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十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十篇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3:2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1

2020年水务局关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规章制度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快推进管护机制改革,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小型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x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管护。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是指小(二)型水库,塘堰,小型湖泊,农村河道,民垸堤,小型排灌泵站、涵闸、沟渠,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日供水规模小于1000m3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管护组织与职责

第四条

全市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实行管护全覆盖,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四个一”,即每一个工程一份工程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协议、一个管护主体、一套管护机制。

第五条

各地可采取以下模式进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自建自管模式、受益户共管模式、参与式管护模式、专业化管护模式、市场化管护模式等。

第六条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主要内容为:防汛抗旱、维修养护、生产调度、安全运行、设施设备管理、水费计收、档案管理等。

第七条

各受益乡镇办场区园或村委会是辖区内以国家或集体投资为主建设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所有人。以个人投资修建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其产权归个人所有。产权所有人是工程建设与管护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职责。

第八条

各乡镇办场区园和村委会要分级建立管护组织,负责辖区内小型水利设施的监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制度、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落实管护措施。乡镇办场区园水管站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

第九条

以灌溉供水为主的经营性或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办场区园和村委会按行政区划或水文边界成立用水者协会进行管理;以防洪排涝为主的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办场区园和村委会选定管护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条

镇级工程管护人员由乡镇选定,报市水利部门备案;村级工程管护人员由村委会选定,报乡镇审批并备案。

第十一条

管护人员数量根据工程的布局和日常工作量大小确定。管护人员应熟悉区域内各类工程设施的结构、类型、运行状况和管护操作规程、管护方案等,坚守工作岗位,尽职尽责,认真做好运行与管护记录,保证工程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二条

管护协议由乡镇办场区园或村委会与管护组织或管护人员签定。凡不履行协议职责、不能完成管护任务的,应依法解除管护协议。

第十三条

各级管护组织要建立工程管护档案,内容包括:管护人员基本情况、工程设施布局情况、工程运行情况、管护内容、管护记录等。

第十四条

各级管护组织要大力支持管护人员的工作,尽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给予管护人员合理报酬。同时要尽量保证管护队伍的基本稳定。

第十五条

新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工程建设前要明晰产权,核发产权证书,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健全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十六条

由于水系变更或效益区功能变化,造成现有水利设施失去作用的,可由管理责任主体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技术处理,同时解除管护协议。

管护考核与培训

第十七条

市乡两级要建立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考核制度。市级考核办法由市水利部门制定,市水利、财政部门共同组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补助管护资金的依据。乡镇级考核办法由各乡镇办场区园制定并实施。

第十八条

市水利部门或乡镇办场区园水管站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管护人员业务培训班,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管理技能。

管护资金与使用

第十九条

市乡两级要广泛筹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资金,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可整合“以钱养事”资金、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一事一议”奖补等资金,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管护。

以灌溉供水为主的经营性或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可按国家政策规定收取水费,用于工程的管护。

第二十条

市级管护资金的筹集及管理使用办法由市财政、水利部门商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十一条

各乡镇办场区园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补助资金每年由市水利、财政部门考核验收后核拨。

第二十二条

管护资金主要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及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得用于发放在编人员工资、修建楼堂馆所等。

第二十三条

市级财政和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把有限的资金合理用在工程设施的管护上,充分发挥管护资金的效益。各乡镇办场区园、村委会要建立工程管护资金专账,做到专款专用。水利、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对管护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计检查。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四条

各管护组织和个人要自觉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对防汛、抗旱等特殊情况,应服从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对在工程管护中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补助和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因管护人员失职失责,造成水利设施严重损毁的,除解约外,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六条

对举报、揭发破坏水利设施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毁坏水利设施或不听劝阻寻衅闹事、殴打管护人员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水利局负责解释。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建设机制;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解决方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发展是其他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充分的重视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相关问题,必须要提上日程。

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又被称作为是群众性的工程,顾名思义其主要依靠的力量源自农民,农民管理,农民建设,实际上这是一条“农民的事情农民办”的发展思路,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这里的两工指的是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之后,就打破了原有的保障机制,在新的机制没有正式投入运行之前,投入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的费用大大降低,工程的管理和建设主体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工程建设无法保障,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中国中央财政专门设立补助专项基金,水利部和财务部启动了“民办公助”的试点,通过两年左右的总结和实践,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自身特点,即范围广、工程量大、类型繁多、情况复杂、各地条件相差悬殊等,仍然存在操作性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随着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投入的比例有所增加,为了尽可能的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推动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就目前情况来讲,仍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2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

2.1“民办公助”试点的问题

“民办公助”实际上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作机制的表述,小型农田水利具有准公共产品或者是公共产品的性质,以及农田水利具有分散、小型、量大、面广的特点,所以如果全部由政府包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事宜,不仅非常难做,而且没有必要。相反,如果完全交由农民自身来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办不好,而且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民办公助”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农民的实践作用,充分调动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当“公助”和“民办”互相协调的时候,才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机制。其中,“民办”主要是包括工程的管理和建设的相关环节,包括工程建后管理、项目实施的组织、提出建设项目、申报建设项目等等,均有民用水合作组织或者是农民自主办理;“公助”主要是包括政府在技术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根据当地条件的不同、工程性质的不同,“公助”和“民办”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例如,对农户困难,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亦或者是公益性比较强的工程建设,“公助”参与的强度可以适当的加大一些。

2.2投入比例和投入主体的问题

就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有关于投入比例和投入主体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张,分别是主张投入主体为农民和地方、中央或者是政府和主体多元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水利部和财政部工程开设的专项补助资金,对东部和中西部粮食主要的生产省份投入比例约为30%,而对东部其他的地区投入比例约为15%;因为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农民投入的比例也会产生差异化,在30~60%的区间内。实际上,地方财政和中央的补助远远低于实际情况的需要,而且也明显低于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比例。

2.3使用方式和资金管理的问题

资金管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①中央进行项目管理;②地方自行安排资金的管理;③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央掌握地区的资金分配权,根据管理办法组织专业的人员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而项目的组织实施权、审批权和申报权已经交给地方,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央可以及时的关注各个地区的资金管理的执行情况。所以目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制定有效地、科学的资金管理方法,既能够保证中央管得住,而且又能够给地方在制定细则的时候留下一定的空间。资金使用方式目前来讲,只有定性的规定,没有定量要求,如何在实际的操作环境中,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2.4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从制度的改革开始一直到如今,已经有10余年的实践,对盘活存量资产和落实管护责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改革的对象大多数分为三种类型的工程:①可以经营的工程;②可以凭借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进行多种经营的工程;③靠水费收入来维持运行的工程。但是针对仅靠水费收入不能够正常运行的工程或者是无法进行综合利用的工程,改革的幅度和进步的空间不大。

2.5激励机制的建立问题

早在2006年,财政部和水利部就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先进县评选表彰的活动,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这些做法和措施往往是进行“一次性”消费,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范,甚至作为一种激励的措施,其目的还不够明确,如果将已经现实存在的成功做法延续下去,如何不断丰富激励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有效的激励制度化,形成长期的机制,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

3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解决办法

3.1加强基础信息的管理和收集

这不仅是制定政策规范和总结经验的需要,同时也是分析研究问题,衡量规范政策执行情况以及改进和加强工作的需要。收集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内容非常多,其中改革进展、管理制度建立情况、投入水平、工程状况等,可以作为重点收集和管理的内容。

3.2加强研究,攻克难点问题

要想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就需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前情况下,难点问题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责任划分问题、主体的投入比例问题、政府管理与投入的方式问题,如何编制一个权威的、科学的、统一的县级规划、如何建立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如何建立科学有效地激励制度等等。就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云南对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用于其建设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容积小于10万m3的塘坝,装机小于1000kw的小型灌溉泵站,流量小于1m3/s的引水堰闸,容积小于500m3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灌溉机井等小型水源工程。(2)流量小于1m3/s的大中型灌溉区末级渠系,高效节能灌溉工程,井灌区输水管道,小型灌区渠系等工程。(3)装机容量小于1000kw的小型排水泵站,排水沟道(3万亩以下的控制面积)等。

3.3加强法规制度和政策规范的出台、完善工作

各地区的弄点梳理规划指南是非常重要的,尽快出台才能够为工程的建设提供指导;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中央财政的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等的管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立法工作,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那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就没有根本性的保障,而且就目前情况来讲,有利条件比较多,制定相关水利立法的时机比较好。因此尽可能的加快制定“农田水利法”的步伐。

4结语

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经验,并且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条件,因地制宜的来进行工程建设,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才能够促进和完善我国小型农田水利新机制的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加宁,吕天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9.

[2]陈顺华,李远强.加快遵义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思考[J].中国水利,2009,13.

[3]陈向镇.福建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新机制探索[J].中国水利,2008,17.

[4]贤剑铭.浅谈当前农田水利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广西岑溪市为例[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5.

[5]胡学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四种机制创新[J].中国水利,2008,22.

[6]吕天伟,吴加宁.浙江省农田水利投入问题的几点思考[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3

一、基本情况

我县已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5409处,其中小型水库52座(内小㈠型9座、小㈡型43座),堰塘9284口,引水堰渠820条,提水站122座,万亩灌区2个(东干渠、晓坪水库灌区),兴建镇村水厂37个,山区人饮工程4129处,抗旱水池(窖)965口。全县蓄、引、提水能力达8890.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48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小型水库为龙头,以东干渠等引水工程为骨干,以沟凼、堰塘、提水站、抗旱水池等为补充的农业灌溉体系和以镇村水厂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饮水保障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坚持定期召开农业开发工作会议,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县、乡镇及时调整充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成员,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农建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对县、乡镇确定的重点工程,明确行政领导、施工管理、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四大责任人”,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四包”责任制;实行水利建设与镇村、部门考核挂钩、与项目安排挂钩、与乡镇水利服务人员报酬挂钩、与评先奖惩挂钩“四挂钩”制度。形成了领导挂帅、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的组织领导体系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合力兴水的工作机制。

(二)科学统筹谋划,严格建设程序。围绕全县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规范建设”的原则,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县“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县农村水利综合规划》等总体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专项规划。按照县里有骨干、乡镇有重点、村组有工程的要求,分年度制定农建实施方案。对县、乡镇确定的水利重点工程,由项目业主委托设计单位详实编制工程建设方案,报县水利部门审查批准后,严格按方案组织实施。

(三)强化建设管理,规范项目实施。一是出台管理办法。我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县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计划、材料供应、工程施工三项招标规范建设管理;严把规划设计、施工质量、检查验收三个环节确保工程质量;采取财政扶持、群众自筹、社会引资三方筹资保障资金投入;落实经营担保、计量水价、营运管护三项制度严格建后管理的“五个三”的建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运作模式和经验被《中国水利报》在头版刊发,在全市交流推广。二是严格工程“五制”管理。即严格执行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责任制,规范建设程序,切实保证工程质量。三是严格质量标准。对实施的重点水利工程,我们分项目详实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和型材、施工质量标准,建立以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法人单位检查、主管部门监督为核心的四级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对主要由农民自行施工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由乡镇水利技术人员负责搞好规划设计,做好施工指导,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资金随着项目走,按工程进度拔款,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主管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竣工后,业主单位及时出具工程结算报告,并委托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了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投入不足的实际,我们大力运用“政府引导扶持、政策激励推动”的民办公助机制,进一步激活、调动了基层和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大干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研究农村水利以奖代补管理办法,提出资金投向、建设内容、补助标准、管理方式,为县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近年来,县财政投入的水利建设资金达1138万元,占农村水利建设总投资的14%。按照“财政补助、镇村配套;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农民投工、受益分担”的原则,对重点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分别按不同标准给予了资金和物资补助。二是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通过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以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引导经营者加大投入。三是积极探索社会融资。部分工业企业和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出资出智支持兴修水利,拓宽了水利融资渠道。

(五)加大舆论宣传,强化检查督办。以各类新闻媒体、舆论工具为载体,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送政务下乡活动为平台,广泛宣传水利产业和扶持政策,使各项农村水利政策深入人心。通过“政策调动、机制促动、科技驱动、典型带动、利益连动”的办法,动员、引导、激励基层和农民群众重视、支持、参与水利建设,营造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采取领导督办、专班督办、舆论督办等方式,开展检查督办。对工程建设管理采取抓试点、建样板、树典型、召开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干部群众现场学习交流,通过样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县农村水利建设的平衡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我县有近70%的工程兴修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受当时技术、资金等限制,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加之年久老化失修,后期投入和管理难以到位,工程渗漏、淤塞、损毁现象较为严重,病险隐患多,效益日益衰减。据统计,全县仍有24座病险水库、5570口堰塘、40公里的沮河河岸、2400公里的灌溉渠道亟待整治,尚有9.7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43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有待治理,还有9.39万亩的农田尚待兴建灌溉配套设施。

(二)水利建设投入仍显不足。受国家水利投资政策和水利县情的影响,我县每年实际争取到位的项目和资金有限,特别是群众责任主体意识淡化,筹资筹劳难以落实,加上县、乡镇财力有限,致使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建设管理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水利建设管理不够到位。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缺乏科学统筹的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在涉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各自为阵、相互脱节、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地方重视项目争取,而对组织项目实施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放松对项目的管理,建设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有的重视工程建设,而忽视后期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管护制度不完善、维护费用不落实;基层水利技术力量薄弱,农村水利建设缺乏有力的技术指导,部分农村水利项目,特别是民众自发组织的项目,存在规划不合理、设计不科学、施工不规范、建设标准低、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同时,由于协会管理机制运作不活,加之乡镇水利和水管单位人员职数偏少、后继乏人、队伍不稳,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引导、组织和管理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基层水利的服务水平和农村水利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广辟渠道增加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民办公助”小农水、灌区节水改造、小水电代燃料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并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按照要求专户储存,专项使用,逐级负责,专项审计。以乡镇为单位,将农田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财政支持等涉农水利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激励民营投入。通过拍卖、租赁和承包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参照民办公助的形式,政府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奖励。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鼓励群众更多地投入基层水利建设。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4

1.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中央对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度重视,连续两年以1号文件对若干政策提出了明确意见。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是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最基础性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水利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体制改革,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2.1抓好江河湖泊堤防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目前我省中小河流、湖泊防洪体系还很脆弱,防洪能力还较薄弱。水利部门将继续加大各连江支堤、民堤民垸和湖泊堤防整险加固力度。继续完善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续建配套。切实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的灌溉作用。

2.2加强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直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限制了粮食生产优势的发挥。拟围绕基本农田,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高产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一是抓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二是抓好粮食生产县排灌体系建设。一方面,组织好我省整合的水利项目施工,另一方面,组织好国家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三是加大灌区改造力度,确保按期高标准完成任务。

2.3确保实现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以人为本,解决好农村居民饮水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把工作重点转到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上来,以解决水污染、严重缺水等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全面推进安全饮水工作。

3.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3.1明确领导责任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省委、省政府极为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并要求水利部门全力做好工作。为此,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冬春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领导责任制,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坚持主要领导亲自带头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抓一批重点工程,办一些示范项目,并及时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3.2认真落实政策落实好国家各项支农惠民政策,保护和提高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用好国家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好现有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建、水土保持、扶贫开发和农田水利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等各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力度;在坚决按时取消“两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组织干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法用好可调用的农民投工投劳。遭受水旱灾害较重的地方,将积极组织群众修复和加固各类堤防、整修渠道、挖塘打坝、打井建站、维修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发挥“统”的功能。对跨村、跨乡的流域性工程,由县(市、区)、乡(镇)政府通过人代会决定工程建设内容,根据“受益负担”的原则,将任务分解到受益乡镇、村组,统一分乡镇、分村组织劳力,统一开工、竣工时间,实行会战;完善激励政策。

3.3加强工程管理全面推行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力争用3~5年时间,使我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公益性的水利工程管理要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准公益性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严格执行水价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管理和运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搞活经营管理权,转让效益型工程,租赁资源型工程,承包公益型工程,实行滚动开发建设。

3.4推进“三民水利”为巩固“三民水利”成果,完善“三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认真组织发展好“三民水利”。同时,切实组织好“一事一议”工作,确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要符合农民意愿,让群众真正拥有发言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乡村号召、能人发动、协会组织、账务公开的办法,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引导、支持、鼓励民营主体兴办水利工程。以利益为纽带,吸纳民间资金为资本,共同开发水资源市场。在推进民营水利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民营水利的市场准入规则和机制的研究,既引导,又规范;既建设,又管理;既放开一些领域让其开发,又防止掠夺性经营。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为改善自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投工投劳。

4.对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建议出台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服务于农业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绝大多数建设年代久远,各级财政投入的欠账过多,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配套不全,老化损坏严重,效益衰减,抗灾能力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小型水利工程运转失灵。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致使小型水利工程,形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局面;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加之投入不足,以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5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省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新建了一大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截止目前,已建成各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16万多件,其中小型水源工程2395件,小型农业灌溉排涝工程15.5万件,农村小型集中饮水工程5296件。这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抗旱减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年以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我市开始对29件国有小(一)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15个水管单位进行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参改单位的积极努力,到20*年9月,15个水管单位的内部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各州市中处于前列,得到了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通过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水管单位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调整了过低的水价;成立用水户协会管水用水;老百姓用水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水管单位服务意识增强,为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弊端日趋显露,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集体所有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由于管用分离,致使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漠不关心,难以调动广大农户对工程维修、改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成果的巩固与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户和集体都拿不出更多的钱对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导致不少工程年久失修,效益日趋衰减,且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因垮漏严重而不能发挥效益;三是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不落实,有水大家用,工程出了问题无人负责。在供水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不仅起不到保值增值作用,反而因其无资金维修造成管理工作难以维持;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户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水利固定资产,愿意出资购买或投资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目前,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仍然突出,“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工程仍较普遍,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极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开展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近两年来,各县区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之路,涌现出一批以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承包经营、租赁、拍卖等形式的试点,成效明显。明晰了2944件集中供水工程和131110个家庭水窖的所有权,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修复改造了一批闲置的水利设施,实现了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了管理,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和农田灌溉、乡镇供水的保证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速了水利产业化进程。改革实践表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成为现阶段我市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先后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作了重要批示,提出了在巩固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将改革延伸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领域,规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省政府审时度势,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并于9月1日在昆明召开了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会议再次进行安排部署,为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

开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触动水利工程的产权,重新确立权、责、利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水利部门职能的转换;有利于加强水利工程的管护,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水利资金社会化投入渠道,形成全民办水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开创全市水利工作新局面,促进全市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因此,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改革,认真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细化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任务,找准方向,扎实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工作思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明晰工程产权为核心,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根本,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为前提,进一步放开建设权,出让所有权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组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目标任务: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确,经营方式得到搞活,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安全运行得到保障,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同时,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力争到2011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我市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任务。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改革中,要把握好改革范围、坚持五项原则、突出三大改革重点。

(一)把握好改革范围。

改革的主要范围为:一是灌溉面积在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或渠道流量1m3/s及以下的灌溉排水工程,包括小型泵站、机电井、栏河闸坝、输水管道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等工程。二是小(二)型水库、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等蓄水工程。三是乡(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等。符合以上范围标准的已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纳入本次改革。符合改革范围标准的新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要按照改革要求在工程建设时就要明晰工程产权,明确管理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的工程管理体制。

(二)坚持五项原则。

在开展改革工作的同时,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一是要坚持责权一致、有机统一的原则。要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是要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权益的原则。要通过广泛征询农民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使改革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好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和经营者积极性的关系。

四是要坚持政府扶持、民办公助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政府投入和受益农民投资投劳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及改革的关系。

五是要坚持统筹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水利发展和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关系。

(三)突出三大改革重点。

一是要明晰工程产权。改革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界定好工程的产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大体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农村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其产权归个人所有。第二,受益农户较多的非经营性工程,产权属用水合作组织或受益农户。用水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对于联户或自然村兴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可以实行联户经营或个人经营,也可以成立用水合作小组,协商解决出工、出资及水费计收等事务;对于跨村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第三,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可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方式确定工程产权。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县区人民政府授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投劳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工程受益范围内的用水合作组织所有。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村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可由县区人民政府委托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卖给个人经营。第四,经营性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以国家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国家所有,由县区人民政府授权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进行资产的处置和监管。以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按投资比例划分,国有产权可由县区人民政府授权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以社会法人、自然人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产权属投资者所有,国家补助部分所形成的资产可由县区人民政府委托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持股参与经营管理,也可卖给个人经营。

二是要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工程得到更好的管理,实现更好的效益,管理运行机制转换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转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可归结为六类:第一类是用水合作组织。用水合作组织可以自己经营管理工程,也可以聘用有一定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经营管理工程,受聘者直接对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并受其监督。第二类是承包。通过签订承包合同,由工程所有者将工程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承包者,承包者按合同进行经营管理。承包者可以是用水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也可以是外部人员或组织。第三类是租赁。通过招标的办法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承租人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按期缴纳租金,并保证租赁期满时重新核定的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承租期内允许继承,但不得擅自转让,如转让必须经所有者同意,由所有者与新的承租人重新签订租赁合同。第四类是股份合作。按照有关规定,资产评估立项及评估结果备案工作完成后,将工程资产划分为若干股,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参与经营管理。股东按照章程或协议,可以用资金、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作为股份参股,共同拥有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并留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积累,用于工程的维修改造。第五类是拍卖。将国有或集体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公开竞价出售,由多个参与者竞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终卖给出价最高的购买者,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根据工程设施的资产结构和功能,对重要防洪、供水等涉及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切身利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不允许拍卖,只能拍卖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第六类是委托管理。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将工程委托村民小组、用水合作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产权明晰后,在管理运行中,工程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服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从防汛抗旱调度,不得擅自更改工程功能,特别是蓄水、引水工程,必须确保工程的防洪安全。在保障工程公益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收益。

三是要健全配套政策。配套政策是改革的重要支撑,政策健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推进和成果的巩固。为使改革顺利开展,应健全相应的配套政策:首先,保护支持改革主体。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委托管理等形式使用管理工程者,享有工程使用权。买断或投资新建工程者,享有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并可继承和转让。改革后,工程所有者或经营者同样享有获得国家资金补助等有关优惠政策扶持的权利,并可在保障工程公益充分发挥和遵守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规定的前提下,进行多种经营。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修建工程的,各级有关部门可采取“民办公助”、“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适当补助或奖励。其次,严格执行水价政策。改革后的工程供水价格,要严格按《*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170号)及*省水价改革的有关规定,在县区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由供需双方在县区物价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幅度内商定,按程序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和物价部门按规定批准后执行。用水户应依法遵守批准的水价方案和水费计收管理办法。最后,切实管好回收资金。通过改革所回收的资金,原则上归工程所有者所有,用于工程维修养护、更新改造和新建水利项目,要做到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接受监督。国有工程改革回收资金要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县区财政管理,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投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回收资金使用管理具体办法由县区人民政府制定。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同时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来抓。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联系副秘书长和市水利局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监察局、国土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办、烟办、烟草专卖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成员的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乡两级也要分别成立相应机构,明确政府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各县区要将此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组建工作组深入到各地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市、县区财政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报以及召开群众会等各种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营造好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良好氛围,确保改革工作深入人心,使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高潮,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简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全市改革工作整体向前迈进。

(三)明确时限,全面推开。

为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各地要采取先点后面,先易后难,规范运作,全面实施的方法,认真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时间安排,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整个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09年9月底前,各县区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机构,明确人员、职责、任务,制定改革配套文件,着手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和试点改革工作。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阶段)。2009年10月底前,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完成资产评估,确定工程产权,要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举行培训,使参与改革工作的成员掌握工作方法及工作步骤。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底,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在改革期内,每年完成的比例分别为:2009年10%,2010年60%,2011年30%。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10月至12月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验收。2012年1月至6月全面接受省级考核。

(四)加强协作,合力推进。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6

一、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各类水利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老化失修。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小型水利设施管理粗放,大多数存在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建设、管理、使用严重脱节,致使工程老化失修,有的甚至废弃闲置,工程灌溉效益日益衰减,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截止2003年末,我乡还能基本正常运行的水利工程有:小型水库1座,山塘9处,机电灌站6座,水轮泵4座,现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有效灌溉面为10660亩。为巩固原有的小型水利工程,调动群众兴建新的小型水利工程,建立起产权明晰。投入多元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十分必要。二、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化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社会全面发展。

三、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促进民办水利的发展;

(二)对已建成的小型水利设施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建立各层次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解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薄弱、效益衰减问题

四、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确保水利工程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在改制中不流失的原则

(三)坚持“谁投资,谁所有”,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四)实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

(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

(六)坚持农村小型水利有偿使用兼顾公益性的原则,对国有农村小型水利以确保其正常运行与维护作为收取费用的标准,对非国有农村小型水利以微利作为收取费用的标准;

(七)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符合有关水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遵循水利规划,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五、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范围

(一)设计灌溉的面积1000亩以下的独立引水工程。

(二)设计灌溉面积1000亩以下,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或单机容量280千瓦以下的机电灌溉排水工程。

(三)设计灌溉面积1000亩以下的水轮泵工程。

(四)小型引水,机井工程和其它适宜改制的小型水利工程。

六、农村小型水利改革的形式

根据我乡现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情况,将农村小

型水利体制改革分成六种形式:

(一)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由工程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组建用水户协会、等组织,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通过民主协商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机构,确定水价及管理费用,按国家规定每年在收取得的水费中提取一定的工程维修费用,并专户存储。如工程需要抢险清淤和维修费用不足等需要投工投劳维修或筹措资金等,必须通过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定。对规定征收以外的费用,必须经过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民主决定,并且每灌溉季度结束后,七日内向会员张榜公布,接受会员监督。

(二)承包:在工程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工程所有者与承包经营者签订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使承包经营者按照签订的承包合同对工程进行经营管理,并按规定按时向工程所有者交纳承包费。在承包期内,承包经营者享有水利工程经营权和收益权,承包经营者一般只按照合同要求对工程进行看护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转,未经工程所有者同意不得进行改造和扩建,承包期一般为5--10年,最长不超过20年。

(三)租赁:在工程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招标的办法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在合同签订期限内,承租者自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以独立进行开发和经营。承租期内允许继承,但不得擅自转让,需要转让的必须经所有者同意,由所有者与新的经营者重新签订合同,承租者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并保证租赁期满时重新核定的资产达到合同规定值,租赁期一般为5年,最长不超过15年。

(四)股份合作制: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或现有工程资产进行评估后,把工程划分为若干股,再将工程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出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股东参股建设或经营管理,股东按照章程或协议,可以用资金、土地、劳务。技术。设备等作为股份入股合作,股东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收益、共担风险、共同拥有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份分红相结合,并留出一定比例的公共积累金,用于工程的维修和改造。股份合作制采取国家。集体、私人联股合营,集体与集体联股合营、,集体与私人联股合营,私人之间联股合营等形式。

(五)拍卖:对工程设施的使用权的经营权实行公开竞价出售,由购买者自主经营和管理,期限一般为10--30年。小型水库等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公益基础设施,不允许拍卖给个人。

(六)独资:独资水利是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下,投资者获得开发利用水资源许可后,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拥有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并可转让、继承和抵押。但经营者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范围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行业监督。

七、改革的步骤和保障措施

(一)改革步骤

l、制定和报批方案。在调查摸底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改革对象与形式,制定改革方案,并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上报审批。现由乡、村管理的水利工程的改革方案,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水利站、工程管理单位及有关村民委员会和群众代表等共同制定,进行民主决策,经三分之二受益户同意后,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必要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会同财政(国资)、体改、物价。经贸、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

改革方案的内容包括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土地权属。改革形式、经营管理思路、改革所得资金用途、水利工程安全职责的落实及安全措施等。

2。界定产权。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水利部《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产发[1996]5号文)的有关精神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凡1994年3月31日之前兴建,由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工投劳所兴建形成的小型水利工程资产,区分两种情况:现由水利部门管理的,其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经乡政府授权由乡水利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现由乡、村管理的,其资产界定为集体资产,由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行使出资人权利。凡1994年3月31日之后新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按投资比例划分产权。

3、评估资产。凡采取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形式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确认。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由有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评估,结果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4、确定底价。出资人应当以资产评估确认值为依据确定拍卖或股权转让的底价。租赁基数应当根据经营现状及前景合理确定;承包基数按任务确定。

5、公开出让。小型水利工程的出让应由出资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设施管理单位职工代表、村民代表组成工作小组,按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进行,并提前15天公告。在同等条件下,受益区内农户或原承租、承包人优先。承包、租赁应实行招投标;股份合作以公开竞价或协议方式进行;

6、交纳款项。承包租赁者、购买者、股份合作股东应按有关协议交纳承包租赁企。购买款、股本。小型水利工程拍卖、租赁、承包、出让股份的收入由出资人负责收回,作为水利专项资金专户储存,专款用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养护,不得挪用挤占。其中,国有资产收入部分作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设立专户储存。产权制度改革、资产评估的经费可以从拍卖、租赁。承包、出让股份收入中开支。

7、签定合同。承包租赁者、购买者、股份合作股东按有关协议交纳款项后,按有关规定办理产权证、使用权证等相关证书。承包租赁者。股份合作股东在办理相关证书之前,应签定合同、制定股份合作章程,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证。核准。

8、其他事项。做好工程移交和合同备案工作,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制度。改革后由业主向原登记注册机关报告备案。

(二)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在乡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乡水利站牵头,各相关取门通力协作下进行;各实施改革的村委都要成立小型水利工程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协助抓,工作要做到任务明确,人员。职责、经费、措施到位。

2、加强指导。乡水利站要加强对全乡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乡组织工作组到村指导改革工作的开展,指导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的工程点,视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改革方式。

3。掌握政策。各村、各有关单位在实施改革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桂政办发[2001]175号文的有关规定,正确运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开展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出现偏差。

4、加强宣传。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是一个新鲜事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各村加强宣传,在公共场所、人群密集的地方张贴桂政办发[2001]175号文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农民走水利改革和发动之路。

5、民主决策。改革元论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都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推行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一事一议”制度。

6、调查研究。为保证改制工作少走弯路,不留后遗症。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选择好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形式,凡涉及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工程不能进行拍卖,其防汛安全和安全生产责任必须在改革中得到彻底落实。版权所有

7、完善合同。对属改革范围进行水面承包的小型水利工程,要根据桂政办[2001]175号文件的要求,完善规范合同的内容,特别是强调水库防汛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以确保全乡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工作向规范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8、增加投入。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面广量大,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作支撑。各乡村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广辟资金途径,积极为改革工作提供经济保障。

9、乡直各有关部门要做好配合支持工作,切实为开展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保驾护航,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改革的时间安排

l、2005年10月17日前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讨论出台乡的实施方案。全乡确定选择1个工程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革。

2、12月10日前各村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人员、职责、任务,负责领导和具体部署本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开展。

3、12月10日前乡水利站组织各村负责水利体改人员进行宣传培训,学习领会桂政发[2001]175号文件精神和县《实践方案》精神,加深对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原则的了解,掌握工作方法以及开展工作的步骤。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工程管理,盘活资源存量,调动和激发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安全和农民用水利益至上的原则;

(二)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的原则;

(五)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通过2至3年的改革,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明确所有权,放开经营权,形成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四、改革的范围

(一)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及以下的小型水库工程。

(二)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以下的排灌工程,或设计引水量1立方米/秒以下的独立引水工程。

(三)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以下,除涝面积3万亩以下,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或单机容量280千瓦以下的机电灌溉排水工程。

(四)小型饮水、供水、水电站、塘堰、堤坝工程和其它小型水利设施的改革,参照本方案实施。

(五)个人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列入本次改革的范围。

五、改革形式

本次体制改革鼓励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包则包、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宜卖则卖,进一步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

(一)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小型水利工程的个人或组织,作为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维修养护、安全保卫、防汛等的执行主体,负有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筹资建设、组织施工、使用管理、安全运行、维修养护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应制定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搞好水量统配与灌溉服务,协调好用水户之间的关系。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承包、租赁或拍卖等形式回收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六、实施步骤

(一)确定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做到山权地界清楚。凡纳入此次体制改革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前必须先确定其用地面积、用途和范围,并报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权办证。

(二)界定产权。按照国资委、水利部《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产发[1996]5号)的有关规定,产权界定按如下办法执行:1994年3月31日以前,由国家投资为主,群众投工、投料兴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其形成的资产属国家所有,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出资人权利;1994年3月31日以后,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其形成的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报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权。

(三)资产评估。国家和集体投资形成的农村小型水利资产,必须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应委托具有一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工程的资产进行评估,并写出资产评估报告书,确认资产现有价值,如进行土地评估,应将土地评估报告报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确定方案。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方案,包括改革的方法、改革的形式、承包费、租赁费或拍卖标的的确定,必须经区水务、财政、土地、物价等部门、村组干部和受益群众代表组成的专门班子认定,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充分协调酝酿后共同制定改革方案。国有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方案经区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区水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物价、土地部门备案;集体所有的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方案,由区水务部门与区财政、土地、物价部门会商后负责审批,由所在的街乡镇场或村民委员会负责实施。

(五)公开招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工程所有者公布改革方案,进行公开招标,区水务、财政、土地、物价部门派员参加,进行指导和监督。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和受益人优先。

(六)签订合同。公开招标确权后,由工程所有者与中标者签订合同书,合同书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和责任追究等内容在合同中应明确改革的经营期限、工程的用途和服务对象、工程维护标准、不动产处理、工程设施管理制度、供水价格、开发利用规划、防汛抗旱、工程安全责任及义务等。凡涉及以有偿使用方式处置土地使用权的,由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中标者,或者区土地主管部门监督集体土地所有者与中标者签订土地使用合同书。

(七)建档备案。对区管水利工程、在册小型水库,在合同签订后,由区水务部门向中标者发给省水利厅统一印制的水利工程管理使用许可证》,并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备案。村组集体所有的小型机站、堤垸、塘堰,在合同签订后,由街乡镇场向中标(承包)者发给《水利工程管理使用许可证》。

七、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2005年6月底前)。制定改革配套文件,并监督、指导各街乡镇场实施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

(二)第二阶段(2005年7月底前)。各街乡镇场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机构,明确人员、职责、任务,并负责领导和开展本辖区内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

(三)第三阶段(2005年7月底前)。对各街乡镇场分管领导、农业科(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参与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的专班成员进行培训,学习相关文件,掌握工作方法及工作步骤。

(四)第四阶段(2005年7月至9月)。开展试点工作,暂定罗汉街、祁家湾街为试点。在此期间,各街乡镇场对本辖区内的小型水库、排灌站、引水工程以及其它符合改革条件的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排队,确定改革的形式,并向社会公布实施方案。

(五)第五阶段(2005年11月底)。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革试点任务。

(六)第六阶段(2005年12月底至2007年12月底)。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全区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任务。在本次改革期内,每年完成的比例分别为:2005年10%,2006年60%,2007年30%。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构。区、乡两级分别成立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公益事业,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要将此项改革任务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的利益。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此项改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版权所有

(四)强化指导,落到实处。区水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组建工作组深入到各街乡镇场指导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五)实行奖励,激励先进。从今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全区的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评比活动,对完成任务和达到质量要求的给予奖励。确定一、二、三名,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用于工程投入。对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走向良性运行机制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优先安排农水项目。

(六)落实经费,推动工作。区财政部门从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正常开展。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规范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解决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薄弱的现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持续发挥效益,形成良性的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以促进农业节水,切实降低农民用水成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和“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1、积极探索创新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机制,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建立管护责任,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切实加强小农水重点县贯彻的保护。

2、强化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体制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建立管护制度、细则,制定各项管护合同。

3、推进小型农田水利管护体制改革,是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变化,保证贯彻长期正常运转。

4、为切实加强贯彻运行管护工作,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所在街镇、村要逐级建立贯彻管护组织和管护队伍,同时加强对管护人员的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便管护机制顺利运行。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既要确保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要在单位内部建立有效地约束和激励机制,是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三)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统一。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三、改革内容

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在稳定小农水重点县工程所有权的基础上,以落实管护主体为核心,将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管护的责任、权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一)引导、发动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组织。

1、按照“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参与重点线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辅助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的运行管护机制。

2、根据项目目标化管理的要求,结合项目特点,提出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和当地政府结合,制定有关工程维护的制度。根据总的管理目标要求,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责权利。

3、建立农民用水户管护组织。在国家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战略后,我区进行了大力宣传、引导,并积极推行小型农田水利体制改革,引导、鼓励农民自发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水户协会。

4、计划采取三级管理模式,即以街镇为单元,注册组建镇级农民用水者协会统管,负责协调全街镇农业灌溉工程的统筹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主管,负责全村农业灌溉工程的用水管理;以井或其他水源地为单元组建农民用水户小组直管,具体负责以井或其他水源地为单元的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5、项目工程运行应按市场机制运作,搞好水费的核算,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费、公平负担的原则,结合各用水户协会实际,制定和调整供水价格。采用测量水新技术、新设备,配备齐全测量水建筑物和仪表,搞好测水量水和水费征收工作。

(二)对工程项目进行产权登记,将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

1、工程建成后,要明晰产权,积极推动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农民用水户协作组织。形成以用水户协会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实现工程的长期高效运行。

2、工程完成后,及时进行产权登记和办理产权移交手续,将产权全部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明确工程产权和工程管护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管护”的原则,把工程产权移交给街镇农民用水者协会,由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工程的看护和管理。

3、结合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和管护,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水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执委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职责。各镇也应相应制定各项制度,明确职责和运行管护标准。

(三)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的监管,是确保管护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镇、村的作用,加强对管护主体法人监管,分工负责,明确责任,确保管护真正到位和责任落实。

1、各镇、村用水户协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章程、制度和操作性、针对性强的管护细则,并列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内容。

2、区、镇工程管护组织要对项目镇、村工程管护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总评。镇、村应每季检查一次,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评。

3、上级管护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管护组织的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程管护中出现的问题,对重大问题或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上一级领导机构。镇人民政府要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和维护,指导组织加强农田水利管理和维护;村委会要负责主持自然村和用水户协会的农田水利的管理和维护。

4、各级组织都要建立工程管护档案,内容包括:管护人员基本情况,用水户情况,工程设施布局情况,管护内容,管护记录和年度考核情况等。

5、加大项目管护宣传工作,增强群管群护意识,实行“专管”与“群管”有机结合。区、镇、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工程管护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加强宣传用水户协会组建的作用、意义,增强群众组建协会的意识,充分调动村民主动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管理的积极性。

(四)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奖惩机制。

1、区领导小组对在工程管护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对举报、揭发破坏项目工程设施、设备的人员给予奖励。

2、因管护人员个人行为,造成管护区的工程严重损毁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以经济处罚。

3、对有意损坏项目工程或不听劝阻寻衅闹事,殴打管护人员的,要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工作

1、制定工作方案。通过深入各村调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工作组。区、街镇政府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各村开展改革工作。

3、召开培训会议。区政府召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工程管护机制改革工作培训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并对街镇、村协会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4、选定改革村。选择群众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作为试点村。

(二)宣传发动

1、召开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用水户小组会议,宣传上级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机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学习领会政策精神和主要做法。

2、把宣传材料分给用水户会员。

3、组织用水户协会和水利工作人员深入用水户开展宣传,讲清讲透政策精神,使用水户了解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政策,参与水利工程的管护。

(三)调查摸底

1、收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

2、摸清村情民意:

①掌握本村小农水重点县的总面积、总人数、总户数、村民小组;

②摸清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的具置,权属情况及管护形式。

③摸清村民对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的依赖程度和对小农水重点管护机制改革的想法、意见和建议。

(四)划分和确定管护责任区

1、按照各村改革方案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进行划片分组,落实管护主体,明确每片地管护责任人。

2、街镇协会和村协会组织管护责任人到项目区分别确认管护责任区。

(五)签订责任书和管护合同

街镇协会与村协会签订《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管护行政责任书》,村协会与管护责任人签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合同》。

(六)改革资料归档

改革方案决议、各种会议记录、公示情况、行政责任书、管护合同、监管合同、改革的各项表格以及工作小结等资料应按村归档,并做到专人负责、妥善保管。

(七)检查验收

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村,由镇政府根据省、市检查验收方案进行自查,自查验收合格后,由区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机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是一项事关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稳定的大事。各街镇要落实管护主体,确保所有者权益,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并如期取得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组织协调全区小农水重点县管护机制改革工作进展,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管护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水利局);各街镇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管护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各街镇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进驻乡村抓好各项工作。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管理问题;对策和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命脉和基础产业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作为农村水利工程的基础,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就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以及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它主要包括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蓄水池、塘坝、水井、水窖、引水工程以及中小型泵站等。但是,由于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使用时间长久,建设标准普遍偏低,配套不全,养护投入不足,工程严重老化失修等原因,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小型农田水利进行管理,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灌溉用水率低

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工程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渠道灌溉能力大幅萎缩,泵站排涝能力日益衰减,工程设施的平均完好率相对较低,同时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造成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工程节水设施建设滞后,多数耕地还是大水漫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状况落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的切身利益、水资源节约和国家粮食安全。

1.2管理权责不明,农民参与程度低,运营不合理

对已经建设好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粗放,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没有设立专职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的部门;许多人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国家投资兴建的项目,管护不是农民的事,农民只管用,导致农民在使用农田水利工程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自觉管护工程的意识差。例如个别农民为了自己用水方便,任意在渠道上凿洞开口,移动闸门、机泵等。一些地方小型以下水库没有设管理机构,由乡镇、村组专管员负责管理,渠道仅由村民自主季节性管理。一些地方部分小水库、塘坝、自流、提水及小灌区,机电井和内河道及圩口的防洪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样会造成管理机构的职员对水利事业关心淡薄,从而影响水利机构正常效益和职能的发挥,形成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的现象。

1.3管理投入少,缺乏运行资金,工程运行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而管理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水费收入和用水户集资。对水费收入而言,多年来,由于水费价格低,大多不能按照成本收费,在低成本下还很难做到足额水费的收取;对用户集资而言,集资多少、如何集资,用水户意见很难统一,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集资更加困难。“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运用“一事一议”办法,建设村级水利工程,成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临的新课题。在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不富裕的村庄,“一事一议”运作起来难度很大。虽然群众盼望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但一提到集资,就很难操作。农田水利具有巨大的公益性,而公益性的支出不应单独由农民来承担。因此,一些地方引入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护,但农民用水户协会面临管理松散、运作不规范,管理水平低,水费收缴困难,没有稳定经费来源的窘境。资金的缺乏制约了工程的运行,必然会降低农村水利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农村水利管理机构的良好运营。

1.4产权不清晰,管护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及机制、体制的原因,有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归属不清,致使管护主体不落实,管护责任不到位。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村集体统的功能逐步下降,大多数由集体管理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就流于形式,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有人建设、无人管理的现象,产权不明晰制约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资金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移交给乡镇管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是承包了的,产权和责任主体很难明确。有些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维护规则。

1.5管理水平低,缺乏维护意识,重建轻管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时,基层水利人员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水利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服务能力弱,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基层水利管理者思想上就存在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的倾向,认为管理难度大。有些地区,虽然农民参与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农民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意识,造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2.1转变观念,全民参与

树立“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管理是永恒的主题”的思想观念。各级政府和水管部门要在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通过印发用水户协会建设宣传手册、宣传明白纸、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节水改造的好处和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意义,举办项目培训班,市、县、乡、村层层对农户培训,统一各级的思想认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为项目建设营造“人人拥护,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或通过“竞争立项,招标建设,以奖代补”的四川南充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谁的积极性高就先支持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明确管理产权主体,依法管水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还应从明确产权人手,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分配来确定工程管理主体,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将使用权面向市场租赁,比如河南的股份合作制的“小农水”工程,产权按股本或合同约定界定,每个人都平等持股,合法经营,实体劳动者与产权所有者相结合,采取股本和劳动共同分红的办法。这种管理体制明确所有者的权、责、利,使产权分明,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对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又有较强的内在经营活力。乡镇投资的水利工程归乡镇所有,由乡镇抗旱服务站管理,对农民群众实行有偿服务;村集体投资的水利工程归村集体所有,由受益农户管理使用,如村委会组织农民投资建成的工程,产权归农民所有它不按乡、村行政区化组建,用水户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既是建设者、所有者,又是受益者,这种方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实行自己建设、享有、管理、使用的体制,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其产权归个人所有。这类工程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四川资阳实践了“四方合作”模式即农民用水户协会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协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工程承包经营者四方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广西灵山县自始至终凸显受益群众在民办公助项目建设和管护中的主体地位,县水利局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领头作用,在项目编报时,广泛征求群体意见,摸清群众诉求,项目实施后,也让群众有一本明白账,项目建成后,将工程产权和使用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协会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范管理的方式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协会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群众在管护中的主人地位。

2.3培养人才,管养分离

改变“由上自下”的管理模式,设立“农民本位”的水利建设的参与式管理模式,让农民参与到水利设施的管理中,通过民主程序决

定自己需要的公共服务,调动农民在水利设施管理中的积极性。在明确其责权利关系在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乡镇水利站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管理者,同时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如广西通过举办乡镇水利站长培训班,学员们通过培训将提高基层乡镇水利站的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破解基层水利发展难题,提高乡镇水利站服务能力和水平。

2.4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管理

随着水资源日趋紧缺,节水灌溉已成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国际上公认节水灌溉50%的潜力在管理,管理措施滞后,势必影响节水灌溉效益。近年来,广西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探索并创新了一批管理模式如:以兴安莱茵公司模式、广西温氏模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等模式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的糖业模式;以崇左市江州区高良公司模式和隆安县金穗模式为代表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结合特色农业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扶持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力量,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成立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参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实行用水户管理与专业养护结合的管理体制。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水利工程的基础,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时间久、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反倒成为了制约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必须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方共同的努力。正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困难,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篇10

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统筹协调相关单位,成立了项目规划实施办公室和项目督查办公室,负责工程规划、组织施工、建设监理招标等。通过竞争立项,将黄腊乡粮食主产区确定为项目区,具体分为龙潭、青鱼塘、孔陇黄腊4个片区。项目工程建设期间,由西秀区水利局、财政局、黄腊乡政府联合组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工程建成后,由黄腊乡政府和各村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工程后续管护组织,由各村村委会统一管理,明确具体管理人员,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二、规范施工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项目施工过程注重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创新,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西秀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法人、技术负责人、主管单位职责,与工程建设人员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和廉政责任书,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实行事前备案、公示,事中事后监督、审计制度,同时,注重信息公开,及时将项目工程规划、“民办公助”政策、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情况在安顺日报、贵州1日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公示,构建了政府负责、社会监督、企业保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了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