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智慧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1:34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1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加快推进“数字陕西”向“智慧陕西”迈进,在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与合作方开展深层次战略合作,推进全省各市建设“智慧城市”,陕西省在智慧城市领域建设已经全面进入备战阶段。

搭建平台基础

从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化推进处获悉,按照《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要求,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两网四库两中心一平台”为主要内容,以“网络覆盖到村、基础资源共享、业务与承载分离、三级平台五级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互联互通、基础资源共享、条块协同发展。部门业务应用建设与承载平台分离已成为电子政务创新发展的新模式。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体系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承接纵向应用落地、减少投资、避免重复建设等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数字陕西·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和宽带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支撑,全省城乡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递顺畅、网上办事高效便捷、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为目标,推进“数字陕西”建设;中心城市以智慧化发展为目标,推进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灵活互动、科学管控、智能应用、内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全省社会信息化梯度发展。

通过开放政务信息资源、政务服务市场和信息化公共平台,在信息服务领域形成具备产业支撑能力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初具规模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商;实施一批面向政务、民生、社会管理的智慧应用;建立政务、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商业模式清晰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支撑和市场环境。

通过持续推进“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建设,使得陕西城乡在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管理上科学、智慧、信息化。

省级公共平台是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公共性基础资源平台。承担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交换、信息安全保障、容灾备份和运维监控等功能。

市级公共平台是支撑社会服务、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的基础支撑平台。服务定位是面向市民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县级统一平台是省、市两级公共平台的接入平台,承载省市平台的各项业务应用和服务在县域的落地,开展本地化业务应用。服务定位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是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感知互联为核心,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组织领导为保障,建设智慧应用和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综合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有机融合。

布局重点工程

在总体平台框架下,按照全省各城市自身条件,有重点地建设优势智慧应用项目,将在建设模式、推进思路、技术方案、软件功能、应用系统和管理方式等不同层面取得示范应用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共享,形成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智慧应用建设机制和模式。重点工程包括公共支撑工程、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智慧产业示范工程和重要行业智慧应用工程。

其中,公共支撑工程包括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宽带陕西、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智慧门户等建设项目。公共支撑工程涉及基础性、公共性和全局性的建设项目,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规范和建设要求,按职能权属由相关部门牵头实施。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包括省、市两级信息化公共平台;基础性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示范项目、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网络社情民意服务中心、省级智慧门户项目。

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由省、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宽带陕西建设项目由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和省广电网络公司实施;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由省卫生厅负责业务应用实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相关业务部门配合;政务一号通应用项目,由省纪检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办配合业务应用实施;其它建设项目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工程建成后面向全省各领域提供智慧城市业务应用支撑服务。

省级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环保、智慧食品药品监管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包括智慧信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监等建设项目。省市共建重点智慧应用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架构和互联互通要求,依托市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省、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实施,市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

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包括智慧城管、公共事业消费一卡通、市级智慧门户、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智慧社区、城市应急、智慧治安、智慧旅游、智慧商贸等建设项目。市级重点智慧服务工程由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和建设要求,依托市级信息化公共平台,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市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实施,市级公共平台主管部门配合基于公共平台的部署,市级相关部门配合业务实施。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2

的重要途径,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点领域。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羁绊着城镇化进程,制约着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针对此种情形,“管家”般的顾问式服务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助力。

智慧城市“路漫漫”

智慧城市建设之路漫长且不易,就目前看来,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建设方向模糊。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内涵精髓认识不清。有的地区没有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能一蹴而就;有的地区认为将所有信息化项目拼装打包或单项信息化建设即为智慧城市,忽略顶层设计;有的地区认为智慧城市是脱离原有基础的再造工程,未认识到城市原有城建设施、it基础设施、各种信息化系统均可被整合利用。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普遍偏重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容易造成投资浪费和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建设效果不佳,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

另一方面,对城市自身建设条件认识不清。有的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真实需求判断和综合协调,为追求政绩盲目跟风,未能辨明当地信息化建设现状,贸然规划上马;有的地区“贪大求全”追求一步到位,投入巨额购买软硬件设施,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些问题易使智慧城市建设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实际投资与预期效益相差甚远。

标准规范缺失。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覆盖领域众多,致使所需开发的系统庞大复杂。这些系统软件重用性高、信息共享性和系统互操作性强,若无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对其进行约束和指导,未来“信息孤岛”极易成为“智能孤岛”,阻碍信息资源整合,使信息横向难以连接,纵向难以贯通。

另一方面,各地普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对建设成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检验,不利于项目后续完善与提高,导致智慧城市推进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项目监管乏力。政府部门由于编制受限,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而业务部门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够深入,因此政府自身难以提供完整详实的项目需求。而传统的软件企业作为承建单位对政府业务及管理规律普遍缺乏认知度,通常只能根据政府所提出的需求框架,进行自我消化与理解,这样易造成所开发的软件系统与实际需求及规划初衷相偏离。同时,软件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建设过程中难以发现偏离并予以及时纠正。

安全隐患突出。一方面,政府过度依赖“权威”企业为智慧城市埋下建设安全隐患。智慧城市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所谓的“权威”企业多为应用软件等领域专家,故往往注重应用软件开发,忽视从政府管理角度进行全局规划。同时,当前政府过度依赖这些“权威”企业为其制定方案、实施建设,而承建单位因受专业局限和利益驱使,不仅自身容易出现规划和建设漏洞,还对其他企业参与其中变相设置进入壁垒,为科学合理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埋下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政府过度依赖外企为智慧城市埋下信息安全隐患。很多城市对智慧城市的规划、系统、设备、信息资源等缺乏安全统筹考虑,过度依赖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采用国外信息技术和产品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易受泄露,重要系统易被攻击,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会为外所控,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顾问式服务“走捷径”

引入既熟悉政府管理方式,又掌握信息技术的第三方中介机构,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和建议,或许是较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上述问题的一大“捷径”。

战略规划层面的顾问式服务。提供战略研究、顶层设计、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与前期设计等顾问式服务。通过战略规划层面的顾问式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战略研究服务指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调研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对城市重点产业布局、主要发展指标、周边竞争格局、功能载体布局、发展阶段评估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顶层设计服务指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自顶向下进行信息化统筹和总体架构设计,推进城市现状分析、基础设施设计、目标架构设计、信息安全设计、互联规范和统筹建设约束,明确业务之间协同关系、系统之间协同和共享关系、各项任务的配合关系,设计目标架构的实现路径,从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判断城市信息建设现状,为建设明确方向和重点。

可行性研究服务指根据城市发展情况,对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建设、细分项目预算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出具权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智慧城市制定短、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建设实施层面的顾问式服务。提供立项申请、实施方案编写、评价体系设计、专家资源整合、专家诊断服务、项目监管等顾问式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面支持。

立项申请服务指组织经验丰富、专业程度高的专业团队,根据国家、地方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会议精神,对现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城市特色与发展水平,将各类项目进行统筹、重组成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制定具体可考核、易实现的创建目标和实施方案,编制申报材料。

实施方案编写服务指针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从工程的目标、框架、关键指标和建设模式等方面对重点工程处建设制定顶层设计、实施规划和可行性分析,促进智慧城市规划落实,指导建设实施,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

评价体系设计服务指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的智能治理、创新经济和市民幸福的水平、衡量基础的智慧环境水平、考察连接的智慧服务水平,从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

专家资源整合服务指组织信息化、社会管理、产业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参与智慧尘世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技术文件的制定工作,参与创建过程指导及阶段性建设工作,评审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出具专业咨询建议。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3

智慧来袭,风帆正举。浑南区委书记阎秉哲表示:“适应浑南区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着力推进29个备选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优先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建设,将智能化融人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典范。”

兴业、善政与惠民的目标相融合,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产业相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手段相融合……作为全国首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浑南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的建设思路,在“智慧沈阳”建设的大框架之下,先试先行、上下求索,根扎大地、天网行空,立意深远、智慧出征。

“智慧浑南”三步走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城市

据悉,浑南区要力争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城市。

事实上,浑南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具备发展条件和优势。2012年,浑南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55%,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的研发机构集中入驻,创新资源逐步聚集,己初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3年,浑南区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率先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应用,并成功进入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地区。随后不久,浑南区就提出进行智慧浑南“10146”工程的建设,一期打造“绿色、科技、人文”全运会;二期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浑南智慧新城;三期通过六大战略工程,打造沈阳经济区核心区,创造健康浑南、生态浑南、幸福浑南。

从浑南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上看到,“智慧浑南”分三步走,力争五年建成全国首个智慧新城。其中一期即到2013年全运会前,进行“十大工程”建设,包括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安保工程、智慧市政工程、智慧全运村工程、智慧健康工程、智慧社区工程、智慧城管工程、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工程,实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全运会。

二期从2013年到2015年,进行“一个中心、四大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云计算服务工程、智慧信息服务工程、智慧楼宇服务工程、物联网产业服务工程,实现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新城。

三期从2015年2017年,进行产业升级、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民生发展六大战略工程建设,使浑南新区成为区域智慧信息中枢,努力把浑南新区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区。

伴随着浑南智慧城市的大力推进,“智慧浑南”的目标正越来越靠近。

六力并发推动大浑南地区“智慧崛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全球有200多座城市进行着智慧城市的试验,国内有500座城市正进行着智慧城市的试点,发展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造径。

乘骥驰骋,导夫先路。今年以来,浑南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沈阳”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六个方面发力,营造台力推动大浑南地区“智慧崛起”的工作格局。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力。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智慧浑南建设上作领导小组,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强了在全区层面的统筹协调。

设立专门机构,发挥协调力。将区公共服务中心、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等三个机构整合为一个机构、一班人马,统筹组织实施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

开展顶层设计,提高驾驭力。完成了包含总体纲要、投融资计划、实施方案的《智慧浑南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列出了29个备选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建立三个储备库,增强支撑力。一是建立专家库,聘请io名既有实战经验、又有广阔视野的省内外专家作为外脑,参与顶层设计、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案的制订、把关、审核;二是建立供应商库,现己汇集30余家能提供各类智慧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以备优中选优制订实施方案;三是建立项目库。现已将21个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列入项目库,涵盖政务、审批、医疗、教育、社区、交通、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设立两笔资金,增强保障力。一是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对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项目予以资金保障,并实行归口管理二是设盘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金,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大数据应用创业,一期基金募集规模已达2亿元。

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执行力。各区直部门和单位,凡是在浑南区开展全市智慧应用试点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凡是提出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付诸实施并取得一定进展的,年终绩效考评将予以加分,从而激励全区上下形成多点突破、合力发展的工作态势。

聚台资源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

一座智慧城市的“真智慧”,往往来源于大数据,兴旺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今年以来,浑南区委、区政府明确部署,要将大数据产业定位为浑南区主导产业之一,并依托已建成的产业园区,将大数据产业集群打造成全区第七大产业集群,在区域内智慧城市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产业崛起。

措建创业环境。浑南区智慧办、浑南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孵化器企业建立了一体化的招商工作机制和团队,制定了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招商方案和计划,明确了招商顺序和重点。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还有“租用办公和研发用房享受租金补贴”、“创新创业项目可获得种子基金支持”、“高科技项目可获得科技专项资金支持”、“组建产业联盟给予工作经费补贴”等创业孵化政策。

培育数据应用市场。与东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制定智慧浑南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营方案,数据经过处理后,将向市场开放,供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的企业或创业者使用,催生更多的大数据应用企业。在开放政府数据的同时,还将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商城等电商合作,探索以市场化手段开放电商数据;与新松机器人等工业企业合作,探索在工业和生产业领域开发大数据应用,共同培育大数据应用市场。

打造大数据产业链。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浑南区汇聚了辽宁移动、辽宁电信和辽宁铁塔公司等基础网络通讯运营商,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在数据中心运营方面,东网科技公司的数据中心可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存储和计算环境。在数据生产方面,一是对通过实施智慧应用项目形成行业数据的企业,将吸引其落户浑南或在浑南发展壮大,东软、昂立等企业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二是依托浑南电商基地,继续引进阿里、京东、苏宁等企业的新项目,积累更多的电商数据。在数据运营方面,将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沈阳市大数据运营公司开展数据运营业务,及时有效满足各类企业和创业者的大数据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与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立足沈阳、辐射东北的大数据交易市场,使大数据生产企业的供给与大数据应用企业的需求实现高效对接。在数据应用方面,现已聚集了东泰教育、小艾网等行业大数据分析企业,并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建设“创客+”大数据创业孵化平台,吸引广大创业者开发各类大数据应用,形成浓厚的大数据应用创业氛围,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四措并举在智慧沈阳建设进程中先行

“智慧沈阳”建设是一盘大棋,既要统等规划、协同推进,防止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又要不失时机、有所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形成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区,浑南区拥有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国家电了商务示范基地等发展基础,正在“智慧沈阳”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明晰方向和定位,建立“四个工作机制”,实现“四个先行先试”。

建立市、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力争取全市统筹实施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沈阳新社区、大交通平台等在浑南区先行先试。其中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项目中,将统筹全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人口计生和综台管理等六项应用服务系统,建立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动态更新,并将与沈阳城市云医院建设同步,让浑南居民率全市乃至全省之先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建立智慧城市供应商与区政府各部门对接合作工作机制,在开发新的智慧应用上先行先试。一是启动或继续实施一批体现浑南区特点特色的智慧应用项目,包括公共服务中心、智能交通、三维管网、智慧政务等:二是启动实施一批行业智慧应用项目,包括智慧审批及网上并联审批系统、企业网上综合服务平台、智慧教育系统、智慧工地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其中,智慧政务已经开展了两批试点工作,区建设局等lo家单位已实现政务上网,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工作流程,促进了法制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工作机制,在建设安全、完备、高效、廉价的网络和数据环境上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光纤入小区、无线wiFi网络和3G/4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立智慧浑南数据库,开展数据连通、存储、清洗、脱密和运营业务。其中,智慧浑南数据库的建设和运营将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参考,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大商机,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建立大数据交易、招商和创业孵化工作机制,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上先行先试。加快沈阳市大数据运营公司、大数据交易市场的落地和运营,建设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以此促进大数据产业链招商和大数据应用创业,汇聚更多的企业和创业团队向浑南加速聚集,使浑南成为东北地区大数据交易最活跃的区域。

惠民为旨建设全市一流的数字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的跃进,不仅打开了城市的智慧之源,同时也打开了大浑南的活力之源、便利之源、幸福之源,这在浑南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上可见一斑。

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该平台城市巡查管理面积已达到107.3平方公里,实行了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快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将全区执法、环卫、绿化、城管人员纳入城市市政设施和突发事件巡查体系;普通市民可将发现的城市管理和民生诉求问题发送至统一的受理平台进行处理。

建设民生诉求系统,实现民生服务精细化。该平台实行以浑南公共服务中心、功能区和37个委办局、社区为支撑的二级联动管理,将全区15个委办局公开投诉电话整合到系统平台,建立“31314949”浑南区民生诉求热线电话,并将民心网、“96123”热线、市长信箱等群众诉求纳入平台,形成全区一站式受理。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幸福广州;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n7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2-00-03

0引言

智慧社区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的重要落脚点。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住宅楼宇、家居、医疗、社区服务等进行智能化的构建,从而形成基于大规模信息智能处理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社区。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到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因此,在分析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框架,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对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具有重大意义。

1广州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现状

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2]。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不断高涨。北京市制定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武汉市已初步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天津、重庆、深圳等30多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想。2014年2月,工信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加快推动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这一场智慧领域的赛跑中,广州不居人后。中共广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在中共广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智慧树”形象地描绘了“智慧广州”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这是广州市委在万亿元GDp这个新的发展台阶上,以全球视野、前瞻眼光、创新意识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是审时度势,把握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广州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

智慧广州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是信息化城市的高级阶段。哈佛大学教授诺兰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阶段模型。信息系统发展是一条学习曲线,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从“信息广州”到“智慧广州”是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的,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近几年来,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推进了一系列重点工作[3]。

(1)组织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高端芯片、高端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为重点,组织专项攻关。一是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二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了高端芯片、3D、Lte基站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一是稳步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光纤到楼超过95%,光纤到户覆盖50万户。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完成wLan无线接入点13万个,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大幅提升,市区覆盖率达到98.5%。三是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成tD-Lte基站254个。四是启动实施“天云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编制。

(3)发展智慧产业。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重点,抓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2011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创新和公共平台项目共39个,带动企业投入3.9亿元。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12.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750亿元,同比增长25%。

(4)全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以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力争每个试点区至少建设成1个以上“智慧社区”并投入使用。

(5)大力抓好智慧乡村试点。以北部山区镇发展为契机,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为手段,通过示范带动、政企合作,积极开展智慧乡村试点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网络化转型,助力农民实现“信息技术改变生活”。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提出“条块结合、整合资源、统一平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本思路,打造贴心服务的智慧社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己制定了“智慧社区”的规划,有些城市在着力打造“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的实验工程[4-5]。广州建设智慧社区,必须建设一个广州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围绕市民需要,整合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市民服务事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业务处理的综合服务模式,统一规范前台受理和结果发放环节,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捷化的就近服务,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越秀区在建设智慧社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一库,两个平台为支撑,以一站、一页、一卡为载体的智慧社区框架。其中,一库指的是越秀区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包括有人口、企业、房屋、城市部件和空间地理等信息。两个平台是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和家庭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应用层中的便民服务渠道包括有市民网页,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会保障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自助服务终端等。天河区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智慧广州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体验展示区的细化设计,并确定汇景新城、穗园小区、南国花园等7个社区开展智能家居、远程教育和医疗,以及综合互动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的智慧社区试点,争取年内实现光纤到户,5年内覆盖智慧社区示范区90%社区和家庭,服务60万户家庭。

2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

广州建设智慧社区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多个社区作为试点,重点先行,分步实施,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及应用推进工作。通过对广州智慧社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是“一个平台、二个载体、三个基础、四大支柱”。基本框架具体构成:

(1)一个平台:就是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2)二个载体: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

(3)三个基础:即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

(4)四大支柱:即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在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框架中,一个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是核心。该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云数据等为基础,实现街道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集成平台间的网络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共享交换,全面消除“信息孤岛”。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以社区服务站和智慧家庭两个载体,为市民和居民提供智慧服务。在社区服务站,居民可以方便办理各种政务服务、了解街道和社区信息和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等。通过智慧家庭,居民可以享受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出行、智慧教育和社区便民服务等。建设智慧社区,需要抓实抓好三大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基础数据及管理“智慧社区”和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只有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信息和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把广州市相关单位的数据库组建成空间基础数据库,作为智慧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统一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消除“信息孤岛”。智慧社区的目的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居民生活更智慧。这需要“智慧社区”专家和人才,让管理智慧社区的人员懂得高效管理,让使用智慧社区的人学会使用和享受智慧服务。建设智慧社区还离不开四大支柱,就是智慧社区标准体系、智慧社区管理体系、智慧社区核心技术、智慧社区政策法规。有了这四大支柱作为支撑,我们智慧社区这栋大厦才能昂然挺立,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智慧的管理和服务。

3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规划。

智慧城市是广州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推进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有些领导干部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理解不透彻,对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能给市民居民生活带来的改变也表示疑虑。有些居民认为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提出时一种宣传政绩、妆点发展的“形势需要”,是政府提出的一个口号,没有实质性内容。这不仅是对“智慧”本义的误读,同时也歪曲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培训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建设智慧社区的功能体系、网络体系和系统体系,提升居民的信息素质,把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所制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集全民之力、全民之思,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

(2)构建广州智慧社区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居民参与、市场运作、智慧共享。

智慧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负责:在建设智慧社区中,政府应该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的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参与研究制定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出台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

居民参与:在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树立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地发动居民和依靠居民,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智慧社区的建设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建设的智慧社区更符合居民的实际需求,达到为居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设目的。

市场运作:智慧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笔巨额的资金,在智慧示范社区可以实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设,但如果广州每个社区都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政府主要作主导作用,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由多方企业进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由市场化运作进行建设和实施。对于部分公益性的服务内容,各街道可通过公开招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负责社区的公益服务的运作,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

智慧共享:这是建设智慧社区的目标,让全社区享受智慧生活便捷、广泛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提升居民生活的品质,实现居民生活智慧。

(3)加强智慧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制定智慧社区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物联网是智慧社区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因此,在中央政府层面,顶层设计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等,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容易受制于人,甚至可能对国家和城市的信息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智慧技术研究,挖掘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部分使用我国自主研发产品,并建设远程灾备系统,有效保证智慧社区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智慧社区的长期高效运行,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在智慧社区建设和使用中,在区、街道和社区层面,要站在一个高度审视和思考智慧社区长远发展的问题,要勇于探索和总结,制定智慧社区的服务标准,为广州建设智慧社区的推广应用作出贡献。

(4)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智慧社区的智库,对智慧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测评。

智慧社区建设,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智慧社区领导工作小组负责对智慧社区的整体规划,可以说对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有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那由谁来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智慧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督呢?由谁对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呢?我们计划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智慧社区专家,建成智慧社区的智库,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从专业角度评判智慧社区建设、管理以及对智慧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有效对智慧社区工作小组和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对于社区的管理,我们可以选聘由高校、研究院、党校等组成的一批社会学和管理学专家,作为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对各级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责进一步清晰划分,把城市管理服务的事权下放区、街,进一步明确区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服务上的主要职责和事权,凸显街道、社区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5)广州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着力打造智慧社区产学研人才库。

广州要以示范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为依托,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理念,成立“广州市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为我国智慧社区方面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广州要充分利用省内重点高校集聚的优势,促进“智慧社区人才教育中心”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共建智慧社区项目实训工作站。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组建各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专家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建设智慧社区的各项工作,并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和积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智慧社区专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打造好天河智慧城,吸引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专业人才,为广州乃至中国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俊德,李晓峰.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J].世界电信,2014(6):24-27.

[2]李志清.广州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调研报告[R].2014.

[3]吴奇泽.从信息向智慧跃升――智慧广州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电子报,2012-02-21.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5

对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与认识

智慧城市建设方略与路径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期待宁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宁波智慧建设在多方面具有先进性和可复制性,应当通过适当的营销和宣传、通过表征城市国际地位的旗舰项目(如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之地、技术集成与社会融合的标杆等),获得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大奖。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6

关键词:智慧城管;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68-04

0引言

“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字城管”的升华和创新。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城市管理智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此外,杭州在数字城管建设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了“智慧浙江”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浙江省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首批13个试点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和商业模式,杭州“智慧城管”正式列为省智慧城市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之一。

1“智慧城管”的特征及价值分析

1.1“智慧城管”的特征

1.1.1“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拓展与升华

“数字城管”侧重于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置,“智慧城管”则在已拥有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了自我识别、自我分析和自我处置的智慧,并将此智慧延伸到所涉及的人、物。“数字城管”是“智慧城管”的基础,“智慧城管”是对“数字城管”从体制、机制和技术层面的提升和拓展,是“数字城管”发展演进的更高层次和必然阶段。

1.1.2“智慧城管”是“智慧平台”和“智慧管理”的有机结合

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构建一个智慧的信息平台,让管理对象更具智慧,实现基础管理对象和管理服务两者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城市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管理信息更全面、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捷。

1.1.3“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慧城管”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灵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它并不是孤立的“智慧”项目,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应体现出与其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之间密切的关联性。“智慧城管”既是一个规范的标准化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系统。

1.2“智慧城管”价值分析

据预测,到2015年,世界GDp的构成将主要集中在4大块:电子信息服务业(60%)、电子工业(10%~16%)、iC业(1%)以及其他产业(23%~29%)。“智慧城管”是密集应用信息技术及服务的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城管”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智慧城管”建设中的企业成长机会主要分布在四个层面。“智慧城管”建设的最底层是感知层,智能设备生产商、基础设施建设商能从中发掘巨大的市场价值;感知层上面是网络层,当中网络服务提供商、运营及服务提供商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再上一层是平台层及应用层,涉及到各种城管应用平台的搭建、开发与维护,将为信息服务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提供巨大机遇。

作为城市管理的最新模式,“智慧城管”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政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的实现,增强与市民的互动性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智慧城管”将极大地改善现有的城市问题,通过整合共享交通资源、加强实时监控、进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2杭州“智慧城管”的战略定位

2.1杭州“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已有“数字城管”的建设基础,杭州“智慧城管”将围绕三个目标展开:第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第二是资源整合、促进协同,融合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第三是打造成为全国“智慧城管”典范城市,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带动省内优秀的软件企业和部分产业发展,向省内外实现技术和管理输出。

2.2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定位

首先是发展定位,即逐步建立以公民本位为主导的面向群众需求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管理参与主体。推进杭州城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粗放定向型向集约定量型,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在管理层面上将“四化”管理提升到“格调”管理,以人文和艺术为主线打造个性化的“智慧城管”。

其次,在功能上,要以“智慧城管”的两大基因知识社会创新2.0和下一代iCt等信息化手段为契机,引出新兴商业模式和社会服务型产业,在“智慧城管”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相关成果和理念,树立项目形象和品牌,通过发展“智慧城管”,助推战略新兴产业,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规模,引领由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图1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示意图。

图1杭州“智慧城管”产业集群策略

2.3规划结构

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总体规划结构概括为“11365”,即“形成一套标准体系,设计一套管理体系,构建三大基础平台,实施六个应用系统,打造五型城市管理”的功能结构。图2所示是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图。

图2杭州“智慧城管”建设总体规划结构

2.3.1形成一套标准体系

智慧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不仅涉及狭义上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更要涵盖“智慧城管”顺利推进的管理标准、服务标准、运行标准。杭州根据历年积累的业务和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参考各种国家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形成杭州市“智慧城管”标准体系,并争取成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3.2设计一套管理体系

从业务顶层设计和标准化顶层设计进行双顶层设计,构建杭州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体系,指导“智慧城管”的建设实施工作。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体制、机制、规范和评价等方面。

2.3.3构建三大基础平台

构建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基础平台、海量数据资源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应用、数据和服务平台。

2.3.4实施六个应用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系统,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已有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成果,建立健全智慧的城市管理应用体系。重点实施智能化数字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智能化城市管理行业监管系统和城市管理综合指挥系统等六个应用系统。

2.3.5打造五型城市管理

通过“智慧城管”的建设,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效能型、智能型、和谐型的五型城市管理。

3“智慧城管”建设核心要素分析

3.1市民互动与公共服务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必须以服务作为执法导向,放弃以前的简单执法模式,注重沟通与引导,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一支过硬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者与群众关系的和谐。

“如何面向市民”的可选解决途径有角色转变、增加互动、参与激励三种。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的角色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城管不再是控制相对人的管理者,而是与相对人平等共处的服务者。

增加互动,就是通过建立杭州城管政务平台,提高与市民的互动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时向市民传播城管动态。

参与激励,就是对于对城市的管理有良好的建议或者提高可行的方案,或是有效参与城管体验日活动的市民提供奖励机制。

3.2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城管执法涉及城市管理的诸多领域,执法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又来源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共享链正是连接城管执法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渠道。杭州市城管委信息资源共享链上包括,位于执法信息共享链下游的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安监局等,位于中游的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位于上游的市地税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城管业务协同的五大建设任务如下:

(1)目录体系建设。参照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构建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技术支撑环境,设计开发信息资源的目录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多种形态信息资源的定位和共享。

(2)交换体系建设。建设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而不是为单一应用建设交换系统。建立市级的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实现横向部门间开放式、松耦合的按需信息交换。

(3)标准与规范建设。围绕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划、编目、注册、管理、服务、使用等6个环节,以及信息交换的交换桥接、前置交换、交换传输、交换管理、交换部署、运行使用等6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

(4)业务协同应用建设。围绕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四大政府职能,以部门实际需求为导向,率先推进信息公开、市政监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项目。

(5)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调控,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

3.3实时通信与统一调度

杭州城市管理工作在终端应用、平台应用、网络应用、弹性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通信的需求。统一通信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通信模式,让人们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作为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为城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更个性化、更及时的通信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理顺最重要的业务流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协作水平、响应速度、移动能力和安全性。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因其种种弊端已经难以为继,建立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大城管”模式势在必行。“大城管”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联合公安、工商、城管,依靠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平台,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组建联合执法中心,对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规划及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及服务。

“大城管”实质上是一种“大联勤”管理,在机制上按照区设立联合指挥中心,区内各街道设立调度员,并且借助“数字城管”采集员的设置和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发现问题时采用就近原则。

3.4智能物联与行业监管

随着政府监管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监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杭州市城管委在行业监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政府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行业动态监管平台(物联网传感器平台)正是结合政府监管工作的主要业务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政府监管业务的一个监管工作平台。

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转变传统监管模式,支持远程实时采集被监管机构的数据,实现行业动态联网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的关口“前移”。在技术方面,采用增量数据采集技术,实现被监管机构数据的实时采集;提供丰富的监管分析工具,支持监管分析模型的定制。

通过建设行业动态监管平台,全面地收集监管所需的各类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此外,利用预警、模型分析以及知识共享,实现监管人员业务办理的信息化,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效率。实现在各行业的监管应用,从而提升行业监管的水平,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5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知道事情的现状和可借鉴的对策,但是传统基于模型的决策存在着过程漫长、条件理想化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中关乎城市运行和民生问题的决策。因此,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将围绕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这一核心要素,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智库,来提高问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在智库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是顶层设计,即搭建一个跨部门、跨学科的柔性支持平台。所谓顶层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的“柔性”,是指它要适应党政决策部门和各类决策咨询研究机构的动态变化。第二是建立跨学科的智囊团,即组建由政府、企业、高校、咨询机构等共同组成的智囊机构,为行业提供设计、咨询、方案跟踪及反馈给决策者等。

4结语

“智慧城管”是建设智慧杭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和支撑杭州城市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基于杭州“智慧城管”建设基础,从战略定位和核心要素的视角对杭州推进“智慧城管”建设进行了分析,为杭州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和针对性建议。

杭州“智慧城管”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紧紧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目标,始终贯穿“城市管理,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提高城市管理品质,以科技强管提升城市管理绩效,提高城市管理政府监管能力,建立与杭州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先进城市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观林,李圣权.杭州市推进“智慧城管”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2012,7(2):11-14.

[2]房立洲,胡税喜.数字城管智慧化的杭州路径[J].智慧城市,2012(8):27-28.

[3]刘恋.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郭理桥.现代城市管理和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刘建敏.数字城管资源共享项目范围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6]郝力.数字城管:革新城市管理模式[J].建设科技,2010(23):20-22.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7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即城市的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智慧医疗项目作为“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主要面向全市居民、卫生计生业务人员以及行政管理者提供服务,不仅是实现全民健康与提升全民幸福感受的信息化工程,也是落实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部分。2016年5月,某市政府启动智慧医疗项目招标,竞标企业中某公司与我校是企业实践教学合作伙伴,因此笔者作为专业教师有幸参与了该公司软件的开发和管理,该公司拥有Cmmi3软件能力成熟度认证,最终在竞标中脱颖而出,与该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2028万,要求交付一套以“246-211”为框架的智慧医疗平台系统,包含2个中心、4大中心数据库、6大应用系统、2套标准、1张卡、1个专网。预计建成后将为该市行政监管、决策支撑、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打造无缝隙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管理服务体系。

2大型复杂项目管理的特点

大型复杂项目通常都采用间接管理模式[1],此项目也不例外。公司在企业级组织架构基础上采用项目型组织形式,设立总项目部并成立智慧医疗项目办公室。项目于2016年6月启动,客户要求于2017年11月底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作为大型复杂项目,具有项目周期较长、项目规模较大,目标构成复杂、项目团队构成复杂等特征[2]。项目总费用为2028万,历时18个月共分为3期完成,具体包括2个云计算机和大数据处理中心、4个基础数据库及Bi分析库、6个应用系统和50多个与其它系统接口工作;涉及该市直医院、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等机构200多家,公司研发、集成、质量等不同部门的70余人。大型复杂项目关注过程计划,需要建立统一的项目过程[3]。按照制定过程、执行过程、监督过程环节建立构建以过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智慧医疗项目计划过程、项目监督和控制过程、项目质量保证过程、项目产品验证与确认过程等各个过程文件,支撑过程实施的操作指南、文档模板和检查表。按照预定义的过程实施项目,并邀请由独立的组织检查项目组织实施预定义过程的符合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例会、项目周报、通信软件群组、邮件群组等方式构建沟通机制,确保子项目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协调,市政府部门也可以及时了解各子项目进展情况[4]。制定智慧医疗项目计划管理考核办法,确保项目实施绩效。根据项目规划阶段制定的智慧医疗整体项目计划等项目基准计划文件,监控和评估项目偏差,必要时采取纠正行动,保证项目计划的执行,实现项目目标[5]。

3大型复杂项目管理在系统中的应用

项目专业性强、周期长、涉及面广、项目干系人密合度高、实施复杂,要使项目能够顺利进行,做好大项目整体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3]。在项目实施中有遇到:项目工作复杂度高、整体协调不一致、团队实施绩效低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与困难,笔者通过有效实施大型项目管理方案,带领团队逐一化解,顺利完成项目。3.1通过项目分解,简化管理工作。该项目是市“十三五”重大工程,系统集成复杂、规模大、专业性强,这些因素的叠加给项目的整体管理过程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首先采用按子项目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方式,以点带面、分而治之。分3期完成:一期工程,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共有3个子模块和有关系统集成,包括大数据存储与计算中心、医疗数据处理与共享交换等模块。二期工程,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共5个子模块和有关系统集成,包括:全员人口信息、公共医疗资源数据库等模块。三期工程,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共6个子模块和有关系统集成,包括:医疗协同、健康管理系统等模块。再按照子项目分解分级管理方式,将70余人划分为网络组、平台组、开发组等7个小组。每个分组设立子项目经理,由各子项目经理直接承担分组管理工作,并向作者负责,由作者考核各子项目经理的业绩。3.2通过项目资源信息共享,保持项目一致性。项目周期较长,又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分级管理,给项目运作时如何保证整体完整性、一致性带来挑战。因此采取定时沟通、主动沟通与运筹调配相结合的管理策略,根据各自项目工期安排和进展阶段的差异,对关键资源(如系统架构师)采取错峰调配和轮流占用的做法,有效地防止各子项目对关键资源的争夺,保证各子项目步调一致。对于各子项目和项目整体进展的资源共享,采取的做法是通过自建项目信息系统,每周五下午由各子项目经理统一将相关绩效数据上传至信息平台,包括各子项目的进度、成本、资源、质量等信息。在周末例会上对本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各子项目经理汇报工作问题,分析潜在风险,反馈遗留问题的跟踪处理。就项目的整体进展状况作评述,说明下周工作重点,激励项目团队集中力量、夯实工作过程。会后及时将项目绩效数据告知相关项目干系人。事实证明,以上措施保证了项目的过程质量和完整一致性。3.3通过绩效激励制度,保持团队活力。作为大型项目,人员多且构成复杂。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采取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的措施。如在开发组的代码编写工作中,笔者根据每天需要编写的代码行数,统计工作量。按绩效系数标记,根据开发代码行数,并经过测试验证的比例计算程序员绩效,有效地提高了程序员的积极性,推进了代码编写阶段进度。在精神激励层面,在项目例会中多次强调该项目的社会意义。作为某市重点惠民工程,落实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部分,该项目必将成为每位项目参与人员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因此团队成员自始至终保持了比较高昂的士气。2017年11月,该智慧医疗系统如期上线,项目通过市政府部门组织的三次阶段验收,并通过卫生部专家组、信息监理等共同参与的一次性总体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多来,各个子系统稳定运行,为全市机构、企业和民众提供了健康资源和健康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结束语

回顾项目建设过程,大型复杂项目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测试周期较短、系统上线时间仓促;项目人员整体变更管理意识不强;项目实施中一些问题解决后,没有进一步形成记录。在今后的项目中仍需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提升整体管理能力,确保项目范围、质量、进度、成本等目标在和谐统一中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思俊.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美)杰克•吉多(JackGido),(美)詹姆斯•p.克莱门斯(Jamesp.Clements)著.成功的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张峰.论信息系统项目的范围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9):27-28.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8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9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及难点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

1.物联网建设及其产业快速推进

天津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高效率、大容量的宽带城域网,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面技术发展起步早、推广快。天津物联网建设重点涉及四大领域:一是传感、通信、GpS等信息技术在桥梁负载、楼宇电梯、客运交通(出租、公交和长客)、景区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二是RFiD、通信、条码等信息技术在生猪、蔬菜、牛奶、葡萄酒等领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应用;三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石化、纺织、冶金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四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自来水管网、燃气管网、电网安全监控的应用。同时,天津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已在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渗透发展。

2.城市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

目前天津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面积达590平方公里,数字化管理将一万米划成一个网格,通过“城管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和指挥相分离的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其中,市内六区已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配备了577名专职“城管信息采集员”和100名专职“信息采集考评员”,每天负责收集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违章建设、道路破损等问题。同时,其他区县也在陆续建设使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争取尽快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

3.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截至2012年,天津已建成并开通了覆盖全市385个副局级以上单位的市电子政务专网,网上申报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占市级行政事项总数的57.5%,形成了土地管理“一张图”、规划管理“e张网”、社保管理“一库一网一卡”、税务网上报纳税、行政审批三级网络建设、海关及商检电子化等信息化管理方式,显著提高了办事和监管效率。同时,通过新建、整合、租用三种方式,全市正在陆续整合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资源,有力推进了政务信息化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

4.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天津城市信息化服务已全面渗透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政府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企业拥有了各类公共信息平台,百姓生活也日趋享受电子服务的便捷。例如,根据滨海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民请家政不用再东奔西走,拨打各个社区服务中心电话或是在网络平台预约,就能找到想要的家政服务。

(二)“智慧天津”建设中的难点

1.思想观念跟不上智慧时代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城市”后续发展的高级形式。目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还存在用传统理念建设“智慧城市”、用工业化思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现象,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思想观念上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是制约“智慧天津”建设的最大困难。

2.缺乏全市层面的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引导,而当前天津市政府管理部门还没有出台立足全市层面的关于“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设计。在各区县、部门、企业争抢“智慧城市”发展先机之下,难免存在过度竞争、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这必然会制约“智慧天津”的稳步推进,也会使得“智慧天津”建设中存在政策不明确、重点领域资金支持乏力的问题。

3.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的“智慧天津”建设任务基本是按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并按条块来负责的。这种传统垂直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势必会造成若干封闭式管理系统并存,由此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缺位等问题。同时,政府综合性决策的形成往往是靠不同职能部门牵头结果的简单叠加,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管理主体缺失,这种政府决策机制显然难以适应“智慧天津”发展的内在要求。

4.关键技术缺失,安全隐患存在

天津虽然在全国科技领先,但是,目前物联网的一些技术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占得先机。标准的制定需要成熟技术和市场检验,天津在此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尚难以获得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如产业链中的高端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大部分由国外企业掌握,我们的优势只能在应用和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有可能造成城市信息建设的安全隐患。

二、“智慧城市”的国内外探索及启示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现状

1.国外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目前全球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的探索走在前列。美国是以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完全以数字化形式将城市的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在观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的基础上,城市管理作出智能化的响应,进而服务和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瑞典是以交通智能化领跑“智慧城市”建设,最初以交通管理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公共事业领域,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其“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领域,涉及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新加坡是以资讯通信驱动“智慧国家”的建设,其资讯驱动具体涵盖了三大战略领域,即建设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开发高端资讯通信人力资源。

2.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我国不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起始点是不同的。上海、重庆、南京、厦门等城市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骨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快速提升城市信息化能力,宽带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主体和基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锡、杭州等城市多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物联网是新兴智慧产业的重点开发领域,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少城市希望以物联网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北京、沈阳、苏州、宁波、武汉等城市通过应用领域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多围绕着应急系统、食品安全、智能医疗和数字出版等产业项目进行建设,“智慧城市”也初见雏形。

(二)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1.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协调

“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或者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政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快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共享与协调机制。台湾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分别在1998年、2002年、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协调,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制定完备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现实基础出发,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一是要充分重视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二是要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在初期,可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卫生医疗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智慧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配合智慧城市建设。

3.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推动信息共享与网络融合,改变城市治理中部门分治、信息阻塞、资源分散的局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民生应用,切实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一是要建设“智慧政府”,提升政府办公智能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以提高企业运营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广企业智能管理应用,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设智能社区体系,提升智能社区交流水平,推广智能社区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三、加快“智慧天津”建设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天津“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方案。在具体行动策略上,“智慧天津”建设需要把握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智慧产业选择与培育、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等五大方面。

(二)加快推进天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智慧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为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天津可尝试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天津”主管部门,形成统筹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在机制设计上,可尝试实行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整体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其中,决策机构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通过人大、政协和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的普遍参与而形成。

(三)找准“智慧天津”建设的切入点

作为经济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天津的“智慧城市”建设可围绕与市民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入手,例如食品安全、生产安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监控、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在“智慧天津”的新技术方面,可选择应用性较高的技术领域为突破口,如可考虑以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为主的智能医疗平台作为智能城市建设中应用性相对较高的突破口。同时,要着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关系,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智慧天津”建设道路。

工程项目智慧管理篇10

熊垓智:2015年10月,国标委、中央网信办、发改委联合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智慧城市标准的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从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框架,重点推动参考模型、评价指标、数据融合等31项国家标准的立项。初步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支撑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有序推进。按照智慧城市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中国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充分征求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共4个能力类、5个成效类的一级分类和36个二级分类的指标体系;会同住建、公安、交通、测绘等部门,完善各个领域的分项评价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分项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及编写格式。

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国智慧城市标准总体组成员,我们参与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建设。目前总体组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主要构建了智慧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技术指标体系系列标准。前期共有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标准建设和完善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涵盖七大类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技术标准,建设宜居的整个标准和产业、经济、安全和保障等标准,目前技术体系框架已更新到4.0版。另外,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总体组在国标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也积极参与到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与欧盟、英国、法国等国家在智慧城市参考模型标准、数据概念模型等方面积极开展沟通合作,探索共同推动相关国际标准立项等工作。

标准具备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它们分别为:

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设备及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网络通信层: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之间的融合的公共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以及一些专用的网络(如集群专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化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您认为该如何促进各方力量汇集,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熊垓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前三项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

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其固有的专属性,帮助各职能部门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及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对协调一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兴起,我们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与日俱增。

目前,虽然全国两百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同时,调研表明,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的难题――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信息化建设》:您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熊垓智: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优势,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在于机制、法制和体制的制约。其次就是核心技术缺乏,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智慧城市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以大数据为核心,大数据的采集传输,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大数据的交易服务,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数据安全问题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建设智慧城市要加大对大数据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