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实习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8:15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学院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特别是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占有较多的课程学时量,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课程体系环节,使学生巩固和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从而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在毕业后的生产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问题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2]:

(1)专业面宽、综合性强: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融合了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原理及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多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各类制造方法和过程,从毛坯的制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装配到检验等,都有涉及,各部分课程内容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并且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要求有一定的了解,涉及的专业面很广。

(2)实践性强:本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是从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中精选出来的,且直接用于和指导生产实践,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工艺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零件,对于不同的工艺人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该零件所采用的加工方案也不尽相同,因此该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知识点广、散、乏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工件定位与装夹、夹具设计、切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机械装配工艺等几部分,各个章节既相互联系又独立成章,知识点比较多、比较散,不容易记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乏味。

从课程教授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本类课程内容,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2.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但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加之课程内容知识点众多、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大班授课

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学生扩招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甚至出现了两百多学生在阶梯教室同时上课的现象。对于一些讲座类内容,尚可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3学生自律性差

手机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进教室前要交出手机的现象,可见手机类电子产品对教学的影响极深。加之本类课程较枯燥乏味,也使得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等。

2.4各个环节连续性差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完整的环节应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艺实习等内容,但在学校实际安排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将各个环节紧凑地安排在一起,从而影响了学生最终的掌握程度。

3.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改进措施

3.1翻转课堂

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rs)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随着一批优质在线平台的出现,mooCs教学的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因此,可以采用传统教学和mooCs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与mooCs各有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传统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最优化[3]。

3.2小班、小组化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用小班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将学生划分若干个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部分课程内容,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讨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内让每个组的学生给全班同学上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以加深记忆和理解[4]。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涉及三维实体和复杂的运动,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工艺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增加动画和录像等工程实例展示、利用动画演示机床的组成及拆卸,直观易懂,给学生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对机床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能细致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5]。

3.4多环节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是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的重要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但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往往都是集中二至三周进行,未能与课程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知如何用,只是机械记忆,学习效率低;在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方面,因距课程学习时间较长,所学的理论知识忘记,课程设计难度大,工艺实习效果弱。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穿行,在课程学习之前,先进行1~2天的工厂实习参观,然后给出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再进行课程理论学习,三者交叉进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程学习,使得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边学边思考,工艺实习过程又促进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即学即用降低了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了工艺实习的效果。通过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工艺实习,学生能够制定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和在线式教学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分析总结了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感受,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机械制造工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建军,任小中,魏冰阳,等.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7:43-45.

[2]吴勃.《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23:158-159.

[3]邓波.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J].考试周刊,2016,13:8-9.

[4]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176.

[5]王丽,张恩光.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2015,15:11-12.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2

(在日本,按农业机械使用人员的技术实际知识和技术水平,分为"农业机械技术1级"和"农业机械技术2级")。

二、技术评定的种类和不同级别的应试资格

凡参加技术评定考试者,年龄应在18岁以上,技术评定的种类和级别如下:

1.农业机械技术l级

凡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或牵引驾驶许可证的人员,并符合下列各项之一者。

(1)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以后,有1年以上操作乘座式拖拉机的实际经验(以下称"实际经验"),并完成农业机械1级培训(按1977年8月1日52农蚕第4131号文规定的内容,以下同)者;

(2)评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按评定委员会规定所举办的讲习班培训者;

(3)取得中级技术评定合格者或完成中级技术培训者;

(4)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3)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2.农业机械技术2级

(1)完成农业机械2级培训者;

(2)符合下列各项之一,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业机械实地培训者:

a.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大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b.有5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取得小型特别驾驶许可证者;

(3)有3年以上实际操作经验,并接受过评定委员会规定的农作业安全培训者;

(4)初级技术评定合格或接受过初级培训者;

(5)经评定委员会认为符合上述(1)~(4)项标准的其他人员。

三、技术评定考核标准

Ⅰ.农业机械技术1级

1.理论及实际操作考核项目:

机械种类理论考核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的构造、性能和使用方法

2.农业机械的检查、维修和故障分析

3.农业机械使用计划

4.农作业安全管理1.仪表的使用和拆装

2.检查、调整、保养、故障诊断、排除

3.驾驶

根据上表列出的机械和理论考核项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技术评定标准(以下称"评定标准")进行。

2.考核方法

(1)考核所需时间

考试时间,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规定为1天,理论考

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10个人为2-2.5小时。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可以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每次操作考核需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可以同时采用是非题、填充题、选择题、实物鉴定方式、问答题和计算题,问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应按照评定标准中规定的理论考试的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一次操作应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

每个应试者应进行3项操作表演,从考核标准中实际技术评定的i-a、B和Ⅱ-a、B、C及3个项目之中各选1种,分别进行考试。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以下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的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的得分总计在70分(总分为100分)以上者。

实际操作考核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时,并且全部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者。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农业机械技术2级

1.考核项目

根据下表列出的机械种类和理论考核科目及实际操作考核科目的内容,按下面第3项规定的技术评定标准进行。

机械种类理论考试科目实际操作考核科目

乘座式拖拉机(包括配套农机具)和其他农业机械1.农业机械基础知识

2.拖拉机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配套机具各部分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4.检查、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工具和仪表

5.安全操作运转

1.工具使用

2.现场查修

3.道路行驶

4.犁耕、旋耕

2.考核方法

(1)考试所需时间

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时间规定为1天。理论考试为1.5小时,实际操作考核每20人一组以3-4小时为标准。

(2)监考人数

理论考试:1名主考员负责40名以内的应试者。

实际操作考核:一次操作表演需要1-2名主考员和数名辅助人员。

(3)理论考试出题方式:

填充、选择、计算和实物鉴定等方式并用。问答题应浅显易懂,简单明了,按照评定标准中的理论考试出题要领、出题数目和评分比例为依据出题。

使用术语以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辑的《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为准。

(4)实际操作考核方式

a.一次操作表演3-4个项目应在15分钟内完成;

b.如果应试者是未获大型特殊驾驶许可证者,考试用农业机械则采用22千瓦(30马力)级的小型特殊拖拉机。

(5)评分及合格标准

下列情况为合格:

理论考试单项得分在20%以上,并且全部项目得分总计在70分(满分为100分)以上。

实际操作考核采用减分法计分,单项不超过所评定项目的减分限度,且全部评定项目的减分总数不超过30分。

3.技术评定标准(略)

四、免试规定

1.技术评定的实际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合格者,从合格之日起,在1年之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考试。

2.对于接受过按农蚕第4131号文指定的教科内容培训者,可以免除同一类型技术考核。但是,必须在培训期间,或者培训结束时,有主考员在场,按规定进行考试,并将其结果报告评定委员会。

五、技术认定证书样式(略)

六、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实施办法

目前按以下办法实施技术认定者讲习会:

1.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技术讲习会

为根据旧纲要认定者调级举办的讲习会是为了使技术评定者的素质达到"要领"所规定的技术标准。讲习会的内容是:对初级者讲授以安全作业为主要内容,对中级者以机械利用计划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

2.为取得农业机械技术1级应试资格的讲习会

对认定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后,有3年实际操作经验者,为授予他们农业机械技术1级的应试资格而举办的讲习会,目的是使其素质达到农业机械技术1级标准,以机械利用计划等内容为主要内容,讲授9小时左右知识和技术的讲习会。

七、技术评定种类和组别调整规定

随着"要领"的制定,对以旧纲要为基础的认定者按下列各项进行以纲要为基础的技术种类和级别的调整:

1.拖拉机技术初级、联合收割机技术初级和农机维修技术初级认定者,在完成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技术认定者讲习会、农作业安全培训和农业机械实地培训后,可以调整为农业机械技术2级。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3

【摘要】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从人才素质与能力体系的构建开始,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职校机械类专业教学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精髓,机械类专业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一、职校机械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与能力体系的构建

(一)根据行业需求,应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行业素质

职校机械类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行业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岗位特征,各类从业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素质要求,不同行业的岗位特征和职业特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机械行业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行业素质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读图及绘图的能力;工艺编制及分析能力;对加工设备及加工机理的认知能力;机构分析及结构设计能力;工程材料知识;检验能力及加工误差分析能力;计算机语言工具使用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检测与排除能力;科技英语能力;现代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m、自主学习能力n、自主创新能力等。

(二)职校教学特征分析,构建人才能力培养

基于职业教育对象特征和目标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特点,机械类职业教育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关系,他们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是动态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授课过程阶段、学生内化阶段以及升华阶段。准备阶段。教师依据相关的原则和专业底蕴及其自身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出事高度,为教学内容提前准备教学模型或教学补充资料。正式授课阶段。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对于有实践性的内容,充分利用设备设施和机械模型,更直观具体地将内容通过载体呈现。学生内化阶段、升华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已经理解了知识或能力的内涵,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通过课后网络学习或网络联系教师。教师可通过评价、归纳、总结、展望的手段,利用自身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反思和成长,进一步提升本课程内容对其他内容或学科的辐射作用、支撑强度。

二、把握课程的精髓,以行业岗位为主,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课程,把握课程的精髓

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学习者的未来,定位其宏观的人才类型,课程目标则是面对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定位。课程目标要比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化、职业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下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校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将整合每门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逐步向广泛性、综合性、辅、实用性方面发展,加大实践环节而缩小理论课时的需要,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将理论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实践技能。课程整合为多个项目或任务,调整理论和技能并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成体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解决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问题,日常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二)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强调是能力性、实践性,职业性课程的模式是强调与工作结合、与职业结合,课程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强调灵活性、多样性,课程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课程分析整合,精心制定为五个项目(项目一:平面图形画法、项目二:组合体三视图、项目三:机件的表达方式、项目四:零件图画法、项目五:识读机械图样)。项目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来说,课前准备阶段工作比传统教学工作更多,更耗时间和精力,课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机械制图采用项目教学法,以相应的模型、零件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学习、完成项目后进行项目成果评估。

三、小结

职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特点,把握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具有合适、针对性的岗位教学方法与技巧,有着更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5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 要】根据工程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探究探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方法以、课程考核方式及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设计五个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出了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课程目标;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面向机械和近机械类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形成的一门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热处理工艺、机械零件毛坯成形和切削加工技术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学生刚从大一学习的纯理论知识如数学、力学、物理等转向实际应用的综合学习及实践的重要课程[1],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由理论基础学习通向专业课程学习的桥梁和纽带,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设计计算的开端[2]。高等学校的工科类专业基本都开设此门课,在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如图1所示。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学校的材料、生物、热能与动力、土木工程、精密仪器、真空、过程装备等绝大多数近机械类工科专业都开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它不但要求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理论理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来进行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产品设计创新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3]。

1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有较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好产品[4]。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协调的现状,2009年10月开始,教育部先后召开了3次研讨会,并确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开展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以下基本九项品质:(1)超强的工程分析能力;(2)较好的动手能力;(3)较好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4)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5)较好的应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6)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7)较好的商务与管理技能;(8)一定的领导才能;(9)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应该兼具以下四个特质:(1)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2)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3)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4)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只有具备了以上九项目品质和四项特质的工程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与实践结合紧密,它不但要求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理论理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来进行产品设计,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产品设计创新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各高校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大部分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尽管大多已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程开设初期,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确实可以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学生便会感觉课程内容的枯燥零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高等学校各专业招生人数的增长,导致很多高校的基础硬件教学设施不能充分地满足学生实验要求,影响了学生的机械实验认知教学效果,进而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作为《机械设计基础》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随着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以及课时精简,导致更多时候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3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2010年合肥工业大学成为全国61所高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为了配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针对相应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方法研究”项目纳入学校的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主要研究解决如何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实施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本次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根据教学的安排,首先在合肥工业大学2012级生物和力学两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试点。针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首先进行课程教学方式、手段及考核等调研,发放了80份调研表,收回有效调研表62份,调研的结果如下图2所示。

从以上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初始学习兴趣及期望值都保持较高的期望,但也存在担心因为基础学不好的因素。针对情况,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3.1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包含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两部分内容,主要内容是研究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现有的教材,为了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该课程内容多,知识点散,且大多数偏重于理论分析,未考虑到近机类专业学生的先修课程开设不足的实际情况。例如带传动受力分析或齿轮传动设计的推导公式过于冗长,对于近机类专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一些复杂的的理论推导及证明予以删除,重点强调公式的实际应用。增加工程实例的讲解,同时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分解成若干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设计中。

3.2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

作为一门机械设计方面的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前四项品质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小课程设计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的主要章节和教学的先后顺序,针对性的安排多个“小课程设计题目”,利用小课程设计作业将课程教学任务有机组合。

3.3 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方法

实验教学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通过试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能够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实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参观机械零部件陈列室或实习中心,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照实物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部分,例如轴系结构的设计,可首先组织学生现场观察后亲自装拆,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课堂讲解,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3.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得到学生的支持,受限于现状,学生在学习期间最为关注的仍是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如果不研究配套的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措施,将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因此,项目需研究针对教学方法改革涉及到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分数决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方法。在原有试卷考核的基础上,研究加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适应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本次授课采用课堂讨论发言、创新机构设计、小作业以及卷面考试构成最终成绩,降低卷面分数的权重比例,使学生能够更注重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始终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

3.5 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建立

为配合项目化大作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依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及课时安排,研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项目需根据各章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研究设计一个科学的项目化机械设计题库,为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支持。

4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及机械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本课程的学时进一步被压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教学体系和学时的有限性就产生了矛盾。对于我校的一些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有更多专业课需要学习,只能将本课程的学时压缩,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授课教师也觉得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5]。

目前,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所占比例极小。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的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课堂考勤及课堂表现)占30%。尽管以及逐步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平时成绩在教学评价中的比例仍然太小,所以实际上是不足以去反映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的学习效果的,而且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足以去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考核应该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衷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及学习的地方,例如:台湾成功大学,作业、课堂讨论与小考占27%,期中考试两次(各占23%,共46%),期末考试占27%;美国普渡大学,课后大作业包括2次projects占40%(疲劳强度计算项目作业占20%,机械设计作业占20%),期中测试占20%,2次课堂测试占20%(每次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20%。

《机械设计基础》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主要的课程,应该着重对其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作业项目、实验、期中及期末测试等方面。课堂评价(10%)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及课堂讨论表现等方面;作业评价(20%);由于《机械设计基础》的实践性较强,除了教科书上的习题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2-3次课后大作业,大作业可以结合实践性项目的进行布置,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0%)。课程考试评价占(50%)。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5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个方面要求的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及评价方法也一个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创新设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未来将根据前期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评估,完善形成适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方法和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瑞华.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469-471.

[2]唐克岩,王振玉,宋黎.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9):118-120.

[3]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田君,韩立发.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1):100-104.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6

(东莞理工学校,广东,东莞,523106)

摘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机械类)职业技能鉴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学生积极参加考证掌握企业生产技能。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结合新考纲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探索优质的教学过程,以使得学生学习的技能达到考证标准,提高考证通过率,使得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快融入企业生产中。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鉴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李柏枝,男,1970年生,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东莞理工学校数控专业讲师。

一引言

近年来,CaD软件以其精确简便的绘图技术,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服装,建筑,医疗,电气,制造等行业的主要绘图工具,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机械制造行业,许多企业将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计算机绘图能力,是否持有CaD绘图员证,作为录用条件之一,因而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证越受广大工作者的认可。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高级绘图员(机械)职业技能鉴定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参加鉴定的人数不断逐年增加,鉴定人数已达14万人之多。职业技能鉴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具备专业素质和资格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我校是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已开设《机械制图》与《autoCaD应用基础(机械类)》课程,学生也知道绘图员证对以后的工作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证(机械类)的考试。因此,提高机械CaD职业技能考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考试通过率,使得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贴近市场所需。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机械)的新考核内容

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机械类)考试已开始了13年之久,但于2013年6月考试大纲有完善的更改与补充。

早期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绘图员(机械类)鉴定考试的命题主要依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颂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培训和鉴定标准》,考题的基本准则有两条;劳动部规定的基本技能要求:与就业密切相连的职业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早期的考核内容存在不足;考思维的内容少,考抄画的内容多;基础的考核内容不全;结合生产实际的内容还显不足。

对机械行业来说,即使是中专学生,从他们所学习的机械制图课程来看,除了看图读图抄画图,也已经包括了从实物绘图到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内容。目前社会很需要具有根据实物迅速绘制简单产品的图纸能力的人员,他们在绘图过程中,需要用到测绘和简单设计的知识,所绘图纸也包括了多面正投影图和立体图。在实际工作中,绘图员经常要把工程师绘出的草图绘画成正式图纸的工作,而那些草图可能是简图而不完整,往往需要绘图员能灵活运用掌握的技能加以补充和完善。

为了更贴近市场所需人才,新考纲对原有的考纲进行了修订与补充,主要体现出紧密结合专业要求,增加机械专业知识,加强绘图的基础知识、图形思维想象能力,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图能力的考核。

在考核试题中也相应进行个补充,试卷由原有的六大题目,增加一题共七个题目,题型如下:

三结合新考纲,CaD机械制图考证课程设置实践

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中级绘图员(机械类)新考纲,我从重点技能的关键入手,在教学模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以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技能达到考证标准。

在教学中我采用《autoCaD应用基础(机械类)》一书,这本书充分考虑到中职教育的特点和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一般教材“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按照“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和最终目标”的原则编写而成的。教学内容以项目分组法体现项目的完整性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因此,老师应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老师的职责更多地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而学生作为学习行动的主体,更强调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学习途径,以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依据。

项目分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分配项目(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或协同完成,让组内各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分组完成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并增强集体观念,同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采长补短、认识自身不足,互相促进并提高竞争意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为此,老师必须是这一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必须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对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对信息获取、媒体获取、信息与通信技术整合的技能:在职业和生活中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考核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使更全面地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所展现的学习,协作能力等的综合考核,我尽量以项目过程为单位,综合个人自评、小组评、小组间互评、老师评等几项得分对学生进行考核,学会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也突显考核的公平性。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7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机械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80-03

ReformandpracticeofthemechanicalprincipleCourseBasedontheinnovativetalenttraining

wangminLuoXiaolin

(Collegeofmechanicalengineering,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65,China)

abstract:asabackboneprofessionalbasiccourseofmachinerymajors,themechanicalprinciplecoursehasapivotalpositionintrainingstudents’engineeringpracticeandinnovationability.withscienceinnovationcenterandoff-campuspracticeteachingbaseaslinkages,theteachingreformandpracticeofthemechanicalprinciplecoursewerepromotedandthestudents’projectpracticeabilityandinnovationabilitywerecultivatedthroughrestructuringtheteachingcontent,optimizingtheteachingmeans,constructingpiecewisepracticeteachingand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innovativeteachers.

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mechanicalprinciple;educationalreform

《机械原理》作为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整体运动方案设计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该课程内容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学生无法从整体上顺利完成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也无法从机械产品综合设计的角度理解该课程所述知识的真正用处。并且由于课时压缩及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使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枯燥难懂,机构运动费解难明,于是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畏难情绪,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多年来,研究人员结合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作业方式;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及各种科技竞赛;强化创新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初见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学生在各级各类有关机械创新的大赛中也获得了较好成绩。

1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理论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研究人员将《机械原理》课程按照“机构分析”“机构设计”和“综合设计”的模块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1]。机构分析模块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机械的效率与自锁、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机构设计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凸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系及其设计、其他常用机构、工业机器人机构及其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内容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生通过对机构设计及综合设计模块的学习,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机械系统的设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设计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由于专业基础课学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核酰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基本需“满堂灌”才能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单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改进这种现状,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及案例式等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3],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具”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节省板书时间,而且可根据教材内容,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机构的运动等一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次,将一些机构的实物模型和教学用具带入课程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难点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在讲授齿轮时,将齿轮模型带入课堂,针对实物进行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4]。最后,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要注意板书教学的合理运用。讲解课程习题的具体运算过程时,使用板书教学效果更好。比如用矢量方程图解法求解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时,采用板书教学,虽然耗时,但教学效果好。

3构建分段实践教学模式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段实践教学体系[5],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科技创新三部分[6],如图2所示。实验教学除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等一些验证性实验外,增设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及三维建模、分析、优化,并动手制作实物样机模型,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以机械创新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增设开放式实验,构筑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把示范性、验证性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并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进行科技制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7]。在w院现有大学生科创中心的示范作用下,争取创建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组建机械创新小组、机械设计小组等。

(2)改革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创新。

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基于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8]。课程设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课程设计成果也不再局限于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软件(比如pro/e、3Dmax、UG等三维设计软件)设计自己所提出的方案,绘制虚拟的三维造型,并通过软件对方案进行模拟仿真。

(3)以机械创新大赛为契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机械创新大赛,如国家机械创新大赛、省机械创新大赛、校机械创新大赛,使学生在竞赛中锻炼交流,有意识地更新和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并通过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机电学院的学生在近几年的部级、省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第四届“机械创新”比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第五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第六届“机械创新”比赛广东省赛二等奖3项。

4加强基础作业,增加课程小论文

机械原理教学过程中除完成常规习题作业外,适当布置几篇小论文。例如:在讲授机械原理绪论部分涉及到机械发展的历史,虽然这不是机械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但了解机械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是有帮助的,故该部分内容可布置相应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一方面可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进行相关资料检索、整理、分析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机械原理课程的了解,又能从中体会到机械原理课程的奥妙与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只有建立一支创新型指导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出任兼职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讲授专业概论、学科前沿,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主持参与教研和科学项目研究,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工程现场实践等,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科研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及创造的新成果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进而激发起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起来,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结语

《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具+黑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以机电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纽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项目,以多元化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开展创新性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魏军英,李学艺,王海霞,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5(4):160-161.

[2]孙桓.机械原理[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陈志新.“机械原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58-59.

[4]姚智华,易勇,陈丰,等.《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4-76.

[5]张向红,韩忠义.工程实践背景下机械原理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4(20):94.

[6]顾文斌,王怡,庄曙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0-101.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8

关键词:应用型农业高校;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1]。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整个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转型路径,把握转型内涵,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已经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因此,本研究将以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机制类专业更好地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提供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历史较长,现已成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与机械制造产业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课程环节不仅可用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习和专业兴趣[4]。本专业的主要传统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在传统实践体系基础上进行不断扩展。实习实训主要包括校内的工程实训和校外的工厂参观及实习。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常规课程实验和独立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常规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及创新创业教育等的要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要进行积极改革探索,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制造创新人才提供必要支撑。

1实习实训的发展对策

工程实训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多数学生经历的一项重要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5]。调查表明,较高比例的工科学生认为“工匠精神”重要,并且愿意学习和更好地理解这种精神[6],而工程实训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启蒙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基础作用。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本科一年级就要进行工程实训,这是学生进入后期专业学习的重要实习,目前进行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铸、锻、焊、数控机床加工和特种加工等。但热加工实训(铸、锻、焊)硬件设备不够先进,有些环节还不够到位,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等环节还不够丰富。因此,未来要在热加工设备上引进更先进的铸造、锻造和焊接设备,实现全环节的训练;在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方面,要增加数控设备数量,使更多的学生更充分地进行实操训练。要使特种加工实训丰富化,引进更先进的超声波加工和激光加工等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7]。因此,要加强智能制造装备的引进与应用,促进学生对前沿加工技术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及创新创业教育对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要求。金工实训将学生从专业未知状态带入到机械制造生产活动中,进而认识、理解机械制造专业及制造生产活动。而随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需要学生接触真实的制造企业,了解实际制造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生产活动。因此,进入大学二、三年级时就要进行相关的企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目前,企业的认识实习由于时间短,因此主要在大庆地区的石油石化装备企业来完成,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而生产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重要校外实训学习,多年来一直在中国一汽、二汽等大型先进国企来完成。生产实习可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如现场实习方式或线上实习方式等。线上实习是一种新的模式,需要学校与实习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实习内容定制化、实习手段拟实化、实习方式实景化、实习过程互动化[8]。要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拓展,在保持与中国一汽、二汽等大型先进国企联系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本省的实习基地市场,如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等。还可进一步开拓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打牢东北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在实习管理上,要强化实习实训的科学化管理及安全管理,建立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数据库及案例库,为保证科学实训、安全实训,实现专业实训效果及成果的累积等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实习内容安排上,以传统技术装备实习为基础,逐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装备及管理的实训学习[9-10]。

2课程实验的发展对策

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制造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本专业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对制造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总体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环节比较单一,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不足,多数实验以课程中少学时实验为主,而多学时、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偏少;反映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实验不足,不能较好适应新时代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对制造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未来改革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通过购入综合型、复杂型的实验设备,开设更多综合型实验,并依据实验设备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创新型实验设计,通过逐步的积累逐渐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不断增加综合型实验的数量并提高综合型实验质量,这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机械制造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传统的课程实验以少量学时与课程一体化模式共存,但是随着人才培养更高要求的发展,课程实验将向多学时、独立化、综合型的实验课程方向发展。因此,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实验将以课程类为依托,如按设计类课、制造类课、电控类课等等进行归类,建立更多的独立综合实验课程,此时的实验是一门综合课程,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实验罗列。独立实验课程将打破课程实验壁垒,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实验联系,更有利于形成综合型、创新型实验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实验问题的能力,对复合型、应用型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作用。3)积极开设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如智能制造实验、互联网及云制造实验、机械制造大数据实验等等,这就需要引进相关的先进实验设备,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可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更高的专业兴趣,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4)建立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近年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逐渐发展起来,其已成为实体实验室的重要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机制专业的传统课程实验项目或先进制造技术实验项目,如果受实验条件或实验项目自身等的限制而难于开设,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给予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实验的体验,将现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结合起来,必将极大地提高实验效果与体验。

3课程设计的发展对策

课程设计作为理论课程的重要延续,是机械制造专业主干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的重要实践应用。目前课程设计工作模式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为了适应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逐步创新课程设计内容及工作模式。1)更新设计内容、引入设计新理念。随着新时代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改革,适应行业需要的新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因此,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也要逐步更新与改变。如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互联网云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先进工艺分析技术等新技术、新理念也要逐步在课程设计中得以体现和应用。2)进行课程类大综合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对应的课程设计,这是比较独立的、单一的课程设计。因此,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可按照课程类型对独立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实现联合设计,形成大综合设计。如机械设计液压类、装备工艺夹具类、数控加工模具类、机电测控类等等。这样的整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3)进行不同课程类交叉综合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进行具有相关性不同类课程的联合设计,即进行不同类课程的交叉综合设计。如设计+制造+电控交叉设计、设计+制造+液压交叉设计、设计+制造+互联网交叉设计等等。4)设计任务分配方式的改变。目前,多数课程设计的任务分配都是要求一人一题或一人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一般都为1~2周,时间比较紧。因此,在此种分配方式下,学生难以完成较多设计任务,学生间也较难实现更好的交流学习及团队协作。对此,可以将课程设计任务分成单人完成任务和小组完成任务两种类型,并制定两种类型的设计任务量、设计要求、考核内容及答辩方法等实施细则。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的方式,并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设计任务。为了保证设计的全员参与和设计效果,对于小组设计类型,要建立好相应的保障机制解决一些面临的问题,如:合理确定小组人数,防止有成员“混水摸鱼”、不努力工作;合理分配任务,避免小组成员在设计过程中都负责一小部分任务,导致成员答辩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

4积极将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纳入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力支持。部级、省级及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快速发展,参与学生数逐年增加;同时多种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大赛蓬勃发展,机械专业相关的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等。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为推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本专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相关的竞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的参与规模,在更宽覆盖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积极考虑将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纳入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并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及实施细则。这是对本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与更好完善。

5结语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9

关键词:金工实训参观实习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

信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实习对象,既要兼顾传统的金工训练,又要体现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特色。所以,在信息类高校中,要想有特色地开展针对性实训,教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规划。本文就介绍了信息类高校学生的参观实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整个机械工程类的实习有个总体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参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类高校学生接触机械加工、生产的机会较少,但很多工科专业又必需对大的工业环境、生产加工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参观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参观生产实习,学生可较全面地了解机械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料流程、工业工程技术应用,精益生产,刀具、模具、夹具、量具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生产企业管理和生产机械等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掌握装配生产线的操作过程、机械生产的基础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参观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加工制造车间机床的功能及应用

传统加工制造车间主要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这些设备在金工实习时已经使用过,但对于信息类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却很少接触。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对传统的加工制造车间进行参观。主要参观国内外主要机床结构,让学生了解零件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加工工序、加工工步、走刀路线和工位的概念。

在参观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加工生产的总体生产类型,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的特点,以及不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情况。

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工艺规程,主要包括:规定产品或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也称工艺规程)、毛坯制造工艺规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也被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热处理工艺规程、装配工艺规程。

在整个工艺的参观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了解车工序、铣工序、钳工操作等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工艺过程,这是未来工艺发展的方向。

(二)参观各种数控机床,并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及性能

教师要让学生在数控中心参观各种数控机床,并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及性能,比如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和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

1.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

机床刚性好,上下工件操作方便,配置德国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四轴控制,三轴联动,配置先进的自动万能铣头,由于万能铣头能自动分度和自动立卧转换,可一次装夹工件进行五面体和多种空间方向的铣、镗、钻、攻等工序加工,自动化程度高,广泛适用于各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制造领域。

2.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

该机床为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六轴数控,任意三轴联动,具备粗、精加工能力。回转工作台可任意位置精确定位,可进行四面加工,高精度调头镗加工。主传动系统采用调速电机与两级机械变速相结合,轴承采用转速高、刚性好、精度高的进口轴承。机床的X、Y、Z三个运动导轨均采用贴塑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相结合的复合式导轨。B坐标采用贴塑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相结合的复合式导轨,并采用双小齿轮消隙机构,确保了工作台高的回转精度。

(三)总体装配车间

参观总体装配车间,要求学生主要了解:

1.总装车间的情况

学生要了解总装车间的总体布局、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汽车装配车间为例。它主要包括内饰工段、综合工段、底盘工段和发动机工段,其中发动机工段最终汇入底盘工段,而底盘工段和内饰工段最终汇入综合工段。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

2.机械生产整机装备工艺

(1)整机总装方式:总装的方式一般以整机的结构来划分,有整机装配和组合件装配两种。

(2)整机总装的基本原则: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里后外、先低后高、易碎后装,上道工序不得影响下道工序的安装。安装的基本要求是牢固可靠,不损伤元件,避免碰坏机箱及元器件的涂覆层,不破坏元器件的绝缘性能,安装位置与方向要正确。

(3)工程机械生产整机装备的一般工艺流:准备机架组件机芯导线连接传动机械总装检验。

(4)整机总装质量的检验:整机总装完成后,按质量检查的内容进行检验,检验工作要始终坚持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的制度。

(四)了解先进的5S管理理念

在了解生产加工过程之后,应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对工厂至关重要。以泰隆集团为例,它的各个工厂均引入了先进的5S管理方式,5S的核心内容是: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在参观实习中,学生应对此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孙玉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熊征,郝朝斌,原大卫.军事工程院校金工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

3.徐丰羽,万佑红.邮电类高校金工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4.周家日,银金光.课程设计与金工实习结合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类高校金工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G00513JX26)”的研究成果。

机械类实习小结篇10

1优化教学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是每个技师学院的办学宗旨。以社会职业中的需求为标准,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分成模块和项目。①始终要围绕着“零件工艺规程拟定”这个问题,将零件制定工艺规程中需要的基本知识进行整理,将《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与《机床夹具》一类的几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理出《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模块。②培养学生的“复杂零件工艺规程拟定和实施”的技能,需要结合市场对机械工程系学生技术的需求,设计出《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应用模块。③在对《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可以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中所需要拓展模块,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新工艺和装备的应用。要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需要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容易的理解和消化。

2改革教学方法

2.1构建出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符合的环境,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将工作中的任务完成,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中的关键能力,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中心。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学项目,就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①针对教学内容找出精典的案例,通过对案列的分析与讲解,找出在遇到同类问题的解决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在实际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②针对教学内容,将教学的场地移至学校内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对机床和刀具等一些进行实物示范和讲解,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化,更具体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识。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利用新的技术和传统的技术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找出新技术的优势进行学习。④教学中,可以交给学生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让他们自己独立的完善,项目中的:项目计划、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这些全过程都需要由学生来全权负责。在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模式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面对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获取到新知识和新技能。以下是在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下的实施步骤:①构建出一个实际的工作环境,将工作中的任务设计出来。在任务中可以布置典型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问题,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起来,每个人都参与到任务中。②收集关于任务的资讯。让学生对零件图进行分析,共同收集机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的资料。③根据工作的内容制定出工作计划。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5到8人一组,选出一个小组长,组长针对工作的内容和同学实际的工作能力制定出一份工作计划,使工作任务能够合理的分配到组内的每一个成员。④任何决定需要组内每位成员进行商讨之后决策。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和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努力、团结协助,将机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中的各种问题解决。每个小组可以制定出一份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作出一套工艺的卡片。⑤每个小组在对零件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零件加工的实践,加深了对加工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会参与更多的动手操作项目,在做中学,行动中学。⑥每组零件在加工技术之后,需要检测零件的精度。之后,需要教师对优秀的工艺方案进行分析点评、不合格的零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告知解决的办法。⑦最后需要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等一些方式,从多方面评价:机械零件工艺规程设计的过程和体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学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