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7:32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1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儿童

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1监护出现的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监护,祖孙辈年纪差距很大,观念不同,所以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就有所不同,代沟明显,难以沟通,很多祖辈都是用以前的经历来要求、教育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同时,祖辈都有这个念头,认为现在的孙辈太少了,就视他们为掌上明珠,象小皇帝,小公主那样来对待。而现在的孩子生长这个千奇百态的时代里,他们见识广,喜欢赶潮流,寻求刺激和创新,因此,大部分的祖辈们都是采用溺爱的方法管教,在生活上、物质上尽量满足孙辈们要求,而在精神和道德上却没有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还有一个就是老人年纪都比较大,身体基本处于哑健康的状态,同时,多数的老人监护的都是多个小孩,确实是力不从心啊,从中可以知道祖辈实在是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任。

1.2情感严重缺失

一个人的情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它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环境下,慢慢培养出来的,在好的环境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就会随之而生,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因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爱就是最伟大的,因为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地帮他们解决,因此,父母的关爱胜于一切。可是,由于父母为了谋生,不得不违心丢下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打工,为此,很多孩子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了,在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感情支持,在学习上出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解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所以在情感上慢慢出现了严重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导致了孩子们在人格的发展上出现了很大的扭曲和变形,逐渐在孩子的心里形成对父母的怨恨,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不良的心态,久而久之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压力,人与人之间无法交流,逐渐形成自卑心理,与人交往时总是害怕别人会欺负自己,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中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

1.3学习成绩严重偏差

留守儿童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性格比较孤僻、内向、自卑、任性顽皮、逆反心理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冲动。尤其是成绩最差的两个同学较为突出,在学习上缺乏自觉、主动性,听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作业的时候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勤学好问这个词语与他们根本占不了边。在生活上吊儿郎当,经常以某种理由旷课、迟到、早退,纪律散漫,不遵守校规校纪,并且经常逃学、迷恋网吧。

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

2.1协助家长给留守儿童家庭的温暖

面对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农村停滞剩余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这一现象在当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身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注孩子生活的点滴,成长的需要,学习的困惑等。首先,要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调研中得知有的家长由于经济紧张,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谈话的内容也多以询问学习成绩为主,很少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特殊年龄段性格和身体的变化。这就要求家长增加与孩子的交流频率,广泛关心孩子点滴的变化,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帮助或耐心地进行心理指导,尽量的让孩子感受到切实的关爱。其次,向家中的监护者进行正确教育方法的宣传,改变"重养轻教"的错误观念。洛克的"白板说"告诉我们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给予怎样的教育就会描绘出怎么的图画,可见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监护人在面对教育困境的时候可以和教师沟通或请求给予帮助,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2协助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

学校是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所有政策、措施和行动的最终落脚点,当然学校的教育功能在教导儿童成人、成才的道路上也尽了肱骨之力。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要更大一些。首先,教师要定期的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以便在孩子犯错误或是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更有针对性。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结对子的互帮互助的形式。这样就更具体的帮助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同学。教师及时关注被帮助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给予必要的精神慰藉,甚至少量的经济帮助。学生之间的结对子更侧重的是平时的关心、对学习的帮助和心理的沟通,打破留守儿童之间交往的堡垒,使孩子们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再次,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学习的需要。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来自家庭,校方也应分担一定的责任,与家长共同为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最后,增强学校的人文关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更多的爱和关注,并培养儿童团结互助的精神,关心别人的意识。

2.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问题根本的解决就是结束他们的留守生活。第一,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让农民学习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在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年轻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更能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办法。让农民在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能更好的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第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时代的进展,金融机制的激烈竞争,不免引起了商家们的争斗,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说得做什么生意都是不择手段的,什么钱都想赚,尤其是孩子们的钱,所以不管政府三令五申不允许在学校附近开游戏机室、网吧、公共娱乐场所,可是,他们依然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因此,为了能够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政府部门对那些不法商家一定手下不留情,要认真治理学校的周边的环境,一定要取缔那些让未成年的学生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公共娱乐场所。要尽量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保证孩子们的安全,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结论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活动虽然时间较为短暂,但是能够大大促进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关心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所长的基础上,全面关心和援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科]

【参考文献】

[1]郭晓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2(02).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2

HuXiaojin

(Xi'anpolytechnicUniversity,Xi'an710048,China)

摘要:为解决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新问题如重视不够、内容简单、管理混乱、效果不佳等,采用实地调研、经验总结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提出构建全面系统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以指导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abstract:Forresolvingtheproblemsexistinginsocialpracticeofcollegestudents'"threeintotheCountry"suchasnotenoughattention,simplecontent,confusedmanagement,badeffectiveness,thearticleusesfactfinding,experienceconclusionandliteraturesearch,putsforward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alsocialpracticeofcollegestudents'"threeintotheCountry"toguidetheeffectivedevelopmentofsocialpracticeofcollegestudents'"threeintotheCountry".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

Keywords:collegestudent;threeintotheCountry;socialpractice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255-02

0引言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农村实践地为依托、以文化科技卫生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1]自1997年《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面临的艰巨任务。作为联接高校与农村有效载体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14年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更好的规范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高校实践育人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存在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实践规划、实践运行机制、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践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3]

1.1实践规划不够科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规划设计笼统、活动内容单一肤浅、实践活动时间太短,实践项目实施没有计划。许多高校把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当做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未能真正意识到国家对“三下乡”活动作为一种有效教育载体的真正意义。实践项目内容简单并与往年重复,没有深入地全面去做实地的研究,加之项目规划不够科学导致团队队员之间产生分歧,影响实践效果。

1.2实践参与者不够积极一方面,大学生对“三下乡”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少大学生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应付上级部门的一项工作,不必认真对待,只要拿到相应学分,简单应付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因很多高校未将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参与热情不高,愿意承担“三下乡”的指导工作的教师很少,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

1.3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人数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的社会实践基地被开发,然而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确很少。很多高校未就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长远规划,只是从是否满足当年教育需要考虑,经常变换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对是否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是否给农民带来便利和实惠考虑很少。

1.4实践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据统计,目前多数高校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管理职责归于共青团组织,未设立全校层面的整体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指导教师,没有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没有形成有序的工作规则,实际工作处于一种相当零散、自发阶段。这必然带来实践组织、规范化程度下降、内容简单肤浅、考核评价不科学、基地建设无长远规划、实践成果难于有效转化等不良后果。

1.5实践效果不够明显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部分是短时间、表面性的援农助农活动,未能将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及科研方向相结合,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实践活动对农村整体变化影响较小,未能很好地发挥实践育人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构建全面系统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机制

2.1建立和完善实践项目审核机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审核机制是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前所进行的活动项目调研、立项、审核、修改、批准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5]建立和完善实践项目审核机制,重点做好对项目重点的审核和审核程序的设计。

2.1.1实践项目的审核重点①项目价值。项目价值是指社会实践项目实施后能给参加此项活动的人、事、物带来的益处。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价值的审核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被审核的实践项目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否具有显著作用;二是参加审核的社会实践项目在为农村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全面发展方面的服务功能如何。

②项目规划。项目规划是指社会实践项目在实施中所制定的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参加人员的情况、阶段目标等内容。实践项目规划提供了一种项目开展的愿景展示和实施措施,项目审核小组的专家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对规划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使项目规划更趋科学合理。

③项目资金。实践项目的资金是指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经费支撑。在进行社会实践项目计划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经费预算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④项目可行性。项目可行性是指实践项目的计划能否在所要求的时间内完成的确定性。一般来说,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合理,资金充足有保证,实践小组人员组成合理,实践内容深刻有意义,项目则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反之,项目可行性较差。

2.1.2实践项目审核程序①调研立项。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申报社会实践项目,要查阅以往“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总结并进行认真研究,深入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调研,根据农村实践地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项目立项。

②项目申报。准备成立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大学生经过认真的调研和充分的讨论后,撰写出书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计划书,经专业教师指导修改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提请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审核小组评审。

③项目审核。对上报的需要经过审核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审核小组组织专家、专业课教师、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等从项目的意义和科学性方面对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审核,指出问题及修改意见,使项目计划更趋科学合理。

④项目修订。各社会实践小组对照自己的实践项目根据所提意见认真深入调研并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进行修改,确保社会实践项目能顺利开展。

2.2建立和完善实践指导机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盲目性、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指导机制不够健全,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有效指导。所以,建立和健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机制对开展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

2.2.1建设好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建立良好的教师考评奖励机制,为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对指导教师开展定期培训;鼓励指导教师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组建指导教师队伍时,要把握宏观政策比较准、专业技术比较强、组织实践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吸纳到社会实践队伍中来;针对实践项目内容,做好不同专业领域的指导教师有机搭配组合,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2.2加强实践内容的指导①宏观政策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宏观政策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对大学生进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政策、经济形势、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对具体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宏观背景、目的、意义和整体进展情况的指导。

②专业技术指导。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实践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是对专业学习的延伸和开拓。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指导教师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进行指导,解决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或者提供科学的方法,为确保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建立和完善实践保障机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机制。没有保障机制,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无花之果,保障机制跟不上,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2.3.1广开稳定的经费来源①设立专项资金。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招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资金支持,从学校财政中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专项基金。

②争取政府投资。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发高校的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的挖掘自身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结合点,积极组织策划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好项目。

2.3.2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根本保障,也是高校开展此项活动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必须注重对社会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并在农村建立多种功能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锻炼,发挥社会实践功能。

2.3.3倡导参与者的积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每个环节,要求学生亲自完成,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吸收专业教师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指导,解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4建立和完善实践组织管理机制

2.4.1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团委、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财务处、保卫处、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实践管理机构体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办公室作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协调统筹安排;设立院、系“三下乡”社会实践办公室作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的基层机构,充分发动各院、系基层组织的力量,使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2.4.2理顺管理职能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参与实践活动的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各负其责,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活动领导小组经常要和农村实践地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良好的沟通,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部门要根据职责范围完成分配的任务;各参与部门要注重配合,加强沟通,及时解决活动存在的问题,确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5建立和完善实践监督机制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按照活动计划制定必要的检查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及时掌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详细情况、把握进展,作出相应的安排部署。

2.6建立和完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对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认真研究、逐步规范考核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不断提高评价工作水平,有效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

2.6.1考核评价体系与大学生学分挂钩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根据考核等次确定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2.6.2注重服务效果考核指标考核评价要以育人功能和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评价标准中提高创业能力、竞争观念、实践能力、科技含量等项目的比重,评价标准不仅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而且也要注重“做贡献”,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6]除对实践项目具体开展过程量化考核外,还应将社会实践基地各方面发展状态的指标参数纳入考核体系。

2.6.3成立实质性考核机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三下乡”活动的考核工作机构,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以年度考核为主要方式,制定和规范评价标准和方法,完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质和量的分析考评,促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2.7建立和完善实践激励机制高校要根据考核评价办法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竞争,鼓励发展,奖励优秀,建立激励机制时应遵循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并举,着重精神激励的原则。

2.8建立和完善实践成果推广机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推广机制是指对社会实践成果要在高校、实践地农村和政府的相互配合下,及时地将成果付诸实施或应用,以保证实践成果能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发展需要。成果推广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校、政府、实践地农村三者的共同作用,高校做好实践成果的挖掘、总结工作,对每年的社会实践成果及时进行总结,做好成果的创新者;农村实践地要解放思想,积极组织实施实践成果,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研成果、科技发明、科研成果等成果付诸于当地生产和生活,做好实践成果的忠实践行者;政府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富农角度出发,在政策和资金上进行投入,积极推动实践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做好成果推广的协调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G].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耿建扩,夏志学,刘子刚.河北农大八千学生大调研[n].光明日报.2010,1,15,(7).

[3]刘韧,易厚,贺宗彦.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汪子云.关于西部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0,(7).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3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____大和____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为进一步贯彻和实施湖南省学位办及《____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____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等文件精神,____4年我校研究生处组织了6支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到____山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____山区是以____山脉为中心,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00多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11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8%。本区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服务____山区建设与发展,我校研究生处配合学校指导思想今年组织研究生开展“走进____山”调查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校师生加深对____山区的了解,增进对____山区的感情,增强服务____山区的意识,为推动____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校组织的6支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充分利用暑假期在____山区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1、____山片区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民间体育调研社会实践小组

____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组织了暑期研究生“三下乡”实践考察活动。整个活动共分三个批次,对____地区特色民族村寨文化与体育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整个活动由学院行政负责人周道平副院长、院长助理张小林博士担任指导老师,十余名在读研究生参加了考察活动。考察时间横跨____、8月份,地点包括____市坪朗村,花垣县董马库乡、____洞村,____市矮寨镇、吉斗寨、家庭村等民族特色村寨。

____月23日,调研组成员一行考察了____市坪朗村。8月5日,调研组考察了花垣县____洞村。8月____日,调研组赶往董马库乡调研,尤其是对“赶秋节”进行了详尽考察。8月26-2____日,调研组调研考察了矮寨吉斗寨与家庭村。

通过深入调研,课题组成员感受深刻。苗族人民居住地区比较分散、村寨之间都是山路,所以交通不便,大家平时很难有空聚在一起,只有每年约定的“赶秋节”等节日中大家才聚集在一起,苗族一年一度的“赶秋节”,为苗族人民互相交流提供了这样一个相互促进交流的平台,让一年四季忙于生产劳动的苗族百姓有了参与活动的机会。“赶秋节”通过集体表演、展示、竞赛等互动参与的方式,大家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展示才艺,让广大劳动人们群众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不断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了我国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彰显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丰富了人们群众的娱乐生活。

通过对____市矮寨镇、吉斗村等村寨的走访调查发现,民族村落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医药健康观”,即“无病即健康”的层面上,很少有人对亚健康状态足够重视,或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尽管部分村民喜欢篮球、苗鼓等体育活动,但通过体育活动直接参与的体育行为,在比例上仍然很少,能够持久坚持,并且愉悦身心、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体育健身比例更少。其次是体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瓶颈”。

此次研究生调研,课题组成员亦有一个比较深切的感受,地方村寨迫切期望得到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帮助,但目前在高校和地方之间,缺乏一个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因此今后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要提升调研的深入性和针对性,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和加强地方政府的联系,推动建立我校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平台和协作机制。整体上,此次调研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既锻炼了

研究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又提高了同学们对民族村寨文化、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认知,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课题研究以及学科产学研平台的推动产生重要意义。2、“体育、卫生与健康”社会实践小组

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在教务处副处长、硕士生导师杜建林教授带领下,顺利开展了“体育、卫生与健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整个活动过程分三次完成,历时将近一个月时间,分别走访了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____县夯沙乡及永顺县小溪乡,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首先主要在于培养统计学和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所学统计学、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次是为____山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同时开展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

此次活动中,调研团队走访了当地各个乡镇卫生院、乡政府,了解当地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妇科病等慢性病统计情况。据悉,目前____山区各乡镇卫生院对居民健康信息均已实现联网互报,各乡镇卫生院每年必须下乡下村为每家每户居民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人群进行跟踪访问,对病情进行动态观测。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由于____山区经济、教育水平条件落后,有时少数居民不能够完全配合,这给相关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但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基本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____月24日,调研团队赴____县夯沙乡。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调研团队一行先后参观了夯沙乡,领略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了解了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____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风貌,农村医疗保险等国家卫生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还开展了入户调查,进行一对一的访问,主要调查了居民的健康情况、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家庭情况以及体育锻炼等,调查发现____山区基层百姓普遍健康意识较差,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部分中老年妇女仍然存在“小病不治,大病久拖”的现象,整体健康水平较差。

____月28日,调研团队赴永顺县小溪乡。作为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后一站,整个团队不畏酷暑,坚决完成任务。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12级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胡斌同学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深入基层、深入各乡镇、村寨,了解了____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以及乡镇卫生院所服务人民的情况,同时充分实践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服务____山区社会发展尽了自己一份力量,以后我们将持续关注民族地区各项社会经济发展事业。”

8月1日,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得到了____大学研究生处、数学与统计学院、医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使得各位老师及学生的身心得到了锻炼、阅历更为丰富,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性。相信通过此次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____大学研究生将更深入____山区各个角落,充分发扬____大学“凤飞千仞,薪传八方”的精神。

3、“舞动青春,心系农村,奉献自我”社会实践小组

____月6日,在____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分会联合组织下,以“舞动青春,心系农村,奉献自我”为主题,法管学院研究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____四大名镇之____市镇开展了为期9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下村调研、宣传法律、校园支教、关爱老人为内容,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当天到达了目的地,受到了____市镇政府领导热烈欢送并召开了座谈会,会上介绍了____市镇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对我们实践队接下来的活动进行全力支持。

活动中,我们首先对____市的“过去与现在”的经济文化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得知,____市在明清之际,是重要的军号事战备要点,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是____水陆交通的要冲,曾有“小南京”之美誉。之后我们来到了农村小学,我们与学生一起学习、玩游戏、聊梦想,和孩子们度过了愉快的几天。在农村田间地头,我们与村民交谈,了解农村现状,了解村民的困难和需求,对生活十分艰苦的村民,我们还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在村寨里,我们对村落人家进行走访调查,并利用学院法学专业的特性,开展普法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养老保险知识、医疗保健知识等,让村民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活动最后,我们为村民发放了募捐得来的书籍资料、药物等农村所需物资,并对一些公共设施进行了清扫、整理。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既传播了先进文化,服务了人民群众,又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对农村、农民的感情,也使我们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中国梦”梦之队的一员肩负的责任使命。

4、“苗族村寨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社会实践小组

____月10日,历史与文化学

院“苗族村寨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前往千工坪乡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与服务工作。在这短短的10天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认真调研、用心服务千工坪乡的父老乡亲,我们体验了生活的辛酸苦辣、尝尽了辛酸坎坷,我们更领悟到了团队的力量与友谊的光彩,我们还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原来可以如此实现。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调研组有了很深的感触与收获。本社会实践小组的第一个田野调查点便是____田冲村。田冲村——位于千工坪乡西部,距乡政府8公里,东接报子洞村、塘公坨村,西邻麻冲乡,南接都里乡,北靠沱江镇,辖5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共160户,____08人。田冲村属于一个纯苗族的村寨,村中人口多为龙姓,仅几户杂姓。寨子依山而建,坐落在道路两旁,村中通往外界的一条水泥路是几年前建成通车的,方便了村里人的生活。据了解,____和____的大部分苗族,其房屋建材多选用本地木材,而田冲村也不例外。村中的房屋多为木房,只在地基部位用石块垒积而成。与____苗寨不同的是,田冲苗寨的木房仅有一层,而____加池苗寨的木房大多有两到三层。差异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在于,____加池位于清水江畔,沿岸森林密布,木材资源丰富,其木房面积和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了。从公路进入村中,要攀越数百阶石梯,干净的青石板山路和两侧郁郁蓊蓊的大树,遮挡了夏日的阳光,为我们带来阵阵凉意。

两天之后,来到另一个田野调查点:____香炉山村。香炉山村一一隶属湖南省____县千工坪乡,位于千工坪乡东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距____县城1____公里,现辖2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共185户,总人口852人,是____周边最具代表性的生苗苗寨之一。香炉山和田冲村一样,也是一个苗族村落。村中有一条县道穿越,经济状况较田冲要好。香炉山在前几年进行过旅游开发,村中大多数村民都参与进来,获得了一些经济收入。近年来,政府禁止乡村旅游的过多蔓延,香炉山的旅游便搁置下来。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就是旅游开发时新修的一桩两层酒楼,身处其中,依稀还能看到昔日的繁华,如今却只留下孤独的背影。香炉山发展旅游后,流动人口变多,村中的现代化水平较高,有不少村民都已经修建了几层的新式楼房。在香炉山,能够看到一片片的烟叶,种植在村中土质较好的田地之中,烟草还是村里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这次的下乡,本小组展示了研究生的热情以及对农村的眷念,关切和深爱,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学会了感恩。随着时间的流逝,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大家带着一份感动与思考回程,回想千工坪乡人民共同度过的那点点滴滴,回想8人留下的下乡足迹,回想这些天来所做的每一件事——真的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经验和收获,它也是这片天空下不灭的回忆,这将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值得永远珍藏!

5、“湘川公路在____山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旅游价值探讨”社会实践小组

历经一个星期的前期准备,____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活动于____月20日上午拉开帷幕。在副院长暨爱民教授带领下,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生尚晴、张晓燕、樊佰招等一行五人围绕“湘川公路的旅游价值探讨”展开调查。此次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即访谈与原始资料搜集,团队希冀以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实现湘川公路的全景展示,丰富其历史内涵。

____月21日-8月5日,团队在队员樊佰招的带领下依次走进矮寨镇、麻栗场镇和团结镇,在沿路感受苗乡人淳朴、热情的同时对民国时期湘川公路的修筑场景展开调查。囿于语言差异,团队借助矮寨中学两位初中生的帮助与苗乡村民进行互动。在矮寨镇幸福村,一位92岁老人通过苗歌形式回忆了湘川公路的修筑场景及通车后人们第一次见到汽车时的惊奇反应。老人专注的眼神和悠扬的歌声驱走了成员语言不通的忧伤,眼前浮现的竟是当年修路时的纷争扰攘。聚焦湘川公路的“天下第一立交桥”,沿线村民有不同表达,一说是设计师周凤九的杰作,一说与彭静伯相关,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放羊娃的想象。且不管设计者是谁,身份如何,单就村民的不同诉说即是民间对湘川公路的珍贵历史记忆。

8月5日至8月10日,团队将对____县档案馆的湘川公路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让充分史料说话,从而增强湘川公路修筑故事的真实感与可信度。

此次实践活动预计于8月10日正式结束,感谢____大学研究生处和历史与文化学院为研究生提供的学习契机,使研究生不仅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并重,也坚定了调查人员发掘湘川公路的旅游价值、为____山连片特困地区旅游开发加砖添瓦的决心。

6、“重庆市秀山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调查”社会实践小组

____月15日,____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硕士点4名研究生在指导老师吴吉林、孙青的带领下前往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____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重庆市秀山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调查”主题展开。

社会实践期间,在认真学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____1-2020年)》的基础上,调研组积极走访了秀山县规划局、林业局、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认真听取和记录了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并实地考察走访了中和街道、乌杨街道、平凯街道、清溪场镇等全县32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现状,对各个乡镇的人口、产业、土地利用、城镇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地理状况、资源状况、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区域定位等发展水平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调研组对秀山县在重庆市实施“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和划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背景下寻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并针对秀山县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该调研组将对秀山县各行政部门及下乡实地调研获取相关数据进行专业筛选与分析,为该学院承担的秀山县发改委委托的“秀山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提供较为充实的一手数据,为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1、特色。

我校____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特色主要是以“服务____山区建设与发展”为中心,促使我校研究生对____山区的了解,增进对____山区的感情,增强服务____山区的意识,为推动____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校研究生积极积极参与服务____山区建设与发展,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为____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贡献____大学研究生的一份力量。

2、亮点。

研究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似,但是又有不同。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价值可以体现在认知发展、技能形成方面,也可以体现在道德情感、态度确立等方面。研究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通过社会实践广泛的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工作和活动中去,改造自然、丰富生活,亲自感知和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增加对生活的积累,并获得对

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我校____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展示了研究生做社会调研的风采,我校今年的六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其中5个小组都是以研究型的社会实践,其中他们都是在在学校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学校和____山区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中“____山片区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民间体育调研”社会实践小组主要是针对____山片区中存在的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民间体育做调研;“苗族村寨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社会实践小组则主要调研对象为苗族村寨生态建设和社区发展情况;“湘川公路在____山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旅游价值探讨”社会实践小组则主要是调研湘川公路在____山连片特困地区中的旅游价值;“重庆市秀山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调查”社会实践小组则主要是对秀山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调查。

1、营造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

积极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责任,因从各方面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今年在湖南省学位办高度重视的情况下,省学位办和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保证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同时,学校鼓励导师指导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各实践单位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敞开胸怀,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经费的支持,实现高校与实践单位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素质拓展,使“三下乡”活动成为我院素质教育的试验田。为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团中央有关大学生“三下乡”的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践行志愿者精神,积极服务于社会,宣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发挥大学生在当代社会的先进性作用,湖理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分院特主办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对实践所在地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等项目的相关指标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现状,为当地的开发建设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培植作出一定的贡献。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利用专业知识,发扬爱国热情,积极为社会、人民服务,宏扬“崇得尚能”的湖职院湖电大精神;让同学们全方位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当代大学生。提高“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水准,努力把暑期“三下乡”建设成为我院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也为农村的改革与谋求发展吹了新风,让三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文化和学术以新颖的形式送下乡。并且将我院三下乡活动作为青年志愿者、共青团员、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一个社会实践的阵地,成为我院一个素质教育典范。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下乡”活动,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以(来源公文有约)争取社会全体群众对农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配合。

骄阳似火的七月,一个挥汗如雨的季节。然而,我们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中央及全国学联关于大学生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毅然投身到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去,给炎炎夏日中的织里带去了丝丝的凉意。我们用如火的青春,激昂的斗志谱写出了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曲。

我们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始了为期2天的漫漫征程。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思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主题,我们认真,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求真务实的实践中牢固树立了勤于学习,重视实践的湖职院学子的新形象,在求真务实的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考验,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安排

今年我系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筹备之初就得到了分院领导和分院团总支老师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分院知识技能优势和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主题,以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围绕和服务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我分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动员青年团员发挥知识技能优势,为基层农村服务,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卓有实效的贡献。

一、组队情况

基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农村的活动宗旨,在筹备之初,我们在人员确定的问题上,对三下乡服务队的组员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具体如下:

(1)态度端正,有上进心,能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光荣及其意义,有很大的服务农村的热情。

(2)作风朴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跟乡亲们打成一片,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3)专业知识技能过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服务群众。

(4)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认真服从组织的安排,积极配合队里开展活动,能出色完成好队里交付的任务。

(5)关注“三农”问题,对农村有一定认识,对农民农村有深厚感情,思想与中央保持一致,认同新乡村建设和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的理念和精神

通过层层选拔和严格把关,并结合各班老师的意见,我们选出了n名优秀的队员,形成了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这个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体。这为我们这次活动的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前期工作部署和完成情况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人员确定后,我们多次召开座谈会,围绕活动主题,收集分析有关当地的资料,认真思考,反复讨论,确立了“有专业特色、符合当地实际”的活动方向,并拟订出了活动计划,有条不紊地部署各项活动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结合我理工分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我们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定位在以科技、文化下乡为主,为此,我分院团总支于6月向全院3个支部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下乡”活动的倡议。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5

(一)法制的积极影响

尽管法律能够公平公正地衡量和评断社会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其作用的发挥还需要法制宣传这一前提。法律不被了解和遵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乡村相对于城市,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较窄,无法及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自然也无法分享法律人人平等、保障合法利益的光辉。法制宣传能够开拓乡村人民的视野,将法制积极、正面的影响引入乡村人民的生活中。

(二)乡村法律纠纷日益增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农村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女性的婚姻自常受侵犯、家暴问题、遗弃弱势家庭成员、子女的抚养权的争夺、财产的分割问题等,面对这些法律纠纷,大多数农民只能根据当地习俗解决或是不了了之。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我国在治国理政上实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二字要求将法律普及全国,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农民。宣传法律,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公平意识,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法律实践氛围。反之,不普法,随后又用人们不知道的法律约束民众,法律的威严就有瑕疵。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法学理论知识从社会众多纷繁的纠纷中产生、发展,最终要回归到社会上去,为社会实践服务。但是现如今,法律实践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短板,其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足之处

1.实践机会少、时间短

大多数法学院校除了在毕业时为学生设计了毕业实习活动,在大学期间的其他时间段没有提供实习机会。另外,由于受到寒暑假和毕业季找工作的限制,法律实践的时间通常只有一两个月,这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法学院校对实践的规定相比,时间短之又短。

2.实践规模小、形式单一

法学学生的实习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安排获得地点,也有部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自己找实习单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开展实践活动的途径少,实践指导的师资薄弱。有些实践活动是自愿报名参与,参与人数少,无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实习单位主要集中在公安系统、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几个地方,少数人能进入公司做法务工作。由此可见,法律实践活动的地点单一,形式不够丰富,对法学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小。

3.实践受重视程度不够、氛围不浓

高校开设实践活动往往以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很多时候倾向于形式而忽略了实践的目的、意义和实质内容。高校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没有向学生灌输法律宣传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把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最终导致法律实践效果不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二)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机会与地点社会实践随处可见,其作为高校学生锻炼能力的手段

自然不该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法律不仅存在于公、检、法单位,还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高校可以增设实践机会,挖掘新的实践地点,例如让学生进入偏远落后的乡村,将知识通过年轻的力量带给最需要的人。此举不但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还有助于拓宽法学学生眼界。

2.将实践主体、实践对象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注重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将实践对象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是立足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对症下药的体现,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处理各种法律纠纷的应变能力。目前高校的法律实践时间短,阻断了活动的后续性,学生不能把已有的实践经验运用到下一次的实践中。另一方面,一些冗长的法律纠纷无法在短期的实践中得到解决。

3.与社会大环境接轨,紧跟国家政策和时代潮流

我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就是法治。思想认知是行为的先导,引领全社会知法、守法,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高校的法律实践能够上接法律理论知识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下接群众百姓的生活,在普法的大工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三、让法律从高校“走进”乡村

鉴于上述乡村法制宣传难以克服“先天不足”的问题,以及高校法律教育中所存在的实践活动的缺陷,将乡村法制宣传与高校法律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普法活动。从形式上看,是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填补农村法制的空白,城乡结合;从实质上看,是将高校丰富的法学资源引入文化贫瘠的乡村,将法律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统筹安排,全面协调

法学高校的法律实践活动应当由教育厅等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形成体系,统一管理。高校与实习地点相互协调,做好交接工作,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根据乡村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住宿、交通、餐饮方面的问题,排除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以及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前进行策划,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二)注重形式,充分利用媒体

现代的媒体技术已经覆盖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村也受到传媒的波及。打破死板的传统形式,利用媒体技术,以五花八门的活动,浅显形象的方式让乡村人民在欣赏活动成果的同时了解枯燥晦涩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质。例如制作宣传音频、视频、用互联网向村民展示庭审过程、播放电视记录片,还有自编节目进行文艺汇演、创作法制文艺作品等,使法律宣传富有活力并且达到好的效果。

(三)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机构

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仅靠高校和学生的力量难以实现,考虑到法制宣传工作要营造社会大氛围,利用各种各样的纪念日,如“12.4”法制宣传日,潜移默化地将法律知识渗透到乡村中去,需要建立专项小组,设立日常的办事机构,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协调各方面事宜,领导学生们进行法律实践工作。

(四)加强法制宣传师资力量,做好经费保障

师资力量对于提高法制宣传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缺乏校外实践经验,各种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在法制宣传过程中及时提供专业上的帮助,促进学生对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另外,法制宣传不可避免产生一定的经费,法制宣传过程中所需的用以置购教材、宣传手册等资料费用,各地政府和高校应当负责与保证。

四、结语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6

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保障也是“稳定器”,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以城乡统筹视角来审视现今我国社会保障的实践路径可以发现,其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与实施上都存在着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统筹城乡背景下社会保障的有效实践和路径优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民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实践路径

一、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选择原则

(一)城乡统一部署原则

社会保障实践的部署与实施都需要依照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和指导方向。在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一些惠民政策,针对区域经济下的农村实际情况,“新农合”制度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中,仍然存在着城乡保障项目不统一、保障水平不均衡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适用于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无法得到推行,二元化的城乡差距导致了社会保险制度差异的出现。因此在选择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时,应以城乡统一部署原则为主,以城乡统筹为理念实行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城乡统一部署为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原则,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为目的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时间路径的探究将有利于建立更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规划的大背景下,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路径中可借鉴部分与农村社会保障实践相结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一部署。

(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城乡协调发展原则是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社会保障具有保障劳动力受到障碍时给予劳动者以及其家属相应的生活支持,使其可以维持正常生存、生活的功能。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期,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维持社会分配稳定。同时社会保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收入差距,通过避免贫富悬殊来改善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在选择社会保障实践道路的过程中,遵从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可以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此原则也是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要求。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保障实践路径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无论是中部、东部还是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存在着缺陷。虽然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历史悠久、相对规范,但是低保、医疗保障措施仍然刚刚起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导致了现今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进行社会保障实践途径的选择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城乡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农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要注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将城乡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进程向统一,从各个城乡群体出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协调发展。

(三)整体布局,分布推进原则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可以采取整体布局、分步推进原则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城市和乡村更好地选择社会保障实践路径。首先从宏观上掌握城乡各类人群对社会保障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制定不同的社保项目来保障人们的生活。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要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来解决广大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现今我国农村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也在发展之中并逐渐趋于完善,但是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缺失。因此政府以整个农村为单位,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制定整体的改善策略将有效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进程。通过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保障项目、保障对象等具体细节,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质量。任何一个制度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个部分制度的支撑才能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也是这样。现今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正常的生活由于劳动力缺失而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因此将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上升到民生问题,甚至城乡统筹规划问题当中,并采取积极态度加以解决将有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践实现一个飞跃性的进展。

二、城市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差异

(一)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方式不同

资金和筹资是顺利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由于筹资方式的不同,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实践途径呈现出差异。如同城乡经济水平发展不均,城乡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差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存在着差异。以社会保险为例来说明,城市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是以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进行资金的筹措,用人单位承担了较大的社会保险负担,其比例为收入的35%,城市劳动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负担较轻,仅为个人收入的11%。农村社会保险虽然以相同的模式进行资金的筹措,但是农村社会保险主要是以农村劳动人口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形式来承担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可以说现今农村的社会保险没有从实际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而是成为了一种强制性储蓄行为。而且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的是投保人的个人责任,投保费用的一大部分需要农村人口自己承担,因此导致了农村人口缺少参与到社会保障之中的积极性,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的进程十分缓慢。现今,我国大部分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因此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对于社会保障投保费用的承担力较差,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筹资困难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重视,针对其经济、社会保障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收效甚微。二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格局严重地影响着城市一体化的进程。

(二)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同

城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存在差异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均衡、实践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现今我国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在城市呈现出了覆盖面扩大的趋势。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企业的职工大部分都能在工作岗位中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政府的扶持下向城市劳动人口提供优厚的社会保障福利以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然而在农村,劳动人口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因此无法享受到企业所提供的五险一金待遇,这些社会保障制度都需要农村劳动人口自行缴费。而且随着人口迁移,大部分年轻人都开始选择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留守的老年人群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因此其覆盖范围较少,很多留守老人因为不符合社会保障条件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障所带来的各种福利,可以说由于其覆盖面过小,导致社会保障在农村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得到较好的普及,然而在较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支出都用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不够,而且也无暇顾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因此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普及水平不高,这进一步加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需要提高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通过宣传和财政支持等具体措施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而实现“经济民生一手抓”的工作目标。

(三)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

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不仅是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居民可以享受退休养老金、医疗、事业以及生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项目福利,可以说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在农村,劳动人口没有固定的工作,其社会保障制度也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速度以及保障项目无法与城市相比。由于财政原因,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仍然无法得到较好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逐渐减轻,个人承担部分逐渐增多,这不仅给农村收入不稳定的人口带来了缴费困难,也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的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出出现了“重城轻农”的现象,大部分财政支出都用于建设城市,很少一部分能惠及农村百姓,这也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项目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医疗保险为例,城市居民享受医保待遇,看病和花钱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在城市的大医院就诊也能得到较好的补助,同时具有慢性病的城市患者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无论是住院还是手术本人都不用承担所有的医疗费用。然而在农村,由于当地的医疗水平无法与城市相比,若发生疑难病症,农村人口需要到城市中看病,医疗保险只在当地有效,农民只能自掏腰包支付医疗费用,这就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发达国家设立的农村福利是针对社会特殊群体(孤、寡、弱、残、病)等特殊人群所设置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缓解特殊人群的生活压力,保证其健康以及正常的生活。然而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现今水平,同时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经济仍然是农村的首要工作,因此农村福利待遇在短期之内无法成为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发展重点。

三、城乡统筹视角下完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

(一)改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

若想优化城乡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筹资问题。资金是社会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改善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差异的重要环节。以城乡统一部署原则为核心,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运营方式。第一,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变为民生建设。同时调动可调动资源,完善筹资方式,促进农村人口自主筹资,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为薄弱,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尤为关注。国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将眼光从经济发展扩展为民生建设,将社会保障制度纳入发展农村经济工作当中,建立“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一手抓”的工作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和民生工作的开展。第二,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方式。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上不能只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因为政府不仅要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还要兼顾民生问题,所以只依靠财政扶持来实践社会保障的做法存在着片面性。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税收的方式来征收社会保障税,也可以利用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债券的方式来扩大筹资渠道,将零散的资金统一收集、统一调度,积少成多的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工作上。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国内外的社会保障捐款来发展地区社会保障,政府通过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社会力量资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捐款也可以成为发展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保障实践的筹资渠道之一。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村人口,大部分社会保障金都有其本人承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筹资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提高其投保的能力和养老的能力,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均衡发展。现今我国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经济陷入不景气、缺少劳动力的恶性循环之中。政府只有注重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村人口的收入稳定同时提高其收入水平,才能寻求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

(二)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效率,也能更加广泛的为农村百姓提供社保福利。因此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部门要遵循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参照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寻符合农村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地方政府要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和普及农村社会保障,努力扩展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同时要以整体规划、分步进行的原则为主,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建立较为人性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将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对农村人口实实在在服务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协调统一发展,使社会保障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从而成为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因此农村已经基本具备了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的能力和条件。新农村社会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因此政府要重视新农村社会保险项目,通过财政支持来确保其在农村中的工作展开,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路径优化。

(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统筹视角下,实现较好的社会保障实践路径的前提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有法可依。现行立法中,虽然有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没有将农村与城市分离开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农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之间无论是从资金筹集还是实践路径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效率。以城乡统筹为理念,以社会保障法为法律依据将农村和城市整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减少城乡社会保险水平差距问题。同时注重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在农村中的普及和运用,是社会保险项目在农村可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减小农村人口的生活压力。虽然现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政府仍然需要坚持立法模式,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个部分进行专门的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法律支持,从而为农村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法律依据。无论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预算还是在支出都要严格进行管理,避免贪赃枉法现象的发生以及资金流向不明的问题出现;在决策管理方面要提高相关部门的法律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实施等方面管理,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同时要注重建立监督机构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运行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化、实行过程公平化。将社会保障体系打造成“透明化”制度,让群众参与到监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实施工作中来,提高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打造具有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保工作的科学有效展开,也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木强.构建普惠、持久、高效、可信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评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2012(4):176.

[2]郎晓波.“链合”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村社区转型——基于浙江J村的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14(5):42-48+111.

[3]林俏.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J].行政与法,2014(4):14-19.

[4]林俏.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路径分析[J].商业研究,2012(8):160-164.

[5]王红漫.中国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2-158.

[6]张银银,翟国方,谢莹,刘旸,陈静.从南京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实践看城镇化路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14(8):100-104+112.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7

一、引论

2001年,我们在山西、湖北、山东、吉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和北京各选择一个村作了关于村民自治实践状况的调查。调查选点是随机的,没有典型性,但比较真实。调查报告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村民自治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都有过较为长期的农村调查经历,调查经验比较丰富,调查报告生动有趣,提出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令人深思[1]。

这些调查报告大都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后果,二是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村民自治也可以看作一种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制度[2],其目标是在国家不能为村庄提供足够秩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村庄的治理来提供自足的村庄秩序。改善村庄治理的具体办法就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上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调查报告的情况来看,村民自治大大改善了村庄治理,从而为村庄秩序提供了制度基础。不过,村民自治也带来了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村庄的表现相当不同,抽象地讨论村民自治的好和坏,功与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入到村庄内部来看村民自治这一自上而下安排下来的制度,讨论村民自治制度与村庄的对接过程,与村庄自组织资源,与村庄集体经济状况,与村民的面子、宗族观念,乃至于与村民的性格和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的相关性,从而理解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看到制度背后的社会基础。村庄自足的秩序需求,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当前村庄本身的社会状况,构成了调查报告的关键词。

二、村民自治制度安排的分类标准

在对调查报告的编辑上,我们将派性和集体经济状况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而将选举和村庄秩序作为了共同项。这样编辑的理由,是民主选举作为村庄政治中最为耀目的事件,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大,也是当前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中实施最为彻底有效,最不同于传统村庄治理方式的方面。民主决策本来是村庄治理中更为基础的方面,可惜当前民主决策在实践中落实的不好,不如民主选举普遍落到了实处。选择选举作为共同项的另一个原因是,正是选举这个牵动所有村民和村干部的戏剧化事件,最为彻底地将村庄社会的形貌表现了出来,反过来又构造了村庄社会本身的形貌。村集体经济状况往往决定了村庄治理的方式,也决定了村庄选举的方式,村庄选举又制造或强化,有时也消解了村庄的派性斗争。

具体来讲,村集体经济状况对村民自治的影响极大。所谓村集体经济,就是村级组织可以获得或掌握使用的经济资源,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向村民提取经济资源的数量,缓和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因为收取提留产生的干群矛盾,而且可以通过向村民分配村集体创造的公共物品,获得村干部对村民的主动性。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提高了村级组织的运作效率,强化了村干部对村民的优势地位。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村民有更多参加村务活动的积极性,更愿意参加村委会的选举和村务决策。在村级组织不仅不需要向村民提取经济资源,而且可以向村民分配公共福利时,村务决策,尤其是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策的合法化了的村务决策,具有强大的执行能力。而村集体经济很少的村庄,村级组织不仅不能代替农民向国家交纳税费,而且办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村民出钱出力,由此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和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以拒交税费来抗拒村干部的权威,村民获得了对村干部的主动性。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以后,村民既可能通过民主的办法来抵制上级过多的提取,也可能通过选择好干部,达成善协议,来改善村庄治理,提高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但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资源较少,村干部的正当报酬不会太高,村民达成合作协议涉及出钱出力而难度骤增,少数反对合作的村民成为村庄公共物品提供越不过去的坎。从村民方面看,要么对村庄事务参与过度,要么对村级治理漠不关心。总之,村集体经济资源的有无与多少,对于村民自治的过程与后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较多的村集体经济资源因其本身的来源与性质的不同,而会对治理产生相当不同的影响。具体来看,一类村庄的集体经济资源主要来自村办企业,这类村庄的村级组织掌握着大大优于一般村民的经济资源,并因此具有远高于一般村民的权威。这类村庄的村干部具有很强的绵延性和传递性,即使是村委会选举,也大多是由村级组织自身的决定和上级组织的干预,决定了村干部的当选。在那些由能人办村办企业起家的明星村,如华西村、南街村,情况更是如此。苏南的村办企业发达,其村级治理或村民自治的过程便大多是这种类型。另一类村庄的集体经济资源主要来自于卖土地的收入,这类村庄的收入来得太容易,且与某个村干部的个人魅力没有关系。简单地说,这种收入很难归入某个村干部和村级组织的经营才干,与个人无关。这类村庄获得的集体经济资源便面临着村民强大的分享压力,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可以分成一派又一派组织起来分享村集体收入的成果。这类村庄,村民参与村务积极,村干部本身缺乏自我绵延与传递的能力,村委会选举成为动员全村村民的最有力武器,村民代表会议吵得一塌糊涂。这类村庄大多集中于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城郊型农村。目前发生的村委会主任罢免案之所以大多发生在温州、珠江三角洲等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郊型农村,不是没有原因的。

村集体经济较少的村庄也有激烈的争斗,具体可以分出两种类型,一类是与传统因素联系起来的争斗,诸如与宗族意识、面子观念、宗教信仰等相联的争斗。另一类是与少数村干部或村民个人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的争斗。这两种争斗在目前的中国农村,因为传统深入农村的能力大大下降,而更多表现为上层的、间接的且间歇性的争斗。相对来说,与传统相联系的村庄争斗更加稳定和深入,在村庄的动员能力更强,具有“派系”斗争的特征。而在那些村集体经济较少且传统断裂的村庄,即使发生争斗,也仅限于上层少数人中,这种争斗很不稳定,动员能力弱,以利益许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派斗争只能是派性斗争。派性斗争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两个争斗的个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争斗双方中一方的退出,即意味着派性斗争的结束[3]。

大多数集体经济贫乏村庄即使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也并不因此产生戏剧性的场面。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村民对村委会选举十分冷漠,更不用说对村务决策的参与了。多数村民的想法是,只要村干部不找我收钱,他们做什么事情与我何干!不过,当村民因为诸如水利工程、桥梁道路等设施被破坏,社会治安、道德水平等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是迫切期望村干部来为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和村庄秩序的。村民自治是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办法,这是一种民主的办法,试图通过村民本身的参与来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提高村庄资源的动员能力,从而为村庄秩序提供来自村庄的基础。实践中的很多村庄是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个目标的。问题是,这种办法并非一了百了。离开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离开了对少数村民不合作倾向的约束能力,村民自治这种民主治村方法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必须将村民自治的效果与村民的行为倾向,与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状况及这种关系对村民行为的约束能力,与村民和村干部及村庄精英的互动状况相联系,来讨论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在那里。随后应该讨论村民自治的相关政策问题。

三、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先来讨论与村民自治实践相关的理论问题。这里讨论的理论问题,仅是一个方面,即村民自治制度村庄基础的方面。

1、村庄的规模。这里及前面讲的村庄,也就是村委会。村委会的规模即其人口的多少和地域的大小。当前的村委会一般是承接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大队而来。生产大队下面的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人民公社初期实行“一大二公”,生产单位规模较大,带来极大的效率损失。1962年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人民公社60条》确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将生产队作为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生产队一般20-30户人家,百余人,是一个相互熟识的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中,因为相互熟识,可以相互监督,舆论约束也比较有力,从而减轻了人民公社体制本身的问题,使人民公社可以再延续20年之久。建立在生产小队之上的生产大队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村委会,规模较生产队要大一个数量级,在这种规模的社会中,村民不再相互熟识,舆论压力下降,一致行动能力不足,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互动往往经由村干部这个中介。我们将村委会这样一个规模的社会称为“半熟人社会”[4]。作为“半熟人社会”的村委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动能力具有“半熟人社会”的特点,特别是在村委会选举及村务决策中,不理解村委会半熟人社会的特点,很难理解村级治理的某些方面。

2、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我们叫做“村庄社会关联”[5]。“村庄社会关联”指村民之间关系的性质、强度及其广泛性,尤其指建立在这种关系之上的村民一致行动的能力。任何一个社会得以延续,都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相互合作基础之上的,与其他人无联系不合作的原子化的个人,是现代社会所淘汰的对象。村民自治及村庄秩序的获得同样有赖于村民的合作或村民之间建立有强有力的关系,正是村民之间强有力的关系,使得村民会议通过的决策不只是对赞同者具有约束力,而是对全体村民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不是凭借暴力,而是凭借村民心中的正义和他们对村庄正义的敬畏。他们受到村庄舆论及与这种舆论密切相关的村民与村民之间关系的约束。村庄社会关联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村庄现状密切相关的。其中的两个方面尤其与村庄社会关联关系密切。一是村庄传统的状况。宗族意识构成了村民之间的宗族联系及与这种联系相关的一致行动能力。面子观念则造成了舆论本身的力量。二是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的状况,即在村庄内部因为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产生的一些占有优势资源的村庄精英对一般村民的影响能力,这种影响能力是村庄形成群体行动的一个基础。不同村庄的社会关联程度并不相同。当前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的进村和村民的自由流动可能性,对于村庄社会关联状况有极大影响,这会构成对村民自治这种治理制度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十分不足。

3、村庄精英。村庄精英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诸如对乡村土绅的研究和“长老统治”的说法。村民自治是一项授权村民的治理事业,但这并不是说村里的所有事情都由村民去做,也不是说每一个村民所做的事情和他们的影响力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村民之间各不相同的影响能力,构成了村民本身的结构分化,这种结构分化塑造了当前村庄治理的现状[6]。

所谓村庄精英,就是村庄中较一般村民影响力大,行动能力强的人。这些人拥有诸如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优势资源。村庄精英影响力的大小和方式及村庄精英数量的多少,与村庄本身有密切关系,宗族头人、宗教领袖和经济大户是些高大威猛的村庄精英,这样的人不会很多,却“力大无比”。“大社员”、小地痞是些细小琐碎的村庄精英,这样的村庄精英数量虽多,影响力却很有限。村庄精英往往不只是在村庄范围活动,他们可能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村庄以外,对于村庄治理没有兴趣。这样的村庄精英,严格说是不在村的精英,与村庄治理关系不大。还有一些人虽然一直在村庄以外生活,却十分在意村庄生活,他们的生活面向村庄,这些不在村的人事实上是在村精英。细致观察村庄精英的状况,对于理解村庄治理,尤其是村民自治引入之后村民的行动和村庄决策的达成,会很有意思。也就是说,因为村庄精英本身的状况不同,造成村民自治这个全国一统制度安排实践后果的不同。以上三点讨论,只是希望回答为什么实践中的村民自治过程与后果的不同。过去学术界和政策部门过于关注村民自治制度实践中的政府方面,自上而下的方面,这也是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之初所应关注的主要方面。当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已实践10余年,仅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来看,显然不够,因此,我们将村民自治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定位于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以上三个方面在全国不同村庄的表现相当不同,就必然造成村民自治这一民主化村级治理制度实践的不同。这样我们就会对村民自治实践有一个更为理性的判断。

四、村民自治实践中的政策问题

引入村民自治制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村庄秩序自足提供的问题,因为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力为庞大的农村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不过,村民自治制度还必须同时解决国家向乡村社会的渗透能力。在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面,乡镇一级设基层政权,但乡镇这个基层政权的范围太大,一般人口在5万左右,地域数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区乡镇干部无法将诸如计划生育、收粮派款等繁重的任务完成,他们无力面对数量庞大的村民。何况他们根本不可能熟悉村民。村委会是一个半熟人社会,千人左右,村干部对每个村民都很熟悉,正是村干部可以成为乡镇行政离不开的腿。这样一来,村干部就不仅要成为村民的当家人,而且要成为乡镇行政的人。这就面临着村民自治的第一个政策性问题:乡村关系问题。在不同的地区,乡村关系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因此,在乡村关系政策上面所留有的空间也不相同。有些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首要难题是计划生育,如江西农村。大部分不发达农村地区,乡镇政府的首要问题是收粮派款,是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提取足够的经费,如湖北、安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政府可能不再有计划生育或收粮派款的压力,但如何保证村级组织的有序运作,如何介入村庄内部派性争斗,如何保证村庄公共物品的有序提供,却可能成为乡镇政府颇为头痛的事情,如浙江温洲农村的情况。总的来说,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因为乡村组织掌握有大量经济资源,乡镇有求于村级组织的相对较少,而村级组织往往需要从乡镇一级获得合法性资源和权威资源,乡村关系方面,乡镇有更大的主动权。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乡镇一级急切需要村级组织协助完成让乡村两级都感头痛的计划生育和收粮派款的硬任务,乡镇一级不敢得罪村干部,村干部也因为合法收入太少而工作难度太高,而缺乏当下去的意愿。乡镇有时默许村干部在合法收入之外捞取灰色收入,有时利用正式关系之外的非正式人际交往来笼络村干部[7]。转贴于

村民自治制度的引入,强化了乡村关系中事实上一直存在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当乡村合谋以向农民提取资源时,农民不会对乡村干部留有好感,农民要么对村庄事务漠不关心,要么联合起来将乡镇事务意愿过强的村干部选下来。农民联合起来的基础是他们的组织方式,在不同地区农民的组织方式是十分不同的。农民组织的一种方式是派性斗争。派性斗争首先是村庄内部分成两派的斗争。其中一派特别是处于村庄权力弱势的一派习惯打出为民请命的招牌,将对手置于与乡镇合谋的不利处境。选举中,乡镇事实上是希望干预以选出自己满意人选的,但乡镇干预的结果必然强化受到损害一派的愤怒,受到乡镇支持一派即使当选,也会不断受到另一派的“刁难”。乡镇因此更加难以完成向村一级渗透的任务。大多数乡镇目前终于知道,在村委会选举这类政策操作性很强的事情上,“按法律和政策来”,不带意志让村民选上谁谁当[8]。村委会选举的自由度越来越高。

高度自由的村委会选举,会因为村民的不感兴趣以及村民在原子化基础上的无联合,而变得没有力量,乡村关系依然按照惯性向前走。从完成国家任务的角度,这有可能是好事,但在当前中央政府事实上很难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很难控制乡村组织的背景下,各种劳民伤财的“积极行政”措施肥了部分官员,而折腾苦了本来很穷的村民。沉重农民负担和高额村级债务成为当前全国农村的恶疾,即为明证。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情况大不一样。村中两派斗争需要乡镇作为裁决者,乡镇较欠发达农村地区更超脱于村庄斗争,不仅超脱,而且事实上成为村庄争斗的受益者。这类地区乡村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欠发达农村地区会很不相同。

显然,乡村关系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和要求是相当不同的,这不仅与乡村组织面对的国家任务的不同有关,而且与农民的组织方式,村集体经济的发育状况等等有关。在笼统谈乡村关系之前,似乎应先分清是什么类型的乡村关系。与乡村关系紧密相关的是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所谓“两委关系”。“两委关系”也是当前村民自治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与之相关制度设计很多,争论极大。总体来说,我们认为两委关系也如乡村关系一样,在不同地区因为面对的任务和所处村庄基础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表现。关键是应将两委关系由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回归到村庄中予以理解,将笼统的讨论具体化到实践中去。

五、结语

假若我们只是局限在制度文本和总体状况上研究村民自治,这种研究很快就会被实践抛在一边。中国是有9亿农民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包括乡村在内的中国的显著特点,这种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村民自治制度以及其它诸种自上而下安排下来制度的不同生长基础。苏力在回答同一套法律在乡土社会的人民法庭和城市或工商发达地区运作的差别时写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及其行为方式的不同。”[9]他主要讨论了法律实践因为经济方面的差别而造成的过程与结果的差别。如果将苏力的法律实践的差别换为国家自上而下安排的制度实践的差别,比如村民自治制度的差别,就会发现苏力结论的普适性。而如果不看得那么根本,我们还应看到,不仅是经济不平衡,而且有文化不平衡和其它不平衡的因素在决定村民自治制度实践不平衡方面的作用。学术界如何深入到不平衡的农村实践中去,理解自上而下制度安排的不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诸如村民自治这些上面安排下来制度的处境,对于完善这些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术研究当然也有重要意义。

--------------------------------------------------------------------------------

[1]参见范瑜、贺雪峰主编《村庄治理与秩序——村民自治调查报告》,即出版。

[2]参见贺雪峰:“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3]参见贺雪峰:“乡村选举中的派性与派系”,《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4期。

[4]参见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

[5]参见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即发表;董磊明:“传统与嬗变——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的村级治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参见仝志辉、贺雪峰:“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1期;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7]吴思红将这种非正式人际交往称作“体制外动员”,参见吴思红:“村民自治制度下的乡村关系与农村社会动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8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

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为解决农村极其严重的衰败问题,在中国不少地区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建设乡村事业的浪潮,学术界一般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提倡和参加乡村建设的人员,既有一批进步的社会学者、经济学者、农业专家和有志青年,也有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还有一些则是政府各级官员。主办乡村建设的机构,有学术机关、高等学校,也有的是民间团体,还有一些是政治机构。乡村建设者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对乡村做了全方位的设计和改造。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队伍相当庞杂,先后有600多个团体跻身其中,但有明确的乡村建设方案,长期坚持实践并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数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派。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在河北定县、湖南、四川等地进行的乡村建设历时最长、范围最广;梁漱溟在河南、山东进行的乡村建设内涵深远,在国内影响最大。晏阳初与梁漱溟二人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既有相同之处,亦有较大的不同,当前学术界对于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及乡村建设思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二者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对比研究却较少,本文旨在对二者的乡村建设理论,方案和实践做一对比研究。

一、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对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影响

晏阳初与梁漱溟走上乡村建设的道路有着相似的思想出发点,他们都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但是他们既不支持的独裁统治,也不赞同中共的阶级斗争理论,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晏阳初和梁漱溟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根本在乡村,只有改变乡村破败的现状,由乡村问题切入,以教育为手段,改进原有的社会组织,改良生产技术,开发农民的“脑力”,由下而上地改良中国社会的基础,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面貌。

但是由于二者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有着极大的不同导致他们从事乡村建设的思想基础有着明显的不同。总体而言梁漱溟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晏阳初则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较深。

梁漱溟始信奉佛学,继而推崇孔子,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可谓思想嬗变。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五四”时期,属于“国粹”派。梁漱溟对东西方文化的独到见解,并且梁的思想文化哲学底蕴非常深厚。他的独树一帜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以其开启的新儒学思想为理论前导,对中国基本国情、社会性质和改造中国的道路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探索。梁漱溟在20世纪20年代初撰写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试图将传统儒学与柏格森生命哲学相结合,通过后者对前者的重新诠解和发挥,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转换,这样就从文化和哲学两个方面形塑了现代新儒学的思想进路。在该书中,他从生机主义哲学观出发,提出了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并认为中国人现在应持的态度是:“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1]。从而向世人昭示了新儒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目标。

梁漱溟以“文化复兴中国”为理念,以中国社会特殊的国情为认识基础,认为中国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组织构造在“欧风俄雨”中遭到破坏,渐趋瓦解,而西方的“个人本位”的社会结构又没能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文化和社会遂呈现出“旧辙已破坏新轨未立”的混乱局面。所以,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发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1]。由此,他否定中国走西方民主政治道路和走阶级革命道路的现实可能性,断定“我们政治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1];“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1]。同时,他认为乡村不仅是中国的“国命”所在,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根本前提,而且还是复兴中国文化的基地和必由途径,由此他提出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走“乡治”之路。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源于平民教育。晏阳初1916年到美国留学,他惊叹于美国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指出“今日的世界为民族知识的战场,以目不丁的民族和饱受教育的民族相竞争,瞎子斗不过明眼人,这是何等明显的事理!”[2]1918年,他自告奋勇去法国为华工服务。当时在法国的华工有20多万人,其中90%的人目不识丁,深受外国人的歧视。在为华工服务的过程中,晏阳初深切感受到华工不识字的痛苦,也发现了华工的潜力。于是他感受到,人世间最宝贵的不是金矿、银矿,而是“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这巨大的“脑矿”一旦被开发,将会改变人类,使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而要开发“脑矿”,必须要靠教育。1923年,晏阳初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根本宗旨。1924年,他把教育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经过在定县的调查研究,他与平教会认识到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个基本问题,“非同时谋整个的建设不可”[1],于是又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进行四大教育、四大建设的乡村系统改造。

晏阳初明显受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影响较深,因此他在内涵和精神方面赋予“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代儒家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以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形成了其现代民本政治观,作为他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核心。这一点与梁漱溟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思想基础是有较大区别的。

二、乡村建设方案与实践对比

(一)乡村建设方案比较

晏阳初从事乡村改造的核心目标是救治“愚”、“穷”、“弱”、“私”。因此,他和平教会采取了对应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内容,并以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连环推行的基本措施。同时,将四大教育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又形成了乡村文化、经济、卫生、政治的四大建设。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融为一体,以此来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就能实现改造乡村、造就“新民”的目的。

而梁漱溟与晏阳初乃至其他许多从事乡村建设的人主要区别之处在于,他在理论设计上和在具体实践中,不是着眼于救济、改良,而是为建设一个新国家奠定基础。他说,乡村建设“实是建国运动”、“它为自己创造出它在政治上所需的前提条件——统一、稳定的国权——于先,又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建设而推进政治民主化,以至奠立完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于后”[2](p365)。因此,在乡村建设的具体方案上,梁漱溟认为,“不是建设旁的,是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即“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另外梁漱溟侧重于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晏阳初要培养具有现代观念的人。

(二)乡村建设实践比较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践以1933年7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由乡村建设研究院负责,侧重于人才的训练及问题的研究。1932年国民政府内政会议划邹平为全国五大县政建设实验县。邹平的乡村建设与国民政府的县政建设实验合二为一。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1926~1929年,平教会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初步的社会概况调查。1929~1932年,由平民教育转向全面乡村建设。1932年,国民政府内政会议划定县为全国五大县政建设实验县。定县也开始了与政府合作的新阶段。

由于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在性质上都是改良主义的,两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具有颇多相同点,他们都把改造农民教育放在首位,他们的教育实践均比较重视识字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识字教育方面,晏和梁均制定了一些识字教材,例如晏阳初制定的《平民千字课》、《通用字表》、《基本字表》和《词表》,在邹平杨效春编写了《乡农的书》等等。为解决失学人员的识字问题,梁晏二人均借鉴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

在社会教育方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规定教员除了教书之外,还应时常与村众接头,作随意的亲切谈话,随地尽其教育功夫;注重实际社会活动,向着一个预定的社会改良活动或社会建设事业的目标进行;更要紧的是吸收全村人众喜欢到村学来聚谈,努力把村学办成全村人众经常聚会的场所。定县的社会教育中心组织是平民学校毕业同学会。同学会原则上一村一个,村同学会设立委员会,文艺委员、生计委员、卫生委员、公民委员各一人,处理会内事务。同学会除继续四大教育外,还要鼓励毕业生参加四大教育的活动,并将四大教育介绍给乡村民众,使毕业生成为各地乡村建设的中坚。同学会在当时的乡村社会改造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的很多成员为四大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社会教育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文化和知识,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建设的进行。

由于梁晏二人思想基础有较大不同,二人的教育实践还是有一些不同点。

例如:二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侧重点不同,梁漱溟比较重视“精神陶炼”,即“人生的”、“精神的”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二是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三者皆以中国民族精神为核心”。邹平村学的成人部和妇女部设置识字、唱歌、精神讲话、军事训练四门课,而以精神讲话课最为重要。晏阳初的公民教育与梁漱溟的精神讲话颇为相似,只是其在晏阳初心目中的地位不及梁漱溟。晏阳初更重视公民知识教育,以达到“作新民”的目的。

晏阳初乡村教育中最独特的是生计教育,此项工作具体分为农民生计巡回校、表证农家、实验推广训练三个阶段。设立农民生计巡回学校着眼点在使农民在农村中取得应用于农村实际需要的训练,以生活的秩序,为教育的秩序,顺一年时序之先后,施以合适的教育。春季3个月为植物生产训练,夏季为动物生产训练,冬季为农村工艺及经济合作训练。表证农家,就是挑选合适的农家,将实验场的优良动植物品种交其科学耕种或饲养。经表证农家表证,平教会将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表证经验及结果向一般农民推广,使农民了解如何选种、如何栽培。此项教育实践,定县做的要比邹平科学、具体、系统,收效也大。

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召开后,邹平和定县的县政改革便迅速开展起来。邹平划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权限扩大,以教育机关、学术机关兼为行政机关,将县以下地方行政改革包括于实验区工作的内容之内。梁漱溟推行政治实践的机构是村学乡学。它由学董、学长、教员和学众四部分人组成。学董是村中或乡中有办事能力的人。村学学董由试验区县政府就本村人士中遴选,经邀集村民开会同意后,由县政府正式聘请3-5人充任。乡学学董分两种。本乡各村村理事及未设村学之各村村长为当然学董,由县政府聘任本乡资望素孚热心公益者1-3人为聘任学董。村学学董、乡学学董分别组成村学学董会和乡学学董会,作为乡学村学的办事机关,负责办理公众事务。

定县县政机构的改革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改组县政府。成立县政委员会,裁局并科。裁局并科后,为增进行政效率,实行合署办公。第二步是公开招考农村建设辅导员。第三步是成立表证示范村。首先成立乡镇建设委员会筹备处,试验地方自治组织。设委员6-12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l人,秘书1人。筹备处的主要工作是举办公民训练、协助选民登记、改进学校、训练合作等。其次,举办公民训练。开设公民训练班,招收16岁以上的青年入班学习,给予公民应有知能之训练。第三,成立公民服务团。公民服务团分现役、预备和后备三种。公民服务团以保甲为单位,每甲设一甲团,每甲团设甲团长1人,及政务、经济、教育、保健工作团员各1人,剩余的为普通团员。每保团设保团长1人,秘书1人。第四,召集公民大会,选举乡镇建设委员会委员。公民大会是村公民行使政权之组织,可选举、罢免乡镇建设委员会委员,议决乡镇建设委员会的提案,向轩昂镇建设委员会提出创制案,议决乡镇建设委员会提出的预算及决算。乡镇建设委员会设委员6-12人,均有当地之有资望阅历者担任。

从县政改革开始,梁漱溟、晏阳初实质上已放弃了以纯学术或学术的身份推行乡村建设的立场,而走上了政教合一的道路。“办社会教育的机关,藉政府力量施行他的社会教育;而政府则藉社会教育功夫,推行他的政令”。[1]他们把乡村建设研究工作纳入县政的轨道,利用政治的力量加以推行。应该说,与政府合作一方面减少了不少阻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定县改变了原来平教会与县政府“因立场不同,各自为政、不相为谋”的状况。而邹平在县政改革前,由于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权力有限,其工作偏重于训练和研究,培养到乡村去服务的工作人员;而县政改革后,研究员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试验上,加快了乡村建设的步伐。

梁漱溟和晏阳初的经济实践主要表现在农业改良和合作经济方面。农业改良方面二者的实践基本相似,在发展合作经济上二者实践有较大不同,邹平建立的合作社种类较多,而定县虽然成立的合作社种类不及邹平,但其合作社成立的准备较充分,组织较严密。二人的经济实践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但都重视流通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扼制高利贷活动,保证农业生产的必须资金具有积极意义。

在社会服务实践方面,晏阳初与梁漱溟各有特色,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工作主要集中在乡村组织和乡村自卫方面与公共卫生部,而对公共卫生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卫生教育是定县四大教育之一,是晏阳初培养农民强健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平教会的社会调查部与公共卫生部在1932年就对定县的医疗卫生情况展开了调查情况。

在改良风俗方面,梁漱溟、晏阳初都非常重视禁止陈规陋习。他们都明文取缔贩毒吸毒、等不良现象;提倡妇女解放,成立妇女组织,提倡妇女接受教育,禁止妇女缠足,戒除早婚;推广新习俗和文艺体育活动,培养读书讲演风尚,提倡公益活动。除此,梁漱溟还利用村学、乡学大力宣传复兴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礼贤尚义、勤劳俭朴、乡邻和睦等。总之,通过移风易俗活动,农村的许多恶减少,社会风气得到良好转变。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两者都没有大的建树。他们并不把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他们乡村建设的重点上,而希望由政府来完成。

综观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梁的理论更为宏观系统,他是站在重塑中华文化的高度上立论的,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色彩,但总体而言兼采中西,具有进步意义。反观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缺乏这种高一层面的哲学思考,可以说宏观性系统性比梁漱溟有欠缺。但是就实践的具体方法,例如社会调查放在首位,注重实验、训练、表证、推广工作;以社会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创立四教三式的大教育系统改造模式;把科学和农村联合起来,强调“科学简单化”,把教育内容用“简单、实用、经济”的原则进行传授等。时人就评价说:“平教会的实在贡献在把科学和农村连合起来!”[3]而梁在具体操作上距晏还是略有不足的。

参考文献:

[1]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9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举行xx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表彰暨总结大会。首先我代表校团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校共青团工作的各相关部门、各院系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积极响应团中央和团省委的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拓展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我校团委在上级团组织和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按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细致策划了xx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关爱留守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实行重点组队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方针组织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300多人组成14支队伍,坚持“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开展了“立足xx,面向xx省”的以“关爱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分别是校团委赴盐边县关爱留守儿童实践队,校学生会赴米易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队,材料工程系赴盐边县惠民乡实践队,土木工程学院赴新九乡实践队,医学院赴大龙潭乡医疗卫生实践队,经济与管理学院赴丙谷镇实践队,机电工程学院赴西昌市会理县实践队,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赴云南省元谋县实践队,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普威镇实践队,外国语学院赴红格镇实践队,人文社科学院赴xx区xx镇、米易县麻陇乡实践队,艺术学院赴云南大理实践队,工程技术学院校友调查实践队,计算机学院赴xx区混萨拉实践队。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新农村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艺演出、医疗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内容。本次“三下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内外的新闻媒体对这次“三下乡”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次活动做到了活动实施前有计划、活动安排中有步骤、活动结束后有总结,圆满地完成了校党委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

总结我校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有以下经验:

1、领导重视、动员全面、准备充分

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切实的保障,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今年特别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杨唐武为组长、校长助理何永斌为副组长、学生处、团委、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计划,由校团委负责具体实施,确保活动圆满成功。同时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保证了活动的更好开展,取得更好的效果。校长助理何永斌同志多次听取校团委关于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汇报,并对活动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团市委也对我校社会实践活动提出宝贵指导意见。同时,学校各相关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招生就业处等都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2、重点组队,集中和分散实践相结合

今年我校团委根据上级团委精神,以集中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来开展我校XX年社会实践。集中实践由校团委、学生会精心组织的关隘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个团队。由全校各院系组成的12支小分队在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奔赴全省各个地方,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对于不能参加集中实践的同学,在校团委的组织安排下分散到全国各地自助开展实践,以“服务当地农村”和“当地企业调查”为主。

3、突出重点,紧扣主题,结合实际,讲求实效。

为突出今年暑期“三下乡”的“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题,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我校资源优势为xx农村贫困地区服务,我们把重点放在文艺演出、科普宣传、社会调查、义务支教方面,所有活动都是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办实事、办好事,把我们的服务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各部门、各院系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发挥出整体优势,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4、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由于我校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规模大、涉及面广,校团委十分重视“三下乡”活动的宣传工作,我校校园电视台深入一线,对整个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今年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对宣传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xx电视台、xx有线电视台、xx日报、xx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扩大了“三下乡”活动的影响力,为“三下乡”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5、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期稳定性。

今年的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实践地政府的肯定,许多实践地所在乡政府都表示愿意与我校共同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

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篇10

一、充分认识乡(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难得的历史机遇。乡(镇)党委处于农村改革发展第一线,直接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职责。开展好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对于巩固和拓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强后劲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党委和广大党员要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的要求上来,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准确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贯彻“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的要求,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具体目标,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实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围绕解决发展信心不足、发展思路不清、片面追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机关党员重在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事关本乡(镇)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上形成共识;农村党员重在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着力澄清对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模糊认识,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植根基层、深入人心。

(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围绕解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产业结构调整不快、农民增收缓慢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惠农利民实事。围绕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保障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行路、饮水、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四)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围绕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社情民意掌控不够以及工作方式比较简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办法不多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乡村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切实把握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强化社会管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围绕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不强、处事不够公道、作风不够民主等方面的问题,着力引导乡村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弘扬新风正气,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树立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在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密切联系群众和廉洁自律方面作出表率。

(六)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围绕解决党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能力不适应、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着力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尤其要注重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

三、确定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

各乡(镇)党委要围绕全区“打造增长极、促进新跨越”的活动主题和“三问三强三提高”的活动载体,按照“把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富民惠民政策、体制机制成果通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基层”的要求,结合本乡(镇)改革、发展、稳定实际,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和载体,明确本乡(镇)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各个阶段的专项活动。

四、扎实抓好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

乡(镇)学习实践活动以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领导成员中的党员和乡(镇)机关支部、各村支部等党支部负责人为重点,全体党员参加。邀请人大、政府班子非党领导参加。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认真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有关精神、深入进行宣传发动、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要安排专门力量,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难点村”和流动党员的情况,初步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调整充实领导班子,配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要组织好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骨干的培训,对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进行集中培训。各乡(镇)党委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本乡(镇)提出的主题,结合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设计符合实际、有吸引力的实践载体。组织开好动员会,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要作动员报告,有针对性地搞好思想发动。

乡(镇)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从2009年9月开始,到2010年2月基本结束,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主要抓好学习讨论、调研走访两项工作。

认真抓好学习讨论。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的同时,要坚持从本乡(镇)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基层干部轮训、农村党员冬训等,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对农村党员,要按照“四个一”(联系乡(镇)的副县级以上领导作一次辅导报告,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一次动员讲话,请先进典型介绍一次经验,看一场介绍科学发展经验和做法的教育片)的要求,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团、文艺宣传队和理论辅导员的作用,采取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结对帮学、远程助教、大学生村干部领学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直观的方式,切实加强辅导。对文化程度低、年老体弱的党员和流动党员,可采取送学、帮学和寄送学习资料等方式组织好学习,保证学习全覆盖。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本乡(镇)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组织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形成科学发展共识。

深入进行调研走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研,并集中交流调研情况,梳理、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调研走访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让群众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两项工作。

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委要认真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站所党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本乡(镇)提出的主题,紧扣近年来本乡(镇)发展实践,深入查找个人和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专题组织生活会要请全体党员参加,党组织书记要按照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结合征求到的群众意见进行分析检查,其他党员要对群众意见和党组织的分析检查进行评议讨论,通过分析检查、评议讨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意识,明确整改方向。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要参加所在党支部和所联系的村党组织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指导员要列席所指导村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可适当邀请群众代表参加。

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党委领导班子要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反映本乡(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系统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工作。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召开党组织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听取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并报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审阅。乡(镇)站所党组织要对调研走访中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梳理,形成简要的分析检查材料,并在党组织全体党员会上宣读,为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或整改落实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或整改落实措施。乡(镇)党委要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按照查找出来问题的轻重缓急,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时限、措施和要求,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责任,为抓好整改落实提供依据。站所要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整改落实方案和整改落实措施要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承诺,接受监督。注意对农民群众需求作合理引导,防止做不切实际、无法落实、难以兑现的承诺。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通过努力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多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好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不搞花架子,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要重点解决发展思路、干部作风、工作方式以及改善民生、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党委要对本乡(镇)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重大民生问题进行集中梳理,由区实行联动整改;对需要区以上领导机关与基层单位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按照“精简、管用”的要求,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从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上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机关要重点从转变服务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和制度措施。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要适时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测评结果,及时做好总结工作。测评工作既要简便易行,又要真实可靠。可邀请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级派驻机构党员干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等参加。群众满意度低的地方,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补课”。对整改效果不好、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党委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乡(镇)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关系按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乡(镇)党委负责组织本乡(镇)学习实践活动,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在抓好自身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乡(镇)党委要注意邀请本乡(镇)党外负责人、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代表参加有关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二要加强检查指导。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乡(镇)派出指导检查组,乡(镇)党委要根据实际情况向村派出指导组或指导员。派出指导检查组和指导员时,要选派素质较高、熟悉农村基层工作的同志,提高检查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委班子成员要建立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并经常深系点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努力把联系点办成学习实践活动示范点。对农村流动党员,原则上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流出地党组织积极做好协助。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党委要在其秋收或春节返乡期间,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