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5:52

医药产业研究篇1

关键词:医药产业;产业集群;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01-02

生产业是面向医药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的一种现代服务业,是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剂和支撑。从产业结构升级看,相对于生产制造环节,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生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制约我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向产业集群,促进生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医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迫切需要。

1生产业是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

生产业是从制造业等产业内部分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业就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是工业和服务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专指那些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服务、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工程技术与装备服务、法律与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营销服务、市场调查、人力资源配置、会展、教育培训服务等门类。

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需要生产业的发展来支撑。

1.1生产业有利于发挥医药产业集群低成本优势

医药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聚集在同一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不断挖掘企业内部资源,降低外部交易成本。但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间交易活动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各种交易成本的上升。发展生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共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降低交易成本。首先,信息、物流、商务等生产业对产业链间的衔接起到作用,有助于降低企业内外不同环节间的交易成本,加深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其次,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更专业化、更有效率的中间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使自身能集中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2生产业实现产品价值增值

医药产业集群是大量医药相关企业以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价值链。嵌入医药产业集群中的生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各个环节,其价值凝聚在最终产品之中,是有形产品创造差异化优势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医药企业之间非价格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3生产业有利于医药产业集群创新

医药产业创新具有周期长、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因此对于单个医药企业,自行创新不仅投入高、效率低,还必须承担较大的风险。个别大型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研发或与少数同水平企业的合作实现创新,我国绝大多数医药产业集群则是要在专门的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机构的把脉诊治下实现创新。近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开发过程的日趋复杂、药政管理的不断完善,伴随全球医药研发服务的转移进程,以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医药研发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如张江“药谷”组建的新药孵化平台,在国内首次采用ip+CRo+VC(即知识产权、新药研发服务组织、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其中CRo就是通过合同的形式向药品开发企业提供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以及新药申报等各项服务的专业公司,以加快新药的初审速度。

发达的生产业可以吸引优质资本加入产业集群,促进技术扩散和推动创新。首先,生产业提供的完善的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可以缓解新企业的“水土不服”,使其迅速适应、稳定下来。其次,行业协会可以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为企业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扩散开来。再者,研发、咨询等生产机构往往比企业具有更强的对新知识的吸收消化能力,可通过研究改良后再逐步推广。另外,金融担保、管理咨询等非生产性组织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帮助小企业在创新中长大,改变自身的地位,获得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加快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速度。

2我国上海张江医药产业集群生产业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许多医药生物集群不同,上海张江医药生物产业集群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结构等方式而着力培养起来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基地内集聚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400多个,形成了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涵盖了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等六个群体,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基地之一。

2.1上海张江医药生物基地中的生产业

(1)研发创新体系。

形成了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

(2)专业服务机构。

基地内有亚洲著名的CRo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基地医药销售公司、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咨询机构、企业注册和报关机构,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便利。

(3)技术支撑平台。

基地内建有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

(4)生物医药孵化器。

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5)投融资体系。

浦东新区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强,通过无偿资助、贷款担保等形式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园区内集聚的投融资服务机构也为企业寻求资金提供了便利。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江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制造业,存在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支持不足。

张江医药生物基地虽然有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为张江的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但它们与医药企业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产学研联系松散,并未真正发挥智力服务作用。并且,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他们更偏向于与母公司联系,而很少与张江基地内企业进行技术交流。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张江的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过程,但由于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

(3)技术支撑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

由于政府下设的服务机构门类繁多,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

(4)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融资困难是大部分中小型服务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生产业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在商业银行难以获得贷款,且集群内风险投资不足,很难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张江医药生物基地内风险投资不足,主要是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民间风险投资极少。

(5)生产业规模层次低,创新能力弱,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的作用不强。

由于生产业的准入门槛和标准化程度低,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缓慢,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层次低、服务和业态同质性强,甚至恶性竞争、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服务品牌难以形成。与此同时,能够引领发展潮流,对行业标准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少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3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生产业发展策略

生产业发展对于医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群中生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产学研联合机制。

加强当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形成政府支持、研究机构的科研开发、企业的推广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并积极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因为创新是医药产业集群这个特殊行业的永恒话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赋集群予生命力。

(2)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包括专业的服务机构(CRo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基地医药销售公司、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咨询机构、企业注册和报关机构)、技术支撑平台和生物医药孵化器等。为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专业培训、投融资等提供优质服务,承担起连接生物医药技术上下游的纽带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应致力于努力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将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业纳入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范畴,竖立发展制造业必须高度重视生产业观。设立生产业专项资金,统筹管理服务业引导资金和新增服务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会的发展。

(4)构建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

要合理构建多层次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和产权交易。可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筹集资金成立应急互助基金,当中小企业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可申请应急;亦可鼓励发展面向生产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多更好的引入风险投资,健全各种法规,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拓宽撤出渠道,营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市场环境。

(5)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服务业准入门槛和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适度提高某些商务服务领域,如法律、物流、会计、咨询公司等准入门槛,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排除那些非专业化人士进入专业化服务体系,导致产品质量差,产业无序

竞争,从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规范发展。政府应在财政上大力支持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其发挥对生产业的体制改革、发展方式和模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

(6)努力培育鼓励生产业创新创业的税收环境和要素市场环境。

面向鼓励发展的生产业,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实行低税率政策,对生产服务业内某些新兴服务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探索对生产企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可能性,或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为生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生产业与工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上实行并轨;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和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面向生产业的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银团贷款;鼓励发展面向生产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行之间为了避免不正当竞争,维护共同利益,以自愿形式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协作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协调、行业自律、行业资格认定,行业人才培训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优势作用,逐步从政府职能部门脱离,确立其独立的地位和职能。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Hi,1966[C].manpowerandgrowthofproducerservices,newYork:Columbia,U,press,(2).

[2]夏杰长,吴家淼.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差距、潜力与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536.

[3]陈利华.国外典型产业集群生产业发展经验[J].浙江经济,2006,(15):1517.

[4]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究报告(2009年版)[m].2009:116117,127131.

[5]姜长云.集群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制约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7580.

[6]黄卫国.我国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和未来建设的若干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3):6872.

医药产业研究篇2

关键词:烟台市;医药产业;竞争力

一、引言

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经济属性,契合了烟台市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需求。烟台市医药制造业通过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以及转变企业经营理念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行业规模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烟台市医药产业仍面临产业利润率趋于下降、创新动力不足以及产品组合不合理,附加值低等众多新、老问题。如何解决医药产业在产品创新、研发以及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转变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烟台市医药产业特征

1.烟台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

(1)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烟台市医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医药工业总产值不断扩大(如图1),由2011年的17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0.6亿元,整体规模出现增长。

(2)领军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烟台市医药行业涌现出了绿叶、荣昌、东诚生化等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加强。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竞争优势,培育了如麦通纳、润肺膏等11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知名产品。

(3)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烟台医药产业聚集了20余家研发机构和CRo机构、几十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和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一批孵化器、加速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动力支持,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2.烟台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

(1)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医药产业是技术驱动的产业,企业只有加强科技研发才能取得竞争优势。但就目前而言,医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的项目,需要企业的长期研发投入。烟台市拥有医药制造企业40余家,但大多数医药企业规模小,受制于营业收入,研发投入较低,技术开发能力弱。

(2)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高端医药产品比例低。合理的产品结构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而大部分医药企业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及产品延伸度不足的主要问题。多数企业以原料药为主,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制剂所占的比重很小,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所占比例更小,高端医药产品比例低。

(3)产业链间企业协同性低,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医药产业链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创新链上企业分工高度细化,需要企业间协同合作。烟台市医药产业虽然初具规模,形成了多个产业园区,但园区内部部门协同性较低,园区间存在资源消耗,尚未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三、促进烟台市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优化产业运营平台

(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政策的一贯性。一是按照《医药行业“十三五”转型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打造国内先进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医药行业向“化学制药高端化、生物制药产业化、现代中药特色化、医疗器械集群化”转型升级的具体发展大纲,确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制定《烟台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针对医药产业特征和烟台市医药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政府要加强在产业运营体制、人才引进、市场环境改善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出台促进烟台市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吸引优秀企业。三是政府应当针对医药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投入。

(2)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优化产业运营平台。建立和发展医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弥补政府有形之手存在的缺陷,优化产业运营平台,建立协同共享的医药产业生态(图2)。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食品及药品检测检验与报批服务;投融资平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园区搭建的知识产权平台、法律咨询平台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有关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市场咨询、创业辅导等一系列增值化配套服务。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竞力

产业集群能够将量大面广、规模普遍较小的同类型企业聚集,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创新协同、规模效应,形成产业的群体规模优势。

(1)提升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引领作用。大企业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带领作用。烟台市应该围绕绿叶制药、荣昌制药、东诚生化等骨干企业,积极帮助企业在科技研发、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争取资金支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业创新研发水平,增强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兼并和跨行业并购,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例如,绿叶集团通过兼并和收购,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管线,提升了企业竞争能力,引领了行业发展。渤海制药集团收购神州医药等医药制造业企业和医药物流企业,不断扩大企业的药品品种和延伸产品的配送服务能力。

(2)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园区建设应当遵循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开放共享的原则,以产业链和知识链为主线促进企业创新向集群创新的跃升,打造医药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烟台市着重建设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荣昌生物医药园、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加速器,让产业园区成为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载体。

3.加强企业研发,推动产业升级

(1)鼓励技术创新,实现由仿制药向创新药物的转变。医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带来的高收益,才能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在国家推行药物一致性评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应该选择优势品种,集中力量进行一致性评价,提高药品质量;骨干企业在做好现有品种一致性评价基础上,更应集中力量进行创新性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优化产品管线。

(2)健全产学研研发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鼓励行业内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等方式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形成稳定、开放、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医药基础研究;二是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市场、投融资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科研院所和企业及投资者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三是鼓励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实施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创新工作。

4.完善人才吸引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

企业创新,人才是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尤其作为创新性行业的医药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烟台市要建立“引进和留住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人才保障体系。

(1)推广“荣昌模式”,吸引高端创新人才。“荣昌模式”采取“资本人才技术”的合作模式成立合资公司,技术和管理专家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入股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并被聘为总经理、首席科学家等重要职务进行企业管理。“荣昌模式”成功吸引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山东省“泰山学者”专家,并留住了一批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在产业园区创办企业。

(2)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特别是支持制药企业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共建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医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仁.《医药行业“十三五”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烟台将打造国内先进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n].烟台日报,2016-06-14(3).

[2]吴韶宸.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3]石国忠.生物技术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策略[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医药产业研究篇3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竞争态势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7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233-02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吉林省已成为具有比较完备的医药生产体系和商业流通网络的医药大省。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医药产业仍是一个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经济总量小、技术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全球化的趋势使吉林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企业而且是世界制药巨头的竞争,而原本实力弱小的企业必将受到更大的挤压。无论资本实力、技术开发能力还是市场控制力,吉林省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都是悬殊的,这种“快艇对航母”的竞争局面给拥有众多中小医药企业的吉林省医药产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我们立义于现实,为了加速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吉林省在医药产业技术人才、研发力量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吉林省政府部门和吉林省医药企业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存在的不足及挑战

1.医药行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大型制药企业为了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纷纷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吉林省的制药企业仍习惯于分散经营,处于放大了的小生产状态,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特色品种和规模效益,整体竞争能力差,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中小型企业虽已成为吉林省医药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缺少像黑龙江哈药集团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如果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企业和资源整合仍需做大量的工作。销售收入列第一、二位的大成集团和修正集团近年来发展迅猛,年销售收入均已达30亿元以上,但在全国排名仅为第10、11位。省内排名第三、四位的华润生化(10.6亿元)和敖东药业集团在全国排名仅列第47和59位。

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医药工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高、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作为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研发投入在国际上至少要占上年销售收入的10%~15%,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不超过3%,吉林省大多数企业在研究与开发投入经费上还不到1%。科研与生产脱节,新药创新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慢;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成本高,造成资源的浪费,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原料药制剂研发不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中药资源生产与开发利用效率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需求。中药材生产管理粗放,不能严格执行Gap标准,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和农药残留的污染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没有建立优良种植的评价体系,缺乏对种植资源的收集整理;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产品质量不稳定,再加上炮制工艺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因而难以满足国外用户的需求,大大削弱了中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加强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引导和扶持修正药业、敖东药业、东宝药业、亚泰药业等10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扶持和促进重点企业低成本扩张,力争这类企业在兼并重组、核定企业销售成本、评定高新区外中药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鼓励省内医药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2.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煤等基础资源,节约医药中间体等化工原料,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支持通化东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胰岛素达到生产能力,培育国际品牌,参与国际竞争。

3.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设立省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建设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上注入,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大在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标准规范、知识产权和中药资源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采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吉林省医药工业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4.加强对资源和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从中药资源保护的实际出发,调整保护品种,保护并规范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Gap标准的认证工作。制订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应对国际专利竞争,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医药知识产权,促进新药创新,倡导在新药创新全过程实行专利保护。加强专利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专利服务水平,运用专利制度加速技术产业化。

5.加大医药行业的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引进战略合作者,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的医药行业还处于向海外拓展的初级阶段,全球非专利药市场的迅速崛起为我国医药行业融入国际医药市场,参与医药全球化分工、合作和竞争提供了大好契机。要树立开放与主动寻求合作的进取意识,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对内要加强与黑龙江、辽宁在医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北药”品牌建设。对外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国家和我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东北亚医药区域发展中心。引导、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6.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合理布局。重点建设“一园一城一个集聚区”的三大发展中心、两条医药产业带和两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一园”即将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园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中药工业园区。“一城”即将“通化医药城”建设为生产、科研、经贸发达的中国“药谷”和国际化医药名城。“一个集聚区”即重点发展以敦化市为中心的“延边敖东医药发展区”,重点以中药企业敖东、华康、力源3大药业集团为核心,建立3大现代中药制药工业园区,突出新产品和系列品牌的开发。两条医药产业带是围绕三大发展中心,以长春、吉林、延边和以长春、通化、白山两条中药产业带为两翼,进一步加速产业集聚,提升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建设好吉林市和辽源市两大化学原料和合成药生产基地。

近期重点选择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的中药传统品种深度开发、道地中药材种养殖及开发、疫苗类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品等医药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面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点支持总投资达10亿元的修正药业集团高新医药园项目;总投资达7亿元的通化东宝药业集团东宝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二期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重点扶持一批重大产业化工程和项目,促进医药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强对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要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医药人才培养。积极吸引国外医药产业高端人才来吉林省创业,对医药研究和产业发展贡献较大的高层次人才,应给予特殊津贴和奖励。要组建医药产业发展科技专家顾问组,负责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

[本文获得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编号:201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资助(编号:10YJC790181)及吉师博启动项目资助(编号:2010005)]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4.明杰,陶志刚.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周建.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吴蓬,张志坚.医药产业历史发展的探讨[J].华西药学杂志,2004(14)

7.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8.蒋孙明.战略并购:医药行业的主流模式[J].医药经济信息,2004(2)

9.邱钧.产业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0.仲萍.关于加快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纵横,2010(3)

医药产业研究篇4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业中国特色中医药资源

一、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内涵

众所周知,我们祖国拥有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发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中医药旅游产业,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1],并且其作为医疗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已经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蒸蒸日上。

二、我国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中医药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各种条件,对我国的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弥补相关不足,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将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业逐渐发展成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图表:我国中医药旅游的Swot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ot)

内部资源分析(Sw)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1.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2.中医药逐渐走向世界,为更多世人所熟知了解接受,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3.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扶持中医药国际贸易1.泰国、日本等国家对中医药的学习开发利用日益频繁

2.一些国家实施霸权主义,阻碍中医药产品流向其国家和地区

优势(Strength)优势机会策略(So)优势威胁策略(St)

1.丰富而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旅游资源

2.日益增多的中医药国际人才1.整合规范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

2.国家重视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中医药资源文化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1.政府对企业走出国门要放宽政策,注重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2.国内中医药企业要注重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劣势(weakness)劣势机会策略(wo)劣势威胁策略(wt)

1.中医药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

2.中医药旅游没有形成品牌效应1.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统筹规范,制定配套管理体制

2.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走中国特色旅游品牌之路

3.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旅游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优质性1.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整合中医药率市场,促进中医药旅游健康发展

2.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打造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产品

通过Swot分析可知,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具备着优越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巨大的机会空间,尤其是日益增多的中医药人才和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见附表),为中医药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大空间,但也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充分挖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生态旅游产品。

附表一:2002年-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业(结业)情况

表12002-201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毕(结)业情况(人)

洲名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合计

亚洲921640758695594855898116312147738

非洲16247764121674

欧洲31128676026701562011481267

北美洲127606211856569011258739

南美洲6924876591147213

澳洲1361751019242424142

总计14577389121093700101212311523150710173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资料整理)

附表二:我国2007年-2012年人均GDp状况

年份人均GDp(本币)人均GDp(美元)人均GDp增长率(%)

200720,1692,65213.6

200823,7083,4149.1

200925,6053,7488.6

201029,7484,3949

201135,0835,43210.1

201238,3546,100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整理)

三、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的模式探讨

分析了目前国内发展中医药旅游的条件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条件以及中医药资源的特性,并借鉴国外养生旅游的成功经验,从分时分地举办中医药会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学习、中医药养生保健会馆三个方面,对中医药对中医药旅游产业开发模式进行全新的探讨。

3.1分时分地中草药会展:

孙思邈亦云:“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因此,我们只有注意中草药的采收时间才能发挥利用其药效,根据全国不同地区药材采收的季节性,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循环性的中医药会展时间表,在全国开展时令性的中医药展览,例如,春末夏初可采集黄柏、厚朴、秦皮,秋冬适宜采收关木通、大血藤等,就可以在适宜的地区城市开展春夏或秋冬中草药会展,这样既可以避免中医季节性的缺陷,充分发挥中草药药效,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季节的需求,在保护中草药的基础上,体现中医药旅游的地域性、时令性,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一年四季的旅途中都能感受中医药的带来的福祉。

3.2综合文化交流和体验

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为载体,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馆,定期举办一些具有纪念和发扬传统文化价值的的文化节,如纪念针灸之祖黄帝文化节、脉学介导者的扁鹊文化节,同时也可以在景区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趣味赛、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日、召开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医药义诊及讲座等,进一步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养生保健旅游会馆

如今,越来越大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之道,基本都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庄园,开设女性追捧的中医药美容美体馆、建立中老年热衷的中医药养生药膳、以及中医药抗衰老食疗,同时,也可以建立中医药娱乐健身房,主要开展中医气功、太极拳和五禽戏等一系列中医药保健运动项目,让游客在户外游玩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疗效,促进中医药旅游的蓬勃发展。

四、在中医药旅游开发中相关建议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显然,国内中医药旅游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中医药旅游还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抛砖引玉的建议。

4.1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整体战略规划

由于中医药资源的地域性、时令性、生态性,同时鉴于我国中医药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无论是国家旅游长期规划,还是地方旅游规划,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立足国内中医药旅游发展的大局,结合地方中医药资源现状和区域差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4.2创新中医药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传统的中医药养生旅游还仅仅局限在食疗、药膳、文化节等,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而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则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形成了高端的国际化旅居产品,例如泰国,其产品包括多种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健康疗养、修身养性、海滩与岛屿、历史古迹等特色旅游项目的设计能有效满足病人的多样化需求,使其在环境优美、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治疗,有助于病人更快地康复[2]。因此,中国可以借鉴国际领先经验,开发利用中医药资源,创新中医药产品,吸引全球旅客的目光,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医药旅游品牌,打造国际化养生旅郡。

4.3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

近几年来,“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使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越来越大,给中医药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和破坏,许多中药材产区逐渐缩小,产量也逐渐下降,因此,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是为了保护脆弱地生态环境,更是为了挽救我国的中药材资源,发展中医药生态旅游,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名贵中药材资源、实现目的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五、结论

中医药旅游产业是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医药资源开发和中国特色医疗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模式,对我国更好的发扬传统中医文化和促进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更多学者人士对其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打造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推动中医药旅游产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中医药旅游的产品开发[J].江苏商论,2007(1):80-85.

医药产业研究篇5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产业;竞争力;Gem因素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因素分析模型

Gem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timpadmore和HerveyGibson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C+D)*(e+F)]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964吨,总产值50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雪梅,等.中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医药产业研究篇6

【关键词】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链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426.72【文献标识码】a

目前,石家庄市已经将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生物医药是石家庄的主导产业,而以抗生素为代表的石家庄医药产业并不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生物制药为代表和核心的新兴产业。目前。石家庄市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正在积极探索行业的发展转型。

石家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原料药向创新药过渡。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给企业指出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1.产业的基本情况

石家庄是国家首批生物医药基地之一,是新药研发863计划和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已具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36家,从业人员6.5万人;拥有生物产业两院院士4人,人才2人;拥有以岭药业等10个院士工作站、神威药业等4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部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

目前,石家庄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具有部级和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研发体系,建立了世界上重要的抗生素、维生素、土霉素等原料药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基地,形成了微生物制药产业链,成功研发了丁苯酞等多种一、二类新药。

2.产业整体规模

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特点,主要集中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聚集了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神威药业、以岭药业、石家庄四药等182家医药企业。2013年,石家庄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占河北省市场份额的85%、全国的6%。

目前,石家庄可生产13大类抗感染用药(共24类),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35%。2010年石家庄青霉素、维生素C和土霉素产品产量,分别占中国总产量的40%、50%、90%,世界总产量的16%、30%和65%。石家庄化学原料药产量居世界第一的有青霉素、柯柯豆碱、土霉素和维生素C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的还包括链霉素、无水葡萄糖、阿维菌素、维生素B12等产品。

3.产业链创新平台发展情况

石家庄市集中了全省95%以上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拥有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一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产业链创新主体的发展情况

目前石家庄拥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企业、大集团:华药集团是全国最早最大的抗生素和半合抗生素基地,技术水平行业领先,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具有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研发体系,拥有两个亚洲最大的青霉素粉针车间,位列抗生素“四大家族”之首;石药集团不仅是国内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还是四大维生素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世界最大的7-aCa生产基地,头孢系列抗生素生产能力全国第一;以岭医药集团在短短几年间发展成为集科研、临床、教学、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集团。

二、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

1.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性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慢产业”。其本身发展的规律不同于电子信息等可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的“快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有赖于对其独特的产业基本发展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遵循。

生物技术产业由于其实验材料特殊性、技术开发特殊性、成果转化特殊性、生产过程特殊性、产品应用特殊性、产业目标特殊性而有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与计算机、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参与和协作,包括具备开发头脑的领袖型科学家、一大批能够进行开发性研究的科技人才,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头脑,熟悉科技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

(2)产品技术含量高,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高;

(3)产品的寿命周期长,利润丰厚。

2.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求

作为一个产业发展周期较长的“慢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参考国际先进经验,美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就是基于其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而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的,生物技术产业组织(Bio)在2008年详细分析了这一对应关系,下表列出了美国在生物医药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给予的不同支持措施。

三、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建议

1.以创新技术研发为创新驱动的根本核心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前沿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方向主要包括:细胞药物工程研究、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等重大创新技术。针对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实施相关专项,集中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创新,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于已经实现产业化的技术,扩大应用范围,加快规模扩张。重点创新领域包括:生物诊断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切实提高对重大流行疾病、z传病等疾病的诊断技术;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组织器官工程等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材。

2.以人才梯队建设为创新驱动的基础

尽快调整石家庄市人才保护机制,加大对于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和可以完成基础研究项目的研发人员的吸引力度,力争短期内建立完善的人才开源节流机制。

一方面,抓住国家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利时机,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手抓,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重点是引进战略投资人和项目带头人,拓展制药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外流控制力度,满足重要人才的个人需求,缓解我市人才流入北、上、广、深、杭等城市问题。

3.以重点培养企业为创新驱动的拳头

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创新产品的骨干生物医药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整合”的原则,支持核心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大型优势企业兼并国内外拥有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兼并重组国内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国际跨国企业,以此培育增强石家庄市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技术和品牌优势,促进高效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构建。支持医药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融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链条,促进国内生物医药研发能力的提升。

4.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创新驱动的辅助支持

结合石家庄市目前的融资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在摸透生物制药企业的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的特性之后,解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问题:一是加大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业内地位、融资优惠,争取吸引石家庄地区以外的资金;二是利用项目争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专项扶持资金;三是加快搭建生物医药产业融资平台,搞好银企对接,促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长久进行,保证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项目早日开工上马;四是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五是由石家庄市政府牵头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入,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2014年河北省经济年鉴

[2]吴建文.中国制药产业政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3]柳御林,高太山.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第一版).

[4]李玉彬,钱晓璐.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

[5]张国强,汤向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槔[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6]雷仲敏,张志耀,邱立新,等.城市产业优先发展领域的评价选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6.

医药产业研究篇7

关键词:军民融合;医药产业;产业体系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的十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推动军队和群众融合发展。通化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战略地位重要、产业特色鲜明、资源优势明显,军地双方要自觉从维护国防安全和战略发展全局角度神华军队和国防建设改革,在军民之间培养忧患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意识,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地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

医药产业作为通化市“十三五”期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产业对接点,自从通化制定“医药城”发展规划以来,在实现本地区中医药资源开发和医药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基地、部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和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展览交易基地。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成绩凸显

通化市是七连冠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已占据吉林省半壁江山。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由来已久,过去的五年成绩凸显。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医药改革任务都对通化市医药产业的长久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带下,通化市坚持以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为抓手,全力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在进入产业发展快车道的基础上,积极与驻通部队加强沟通联系,全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使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走在了全市各领域的前列,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成绩最突出的崭新时期,为全方位、全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十二五”通化市医药产业每年平均以28%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003.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6%。

2.产业优势逐渐凸显,竞争实力显著提高。经过近几年发展,通化市医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全市医药企业大多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全市约22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医药类省级和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部级医药技术中心有3家,全省的部级医药技术中心有4家,通化市作为全国拥有部级医药技术中心最多的地级市,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就显而易见。

3.军民融合初显成效,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十二五”时期,通化市以将“双拥”作为促进军民融合的重点工作内容,政府办公会和市委常委议会等重要工作会议都会着重研究“双拥”工作,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国防动员委员会工作会议,把双拥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统筹规划。近年来通化市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政府工作意见对实现军队改革、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了指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通化市双拥工作质量。

一是“民”,全市驻军部队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在“医药城”建设中,发挥军队的资金、人才、科技优势,与地方共建通化医疗体系、药品采购体系。二是“民参军”,通化部分药企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承担着为军队提供服务的任务。通化各医药销售连锁机构在军队相关采购政策允许条件下,为通化驻军部队各级卫生所、卫生队的药品采购首选机构。三是国家深化军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军队建设,通化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与军队实现对接。

(二)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吉林省、从通化市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历史原因、体制、军队改革滞后,尚存在军队医疗市场开放不够、思想观念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发展活力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1.融合思想意识不强。医药产业中的各主体没有军民融合发展意识,包括通化很多大型医药制造企业在内的医药生产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社会效应的认识不足,只是将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口号并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很多医药生产企业的思想方式过于狭隘,不能从时展要求和我国国情和军情长期发展需要角度考虑军民融合问题,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受国家整体利益和医药生产企业现实利益的之间的冲突影响,导致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过于封闭,只顾眼前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不仅难以实现医药生产企业的深度发展,也会影响国家军队改革和国防安全建设工作质量。市场经济环境下,医药企业和军队建设的融合可能会对军队原本的医疗体制建筑很少一定的冲突,但如果不打破社会医药生产企业和军队建设之间的障碍,防止个人主义和自我发展的思维模式发展,将很难实现社会医药生产企业和军队医疗建设的双重发展,军民融合工作也难以取得长久发展。

2.军民融合体制不完善。军民融合建设的机制对实现军民融合起到关键作用,从通化医药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的体制建设问题。军民融合发展中军民分割、管理体制过于封闭不能有效改变医药生产运行机制,军队和社会医药生产企业之间存在权责不明确和主体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民融合工作的推进,第三方面还存在军民融合激励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通化市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军队医学创新工作,并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偿力度。如今国防的优惠政策大多面向传统军工产业,承担药品供应、科研生产任务的民营企业不能享受免税优惠政策。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的风险补偿机制、国防开支中也没有针对为军队提供配套服务产业的资金扶持预算,民营企业在参与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方面面临较大的风险。

3.融合方式、范围尚需拓展。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通化医药产业军民融合中,主要以药品采购、储备等环节为主,生产、销售、研发等众多领域的融合尚在酝酿阶段,资金、人才、科研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方面融合尚不够,融合广度、宽度、深度都有待提高。

4.融合法律保障缺位。针对我国军民融合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还存在法规政策盲点,已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数量较少,很难对政府、军队和医药企业在军民融合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约束,政策法规应强调政府、军队与企业在实现军民融合过程中的不同责任和法律地位,强化市场投资和市场管理力度,但我国部分针对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存在矛盾,根据《中华人名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私营企业不能进行军工和金融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私营企业参与医药研究和武器装备科研工作进行了直接的限制,上述法规和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军民融合推出了相关的政策相互矛盾。法规医药产业虽然不是特殊准入行业,但在融合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法律、法规准入的限制,融入难度大。此外,针对融合发展的医药企业的保密、规范等相关法规还没有到位,成为产业融合法律体系构建的短板。

二、构建军民融合的医药产业体系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1.由政府领导构件军民融合推进小组,统一管理全市内的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工作进度。充分发挥军分区对驻通部队的组织、协调作用,参考加强军队保障社会化工作的实施办法,建立推进通化市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常设机构,由市政府一位副市长任领导组长,军分区一位副司令任第一副组长,市政府各部门、驻通各部队主要领导任成员,整合军地医药产业发展资源。把支持医药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2.结合通发展实际,将军民融合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吉林省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通化市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使之与有关产业调整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意见等衔接,形成推进的政策合力。

3.加强与驻通军队对接合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精神,力争实现生产、销售、研发等多领域合作,力争使一批新的医药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户我市。

(二)加快平台建设,务实推进融合

1.构建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军民融合项目投资融资等服务平台,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特别在科技引领方面,应以现有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探索建立军民融合医药品种研发体系。积极寻求国内、省内高校技术支持,研究军队医药品种需求,实现技术与产品对接。

2.着力于驻通军队与通化药企互动和资源共享,通化医药产业发展实现保军与促民的协调发展,打破政策和体制机制壁垒,务实推进资金、人才、科研和资源的合作。探索以“智慧通化”建设为载体,加快军民融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军民融合需求对接。

(三)发挥医药企业作用,带动军民融合

1.企业在实现军民融合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作为军民融合工作的主体部分,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结合军队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和企业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提高军民融合工作的内部活力。

2.加快军队改革工作进度,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构建更加开放、面向市场的采购、储备体系。鼓励有科研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的医药企业参与军队医疗体制建设。

3.重视军民融合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激励体制鼓励军民融合医药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构建军民融合的医药产业提供优秀人才。

(四)加强科研项目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1.将科技含量高且带动作用明显的医药产业军民融合项目作为政府和军队重点支持项目,进行科研创新、招商引资和配套产业建设,使军民融合成为通化医药产业发展新的亮点。

2.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结合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科研力量建立优秀的医药创新研究队伍,打造军民合作创新工作平台,提升医药科研的自主创新力度。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医药合作发展环境

1.政府和军队应加大对军民融合医药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对军民融合医药项目的资金补贴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军民融合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对军民融合的医药产业进行税收优惠支持,对企业的高新技术工作、技术研发和转让、服务等方面的费用进行优惠。

3.对符合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军民融合企业进行金融支持和相关政策优惠,加大对军民融合的医药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4.支持军民融合的医药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对企业在兼并、重组中的融资、股权转让和相关税费进行政策优惠,支持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科研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时,国家对军工和军民融合企业的优惠政策,我市一律参照执行。

5.建立准入机制。以现有部级药品采购、储备动员中心为基础,制定规范、统一的“民参军”准入标准,核定具备资质的准入药品和企业,建立药品采购和企业目录。同时,对准入目录内药品和企业可提供政策允许内政府和军队的资源支持,简化行政手续,建立绿色通道,激励民企参与军民融合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夯实企业主体基础。

参考文献:

[1]蒋超良.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开创国防动员建设新局面[J].国防动员,2015(12).

[2]姜鲁鸣.关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J].国防科技工业,2009(08).

[3]姚广宁,吴辉凡.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8).

[4]纪建强,黄朝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J].产业经济评论,2014(03).

医药产业研究篇8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部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1.2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医药产业研究篇9

关键词:专利信息分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医药产业;产业发展;专利数据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07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005-04Doi:10.13535/ki.11-4406/n.2015.043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marineBiopharmaceuticsindustry)是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目前已知地球上物种约有50万种生活在水中,海洋生物的品种总数达到20万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其中1/2以上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症、抗病毒、抗凝血、抗艾滋病、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药理性质。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海洋生物在生存进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与陆生生物迥异的特殊结构,对这些生物代谢特性的研究,对于帮助解决危害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HiV等疑难杂症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发展海洋药业,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广西海洋医药产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国内外的科技成果,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路子。本文运用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探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1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的主要生物类型有:(1)海藻:如昆布、海人草、石花菜、螺旋藻、羊栖菜、鼠尾藻等;(2)软体动物:如牡蛎、珍珠、章鱼、石决明、蛤蜊等;(3)节肢动物:如龙虾、对虾、寄居蟹等;(4)棘皮动物:如海参、海胆、海星、海燕等;(5)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海鳗、带鱼等;(6)腔肠动物:如珊瑚、海蜇、海浮石等;(7)微生物:海绵、海鞘、苔藓虫、微藻、细菌、真菌等。从图1专利研究分布中可以看出,上述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用于生物医药研究的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脂类、生物碱、萜类等,新发现的化合物在以每4年增加50%的速度递增。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药物前体。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图2容易看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2002年以来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专利申请增长比例多年高于医药行业整体速度。目前,我国已有藻酸双酯钠(ppS)、肝糖酯、烟酸甘露醇、多抗佳、河豚毒素等多种海洋药物获得国家批准上市,并取得了数十亿的产业价值。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海洋生物医药业之所以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与我国近年来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分不开的。此外,从2002~2011年,平均每年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新的生物结构200多个,一大批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已经陆续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

1.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北部湾是我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依靠良好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海洋中有着种类繁多的贝类、藻类及其他生物,还拥有占全国面积40%的沿海滩涂红树林,以及涠洲岛周围的浅海珊瑚礁,具有天然的海洋资源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已有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及化妆品公司40余家,从业人员逾4000人,并且规模在不断壮大。其中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挂牌上市,且早在2004年便已投资2亿元建成了广西首个以海洋生物为资源的医药加工基地。这为加快推进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建设提供了基础。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海洋创新药物也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了产品开发阶段。“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建设,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西迈向海洋大省的重要举措。然而,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科技层面,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产业效益,还有许多迫切问题需要克服。

2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海洋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首先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广西申请的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仅有13项,远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申请。从发明主题分析,多为鱼肝油、珍珠粉等健保制品,鲜有涉及热点如抗心脑血管病、抗肿瘤、抗病毒等核心技术领域。从发明类型分析,多为产品发明,对于活性物质研究的专利仅有2项,没有对活性物质药用机理等深层次的研究专利。传统的广西大型医药公司也鲜有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而新兴的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因此也缺乏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这与广西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广西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2.2缺乏有效的公共研发平台

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活性物质筛选技术等,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特点。单靠某一个单位或领域的投入很难取得产业化成果。广西目前尚未建立起联合多学科及医药企业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品开发平台,因此在广西的海洋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人构成中,只有北海医药厂与广西医学院开发的鲎试剂一项,属于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联名申请。这样的分散研究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不利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技术瓶颈的突破。长此以往,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新的海洋生物医药的方向研究,而更愿意投入到科技含量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医药物生产环节,使得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的科技水平止步不前。

2.3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尚处于发展期,专利申请多数为科研院校,公司申请专利较少。中国海洋大学于1993年成立了中国首个海洋药物化学专业,1996年创建了海洋药物硕士点。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广州成立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培养硕士和博士生。由表2可以看出,专利申请数量较多的省份皆是有强大的科研院校做支持。在此阶段,科研院校一方面承担起了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攻关任务;另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就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来看,广西仅有钦州学院一所公立本科学校拥有涉海专业,2008年起开始招收海洋生物医药方向本科生。学院的成立弥补了广西没有海洋生物医药专业的空白,承担起了为广西培养掌握系统的海洋药物科学理论,具备药学、医药工程、海洋药物和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在医药、生物制品、食品、精细化工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任务。但仅靠钦州学院一所院校,并不足以填补海洋生物医药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缺口,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培养上,广西目前还不具备培养自己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能力。就目前来讲,亟需政府建立相关引进机制,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广西,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应该逐步规范和建立起各层次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能在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竞争中取得优势。

2.4专利保护意识水平差

由于现行科技人员技术晋升过于侧重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急于,使得技术成果无法得到完整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这增加了海洋生物医药药品研发的风险,也使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性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在专利申请方面进行了全球专利布局。pCt专利是《斯特拉斯堡协议》中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为各国专利申请人提供国际专利申请的渠道,pCt申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的质量,也反映出申请主体的国际保护意识。在我国申请的44项外国公司专利申请中,有31项属于pCt国际申请。而反观我国专利申请中,只有广东2件、上海2件、浙江3件、天津2件为pCt国际申请,要想将新型药品打入国际市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

3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趋势表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以及药理学的进步,使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朝向更深层次发展。如何利用海洋生物技术探索出海洋生物化学结构中的高附加值资源,促进海洋新兴药品开发,实现海洋生物特殊活性物质产业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广西基础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其他省份进行规划是不合理,也是不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因此我区更应抓住机遇,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依托,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研发与利用,实现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一“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壮大。

3.1加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库建设,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化

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链的前端原料是海洋资源库各种生物,随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需求量必将不断增大,其上游原料产业依靠传统的方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扩张的市场。广西拥有天然的海域生物资源优势,开展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对于扩大海洋药源、开发新型海洋药品具有先导作用。因此,挖掘相关海洋药源资料,对现有南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建立本海域完善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信息系统,对于海洋生物进行基础性研究,能为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的整体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广西海水养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业规模,成为北海、钦州及防城港3市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推进由普通海水生物的养殖到海水药源生物养殖的转变,不仅能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丰富海洋药用资源库,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

3.2推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我区海洋生物医药快速发展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具有仿制技术相对成熟、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业化水平低、新型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因此,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整体布局,避免盲目鼓励高难度研发,造成资金与设备技术的浪费。

一是鼓励海洋生物仿制药的发展。依靠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科研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并利用获利资金反哺新型药物的研制,从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全面升级。

二是进行重点规划,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科研单位率先进行技术升级。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研究所拥有17项抗肿瘤发明专利,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跑地位。该所通过对国外专利药物“仿制――改进――创新”的模式,用10年时间拉平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差距,完成了一系列治疗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的抗体类药物研制和生产,部分药物已成功上市。广西亦可借鉴其思路,通过“仿制――改进――创新”三步走模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龙头示范企业,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3利用中医药理论,建立特色海洋生物医药体系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是我国现代医药领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就已经进行了临床应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海草本草》等都对海洋药物进行过记载。我国海洋中药材的利用历史悠久,许多药方的药理药性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广西中医药理论素来应用丰富,“三金”、“红花”、“金嗓子”等中药品牌已深入人心,将传统的中药理论应用于现代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中,从中药药方中提取有效物质,效率会远比从千万种化合物中筛选要高得多,这是广西发展海洋新型药物的核心优势,应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加强海洋生物医药企业与传统中药制药企业的合作研究。

3.4培养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产业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区应从人才数量和人才综合素质两方面,提升对于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在扩大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要充分发挥钦州学院海洋学院的优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扩大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招生规模,以应付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方面,要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尤其是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海洋药物特点又具备管理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增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科研基础建设,争取尽早开设海洋药物硕士点。鉴于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特点,可采取高校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的方式,与如美国、日本在内的国家科研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为海洋生物医药的研究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3.5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

广西海洋生物医药相关专利主要是保健类产品,我区海洋生物保健品研发已具有一定实力。保健养生类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大、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海洋药物的有益补充。可以在发展高科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丰富保健品类新产品资源的开发,为扩展海洋保健品市场提供新的战略储备。一方面我区应紧跟国家知识产权的战略“十二五”规划,加强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在保健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大力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将其研发成果申请专利保护,而不是急于发论文、上职称。另一方面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与维持费用的资助力度,保证专利的维持时间,实现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合理规划与战略布局。目前,海洋生物医药的中国专利申请曲线充分显示出其强劲发展的势头,广西政府把海洋生物医药纳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项目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意义。作为沿海大省,广西要更加充分开发海洋这天然的药物宝库,建立以广西特色产品为基础的海洋医药产业基地,使“蓝色药业”成为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卞俊.国内外海洋药物研究进展和展望[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

[2]林江,邓家刚,江海燕,等.广西海洋药业和保健品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6).

[3]龚斌.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报,2011,26(5).

[4]焦炳华.海洋生命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

医药产业研究篇10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就业能力课程体系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层次、种类、数量有不同的要求。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发生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传统药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市场需求反应慢,岗位指向宽泛而导致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弱,将很难适应新的医药市场需求,为避免产生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实际需求的时间差矛盾,保证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不受教育滞后现象影响,树立超前意识,科学预测未来新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别,超前调整课程安排,使人才的供求尽可能同步。

目前有许多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机构对于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开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药学本科生近年来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在91%~100%之间[1-7];也有部分高校对药学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研究[8-10],认为未来生物药学、临床药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循证药学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将会大幅度提升,对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指出应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能力[11];对江西省6所高校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应加大选修课及实验课比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药学专业培养方案[12]。上述研究工作未基于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开展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拟针对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

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人才就业能力需求变化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随着国家“十二五”相关政策的出台,医药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发展良机。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循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随着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及医疗机构药房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药物研发、药品生产、质量监控、物流销售、医院药品调剂及药学服务相关岗位是药学专业人才的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就业岗位群。针对医药产业结构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和国际化四大趋向调整,就业能力需求将随市场发生变化。

(一)药物研发岗位。新药研发的特点、现状、发展趋势决定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我国的新药研发环节是医药产业链上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受研发投入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创新体系不合理等问题的困扰,我国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但我国研发成本低、技术人员多,疾病谱和临床样本丰富,在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新药研究和开发阶段高层次的药学人才为主,但在新药研发申请和上市等环节,需要大批既懂药学相关知识又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层次要求不一定像新药研究阶段及临床前实验阶段那样高,药学本科生经过培训就可胜任。在临床试验环节,需要拥有基础医学知识、药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药学本科生也可胜任。考虑到我国医药专利环境的建设,还应加强对制药企业专利人或专利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药品生产岗位。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新版药品Gmp的要求。而目前相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版Gmp要求。根据药品生产组织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判断药品生产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特点,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熟悉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就业能力。能够根据药品的性质,筛选出包括质量监控,检验化验,自动化仪表控制等合适的设备,设计出各种参数。

二是熟悉生产工艺设计的就业能力。具备将实验室的药物生产工艺中试、放大,直至确定规模化大生产相应条件的能力;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生产流程。在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进行工艺验证,采取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实验寻找出那些恰当的要素,包括最优的生产条件、操作参数、工艺限度及原材料的投入;何时、怎样对其进行评估;每一个重要工艺步骤应做的检测(中间控制、放行和特性)及验收标准,确保产品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熟悉生产管理的就业能力。能确定生产计划指标、计算和核定生产能力、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组织实施、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控制生产进度、测算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间的偏差,并纠正偏差。

(三)药品流通岗位。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要求及药品流通情况分析,药品流通环节注重的是从业经验的积累,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并不高。《纲要》提出要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药学高等教育应紧密结合这些要求,培养适用于流通环节的药学人才。

(四)药学服务岗位。目前我国药师数量不到40万名药师,而2020年我国共需要药师100余万名,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成为药学人才缺口最大的一类。在药学服务方面,需要高层次人才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学服务。这类人才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用药知识,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善于与医生沟通和协作,可以作为医药结合的桥梁和枢纽。要熟知药物性质和作用,能够审核处方和指导合理用药,参与药物治疗决策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临床用药利用与评价研究;参与查房和会诊;听取病情,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询问用药史,监测病人的用药。

除了医疗机构所需的高层次药学服务人才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区诊所、零售药店,这些机构需要大量的药学服务人才。依据我国药师缺乏的程度和药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培养大批药学服务人才充实这些岗位。每一位走进药店想购买药品的消费者都希望从药店获得用药方面的指导,而实际上能够得到的正确指导不多。药学高等教育应该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需求变化,课程体系研究

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经历了“化学一药学一工程学”到“化学一生物学一医学一药学”的过渡和发展。这类变化的动因是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包括产业关联的发展和产业关联的需求。在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相关联的理论和技术手段逐步应用的药学研究中,逐步形成在药学教育中新的课程,或者作为新知识被纳入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归纳出下列的知识内容极有可能在将来的药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方向开设药学心理学、药物基因组学、时间药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生物药学方向开设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医药市场营销学方向开设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循证药学方向开设循证药学作为选修课程。

三、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构建岗位技能培训模块

采用情景模拟或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探索新增包括药房服务情景模拟、药厂制剂生产观摩及药品模拟营销等内容在内的岗位的技能培训模块,以适应不同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在《药事管理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药剂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模块;在《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中探索构建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模块。通过岗位技能培训,学生比较系统地联系用人单位药事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药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①医院药房和社会药房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扮演药房工作人员和患者,完成收方审方配药复核发药等药房调剂实践环节。②病区药房调剂情景模拟。由学生扮演护士角色,进行病区药品的核对,通过实战训练提高药房服务岗位的就业能力。

(二)药厂制剂生产岗位技能培训。以课外科技活动形势参观药厂Gmp生产车间,制剂生产线,学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等,提高药厂制剂生产岗位的就业能力。

(三)药品营销岗位技能培训。采用药品营销模拟实训,学生角色扮演药品推广销售人员、临床处方医生、药房进销管理人员等,拟设计两种情景模拟培训。①商务谈判情景模拟。学生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商务谈判,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②医药促销情景模拟。学生自拟背景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电话沟通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药品销售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拜访客户、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

四、在第二课堂环节增设拓展知识讲座

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进展、生物制药技术前沿、药物营销管理、循证医药学等前沿热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药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质,就是解决高等药学教育供求矛盾、公平与效率问题。根据“十二五”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向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与教育模式,明确药学专业教育目的,才能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服务于大众,才能形成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药学生才能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人力资源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教育供给与需求理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药学生就业能力完善课程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龙亮.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J].华夏医学,2007,03:581-582.

[2]万忠兴,李荣科.我院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9,05:20-22.

[3]李常玉,吕雄文,张媛媛,等.药学(临床药理学)专业本科已毕业五届学生就业状况及分析[J].安徽医药,2009,07:847-849.

[4]李刚,姜汪维,王露,等.石河子大学药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09,05:411-413.

[5]焦淑清,侯巍,于莲.药学系200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药学教育,2004,04:56-58.

[6]叶桦.历届药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药学教育,2006,05:58-60.

[7]马晓匡.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研报告[J].大理医学院学报,2001,S1:154-155.

[8]王春玲,李民胜,黄贵华.广西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03:55-58.

[9]陈雁,符崖,王羚郦.药科类学生质量追踪与毕业生需求调查[J].药学教育,2008,02:60-62.

[10]庞挺.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需求预测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荆玉君,吴闯,黄仁彬.谈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