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8:11

高校教学建议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需的数学知识和计算工具.在生源多元化趋势下,我们对文、理科各专业教学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以往经验,找出我院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一、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多元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我院学生来源分两类: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另一类是普通高考生,分文科生和理科生.高中文科、理科数学内容有差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内容及其难度又有较大差别,而进入我院的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链脱节,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数学能力.

一方面,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使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是高等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高等数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只顾讲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使用有关数学软件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很少使用其他辅助方法,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很少贴近生活.

3.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

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将重心转移到教学上,重管理轻科研;另一方面,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激励不够,教师不愿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还有个别教师在教学上投入不够,也影响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水平.

4.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

教学内容随教学时数不断变化,但始终没有对学生应该掌握知识的多少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没有区分度.教师只是为了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难点内容难以精讲细讲,很多内容只能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不清,讲不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5.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现有教材难度偏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关注数学理论,没有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到底哪些内容是对专业有用的没有明确规定,没有体现出以“够用”为度,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也没有标准;章节内容不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用到的高等数学知识没有讲,讲了的又没用;教材中例题容易,个别习题偏难,习题量少,类型单一,缺乏开放性、应用性和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6.数学教师缺乏专业课知识

数学教师只是从数学专业的角度讲授数学,缺乏高等数学的应用知识,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进行讲解.

二、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1.修订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针对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整合部分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达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到较多的实用知识.所以,先要编写符合专业特点的高等数学课程标准.

2.编写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实际的高等数学教材

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相同专业文、理科学生分开编班.近年来,我院组织有关专业教师和承担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一起商议,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及各专业对高等数学内容的需求,分别编写了文、理科高等数学教材.

3.结合专业,突出应用

高等数学内容要与专业课紧密相联,每个专业挑选本专业需要的学习模块,这样教学有针对性.尽可能地选取接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概念教学的引例,多选一些典型的案例,把数学内化到生产过程.在教学上要掌握够用的原则,一个知识点讲到什么程度要从专业教学的要求出发,高等数学教学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够用的数学知识.

4.引入数学实验,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等数学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减少对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学中充分挖掘和揭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法、以直代曲法、微元法等,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

6.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处理好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过渡与衔接

高等数学老师要了解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中学没讲的内容补充讲,如复数、极坐标及坐标方程都要专门介绍.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院既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人才,又要对现有教师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

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案例教学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督促与共同提高.

高校教学建议篇2

关键词教学二级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贵阳中医学院作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几所医药学类普通高等学校之一,随着近年招生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工作日益繁重,一级教学教务管理的各种问题日益突现。为了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真正发挥教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尝试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逐步实行教学二级管理。我校于2010年初步提出推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即学校一级的职能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院(部)作为学校下属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这种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及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扩大各二级学院部的办学自,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模式,建立以各院部为重心的管理机制。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体制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诸多环节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出现问题再所难免。主要出现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定位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将对我院教学二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力图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贵阳中医学院二级管理的现状

1.1二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贵阳中医学院的在校生人数从两年前的6000人到现在的1万多人,专业从9个专业21个方向增加为14个专业33个方向,教学管理人员从两年前的17人到现在的12人。各二级学院部虽有教务科,但是人员配备不足,很多院系只有一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传话人的作用,没有发挥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起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学生管理部分现在仍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时候学校教务处要直接面向学生和辅导员,教务处的教师成了二级学院的“兼职辅导员”,这很不利于学院的二级管理的推进。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贵阳中医学院虽然试推行二级管理制度,也做了一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事,如将排课、学生成绩打印、密码查询等事务放到了二级学院,但是至今仍没有建立明确的二级管理制度,到目前有二级管理制度影子的文件只有《贵阳中医学院教学秘书职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二级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由于没有制度的保障,各管理层面的职责就没有清晰的界定,学校各教学管理层面的管理定位不是很明确,没有明确地规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定位。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甚至教学教务处的管理人员都不知道自己明确的工作定位。所以目前学校的二级管理推行缓慢,教务处还是整天都在做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性教学管理的工作,有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的做法思想认识不到位。

1.3对二级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够

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从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改革必要性认识不够,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没有总体的认识,教务处对学校的二级管理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推行方法,二级学院也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对学校教务处推行的二级管理举措持有抵触情绪,使得教学二级管理推行十分缓慢。虽然有些文件里有规定学校教务处就是掌握学校整体的宏观管理,掌握方向的,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以至于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成了大包大揽的人,而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成了“会话筒”。

1.4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教学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多的性质,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我校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上,有的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及时认真还有创造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助手;而有的没有责任心,心思不在工作上,总是消极应付,总是不按时完成应做的工作,给整个的教学管理增加困难。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建议学校教学管理职能应当建立在“校院二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二级教学管理的现状,制定和完善校院(部)二级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制等。这样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切实做好;另一方面相关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才能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地运行,使教学工作纳入良性循环轨道,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化,是教学管理上的一项基本措施,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我院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体系,二级管理改革才会取得成功,才能使教学管理高效化、教学效果明显化。

2.2加强管专职的管理人员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一样是学校教学管理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教学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只是各自的职责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基层,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直接对各师生服务,也是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联络者。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加强各二级学院管理队伍的人员和工作能力的建设。

人员建设方面:目前各二级学院已有教务科这个教学管理岗,为了工作的方便,建议学校将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和学籍管理员分别设立。原因是教学包含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管理岗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如汇总整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整理教学档案,协助分管领导做好教学质量调查、教学检查等工作。而学籍管理岗主要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学生注册、学籍管理,各种考试安排、毕业生审核等等。分别设置教学管理岗和学籍管理岗,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好,有精力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的方法、规律,以充分发按其教学管理的功能。

工作能力方面: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实施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先进的管理意识和良好的工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建议学校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参与一些有益的教学研究会议和参与一些工作技能的培训,这样能多方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

2.3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务科的管理人员是学院基层教学单位院(部)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与二级学院(部)及师生这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链条,他们的工作从属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和本院(部)教学院长,受到双重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管理本院的教学事务,围绕教学活动主体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各个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才能各司其职,做好整个的教学管理工人作。

高校教学建议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学生

目前,高职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英语也被大多数高职院校列入必修课。大部分学生也看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学习上也非常主动,我们对此感到欣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招生策略,部分学生在高中等同等学历学校学习时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或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学习方法,无法提升学习成绩。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综合水平是比较低的,特别是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个体差异极大。

2.缺乏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应用环境

在我国,有一些学习、使用英语的环境,但学生却难以接触,比如,外企、外贸、外交等活动场所;再者,平时使用英语的人数和场合也不多,很多学生偏激地认为,学了也没地方用,因此,更不爱学习英语了;又或者,学了没有地方实践,太久没用,也忘光了。

3.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老师与领导都承认以往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开始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习惯以及学校的某些评价标准等诸多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上仍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这无疑给学生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另外,许多老师目前仍采用以语法为纲的教学方法,唯一不同的是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粉笔罢了,教学效果又岂能有多大的改善呢?

4.教材单一、杂乱,或过于强调“实用”,缺乏专业特点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内容、方法的知识载体。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或自考教材或由教师自编讲义,或是使用与学生实际水平,所学专业完全不配套的教材,导致了学生们学习困难,应用更难的尴尬窘境。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直接从高中、中专直接进入到学校的,他们在升学阶段时强调知识的吸入,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实用认知,以至于他们在高职就读期间就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怎样去适应现在的英语教学而无所适从。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实用”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因此,现在的高职院校开始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全盘英化,有的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套用国外的教材教法,完全忽略了语言环境这一客观事实,超过了实用的“度”,或者没有把握好“实用”的方向,与所学专业脱节。我们的学生是在中文的环境下学英文的,而所谓的“实用”都是些英语地区的,像购物、度假、打电话、旅游,等等。这让学生有种学无所用的感觉,更别说通过实践保持记忆了。

5.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为了解决“实用”这一矛盾,有些高职院校试图体现实用的职业特点,生搬硬套该职业的英文文献来组合教材,而一般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对该职业缺乏研究,缺乏专业背景,讲授专业英语的难度较大,只能生硬地进行翻译,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及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学习也难。从而突现出高职院校师资结构的问题,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师学历结构的优化,却忽视了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教师队伍只注重书本理论,对“双师型”的英语师资要求认识不足;另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太低,不求进取,教学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再者,学校的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需要,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再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也不再是中学英语与高校英语的延伸和复制,真正达到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权作“抛砖引玉”:

1.提高办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

现在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院校的收入,因此,相当一些院校只重视生源而忽略了办学质量,或者只注重学校的外表,而忽略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内在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整体水平的下降,因此,提高办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2.创造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创造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对于从小在汉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环境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创造和争取。以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要创造和赢得这样的学习环境并不难,我们现在有英语网站、英语广播、电视、电影、歌曲,还有英语演讲、各类英语新闻,等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如果学生能长期坚持利用这些便利的资源,并且主动、大胆地去创造环境,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在应用上,他们就会越来越娴熟。学校是教育的载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更是应该。因此,学校还应该通过开展和组织各种积极、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英语角、英语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进一步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及主动性,并养成习惯,这样学习的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3.改善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社会用人的现状使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英语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有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把英语当作一门技能来学习,就是为了目前和将来的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明确培养方向,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不断地强化英语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并尽可能地为学生联系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4.因材施教,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怎样去突破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尴尬处境,笔者认为,学校应主张“因材施教,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需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有梯度地为学生开发校本教材,这样即能体现职业特点,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学校的教学要求;另外,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的相关条例,有利于优化师资结构;最后,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师资力量。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教师必须把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雪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与对策[J].2005,(7).

[2]赵雨,吕永强.西北地区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2).

高校教学建议篇4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原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教学需求,改革与发展成为高中的长久之路。体育做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体育做为基础课程却是容易被忽视的。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培养,而在学校教育中体育的发展渠道相对较窄。长期以来,高中学校教育只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体育教育的存在,使体育教育摆脱不掉传统竞技体育的教学窠臼,难得改革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目前体育的教育现状,从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适合高中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中学校教育的作用。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的中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由于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高中的学生的增加,合格体育师资数量更加紧缺,教职人员配比和师生比例失调。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中长期以来多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运动为主设置体育课堂教学,如果把对学生的技能开发仅限于此,没有更新更多的项目引导,就不能照顾到学生个性能力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练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趣味性及新鲜感,制约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部分体育工作者、管理者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为教学而教学的误区里,忽略了体育教育功能内涵延伸的知识传递,不重视体育教育的后期效应,造成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体育活动从此画上了句号。

体育教学投入不足,设施建设滞后。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目前高中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比较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增加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器材等解决不了,往往使计划落空,出现了因缺乏必备的场地器材而导致一些项目的教学拥挤不堪,甚至根本没法开展的现象。

体育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高中一般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中的个性,不适应高中学生特点,没能围绕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身体机能特点进行设计开发体育课程,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不能脱离对学生体质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特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来开设体育课。

二、关于体育教学的建议

从培养兴趣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突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普修课形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吸收或引进有健身、康复、娱乐、休闲等功能的体育项目和选修课形式,把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列入到教学中,多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对抗性较强的教材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挖掘教材中的竞争、娱乐因素,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学生转换中具有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以发展个性、强化意识、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扩大选项范围,增加娱乐性强的休闲类项目,把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创新体育教学理念。要使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其要旨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者思想和观念做起,大胆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不能把体育教学仅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要始终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体育能力习惯。以适应将来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并将其纳入终身体育教育体系之中,发挥主干作用,使体育教育与教育现代化接轨。

加强体育教学硬件建设。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学部门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校园建设,因地制宜,采用“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自制器材等多种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既要逐年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同时体育部门也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根据高中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对于已达到要求的学校,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地器材的维护、使用和管理,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还可以添置一些课件、挂图,运用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完善办学条件。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自身建设。从目前的现实角度出发,可能大部分的学校很难配备足够的进行体育教学的专职体育教师。因此,应提倡根据各校实际广开渠道,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学院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有计划地调配和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并对师资结构进行整合,做好发展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与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在职研究生班、学位课程班等,大胆鼓励青年教师公平竞争。要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于骨干教师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自然形成上,而应有目的地积极加以培养,同时还应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学院教务部门应将体育课划分为考试科目而非考查科目,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要改革考核评定办法,考核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放在考核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上。还要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相结合,树立身心综合评价观,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高校教学建议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6-01

数学是高职院校众多专业的基础课。高职院校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目标的转变促使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从概念出发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转向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其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鉴于对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改革趋势的理解和初步实践,笔者就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改革

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改革在观念上应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着重体现综合、现代、实用的特点。综合,就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现代,就是指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技术、符合使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如一些简单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实用,就是指教学内容应服从不同专业的需要,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为此,将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分为以下三个模块并施以相应的教学要求:

基础模块内容为一元函数微积分部分,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及应用、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计算及应用。在教学要求上,可简化对理论的推导,精讲计算及应用,使学生掌握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同时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

技术模块内容大多为工程数学的实用内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必要的数学模块。包括幂级数与傅里叶级数模块、常微分方程模块、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模块、行列式与矩阵模块、概率与数理统计模块、多元函数微积分模块、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模块等。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熟练掌握计算和应用,要减少理论讲解,多举一些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例子。

数学实验模块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数学实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实验,围绕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数值功能和图形功能展示基本概念与结论,初步体验数学软件的强大实用性,如解方程、求极限、求导数、解微分方程等。第二部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的不同需要,数学实验可涉及到数值方法、数理统计、图论、复杂的微分方程、线性规划等;结合专业需求开设专门实验,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实验知识通过计算机独立地编程、计算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方面的训练将极大地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部分,综合实验,教师可以学生的专业为背景,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即案例),让学生体验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数学实验――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专业技能具有直接的意义。

辅助模块内容包括数学建模、运筹学优化方法简介等。运筹学在工程预算和企业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鉴别问题的性质、系统的目标及系统间变量的关系,利用数学方法对系统进行优化分析,它是比较实用的数学新分支。此外,数学建模也是数学的一个新分支,是与应用联系更紧密的综合数学。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运筹学方法、数学建模思想和一般步骤,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上内容可以是方法介绍,然后用计算机进行案例讲解和大数据量运算。对于这个模块,有条件的院校可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学上可适当降低要求,以强调锻炼为主。

以上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改革具有以下特点:(1)夯实最基本的微积分基础,将基础知识作为平台课程。(2)有针对性地介绍工程数学的一些分支内容,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专业理论的工具。(3)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动脑、应用数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教学方式的改革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高职院校,数学课课时是有限的,上述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传统内容相比并未减少,只是根据不同专业有所取舍而已。无疑,减少纯理论的推导论证、根据不同专业删减与该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等,可以节省不少课时,更重要的是将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大大改进了教学效果并提高了教学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演示直观,重点醒目,多方位传达信息,改进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利用视听合成技术强化学生的听课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实现计算机全程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开设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带有较强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以数学实验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能经常性地、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及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的意识,更科学、更便捷地处理各种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1)使数学思维(即逻辑思维)的过程视觉化、形象化,从而刺激大脑接受信息的兴奋点,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2)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人机对话。既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又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3、对教学改革所面临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教学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如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全程教学还没有真正到位,使改革教学方式、加大教学容量及进行数学实验实现起来非常困难;没有特别合适的、具有综合性的高职数学教材;数学课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电”。这些问题都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困难。

4、结 语

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但不能要求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逐步实现其合理性和高效性。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扩充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准,跟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改革与探索,使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教学更能适应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逐步实现由知识研究型向应用能力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团队;一体化

argumentationaboutteamdevelopmentofuniversitylaboratoryeducation

GaoZhichen,Chengpeiyan

Shanxifinanceandeconomyuniversity,taiyuan,030031,China

abstract:todevelopinnovativepersonnelactually,thisarticleexpoundsmeasurements,outcomes,problemsandsomecomprehensiverecommendationsinvolvingteamdevelopmentoflaboratoryeducationinShan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whichisindispensableandurgent.

Keywords:innovativepersonnel;teamoflaboratoryeducation;integration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08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开展高校的各项工作,而加强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以我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作研究,提出一些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1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及效果

1.1实验教学团队的建立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我校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整合实验室资源,成立了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并在原有教学队伍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成立了实验教学团队。实验教学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组成,以积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实验项目为主的实验教学指导组。如eRp实验教学团队成员来自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信息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不同的团队承担不同实验项目的开发、设计,并负责教学实施。也就是说,团队的组建由实验项目的需要确定。从根本上说,这完全是根据创新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各具优势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创新教育团队,它不仅是创新实验教学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改善了传统实验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构成的格局,使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指导教师与理论教师同台合作,一同进行实验辅导,实现了不同人员的大融合、大合作。这种大融合、大合作使教学队伍成员相互学习,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1.2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1.2.1团队协作―在互相学习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2003年,我们开设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试点班,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的主讲,都是抽调对该内容最熟悉的成员,其他成员起协助作用,并一同进行辅导。这种形式使大家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使教学水平整体得到了很大提高。

1.2.2项目驱动―开展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随着实训课程的成功开设,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了更加科学的教学环节,增加了eRp信息系统(软件)的实训部分。任何软件都有其局限性,完美无缺的软件是不存在的,只有不断地改进才会使其完善。我们根据使用的情况,针对软件和课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按照学科特点,分项目进行了二次开发。2005年,又成立了eRp虚拟教研室,扩大了团队人员,积极进行教材建设。2007年6月,在整合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了eRp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横跨5个学院的实验教学团队。先后编写实验指导教材、著作10余部,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课题10余项,30多篇。极大地提高了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1.2.3校企合作―提高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

团队成员到企业去“定岗实践”,参与企业生产、工艺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职工培训等,使团队成员紧密联系企业实际设计学生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团队成员和本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经常和企业各级主管交流。另一方面,我校拥有用友、金蝶、神州数码3个国内主流eRp软件应用平台,并不定期邀请软件设计人员和教师交流学习,由于设计人员每天直面企业管理各个层面,对企业管理有最新的体验和经验,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出要求,这对教师设计实验项目很有启发,对推动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1.3实验教学团队的教学实施

实验教学由实验教师单独辅导变成实验教学团队集体辅导,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去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补充,完全服务于理论教学。现在,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同其他人员一起辅导学生,是理论服务于实践,是理论教师服务于实验教学。同时,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会发现实验课比理论课有更多的优势,实验课本身就能学习、认识、理解理论知识,即认识世界,又能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除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实验课上比在理论课上学的理论知识更扎实、更牢固,更能灵活地应用,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寻求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如何做事、做人等理论课上无法学到的东西。这更增强了他们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动了理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1.4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eRp实验教学团队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实力,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07年获“金蝶全国大学生eRp大赛”北方区第一名;2007年4月,eRp综合实验室教改课题“eRp仿真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09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10年获得“‘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

2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观念陈旧

尽管我校在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按照理论与实验单独设课的方式进行,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已在很多大学应用,不论是实验教学,还是理论教学,利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直观教学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说,未来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正朝着理论与实验教学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实验教学人员,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的人员,都应该掌握现代化教育装备技术,这是大势所趋。而“计算机+应用软件”是很多高校实验室采用的建设模式,只要在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应用软件,就能进行相关的实验。在理论教学中,完全可利用一些模拟实验模拟现实场景进行直观性的教学活动。采用理论与实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从教学人员组成来看,许多高校理论教学人员是实验教学人员的许多倍(我校理论教学人员与实验教学人员之比约为19:1)。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本不是难事,可是许多理论教学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模拟教学不以为然,只有改变这种现状,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普遍提升。而我们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仅仅局限于实验教学,没有考虑理论教学的需要,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未来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这显然阻碍着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2制度的缺陷

在现实中,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实验室工作。其实,这与人事分配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以我校筹建eRp实验室为例,刚开始从各学院筹集人员时,没有人参加―许多人担心从事实验教学后会脱离教师岗位成为实验教学人员。最后,学校明确不改变其教师身份,才勉强从各学院中抽出10名教师。仅从名称上看,实验教学团队与实验教学队伍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却有一定的差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8小时坐班,处理实验室及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从事的实验教学课时只能折半计算,或限制教学课时,教学与技术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有力的考评体系。制度上的这些缺陷,给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3建设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议

在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吸纳相当数量的理论教学人员,使这些人员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引入模拟实验,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改善他们单纯说教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这不仅加强了实验教学,也改善了理论教学。因此,高校应把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当做提升整体教学队伍素质和能力的一件大事来抓。

3.1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的动力机制

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动力机制,以使这支队伍昌盛不衰。因实验教学团队是为实现某一实验项目(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实验)而组成的一个实验教学小组,其成员完全可以成为其他实验项目组的参与者。因此,学校要鼓励实验教学团队人员参与更多的实验项目,并对其实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使他们开发更多的实验项目,解决我们目前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实验项目缺乏的问题。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实验教学团队人员,按照工作年限和工作表现,给予不同的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并尽力地工作。如从事实验室工作满8年者,可享受中级职称的待遇;满16年者,可享受副高职称的待遇;满24年者,可享受正高职称的待遇。同时,应在实验技术系列中增加教授级的职称(消除职业差距),并实行跨系列晋升职称,即实验师可评副教授,讲师可评高级实验师,高级实验师可评正教授,从而稳定实验技术队伍。

3.2实验教学团队建设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任务,要与全校师资整体建设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有序进行。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整体的安排,就会出现低水平的多头建设,保证不了项目建设的质量。

3.3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要与高校教学改革相结合

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实验教学,也涉及理论教学。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实验项目的出现,不仅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是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如果理论教学与之脱节,就不可能提高整个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只有将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保证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并将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整体考虑,从而有效地、科学地组织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资源的有效配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

[2]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4-15.

[3]李淑芬.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途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37-38.

[4]赵晋琴.高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探讨.高等建筑教育[J].2010,2:154-157.

[5]张鸣.大学培养模式不改且勿奢谈学生创业[n].中国青年报,2009-03-23.

高校教学建议篇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61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9-0130-02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由来已久,从最初的体育锻炼到陶冶情操,再从其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丰富校园娱乐生活中,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校园体育运动及教学,从满足国家对发展体育运动的要求外,更多的是从增强国民体质上来获得推动。健美操运动以其轻快的节奏,简单易学的动作,以及不需要太多的场地设施,更接近大学生青春与活力的体现。然而,在当前高校健美操运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从推进高校体育与健康的协同发展上,积极探讨并提出有益的对策与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高校健美操运动课程设置现状

从部分高校健美操课程的设置来看,普及率达到100%,尤其是从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来说,健美操运动作为选项课程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从每学期课时安排来看,对于绝大多数高校的健美操课程都是以选项课来实施,结合各年级课程分配需要,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来选择,其课时所占份额多集中在一、二年级。从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来看,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健美操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对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促进了大众健美操的普及。在教学内容上,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较为薄弱,也与当前授课方式的局限性有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以大众化等级为主,对于竞技性健美操动作的学习相对较少。另外,从课程理论的教学来看,当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多以成套的健美操套路为主,或者是几种套路的组合,并没有从其系统性来人手,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在平时的训练和健身方法上,忽视了对学生科学健身的强调,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相对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健美操教学的有序提高和发展。对于健美操课程实践教学来看,其教学方法多以传统讲解为主,在内容多沿袭传统教学中的固定模式,在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选择自编节目内容上相对欠缺,如多从符合男性学生上对力量上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女生身体塑形方面的要求,在动作指导及创编中,缺乏对步伐、手臂等特色健美操运动的挖掘,在新颖性上显得不足。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对高校健美操课程学生方面的调查,在健美操认知上,很多学生能够从自身选修课程中来分配健美操学习时间,能够结合健美操知识来强化对自身体质及运动习惯的培养。然而对于健美操运动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还有些缺乏。对于健美操课程的喜好分析中,广大师生都将健美操作为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不仅仅是由于健美操对器械要求较低,更多的是学生从集体健美操运动中,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调节,增进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然而,对于徒手健美操主流化的发展,相对简单的大众化健美操运动也使得运动显得单一。如对于女生来说多以形体健美操为主,如拉丁健美操,这些可以从自身气质和形体塑造上满足其需要,对于男生多喜欢搏击性健美操,能够从力度和对抗性上增强其肌肉力量。从学习动机上来看,男生与女生在健美操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区别,女生多侧重于减肥、塑身、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看出,在健身运动中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与个性的体现。在健美操选项课程的学生性别比例分析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其内容开设多以满足女生的需求为主,同时在教授者方面多以女性教师为主,而对于男性健美操教师则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对健美操学习者性别比例的扩大。体育教学离不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构建,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其现状主要表现在:对于专业健美操教师的需求加大,而健美操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大,在学历特征上,以本科学历的师资为主,而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健美操师资较缺乏,再加上课程主修项目多以大众健美操为主,对于竞技性健美操的参与与学习者较少,在人员构成上多以女性教师为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性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在高校健美操师资队伍中,多以讲师为主,拥有教授职称的师资较少,从而暴露出师资组成及性别结构等方面的不足。

高校教学建议篇8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0)

【摘要】在多年大学数学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并建议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满意度

作者简介:刘婉贞(1972—),女,湖南沅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0背景

大学数学作为大学生入校以来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后继专业课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有益的尝试,但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这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学院进行的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还做的不够好[1-2]。主要原因有:虽然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设置,但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等仍按照理工科一般专业设置,并没有体现高等职业院校自身专业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3]。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专业特色鲜明。如国外不少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材(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值计算等)都增加了应用数学计算软件的内容,matlab等数学计算软件已成为对高等应用数学课程进行辅助教学的有益工具,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文献[4]通过阐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得出在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实验以及数学建模等开展大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改变高职数学教学方式.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对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

1教学改革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建议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教材建设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以考试为目的等问题[5-9]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制定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体系模式,并为该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制定了相应的策略。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对的大学数学的需求和将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制定以下方案:

1.1教材建设与教材的选择

现行教材多延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数学教材的体系,尽管为数众多的大学数学教材已经出版,但是大多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相关教材进行的修订,基于高等职业院的大学数学教材还比较少。随着各种计算机软件的推广,C语言、matlab等软件也被高职院校学生所熟知。邮局高职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将来的应用,为本专业服务。传统的以推到为主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在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建设中引入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改革,如基于以matlab为导向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atlab软件实验教学模式探究;计算方法与相应matlab,C语言等教学互助模式研究;运筹学与相应的软件eXCel和matlab交叉互学,分配课时时适当留出实验课时数。基于以上选择教材,这样将计算机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数学软件的教学嵌入数学课程中。这不仅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一边教一边学习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同时大学数学课程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探索与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特色,具体做法是在数学建模各个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理念,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实验化,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应用性小课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计算机和大型数学软件(如matlab、S-plus和spss等)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大型数学软件的训练与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数学软件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大大提高。

1.2教学方法及辅助手段的改善

1.2.1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使用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或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加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1.2.2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传统媒体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应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运用Cai课件,扩充教学的信息量。针对高等数学中抽象理论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尽量利用图形与之结合,阐述几何意义,使之直观化,目前,超过90%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结合板书的授课方法,提高了授课的效率,部分教师自行研制的ppt课件,精细、灵活、方便,使用效果好,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欢迎。

1.2.3建立教学互动网站

把制作好的大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编写的《大学数学教学指导书》,并将其以电子课件形式放在学校网站上,课题组成员定期做客网上回答学生的问题。便于学生自学以及学生和教师的沟通。

1.2.4交流和学习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习协作,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质量和理论素养,从而更好的为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服务。

1.2.5激励措施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数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于优秀选手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学生掌握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和具备良好软件工程素养;能够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能够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利用所学软件知识进行模型的求解。

1.2.6教学效果评价

设置学生满意度测评表,通过在线文件调查进行学生数学学习满意度评价,了解学生的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对各类评价指标打分,对教师教学评价,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结束语

针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和建议,以期望更多的教师为高职院校大学数学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出更好的方案,以培养大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并使其在学习大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软件,提高编程能力,成为不但(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04页)学会数学知识也会用数学知识指导实践的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应求,谢圣英.关于工科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J].大学数学,2014,30(1):53-55.

[2]靳正大.关于CmS92会议及加拿大、美国的高等数学教育改革[J].大学数学,1993,4.

[3]李薇.数学建模思想融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5,4:226-227.

[4]房小栋.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8):138-140.

[5]易同贸.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与研究[J].科教文汇,2014,21:39-40.

[6]郑学高,黄燕苹,刘传递,等.论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46-148.

[7]陆建秀,冯满云,付小勇.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建模竞赛与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0,17:63-64.

[8]林庄.数学建模教学与素质教育[J].引进与咨询,2005,12:44-45.

高校教学建议篇9

摘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意见和方案不一致,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首要问题。本文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建议

“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名录以来,作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代名词,其解构了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称谓,并逐渐重构了高等应用性造型艺术教育专业类别和课程,这主要是为了扩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使之能与国际特别是欧美相应的造型艺术的专业提法相应。然而,如若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转换并不能解决艺术学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与适应市场就业的导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然面临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转换,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既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设置和方式,也不能粗率地套用国外现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方法,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才是发展中的理性追求。

如若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那么,如何处理好“应用”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将课程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化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样,面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案。?

(一)取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主张将基础课程从艺术设计教学中驱除,从此艺术设计教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节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以增加设计科目的课时量,拓展应用教学的空间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能更有效地抓好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调度教学时空,扩大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落实。这是根据教学实际状态而采取的变革对策,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表现。有些专业教师时常感叹:“当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文化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更令人失望。”因此,与其勉强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愿意学、而且不容易学出成效的,不能快速或直接转化为设计技能或专业素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美术文化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等,还不如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特别是“电脑”的应用性设计软件等,如此而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显著一些。或许,这些应用性技能教学会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更直接、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性造型艺术的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多样,艺术设计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大幅增加。因此,没有艺术设计文化基础、没有基础造型能力、没有相应的专业基本素质等绝不可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艺术设计应用科目的学业。而且,作为向“高”“新”专业技能冲刺的平台,或者就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容置疑,一切艺术设计的应用性专业课程都需要依托一定的造型专业基础,没有专业基础,是根本学不好现代应用技术,学不会艺术设计的。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也许一些教师可逞一时之快,一些学生也可能会做雀跃之状。但是,这种教学思维,是违背教育的,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是难以脚踏实地地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层次追求的。很多教师反映,不少学生,甚至是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同学,时常感叹当年专业基础没有学扎实,给眼前的艺术设计工作造成障碍,十分后悔等。可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在时间与空间、教学力度上给予保证,削弱基础教学的思维和做法均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围绕的是同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资料显示,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约占专业应用课程总课时的1/3,可谓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不同的、极为对立的教学思考和做法。因此,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正确位置十分重要。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建议

艺术设计的专业本质是“设计”与“应用”,特别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和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在此前提下,深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有限的高等艺术设计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时空中,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僵持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首要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思维为我们教学时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行动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我们解决强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而有可能挤占专业应用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时空”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一)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

将艺术设计所有的专业应用课程划分为系列行动教学目标或“行动项目”,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分析项目,解决行动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和专业基础问题。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融入或“返还”到应用项目中,使之成为行动小组有待自主解决和探究的“课题”或问题。其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完全融合于“行动学习”课程,从形式上看二者的“争时占地”的教学矛盾也相应得到化解。在此,高等艺术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和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了。专业基础的问题都隐含在应用性行动教学之中,以“够使用、能发展”为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

不过还是要特别注意,此时专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学时空,完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专业基础的问题不会自行解决,有时还可能会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们教学的拦路虎。因此,如何构建有用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效率高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又成为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钻研的急切问题。

高校教学建议篇10

关键词高校流行音乐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中流行音乐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对于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法、教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文章主要就此问题提出了对于改进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摆正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应该正视流行音乐教育的作用,将之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当中来,虽然流行音乐的题材广泛,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样,但它经过实践的考验和艺术沉淀后,只有一部分流行音乐才能称之为经典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广泛的认同,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因此流行音乐应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到学校的实际课堂中,并且向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这老一代的音乐文化进行广泛吸收,而流行音乐也向老一代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利用流行音乐的介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吸收多方面的音乐艺术营养,而且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音乐的健康发展和普及。当我们传播音乐知识时,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让音乐课堂更快乐,更充实,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改革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的音乐课大多还是以鉴赏为主,讲解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课堂气氛也很难活跃起来。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的去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唱一点、跳一点、演奏一点,并且带动学生也跟着唱起来、跳起来,一些表现欲望强烈学生还可以登台演绎他们的作品。老师不但可以深入讲解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学生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课外和课间播放,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放松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合理规划音乐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的音乐课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几乎都一样,通常都是些音乐欣赏类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心理特点来设置课程。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的现状需求,利用流行音乐元素的特点,服务于高效率的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将熟悉的流行音乐融入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当中,挑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代紧密结合,运用一首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实际的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如利用多媒体,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并把谱例展示在课件上,结合识谱、节奏特点、速度、力度、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在声乐、器乐、合唱、舞蹈等技能类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和作品,了解和学习流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与传统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风格,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更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最后,还可以开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流行音乐欣赏课程,一方面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把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在体材、种类上进行补充和扩展。“流行音乐的种类非常广泛,但在大学生中只流行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就连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也都模仿大陆、港台著名歌星为主。如果能让学生对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进行系统地学习,掌握它们的演唱技巧与组合形式,对学生真正的认识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普通高校中,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健全,教学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专业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很难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交流、自学等各种渠道来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思想理念和业务素质,并及时的作用于教学实践。应该把流行音乐纳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出发,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来,为正确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做好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通过继续研修、自学等多种途径,主动地学习当代流行音乐及相关知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和一专多能的专业水平。

五、结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流行音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流行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更好的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合理性,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流行音乐教育,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课外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