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十篇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十篇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4:00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一、引言

“风暴”、“地震”、“海啸”,人们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近来的金融危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部覆灭,美国保险巨头aiG被政府接管,美国金融业陷入新一轮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虽未对中国保险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但却引起了我们对加强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保险集团风险,事关社会保障体系安全、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保险集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及时消除阻碍集团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更有着极其的重要意义。

二、聚焦国内――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能处于初级阶段,保险业风险管理无论是在体制政策的技术层面还是在文化认识的意识层面都存在着很多有待商榷与亟待改进之处。具体说来,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保险公司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地位不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较晚、应用相对滞后,同时常存侥幸心理,应付风险管理。保险业白热化的激烈角逐助长了各公司高管“睁眼谈业绩闭眼谈品质”的不良风气。一味的追求速度的增长而忽视了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我国保险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我国保险集团普遍认为风险控制只是执行层面的具体工作,不重视制定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政策。各部门难以统一和协调,风险管理政策难以贯彻实施。

第二,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机制落后,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只注重单个、关键的风险,然而平时看似不太重要的风险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棘手的危机。这种片面的风险管理模式忽视了对风险整体的把握以及各个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无疑会产生很多有时甚至致命的风险管理漏洞。

第三,我国保险公司的重速度轻质量的短期行为风气盛行,承保理赔风险表现突出。目前各保险公司重业务轻规模的现象依然严重。为了追求业绩、违反授权规定而擅自签单承保等一些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过度承保的风险长期存在。与此同时,各保险公司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招兵买马而忽略了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责任意识的考核,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从而为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第四,我国保险公司存在较大投资以及资金管理的风险。有些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预计偏低,投资收益率并不理想,造成公司资产无谓流失。违规的资金运用、长期大量呆账的积累都会导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致使资金管理存在较大风险。

三、放眼世界――国外保险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措施浅析

与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发展的短暂历史相比,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措施更为先进与科学,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一、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将风险管理上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能够使保险公司理性控制风险、合理配置资源、维持企业的良好运转、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国外保险公司致力于在企业内部持续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第二、不断优化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国外保险公司致力于建立以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直接领导,以各部门为独立的风险管理单位同时各个部门相互联系的风险管理系统,保证了风险管理的高效与完整。与此同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人,切实保证每位员工都要为其引发的风险承担责任,这种彻底的责任负责制度能有效的从根本上抑制违规操作风险的发生。

第三、注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计量化和模型化发展成为趋势。国外保险公司非常重视计量模型、it技术等高水平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不断更新风险管理方法,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风险管理之中,精确以及科学的控制风险管理水平。

第四、高度重视对资本的监管,保证充足偿付资金。国外保险公司通过对风险以及收益进行精确地计量,重视加强对资本的管理,使得公司能够在极端的市场运营条件下,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营。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避免保险公司发生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了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资本的合理配置效率,达到收益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四、洋为中用――提高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2007至2017年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这为保险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更好地抓住这一有利发展时机,我国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保险(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经验,加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鉴于此,结合保险公司的自身经营特点,本文提出了关于构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第一、加深认识、树立理念,努力培育健全的风险管理文化。

保险公司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统一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增强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基本理念;定期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以及控制方式等内容的培训,逐步树立“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此外,高级管理人员应树立“风险管理从高层做起”的理念,做到身体力行,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从而在整个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第二、健全机制、责任到人,深层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保险公司应在集团层面设立专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风险管理责任人,负责风险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风险管理相关事务工作,并配备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及业务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建立公司内部、总公司和子公司、甚至保险公司与各个相关行业之间关于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政策修正的制度,积极加强各个风险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为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第三、顾全大局、克服短视,积极加强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控制。

保险业应实行内部控制、同业互督与政府监管三管齐下的监督模式。公司内部严格核保,风险事故责任到人,从根本上遏制片面追求业绩忽视保单质量而违规签单的事件发生;整个行业建立互相监督的机制,及时压制各公司因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放松承保条件的恶性竞争行为;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上对全行业进行分类监管,即根据包括偿付能力、信用评级等一系列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将保险公司划分为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保险公司采用不同的监管办法。对优秀的公司采用相应的激励优惠政策,对较差的公司采用相应的鞭策机制。这样的监督模式从多个层面有效抑制了短期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克服了不符合投保条件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恶意投保引发纠纷的现象。

第四、谨慎投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对资产风险的管理。

保险公司应定期、及时的对资产风险进行评估,积极引用先进的it技术以及计量软件精确地对资产进行管理,科学测定准备金率,既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又能将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同时,保险公司应选用多种资产组合进行风险分散,资产证券化、风险自留以及避险交易等都应纳入保险公司考虑的范畴是资本持有量达到最佳,资本利用效果达到最好。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风险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凸显,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即是明证。这也意味着保险业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加强与改进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状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了亟待加强的问题。我国保险公司应从提高认识、培养意识入手,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由此提高我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保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正常运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君:论我国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3(03)

[2]魏卓:完善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3)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二、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三、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四、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五、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六、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盛和泰.国外保险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及建议[J].金融电子化,2008(5)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3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二、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三、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四、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五、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六、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盛和泰.国外保险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及建议[J].金融电子化,2008(5)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导论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混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结构与经营也比一般金融机构复杂,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发生风险后化解的难度与成本也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大。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巨大规模和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一旦金融控股公司发生问题,必将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波动。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对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来说,内部控制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还可以为潜在的控股公司或者集团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些思路。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风险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控制着众多的专业化金融子公司,与一般金融机构相比,它所引发的风险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资本金重复计算、系统性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三个方面。

1.资本金重复计算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这样,一笔从集团外注入的资本金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反映,造成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如果子公司又用该笔资本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将被多次计算;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有股份,造成股权结构混乱及资本金多次计算。由于只有来自集团外部的资本金才能抵补集团的整体风险,因此,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同一笔资本金被用来抵御多家公司的风险,显然是不适当的。

2.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个涉及多种金融领域的金融混合体,其所引发的风险会因为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而在系统内逐渐聚集,并迅速蔓延开来。金融控股公司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聚集的可能性:金融控股公司为集团建立的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客户服务中心、统一销售渠道,虽然降低了整体运营成本,但是,子公司存在的风险也可能借此通道向母公司不断聚集,在一个机构内发生的失误和可能发生的危机或破产,其危害和影响原本仅限于自身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但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就会向母公司集中风险并蔓延危害。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总体经营上倾向于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影响到全部子公司,错误迅速覆盖整个系统。

3.内部控制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其经营和组织方面难于被监察和控制,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风险有诸多方面,但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最为密切的风险是内部交易。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控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彼此关系紧密,相互往来交易势所难免,其种类主要有:交叉持股、集团内公司间之相互交易行为、集团内公司自同属集团内公司取得保证、贷款或其他担保承诺、集团成员间之资产买卖行为、以再保险的方式所为之风险转移、集团成员间就第三人关系风险之转移交易等。这类交易常伴随风险的传递与聚集,最终形成集团的整体经营风险,危及集团的经营安全与稳健运行。

(二)

(2)提高控股公司及所属金融子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的透明度,保证对内对外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3)实现在风险—收益均衡下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价值的最大化。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通过建立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机制,使得公司运营在风险环境中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均衡与协同。

(二)树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1.平衡风险和收益,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同样并不是要消除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因素、风险来源,而是在于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决策、管理、操作政策和程序,保证在风险—收益平衡下实现整个集团价值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保证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2.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又决不单单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是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

3.风险管理独立和透明

独立和透明是一套好的风险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条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独立性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估职责的独立性。独立运作的风险管理部门意味着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建立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体制,明确各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金融控股公司应成立隶属于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同事会领导下指挥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控股公司董事会:是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层,确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与回报要求;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制定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监控重大风险,审批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程序、方法等;控股公司风险管理部:负责落实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政策,指导子公司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子公司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程序;规划控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控;对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管理。

第二层级:各子公司建立风险管理委员、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集中、全面的管理子公司的风险;实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设计监督三项主要职能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子公司层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控股公司统一风险管理政策下,规划子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审批资本分配和风险限额。

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子公司风险管理的执行机构,受自公司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全面管理子公司各类风险:根据集团战略拟定子公司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及标准;对子公司日常的各类风险进行动态的测量和监督,并及时向集团风险管理部门和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针对风险来源的具体控制办法;建立子公司有效的事后补救机制;管理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人员。

第三层级:子公司内部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架构。各子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由子公司直接管理并委派风险主管。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以及下属分支机构的风险主管虽然是集团风险管理系统组织架构的基层单位,但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他们具有相当自主的、对各部门及分支机构业务风险和资金风险进行管理的权力,其职责主要有:督促子公司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正确实施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措施;向子公司风险管理分部提供精确、及时的风险信息等。

四、结论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5

金融业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资本消耗比较快、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是因为发展的速度太快造成资金不足的现象,这是保险公司要面临的重要难题。伴随中国发展程度不断的加深,以及保险市场的更深层次的开放,国内保险机构即将面临的竞争越加激烈,保险金融方面的集团采用综合经营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其产生的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除了防范风险之外,还有包括减轻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一些措施。风险管理是一门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的分析管理形成一个新阶段的管理科学。与之前的风险管理相比较,新阶段的风险管理最显著特点是具有风险处理机制,出现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的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

当前出现很多国际金融的机构利用经济资本这个工具对金融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国家的银监会已经开始探究“资本工具的创新”的相关问题,关于资本工具的创新配套对策进行一个前期的研究。在国际上,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金融机构实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已经成为主流的趋势。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征特点分析

(一)分析平安保险公司的经有状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平安保险公司建立以保险作为核心,非保险金融的业务的单元增加了综合经营的模式,以此实现盈利多元化。再者,综合经营的业务板块间交叉的增多,保险公司资本的使用率开始不断提升。但因为企业新业务单元的增多,而总资本方面的规模不断膨胀,这使得经营企业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增加。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点

1.资金不足:我国的保险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投资的种类少,投资的组合复杂度低,因此保险企业在运用资金方式也较单一。而平安保险公司也一样存在这种类似的问题。

2.风险类型一般为投资风险:随着我国的保险业务不断在拓展,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不再只局限于保险,更多的都是走向投资,以此达到企业的最大价值化。但是企业也要面临的风险由保险的风险转向投资的风险。

3.风险管理方式落后:保险公司有关的风险措施依然是传统业务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没有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对风险的管理也缺乏有效性和时效性。

4.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保险公司要面临的困难是投资决策增多,这使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经济资本理论的风险管理运用

经济资本的管理已发展成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和整体风险度量三方面的管理体系,而经济资本的管理是先进管理工具。经济资本是作为风险评价的重要参照,这在风险管理的应用中主要概括成下面几点:

1.产品的风险评估。应用经济资本的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保险产品,可量化保险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2.公司的资本预算,经济的资本理论要确保公司的经营计划能够正常实施。

3.影响企业保险产品的定价。经济资本的水平能影响到产品的成本,间接地影响到了产品价格。

4.评估风险的限额。若经济资本计算对风险做出一定的回应时,评估的风险限额就会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5.绩效的评估。经济资本的应用能简化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估的流程,进而可以更好地区服务财务。

四、利用经济资本来管理保险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过去的保险业务发展具有“轻效益、重规模”的特点,没有实现企业保险业务的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现在的保险公司更重视在保险业务方面的发展之路,业务速度被放缓,积极调整公司业务的发展结构,致力于提高盈利的能力水平,重视业务实现效益和速度的相结合。

(二)发展以保险业为核心的综合经营模式

加强企业的保险业务板块的建设,推动保险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产寿保险盈利的能力。国内外的案例说明,保险业务依然是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保险业务需要实现健康的发展道路:其一,自身贡献的利润比较高;其二,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资产管理的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运转资金;其三,提高盈利水平,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资本的实力,对业务的板块扩展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三)加强后援集中化的建设

后援集中化的建设将会提高投资、保险和金融等板块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度,以此促进交叉销售事业的发展,创新新的产品,创新服务,提高其余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每个业务的板块运营效率,降低其余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促进各个业务单元的协调效益的发挥。

(四)金融板块格局多元化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建立多元的盈利格局时,要注重金融业务的板块建设。基金、证券和信托等的金融机构在直接融资的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快速提高保险金融的集团贡献盈利、整体实力方面有其他业务不具备的好处。我国长久存在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将是未来发挥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利率市场的改革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间接融资的比率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上升,这将为证券业、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总而言之,目前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方法,总的来说,主要有资产负债的管理、经济资本的管理和经济偿付能力的管理,在这些类型中有想通之处,风险管理方面有殊途同归,而且许多方法都是可以间接或直接利用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保险金融企业集团可从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每个阶段对企业风险的承受能力来出发,通过正确风险偏好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或者综合地使用一些相关的方法。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的专业技术方法和模型的要求,依照集团统一的机制运营系统,依靠现代技术的支撑。实现分析和监测各个资产负债的匹配状况,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进行管控工作,找到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增值的契合点,实现企业资产管理的各个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晓燕,姚云良.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43(4):74.

[2]易志刚,易中懿.基于经济资本管理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研究[J].经济问题,2013,37(5):53.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7

关键词:综合经营;金融风险;监管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1-0043-04

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突破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合作,对有效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意义重大。

一、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一)金融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出现

金融业经营的是货币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金融资产流动性非常强,货币资产相互转换十分便利,比如贷款可以证券化,开放式基金和银行存款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替代,保险业务兼备投资和储蓄功能等。同时,由于金融资产具有弱相关性和弱专用性的特点,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发挥相近的作用,强化各市场之间的关联和互补。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综合经营更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延伸了金融的内涵,金融已不仅仅是资金融通和创造信用机制,更是一种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机制。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为整个经济体系创造一种动态化的风险转移机能,从而使得风险处于流动的状态,保障了金融体系健康、稳健、高效运行。也就是说,现代金融体系是能够使经济体系的风险流量化而不是存量化。因此,现代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贯通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内在需求。

(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产生

金融业是服务行业,满足客户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金融服务已从产品营销向客户营销转变,从客户需求出发设计金融产品是金融竞争的需要。

客户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客户的需求。随着企业客户融资需求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银企借贷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更需要金融机构助其解决融资安排、为其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并通过债券、股权等融资成本更低的方式来解决生产资金问题。二是居民客户的需求。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财富迅速扩张,一些拥有百万级资产客户不断增加,个人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高。除面向普通客户的银行卡、基金信托、炒汇工具、消费信贷新产品外,以富人为主要对象的理财业务创新成了近期金融机构争夺的重点。这些新型金融服务基本都是跨行业、跨市场的产品。而金融控股公司因拥有多种金融业务,通过资源整合、共同行销、资讯共享、产品组合,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一次购足的金融服务(夏斌,2004)。

(三)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的加剧,推动了金融机构合作步伐加快

我国加入wto后,尽管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并未对中资金融机构产生大的冲击,但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逐步显现,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反思。为此,中资银行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通过保险、证券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探索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成为中资银行解决资本约束的手段之一。而随着竞争加剧,保险机构的承保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为负,资产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业重要利润来源,为此,中资保险公司积极探索资产管理的新途径。这些都需要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为依托。

(四)监管部门逐步放松管制,为跨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从政策法规层面上看,为推动证券市场发展,1999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同年10月27日,颁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同年,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又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又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获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年6月,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以后,可开办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除股票发行和经纪业务外,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都已纳入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允许保险公司可以直接入市。2月20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共同制定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出台。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出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业务交叉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我国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业务及其主要风险

(一)我国跨行业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联合开发出的融合多行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见表一)。

表一银行、证券、保险合作交叉性金融工具

跨市场金融机构主要存在形式就是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三大国际监管组织1999年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的定义,我国实际上已经存在着几种类型的准金融控股公司:第一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类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等;第二类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或在国内与外资合资设立投资银行,如中银国际、中金公司和工银亚洲等;第三类实业公司控股金融,如山东电力集团等(详见表二)。

表二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及其跨市场经营情况

(二)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种类及表现

1.制度性风险。由于我国的金融法律框架是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为基础制定的,现行的金融法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具有过渡的性质,在法律关系上表现为有些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不清,金融交易的法律关系混乱,致使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制度性生存风险,为金融稳定留下了隐患。

从金融交易法律关系方面看,比较突出的是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法律性质和委托理财业务的法律关系问题。《证券法》要求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定的银行,单独立账管理,严禁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但实际上的做法是,证券公司收到客户的资金后,以公司的名义存入它在商业银行的一个集合账户中,给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留下了制度漏洞。

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是,国内现行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都未提及“金融控股公司”、“金融集团”的名词,也从未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集团”下过严格的定义。只是我国的《公司法》第12条在讲到一公司向其他公司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时提到,“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时用了控股公司字眼,但并未明确是指“金融性”控股公司。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监管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成为盲点。

2.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使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为复杂。以基金产品为例,从理论上看,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取决于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往往受制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蓝筹股和绩优股比较稀缺,同时股权割裂又造成三分之二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使得基金投资可选择性较差,基金持股高度雷同,因而出现许多基金重仓股。当整个市场出现系统性市场风险时,开放式基金就存在流动性支付的压力,甚至遭遇非常严重的挤赎问题。当基金出现流动性问题时,首先需要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因而将流动性支付的压力迅速传递给商业银行。如果出现严重的挤赎风险,从资本纽带角度看,救助基金的责任肯定会落在控股该家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身上。而从同业拆借市场上看,最主要的资金融出方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而最大的资金融入方则是证券及基金公司,一旦后者经营出现困难,势必会将流动性风险向银行转移。

3.利率变动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基金收益率的波动将会引致资产组合的比价轮动效应,导致存款负债产品出现利率攀比风险。当基金收益率持续、显著地高出存款利率一定空间时,社会公众将会调整资产组合,促使存款持续地向基金转化,而流动性压力将会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地提高存款利率,以控制存款持续滑坡而产生的流动性缺口,从而可能导致市场利率的扭曲。

4.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金融控股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复杂,有些母公司、子公司、孙子公司之间互相持股,因此在金融机构资本充足问题上隐藏着很大风险。由于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存在着被重复计算的可能,控股公司的资本具有放大效应,从而加剧了整个公司的资本脆弱性。

三、加强监管合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

从我国金融监管现实看,为提高监管效率,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召开了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制定了监管协调的指导原则、职责分工、信息收集与交流和工作机制。确立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监管制度,对跨行业、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等监管中的复杂问题及时进行磋商制度,但从实施效果看,并未达到理想状况。如对跨市场金融产品监管方面,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真空。某些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中正是利用了监管漏洞,打政策的球,最终导致风险的发生。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现行监管制度下,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把握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一)完善有关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

金融立法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认为风险最小化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

从我国金融业现实情况看,出台专门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法规需要较长时间。但金融监管的现实要求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等进行相应的完善,对其中限制金融控股发展的条款,对不同行业监管规定有冲突,应加以修订。重点对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交易活动,特别是涉及关联交易、内部交易的有关条款进行严格规范。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逐步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

(二)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与重复监管

应借鉴国外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做法,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委员会。成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从法律上是有依据的,经过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以央行为核心,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其一,《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从我国金融业运行现实情况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和交叉风险。人民银行从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这就需要加强与各监管机构的协调,加大对金融控股公司等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和交叉性金融工具风险的监管。其二,中央银行作为保持流动性的最后贷款者,有必要随时掌握金融体系的动态,及时对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和金融机构的个别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估,否则中央银行无法履行职责,同时也会产生监管部门和监管对象的道德风险。其三,人民银行在信息掌握上也具有天然优势。人民银行已经开发、建立了具有不同特点、覆盖不同业务功能的多个版本的金融信息系统。其四,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监管,能够避免监管部门监管套利问题的产生。

(三)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金融监管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预警性。由于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和机构连通各个市场,容易导致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中传递,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传递平台,各子市场的信息无法互通,就无法建立真正的联动监测,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将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管协调任务难以完成。因此,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监管体系中来,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对整个金融市场进行实时监控。既可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增强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又可以避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统计可能产生的信息不充分的问题,有助于各监管机构充分掌握所监管对象的情况。

(四)全面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

一是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通过合并报表基础上剔除不可自由转移的资本,计算资本充足率;对于参股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可通过资本剔除的方式计算资本充足率。

二是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只允许采取控股公司形式,不允许采取事业部制;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存在利益冲突的部门建立信息防火墙,人员、经营场所等不得交叉;要求金融集团及金融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要求金融集团对组织结构、重大内部交易进行报告与披露;增强金融集团组织架构、内部交易的透明性;更重要的是将金融集团与产业集团分离,对实业集团控股的金融公司,要么改革为完全的金融控股公司,与实业分离,要么退出控股或参股金融业务。

三是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积极鼓励金融控股公司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在控制并改变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在内部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就是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而且要加强对日益重要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要加快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尽快建立风险管理模式,实现风险的数量化管理,提高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子.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机械工业出版社[m].04

[2]谢平等.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m].中信出版社,2004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8

金融集团的风险特征相对独特

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金融自由化使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附加值的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赢得更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份额,许多国家都进行了金融制度改革,整合金融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例如一向恪守分业经营的美国在1999年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允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开展综合经营,掀起了长达5年的金融机构“强强联合”的并购风潮。金融控股公司着眼于优势互补,在产品线上取长补短、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效应,还弥补了各自的“木桶短板”,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竞争力大于各子公司之和。再如花旗银行并购经营保险的旅行者集团;日本国内金融业务规模最大的东京银行与国际金融业务最强的三菱银行合并,随后又与证券业务强大的联合银行合并成全球最大的银行;摩根斯坦利投资公司收购日本的三一证券,迅速打入亚洲市场,提升跨国经营的市场份额。以统一货币欧元为基础,欧元区国家的金融机构整合也如火如荼,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合并,皇家苏格兰银行收购荷兰银行,扩展自己的亚洲业务和投行业务。

2006年我国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完全开放金融市场,给于外资市场准入和经营的国民待遇。面对具有金融服务技术、产品、人才、综合经营优势的外资财团咄咄逼人的进攻,我国如果不加快金融综合经营的步伐,就会丧失金融市场份额。更严重的问题是,外资对国内金融市场渗透的程度越高,中国金融的稳定性乃至经济的安全性就越低。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不得不改革分业经营制度,顺应金融发展潮流,转向综合经营。与德国和欧洲大陆的全能银行不同,我国开展综合经营的模式是发展业务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者银行控股子公司。各子公司的业务界限相对清晰,只在集团层面整合人财物资源,统一部署经营战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这样的路径能够比较平稳地实现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减少金融机构由于重大的制度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金融集团与单一金融机构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风险和特征:

一是风险多元化,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尽管每个金融机构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的风险结构、风险损失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资金流入与流出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电子支付系统和流程控制带来的操作风险;证券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欺诈造成的操作风险、按金交易产生的信用风险、投资决策失误蒙受的市场风险;保险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产品设计使得现金流入不敷出的流动性风险、投资中的市场风险,以及资金管理中的操作风险。金融集团同时提供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多元化的风险配制通常可以产生一定的对冲效应,可以减少总的风险,有利于金融集团免受某个行业阶段性衰退或者某类金融产品竞争力下降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因此,金融集团的抗风险能力强于单一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是风险更复杂,交叉风险更大。提供单一业务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而言容易界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金融集团将经营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整合在一起,麾下的子公司的经营战略要服从集团利益的需要;共享客户信息的优势使得各子公司容易向同一客户提供服务,客户集中度提高,客户端的风险会导致集团风险成倍于子公司的风险。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各子公司更容易相互购买彼此的产品,增加了业务的关联度和交叉风险。此外,金融集团对外扩张、控股境外的金融机构时,由于市场运行和货币环境不同,还会面临子公司所在国的系统风险。如何衡量和管理金融集团的风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例如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投资公司,在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时参股美国黑石集团和购买摩根斯坦利的转股债,因对美国金融市场和行业集中度、系统风险估计不足,80亿美元的投资浮亏愈半,招致众多的批评。

三是内控机制的充分有效性更难保障。金融控股集团对子公司的管理权限受到股权的制约而有松有紧。对全资子公司的管理权限最大,对控股子公司次之,对参股子公司更次。在用手投票的情况下,金融集团可以要求子公司提供各种经营信息、对其风险进行及时的跟踪、监控;在用脚投票的情况下,金融集团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对其风险很难及时掌握。由于以资产为纽带的金融集团,大多属于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信息的上下传导环节多,不如提供单一业务的机构那么全面、及时与顺畅,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反馈所需时间较长。此外,由于其他股东与金融集团的利益并不一致,子公司不一定完全按照金融集团的要求进行风险管理,致使金融集团的内控机制效力大打折扣。

四是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复杂,政策协调成本较高。金融控股集团与单一金融机构不同,它自身不提供具体的金融服务,专门进行资产管理,发现优质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转让等资产交易,将提供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组合起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超级巨人”。金融集团的资产交易能够改善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提升子公司的市场价值。例如中央汇金公司控股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促使这四大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陆续上市,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价值大大提高。然而,随着金融集团的资产结构日趋复杂,金融集团的治理结构相应地也将更复杂,风险管理以及对控股子公司业务和人员的调整的要求更高,整合整个集团的文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智慧,而且还要付出较高的协调成本。

金融集团实行功能监管为宜

金融集团拥有综合经营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以资产交易为杠杆,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需要对金融集团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确保其审慎、稳健经营,真正做到大而不倒。

从全球范围看,金融集团监管方式有两种:一是统一监管,二是功能监管。

统一监管是由一个综合性的监管机构,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进行统一的监管。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方式。统一监管的优势在于:(1)降低信息成本、节约技术和人力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效益。(2)避免分业监管下的政出多门、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监管效力较高。(3)适应性和灵活性强,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容易作出及时的反应,系统风险较低。不过,统一监管方式具有权利过于集中、严重、容易滋生腐败、效率低下的弊端。

功能监管是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一个专职的监管机构,对于拥有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由银行监管机构、证券监管机构和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其相应的业务或功能进行监管,包括制定各自的监管规章、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使各自的裁决权等;对金融集团则另由一个“牵头监管者”进行审慎监管。“牵头监管者”通常由中央银行承担。德国、美国、波兰、印度、巴西等国实行的是功能监管方式。功能监管的优势是:(1)专业化分工,监管效率较高;(2)监管机构相互竞争,有利于开展监管创新、提高监管水平。然而,功能监管具有各监管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业务受到的监管程度宽严不一、监管制度相互冲突、监管机构过于庞大、监管成本高等弊端。各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集团的构建方式、金融监管的历史千差万别,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并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模式。原则上讲,选择金融集团监管模式时应该因地制宜,做到既有利于推动金融集团创新、稳健发展,又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监管成本。

我国金融业发展很不平衡,银行业是最重要的金融渠道,然而信用风险突出;证券业异军突起,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金融渠道,不过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制度风险和操作风险较大;保险业起步较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国际竞争激烈,产品研发和市场风险较大,对监管水平的要求较高。鉴于上述三大类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发展重点、面临的主要风险各不相同,而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之间的差异难以消失,我国实行分业监管还是必要的。不过这种分业监管是功能监管,各监管机构的监管对象是金融业务或者金融服务的功能,而非提供该业务的金融机构。例如在严格的分业经营和机构监管模式下,中国银行只开展银行业务并只受银监会监管。随着综合经营的开展,中国银行可以设计、经营基金产品,这就需要功能监管,即中国银行先由银监会审批开展基金业务的资格,然后再到证监会办理所有的基金审批手续和上市手续。如果中国银行控股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和期货公司,按照功能监管模式,中国银行的银行业务受银监会监管,其控股的子公司分别受保监会和证监会监管。由于中国银行稳健性要受到这些经营其他种类金融业务的子公司的影响,银监会基于银行业务而对中国银行提出的监管要求显然不足以防止其面临的所有风险,需要由人民银行来协调三个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在功能监管的基础上,去掉重复监管部分,填补监管真空,对控股子公司的银行、金融集团进行总体的审慎监管。

针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特征,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制定一些新的监管政策来确保其健康发展,提升金融集团的国际竞争能力。

一是由人民银行设立金融集团管理部,负责管理大型金融集团,协调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政策,开发针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型。由于大型金融集团的业务和风险日趋复杂,监管机构应该向大型金融集团派出常驻监管小组,负责信息收集,进行现场的合规监管。

二是金融集团应该建设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提高自我监控水平。内控机制的重点在于健全性,应该覆盖金融集团控股的各子公司的所有业务,应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风险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合规性监管和交叉风险监管。金融集团的业务种类繁多而且复杂,往往还涉及到跨国经营,客观上合规风险比较大,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计划,对各子公司新增业务线或产品、变更现有经营活动或流程、或者监管规定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合规风险进行动态的管理,避免类似英国的巴林银行倒闭和法国的兴业银行重大损失的事件发生。金融集团需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持续监测等八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此外,还应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重点控制业务交叉风险和客户集中风险。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9

金融集团财务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

巴塞尔金融集团联合论坛1999年颁布的《对金融服务集团的监管原则》认为:金融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或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提供服务的集团。它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粹型金融集团,另一类是经营型金融集团。纯粹型金融集团的母公司以股权控制为目的,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但有投资功能,其各个子公司具体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专门领域的金融业务。经营型金融集团的母公司除了本身从事具体的业务经营之外,还通过参股控制了一些也具体从事经营业务活动的子公司。金融集团与单个金融机构相比,最独特的风险是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和集团成员之间的关联交易,从易于监管的角度考虑,纯粹型金融集团是今后我国金融集团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纯粹型控股集团的角度来分析其财务管理模式。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金融集团母公司对于公司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事项拥有绝对决策权,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也统一设置,母公司以直接管理的方式控制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采用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金融集团对子公司强有力的控制体系,使母公司决策得到及时贯彻和实施,有利于对集团整体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可在实现其规模效应、协同效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收益的目的。但由于母公司的权力太集中,一旦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整个公司会面临极大风险,而且子公司没有财务决策权,直接导致了子公司经营话动的能动性不强,抑制了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金融集团母公司只保留对于公司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其它管理权限下放给子公司,母公司财务信息来源于公司财务合并报表,子公司的财务数据可单独设置和分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子公司对市场行为反应快速,容易捕捉盈利机会,但从理论的观点来看,金融集团大量的财务活动是在委托过程中完成的,如果选择分权,子公司人就有可能从利己的方面出发,损害委托人的经济利益,造成子公司更多的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不利于母公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导致集团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影响规模经济效益。

3.侧重集权、兼有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分权财务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很多传统集团选择的是分权型,金融集团的特点是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也就是通过控股不同业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来实现业务的自由化,各子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都是单一的,并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机构分别进行专业化监管,金融集团母子公司的特征决定了其财务集权的必然性。选择集权,金融集团可以最大程度控制子公司决策失误,限制不正当关联交易,但缺点是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很高,子公司若没有足够的财务权力就无法对市场信息做出快捷反应,况且,母公司也只能对于公司的重大风险给予重视,无法对子公司的细小风险随时关注;选择分权,容易产生各子公司决策次优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不正当交易使来源不同的资金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随意流动,导致金融集团内部各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互相传递。为了使金融集团能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最优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定为侧重集权、兼有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侧重集权兼有分权的模式设计

金融集团财务管理要体现集权与分权(侧重集权、兼有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母公司主要侧重对方向性问题的集权,对子公司的具体事务则可分权,强调结果控制,但不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重大问题进行点控制,在这种模式设计中,集权、分权程度的把握是金融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难点,若运筹得当,母公司可在掌控整个集团的重大风险的同时,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1.统一集团决策风险偏好程度

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可以分为风险偏好、风险中性、风险厌恶三类,金融集团的经营业务性质,决定了金融集团不可能完全回避风险而是必须吸收风险,充当风险的调解人从风险中寻求利润,进行风险和报酬管理,从风险中性的角度出发,对整个集团进行重大经营决策。金融集团这种对待风险的思想,应该渗透到日常对子公司管理方法中去,采取集权的方式树立起母公司、子公司对待风险的共同偏好:风险中性原则。

2.实行对集团预算的集权管理

预算管理应该是金融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中心环节,由于金融集团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经营的虽然都是金融业务,但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母公司的预算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子公司经营的行业都了如指掌,金融集团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最好由熟悉本行业风险特点的子公司编制,然后经母公司全盘考虑审核修正后再下达子公司完成即可。预算是一种事先编制的静态计划,而实际经营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为了体现集权管理的有效实施,母公司要跟踪子公司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而且差额偏离在一定程度之上的管理权必须由母公司掌控。

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管理篇10

金融的本质在于为实体经济服务,必要的金融创新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此次次债市场膨胀过程中,华尔街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置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于不顾,为创新而创新,在明知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将问题资产层层打包,并通过隐瞒欺诈的手段将这些衍生产品推向全球投资市场。显然,这违背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金融机构治理在其逻辑起点上就出现了根本的偏离,其相应的治理安排必然是畸形无效的;而有关的监管机构在对“问题”金融的监控上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从而造成市场“繁荣”背后巨大治理风险的累积。这些风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而是金融机构治理风险。

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独特性诱发治理风险

金融机构的治理体系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来源于金融机构自身特殊的经营目标,复杂的委托关系,政府管制,资本结构的特殊性、特殊的金融产品等,同时金融机构自身治理和对业务对象治理的双重治理问题中,由于面对过于复杂的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治理风险累积。金融机构合约的不透明性导致其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降低了金融资产优化配置资源的效率,“道德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投资高风险项目或者对金融衍生品盲目乐观的动机。

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再次表明,金融机构的治理目标不仅在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在于减少市场体系风险和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确保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机构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蕴含着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治理行为风险、治理对象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会爆发金融风险事故。

首先,金融机构自身的治理结构风险。美国的公司治理通常被认为是较好的治理模式,然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就曾指出这种治理模式仍存在很多缺陷。金融机构对自身的治理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治理还远没有达到“完美”程度。金融机构往往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创新而创新,衍生出大量“问题”资产。无疑,这偏离了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金融机构在基本的目标取向上出现了偏离,必然导致畸形的治理安排,从而蕴含着巨大的治理风险。而金融机构自身的特性也使得其治理更加复杂。以雷曼、aiG等金融机构的破产为例,其做新业务的子公司被母公司全额担保,在母公司等治理结构的支持下,信贷机构、评级机构、监管机构等治理主体都无法准确评价新业务的独立风险。金融机构委托的复杂化,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影响下,使得委托链条上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治理结构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的治理行为追求高风险。美国投资银行以“交叉销售”、“高风险回报”为主要战略,在上世纪末掀起了一场多元化跨界经营的风潮,大批金融机构开始在证券公司高杠杆的经营模式下开展新业务,导致资本准备不足,风险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讲,董事或高管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可能严重背离其应尽的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同时,在金融机构自身出现风险前兆时,董事会没能及时采取管控举措来化解风险,也是其治理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金融机构经理层“天价薪酬”和股东收益紧紧挂钩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经理层追求高风险的治理行为。根据雷曼兄弟公司采用的薪酬与补偿政策,在2000年至2007年间,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获得了价值3.5亿美元的薪酬与补助金。

然而,作为风险制造者的高管在金融危机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处罚或者损失?事实证明,即使在冒险中失败,高管们也很容易通过在另一家金融机构任职或创办自己的企业而安然脱险。而且,不少华尔街高管早在金融危机袭来之前,就已及时带着巨额离职金“逃之夭夭”。据报道,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4天,计划付给两名解职高管1820万美元的“特别薪金”,付给另一名辞职者500万元离职金。美林公司董事长奥尼尔离职前获6600万美元报酬,之后美林被收购。

最后,金融机构的治理对象风险。金融机构治理对象主要是其银行业务、产品及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一旦缺少治理结构的体系性和对治理环境的审慎预测,就会引发治理对象风险,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当金融机构的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多倍收缩金融资产,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不可预知的治理对象风险。

外部治理缺位加剧治理风险累积

华尔街金融机构基于“问题”资产的过度创新,背离了资本市场的根本使命和诚信法则。刚性且无后顾之忧的高管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的“金融创新”。而此时,作为公司治理重要外部机制的监管机构在对“问题”产品的监控上存在缺位、滞后,从而造成了市场“繁荣”背后巨大风险的累积。治理风险的累积达到阀值,最终以金融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进而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破产,甚至引发全球委托链条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的倒闭,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链条,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之中。

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被治理对象”,由于监管部门对其监管的放松和弱化,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治理风险累积。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美国采取的“双重多头”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所造成的标准不统一、监管盲点跟踪不及时等牺牲了监管的效率,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严重缺失和道德风险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监管机构过于庞杂,就会面临不同部门的高度协调与配合的问题,容易出现监管机构的缺位、滞后。

同时,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服务性中介机构,为公司债券等打分或者评级,主要工作就是评估风险。以次贷危机为例,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金融机构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到衍生金融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例如,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出现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按说,这些高风险资产是难以进入投资市场的。然而,作为公司治理重要外部机制的评级机构是如何做的呢?这些原本为了确保债券的信用度而设立的评级机构,却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中立,“随意”地给这些“创新债券”盖上5a标记,导致治理风险极度加剧。

显然,华尔街高管知道次债及其衍生产品的风险,但却隐瞒欺诈,误导投资者。同时,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者,美国政府及中介机构也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雷曼等金融机构的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金融风险事故,其根源是在监管滞后、评级机构弱化的背景下,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行为不科学和治理对象复杂化风险的不断累积,导致治理体系失灵所形成的。在次债市场繁荣的背后,巨大的治理风险已在累积;而且由于这种风险的累积性、突发性特征,其一旦被引爆就会带来空前的金融海啸。正是缺乏治理保障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这也进一步表明,越是在“繁荣”时期,越要注重治理风险的防范。当前,欧盟以及美国关于“重构”金融体系的主要举措也是深度强化内部管理监控和外部监管,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治理等。

国际金融体系重构:

公司治理是基础

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迅速推出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市场拯救计划。美国救市有力,全球也施以援手,或可减缓其巨大的负面效应,但若要治本,惟有建设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强化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责任意识、夯实金融创新的治理基础,最终恢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

首先,强化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体系的问题会按乘方效应急度扩张,这也凸显了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对全球利益相关者负责。金融机构最大、最根本的风险是治理风险,将着力点放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是指导各类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建立了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较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然而对治理风险的预警还不系统。实践证明,金融风险事故是治理风险的最终爆发。加强公司治理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可以引导金融治理风险从“事后治理”到“预防治理”。应建立董事会治理风险预警机制、经理层治理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高管的“问责机制”,通过治理风险诱因分析、治理风险评价、治理风险预警、治理风险预控等措施,完善公司治理预警机制。

其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任何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领域,都必须受到适当而充分的监管或监控;金融体系必须建立在可问责和透明的基础上。国家机构应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体系来确保金融交易透明,彻底改变助长冒险行为的安排,并能够对治理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以避免危机重演。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陷于“主管部门”,同时应加强监管部门的全球协调,更多的从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户和储户的角度加强监管,保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同步性。

最后,确保中介机构独立性,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金融行业的中介机构是重要的市场评价式监督机制。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银行所扮演的委托人和人角色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中介机构承担着贷款方、证券承销商、合并顾问等多重角色。在出现利益重叠冲突的时候,双方就相互勾结以共同牟利,投资银行蓄意隐瞒财务真相,帮助公司设计虚假的金融交易,欺骗投资人、股东和评估公司。应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超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重塑公司治理中中介机构与人员的信用机制;进一步保证信息披露的完备性、及时性和透明度,建构公司治理外部监督者的信用机制;强化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避免信息不对称对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干扰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