《玩具进行曲》,这首歌曲节奏是是进行曲行式,如果我们加上伴奏,教师的声音量就会显得非常的小,幼儿不容易听清歌词,那么你的范唱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再如中班的歌曲《粽子》歌曲节奏较慢,旋律低平,加上伴奏也会显得演唱声音不易听清。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积累,我发现清唱这种范唱形式不仅能够有效的让幼儿在范唱的过程中听清听准歌词内容,而且缩短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减小了新授歌曲的陌生感,使范唱歌曲的作用更有效,为学习歌唱打下很好的基础。

1.2伴奏形式不要过于复杂。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提高歌曲的感染力,然而幼儿在学习歌曲时的伴奏就要要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越小的年龄,越简单的歌曲,伴奏形式就更要简单化。如小班幼儿注意不集中,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中、大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音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时便可考虑和弦伴奏的运用,以加强层次感,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再一个我们教师边弹边唱时应突出旋律,伴奏应适宜地跟随旋律,这样幼儿在演唱歌曲又能听清教师弹唱的主旋律,又为歌曲的演唱增加一定的感染力,使幼儿学唱歌曲变得丰富和有趣。

1.3多样化的范唱。我在教唱歌曲时,不会只范唱一次,而是“弹”、“唱”交替。如中班歌曲《大树妈妈》第一次我会请幼儿随着我歌曲的旋律来拍手,这样做可以让幼儿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第二次我会请幼儿听我边弹边唱,在歌曲声中让幼儿体会歌曲的美好感情。第三次我会请幼儿学初生的小鸟喃喃的声音来哼唱歌曲的旋律,目的还是让幼儿增加对

歌曲的熟悉程度。在每次学习新歌曲之前我都会让幼儿听三到四遍的范唱,而每一次的形式都是不一样,幼儿的收获也都不一样。歌曲的内容、主旋律、感情都在这小小的范唱里一一体现。

2.设计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

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发好声,于是我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避免幼儿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缺点。发声练习应设计的简短而贴近生活。这样幼儿才会感兴趣,为学习新歌曲做好准备。以往的发声练习曲调单调、反复。使发声练习枯燥、无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趣味的发声练习,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培养幼儿的练声兴趣,以便让幼儿学会用自然、自如的声音来唱歌。

2.1情趣模仿法。幼儿很喜欢小动物,对小鸡、小猫、小狗非常喜欢,同时也喜欢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因此,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采取情趣模仿法,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将小动物的叫声设计为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引导幼儿: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小鸡怎么叫“叽叽叽”等,还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怎么样叫?再如将小狗“拟人化”,边唱边引导提问:“小狗肚子饿了是怎么叫?幼儿根据我的提示开始模仿和哼唱。这时,他们会尝试用轻轻的声音来唱出小狗无精打采时的叫声。5-3-1-,同时学会了连音唱法。再如当小狗有骨头吃了,它会怎样叫?这时幼儿就会表现特别高兴,唱得声音较大一些,解决了同一音节中的强弱对比问题。

2.2情景化发声法。幼儿有时唱歌声音会很大、强弱不明显,都在一个音量上,于是,我就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自己的口形,听听我的声音,例如学唱531531时,用情景化的语言提示幼儿“唱得这么大声,小猫咪和小狗会被你们吓跑的。”幼儿听到我这么一说,马上就会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来歌唱。经过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了轻声自然的唱法,避免

了大声喊唱的现象。再如要学习顿音唱法时,我提示情景“小狗吃到了骨头,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会怎么叫?”幼儿说:“汪汪汪”的声音要提起来,要结实有力,清脆悦耳等。这样,幼儿很快便学会了顿音唱法。

2.3借助生活的经验,提高发声的技巧。任何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于是我会让幼儿从生活经验中去体验发声的技巧。如借助吐字的口型,口型能牵动共鸣腔,影响着幼儿在唱歌时声音的运用,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要求小班幼儿用“圆圆的嘴巴”来唱歌;中、大班幼儿用“嘴里像含着一个鸡蛋或含着一口水”来演唱歌曲。例如学习中班歌曲《学爸爸、学妈妈》时借助幼儿下楼梯时的感觉学唱歌曲,从而达到演唱时稳中有力。再如大班歌曲《小白船》有几小节是6拍的长音,幼儿不宜掌握,于是我让幼儿来模仿闻花的动作,教会幼儿有节奏的长呼和长吸,用数数的方式来感受三拍有多长,两个三拍有多长,学会怎样准确的变换下一小节演唱。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幼儿很有效,幼儿也非常的感兴趣,她们乐于学,乐于唱,愿意和我一起寻找和探索更多的唱歌技巧。

3.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孩子们的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要的前提。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进行唱歌教学时,我借用美术、舞蹈、游戏、故事等表现形式,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优美的、教育性很强的歌曲。我根据音乐的性质,设计了一个舞蹈,舞蹈形象地表现了小乌鸦不吵闹、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照顾妈妈的情景。表演中我边唱边跳,让幼儿通过观看、欣赏,理解了小乌鸦爱妈妈的思想感情,尽而对学习歌曲做了很好的捕垫。再如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通过看课件情景再现,让幼儿了解歌曲的内容,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4.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

节奏是幼儿唱歌的基本条件,在节奏活动中,让幼儿去感受反应节奏,并获得运动神经的经验,这是培养节奏感的重点。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特意安排了模拟性的节奏训练活动,如:学习小鸡叫、小狗叫、火车叫、还有拍手、跺脚等,通过听、念、拍手等动作使幼儿感知各种节奏的时值。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语言的节奏。体验、感知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我会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读儿歌,边伴随拍手、拍腿、跺脚、轻击打击乐器等动作进行唱歌词的练习,如《等我长大》这首歌,节奏不明显,附点较多,可让幼儿跟随着旋律来打节奏。再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歌词较长,但节奏很有规则,可让幼儿有节奏的唱一段歌词,再拍手唱下一段歌词,我还会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敲击桌子等方式,让幼儿练习一些特点的节奏,如附点节奏X・XX|四二拍节奏XXX|XXXXX―|等等。通过对歌曲的拍手、拍腿、跺脚,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歌曲的节奏,解决唱歌时的难点。

5.培养唱歌的好习惯

教幼儿唱歌时,首先教会他们正确地唱歌姿势:身体坐自然,眼睛平视,两手下垂,放在腿上。刚入园的孩子没有持久性,时间坐久了就会摇头、搁腿、随便乱动。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那么这些毛病就会慢慢形成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会通过语言来引导幼儿。如:"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得好的小朋友了,谁坐得正,背后就会有一只他喜欢的小动物,这时孩子们都会把身体坐的直直的,教师会适当地给小朋友们一些奖励,激励他们学好歌曲。张梦小朋友唱歌时的表情很美,声音很自然,老师会送给她一朵漂亮的小花。桐桐小朋友唱歌时胸挺得直,我会在他的背后贴一只大白鹅,以示鼓励和榜样。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权威哈蒂曾经在他著作中强调:"一般儿童在他们末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幼儿的嗓音处于童声发育期,声带娇嫩,因此教会幼儿用轻声唱法,不大声喊叫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会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跟着歌曲的旋律在心里默默的演唱,这样做可以让幼儿的声带得到休息,还可以巩固歌曲,从而养成正确演唱歌曲的好习惯。

在歌唱活动结束后,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孩子们记不住歌词,更不用说什么表情、感情的演唱。其实,这是我们老师太重视我们的教学结果,而呼略了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东西。记住歌词在歌唱中的确是关键一步,但是教给孩子正确的演唱方法,能够用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学习正确的演唱,我想比一味地让孩子记住歌词来唱歌,会更有意义。

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从节奏、听觉、感情、音质等方面培养幼儿轻声、自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我想这些才是我们为幼儿应该做的事情。孩子的歌声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出理想、唱出未来,唱出孩子们属于自己的美好声音。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

唱歌教学的主要特点篇10

关键词:牧马之歌;课例过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71-01

一、设计思路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首哈萨克民歌《牧马之歌》带我们一同去领略萨克民风情。

二、教材分析:

歌曲《牧马之歌》作于1958年,原是一首男声独唱歌曲,歌曲短小精炼,具广有泛的群众性。《牧马之歌》采用民间乐曲双句反复的乐段结构形式,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歌曲为一段体。它的曲调健美、豪放,富有跳荡感;结构短小、紧凑、精炼,充分吸收了冬不拉的音调,具有舞曲的特点;歌曲的衬词部分是整首歌曲的灵魂,它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前后情绪产生对比,展示了牧马少年开朗豪放的性格和欢乐活泼的音乐形象,波音的运用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华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初步地视唱歌曲的能力,对歌曲已做了预习、能够基本地视唱歌曲。简洁明快的节奏,平稳的旋律会让学生很快掌握歌曲的演唱。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增进学生的自豪感,民族荣誉感。了解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先完整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的形象,教师引导,分段聆听、讲解,通过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描述音乐的形象。体验歌曲的思想感情。通过模唱歌曲,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来感受歌曲的内涵,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

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能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能配合简单的节奏动作,用轻快乐观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正确地理合歌曲的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通过先听唱、后学唱、再教唱的学习方法,熟练地、正确地演唱歌曲。师生的共同讨论、分析了解歌曲的意境,理会歌曲的情感。

七、课前准备

教材、教学用书、录音机、琴等

八、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许多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垒两个哈萨克自治县,据民间传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

2、学习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生:讨论,回答。(欢快地、活泼地)

2)教师反复播放歌曲录音,学生一遍遍进行跟唱、模唱。

3)讨论回答:歌曲演唱的内容是什么?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歌词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3、当堂训练

1)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旋律视唱歌词。(要求学生能跟上伴奏的速度,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2)根据学生视唱的反馈信息,有重点的教唱歌曲。教师没有必要通篇教唱歌曲,那样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生也不轻松)

3)讲解示范歌曲中标记符合。(教师的讲解不要太专业化了,只讲名称,怎样唱就行了)

4)听赏歌曲。说说用什么样的声音能表达哈萨克少年此刻的心情。(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感悟,并说说的用什么声音表现歌曲特点。)

九、总结

板书设计:

牧马之歌

速度行板热情开朗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