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2:01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民族音乐教育;必要性;途径

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格与情感的载体与镜像,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对一个民族来讲,其母语文化音乐,一定意义上就是其民族的标志。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把自己母语文化音乐的传承放在首要的地位,非常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族音乐基础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的在世界文化漂泊,或不可挽救的消失在国际的文化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不了解这些民族音乐,就很难真正了解祖国丰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事实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实践与探索之路。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为代表的第一首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钢琴作品,至今活跃在舞台上;40年代以冼星海为代表的《黄河大合唱》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音乐作品一直为我国音乐界和广大群众所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音乐院校和高校音乐系科的相继建立,各民族院校普遍设置了民族器乐专业,开设了民族器乐课,有些高校的音乐系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一种民乐,称“国乐”课。大量民间音乐遗产得到挖掘、整理、传播,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刘天华的《空山鸟语》《病中吟》等。马思聪先生用小提琴奏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思乡曲》,丁善德的钢琴曲《晓风之午》,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卖杂货》《旱天雷》,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创作的作品仍在舞台上久盛不衰,他们为中国音乐的民族化作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声乐界的郭兰英、王昆、马玉涛、才旦卓玛等演唱的民歌为全国人民所喜爱。舞蹈界也出现了《丝路花雨》《宝莲灯》《鱼美人》等以民族素材或以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民族舞剧。音乐创作出现了大量的以民族调式为特点的声乐、器乐曲,如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等。继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之后,又出现了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歌剧的创作与演出,这些将民族化内容的表达方式与西洋管弦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至今仍在广泛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受欧洲音乐教育模式影响,以教授西方音乐体系的内容为主,造成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失。

1.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21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创新的需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传统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新的基础。纵观世界音乐发展史,大凡卓有成就的音乐家、演奏家无一不是在充分汲取和继承本民族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而有建树的。“钢琴诗人”肖邦就是吸收了波兰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出了不朽之作。斯美塔娜、德沃夏克、鲍罗丁、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民族音乐积累,也都是吸取了本民族音乐的营养,强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借鉴了民族音乐的音调、素材、风格、技巧创作出了经典传世之作。这些作品历久弥新,流传百世,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可以说,最具有民族性的音乐,才是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时代性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而鲜明的民族特征,在风格、调式、乐器演奏技巧方面都不同于西方音乐,其包含了许多西方音乐中没有的弹奏技术和音乐表现手法。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是由二声部五声性曲调的对位而创作出的一首近代中国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在与世界其他异质音乐文化的比较鉴赏中,了解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以母语音乐为基础,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

1.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专业不仅仅是技艺型人才,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因为音乐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技艺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民族音乐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格、情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抗战时期产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通过对《长征组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它对于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培养其审美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2.1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在大纲教材和教学方面应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极为丰富的音乐,应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的精华和风格编入教材,并将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安排足够的课时。

2.2在具体的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教学应表现在各个学科上,如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在舞蹈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习一些民族民间舞蹈,或尝试民族歌舞的编导;在和声课上,尽可能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视唱练耳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民歌或具有民族调式的乐曲;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上,让学生充分学习,演唱民歌和戏曲音乐;在器乐选修课上要让学生多选学民族器乐,并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可以通过举办民族音乐演唱会、知识竞赛、民族音乐文化讲座、中国作品欣赏讲座等形式营造学习民族音乐的氛围,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作品的演奏和音乐会的演出。考试曲目上应鼓励和提倡学生选择民族作品。对课程的设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各科目都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师生参加一些民间音乐活动(如歌会、民族采风、观摩戏曲等)。从情感上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兴趣。

参考文献

[1]陶敏霞.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与欣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2

【关键词】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素质教育

引言

音乐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充分抒发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可以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素质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而音乐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学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并且以音乐相关的教育活动来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行为。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实际上是超越音乐课程,甚至超越音乐本身的过程[2]。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也理所应当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然而,当代大学生在注重自己本专业的学习时,对自身艺术方面的修养比较忽视,大学生音乐方面的素养还有待提高。就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而言,我国高校应当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

1.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音乐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也是美育教育,其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对高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接受音乐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中就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则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音乐教育[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加大了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就我国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看,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下则是具体的分析:

1.1学生本身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忽视

在高校教育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受学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如音乐专题讲座、课堂讲授、参加音乐有关的社团、或者学生可以通过音乐选修课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换句话说,学生可以自愿选择上或者不上音乐课程,或者自愿去听音乐主题讲座。由于缺少一定的约束性,学生则很可能由于身边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去上音乐公选课。这种情况下,完全是凭借着学生的喜好去的。相对于音乐课程,大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自己的专业课程。因此,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往往并不是非常重视,甚至是忽视音乐素质教育。

1.2音乐素质教育中缺乏实践环节

根我国许多高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看,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是以欣赏为主,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往往是通过一些经典名曲讲授一些欣赏的理论知识、欣赏的技巧,或者让学生通过认真聆听一些音乐去感受音乐。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中,明显缺少了音乐实践环节。因此,音乐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学生的音乐素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4]。比如说,许多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连基本的乐理知识都没有,对各种乐器的认识更是一无所知。由此可见,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是存在极大不足的。

2.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建议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高校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而就如何提升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本文则有以下看法和建议:

2.1依据非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创新音乐素质教育内容

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音乐学习的很多时间,在音乐这一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层面,还需要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涉及到音乐相关的知识,例如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音高、音调、旋律、节奏等等,真正地教学生一些音乐方面的入门知识。依据非音乐专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学校和教师应当创新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觉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而在音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尽量选用欣赏价值比较高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其中既要有中国的音乐名曲,又要有国外的音乐名曲。

2.2加强学生对学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意识

在高校教育中,由于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就非音乐专业学生实行的音乐素质教育不具有、也不需要具有强制性。但是,音乐素质教育对非音乐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学生对学校开设或开展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从而加强学生对学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音乐社团开展一些音乐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其次,教师在音乐素质教育课堂中,也适当突出强调音乐素质教育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且创新家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等,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3.结语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都有一定的行动,例如增加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活动等等,经过近几年的行动,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并且也对大学生本身来说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影响。但是,我国高校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其现状还不容我们乐观,许多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本文提出的高校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也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还是希望能为高校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发展。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音乐素质教育很快就可以走上良性的运作轨道,走进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灵,真正发挥出音乐美育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芳.浅谈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12:233-234.

[2]和晓敏.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民族音乐,2009,04:87-89.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那么,这一层次的音乐教师应当具有哪些教学能力呢?在2015版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声乐作为独立的专业方向只存在于音乐表演专业中。音乐教育专业不再将声乐或任何一门器乐作为独立专业方向。这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一专多能”型教育人才的目标有着显著的不同。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用性、均衡性和适应性特点的“多能型”教育人才,才能更好的体现师范优势,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服务社会。

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新的专业设置里,声乐和器乐的比重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幼儿园和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将要面对的教学对象决定的。面对着三岁到十四、五岁的教学对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发现学生的天赋所在,如何引导学生拓展音乐技能。避免“一专”,发展“多能”,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这一教学能力。这就要求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必须要同时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能和一门器乐演奏。歌唱和钢琴应用最广,也最为实用,而其他乐器可根据个人能力有条件的选修,方能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要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技术超群,而是应当具有丰厚的音乐基础知识、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和在声乐和器乐都有涉猎并掌握一定水平技能的全面音乐教育人才。声乐和钢琴是音乐老师的基本教学手段,需具备比较完整并且灵活的弹奏与歌唱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和本科招生同步完成,只是用分数高低加以划分本、专层次。考取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仍是只会唱歌或者只会一门乐器。这一招生模式还是为高师“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的。没有兼顾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师资须具有“多能型”教学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对于报考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考生,从招生环节就应有目的进行筛选,招考科目里应将声乐和器乐技能考核放置同一水平进行测试,按专业特点设置招考科目。也就是,若兼报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术科加试,需另外单独进行。因为高职高专和高师培养的方向是不同的,高师突出学术性,高职突出应用性。

现行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是沿用本科的模式,根据专科的学制和教学要求略作调整,很显然,根据社会对音乐教师要求的变化以及职业类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的教学设置就很难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高师培养人才侧重学术性,偏重理论课程。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实用性。所以高职高专的课程安排上,实践课多于理论课,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声乐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应就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设置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包。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能力培养出发,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力的培养依托行之有效的大纲设计,大纲设计的核心就是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优势。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而且实践重于理论。

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活动应着手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独唱能力

独唱能力就是个人演唱的技术技巧能力,包含演唱技术和情感表达,谓之声情并茂。在演唱技术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即可。这样的考核标准,应依托一套相对固定的考核曲目库,该曲目库可根据实际教学状况运用一个阶段后做适当增删,形成动态调整模式。曲目库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当地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教学状况来制定。曲目库中的曲目首先应以单个学期为分割,将男女声曲目混合在一起编制,根据不断上升的年级学期,逐级提升曲目难度。其次每学期的曲目应分为必修曲目和选修曲目,用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在完成必修曲目的任务后,选修曲目也可由教师从曲目库以外自由选择。这就要求从学校教务管理层面和全市幼儿园、中小学形成互动交流。定期向学校反馈教学状况,作为调整声乐课教学内容的依据。在实践环节,除固定的期末考试外,还应鼓励学生开独唱音乐会或合作形式的演唱会。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充分了解最前沿的专业资讯,开拓学生视野。一方面提高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来更好地完成工作。艺无止境,专科学习只有三年,但尽量的提高专业技术技巧能力,多适应未来多变的教学环境会有极大的帮助。课程设置应作如下安排:任何音教专业的学生每周一节的一对一声乐专业课。着重训练声音演唱技术技巧。在实践课环节,开设声乐小组课,模拟教学课堂,让同学分组模拟教学设计幼儿园或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组织音乐活动,老师最后总结并提改进意见。

二、自弹自唱能力

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需要声乐课和即兴伴奏课相互配合,即兴伴奏课的教学内容应安排相当部分的声乐曲目伴奏作为教学内容,并在课上让同学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上报曲目,即兴伴奏老师根据每人的上报曲目,单独辅导有针对的训练,以提高同学的自弹自唱能力。在期末考核时,邀请声乐教师一同观摩,提出意见,实地指导学生的自弹自唱中出现的问题。自弹自唱水平的考核,也应编制一套曲目库,作为考核参考标准。就全国音乐教育专业而言,自弹自唱课已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并在一些院校有开设,而且相关的部级比赛也有设立。但该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普及率还不高,这多是由于师资不足造成的。自弹自唱能力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基本能力,是十分实用的。应配合声乐课,在三年学习中都有开设。笔者认为,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在《即兴伴奏》课程中,加入同等比例的《自弹自唱》内容,更为合理。

三、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阶段,有针对的培养教学能力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同学,要面对层次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搞好教学活动,呈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能力。幼儿园及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时期,从三到十几岁年龄的学生,嗓音会呈现多阶段的变化特征。主要分为童声阶段和变声阶段。也有发育较快的,会基本结束变声状态。每个人的声音变化会有一些不同,但变声期间一定要让学生充分保护好嗓音,注意休息。童声阶段大概会从四岁左右开始,到十岁左右。之后会有个别学生进入变声初期,延续至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的样子结束变声。童声阶段的声乐教学,应注重以音乐为中心,轻技巧,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处于童声的小朋友在理解能力和声音耐力方面远不如成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记忆力好,一旦正确的演唱习惯养成不容易变形。对于儿童声乐的教学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要比单纯的声音训练能力有时候更重要。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对旋律节奏的把控能力普遍而言都不是太强。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一方面要控制作品难度,选择三到六岁小朋友的嗓音承受范围内的作品。不应过多练习,以兴趣训练为主。另一方面,除个别歌唱天赋较突出的小朋友可做专门训练,进行独唱。多选择合唱的作品,用以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以及对嗓音的控制力,尽量做到旋律、节奏准确即可。小学阶段,是童声比较容易出成绩的阶段。孩子的身体进一步发育,嗓音的机能会有较大的提高,对旋律、节奏的控制力会大幅度提高。这一阶段还应以合唱训练为主,但要进行一对一的声音训练,发现好的声乐苗子,发掘学生的声乐天赋。适合合唱的同学可组建小型的合唱队,相对较多的进行训练。优秀的童声合唱团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阶段也会涌现出较多的有较强个人演唱能力的学生,应重点培养。作为美育教育,童声合唱和个人展示都是比较容易普及并且出成绩。中学阶段,多数学生的声音趋向成熟,处于变声期。这一阶段以保护为主,但也要因人而异。女声的变化相对男声在这一阶段较小,部分女声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混声教学,从而过渡到成人声乐阶段。如若变声期声音沙哑情况突出,必须要让学生休息。

针对教学对象多种情况,笔者认为应给同学们加开一门《儿童声乐演唱训练》课。介绍童声的生理特点,注意事项和训练手段。这门课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特别能帮助同学提高就业的适应力。同时开设《音乐教学法》,学会组织音乐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巍厦,《高等职业院校声乐演唱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4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 

[6]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5

基本乐科是培养和提高任何一种音乐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基本音乐素质”课程。由于长期以来,基本乐科均分别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基础课的基本乐科也就分别有了各自的教学目的。“基本乐理:基本乐理是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是所有音乐专业学习中最基础的理论。视唱练耳: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视唱、听音与节奏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与表现力,发展音乐听觉的记忆力;掌握正确的正确地音准、节奏和基本的情感表达能力;能视谱即唱歌曲和乐曲;能听辨、分析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音程、和弦、乐句、乐段和终止等方面的内容,达到能顺利分析和理解作品,掌握和表达作品,为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现状

“基本乐科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授的一门音乐基础课程。”因此,基本乐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视唱、练耳和乐理。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具有综合性是指:音乐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中还涉及到了有关和声、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且需要钢琴、声乐等音乐专业技巧的支撑;同时,学习基本乐科又对以上几门课程的学习和音乐专业技巧的提高起促进作用。这样,基本乐科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综合性,使学生能够完整的理解音乐要素之间的必要联系,获得较完整的音乐概念和结构框架,达到全面发展音乐素质的目的。2.渐进性和阶段性。基本乐科的学习过程具有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这是指基本乐科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即:建立了基本的音高、节奏、各种音程、和弦概念的初级阶段;对同主音大小调、转调练习、多声部练习以及少量现代音乐听觉分析有了较为深入理解的中级阶段;和对多媒体基本乐科课件的制作以及基本乐科教学法的学习的高级阶段。3.实践性。基本乐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有许多实践环节。可以说,基本乐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程。

三、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现状所引发的问题

我国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基本乐科教学中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但其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仍遵循这旧有的套路和思路,跟不上现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生源平均音乐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甚至相差悬殊。1998年以来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扩招,使得招生门槛降低,且音乐教育专业中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导致生源平均音乐素质下降。基本乐科的教学也受到波及。由于基本乐科的是以集体课的形式教学,扩招前,基本乐科教学的师生比是一比十几,扩招后十几人的小组改为四五十人的大班课。这样使得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相差悬殊,增加了基本乐科教学的难度。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科教学特点。传统基本乐科教育并未区分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教育,只是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减少了很多学习内容,缺乏“针对性”。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的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乐科教学所采用教材基本相同,或者只是在学习的深度上有所区别。例如:有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视唱学到调号为三升、三降或带变化音、转调的视唱,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二声部弹唱和现代音乐视唱。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基本乐科教材。3.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将基本乐科划分成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目前,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基本乐科将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本技能分别称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划分为两门课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任教。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基本乐科中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但忽视了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之间内在联系,缺乏整体性,产生了较多的重复教学,浪费师资,降低了课堂效率,不利于基本乐科教学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两门课的整合,否则割裂了基本乐科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基本乐科的学习将无从下手。4.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单一,缺乏多样化。传统基本乐科教学手段的老化,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教学设备也比较单一,利用黑板、粉笔和钢琴授课。

以传统的调式分析教学为例,普通师范院校的学生,面对乐谱大多很难在心中形成正确音乐形象,靠钢琴视奏,因为题量大,学习时间紧,也只能一带而过,支离破碎,很难每题都做到完整。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头脑里的音乐形象被教科书中的条条框框所替代。这样恶性循环,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基本乐科学习的兴趣。并且随着数字化音乐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武汉音乐学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大纲》。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6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尤其是音乐类的教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提升。钢琴是音乐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钢琴即兴伴奏则是音乐术中的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钢琴即兴伴奏能将音乐艺术更好地展现在听众面前。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成绩斐然,但其中的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却还处在初步阶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具体教学中经常出现重演奏、轻技术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钢琴即兴伴奏以及钢琴即兴伴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概况分析,具体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现状上探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构架。

二、钢琴即兴伴奏的概况

1.钢琴即兴伴奏的概念

钢琴即兴伴奏具体指的是在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伴奏者根据特定的旋律,再配上适宜的和声与音型,通过钢琴的演奏,使得表现出来的声乐与原本的音乐艺术形象较为契合,然后在即兴表演的情况下通过与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共同完成音乐艺术作品的形象陈述与表现。

总的来说,钢琴即兴伴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钢琴即兴伴奏者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其所需要表现出的音乐元素相对较多,这就给伴奏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个方面则是由于钢琴即兴伴奏对伴奏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即时性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伴奏者就必须要拥有较高的艺术能力水平,比如移调能力、和声织体的应用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

2.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

钢琴即兴伴奏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因此其在即时性上具有很明显的先天性优势,比如,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就可以弹奏出一首歌曲或乐曲,而且利用钢琴即兴伴奏还可以进行乐曲的创作,通过和声、曲式、织体等多方面的知识的结合运用,使得演奏风格多变,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移调弹奏。

钢琴即兴伴奏还是一种没有定性的演奏方式,不同的伴奏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伴奏方式,他们通过自己的编配方式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乐艺术,而且不同特色的编曲叠加起来又很好地体现出钢琴即兴伴奏的灵活性,现阶段许多的即兴伴奏乐曲并不一定逊色于正谱伴奏,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即兴伴奏者都是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而且这些即兴伴奏的音乐基本都是正谱伴奏的最初雏形。

三、钢琴即兴伴奏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钢琴即兴伴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背景表现形式,而已经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构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音乐专业整体素养以及伴奏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

现阶段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将钢琴即兴伴奏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当中,可以使得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能够更好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打动他们,在增加他们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提升他们的音乐艺术水平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而且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或乐谱若再配上钢琴即兴伴奏,不仅会提升其听觉效果,而且还会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会不断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个方面,将钢琴即兴伴奏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当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整体音响效果,起到非常震撼人心的作用,从而有效吸引了学生学习音乐专业的兴趣,当然要想更好地展现出音乐的整体音响效果,必须要钢琴即兴伴奏者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和敏感度,能够对音乐主旋律的风格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瞬间在脑海中勾勒出相应的钢琴织体,再配上高超的钢琴弹奏技巧将其即兴地演奏出来,因此,总的来说将钢琴即兴伴奏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现状

钢琴即兴伴奏自从1980年被正式纳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当中开始,到如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再加上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方面涌现出了许多的研究成果,这说明高校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有了一个较之过去更加全面充分的认识。经过相关调查,其中有90%的高校师生都认为钢琴即兴伴奏必须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还有待提高,其具体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重视程度仍旧不够

虽然现阶段的高校师生较之以往,对音乐专业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重视态度有所转变,但仍旧不够,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上,或者说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学生对此是可修可不修的,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学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一些主要课程上,在这种情况下钢琴即兴伴奏就常常会被忽略,而且由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年,即便教师要求学生严格学习,但迫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最后学习效果也很难达到理想水平。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声乐、钢琴等主要音乐课程,那么围绕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时间精力就有限,而且某些高校由于认识程度的偏差,认为社会对钢琴即兴伴奏人才的需求不大,不太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最终也导致这方面的教学很难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

2.教材课程设置有问题

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材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同高校有不同专业教材的情况,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下,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教材缺乏统一规范性以及权威性,严重阻碍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专业的发展,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基于这种情况,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教材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统一规范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合适的相匹配的教材,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另外,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课程设计上,还要结合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制定综合性的课程,在这方面某些高校为了彰显对这门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大一就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知识结构缺乏的缘故,导致学习起来难度大,最后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还存在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的情况。据有关调查显示,许多高校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师,于是就安排钢琴演奏教师来担任这方面专业课程的教学,而钢琴演奏教师虽然和钢琴即兴伴奏教师较为接近,但两者毕竟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引导,这对于学生的伴奏学习影响非常大,因此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阻碍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此,各大高校需要组建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团队,保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专业性。

4.教学方法落后

在许多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针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而正是由于其中一些过于落后的教学方法才导致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现阶段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集体授课主要针对的是全体大众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传授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个别辅导则主要针对的是个别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升。相比较而言,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比集体授课效果要好很多,但由于人数众多的原因,这种个别辅导不太容易实现,因此各大高校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需要制定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呈良性发展。

五、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构架

基于上述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各种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质量,组建一个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构架,实现钢琴即兴伴奏人才的全面培养与输出,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和后盾力。

1.着重加强高校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视

着重加强高校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视态度是做好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首要前提,与音乐表演专业不同的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不能只传授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因此,在学习声乐以及钢琴等专业课程时,对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的培养和学习也非常重要,而且对于专业学习钢琴即兴伴奏的学生来说,其伴奏能力的学习培养甚至超过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总之,加强高校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视态度是保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对此,高校可通过开办各种讲座、演讲、校内报刊或网站论坛等进行加强宣传,改变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观念,强化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认识程度,全面做好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编制统一的专业教材,提升教材权威性

针对许多高校关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教材不统一,各自为政的情况,教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材的编写和研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结合钢琴伴奏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出版统一且具有高度权威性的钢琴即兴伴奏教材,而且还可以将各大高校原本自有的专业教材拿来当作辅助资料使用。这样不仅在专业教材上统一了,而且其权威性也不会遭到质疑,有效防止了偏重于某一方面的情况出现,这对于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由于我国简谱较多且普遍,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在保证其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出其专业性,避免编写出来的教材学生看不懂,从而影响了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科学设置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课程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主要是以声乐课和钢琴课的知识为主,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是钢琴即兴伴奏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设置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时,其内容要尽量设置在声乐课和钢琴课的基本知识之后。同时,曲式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整体把握音乐结构和曲式规律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为以后的和声与织体的编排创造了有效条件,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设置还要尽量与音乐文体和曲式课程等理论知识相关联。另外,由于声乐课与钢琴课都是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设置时间上尽量不要设置在大一或大二这个时间段内,最好是从大三时开始设置,可以一直到大四毕业,在这两年的课时中可以设定每周有两节课时,而且规定具体上课的人数,最好以7~10人为主。

4.增加师资投入,建立高素质师资团队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主要实施者,而针对我国许多高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应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若还是坚持以钢琴演奏教师来代替钢琴即兴伴奏教师进行教学,将势必严重影响到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基于这个前提,我国各个高校应从多个渠道入手,从校外引进或招聘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增加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师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深度挖掘,可以侧重加强教师的和声以及键盘和声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关于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其即使代替钢琴即兴伴奏教师,也能很好地胜任这工作。

最后,作为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全面的帮助和辅导,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保证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5.创新改革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高校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来说非常重要,针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以及完善。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束缚,在音乐教育专业中,演奏是即兴伴奏的基础,其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即兴伴奏的表演情况,而在这方面和声是即兴伴奏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即兴伴奏的灵魂,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和声的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情感以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将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有机整合在一起,在集体授课上可以由伴奏教师来负责讲解理论知识和布置相关作业,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抽查,以检验学生对即兴伴奏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在个别辅导上则可以由钢琴教师来负责,具体对学生的弹奏情况进行检查和纠正,保证其伴奏时的细节不出现问题。通过这种有机整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钢琴即兴伴奏,以及钢琴即兴伴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概况分析,具体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现状上探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构架,并具体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有效构架方法,即着重加强高校师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视,编制统一的专业教材,提升教材权威性,科学设置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课程,增加师资投入,建立高素质师资团队以及创新改革钢琴即兴伴奏的教w方法,同时也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对我国高校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蒙.安徽省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7):264-265.

[2]陈蕊.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同行,2016(06):67.

[3]赵元.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策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2):187-188.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课程在中小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要责任,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及家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对音乐教育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为了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质量,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定位不够明确

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而且更应该突出对师范性的培养,即要注重师范人才教学技能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重视专业性和师范性培养,即要同时加强对学生音乐表演、音乐文化等职业能力与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教学技能培养。但是,从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来看,过于侧重专业性的特点,对师范性、学科性等特点没有全面重视,而这种课程体系是不适应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高师院校音乐课程体系定位上的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某些技能、经验方面比较欠缺,无法达到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要求。

2.专业必修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有待加强

不管在什么学科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性都是很关键的。一门学科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考虑到内部知识点及知识板块方面的融合度,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分析当前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就会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种学科中或学科间的衔接性是明显不够的,尤其是在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之间,可谓是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比如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等等。

3.专业选修课程缺乏创新性

高校专业选修课应该以拓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目的,其设置要以专业必修课为基础。为了实现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管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在设置方面都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专业化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纵观目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体现专业性的同时,却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例如在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深度和广度过于狭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注重多元化,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

4.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针对性不够突出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足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而这与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是有自己突出的特点的,它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彩,但是通过研究现行的高师院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于本学科课程教学特殊性的认识明显不足。音乐课程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更侧重于在唱跳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等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音乐技能课程与师范教育类课程明显区别开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音乐技能方面很优秀,但是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特殊性明显把握不足,这就使得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1.明确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定位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的重任。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师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就要定位于师范性与发展性。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而发展性则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人才的职业发展要求。具体而言,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基本音乐教师人才的任务,但同时对于音乐教师终身从教的职业发展问题也有更多的关注。高师院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对音乐课程教育专业体系进行定位。此外,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本专业是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音乐教师为目标的,它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培养出来的师资能够顺利进入音乐教育岗位,高师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

2.注重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在注重设计规划及保障措施跟进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通过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的在职或离岗培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及音乐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进而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

许多高师院校在进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很难做到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并重。总的来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的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优势学科,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许多高师院校的实践也证明,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另外,学科建设的成果与教材建设也是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赖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校本教材,编制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教材,以满足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4.把实验实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要更好地促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要从教学质量的反馈中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把音乐教育的实验实训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实训当中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师院校都无法经常性开展演出、竞赛等音乐教育实训活动,而且许多高师院校也缺乏把学生的课外实验实训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音乐教学理论在实际中的推广和应用。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就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实验实训活动,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另外,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还要从管理机制和教学评价两个方面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进行音乐课程建设的成效评价,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师资的重任,在中小学对音乐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师院校只有在正确定位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清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优势,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为中小学提供更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J].音乐探索,2010(2).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音乐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音乐课程历来是我国幼师学校普遍的教学传统。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在高职院校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等还没有及时调整,与原中等师范的音乐课程大同小异,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提高学前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必须从课程改革这个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脱节。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整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训练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教与学、教与做的脱节。音乐教学不能主动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需要,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单科技能的训练上,忽视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音乐课程诸科目之间缺乏协调。音乐教学各科目之间划分过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影响了各科目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较单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相对滞后,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鉴于音乐素质和能力在幼儿教师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提高音乐能力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当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门的音乐教师或音乐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能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音乐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能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应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素养、音乐能力。这应是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内容摘要】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高职院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时调整到位,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音乐,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儿音乐材料,能够灵活选择运用音乐素材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魅力;二是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去处理和表现歌曲,能够组织开展幼儿歌舞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是具备基本的创作、改编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根据幼儿音乐表演、歌舞活动的需要进行音乐编创工作,运用音乐手段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按照上述目标定位进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从事学前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传播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优先注重的方面。构建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必须以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出发,整合构建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科学性原则。即应遵照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在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紧紧抓住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感受性、表情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把“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3.师范性原则。学前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师资,必须突出师范性。应按照音乐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师。

4.实践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均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实践需要为主线;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性真正得到体现和强化,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的束缚。

5.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意指改变传统学科分工过细、相互脱节的弊端,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科过多过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负担加重、效率低下。强调课程整合就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以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新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组织音乐活动的难度更大,对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笔者在调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过去音乐各学科划分过细、相互脱节等问题,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才能为其毕业后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1.整合课程内容,开设音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整合”“渗透”的理念,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例如,声乐综合课程可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理论与演唱技术、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幼儿歌唱教学、合唱与指挥等内容整合起来,在抓好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掌握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向其他方面扩展;器乐综合课程可将器乐基本知识与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歌曲即兴伴奏与编配、幼儿打击乐编配与组织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器乐基本知识、作品鉴赏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融合,为器乐合奏的分析、编配、组织奠定基础。由于这种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学生能在对音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也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拓展学习广度,创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广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讨和好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里所说的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而设计开展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幼儿园音乐、语言、美术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与幼儿音乐、舞蹈音乐的创编,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等方面设计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把知识拓展、理论提高、实践探索和能力增强有机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段开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加强音乐知识综合运用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更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延伸学习深度,广设音乐选修课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而选修课则可以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开设钢琴、吉他、手风琴以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技能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在艺术技能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高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合唱指挥、miDi作曲、乐谱打印等实践性、操作性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音乐应用能力;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史、流行音乐等知识性、趣味性选修课,可以宣传普及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当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4.突出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适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环节比重,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是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拿出一定的课时安排见习活动,就某类音乐技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观摩与体验;或聘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参与幼儿音乐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把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教育实习、顶岗锻炼活动的指导。突出抓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组织好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参加顶岗锻炼,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等。四是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场景和情境,体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学比较熟悉,能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9

关键词:赣州音乐;音乐专业;乡土音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J60-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赣州市地处华东江西省南部位置,因此也被称之为赣南,它位于赣江上游,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江南的政治、经济重镇,此地曾经留下文天祥、海瑞、辛弃疾等一系列名人的身影,特别是赣州为全国三大重要客家聚居区之一,地域特色明显,其中的音乐文化更是精华荟萃,值得珍视。对于赣州地方高校来说,其本身即具有知识传承的责任和功能,与此同时在知识传播的普遍性方面也独具优势,因此,若想让赣州乡土音乐文化得到顺利传承,就一定要注意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做法,也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做法。

一、让乡土音乐融入到教材之中

赣州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弘扬乡土音乐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其中的先行策略应当在于教材的编写工作,以妥善的教材编写为引导,再做后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便会顺畅很多。对此,建议从下述两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需要关注对赣州本地乡土音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使之成为教材编写的重要资料来源。也就是说,挖掘和保护并重,整理和修复同步进行,是后续教育和传承的先决条件,也是拯救濒危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在我国众多的地方与民族音乐文化里面,有很多正处在濒临失传的状态,其中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江西赣州就显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赣州地方音乐曾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可是现在因为受到来自于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冲击,面临着濒临灭亡的状况,观众流失、演员不足,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山歌,原本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如今却却渐渐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乡土音乐具有一节口头文化遗产的共性,传承困难、易于流失,收集和拯救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高校需要关注将乡土音乐融入教育文本之中。若想做好教育工作,教材需要先行完成。高校在广泛收集乡土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编写出更具地方音乐特色的文本材料,以适应赣州本地音乐教育的实情。这样做也是与我国教育实际状态相符的,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使用统一的教材进行高等教育并不理想,因此赣州高校以赣州音乐为基础,比如说融入客家山歌、大堂音乐等,便可以较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起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二、采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下述几项教学内容中,均可以将地域音乐特色彰显出来。第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富有乡土特色的山歌、戏曲等素材,有机地融入进来,让学生基于本地特色,形成差异化的演唱风格。第二,在钢琴课教学时,也可以适当融入一些乡土特色曲目,在演奏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乡土风格音乐是如何展现其演奏技巧的,分析钢琴这类西洋乐器,同乡土音乐结合的优化可能性,而这些,当然是需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以不断探索的。在教学时,教师要让所有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多接触赣州本地音乐,从而增强领悟乡土音乐文化魅力的能力。第三,在高校音乐专业中,视唱练耳是一门必修课同,教师当然也可以在本课中融入富于乡土特色旋律的练习,并利用视听分辨的办法,系统了解地方音乐的特色和创作技巧。第四,在拓展性的舞蹈课里面,则可以充分融入本地歌舞音乐的特色,使之成为学生排演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不但音乐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节奏感强、运动量适中,会让学生产生较好的本土音乐文化体验。第五,在作曲课里面,教师同样可以和学生一道基于特色教材,对乡土音乐作出科学的音乐理论分析,让学生站在创作技巧、音乐本体角度深层次理解乡土音乐。

三、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环境建设

现代化教育理念必须关注到校园文化里面包含的大量隐性文化内容,从而彻底更新教育客体即学生是“无知”或者“不成熟”的人这种错误观念,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杜绝空话和套话的僵化思路,使乡土音乐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从而保证文化传承的灵活性。从另一方面来讲,90后高校学生思维方式及文化性格等,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大,也会对不良环境降低分析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校园文化建设恰可以弥补此类弊端,使乡土音乐文化从音乐课堂教育中延伸出来,进一步走到学生生活中去。比如在赣州本地举办客家山歌表演艺术节,即可以起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作用,同时也让客家山歌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得以复苏,可谓一举而两得。另外,高等院校积极谋划组建乡土音乐爱好者的社团或者协会,也同样有利于本地乡土音乐的推广,而像地方特色音乐的系列讲座、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寻访、以音乐传承为核心的田野调查及采风等项工作,同样可以视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给深入了解、学习、研究赣州乡土音乐文化提供宝贵的实践契机,能够全方位拓展课内与课外教育成果,保证本地音乐文化的深入人心。

四、总结

乡土音乐若想得到发展传承,首先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地方高等院校在音乐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利用吸取本地乡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方式,完善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工作,同时利用将科研向音乐教育方向转化的契机,坚持将民族和民间文化宝贵资源,视为面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未来实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笛.学校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略探――以长沙地区为例[J].艺海,2016,05:13-15.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篇10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新课改推行后对高校的各个专业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音乐教学对于幼儿教学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高校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专业型幼儿教学人才的职责,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本文将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音乐能力进行有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