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十篇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十篇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9:55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高校实验课改;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渐渐由过去注重单独的授课向注重科研方向发展,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师不做科研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不做科研高校就无法更好的获得进步,因此高校科研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课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每个高校每个专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实验课,但很多课程的实验课都是在重复上课的内容,很少有教师专门研究如何将实验课与市场相挂钩,如何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成为目前高校发展的一大目标,而要想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将其以项目立项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让更多的教师从这一研究方式出发,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高校实验室课改提供更多的发展路线。

一、组织立项团队,选择研究方向

为了确保实验室课程改革项目的顺利开题,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者首先应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建立三级论证审批制度,先从制度上制定出一定的课题申请要求,同时将课题申请相关的事宜以及奖惩措施确定好之后,将课题申报要求下发给全校教师手中,然后采用公开招募的方式组织立项团队,实验室每年年底可以根据各自教研室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师提交相关的课题立项题目,随后上交至立项实验室,实验室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进行题目的探讨,从而确定最终课题名称。所选课题根据教师上交数量和质量进行优化选择,从而确定最终有多少团队能够进入到整个课题的研究之中。

当团队教师和整体方向确定以后,团队项目领导应组织团队成员开会进行探讨,将确定好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细分,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后,设计相关的研究方向,组织探讨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及研究内容,同时对课题研究的研究创新点进行探讨,最终对该课题的研究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探讨过程中,应该围绕实验室课程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有的团队最终确定课题名称为:“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将实验室与车间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

二、制定研究目标,探讨研究流程

当团队制定好相关的课题方向以后,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团队应该按照课题方向制定具体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关的研究流程。首先研究目标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项目研究团队应该根据相关课题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比如上面所制定的那个“高校实验室走进车间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应该讲研究的目标放在如何将实验室与车间进行结合上,目前很多高校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理论验证,对学生与未来就业关心程度不够高,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也无法很快的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将实验室学习与车间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感受到以后就业的氛围,从而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制定好相关的研究目标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探讨研究流程,所谓研究流程指的是在进行课题申报过程中,通过探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一般来说实验课改的项目研究流程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课题题目的确定,进一步的制定相关的研究内容,为后期更好的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是课题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实验课改内容进行收集,并制定相关的计划和预算,随后组织项目建设,并根据项目建设的内容判断课题的可行性,制定相关的课题研究策略和方针,并按照计划实施这些方针,当整个课题结束以后,应对课题项目结果进行验收,最终将整个研究结果上交后归档,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

三、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沟通机制

依据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供求双方之间的关系应该由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因此为了更好地节省经费的之处,立项项目的实验设备、基本设置的建设都应该采用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通过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条款,约束双方的行为规范。因此要想更好的进行实验课改项目的建立与管理,高校必须制定相关的采购管理办法,规定学校预算内部与外部资金的数额,并在团队成员进行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沟通机制,建立定期报告的制度,定期与小组人员进行沟通与协商,共同探讨整个课题的开展情况,并根据课题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定期向主管部门提供阶段性工作业绩,汇报课题开展的情况,同时如果有一些需要改变的内容也应在沟通过程中及时上报。另外作为项目负责人不宜在交流过程中鼓动其他成员发泄情绪,告知小组成员有问题可以间协商,但工作一定要积极的开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课题申报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下去。

总之高校实验课改的项目管理本身属于一种非常复杂却又充满乐趣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的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项目立项,作为课题申报者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该组织立项团队,选择研究方向,项目申报人应该在仔细研究实验课改的内容及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后,确定相关的研究方向及题目,为后期更好的进行课题开展打下基础,当课题内容制定好以后,接下来应进行课题团队的组建和制定相关的研究目标,在进行研究目标的时候,应按照实际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流程的设计,最后为了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的开展,课题申报人应与高校合作,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沟通机制,从而让整个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于彦民.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项目化课改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0:61-63.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2

在工作中,我们围绕市教科所下发的“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认真落实,分部实施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对照市“2009年市教育科研工作联检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认真进行了自查,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㈠、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县教育科研工作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及基层学校负责人代表组成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由邰秀丽副校长为主任的科研办公室,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为主任委员,部分学术骨干教师为委员的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负责筹划和指导全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县实现了县、乡、校三级科研网络,为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科学稳步的运行。

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我们选派了一线业务骨干教师领导到教育科研所工作,目前,教育科研所现有专职科研人员五人,负责指导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需要,早在10年前,我们就要求全县各基层学校建立科研室,并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科研室主任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担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了整合全县教育科研优质人力资源,从分发挥科研骨干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开展全县的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建立了科研专家库,兼职科研员队伍,确定了热爱科研,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十名科研专家和十名兼职研究员,为全面做好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㈢、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办公条件基本满足需要,今年装修了办公室,并为每位研究人员配齐了电脑,投入了大约两万元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了比较晚善的信息网络,建立了教育科研网页,与全县各中小学校(园)实现了网络连接。教育科研网页设立了科研管理、培训、校本科研、信息、简讯、动态等栏目,及时向全县学校和教师提供了科研信息和培训资源。

三是图书资料满足需要我们依据进修学校不断充实理论和信息资源,订阅了较为齐全的各类教育报刊、杂志、今年新购置了图书册,供科研员及学校教师吸取教育信息及教育理论。

㈣、科研经费逐年增加

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工作支持,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上克服全局资金短缺实际困难,逐年加大投入“十一五”以来为科研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讲课,名师送课,添置办公设备等,投入资金约三万元,为科研所配置办公室投入两万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由于科研所隶属于进修学校科研部,所以没有设立独立的帐户。

㈤、科研管理规范

在认真吸取了“十五”期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基础上,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十一五”期间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分别出台了《县科研组织管理制度》、《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县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三极管理职责》、《县课题管理条例》、《县教育科研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全县各中小学校(园)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基地校的建设与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我们把培树实验校和发挥实验的辐射功能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建立了25小学、2小学、县实验小学3所县级科研实验基地校。同时我们确立了搜登站中心校为市县级农村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校,为发挥基地校的辐射做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成果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今年我们就分别在25小学和2小学召开了“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和“十一五”立项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会等,以此努力打造校际向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用科研工作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升位。

三是突出了“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管理。为了加强立项课题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提高课题申报立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将“十一五”期间正是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列入科研目录,出台了《县“十一五”科研课题管理目录》,这样就从源头上清理了立项课题管理的混乱状况,确保了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十一五”开局,我们确立了“用科研的理念和方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的科研思路,通过论证,确立了12项部级课题,35项省级课题,12项市级课题等重点课题,对所有立项课题逐个进行认真审阅,从题目的确立,课题的论证,方发的使用,步骤的安排,成果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审查,并与以指导,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协调学校进行改进和完善,课题申报的质量有了明显得提高。

㈥、咨询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年来,我县教育科研所始终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开展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承担了“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此课题是为了配合我县全面实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配套研究课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各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开展不均衡的现象,我们深入基层学校调研,通过听取校长汇报查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材料及与主管此项工作的负责人交流等程序,形成了翔实的分析报告,提交给了教育局,为全面了解全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状况,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教育科研所还有效利用《教育通讯》定期为行政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㈦、课题研究与校本科研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扎实开展县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把科研员能够承担科研课题,做为对科研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我教科所三名科研人员承担了县级课题“学习型学校特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此项课题现已进入全面研究与实施当中。由主管局长、进修主管校长具体负责承担的“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对策研究”等部级课题取得了预期成果,已通过结题验收。

二是加强课题研究实验校的管理与指导。通过专项调研、参与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形式,对“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育科研所主持的规划课题研究实验的十二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的五所学校;承担部级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性格培养”、“小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两所学校;“十一五”期间,承担市教科所主持的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县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其他各类立项课题的单位,进行了跟踪指导,先后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课题研究过程实录》,为学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依据。通过鼓励和引领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帮助学校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努力使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实际工作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83%承担的“十一五”部级课题十二项,现有十项已结题;省级三十五项,现有十三项已结题达到结题率37%;市级课题十二项,十一项结题,结题率92%。

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研究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制定了《县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目录》,要求学校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今年我们还专门组织召开了“县教科研室与档案标准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从而提高了全县科研管理的规范化进程。

自2007年9月市教育局启动“校本科研工程”活动以来,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形成了以一把局长任组长的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实施“校本科研工程”活动方案,同时召开了由业务校长、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科研工程”启动大会,县中小学校共有22所学校参与一期工程研究。经过一年扎实有效的研究,经过市教科所的过程验收,全部结题。市教科所在县二小学召开了市校本科研一期工程现场会,县校本科研工作受到了市局、市所的高度认可。为此县教育局、教科所均被评为一期工程实施工程先进单位。

2008年10月,在认真总结我县校本一期工程做法和借鉴其它市、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市所总体要求和部署,全面启动实施了校本二期工程。确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的校本科研理念。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⒈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局把深入实施校本科研工程纳入局工作重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在目标管理检查中分值比重,进修学校从整体工作部署出发,整合科研与教研工作。强调科研与教研有机融合,建构校本教研制度进而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⒉强化教研,科研的引领

定期召开科研主任会议,提出工程实施的阶段目标和具体工作,了解各校校本科研工作情况,针对实施进程中出现的困惑,盲点及时予以指导与相应的建议或意见。搭建平台,开展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交流与研讨活动。

⒊开展扎实有效地“菜单式”培训

校本科研“菜单式”培训,是结合我县科研培训工作现状而创新出的一种科研培训模式。它的做法是基层学校把在校本科研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困惑的问题提炼出来,由校长提名培训人准备相关问题,,并将此问题上报科研所与我们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形成共识,即可在校本教师学习团队中予以培训。科研所的相关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所培训内容要进行点评与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⒋建构校本教研制度,推进校本科研向纵深发展。

在整体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可供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总是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委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校本教科研模式。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究,进一步反思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在这一流程中教师经过自己的反思与实践行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与困惑,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对于整合、重构自己的专业生活,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行动为转变,促进校本教研、科研向纵深发展和飞跃,意义重大。

⒌共同抓好“两个带动,推进工程的整体进展。在推进校本科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和培树一批先进实验基地校,其中2小学,25小学就是我县实施校本科研工作中的先进校典型代表,我们以2所学校为例,引领并完整的展示他们在校本科研工作中的案例思考和做法以及成果。抓好农村基地校建设,培树点小就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今年搜登站中心校被命名为市农村教育基地校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⒍推进实施校本科研工程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校本教研目标向新课程实施后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受、体验及生成目标的的达成转变。

二是校本教研手段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小课题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

三是校本教研内容向备课组、学科组对学生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

四是校本教研内容向新课程实施后的以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境为主转变。

(八)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为使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和行动研究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采取“预约式”服务深入学校进行科普讲座,例如:李嘉安《教育深度叙事》、《小课题研究》。王精诚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材料等,此种“预约式”培训讲座,主要是配合“菜单式”培训讲座同时进行,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对基层学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式”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北京师范大学及省教科院,市教育科研所组织的各类培训。组织学校积极订阅《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动态》、《中国教育学刊》等科研刊物,以满足学校教师学习要求。

(九)学徐交流丰富多彩

我们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总结和推广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县科研成果评选办法》规定,我们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总结工作表彰会,2007——2008年度共评选出县科研先进单位7个,教育科研优秀课题组6个,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7人,优秀科研骨干教师20人,优秀科研成果,按论文、随笔、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教学专著,校本课程教材及课件,研究报告等7类共324项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推动全县教育科研工作整体发展。

围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中国教育学会“县域性教师资源的整合与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课题“青年教师培养与成长管理研究”,几年来,我们坚持召开阶段研究交流会和研究成果总结推广交流会,对于其中优秀研究成果,将其推广发表在《教育通讯》上。

今年10月份,我们还召开了市所“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并在《教育通讯》上发表了综合报道,对于推动“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把学校的教育科研年会制度化,每年召开一次,并列入学校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这样自下而上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十)科研成果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我县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邰秀丽副校长参加了中国首届农村教师队伍论坛,所撰写的“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初探”获最佳演讲者称号,我们撰写的《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研报告》获教育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小学研究的《以责育责的特色管理研究》课题,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课题研究一等奖,并在我县召开了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现场会,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等奖结题报告。

几年来,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科研者的勤恳工作,我县科研所取得了一些成绩,被市教科所评为校本一期工程标兵教育局,先进科研所。

二、点滴体会

在多年的科研所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开展了科研工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领导的重视与带动是保证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比足发展,有效发挥科研作用是前提。我们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可再造的课程资源给予足够重视。2006年县教育下发了《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选办法》(简称“两个办法”)《意见》中明确阐述把教育科研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重要位置。强化科研对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推动作用。在方向引领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鲜明的理念和工作思路。按照素质教育呵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育局提出了“校校有研究题目,人人有研究问题(课题)的科研工作目标,明确问题(课题)工作化,工作问题(课题)化的科研工作思路,树立“教师既是研究者”“科研走进课改”,“问题既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校本教科研理念,瞄准教育创新与改革这个大方向,有效指导科研的开展。

突出重点,把教育科研作为领导干部和名优骨干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我县开展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把是否有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第二龙头课题做引领,我县“十一五”立项的课题,重点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以倾斜农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网络环境下有效研修途径与方法研究”“中小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关于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县域和普发展的研究”等等。

我们还根据当前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系列需教育科研引领的问题。因此,在“十一五”科研引领新课程改的研究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研究”“反思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叙事研究”等课题,使教育科研深入到学科领域,加大了科研引领新课改的研究力度。力求增强科研兴教的力度,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的较大的增比点。

第三、搭建平台、交流互动,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县通过《教育通讯》“教育科研网页”和“教师博客群”等媒介,为教师展示交流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我们的《教育通讯》从2003年12月开始创办,至今已创办第期,每期当中都有教育科研的专项板块,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等;我们在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教育科研网页”并在设有课题管理系统,此外,还有个栏目,共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在这里共享;我们还于2006年7月创建了“教师博客群”,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纷纷自觉自愿地申请注册,在个人博客撰写中,有相当比例是用来撰写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反思、教学随笔等的。我们的做法分别在“首届中国教师论坛”会议上和“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部主任高级研修班“上做了题为”创建教师博客,实现思路共享“的交流发言。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还将我们的”教师博客群“做了向连接

三、反思不足,采取对策,促进科研整体升位。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及时反思目前我县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503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但又是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一种创造性的人为事物,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柳冠中语),它是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造物活动(李砚祖语)。艺术设计专业一般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动画动漫设计、设计管理等多种专业方向。[1]据统计,当今中国的设计教育总计有60多万在校生,每45人中就有1人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2]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各个院校和单位也是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学生通过一至两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各专业工作室。教学形式上采取开放式教学,研究方向由责任教师按专业设立,并由责任教师负责组建研究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撰写和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现代建筑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教学训练模式。[3]其中最具代表的应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包豪斯,它一开始就提倡“从做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上述要素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成了世界许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它培养出的杰出建筑师和设计师把现代建筑与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今天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些启示。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4]

一、当前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都实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自学等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彼此孤立,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断层”现象。其次,课程内容不系统,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市场的实际要求。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市场接轨。再次,所学课程老旧死板,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培养的学生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针对目前的这种现象,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工作室教学模式。如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组织工作室教学团队;将相关的课程归类整合,形成课程群或课程模块,从以前的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转变。让同学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一开始就了解专业方向和市场的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有所用,在实践中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系统化的艺术设计人才。然而,在进行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一哄而上

工作室的开设必须具备研究的基础,包括师资的能力、水平和研究的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申请并经院系专家的讨论和考核评估方能开设。这方面在国内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先后走在了工作室教学的前沿,他们与国外艺术设计院校教学并轨,设立工作室模式,即一位老师分带几位同学,采用小班教学及辅导形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设计或者参与设计竞赛。[1]然而,有些院校在师资力量、研究水平、项目来源、资金投入、硬件设备等方面都不具备的情况下,为赶时髦,成立各种所谓的“工作室”,或者挂一个工作室教学的名义,并无可行的一套教学计划和措施,其教学效果和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并非所有的艺术类院校或者工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都能拥有工作室的资源。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采用与否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

2.工作室命名较随意

目前国内在工作室方面走得比较前沿的艺术设计院校和建筑院校,他们大多以某个学术带头人或导师的姓名命名的工作室。这种做法在很多院校都得到了效仿。这样做可能会造成几个方面的问题:(1)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单一。因为导师工作室的师资队伍配备一般由责任导师来组建,导师为了好管理,一般都找跟自己学科专业相同的年轻老师来组建工作室队伍,这样可能会造成队伍的专业结构单一。(2)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比较单一。因为工作室的教学以责任导师的意志为主,且师资的专业结构单一,他们所教的课程内容,研究的项目来源都可能比较单一,就造成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比较单一。而且导师的能力再强再全面,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毕竟术业有专攻,因此不利于工作室发挥团队的力量。(4)不利于学科的系统建设和管理。因为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工作室长此以往地按照其风格进行教学和研究,会形成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建立有秩序的教学、提供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教育、培养出色的艺术人才。

3.工作室的管理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艺术设计院校虽然提出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还是按照老一套的体系进行教学,换汤不换药,没有将以前的阶段式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梳理,调整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整合资源,没有根据真实课题和项目的内容,串联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群,课程之间的联系还是很孤立,重复的地方较多,课程结构为体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关系。未根据市场的要求预测和项目的要求,调整课时数的比例,实践课的比例不足,未实现由课程为中心真正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广度实践教学还不到位。

(2)教学任务分配不均,教学资源未得到真正优化。由于很多艺术设计院校大多以教授的名字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人员配备不足,指导的教师也基本上是该教授自己一个人,或者忙时让自己的研究生代指导。因此由于指导教师人数和精力的限制,很难保证每个参与工作室的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整个院系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和优化,造成有些老师教学任务超负荷,而有些老师没有课上,甚至完不成学校下达的基本教学任务。例如一些导师本来研究生教学的任务就比较繁重,还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本科生的工作室教学上,造成长期课时超量。而个别年轻的教师,由于没有条件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却分不到教学任务,或无法参与到工作室教学过程中去。

(3)在经费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例如在经费管理方面,由于工作室一般是以责任导师从市场引入项目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就涉及到项目的创收经费的使用问题。如果管理无序,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目前很多艺术设计院校主要是采用把工作室教学中的研究项目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考核的科研项目,并且在管理上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经常会因为在提取管理费的比例上达不成一致的意见,而使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如果管理费比例提取较高,会使项目实施的经费入不敷出,导师的积极性受影响,出现导师将项目不上报,或作为自己的私活让学生做的现象。如果管理费比例提取较低,那么大部分收入就成了个人的收益。学院会因为工作室教学所需经费不足而无法继续开展。在教学管理上,很多工作室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会造成基础课的教学不足,并且由于要迎合市场的需要而使创意水平降低,有时还会因为项目与教学的联系不大,缺乏研究的深度而影响教学大纲的执行。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

1.做好工作室的前期准备工作

各艺术设计院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历史和资源现状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分析再做决定是否进行工作室教学模式,而不要为了赶时髦,条件成熟与否都一哄而上。并且要做好工作室教学开展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工作室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工作室应有一定数量面积的房间,房间内分各个区域,包括授课区、讨论区、设计区、实验区、材料展示区、自学区、休息区等,各区域内配置一定数量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例如在授课区配置多媒体的展台、幕布,一定数量的桌椅、黑板或白板,在设计区域,配备相应的电脑硬件和软件设备,在自学区配备一定数量的书刊和资料,以便学生查阅参考等。

(2)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方向,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制定合理的计划。如五年制的城市规划专业,可以按一年半的周期进行工作室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根据老师的研究课题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第二阶段是五年级的上学期,学生根据各自的实习和将来就业的方向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完成其规划设计课,如小城镇规划、城市设计、新农村规划设计等。并进行设计的实践训练,如参与景观带的设计、居住区的设计、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等,从而适应职业规划师的工作要求。在教学形式上,有较多的外出调研和汇报,有工作室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在教学任务上,强调设计研究和设计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专题设计研究,结合相关的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研究方法,培养设计与研究的综合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在五年级的下学期,主要是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工作室的老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3)加强工作室的制度建设。各艺术设计院校应根据设立不同的工作室制定相应的工作守则和管理规定。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学术研究、经济创收、设备管理、师资优化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如在工作室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和研究方向制定进入本工作室的相应条件,如专业基础、文化水平、道德素养、学习态度等。

2.以学科为依据设立相应方向的工作室

避免现在很多院校采用的以导师名字建立工作室的现象。在学科组(主要是二级学科)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各个工作室。如环境艺术专业中的室内设计方向,可以设立创意工作室、施工管理工作室、室内家具陈设工作室图工作室等。其中创意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选择艺术功底好及对设计理念理解比较透的学生进行教学。施工管理工作室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以及对施工工艺的掌握能力,可以选择理性思维较强,对艺术和创意不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室内家具陈设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对空间尺度、人体工程学、家具设计、陈设布置方面的能力和兴趣。制图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制作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比较适合喜欢电脑,对制图软件比较感兴趣的同学。

按学科为依据设立相应方向的工作室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选择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集中和优化,有利于师资队伍的成长。

3.加强工作室的管理

(1)完善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实行院(系)―专业学科组―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各级单位根据工作室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职能管理。院(系)在学科建设上负责发展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完善;专业学科组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聘任责任导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工作室负责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组织、课题组织实施、对外合作等。专业学科组的责任导师对院系负责,工作室负责人对责任教师负责。

(2)建立完整的工作室课程体系。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教学群,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网络状分布的教学知识平台。各工作室以项目教学为特征,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等特征。学分制是目前众多艺术设计院校采取的形式,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可以与学分制很好地结合。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一个班级的学生执行同一张课程表,按照相同的模式完成课程,即使兴趣不大也要完成该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工作室教学群则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将以前的阶段式教学课程进行重新梳理,调整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整合资源,根据工作室的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内容,串联本工作室的相关课程,形成课程群,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无缝对接,课程结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根据市场的要求预测和项目的要求,调整课时数的比例,实现由课程为中心真正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实践教学。[6]

(3)制定合理的工作室经费管理制度。工作室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提高师生的生活水平和资金积累,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工作室经费管理要由院(系)作为行政的主管单位与工作室签订一个合约,合约包括教学、科研、实践、成果等各个方面要完成的指标和考核条件。在完成计划内的正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设计、项目纳入科研的管理范畴,采取较为宽松的经费管理模式,项目的资金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将以下费用纳入工作室的经费管理中去:工作室的日常管理费用、项目的成本费用、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部分设备的购置费用、外聘教师的费用、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参与竞赛及奖励的经费、教师学术资助的经费等。院(系)根据拟定的项目进行评估考核,根据效果从工作室上缴的管理费用中奖励完成指标较好的工作室,对工作室进行鼓励和鞭策,形成良好的竞争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乃仁.设计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

[2]吕微露等.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装饰,2011,(02):139-140.

[3]王操等.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340.

[4]李森等.艺术设计教育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6.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组织管理系统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5

第一条:气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简称气象科技课题或课题)系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气象科学基金项目、气象科技“短平快”项目等以外的本部门所管理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

第二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拨给的科技三项费,重大专项研究费,气象科研事业费(扣除研究机构包干部分),国家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单独拨付的气象科技发展研究的经费。

第三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的管理,根据经费来源分为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属于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投资的研究课题由双方共同管理,并协商确定某一方为主。对于列为国家气象局的研究课题,承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要按本办法代行管理工作。

第二章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组织管理

第四条:气象科技研究课题实行计划管理。国家气象局根据全国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全国重点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根据各自的气象科技、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相应的气象科技研究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能在近期内投入业务应用的课题要有明确的使用单位。

第五条:年度实施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国家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每年一月底以前年度的项目指南。落实研究课题时,采取招标和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作的办法,择优落实承担单位和承担者。

第六条:课题的主要承担者,一般需是从事这方面研究或实际工作的具有助研(工程师、讲师)或以上技术职务的科技人员。初级技术职务的青年气象科技人员作为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必须由两名副研(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同行专家或单位推荐。参加课题的研究人员必须做实质性研究工作,不得空挂名。

第七条:准备列选的研究课题,一般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个别确已成熟的课题亦可不进行论证。

可行性论证的重点是:审查课题的内容及主要指标,计划进度及完成目标,试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评估预期科技成果的水平和科技意义及审查课题预期成果转化业务应用的可能性和实际效益;审查经费额度和预算。可行性论证工作由下达任务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和主持。采取书面的或者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

第八条:经过批准的课题一律采取合同制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下达任务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主管人员和领导,承担单位的主要承担者和领导,承担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主管人员,分别代表甲、乙、丙三方签订科技研究课题合同。管理部门按合同条款拨付经费,检查执行情况和成果验收。承担单位和所在科研管理部门应将资助课题纳入各自的研究工作计划,承担单位要在人力物力等必要条件方面予以保证,使课题能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

第三章拨款方式和经费管理

第九条:根据课题性质和要求,有以下三种合同制:

1、承包合同制:主要适用于有明确的科学技术指标,便于核算经费额度和成果验收的课题。承包合同制的课题达到合同要求结题以后,剩余经费全部归研究单位,经费不足时由研究单位补贴。

2、责任合同制:主要适用于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但科学技术指标弹性大或者一次核定经费有困难的课题。对责任合同制的课题一次核定总经费预算控制指标,执行时根据年度进展情况每年再核定下达经费。课题结题后,剩余经费全部归任务下达的单位调用。

3、有偿合同制:主要适用于近期可取得经济收入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的课题。课题结题并取得经济收入后,课题承担单位要按合同规定偿还全部或部分课题经费。有偿合同制的课题,需要课题承担单位上级部门同意并承担保证按合同规定偿还的责任。

第十条:课题研究经费由管理部门按年度计划拨付,承担单位要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准挪用,年终结余结转下个年度使用。

每年1月15日以前,课题主要负责人要向下达任务的单位填报上一年度“气象科技研究经费年度决算表”,在11月底前填报本年度的“气象科技研究课题进展情况表”,同时提出下年度计划和课题经费预算。对于逾期不报的,将停拨课题预算经费,其后果由课题负责人承担。

第十一条:课题研究经费使用范围如下:

研制新产品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费,小型专用检测仪器仪表费,产品性能试验费、设计费、加工费、研制协作费;

中间试验和推广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安装费、考验费、试验消耗费和人员培训费;

各种科技研究过程中所需的资料费、计算费、室内外试(实)验费、野外考察费、旅差费、临时工工资、科技活动会议费(可行性论证会、成果鉴定会、技术组会等),交通运输费。

第十二条:课题负责人在课题进行期间,在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条件下,有权按计划和预算支配和使用课题经费,课题承担单位应尊重课题负责人的这一权限。

课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有权有责监督和检查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于违反财务制度的开支要予以制止和纠正并及时向上级反映。

第十三条:严禁课题承担单位乱立名目滥收费。更不得利用各种内部收费办法将部份科研经费转化为所谓的“预算外收入”。

凡是由国家、地方科委、计委、经委通过国家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下达的课题或国家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直接下达的课题都属于纵向课题。纵向课题在气象部门内部协作仍属于纵向课题。

第十四条:课题承担者由于能力不及或其它正当理由而无法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经过同意可中止课题,其剩余经费全部退回原下达课题单位。

擅自更改课题内容或科学技术指标,或由于课题承担单位安排不当课题承担者无时间保障,或其他无正当理由,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者,科研管理部门有权中止课题,同时根据情况收回部分或全部课题经费和设备。

第十五条:课题结束后,课题承担者要提交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决算。

第四章气象科技成果管理

第十六条:课题研究结束后,课题承担者须进行认真地总结,整理出完整的数据、资料和图纸,写出课题总结报告,并附上有关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上报下达任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进行初审,并根据课题性质和初审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结题和进行成果的验收。

第十七条:有关科技研究成果鉴定详细内容参见《气象科技技术研究成果鉴定试行办法》。

第十八条:气象科技研究成果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其推广权由下达任务的单位行使,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者有责任承担交流、推广的义务。下达任务的单位半年内若不组织推广,承担单位可自行转让。收入的分配按《气象科研系统技术市场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结题后,由课题承担者向所在单位和下达任务的科研管理部门上报档案材料各一份。

第五章附则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7

(黄淮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分析教改项目建设存在问题;指出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学校教改项目要立足于校本导向而转型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校级教改项目“4个原则、3个转变、2个突破、1个目标”的指导思想。实践表明,转型变革后的教改项目建设有力地引领和助推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校本导向;教学改革;项目建设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GLX100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研究项目(2014SJGLX320)。

作者简介:王冰,男,教授,黄淮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hhxywangbing@163.com;时文中(通信作者),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shiwz64@163.com。

1校级教改项目存在的症结

1.1项目没有起于教学实践

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为教改项目)是立足于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应用研究,具有极强的反思性、建构性和实践性。多数地方高校高教研究工作存在研究选题的趋同化、内容的低层次化、力量的分散化和成果利用的自我化等“四化”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教改项目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没有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接地气,即教改项目没有起于教学实践、没有起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没有归宿于教学。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多数教育教学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也去研究他们力所不能及的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问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等。教改项目表现出的任务型、自我化和职称型等问题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1.2项目成果没有落实到教学实践

教改项目建设要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关键是实践,根本是应用。因此,评价教改项目的建设成效不仅要从其逻辑性衡量、从其周延性衡量,更重要的是研究与建设是否贯穿于实践,能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推广价值。当下评价教改项目建设多是坐而论道,仅凭项目组或承担单位提供的丰厚的系列材料去评价,缺少对实践绩效的考量。这是教改项目建设存在的第二个症结。

1.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浓度低和维度少

由于教改项目缺乏源于教学、形成于教学、终结于教学的基因,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浓度和维度,其产生的所谓“成果”缺乏实践性和可应用推广性,从而导致教改项目及其成果要么是人云亦云的理论逻辑,要么是简单化的经验总结,失之于浅。这是教改项目存在的第三个大问题。

2校级教改项目建设转型及其成效

我们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浓度、维度是教改项目的固有本色。校级教改项目建设变坐而论道为起而行道,变纸上谈兵为实兵演战,变主观判断为客观衡量的改革势在必行,是当务之急。

教学改革项目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和推动性。为此,我们立足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作“坚持4个原则、完成3个转变、做到2个突破、实现1个目标”的总体思路与举措,彻底实现学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转型,以此来指导教改项目的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2.1教改项目转型的4个基本原则

1)研究引领。

研究引领的核心在于把具有代表性项目的建设成果转变为引领相关项目自觉设计建设的范例和驱动力的过程。这里既是对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使相关教改项目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自主设计和自觉设计;使教育教学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变教改项目建设的盲目性为自觉性,变自觉为坚定。通过“真题真做”式的探索把经验化的东西提升到理性层次,引领更多的教改项目建设好和应用好,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低层次的探索。

学校规划了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与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教师教学竞赛改革、教学院系网站建设、院系教学档案建设及管理、教研室建设与教研活动管理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运行机制等17类项目建设指南,批准了“黄淮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研究”等84个系列项目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应用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重构、实践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等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与建设成果,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试行)》(院字[2012]267号)等涵盖教学综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等6个方面的67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运行和日常教学在横断面和纵向线上得到了系统性规范,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入健康的运行轨道,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实践突破。

把教学问题仅仅当作理论课题来研究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实践突破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后又用这种提高的质量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动力。如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体系、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教师教学水平竞赛改革、教学档案建设及管理、教研室建设等项目的研究与建设,既聚焦了一个专业、一门课程、一个学时、一个人员,又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从盲目性转向自觉性。通过上述措施,学校探索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上的突破。

3)以点带面。

教改的项目在实践中落实,它是一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实际上是一粒粒种子,从种子到树木,再从树木到森林的过程。我们期望的是,种下一棵树,长出一片林。因此,我们提出一门课程实践,多门课程铺开,整个专业推进;一个专业实践,多个专业铺开,整个学校推进的新思路。

2012年学校批准的“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研究”项目建设引领带动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以某课程为例”等40个校级教改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现已在各教学院系开花结果,探索出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经验、方法和模式。据此,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课程资源开发质量标准》(院字[2013]283号)。前期的建设成果带动了《黄淮学院关于公布2014年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的通知》(院字[2014]146号)中批准的141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这141门课程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重点课程。假以时日,各专业课程建设不仅在规模上能上一个台阶,还会在质量更上一个层次,积淀的经验和探索出的规律将会越来越丰富,将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内容的重构问题。

4)制度规范。

制度不仅仅在于规范,教学改革项目及其成果管理制度改革的本身就是对教学改革的改革,是教学改革新理念得以实现的保障,是改革教学改革的理念、导向、路径、方法和保障。

因此,我们提出对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的管理规章要率先进行改革,于2012年制订出台了《黄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教育教学成果奖管理条例(试行)》(院字[2012]43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校级教改项目建设“研究引领、实践突破、以点带面和制度规范”的4项基本原则和“选题源于校本、立项突出应用、研究贯穿实践、成果推进创新”的立项基本要求。

该文件注入了教改项目建设的新理念、新导向、新方法和新措施,是完成教改项目转型的法规性抓手,其成果反映了我们教改项目建设转型的前瞻性、稳定性和法定化。这种制度规范是为了逐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从学校正逼院系、院系正逼教师和教师正逼学生转变为学生倒逼教师、教师倒逼院系和院系倒逼学校的新局面。这样一来,自上而下以及从下到上的一系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会更加顺畅,教学效益将会最大化。

2.2完成3个转变

1)变任务研究型为自觉研究型。

教改项目建设转型后,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开展教学改革的目的性明确了、目标清晰了、积极性提高了,不为职称,而为推进自身的教学改革。这种积极性的调动会产生无穷的潜能,教师对课程、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会更充分,这是一个循环互动。

2)变分散研究型为系统研究型。

学校不断梳理转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教育教学问题,规划制订出具有校本导向的,可由教师、教学组、教研室、教学院系和职能部门承担完成的教改项目建设指南,然后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与建设,力图使人人都是教改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而促进教改项目建设团队的形成,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从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立项的校级教改项目来看,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问题研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翻转课堂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建设为例”等,表面上看,教师个体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具有片段性,但将信息工程学院承担的系列教改项目整合起来,对学院乃至学校来说就是系统化的研究与建设。

3)变个体研究型为团队研究型。

过去的教改项目多是任务型、论文型、职称型。现在,学校通过制度约束和从人才培养方案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从课程整合与重构到课程资源开发,从课堂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模式到产教融合平台,从教学运行与管理到管理机构到管理平台等系列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闭合的体系;学校通过教师个体、课程组、教研室、专业团队等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标地进行教改项目研究与建设。如信息工程学院通过教改项目的研究,培育建设了软件团队、网络团队、嵌入式开发等6个教学研究团队,将个体力量凝聚为团队力量。这本身也是对教改的延伸和探索。

2.3做到2个突破

1)理论突破。

教改项目的根本问题是应用性,应用性实际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改项目是有问题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其实践突破性成果反过来又推动理论创新。3年以来,通过“黄淮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标准与管理研究”“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某专业建设为例”“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问题研究与实践——以某课程为例”“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管理研究——以某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管理为例”等系列项目的建设,学校实现了转型发展,确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基础、增强后劲、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坚持创新、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突出地方性、突出应用型”的专业建设基本原则,“强化实践、开发资源、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的课程建设原则,“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驱动创新”的校企合作育人基本思路,“企业命题、学生完成、双师指导、市场检验”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基本原则,构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研协作、四创教育”等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制订了《黄淮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试行)》(院字[2012]267号)、《黄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试行)》(院字[2012]274号)、《黄淮学院课程建设管理规定(试行)》(院字[2012]268号)、《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院字[2011]147号)和《黄淮学院毕业实习管理规定(修订)》(院字[2013]159号)等成闭合体系的文件,解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重构、实践教学等问题,促进了学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实现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创新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的理论性突破,引领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健康进行,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助推了中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进程。

2)实践突破。

教改项目的建设丰富了学校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的认识,制订和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淀了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经验。如通过“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发展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以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为例”(该成果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构建与运行研究”“某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的建设与实践,学校制订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建设工作条例(院字[2012]42号)》和《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章程(院字([2012]41号)》两个文件,打造了集教产研于一体的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黄淮学院科技产业园、黄淮学院梦工厂、驻马店市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综合平台,建设了近200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双主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现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双师队伍建设”的3个提升,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战略转型。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教改项目实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突破。

2.4实现1个目标

实现1个目标是指校级教改项目要实现教改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力图教改项目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实践,回归教改项目的本来面目。

3总结与展望

概括起来,立足校本导向的教改项目建设的转型变革,历经了以管理制度变革为标志的根本性转型、以校本导向建设内容为标志的形式化转型和以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为标志的本质化转型3个时期。

自教改项目建设转型以来,学校教师承担了29项部省厅级教改项目和366项校级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870余名教师参与了研究与建设。建设成果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120余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其他等级的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篇。这些成果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1.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2.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3.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4.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2.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3.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9

为了提高教育课题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益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做到课题研究有章可循,特制定本办法以试行,不当之外在实践中作相应调整。

一、选题

1、在科研课题申请立项之前,所选课题应具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可能性、超前性,并结合当前教改动态,本校或本地实际,作出选题。

2、研究目标应明确,内容应具体,过程应明了,方法应可行,论证应有据。

3、课题研究人员要有不辞辛苦、执着追求的精神,应具有科研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意志。

二、课题组人员

1、课题负责人全面管理课题的申报立项、批复、资金筹措等,监督过程的实施、协调与课题研究相关事宜。

2、课题主研员具体负责设计、总结、研究、布置,制定实施方案、实施计划、阶段性总结报告、拟订课题在不同阶段具体实施项目,提出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解决研究的重难点,在理论掌握上应深入,带头积极投入研究实践。

3、课题成员

根据课题要设立相应的人数,据课题内容及项目结合教师个人专长,确立研究人员。

4、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需设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或顾问组),将课题情况向指导小组汇报,并将疑难问题求教于该小组,以求得对课题研究起实质性的指导。该组成员可向校外请一些有关方面的专家(或知名人士)参加。

三、课题的申请

1、课题申请人应填写好课题申请书,撰写好研究方案,送学校教科室初审。

2、教科室初审后,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申请人根据教科室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认真重新修改。

3、经学校领导和教科室同意后学校课题可予开题研究,对极有价值的课题再逐级上报立项审批。

四、课题的实施

一项课题立项开题后,要想课题研究卓有成效,必须加强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

1、计划的具体落实

将研究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分阶段分步骤,针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责任到人,定出时间,安排好日程,确定好内容。

2、收集资料,做好档案工作管理

①研究人员要作好读书笔记、研究心得、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典型案例或个案的收集整理。

②收集、整理、保存研究过程中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课件以及研究小结、阶段总结、经验文章、研究论文或著作等。

③收集好立项申请书、论证报告研究、方案以及各种审批手续、阶段成果、结题的申报、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评审记录、评委的鉴定等。

④收集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及效果反馈意见。

3、课题组要定期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实际,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及时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4、课题组按要求的时间向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研究小结、阶段研究报告、论文等相关材料。

5、课题组所有成员应自觉学习科研理论,更深层次认识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实用性,注意收集或摘录与本研究有关的各类资料,善于吸收他人的研究思路、经验、成果等,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的评审

课题研究工作在周期内结束后,写出书面结题申请报告,由学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织结题评审小组,作出书面签定意见,应准备好以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立项申请报告

3、立项批复通知

4、阶段性总结

5、终结性结题报告

6、课题成果、资料等

工程管理课题研究方向篇10

abstract:theinnovationtrainingofmanagementpostgraduateisaveryimportantpartin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processofengineeringuniversities,butalsoapowerfulchannelfortrainingcompoundtalentsforthesociety.thispaperproposestheinnovativeproposalsformanagementpostgraduatetrainingfromconcepts,modelsandmechanisms.thisinnovationbothhassignificantpracticalandrealisticsignificancefortheinstitutionsorthebusinesscommunity.

关键词: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培养

Keywords:engineeringuniversities;managementmajor;postgraduate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20-02

0引言

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向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和理论型交叉综合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其培养模式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定位。研究生教育正在变革,因为它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渠道,更是国家知识体系创新的源泉,是推动技术发展的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示了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而且应培养能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各类各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重担,而工科院校中相对弱势却广泛发展的管理类专业如何在工科院校的背景下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根据工科院校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及时代的变化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成为工科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

1观念创新

近十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综合型大学,其中大部分是由理工科院校发展而来,在成为综合型大学的过程中,管理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工科院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一般的工科院校在发展中形成了以某些优势专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发展和教育思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为导师“打工”、导师是学生的“老板”等思想,体现出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理念和模式的陈旧与死板。工科专业毋庸置疑一直是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其师资队伍和就业前景都远超过管理类专业,然而,在工科院校的发展进程中,管理类专业并不只是配角,尤其是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体现着一所工科院校的综合实力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工科院校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观念也同样面临着创新。

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创新就是要重新审视研究生的地位和作用[1]。对于工科院校的管理类研究生来讲,管理学科大部分是面向企业,致力于科学管理领域的研究,即属于技术型的管理范畴,而不是被传统意义上被误认为的文科专业。管理类的研究生在对自身专业和定位上也应有明确的认识。这就要求工科院校的校领导摆正管理类专业在学校的定位,即与工科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紧密相连的科学管理专业;要求管理类专业领导准确把握专业设置和方向定位,即不盲目扩大专业领域,结合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依据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要求管理类专业教师准确认识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意义和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应不仅仅在学术理论方面进行培养,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

2模式创新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狭隘定义一般包括课程设置、实践学习和学位授予,而笔者认为其广泛定义应包含招生计划的制定、师资队伍的管理、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研究生管理及学位授予。

2.1强化招生计划和管理

招生计划不仅仅是人员指标的计划,还应包括对考生学习背景和能力的要求与考核。对于工科院校的管理类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理科学习能力,例如数学;应具备在理科方面继续学习的能力,因为工科院校的合理专业设置能体现出文工结合的特点。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紧跟学校发展特色和专业优势,否则另辟蹊径容易导致势单力薄、孤立无援。